时间:2024-03-18 18:22: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循环农业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国际化的基础,现代化农业不单是生产,而且包括农产品加工、销售、研发等各个环节组成的产业体系,中国农业要发展就得走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农民生产经营标准化、企业产品品牌化、市场格局国际化和利益联结紧密化。
1背景
1.1地理位置元谋干热河谷(此处指元谋全境,以下简称干热区)地处滇中高原北部的金沙江一级支流一龙川江下游,它东邻武定县、南接禄丰县、西南与大姚及牟定县毗连、西北与永仁县接壤、北与会理县交界,介于东经101“35、102005‘、北纬25025‘一26007‘之间。土地总面积2021.47k。元谋属大雪山山脉,其分支有三台山脉、白草岭山脉及鲁南山脉。
1.2地理气候
元谋干热区多年平均气温21.7℃(元谋县气象站资料),最热月(5月)均温27.1℃。极端最高气温43℃,最冷月(12月)均温14.9℃,极端最低气温一2.1一0.1℃;)ro℃的积温7996℃,无霜期350~365d;年日照时数2550一2744h,日照百分率为60%;年降雨量623.95mm,主要集中在6一10月(雨季),占年降雨量的90%;年蒸发量3507.2mm,为降雨量的5.6倍。
1.3历史机遇
云南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但不适于机械化耕作。从根本上决定了云南农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唯一选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2生态工程建设
生态农业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以后,已经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生态农业试点遍布县、乡、村及农场。农田覆盖面积已超过了25k时以上,内陆水体76k澎,草地912k时。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它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各个系统的相互交叉,涉及整个农业领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农业产业。
2.1立体种植业工程建设立体种植模式是系统对光能的多层利用;实行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并建立了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体的种植模式及立体种植流程图(见图l)如下:
2.1.1农一林高效复合模式为了体现干热区特殊物种资源优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模式中的“林”以热带亚热带经济林为主,并结合当地果业结构调整,同时注重作物的历史适应性,选择出龙眼一台湾青枣、甜罗望子一台湾青枣、罗望子一龙眼、大枣一台湾青枣、罗望子-余甘子、荔枝一台湾青枣、龙眼一葡萄、罗望子一印株、龙眼一芒果8种模式。其中甜罗望子一台湾青枣模式正在建设中,其它模式已建成。模式中心“农”以间作经济效益较高的低秆作物,但由于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生产能力较弱,并且上半年气候干热,种植植物费工费水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早季实行免耕免种。
2.1.2果一免耕一反季种植在干热河谷水热矛盾突出,特别在旱季,水不仅缺少而且水价昂贵,因此早季实行土地免耕。从9月份开始种植反季蔬菜或种植农作物,成本低而且经济效益高。具体模式为:罗望子(龙眼、芒果)一免耕一玉米(马铃薯、瓜类)。
2.2立体养殖业工程建设
一个典型的农牧渔综合养殖生态工程结构,也称立体养殖工程。它包括自然条件、农业投人、农业技术、饲料加工、动物养殖技术、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一不可。无论其中的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可能对整个产业体系结构的运作造成较大的影响,可以对其进行解链或加链。一环接一环,环环相连,组成一个链式产业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结合,不仅是点的结合和单链条上的结合,而且也是错综复杂的网络结合。近年来,随着农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养殖业的生态工程模式不断涌现,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又解决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在养殖生态过程中,生物种群的选择与匹配是关键的一环lno它的组成是否合理与优劣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结构、生产和效益。系统地分为陆地养殖工程、水体养殖工程和水陆复合养殖工程三大类;每一类又可包括若干种模式。当前,中国的立体养殖工程模式主要以饲料能源的多层次利用为纽带,以畜禽养殖为中心的种植、养殖、沼气、水产等多产业相结合的不同循环类型的生态系统。立体养殖模式(见表2)如下:
2.2.1果一农一猪(羊)一沼气一蛆洲沼气在能源生态、物质循环利用上有极大作用:猪粪产生沼气,用来节约能源,而沼液、沼渣的合理利用促进果园可持继发展,果实产量品质极大提高。具体模式为:龙眼一白薯(玉米)、木薯-猪一沼气、银合欢一象草一羊一沼气、罗望子一木豆一草一羊一沼气一纸绷。
2.2.2果一农(草)一鸡(鹅)一鱼果园内放养鸡、鹅,减少害虫,鸡、鹅粪便培肥土壤。果园内蓄水池用来养鱼,养鱼后的水用来浇灌果树,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具体模式为龙眼(芒果、荔枝)一木薯(玉米、牧草)一鸡(鹅)一鱼、罗望子一木豆(玉米)一鸡一鱼。
3农产品废弃物利用工程
3.1秸秆的利用
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一年可种2一3季农作物,作物秸秆产量多,来源广。可是对秸秆的利用率低,多采取丢弃或烧毁。既给空气及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也不利于土地合理高效的吸收利用。秸秆生态工业群具体包括生物能源工业、生物有机肥工业、生物农药工业、生物蛋白饲料工业、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工业等。用秸秆发酵饲料代替粮食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任务,中国政府提出秸秆“过腹还田”的号召,就是基于草食动物体内微生物转化,符合多层多级利用的生态工程原理。化肥是化学工业中较好的化学固氮方法,也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支柱之一。但是秸秆中的木质素是生物与化学联合固氮的最好载体,也是木质素最科学的利用途径,特别是木质素在缓慢的微生物降解中,可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对苗木具有奇特的功效麦秸、玉米秸和稻草等很难消化,其营养价值很低,直接使用这类秸秆喂牲畜效果很差,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很低。经过氨化处理加工后的这类饲料,就能破坏其本身结构,提高消化率,改善适口性,增加牲畜的采食量,提高饲喂效果。具体的秸秆利用流程图(见图3)如下
3.2能源工程
元谋干热区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独特,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充足,极适宜发展沼气工程(见图4)。沼气池从储气方式上可划分为水压式和浮罩式、气袋储气两大类,以农户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废弃物为发酵原料,制取沼气并取得多种厌氧消化产物,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户生活用能及满足生产活动中的某些需要。通过沼气工程技术的推广及运用,建立了不同的农村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不同的区域环境及气候条件,决定了使用相应的组合与配套养殖技术。
4结论
2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它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科学系统。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循环系统,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由于农村具有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具有深厚的实行基础,能够在农村中得到有效实行,并保证整体效果达到实际需要,同时达到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3.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在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其优越性以及重要性宣传力度,使农民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更加了解农业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能够将传统的掠夺式经济与目前的和谐式经济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模式的顺利转变。
3.2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是保障农业循环经济有效发展的关键,并且农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有着密切联系,政府首先要重视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设,并且给予充分的经济支持,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促进我国绿色环保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循环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相关工作人员要注重强调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深化群众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理解,这样才能够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保障农业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支持,另外,还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这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3.4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显著的效果,随着农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有更多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必然之举,才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奠定农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一、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单一,化肥、农药过滥使用,导致土地板结酸碱化、肥力下降;同时,农村环境遭到破坏很大,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地下水位日益下降等。在此情况下,农民很难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收入,而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为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以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帮助农民增收。本文以我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县———河北邱县为例,在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路径。
二、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受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我国工业及其他社会领域循环经济实践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农业理论,针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在进行有效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认识到,只有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发展———在农业生产消费与流通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才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及其特征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农业循环经济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准则”: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准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e)准则。
2.农业循环经济特征
(1)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物质的闭环流动。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比,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而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2)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朴素农业循环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形式。在我国传统农业中,人畜粪便、作物秸秆都是农田宝贵的肥源,轮作、间作和生物降解等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这些都可以归为农业循环经济形态。但是,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并不能使我国农业发展发生根本性转变。只有农业小循环与工、商结合,形成生产、消费、资源再利用的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脑体结合的—56—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三、邱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分析
(一)邱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历程
邱县属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地处黑龙港流域,是一个总人口只有23万的传统农业小县。2009年,全县GDP超过20亿元,其中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占总量的80%以上,这样一个资源禀赋很低的地区在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几年后,取得了生态和经济的双丰收。邱县实施农业循环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摸索到豁然开朗再到融会贯通的过程。其最初的想法是把资源尽可能多地留在县域内,完成多次增值过程,利用触手可及的生态资源,使资源实现再循环、再利用。从2002年开始,邱县以国家政策退耕还林和污水治理两项基础性工作为起点,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1.就地取材,打造产业链
邱县坚持变粗放式发展为集约式发展,打造了四条循环农业产业链。
第一条链条是“棉花———秸秆发电———工农业生产”链。邱县为充分利用全县皮棉年产量4万吨以上的资源优势,积极增上棉花精深加工项目,形成棉业集群。
同时,充分发挥棉花秸秆的潜能,引进了年发电1.32亿千瓦时的秸秆热电项目。
第二条链条是“棉籽———短绒———棉浆粕”链。该县引进建设了总投资2.2亿元的棉短绒提净加工项目,年加工棉短绒6.75万吨,产值达4亿元。
第三条链条是“种树———林下种植养殖———畜禽粪便还田”链,积极推广林棉、林菌、林鸭、林鸡等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了林下种养与树木生长的良性循环。
第四条链条是“养殖———沼气———农业发展”链。
为实现沼气建设与养殖业、种植业的良性互动,邱县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牲畜粪便建设沼气池,并利用沼液、沼渣发展棉、果、菜等生态农业。
2.废物利用,构建循环圈
邱县在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注重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内部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将同一产业链条的节点企业集中放置,集群发展,实现资源再利用与再转化,使产业链首尾相接,形成闭环。邱县引进建设的总投资13.49亿元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秸秆热电、县城供热、速生基地林四个项目,就是一个生动的实践。
3.补全缺口,激活循环网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河北省南部地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邱县投资1亿元建设了全市首家县级污水处理厂,使90%以上的工业废水得到集中处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水的需求,是整个循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一环,同时,邱县积极谋划总投资5500万元的中水回用项目,日供中水2万吨,为华林纺织、秸秆热电等用水大户企业提供水源,年可节约地下水54万吨。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形成,如图1所示。
图1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框架
邱县农业循环经济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果。2009年邱县万元GDP能耗1.110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12%;与2005年相比,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COD削减201吨,削减率11.8%;二氧化硫削减63吨,削减率10.05%;与此同时,农民收入有了显着提高。
2009年,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增长7.8%;一大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新建与开工,还有效地吸纳了退—57—王玖河王鑫: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邱县为例出的劳动力。截至目前,邱县农业经济链条吸纳就业达到4万余人,占了全县人口的近1/5。
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
(一)一个主导
1.转变思想在发展思路上,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要树立循环经济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上确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效益提高的基本方向。
2.协调控制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协调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做好与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工作,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
3.宣传教育
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好处和典型事例,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两个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区域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的农村。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广创新型科技是循环农业良好运作的保障。
1.制定相关法律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
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颁布政府奖励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推广创新科技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
一方面,要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另一方面,对如何应用诸如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加大研究、创新力度。
(三)三个支柱
1.龙头企业的带动这里所说的龙头企业指那些由农业衍生出来并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如邱县的服装厂和家具厂等,循环经济能否运作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借助于循环经济的特点,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优势———完成了从原料到成品多层价值链的增值,形成了链条的集成效应。因此,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把握市场动向,了解行业趋势,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构建信息平台获取市场信息,与客户进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创建自有品牌。
2.科技人才的参与
循环农业的开展,需要技术、管理方面的支撑。一方面,可以从外界聘请相关专家,充分利用其循环经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与事后总结,降低实施循环农业的风险,提高其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自有人才的培养,对于某些高尖端技术以及管理职位,可吸纳本地区的农村大学生,这样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能为企业注入知识血液。
3.以循环为导向的合作
农业循环经济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循环可大可小。
传统农业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即为“小循环圈”,如:玉米———秸秆———牲畜饲养———粪便———玉米;
以农业产业为起点,将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放置,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资源再利用、再转化,构成“中循环圈”。通过建设重点项目,补缺短板,盘活链条,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发展后劲,则可形成“大循环圈”,如图2所示。
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农业产业链条之间合作的同时,还应将视野放宽,不能拘泥于县域内部,一个县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看到其他县区的资源优势,与自身情况形成互补,构建出一个更大的循环网络,对于发展整个区域经济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收集能力,积极与其他地区洽谈、合作,将优势集成化,把循环经济做大做强。
五、总结
农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出路,这是21世纪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成功为我国众多农业县市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范式。事实证明,只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结合自身情况,吸引外资,补全经济链条,逐步提升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就能够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使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
[1]魏少丽.循环经济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18-19.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46-02
1 引言
我国从2004年开始,一些学者相继提出循环农业的概念,2005年以后有关循环农业的研究和应用出现高峰,学者们[1~6]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发展循环农业。笔者从循环农业的角度出发,对莘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尝试探索莘县发展食用菌循环农业的对策方法,为莘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2 食用菌产业是扶贫富民的支柱产业
2.1 食用菌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2.2 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
随着食用菌产业和科技发展,食用菌栽培新型原料不断开发,农、林、牧废弃物,如稻草、麦秸、高粱秸、玉米芯、棉柴、棉籽壳、锯木屑、修剪枝条、酒渣、豆腐渣、甘蔗渣、甜菜渣以及各类畜禽粪便等均是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原料,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
2.3 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我国食用菌平均产值达10~20万元/亩,净产值约5~10万元,是大棚番茄净产值的2~3倍,玉米纯收益50倍以上。同时,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农争地争水的特点,可以利用沙石地、山坡地、荒地、盐碱地、林地、矿山废弃巷道、废山洞、废弃厂房等栽培,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4 食用菌产业实现了扶贫富民
近几年,食用菌产业园区基地已经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务农,一个农户两个劳动力可以承担5个大棚的周年生产,年均纯收入可达10万元。如莘县食用菌合作社农户种植草菇,40 d可获纯收益2~3万元,农户在2~3年内即可脱贫致富,食用菌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3 莘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1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莘县先后被评为“中国双孢菇之乡”、“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通过培育食用菌龙头生产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有效保障了市场的鲜菇供应,推动了莘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2 明显的区位优势
莘县东依京九铁路,北靠邯济铁路和济聊高速公路,临商、蒙馆、临观、齐南省道穿越县境,交通便利。德商高速、莘南高速、青蓝高速的建设及县乡道路的修建,使莘县形成了以省道为依托、县乡道为骨架、乡村道为支脉,干支相连、互联成网、城乡互通的公路交通网络。
3.3 丰富的资源条件
食用菌的生产主要以棉子壳、玉米芯、稻草、木屑以及工业废料(酒糟、醋糟等)为原料,它们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组成。而莘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近15万hm2,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等,其生产的秸秆等副产物可为食用菌种植的提供原材料,拉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4 循环的经济模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麦秸、玉米芯、木屑、畜粪便等废弃资源作为食用菌培养基质,另一方面食用菌收获后剩下的培养基废料菌渣(菌糠),又可作为绿色有机肥用于无公害蔬菜及粮食生产,还可作为节粮型饲料,用于牛等牲畜的喂养,使废弃物得到“整体、高效、循环、再生”的利用(图1)。
4 莘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人们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有待于提高
莘县当地农户对食用菌认识停留在食用菌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菜,栽培食用菌可增加菇农收入。但对食用菌的药用价值、利用废旧资源改善环境、菌渣的利用价值等影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认识不足。
4.2 品种结构有待优化,新品种更新速度有待提高
目前,莘县种植的食用菌大多为大宗菇类,珍稀菇类占比例较少,且工厂化生产品种相对比较单一,既影响效益,又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另外,栽培品种仍是多年前的老品种,不能适应现代栽培设施、技术条件等生产要求,栽培设施和配套设备有待提高,进一步提高莘县食用菌产量和质量。
4.3 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莘县食用菌产品主要以鲜菇、盐渍菇等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还比较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影响了效益的提高。
4.4 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企业少
莘县作为一个食用菌生产大县,从事食用菌精深加工、面向高端鲜品消费市场的企业较少,产业链条较短,导致缺少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限制了产业的提档升级。
4.5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莘县缺少可研实力较强的可研机构为全县食用菌产业提供基本的技术服务,导致莘县食用菌产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服务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5 加快莘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5.1 进一步提高菇农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
通过加强对食用菌的宣传,提高菇农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包括食用菌在食用和保健价值方面、食用菌产业在变废为宝、改善环境、增加收入方面等,拓宽食用菌市场。
5.2 积极培育和引进新品种,加速优质品种的升级换代
在建立食用菌质量体系的基础上,再通过技术创新改良品种,自选品种以品质优、风味佳为主,兼顾高产抗病、耐储存;并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配套先进的栽培技术加速优质品种的升级换代。
5.3 通过发展精深加工业,加快推进产业链条延伸
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加工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加快加工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引进新的加工工艺,促进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既提高了效益,又能有效的防治“菇贱伤农”,实现产业链条有效延伸。
5.4 开展多层面科技服务,提高食用菌产业的专业素质
为了保障各项技术措施得到有效贯彻,稳步推进规范化栽培,将通过制订统一的技术规范,并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和区域性技术服务责任制,保障技术服务不脱节。与国内各农业高校联合,邀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种植户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旺盛,陈源泉,梁 龙.论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731~734.
[2]赵金龙,何 玲,王 军.谈循环农业的模式及其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66~1767.
[3]何 玲,刘秀娟,王 军,等.循环农业运行状态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802-2803.
[4]史小红.循环农业及发展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W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98~102.
[5]左 宓,奉 公.循环农业与产业多样性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63-16365.
作为循环经济系统子系统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在农业资源的投入、生产、消费和废弃的整个过程之中,将传统意义上依靠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化经济系统转化成为依赖于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的新型经济系统,其本质上属于生态经济,也就是应用生态学的规律而非机械论规律来指导现代社会之中的各项涉农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应当坚持以下三大原则:一是“3R”原则,也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所谓减量化就是要致力于实现节水、节肥、节点以及减人等。归根结底,就是应当以确保农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在最大的限度上控制农业开支,节约各项农业成本。所谓再利用是强调对农业废弃物实施资源化利用,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以实现对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副产品以及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并且开发出全新的产品,进一步延伸当前的产业链。所谓再循环,是对传统农业觉得没有用处的有机废弃物、畜禽粪便等进行利用,立足微生物发酵等方式,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二是产业融合原则。鉴于农业系统中的大量废弃物资源在产业中难以消化和利用,这就应当具备相应联系的产业进行相互配合,以实现各类要素之间的耦合。三是科技支持原则。传统农业观点下的农业垃圾往往会被看作是废弃物而予以抛弃,但是在目前的新技术条件之下,应当依据循环农业的运作方式对废弃物加以收集并实施秸秆气化处置,从而得到更为清洁的能源,并且促进产业链之延伸与农业资源利用率之提升。
二、实现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化的必要性
农业业产业集群结构的建立,为发展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基础。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模式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良好但是环境生态效益不佳,而循环经济正好能够弥补该不足,其经济效益之减低还需要通过农业产业集群加以提升。例如,循环经济需要集群之中生产的过程、企业彼此间的交流过程、企业和别的机构间的物质循环,能够很好地提升资源利用率,并且很好地控制住当地的环境污染。当然,农业产业经济的集聚还能提升循环经济的效益,能够创建不同企业间的生态联结,并且降低交易的成本等。所以,实现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化的优势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改进农业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传统意义上的集群通常是单向线性的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集群经济,却忽略了集群生态网络的重要作用。循环经济将原来的线性模式改变成为循环利用模式,并且希望各主体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加以聚集,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运输等交易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控制了成本,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二是能够促进集群知识技术等的不断扩散以及增值。循环经济之下的农业产业集群在地理位置上更为聚集,彼此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地频繁,分工也显得更为明确,这就推动了信息和知识等相互交流和传播,能够让企业管理者以及科研工作者更加快速地解到技术动态以及市场的变化,并且推动企业加快技术研发的进程。三是能够促进环境和资源等相关问题的切实解决。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模式,不仅运用资源循环利用以提升利用率,而且还注重于降低资源之投入,对生产中的废弃物降低开展综合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循环经济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农业集群的规模化效应。
三、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
一是水平型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据产业的关联度和同一行业或者不同行业同一层次企业而产生的水平状产业结合关系,产生的根源应当追踪至本地区所独具的历史状况和创造性优势上,尤其是在产生了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之后,最为重要的要素为资源供应是不是充足、本地气候或者自然条件等,这些都是农业产业集群产生的主要来源与核心要素。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资源要求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开始消退,产业集群竞争开始更加关注知识动态要素。但由于这仅仅是发展趋向之一,因此对于属于弱势产业的农业尤其是我国农业这种水平较为一般的产业集群来说,自然资源还是是决定是否集聚的一个关键要素。二是垂直型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这种集群主要是指诸多分工较为明确且彼此联系紧密的上流与下流企业,运用彼此合作,在相应的地理位置上加以集中,从而逐步产生垂直结构状态。各农业企业间的彼此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不仅能够让分工变得更为明确,关系变得愈加紧密,体系更为健全,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同时,还能摆脱以往争相夺取十分有限的资源这一恶意竞争之局面。强化协作不仅有利于促进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对外传播,同时还能提高农业产业的总体创新力,让企业的生产率得到新的提升,让交易变得更为频繁。这种集群是以市场优势为基础而集中了诸多在纵向上彼此联系的产业集群。集群中的企业产业属性有所不同,在分布上具备了明确的主从关系,其主导性产业的专业化能力强,能够带动诸多以副产品或者废弃物为主要目标的辅助企业取得新的发展。三是混合型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该集群中的企业间彼此互动作用能够加快自我强化而且让主辅关系变得更为显著。强势企业具备了非常强大的吸附力,能够运用产业联结关系而引进各类企业进入到本集群之中,或者是运用自身的裂变分化出别的企业,这样一来集群之中企业内部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朝着生产网络体系加以迈进。可见,这类集群是以各地所独有的优势为基础,吸收诸多各个不同产业的企业汇集为集群,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新型产业链体系。这种集群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形成,主要是运用水平型与垂直型等两种产业链扩张的方式加以形成。前者除需要考虑在原有的基础之进行竞争之外,还需要考虑到供应企业、生产企业以及客户等在纵向层面上加以合作。后者一些主导型或者优势企业觉得不仅原料的提供者与销售者,且中介服务机构等都是该集群提高实力的关键要素。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对策
一是积极开发生态经济型农业家庭循环经济。家庭可以说是生产与消费的重要主体。以家庭为主体积极创建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循环,这不但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环节。循环经济需要家庭的经济行为依据生态开发之要求,致力于节约资源和美化环境等,从而形成农村地区的家庭绿岛。在农村地区要积极健全完善与推广生态经济型的现代家庭经济。比如,要以生物食物链为重要平台,积极建设以种加养加沼气为主要环节的循环经济模式,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家庭面临着的厕所卫生、秸秆气化、家庭绿化以及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等诸多问题。二是依赖于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从而促进优势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要依靠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农业产业园区。要致力于发展区域性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说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开发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延伸我国农业产业链,加快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要致力于扶持与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实施产、供、销等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必然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人工作与生活节奏的持续加快,人们消费习惯也在改变,对于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的半成品以及成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完全可以积极引入或者自办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农产品加工公司,把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加工成为更易于加以携带,食用起来更加方便,也更加卫生的食品,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不断增加的需求,而且也利于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在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时,废物量往往会非常大,然而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上一级废物实际上就是下一级的宝贵资源。所以,在现代农业生产以及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时,只要是和上下游企业能建立起产业链的项目均要积极加以发展。三是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并且积极开发生态型基地农业。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环境下,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已完全成为农产品是否能够进入到市场之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标准化农业生产通过全面利用农业生产之中的工艺流程以及系统化的标准,依赖于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能够很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快速形成一整套标准化技术操作流程,形成健全的农业标准化服务机制,通过标准化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
处于秀丽的松山脚下的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绿色环保的理念体现于蛋鸡饲养及蛋品加工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生态种植的循环。
(一)生态养殖环节
德青源的鸡苗来自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其全资子公司――黄山德青源种禽有限公司,此公司是亚洲最大、国内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种禽生产基地,这样从源头保证了高质量鸡苗的引进。鸡苗在雏鸡场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多次的接种免疫,18周后转入蛋鸡房,13排全自动的鸡舍里温度适宜,有自动的饲料和水喂养、粪便收集及鸡蛋收集系统。对鸡场实施电子监控,实现远程信息化管理。鸡舍一天三次消毒处理,拒绝外人参观,尽可能的减少鸡群得病的几率。同时,在鸡饲料方面,设有专门的鸡粮厂,有一套先进的饲料加工过程,保证高品质的饲料供应。
(二)食品加工环节
食品加工主要包括壳蛋厂和液蛋厂。壳蛋厂是专门的鸡蛋分级包装厂,从鸡舍传送过来的鸡蛋,首先运用引进的鸡蛋全自动分级包装设备,剔除裂纹、血斑、肉斑等不合格蛋后,再对鸡蛋质量、重量、颜色进行分级,同时用专用喷码设备和可食用墨水在鸡蛋表面喷涂防伪编码,可由此查出鸡蛋的生产时间、批次、车间等信息。然后再由人工进行第二次分级包装,这样有效地保证了德青源鸡蛋的品质和信誉。鸡蛋从产下到运到各大超市的环节非常短,保证了及时为顾客提供新鲜的鸡蛋。液蛋厂是对形状怪异或是破壳等不符合标准的鸡蛋进行蛋白液、蛋黄液和全蛋液的生产和包装车间,包装后的蛋液销往各大快餐食品店。
(三)清洁能源环节环节
园区建有沼气发电厂,将每天产生的鸡粪、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以提供热能或是发电,不仅满足自己所需,还为附近农户提供了用于照明、做饭及部分供暖的生活用清洁能源,实现园区污水的零排放,保护了环境。
(四)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与订单农业的循环
沼液、沼渣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一方面用于本公司种植园里的大棚蔬菜和水果,供应纯天然无污染的新鲜有机蔬果,另一方面将其免费提供给附近的居民,用于种植公司所需玉米,公司喂养所需的玉米、大豆主原料,来自于延庆县种植户,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并对农户进行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指导,这样保证了园区优质有机饲料的来源,同时提高了周围农户的收入。
在经过经过10年的发展,德青源已经形成了一条由订单农业,到生态养殖,再到食品加工、清洁能源以及有机种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绿色、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食品。
二、德青源的效益评价
我们从德青源的生态循环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效益评价。
(一)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看
1.企业成本低
相对于德青源提供的高品质的鸡蛋,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为沼液、沼渣种的玉米病虫害更少,产量更高,是绿色食品。利用生态模式使项目相互循环,资源反复利用,减少了生产投入,增加了收入,控制了废弃物的产生。成本显著降低,所获利润远远高于普通鸡蛋。
2.技术效率高
德青源始终同步全球领先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欧盟和美国标准。为了保证饲料来源的安全,德青源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植的有机肥施用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实行现场培训,使农民掌握绿色食品的种植技术,从源头保证了原料品质。循环产业技术的运用及循环技术在周围农户的培训推广,带动农业生态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养殖、种植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3.品牌效益好
德青源结束了中国鸡蛋几千年“三无”产品―无标准、无生产日期,无品牌的历史,推动并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部鸡蛋标准,开创了中国鸡蛋品牌之先河。德青源在2008年夺得世界蛋品行业最高奖―全球水晶鸡蛋奖,成为蛋品世界冠军。国家科技部基于对德青源在中国蛋品行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成果的认可,在?郧嘣囱蟹⒅行幕?础上组建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青源作为蛋品行业的“国家队”承担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责任,成为中国蛋品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引领中国蛋品产业方向,推动中国蛋品技术创新。
(二)从社会效益来看
1.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食品安全,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为消费者提品及服务的企业来说,产品的品质,是体现这一主题的核心。
德青源人始终把食品安全,消费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鸡蛋。德青源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全员参与、全程把控、全面落实,成就了其品质为先的标杆企业形象。
根据AC尼尔森2007年市场研究结果,德青源生态鸡蛋目前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占有率高达71%,是消费者最信赖的鸡蛋品牌。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03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7
“石油农业”模式使大量的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产生了大面积的点源和面源污染,严重地威胁着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破解这一矛盾,学界提出了循环经济理论并在农业经济领域加以应用,即循环农业。循环农业强调农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季昆森强调指出,循环经济“3R”原则在农业上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并发展出了再思考(Rethink)原则:不断深入思考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生态环境效率[1]。为此,寻找循环农业的有效模式是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要课题。章政等在考察了上海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与目标,提出了土地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城乡工业及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以及生态产业园等四种基本发展模式[2]。金晶、曲福田、宣亚南等根据循环经济的“5R”原则,提出了资源利用的“反馈式”流程[3-4]。应用在水稻生产上,王妹提出农业产业内部物能相互交换,互惠互利,如种植业的立体种植有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等模式[5]。骆世明及郎秀云提出了稻田养殖模式,即稻田养鱼、蟹、青蛙等[6]。学者的研究与实践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学者的研究中,特别关注循环农业模式在缓解农业生产中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作用与效果。以稻作为例,近年来稻-鱼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在中国水稻产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其特点是利用水稻和水产品―鱼等生物生长对土地、水和气候等主要自然生产条件有重合性的特性,采用适用的技术,在同一土地上同时产出多种农产品。这种模式利用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作用机制,达到控制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张清明认为种养结合模式中的稻田养鱼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集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高产低耗农业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7]。
廖庆民实验证实在常规的水稻生产中,杂草除了与水稻争肥之外,还争空间、水分和阳光,为了抑制杂草,除需人工除草外,还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而在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下,杂草可以成为养殖动物的食物来源。经直观验证,未养鱼的对照田,稗草达到64株/10 m2,而养鱼稻田杂草及稗草几乎绝迹,只有5株/10 m2,不需使用化学除草剂。此外,稻田养殖鱼类可以起到灭虫作用。廖庆民试验表明鲤鱼对稻田中的昆虫有明显的吞食能力,特别是对飞虱、泥包虫有控制作用。经测定,养鱼稻田虫口密度为530只/667 m2,而未放养鱼种的对照田,虫口密度为1 280只/667 m2,可以大幅减少农业的使用量[8]。另外在稻-鱼的模式下,稻田因鱼类活动而增加肥力,彭廷柏等实验证实养鱼影响到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性和组成,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容重减少,孔隙增加,通透性改善,其水、肥、气、热状况均优于一般非养鱼田[9]。
学者们对于这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果研究大都是基于条件较为完备的试验研究,但对实际大面积调查研究涉及较少。为此本文以中国南方水稻产区为目标区域,在实地调查基础上考察和验证稻-鱼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所产生的现实生态环境效应,为进一步发展循环农业提供建议。
1 研究的技术基础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集中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从多年的稻-鱼模式下的田间试验来看,这种模式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表现如下:
(1)减药效应。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杂草具有双重属性。常规的水稻生产中,为了抑制杂草,除人工除草外,还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稻-鱼模式下,杂草可以成为养殖动物的食物来源。栗浩文等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不使用除草剂的条件下稻田养殖草鱼可除稻田稗草、慈姑等[10]。杜汉斌等研究证实,稻田鱼类的觅食活动一般可耗掉田间杂草的74%-87%[11]。李月梅试验计算过稻田养鱼的除草剂减药效果[12](见表1)。稻田养殖鱼类还可以起到灭虫作用。廖庆民试验表明鲤鱼对稻田中的昆虫有明显的吞食能力,特别是对飞虱、泥包虫有控制作用[8]。张承元观察证实鱼能取食水稻脚部位及落在水面的稻飞虱、稻叶蝉、稻螟铃等害虫。此外养殖的鱼类还具有抑制水稻病害的作用,如在鱼捕食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菌丝,从而减少了病菌来源[13]。曹志强等进行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稻鱼共生的稻田水稻纹枯病发病率为47%,明显低于对照田的85%[14]。由此可知稻田鱼类可替代杀虫农药的作用,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2)节肥效应。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效应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稻田养殖的动物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如粪便等;二是水稻收割后的秸秆直接回田或用于沼气后的沼夜回田。在稻鱼的模式下,鱼类不断的进食而又不断的排除粪便增加了肥力。经测定,养鱼稻
田比未养鱼对照田有机质含量高0112%,碱解氮高68 PPm,全氮高0004 5%;同时还可以增加水中溶氧量,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肥力。经测定养鱼稻田底层水溶解氧为6.5 mg/L,未养鱼的
对照田底层水溶解氧为4.8 mg/L[8]。
Yang Yong、邝雪梅等研究表明,稻田养鱼可以改善稻田耕作层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与对照相比,养鱼田土壤容重减少1515%,总重孔隙度增加1464%,有机碳、全氮、有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48%、661%、2093%、7239%和3667%[15-16]。卢升高、吴建军等试验测试了稻鱼模式的节肥效应[17-18](见表2)。
2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样本的选取
由于要分析的目标区域范围广泛,且是从总体上考察分析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为此本文拟采用如下方法:
(1)计量统计分析法。综合各种已有的文献,目前考察分析生态效应大都采用田间试验分析方法,鲜有用计量回归模型。这是因为考察生态环境效应关键在于把握其结果,即研判某一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从而判断这一经济活动的本质。统计分析法是运用实际数据,通过汇总、对比等技术手段,能够清楚看出问题的本质,结果具体、准确。为了更具体、准确分析南方稻区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生态环境效果,本文拟采用计量统计分析法。
(2)文献归纳法。囿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对于研究中所涉及的技术和实验方法步骤获取较为困难,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获得相关技术方案和实验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3)实地调查法。由于现有的统计资料相关内容的统计数据不全,难以满足本研究的需要,同时为了更准确分析问题,本文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取研究目标区域农产或企业组织实际生产中的相关资料,尽可能使研究能够准确反映实际状况。
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于南方稻区水稻生产中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于三部分:一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相关文献归纳等经过整理而成。二是南方稻区实施稻-鱼模式和未实施这一模式的农户调查数据。三是相关研究成果中技术数据。之所以采用二、三两方面的数据,是由于在统计年鉴中关于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相关的数据缺失,无法从中获取,更主要的是这些数据贴近实际,这样分析的结果更为准确。
本文以南方稻区年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1 000 khm2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10个省区为研究的目标区域。对南方稻区稻-鱼模式的入户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取样,收回486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481份,占总收回问卷数的9897%。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入户调查分为两部分:按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生产的农户和常规水稻生产模式的农户,其中按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生产的农户问卷305份,占总问卷的6341%;常规水稻生产模式的农户问卷176份,占总问卷的3659%。由于规模大小对农户投入和收益有影响,故调查样本按常规水稻生产和稻-鱼种养结合生产的一定规模取样,两种模式的最低生产规模为1 hm2。调查方式采用调查员入户调查的方式,有调查员根据问卷内容向农户说明,由农户填写。调查样本分布为江苏省取样70个、浙江省取样90个、江西省取样150个,湖南省取样86个、湖北省取样85个,分别占总样本的1455%、1871%、3119% 、1788%和1767%。
3 循环农业对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效应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化肥和农药使用来看,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稻-鱼模式由于改善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关系,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有明显区别的。
(1)化肥使用量的对比分析。根据南方稻区的农户调查,176户进行常规水稻种植的农户和305户实施稻-鱼模式的农户水稻种植面积和种养面积汇总如下(见表3)。
水稻生产过程中,需要施用的主要化肥是含有氮、磷、钾等水稻生长所必须养分的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等。由于受稻田面积、生产模式、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化肥的使用量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稻-鱼种养结合模式下,鱼吞食的杂草、底栖动物,一般仅能消化吸收其总量的30%左右,余下60%以粪便形式散布在田中,加入稻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增加土壤肥力,减少了施肥量;稻田养鱼节肥在10%-20%且并不影响水稻产量,随着养鱼年限增加,节肥效果明显提高[12]。在调查的481户农户中,由于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尽管资金不是十分充裕,但对化肥的投入并没有缩减,因此农户化肥使用则主要取决于稻田面积和生产模式。根据调查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出不同生产模式的化肥使用量及稻-鱼模式的化肥减量化的效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下,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三种主要化肥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减少了13711 hm2、11939 hm2和2997 hm2,节约比率分别为1466%、1634%和1521%;总的来看,化肥单位面积总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单位面积总使用量上减少了28647 kg/hm2,节约率为1521%,表明稻-鱼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化效果。
(2)农药使用量的对比分析。稻-鱼种养结合模式对主要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相对于常规水稻种植,水稻叶瘟平均病情指数下降557%,穗颈瘟病情指数下降608%,水稻纹枯病平均病情减轻1140%,白背飞虱百丛虫量平均下降1116%,褐飞虱的百丛虫量平均下降1872%,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平均下降549%,二化螟枯心率平均下降405%,中华稻蝗虫口密度平均下降152%。同时稻-鱼模式的共生生态系统具有增肥、增温、增氧、增加光照的利用和通风透光条件的改善等,使水稻生长健壮,抗病性、耐病性、耐害性增强[8]。
基于这种控制作用,农户在生产过程实践中,农药的使用量会大幅度减少。
从农户调查来看,稻瘟灵、扑虱灵和甲胺磷是常规水稻种植模式和稻-鱼种养模式共同使用的主要农药,但由于模式不同,它们的使用量是不同的。根据对农户调查的数据,计算出稻-鱼模式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农药使用量的减量化效果(见表5)。
表5表明,稻-鱼模式下,稻瘟灵、扑虱灵和甲胺磷三种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18 kg/hm2、080 kg/hm2和16 kg/hm2,比常规模式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减少了122/hm2、063/hm2、097/hm2,分别降低了4040%、4406%和3774%。从总的来看,稻-鱼模式的单位面积总使用量比常规模式要减少282 kg/hm2,减少率为4017%,效果显著。实际上,常规模式下,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还会使用较大数量的除草剂来清除稻田的杂草,一般使用量为181 kg/hm2,而稻-鱼种养结合模式下,许多农户不使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清除,杂草归田作为鱼类的饲料,农药减量化效果更为明显。
32 相关性分析
化肥农药的使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何浩然、张林秀,李洁,茹敬贤等研究认为农户化肥使用量与农户的生产的土地面积、种植养殖结构、农户特征等因素有关,其中土地面积在众多因素中对化肥使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19-21]。陈超,黄东风等认为农户生产的土地面积是决定农户农药使用量的首要因素[22]。因此在考察不同生产模式与化肥农药使用量的相关关系,则以不同生产模式的土地面积为影响因子。由于研究目的是要考察稻-鱼模式所产生化肥、农药减量化效应,因此以南方稻区水稻生产化肥农药投入率为因变量,以稻-鱼模式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为自变量,建立相关函数,公式为:
Dsi=λ+γApi+εi(1)
Dsi为第i年化肥或农药投入率;Api为第i年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λ、γ为参数;εi随机干扰项。
由于不同水稻生产模式化肥农药使用量不同,因此分析中将不同模式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计算而后加以汇总。由调查得知,农户化肥农药使用还会受农户特征及农户资金量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的使用量与常规模式和稻-鱼模式的技术要求使用量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出本质问题,计算化肥农药总使用量的参数以相关技术标准为计算参数。根据测算,南方稻区常规水稻生产平均化肥使用量为192 t/hm2,稻-鱼模式平均化肥使用量为151 t/hm2;常规水稻生产平均农药使用量为705 kg/hm2,稻-鱼模式平均农药使用量为405 kg/hm2。
根据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利用Eviews 60软件,估计参数,得出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与水稻生产模式的相关方程:
Dscf=1919 9-0407 2Ap(2)
(7 99373)(-9152)
R2(Adjusted)=0999 4。和
Dspc=7049 7-0979 9Ap(3)
(4 01155)(-9196)
R2(Adjusted)=0999 3。
Dscf、Dspc分别为化肥投入率和为农药投入率,参数下面括号内的数值为相应参数的t检验值。从相关方程的估算结果分析,各个估计参数的t检验值都大于1,相伴概率均为0000 0,显著性较好。
由2、3式可以看出南方稻区水稻生产中化肥农、药投入率与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土地面积占比之间呈反线性函数关系,相关系数R2达到了0999 4和0999 3,表明稻-鱼模式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百分比的变化与化肥、农药投入率变化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方程中Ap的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意味着稻-鱼模式的土地面积占比每增长1%,则化肥、农药投入率分别减少0407 2和0979 9个百分点,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效果显著。
4 结论与建议
从化肥和农药使用来看,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稻田种养结合模式由于改善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关系,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来说,常规水稻种植过程中,为了确保稻谷产量,农户会按照基本的技术操作规程施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比较大。而在稻-鱼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水体的改善以及有害生物的减少,形成了鱼类对化肥和农药的替代关系,在稻谷产量不变甚至增产以及增加鱼类产出的情况下,农户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产生积极的生态环境效应。为此,转变稻区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实施扶持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策略,是改善南方稻区农业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制定和调整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主要是财政补贴和金融贷款扶持政策;其次要构建发展循环农业的农业科技体系,主要是新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及技术推广和服务;再次是实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是深入开展循环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和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季昆森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N]人民日报,2005-07-30(7)[Ji Kunsen An Applic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Agriculture [N] The People’s Daily,2005-07-30(7)]
[2]章政,朱立志,宗成峰上海市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6,(4):63-66 [Zhang Zheng,Zhu Lizhi,Zong Chengfeng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ic System’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City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6,(4):63-66]
[3]金晶,曲福田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57-61 [ Jin Jing,Qu Futian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Economic System[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16(6):57-61]
[4]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27-31[Xuan Yanan, Ou Minghao,Qu Futian.Conception,Economic Interpret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 of Recycle Agriculture[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15(2):27-31].
[5]王姝浅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J]农业经济,2005,(1):62 [Wang Shu A Simple Analysis on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J] Agricultural Economy,2005,(1):62]
[6]骆世明循环农业的几种生态模式[J]北京农业,2007,(11):3 [Luo Shiming Several Kinds of Ecological Mode of Circular Economy[J] Beijing Agriculture, 2007,(11):3]
[7]张清明,稻田养鱼综合开发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J]科学养鱼,2000,(1): 9-10.[Zhang
Qingming.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 of Fishculturing in Paddyfield and It’s Ecoeconomy
Effect[J]. Fishculturing in Science, 2000,(1): 9-10.
[8]廖庆民稻田养鱼的生态与经济价值[J]黑龙江水产, 2001,(2):17[Liao Qingming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Value of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J] Heilongjiang Fisheries, China 2001,(2):17]
[9]彭廷柏,肖庆元湘北红壤低丘岗地农业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169-174[Peng Tingbai, Xiao Qingyuan A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d Soil in Low Hill in North Hunan Province,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5: 169-174]
[10]栗浩文,辛国芹稻田养鱼除草试验[J]现代化农业, 2003,(10):11-12 [Li Haowen,Xing Guoqiang Weeding Experiment for the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 [J] Modern Agriculture, 2003,(10):11-12]
[11]杜汉斌,张林林稻田养鱼对多螟害杂草影响的观察试验[J]中国水产, 2000,(11): 9 [Du Hanbin, Zhang Linlin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Impact on Borer and Weed by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J] China Fisheries, 2000,(11): 9]
[12]李月梅稻田养鱼生态效益[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15(1):54-56[Li Yuemei Ecological Benefit of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J] Agricultural System Science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1999,15(1):54-56]
[13]张承元,单志芬略论稻田养鱼与农田生态[J]生态学杂志,2001,20(3):24-26[Zhang Chengyuan,Shan Zhifen On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 and Farmland Ecology[J] Journal of Ecology, 2001,20(3):24-26]
[14]曹志强,梁知洁北方稻田养鱼的共生效应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3): 405-408 [Chao Zhiqiang,Liang Zhijie A Study on Symbiosis Effect of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 in North China [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1,12(3): 405-408]
[15]Yang Yong, Hang Hongcheng, Hu Xiaoju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wth and Yield Formation of Rice in RiceFish Farming System[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 5(2): 103-110
[16]邝雪梅,刘小燕稻―金鱼共栖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研究[J]淡水渔业,2005,(3).[Kuang Xuemei, Liu Xiaoyan. A Research on Soil Physical Character of
Paddygoldfish Commensalism Ecosystem [J]. Fishery of Fresh Water, 2005,(3).]
[17]卢升高,黄冲平稻田养鱼生态经济效益的初步分析[J]生态学杂志,1988,7(4):26- 29[Lu Gaosheng, Huang Chongping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 by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J] Journal of Ecology, 1988,7(4):26-29]
[18]吴建军,李全胜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用及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特性和效益的机制分析[J],生态学杂志,1998, 17(4):39-44.[Wu Jianjun, Li Quanshe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ology Diversity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n It’s Improving Agricultural Ecosystem Character
and Profit [J]. Journal of Ecology. 1998,17(4):39-44.]
[19]何浩然,张林秀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J]农业技术经济,2006,(6):2-10[He Haorang, Zhang Linxiu Behavior of Fertilization by Farmer an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ics 2006,(6):2-10]
[20]李洁长三角地区化肥投入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Li Jie An Economics Analysis on Environment impact of Fertilizer Input in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D]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21]茹敬贤农户施肥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8[Ru Jinxian An Analysis on Behavior of Fertilization by Farme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8]
[22]陈超闽江中上游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评估及其防治技术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 26[Cheng ChaoA Discuss on Investigation and Appraisal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e Upper Basin of Minjiang River[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science, 2007, 26]
An Analysis on the Ecoenvironment Effec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of PlantingCulture in the Paddyfield
LIN Xiaoli1,2 ZHOU Yingheng1
(1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 Trad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45,China)
Abstract The obvious ecoenvironment effects can be seen when the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of plantingculture is appli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addy production These are mostly reflected in the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saving, grass curbing, and soil and water improving This paper analyzed empirically on the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saving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 data of rice area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data from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China R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China Agriculture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1-2009, Technical Standard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Usaqe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comparing to the conventional paddy rice planting mode, 1521% and 4017% dosage of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in the paddyfish mode was reduced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paddyfield area of paddyfish mode to total paddyfield area and the input dosage of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in the paddy rice area in southern China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0407 2 and -0979 9 respectively So, in the paddyfield ecosystem of paddyfish mode, the soil and water is improved and harmful organisms are reduced, therefore, the substitut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sh and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is formed Farmers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osage of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us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output of rice is stability or even increases and the fish output rises It is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supporting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of plantingculture in paddyfield Thi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addy area
Key words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plantingculture combined; the paddy rice area in southern China; paddyfish mode; ecoenvironment effect
evalu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 technology level of recyclable
agriculture in hunan province
deng xu-xia, liu chun-yang
(college of ec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able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3r” principl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asurement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hunan’s recyclable agriculture were establish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hunan’s recyl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as at the end of the preliminary stage, and would step into the prime development time. the hindrances to the development were mainly belonging to low level of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research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reduction technology, recycling technology, technology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systematic technology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future. moreover,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huge backup and driving force for recyl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 recylable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hunan province
循环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而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认真地研究,有利于对国家或地区的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判,从而对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加速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因此,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等原则。依据循环农业发展“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方面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方面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其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指标选取要能充分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要考虑指标数据必须具备可获得性。
2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的界定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
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表1)。
2.1 经济指标
2.1.1 经济水平指标 ①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持续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即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粮食单产,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④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市人口+镇人口)/全部人口。 2.1.2 经济结构指标 ①农业科技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2.2 技术指标
2.2.1 减量化技术指标 ①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即农村用电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即农用柴油使用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比。⑥化肥施用强度,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即农药使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数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比。
2.2.2 再利用技术指标 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即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②耕地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 资源化技术指标 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即畜禽粪便利用量与畜禽粪便总生产量之比。②农用薄膜回收率,指回收的农用薄膜占农用薄膜总量的比例。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即秸秆利用量与秸秆总生产量之比。④沼气覆盖率,即沼气使用户数/总户数。
2.2.4 系统化技术指标 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的指标,其资料通过现行统计渠道无法取得,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取得。
2.3 社会指标
2.3.1 社会发展指标 ①农业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力接受“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该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两型农业”的推进。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是指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③森林覆盖率,即森林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于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2 社会稳定指标 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2]。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3.3 社会公平指标 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②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大,说明政府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投入越大、越重视。
3 权数的确定
本研究从易操作性角度考虑,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同级指标比较法,就是将同级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每个指标对于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大小来进行权数分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100%,其中,经济指标占20%,社会指标占30%,技术指标占50%。对二级指标、三级指
也是根据同样的原则进行权数分配(表1)。
4 期望值的确定
建立指标体系的关键与难点在于期望值的确定。期望值直接反映循环农业技术水平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目标太高会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目标太低又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在期望值的确定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参考了两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期望值和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当前水平,结合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期望值(表2),从而构出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计算模型
5.1 测算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法进行测算。
5.1.1 指标实现度的计算 在实现度(s)的计算时,分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两种情况[3]。
正向指标实现度:pij=xij/xij′
反向指标实现度:pij=1-xij′/xij
其中,xij为现值,xij′为目标值。此外,实现度超过100%时,都按100%计算。为了防止某项指标完成出色,遮蔽其他指标完成的不足,从而更加强调整体水平。
5.1.2 综合指数(总实现度)的计算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z)为各指标得分之和,各单项指标得分(fi,j,m) 等于各项指标实现度(si,j,m)与指标绝对权重(ni,j,m)之积。即,
z=σfi,j,m,fi,j,m=si,j,m×ni,j,m×100%
5.2 制约度的计算
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是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现状之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行为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循环农业效率与效益。
本研究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制约度3个指标来诊断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度分别表示单项指标与分类指标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循环农业技术发展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计算公式为: 三级指标制约度:nj=vj×tj/σ(vj×tj)×100%
二级指标制约度:mj=vj×qj/σ(vj×qj)×100%
一级指标制约度:bi=σmij
其中,qj为因子贡献度(即二级指标的绝对权重),tj也为因子贡献度(即三级指标的绝对权重),均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vj为指标偏离度,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单项指标实现度与100%之差,计算公式:
tj=xj×rj×wj
qj=rj×wj
vj=1-pij
其中,rj为第i项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二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xj为三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pij为单项指标的实现度。
5.3 阶段划分
将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与实现阶段。循环农业技术的起步阶段40≤z<60;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60≤z<80;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80≤z<100;循环农业技术实现阶段z=100。
6 结果与分析
6.1 测算结果
用以上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评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进程,2011年的测算结果为57分。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
6.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意在测度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做出评价并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短板与障碍因素,因此,将着重三级指标实现的比较分析。对三级指标实现度、偏离度等进行测算、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参考上述阶段划分标准以及数据的三级指标实现的总体分布情况,本研究以指标实现度小于25%作为低于整体发展进度,以大于80%作为高于整体发展进度,因此,三级指标中实现度超过整体进程的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城镇化率;实现度低于整体进程的指标也有5个,从低到高分别是化肥施用强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用电量强度、农膜施用强度与农副产品加工率。
6.3 诊断
对一级指标的制约度进行了比较(图2),可以看出,制约度由高到低依
次是技术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说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支持这一块还有待加强,但在经济、财政支持上表现良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湖南省对于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较大。
比较二级指标的制约度(图3)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表明目前湖南减量化技术与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另外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每公顷农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这与近些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比较三级指标的制约度(图4)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业就业比例,表明目前湖南在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这方面还比较弱,农产品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另外在社会公平、农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就业状况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制约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粮食单产、农药使用水平、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用薄膜回收率和森林覆盖率,这与湖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
7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围绕经济、技术与社会3个层次目标,建立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得出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指标制约度的计算,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强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东北农业大学科创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132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发展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全过程中,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金融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哈尔滨市农业经济走的粗放型道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而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农户和企业大多资金缺乏、投资基础薄弱,而且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多,盈利少,私人部门对此积极性不高,且政府资金有限,只能发挥补充和引导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扩大融资渠道、改革融资环境已成为焦点问题。这时就需要金融资源投入该领域,金融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三、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总量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期,必然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沼气池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造等。而个体农户资金缺乏、投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大规模整体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需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企业由于自身的风险和资金需求规模的庞大,也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
(二)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一直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储机构,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还未形成;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困难,有的因亏损被迫收缩范围甚至取消;受政策性制约,农村的民间金融因经营行为复杂、监管困难,始终没有得到良好发育,近年大热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哈市也没有得到发展。除此之外,拆借、票据、存单、证券、黄金、外汇、农产品期货等市场发展不健全,租赁、典当等服务不规范,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重低,风险投资缺乏,也不利于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足
首先,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循环农业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且循环农业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存在高风险性,又缺乏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导致支农积极性大大降低。
其次,各金融机构本身发展存在问题:农业发展银行不吸收存款,业务面窄,其信贷业务只界定为对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及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商业化经营,农村营业网点迅速减少、从业人员逐渐精简;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且积累了大量的呆坏账,严重影响正常经营;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造成支农资金大量“体外循环”。
最后,贷款额度小,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且还款期短,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信贷投向失衡,大部分投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上,而农产品转化加工业投放额度却很少;农民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是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业务发展缓慢。
(四)融资政策不足,社会环境欠佳
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激励乏力,没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手段来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村循环经济服务,从事农村信贷的银行没有在本金、央行再贷款、风险拨备、利率、营业税、所得税和监管标准上有更多的倾斜和优惠;缺乏健全担保体系且抵押、评估、登记和公证手续繁琐、时间较长、收费较高。
(五)农村信用环境欠佳,融资条件不足
哈市当前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户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有效抵押不足、自身资信质量不高且缺乏有效担保,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批前提条件,无法评级、无法授信。
四、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制定有利循环农业融资的优惠信贷政策和加大财政转移支持力度,从而吸引和促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入农村;还可通过不同的金融信贷倾斜政策作为商业金融机构资金选择投资重点的重要指示信号,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优先支持和保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等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严格控制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投放。
(二)各主要金融机构找准定位,发挥自身支农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应发挥自身业务优势,要以低息或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弥补循环农业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尝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产品协会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放贷款。
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用社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支农意识;加强业务创新,除保证以往的小额信贷外,要加大放款力度,增加大额、中长期信贷,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保证方式;与其它商业银行加强联系,开展资金拆借、票据贴现业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做好进一步改组为商业性银行的准备。
农业银行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支持农村经济、促进工农业均衡发展的重任,政府通过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吸引银行把支农贷款投放的重点向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倾斜。
(三)进行金融创新,多渠道拓展融资途径
积极支持循环农业企业上市融资,适当降低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标准及给予优先核准;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适当放宽发行债券条件限制,鼓励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支持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的并购活动,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行风险;鼓励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循环农业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方式投资;加快实施产业创投计划并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对于哈市循环农业的大型项目建设应大胆、灵活使用项目融资方式。
(四)加强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的建设
由于哈市的农业生产面临较高的风险,要实现循环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具备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构造政府主导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具体为:开展法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制定农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加快农业保险品种的开发。
(五)完善担保和准入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业担保体系,改进信贷担保方式,丰富担保品种。推广专业担保公司承保;积极探索新型抵押方式,如采用林木、库存商品、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物;可建立“哈尔滨市循环农业发展保障基金”,业务重点面向大宗农业贷款,为其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也可向金融机构提供利息补贴。加快研究独立的农业循环经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同时,建议各银行适当降低该类企业贷款准入条件,增大企业融资的可选择性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经济、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完善现有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为农村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化的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改革发展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推进与之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促使哈市的农业循环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赤,孙柏,汪春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M].2009
[2]冯兴元,何广文,杜志雄.中国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民间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研究[M].山西
经济出版社.2006
[3]李东卫.循环经济发展与银行信贷支持问题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2
[4]吕冀平,冯雪.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报.2006;8
[5]那洪生,周庆海.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 [J].金融时报.2004;2
[6]宋金杰.农村资金融通与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中D分类号: S216.4;S21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01
1 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系统能值分析定义
循环农业系统主要以再循环、再利用以及减量化为准则,而倡导资源循环运用及减量化运用,以沼气为链接的结合型循环农业系统是猪场粪水处理的有效措施之一,该系统能处理废弃沼液,促进污水生态排放达标,早期时则着重注意沼液肥料效果、污水排泄指标以及沼气工程工艺设计[1]。能值分析法主要是以生态自然价值为基础,将模式中各类经济流与生态流转换成能值,予以经济性活动及自然环境生产统一评估,定量研究生态经济效益、系统功能以及系统结构的一种方式。现阶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态、工业生态、区域生态、农业生态以及自然生态等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对比、评估及分析。
2 研究区概况
此次研究区域为某畜牧场,距离市区14公里,研究系统总的占地面积为30.25公顷,种植面积约22.80公顷;研究区年均气温为19.50℃、年太阳辐射为30.20MJ/km2、年均降雨量为1697.5毫米、径流年均值为200毫米。研究区模式以生猪养殖为主要平台,干湿分离牲畜废弃物,而猪粪渣用于有机肥生产以及食用菌栽培,污水经研究区沼气工程厌氧发酵处理,污水厌氧后的沼气主要用于发电、产热,沼液与沼渣用于玉米、甘蓝以及牧草等浇灌,生成废弃物资源循环运用与物质多极化循环运用的复合循环性生态系统[2]。此次以生猪养殖、沼气工程、固废处理及沼液利用等循环农业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
3 循环农业系统的能值流研究
外界输入性系统方面的能值流主要包括购买能值与自然资源,其中反馈能值属于系统自产,于系统内部进行循环运用,而输出系统能值主要是总产出能值除去反馈能值(见图1)。研究区域的循环农业系统由固废处理、沼液运用、沼气工程以及生猪养殖等四部分组成,具体循环表现为:每年干湿分离牲畜废弃物后所产生的冲栏水、尿液以及猪粪便为1.31×1018sej与1.79×1017sej,其中29.5%的沼液能反馈至种植业,而70.5%的沼液滞留在系统中用于下季度再生产原料;73%沼渣、菌渣以及猪粪便反馈至有机肥系统中,而26%的猪粪便用于食用菌种养中,仅1%有机肥用于种植业系统。
注:1为沼液运用(D苹果种植、C玉米种植、B牧草种植、A甘蓝种植),2为生猪养殖、3为沼气工程、4为固废处理(G有机肥生产、E食用菌生产),N不可更新型自然资源能,R可更新型自然资源能,R/可更新型有机能,Y产出,F不可更新型工业辅助能。
4 循环农业系统的经济效益研究
从循环系统的能值货币与现金价值计算年经济净收益、系统产投比,评估研究区与单纯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净收益计算公式为:总产出-统外投资-弃物、产投比(总产出-废弃物)÷系统外投资,研究区与单纯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以净收益与产投比计公式进行计算(见表1)。从现金方面分析,研究区的产投比较单纯生猪养殖高,而且净收益较单纯生猪养殖高出18.96%,提示研究区的现金性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单纯生猪养殖[3]。从能值货币方面分析,研究区的产投比较单纯生猪养殖略低2.47%,原因分析可能是,养殖业主要产出高值能品种,而种植业主要产出低值能品种,由两者结合所产生的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系统净能值性产出率可比单纯生猪养殖低,但是净收益较生猪养殖高9.01%,所以经研究分析发现,研究区的循环农业系统在增加沼液利用、固废处理以及沼气工程流程后,其总体效益较单纯生猪养殖高,因此采取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系统能显著提高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
表1 单纯生猪养殖与研究区系统经济收益分析
注:产出与投入针对系统外,不包括系统内部循环。
5 结语
以单纯生猪养殖作对照,对研究区循环农业系统的经济效益、可持续性发展度、环境安全性以及资源减量率进行分析发现,循环农业系统通过资源循环运用后,购买能值率显著降低,而且外界资源投资逐渐减少,达到资源减量化的目的。此外,可持续性发展指数明显提高,环境负债率明显降低,而且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随之提高,进一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收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完整统一。
参考文献
[1]段娜,刘晓东,林聪,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村循环系统能值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01):26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