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4:40: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养老好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松龄爱老家园根据老人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满足了不同情况老人的需求。像"老年人小饭桌"就免去了老人亲自做饭的麻烦,只要每天交20元就能管一日三餐,不但价格合理,而且饭菜也营养可口,因而受到了社区老人的欢迎。同时考虑到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服务人员还可提供送餐上门,真正使服务达到了方便、快捷。
针对生活上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松龄爱老家园开设了全日托服务,以及以小时工的形式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和临时生活照料服务。服务人员一专多能,既能够做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也可以为老人理发、洗澡、清洁居室等。托老所还配备了电动车,老人在家打个电话,服务人员10分钟就可以上门,体现了快速、高效的服务品质。
松龄爱老家园的服务理念是养生式养老,将居家养老与社区养生训练融为一体。社区的各种服务在方便老人的同时,更注重了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增强老年人的健康体质。为了提高社区老人的健康意识,松龄爱老家园将科学养生理念引入社区。他们曾请来国家养生指导师黄有成先生,到社区免费为老人教授经络养生功法和太极扇。社区老人们的积极性很高,仅6天的时间,健身班的学员就从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110余人。
随着全民社保体系的设立,这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中社会的援助、养老的保险以及老年人津贴等一些收入保障制度,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了经济的保障,此外医疗的保险以及基层医疗卫生等一些医疗保健制度的建立,从经济的补偿方面以及服务的方面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是,现今全民的社保制度还不是非常的完善,无法有效的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效的解决其面临的困难,充分的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的构建。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业绩不能满足现今人们的需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现今养老保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难题。此外随着农村家庭当中大批的青壮年进城,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的现象,这样就造成无论的农村还是城市的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的逐步的减弱。另外先进的一些养老机构已经不能不能够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之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就随之诞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有机的整合了社会与家庭的养老的功能,主要的是由社区来承担相应的劳务养老,由家庭来承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养老,由国家、集体以及个人共同来提供物质方面的需求。
社区居家养老主要是由社区整合社区现有的有效的资源,来练习到相关的基层政府部门,由其来协调社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为社区中的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以及康复的护理等一些列的养老的服务。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和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的出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资金以及服务问题,这严重的影响到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收入保障水平比较低。当前,城乡的基本的养老保险、老年津贴补助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这样就很难对于老年人的基本社会有高效的保障。当前,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在逐渐的减少,这就会造成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将有所下降,此外老年人津贴补助好处在比较低的阶段,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相应的制度衔接存在问题。全民社保体系是一个包含的内容比较的繁杂并且不是很统一,其主要的通过两个方面来为社区居家养老来提供支撑的,即收入的保障以及服务的支持。所以,要想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就要保障各个制度之间有效的衔接。各个制度之间有效的衔接,同时也对相关配套施舍的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对于各项保障制度在费用的结算、人员的信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区服务的功能有限。首先,社区在整体社区服务正常的运行经费上存在着资金的投入不足以及资金的来源单一等问题;其次在服务的设施上,许多的社区都没有专门的老年人公寓,也没有专门的社区养老托付中心;另外在其服务的内容上,只是提供了日常的简单的生活的照料,并没有提供一定的老年人文化娱乐以及一些老年人心理上的照顾工作,形式是比较单一的;还有救是没有相应的志愿队伍,对于志愿者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从而导致志愿者服务无法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
三、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有效方法
责任分担的理念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是老年人服务体系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其主要的涉及到了国家、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责任主体。所以,要想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就应当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采用协调的制度的标准以此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中社区作为联系社会和家庭主要的纽带,是社区居家养老的核心,所以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当中,社区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
整合各种制度资源。社区应该有效的利用各种的资源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分的发挥出各种资源和制度的功能,从收入以及服务两个方面来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另外社区没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各方面的力量,比如:企业、慈善机构以及相应的社会团体为社区居家养老筹集相应的运行基金,保障其资金的供给。
加强社区自身的建设。社区居家养老要想充分的发挥出功能,就需要有相应的服务团队以及基础的设施来做保障。首先社区需要一个有专业素质的服务的团队,为其提供优良的服务;其次还需要建设和完善具有信息化和人性化功能的基础的设施,以此来提供相应的电话的求助、社区网络的呼叫以及相关资源的共享等许多人性化的服务,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
要支持家庭养老的功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主要的体现在居家这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老年人家属的一对一的培训、讲座、专业的咨询等公益活动,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水平和服务的质量,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
四、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对于养老也有了新的要求,积极的构建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可以有效的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促进我国养老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奇林,赵青.全民社保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等机构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优劣不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优劣变化及发展趋势也不同。
一、家庭养老模式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国城市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延用这种模式养老。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其最大好处是家庭养老能使老年人与家人尽享孝道和天伦之乐。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传统家庭养老不足之处在于,老年人一般难以在家庭中得到专业细致的照料护理、医疗保健及精神文化等服务;在"四二一结构"家庭成为城市社会主流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社会人力成本与人们工作负担普遍加重,家庭成员与子女们不可能有足够精力照顾家中老人,家庭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保持与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作用,城市家庭养老出现逐渐削弱和社会化变化的趋势。
不过虽然经受工业化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多层面冲击,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只是弱化而不是消失,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的最重要来源,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我国城市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家庭养老不是可否坚持的问题,而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如何用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深入挖掘和丰富"家庭养老"时代内涵与功能,使城市家庭养老逐步向社区居家养老过渡,焕发更强生命力与作用的问题,
二、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社会机构养老的特征是集中养老,其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即细致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满足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再婚生活的需要。机构养老劣势在于, 社会养老需要老年人重新适应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容易与他人(同住老人)发生冲突;生活成本高,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缺少来自家人的精神慰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家庭养老是一种适应较低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养老模式,而建立在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等"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养老模式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是社会发展及养老模式演进的必然趋势。
养老院、老年公寓式等社会养老模式虽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发展的方向。但从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看,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机构养老模式仍不可能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养老的主要模式。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社会成本巨大。修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居住、就餐、起居、活动等在内的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必需进行巨额基建投资;而社会养老不仅要有投资巨大的硬件设施,而且还要有相应的专职养护人员队伍和配套的养老服务管理系统,专业化水平要求比较高,这些都将加大城市建设和社会资源的负担。第二,现有资源的浪费。老人原来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老人进到养老院以后,这些都将闲置,而养老院要重新占用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造成浪费。第三,养老院的收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而且,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养老院难以容纳的。第四,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去养老院。老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地方,和原来并不熟知的人朝夕相处,这将增加他们的失落感。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其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照料及护理等养老家政、医疗护理及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日托、短期照料护理等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兼有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其优越之处主要有:第一,社会成本低,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基建投资,社区现的有几间房屋略加改造即可设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第二,原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家养老,饮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可继续发挥作用,但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使老人家居住房变成了"家庭养老院"。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所需费用较低,服务内容及方式可自由灵活选择,适合城市社区绝大多数老年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第三,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政府部门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难,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第四,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这个贴合实际的新型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认同和了解。一些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积极开展和鼓励相关企业加入到时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中来。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总之,社会居家养老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而且投资少、成本低、收费少、服务广、效益佳,是一种很受老年人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养老模式。中外社会化养老的历史经验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是城市大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政府挑头,集体努力,家庭保障,社会支援,相信有我们共同努力,中国的养老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的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单纯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的需求。面对老年人口的现状,中国未来还有可能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购买服务甚至养老专项按揭贷款等手段加快解决老龄问题。养老正在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家庭、社区、市场化养老并存的局面,出现了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候鸟式”养老以及生态养老等新模式。养老产业开始走出一条与国际经验接轨的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
201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这对于我国拉动内需、化解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看,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老年服务业的现代化,还将有力助推我国“绿色GDP”的增长,再造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黄金期”。
乐成养老投资总经理高峻松带领团队,曾于2008年用了几乎一整年的时间,将全球各地的高端养老院跑了一遍,从美国到日本、德国、法国。在日本横滨,高峻松发现那里的养老院硬件水平建得比国际五星级酒店还高;在美国加州,养老公寓则完全是家庭化的氛围,老人在那里社交、娱乐,他们不再是被同情与救济的对象,而是一种有身份的象征。“美国高端养老公寓收费是6000美金月费和30万美金的押金,相当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收入。”高峻松回忆道,“到了日本,我就更惊讶了,入住费是100多万美金,很多老人先买下却不住,他怕将来买不到了,养老地产已经升级为一种投资。当时,我们就意识到,养老服务业会是下一个金矿。”
79岁的魏华老人是主动要求到养老社区的。她有6个孩子,分别在济宁、北京、济南工作。孩子们条件都挺好,可是老人不愿成为他们的负担。“以前我住在二女儿家。二女儿退休了,在家除了要带孙子,还要给我做饭,累!其他几个孩子都还在上班,我的腿走不成路,不能帮他们做事儿,还要让他们侍候,于心不忍。”2011年春节后,在老人的强烈要求下,儿女们把她送到了济南一家养老社区。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观念的转变,如今到养老社区养老已经被很多中年人甚至年轻人接受。随着“4+2+1”家庭模式的普及,社会养老的需求更大,要求也更迫切。
养老服务方式多样化
如今养老服务方式已打破由政府主导的传统敬老院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居家养老”方式
老人足不出户,志愿者或者专业服务者上门服务,象征性地领取一定的报酬,为老人提供帮助。这种“居家养老”的最大好处就是以家为依托,成本低。
社区养老服务方式
由地产商投资的养老社区,可提供长住养老和走动养老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服务。养老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一定数量的固定床位,为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或孤寡老人提供服务,此外,老人们还可以像小孩入托那样,白天到中心来,晚上回家。这种“托老式”的养老服务,优点是老人养老与家庭、子女分而不离,便于家庭成员往来照顾,而且投资少、费用低,家庭和社会都能接受。
网络养老社区服务
青岛成立的“阳光华龄”社区就是一家虚拟的养老社区服务,既有机构养老的沟通性,又有居家养老的自由度,创造既分散又统一的大养老概念。尤其注重构筑老年人“精神家园”――岛城老年人只要手持一张免费的“阳光华龄卡”和中国移动公司配发的免费手机,在“阳光华龄”服务社区内不仅享受通话每分钟一分钱的优惠和社区运行服务中心24小时免费接听呼叫服务,解决日常生活的困难,还可以享受大学生志愿者、医护人员提供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更能品味到定期参观旅游、中外文化交流、金融保险、文娱活动、教育卫生、商业配送等便捷、时尚的养老生活方式……
养老社区服务的赢利模式
养老服务在国内尚属新生代产品,其市场需求和容量还难以估量,其需求的激活与释放将高度依赖于国内传统文化观念的突破、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变迁。尽管国内市场正在隐现一些老年公寓,但定位游走于地产型产品和服务型产品之间,大众认知非常模糊,整体形象参差不齐。谁能赢得这场竞赛,关键在于谁能抢先进入预期客户的心中。由高端养老公寓这个新生品类引发的新需求,其演变需要一个从无到有、再到爆发式增长的渐进过程,商业模式也会逐步清晰。高端养老服务业最初会从小范围的老人开始做起。开始可能只有有钱人消费得起,但在短短几年间就可能变成普通的大众消费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业会逐渐被大众接受。
【盈利模式】亲和源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每年的会费和各种服务费用,另一块则是房屋的循环销售,这是最核心的。
【商业模式】
在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的现阶段社会,养老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开辟出专属于父母的“尽孝空间”,成为很多年轻人头疼的问题。作为专业养老社区经营机构,亲和源的思路是,搭建好平台,循环运营,达到持续增值的目的。
亲和源养老产业项目是一个社区的概念,在养老产业的链条上首先选择的是养老地产和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方面,传统养老机构采用的是将服务项目纳入自我运营的范围中,而亲和源是整合目前市场上专业化程度较高、符合一定服务理念和标准的资源,组成服务平台。亲和源只是供应商的协调者。项目的运营,完全是市场化的。把很多专业服务企业“拉下水”,建立起一个相对庞大完善的服务体系。如,专业经营老人社区的美国艾玛客公司、提供餐饮服务的法国索迪斯公司、管理健身康体会所的香港美格菲,以及曙光医院、上海老年大学等都参与了亲和源搭建的服务平台。
养老地产方面,入住老人一次会费,通过合同拥有房子的使用权(没有买卖权),这些老人可以通过合同实现房屋使用权的转让、继承。但入住后每年还要缴纳3万元至7万元的年费,并支付公用事业费和享受各项服务的费用。他们面向市场发行两种会员卡。银杏A卡,即一次性缴付卡费50万元永久使用并可继承、转让,然后每年支付1.5万―5万元年费(根据房型大小);银杏B卡,即一次性缴付卡费35万―65万元(根据房型大小)供个人终身使用,然后每年支付2万元年费,如果未住满15年,可以折算到月按比例退回部分入会费用。
西牌楼社区位于长沙市酒吧一条街后面,处于解放西路、湘江大道和五一大道之间,面积0.15平方公里。社区常住人口达40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28人,其中90岁以上高龄老人3人,孤寡老人10人,特困老人20人,残疾老人9人。过去,这里演绎着都市生活的两极分化:一面是一掷千金的酒吧奢华生活,另一面是贫寒、疾病交加的孤寡老人清苦生活。
“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这些孤寡老人的生活现状。”4年前,西牌楼社区负责人就下了这样的决心。为了筹建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居委会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自行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2006年8月,西牌楼作为居家养老试点社区,正式成立了“老年人白托中心”,首批前来“白托”的便是社区10位“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老人,他们除了免费享受社区提供的中餐和晚餐,还能在这里进行休闲娱乐,并获得社区医疗、卫生护理等服务。不久,社区其他老人和邻近社区的老人纷纷来电、来人咨询。一些老人因子女白天不在家,有时干脆就出钱在这里搭餐。
作为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大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居住模式。面对汹涌而来的“银潮”,很多开发商加入了这一朝阳产业的建设中来,但缺乏运营经验、盲目追求高端等问题也接踵而来。为了使开发商在养老住宅的设计、运营模式、服务等方面少走弯路,《中国地产总裁》杂志记者特别对话有十几年养老产业研究经验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请她“献计”我国的养老地产。
探索
《中国地产总裁》:当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以传统的居家养老为主,这样对开发模式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都有哪些?
周燕珉:从政府提出的“9073”养老政策中可以看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将会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这表明未来我国大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将依托家庭和社区来解决。那么对于开发者而言,如何针对这一特征确定合适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这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近年来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保险、投资企业,酒店管理及相关服务管理企业等纷纷“试水”养老地产,我们也接触并参与了许多实际的开发项目,从中能够大致总结出现阶段养老地产开发的几种常见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在新建普通居住区时配套开发养老住宅及相应的服务设施,例如在社区中配建老年人居住组团、老年公寓、老少户套型、老年服务中心等。这种配建式的开发模式使老人能够居住于“混龄”社区中,接触到其他年龄段的居住者,保持与外界环境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老人还可以与自己的子女、亲友相邻居住,便于互相照顾。
第二种形式是专门开发综合性养老社区。与第一种不同的是,这类综合养老社区通常建设在市郊环境较好的地方,规模从几十亩到几百亩都有,产品类型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护理机构等,可以为各类身体状况的老年人提供持续的生活照护。社区中会为老人配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老年医院、老年大学等等。
第三种形式是结合旅游、养生资源开发的度假型养老社区,例如在海南、云南等具有风景特色资源的地区。这类养老社区中通常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而搭配相应的养生、康复、休闲业态,例如农业采摘、温泉水疗等等。老人可以在一年当中的某个季节或时段来此居住,也可以与家人共同前来度假,是一种具有时令特征的居住形式。
这几种开发模式都各有特点,在实际项目中,还需要开发者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地块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选择和创新。
机遇
《中国地产总裁》:在当下房企步履维艰的时期,您认为开发商对于养老地产的开发是否具备有利时机?目前开发商热衷于养老地产的原因是什么?
周燕珉:目前我国“银潮”来势凶猛,具有不可逆性和持久性,带动养老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政府也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的建设,这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一个较好的时机。特别是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由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住宅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些开发商就希望能够进入养老地产,走差异化路线,在新的领域中树立企业品牌,占领市场,或者通过开发老少户带动整个楼盘的销售,同时避开限购令等调控政策。
此外,养老社区、养老住宅比普通的居住区开发更需要人性化、精细化的考虑。通过这样的开发过过程,能够带动住宅产品品质的整体提高,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具有好处的。
问题
《中国地产总裁》:那么对于养老地产这样一个新兴产业,您认为目前在开发时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周燕珉:首先,开发和投资企业对于自身如何获得土地以及采取何种开发模式仍在摸索,在拿到土地后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规划。目前开发商拿到的养老社区建设用地大多集中在城市郊外,地块规模通常较大,有的甚至达到几千亩。面对这样一大片土地该从何入手,开发商往往没有头绪。有的提出要建设几千张甚至上万张床位的“老年城”,而事实上老人并不一定希望集中居住在一起,过大的社区规模对于后期运营管理也会带来很大困难。
其次,在进行养老社区规划时不知如何做到与老人生活相关。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开发商都提出要做最高端的养老社区,其实对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并不理解,仅限于建设高尔夫球场、温泉,让居住房间达到几星级别等等。养老社区在规划时不仅仅是增加一些老年活动场地或者设置无障碍坡道,而是应该针对老人需求进行特殊分析。例如社区中为老人提供的跳舞场地,其位置既要考虑日照、遮阳、风等条件,又要想到须设置休息座椅、提供插座等细节。
另外,还有一些项目规划标榜“养老社区”,拿“养老”、“养生”等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并没有做到真正的适老化,导致养老社区仅仅流于口号和表面形式。一些开发企业错误地认为规划建设不重要,只要后期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就可以,但其实服务与硬件设施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没有前期在设计上做好伏笔,后期服务管理的很多工作都难以完成。
挑战
《中国地产总裁》:国外的老龄化发展先于我国,在养老地产方面必然有很多经验和案例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学习,您认为应当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借鉴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燕珉:最近的养老地产开发热潮促使很多开发商、投资者或政府人员都到国外参观考察,从中学习了一些先进的设计经验和管理模式,并希望能够将其在国内推行和实现。然而养老社区发展是带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从国家整体的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到老年人的居住习惯,再到社区的服务管理模式,都会对规划建筑形式产生影响。如果对发达国家的发展背景不够了解,直接“生搬硬套”,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市渔农村社会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基本普及的阶段,使广大渔农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调查发现,我市渔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奖代保”政策深入人心。2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新型社区老年人奖励保障金管理办法》(舟财社[20*]15号),该文件规定:“凡拥护党和政府、爱国爱乡、遵纪守法,经所在乡镇(街道)批准为文明守法户的,其家庭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按每月30元发放奖励保障金。”这一政策,惠及全市渔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且随着政府奖励力度的加大,保障金额逐年得到提高。因该项奖励政策能使群众最直接地得到实惠,渔农村群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众对该政策一致认可,并高度赞扬。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我市自1997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低保对象从1997年底的297人增加到现在的12915人。低保标准城镇从150元/人/月增加到现在的250元/人/月(普陀山镇300元/人/月),农村从80元/人/月增加到现在的150元/人/月(*县170元/人/月),人均月低保金从1997年的40元、60元,增加到现在的城镇161元,农村117元,累计支出低保金7845万元。
(三)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初显成效。自20*年实施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20*年全市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484835人,占应参保人数的80%。两年来,全市累计筹集资金5*3.37万元,有418951人次得到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金补偿,补偿额达4145.44万元。
(四)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普受欢迎。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大量出现。农民原本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失去土地之后,各种问题日益凸现。为避免纠纷和矛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给失地农民系上“安全带”。实施几年来,农民普遍热衷于领取每月补助金(80元、60元不等),截止今年10月份全市共有89880人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已有35221人开始领取养老补助,今年(截止10月)已领取补助资金12431.8万元。
二、我市渔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上讲,渔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作为政府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广大群众理应成为坚定的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渔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在推行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景,社区的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要求渔农民参保,很多渔农民却不肯参与。对享受医疗费补助,渔农民心底是期盼的,但要在参与合作医疗中,每年支付小额费用,又是心底犹豫,存在着侥幸心理,多数没有医疗消费投入意识。岱山新农村建设指导组曾对该县1000名渔农民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5%被调查的渔农民对养老问题很关注,但当问及“您最希望用哪种方式解决自己的养老”时,只有47%希望自己有养老金,而53%希望靠子女养老、存钱防老等途径,渔农民对参加社会保障类保险的意识不是很强。
(二)保障资金筹集面狭窄,保障能力有限。资金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从以上分析的四类农民养老保障来看,完全由政府主导的“以奖代保”和“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更受农民欢迎,但保障能力有限。而以个人缴纳为主或个人和政府(集体)共同筹集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选择性参保项目、新型合作医疗则冷热不均,且存在筹资困难、保障有限的局面,农民缺乏积极性。
(三)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我市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形式,主要是新型渔农村社区“以奖代保”、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五保”和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容易受地方财政影响,一定意义上讲街道比乡镇更能做到应保尽保,因为街道低保金全部由财政支出。富镇比穷镇容易做到应保尽保,因为实力强的乡镇更能够承担配套资金,相比财政困难的乡镇就尽量控制范围、尽量控制人均额度。这些都使一些低收入家庭仍在门槛之外,有的在范围之内的享受标准仍很低。笔者对定海区岑港镇的调查数据显示:20*年底该镇有低保家庭267户309人,占该镇总人口数的1.99%。人均月低保支出70元远低于全市农村月支出117元。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待完善。一是乡镇社区干部对高参保率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偏远、经济落后乡镇社区更是对此很有想法,目前全市各县区下达给各乡镇、社区的参保率是85%,小康社区的参保率要求在90%以上。这一指标超过了目前乡镇社区实际接受力,很多乡镇和社区的外出人口多达20%以上。二是合作医疗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真正的穷人还是拿不出自费部分的医药费,以至于虽然政府给交了合作医疗金,但是生了病还是能拖则拖,真正生了大病的也仍旧保障不了。三是由于目前尚未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医保和定点医疗点,流动的农民不能就近就医,即使参保要想享受这一政策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交通费),且有可能会造成病情的延误。再是大病医疗报销比例低。这种情况下要让85%以上的农民自愿参保似不现实,但实际上报的指标都是按上级要求完成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社区以没投保农民的名义参保以完成指标,但又不能告知本人已为其参保(占相当大的比例);二是由经济实力强的社区为全体村民福利性投保;三是代扣村民福利为其参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从出台起就开始转向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中的选择性参保项目遭遇冷落,这与政府推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初衷完全不一。而相应的失地盐民、失海渔民的政策亟需出台和完善。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渔农民保障均衡。渔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老年农民群众每月不但可领取50元-1000元不等的养老金,村民甚至还可以免费享受医保、教育补贴及送老金。而多数渔农民群众则仍依靠养儿送老的传统方式。随着单身子女家庭的增多,这一传统养老方式也将接受严峻考验。
(五)渔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仍有待扩大。尽管这几年各级政府在不断扩大渔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受益面。但是由于失海渔民养老保险仍未启动、“大岛建、小岛迁”战略实施后,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跟上等因素影响,使一定数量的纯渔、农业村的渔农民仍游离在“以奖代保”政策等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如岱山高亭镇的江南村、官山村、大峧山村分属于三个小岛屿,渔农民世代以岛建居从事捕鱼、农业,由于地处偏辟,区域上很难与其它渔农村撤并建立新社区,独立建社区人口又不够,且又受社区指标数限制,因此在建设渔农村新型社区时采用了暂缓考虑和与城中村一并考虑的办法,这也使得该三村的群众至今未能享受“以奖代保”政策。
三、对我市发展和完善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贯彻落实*精神的需要。胡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根据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不仅是建立、健全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新型渔农村建设的具体行动和迫切需要。
(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渔农民群众的参保意识和热情
渔农村各类社会保障参保的对象是渔农民,惠及的对象也是渔农民,要让群众知道参加渔农村各类社会保障的好处。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来进行全方位宣传,尤其是要宣传参保后实实在在的受益,尽可能要以群众看得见的事实来宣传。一方面要不断改变多年来渔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被动意识,让其成为渔农村社会保障的主动参与者。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和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群众参与热情,让渔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二)要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民三方合理的筹资机制
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是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能否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各种社会保障需求的经济基础。鉴于我市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仍须贯彻政府、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重点突出财政和社会出资的原则。尽可能体现政府的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责任,逐步减少乡镇、村集体的配套。如对于最基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济制度尽可能做到以政府财政为主,减少乡镇的承担比例,尤其要考虑财政困难乡镇的承担比例,让全市最困难的群体能够尽可能的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进一步开辟社会力量救助困难群体的渠道和力度。
(三)要建立和完善分层分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提高作为社会保障最后防线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和水平。对那些因为疾病、灾害或缺乏劳动能力而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人口提供帮助,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据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在确定最低保障标准时,尽可能考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及迫切想改善生活的愿望。既要避免养赖汉又要充分调动其个人改善生活的积极性。第二,进一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支付能力,尽可能减少农民承担比例;统筹全市合作医疗定点医院,使参保渔农民在全市任何一家定点医院都能就近就医;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大病医疗的报销比例,让渔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最终实现城乡之间医疗保障制度的并轨。第三,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民政部自1992年起试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因其属于完全个人账户和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险模式,缺乏社会统筹,实质上成了一种自愿参加的储蓄,起不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从而也失去了对贫困人口提供帮助这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本来意义。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该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的结合,并设计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制度。目前我市将农保并入社保的部分除落实原有政策外,尽可能的落实政府配套和社会统筹。第四,构建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通道。城市化的进程意味着农业人口将大规模地转变为城市人口。随着我市工业开发进程的加快,本就稀少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事实上的农业劳动力已转变为非农业劳动力,但却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尤其是不能得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因此,应该尝试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设计互相衔接的通道,以加速城市化进程。第五,巩固和完善“以奖代保”,促进新渔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充分考虑尚未享受渔农民的利益,尽可能让全体渔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关注盐民失地、渔民失海,统筹安排我市渔农民的整体福利。
(四)优化农村土地征用政策,保障农民的持续收入
如今,这里绿树成荫、鲜花怒放,社区居民在整洁清新的环境中跳健身操、坝坝舞,享受和谐快乐生活,党员群众满意率也上升到98%。
不到两年时间,内江市东兴区东兴街道凤凰社区从一个脏乱差的聚集地转变为居民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创造出一个农转非社区由乱到治的“样本”,这当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10月10日,记者来到凤凰社区进行实地采访。
多管齐下,让失业者安居且乐业
凤凰社区由原城郊农村转型而成,社区居民90%以上是失地农民,受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而就业困难,全社区4100人中,失业人员高达600多人,特困户就有300多户,而社区在解决居民就业时却办法不多。因此,该社区成为了“三多”社区:问题多、矛盾多、上访多。
“要想让群众安居乐业,必须使他们有稳定收入来源,才能保障正常生活。”社区把“乐业”放在了解决“三多”问题的首位,积极实施就业优惠政策,在工会、人社局等部门大力帮扶下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多渠道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自主创业等途径,先后为572人推荐安排了工作;帮助70余人自主创业,并鼓励有创业能力的居民亲帮亲,邻帮邻,带动上百名社区居民就业。今年3月,社区与企业共同开展“送岗位到社区”行动,组织包括菲德力制药公司、万能冰厂等20多家企业来社区开展招聘工作,当场录用了65人。
居民张丛祥曾是远近闻名的种菜好手,失去土地后,没了收入来源的他经常出现在上访的行列中。去年夏天参加焊工培训后,他成了建筑公司的一名工人,月收入3000多元,从此再也不上访了。
六栋居民吴丕吉农转非后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在社区的帮助下在锦绣花苑小区做钟点工,既照顾了家里也不耽误工作,一个月还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居民肖燕参加了社区组织的烹饪培训后和丈夫去昆明自立门户开餐馆,很快便上了路,一年约有十几万元的收入,还雇了十几个人做帮手。
多管齐下的得力措施使凤凰社区失业人口由最多时的600多人下降为58人,特困户由300多户减少到15户。
千方百计,让长者安度晚年
年轻力壮的居民可以打工为生,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咋办?
“失地农民能得到一定安置费,但上了年纪的村民很难找到工作,全靠儿女供养也不现实,只有参加养老保险才能彻底解决农转非人群的后顾之忧。”2011年初,社区针对群众的迫切愿望,及时落实失地农民的社保政策,集中两个月时间为3100余名失地农民全部办理了养老医疗保险。
“社区干部好关心人哦,很多人拿不出钱买养老保险,他们就主动联系信用联社给大家贷款。”如今每月能领取900多元养老金的李平容乐呵呵地说:“现在我们已经享受到保险的好处了,今后就是把身体保养好,活得越久越享福。”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居民享受到养老保险的实惠,社区干部千方百计动员群众参与,鼓励大家找亲戚朋友借钱也一定要买养老保险,并主动联系信用社给困难居民贷款,使120多户居民靠信用社贷款购买了养老保险。
对于家庭极度困难、实在不具备贷款条件的困难居民,社区干部分别为其担保,甚至借款以解燃眉之急。社区党支部书记熊世华就为两户居民作了贷款担保,还借钱给困难户罗良明买养老保险。
91岁的吴韩清老人长年生病,儿子离异后也没有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去年借钱买养老保险后,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元,加上社区低保,母子俩的生活有了明显好转。
“我们总算过上老有所养的日子了,多亏了党的政策好,社区干部巴心巴肝为群众服务哦!”在凤凰社区采访时,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反复对记者说。
齐心协力,建和谐社区
“这两年社区干部为我们做了好多实事哟,敞开摆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青壮年人员外出打工谋生,致使社区出现大量空巢和生活需要照顾的“三无”老人,凤凰社区通过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空巢老人之家”“妇儿之家”等开展“五包关爱”服务,及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社区统一安装天然气时,困难居民赖德兵拿不出安装费,社区党支部书记熊世华自掏腰包为赖德兵垫付了2760元的安装费,使全社区得以顺利安装天然气管道。近两年来,社区累计慰问困难群众近70人次,征求梳理居民生产生活中各类问题和意见100多条,90%以上得到了解决和答复。
随着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当年拒交物业费的许多居民主动要求社区恢复收取物管费。“最早社区要收物管费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交,我就是闹得最凶的人,环境那么糟糕凭啥子交?”年近古稀的老党员雷觉红快人快语:“现在环境这么好肯定需要花钱,一点物管费不交担心保持不下去哦,我不但自己交,还要动员大家交。”
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作为养老产业领域最早的一批开拓者,大概9年前,泰康确立了以长期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医养融合”战略,即在养老社区邻近建设康复医院,以“养老社区+康复医院”双轮驱动的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诊疗-康复-长期护理”的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泰康早在2007年开始在养老产业领域悄然布局。8年后,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成为泰康老年康复医疗体系的首个示范基地。
而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2015〕14号)、《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33号)等多个文件,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若干意见,鼓励保险资金等社区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明确提出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
泰康燕园康复医院院长付研,便是随着燕园医院的开业走进泰康医养融合实践中的。
医养之间,用专业守护生命
2015年11月,位于泰康燕园养老社区一旁的康复医院正式落成。对一个养老社区来说,医院和护理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现行政策的限制以及医疗护理资源、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这是个大考验。于是,泰康将“医养融合”设定为养老社区的最大特色。社区配建了1万平方米的二级资质康复及老年病医院,有2个标准手术室、114张病床,可以为社区老人和周边居民提供老年病和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慢病管理、临终关怀的全过程医疗护理服务。对外则通过康复医院与知名“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合作,与国际一流医院建立国际医疗直通车转诊服务。同时,社区签约了999急救车驻场,可及时响应紧急医疗救助需求。
坐在泰康燕园康复医院二层的大厅里,付研讲道:“我们考察了美国多家养老社区,比如波士顿着重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的埃里克森Riderwood校园,也有类似于我们国家托老所的居家养老模式,再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创建了现在泰康之家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做完康复训练的老人,由护工推着或自己慢慢走着,不时由身边穿行而过,付研叫得出他们每一位的名字,看到心情好的老人,付研就握住他们的手,跟他们聊几句,老人们往往就开心得笑起来。
在泰康之家,医院派出医护人员进驻养老社区,并在社区内设立24小时值班的医务室。住在养老社区的老人,如果遇到突况,可在医务室获得及时治疗,必要时还能紧急转诊至康复医院抢救。付研说,社区很多老人已经感受到医养结合的好处,“大到社区活动场所、小到房间里的卫生间,泰康几乎在每一块活动区域都设置了紧急拉绳报警系统或者按钮,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老年人因突况而未得到有效救助的情形发生”。
何阿姨就是受益者之一。翻开手机里的相册,付研轻轻讲起何阿姨的故事。何阿姨是泰康之家独立生活区乐康园的居民,虽然在生活上有自理能力,但是她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同时又多种老年慢性病缠身,最严重的是还患有心力衰竭。“何阿姨突然在一个周末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而晕倒,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可以说死亡的概率达到了90%以上,各种不好的症状都伴随而至:呼衰、心衰、肾衰、神志不清。”从事一辈子老年急救的付研对这种情况非常熟悉,立刻调动所有资源开始抢救。整个抢救的过程很紧张,最后的结果很成功。之后,何阿姨在医院用了三周的时间恢复,出院后的她还是非常虚弱,没有力气下地活动,只能躺在床上休养。
针对何阿姨的情况,付研和医护人员就将她送到泰康之家的专护区进行康复治疗。最初,医院的康复人员每天给她做被动康复训练,等到何阿姨好一些之后,她就到医院康复大厅进行每天一次更全面的康复训练,有被动型的也有主动型的,从而一点点好转,直到能自己慢慢走路、活动,一共用了两周时间。
“从命悬一线、抢救、逐步康复到回到乐康园的家,何阿姨一共只用了五周的时间。”虽然她已经可以像之前一样独立生活,但是工作人员还是会对她进行持续观察,妥善安排好何阿姨今后的照顾和治疗,并且定期对她进行康复治疗,对此何阿姨和家人终于可以放宽心了。“何阿姨的故事让我感受很深刻,生命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要更加用心地去照顾患病的长辈们,何阿姨的整个抢救过程很让人欣慰。因为在泰康之家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闭环服务,长者安心地在独立生活区生活,在身体发现问题时可以马上到我们的医院进行护理、治疗和康复,直到他们身体完全好转并且医生们评估合格后才让他们放心地回到自己的家中。”
不到一年时间里,这样的故事很多。有些老人康复后,发了照片给付研,付研一一存在手机里,不时翻看,欣慰与动力涌上心头。目前,泰康之家的社区服务体系由生活服务体系、医养康复体系、活力文化体系三大部分构成,包括日常生活服务、餐饮服务、健康管理、专业护理、医疗问诊、康体娱乐、活力课程和社工服务,以满足入住长者的综合需求。
生活服务方面,社区通过管家式服务体系,让长者们在社区住得舒适、踏实和方便。在餐饮服务方面,与国内知名的餐饮机构松鹤楼合作,共同开发了适合长者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特色社区餐饮。
为最大限度地保证社区居民的活力生活,社区提供近1.2万平方米的超大“会所”,包括健身房、舞蹈室、恒温康体泳池、手工坊、绘画室、图书馆及多间教室、家庭影院、电子高尔夫室等,为居民的活力生活提供理想空间,并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课程。
1+N多学科团队全方位照护
按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我国对养老护理人员需求大约在1300万人。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基地主任沈小平表示,全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或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4所,其中只有14%的学校设有养老专业方向,养老护理招生也困难重重。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不足百万,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4万余人,对比日益增长的4000万失能老龄人口,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为了缓解失能老人家庭照料难题,不少养老服务供给方由过往单纯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已转型为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而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已经转而考虑医护式养老机构,尝试依赖社会化资源,寻找解决失能老人照料问题的“出路”。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据研究,中国慢性病患病率16%,而慢病在所有疾病费用负担中占比达70%;重视预防、康复可降低成本20%。响应“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病医疗费用”,泰康创新医养融合慢病管理模式,建立“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慢病康复―老年护理”闭环整合型医疗保健体系,提供超出传统疾病治疗范畴的多学科共存的医养融合服务,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功能状态。通过“治未病”全方位照护社区居民健康,降低医疗成本。
付研说,普通家庭根本难以支撑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泰康养老社区护理总监刘女士表示,从专业护理角度来看,家庭照料者的护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瑕疵,如因长期卧床产生的压疮问题,不及时处理会增加老人细菌感染的几率,家庭护理环境也因缺乏像全身移位机、吸痰仪、空气床垫、步入式浴缸等专业适老化设备,影响了老人亚急性和慢性阶段的照护质量。“拿植物人这种因脑出血而留下的后遗症来讲,伴随老人的脑细胞减少、语言交流障碍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这三个开放通道的护理,就需要由医生、护士、护理员、康复师、营养师,还有包括一些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共同来组成一个‘1+N’多学科团队,共同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日常、医疗照料以及心理辅导。”
医联体老年病精准医疗
2016年7月17日,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签署协议,在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成立老年神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神经变性病患者的临床诊疗、护理、康复及相关科学研究。“泰康之家是泰康人寿的全资子公司,专业从事养老、医疗健康投资与运营,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是从事神经变性病临床诊疗领域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专业学会组织。”
泰康燕园康复医院老年神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以神经变性疾病的患者临床诊疗、护理、康复领域新课题、新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机构,将在老年疾病防治中重点落实精准医疗实施计划。“精准医学是临床信息、疾病队列和生物样本库,结合组学研究、分子影像、临床药物、大数据、临床结果的评估,形成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降低医疗费用。”
老年神经变性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又称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uron disease,MND)等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重、人口平均寿命延长,6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多种老年病或慢性病,国内患有老年神经变性病患者在老龄化背景下仍然呈上升趋势,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总数已达4023万。此类病症急性期治疗过后,亟需通过长期关怀照护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