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9 14:40: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101-03

1引言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已步入老龄化。莫龙(2009)的研究表明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一直显著超前于经济发展,在很多地区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老龄化和超前老龄化使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负担。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出现研究养老模式的相关论文。随着经济的发展,2005年以后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迅速提高,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学术界开始大量研究与养老相关问题。

中国传统注重“孝”文化,家庭的构成主要是同时拥有两代或两代人以上,通过代际交换来赡养老人,社会学家曾将我国“子女赡养老人”的家庭养老模式归纳为“反哺模式”,这也造就了古代主要的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

当代“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加之经济的发展,我国主要家庭结构改变为“核心家庭”、“421家庭”、 老年夫妇家庭以及“空巢家庭”。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发展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这也使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产生重大变化。近年来各种养老模式不断发展,学术界的分类叫法也不尽相同,但“自我养老”、“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当前我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养老模式。一些新兴养老模式如“以房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也在被学术界关注研究。目前,我国已开始推出“以房养老”的试点,但就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养老问题仍需要社会各方面做出努力。

2研究综述

2.1关于养老模式内涵的研究综述

所谓“养老”,其基本的解释有两项,其中一项是奉养老人,养老送终;另外一项是上年纪后闲居休息。“模式”也有很多解释,但本文“模式”主要指从现存的老人的养老选择中调查所得出的比较普遍的选择。现阶段学术界关于养老模式还有其他的提法,如“养老方式”、“养老制度”、“养老体系”、“养老形式”等,宋健(2001)提出所有现在的概念都可以归为三类,即“养老体系”、“养老模式”和“养老方式”。

原野(1997)以及穆光宗(1998)都认为认为养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主要指身体照料)和精神安慰三个基本方面。而陈赛权(2000)同大多数学者一样都同意以上观点。杨宗传(2000)指出在养老方式比较重要的有两方面即:经济供养和居住方式,具体是生活服务由谁提供和老年人同谁生活在一起。陈建兰(2012)则只是定义了城市养老模式,将其理解为城市养老中核心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农村养老的特征和存在形式。李中秋(2013)定义养老模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养老体系,分别包括主要和辅助的养老方式,以及为这些养老方式提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支持。

根据以上,总结来说“养老模式”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满足老龄人口各方面需求的典型的生活方式,主要指满足老年人经济来源、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个方面需求的生活方式。

2.2关于养老模式分类的研究综述

各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养老模式进行分类,所以对养老模式分类的结果也有不同的特点。徐勤(1997)根据其对养老模式的定义,认为中国养老制度有不同的来源,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包括国家和集体)是两种基本形式。穆光宗(1999)根据其理解,认为在理论上可以尝试将养老模式区分为至少三种,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杨宗传(2000)主要从从居住方式上,将集中住在敬老院、福利院或疗养院等养老机构的归为机构养老,将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养老的则归为居家养老。林宝(2010)认为,根据养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或物质)的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可以将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基本类型。认为上述三方面均由家庭成员(包括自己)提供,为家庭养老;若上述三方面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则为社会养老。孟艳春(2011)将养老模式划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认为在当代单靠家庭养老或个人养老很难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必须将家庭养老、个人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并着重发展社会化养老。文洁(2013)在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中主要分析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四种养老模式。

结合中国养老问题与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本文综合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自我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以及以房养老五种。

2.3各种养老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述

(1)自我养老。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使老年期的时间越来越长,完全自我养老的可能性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而逐渐消失。但是由于目前对自我养老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很难总结出跟其自身发展中存在问题相关的内容。

(2)家庭养老。学者们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发展对青年人造成影响,进而影响老年人养老模式的层面分析了家庭养老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解释了其功能逐渐弱化的原因。

具有代表性的有,孟艳春(2010)认为作为中国养老支柱的家庭养老,其问题突出,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且主要受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凸显养老需求与家庭照料资源短缺的矛盾;第二,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大多数人口收入过低,加上中青年人不断增加的生活成本,家庭养老的经济功能急剧下降;第三,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养老;第四,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使子女竞争压力加大,难有精力和时间照料老年人的生活。陈建兰(2012)运用实证分析从家庭经济供养的弱化、家庭生活照料的弱化以及家庭精神慰藉的弱化三方面说明了家庭养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家庭养老模式弱化的原因。

(3)机构养老。由各学者的观点可知我国机构养老主要存在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利用率低三大问题。梁鸿(1999)在上海浦东的案例研究中心认为,目前养老机构存在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服务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缺乏效率等问题。常宗虎(2000)在青岛、大连、佛山、北京和烟台五个城市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和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密切相关。孙树菡,葛英(2004)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养老机构床位存在供给不足和入住率的问题。穆光宗(2012)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微利甚至负债导致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机构养老缺乏家居认同和亲情滋养,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短缺,农村养老机构的非规范发展。

(4)居家养老。由于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各方面还不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在于服务对象、服务人员、资金来源、评价标准、政策不完善这几个方面。

苏振芳等(2013)认为在现行的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经济上的社会供养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保证;而且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可标准还有一定困难;并且居家养老的发展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杨智慧(2013)认为居家养老存在社区发展程度低,服务种类单一,政府职能缺位、越位,服务人员素质较低,队伍不稳定,服务资源缺少有效整合。

(5)以房养老。在我国,学者们普遍认为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存在接受度较低,风险大,实施难度较大等问题。

焦涛等(2011)认为以房养老存在利率风险、长寿风险、房价波动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陈静等(2013)认为以房养老的模式存在还未普遍被中国老年人接受,政府的参与力度不够,其运作与当前法律存在冲突,与银行、保险公司、房产评估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李宇嘉(2014)认为以房养老对房屋价值、医疗费用、健康寿命、法律信用的评估有很高要求,以我国目前发展水平很难达到。我国住房市场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波动周期,导致未来房价走势和房屋残值的可预测性较差,难以获得可信度较高的房屋价值评估结果。另外,对于老年人健康和寿命评估也会存在较大的争议。

2.4未来发展方向综述

首先,对农村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学者们有不同看法。徐勤(1997)认为在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的形势下,只有发展社会养老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杨燕绥等(2004)认为应形成“养老金(退休金)+家庭供养+社区服务+国家最低保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杨翠迎(2005)认为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面对庞大的农村人口,应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养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朱劲松(2009)结合对老年人存在的价值与老年人的需求的分析,认为自我养老是农村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

其次是城市养老模式发展方向的综述。李士梅(2007)通过对主流养老、机构养老、旅游养老、迷你型家庭养老院模式的分析,揭示了现阶段中国养老模式的多维变化及未来养老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孟艳春(2010)认为中国家庭养老逐步弱化,自我养老难成现实,社会养老难以完全到位。因此,吸收以上几种养老模式之长,兼容的居家养老模式应是我们解决养老问题的最佳选择。祁峰(2010)也认为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居家养老更适合中国的养老服务发展。陈建兰(2012)认为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城市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将成为替代。社会养老是家庭养老的经济供养功能的主要替代,自我养老是家庭养老中的生活照料功能和精神慰藉功能的主要替代。

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的早期阶段,学者们主要关注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及社会养老的倡导,认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中国养老模式的两种主要类型。但目前,学界主要关注的还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对新兴的居家养老和以房养老也有一定关注。而对自我养老的研究与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研究相比还比较薄弱,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5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与人口素质和平均年龄的不断提高,自我养老在社会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对自我养老这一重要的养老模式的研究相比其他养老模式仍显不足。其次,对单一养老模式的研究较多,对各种养老模式的对比研究较少。另外,很多研究者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新兴养老模式研究上,而对已有的养老模式的改良关注较少。最后,目前仍没有大家一致认可的具体评价养老模式的标准,对更科学地衡量养老模式效用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苏振芳.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莫龙.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

[3]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1(11).

[4]徐勤.农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人口研究,1997(6).

[5]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6]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7]陈建兰.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8]李中秋.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9]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J].中州学刊,1999(1).

[10]林宝.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0(5).

[11]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9).

[12]文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经济天地.2013(6).

[13]梁鸿.试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其特殊性[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14]常宗虎.怎么看怎么办?――养老机构入住率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民政,2000(9).

[15]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8).

[16]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17]杨智慧.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18]焦涛,吴清,刘星.住房逆抵押贷款主要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6).

[19]陈静,吴清,韩静.上海推行住房逆抵押贷款认同度的调查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3(4).

[20]李宇嘉.莫让“以房养老”框死住房养老功能[N].华夏时报,2014-04-21.

[21]杨燕绥,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战略意义[J].战略与管理,2004(63).

[22]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对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8).

篇(2)

关健词农村养老,问题,建议和对策

目录

一、靖安镇现有的养老模式

二、靖安镇养老存在的问题

三、对靖安镇养老问题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青海、西藏、宁夏外,已有28个进入了老龄社会。“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是中国在未富先老、城乡二元经济依然存在的国情下进入的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转型相交织,加上我国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扩大,给人口老龄化增加了新的难度。

靖安镇地处昌黎县西南部,滦河东岸,总面积9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万亩,共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数为4.2万人,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随着昌黎县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和人的社会价值观转变,加上生活压力加大,子女收入低,养老成了子女重大负担,很多子女虽与老人同住在一个村,但对老人不闻不问,或者用在其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本文介绍了昌黎县靖安镇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解决对策,希望能给相关部门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靖安镇现有的养老模式

靖安镇已经打破了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而是形成了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的多元化养老形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经成为政府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靖安镇来说,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靖安镇有以下几种养老方式

(一)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方式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社会主要的养老方式,靖安镇85的老人都是已这种方式安度晚年。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

,家庭养老所占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二)机构养老。即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农村的养老机构主要就是指养老院,又称敬老院,是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而办院经费主要是集体统筹,国家给予补助。靖安镇各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对养老院建设及设施改造投入杯水车薪。

(三)以地养老。老年人将自己拥有的土地以转租或变卖方式获得一部分收入来保障养老。这是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普遍的一种做法,收入虽不高,但至少可以缓解一下自己养老资金问题。

(四)养老保险养老。即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是国家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差距大,因而在养老问题上,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全面覆盖,如东莞、温州以及山东的一些地方,而有些贫困地区,连一般的保费还无法收齐。靖安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农保试点加入,参保人数越来越多,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养老保障。

(五)储蓄养老。即依靠自己的积蓄来防老。主要是将积蓄存入银行,收取一定的利息。但是银行的利率较低、物价的膨胀、加上高额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本身就不算很高收入,使得储蓄养老更加举步维艰。

(六)农村互助养老。是养老模式的一种新形式,就是指老人之间发挥各自所长,相互扶持帮助。

(七)以房养老。“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养老。

二.靖安镇养老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本镇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跟不上老龄化步伐,致使以家庭为主要养老方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首先,随着中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显成效,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出现了“四二一”或“四二二”模式,子女养老负担加重。这种家庭模式的结果改变了传统家庭照顾基础,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空巢”现象,使农村老年人的劳务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再次,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女养老意识逐渐在淡薄。虽然大部分还是比较尊老、爱老、敬老的,但在爱幼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也出现了一些对老人缺乏人文关怀、拒养现象。

(二)养老机构设施老化,资金严重短缺

养老院的资金主要靠镇财政拨付、村统筹和社会捐助,可农村乡镇财政资金短缺,使投入养老院的资金更是少得可怜。这就造成了养老院设施老化,缺少床铺和专业护理人员,这就使养老院的规模和服务满足不了养老需求。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现在国家所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一方面,养老保险投保率低,投保周期长;

另一方面,虽然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报销比例最高也达到了70,但是对于大病来说治病费用高,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还有残留着“小病熬,大病拖”的思想,导致因病致残、致贫现象时有发生。

四缺乏养老协调机制,相关制度不完善

至今镇政府还没有建立养老工作制度,各村委会对养老问题不加以重视,对协调村民养老工作不力,成效不高。

三.对靖安镇养老问题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增加家庭养老意识

自古以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赡养父母的思想在逐渐淡薄,镇政府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讲座、交流会,树立一些典范,可以给予必要物质或精神奖励;

并对一些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教育或交司法机关惩处。对养老负担比较重的家庭,给予一定的补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给老人发放一些福利,减轻养老负担。在镇中小学广泛加强德育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从小敬老、爱老的思想。

(二)加大镇政府投入,完善养老机构制度建设

加大镇政府对养老院资金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养老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村养老机制建设,将经费纳入镇政府财政预算中,保障经费专款专用。政府动员社会力量推动养老院建设,并善于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利用老年人的层次性,实现自管。大力在镇、村建设养老综合中心、养老服务站点,帮助孤寡老人、五保户等困难老人安度晚年。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养老水平

首先,镇政府要大力宣传新医保、新农保等惠民政策,争取应保尽保,对一些确实因贫困交不起费用的老年人,镇、村两级政府要多方筹措资金,由政府买单,并建立政府为困难的居家高龄、空巢、失能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补贴制度。其次,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所建设,向老人提供优质优价服务,定期给老人免费体检。再次,镇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建立并完善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尤其重点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并逐步的提高标准、扩大范围。

篇(3)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064-02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在全国总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 149 546人,占50.32%,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13.26%,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引用)这样,我国也以一个人口大国的身份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并且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也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为了应对农村养老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涉及农村养老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国务院在1994年颁布的《农村五保户供养条例》就是旨在为农村孤寡老人提供照顾和物质帮助;从2004年开始逐渐的减免农村地区的农业税,并提供一定的农业补助,从而来减轻农村家庭的负担,让农村老人晚年能够衣食无忧;我国分别在2002年和2009年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以保证农村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医疗需求。另外国家还颁布的其他辅的政策以完善农村养老政策体系;我国在《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子女、集体、社会的各项义务,从而保证农村养老能依法进行。

当前我国颁布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法律条文,以及各项专项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满足了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消除了后顾之忧。我国实行的“五保”制度和其他优惠农业政策,在吃、穿、住、医、葬这五方面解决了农村老人的现实困难,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了对未来生活没有着落的忧虑。其次,满足了农村养老的基本医疗需求,缩小了城乡差距。“新医保”和“新农保”缓解了农村过去“因病致贫”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的问题。缩小了城乡在医疗水平上的差异,保证了社会公平。

二、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在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不高

农村集体经济的财政来源有限,从而造成农村财政在养老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比例也不合理。政府对于满足经济困难老人、五保户的养老的资金的需求已经是举步维艰了,养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相应服务体系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2.农村养老资金的运作管理不合理、监督不到位

由于我国农村养老资金的运营体系还不健全,使农民养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缺乏专业的指导,产生了农村资金运营出现混乱的状态。加上缺乏缺乏有效的监督,农村养老资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甚至出现挪用养老资金的现象。

3.农村家庭对养老资金投入比例下降

随着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家庭的开支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孩子们的教育和家庭的日常开支费用同老人的养老资金的投入发生矛盾。大部分情况下,儿女成婚后,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子女教育和家庭的日常开支肯定是优先考虑的问题,而在农村老人养老资金投入的比例势必会下降。

(二)农村养老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就老人而言,认同的养老方式过于单一

千百年来,在“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的主导下,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人默认的养老方式,对其他养老方式暂时无法接受。在农村老人的意识里,家庭对于他们来说有着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子女周围养老,他们不仅可以得到生活上的照料,而且还可以享受子女在照料自己过程中所带来的情感慰藉。再加上对社会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的认识程度不够,因此,农村老人参加参与社会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的积极性不高。

2.就儿女而言,养老敬老的观念逐渐变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孝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一部分年轻人奉行拜金享乐主义,抛弃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把赡养老人看做是一种负担,寻找各种理由逃避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更有甚者还为了夺取父母财产而大打出手或者对簿公堂。给老年人精神上带来失落感和孤独感,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3.就社会而言,对农村养老重视程度不高

我们以前一致认为老人养老是单个家庭的事情,社会的力量无足轻重。没有看到整个社会敬老养老的氛围创建的重要性,对农村养老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树立弘扬孝道的典型,没能有效发挥舆论在农村养老方面的积极作用。造成人们在农村养老这一问题上出现了思想的偏离,也就没有吸引到更多的社会慈善力量加入到农村养老事业中来。

三、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在资金投入、观念转变、法律监督、组织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农村养老的滞后性发展不利于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使得如何解决好农村养老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变得迫在眉睫,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养老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做好农村养老的资金保障工作

1.加大政府财政在农村养老方面的投入比重

政府资金在农村养老资金保障体系中占较大比重,政府的资金投入的多少,关系到老百姓在养老方面信心和满意度的多少,因此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实际给予农村养老更多的财政支持,而不仅仅是在税收等方面提供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优惠农村政策。只有实际的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提供直接的财政补贴,国家关于农村养老的各项政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重视社会资金在农村养老方面的辅助力量

社会资金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不仅不容忽视而且潜力巨大。农村养老资金需要政府的财政扶持和家庭的资金投入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积极作用,比如慈善基金。这类型的资金注入,减轻了政府和家庭在农村养老这一方面的负担。同时,拓宽了解决农村养老这一社会难题的思路,可以让农村老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解决其最实际的困难。

(二)做好农村养老的思想保障工作

1.加强对农村养老政策的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宣传国家关于农村养老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鉴于目前人们对于农村养老政策的认识不足,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应利用当地的实际,采用农民可以接受的形式来宣传各项农村养老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老人自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争取做到农村地区的人们从心里真正地接受各项政策和措施。

2.强化对农村人口传统孝道的教育

“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赡养父母,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同样也是农村世代传承的美德。针对当前农村子女养老观念逐渐变淡的现状,应引导农村地区的人们重新认识孝敬和赡养老人的重要性,要做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传统孝道标准。

3.注重对农村敬老爱老氛围的创建

农村的乡镇政府和本村的村委会在注重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应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农村养老氛围的创建作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比如:当地的文艺精英可以排演反映尊老爱老主题的文艺节目,利用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让孝敬老人的观念深入老百姓的心里。还可以利用村镇的广播、条幅宣传等方法来宣传当地有关敬老爱老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让当地的老百姓都能争做孝敬老人的先进典范。

(三)做好农村养老的法律保障工作

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具体深入地规范。一方面,具体到农村,明确规定农村老年人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益,个人、家庭、社会在农村养老方面应当履行的义务。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当农村老人在养老方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得到法律的保护;个人,家庭,政府没有履行在养老过程中应尽义务时,必须得到法律的制裁。进一步完善我国关于农村养老的立法体系,以法律明文的形式对农村养老作出解释,说明农村养老的定义、性质、方式以及权利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

(四)做好农村养老的组织保障工作

1.培养高水平的农村养老服务队伍

为了能使农村老人在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慰藉,能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尽量在农村设立养老服务网点。在网点内,农村老人可以享受医疗保健、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网点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保证都能做到贴心为老人服务。另外,还可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定期到农村养老服务网点进行免费服务。在提供身体检查、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的同时,在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开设歌咏、书法、历史等不同的文化课程,让老人能在家庭之外也能享受无忧无虑的老年生活。

2.成立自愿性的农村养老互助队伍

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村老年人互助协会,在这个协会里,鼓励较为年轻或身体健康的老人向年纪较大或身体有疾病的老人提供义务。这种阶梯形的农村养老服务形式可以成为解决养老难题的一个新的依托点。

总而言之,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我们要正视农村养老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明白我们的农村养老事业是任重道远。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立足当前实际,因地制宜,针对在推进农村养老事业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谋求有效地对策来积极应对。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惠农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我国一定能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从而来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述智,张仕平.关于当前农村养老问题及其研究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1,(1).

篇(4)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100%。在问卷调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入户及随机调查两种方式,当场填写问卷,当场回收,此次调查从问卷的设计、方式的选取到数据的收集、处理都是以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前提,因此,此次调查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但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因而仅就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调查结果基本情况的阐述

第一个问题到第五个问题都是调查受访者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男性250人,女性250人;其中18至30岁90人,31至40岁95人,41至50岁105人,50至60岁100人,61岁以上105人;现在或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125人,国有企业130人,私营企业125人,自由职业或无业120人。在这一部分的调查中,对是否参加养老保险这一项的回答中,选择参加的受访者有425人,就调查结果而言,覆盖率已达到85%,而且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选择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受访者,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至30岁自由职业或无业的人群中。

第六个问题开始是对养老保险基本情况的调查。问题六:“您对当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吗?”有180人认为满意,有195人认为一般,有125人认为不满意;问题七:“您对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是否了解?”有95人选择了解,有130人选择一般了解,有275人选择不了解;问题八:“您对现阶段养老保险中个人缴纳费用的额度负担是否困难?”有256人认为没有困难,有121人认为有点困难,有123人认为负担沉重;问题九:“您认为现阶段的基本养老保险是否能够满足您的养老生活需要?”有185人认为基本能够满足,有315人认为不能满足,待遇水平低;问题十:“您是否投资了其他方式的养老保险?”有255人选择没有投资其他方式的养老保险,有185人选择购买了保险公司的商业养老保险,有60人选择其他;问题十一:“您更认可以下哪种养老方式?”有92人选择自我养老储蓄,有180人选择家庭养老,有23人选择养老院养老,有205人选择缴纳养老保险养老;问题十二:“您认为目前养老保险运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178人选择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低,有32人选择个人缴纳的费用高,有219人选择养老保险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及时了解详细情况,有71人选择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不够。

二、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只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满意,认为一般和不满意的人占了受访者的三分之二,从总体上看,受访者对当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满意程度较低。另外受访者对现阶段养老保险个人缴纳费用负担是否困难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困难,受访者基本上对养老保险个人缴纳的费用表示可以承担。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有负担。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我们不断努力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经济困难的人群,并通过调研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及时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制订适合各个群体的缴费额度,提高民众的满意程度。

同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受访者对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情况了解程度较低,仅仅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受访者了解养老保险的详细情况,其余五分之四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了解一点或完全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详细的了解。本次调查问卷也对当前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调查,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养老保险宣传的力度不够,人们不能及时了解政策的详细情况及政策变化。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应当做到人人知晓、人人了解。因此,应当采取措施,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信息平台,加大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

本次调查除了对一些基本情况的调查,还就受访者更认可哪一种养老方式做了调查。受访者最认可的养老方式主要集中在家庭养老和缴纳老保险养老这两种方式上,各占受访者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数的受访者选择自我储蓄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其它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结构由原来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4-2-1”型家庭结构,即两个大人抚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养老负担沉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可缴纳养老保险养老,但另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了家庭养老。调查可见,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养老院集中养老及社区养老等多种模式的养老方式越来越来成为未来养老的主流,因此,加强养老院的投入,增加养老院的数量,并大力宣传和提倡养老院养老等区别于传统养老的养老方式,对于缓解愈来愈重的养老压力有积极的意义。

本篇调查报告是对实际调研材料的归纳和分析,但是由于问卷的设计及篇幅的限制,仅就养老保险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为现行养老制度的实施作一点贡献。

篇(5)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农村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重,尤其在农村,由于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只有大龄妇女、儿童和老人,也就是我们俗说的“386199”部队, 这使儿女赡养老人难以得到保障; 还有日趋增加的空巢老人的家庭数量,使独居老年人的生活难以自理;儿女分摊赡养老人,使老人精神负担加重,老人生活不幸福。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在今天,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我国农村的和谐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最传统的养老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就是由家庭成员中的子女或者孙子女来赡养老人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生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三方面的照顾和供养。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

(二)土地养老

土地养老就是农民到了老年,逐渐从生产领域中退出,但并没有放弃对土地的占有权,而是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权转给自己的子女,从而要求自己的子女从“积蓄”中拿出养老的支出,赡养父母。直到今天,土地养老也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中还占有一定地位。

(三)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是指由集体的经济团体来赡养那些体弱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的养老制度。其中包括养老院制度和五保制度。集体经济团体的完善和物质资源的丰富是农村集体养老的物质基础,而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广泛程度和子女对养老问题的认识程度则是其存在的心理基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性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范围。所以,集体养老不能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

(四)养老保险

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和家庭养老的削弱,我国农村养老也加快了改革步伐。1991年,我国开始有步骤有组织的进行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到1998年,我国已有2000多个县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80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且初具规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很困难。

(五)储蓄养老

在我国农村,依靠平时的积蓄来防老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据对河南省商丘某农村的调查,15%的农民对儿女赡养老人依旧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存钱养老才最可靠,所以他们省吃俭用,把钱财储蓄起来以备养老之需。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和昂贵的医疗费使得储蓄养老没有太大价值。

二、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家庭养老功能削弱

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削弱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导致农村家庭对养老功能的下降。

(二)农村孝德观念淡化,敬老爱老氛围不浓厚

农村孝德观念淡化,敬老爱老氛围不浓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领导不够关注。各级领导没有把老龄化问题、养老问题当作工作重点来对待。

2、宣传力度不到位。对于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养老、尊老、敬老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3、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应对人口老龄化、爱老养老问题不只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部门的事,更不只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4、养老经费不足。我国老龄工作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投入一定的养老经费,老龄资金的短缺直接制约了老龄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养老保险存在诸多问题,养老缺乏保障

1、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口少、覆盖面较小。当前,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百分之七十五的老人在农村。据调查,没有参加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由于农民可供分配的收入是有限的,而集体又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来解决农村老龄人的养老资金问题,国家只是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却未能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农村养老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裹足不前。

2、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运行以及保险资金的发放,没有严格按照法律的程序进行。

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只是通过存银行、买国债的渠道,来达到增值保值的目的,投资面狭窄,渠道单一,致使收益水平较低。

(四)老人法律意识淡薄,因养老侵权问题愈来愈严重

1、赡养方面侵权。农村中绝大多数老年人不但得不到家庭的赡养,连社会养老保障也很难得到,致使农村老年人在养老上没有生活保障,赡养权益得不到保障。

2、养老财产方面侵权。农村中的很多儿女们不但不赡养老人,而且一味地向父母索取财物,更有甚者,竟然冒用父母的名义领取老年人的生活补助费和其它津贴费用,有的还侵占老人的房产,使老人的养老财产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三、完善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为了积极稳步推进我国农村养老工作,以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针对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而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以提高农民就业率和就业面。另一方面,政府要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种地的农民以支持,提高种地农民的收益;同时还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措施,以此来强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支持作用。

(二)宣传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继续提倡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具有其他养老方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要继续倡导家庭养老,首先要加强人们的思想素质教育,尊老爱老,在社会形成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依法养老的新秩序。其次,可以通过宣扬和表彰农村孝敬老人的典型事例,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学习孝敬老人先进事迹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农民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倡导人们关爱老人、孝敬老人。再次,各个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社会舆论功能,在全社会中体现尊老、敬老者光荣,不敬老者耻辱,从道义上和制度上规范人们尊老敬老的行为。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多渠道筹集基金。

保险基金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渠道筹集:国家、农民个人和企业。国家财政是农村养老的重要承担者,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使得子女越来越少,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和责任也越来越重。为此国家应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吸引更多农民参保,减轻年轻人的负担,让老年人的生活有所保障。由于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有限,可以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缴纳一定的养老金。对于乡镇企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除了来自政府和农民之外,乡镇企业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缴纳。

2、建立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专门机构。

应该科学管理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创建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行。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为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保障,扩大收益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3、加大保险基金监管力度。

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则应由政府设立各级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监督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和使用,以保证养老基金的安全。

(四)制定和完善农村养老相关法律体系

要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除了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全社会宣传敬老养老的孝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家庭养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外,还要依法完善有关农村养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尽快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确立农村社会养老的法律地位,突出以老年人为本促和谐这个理念。

农村养老问题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从法律和体制上建立起安全保障体系,全社会给予高度关注,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联动,公众积极参与,加强道德教育,弘扬敬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叶响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

[2] 刘晓梅.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务实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3] 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7.

篇(6)

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等机构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优劣不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优劣变化及发展趋势也不同。

一、家庭养老模式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国城市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延用这种模式养老。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其最大好处是家庭养老能使老年人与家人尽享孝道和天伦之乐。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传统家庭养老不足之处在于,老年人一般难以在家庭中得到专业细致的照料护理、医疗保健及精神文化等服务;在"四二一结构"家庭成为城市社会主流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社会人力成本与人们工作负担普遍加重,家庭成员与子女们不可能有足够精力照顾家中老人,家庭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保持与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作用,城市家庭养老出现逐渐削弱和社会化变化的趋势。

不过虽然经受工业化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多层面冲击,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只是弱化而不是消失,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的最重要来源,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我国城市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家庭养老不是可否坚持的问题,而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如何用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深入挖掘和丰富"家庭养老"时代内涵与功能,使城市家庭养老逐步向社区居家养老过渡,焕发更强生命力与作用的问题,

二、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社会机构养老的特征是集中养老,其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即细致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满足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再婚生活的需要。机构养老劣势在于, 社会养老需要老年人重新适应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容易与他人(同住老人)发生冲突;生活成本高,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缺少来自家人的精神慰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家庭养老是一种适应较低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养老模式,而建立在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等"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养老模式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是社会发展及养老模式演进的必然趋势。

养老院、老年公寓式等社会养老模式虽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发展的方向。但从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看,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机构养老模式仍不可能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养老的主要模式。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社会成本巨大。修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居住、就餐、起居、活动等在内的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必需进行巨额基建投资;而社会养老不仅要有投资巨大的硬件设施,而且还要有相应的专职养护人员队伍和配套的养老服务管理系统,专业化水平要求比较高,这些都将加大城市建设和社会资源的负担。第二,现有资源的浪费。老人原来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老人进到养老院以后,这些都将闲置,而养老院要重新占用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造成浪费。第三,养老院的收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而且,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养老院难以容纳的。第四,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去养老院。老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地方,和原来并不熟知的人朝夕相处,这将增加他们的失落感。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其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照料及护理等养老家政、医疗护理及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日托、短期照料护理等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兼有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其优越之处主要有:第一,社会成本低,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基建投资,社区现的有几间房屋略加改造即可设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第二,原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家养老,饮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可继续发挥作用,但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使老人家居住房变成了"家庭养老院"。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所需费用较低,服务内容及方式可自由灵活选择,适合城市社区绝大多数老年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第三,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政府部门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难,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第四,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这个贴合实际的新型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认同和了解。一些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积极开展和鼓励相关企业加入到时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中来。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总之,社会居家养老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而且投资少、成本低、收费少、服务广、效益佳,是一种很受老年人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养老模式。中外社会化养老的历史经验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是城市大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政府挑头,集体努力,家庭保障,社会支援,相信有我们共同努力,中国的养老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的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篇(7)

老龄化社会是指6o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7%。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o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保障体系残缺,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养老保障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现出诸多缺陷。目前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发展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安徽省长丰县阮巷、罗塘、水湖、双墩四个乡镇;蒋庄、兰桥、黄岗、邵集等十几个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走访部门有:长丰县民政局、统计局、卫生局等。

1.2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日常物质消费、受照料、健康等状况以及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问题,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16份。

2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成因分析

2.1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40.09%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养,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补救度日,在所调查老年人中仅有1.46%享有退休金。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质消费状况主要包括饮食、衣着、住房、医疗、精神娱乐等指标。从饮食状况分析,54.3%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较满意,24.0%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不满意;从居住状况分析,被调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35.6%的老人与一个子女同住、59.8%不与子女同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从医疗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费支出中,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长丰县民政局资料显示,在所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调查老人总数的56.3%,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状况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78.07%,其中独居老人占23.53%;无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调查老人中高达21.93%,相当一部分孤寡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独居,也不愿进入乡镇社会福利机构养老。

2.2我国农村养老状况成因分析

我国老年养老保障模式从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模式。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经济条件也不尽人意,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日益暴露出严重弊端,与我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住要原因如下。

2.2.1农村劳动力弱化,家庭养老受到冲击。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农村人口特别是大量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加速,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弱化,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电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其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减少。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严重匮乏,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给家庭养老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2.2.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缺陷。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介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保险品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标准进行筹集,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政府没有对农民提供相应的补助,造成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状况看,仍然存在着征收成本过高、制度覆盖面过窄、基金筹集困难等弊端。

2.2.3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衰竭,供给能力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分为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的情况,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户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我国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又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养老存在局限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家庭养老的局限性严重的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和稳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带来了负面效应,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呈现滞后状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选择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农村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家庭赡养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家庭养老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的农村养老必然会经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3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型的建议

3.1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论老年人的心理、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加上政策倾斜解决人地结构矛盾;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公益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设立“夕阳绿色通道”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满足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针对老年人去指定医疗点看病不方便.报销门槛较高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特殊的医疗报销制度,扩大报销范围,放宽报销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切实从老年人角度出发,建立“夕阳绿色通道”。

3.3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健全农村老年人心理保障体系

除了道德层面的宣传外,各级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对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子女给予处罚,对孝敬老人的子女给予表彰,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此外,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老人维权机构,使老年人维权途径更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开展多渠道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度态度,并建设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心理治疗技能的培训,做到及早发现和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3.4推进保障模式的创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建立参与式发展的机制,加快调整个人帐户整体规模,使之更加方便农民,减少农民享受的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灵活多样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好处,让制度受到农民的欢迎。首先,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其次,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同时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自筹养老基金,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

3.5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体系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公民敬老的教育应从小抓起。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年人娱乐场所,增加娱乐设施,组织娱乐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开展老年福利事业,促进老人身心协调发展。将家庭养老的责任与义务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养老机制,应该是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形成以经济为基础,以保险基金为前提,以家庭保障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体系。

3.6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转型

家庭养老对农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保障需求的不断上升,给农村家庭带来愈加沉重的养老负担。

篇(8)

老龄化社会是指6o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7%。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o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保障体系残缺,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养老保障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现出诸多缺陷。目前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发展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安徽省长丰县阮巷、罗塘、水湖、双墩四个乡镇;蒋庄、兰桥、黄岗、邵集等十几个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走访部门有:长丰县民政局、统计局、卫生局等。

1.2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日常物质消费、受照料、健康等状况以及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问题,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16份。

2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成因分析

2.1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40.09%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养,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补救度日,在所调查老年人中仅有1.46%享有退休金。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质消费状况主要包括饮食、衣着、住房、医疗、精神娱乐等指标。从饮食状况分析,54.3%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较满意,24.0%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不满意;从居住状况分析,被调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35.6%的老人与一个子女同住、59.8%不与子女同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从医疗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费支出中,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长丰县民政局资料显示,在所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调查老人总数的56.3%,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状况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78.07%,其中独居老人占23.53%;无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调查老人中高达21.93%,相当一部分孤寡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独居,也不愿进入乡镇社会福利机构养老。

2.2我国农村养老状况成因分析

我国老年养老保障模式从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模式。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经济条件也不尽人意,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日益暴露出严重弊端,与我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住要原因如下。

2.2.1农村劳动力弱化,家庭养老受到冲击。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农村人口特别是大量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加速,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弱化,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电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其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减少。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严重匮乏,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给家庭养老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2.2.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缺陷。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介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保险品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标准进行筹集,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政府没有对农民提供相应的补助,造成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状况看,仍然存在着征收成本过高、制度覆盖面过窄、基金筹集困难等弊端。

2.2.3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衰竭,供给能力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分为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的情况,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户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我国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又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养老存在局限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家庭养老的局限性严重的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和稳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带来了负面效应,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呈现滞后状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选择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农村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家庭赡养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家庭养老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的农村养老必然会经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3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型的建议

3.1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论老年人的心理、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加上政策倾斜解决人地结构矛盾;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公益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设立“夕阳绿色通道”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满足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针对老年人去指定医疗点看病不方便.报销门槛较高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特殊的医疗报销制度,扩大报销范围,放宽报销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切实从老年人角度出发,建立“夕阳绿色通道”。

3.3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健全农村老年人心理保障体系

除了道德层面的宣传外,各级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对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子女给予处罚,对孝敬老人的子女给予表彰,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此外,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老人维权机构,使老年人维权途径更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开展多渠道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度态度,并建设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心理治疗技能的培训,做到及早发现和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3.4推进保障模式的创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建立参与式发展的机制,加快调整个人帐户整体规模,使之更加方便农民,减少农民享受的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灵活多样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好处,让制度受到农民的欢迎。首先,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其次,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同时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自筹养老基金,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

3.5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体系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公民敬老的教育应从小抓起。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年人娱乐场所,增加娱乐设施,组织娱乐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开展老年福利事业,促进老人身心协调发展。将家庭养老的责任与义务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养老机制,应该是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形成以经济为基础,以保险基金为前提,以家庭保障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体系。

3.6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转型

家庭养老对农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保障需求的不断上升,给农村家庭带来愈加沉重的养老负担。

篇(9)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人口老龄化的数据

2000年我国已经迈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速度快,规模大。据国家统计年鉴统计,198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7644万人;2000年已达1.3012亿,比1982年增加了5368万人,增长率为70.23%,年均增长298.2万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预测,2014年将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

2.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了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老龄人口比重增大,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第二,经济没有足够强大就进入老龄社会。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经济实力不雄厚与人口老龄化需要极大经济投入的矛盾,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城乡差别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目前,中国的农村的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特征。

二、目前我国主要的两种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体现了对养老问题的基本认识、基本原则和基本的价值观,主要受经济体制、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不能满足我国养老的需求。

(一)当前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经济功能的淡化,子女工作压力大不在身边,子女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所有这些变化让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面临着冲击和弱化。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等反映了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

1.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下降,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以及医疗水平的进步,人均寿命延长,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四二一”模式作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架构,对老年人养老更是面临风险。独生子女的家庭不仅使父母早早步入空巢的阶段,同时也将他们置于一种更加脆弱的家庭养老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特别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他们能从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都是非常有限的,使得众多家庭养老的对应措施也非常有限。

2.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一定程度上对公民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个体价值的冲击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中国的年轻人,在经济社会的影响,其观念、生活方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过程中,产生了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他们转变了养老观念,开始走出“养儿防老”的圈子,加上受拜金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改变,有些年轻人拒绝承担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甚至虐待、遗弃老年人。

(二)当前社会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养老,是指来自家庭以外的各种社会性帮助,如政府、企业、单位、街道、居委会等,即由社会来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的职责。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养老机构的现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养老需求。

1.社会养老机构设施有限

社会机构养老作为社会集中供养老人的一种方式,近年来获得了不少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床位不足和设施有限是社会养老机构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社会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相差甚远。这导致我国多个城市出现老年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局面。

2.社会养老机构建设成本高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兴办社会养老机构。以上海为例,若按5%老年人进入社会养老机构来核算,则需要新增床位13万张,需要资金投入200亿元。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这种完全由社会提供集中供养式的养老服务,对中国来说要投入大量资金很不现实。

3. 社会养老机构缺乏活力和归属感

社会养老机构的全是老年人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并且不可避免的经常性死亡现象可能给老年人心理投下阴影,极其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同时养老机构难以发挥如亲情交流和陪伴等家庭功能,很难让老人在社会养老机构中产生归属感。

4.社会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差

多数社会养老机构设施条件差,服务内容单调,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服务精神,不能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机构的服务仍停留在模式化的状态,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我国养老模式的探索

目前,我国现有的两种养老模式都受到了社会现状的挑战。由于我国家庭小型化,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必须有社会化的服务提供支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老人都有自己的住房,在家里养老既是子女应尽的赡养义务,也有利于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因此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这将是中国养老方式的合理取向。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医疗服务专业化、社区规模体系化、资源配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基本养老的需求。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探索,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群众的力量,共同加强和促进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1.政府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要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严峻形势,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社区、村镇服务设施和条件,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目前,政府在社区管理中仍处于领导地位,这种管理模式则会阻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任务主要有:一是把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二是保证每年给以财政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政府要减少社区的行政职能,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引导养老形式要从“养儿防老”向国家、社会、家庭多方养老过渡。

2.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在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要积极参与。改变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除了财政拨款,还可以通过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同时倡导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的服务队伍。

篇(10)

一、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养老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然而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我们自己,善待老人也就是善待自己,一个文明的国家应该给予老年人一个温馨舒适的晚年生活,让每一个老年人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总结起来,当前农村养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伴随着农业文明的消退,老人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下降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农耕文明,长期以来农业在社会生活当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而传统农业作业主要靠的是经验,老年人作为经验的持有者,会对家庭耕作及收入带来重要影响,自然在家庭中掌握着话语权,也自然会得到后辈们的尊重。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展开,农业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几个月的收入可能就能抵得上在家种一年的地,同时,传统农业也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这就使得经验不再是影响农业种植的主要因素,老年人好像也显得无用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下降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影响到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与赡养。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观念受到冲击

我国自古是一个讲求孝道的国家,有着很多关于“以孝感天”的故事,《二十四孝》就是其中的代表,不仅如此,古人还由对父母的孝延伸出对国家的忠,这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历朝历代中普遍存在着“举孝廉”,如汉惠帝的“孝悌力田科”,清雍正的“孝廉方正科”等等,《陈情表》这篇佳作也是反映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当中,“孝”不仅是每个人应进的义务,而且会给他带来很高的社会地位甚至丰厚的经济回报,这种外在的以及内在的因素共同起作用,就使得传统孝文化得以发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年轻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喜欢追求个性,这就导致老年人的影响力在下降,传统的孝道观念也越来越淡化,年轻人转而将更多的物力、财力、精力转移到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上,从而疏忽了老年人的生活,似乎面临着普遍的“价值失落”和“道德危机”。

(三)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展开,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逐渐显现

一方面,近几年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转移让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工作和生活,而作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则被留在老家独自生活,他们有的是子女没有能力带到城市一起生活,有的是因为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愿意随子女到城市一起生活,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总之被留在老家成了留守老人,有的甚至还得替子女看护孩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精力越来越有限,有的甚至疾病缠身,在缺失照料的情况下,近几年在自己家中猝死的老人屡见不鲜,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人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少会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问题,这也让老年人面对老年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四)农村养老保障不足,养老模式单一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在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依然是“父老子养”的家庭养老模式,除非谁家没有孩子,会得到政府的救助,住进养老院。而养老院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老年人群体,在老人的生活照料上也不乏社会诟病,谁住进了养老院似乎都有种凄凉的感觉,在农村,除了这两种方式外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选择。没有专门的养老机构愿意进驻,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毕竟很低,子女不会愿意专门出钱让养老机构来照顾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农村这一块很低,只有几十块钱不等,如果是在城市,至少夫妻双方每个人有一两千块钱的退休金,这样就完全有决定自己生活的主动权,如果农村老人也能够享受这样的养老待遇,或许他们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养老产业自然就会得到发展。

(五)精神生活贫乏,生活孤独寂寞

上面我们提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移到城里生活,剩下了老年人留守在家,这些老人大多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除了看看电视,不会读书、看报、玩电脑。而农村也不像城市中的小区,有专门的娱乐配套设施,可供老人健身、下棋、跳舞等精神娱乐。因此,据我所知,在农村人们很重要的娱乐方式就是打麻将,但打麻将时人长期保持一种姿势,且精神基本上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对人的健康是不利的,因此如何能够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二、破解农村养老困境之策

针对农村养老当前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增加政府投入

目前我国已经实行了养老全覆盖,在农村每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能够领到几十块钱的养老金,但是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几十块钱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这跟城市居民的养老金相差甚远。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自身应该是养老保险的主要承担者,但政府也应该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因为在城市养老的问题上,政府也有很大的投入。而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而且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政府理应在这一块做出更大的投入,让农村老年人最起码在物质生活上能够安度晚年,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二)创新养老模式,使养老主体多元化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农村主要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家庭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模式逐渐难以维持,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其他养老方式。首先,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养老机构,引入市场化竞争,因为一方面我们的养老保险完善以后,农村老人自己有能力承担这个费用,另外一方面国家可以出台政策扶持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比如减免税收、低价提供土地、减免水电费等等。这样就可以发展形式多样的养老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比如午托、周托、长期居住、上门服务等等,满足不同人的养老需求。其次,除了市场,我们还可以鼓励发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把自己的一部分义务转移到社会组织身上,这样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满意度,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方式养老。再次,我们还可以探索邻里互助养老。在农村都是几十年生活在一起的老邻居,大家之间都是有感情的,如果让居家的邻居照料老人,而让老人的子女承担一定的费用,这将会是两全其美,既为在家无事可做的人提供了获得收入的机会,又解决了子女在外老人的养老之忧。上面的几种方式适合不同的地区,比如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东部农村,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组织也有所发展,老人的经济支撑能力比较强,就可以采用前两种方式,而对于中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可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更加适合邻里互助养老,因此这个要因地制宜。

(三)重树孝道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上一篇: 社区养老好处 下一篇: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