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4:40: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护理管理实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院按照卫生部的精神,在我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始积极探索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解决病人实际问题为导向,满足病人需要为目的的整体护理管理模式。
1 定位整体护理角度,统观医院发展全局
1.1 整体护理在现代医院发展中作用
当今的社会,是在竞争中求发展,现代医院的服务,是将以病人的需求转化为病人受益医院受益的手段,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医院所有的服务措施,一切改革方案,都要立足于病人的需要是否得满足这一点上,这也正是整体护理的目标和宗旨,所以,整体护理实施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的发展,护理体制的改革,护理意识的强化,护理手段的进步,必将促进医院整体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
1.2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就是以病人的需求为起点,满意为目标,应当说,以病人为中心也是一种市场意识,也是一种竞争机制,但更是高尚的职业道德。整体护理的内涵,是把人视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方面的整体;外延包括护理教育、管理制度社会环境等。其中教育是整体护理的前提,管理是整体护理的保证。社会需要是整体护理发展的动力。
2 健全科学管理体系,保证整体护理落实
2.1 制订整体护理标准化优质服务程序
为了适应护理服务由“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我院制订完善了整体护理优质服务程序,要求全体护理人员按照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方案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的要求,使病人在我院就诊及住院治疗期间的各个环节心理上、精神上均处于最佳状态。
2.2 制订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责任标准
为了使管理趋向科学化、规范化,我院制订了包括正、副主任护理、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在内的各级人员岗位考核标准,从医德医风、护理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几方面分级考核,满分为150分。并始终贯穿着学习标准一落实标准,个人达标-科室达标-医院达标这两条主线,在这一过程中穿插自检自评,按照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这一组织结构传达、落实、检查、反馈各项标准的完成执行情况。
2.3 制订整体护理评价系统
建立评价系统,应注意护理的连续性,把满足病人需要、为病人解决问题,作为衡量工作的准绳和护理成效的标准。
组织管理评价的重点应为护理组织分工是否贯穿护理程序的有效保证;对护士行为主要评价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护理程序,护理措施执行情况,言不由衷人是否真正接受,对护理效果评价中,核心内容是病人的满意度以及行为和身心健康情况的改善,我们的做法是随机地进行护士行为评价、护理质量评价、病人满意度调查(护理效果评价)。
2.4 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质量控制系统
整体护理的开展,为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管理者的检查方法和力度,在整体护理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管理者思维应围绕着整体护理的轨迹进行,经常调整视角和改进思维方式。把视角放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把度放在改进工作的措施上,不断完善现有适应新模式的管理方法和质控体系,应完善质量控制的层次系统:
2.4.1 医院各科室及各护理单位,是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保证层
医疗技术质控、护量质理质控、安全护理防范措施等都必须落实到科室,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因此,护士长必须对护理服务质量严格把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现组织管理严密性、规章制度严肃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性,加强科室护理各环节质量,起到指导、监督和组织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护士长应协调科室医、护、技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及相互质量控制。在这一层的管理者还应注意培养工作人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意识,人人参与管理,共同把关,是完成科室质控的关键。
2.4.2 社会监督的作用日益明显,将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社会上必将形成对服务行业质量问题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这种社会制约将逐渐从群众监督向法律和经济制约过渡,尽管医院为病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问题与其它服务行业有所不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院质量管理的社会制约层次将日益明显。
3 完善支持系统,形成支持网络
开展整体护理,不能仅靠护士来完成,更需要来自医院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只有有效的支持系统的配合,充分利用护士的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将护士留在病人身边,为病人提供专业的直接护理。为此,我院领导协调全院,建立了有效的护理工作支持系统,加强对护工的管理,必须是正规卫校长毕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通过考核和试用才能上岗,完成病人的陪检及基础护理工作,后期科室为临床铡订服务方案,保证水、电、暖的供应。供应科定时供应床所需物品、并送货上门、医技科室为临床提供限时服务等一系列支持保障方案,保证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4 护理管理科学化、系统化
现如今的管理要素已发展到以“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为主的六要素。其中对人的管理最为重要,是管理的决定因素,对人的管理由过去管理人的工作质量、工作范围、工作时间等具体事物性,内容发展到管理人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得用上来,不仅要确定人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种类,还要确定在职工员的继续培训及潜力开发,保持人员权利、义务、待遇、机遇的一致和公平。
参 考 文 献
精细管理是企业管理方法经推广后应用于医学卫生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方式,在护理管理基础上,增加应用细节管理模式,降低护理错误和失误事件的发生[1]。由于护理人员从业资格高低不一致,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临床经验缺乏,导致护理质量下降。本文研究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精细管理,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以及2013年1月~2015年1月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起调查、统计护理质量管理方法以及不足之处,制定并引用有精细管理的护理质量管理新方案,于2013年1月起正式实施。本文进行回顾性分析。外科在职护理人员34名,其中女性33人,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3.5±4.5)岁,工作年限:1~10年,平均工作年限:(5.2±1.8)年,学历:中专8人、专科16人、本科10人、期间内外科护理人员不进行岗位调动和人事调整。
1.2 方法
1.2.1护理管理 经调查常规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部分护理人员护理技术不熟练,临床经验缺乏;缺乏针对性、个体化护理服务。
1.2.2精细管理 建立护理部主任-护士长-质控组长护理人员三级护理质控网,护理部每月一次抽查,每季度进行一次护士长交叉大检查,护士长按照周质控计划完成每天质控。对检查中问题及时反馈并落实整改。针对护理工作积极性整改,护士长检查科室交接班工作、危重症患者抢救情况、病房消毒工作以及不良事件及时上报是否落实到位。规范晨会交接流程,明确护士长工作重点,实行护士长一日四查房,力争30 min内与患者见面,抓好重点环节管理;在病区管理中引用五常规法管理,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和消毒管理。针对缺乏个性化护理方案进行整改,加强对住院患压疮、坠床/跌倒、管道滑脱等风险评估,落实好防范措施,作好各项宣教和告知风险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主动配合,病房内放置警示标语,对高风险隐患患者患者和家属进行个性护理,避免患者坠床、滑倒、导管滑脱等,指导或辅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功能训练。针对护理人员临床经验和操作技术进行整改,护理人员交接班时,做好危重患者、大手术患者、新入院患者及特殊检查患者交接班,做好危急值报告登记,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总结并报告。定期进行临床护理内容学习和考核。根据护士能力,学历等情况合理排班、工作经验缺乏的护理人员值班时,必须同时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一同值班,保证应对突发事件。
1.3护理质量评价[2] 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危重一级护理质量、护理病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病房消毒隔离管理,护理安全与管理每项满分100分,按照各分项护理质量评分加权除以检查项目数之后得出护理总质量评分,护理总质量评分满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使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7.0处理文中所有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记录,进行T检验。统计学结果中P
2 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1月护理质量总评分为(86.33±0.19)分,2013年1月~2015年1月护理质量总评分为(97.17±0.25)分。实施精细管理后,护理质量总评分显著提高,各个护理质量分项评分均显著提高,护理质量评分差异具有临床指导意义(P
3 讨论
护理工作直接面对患者,患者病情变化需护士及时观察并做汇报[3]。由于护理人员工作队伍年轻化,刚进入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临床经验、护理技术有待提高和熟练,护理质量很难提高[4]。本次研究中发现,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护理技能水平差异太大、护理工作安排不合理等都是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院通过总结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在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精细管理模式,实验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可见,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精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龙红梅,谢水琴,王湘华.精细管理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0(23):69-70.
[2]苗春霞.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20):1852-1853.
手术室作为急诊抢救和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治疗的成功与否不仅与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有关,还与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密切关联[1]。随着医学科学模式的转变和迅猛发展,要求手术室护理也日益专业化、高效化,同时面对繁杂的工作内容和沉重的压力,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和岗位安排不合理成为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因此,如何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护理质量,是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在余姚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岗位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手术室2014年4月~2016年3月期间的45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4月~2016年3月实施岗位管理期间作为观察组,2014年4月~2015年3月未实施岗位管理期间作为对照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19~46岁,平均(32.10±4.82)岁,其中主管护师12名,护师15名,护士18名。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合理的岗位管理,具体方法如下。1.2.1科学设置岗位类别结合责任轻重、技术难度与护士测评等将护理岗位分为管理岗、技术岗及辅助护理岗三个类别,管理岗负责管理、领导、协调、监督工作,处理疑难问题,下达必要任务,予针对性指导,包括护士长、副护士长等;技术岗负责直接服务于患者,由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包括巡回护士、等候室护士、洗手护士等;辅助护理岗负责非技术性和间接护理工作,包括药品、器械管理护士等。1.2.2岗位设置层次分级按照各科室手术量、手术种类等,设置不同的专科护理小组,同时依据护理人员职称、学历、工作年限、专业能力等划分N0~N4五个层级护士,分级结合护士意愿和专业类别,最终由组长、固定和轮转成员组成各个专业组,组长为N4级人员,固定成员为N2、N3级人员,轮转成员为N0、N1级人员,按1∶3∶6人员比例配置,成立阶梯式专业护理团队。职责分配:①N0级护士:临床工作不满1年,能掌握护理工作制度和基础护理操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在上级护士指导下完成辅助工作。②N1级护士:临床工作超过1年,能熟练正确的进行基础护理操作,独立完成手术配合与护理,经上级护士指导能进行一般手术配合,有较好的沟通能力。③N2级护士:临床工作满2年,本科学历,护师职称,或2年以上综合能力较强护士,及专科学历,工作3年以上护士,能正确执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参与急危重症手术的抢救与配合,具备指导低年资护士工作和参与带教的能力。④N3级:N2级2年以上主管护师,或3年以上,综合能力较强的护师,能执行重症患者围术期护理,承担专科高难度护理,并具备组织危重患者抢救、疑难病例讨论及护理科研的能力。⑤N4级:N3级满3年的副主任护师或主管护师,能独立评估、判断并处理专业复杂、疑难护理问题,具备全员专科会诊的能力,掌握本专业新技术进展,可运用专业知识完善技术流程,以科学管理方法指导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同时具备较强的科研、教学能力。各层级护士按照岗位职责,明确上、下级义务和职责,下一层级协助与配合对应的上级,上级对下一级进行护理干预和指导培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护士均需进行专业学习,加强专科业务培训,对学习内容每月考核一次,未达标者由上一层级护士进行重点指导与监督。1.2.3改进弹性排班模式管理岗中分别设置负责规划、调配人员工作、急诊手术调配工作、特殊器械、物品管理及记账等工作的人员。白班、晚班分别设值班组长,白班组长负责晨间卫生检查、手术房间、人员配备等,晚班组长带领护士完成夜间工作职责、急诊手术配合等,分工明确。白班分主班、辅助班,晚班实行5人包干制,1个月轮换,责任组长参与交接班。以患者需要、工作量大小为排班依据,工作量大时增加人员,工作量小时适当减少人力,使连续工作时间较长护士得到充分休息,严格记录手术、加班时间,给予调休。1.2.4岗位与绩效挂钩绩效考核与薪资分配原则为:岗位权、利、责结合原则,按岗定酬,向险、累、脏的岗位倾斜,对责任组长、带教及夜班护士予以合理补贴。护士长组织考核小组对护士进行每月考核,内容包括护理完成工作量和质量、医生和患者满意度、岗位工作性质与强度、纪律、出勤等,同时结合工龄、职称、学历等,进行综合考评。1.3观察指标①护士工作满意度:采用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MMSS)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福利待遇、同事间关系、排班、工作责任感、工作被认可、家庭与工作平衡、发展机会、社交机会。采用5级评分法,从1分到5分,满意度逐渐提高,均数3.03工作满意的最低指标。②选取30名医生和100名患者分别发放内部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80分以上为满意,满意数/总数×100%=满意度。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α=0.05。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χ±s)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观察组MMSS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明显更高(P<0.01)。2.2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3.33%、95.00%,对照组分别为73.33%、86.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204-02
护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安全问题虽不是医院工作的中心,但它影响中心。医院本身是一项高科技、高难度的“高危作业”,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加之护理工作繁忙、繁琐及操作重复性,因而,发生护理差错的机会多。那么,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保证护理安全,一直是护理管理者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我院尝试通过做好护理风险识别,加强安全管理,以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形成,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护理安全管理的前馈控制
临床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2]。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在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出错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常常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责任、技术、心理、制度、管理等因素。因此,护理管理者需要转变“护士绝不应该出错”的观念,认识到护理人员都有出错的可能性。应把出错作为前提,思考如何减少差错,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由此所引起的患者伤害,预防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事情可能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御行为,即积极的前瞻性管理干预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3],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前馈控制。
2 注重环节管理,做好护理风险识别
2.1 注重环节管理
差错是多环节因素中某一种或几种发生改变,既有系统因素,也有个人原因。在事件发生的多个环节中,个人仅仅是一系列环节中的最后一道关口[4]。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存在许多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流程方面的缺陷,包括管理制度不严、人力资源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装置和设备的维护不足等,都是产生错误的环节缺陷。如刚刚擦拭的地板可能造成患者摔倒、匆忙的交班可能造成治疗错误、贴错标签的液体将造成用药错误等。因此,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实证分析,识别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加强环节管理,使护理安全从源头抓起。
2.2 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连续的识别和归类,通过风险识别,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2.1 护理行为的特殊性存在的风险。国家法律承认护士是具有护理行为能力的人,应严格依照《护士条例》行使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包括与护士相适应的注意义务、预见义务和危险规避义务。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必须根据临床经验就患者从中所获利益和潜在风险作出评估,一旦评估偏差,就有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
2.2.2 护理行为侵袭性及系统因素所致的风险。护理行为包含有益和有害双重性。给患者做检查、给药、处置、治疗等都包含着对患者不同程度的侵袭,如果护理行为符合技术操作规范,对患者的康复将起促进作用,否则,就可能带来危害。在医院系统中,医疗设备运行过程及护理服务实践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如手术使用的电切刀、电极板灼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物理降温患者冻伤等。
2.2.3 护理行为局限性所致的风险。护士的护理行为因一些条件制约,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患者而言,由于致病因素、发病条件、机体反应性、精神心理状态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这给年轻护理人员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风险便隐藏其中。
2.2.4 护理行为的职业道德所致的风险。护理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重任,因此,必须做到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同行团结协作,工作上极端负责,技术上精益求精。如果护理人员遵循医德规范,就会给患者带来健康和愉悦,反之,一时疏忽大意就会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害。
2.2.5 患者的就医行为所致的风险。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若患者与医护人员充分合作,则疗效显著。若患者采取不合作态度或生活方式不健康,如自杀、自残、拒绝治疗等,护理过程的风险将大大提高。另外,老年患者及婴幼儿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也客观存在不安全因素,使护理风险加大。
3 确立安全信念,降低护理风险
3.1 建立自愿报告系统,积极创建“安全文化”
3.1.1 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立安全信念,积极创建“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概念可被理解为将格言“无损于患者为先”整合到组织的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个操作规范中,就是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地位的一种行为[5]。为确保安全,我部在配合医院创建“百姓放心医院”、“平安医院”的同时,组织开展了“护理安全月”活动,针对安全这一主题举办了护理纠纷防范学习班,重点学习了《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护理执行力的培育》等,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自我剖析,认真讨论,针对自身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尤其把质控重点放在新上岗护理人员身上,使他们明确各种行为的是非对错。对思想松懈、明知故犯的护士实行零度宽容[6],即决不宽容,毫不宽恕,营造人本安全氛围。
3.1.2 鼓励团队协作,唤起有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 ,是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6]。对护士而言,在实施所有护理技术操作中,必须在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工作才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但有时有意注意时间久了,会使人疲劳,进入无意注意状态,引起思维定势,出现“视而不见、见而不知所以然”的现象,造成差错事故。所以,鼓励和培养护士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倡导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工作中,优先考虑患者的安全,使每个护士能够增强安全意识,感悟工作责任和义务,营造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
3.1.3 提倡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任何一个人,即使是最谨慎的医务人员也会出错,即使不让所有出错的人从事医疗活动,也不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医疗差错[6]。因此,对当事人应避免单纯的批评责备,而应采取“治病救人”的教育方法,引导护士选择正确的归因方式,即自我归因的积极归因取向。有的护士发生差错时,客观上虽因工作繁忙或他人打搅,但主观上仍是自己执行制度不严或注意力不集中,应把原因指向自己。而有的护士总是把发生差错的 原因归因为外界因素或他人,从不找自身原因,一味地进行情景归因,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因此,教育护士要积极进行自我归因,采取画“鱼骨图”的方法找出问题症结,积极进行整改。同时,按照《CHA患者安全目标考核评分标准》要求,启动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积极倡导、鼓励医护人员主动报告护理差错事故,创建一种非惩罚性、针对系统、学习性的安全文化。鼓励公开分析护理差错原因,通过学习“错误”,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促进组织系统改进缺陷并使护理人员从差错中得到启示,以避免、防止失误的出现或再次发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保障患者安全的能力。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护理风险
3.2.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经常性工作,要求护士必须具备: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敏锐的洞察力、娴熟的技能、优雅的风度、同理心和善于认同、愉悦的心态、良好的文化背景、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等特殊人格。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和有关患者安全的管理制度等。教会护士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
3.2.2 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增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素质是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本来具有的基本条件。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6]。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展,对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护士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美学等边缘学科知识。只有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拓宽、技术能量储备相应雄厚、素质提高,才能使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降低,护理安全得到保障。因此,日常在注重护理“三基三严”训练的同时,应特别关注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护士继续教育制度的落实,培养护士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以增强其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3.2.3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降低护理风险。护理工作受诸多因素制约,做好质前把关、环节检查和终末质控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我部在健全三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实行护理风险抵押金制度,形成“人人问责,全员参与”的链式安全管理机制。同时,全院范围内开展“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形成了护士长护理主管(责任组长)辅助护士助理护士层级管理架构,实行护理弹性排班制,根据各班劳动负荷和劳动强度科学排班,防止长期超负荷运转给护理人员带来的职业倦怠和危险。另外,注重护理装备及工作环境的改善,倡导“只有满意的护士,才有满意的患者”的人本管理模式,及时解决护理人员的实际问题,提高护士的从业信念,稳定护理队伍,提升护理品质,降低护理风险。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安全管理,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迫在眉睫。通过加强管理和营造护理安全文化,使护理人员明白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以及随时展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在风险出现前警钟常鸣,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护理风险,全年无严重差错及护理纠纷发生。我院一般差错由2006年的9起下降到2007年的2起。同时,也为制定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全面的安全管理控制及促进患者安全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3]王筱慧,叶文琴,朱建英,等.举证责任倒置与护理管理新思维[J].护理杂志,2003,20(3):71.
[4]杨正丽.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新认识[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8,8(10):77-78.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1.206
集中消毒供应室是进行医院各个科室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器具的清洗和消毒的科室, 其目的在于为院方各个科室提供无菌物品, 因此, 集中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工作对预防出现医院感染事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以本院集中消毒供应室实施综合管理前后的2个阶段进行对比, 探析综合管理在集中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6月本院集中消毒供应室应用常规管理阶段作为对照组, 随机抽取12名集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和其他临床科室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以2015年7~12月应用综合管理阶段为观察组, 随机抽取12名集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和其他临床科室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1. 2 方法 2013年度本院集中消毒供应室应用常规管理。2014年度应用综合管理:①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 对集中消毒供应室的改革工作环节进行全方位监察, 采用全程监控的方式以便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并且对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制度、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岗前培训;②环境管理, 针对集中消毒供应室的不同区域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案, 合理防治科室内的各类型设施、用物, 加强与相关科室的合作, 确保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质量;③物品管理, 遵循分类回收原则, 根据物品的性能等采取合理的清洗方式, 并做好记录工作。
1. 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科室满意度;②集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安全意识、防范意识, 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其中科室满意度以科室人员对集中消毒供应室的服务质量、护理质量、收回供给及时度方面的评分进行评定, 临床科室满意度和集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安全意识、防范意识指标均采用0~100分的计分制。
1. 4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科室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服务质量评分为(94.5±17.8)分、护理质量(91.5±15.8)分、收回供给及时度(96.5±16.7)分, 对照组的服务质量评分为(77.5±5.8)分、护理质量(74.3±6.1)分、收回供给及时度(80.2±6.7)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421、7.181、6.405, P
2. 2 两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防范意识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服务意识评分为(96.5±18.8)分、安全意识(93.5±15.6)分、防范意识(97.5±16.8)分, 对照组的服务意识评分为(67.5±4.6)分、安全意识(68.3±4.8)分、防范意识(67.2±4.3)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95、10.917、12.355, P
3 讨论
集中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医疗器械消毒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工作任务是确保医院的医疗器械卫生和安全, 由于医院的诊疗器械和相关物品需要重复使用, 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携带一些病菌, 集中消毒供应室需要对上述器具进行严格消毒, 为了避免出现院内感染, 在管理方面, 需要严格做好质量监控工作[1]。
常规的管理模式未重视就科室内不同的功能区进行相应的管理, 对科室的各个工作环节
监管工作力度不够, 也未充足的重视和采购科等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合作, 造成医护用品质量难以确保, 临床科室的满意度较低等现象, 本次研究在集中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是从工作人员入岗位之初, 就对其进行专业的工作制度、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岗前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其优质工作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且通过成立管理小组, 切实的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并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 针对集中消毒供应室的各个功能区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针对物品管理, 依据其性能做好消毒清洗, 从而达到为各个临床科室提供无菌的诊疗器械和相关物品的目的[2, 3]。
根据研究结果, 实施综合管理后, 观察组的临床科室满意度(包括科室人员对集中消毒供应室的服务质量、护理质量、收回供给及时度方面的评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安全意识、防范意识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集中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综合管理, 能够有效的提高科室医务人员认可度, 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安全意识, 防范意识, 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金凤, 冯章伶, 洪锦兰, 等. 循证在消毒供应室集中式管理模式转变中的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22): 5093-5095.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儿科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11)岁,平均(7.41.7)岁;住院时间(7~32)d,平均为(15.42.3)d。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为(2~10)岁,平均(7.51.6)岁;住院时间(6~31)d,平均为(15.32.4)d。患儿家属对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知情同意书, 患儿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遵医嘱用药等措施, 向患者宣传疾病相关知识,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观察组使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具体措施为:
①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环境,结合患儿的年龄特征以及性别差异,适当的布置病房,可以采用彩带、气球、版画等形式进行病房的美化,能够有效缓解患儿住院时产生的焦虑感, 并且有效降低患儿对治疗的抵触情绪。
②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质都与护理安全事件的出现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推动儿科护理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指导新任职护理进行临床观察、治疗以及护理等方面培训,并鼓励护士参加职业教育以及自考等类型的学习。
③促使护理人员自主学法、知法与守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以及患儿的切实利益,树立服务意识,进行针对性法律知识的学习,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需要严格按照护理制度以及操作规范进行。
④护士需要高度重视病历书写规范,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相关步骤以及要求进行,重视护士病历书写技能的培训和检查,做好病历书写质量控制, 对于病历中的问题要及时指出。
⑤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护理监督制度的实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深化监督范围,做好抽查和定时检查工作, 将护理质量作为工作的重要前提开展护理工作。
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有效的护患沟通交流, 采取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年龄小的患儿进行交流,可以采取讲故事、准备玩具等方法,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护患沟通的开展。
⑦儿科护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患儿的心理问题, 若患儿由于在不熟悉的地方以及疾病产生恐惧、害怕、逃避等情绪,会导致患儿对临床治疗产生抵抗的情绪,从而导致患儿预后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 影响患儿对临床护理的依从性。因此,在为患儿提供循证护理时,要为患儿提供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细心留意患儿的举动以及神态,对患儿提出的需求以及问题要尽力满足和细心解答,为家长介绍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操作、注意事项、预后等方面知识。指导患儿家长多陪伴患儿,给予患儿信心和勇气,对患儿在住院期间产生的消极情绪起到一定的消除作用。知道家属科学看护患儿,为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并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合理饮食。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儿的有效护理率、焦虑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率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集护理风险事件患者100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21~72岁,平均(46.2±5.7)岁,住院时间1周~1.5年,平均(5.3±2.1)个月。方法:对100例患者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情况及解决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我院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避免,对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漏洞积极查找,对护理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二、结果
100例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患者中,诱发的主要原因是护理管理不当及患者自身因素,分别为78例(78.0%)和22例(22.0%)。对护理管理不当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原因包含以下方面,见表1。
三、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医患关系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紧张化的趋势,因此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1]。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对患者的生命安危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医院管理人员而言,对护理管理措施实施的有效性要及时进行调查,找出措施中的漏洞,提出解决的方法,完善医院护理管理措施。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护理管理不当及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方面主要有患者自身发生意外事件或不按医嘱配合治疗,导致风险事件发生,而护理管理不当因素其中主要包含护理安全制度不完善、医院基础设施隐患、医患沟通障碍、护理人员知识及业务水平不足、护理人员责任心较低等原因,具体分析如下:①护理安全制度因素:从本组中100例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患者的分析中可知,有9例由这一原因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院护理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安全制度及工作预案,在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在职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培训等制度不完善,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安全教育措施不完善,且相关制度的有效性较低。导致了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职责认识不清,在具体工作中没有将责任制度落实到位。②医院基础设施:本组研究中,14例患者由于该因素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院部分基础设施及病房配置存在不合理因素造成,在护理工作中对这些不合理因素潜在的风险也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尽管在部分事件中也有明确的护理管理措施,但是落实效率不高,如有1例事件中是关于瓷砖防滑的措施,尽管在护理管理中,也有明确的地面防滑提示,但是作用不明显;此外,对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泵等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不足;地面地板不防滑、走廊没扶手等,这些医院基础设施现状都是医院管理措施中没有落实到位的结果,最终直接造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③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中的主导者,因此护理工作质量、护理效果受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非常大,也是医院护理管理措施实施与有效程度影响的关键因素。本组研究中,100例患者中,有55例患者发生风险事件都与护理人员有直接关系,所占比例较高,表明在医院护理管理措施实施的有效性受护理人员的影响非常大。而护理人员因素也是造成护理管理措施实施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由护理人员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护患沟通能力差:在患者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能否良好沟通,对治疗与护理的效果都有直接的作用,如果存在不良沟通,那么护患纠纷产生的概率非常高,导致医院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其中,医院护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及护患之间的沟通存在的障碍是当前医院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基本原因。在我院护理工作中,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是首要要求,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及考核,要求护理部门、护理人员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本组研究中,仅有8例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主要是由于误解产生的。知识及专业水平不足:本组研究中11例护理风险事件由该因素引发,其主要原因包含两方面:第一,护理人员学历低、年轻化,护理经验不足,缺乏护理知识,自我学习意识不强。第二,我院目前新增科技含量较高的仪器设备较多,相关疾病治疗方法也不断更新,新设备、新技术等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而言之,还是由于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及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责任心不足:责任心是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之一,我院日常会通过多种方法对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行培养。如定期开展责任意识讲座,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每周护理人员工作情况总结等,但本组研究中,仍然有36例护理风险时间是由该因素引发,主要原因是每周护理人员工作总结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其责任意识;护理满意度调查中,存在患者对后期护理服务有所顾虑,均填为“满意”,导致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严重下降。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为了提高医院护理管理措施的有效性,需要从护理人员培训力度的加大,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加强,护患关系的改善等方面加强培训和学习,通过考核力度的加大,使护理人员的知识及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医院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2]。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倒置”的出台,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与开展,以及卫生部颁发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近五年来,我院护理部注重护理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将方法及体会报导如下:
1 方法
1.1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控制网络。
1.1.1我院护理管理实行院长—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设立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委员会,下设:病房管理小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急救物品与技能管理小组、护理文件质量管理小组、护理服务品质管理小组。各质控小组按照《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有侧重点的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检查,每季度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跟踪落实。
1.1.2建立护理缺陷、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实行“重原因、轻结果”的原则。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护理缺陷汇总、分析、讨论,通过总结经验来共同分享,避免类似缺陷发生。
1.2注重护理管理者的培训,注重安全的管理,提升管理技能。
1.2.1我院带教老师、副护士长、护士长岗位均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制,充分发挥了人的潜能及提高工作积极性。2004年起每年组织中层干部(包括护士长)至新加坡参加为期一周的高级行政管理培训,回院后书写心得体会,把新的管理理念与大家分享。护理部积极安排护士长参加苏州市及江苏省的护士长岗位培训。
1.2.2患者安全的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危重患者使用腕带;神志不清患者、老年患者、婴幼儿、危重患者使用床栏防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措施的教育;提供安全的环境,如呼叫铃、合适的床位高度、足够的照明,浴室厕所加上防滑地垫,执行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做好健康教育,告之患者不做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引起晕厥等症状而发生危险。教会患者一旦发生不适症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按呼叫铃告知医护人员;防范与减少患者褥疮发生;认真实施有效的预防褥疮的具体措施,防范与减少护理并发症。执行褥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和程序。
1.2.3护士长在排班上实行弹性制排班,工作中严把重点人物(病人、护士)、重点时段(节假日有一日护士长负责)、重点环节(中夜班、交接班)的质量关,结合有效的时间管理,吸收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技能。转贴于
1.3每年举办2-3次的全员性护理安全教育。由业务院长、护理部主任、医院法律顾问主讲,学习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我院或兄弟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发人深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来指导我们的护理工作。
1.4严抓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1.4.1培训对象:新毕业来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本科、专科毕业生(2004年至2010年共66人)。
1.4.2培训要求:大专学历3年、本科学历2年(在每个培训阶段内,病、产、事假超过3个月,延长培训时间1年)。
1.4.3培训时间、阶段设置:
培训分三个阶段:(具体时间安排)
通过对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使她们的护理技能在反复实践中得到提高,为护士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有利于年轻护士的发展和成长,推动了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1.5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护理常规,规范操作流程。
护理部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考核的年计划,月重点,由护士长负责培训,科护士长抽查考核。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完善、细化操作流程,使护士新手能更快适应护理工作。
1.6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护理部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公开奖惩考核内容。每月对各护理单元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奖罚分明。
2 存在问题
2.1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的不足:我院临床床护之比达不到规定的1:0.4,护士超负荷工作,使护理质量下降,表现为沟通不到位,观察不全面,简化工作流程等。
2.2目前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偏低,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多数年资较低,学历不高,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由于护理人员素质不高,护理业务知识欠缺,护理经验不足在护理工作中不能预见和发现问题。
3 体会
通过实施以上方法,实行护理安全管理以来,我院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明显提高[3],每月开展的“出院病人满意度服务调查”由2007年的96.24%上升至2010年的99.3%,每二月开展的“住院病人满意度服务调查”由2007年的95.31%上升至2010年的99.5%。护理缺陷积极上报,护理缺陷及护理服务投诉较前明显减少,护理部质控小组进行的护理质量考评充分显示综合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只有注重护理安全管理,才能保障护理安全,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服务。 参 考 文 献
[1]阎成美,翁庐英,李 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应用管道患者多为重症患者,管道复杂,病情轻重不一,若护理不当,易引发并发症、差错失误等现象。在管道安全护理管理措施中,管道标识是对各管道进行标记,便于使用管道,对护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8例行管道患者,男53例,女35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48.5±3.6)岁;18例急诊插管患者,20例重症插管患者,25例因呼吸道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插管患者,25例实施全麻插管患者;按照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插管方式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患者管道进行及时的更换、清洗和固定。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管道标识。首先明确管道种类,按照管道作用分为入路和出路两类管道。入路管道包括:经鼻饲管、气道湿化管、其他部位静脉留置针、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管等。出路管道包括:脑室引流管、脏器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1]。其次采用管道标识时,需要采用数字、符号、文字、图形等进行区分,并且护理人员要掌握各种管道标识代表的意思,将标识使用说明制定小册子,以文字和图标形式展示,使护理人员能够快速且全面掌握各种标识所代表的意思。使用规范的管道标识将其贴在入路管道的上端和下端;在出路管道标识中,应该是在引流管和引流袋中接口上方贴标识,尿路标识应贴于尿管分叉部位尾端及气囊等部位。最后要不断改进护理质量,要做好护士交接工作,对患者管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仔细管道标识的正确性,管道是否出现脱落情况,保证护理措施的安全性。每个月开展护士沟通交流工作,分析上个月管道安全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此保证管道护理质量,护士长要监督护士贯彻落实管道标识的护理工作,并评价其护理质量。同时要培养护士高度的责任意识,提高管道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差错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得研究数据均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管道安全问题对比 治疗组管道安全事故发生率为6.8%,对照组管道安全事故发生率为36.4%,治疗组患者管道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士对管道名称、护理措施及潜在并发症认知情况对比 采取调查问卷法方式,对每组30名护士进行调查。治疗组掌握管道名称28名,干预措施29名,潜在并发症认知情况28名;对照组18名掌握管道名称,20名干预措施,15名潜在并发症认知情况;治疗组对管道名称、护理措施及潜在并发症认知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管道安全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管道的安全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预后质量,关系到患者身体康复及生命安全。在设计管道标识时,需严格按照设计原则,保证标识醒目,能够使人一目了然,便于识别[2],因此,根据临床需求,对不同管道进行不同标识。在管道安全护理管理中采用管道标识,能够有效加强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预见潜在护理风险,保证管道准确安全使用[3]。在本组研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管道标识,治疗组44例患者,有28名护士可认知潜在并发症,对照组15例认知潜在并发症,可见,通过管道标识可能够使护士熟练掌握管道并发症。其中治疗组对管道名称、护理措施及潜在并发症认知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对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
护士礼仪规范:①语言:见面问候习惯使用“您好”等称呼病人,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请”字开头,“谢”字结尾,柔和,音量以能听清楚为准。②仪表:着淡妆,端庄大方,佩戴名签,工作衣、裤整洁,扣子系齐,燕帽端正,前发不过眉,后发不过肩,穿软底平跟鞋,穿凉鞋要穿肉色袜子,不佩戴手饰,不留长指甲,染指甲。
护理规章制度与职业道德: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都是以病人服务为中心,以医德为基础,组织实习生学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章制度及操作技能规范,保证护理工作安全,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营造一个拥有高度责任心、热爱护理专业、时刻以病人为重,服务周到热情的思想氛围。积极培养她们具有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信念有发自内心的履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真诚信念和道德责任,以对病人高度负责为最高道德准则而制定的,因此要求实习生必须遵守,并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落到实处,加以加强科学管理,才能为他们在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在思想上打下坚实基础。
法律意识与护理安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法律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制观念日益增强,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在保护护患双方,减少护理纠纷方面显得愈加重要[1]。组织实习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学习关于医疗护理方面的案例,强化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并将掌握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工作中,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院的正当权益。任何护理操作都要在带教老师监督指导下进行,明确护理文书的记录具有原始性、科学性、完整性、法律性、准确性、及时性等特点,并且,懂得做好各项护理记录,不仅看成是自己工作的需要,还要看到它作为证据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或杜绝差错事故发生,带给患者安全,留给自己平安。
临床实习中的培训
应用目标教学提高护理质量。将目标教学具体化,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2]。对实习生我们重视基础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实习科室的护士长每年制定带教实习生的计划,包括基础护理、基本技能、专科疾病护理、专科技能,指定主讲人和带教老师,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化。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生的带教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科逐步强化地训练,提高了实习生对护理操作的兴趣,增强了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强化带教老师专项培训。临床阶段教学是不同层次护理教育的重要培养阶段。护生在临床学习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与临床教师的相处中度过的。临床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专业态度养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深远影响[3]。因此要选择素质好,热心带教工作,有一定临床经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职称在护师及以上的优秀护士为带教老师,她们能够成为实习生的榜样,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护理部不定期下疗区了解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带教科室和带教老师,以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带教老师对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良好的沟通可防止或减少纠纷的发生。护患沟通不仅是临床护理的一种服务手段、服务内容,而且是一种服务方式,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一种专业技能。护患沟通是为患者健康需要进行的,它使护患双方充分、有效地表达对护理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以便于患者对自己所参与的护理较为符合实际的了解,同时也符合“以人为本”现代医学模式的思想内涵。良好的护患沟通是护理过程的关键,教会实习生具有获取、交流的能力,懂得护理人员时时在与工作信息、知识信息打交道,必须学会观察、阅读、检索、记录等搜集、提取、存贮信息的方法,并能以口述、文字表达等方式交流信息,以便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求带教老师教会实习生最基本的护患沟通方法,并以实例教实习生如何与患者沟通,首先,要正确称呼患者,因人而异,以免遭反感影响沟通。其次,选择适宜的环境,保持合适距离、姿势、仪态和眼神与患者接触。再次,在交谈中,要尊重患者的隐私及拒绝回答的权力。最后,防止突然改变话题或连珠炮式的提问,以及对患者行为加以猜测等影响沟通的不当方式。
讨论
通过不断的探索,充分认识到注重实习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边缘学科知识全方位的培训,才能提高实习生综合能力,才能确保临床实习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为临床输送具备一定临床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初步观察能力的实用型护理人才。1年的临床实习至关重要,护理临床教学不仅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机会,更主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