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单位资产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9 14:58: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关单位资产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机关单位资产管理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51

现阶段全国正行改革大潮,这对机关事业单位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公众在这种非常时期也比较在意,为避免发生一些资产管理问题,影射出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漏洞与短处,这就需要为自身资产管理进行探析和诊断,发现不足和缺点,随后结合本单位特点来完善资产管理,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1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探析

11资产消费不计成本,浪费现象严重

机关事业单位的拨款报账都会多出预期值。还有一些是主管领导领会上级政策和决策时有偏差导致对资产管理意识不强,便形成了本单位资产的浪费。这种领会指示失误对成本损失是很大的,但是没有真正取得成效。

12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目标多重,配置缺乏效率

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包括的领域比较多,涵盖地域、行业很多,再因为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问题大小也有不同,不能用规划统一的方式去衡量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设备价位在每个单位制定针对性就有不同处,有的是需要服务大众的、有的是要投入科技研究中的、有的是增加工作效率的,对机械投入要求多少都是有区别划分的。正因为没有统一具体的目标,逐渐导致在选取设备上不能合理配置导致缺乏效率。

13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增强,信息技术化系统的上升空间很大,但是并不代表各个地区的信息化系统的空间都能增强。许多偏远地区机关事业单位都能普及计算机设备,这对于资产管理统计数据来说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在对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一定会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因为许多地区相关部门没有充裕条件来配备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由一系列计算机系统问题引申到资产管理数据及时更新维护难题都不能得到解决。在城市中的机关事业单位里虽然不存在这些问题,但是也会有掩盖一些资金走向不会主动到本单位网站上公布翔实的信息,这些情况都会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难题不断增多。

14资产账实不符

(1)应收账款账实不符。机关事业单位在平时经费支出活动中,会形成很多应收账款类资产,这些账目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很多账本需要追溯四五年之久。受时间影响、格局变化等原因有的账目调查起来已经变成了死账、坏账,而有的账目都已经过了诉讼时效,有的能通过诉讼但是在申请权利时很难实行。对于应收账目在处理上没能抓紧核对,导致应收账目在账面现示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实现全部债权。

(2)资产账实不符。机关事业单位中有些资产年代久远、丢失、损坏、调拨或对外捐助的同时没有按相关手续办理登记入册,核查起来一些账面上的资产还显示有,但实际上资产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情况就会造成账实不符。

2机关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对策

21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在决策阶段

机关事业单位采购部门在前期调研采购时,需向上级部门提交申请报告和必要性分析时,在预算项目报告中对于超出的不应以批准。实行成本控制,对每个采购设备进行单个价目控制。实行成本控制政策时,可在单位设立激励政策,提高成本控制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每个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国家拨划资金经费都是按照能够实现效率来划分多少,对资金使用不合理者应给予相应惩戒,以儆效尤。如下三对策是为了减少国家资产流失的主要方面。

(1)机关事业单位在选拔人才活动时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考核难度和进阶录取的难度要一致。最后面试时要从整体来考察录用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2)加大民主决策力度。实行可行性决策的同时,要在单位召开党委会议,听取各个同事的见解和意见,实行民主决议。

(3)加大上级对决策审核考察,每项关乎决定性的政策一定要多申请领导批示和意见,特别是在对民生问题上的决策问题上,有条件下要举行听证会。能够重视听取民众的要求和建议。只有在以上三种方法为基础实用下才能有效地防止实行决策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短缺能及时发现并能快速解决,减少国家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

22分类规定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匹配资产使用目标

每个单位在对资产做到物尽其用,这样对于本单位资金匹配资产管理使用上就存在积极引导作用。管理资产时可在最初进行预算时对每个设备的用途和不同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比例要求,最大化地发挥出资金使用效益。在面对专业技术研究领域中,经费开支所占比例要大。在服务类型的机关事业单位中,在资产管理规划中,以服务质量和民众满意度来衡量设备投入的比重。还有要因地制宜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地方文化背景状况相结合做出按级别划分资金投入的区分。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各个财政部门要对政府实时下达的职能变化、发展建设需要和资金供给等情况因素,逐渐形成机关事业单位资产实行长效机制和绩效管理。

23建设机关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系统

建设云端数据处理信息系统是我国现在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条件,在这种大趋势下实行网络化优势是可以随时了解机关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状况,可以随时进行整理归档。这种利用云端网络处理数据分析方式很方便掌握到哪个机关事业单位的资产购买和使用中超出标准和有处理不明现象等。各地区相关单位在资金投入量上可以相互借鉴同等性质单位为参考,这样在采购资产上会更加精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上实行云端网络处理数据分析方式还有效地体现出各个工作的明确分工,很大程度上提高资产管理质量,数据分析和处理都规划到专业工作人员身上,可以减少每个端口的工作任务。

24从根本上提高资产管理意识

(1)思想上重视。机关事业单位里主要领导的意识作用到底层职工,都会对资产管理和使用上有很好的主观意识,会形成重视财务资金一样来重视资产管理。在理顺资产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对财务部门、资产使用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的思想意识加强,再作用到每个员工思想上。

(2)加大对业务知识的培训。务实到每个人对资产使用上的正确思想,树立正规的保值增值资产意识,以此来增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对资产相关管理的工作人员、财务审计人员等实行每年轮岗进修培训,与新形势下的管理理念相接轨。提高资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在操作和维护等技能实用下有所提高。

篇(2)

所谓乡镇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超过1年,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还包括使用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未达标准物资。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办公设备、车辆等。固定资产是单位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由于目前乡镇基层单位固定资产存在着较多账账、账实不符的现象,所以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一、乡镇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一是来源渠道混乱。乡镇基层单位的固定资产来源比较复杂,大部分为零星采购,还有上级主管部门配置,以及相关部门捐赠等。二是制度不完善,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多年来,省、市、县也都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在2008年就要求乡镇的固定资产也应纳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但因各种原因,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时没有按照账面与实际的资产进行登记,致使出现系统记录与账簿记录不相符,与实际资产也不相符。其主要原因就是基层管理制度建设不够,致使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责任意识差,很多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缺乏互相约束的机制。三是管理意识薄弱,没有设立专门管理部门。单位领导普遍存在重视经费管理,而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却不知固定资产管理也属于经济管理范畴。镇政府一般只设立后勤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管理部门或指定专人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因而经常出现固定资产无人管理的现象。

2.管理分散。由于乡镇单位职能经常因上级政策或部门要求,随时增加或减少某些业务,业务内容及范围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自从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许多单位普遍存在重视采购前管理,而不重视采购后资产的管理。对其他部门直接调剂或赠送的固定资产,更是疏忽管理,甚至出现了既不报告,也不登记的情况。

3.管理职责不明。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相互独立,缺乏应有的沟通和制约。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二、乡镇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本人多年从事镇政府财务工作,认为应该从工作实际出发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乡镇单位存在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首先,乡镇领导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善于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解决问题。其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潜移默化全员管好固定资产人人有责的意识,注重固定资产管理教育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管理到位,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中,让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步入良性轨道上。

2.职责分明,管理到位。一是建好账。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应该建好两种固定资产明细账:(1)财务部门逐台逐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做好固定资产明细核算,以便掌握全部固定资产情况;(2)资产管理部门为了清楚固定资产领用及使用情况必须按领用部门进行登记。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要时时沟通,确保账、卡、物完全相符。同时,应做好资产的合理配置,尽量保证固定资产不闲置,不浪费,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是明确部门职责。财务部门做好资产的核算工作,督促各部门按规定办理固定资产变动手续。凡是新增的固定资产,不论资金渠道,一律都要经过管理部门人员验收登记或签字,才能予以报销或入账。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还要定期检查各股室固定资产使用情况,是否出现报废、毁损等情况,是否有未入账的固定资产,确保固定资产核算正确,手续完备,真正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使用部门既是资产的使用者,更是资产的直接管理者,必须加强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责任感,所有固定资产增减都必须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验收等手续,及时入账,定期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防止有其他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浪费现象。

3.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办公设备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制度,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这些制度执行,真正做到有制度并落实。推行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目标责任,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避免相互推卸责任,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做到真实、细致、完整。使用部门既享有资产的使用权,也需承担资产的保管义务。同时,为了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积极性,单靠建立这些制度还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奖惩制度加以完善。要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奖惩制度,对资产使用好管理好的部门和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或通报表扬,对少数管理不力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要给予处罚和赔偿。以此做到有赏也有罚,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步入有序规范的轨道。

4.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合理使用。一是做好事前申请和事后审核登记工作。目前乡镇经费还是较为紧张,各使用部门添置固定资产,要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应该先与资产管理部门沟通,查看是否有可以内部调剂的资产可供使用,如确需购置,应事先编制采购申请,经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再经领导批准后方可购入。该集中采购的要集中采购,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采购标准,认真审核把关,资产购入后应及时进行登记。真正做到该买的才买,不该买的坚决不买,减少盲目购置。购买固定资产应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选择性价比高的进行购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做好固定资产的调剂报废工作。乡镇基层单位内部调剂还是比较容易执行,但对于固定资产报废,县直机关单位就做得比较好,而乡镇基层单位却还是不尽人意。很多人意识不够,多数认为能用则用,不能用再买。固定资产报废,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凡是确实已不能使用和修复的固定资产,应由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再由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经领导和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予以报废。大型固定资产的报废还要报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三是做好资产盘查。通过资产盘查,能够及时清楚了解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这也是检验固定资产管理成果最有成效的途径。各使用部门应及时汇报自己使用管理的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并且随时组织抽查、核对。对损坏和丢失的资产及时查明原因,作出处理意见。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真正使资产管理做到卓有成效。

5.加强监督,严而有序。乡镇基层单位部门多,工作杂,所需要的固定资产也多,各部门必须拥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因此,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成效,必须坚持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资产管理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抽查,促使各乡镇基层单位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认真执行,管理上长抓不懈,真正使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有制度、严执行、职责明,严监督。

参考文献:

[1]李青.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0).

篇(3)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共同规范。在其准则和财务规则中规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该定义描述了事业单位资产的三个特征:(1)是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2)能以货币计量的;(3)是一种经济资源。这与目前理论界对资产的定义是有差别的。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指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其重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资产蕴涵着可能的未来利益;(2)特定个体能借助它获得利益,并对其他方面之取得它加以控制;(3)使个体有权取得或控制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业已发生。

实质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关于资产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非盈利组织。其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所需的资财都从各种来源取得,其二是资财或资产是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生命所系的血液。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明确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即资产具有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权属性两个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其部分被划归企业,部分被划归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因此作为其拥有的资产和其他实体所拥有的资产是同质的。都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关于事业单位资产范围的问题

(一)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不协调之处

首先,关于存货的定义不一致。财务规则称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而在准则(试行)中规定的存货是事业单位在业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或者为销售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实质上,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个实体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

其次,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不相一致。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准则(试行)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但对规定的标准没有进行说明。

(二)现行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涉及资产的几个重要问题

1.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根据现行准则和制度,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样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随时间推移相差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必然导致成本费用,虚增赢余。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损耗没有必然的关联,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2.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外。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没有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事项做出规范,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对基本建设拨款收支及结余的核算有所涉及,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指出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三者之间的核算口径不相一致。

3.资产减值的计提问题。资产预期能否会为实体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实体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实体的资产。比如,事业单位在年末检查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无望收回的债权等情况,应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以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因为根据资产的定义,上述项目已经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将其继续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上必将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价值有“水分”,从而导致不能揭示资产潜在风险,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4.投资核算过于笼统,不够细化。现行财务规则和准则对对外投资的核算过于简单。没有区分长、短期投资,没有细分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因此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几点建议

篇(4)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现的相应的管理问题

(1)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具备一定的资产管理意识,就导致单位中很多资产被肆意挥霍的恶果出现。这种资产账实不符合的现象,在我国行政机关中频繁出现,归根结底,就是有的管理者采取的是“重资金,轻实物”的思想。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更是没有设立相应的日常资产管理部门跟相应的财务管理部门,这样就必然地出现了一些“账卡不符”跟“有账无物”的现象。还有的就是,一些人员对已经损坏的固定资产在没有审核报销的情况下,借用其名,来获得相关的金钱财务利益,这样就造成了“有账无实”的局面。

(2)当前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没有完善相应的建设制度。管理制度不完善,建设制度停滞,权责没有详尽的划分,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行政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的浪费或者流失。根据我们国家目前相关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用来购置相关设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上级部门补贴,以及本单位对外收取的一些行政性收费,而且由于当前没有相关的监管部门对其的资金流向进行监管,就无法行使其有效的监管措施。目前的主要管理办法,也只是涉及到对少量资产的管理,这样,就缺少对整个资金的统筹规划,尤其是在资金形成的众多环节中,此时的管理措施更是没有丝毫的作用,结果就导致了当前社会中的,对于国有资产的监管不力的现象。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相应的政策,措施都无法满足当下社会中的需要,因此就造成了很多的资产被浪费掉的现象。

(3)当前的资产管理模式不规范。当前我国行政事业中的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的范畴,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就无法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去为其创造相应的经济利益。当前,很多部门都只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了那些经营性的资产中,这样就从某一程度上忽略了如何管理那些非经营性的资产,在思想上也轻视了对其管理的重要意义,这样长此以往,这部分资产就缺乏相应的管理跟利用,就被白白地荒废掉,可见不正确的管理模式会对资产造成多大的影响。

(4)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不合理,管理方式出现很多的漏洞。随着社会跟时代的发展,对每个行业的相关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而当前行政部门中,预算管理跟资产管理,以及政府相关的部门都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最严重的就是,我国当前的资产管理方式,还是以账簿跟报表的老套形式,这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就使得国有资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就算行政部门的某些人员,随意地挪用了资产,真正的管理部门也不能及时地发现,这种脱节不能动态地反应资产的变化情况,因此就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弊端。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

(1)针对当前社会经济中的具体形式,就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尤其是对于管理制度方面。从行政事业单位出发,就要使得资产从“入口”到“出口”都有详尽的流动记录情况。另外,对相关资产的构建,使用,要有严格的规范条例,这其中要包括例如转让出售,内部转移等具体细节。另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应的责任制,分别给予: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部门领导以及相应负责人,这样具体明确的划分,可以避免责任的推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为资产的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了一定的保证。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核查资产的相关数量,要定期,同时间隔时间不能过长,对相应的资产作出相应的账务登记,对有关账务不相符的问题,要严格审查,找出原因,同时将相应的责任落实到相关的负责任人身上,严重的要追究其相关的责任。对于账务方面,要秉公办理,务必做到真实有效,可以采取相关的统计报告,对资产的流动去向,以及使用方面,可以随时了解其资产增减情况。这样在发生相关资产流失挪用等问题时,就能及实地发现并解决,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减少资产的损失。

(2)对于行政部门中的财政部门来说,其身上的单子很重,因此就要担负起相应的职责,当好自己身为“管家”的角色。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做好相关的清产核资工作,同时要完善资产信息统计,使资产管理成为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管理系统。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加强资产流向的各个环节,从“入口”到“出口”都有对其的动态勘察以及管理,同时,还能及时地与相关行政部门进行沟通与了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全面地掌握资产的管理现状,确保其一合法规范的方式被应用。

同时要根据资产本身,来制定出相应的规定条例,可以是签订相关的养护责任状,来确保其因自身原因被损耗掉的部分。要是由于非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就要对其具体的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进项相应的维修或者赔偿,这样具体的管理网络可以来有效地避免相关的问题。

(3)应该完善相关的基础管理,这里的基础管理指的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条例跟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具体的做法可以分为以下多个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买过程,要有相应的完善制度。这就要求当单位需要购置相关的资产时,应该事先写出相应的报道申请,同时要提前做出具体的预算,以及具体的用途。之后移交给相关的财政部门审批,财政部门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核查以及分析,同时要尽快地给予回复,如若得到审批后,才可以对资产进行购置。

(4)要有清晰的财政规划预算,财政预算在行政部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且国家的相应法律也赋予了审计部门相关的职能,这就说明,预算审计在行政部门资产规划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应该具备一定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还有坚持服务于政府跟人民的观念。特别是对于相应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而言,就要了解到预算审计在预算机构中的根本性作用。

总之,要认真对待当前我国行政事业中单位资产,同时相关的部门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来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会更加完善,我国才能建设得更加富强,才会发展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篇(5)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国家职能顺利发挥的物质基础。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其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旧体制上,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理论研究与创新,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缺乏理论研究与创新,对思想认识以及工作思路而言,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性认识及重视程度均不足

目前,对国有资产的 “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重使用、轻监管”的现象仍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明显存在。这些单位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同时思想认识不够清晰。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国有资产的闲置、损毁、丢失甚至流失,从而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及其保值增值效果。

2、事业单位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过程艰巨性的认识,无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所面临的挑战为:在参与各种社会经济与市场竞争活动中,作为独立承担民事经济责任的主体,如何依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来评价各事业单位的市场活动与行为。这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的情况与问题,这就要求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以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及解决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而言,当务之急是综合考虑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及管理等因素,做到服务功能以及监督职能均到位,从而充分体现监督的严肃性与管理的服务性,并将二者结合起来。

(二)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部门职能定位不明晰

面对总量不断增大、范围不断增多、流动性不断增强的事业单位资产,很多单位对此缺乏宏观、统一的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国有资产的出资人难以履行其职责,更有甚者有的单位并未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从而导致了监督管理职能的缺失。当事业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时,就会导致部分管理部门间的职能定位不明确而相互推诿扯皮。由此可见,仅靠各部门间的自觉性与道德修养,而缺乏对各职能部门对国家各种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监督,这显然是不够的。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还将导致各部门间相互攀比、各自为政的现象,从而增加协调难度,降低工作效率。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一些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并不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很多单位并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这些单位诸如建筑物、土地、无形资产等国有资产被无偿占用。尤其在经营性资产管理上,重组、改制、关停并转、产权转让、资产评估等方面又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三产”经营管理人员无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单位内部也未建立业绩考核体系,导致这些人员并没有激励约束机制来进行约束。在国家以及当地政府的要求下,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部分管理制度,但各项制度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未能真正贯彻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将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危害单位的权益。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为:国家所有、政府监管,单位使用。而实际情况是,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对国有资产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而且出现管理职责及效能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不够到位

在事业单位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的全过程中,国资管理部门受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并未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同时也未对单位购买、报损、报废、出售财产报批进行全程跟踪检查,不清楚单位的实有资产底数。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未制定对包括固定、流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些事业单位对购置、出租、出借、出售、报废财产等有很大的主动权,甚至有些单位尚未建立最起码的物品领取和归还制度。

(三)事业单位重钱轻物,未对实物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事业单位的资产大多数是属于非经营性资产,如主要为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公共财产。这种资产的特点是:不计成本,无偿使用,不核算盈亏,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重钱轻物,未对实物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现象。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严格控制国有资产的入口

作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入口”,资产配置连接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为了杜绝盲目、重复购置的现象,使预算安排与事业单位已占有、使用资产的状况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并遵循如下原则:

1、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置的互相适应

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置的互相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事业单位应满足资产配置的合理需求;二是高标准、高档次、不计行政成本的资产配置会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事业单位不应盲目追求此类的资产配置。

2、科学合理地优化资产结构

科学合理地优化资产结构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为了使存量资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避免重复配置,应按照工作的需要来科学编制配置规划;二是不同单位、单位内部各部门间的调剂、共享应加以推动。对于临时需要且能通过市场租用的资产,则无需重新配置。三是加强对资产存量增量配置的管理,以达到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使用效益的目的。

3、勤俭节约、严格控制

对于有无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分别按照标准或实际需要来配置,同时在保证质量性能的基础上,应当尽量降低采购成本。

4、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应包括资产购置项目等,各单位应将批复文件及有关材料报送至同级财政部门,若是未经批准,就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以及单位经费支出。

(二)强化资产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资产运转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资产使用,在使用国有资产时,强化资产使用管理是事业单位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业单位应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管理责任制,以此来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建立单位法人代表责任制。

(2)通过指定专人来负责资产管理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包括负责规范账卡管理、实物管理以及统计报告等工作。

(3)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建立资产使用人责任制,以便达到责权分明,层层负责的目的。

(4)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对所占有以及使用的国有资产,为了做到清楚家底,账、卡、实相符,事业单位应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三)强化资产出口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及完整

为了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需要抓住资产处置这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尽量采用如招投标、拍卖、协议转让等公开的处置方式,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进行资产处置。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事业单位则不能处置。当事业单位面对以下情况时,如撤销、分立、改制、合并等或是隶属关系发生改变,事业单位清查登记其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并对其编制清册并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对此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四)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引入奖惩机制

应加强国有资产使用者的管理意识,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引入奖惩机制,量化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对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应规范考核奖惩,对业务人员定期跟踪检查,并进行严格的考评。同时为了增强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对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损失的直接责任人,视情节予以经济或行政处罚,如若构成犯罪,则交付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伴随着我国国有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国有资产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只有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才能更好地完善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篇(6)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资产规模逐步扩大、增加速度较快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家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物质保障,是公共财政支出的积淀,是财政资金的物化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如增加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拨款,改善各单位的办公设备、加快市政建设等。根据财政部公布的部门决算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达11.97万亿元,净资产总额为7.76万亿元,约占全部国有净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近三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年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如此庞大的资产数量应该在政府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资金来源多元化

最初,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补偿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支出。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地方政府为实现经济效益,实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化,通过其经营收入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随后,一些事业单位科研成果的投资化形成事业收入,公共设施经营化形成经营收入,公益服务的社会化得到社会资金捐赠,结合财政拨款及上级补助,共同形成了多元化资金来源模式的转变。而在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各单位不当使用盈利资金,多个相关部门的同时监管,造成多头管理、资产分散的状况,各个利益既得部门、团体由此形成,从而带来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重困难。

(三)全面资产清查初见成效

2007年,财政部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家底,为编制部门预算和建设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针对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各部门也正着手积极研究整改,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如江苏省泰州市于2010年建立了资产管理系统,初步搭建起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四川省德阳市财政局于2010年举办了资产信息管理培训,普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管理软件的运用。但同时,大部分地区由于对国有资产清查工作认识不到位,导致资产清查不彻底,后续工作处理不及时,致使此次资产清查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概念模糊,运营理念认识不到位

虽然我国目前有明确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具体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进行管理还在探索阶段,在此过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理念存在一些偏差,是造成其缺乏有效管理的根本原因。首先,产权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产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所有权”,而是所有权的一种结构形式。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具有完全支配权,使得国家所有的概念模糊。特别是在国有资产价值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普遍存在产权不清的现象。由此出现不能准确的界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谁管理,导致资产运行起来出了问题,造成损失,无人对资产负责。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存在片面“保值增值”的认识,一味追求国有资产利益最大化,对投入运营的资产随意处置,对其价值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导致国有资产的潜在流失。由此造成社会公共服务的缺失、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配置关系的恶化、税收减少、国有资产无偿使用的恶性循环。

(二)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购置,长期以来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政府行政成本偏高。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无偿性导致各单位对其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出现,重视财政经费的争取而忽略财产的合理配置。如一些单位将自行开发建设的办公大楼出租,收益为单位福利基金而未上缴财政,公有住房、公车情况也依然如此。其次,国有资产依靠各单位的行政手段进行配置,各单位各自为政,导致资产配置间差距较大。一些单位拥有大量的办公大楼、可出租铺面、住房等,超前消费,追求“高精尖”,而部分单位基本办公设备配置不齐全。最后,一些单位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上,对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不够重视,各部门缺乏对占有使用的资产进行经济核算,无法真实体现政府行政成本。以上三点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执行层面的缺陷,长期由财政拨款形成的国有资产价值及收益被忽视,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政府隐性行政成本偏高。

(三)预算管理薄弱,资产管理不清晰

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预算管理、资产运作、部门监管的不力制约了国有资产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2007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后提出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但目前各单位预算尚未涵盖全部收支事项,预算追加项目多,随意性大,致使绩效考评制度流于形式。在监管方面,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性,缺乏相应的外部监督评价机制,致使预算管理实施情况不理想。其次,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运作模式,当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化、企业化、市场化时,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权属不清、盈利资金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众多部门参与监管,导致国有资产在性质转变之后各部门监管职责不清,违规操作,财政收益大量流失。如2011年8月20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故宫博物院出现私下拍卖、损坏文物,部分场馆进行私人会所改造等等事件,均体现出在其经营化探索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瓶颈。

(四)国有资产闲置,政府融资困难

当前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有所扩宽,但是财政力量依然有限。从融资角度上看,政府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基本依靠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而地方政府担保、承诺等行为形成了大量隐性债务,成为以后形成财政风险的不利因素。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总理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重置资产现象严重,如一些单位车辆更换频繁,办公设备更新较快,而闲置的资产由于缺乏调剂手段和调剂途径,流动性差,无法合理使用。一方面是政府融资困难、基础建设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二者之间找寻平衡点正是国资改革探索的一项重要尝试。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产权关系,转变运营观念,重新认识国有资产

产权概念的不清晰,运营理念的缺失容易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澄清人们在此问题上的误区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一是明确产权概念,紧抓产权管理。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对于国有资产的出借、出租及处置严格审批。实际工作中准确掌握资产的分布、占有等情况,做好产权登记,进行分类处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二是转变运营观念,摒弃片面的“保值增值”认识,紧跟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部分国有资产的无偿使用机制。同时,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情况加强管理,使上报同级财政部门的审批制度规范化、严格化,要求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充分披露其价值量等信息。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该部分资产的评估工作,跟踪、监督收益资金的去处和使用情况,多方面加强风险控制。

(二)加强资产有效整合,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目前,我国政府行政成本较高,通过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避免财政收支差额是改革探索的另一方面。一是促进资产整合。各省针对资源优势,有效地调动资源占有单位参与资源共享的积极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如整合科研、教育机构所拥有的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基地、期刊文献等公共科技资源,加强对外服务意识,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既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开发,又激活了存量资产,实现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的有效结合。二是尝试与财务管理关联的运营机制。在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明细账、台账、卡片记载一致性和完整性,对资金收支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将成本费用核算引入国有资产财务核算体系,加强对科学合理的折旧计提方法的探讨,合理计提资产折旧费用。各单位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定期清盘,正确反映资产的实际运行状态,及时处理闲置或弃用的资产,提高其使用效率,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

(三)加强预算管理,建立长期、动态的资产清查机制

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后,预算管理与长期的资产清查机制相结合是新形势下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要。一是加强预算管理,跟踪财政资金使用。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科学分析与控制,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与绩效评价制度,实现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确定合理的预算指标和开支标准,严格规定项目经费的类型,哪些费用可以列支,哪些费用不能列支,及可列支比例等等。对经费的项目用途、开支范围等进行细化,对经费追加严格审批。二是立足长效管理,建立长期、动态的资产清查机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资产清查的认识,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资产管理制度,坚持资产清查经常化。对于整改方案,各部门要落到实处,不能只说不做,历史遗留问题要限定时间查清解决。上级主管部门应增派专人负责监督资产清查后续执行情况,提高清查结果的执行力度。

(四)探索国资改革,试行资本化运作道路

利用调整的管理体制,构建经营平台,实现资产资本化,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措施。一是搭建统一化的政府融资平台。政府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资源等国有资产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募集资金,并通过为企业落实重大项目的配套资金,以实现其投资引导意图。加强地方政府的融资约束,坚决禁止政府违规担保行为,控制贷款期限,规范贷款授权制度,督促银行的信贷管理。二是建立统一运作监管机构,采用阳光、公开的方式运作非经营性转为经营的国有资产。通过外部监督机构的介入,督促资产收益的合理安排,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将过去分散在各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起来后,可以使这个国有资产综合体在金融市场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促进国有资产由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

【参考文献】

[1] 毛程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3).

[2] 徐明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0(41).

篇(7)

1.1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是为了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发展而服务。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同部门分管各自的固定资产,许多部门以部门利益为重,在开展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时没有明确目标,出现偏差。

1.2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完好率、固定资产维修率、固定资产使用率、固定资产盘亏率等指标;定性指标有管理制度建设考评、管理队伍建设考评、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的考评和固定资产账实是否相符的考评等指标。然而这样的绩效考评指标不够周密,比较简单;并且,有些指标评价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而又没有可取代的其他评价方式;再者,许多事业单位虽已建立评价体系却没有将绩效评价落实,使得绩效评价沦为空谈。

1.3绩效管理过程中缺少沟通协调

当管理人员在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不足。如此一来,对于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工作情况难以及时上传下达,当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管理层没能及时进行沟通,阻碍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不同部门间缺少对管理工作的沟通,使得信息不能顺利流转,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

1.4绩效考评结果不尽人意

首先,落实固定资产绩效考评单位,绩效考评的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存在固定资产使用率较低、完好率不高、年维修率超标等问题。例如,购置固定资产后,固定资产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如存放地点改变、领用人变化、使用单位变换,许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领用不做记录,归还时手续不完备,资产流失损毁现象严重,固定资产完好率低。再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中,时常出现部门占有使用演变为部门所有甚至个人所有的现象。例如,人员职位变更时,经常不按规定移交资产,造成公用资产被个人据为己有,导致固定资产丢失。其次,考评结果并没有充分利用,常常只是应付式的考核,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法律体系不完善,思想观念较落后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现今我国虽然已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然而已有的法律法规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规定不够全面,有时甚至模棱两可,缺乏规范性。法律体系不完善,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效率低下。同时,事业单位各级领导与管理者普遍存在“注重固定资产购置而忽略其管理”的落后思想观念,尚未清楚意识到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因为固定资产使用具有无偿性,资产使用者使用起来没有负担,也就没有考虑到经济效益,管理意识淡薄。

2.2缺乏预算审批机制与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机制,贪多求新而盲目购置的问题普遍存在。有些事业单位各部门配备的固定资产超过实际工作需要,造成部分固定资产不能充分利用或闲置。同时,许多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监督机制,或监督机制对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威慑力。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监督,工作中出现纰漏,如使用时没有按照规定手续领用造成不按时归还或毁损丢失等情况得不到监督纠正,使得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2.3缺乏统一管理,资产共享机制不完善

各类固定资产管理分属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是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的重要原因。管理上的交叉,相互间又因为缺乏沟通造成“无人管理”或“重复管理”的问题。有些事业单位虽设立统一管理部门,但由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监督机制等制度缺失等原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因为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闲置固定资产没有建立共享制度或制度并不完善。因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率将会增加管理成本,所以许多部门宁愿固定资产闲置,也不愿调剂给其他部门或与其他部门共享。并且,大多数时候,在无偿共享与获取部门利益之间选择,各部门多会选择后者。

2.4管理队伍质量欠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中,普遍缺少专业人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统计学、会计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更好地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服务。然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甚至管理人员常常由其他岗位人员调岗担任或退休员工兼职。同时,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导致了管理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难上加难。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应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对管理人员形成激励与约束,规范管理人员工作,确保管理人员对待管理工作认真负责。然而实际上,不完善的制度对责任人的约束力低,即便制度有明确规定违规处罚,也经常出现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

2.5会计数据不准确,账实不符

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及使用过程,并未形成及时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以致会计数据不准确,账实不相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面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会计信息无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全貌。这就影响了对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信息提供。

2.6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混杂

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存是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之一。虽然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实际上也有一部分经营性活动,如固定资产外租等。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含有一部分经营性资产,但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没有明确区分,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增加了难度。

3改进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建议

3.1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法律体系

事业单位管理者应改变思想观念,摒弃“重采购而轻管理,重使用而轻维护”的老旧观念,提高管理意识。值得一提的是,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不应只局限在管理者。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多是面向单位员工提供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除了管理人员外,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配合。此外,单位员工还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行使监督权力。当发现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时,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部门必须给予满意的答复并及时改正。同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是一切制度制定与执行的依据和基础。为此,应不断更新完善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标杆。

3.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事业单位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设置要有广度,应全面覆盖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同时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且应充分考虑操作的可行性,绩效评价结果要实用,应易于理解,便于运用。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现有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包括结构、使用、效益三个方向的固定资产绩效考评指标。结构指标包括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分布率、固定资产完好率等指标;使用指标包括固定资产使用率、固定资产共享率等指标;效益指标包括固定资产盘亏率、固定资产维修率、固定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3.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应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应独立设置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由各部门作为二级单位分级管理。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一级管理与二级管理部门间,除了要协调配合,还要相互监督。由特定的综合部门统一领导有利于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目标的明确与统一,各部门共同协作做好管理工作,为绩效管理目标共同努力。

3.4建立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资源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占用比例大,应加强管理,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投入应根据单位发展需求、承担的任务、整体经费预算等方面制订预算计划,再经过会议讨论、预算公示等流程最终确定。通过预算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购置与分配,能避免铺张浪费而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级管理部门可搭建闲置固定资产共享平台,二级管理部门可在确保本部门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提供本部门闲置资产信息以供一级部门调剂给有需要的部门。如此一来,闲置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最大限度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也节省了大量人力与财力。

3.5规范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闲置固定资产在实行共享机制后,仍有闲置的,可转为经营性资产,用以租赁、出售、投资等。这样不仅达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为事业单位带来收益。当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还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约束,为的是整个单位的经济效益乃至国家的利益,而不能以一己私欲为目的。经营性资产应规范管理,首先,要明确划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其次,对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的,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再者,对于出租、出售的经营性资产应建立健全的手续、程序。

3.6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明确管理职责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团队。首先,在选拔管理人员时,应注重管理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其次,管理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也十分重要。再次,管理人员还应实时掌握新出台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自我充电。此外,应通过交流学习、参加培训、再深造等方式,不断增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同时,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能从正反两方面提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并且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篇(8)

近年来,我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使得一些企业和单位的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大幅度下降,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一些企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起了极大的限制作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针对一些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的措施,希望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大家都知道,目前,依靠国家政策拨款仍然是社会中各个企业单位的主要的资源来源。虽然,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不断改革,大多数企业已经对财政和非财政收入进行了详细地划分以及核算规范,但是那只是制度方面的完善,在现实的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导致了财政收入与非财政收入仍然没能被明确地区分出来。这类问题主要突出在企业中固定资产的使用方向,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利润,花钱引进了许多贵重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使用完后,就被放在那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是对自身企业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

2.企业单位对不用资产的处置不合理

不管是原来的会计制度还是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对于资产的处置都没有做出明文规定,大部分企业单位是在有人检查的时候做一下表面工作,根本都没当回事,而检查者也只是做一下面子工作,走一下规定的流程,也不去了解资产处置的实际情况。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是采用将设备搬离甚至直接丢弃的不合理的手法,使得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大多是到了仪器的规定使用期限后就进行报废或者变卖。

3.资产管理的制度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现在,我国有许多企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很不完善,比如有的单位只关心设备的使用情况,但是对于设备的维护和安置工作却不尽合理,甚至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去完成这些事,从而导致了许多工作根本不能开展。更有部分单位就没有企业资产的保险机制,内部审计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做表面文章,同时,这些工位的形同虚设也间接导致了许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流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才损失。有的企业单位竟让将审计工作视为资料的准备,并不能居安思危,没有做好面对风险的安全防范意识,很多潜在危险不能及时解决,一旦爆发,后患无穷。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1.首先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会计制度,并且要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执行企业单位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此来确保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当企业内部的资产发生变动时,相关的人员要能及时确定变动情况,设计的资金来源、去向等情况,对一些细小的事情进行详细掌握,如果有什么疏忽或者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让企业的审计工作真正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完善性。

2.企业要培养一些具有专业素质的市场人才。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的会计资产管理工作能有效进行,必须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相关人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习,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也能相应地提高人员的素质,要时刻明白,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对于企业发展所能起到的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单位还要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加快企业的转型,将之前的旧观念尽快抛弃,真正明白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企业单位加强对预算的管理。会计人员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了解。造成企业单位的资源巨大浪费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人员的预算工作做得不到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企业内部的预算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高层要充分了解企业中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要,通过对市场行情的有效判断,决定企业是否购置一些贵重的设备,对于怎样处置那些没用的但是没有报废的资产,以及对于那些已经到了规定年限的设备该怎样处理等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率。

三、结束语

新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实施已经有一年了,它在企业的资产管理的建设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对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在对企业内部资产管理的影响方面,对于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希望能够为企业单位内部新制度下进行资产的高效管理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是为了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发展而服务。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同部门分管各自的固定资产,许多部门以部门利益为重,在开展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时没有明确目标,出现偏差。

1.2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完好率、固定资产维修率、固定资产使用率、固定资产盘亏率等指标;定性指标有管理制度建设考评、管理队伍建设考评、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的考评和固定资产账实是否相符的考评等指标。然而这样的绩效考评指标不够周密,比较简单;并且,有些指标评价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而又没有可取代的其他评价方式;再者,许多事业单位虽已建立评价体系却没有将绩效评价落实,使得绩效评价沦为空谈。

1.3绩效管理过程中缺少沟通协调

当管理人员在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不足。如此一来,对于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工作情况难以及时上传下达,当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管理层没能及时进行沟通,阻碍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不同部门间缺少对管理工作的沟通,使得信息不能顺利流转,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

1.4绩效考评结果不尽人意

首先,落实固定资产绩效考评单位,绩效考评的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存在固定资产使用率较低、完好率不高、年维修率超标等问题。例如,购置固定资产后,固定资产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如存放地点改变、领用人变化、使用单位变换,许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领用不做记录,归还时手续不完备,资产流失损毁现象严重,固定资产完好率低。再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中,时常出现部门占有使用演变为部门所有甚至个人所有的现象。例如,人员职位变更时,经常不按规定移交资产,造成公用资产被个人据为己有,导致固定资产丢失。其次,考评结果并没有充分利用,常常只是应付式的考核,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法律体系不完善,思想观念较落后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现今我国虽然已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然而已有的法律法规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规定不够全面,有时甚至模棱两可,缺乏规范性。法律体系不完善,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效率低下。同时,事业单位各级领导与管理者普遍存在“注重固定资产购置而忽略其管理”的落后思想观念,尚未清楚意识到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因为固定资产使用具有无偿性,资产使用者使用起来没有负担,也就没有考虑到经济效益,管理意识淡薄。

2.2缺乏预算审批机制与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机制,贪多求新而盲目购置的问题普遍存在。有些事业单位各部门配备的固定资产超过实际工作需要,造成部分固定资产不能充分利用或闲置。同时,许多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监督机制,或监督机制对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威慑力。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监督,工作中出现纰漏,如使用时没有按照规定手续领用造成不按时归还或毁损丢失等情况得不到监督纠正,使得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2.3缺乏统一管理,资产共享机制不完善

各类固定资产管理分属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是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的重要原因。管理上的交叉,相互间又因为缺乏沟通造成“无人管理”或“重复管理”的问题。有些事业单位虽设立统一管理部门,但由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监督机制等制度缺失等原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因为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闲置固定资产没有建立共享制度或制度并不完善。因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率将会增加管理成本,所以许多部门宁愿固定资产闲置,也不愿调剂给其他部门或与其他部门共享。并且,大多数时候,在无偿共享与获取部门利益之间选择,各部门多会选择后者。

2.4管理队伍质量欠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中,普遍缺少专业人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统计学、会计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更好地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服务。然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甚至管理人员常常由其他岗位人员调岗担任或退休员工兼职。同时,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导致了管理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难上加难。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应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对管理人员形成激励与约束,规范管理人员工作,确保管理人员对待管理工作认真负责。然而实际上,不完善的制度对责任人的约束力低,即便制度有明确规定违规处罚,也经常出现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

2.5会计数据不准确,账实不符

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及使用过程,并未形成及时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以致会计数据不准确,账实不相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面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会计信息无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全貌。这就影响了对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信息提供。

2.6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混杂

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存是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之一。虽然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实际上也有一部分经营性活动,如固定资产外租等。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含有一部分经营性资产,但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没有明确区分,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增加了难度。

3改进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建议

3.1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法律体系

事业单位管理者应改变思想观念,摒弃“重采购而轻管理,重使用而轻维护”的老旧观念,提高管理意识。值得一提的是,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不应只局限在管理者。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多是面向单位员工提供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除了管理人员外,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配合。此外,单位员工还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行使监督权力。当发现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时,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部门必须给予满意的答复并及时改正。同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是一切制度制定与执行的依据和基础。为此,应不断更新完善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标杆。

3.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事业单位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设置要有广度,应全面覆盖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同时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且应充分考虑操作的可行性,绩效评价结果要实用,应易于理解,便于运用。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现有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包括结构、使用、效益三个方向的固定资产绩效考评指标。结构指标包括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分布率、固定资产完好率等指标;使用指标包括固定资产使用率、固定资产共享率等指标;效益指标包括固定资产盘亏率、固定资产维修率、固定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3.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应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应独立设置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由各部门作为二级单位分级管理。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一级管理与二级管理部门间,除了要协调配合,还要相互监督。由特定的综合部门统一领导有利于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目标的明确与统一,各部门共同协作做好管理工作,为绩效管理目标共同努力。

3.4建立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资源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占用比例大,应加强管理,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投入应根据单位发展需求、承担的任务、整体经费预算等方面制订预算计划,再经过会议讨论、预算公示等流程最终确定。通过预算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购置与分配,能避免铺张浪费而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级管理部门可搭建闲置固定资产共享平台,二级管理部门可在确保本部门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提供本部门闲置资产信息以供一级部门调剂给有需要的部门。如此一来,闲置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最大限度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也节省了大量人力与财力。

3.5规范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闲置固定资产在实行共享机制后,仍有闲置的,可转为经营性资产,用以租赁、出售、投资等。这样不仅达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为事业单位带来收益。当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还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约束,为的是整个单位的经济效益乃至国家的利益,而不能以一己私欲为目的。经营性资产应规范管理,首先,要明确划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其次,对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的,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再者,对于出租、出售的经营性资产应建立健全的手续、程序。

3.6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明确管理职责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团队。首先,在选拔管理人员时,应注重管理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其次,管理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也十分重要。再次,管理人员还应实时掌握新出台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自我充电。此外,应通过交流学习、参加培训、再深造等方式,不断增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同时,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能从正反两方面提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并且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篇(10)

一、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国有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整体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具有以下现实意义。(1)节省事业单位行政性开支,防止资产的浪费。购置国有资产的资产来源大多是财政性资金,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可以防止事业单位重复购置资产,起到节省财政资金的作用,为事业单位业务工作更好地开展起到资金保障的功能。(2)防止资产闲置,全面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可以在清查盘点后,对闲置的资产进行统计汇总,以此制定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例如出售、出租、调拨等等,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也有效防止了资产的闲置和浪费,进而全面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3)规范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内部控制包含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等内容,由此可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虽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尚存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不健全。现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与法规是由各级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总结制定出来的,通常只适用办公使用固定资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种类越来越多,原有的政策法规面对新型国有资产,例如:对外投资取得的股权、出租国有营业用房、安置余房、保障性住房等等缺少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进行系统性管理,这就有可能造成账实不符。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会使相关责任人之间互相推诿,从而造成不可避免的财产损失。(2)机构人员设置不合理。某些事业单位由于人员有限,没有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而是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交由财务人员负责。财务人员既负责固定资产购置与登记工作,又负责固定资产的清点管理工作,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重复上报、漏报、随意报废等现象的发生,造成国有资产账实不符、重复购置、随意浪费的后果,违背了上级机关要求下属单位践行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的初衷。(3)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节。每年地方各级财政局在召开预算编制会议的时候都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把政府采购中购买固定资产纳入预算编制的工作中,但是由于编制预算的工作人员与业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缺乏沟通,没有根据预算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的安排及时反映购置固定资产的需要,结果在实行预算的年度往往会出现账外购置固定资产的现象,这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清查,也影响了单位各项工作的实施进度。(4)监管制度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投资方式不断涌现,国有资产也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原有的办公使用的固定资产,而是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面对对外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资产管理机构通常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其实这类资产更应该加强决策与监督管理,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众所周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高管买卖期货导致巨亏的事件,这就是面对新型国有资产由于相应监督管理制度缺失,使当事人钻了空子,结果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建立资产盘点清查制度。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必须摸清家底,因此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就必不可少,建立资产盘点清查制度有以下作用。一是有利于全面有效地摸清家底。资产清查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失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它是对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财务情况以及资产情况等进行全面清理和核查。二是有利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系统。通过资产清查,可以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数据库,充实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三是有利于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编制年度预算、加强资产收益管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创造条件。四是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各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因此,各类事业单位应制定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本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盘点频率与程序,可以建议相关工作人员实行定期盘点与不定期盘点、内部人员盘点与外部人员盘点相结合的方式,从而确保本单位的国有资产安全性、真实性与完整性相统一。(2)设置资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弱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员配备的不到位,因此事业单位要克服人手不足的困难,建立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专人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管理,可以使用标签、卡片、拍照等形式标记固定资产。同时还要建立资产管理档案,按照相关规定对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状况进行分析与说明。当然,针对上级机关无偿调拨的固定资产也要进行登记管理。(3)实施动态监管,把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到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在政府机构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办公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固定资产登记一般都采用了网络系统登记的方法,这虽然有利于统计,但是弊端还是存在的:比如资产管理人员忘记登记新购入的资产,固定资产随意借用也没有进行审批管理等等。为此,可以模仿超市条码收银系统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管理:使用条码标签机先对固定资产进行扫码贴上标签,再在网上系统中登记,以后的清查盘点只要使用条码枪扫码进行清点即可。同时在登记与清查过程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全程参与,有利于监督检查,防止舞弊等情形发生。(4)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的管理。面对可以报废的国有资产,各事业单位可以分成两种方式进行处理:第一,对规定的限额以下要报废的固定资产,先清点要处置的数量上报主管机关审核批准,再上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最后才定点集中进行报废处理,所得残料收入要上缴国库;第二,对限额以上要报废的固定资产,先要上报主管机关审核,再上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批后才可以进行报废处理,所得残值收入也要上缴国库,不可随意挪用。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以此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才能盘活各类闲置资产,进一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资产在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理配置是政府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种类也朝着复杂多变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操作规程的改革,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下一篇: 化学在生物中的应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