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0 15:38: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

篇(1)

思想政治工作就在一定的范围内,为了完成某一政治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将其与时间教育相结合,引导人们有积极的政治思想以态度,提升其心理素质与道德水平。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当中的以项新学科,企业文化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在企业的管理当中创造具有企业精神的状态,企业的文化的应用能够给企业关注活力,促使企业在经营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增长其经济与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作为中心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政治思想文化的教育体系,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两者都是对人思想观念以及高的水平的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迈向社会的重要过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根据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要求进行,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迈向社会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吸收企业的一些优秀文化及内涵,投入到高职院校的建设当中去,这样既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又能够为社会及企业输送有用的人才,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想结合成为可能。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思想政治的规律,围绕高职教育的目的及特点进行思考,寻在思想政治课和高职教育的契机,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就业为指导的教育导向,高职学生想要顺利就业,就应当具备最基本的道德,职业道德也是道德范畴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应当把职业道德观念思想的培养作为重点贯彻到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手段,才可以让高职思想政治课具备于一般本科院校思想政治课完全不同的特色,所以重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升思想政治课和高职教育有机结合的最终目标[1]。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接触优秀企业文化的改造是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接触优秀企业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学校是是施教的主体,企业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施教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更是贯穿学校教学和生产实践、实习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具体环节,所以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不但要考虑与学生专业的融合,更要考虑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2]。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8-03

在现代大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大学精神的凝炼与传承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高校有各自特点的大学精神的挖掘,及与大学精神相关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术建设等方面的完善和发展,使高校内部更具凝聚力,对外能更好发挥社会思想、文化的领航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精神培育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大学精神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展现新的面貌。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现代意义的大学自诞生以来,追求真理成为大学的基本任务。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是大学的天职。大学精神也随着大学的发展提炼出来,追求真理即是其必有的内涵之一。对大学精神的探究与描述很多,对其内涵的表述也存在一些差异,但差异主要是因分析和研究的角度造成的。对大学精神共性的认识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兼容并包精神、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①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支柱,是一所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是一所现代大学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因。②大学精神实质上是大学人的精神,是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而追求真理、探求新知、勇于创新的精神。③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学校师生需求、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一所大学的支柱和灵魂,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④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泉是一种无形资产;大学校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均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相对恒定的对大学精神的表述是一所大学对自身历史、传统、科学文化成就的提炼,能持续激励一代代的师生为保持、实现本校大学精神的要义而努力。

二、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由大学精神的内涵与表现的表述,可以用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存在与发展的灵魂来说明其重要性。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精炼结果,也是高校始终奋斗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以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为使命,并以此为归宿。这是因为,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本义和目标,真理本身必然要求思想自由、不受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并能兼容并包各家学说,取长补短以实现对真理认识的进步,同时这种自由不是一家之自由,不同思想均有自由发展的需求与权利,只有如此,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也才能真正繁荣。而支撑自由创新求是的,是人文思想,是哲学的指导,是科学的精神。所以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独立、自由、创新、人文、科学等精神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支持的,譬如只有自由的思想而无科学精神支撑,创新只能是空谈。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大学精神的实现过程中各要素作用的发挥与整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要在高校创造一种体现和实现大学精神的环境,并最终实现大学精神之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本旨。因此大学精神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动力和追求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传承大学精神为基点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大学的目的是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需要用大学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需要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和大学生共同努力造就,三个方面人员在造就有本校特点的大学精神的过程,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培育环境、建设制度保证、提炼和保持大学精神的过程。在培育、提炼和传承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应重点研究:

1.教师教学与学术研究过程的自由、民主、创新精神需要维护和激励。大学要确立学术大师的核心地位无疑是一个广被认可的观点。而大师的出现不是预设的模子套出来的,而是自由思想、民主精神、创新追求等人文、学术环境下经过数十年培育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得来的。这样的环境不仅培育大师,更使教师群体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在学术上能摆脱既有窠臼的束缚,创新的步伐会加速前进。同时,年青一代教师在学术上的进步既要老一辈教授、专家的提携,更需要他们的鼓励,在学术上的评价标准应更开放,避免某些所谓“学霸”对其他学者尤其年青学者的学术观点的打压。这种从精神上的解放和制度上的保障对大学里的教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支撑。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建立和维护这样的制度、营造和维护这样的环境是彰扬大学精神的基本责任。

2.大学人文课程需要拓展。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人文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人文课程的建设上,但在课程建设上人文精神的表达仍做得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或理工类专业。譬如理工类的专业课程,每门课所涉及的科技理论都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可能是顺利的,也可能是艰难的;理论的创始人和后继者在理论的创新上可能是顿悟,更多的是孜孜不倦求索的结果,其中都蕴含着大学精神所应有的内容,非常值得挖掘和向大学生传授。这些都应作为学科发展的历史向学生讲授。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专业的学科发展历史,就不能理解科技发展所需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就不能把握本专业当前发展的水平,也就谈不上理工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表达。这是其一。其二,理工科院校或专业教育的人文类必修课程内容单调、数量有限,郭齐勇以为用经典为核心课程以实现文化传承,笔者深以为然,此诚宜成为大学精神新的内涵之一。其三,校史课程绝少,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或难以为继,如武汉大学开设校史选修课,虽受学生欢迎,却因授课人是校行政人员而不给课时费,授课老师也从8人降为1人。校史是记载、表述、宣传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基本载体,大学生从校史了解本校的历史、发展、特色及体现大学精髓的大学精神是最便捷最好的方式。但一般高校是通过校史报告、校史展等形式向学生讲解,但这种校史教育不是强制性的,仅是一种学生活动。对校史不了解,大学生难以培养强烈的爱校思想,即使是名校,它的学生引以自豪的多是因学校的地位赋予自己的出身。而学习校史最好的方式就是课程学习,能够系统、全面、深入地向学生介绍学校历史上的方方面面。所以,要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提高校史课程的地位,使学生知史爱校,承担起传承与发展本校大学精神的责任。

3.大学校园文化需要繁荣。大学校园文化有着广泛的内涵,自由精神、人文精神、校风学风、校园的各种流行等都可以归在校园文化里,大学精神也通过校园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得以体现。大学生获得大学精神的传承更多的是从大学里的文化环境里感受和内化而来,大学校园文化就是要创造和培养这样的环境,使崇尚科学、学术气氛浓郁、思想活跃、富于激情、团结奉献等等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科研活动、观点辩论、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得以宣传,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深化对大学精神的思想认识和提高个人综合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创造和培养这样的环境上下工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以本校大学精神为指导,研究校园文化演变规律,创造和维系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研究当前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校园文化需求,发挥高校各类人员在大学精神建设方面应尽的责任,繁荣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精神能够真正深入师生心中,最终实现建设和谐大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袁祖望.论大学精神[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9.

[2]李志仁.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9):8-11.

[3]卢勃.论大学精神的承传与表达[J].高教论坛,2006,(3):39-41.

[4]王飞,程斌.大学精神文化浅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30-31.

篇(3)

1.引导大学生朝正确方向发展

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接受知识较多,但是这不能代表大学生自身思想不存在缺陷。因为大学生身心发展并不完善,其生理和心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与社会的接触较少,知识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有限,对问题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不高。因此,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形式、规律及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判断不准,在其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看法可能会有偏激性。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坚持党的路线和发展方针,增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实现教育意义并塑造大学生全新形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结合国家发展方向开展,围绕社会主义接班人理念,为社会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知识后,可以提高判断力,明确自身立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升自身素养和品质。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利用科学舆论引导其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树立全新的高校形象,实现高校学风构建目标。

3.对大学生行为和心理进行疏导,激励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学目标是对大学生行为和思想进行规范,对大学生心理进行疏导,确保大学生行为和心理健康,保证大学生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在社会中,大学生会结合自身思想政治学习知识,树立思政精神和理念,明确自身角色,判断分析自身行为的准确性,成为一个合法人,发挥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站在发展角度来说,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政知识和优秀精神后,在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时,会做出正确判断,结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解释和理解社会的行为,并规范自己在面对问题时的行为,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高校学生和社会联系密切。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会步入社会,发挥自身能力,为社会做贡献。但是一些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无法发挥自身能力和价值,这主要是其思想认知度不高,素质水平较低,在影响自我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联系,高校学生接受到良好教育,有利于发挥自身价值,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为稳定发展提供保证。详细来说,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高校学生是社会后备力量,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高校学生在经过小学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后,已经具备了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知识储备量大,思维灵活,基本知识牢固,技术和理论知识扎实,是相同年纪人群中较为突出的主体,也是高校为社会未来发展培养的人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对思想存在误区、行为存在弊端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在思政理论和知识的熏陶下,进入社会,走上岗位后,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岗位中积极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树立科学发展目标,为社会发展和国家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2.高校大学生影响力大,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覆?w面广,影响力大。大学生离开家乡,步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接受着国家高等教育。大学生在家乡人民心中的地位对本地区人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政知识和优秀理论后,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理论、优秀思想结合自身社会实践能力,传授给当地群众,促进社会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站在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说,其本身具备较高的素养和理论知识储备,能够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树立榜样作用,为同龄人做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人的行为和思想。

三、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存在弊端

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存在弊端,详细来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方面。首先,高校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不同大学生所呈现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性格特点有较大差异。有些大学生心理较为成熟,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强。因此,这一类型的大学生具备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在面对外界不良影响时,会自主分析,正确判断,从而抵制不良思想。但是还有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对外界事物的分辨能力较低,容易受不良影响的诱惑,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严重阻碍。其次,大学生性格具有自身特点,其均为90后群体,个性独立,特立独行,具有逆反心理,导致其对自身认知度不高,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容易被别人的行为和意识影响。性格冲动、敏感,社会发生变化,就会对其身心带来极大波动。由此可见,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四、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策略

1.结合当下教育形势,树立全新教育目标

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与社会稳定具有较大关系。因此,高校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形势,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将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基础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树立基础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将教育目标与社会相实际联系,增强教育实效性,避免形式化教育。详细来说,教师在教育环节,首先要做到三个结合的工作。第一,与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加强教育工作与相关政策的联系性,保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丰富教育内容,避免教育空洞现象的产生。第二,和心理教学结合发展。通过对当下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环节情商发挥的影响高于智商的影响。心理素质是情商的体现。在学生发展和学习环节,心理素质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其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长远的发展,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影响巨大。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确保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第三,增强与教育的联系。当下大学生基础知识和文化精神素养水平不高,高校在思政工作中需要注意这一点,利用细致化教育工作感染学生,在教育和教学环节把思政教育中的优秀精神和思想传授给大学生,鼓励大学生积极面对自身缺点,正确解决问题,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提升文明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篇(4)

以人为本既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与国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必将使人们的思想、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而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对象也都是人,因而当务之急便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做到更多的关注人的主体需要,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人们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其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是人的主体需要没有得到考虑而出现的种种表现。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受教育者身上,针对每个具体的人的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有效地改变某些外在因素和条件,达到影响人的思想的目的。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与教育人的基地,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三点:

第一,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启发人的自觉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会中的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以及社会评价和社会尊重的渴望。而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启发人的自觉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从一定意义上讲,互相尊重与信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启发人的自觉性起着决定作用。满足人的尊重和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对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贯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工作中去,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第二,注重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人们的行为表现越来越趋利化,利益越来越多元化,人们一方面可以堂堂正正地争取自己的合理利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影响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个人利益。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说明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因而在处理利益问题时,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讲清利益关系,使受教育者能够分析并理清各种利益关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第二,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最后,注重以人为本,彰显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性。要培养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要开发人的价值、能力和个性。而个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并且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现代社会已经将每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彼此之间的有效协助、配合与支持,就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没有每个人个性的创造性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或是大打折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堵塞师生个性发展的道路,而是要引导个人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与环境。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要禁锢人们的头脑与手脚,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是要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引导人们更大程度的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同时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是人才的集散地,是未来社会建设者成长的沃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怎样注重以人为本,彰显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高等教育在国家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决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的特殊意义。我们的教育必须将眼光投向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上来。从个性的角度讲,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独特人格在自身的发展进步过程得以个性化的张扬。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精神的需求上,个体适用于社会民族的文化含量,则是展现社会整个精神品质的重要前提。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应该成为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两点: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关注与形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相应负起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形成具有独特人格的个性化的人文精神的重任。以对学生人文精神关怀为基点,从观察每个学生的独特内涵入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人格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高水平文化精神的构建。“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代表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一种民族精神,也是民族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一块组成部分。”而我们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将责无旁贷的肩负起这个责任,要求我们在建构青年学生的文化精神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关注,反思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做到科学的扬弃;其次是对先进文化的吸纳;最后,加强对于学术文化的关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学术眼光与学术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青年健康文化精神的形成。

篇(5)

在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也如同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在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增添新的活力。而在高校师生关系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尤显特殊,辅导员是学生在校园生活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者,而当前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信息传媒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起点,这对高校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作为思政工作者,辅导员能否把握时代脉搏,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讲,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认知和情感交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以教育为核心,以师生人际心理沟通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手段,以超越代际的朋友似的尊师爱生的伦理关系为外在标志的有机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和睦相处,并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双方可真诚合作,充分展示各自才能,发挥潜力和创造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特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决定了辅导员要充当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等角色,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该师生关系不仅表现为教育关系,而且表现为心理关系、道德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沟通关系。

三、新时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中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辅导员的教育管理理念。

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他们不喜欢被强迫接受知识和理论。传统的“训导”、“管教”、“灌输”教育模式只会引起学生反感,拉大师生间距离,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将教育的主动权尽可能地下放,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二)辅导员的自身素质结构。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关调查显示,辅导员队伍中大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差甚远,缺少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造成辅导员队伍政治理论水平相对不足,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状况。解决学生大学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较差,工作视野狭窄,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结构,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展现人格魅力。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上彰显出新变化和新特征。如价值观的多元化、非理性化;独立意识强,缺乏独立自理能力;个性张扬,团队意识薄弱;勇于接受挑战,但受挫能力差;知识信息丰富但目标方向缺失;早熟且叛逆,过分依赖网络等。他们的这些行为特点不仅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且弱化了辅导员在学生心目的地位与威信。

(四)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色彩。

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侵袭,大学校园这块净土也沾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严重影响着思政工作中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交往目的的功利色彩加浓。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渴望自己被别人接纳,更希望“推销自己”体现自身价值,功利目的性的强化使人们在交往中获得的实惠也增大。例如在是否担任班干、入党、考试不及格、违纪处分等问题上,学生请客送礼,老师则“高抬贵手”,致使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利益主义的色彩,严重扭曲了师生关系。

(五)网络等信息媒体的介入。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当代大学生对它们的依赖已经达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短信、电话、网上聊天、博客等新的传播方式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但是虚拟的人际关系网冲击着他们的心灵,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造成他们个性心灵明显封闭,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远远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新时期思政工作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人生目标的明确,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等等,都需要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经济、生活、就业等方面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困难或不适应,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都需要辅导员帮助解决。此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个性张扬、自行独立、以自我为中心、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抵触心理、价值观多元化等新特点,都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必须结合社会实际,不断转变观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实现以下转变:由整体性向个体性的转变,学生工作既要重视对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培养,又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由;由教育对象向服务对象转变,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强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由事务性向规范性转变,想问题、办事情从人出发而不是从事出发。总而言之,辅导员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明确自身引导者的角色,而非权威的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以同伴的姿态与学生平等相处。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思政工作始终。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本就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的才能,实现学生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本质上就是尊重、服务、依靠和发展学生。在高校思政工作中,为构建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辅导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要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和管理的始终、每一个细节。改变以往单一的“训导”、“管教”、“灌输”的教育模式,在管理中加强对人性的尊重,加强对学生个性、态度及行为特征的研究,这样可以真正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三)立足“基层”,抓住时机,营造良好开端。

篇(6)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众多微媒体已深深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时代”已悄然来临。大学生对微媒体的使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之能够正确地使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正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的基础上,探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微时代的到来,各种微媒体的使用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通过改变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等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大学生群体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不足,对微媒体过度依赖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想观念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社会认知偏差,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等。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选择、理解、运用和批判媒介信息,正确、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使大学生真正从媒介中获得益处,促进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在对安徽省几所高校大学生微媒体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使用微媒体存在批判能力较弱、娱乐休闲倾向明显、使用技能较低、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这种媒介素养的缺失,会使大学生在面对微媒体信息的强烈冲击时,失去自我控制力,对媒介过度依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偏离人生重心,严重危害大学生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微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必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点。如何在充分利用微媒体丰富资源的同时,有效地规范和引导校园中各种媒介影响力的发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课题,也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媒介素养一次最初源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1933)在《文化与环境: 培养批判的意识》中首次对媒介素养进行了阐述,其后在西方诸多国家推行。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媒介素养的发展已经开始普及,欧美及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并结合本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一些本土化创新,使得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得到实效性推广。而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则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步和发展都较为落后。虽有一些学者开始了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但大多也仅限于对国外理论、思想、方法等的介绍。

现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也都零星的设有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有些高校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性地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但在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课程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则理所应当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中所倡导的方法论,能够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参差不齐的媒介信息。其次,原理当中的实践论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育,可以对由传播媒介带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加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

四、微时代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课堂教学,加理论探索

在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课程体系,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专门的章节介绍媒介素养,到逐步地将媒介素养的内容剥离出来,开设独立、系统的课程,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供全校各个专业的同学学习。同时,还要加强相关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使课堂教学能够跟上时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营造教育环境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文体活动、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第二课堂,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目前我国高校除了一些传媒类院校以外,大多没有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想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高校可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培训的方式,对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将媒介素养纳入到教学考核指标;同时也要重视其他专业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将媒介素养教育充分融入到各类学科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篇(7)

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都承担着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它们在育人的主旨和对象上相通,在教育内容上交叉,在实践操作上相似。因此,二者只有着眼于培育人才这个根本任务,统一于高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通过工作中的整体联动,追求和实现最优的育人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

“契合”指的是一种相称、适应或胜任的状态,源于互动心理学,强调的是双向的作用。这里,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分为一致性契合和互补性契合两个层次。其中,一致性契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特征的一致性程度;互补性契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的需求人才培养工作可以提供,人才培养工作在其它某些方面的需求“牵手教育”可以提供。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致性契合。(1)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同一性。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共同的目标与责任。(2)工作对象的同一性。人才培养工作的对象是高校全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包括全体大学生。(3)工作内容的同一性。人才培养工作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二者工作内容和要求具有一致性。(4)工作过程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而且覆盖全部教学、实践活动,这几乎就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正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互补性契合。(1)所属范围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范畴,其本质上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宏观性,带有上层建筑色彩;人才培养工作属于教育管理范畴,其本质属性为教育性和微观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2)工作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社会共性,具有普遍指导的特点;人才培养工作着眼于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落脚点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3)工作主体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干部党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包括全体教职员工。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相互支撑、互为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有生力量,他们通过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传播着先进思想和文化,并成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中坚力量;人才培养工作的思想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可以借助和交汇使用对方的教育等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完成完成育人任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互动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双向作用的区域,它是二者互动的平台,共包括制度、资源、行为等三个维度。其中,制度层面指的是二者在教育制度设计里可能是有意识引起的关联,也可能是工作中无意识而产生的结果;资源层面指的是指二者各自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共享及整合;行为层面指的是二者在具体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关联和交叉。根据有机整体性理论,事物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又是各部分相互关联的系统的有机体,其有机体内的各部分交叉渗透、整体联动,通过内部整合,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因此,寻求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推进二者互动,有利于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1.推进制度互动。(1)建立契合的制度。要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确立和实施院系领导讲座制度,即院系书记、主任每月分别要面向全院系学生搞一次讲座,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确立和实施党员“一联一”制度,即教工党员包扶一名贫困学生,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生活上的帮助;确立和实施“首问”负责制,即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第一个承接的教工要负责帮助解决到底。(2)强化契合的机制。要建立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共同育人的动力机制,即着眼校内各部门及校园人共同参与育人,建立和形成利益驱动机制;着眼隐形育人力量,建立和形成心理推动机制;着眼执行力,建立和形成政令推动机制。要建立和形成二者共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即不断认识影响和制约二者育人的各种因素,明确确立二者的育人原则和运行方式,着眼二者契合搞好整体规划。要建立和形成二者共同育人的保障机制,即理论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监督保障等。(3)完善契合的体系。要强化和完善师生帮扶体系,做到“学生困难有人帮”;强化和完善思想疏导体系,做到“思想扣子有人解”;强化和完善矛盾化解体系,做到“出现矛盾有人劝”,进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相互尊重、人人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

2.推进资源互动。(1)发掘和共享文化资源。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大学生,把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强化现代大学文化理念,弘扬和谐文化,培育大爱精神,倡导学术坚守,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构建整体性的校园文化观念和系统化的运行机制,打造文化校园,通过文化育人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2)发挥和共享组织资源。要健全育人的体系构架,在各院系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直接负责实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各党总支(支部)设立分工会,全面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在各个班级设立班主任,进行微观管理、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发掘和共享人力资源。要把握育人主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广大教职员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将党的先进理念注入大学生头脑,把党的关怀送到大学生心田,通过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41-01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个人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校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文化内涵建设上却不尽人意。一是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没有明确的价值追求;二是时代的影响,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是良莠不齐的,学生们容易被误导,甚至被不良思想污染;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代高校的功能性和应用性不断增强,但是人文性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文质彬彬”的品质和“温柔敦厚”的人格魅力在现代教育中是缺失的。即使在文科类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仍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徘徊。

二、如何将高校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高校文化是高等学校人文内涵的集中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正能量的作用,要充分地发挥高校文化的作用,就要从具体实际的工作入手。

(一)让文化进课堂。文化进入课堂是高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选择。文化的介入可以增强高校的内涵建设,更可以全方位促进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大多数高校文化进入课堂的方式都是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大学语文,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但这些远远不够,需进一步增设选修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把文化的内涵做到实处。

(二)教师要身正垂范,身体力行。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自已的一言一行,在此基础上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教师的文化修养不但体现教育工作者本身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是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在教师崇高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校园文化思想教育价值的培养方式。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价值作用大,但是培养过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1.比如在开班会、班委会的时候,把自己最近学习到的东西和同学分享探讨,如果有系统的想法,也可以抽时间做一个专题。同时,网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用微博、QQ等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现代化信息时代的表达方式,其优点是快捷、有效。

2.在早自习,或者平时和学生谈话的时候,用一些传统经典激励或警醒学生。例如前段时间,温总理在和泰国华人华侨见面时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话,一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另一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了追求真理,即使死九次也不后悔,为了自己的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得诚实和正直。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一方面结合时政,引导同学们关心政治,另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励他们为理想而奋斗。

3.鼓励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国学经典,把传统文化教育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举个例子,我们班级规定早自习缺勤的同学就罚抄写《弟子规》。《弟子规》1080字,一个小时内就能抄完,过罚相当。一方面能练字,在不过多占用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学生在抄写时或多或少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作为惩罚措施,增加不上早自习的成本。《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篇(9)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并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因而辅导员队伍素质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新世纪辅导员队伍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并支持其创新;面对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辅导员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面对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迫切要求,辅导员要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精神和诚信品质;面临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辅导员应尽快掌握高科技教育手段,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安全,趋利避害。总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辅导员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在各种环境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下,大部分辅导员能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为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确,缺乏创造性

长期以来,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有明确的定位。他们的工作任务繁重而琐碎,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就业指导等,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必然与辅导员有关。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上虽然投入很多精力,但工作成效往往不显著,不仅感到精力分散,而且难以使自己提升,也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认真调研和系统分析,更体验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就会影响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辅导员队伍整体上还存在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的问题,这些都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二)辅导员从事本职工作的思想不够稳定

由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的辅导员多为专职辅导员,这种队伍模式使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小。同时,政治辅导员朝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又没有具体措施保障和明确的前景平台,因此导致很多辅导员彷徨茫然,担心从事政治辅导员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使部分辅导员产生厌倦情绪,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本职工作,并不看好自身工作的前景,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这些都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2]

(三)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理论素养不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不但要求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分析社会现象,为学生解疑释惑。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都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然而现在的辅导员队伍,一是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辅导员是刚刚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在年龄上和学生比较相近,没有工作经验。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二是社会阅历浅。20多岁的辅导员,他们工作积极有朝气,但普遍缺乏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理论功底也不深。三是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普遍存在对辅导员干部理论培训不力以及辅导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

(四)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受编制限制,各高校都不可能给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足够的编制。大多数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人数与在校生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1:200的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辅导员人数较少;思想政治教育或相近学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太少;职称结构低,中高级职称辅导员太少;许多辅导员年龄偏低;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根本不适合作辅导员工作的人也挤占了辅导员的岗位。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实现辅导员科学定位

高校要提高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地位、任务和职责。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制定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利益和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因此高校应对辅导员有一个科学明确的定位,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的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辅导员应该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部署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理顺辅导员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学生工作系统内各职能部门之间及工作人员之间的职责及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从而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选拔和培养体系

加强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是加强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培养机制,严格按照中央有关部门的要求,在选拔辅导员时要严把入口关,选好、聘足辅导员。并且还要对辅导员进行严格而系统的培训,只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要根据政策和社会要求,不定期的进行在岗再培训;要利用辅导员队伍年轻,上进心强,接受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重视和培养辅导员骨干队伍,安排辅导员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班学习;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对辅导员进行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就业指导、学生社团管理以及学生工作规程等方面培训,建立培训长效机制。[3]

(三)建立辅导员工作保障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必要的辅导员保障机制,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促使优秀的教师和毕业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从而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要对辅导员队伍坚持政策保障,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辅导员,为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解决好辅导员评聘职称问题,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信息、制度保障,以及要注重对辅导员的激励和表彰。另外学校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给予辅导员相应的岗位津贴,并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层次专任教师的收入水平。

(四)推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辅导员不仅给予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还要给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这不仅需要有热心, 而且要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高校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鼓励辅导员参加理论研究和科研活动;要适当提高当前辅导员岗位津贴,保证他们收入与专业老师相当;要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力度,提高职称层次,鼓励和吸引更多有志于辅导员工作的同志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对辅导员队伍采取专业化的培养和建设,是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建成一支职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篇(10)

农垦院校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进程中同样肩负着重要使命,作为农垦院校,其首先要建设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上对职工进行洗礼,才能更好地履行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作为一所院校,要培养好人才,就应该大力加强农垦院校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新形势下,掌握好农垦院校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方法,有利于提升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同时也是农垦政工人员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工作使命。

一、充分认识农垦院校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在新形势下,农垦院校面临着竞争和内涵式发展的双重压力,为此,其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呈现动态化的特点。作为农垦院校,和其他行业院校一样,其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思想更加活跃,接受外界事物和新鲜事物比较快,观念上也比较先进,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以动态化的理念,实行动态化管理,用动态的方式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地与时俱进,改进工作模式和工作套路,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其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农垦院校融入着农垦精神文化,且精神文化随着社会不断与时俱进,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诉求也在与时俱进,由于其职工队伍在技能水平、知识学历、能力素养、业务素质等方面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呈现了农垦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化趋势,为满足多元化的发展的趋势,这要求政工人员注重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做好农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最后,呈现科学化的特点。农垦院校与其他行业院校一样处于的竞争过程中,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社会舆论信息的快速扩展与传播,职工的思维方式已逐步由静态的、狭隘的、封闭的思维方式向动态的、系统的、开放的思想方式转变。职工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随着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如传统型的“听广播”、“学文件”、“看电视”、“读报纸”等信息渠道已逐渐被网络、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所取代,这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科学化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二、开展农垦院校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

为增强农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需要从多途径做好农垦院校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1.结合农垦的实际情况,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多样化

一是结合农垦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农垦的精神文化、企业理念、传统美德等无形的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这些精神文化加以贯穿于实践过程中,实现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按照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个别谈心与举办培训班相结合、岗位教育与岗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寻找多样化的新办法和新手段,开展组织贴近实际、反映生活、时代鲜明、主题新颖的活动,使广大农垦院校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力地提升。

二是建立农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加强农垦院校党委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领导,建立党政工团分工科学、权责明确的组织体系和齐抓共管,形成全方位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和工作的合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充分发挥校园农垦文化等“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以此确立农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渠道,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农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须实现工作方法的多样化,改进工作理念,拓宽工作路子,同时始终把政治教育及理论学习作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用紧跟时代的新理念和新观点,对不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因人制宜的方式,进行对症下药,达到以学习促教育,以教育促工作的效果。

2.适应农垦的实际形势,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情感的浓厚化

一是树立以服务农垦的工作思想,农垦院校的政工者首先要为农垦的改革和发展服务,所以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垦情为出发点,渗透到农垦建设的每个环节,通过了解垦情,使得农垦院校的职工更加地珍惜农垦的现实成果,热爱垦区,热爱农垦事业,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到每个职工心目中,促使思想政治工作情感的浓厚化。

二是农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地调动广大干部、党员的积极性,力争使其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作为政工者,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始终坚持做好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职工往往以领导干部为表率或以先进典型为模范。因此,要做好农垦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深入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活动,发挥他们的“领头羊”的作用,使他们传承好农垦“北大荒”精神、“南泥湾”精神,以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的情感思想推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农垦院校的政工同志要与职工在情感上建立互相关爱、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在农垦院校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向上的是广大职工,作为农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一切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解决好职工的大小问题和实际困难,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方式处理和解决好职工的思想情感问题,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共事氛围,从而农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效果,这对于推动农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3.传承农垦的宝贵精神、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作风的优良化

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着眼大力改善农垦形象,积极宣传具有时代特点的农垦文化和农垦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努力实现工作作风的优良化,为做好农垦院校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农垦院校政工者要树立为职工多办事、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政工者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深入教学、科研、管理等一线,进行“接地气”、“接元气”,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更要尽快妥善解决、竭尽全力地去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通过深入基层等一线,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锐意进取、同心同行、全力推动农垦事业发展的好环境和好局面。

二是农垦院校政工者要传承好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精神,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政工者要大力培养职工消除各种利已、自私、狭隘的思想,树立一种以农垦为家,爱家为家,兢兢业业地为农垦发展竭尽全力的思想境界。通过传承农垦宝贵精神的做法,使得农垦院校的职工思想得到净化,抵御形形的物质诱惑,增强思想上拒腐防变的能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地开展。

总而言之,做好新形势下农垦院校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职工,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立足垦情,弘扬新时期农垦的先进思想和精神,充分地发挥职工的创造性、积极性,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职工,坚持鼓励和引导农垦院校职工热爱农垦、建设农垦、转变服务观念,全面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使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农垦院校的教育事业,更好地促进农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农耀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促进农垦企业文化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1,(01)

[2]杨朝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农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农垦,2011,(09)

上一篇: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 下一篇: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