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研究背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0 15:38: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业研究背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业研究背景

篇(1)

一、引言

现代社会,经济规模不断的高速增长,人口数量日益庞大,但同时废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也日趋严峻。这一系列的危害不仅让中国,更是让全世界都蒙受着重大的经济损失与健康问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建筑行业作为一个高碳排放的行业,应当充分考虑到低碳政策因素的影响,对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做出调整和改善,以适应新理念、新发展的需要。不仅是为企业自身创造利润,更是服务了社会与人民。

二、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意义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当时已经充分意识到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威胁。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遏制温室气体的增加再次成为了讨论焦点。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作为、考核办法。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使我国现在的环境恶化状况能得到缓解与改善,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它也敦促着我国肩负起这个责任,全面树立好大国的良好形象,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三、建筑行业特点以及低碳经济关系

1、我国建筑行业的特点

(1)物质资源消耗量大 。据统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成本的三分之二属于材料费;每年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25%,木材40%,水泥占70%。而中国在钢产量和水泥产量上已经连续十几年世界第一了,因此建筑消耗量之惊人由此可见。同时,这些材料又是高含碳量材料,在大肆修建建筑物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可逆的严重破坏。然而这一现状并不会停止,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个比例还将扩大。有限的资源但是不断发展的产业必将给国家、人民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不堪的重负,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寻求一条低能耗、低碳的发展道路已经刻不容缓。

(2)我国建筑大多都没有采用节能设计。中国现在每年都会有几十亿平方米的新增建筑面积,越来越多的高档写字楼和住宅公寓拔地而起。和传统的建筑物相比,现在的高楼大厦都有着时尚复杂的设计。例如,大厦都使用美观大气的落地窗,从而导致整个楼宇成为一个密闭的空间,只有采用中央空调来更新室内空气。不间断的使用中央空调极大地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拥有很大导热系数的落地窗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这些设计使用的材料也都是高能耗材料,进而导致温室效应越发严重。对比发达国家,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推行节能住宅是欧美国家当前推行城市低碳化的一大热点。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国同样应该大力倡导低碳设计,全面树立好负责任大国形象。

(3)与国家经济政策紧密相联。目前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高碳”为主,高能耗、低效率。低碳经济被纳入我国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十二五”期间正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政府会有针对的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从而实现经济模式上的一种转型。因此中国建筑企业的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需要用低碳思维去重新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问题。这样做既能应对以后更加严厉的环保和低碳政策,也能应对未来产业内部低碳的标准,同时还能满足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住宅和服务的购买倾向。

2、低碳经济对建筑行业的要求

基于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各项国家政策的要求和消费者的需求,建筑行业应该积极改革,从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的盈利上转变为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经营模式。低碳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强调可持续发展,倡导节能设计,推广节能住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并不能以牺牲建筑本身功能为代价,否则就要回归原始社会,也就失去了低碳建筑存在的意义。并且一个真正节能生态的设计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明确说出整个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投资额度和回收年限。因此,结合低碳经济相关概念,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将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建筑建设的新标杆。低碳建筑对建筑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成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建筑企业的绩效评价也应该采用新的思维和方法。

四、低碳背景下建筑行业的绩效评价指标

1、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

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1999年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体系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在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做出评价。使得企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

但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单纯的用这些指标来评定企业的绩效已经不太适用。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更完善的指标体系。

2、低碳背景下改进的绩效评价指标

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测评,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以及新时代的要求上来看,还应该增加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两个方面的评价:

(1)社会效益

低碳住宅推广率:由于是建筑行业,所以从行业特色出发,目前国家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的节能住宅,因此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可以反映为低碳住宅推广率。

低碳住宅推广率=低碳住宅数量/市场所售住宅

顾客满意率:当今越来越多的顾客在购买房屋时,不仅从美观实用的角度出发,还会综合考虑其是否环保,所以顾客的满意与否也能从侧面评价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并且顾客的意见决定着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顾客满意率=满意顾客人数/总的顾客人数

新领域就业的增长率:由于是比较新的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势必解决一部分的就业问题。

就业的增长率=去年建筑业就业人数/今年建筑业就业人数

(2)环境效益。节能材料利用率:是指企业在建设房屋时,所用的材料中低能耗材料所占比例。

节能材料利用率=节能材料使用量/所有材料使用量

二氧化碳排放率:建筑行业是高碳消耗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对于社会和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这个指标是衡量企业是否低碳的主要指标。

二氧化碳排放率=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原材料量

污染治理投入率:企业应当在经营的同时,加大对污染治理的投入,这样更能赢得社会的认同,让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污染治理投入率=污染治理费用/年收入

3、低碳背景下的综合指标体系

保留传统的经济效益指标,结合对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评价,建立了一个低碳背景下建筑企业指标评价体系。

五、各项指标的权重问题

各项指标建立以后,企业需要设置一个权重,来比较哪些指标相对而言更加重要、更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从而使得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更加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比较流行的权重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调查问卷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最适合用来分析企业的绩效评价权重问题,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针对此文的绩效评价指标,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层次结构模型。

然后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各指标之间进行两两对比之后,然后按9分位比率排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优劣顺序,依次构造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为了从判断矩阵中提炼出有用信息,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就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针对某一个标准,这里选择几何平均法,我们设矩阵A中的元素分别为m1、m2、m3。然后先计算判断矩阵A各行各个元素m的乘积,然后再计算m的n次方根,最后再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该向量即为所求权重向量。

六、结语

低碳经济给建筑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责任,同样也有很大的机遇。在传统的企业绩效指标上构建新的指标,不仅评价了财务状况还兼顾了环境与社会责任,这对企业以后的战略发展都会有一个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龙昀光、王维新、周露昭、秦丽:低碳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2] 陈素琴、王晨: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3(7下).

[3] 贾媛: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4] 秦毅军:石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J].当代经济,2013(12).

[5] 吴必龙、李颖:借鉴德国思考我国节能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06(9).

篇(2)

促进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业是湖北经济的重要支柱,纵观湖北各大产业,唯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社会需求旺盛,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大,且近年来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最具增长潜力。“十一五”期间,湖北建筑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结构改善,效益提升,活力增强,顺利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建筑业生产步入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性轨道。“十二五”期间,若对湖北省建筑业创造条件,精心培育,正确引导,有望成为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成为促进“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增长点。

一、湖北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评估

建筑业产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中,由包括建筑业本身以及相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组合而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比其他竞争者更有持久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一个地区的建筑业竞争力是该地区建筑业整体能力的体现。本文运用SPSS17.0 Statistic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构建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湖北省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1、指标选取

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和数据的可得性,从现行建筑业统计指标中选取15个指标,作为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评估因子,选取结果如下:X1:建筑业总产值(万元);X2:建筑业增加值(万元);X3:承包建筑业企业单位数(个);X4:承包建筑业从业人员(人);X5:签订合同总额(万元);X6:劳动生产率(元/人);X7:企业总收入(万元);X8:企业资产(万元);X9:企业利税总额(万元);X10:产值利税率(%);X11:资产利税率(%);X12:总产值增加值率(%);X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X14:技术装备率(元/人);X15:动力装备率(千瓦/人)。

2、因子分析

(1)确定因子分析是否可行

运行SPSS17.0 Statistics软件进行对所选取样本数据进行KMO和 Bartlett的检验,KMO检验值大于0.5代表可以做因子分析。分析中的KMO值已达到0.767,说明这15个指标不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值为876.888,自由度为105,达到显著程度,证实相关矩阵间确有共同因素存在。运行SPSS17.0 Statistics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原始数据,即2008年各省市区建筑业主要指标进行计算,显示指标间的共同性结果比较科学。

(2)确定因子个数

由样本方差得到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以确定公共因子个数,通常要选取的主因子数所反映的信息量要占到原数据总信息量的80%以上,即选取若干个主因子使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并且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以从本次数据中找出前3个因子为公共因子,这3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高达84.152%,说明这3个公共因子包括所列15个指标的绝大多数信息,能够反映原来数据的基本结构具有显著代表性。因此,可以用这3个因子来评价全国各省市建筑业的竞争力水平。

(3)定义因子变量

运行SPSS17.0 Statistics求得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最大迭代次数为25次,以达到一个变量尽可能仅与某一个因子相关,并得到公共因子旋转载荷矩阵,从而确定公共因子与各指标变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各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得出F1、F2和F3三个公共因子:F1集中了建筑业总产值、企业总收入、建筑业增加值、签订合同总额、企业利税总额、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承包建筑业从业人员、企业资产、承包建筑业企业单位数、建筑业增加值率这10个指标,反映了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称F1为规模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57.3%。F2集中了资产利税率、产值利税率2个指标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建筑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可称F2为效益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8.199%。F3集中了动力装备率、技术装备率、劳动生产率这3个指标,反映了建筑业的技术因素。可称F3为技术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8.653%。

(4)计算因子得分与排名

运行SPSS17.0 Statistics得出成份得分系数矩阵,确定三个因子F1、F2、F3在15个不同指标上的权重,计算不同省市的因子得分和总得分。假设总得分F总中主因子F1、F2、F3的权重分别为w1、w2、w3,在本次分析中以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计算公式为:

F总=w1F1+w2F2+w3F3=0.6809F1+0.2163F2+0.1028F3

在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中,得分数值越大,代表竞争力越强;正值表示其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之,负值则表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用SPSS17.0 Statistics软件得出总得分和总名次,即2008年全国31省市建筑业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序如表1所示。

3、分析结果

以上评价模型是从规模、效益、技术三个方面对建筑业竞争力做出综合评估,并由此得出的各因子和总体竞争力排名。2008年,全国建筑业发展综合得分前十位的省市是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湖南、北京、河南、湖北和四川。其中,江苏和浙江始终占据前两位。排在第二梯队的是山东、广东、上海、湖南。排在第三梯队的是北京、河南、湖北和四川。湖北省属于第三梯队,竞争力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低于江苏和浙江第一梯队水平。

在F1(规模因子)上,江苏和浙江两省遥遥领先,建筑业最发达,总产值均超过8000亿元,两省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7.01%,超过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4,是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的3倍之多。建筑业的发展规模除了与一省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拥有一批全国叫得响、有实力的领导型企业有关。

在F2(效益因子)上,湖北省因子得分-0.112,排名第18,低于全国中等水平,与第一、二名的黑龙江和内蒙古相差甚远。首先在专业结构方面,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占到88%,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只占到12%,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效益不高的房屋和土木工程行业,同质化严重,而技术含量高、利润相对丰厚的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明显偏低。其次在资质结构方面,2008年全省共有建筑业企业6876家,特级资质企业3家,一级资质企业216家。资质以下企业近4000家,完成的产值只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4.2%。一大部分企业几乎无事可做。再次又存在总承包企业过多,而一些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过小过弱的问题。

在F3(技术因子)上,名列前茅的是天津、上海、北京,湖北省得分0.606,排名第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一线城市天津、上海和北京有不小差距,得分仅及天津的五分之一。首先是由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截至2009年末,湖北省建筑业从业人员146万人,其中技术人员较少,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涉及大项目、大工程、高技术等高要求的高级专业人才相当缺乏。在现场作业的人员中,普遍存在文化技术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而且一些建筑企业人才观念比较陈旧,重使用控制,轻开发培训,致使部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其次是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湖北省的一些建筑企业虽然在一些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桥梁、超长距离隧道及特殊建设领域有了一定的技术实力,但大部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实力较弱,粗放经营。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没有热情,对科技创新投入较少,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与发达省份相比有明显差距。“十五”期间,湖北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立项111个,同期江苏省是584项,而且还有13项被确定为国家立项。2007年湖北首次评审通过44项省级工法,向建设部申报国家级工法16项,通过6项。而同期江苏省则评审通过了165项省级工法,其中11项被评为国家级工法。

二、对策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的商业环境

企业是湖北省建筑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完善的市场体系则是重要的途径。只有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企业,湖北省才称得上真正的建筑业强省。因此,要做大做强湖北省的建筑业,关键在于企业,着力点却在政府。第一,完善现代建筑市场体系,构建开放、规范的省内市场。政府必须深刻剖析产业经济诸多问题的内在本质,进一步放松管制,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竞争。第二,增强政府服务能力。政府管理既要有所不为又要有所为,从市场领域逐步退出的同时,要审慎科学选择重点环节和内容,加强管理和干预、引导和支持力度。第三,发展建筑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突出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引导协会发挥监管协调作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体系,更加注重专家审批,提高资质评审的合理性,规范市场准入制度。第四,改善建筑企业营业税的征收方式,消除征收数额和征收方式不符合建筑业企业实际情况的现象,避免重复纳税,解决税负重的问题。引导企业健全财务制度,按“查账征收”的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

2、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首先利用湖北省央企数量多、质量好的优势,积极培育建筑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较为集中的产业结构。挖掘省内央企的品牌价值,提高企业知名度,打造建筑业“鄂军”新形象。充分发挥央企技术强、承接项目能力强的优势,让“湖北建筑”成为一个活跃在中高端市场的品牌。其次搭建本地企业和央企之间合作平台,通过央企之间的协作改善运营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将对本地优秀企业的激励提上日程,效仿江浙两省政府对优秀企业提供明确的物质奖励或项目奖励。面向高端市场,通过改造或重组整合,发展一批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优势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为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建立“绿色通道”,在税务征收、工商管理、劳动监察等方面给予更加便利及时的服务,尽量简化各种手续。最后政府适当提高行业准入,减少企业数量,限制过度竞争,提高行业集中度或行业适度自然垄断程度,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湖北省建筑业整体的竞争力。要打破要素市场中的各种壁垒,让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能无障碍地进入和退出市场,使资源配置市场化,行业规模趋于合理和稳定。

3、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技术竞争力。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竞争层次和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明确工程技术发展方向,提高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化水平和工程应用水平,完善科技研究开发体系,推动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建立研究开发专门机构,落实研究开发的发展基金和专项基金。促使各类专业工程公司以专业产品体系或工艺的研发为核心竞争力,形成产品或工艺研发、工程设计、施工安装一条龙专业服务。第二,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水平和资本运营能力。及时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改变建筑承包内容和运作方式。引导企业研究建筑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支持企业组成联合体承担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鼓励和支持省内优势企业与中央企业建立经营协作关系,借助央企平台开展跨地域、跨行业、跨专业的多元化、一体化产业协作。第三,提高适应新时代环保理念的技术,实现可持续建筑。推动高新技术与产业有机结合。积极推动以信息技术、项目集成化管理技术、绿色施工技术、新型工业化技术以及环境生态技术改造建筑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快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储备高端人才

加大对决策层、管理层、技术人才和作业层四个层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培养和吸引懂技术、通经济、会管理、熟法律的复合型和国际性人才,将人才视为湖北省建筑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理想,造就一个建筑业企业家群体,使湖北省建筑业成为由优秀企业家支撑起的产业格局。充分利用湖北省人才众多,高校广集的优势,搭建企业和高新合作平台,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搭建畅通微观机制。积极为将要到来的作业人员短缺的现象未雨绸缪,培养和储备建筑施工的蓝领工人,改善蓝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蓝领工人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5、加大对外埠市场的拓展,支持建筑业开拓海外市场

首先,加大对外省市场的拓展力度、放眼全国市场。抓住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关键时期,定位于技术水平高、收益好、社会影响力大的项目,充分为葛洲坝、中建三局等专有技术强的企业开拓国内市场铺平道路,牵线搭桥。发挥和保持湖北省在建材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加大对湖北省建筑业的推介和带动。其次,支持企业“走出去”,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建筑业结构调整的空间,促使企业用市场因素来驱动自己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扩张,放开海外经营权,减少对外审批程序和环节,打通国内外的管理环节,鼓励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最后,建立国际工程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养,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政策法律、宏观经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协调创新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6、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加快湖北省建筑工业化步伐

推进建筑工业化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湖北省建筑业生产和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道路。

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湖北省建筑工业化步伐。提高建筑业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推动建筑经济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促进建筑业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构筑湖北省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新型建筑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58-02

一、传统建环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及问题

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急剧扩大,且市场需求形势也在日益变化。虽然全国每年仍有非常多的建筑建设工程,但传统的暖通空调设计、锅炉供热等市场需求并未显著增长,而目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衍生出来的相关新兴工作则非常多,毕业生需求量大[1]。所以通过生产实习,将学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是一个快速适应新工作环境的重要途径[2]。

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包括供热、供燃气和暖通空调设计等方向。在全国有100多所高校开设这类专业,但各个高校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其生产实习的侧重点也不同,课程以暖通空调为主的高校联系的实习单位多数为暖通空调单位;课程以供燃气为主的高校联系的实习单位多数针对燃气类相关公司;而且很多高校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不够重视,主要以参观为主,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建环专业不仅是培养具有建筑空调、通风、燃气和供热这些专业知识的人才,更是能在上述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与环保甚至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单靠课堂书本知识或者传统“走马观花”的生产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对生产实习的模式进行新的探讨和改革,真正的让生产实习服务于学生,为毕业生找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二、生产实习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一)实习单位

我院建环专业此前以暖通空调方向为主,对天然气、供热涉及面较窄,尤其是在当下倡导的“绿色建筑”背景下,学生就业面就相对较窄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利用专业老师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关系,对实习基地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除了传统的暖通空调行业,增加了多个方向的实习单位,基本覆盖了该专业毕业的所有方向。如暖通空调方向的实习基地有富士通将军中央空调有限公司,燃气方向的实习基地有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供热方向的实习基地有江苏双良锅炉有限公司,节能环保方向的实习基地有常州冯士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绿色新能源方向的实习基地有江苏双志新能源有限公司等。通过充分利用专业老师的合作资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实习基地,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企业实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实现产学研合作,也能增强企业对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建成牢固的双向生产实习模式。

(二)实习课程

生产实习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而生产实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所收获。虽然企业会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相应的设备进行介绍,但不会讲的很深入,且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会出现听不到或听不懂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后续的实习失去兴趣,走马观花走过场,甚至根本就没有用心的去观察设备的工作流程及相应的功能。因此需要在出发去企业之前开设实习课程,课程时间很短,准备十分钟的板书或者PPT皆可,主要讲授一下本次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参观流程、参观内容、设备介绍、工作流程等,尤其涉及要去新能源、新型节能环保的相关企业,这部分在专业课程中并未涉及,而是国家和社会就业市场需求量大的新兴行业,则更需要提前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这些书本以外的内容。通过这短短十分钟的时间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对所参观单位的感性认识,将来参观实践时能够很好的印证实习老师所介绍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实习内容认清重点、举一反三。

(三)实习内容

生产实习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实习主题,周密可行的实习计划,对生产实习过程的时间节点、实习进度和经费预算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实习老师不能到了实习基地把学生交给实习单位负责人就不管了[3]。实习老师必须与实习企业公司的相关人员提前商量协调具体的实习进程,并在实习的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一方面确保学生的实习安全,与学生一起实践学习,将实习基地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此外,要求学生坚持写实习日记,成立学生实习小组并设立小组组长,负责整个小组内部的相互交流、日记查看等。

最终在实习结束阶段,再组织学生与实习单位负责人集中见面,让带队负责人对学生的实习给出总体评价,让学生对实习过程还存在的疑问向带队负责人请教探讨,切实增强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交流。

(四)实习分类

每年集中参加的实习时间有限,不能对所有的实习基地面面俱到,因此每年都得对生产实习地点的确定提前进行规划。生产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对所学专业、自己兴趣爱好乃至将来的就业方向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每年的学生自身情况和当年的就业市场方向逐年调整实习基地的名单,尤其是有些准备出国的、考研的、自主创业的学生需要提前沟通并妥善安排,避免学生实习过程中懒散、无所事事。所以首先得列出我们所有的实习基地给学生自主选择,然后筛选出其中意向最多的几个实习基地作为实习老师带队过去的实习单位;其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跟企业沟通,将选择其他实习基地的同学派遣到实习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如愿以偿得去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方向实习,甚至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定性联合培养,更好地根据学生个人的需求,解决学生实习乃至就业的问题。如我院建环专业根据目前社会“绿色建筑”中对建筑信息化、可视化的专业需求,通过与学生及相关企业交流,安排部分感兴趣学生进入该企业进行专业的BIM建筑软件学习开发。通过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规划来自主选择相应的实习基地,并通过多种渠道来实施这样的生产实习,不仅解决了学生实习积极性的问题,还促使他们对工作就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他们今后就业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三、结束语

生产实习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培养出适合目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生产实习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生产实习基地;实习老师要明确实习的具体内容,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内外兼修,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成为符合绿色建筑大背景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TU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265-02

一、旧工业建筑改造对城市产生的价值

(一)“城市褐色地带”更新

“城市褐色地带”(urban brownregion)概念系指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用于工业、仓储、交通运输业的,具有公认为历史文化和改造再利用意义的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地区,即狭义的产业景观。①由于城市经济形态的转变,老工业区生产逐步与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大量旧工业产厂房、工业建筑、工业设施被闲置,这些均是城市的褐色空间的构成元素。对于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城市来看,“褐色空间”占据了城市空间大部分面积,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某个片区,并通过道路、河流等线性元素串联而成,工业生产区域内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但区域相对于城市来看,却呈现出无序、不稳定、孤岛的状态。

城市用地经历着“规划――更新――优化”的循环转变,每一块用地都朝着更高价值端配置,并能产生更大效益。城市褐色空间的存在着环境、经济等效益问题。对于城市褐色空间的更新与优化,能改变区域内的土地功能、结构,提高城市土地使用率,同样也会形成土地、物业的增值。把褐色空间改造纳入城市经济区域发展的范畴之内,是缓解城市人口、资源紧张、建筑密集、基础设施不全等方面问题的有力措施之一,同时也能挖掘褐色空间的潜力与价值,改变褐色空间内的环境、经济等系列问题,并且与城市其他区域空间呈现相融合的状态,保持整个城市的稳定状态。

(二)城市工业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2003年通过的《下塔吉尔》的颁布确定了工业遗存的价值所在,工业时期是以机械化生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形态,代表了旧时期国家经济的生产发展。工业历史文脉的是城市发展流线上重要的主线,需要保留城市记忆,就必须保存当时的旧工业建筑。

旧建筑彰显的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它以独特的语言符号和自身的语言表述着独树一帜的工业机器美学。工业建筑的改造能有效的打破人们对城市“工业城市”一尘不变的定位,在“两型”社会的背景下,跨出工业城市冰冷的边界线,营造亲民、近民、利民的城市生活观,有效的提升市民的城市生活幸福感和生活归属感,最终提升的是整个城市的形象,吸引外资入驻,拉伸经济轴线。

城市不能缺失文化,更不能缺少继承延续城市文化的载体。时期内的建筑设计必定符合当时社会需求,工业建筑的存在和当时工业时期发展密切相连。对老旧工业建筑的保护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城市文化差异性发展

工业建筑强调功能至上,功能大于形式是工业时期建筑统一的机器美学特征。旧工业建筑改造本身就是一种将艺术融入工业化建筑,让旧建筑不仅代表的是工业时期文化、同时能具备艺术特色的双重复合型效果。作为老工业城市,不单需要城市文化品牌改变老工业城市生冷的城市形象,同时需要构建别于大众化的城市文化品牌,跳出千城一面的规划误区。所以可以利用旧工业建筑的特点,将工业与艺术共同构筑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尊重历史文化,构建城市发展的优势点,利用其特征维持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次序,促进文化产业经济的活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改造设计

(一)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有机更新目标

现代城市的“有机更新”在强调其生态性的基础上,要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持续协调发展,满足更多重层次的需求。

从社会角度来看待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厂区有机更新,通过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完善城市产业格局,增强市民的城市幸福感,提高城市就业率。同时,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能促使从旧工业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到房地产、创意产业、商贸业等多项经济的注入,完全拓宽清水塘区域的经济发展,成为株洲新城建设的一处亮点。而从环境效益来看,旧工业厂区内环境一般令人堪忧,对当地建筑的修缮和环境综合处理整治,能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基础设施,营造宜居的工业城市居住环境。

(二)株洲清水塘改造设想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城市发展战略需要与当地经济产业特征相关联。对株洲清水塘片区的工业老厂房的保护应该结合城市环境污染改造等工程,以促进工业遗迹保护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旅游产业能带动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并且能提高城市品质。目前株洲市旅游业并不发达,现在株洲主打的商业旅游是“炎帝陵风景名胜区”的祭祖寻根与方特游乐园的旅游路线,并借此增加株洲的知名度,但是炎帝陵是近期才开发的人造旅游景观,而株洲方特游乐园位于株洲市云龙示范区,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与株洲的城市特征并不相符,并且线路单一,缺少与之配合的大型旅游景点。②在“长株潭”融合的大政策之下,长沙和湘潭都有与城市历史文化相配套的旅游路线,但是唯独株洲较为缺乏。

依据株洲工业城市的形象特质与现有规划发展方向,统筹“区域概念――企业搬迁――规划整治”发展脉络,将清水塘片区集中改造,把旧工业建筑综合整理打造区域工业建筑游览路线,主打创意性艺术工业结合特色,使清水塘的工业遗产能够得到保护和发展。

(三)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厂房改造手法

1.外部空间改造手法

在正在建设的白石港沿线至红旗路的风光带对面的居民区和周边的旧厂房没有明显的分隔带,而正在修整的风光带与对面的红砖旧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对于滨江的工业建筑,可以进行商业化改造。

首先,应对工业区内线性网络进行重新梳理,修整破损道路,实现道路坡度、宽度度控制与路面材料的标准统一,并且尽量做到路面的人车分流,依靠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提倡在清水塘区域专门设置自行车道,提倡城市环保绿色出行,同时应保证城市交通的可达性。对于片区内的独立建筑来看,可以利用工业元素衔接两个空间,使整个区域完整融洽。趣味性的工业元素能给游客最先的知觉感受,慢慢过渡到体验感觉。利用工业构建能渗透两个相邻空间,避免其绝对独立存在的状况。达到两个空间有意识的相互串联,增强区域内建筑的空间层次感。

其次,原有建筑外墙都由红砖砌成,视觉感受上较为平淡。在修缮之前应先评定建筑承载力、建筑开窗等结构是否实用,如不实用可在结合内部空间的前提下,拆除局部外墙,重新构造建筑新立面,丰富室内空间结构,在对原有外墙处理上面,可以对建筑立面进行重点打造,加深建筑的历史沉淀感。该区域植被没有经过修剪,杂草丛生,可以重新配置植物。在选择植物时候,应考虑到之前厂房的工业用途,采用能修复土地污染等系列植物,例如:夹竹桃等多种具备修复能力的植物。

再者,该区域临靠江面,对于滨水旧建筑的改造可以着重改善滨水空间,提高滨水空间的独特吸引力,无论新旧建筑都需要注重滨水建筑中滨水空间的处理手法,延展建筑空间的外部空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古至今人都对有种特殊的亲近感,以亲水性、近水性为目的来进行再设计,使得滨水建筑在时间、空间中得到延续。

借鉴国外成功案例,西雅图煤气公园的旧址是华盛顿天然气公司旗下的一家煤气厂,由美国景观师理查德・哈格设计改造,在尊重场地并利用现有资源条件下,选择性的保留巨大的工业设备,高大的石油分解塔被保留下来,成为公园的主要形象特征,锈迹斑斑的灰黑色外表暗示着刚刚结束的工业历史。东部一些气压、水压设备则被刷上了红、黄、蓝、紫等鲜艳的颜色,有的覆盖在简单的坡屋顶之下,成为游戏室内的器械。将工业厂房和局部设施改造成为具有艺术特征的公共设施,减少了设计施工的成本,同时也实现的废弃物的再利用。传统审美在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内被颠覆,大结构斑驳锈迹的工业设备成为另类的生态美学。

2.建筑内部空间改造手法

现株洲清水塘区域范畴内基本都是工业厂房和住宅区相配套,功能分区并不明确,应该重新梳理区域网络,改善居住环境。

在株洲清水塘旧鑫正实业有限公司老厂房周边,已经闲置两年多,占地面积大。老厂房位于城市郊区,整个区域连接副干道排布。调研区域地段内,生产零部件随意堆放,土地利用率低,建筑中局部建筑都为新建后就未曾使用,部分厂房保存完好。区域中人流、车流量稀少。只有一条主干道铜霞路,分出支干道途经鑫正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较为偏僻。工业厂房较多,有株洲钢厂、株洲化工厂、天地混凝土集团、株洲电厂等等。建筑附近几乎不具有商业、娱乐、休闲等空间分区。所以对于此类型的建筑位置提出以下改造手法:

闲置空地可以打破围墙形成开放式公共空间,还原整个厂区的生产作业流线设备,加以设计成可互动性空间,提高游客在空间内的参与性。挖掘出厂区内独有的特征和工业特色,以夸张、变形、提炼等手法综合空间内废置的零部件,形成装置感强的工业雕塑,强化视觉效果。在内部可以利用厚重与轻薄、新与旧的两种不同材质对比,来产生视觉对撞感,更容易产生时间更替的心里共鸣。

三、结语

株洲是以工业产业发展为名的城市,面对城市更新,应挖掘工业建筑不同的特点,将工业遗产改造成艺术馆、纪念馆、博物馆、私人艺术工作室等等不同种类的公共建筑,带动商业发展,形成区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对废旧建筑的更新,将工业文明和艺术相结合,以艺术柔和郊区城市分界线,必将带动此区域后工业时期的二次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环保厅环保科研课题:环保设计背景下的工业遗址再设计研究――以株洲清水塘为例湘财建指【2013】229号;株洲市社科联立项课题:“两型”背景下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区改造研究ZZSK14094。

篇(5)

新常态下,无论是企业员工知识水平,还是个人诉求,都相对较高,其视野也更加开阔。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题与弊端也日渐暴露。企业领导仅注重生产经营,忽略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使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缺失,无企业文化和正确的舆论及宣传导向等,于建筑企业发展不利。建筑企业领导要重视该项工作,为企业提供开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一、建筑企业政工队伍建设重要性

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性。该种状况,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挑战。为顺应新常态,积极迎接市场挑战,建筑企业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力度,对企业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还是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职工,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体作用,使其在思想和行动上统一起来,为建筑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该过程中,要提高政工队伍素质,确保将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落到实处,使职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建筑企业凝聚力。

二、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建筑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策略

当前,建筑企业很多政工干部因循守旧,不知道如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使该项工作与社会和企业发展格格不入。政工干部要结合建筑企业实际运营及发展情况,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内容及方法等,进行创新,并对干部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适应新常态。

(一)注重队伍建设,适应新常态

1.重视思想教育,提升政工干部思想素质。政工队伍教育工作是新常态下建筑企业运营及发展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其对新常态下相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知识等进行有效学习,使政工队伍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真正服务于建筑企业未来发展。具体实施内容有相关理论政策、党性和理想信念等。通过该种方式,能够使政工队伍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提升他们的政治理论修养,实现高素质政工队伍构建目标[1]。

2.提高政工队伍工作能力。建筑企业政工队伍要时刻保持高亢的工作热情,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要从学习、写作、语言、协调、调研等方面,提高政工人员工作能力,从而,为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政工干部不仅要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兼备,也要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为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新常态下,对政工队伍要求极为严格,其要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己,并对他人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为建筑企业各项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工作理念,突出先进性

1.准确定位。新常态下,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点内容,使企业具备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开展政工队伍建设工作时,要加大对意识形态重视度,严抓该项工作。

2.坚持以人为本。建筑企业政工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工干部要深入到职工群众中,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以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品格及道德修养等,使广大职工群众感受到温暖。政工队伍在具体工作实施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将其转化为实践动力,给予企业职工更多的爱与帮助。

3.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力度。依据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及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现状及要求,鼓励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进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力度,将其与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和营销策划结合起来,提升全体党员和普通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促进建筑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实施内容创新,讲求针对性

1.强化中国梦宣传教育。自十中国梦提出以来,建筑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中,要对其加以践行,实现企业职工思想的统一,将个人命运和成长与国家联系起来,依据当前时代背景,勇于承担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责任。

2.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政工队伍建设中,注重核心价值观弘扬。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舆论宣传和思想活动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将其融入到企业职工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中,实现与社会生活的融入[2]。

3.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心理疏导。新常态下,依据建筑企业生产经营要求,注重政工队伍建设工作创新,推进建筑企业改革。同时,也要对企业职工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具备积极健康的心态,实现共同进步及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依据建筑企业实际运营及发展背景,认识到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适应新常态下建筑企业运营及发展要求,并实施工作理念及内容创新,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使其更具针对性,充分发挥政工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使建筑企业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篇(6)

>> 区域性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地方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关于地方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设置 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高校证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保障措施研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 适应“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地方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析 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研究 国内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研究 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与实践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建筑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in local colleges: tak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Xinqiao, WU Xingying

篇(7)

自2016年5月1日来,建筑业正式纳入“营改增”的试点范围,开始进行相应的改革;这对于建筑业来说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营改增”后建筑业增值税的筹划空间相比于之前来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坏处是,纳税筹划因为影响因素的增加变得更加的复杂,导致筹划风险大大的提高。所以,为了使建筑业在“营改增”背景下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有必要对其增值税的筹划风险进行探讨分析,以便于在之后的经营活动中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一、“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业增值税筹划风险分析

(一)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收筹划观念

现今,在我国的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管理者没有足够的税收筹划观念,管理管理落后已经不能够再适用于如今的经济市场。大多数建筑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仅仅只是由项目部门单独的负责,并且在重视程度上管理远没有业务重要。“营改增”后,管理者的观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甚至认为这只是简单的税制转换;但是,实际上,“营改增”后增值税筹划空间大幅度的得到了提升,选择不同的规划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纳税金额;并且这些事项并不只是某个部门的事,而应该是整个企业互相协作的结果。

(二)建筑业经营模式复杂

建筑业因为其本身的特质,导致其经营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主要的有自管模式、联合体模式及挂靠模式等。这些模式除了自管模式,其他的管理模式都十分的复杂。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来说,因为他们的分公司、子公司众多,且涉及到多重的管理环节,容易导致多重的增值税纳税。在“营改增”后,满足条件的增值税是可以进行进项税的抵扣的,但是就目前的建筑业来说,进项税的抵扣将会很难进行。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太多、太复杂且没有一个规范完整的管理程序,所以只有少部分的可以进行进项税的抵扣。

(三)发票管理不严格

在“营改增”之前,建筑企业的纳税只需要根据营业税和它相应的税率就可以直接计算了,所以在纳税的管理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何况是发票的收取管理。特别是在采购设备、材料时,往往只是关注其价格,而没有关注发票的种类及可靠性,也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供货商。“营改增”后,发票由之前的营业税普通发票变为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增值税普通发票。这两种发票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但是建筑业因为没有良好的发票管理理念,所以在发票的选择、收取及使用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并且,在发票的管理制度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营改增”后,发票是很重要的,所以建筑业有必要对发票进行严格的管理。

(四)合同没有进行规范的管理

大多数的建筑业对合同没有进行规范的管理,主要原因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在“营改增”后是致命的危险。并且建筑业在合同的分级、授权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筑业的合同一般来说,涉及的内容多且专业面广,但是建筑业内缺少这种专业的管理人才,所以大多数的合同严格来说都是不规范的。在“营改增”后,进项税可以进行抵扣,而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合同内容的影响。例如,某建筑公司,因为在合同签订时,没有注意合同的某些细节,导致确定合同的签订方和实际适用方的名称不一致,造成最后不能够进行进项税的抵扣,造成企业的严重损失。

(五)建筑业增值税率11%较高

假设建筑施工产业为1,中间投入为X,列方程式为:

(1-X)×11%≤1×3%解方程,得出X≥0.7272.

通过上面公式模型可知,在建筑业增值税率11%,原营业税率3%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建造过程中购进货物及服务成本要达到总产出的72%以上,且其加权平均进项税率要达到11%以上,建筑业营改增后税负才会与营业税水平持平或者略有下降。

根据住建部直管的中国建设会计学会今年初对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24家大型建筑企业进行数据统计测算,24家建筑企业年营业税额共计1194.64亿元,按照3%的税率应缴纳营业税35.84亿元,营改增后按照11%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118.39亿元,应缴纳增值税69.67亿元,实际税负为5.83%,比35.84亿元增加93.47%,税负增加较重。

三、“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业增值税筹划风险应对意见

(一)树立新的管理观念

首先,建筑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新的管理观念,注重纳税筹划。建筑业的管理者要清楚的意识到,“营改增”并不只是简单的税制转化,要对“营改增”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了解。在“营改增”的帮助下,完善企业的资金链管理,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其次,对于企业其他员工来说,也要改变固有的观念,加强对“营改增”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积极主动的响应改革;还要仔细的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问题,并且进行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在供应商和分包商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信誉良好且办事效率高的,这样对于及时的完成项目有着很大的帮助。最后,新的管理管理的建立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并不是一味的学习别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才能使得企业更快的得到发展。

(二)完善建筑业经营模式

之前的建筑业经营模式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已经不适用了,所以要对之前的模式进行改进完善。在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清楚的划分职责,实现统一的管理模式。对于中小型的建筑业来说,可以将经营模式由之前的项目承包改变成独立承包,优化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自主经营,强调职责与权力,切实的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对于大型的建筑业来说,可以将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对于该企业的各个子公司进行精确的定位,明确其职责与权力,有计划的培养重点的下级单位,同时建立并完善奖惩机制,以此来激励约束下级公司。另外,企业在面对总分包的项目时,要明确分包方、材料方、设备方以及劳务分包单位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

(三)科学规范的管理发票

建筑业要想从“营改增”中获得利益,就需要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发票。建筑业应该充分的了解在“营改增”背景下发票的作用、种类,并且从发票的索取、认证、保管等环节对发票进行严格的管理。在这次的改革中,进项税是可以通过发票进行抵扣的,这是企业降低税负的关键。所以,为了能够实现税负的降低就有必要改善发票的管理环节。τ诜⑵钡闹掷嘁约八魅〉氖奔涫墙行抵扣的关键;所以,建筑业在选择供货商时,不仅要考虑到它的信誉、办事效率,同时还有它是否可以提供专业的抵扣发票,这关系到之后的税负抵扣。另外,在“营改增”后,建筑业应及时的更新固定资产设备及改进技术,这样不仅可以通过适当的进项税抵扣降低税负,还可以通过技术、设备的改善,实现更高水准的作业。

(四)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的管理关系到税负是否可以降低,这是“营改增”对建筑业最重要的一点,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合同的管理。首先,建筑业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合同管理的很重要;不论是采用何种的经营模式,在合同谈判、签订时都需要认真,全面的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关注合同中的定价方式、发票开具方式等方的内容。为了避免征收重复的税额,造成企业的负担;所以在进行采购任务时,可以让供应商与所需要的材料的部门进行单独的合同签订,实行独立的合同管理;当然如果出现了任何的差错都会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另外,因为建筑业涉及的内容多,专业面广,所以需要大量兼具专业知识、法律知识以及造价管理知识的合同管理人才;这是目前所欠缺的,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培养;也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当然要对所聘请人员的专业水准进行考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业的增值税纳税筹划存在着许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存在很大程度的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探讨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且,建筑业应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加强对自身的管理,改变已有的传统观念,重视发票、合同的管理,只有这样建筑业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现有的经济市场,并且得到更加稳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美玲.营改增后建筑业增值税纳税筹划风险及其规避[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58-62.

篇(8)

2009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建筑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已经达成,江苏省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建筑业总产值达万亿的省份。另外,2001年江苏省提出了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三大战略”和“三个调整”,在构建强省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是到“十·五”期末(2005年),第二步是到“十一·五”期末(2010年),第三步是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目前正处在“十一·五”期末,也就是第二步走的末期,部分指标已达到目标要求。本文正是在万亿产值的背景下,运用SWOT-AHP分析法来进行江苏省建筑业的战略分析并用战略四边形确定其战略定位。

一、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SWOT初步分析

1. 优势分析。

(1)自2000年起,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2%左右。200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 582.8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产值超万亿的省份,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 101亿元,共有建筑业企业15 129个,从业人数551.54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1%。江苏省建筑业以总产值为首的绝对指标在全国都排在前列,具有一时难以逾越的优势。

(2)江苏省是长三角的一部分,最新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尤其是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江苏省的建筑业企业来说,这些项目都是具有距离优势的。

(3)从2005年~2009年,江苏省的总产值、企业个数、从业人数这些绝对指标一直处于全国首位,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的规模,以及劳动力资源,江苏省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4)江苏省建筑业的境外市场已经逐步打开局面。江苏省的建筑企业已经分布至包括沙特、日本、新加坡、孟加拉、阿联酋、尼日利亚、俄罗斯苏丹、安哥拉、阿尔及利亚、科威特、柬埔寨在内等的20多个国家,已初步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

2. 劣势分析。

(1)从2005年~2009年,江苏省建筑业在总产值、企业个数、从业人数等绝对指标上一直遥遥领先,但在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率等相对指标上却一直落后且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其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不协调的。

(2)通过建立建筑业产业洛伦茨曲线,可以反映建筑业产业企业规模的不均匀度,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建筑业的洛伦茨曲线呈现出逐步偏离参照曲线(对角线)的趋势,说明江苏省建筑企业规模分布不均匀,且这样的现象逐步明显,规模差距逐渐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有所改善;但是,也可以看出,这一发展过程越加缓慢。因此,江苏省建筑产业虽然逐步呈现出规模差距,但发展较为缓慢,产业结构仍然较不合理。

此外,江苏省建筑业的产品结构仍然相对单一。建筑业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产值所占比重持续增大,这其中房屋工程所占比重较大,而附加值较高的土木工程所占比重较小。建筑安装和建筑装饰业的产值持续徘徊在300亿元以下,未取得较大的发展。如图2所示。

再者,江苏省13个省辖市根据其地理位置一般被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扬州、泰州、南通)以及苏北(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苏中三市在整个江苏省建筑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大,但苏南五市的企业个数所占比重较大,可以看出省内区域产值分配不够合理,产值效率分配不均。

(3)2008年,江苏省拥有建筑企业数量8 000余家,这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既非国有也非集体所有的其它类别企业,主要由乡镇私人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小型建筑企业和大型建筑企业在争夺相同的市场资源,这种无差别的竞争极大的限制了小型建筑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小型建筑企业不得不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压低价格,大型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有可能会造成江苏省建筑市场的非良性循环。

3. 机会分析。

(1)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建筑市场上过剩的先进人才和技术为中国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有力资源。

(2)国家和江苏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颁布的政策强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等;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江苏省要抓好200个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中国建筑企业在全球的经营活动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虽然这造成了一定的国际工程区域限制,但随着我国基础工程项目的增多,承包商的建设经验将有利于加大这些区域的营业额。

4. 威胁分析。

(1)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压力不断增大;金融危机下各国加紧了贸易保护,贸易摩擦也会加剧,这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建筑市场的发掘会造成影响;另外,危机时期产生的金融风险,主要是利率和汇率风险也会长期影响着我国建筑业。

(2)江苏省的地方和国有企业均较少,而全国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在人才、技术、经济等资源上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竞争性。

(3)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发生、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的需要,还是缓解在全球排放问题时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而与低碳经济相呼应的是低碳建筑,即可持续性的建筑。未来几年对此要求将越加强大。

(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对金融危机对公共出资项目、PFI和PPP项目的影响的调查表明学校建设计划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建筑业发展中,将更加强调私人资本的参与。 综上所述,为满足国情及区域宏观环境需要,符合国际建筑业发展趋势,并结合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给出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战略的初步分析如下。

①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保持产值和企业数的稳定发展;控制从业人数规模,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利用基础工程建设契机,稳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②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提高大型承包企业对价值链上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参与强度;专业承包企业要注重业务转型;遵循产业政策,加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运用。

③ST战略(发挥优势抵御威胁):改变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筑业企业要抓住区域发展的时机;发挥区域和规模优势,提升相对指标。

④WT战略(直面劣势和威胁):利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政策支持;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积极探索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的建设方式;大型承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提升品牌。

二、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SWOT-AHP分析指标计算

将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作为目标层,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作为准则层,各项具体条件作为指标层。其中,准则层四个指标的权重相等,指标层的权重运用9级标度专家打分进行两两矩阵式比较和特征值分析得出。然后对各单项指标进行评分处理,每一项指标按照9级标度(-4~4)打分。在综合考虑了指标权重和指标评分的情况下,就可以计算出各单项指标的强度值,再结合准则层的相应权重计算出准则层的强度值,最后汇总得到目标强度值,如表1所示。

三、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战略定位

1. 发展战略基本评价。对前文所计算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各指标强度进行准则层战略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中促进效应最强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产值优势,其次为国内和亚非国家基础设施工程的增多、区域优势等;而构成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和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协调,其次为可持续建筑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加大、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合理。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SWOT综合评价得分0.113,正向的促进效应和负向的阻碍效应大致相抵,说明尽管江苏省建筑业率先达到了万亿产值,但其目前发展的阻力还较大,预计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江苏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实施,万亿产值的积极效应会逐步显现出来。

2. 构建发展战略四边形。以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和总威胁力度T四个指标变量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坐标系。在四半维坐标系上分别找出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和总威胁强度T的对应点S0、O0、W0、T0,并用线段依次连接四点即可得到战略四边形S0O0W0T0,如图3所示。

3. 计算战略方位角θ和战略强度系数ρ。根据以上所绘的战略四边形的重心坐标P(X,Y)所在的象限可以确定战略类型,其中P(X,Y)=(?撞xi/4,?撞yi/4)=(-0.122,0.235),即落在图3所示的战略四边形坐标体系的第二象限。

从而,战略方位角θ=arctan(Y/X)(0≤θ≤2π)=0.652π∈[π/2,3π/4],战略方位角与战略类型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除外,还需要确定战略强度,正强度为U=O0·S0,负强度为V=T0·W0,为了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定义战略强度系数ρ=U/(U+V)(ρ∈[0,1]),一般以0.5作为临界点,当ρ>0.5时,采取积极开拓式战略;当ρ<0.5时,采取消极保守式战略。这里ρ=0.537>0.5,因此需要采用相对积极强度的战略。

由上述战略定位的计算可知,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位于争取型战略区域中,且应采取进取型战略,并在强度上采用积极地开拓式战略,即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所以,在当前万亿产值的背景下,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应该是:充分利用外在的机遇,遵循产业政策和结构转型调整政策,提高本省大型承包企业对价值链上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参与强度,注重本省专业承包企业的业务转型,加强全行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运用。

四、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战术措施建议

1. 发展目标及路径。“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建筑业首先应完全完成建筑强省的构建,即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7 654.8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 423.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95倍和4.13倍,提前实现翻两番,其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

在建筑业总产值已提前达到目标的前提下,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路径

(1)保持建筑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采取措施提高建筑业增加值;(3)相对指标赶超其它建筑大省;(4)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和创新突破接近全国先进和国际趋势。

2. 行业发展措施建议。(下转第74页)

(1)增加建筑产业中的服务经营比重。进行省内的产业结构重组,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工程咨询等经营性行业的准入比例,进行产业价值链重构。

(2)增加绿色和节能型建筑的比例。政府可以制定低碳建筑建设标准和规范,颁布相应政策条文。

(3)增加区域空间的差别化拓展。如华南地区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华北地区区别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专业化市场资源,东北地区的工业投资建设资源,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和通信建设资源,中部地区的重要原材料、高技术产业和物流建设资源。

(4)增加私人资本的参与量。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建筑业的工程建设。

(5)注重大规模产业工人的高素质培养,增加对底层劳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教育。

3. 企业发展措施建议。建筑业企业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战略定位,尽量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共生关系的存在,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

(1)大型承包企业积极开拓价值链上高附加值项目,并稳步开拓国际市场从事总承包服务和部分经营。如在亚洲市场不断拓展自己的价值链上业务范围,在非洲市场巩固其优势承包地位,在中东市场谨慎开拓,在欧美市场极力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口碑。

(2)专业承包企业应牢固树立自身在国内外的企业品牌。在价值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业务构成比例。

(3)注重产品、材料和技术的研发,通过创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4)注重企业文化的制定,不论是大型承包企业还是小型施工企业均要形成自身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彦璐,纪讯,邹金林,李波,李启明.国际经济背景下的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环境分析.建筑经济,2010,(10):23-27.

2. 杨嬛.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建筑产业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建筑业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3. 李元.“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未来思考模式的变革.研究,2010,(1):57-63.

4. Alastair Blyth,OECD. School Buidings in Today‘s Crisis. CELE Exchange,2009,(5):1-8.

5. 刘心谅,柴文佳.基于AHP法的河北省奶业SWOT分析.中国牛业科学,2010,36(3):28-30,45.

篇(9)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 建筑产业化,利润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建筑业的人力成本的变化会对行业利润的构成有怎样的影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否会对建筑产品方向产生影响?本文将据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数据研究劳动力成本上涨背景下建筑业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1劳动力成本的变动分析

1.1建筑业工资变动的总体回顾

建筑业从业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人员:一类为城镇职工,主要从事管理技术工作;一类为农民工,主要从事劳动操作工作。从事具体劳动操作工作的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近年来更是上涨迅猛。在图1列出了1990年以来我国建筑业各年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并给出了相对应年份所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由图1可见,建筑业在拥有其自身的建设队伍时期工资水平是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在90年代末,大量施工企业引入农民工建设队伍后,由于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的特点,其整体的工资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总体来看,仍然随着全国平均工资的水平在快速上升。

图1 1990-2011平均工资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建筑业2003到2010 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分别较同年所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低18.9% 、21.0%、22.5%、22.5%、25.2%、26.6%、25.1%、24.6%。在不断的与其它行业工资水平的差距加大中,从2008年开始,建筑业的工资水平上升速度加快,高于了全国水平,从而其差距在减小。 分析同时期农民工工资水平,我们可以发现,同期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在迅速上升中。如以上海为例,我们通过上海建筑建材业人工成本分析表可以得到人工成本表如下。从表1可见,建筑业人工成本从2008年开始有迅猛的增长,增长率超过同期全国工资年增长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农民工工作暨家庭服务业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上透露,2011年,中国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达到2049元。建筑业农民工全国各工种平均工资达到了2317(每月按日工资*21.75天计算)。

表1 上海建筑工种人工成本信息表(单位:元)

数据来源:

1.2建筑业人工成本分析

建筑业人工成本状况除了在工资水平上有所体现外,还体现在工作环境、劳动时间、社会保障等方面。就劳动时间而言,我国建筑企业一般实行不定时的工作制,工人每天正常工作时间平均达10~11 小时,夏季施工高峰期间工作时间还会更长,大大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限。我国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企业的认识差距使得 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完善的社会保障,工伤参保率低,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更低。如果完善这一部分的福利、社会保障,建筑企业实际的人工成本将会更高。根据浦东外高桥地区建筑工程劳动成本调查,较为完善的施工企业除了支付劳动者工资外,在其配套费用(保险、工伤、厂车、劳保等)支出基本与工资相等。

根据我国的建筑业产值和从业人员的数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我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的2005-2010年的劳动生产率由23427元/人到40319元/人不断增加。刘快军和秦大伟[1]在建筑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研究中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工资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每增加1元工资可以带动劳动生产率增加1.45元。在《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国际比较研究》一文中,吴文宪[2]等对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仅达到发达国家的30%左右。劳动生产率的推进与工资收入的增加密不可分。

我们由此分析出建筑业人工成本存在以下趋势:1、统计的成本低于实际支出的成本,随着,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基础工资得到保证以后社会保障的完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也使得人工成本上涨潜在巨大的空间。2、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劳动成本。

2、劳动成本变化对于建筑业的利润影响

建筑企业利润的高低直接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构成我国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势必影响到建筑企业利润的变化,我们从企业利润的构成分析其影响。

2.1 定额和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利润

按照《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里面的规定,单位工程造价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构成。利润是指施工企业完成所承包工程获得的盈利。按照不同的计价程序,利润的计价方法也有所不同。利润的具体计算公式为:利润=计算基数x利润率。基数可以选择人工费,人工费加机械费和直接工程费。利润率由国家或地方规定。

工程量清单计价时,造价由分项工程量清单费用、措施项目清单费用、其他项目清单费用、规费、税金五部分构成。根据现行的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模式,建筑业的利润主要来自综合单价中的利润项。为了订出利润,先要根据施工方案企业自身费用支出情况,计算分项直接工程费和管理费率,最后分析风险因素,确定利润率。

我们由利润的构成可知,利润的多少取决于其计算基数(分项工程直接工程费)和利润率。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下,由于各企业定额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计算基数。利润率的取值由各企业自主确定,并考虑了风险因素。

2.2 利润率的现状及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

无论定额还是清单下的利润构成都反映出建筑企业的利润受到计算技术的影响较大,而计算基数又主要由人工费构成。但计算基数的增长是否会带来利润呢?其实两种计价模式的利润仅仅是在投标报价中的计算模式,当前的招投标制决定了低价中标,其人工费的计算依据普遍落后于当前实际人工费用,则实际人工势必挤占了措施费管理费及利润。另外考虑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实际运营情况,会计上的利润应为收入减去各项支出后的部分。这样,建筑企业的利润率就远低于计价依据的3-6%利润率。我们以2005到2010年数据分析。 2005年到2010年间,建筑业呈迅猛发展状态,产值利润率却一直处在2-3%较低水平,低于5-6%的工业企业产值利润率。08年开始到10年的利润率更处于停滞和下降的状态中。究其原因,高企的人工成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筑企业的利润水平。

图2 2005-2010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图

资料来源:根据200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绘制

3、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于建筑企业产品结构的影响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工成本会进一步增长。当前人工费普遍大约占建筑造价的20%,随着人工成本的进一步上涨,其占比会进一步增大。有专家预测如果没有相关的调整,人工费用会占到建筑造价的40%。为了减轻企业的人工成本压力,建筑企业应寻找相关的对策进行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阻碍了建筑企业的利润,对比同期的外国建筑企业的利润水平,却有较大的差距。2005年数据计算中国的建筑外企的产值利润率为5.14%,2010年的中国建筑业外企产值利润率为8.49%。为何同样面对劳动力成本的压力,外企的利润率却始终高于我国建筑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并增长迅速呢?但从预制率来看,外企普遍采用国外发达国家的建筑模式,而发达国家的建筑构件预制率达到50%-75% ,而我国的预制率大约在15-20%[3]。

我们分析部分总承包建筑企业,钢构企业,装饰企业2010年的利润率,可以看到总包企业的利润率上海建工1.2%、中国建筑3.4%,钢构企业精工钢构有4.3%左右,装饰企业亚厦股份达到5.3%[4]。说明建筑企业不同的产品结构有不同的利润水平。我们再分析建于2004- 2005年三个功能相近,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造价。某5层建筑面积3900m2钢框架结构的人工费占建筑造价的10%左右,5层建筑面积3600m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人工费占建筑造价的19%,5层建筑面积3000m2砌体结构的人工费占建筑造价的18%[5]。虽然是三个具体建筑的数据,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工费在不同产品结构中占有不同的比重。装配化程度较高的钢结构产品的人工费占比较低。对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有较好的抵御能力。这也符合了上面钢构企业的利润率较高的现象。

追求利润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面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下较低的利润率,可以通过改善建筑产品的结构类型,提高装配化水平,进而提高施工的机械化水平,并达到提高行业的产业化水平。诚然,改变产品结构作为建筑的下游的建筑企业仍缺乏话语权,但在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提升的大背景下,众多有实力的企业以正合了设计施工管理等一系列的业务,通过其在结构选型设计的参与度的提升,必能有所推动。

4 、结语

本文就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建筑产品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2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发展趋势下,建筑企业利润受到影响;3 建筑业减少劳动力可以推行机械化、产业化。从而通过建筑设计选型、建筑设计标准化、产品工业化来提升面对劳动力上涨的压力,进而推动整个建筑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和产业化比重。

参考文献:

[1] 刘快军,秦大伟.建筑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92):30-31.

[2]吴文宪,李启明,李先光,顾炎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国际比较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6):136-140

篇(10)

全流通背景下的估值体系转换

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和宏观经济增长率是影响估值的三大基本要素,估值的本质即是对资产溢价程度和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的动态过程。按照价值理论,每项资产都具有内生价值。在普遍使用的现金流贴现估值中,资产内生价值是资产使用期限内所产生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就有价证券估值而言,证券本身几乎无价值,证券所代表的价值是隐含其后的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持续获利能力的市场体现。

目前比较成熟的估值方法主要是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成本法将拟投资产的购买成本与该项资产当前的重置成本做比较,是一种传统的估值方法。收益法是将未来一定期限内的预期收益以恰当的折现率贴现,理论基础较好但应用较难。市场法则以当前市场上类似企业的价值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应用简单,但需要比较完善的证券市场定价机制作为支撑。

全流通背景下,A股估值中枢持续下移。从市盈率角度看,中国A股市场估值普遍偏高。1995年至2001年,在浓重的投机氛围背景下,A股市盈率从15倍提升至60倍。从2001年开始至2005年11月经历了第一次估值回落(1997-1998年的下降看作平台期),PE/PB分别降至14.27/1.62。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后,非流通股加速解禁,沪深300流通市值占比由2007年的15.75%上升至2014年8月底的73.41%。2008年之后,A股市场受宏观经济下行和流动性收缩影响,估值经历了第二次回落。

目前A股估值已稍低于国际水平。以恒生AH股溢价指数(HSAHP Index)为例,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估值水平与国际进一步趋于一致,第二次估值回落与国际化同步进行。2012年10月跌破100后,AH股溢价指数基本保持在100左右,A股估值与国际水平基本相当。2014年以来该指数持续走低,表明A股估值水平已稍低于港股。沪港通之后,A股估值水平国际化程度将得以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市场的估值系数将完全一样。

产业资本加速进场,表明第二轮估值将止跌回升。股权分置改革清除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转换的障碍,资本市场博弈主体由流动性向产业资本转变。托宾Q值提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间转换的数量标准,目前A股市场股改已经基本完成,但托宾Q值持续走低,产业资本通过回购股票、业务转型或兼并重组的方式加速进场(新股IPO也是进场方式之一),一方面并购重组带来增量优质资产;另一方面回购等将提升存量资产经营效率,盈利改善预期增强,从而提升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

研究表明,行业平均PE是影响企业估值的首要因素,这一现象称为“估值扩散效应”,即建筑业企业估值受所属行业估值水平的影响。市场给予该行业的估值水平越高,业内上市企业的估值也就越高。整体来看,公司成长能力指标对估值的影响并不大,而PE对未来三年ROE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

同时,公司规模对估值也有显著影响,公司规模越大(以总股本或净资产对数反映),估值水平越低,即“估值规模效应”。

此外,ROE也是影响PE估值的另一重要因素,可以单独解释26%的估值影响,这说明了建筑业A股市场对基本面的反映程度。但反映公司具体运营特征的各种财务指标对估值的影响几乎都不显著。

综上所述,(1)建筑业估值存在扩散效应,子行业估值平均水平是影响建筑业上市公司估值的首要因素,公司所属子行业平均估值越高,公司估值越高。(2)PE估值受当期ROE影响大,但实际影响方向与理论方向相反,实际上当期ROE越高,估值越低。(3)PB估值受第二年ROE预期值影响最大,实际影响方向与理论方向相同,第二年ROE一致预期越高,估值越高。(4)建筑业估值存在规模效应,建筑业上市公司估值也要受到公司规模影响,以净资产规模最为显著,净资产规模越小,估值越高。

估值提升有大背景

建筑业整体估值目前低于全部A股整体水平。1995年以前,证券市场运行机制很不完善,价格不具代表性,因此我们的样本主要基于1995年1月以后的数据。从走势来看,A股建筑业估值与A股整体估值很相似,PE、PB相关系数分别达0.93、0.97。2014年8月底申万建筑业指数PE、PB分别仅为8.16、1.10,低于全部A股的11.69和1.73。

分板块来看,主板建筑股估值最低,中小板其次,创业板最高。在64只A股建筑业个股中,主板29只(其中沪A28只,深A1只),中小板29只,创业板6只。分板块来看,建筑业估值受板块估值影响大,主板建筑股估值最低,中小板其次,创业板最高。与整体市场估值水平相比,2014年上半年中小板建筑业PE较中小板整体PE要低34.5%(主板低19.5%),主板建筑股PB较主板整体PB要低28.3%(中小板仅低4.5%),创业板建筑股PE/PB估值几乎无差异。从市场整体估值差异角度,中小板建筑股估值用PB估值较好,主板建筑股估值用PE估值较好。

建筑子行业估值分化大,基建子行业最低,智能子行业最高。截至2014年8月底,基建板块房建、铁路、路桥和水利四个子行业的PE估值普遍低于10倍,分别为4.8/6.5/7.1/8.2;PB估值普遍低于1,分别为0.84/0.76/0.89/0.97。这些行业中的企业上市时间早,收入规模大,周期性强,估值水平比大盘低。相比于基建板块,建筑业其他七个子板块的估值水平尽管也呈现下移趋势,但差异较显著,2014年8月底PE均高于10,除专业工程、化学工程PB分别为1.21、1.99外,其余成长性行业PB均高于2。其中以建筑智能板块最为突出,PE、PB估值分别达到65.41、5.90。

从纵向来看,根据样本的描述统计,建筑业估值当前无论PE还是PB指标均处于历史低位,历史最低值均在2014年4月底出现。5月以来的数据表明建筑业估值开始呈现较明显的翘尾,能否形成趋势反转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从横向看,以截至2014年8月31日收盘价计算,建筑业估值处于几乎全部板块的底部。CS股建筑PE估值为8.33,仅高于银行(4.55);CS建筑股PB估值为1.12,仅高于银行(0.87)和煤炭(1.08)。从截面数据来看,剔除银行权重股后,建筑业估值已处于相对底部。

综上分析,A股估值中枢自股改以来整体下移,目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建筑股估值提升的大背景主要有:(1)中国经济增速企稳,市场无风险利率下行,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是建筑估值提升的宏观背景。(2)建筑业国企改革,产业资本加速进场,传统建筑业公司加快自身转型,是建筑股估值提升的行业背景。(3)从估值比较的角度,建筑业估值无论纵向比,横向比均处于历史低位,沪港通等将使得建筑业A股国际比价效应凸显,从而加速蓝筹股估值回升。2014年5月以来建筑业估值已经出现较明显的提升翘尾,在上述背景下建筑股估值将维持回升趋势。

上一篇: 企业价值取向 下一篇: 品牌营销策略步骤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