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1:48: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专题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时期的高效课堂应包含以下四点内容:引导、合作、有效、高效。这四点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课堂高效必须建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之上。
一、高效的基础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明确、适度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根本和基础。明确就是告诉学生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读教材,钻研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要准确把握、成竹在胸。适合才是最好的,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既可以让老师有的放矢,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会索然无味,目标过高,学生会望而却步。明确、适度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本节课教师的主要活动,有效避免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盲目性。
二、高效的关键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而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又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之上。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状态,学生是有思维、有个性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也是有选择的。对喜欢的教师,能专心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反之则昏昏欲睡,甚至恶意捣乱。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可以充分展示个人魅力,发挥主导作用。生物课上有很多有趣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体会。因此,生物课堂上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手来,成为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叶圣陶先生说:“教学在于善引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可见,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交流、抢答、竞赛、多媒体等,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觉得生物学习充满了新鲜感和趣味性。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是否会与人合作,是否会与人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三、科学定位,和谐发展
(一)教师角色
在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理解新教材、建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素材、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角色在新课改和新形势下应该是这样的。教师是引路人、是顾问、是主导者,其应给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在讨论、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和想法不可能完全相同,老师要容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接受学生的每一种想法,不论学生的想法有多荒谬。这样,每个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会附和他人。
作为领路人,教师要为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的内容有两点: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充分准备,对本堂课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等有细致的考虑,在“三案六环节”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先进行个人个案的知识把握,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然后集体备课时再做细致讨论,在集体备课时要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既集思广益形成共性,又发挥特长形成个性。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在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下,做好学生原生态学习环境的创建工作,倡导合作学习,让后进生得到优等生的帮助,受到优等生良好道德品质、学习习惯的熏陶。
作为顾问,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学习型课堂,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制定知识点全面、难易适中的学案,对学案进行详细的批阅,并公布详细答案,让学生自己先了解答题情况和题目难易程度,然后教师可以展示规范卷,以达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正确的主导下,学习取得了进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和及时地对积极发言、认真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激励。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
(二)学生角色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扮演的角色应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超前的学习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当学生在学习时有总觉得该做点什么,非想个办法不可的问题欲望时,其大脑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想出平常想不到的好办法、好点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之上的。学生应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听课时有的放矢地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一件事你用心做是一个过程,不用心做也是一个过程,但是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三)师生结合
一个班级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是领队,每一节课就是一次训练,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就不可能训练出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出不了成果,仅是教师一头热很难打造高效的课堂。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涨的热情,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课堂教学想不高效都难。
课堂高效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生成、不断追求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会因老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异。因此,生物课堂要达到高效课堂目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高效的课堂驾驭能力。
一、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是提高女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中专阶段女生喜欢运动量不大,易于练习的运动项目。以排球教学为例,教师不要让学生仅限于练习排球,而要在教学中利用排球进行投掷、短跑、跳跃和耐久跑等练习或者小游戏。这不仅加强了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增强了学生的力量,而且在练习和游戏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二、组织教法得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
1.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布置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诱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教师可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不知不觉地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要求。如教师在教排球的过程中,应以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学生就不会满足,自己就会要求学习较难的技术了。
3.巧妙地运用考试,也会对技术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排球垫球时,教师可进行排球垫球考试,考试要求不高,只要大多数学生稍加练习就能达到,考试时很多同学都感到意外“我也能垫满分”,积极性一下子又提高起来。
4.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固定队形、同一个教材等限制了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三、师生的关系融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
1.多用激励的语言启发,帮助解决。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查找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体育教师要为人师表,热爱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对工作严肃认真负责,要以身作则。中专阶段女生感情细腻丰富,教师的一言一行、教态仪表对女学生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既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教师与学生的这种高度和谐,在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女同学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她们的运动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打比赛。这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四、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同学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首先,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动作差的同学,能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且使练习密度加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次,教师要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她们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既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又能缩短教与学的距离,提高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业务学习、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深入研究女生生理、心理特点,不断提高女生体育课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键.试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艺术.中国基础教育网站.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0
1.新课程标准下各版本教材的回应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加入了电影史的相关内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认识到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四个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电影史内容方面的编写也有一定的不同。
(1)人教版。在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电影史的内容主要是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中,在内容编排上,人教版将音乐、电影和电视等部分安排在一起。
(2)岳麓版。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电影史的内容主要是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的第19课,在内容编排上,电影与电视被安排成为一课,并没有与音乐放在一起编排。
(3)人民版。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是将电影史的内容设置在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的第4课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中,在教学内容上,人民版教材主要是根据时间的顺序来描述艺术的发展,电影史和二十世纪的文学、美术、摇滚乐等共同组成了“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一课。
(4)大象版。大象版高中历史教材,也是将电影史的内容设置在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第24课中,在内容编排上,将音乐、电影和电视等部分安排成一节课,大象版这部分的标题和人教版有所不同,大象版关于这部分的标题是“蓬勃发展的音乐和影视艺术”。
2.各教材中“电影史”内容微观比较
(1)人教版中的电影史。对于人教版中的电影史,从整体上看,课文内容从电影的发明一直介绍到“二战”结束后电视的普及运用,关于电影史课文总共分为两个自然段,其中第一段主要是介绍电影的发明以及默片时代产生的重要影片,第二自然段主要是对有声时代电影的发展进行介绍。人教版教材的电影史内容,是根据时间顺序,对电影的产生、早期发展历程等进行相应的描述,教材中提到的相关人物都极大的促进了电影的发展,而选择的影片也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教材选择的史料比较恰当,在选择史料时,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教材中提到的电影都是能够体现与反映时代背景的,能够促进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的理解,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人类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独特作用。
(2)岳麓版中的电影史。与人教版教材不同的是,岳麓版教材将电影与电视单独设置成一课,这也就相对增加了电影史内容编排的所占比重,关于电影史的内容有四个自然段,电影部分的子目标题是“默片时代”,其主要内容是对默片时代的电影进行介绍,在岳麓版教材中,有5段小字的补充背景资料。因此,在内容上,相对于人教版更为丰富。在岳麓版教材中,以大字作为主要内容框架,以小字为资料进行补充,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内容比重分配设置的不均匀是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岳麓版教材中,主要是对默片时代的电影发展进行了阐述,对于后期的有声电影时代的介绍则相对较少。另外,在影片选择方面,大部分都是美国的,影片素材的选择相对不够全面,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国家拍摄的电影。
总体看来,各版本教材的编写都符合时展潮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以来,文化史的比重较以往大大增加。我们应当付诸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探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使用的教材版本,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注重课文内容的融会贯通,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电影史的相关知识。
二、素描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1.树立“观察分析”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拿到照片或者范画起笔就画,虽然按照教师教的绘画步骤作画,但往往会画到后面,人物形体上就越来越不准,学生便失去了往下画的信心。那么为什么形体会越来越不准呢?实际问题出现在一开始,当拿到照片或者范画的时候,没有耐心观察分析而是立刻动笔画,缺少仔细观察分析的过程,这样就造成了越来越画不下去的情况。素描讲究手、眼、脑的统一,这里的“手”是技法的表现“,眼”就是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脑”是对观察到的事物的归纳总结能力。素描临摹和写生训练就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动笔前,先要学会观察,研究、分析绘画对象的形体特征,从整体观察。比如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对象上、下、左、右构成的大致外形,通过目测找到大致的透视与比例,然后应用大概轮廓线在画中确定物象的准确位置,培养学生对画面整体观察、整体布局的习惯。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辅助线组织或检查画面,中轴线衡量纵向的左右比例关系,水平线推测画面横向的透视问题,垂直线或斜线连贯起来考虑画面形体轮廓整体的准确性,画面正形与负形的整体空间关系等,这样来提高学生的比较和辨析能力。
2.坚持“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绘画原则
在观察分析后,动笔画时很多学生喜欢从局部入手,局部总是很吸引他们,而这是素描学习中的致命问题。这样画面会太花、太乱,只注重局部的黑、白、灰,没有全面观察到整张画面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学生铺调子的阶段,要把“三大面、五大调”明确分为背光部、受光部两大块,并且物象最暗的、最亮的地方只有一处或零星的两处。最深的是明暗交界线,最亮的的是高光,次暗再次暗,次亮再次亮依次递减、比较,通过线条强弱、虚实、疏密或取舍处理,产生色素调子有秩序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既不会把画面画空,没法深入,也不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琐碎画面,有利地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画面的能力。在整体铺完大体明暗后,开始局部深入,从五官开始深入刻画,在此阶段,很多学生有深入能力,但问题依旧是只是一个劲地抠局部,没有注意到整体的变现效果,虽然深入阶段还是要注意到画面的整体效果,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深入能力,往往深入不下去,越画越乱,这些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耐心,教会他们深入刻画的方法。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观念,始终贯穿在自己的绘画中。
高中历史课程具有很多教育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等,但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合理运用专题型教学,可以创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1专题教学简述
专题型教学的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案设计、选取专题素材、整合知识点、课堂教学、反馈评价等。历史教材作为教师讲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材内容,尽量围绕教材重点进行论述,从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积,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数。近年来,某些地区的历史课程已经实现了专题化教学,给其他学校的专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两条主线进行阐述,即纵向路线与横向路线,将对应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串联,使学生们在脑海中浮现清晰的历史框架,熟悉历史事件脉络,从而更好地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学习。例如: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很多高中学生能够有效掌握中国经济文化史的内容,但是不能掌握西方经济文化史的内容。这是因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中国经济文化信息,因此,能够准确树立我国的发展史脉络;由于西方文化经济史知识接触的少,无法将西方文化经济史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不了解西方历史中发生的重要事件。针对这一情况,历史教师必须详细讲述西方文化经济史,在教学课堂前,制定好详细的授课方案,包括重大事件、详细时间、重要人物、社会意义、历史价值、课后思考等,同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西方文化经济史的资料收集作业,使学生提前了解西方文化经济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质量。
2建立情景化的专题教学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主体为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课堂中,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案的讲述,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导致某些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降低了学习兴趣,出现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通过改变策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必须引导学生对问题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否则,导致很多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当遇到难题时,跳过个人思考环节,直接向教师索要问题答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中,必须重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进行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必须明确重点、次要点。某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解较多的知识点,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不了解教材重点时,降低了学习历史课程的效率,因此,降低了教师的历史教学质量。由于高中课程繁多,很多学生在学量课程的过程中,会出现身心疲劳的现象。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很多,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进行结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习历史。由于某些历史章节中涉及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理解人文思想主旨,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概念化的内容转化为具象化,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章节中,应提前制作好教学方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并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这一章节的内容,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印象,利于学生后期课程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讲授这一章节,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讨论课堂问题,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表达个人观点,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当学生讨论结束后,应与教师进行问题探讨,在探讨问题的环节中,不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次数,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必须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重视对学生的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历史知识点的影响,从而提高历史成绩。同时,教师通过应用专题型教学方案,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3建立知识框架
由于历史知识点较为分散,同时时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记忆,降低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及时地交流沟通,指导学生学习相应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数。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专题型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整合历史知识点,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点,教师在应用专题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4结语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专题式教学将专题作为传播载体,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严密的结构框架体系,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作者:乌日古娅 单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蒙古中学
新课改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除了必修课程外,增加了选修课程学习,新课标中明确了选修课的几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学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要求学生从其中选择一个系列进行学习。然而受传统法应试教育的影响,选修课程教育长期流于形式,选修课学习的真正目的不能实现。因此,在现有教学环境中,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专题式教学实施势在必行。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专题特征
新课改实施教程改革为选修实施专题式教学实践提供可能,从目前必修课的设置情况上来看,课程内容的专题性都比较高,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来看,教材中对每个单元都进行了专题处理,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将“文论”作为专题进行设计,通过对古代经典诗歌进行表述与理解可知,其中的内容大多围绕“知人论世”、“诗文有别”、“吟咏诗韵”等方面。
2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2.1从选修教材中确定“专题”学习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人教版选修课程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其中的文学价值较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重点对这一选修课程进行了讲解,这些课程反应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与题材变化,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能够弥补必修课程诗歌赏析的不足。在教学中具体讲解了《伶官传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等诗歌内容,选择这些文章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与诗歌形式;其次,这类诗歌散文具有较高的教学意义,文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能够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形成较深的影响。比如,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用一处建筑描写了王朝的兴衰,指出封建统治的可恨:统治者的奢华生活都是建立在肆意掠夺人民群众的基础上,这样的王朝必定会灭亡。作者以“赋”这种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更加体现作者对封建统治的深恶痛绝。在诗歌的表现方式上,阿房宫的描写采取了铺排描写,写出了宫殿的广阔,也体现出封建王朝为了贪图享乐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其次,通过描写宫中宫女数量与宫殿奢华,直接讽刺封建政府的腐败。
2.2对教材原有专题进行划分
选修课程专题内容设计较广、也比较全面,这为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具体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采取专题分解的方式,化大为小,通过小道理获得对专题的基本解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中外小说选修课程的讲解上,笔者就分别选择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小说进行讲解,一方面是课程时间限制,另一方面通过代表著作的选择,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使概念混淆。在中国文学小说学习上,笔者选取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骆驼祥子》三篇著作,能够深刻反应中国小说的具体形式,给学生深刻的认识。而在外国小说学习上,笔者选取了《桥边的老人》、《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进行讲解,能够反应西方主流学派特点,通过对比,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国内小说写作与国外小说写作的差别,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这种专题划分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3紧扣“专题”内容,整合单元
语文选修课程一个单元中往往具有完整的思想,教师在具体讲解中,应把握单元的专题思想,对症下药,防止课程内容跑偏。在诗歌选修专题中,对唐宋的作品就进行了专题分类,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等均是盛唐时期的代表著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从此类文章的表现手法上总结盛唐时期诗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建构“中唐诗歌”、“北宋诗歌”、“边塞诗”等专题,给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3结语
总之,专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探讨的空间,同时为选修课教学目标的实施提供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要坚持专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专题式教学策略必然会在提升选修课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金环 单位:马鞍山市含山中学
参考文献:
1 科学合理的分类
把一个集合A分成若干个非空真子集Ai(i=1、2、3…n)(n≥2,n∈N),使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属于且仅属于某一个子集。即
① A1∪A2∪A3∪・・・∪An=A
②Ai∩Aj=φ(i,j∈N,且i≠j)。
则称对集A进行了一次科学的分类(或称一次逻辑划分)
科学的分类满足两个条件:条件①保证分类不遗漏;条件②保证分类不重复。在此基础上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性质,应尽可能减少分类。
2 确定分类标准
在确定讨论的对象后,最困难是确定分类的标准,一般来讲,分类标准的确定通常有三种:
2.1 根据数学概念来确定分类标准。
例如:绝对值的定义是:
所以在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log x|+|log (3-x)|≥1时,就必须根据确定log x,log (3-x)正负的x值1和2将定义域(0,3)分成三个区间进行讨论,即0
2.2 根据数学中的定理,公式和性质确定分类标准。 数学中的某些公式、定理、性质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结论,在运用它们时,就要分类讨论,分类的依据是公式中的条件。
例如,对数函数y=logax的单调性是分01两种情况给出的,所以在解底数中含有字母的不等式;如logx >-1就应以底数x>1和0
所以在解这类问题时,如果q(公比是q,且q>0)是可以变化的量,就要以q为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举例略)
2.3 根据运算的需要确定分类标准。
3 分类讨论的方法和步骤
3.1 确定是否需要分类讨论以及需要讨论时的对象和它的取值范围;
3.2 确定分类标准科学合理分类;
3.3 逐类进行讨论得出各类结果;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CPIK项目实施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志愿者教师以搭档合作教学模式走进韩国高中课堂,帮助韩国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专题教学将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有机整合,是语言主体教学的重要辅助,也逐渐为人重视。钱币不仅具有流通之功效,还往往融合了本国文化精髓,是一张醒目的名片,成为当代国际交往中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讫今,我国业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壮大与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日趋被关注。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深受儒学、佛学影响,又互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流通钱币背后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关联,亟待系统认识。选取韩国高中为研究对象,也是基于笔者教学实践,以期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助力。
一、文化专题与对韩高中汉语教学
搭档合作教学源自欧美,要求两名或两名以上教师结合个人优势为教学对象实施优质授课,分工与角色灵活多变。并非所有赴韩志愿者都能使用流利的韩语直接教学,因而在搭档合作模式里,其分工也以会话指导为主,提供地道的发音和交际环境。但单纯的会话指导难以充分发挥志愿者自身优势,进而文化教学也成了多数人的常规任务。这是外国师生了解华夏文明,提高汉语学习兴趣,增进同中国教师情谊的一大渠道。近年来,与国外汉语教学规模扩大相呼应,国别化研究呈现出井喷现象。诸如韩国中学教材文化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探讨中可得知,即便大部分书本能够注意文化导入,或依附课文,或补充注释,或单列一章予以专题叙述,但教材设计毕竟多考虑整体布局,讲求简洁,关于文化部分常以识记内容为要,并是多数韩国学生已认识、通晓的内容,欠缺升华。汉语难学,作为韩国高中近年才出现的第二外语,求索之路漫长,目前仍以兴趣培养为导向。中华文化精深博大,囊括万千,富有渗透力,文化专题应用领域广阔。
就教学对象看,韩国高中生在本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影响下,相对中国学生较内敛的个性,其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宽广的视界给志愿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满堂灌的纯语言教学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并不适应当前教学发展潮流,建立互动、多元、趣味性的课堂才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一般而言,韩国高中可分为外国语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不同类型的课堂其专题教学情况不尽相同。专题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对肩负语言教学与文化交流重担的志愿者们而言意义非凡。它侧重将具有关联性,并能构成系统和层次的文化对象集于一炉,同时考虑学生身心特点,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要求,避免单一、枯燥的方式方法。而从某角度来说,文化专题课堂原则上还存在一位隐性教学对象,即韩国汉语教师,与之良好的沟通交流势必会提升其汉语水平与文化认知能力,完成志愿者本人的“第二教学任务”。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中,汉语志愿者教师被亲切地称作“来自中国的天使”,其受欢迎度与善用专题教学不无关系。
二、汉语教学视角中人民币上的中国元素阐释
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视角中,并非全体文化对象都适用于专题形式。人民币上文字、数字、图案、花纹等符号,尺寸、厚度、质地以及现代防伪技术都能构成教学内容,人民币的诞生、发展历史又非三言两语可陈清。实物如何被纳入专题教学是由其自身所负载的文化功能来决定。
当今流通的人民币以第五套发行版为主,分纸币、硬币。从语言文字层面看,手写隶书“中国人民银行”简化字样居于正面,背面都借未标注声调的“ZHONGGUO RENMIN YINHANG”拼音。纸币正面面额还用汉字宋体如“壹佰圆”、“伍拾圆”等大写表示,“”三字则出现在每一类面额纸币中,饰以黑体。纸币背面右上角罗列蒙、藏、维吾尔、壮文字样。背面右下方还将黑体“年”字附在阿拉伯数字之后提示年份,与之相并列的还有篆章“行长之章”。我国三种硬币,“YI YUAN”、“WU JIAO”、“YI JIAO”见之于正面,币制单位则各用黑体“元”、“角”来醒目,年份直接以阿拉伯数字单独出现,圆环面用“RMB”简写意味“REN MIN BI”。
中国汉字史源远流长,自甲骨文起,发展形成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形体,其文化品性孕育了一批金石墨客,一些书法作品具有重大史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堪称东方之神采。在日常生活中,标注金额又分大小写,大写有利于避免阿拉伯数字标记易被篡改的缺憾。“圆”、“元”本是同音字,习惯上都能用于表示人民币单位,其差异背后却又蕴含历史机缘。我国还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反映了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和谐的民族关系,显现出我国国情。《汉语拼音方案》发端于当代,古时并非如此,《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专著一起写就了音韵学的辉煌。
再如头像,第五套版都选择建国初期肖像,市场还流通的5角和1角纸币,则选取苗、壮、满、高山族等少数民族。梅花、、荷花、月季、水仙、兰花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负有不一般的象征含义,深受推崇和喜爱,分别绽放在不同面额的纸币上。硬币则分为一元、荷花五角、兰花一角。图案也务求精美,融合了精湛绘画手法和手工雕刻凹版印刷技术,典雅大气。纸币背面图案筛选中华大地上富有代表性的名胜,一方面地跨东西南北,表现我国地域之广博,另一方面也从政治、文化因素来衡量。仔细透光观察某些纸币正面左下方和背面右下方的局部圆图案,可窥见二者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钱币,昭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人民币还道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民族精神追求。透光观察出的古钱币,正反两面,一阴一阳,合为一体,鸣合《周易》理念。一个汉字可用不同的字体抒写,一句意思可用不同的民族文字说明,正乃“和而不同”的内在追求。特殊号段的人民币还具有较高的收藏潜力,如全同号“6666666”、“8888888”,因“6”、“8”在汉文化概念中属吉祥数字,此类全同号又罕见,故弥足珍贵。纸币颜色的取定也暗合中国人的心理喜好,百元红色代表热情、积极,五元紫色象征富贵。
总之,我国目前流通货币的文化特点即为包罗众多,凸出主流,传统与现代交融,并蕴含国民价值观和哲学追求。人民币作为文化专题对象,立之为基点,并在相应范围做知识拓展,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导入课堂,是适应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规律和要求的一次实践。
三、教学设计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注意教学内容的扬弃与教学原则设定。专题教学赋予了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汉语文化教学讲求以弘扬主流,易于为外国人所接受的那部分文化,因此在汉语教学视角中对人民币上的文化进行阐释时应注重教学对象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教师当以系统思维做依靠,通过语言文字分析、艺术欣赏等表层显现逐步过渡到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追求等内在的散发及拓展。同时尽量避免涉及有关敏感问题,但也该在心理层做些意外情况假定。避免文化专题陷入孤立、单调的泥淖,使其成为具有持续效应的教学形式,还应当注意融合类比分析。例如,比较纸币文字,韩纸币5000、1000面额的正面图画上还有繁体汉字,如“明堂”、“竹”、“室”,足见繁体汉字在韩国历史上影响之深;面额10000、5000、1000的纸币正面左上角和其背面在透光观察下能组合成一个阴阳鱼,而面额10000、5000的纸币左下方还附着若隐若现的阴阳鱼和“乾、坤、坎、离”四卦,都表明韩国人所注重的“易”文化观念。中韩两国文化联系既如斯紧密,对韩师生展开文化教学时,既要考虑到两国间的共性,也要分辨出差异。另外教师应认识到诸如人民币文化专题教学该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共存,文化同语言结合,帮助学生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语言技能的过程。设计相应的语言教学,如发音练习、生词学习和情景会话,使专题具有粘合性。
其次,要求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具备开拓意识。据了解,志愿者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往往会吸纳互动、游戏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除却传统的板书,还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电视、互联网等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考虑得更加周全,组织课外文化体验或将中国元素以文化才艺学习带入课堂,尽可能模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
再次,注意教学反馈与教学合作交流。志愿者队伍中有相当一批成员还是教学新手,短期的岗位培训与真实教学间毕竟存有差异,因此教学反馈与反思理当成为教师个人常态化的一项任务。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志愿者身份特殊,代表中国形象,其课堂内外言行举止极易被关注,教学能力强弱和教学效果优劣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这是汉语志愿者教师所共鸣的现实。但挑战即意味着机遇,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志愿者,必然要有所为。与韩国教师的良好沟通、与志愿者同伴的经验交流,与当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立合作机制,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仍将继续发酵,在韩高中文化专题教学方式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志愿者教师通过专题教学进一步梳理了中华文化,增强个人教学实践能力,也从比照中获得了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风土人情、文化观念的认识,构筑出国与国交流的桥梁。逐步加强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把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颇丰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为了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对中职学生升入高职进一步的去学习和深造做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而相关文件的提出可以说为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性保障。对当前的高校而言,无论大学,还是中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专业课和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的重视程度。从近年来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情况看,百分之六七十的生源都是来自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这说明他们对知识的向往和渴求,且思想也越来越成熟。
首先,做好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定位、学制、生源等原因,使得教育的吸引力不强,招生困难,个别地区的中职教育甚至走到招不到生的窘境。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招生和就业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在对中职课程进行衔接时应从大局出发,整体考虑,建立一体化的计算机课程标准体系,建立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设置的专门化课程,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动画加入音频、视频,艺术字等形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和需要进行选择,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
其次,在计算机专业中高职对口衔接的基础上,课程设置的形式要更加多样,除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外,要增设专业核心课程、图像处理课程、网页设计课程、动漫制作及相关多媒体的制作等,做好高职与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对口衔接。计算机课程设置多样化,使得学生不感觉枯燥乏味,同时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学生可充分利用在中职阶段学习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知识。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核心课的教学中,要做好与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深化与提升。高职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应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完成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计算机课程的能力,应与中职阶段的课程有所的区别,并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让学生去参加顶岗实习是中高职阶段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生顶岗实习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有效对接。在侧重点方面,高职阶段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毕业后参加就业的竞争力。
第三,教师通过调研,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促进计算机专业中高职的衔接。这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可以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同时做好设置;关注近年来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使教学计划更贴近市场上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用人需求。根据市场导向,确定计算机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在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是理论的相关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和责任意识,有高度的敬业精神。针对中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随着全球化及各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更新,要督促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在学习的同时要学会与人沟通,同时要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第四,高职院校要坚持校园与各大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更要工学结合,参加顶岗实习,多实践的培养模式。建立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学机制,并逐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的学习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各高等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校内微机室和电脑配置的条件,在满足计算机专业学生日常学习和实训需要的同时,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计算机技术领域和学生的岗位职责要求,充分利用好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搭建平台。要加大计算机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的比重,因为计算机课程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微机操作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的如何最主要的在于实际操作,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如利用工学交替、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等,来不断丰富课堂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为确保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制订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同时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正确处理中高职教育之间的教学衔接关系,这是各高职院校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关键。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各大高职高专院校要做好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衔接问题,就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平时多去相关企业参与实践。同时,各高职高专院校应为学生多提供出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开拓计算机专业新的发展空间,更好的为中高职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服务,为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8]8号文件.
引 言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要采用先进农业机械代替人和简易农机具,从事繁重农业生产。使用、维护和管理先进农业机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解决中职学生就业薪酬低、上升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而且可根据客观规律培养高端农机人才。
课程衔接是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文章对构建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明确研究重点,发现主要问题,促进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1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与岗位需要脱节
在农机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中,往往重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安排等环节衔接,忽视课程应根据用人单位实际岗位需求来设定。这促使学生毕业时所学技能和社会需求偏离,入职储备不足。
1.2课程内容设置重复
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脱节后,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势必定位不清,课程内容层次容易混乱,有些课程就会存在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过,在高职阶段又重复学习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3课程衔接不紧凑
中高职阶段专业课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前后联系不够,铺垫不足是课程衔接的常见问题。例如:学生在中职阶段缺乏电路基础知识,在高职阶段就很难理解机电一体化课程中电器设备的控制要点。
2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2.1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以黑龙江省为例,中职和高职院校需要联合走访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农机安全监理站、农机市场、农场、生产企业等用人单位,调查农机专业在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现状,分析人才需求方向和数量、职业岗位、典型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问题。
对职业岗位进行层次分析,确定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细化出各阶段的岗位技能,确定出各自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最后再确定出中高职阶段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等,具体流程如图1.1。
图 1.1 构建课程体系流程
2.2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
(1)构建公共基础课
首先应严格遵照教育部在中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保证中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的门类及最低课时数。然后,适度增加中职阶段数学、物理及计算机等公共课基础课难度,具体内容可根据高职阶段农机专业课的特殊需求安排,为后续专业课做准备。
(2)构建农机专业课程
可将中职和高职阶段专业课程细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再分别对这三种类型专业课进行构建和衔接。
①专业基础课
中职和高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农机专业的入门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也要为后续专业必修课做准备。因此可将一些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实训内容贴近日常生活的课程确定为专业基础课,如:金工实习、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等。中职和高职阶段专业基础课门类应有所重复,但课程内容应有较大区别。
②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典型岗位技能的课程,它是农机专业学习的关键。为此,需要对岗位需求详细分析,确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下,中职和高职阶段的专业必修课门类。高职阶段的专业必修课在深化中职课程内容的同时,应包含更全面的学科知识和较新的技能培训,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③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介绍农机专业前沿知识,展示学科成果,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机会的课程。中职阶段可开设少量选修课,高职阶段应提供较多的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3)构建实训课程
农机专业实训课程应依托岗位技能要求,强化理论课内容。中高职在实训课程衔接时,首先应编写实训计划,在实训内容、学时、操作难度、工具使用方面做好衔接。其次,中职教师应以高职实训内容做适当拓展练习,激发学生思考;高职教师应以中职实训内容做课堂引入,巩固学生学习。
3改进课程衔接的尝试
中高职阶段的专业课应有所区别和联系。为了知识引入和技能迁移,各阶段专业课程在内容方面允许有少部分重复。这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强化中职阶段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高职要学的新内容。
但中高职阶段专业课应有较明显区别,中职阶段专业课应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高职阶段应将全面的理论知识、前沿动态,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因此,课程内容衔接要做到:知识点衔接紧密而有序,课程内容由浅入深,注重知识巩固和升华,技能操作由简单到复杂。以农机识图和制图课程为例,中职偏重识图基础,高职偏重制图技巧,知识点和技能点细化衔接如表1.1。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