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1:48: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园环境设计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空间认知;幼儿园;室内设计
1引言
儿童是人类成长的起步阶段,是从懵懂到渐渐成熟的开始,该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主要是以感性来认知客观世界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客观事物的反复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其能力是由简到繁,由表象到本质的渐进过程。幼儿园是幼儿启蒙教育阶段的主要社会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园的期望,已经从最初的满足家长在工作期间孩子们能得到周到的看护和照顾,转换到让孩子们在训练有素的幼教工作人员照顾下,在与小伙伴们和平相处的环境中,获得交往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因此对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干净、安全、整洁的幼教环境了,而是希望幼儿园的环境更为美观而且能够对儿童成长起到更大的作用。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研究表明环境对于儿童的认知教育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更宜于儿童身心健康、认知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发展,什么样的环境能够为儿童提供多样化认知的可能性,或者说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这些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泉州市宝秀幼儿园的室内设计”为例,从空间认知的角度对幼儿园室内环境的设计进行探讨与研究。泉州市宝秀幼儿园是一所公立全日制幼儿园,位于泉州市宝秀小区内,建筑面积约3240m2。建筑平面为四面围合的庭院式布局,南侧为主体教学空间(儿童活动室及寝室)共三层,每层4个教学单元,总共12个班。北侧两层,一层为医疗室和食堂等后勤用房,二层为行政办公空间。东侧两层,一层为入口门厅,二层是过廊,连接行政办公空间与教学空间。西侧中部为两层高的八角形塔式建筑,一层为公共专业课教室,二层为音体室。两侧为通透的连廊,分别与行政办公空间及教学区相连。
2从感官的刺激到理性的启发
传统的幼儿园环境设计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往往重视对感官的刺激,偏重于直观的表达,而忽视了对理性的启发。理性的启发要求我们在激发感官刺激的同时,鼓励儿童自己寻找答案,鼓励多义性解释。空间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认知思维的激发,而且还包括儿童对想象力、创造力、操作性等思维的激发。基于此理念在本案设计中,坚决抛弃流于表面的杂乱图案的拼接以及简单的与空间毫无逻辑关系的纯色彩的装饰,力求运用抽象的、逻辑的、富有激发性的符合儿童认知特征的空间语言,创设出简洁大方富有童趣的幼儿园空间环境。活动室是儿童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空间,其界面设计尤为重要。设计抛弃传统以具像图案为主的描摹式的、直观的设计形式,大胆采用抽象的、几何的、多义性的,能够激发儿童想象的、思考的空间语言。儿童在观看时可能会联想到如音符、玩耍过的泡泡、参观过的海洋生物、宇宙模型等其已经认知的事物。认知是多义的,是综合了记忆与想象的思维再构,从而触发儿童的思考,让儿童动起脑筋而不是机械简单的感官刺激(如图1~4)。其中儿童的成长主题墙,把儿童与树木这一成长共性组合起来,设计将抽象简化了的树枝造型与软木板有机结合,平面作品可以贴在软木墙上,立体作品如彩泥雕塑、结构手工等,可放置在树枝造型的隔板上,儿童的作品成了树木的果实,生动形象的引导了儿童的事物联系能力。
3在活动中学习成长
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即活动、认识、艺术、宗教的本能。其中活动是最重要的本能,在活动中逐渐掌握认识客观事物并与自身联系起来。科夫卡把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在存在的环境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行为环境。因此什么样的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活动行为,是我们幼儿空间设计的重要理念。本案活动室与寝室为一个教学单元,活动室与寝室被洗卫间和备餐间相隔,通过走道互相连接。在设计中有意强化这种联系,让活动室与寝室在功能上交叉渗透,扩大活动区域的面积,增加空间的丰富性。建筑层高达4.4m,借层高的优势在寝室中设计了夹层。寝室的底层作为活动空间的扩展,原本拮据的活动空间一下子变得宽松丰富了许多,由原有的50多m2扩展到了100多m2。同时使原本单调平淡的空间变得丰富多变,空间趣味油然而生。夹层上部作为午休睡眠区域,尺度适合,更具亲切感,有利于儿童的入眠。夹层的设计结构,采用木包钢的做法,安全牢固,形体简洁明快,朴实自然环保的实木表层触感柔和亲切。合理通畅的流线,把儿童的游戏活动空间范围拓展到了夹层上部。空间的高低错落为儿童提供了多种活动的可能,这无疑对儿童空间行为的安全认知以及身体机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空间类型的丰富,为儿童捉迷藏、独处、几个要好的朋友的深入交流等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尺度是幼儿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技术要求。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尺度需求,尺度的合适与否对儿童的行为安全,以及自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仔细研究基于儿童尺度的视线,是儿童空间设计的必要工作。本案对于儿童在走动、奔跑、攀爬、躺卧时目光的视线进行了细微的设计。寝室夹层栏杆的通透就是基于躺卧状态的视线考虑,栏板上有趣的视线瞭望完全符合儿童在爬、跪、站等姿态的尺度要求。图书室的悬空阁楼以及阁楼下部空间,也许对于成人来说是窄小的但对于儿童来说却是亲切合适的。走廊墙裙圆形的反光镜面,给他们带来了好奇的视角。此外放置儿童书包、拖鞋、玩具等的柜子、搁架适合的高度、深度、大小,是儿童独立完成这些事情的前提保证,对培养儿童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动手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幼儿园的公共专业教室不但是儿童拓展各种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不同班次儿童的交流场所。在图书、绘画、科技室的空间设计中有意强调空间的渗透共享。让儿童可以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活动,空间分隔采用通透的处理方式,用玻璃及半墙分隔。各空间的独立与开放,既保证其功能需求又促进了交流。在这里儿童的活动是开放的,自由的。基于儿童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儿童连续长时间的专注某一种活动,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对绘画产生向往,在绘画时也可以对懵懂的科学世界投去求知的渴望。上课的模式可以是一个班,也可以是两三个班同时使用三个空间,这完全不同于在本班教室的教学模式的体验。在这里强调的是兴趣、自由和交流。
4色彩的认知与启发
色彩的心理感知是人类共同存在的色彩心理。研究表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从光线和色彩开始的,儿童在认知事物的初始是色彩。色彩对调节儿童的情绪,性格的塑造以及空间形体认知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案在设计规划中,以白色与暖木色构成了单纯、明朗的基本基调,局部适当配以儿童喜爱的红、黄、蓝等纯色,使整体色调统一纯净而又富有变化。为了符合不同年级儿童的色彩需求,按照幼儿园的年级设置进行了色彩配置,小班配以粉红、橘红色的局部墙面和顶棚(不包括吊顶部分);中班配以橘红色、橘黄色的局部墙面和顶棚;大班配以绿色、蓝色的局部墙面和顶棚。休息室顶棚的豆绿色与原木夹层自然生态,加之层高相对降低,光线的柔和,使空间氛围温暖、放松、安静具有安全感。基于空间功能的色彩设计,渲染了空间氛围,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对色彩的认知。造型与色彩是人类视觉艺术活动中两大构成的重要要素,在空间造型中色彩与造型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正确的色彩与形体关系能够充分说明造型所具备的意义。活动室的立面造型运用色彩的对比强化了形体内外两大界面,使形体更加清晰明了从而促进了儿童对形体的理解认知。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空间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研究,突破学科壁垒,用开放的态度悉心学习不同学科对儿童成长认知所做的研究,积极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设计出真正属于儿童的空间环境,使儿童在更好的、更适合的环境中积极的、快乐的、健康的学习与成长。注:所有图片均由作者自绘和拍摄。
作者:陈西蛟 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成都“东山国际新城”以建设和谐社区为己任,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始就着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分别作出了针对环境的不同级别安全格局分析,并选取了综合安全性最强的环境设计方案;在社区产业结构设计上也定位为集聚环境美好型、资源集约型、排放无污染的高科技企业,将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齐全、完善的工作和生活配套设计,将使得居住者真正享受到“一生之城”带给自己的种种便利,使之与社会和谐相处、与他人共同发展。东山国际新城项目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宗旨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多个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美丽和谐的家园,才适宜于人的栖居,人与城市才能融为一体。缺乏环境意识,必然危及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更不用奢谈国际化城市的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永续的利用,实现社会永续的发展。
在东山国际新城项目上“塑造环境意识、提升城市形象”的目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山国际新城和东山国际森林公园等项目从设计规划、品质、配套服务进行了全新升级,环境规划上力求保留较好的原生山体和部分天然植被,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并引入生长速度快、保护水土作用明显的新西兰辐射松。在景观设计上也做到了移步异景,情景交融,真正体现出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相互渗透,使建筑与山林浑然一体,营造一方现代山居社区。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以人为本,完善社会救济、调剂和补偿机制,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东山国际新城里,社区管理的目的在于谋求社区生活的和谐、安定与发展,而社区生活的安定与发展,必须建设一个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区环境,社区各类型业主都能各尽所能、所有业主都能得到基本满足,平等地关怀和维护每一个人的权利。
东山国际新城社区管理以公正、人道的伦理价值为核心,尊重人、爱护人、帮助人、发展人,在依法行政的同时,体现出人道主义关怀,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理想。
人与建筑和谐共生。东山国际新城项目突出自然生态和健康住宅的开发理念,强调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项目总体布局和朝向充分满足采光、日照、通风、视觉等功能要求,合理控制住宅的间距及室外活动空间。新城内道路、出入口、建筑小品、绿化环境等相互协调一致。柔和的阳光,拂面的轻风,青青的绿草地,以及与社区相协调的人文景观,为项目带来的居住引力与社区活力,成为缔造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和谐共生的一道风景。
人与人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现代化的健康住宅不仅要注重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强化对声、光、热的科学营造,还要拓展到整个小区的社会环境层面,在人文关怀上关注人居的私密性和安全感,营造和开发友善的邻里交际空间。为此,东山国际新城专门设计了社区应急沟通体系和邻里交流的公共空间,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人与自身和谐共生。东山国际新城项目内提供了从国际双语幼儿园到国际中学的教育服务体系,并配备了东山书院和职业培训等多层次的社会再教育服务,这些社会化服务将极大的满足业主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和培训拓展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社交圈。同时东山国际新城内的高新企业等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些都为业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人与自身理想的和谐共处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人与企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有产业支撑,区域发展才会更具潜质,才会后劲十足,才会有“人”不断成为“景观”,才能不断聚集人气、商机。作为开发商,东山国际新城项目业主给予了原居住村民经济补偿和房屋补偿,解决了被拆迁人员的安家事宜;并通过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解决了相当数量原居民的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同时未来社区内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商业企业将提供许多的工作岗位,充分满足当地居民对就业的需求。通过打造婚庆文化基地和东山国际森林公园,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和舒适居住为一体,真正突显一生之城的美好意境,实现人与(高新)企业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Abstract] this problem aiming at the design of city children's play space planning are discussed, starting from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their demand for the game space,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space design elements need to pay attention in the design of children's play space are discussed.
[keyword] city children; the game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空间则是满足儿童玩耍需求的必要条件。城市儿童玩耍的游戏空间除了幼儿园或学校以外,最多的就是居住小区的地面公共绿地。当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与规划中,大多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玩耍的游戏空间,不能满足儿童对游戏空间的需求。在此笔者通过对儿童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对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规划方案进行了研究。
一、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
设计儿童活动场地必须要以儿童的需求为主,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有着不同的心里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至3岁的儿童独立能力差,喜好较为安静的游戏;3-6岁的儿童思维能力活跃,好奇心旺盛,喜欢集体活动;7-12岁的儿童已经逐渐开始发展,喜欢体育活动和具有复杂性质的游戏活动。因此,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要尽量满足儿童不同阶段成长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环境的和谐性、自然性,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
二、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对儿童游戏空间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与当前居住的环境相结合。在保障不干扰到人们正常生活的同时,设计出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案。同时要将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亲和性原则。一般来说,设计师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设计游戏空间,从而满足儿童的要求。所以在设计空间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重点研究儿童的心理要求以及生理特点,进入儿童的世界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然后将儿童空间合理布局,以供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
3、兼顾性原则。在一个小区当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年龄较小的儿童自控能力不高,在户外游戏空间玩耍需要由大人在旁看护。设计师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儿童的需求,还要考虑大人看护的实际需要。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域,可以在周围设置一些座椅;2)学龄儿童活动区域,可以设置一些凉亭、走廊等,不仅有利于家长们的休息,还能够在看护过程中进行交流。
4、生态原则。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居住的重要环境,在儿童游戏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考虑进生态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将人工环境和自环境进行有机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儿童居住、玩耍,且贴近自然的环境,既满足了儿童的精神追求,使儿童得以亲近自然,增加其对自然的认识,又能够符合建筑的实际地理位置,并对其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利用,更好的发挥出建筑的实用功能。
5、安全性原则。在规划和设计儿童游戏空间时,必须要考虑到安全性原则,避免因设计不当而给儿童的生命造成威胁。其设计中最需要注意地方主要有:游戏空间的设置要健康、安全;游戏设备设施要尽量避免偏高、偏利等问题,防止儿童玩耍时从较高地方掉落摔伤,或者被利器戳伤身体等;游戏空间内部的路面要平整,如避免路面面层上出现尖利的碎石等。
三、儿童游戏空间设计要素
1、场地设计。一个完整的游戏场所应该具备开敞空间、过渡空间、隐藏空间和连接空间四个部分,根据场地条件可以线形展开,或者环形组织。但空旷的圆形或方形场地导致活动的无规则性。通过游戏空间内设施的安排及色彩的配置,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绿化对部分开敞面进行围合,将儿童游戏空间与外界进行分隔,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认知、社交、个体活动以及体育活动等不同活动区域也应当界限明确同时又保持自然衔接,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活动中儿童的安全,也可以减少场地内外及场地内部的互相干扰。
2、植物配置。植物种植是设计师创造有趣、开放的儿童活动环境常用的手段之一。植物可用来进行空间的界定和分割,低矮植丛在屏蔽空间的同时还能保证儿童的目光视线;植物可以调节活动场的日照和风的效果;植物与周边泥土、树皮和岩石的材质、颜色和气味,能为孩子提供感觉刺激;灌木丛和树木能提供攀爬、吊挂和躲藏等各种活动机会,满足孩子不同程度的挑战感需求。另外,植物还是儿童学习的一种基本资源。在学龄前儿童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多设置休息性座椅,植物种植应以草坪为主,地面铺装以软质材料为主;在学龄儿童活动较多的区域,宜多布置花架、亭廊等供家长在看护的同进有休息和交流。
3、环境营造。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应该具有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条件,并有适当的遮阳,同时要能充分调动起儿童的童趣。城市儿童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少,因而对自然环境会表现出一定的畏惧反应。研究者们强调户外计划对于每位孩子的重要性。人们发现,儿童通过在地面上创造道路,用沙、石和树枝建造大楼、桥梁等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比玩秋千、滑梯等目标明确的物体大得多。在活动场中设置一处封闭的玩沙或玩土区(应与活动器械下部的缓冲沙池分开设计),同时保证该区有儿童可以控制的水体。玩沙或玩土区应远离道路,以避免抄近路行为扰乱正在活动的孩子,沙区周围可设置矮墙防止沙子散出场地。除了必要的水源如水管、龙头等,还应创造不同类型的水源,溪流、喷泉等,为儿童提供全新的发现机会。
四、结语
儿童是儿童游戏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场地设计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了解儿童行为心理特征,根据儿童的喜好设计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游戏场地。安全性是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重要前提,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安全督导,提供更高质量,更高安全性的游戏环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