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6:44: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the lifeline of all the 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provide political support and ideological prop for the enterpr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policy decisions,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reasonable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usiness management, so that the two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to promote enterprise reform deepening in the complementary and competitive marke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two closely related, with a major role for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manage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中图分类号:D631.19
前言
在深入发展的改革开放和快速进步的我国经济中,中国特色较为显著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同时,适应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利益原则也使企业员工在思想政治等方面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使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面临着较多困难。因此,在对改革进行深化,对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增强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企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进行探索, 进而促进二者有机结合意义重大。
一、 企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 企业管理
首先, 在企业组织和开展的经济活动中, 有很多内容需要管理,而所有管理的重点归根结底都为人的管理。根据实现途径,企业所有管理工作都需要通过人的努力进行实现和完成;根据管理要素,人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其行为是不断变化的, 因而在管理工作中较难进行控制; 根据能动性,人属于主动的个体;根据相互间关系,其他因素只有与人的有效结合, 才能使产品得以形成, 管理目的得以实现。其次, 企业对人开展的管理活动将思
想的管理作为重点。作为行动的指南, 思想总是因矛盾、 因地、 因时而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 企业管理要将人的思想进行时刻关注,在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同导向, 引导员工对正确的利益观、 思想观和人生观进行树立的基础上, 使员工的创造性、 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从而使管理工作中的协同效应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进而促进企业最大价值的创造。
(二) 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通常是指管理人员根据员工存在的各种思想矛盾, 通过对正确、 科学的道理进行宣传, 在使员工思想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也促进其正确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的树立, 使员工在工作、 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姿态, 从而实现企业全面发展的疏导教育工作。
二、 二者关系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 在企业中, 其与管理工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组成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部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管理主要包括软管理和硬管理两部分。其中, 硬管理通常是指将计算机信息系统、 行政命令及各项规章制度等作为依靠, 将现代化物质手段作为途径, 从而实施的管理; 软管理是指通过细致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使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风气和共同的员工价值观得以形成,而使管理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从本质上来看, 软管理就是对员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 硬管理对组织纪律和企业制度的管理主要靠强制性,而唯有细致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才能使员工对制度自觉遵守。
(二) 在对企业管理的吸收和利用中开展现代思政工作
现代企业管理中组织和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将传统思政工作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基础, 在对现代企业管理科技手段、 理念和制度的充分吸收和利用中, 不断寻求新的内容和形式。根据新时期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的指导,企业要重视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从而使人际关系的处理得以保持正确方式。同时, 企业还要在对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认真贯彻和深刻领会中,使自身的思想得以进一步解放, 在对保障经济服务和融入等工作原则的围绕下,对企业思政工作的内容进行拓展, 对其工作的方法进行拓展, 从而使心理疏导工作得以从人的思想感情上激发。
三、 在企业管理中, 有效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
作为企业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力要素,为其他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企业管理活动中,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有利于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增强, 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意义重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使企业员工间的人事矛盾得以化解, 为其营造和谐、 温馨的工作环境和人事氛围, 对于人心的凝聚和员工创造性、 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具有重大作用。
四、 在现代企业管理建设和发展中,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其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对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坚持,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不断创新和完善。
(一) 为与时展的需要相适应, 需要在内容形式上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变在工作方法选择上, 要以 “引导式” 代替 “说教式” ;以 “激发式” 代替 “号召式” ;以 “参与互动式” 代替“我讲你听式” ,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感染力得以强化。在活动形式上, 要在对实际结合的基础上, 通过将 “创建学习型组织” 、“双好双新” 及 “学、 转、 谋、 建” 等形式各异的活动作为载体,在将思想教育向员工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渗透的过程中,使职员的参与自觉性和广泛性得以提高,在使其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的同时, 也使其素质得以提高, 情操得以陶冶。
(二) 企业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寻求机制、 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在对企业思政工作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对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结合中,对员工思想实际进行紧密联系,从而使与企业管理协调的、切实可行的制度规定得以制定, 进而使企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得以从根本上确立。要对权责明确、 分工科学的组织体系进行建立。企业领导者管理过程中, 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 在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重视,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策划的同时, 将思想政治的强化和改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 在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 还要重视其内容的科学分类, 在对党政工团各层次、 各级权限职责进行明晰的基础上, 促进严密的执行层、 管理层和领导层组织体系得以形成, 从而使企业发展的完整战略得以形成。
(三)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对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坚持。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方式,人本管理重视将员工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对其人格和思想的充分尊重中, 使企业各级职工的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得以培养; 在对激活员工潜力工作的充分重视中,使各级职工自身的素质得以极大提高; 在对员工创造性、 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中,使企业的凝聚力得以极大增强。同时, 作为企业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归宿和出发点,企业员工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十分必要。因此, 企业领导者要善于将思想政治工作向现代企业管理范畴纳入, 作为一种实质上属于以人为本类型的发展战略, 思想政治工作对其企业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的增强意义重大,对于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及全面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各级领导和相关工作者要在对企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进行明确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对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究,从而使企业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企业最大价值得以创造。
参考文献:
[1]何峰.浅谈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山西煤炭2010(08)
[2]呼海平.浅论企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经营管理者2009(16)
[3]王丽.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J].政工研究动态.2009(14)
一、“异构文化”现象的表现
根据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基本态度、价值取向和外在表现,可以将大学生中的“异构文化”分为四类,即激进型、玩乐型、冷漠型和敷衍型。
(一)激进型
激进型表现为思想激进,不信服学校和教师的权威,盲目排斥校园主流文化,易于结成反学校文化的朋辈群体等,属于典型的“混混主义”。这一类型的学生逃课、作弊、酗酒、穿着特立独行、破坏公物、打架斗殴,以及“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破坏式毕业留念”等也多出自这类群体。他们习惯于成群结队地行动,对其他同学表现出不屑。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他们更加看重所谓的“哥们义气”,冲动起来易走极端,易于酿成校园恶性事件,前两年发生在重庆某大学的因校园恋情引起纠纷、哥们义气引发学生间打群架等恶性事件,就是其典型表现。不过,这类文化在大学生中表现不是特别突出,影响范围也比较有限,这是因为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在逐步提高。
(二)玩乐型
玩乐型表现为贪图安逸、生活随性、不重视学业,忽视学校所强调的责任感。他们既不愿意遵守校规校纪,也无意追求个人理想,丧失了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颓废萎靡的同时,性心理早熟、性观念开放、对性的态度有偏差。不少人把“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作为处世哲学,追求享乐、满足贪欲。一部分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缺乏远大理想,过多地考虑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一些大学生为了追逐名利,虚伪掩饰、溜须拍马、不择手段。正因为如此,这类大学生往往会发生各种“拜金主义”和“沉沦主义”的行为,譬如“月光族”、攀比、傍款、混迹娱乐场所、“急嫁族”等。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28.8%的学生追逐“毕业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找工作看‘钱途’”等。这类文化模糊了大学生文化的先锋性,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过滤”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文化的生机活力和进取精神。
(三)冷漠型
冷漠型表现为对学校事务漠不关心,对能否拿到毕业文凭不甚关心,一般不太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同班同学接触较少,而且关系相对冷淡,常常逃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类学生反抗形式比较温和,一般不与教师、同学发生正面冲突。“冷漠型”与其他“异构文化”类型学生的主要差异在于,他们通常是单独行动,而不是成群结队。但是,这类学生也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做出诸如自杀、暴力犯罪等极端行为。天津某大学学生马晓明勒死奶奶、砍倒父亲血淋淋的事件,体现了“冷漠型异构文化”的极大危害。
(四)敷衍型
敷衍型表现为表面上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对学校的价值、目标不以为然,习惯于在背后以讽刺教师、批评学校等小动作发泄心中不满,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拿文凭。这类学生往往也喜欢追逐名利,选择了一些与主流文化教育相悖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心态,偶尔会做出一些让人“心惊肉跳”的举动。恋爱方式露骨、校园寻亲、“新陋室铭”等都是这一文化现象的表征。“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扑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神,虽非跳舞场,堪比游戏厅,心里云:混张文凭”。这则大学校园的“陋室铭”,虽有些夸张或戏谑,却也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追逐这类文化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与其他类型相比,敷衍型在大学生中表现稍多一些,因为这类学生在心理特点上更易有从众心理。
二、“异构文化”现象的本质
上述大学校园中的“异构文化”现象,孕育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体现出复杂的本质。
(一)“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失态
当今,我国社会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社会文化多样性日益突出,喧嚣浮躁、追名逐利在部分人群中表现明显。周围如此的存在投影到这类大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喧嚣和浮躁这种他们对整个世界的影像,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心理趋于浮躁和失态,对各种“沉沦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盲目认同,进而做出各种荒诞不稽、反叛主流的“异构文化”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文化失态和失范行为,是受周围世界深度影响的大学生在学校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的一种与校园主流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相对抗的态度和行为。
(二)“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媒介行为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那些延伸人类器官的所有工具、技术和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内容,而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按照这个理论,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的种种失范的、反主流的讯息以及行为都是一种媒介行为和媒介符号,本身就是含有诸多意义的内容展现。也就是说,“异构文化”行为本身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些媒介可以透视当代大学生身心之中的某些讯息和意义,折射出他们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些媒介行为有诸多的话语表现形式。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三)“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盲目从众
文化在有意识的文化之外,也存在无意识的文化。大学生中的那些过度攀比、自杀、破坏、犯罪等“反向”行为,既是那些“问题”大学生在某种意识支配下的结果,又在很多时候体现着文化无意识的支配。不少大学生喜欢跟着自己的直觉走,缺少理性思考和辨析,让自己的内心感觉决定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行为方式,却不考虑由此引发的后果。譬如,大学生谈恋爱讲直觉,跟着感觉追时尚,尤其在从众行为上更加明显,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追随别人,然后盲目模仿和复制别人的行为,而丧失主体理性。当然,从客观环境来看,宽松的、讲究个性释放的大学校园,也为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环境支持。
(四)“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重构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系统都是旧有的文化系统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变迁的结果。在当今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的文化系统不断受到冲击,局部甚至被消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激烈碰撞,社会文化这个自循环系统需要不断地更新血液以求自我发展。大学生中“异构文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缩影。部分大学生那些看似怪异叛逆的行为模式有时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竭力突围和重新建构的愿景,他们一边对传统文化规范进行大胆解构,一边又设想重新建构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但是还缺少建立新的擎天大厦的文化资本,于是其“人性”被慢慢修改,变得过于桀骜不驯和浮躁。
三、“异构文化”现象的应对
面对大学生中的“异构文化”现象,高校以及社会有关方面要充分重视,理性认知,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抵御、教育及引导。
(一)要历史地审视大学生“异构文化”现象,承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存在的合理性
“异构文化”现象的出现,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常态”,而非突然冒出的异类或怪物。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正处在风起云涌的社会经济文化变革时期,他们身上某些自主而为的行为观念正好说明他们属于“青春本身”,而不是老一辈或者社会主流为他们强加的约束规范。历史也已证明,任何一代人都是创造力、生命力和破坏力并存的集合体,无论少时几多轻狂,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还是由他们所构成,“异构文化”行为只是在特定时期少数人身上发生罢了。由于人在青年阶段多少会具有些激进反叛心理,由于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先从端正自身思想认识方面着手,丢掉偏见,客观地看到大学生中“异构文化”现象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以偏概全地用少数人的负面行为去否定一个群体的价值品质。
(二)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 人文关怀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种人文色彩非常浓厚的学科,是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的教育活动。而人又是有着被启发、被关心、被教育、被尊重的精神需求,而这种精神需求的实现会产出并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成为激发人成长的动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没有人文关怀将是空洞和乏味的,是没有内涵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都是人文关怀。
目前,从大学生状况看,思想政治工作下的人文关怀显得非常重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据调查,目前有一些学生面临学习的压力,还有一些学生患有就业恐怖症,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得到学校、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作为学校,理应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大爱的精神,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多地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减轻学生的思想和心里负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引导学生把个人的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的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更多的人文关怀中健康成长。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缺乏一定程度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忽略了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反而过分强调教育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否认其存在的价值,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改革以前那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对所有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及主观能动性,从而建立人文关怀的新格局。这是学生所期待的,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它是教育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被赋予人文关怀,他肩负人的自身全面发展,是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是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它还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人对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注,这样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2 人文关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了解人、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完善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是对“人”的基础教育项目,这是一项最基本的育人工程,这是离不开人文关怀的。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国内和国外,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目前已经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障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要人文关怀,需要一种尊重、一种关爱、一种温暖。如果把这种关怀和真情实感投入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就会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理,更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学校和老师的正确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学校和社会引导方向的一致性,从根本上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离开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必须把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人文关怀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学校和教师应深入学生中,多渠道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他们的内心世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上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4-01
0.引言
思想政治的话语逻辑各项常规属性,尤其是各种边缘性理念的提出和使用,不但是我国当代时代特点背景下被赋予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要求,而且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最本质的属性表现与哲学思维系统的组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围的学术研究和属性话语的对应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教育探索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大众化实践意义明显。
1.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围的三维趋度学术发展
1.1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围的话语向度理念
向度其实就是向量,是和向量这一数学概念相一致的哲学范围内的数学名词,也就是事物的具体发展方向和实际的发展程度。所以,向度的理念和向量、适量都是来源于数学中的一个哲学话语区间。这个话语范围内,也同语言学角度下的哲学话语范围相适应。这表示话语向度就是哲学维度下的话语范围内方向发展,指的是其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发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下话语范围的话语向度,不但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发展,同时也表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下理论和教育发展中的同向型原则[1]。
在遭遇到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意识冲击下,马克思的中国片化话语回答和应对话语发展的研究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其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视线下的话语向度发展作深刻揭示,并且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说事话语中的话语困境,进而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说事话语与文化话语的一种全新发展形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观和方法论。其实可以这样认为,展开此项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唯一渠道。
1.2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围内的三维趋度学术发展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的话语范围,在其三维趋度的发展空间中,具体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事业下的常规属性、边缘属性以及非常规属性等各种话语范围。有三个较小的维度发展方向,依次为以下几种:
1.2.1形而下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中的形而下方式思想其实就是实践应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中的话语范围形而下趋度发展,其实就是思想教育哲学属性中的话语应用范围。同时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形而下的各种研究应用,简单的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构建的原因。
1.2.2形而上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理念中的形而上方式其实就是理论抽象思维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中的话语范围形而上,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范围中的思维使用在话语研究理论中的抽象词语研究方向[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围中的形而下和形而上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哲学关系,同时其形而上也指导形而下的发展。
1.2.3创新维度
哲学范围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存有属性话语和非属性话语两种概念的差别,这些用于不但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下的具体应用,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的空间发展。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关系下的话语创新发展
2.1积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思维模式下的对应关系的创新建设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的关系属于一种立体的空间,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中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其表示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的对应话语创新研究平台的建设,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将话语当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主要的研究平台、区间和载体。使用哲学思维模式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对的关系话语作为一般的研究宗旨,积极的展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观念相对应的话语研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的话语创新研究载体的建设,就能找寻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关系中各项研究主体、时间与空间等。
2.2构建哲学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关系和研究立体空间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对应的关系和研究的立体维度与时间维度理念,详细的说其实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性属性的话语对应关系和研究为基本出发点所组成的话语观点群与观念系统的空间,或者可以表述成用时间和历史环境的发展变化而组成的非常规性的话语属性空间[3]。
2.3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系统下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话语体系
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教育全新体系,其实就是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理念下与之对应的各种关系话语教育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对应的关系体系。其充分表示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体系,也是促进我国当代现代化发展的大众职能。
3.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的各种关系区间一旦建立,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对人类物质世界有认知或者反馈,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科技含量与人生的哲学思想内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体系全新建立方向的时代性标志。
参考文献:
[1]李宪伦,梁小延,覃萍.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常规属性、边缘属性与哲学思维构建――步进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9,07(14):8-12.
[2]梁小延,李宪伦.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边缘属性与非常规属性话语的应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9,09(12):1-4.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包括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等多个方面。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建设人本身与探究人存在的意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创造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人文关怀的表现。另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来说,无论是受教育还是教育者都是人,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育德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并相互影响,因此,思想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2.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2.1关心并满足人的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另外,马斯洛认为只有低级的需求被满足后才会想要满足高级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需关心并满足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文关怀关注更多的是精神需求方面。
2.2提升精神文明
社会的迅速发展让人的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地转变,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精神需求就会日益增加。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会存在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同样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有些人会追求道德情操,有些则会追求低俗趣味。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单单只停留在物质需求方面,更多的是注重提升人的精神文明,帮助人们从物质利益方面上升到塑造理想人格等精神方面。
2.3创建精神家园
由于社会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部分人无法适应社会的转型,从而产生迷茫,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创建精神家园。创造精神家园是人文关怀的最终关怀,最根本的是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达到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的境界,同时也是是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的策略
3.1加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与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无论在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出现不同的论点时,学习的要点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与方法,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讲解三个代表思想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对三个代表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分析和讨论过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三个代表思想的看法,从而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习惯,对我国的国情有进一步的了解。
3.2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早地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在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同时,让人文关怀内容渗透到活动中,积极开展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例如,开展下乡支教的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贫困山区的教学环境以及山区孩子对学习的渴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3教师加强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所具备的要求更加高,需要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学生的学习最需要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发言或判断存在一定误差时,教师尽量避免正面的批评。高校学生最大的特征是自尊心较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虚心接受教师所提出的建议与批评,并主动改正。另外,教师对于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所讲述地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
3.4不断地完善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心灵世界变得越来越空虚,甚至有少数人的社会道德观念都令人堪忧,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并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提高道德水平。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在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以作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0引言
师生关系作为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是教学领域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进师生双方的了解,加深师生双方对彼此的依从感,提高师生之间的默契度,使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进展地更加顺利和通畅。如果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和思想政治老师关系僵化,师生双方的的上课情绪和兴趣都将受到极大地挫败,学生甚至不愿听教师的授课,或者干脆不去上课,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需要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认同不仅仅要从理性方面和感性方面,而感性方面是影响师生关系最主要的因素[1]。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师理性方面的认同感主要来自教师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和个人的修养、品质等。如果一个思想政治教师不用心备课,上课的时候照读课本和课件,缺乏良好的理论修为和分析对策,在学生眼中就是一个不合理的教师。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位思想政治教师的上课质量很高,然而上完课就走,上课前也准时进入教室,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致保持“高冷”的态度,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缺乏与大学生沟通和情感交流,学生就会形成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和层次感。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需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所谓的教学,本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统一,离开了另一方都失去了意义和价值[2]。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师生的关系则是连接“教”与“学”知识的传输纽带。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制约着知识传输的质量和功能地发挥。如果师生关系融洽,老师和学生双方保持经常性地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彼此都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则思想政治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知识掌握都会更加的顺利,教学过程也会更加愉快。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出现矛盾,将极大降低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将会受到阻碍甚至发展中断,而教师的授课质量也会大大降低,影响思想政治的教授。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2.1 教师方面
2.1.1 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抛弃只关注表现好,发言积极的学生,而经常忽略课堂表现差,默默无闻的学生,这是师生关系的大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平等的眼光和态度对待每一位在座的学生,争取给予每位学生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发言后及时用肯定和赞扬的语言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使学生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对于课堂表现差,喜欢坐在教室后面默默无闻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能忽略了他们,而是要刻意得点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发表意见和想法,增加他们课堂的参与度,否则,教师对他们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将永远失去这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亲近感。
2.1.2 采取生动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课程本就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时间一长,课堂教学难免枯燥乏味,学生必定会产生排斥情绪。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以大学生为学习主体,把教师自身放在指导者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2 学生方面
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要端正学习态度,摆正位置,主动地像教师学习,在遇到问题时,要勇敢地像思想政治老师请教。课余时间,学生要善于主动找老师聊天,进行思想和情感方面的沟通,并悉心诚恳地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人无完人,教师虽然起着表率作用,但他们也是普通平凡的人,因此,学生在发现教师出现失误时,要尽量去理解和尊重教师,不能因为教师一时的失误就完全否决教师的整个教学。
3 结语
在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新形势下的大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需求,坚持一个都不落下的原则,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博得学生的爱戴。学生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向思想政治教师敞开心扉,进行诚心的思想沟通。只有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课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需要准备,教师应备课,而学生应预习。教师课前备课是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准确清晰地向学生转达课本的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要点及方向。学生预习,是为了在开课前,预先对教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并在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以后更好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查缺补漏。但是,现在的很多学生却并不重视课前预习,作为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作出相应规定要求学生完成,具体可分以下几点:
1.明确预习的范围和重点
教师应在课前明确指出需要学生预习的课程范围,注明重点并围绕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思考。
2.提出预习的目的
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例如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而非只是通读一遍完成任务。
3.提点预习的方法
教师在要求学生预习的同时,应该交予相应的方法要点,例如让学生预习时自行标注重点、难点,在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思考,未能解决的标注后留到课堂上询问教师等,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应予以必要的督促与检查措施,如笔记的检查、课前提问等。
二、课堂之上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当予以重视。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实例的讲解,而非照本宣科,防止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导致兴致怏怏、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课程环节中,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取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1.集中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是保证听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只这样学生才能跟上教师的进度,抓住教材重点、解决难点,从而提高听课质量。只有集中精力,学生才能作好笔记,为课后的作业和应考复习打下基础。
2.“听”“看”“思”“记”结合
“听”即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的授课内容,学生只有认真听课才能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看”是要求学生注意看教材、黑板或多媒体的内容去了解课程内容,看教师的手势和眼睛去体会教师想传达的意思。“思”是指学生在跟上教师授课思路之余,还要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不仅是学会记忆,还要懂得思考。“记”是指学生应该认真作笔记,在教材上相应地方记下要点、做好标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便课堂之上记得再牢,也难保课后遗忘,“记”不单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本的记忆与理解,也能作为备案在将来应考复习之时有所作为。
只要将“听”“看”“思”“记”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仅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轻松不少,并且对于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记忆、掌握以及日后面对考试都大有益处。
3.注意方法
学生的学习,不光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好每一步,还应当注重完成这些要求的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在全力以赴之后带来成功。
(1)听
在听课的时候,学生应该注意教师对重要问题的讲解分析、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答案、重要的名词和概念等,而非漫天撒网,一字不漏。
(2)思
学生在听课时要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特别是那些重要的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容易混淆以及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3)记
学生在做笔记时一定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切记主次不分、语意不清,也不要一字不落地照搬。
三、课后复习
1.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地回顾课程的内容,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掌握课本上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教材重点、难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在平时的作业训练中,逐步学习并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路线。长此以往,不禁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期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成绩;还可以有效的巩固复习课本知识。
2.应考复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73-03
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承担对在校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与相对独立性
1.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性与连续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完成教育目标,共享教育资源,共用教育载体,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1)两者的教育主体具有交叉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好坏。在大多数高校,从事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承担研究生公共政治课;在个别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由部分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完成,这既是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本科学生在课堂上近距离地感受名师风采,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本科生对理论的学习兴趣、了解前沿问题,增加本科生政治理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本科生是高校中思想最活跃的群体,研究生的思想问题在本科生身上也有反映,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与本科生接触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便于集中应对。教育主体的交叉性,有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发挥作用,使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2)两者的教育内容具有衔接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既不是简单重复,更不能彼此孤立,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与提升。如果没有本科阶段对理论的“认知”与“识记”,不可能有研究生阶段的“运用”与“创新”。在具体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本科生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与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有重合,前者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预留充足的空间,重在讲清楚讲明白,后者要针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讲深、讲精,注重思考和提升。这样既能保证教育的连续、深入,避免出现炒冷饭或者把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地复制到研究生教育中去,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两者的教育效果具有互补性。没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水平和效果,高质量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大致相同,两者共同分享校内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本科生群体的课余时间较多,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以本科生为主体的校园广播、主题教育活动、校报等校园媒体营造的教育氛围则有利于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生群体普遍比较成熟、沉稳,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本科生不同,他们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读书报告会、参与网上时事论坛讨论等形式能够带动本科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引导本科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另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能够吸引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加强互动,在教育效果上优势互补。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与独立性。
(1)两者的教育层次不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都从属于高等教育范围内,但是,两者所处的教育阶段不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不同,本科生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两者在教育体系布局、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体例以及各自的功能定位方面都有区别。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比较长,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渠道和教育载体更加多元化,而研究生教育更强调“管用”,侧重“少而精”,而且,两者在教育层次上的差异不是高和低的差别,而是高等教育目标指导下具体的教育阶段的差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去拔高本科生教育,也不能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去应付研究生教育,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妨碍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两者的教育对象不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起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自主意识较强,思想开放、个性鲜明,容易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以及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集群性较弱,群体内部异质性较强,比较分散,经常以个体为单位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失衡现象,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另外,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对理论的需求程度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意识到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教育群体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对策,体现教育的针对性。
(3)两者的具体教育目标各有侧重。从宏观上来说,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但是,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教育阶段的不同,两者的具体教育目标也各有侧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规范言行、提升道德水平,在理论教育方面,强调学生要“知道”“懂得”,能够感受到的魅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提供科学的思维工具,缓解心理压力,塑造健康人格,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在理论教育方面,强调要“知其所以然”要“透彻”,能够用解释现实问题,验证的真理性。当然,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各有侧重,有所区别。
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两者的相对独立性,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司其职”,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两者的区别容易被忽视,出现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一种表现是质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或者根本没有必要。长期以来,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较成熟,自主意识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成熟,而且,一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大。这种观念导致对研究生疏于管理,认为学习和学术研究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全部内容。另一种表现是把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直接复制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的教育背景、教育环境相同,本科生遇到的问题在研究生身上也有反映,忽视了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这两种表现的后果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严重向本科生倾斜,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人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导致研究生处于“散养”的状态,思想困惑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关注和解决。研究生党团组织的作用被弱化,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而且,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存在很多空白点,研究空间很大。
2.忽视两者的联系,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彼此孤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都从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极大的交流空间。然而,长期以来,受到本科生在校人数比例较大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彼此分离、各自为战的状态,出现了一强一弱、一重一轻的态势,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一种表现是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给研究生教育更多的预留空间,教育目标与本科生实际相脱节,超越教育阶段,出现大而全、假而空的倾向;由于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全局意识,在教育过程的设计中不是从本科生教育的薄弱环节出发,给予必要的补充和强化,而是重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部分地与本科生重复,博士研究生的教育部分地与硕士研究生重复,导致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降低,仅为了赚学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感受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性和实用性,收效甚微,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种表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策的选择上缺乏必要的衔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做好“启下”的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有效地“呈上”,两者之间出现断层,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大打折扣。
3.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自存在的问题使相互支撑受到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本科生阶段不可能完成全部的教育任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重复本科教育的工作,两者之间需要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但是,两者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局限性使得彼此之间的支撑作用受到制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及西方社会思潮影响的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尚未完全建立,还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不够多样化,教育对策显得被动、滞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似有实无,适应超越规律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部分高等学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职工作队伍,条件保障还不完全到位。特别是面对研究生规模扩大、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还缺乏积极应对的有效办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仍然处在调整中,辅助教材建设还不完善,研究生导师的作用以及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亟待加强,这些因素限制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提升作用不明显。
三、理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对策
1.尊重相对独立性,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要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同等重要,并非可有可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要改善目前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失衡的现状,认真学习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适当增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持续的资金支持、具体的制度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保障。第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新一轮课程调整为契机,缓解原有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而言,与本科生课程要体现吸引力和丰富性不同,研究生课程要体现思想性、学术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要重点解决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部分重复的问题,在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为博士课程预留空间,保持课程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加强不同层次的课程之间的联系,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之间要体现出梯度。研究生课程要对专业课程具有渗透性,重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在辅助教材建设上要体现出时代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不回避理论难点以及时事热点问题,能够有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对课程选读篇目要做基本规范,避免盲目肤浅或者与时代脱节。第三,重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专职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的教育作用,鼓励和引导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尤其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一、企业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就目前企业发展实际情况而言,企业人事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均不是十分理想,仍旧有一定问题存在。首先,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均停留于形式层面。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在很多管理层人员及工作人员看来,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工部门责任,而人事管理工作属于人力资源部门责任,两者之间并无共通性存在,仅仅属于两个部门,两者之间不能同时实施并未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缺乏充分配合。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人事管理之间。在目前企业运行过程中,在很多人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并未能够符合实际需求,与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相比明显比较落后,未能够在企业人事管理中较好融入。再次,目前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未能够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其具体表现主要就是在企业中注重业务发展而轻视队伍建设,注重要求而轻视管理,注重员工使用而忽略员工培养。此外,思政工作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些员工对于思政工作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往往忽略对于相关知识积累及思政工作能力的提升。
二、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与思政工作存在共通性。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其所指的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员工思想上存在的疑惑及矛盾,通过实行科学宣传,以正确方法将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解决掉,使员工能够形成正确观念,确保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以积极心态投入,其属于一种教育疏导工作,目的是实现员工全面发展。对于企业人事管理而言,其主要就是通过相关管理体系,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促使人才艺术应用能够得到最优化效益,从而使企业能够实现规范化及科学化发展。因此,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需要完成的基本目标方面存在共通性,同时两者的作用对象及基本手段也存在共同点,如两者均以员工为作用对象,均是通过对员工思想产生影响,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员工行为得以转变,同时两者均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及企业环境等载体使基本目标得以实现。
(二)在思政工作开展中人事管理属于重要载体。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企业人事管理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属于强有力支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有效激发员工思想积极性及工作积极性,有效发掘员工潜力,这在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是重点内容。在企业人事管理方面,不能单纯依靠制度体系及高层命令,而是需要对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以更加科学规范化的现代化方法实行管理,可使企业员工思想行为更好协调,促使企业人事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管理工作开展中,两者之间需要相互借鉴,优先考虑员工利益,以员工基本问题的解决为着手点,在企业人事管理中促使思政工作水平提升,在思政工作中对人事管理进行完善。
(三)在企业人事管理中思政工作为重要基础。在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思政工作占据重要地位,企业高层、领导者及员工均需要清楚认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员工思想,使员工思政工作得以更好完善,在员工积极向上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够营造良好和谐环境。在目前企业改革背景下,企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导致人事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对于目前企业人事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挑战,通过对思政工作原则及方法进行利用,可使员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员工矛盾得以缓解,从而使人事管理得以更好开展。
三、结语
在目前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开展中,思政工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因而为能够实现人事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作为人事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清楚认识思政工作与企业人事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充分把握分析,为两者能够实现有效融合提供支持与依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8-0085-02
实施以思想教育服人和以心理教育感人的双重影响,以情感沟通促进理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氛围;迫切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给与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将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大学生在以后的整个人生道路上顺利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根据新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新生思想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整个大学期间的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乃至为学生以后的大学学习、生活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一年级新生常见的困惑
1.对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大一”新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处于未成年向成年人的转折时期。而他们从小没有远离过父母,大多数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他们现在需要独立处理吃、穿、用等原来被父母包办的各种生活琐事,会一时难于适应。[1]刚离家的大学新生,由于缺乏理财观,自己随意支配生活费,超前、过度消费,大学生中入不敷出的大有人在。有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平时消费来源来自父母,越来越多的学生月消费都在千元以上,在钱不够用时,更有少数学生开始使用银行信用卡透支。另外,学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部分学生不能忍受他人的不良习惯,也不喜欢本应自我决定的作息时间被限制,由此产生了对环境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常表现为恋家、失眠、郁郁寡欢、自闭等。
2.对人际交往的困惑
“大一”新生从不同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大学,组成一个新的集体,由于性格、经历、习惯的差异,往往很难迅速融入这个新集体中。部分学生在经过几次交际后,发现这个集体中没有与自己趣味相投的朋友,于是从思想和行动上就把自己独立于集体之外。这很容易导致他们时常会产生与人交流、与人相处等许多困惑,感到自己活得比同学累许多,乃至产生自闭等心理疾病。常表现为独来独往、不与班级或宿舍同学交流、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被他人的一句话伤害等。
3.对自我专业学习的困惑
大学与中学在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学的在课程设置上,都是一贯制。为了在中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生往往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几门主要课程上。而大学每一学期都要开设好几门不同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大学课程仍沿用不适用的中学学习模式,结果造成学习上疲于应付,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习内容上,中学时一堂课通常只讲一小节内容,而大学则要讲几节,甚至几章。不少学生适应不了这种快节奏的学习形式而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在学习方法上,中学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老师不厌其烦地辅导,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而大学阶段强调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较多。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一些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去充实和完善自己,表现出空虚、无聊的情绪,产生莫名的烦恼。他们在此时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对学习产生焦虑情绪,有的甚至会自责、自卑、自暴自弃,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4.对人生目标缺失
人生目标这一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生目标会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中找出确定性,不为外物所动摇;在茫茫人海、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人生目标会指明前进的道路和奋斗的方向;在生活和奋斗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人生目标会自己激励,克服困难,继续前进。但是,人生目标的缺失,却会在许多大学新生的身上表现出来。大学新生在考上大学以前,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这是他们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奋斗的最大动力。而考上大学以后,这种维持了十几年的奋斗目标就不复存在了。在这个时候,大学新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目标迷失。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有的新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太感兴趣,以致出现厌学情绪。
三、提高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措施
1.充分认清教育对象的特点
8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起成长起来。随着物质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丰富以及互联网的影响,他们受环境影响较大,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同时又缺乏长远规划,易感情用事。再加上一直以来他们都在父母的悉心照顾和亲戚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下成长,他们在中学往往就是较好的学生,自我定位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锻炼太少,几乎没有受过困难和挫折,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心理发展还在走向成熟,较易出现情绪波动。因此,充分认清大学新生的各种特点,针对性地对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收到实效。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够适应的方面,把握工作重点和突破口,以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引导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发展目标
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就是要把修身和做人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大学新生可塑性强,要抓住时机,在学生才进大学期间,帮助其确定坚定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引导大学新生勤于修身,学会做人。[2]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国家栋梁之材。
3.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
从新生报到至军训开始前的这一时段,工作目标可以设定为熟悉学校环境与加深学生对学校、集体的了解,形成初级归属感。
首先,对校园软硬环境的熟悉。校园硬环境主要是指对关系到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及其可提供的服务等。校园软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学籍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等。对环境的熟悉可以通过讲座、参观、与高年级学生交流、知识竞赛、个案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中,针对软环境的制度教育需要长期进行,不可一蹴而就。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校园生活,更是对教育管理者未来规范管理,做好预防性工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培养归属感。归属感是一种集体的凝聚力,是化解新生心理问题、解决现实困难、提供心理扶持的情感力量。首先要强化对学校、院系和专业的归属。通过邀请各级领导与老教师对院系历史、专业特色、发展前景、师资状况、培养方式等进行介绍,消除陌生感,增强亲和力,帮助新生稳定专业思想,建立初步认同;其次要强化对本班集体同学的认同与归属,这一情感归属在新生适应期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种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加强自我意识,加深同学之间认知与了解,让他们在短期内相互熟悉,学会在同伴中寻求合作与帮助,初步建立对班集体的认同与热爱。
4.加强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大学新生的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闭缩性,加上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他们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往往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因此,大学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活动不能“守株待兔”,而要主动出击,积极了解学生的心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以积极措施实施心理干预。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掌握和反馈大学生思想动态。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同时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多层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3]实践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主要是成长中的困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低年级。针对大学新生,开设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应有所侧重,主要解决其适应性困惑,使其能很快地融入集体。
综上所述,特别是针对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效果上是相互促进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生中发挥导向标的作用;新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初步确立,又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在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迈向社会阶段的第一步,新时期的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在新生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其指导,帮助其明确目标,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