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的机遇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2 14:54: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专业的机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会计专业的机遇

篇(1)

在我国,每一个层次的会计教育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相应分为研究生、本科、大专以及中专的学习等级[1]。高等职业教育和其它教育相比,显著的特点是教学的培养目标更具应用性,教学方法更具实践性,专业的设置更具职业性。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其关注的重点是实践性,因此,要将高等职业会计专业办好的关键就是要注重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恰当的判断、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职业技能熟练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办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特色。

1.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状况

虽然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在慢慢进步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加以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会计实习中的技能培养不到位

大部分学校在组织会计专业的模拟实习时,往往是要求学生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技能要熟练,强调练习会计的基本技能。但是,这些都是会计工作者要做到的最基本的技能,加强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仅仅掌握基本技能,很难满足时展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

1.2 会计实践性训练的投入匮乏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会计事务所处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会计人员在走向社会时,所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一些固定经济业务的处理,还会时刻出现新环境新困难,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此时,就要求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但是,在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职会计专业中,所采用的是封闭式的模拟试验,存在着实习资料全盘照抄或者是不够真实的缺点,与社会真实环境中的情境存在脱节的情况,想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就是天方夜谭。

1.3任职教师本身也没有足够的实践锻炼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学生都是要朝着实用性人才的法相进行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决定了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但要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较高的职业精神,同时还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相对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可是,我国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任课老师基本上属于直接从学校学生转化成教师,根本没有实践锻炼的机会,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没有考取会计证。任课老师自身都没有掌握到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就更加难以谈得上将学生培养成操作技能熟练的社会人才。

2.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

会计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想发挥会计专业的最大作用,就要冷静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进。

2.1 完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指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在高职教学中对教师在理论教学以及指导学生实践两方面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技能兼备的教师仍然很少,但是需求却非常大,因此,当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完善。a.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主管或者是会计师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或者是聘请其为学校的教师,带给学生以及老师当前会计事业发展的最新信息;b.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多样化的培训,如远程教育、模拟操作等等,另外还可以安排教师到培训单位进行实训,锻炼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将理论更加良好地结合到实际中,传授技能给学生的时候也就能够更加生动具体,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有针对性[2]。

2.2 加大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的资金投入

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技能得到锻炼,提升实践性教学的手段的主要场所包括会计模拟试验室以及实训、实习基地等。要想真正达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实训方面的投入就不能少。但是由于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很难达到实习资金投入放入充足,因此,加强校企结合、注重产学互补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最迫切的任务。此阶段,学校可以加强与中介机构的联系,安排学生定期加入会计事务所进行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生存中的竞争力。

2.3 改革实训、实践教材

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实训、实践的教材是否和实际情况联系紧密,是否达到了质量上高水准的要求,所以,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训、实践教材的改革就成为了当前实践性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体现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在进行教材的改进时,要注意业务案例的类型选择要尽量丰富多样,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能够反应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进行专业水平的思考,从而建立起印象较深刻的专业理解架构。

2.4 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时间

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就是学习所有在实践中需要用到的技能,理论知识知识进行技能操作的基础,不要求过多,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最佳程度。但是,在传统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将理论知识的地位摆得过高,没有意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虽然近些年来会计专业中的实践性教学有所突破,力求改进,不过收效甚微。实践课课时过短势必难以满足会计专业的培养需求,背离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本质。

学校相关人员应该从会计专业的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合理的搭配,增加实践课的比重,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促进实践的目的[3]。(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自改革开放以来,会计教育历经了跨越式发展,从建国初期设有会计专业的大专院校53所与5500在校生,到2005年508所与571539在校生。在571539在校生中,高职高专(以下简称高职)353734人、本科生208145人、硕士8745人、博士915人。高职人数占当年的总人数达61.89%,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是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会计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截至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持证会计人员1200万人,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是由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动态化、环境多变化、需求差异化和竞争白热化等趋势的加剧,会计人员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否应变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这是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检测,也是对我国会计专业教育质量的检查,尤为突出的是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严峻考验。基于此,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系列发展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会计教育和会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会计教育目标及对策李心合(1998)对我国会计教育现有目标进行了定位和评价,并就西方会计教育目标演进、层次差异、毕业生质量特征作了研究。林昊(1998)认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多层次的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W.SteveAlbrecht(1998)提出了帮助会计教学在高速变化环境里生存的对策。王光远等(1999)对会计教育培养通才与专才之争进行分析,认为应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培养专才。

(二)会计教育发展前景杨有红(2000)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从分析影响会计的因素着手,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是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演化的世纪,这种演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能够满足以高素质为依托的综合分析与判断的需要,而这种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方式的变革。石本仁(2000)进一步分析了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孙铮和王志伟(2002)指出了我国目前大学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会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刘永泽和池国华(2008)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并总结了我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的成就,分析了会计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相应对策。

(三)会计领域教育迈克尔,戴尔蒙德(2005)认为,新兴经济要求会计教育和科研工作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会计实务的需要。会计课程应该成为商学院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会计教学、科研在与实务界建立更紧密联系的同时,应该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扩大研究成果对实务工作的影响。学术界和教育部门对革新的推动有助于会计学术研究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继续发挥关键和积极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发展定位不准确我国现行高职会计教育仍然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学生人校就进入“生产车间”,进行“标准件生产”。高职院校没有对专业、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发展定位不准,职业性和专门性不强,缺乏针对性;思路不清,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现有会计教育无法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而,难以培养出操作技能强、理论过硬和实务操作水平高的毕业生,从而导致“会计学习难、会计操作难、会计就业难”的恶性循环。高职会计教育理应区别于本科教育,重心应放在能力培养上。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由于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学生学习三年,一般校外实习在半年以上,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足两年半,而会计教育仍存在传统大专办学理念,公共基础课面面具到,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始基础课和专业课近三十门,对于英语和数学等课时开设过多,过分强调基础教育。因课时有限,无法保证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观念沿用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忽略了高职教育应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层次教育理念。没有从高职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需求出发,对于一些对会计岗位没有实际意义课程,是否应该被对企业会计岗位更有价值的课程所取代,数学、英语课时能否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课程的教育是否适当加强,应做到理论够用即可,着重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重视专业教育,尤其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税法与税务会计等。

(三)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依然沿袭中职或普通专科会计教学的传统,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显然不能与目前会计教育环境相适应,无法实现会计教育应有的培养目标。大多数教师仍以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缺乏兴趣和耐心。重复听课、作业、考试“三点一线”的模式。这种以“填鸭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事倍功半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严重影响了会计教育的教学和学习目的。在教学方式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与社会需求、实践、学生就业脱节;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教师写板书或者PPT演示、学生听讲或者记笔记的这种模式,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更不能锤炼学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四)实验实训体系层次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会计教育在强调理论的基础上,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套先进、科学完整地试验实训体系作保证,才能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职业型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投入小、见效快,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对实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这与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高职院校忽视了试验实训体系,在这方面投入甚少,大部分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实训和少量的电算化模拟操作,不仅在模拟实训的时间上不合理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另外实训的内容单一,仅侧重于工业企业日常核算的处理。同时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短缺,无法开展有效地会计实训,对于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设备等会计仿真实训则很少。

(五)教材建设开发薄弱“三改一补”是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四条发展路径。一“改”是改革高专,将高专办成规范化的高职;二

“改”是将有条件的成人高校办出高职特色;三“改”是通过现有职业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提倡联合办学;一“补“是发挥少数重点中专的优势,办高职班。高职院校底子薄、起步晚,财政支持的力度也不够,导致课程体系的构建、教材的建设都滞后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发展,各学校要么在中专会计教材的基础上增添部分理论;要么采用会计本科系列教材,以此作为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教材。在离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下,面对新的教育使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阻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是学校发展的“软件”,也是发展的“硬件”。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师资结构、教师知识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精通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极强的实践性知识及施教能力。因而高职院校需要一大批具有双重能力的“双师型”人才,但在高职院校中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多,“能工巧匠”更少,大多数会计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走进高职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些教师会计实践经验很少,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明确会计专业定位专业定位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务之急要明确专业定位。通过近期对就业市场和企业调研,结合高职院校特点认为应以培养小型企业会计人才为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会计具有实战型、一专多能、独当一面的特点。具体要求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能力、编制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分析的能力、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处理纳税问题和报税实务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能力五项是小型企业会计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对高职会计专业和小型企业会计需求相关性分析,认为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分别是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外交流、人际交往与书面文字方面的基本素质,其中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和协作是最重要的。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高职会计教育应突出能力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中,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一是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基础等;二是专业主干(核心)课,选择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税法等几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三是公选课,主要是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些课程。建议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可以在专业的基础上搞特色化,如会计班:会计方向、审计方向、税务方向,甚至可以开设重点班(综合方向),不但要求会计人员是专才,而且需要是通才。同时也是配合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关键,也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变教师“指挥者”的角色为“引导者”角色,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从教师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学生的观点出发来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要求学生去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认知情感、学习的自我成就感以及将对求知的欲望融合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内生机能来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相融的教学方式。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以及计算机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概括性,同时也能使远离实践环节的学生感受到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注重知识接受的同时更要注重操作能力,可采取如案例分析报告、讨论发言、实验设计、总结报告等多种的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大实训投入力度高职教育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应将会计模拟实训作为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中心和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这是保障高职会计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由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会计类人员从业人数有限,所以各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引入会计事务所和记账公司,为学生创造实训条件。在试验实训教学环节,应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穿插在平时的理论授课过程中,在注重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实践性课时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会计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同时也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人手,剔除那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密切的内容,选择那些在实际中使用频率高且比较重要的内容。并且还要拓宽会计模拟实训内容,改变单纯的工业企业模拟实习,让学生熟悉并进行以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贸企业等为模块的实训,同时加强学生相关税务申报知识的学习和锻炼。这样使学生针对不同经济类型的会计核算进行模拟实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求。

(五)开发特色专业教材为适应高职高专的快速发展,弥补高职会计教材建设的空白,众多的高职院校纷纷出版了各种版本的会计教材,但与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突出实训和操作技能教学,结合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财经法规要求,编制―套难易程度适中的专业教材。在高职会计教材建设上应做到以下方面:(1)教材的开发应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能及时根据知识的更新调整相关内容,体现经济发展和会计实务发展的要求。要以“够用”为度,删减掉那些证明、演算及推导的过程,而应增加些实例,通过实例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2)教材的内容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教材的编写可有会计教育界和会计实务界人员的共同参与。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教材的理论宽度和深度,又能反映会计实务处理要求。可以在每一章节设有开篇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出学习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通过任务或案例引入,进行分析后引出章节学习内容,使学生学习能够有的放矢;在主体内容中尽量和实务做好对接,增强教材的应用性;每章附有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课后还有实训或案例分析,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开发以就业能力和实训技能为本体的立体化教材。

篇(3)

[作者简介]戴小玉(1978- ),女,甘肃兰州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陕西 西安 710077)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基金项目“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YB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38-02

高职院校的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会计人才。但是,会计专业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更好地强化以“职业能力”和“就业”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1.对会计专业的职业规划比较模糊。由于上学期间很少接触系统的职业生涯培训,对自己将来的人生之路认识不清,导致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会计岗位的认识和了解比较模糊,不了解会计的岗位需求。

2.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受本科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理论教学枯燥、抽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受教学理念及学校经费的制约,部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同时,由于缺少对会计岗位和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状况的认识,导致学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企业要求。

4.欠缺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且极具发展潜力的综合型人才。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接受本科阶段学历教育的压缩,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缺乏相应的技能教育,而且缺乏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现阶段的会计工作越来越与国际化市场接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会计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分析(139页表)

三、基于会计核心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思考

1.会计专业应根据职业能力分析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基于会计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社会和岗位的实际需要,在分析不同岗位会计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不同职业能力要求的知识结构,充分反映“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表现”这一基本规律。要想突出职业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职业能力相对应的不同课程模块。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通过三年研究与探索,最终形成了职业模块课程设置与“多证书”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结合专业资格证书教学的基础上,按职业功能的不同将会计课程分为以下模块:专业岗位能力模块、技能实践模块、方法能力模块、职业操守模块和社会能力模块,每个模块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另外,考虑到高职会计教育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需求,还要考虑学生更高层次的后续发展。对此,我校在一年级安排了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相关课程,使会计从业资格合格率达到91%以上,远远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在二年级又安排了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的相关课程与讲座,同时还将个别资格证书的考试成绩与本课程的结业成绩相结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考试,有效地将专业学习、资格认证与课程评价相结合。

2.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会计自身职业特点的要求。由于企业财务状况自身保密性及岗位需求人员较少等特点,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往往有名无实,无法真正融入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因此,我校就这一问题对财务工作中具体涉及的不同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按照相对应的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及工作内容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工作能力标准。目前,我校根据典型工作业务流程,共开发会计工作能力标准二十余项。学生通过此项会计职业能力的特殊训练,能够清晰完整地认识到不同会计工作流程及具体涉及的会计工作方法,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一般会计人员5~10年的工作经验,极大满足了所有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需求。

3.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应高度重视以流程再造为核心思想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的逐渐应用,企业越来越重视以流程再造为核心思想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这给高职会计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企业中流程有效实施依赖于财务工作人员对现有现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等资源的不断优化与整合,并根据目前的资源配置有效预测未来资源配置状况,为企业未来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其中,现金流预算是所有企业资源预算的基础,也是高职会计学生的实训重点。学生在进行相关职业能力培养时,必须熟悉本职及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能对企业现有经济业务、客户资源、现金流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合理建议;通过模拟企业经营对企业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判断,并能提出合理的风险控制建议;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及计算机操作;培养对数字的高度敏感能力,对模拟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数字及特殊数字具有良好的洞察能力及记忆能力;在流程再造模拟实训中重视团队合作与协商沟通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校专门花费六十余万元成立了ERP实训室,通过模拟企业七年的生产经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4.“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会计教育是培养技术过硬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既具备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要想培养“双师型”教师,探索一条适合学校特点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方针很关键。校领导必须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相关实验、实训室建设,为教师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及各类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决策、财务创新提供便利条件。成熟的“寻访会计师”模式是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的另一途径。专业会计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为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相关财务服务机构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通过兼职、顶岗以及合作研发等完善自身的实践技能,提升职业能力。聘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也是高职会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5.重新构建基于会计核心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高职会计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笔者构建了新的评价考核体系,分为专项会计职业能力评价及通用会计职业能力评价:一是高职院校可以将通用会计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将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纳入学生毕业要求,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助理会计师资格、涉税从业资格及中级会计师资格等相关资格证的考取,这有利于促进学校按相关行业标准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有利于实现学校教学与考核分离相结合,促进各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得到各企业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二是专项会计职业能力考评可以以专项课程任务驱动或综合课程任务驱动为考核单位,抽选其重要核心会计职业能力进行实训专项考评,并与其卷面理论考评相结合。彰显不同会计职业学校培养特色与综合职业素养水平。

本文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现状以及社会和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提出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必须重建新的课程体系;重视会计自身职业特点的要求建立会计工作标准制;通过ERP实训室培养学生流程再造及企业资源管理的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最终,构建一套完善的基于会计核心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效促进学生会计核心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一、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近二十年,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我国会计学专业因“就业好”成为高考生志愿填报的热门专业之一,但同时也是失业量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目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之间普遍存在会计人才在专业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会计人员。来自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结构性矛盾。这一现象说明我国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会计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更没有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与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成因分析。

(1)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导致会计人才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方面与差异化的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多数高校都以国家统一标准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差异化市场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然导致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同质化现象并引发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与会计职业需求的脱节,即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及其结构与会计职业实践的客观需求没能实现有效对接,必然出现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2)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滞后于会计职业需求变化。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与会计职业实践需求变化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大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然,这一方面可能缘于企业招聘会计岗位差异,提出了超过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等职业能力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会计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准则解释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导致的毕业生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实践需求的现状。

另外,近二十年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现象,导致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会计职业需求的脱节和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

(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正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

为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制定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意见》明确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目标:“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法》也明确指出:“‘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为手段,并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教学质量工程及其建设正成为高等学校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

当前,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其优化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抓住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开展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我校成都市“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校于2008年启动了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从2008年至今,我校会计学专业先后获准立项建设了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改项目、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和特色专业等省、市、校级教学质量工程10余项。其中,会计学专业成为成都市第二批获准立项建设的特色专业。我校“会计学”特色专业与上述教学质量工程及其建设为推进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了强大动力。“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与思路如下:

(一)“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我校根据面临的办学环境、学校类型、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等客观实际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遵循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生成机理,确立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在成都市和四川省都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会计学专业,能够向成都市和四川省乃至全国输送合格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为实现上述建设目标,我们拟采取及正在实施的建设思路如下:

1.外引内配结合,打造更具特色的优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紧紧抓住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机遇,加强专业“双师型”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加大现有教师的培养和锻炼力度,尤其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加大“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力度。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储备人才资源。

2.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继续结合会计职业与社会需求,革新、优化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并积极实施。优化的重点方向与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衔接、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等。通过革新、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为实现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制度基础。

3.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因此,我们结合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密切依托专业试验平台、专业实验室、公司、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学专业技能培养平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根据会计职业需求按需施教,特色授课,注重会计技能培训,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会计学”特色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教改项目与《会计学原理》等精品课程及其示范与辐射作用的发挥,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提升。

5.通过专业教材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根据会计职业发展要求和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尤其要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需要,开展专业教材建设。通过优化、革新专业教材内容,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内容,以促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现强化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教学内容是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即专业教学内容的革新与优化。

三、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探索

2013年,国家教育部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此,我们遵循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演进规律,结合会计职业实践需求和“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将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革新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我们期望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将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厚基础、宽口径、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即将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全面的个人发展能力,适用会计职业实践及其发展所需的广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与较高的职业素质,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为此,我们重构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并细化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我校会计学特色专业所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毕业生应构建的知识结构。方案明确了毕业生应具有较宽人文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系统地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较全面地掌握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管理学、统计学和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二是毕业生应构建的能力结构。方案明确了对毕业生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会计核算与管理、财务分析、语言与文字表达、沟通与协调、信息采集与分析、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要求。三是毕业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类别及等级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构,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革新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会计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所确定的培养任务,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借助课程体系的协同效应,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革新、优化的具体思路与内容包括:

1.以“四个有利”作为课程体系革新的指导思想。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要有利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利于会计职业实践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与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

2.搭建课程平台,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任务。在今年开展的会计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我们引入了课程平台建设思路。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别由校级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组成。各类课程被赋予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甚至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功能。它们分别由学校、学院、专业所属系管理并具体实施,分别完成培养规格所确定的培养任务,以共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构建“五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并借助课程体系所形成的协同效应,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目标是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目标,并借助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融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实现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五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分别是:一是以计算机基础和《近现代史纲要》为代表的思想政治及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二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该类课程突出对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它既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更是体现院校之间差异化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方面的课程。三是综合素质培养课程。该类课程突出了对学生广博知识与开阔视野的“宽口径”培养,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该类课程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判断能力、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等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类实践课程。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学生获得该类课程学分既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全校任选课获取,也可以通过参与科创活动、学科竞赛甚至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获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借助各层次课程教学内容的协同效应,实现提升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凝练我校的会计学专业特色与差异化竞争优势目标。(1)对所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新增或革新了20余门课程,如专业导论、专业认知实践、企业管理全景综合实验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专业办学特色,形成差异化就业竞争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为确保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成功实践,我们对人才培养方式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并在改革创新实践中探索出了“课程教学+校内实训基地+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企业(用户)”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强化对学生社会、职业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破解当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经过近年来创新研究与大胆实践,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学生就业与社会效益等方面显示出了特色与优势。

四、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成效与反思

(一)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成效

原哈佛大学的校长、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校舍大小和人数多寡,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麦可思公司的“成都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2)”显示: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好、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与明显的差异化优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毕业生就业率高。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非失业率达到97%,比本省同类院校高出近5个百分点,比校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本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比本省同类院校高出104元,名列全校第三。(3)毕业生专业相关度高。本专业学生就业专业相关度高达89%,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和我校平均高出20多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三。(4)毕业生的职业吻合度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吻合度达到70%,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与全校平均高出23、19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5)毕业生工作能力满足度高。本专业毕业生对掌握工作能力的满意度高达90%,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与全校平均高出7、10个百分点。(6)毕业生知识的总体满足度高。本专业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总体满足度达到83%,均高于本省同类院校和本校平均。(7)毕业生就业稳定。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低,列全校第二。

2.专业人才就业竞争能力强。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0.6%,名列全校第二。(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一是本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水平高;二是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质量好。如本专业有58%的毕业生就业于“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科研事业单位,有超过44%的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的员工规模在1 000人以上。

3.办学社会效益好。会计学专业的办学社会效益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高。本专业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高达96%,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与全校平均高出14、9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2)专业报考率高。在最近三年的专业报考率统计中,本专业第一志愿的专业报考率都保持在300%以上,一直名列全校前茅。(3)就业现状满意度高。本专业学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达到了76%,比本省同类院校高出26个百分点,比我校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反思

我们在总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办学成效的同时,必须冷静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以待进一步完善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并为其他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提供参考。

当前,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实践中亟需反思的主要问题是:当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需求时,我们是置会计职业实践需求于不顾放慢改革创新的步伐,还是降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亟需加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以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及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亟需大量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与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的需求。这种局面的持续发展,必将导致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滞后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降低。其中,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可供引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资源的匮乏;二是大部分教师因专业所在院系不能控制的业绩考核等原因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不情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实践。因此,如何破解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与会计职业需求加快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之间的难题是当前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J

参考文献:

1.会计学专业就业机会多但竞争更激烈[EB/OL].中国宁波网:http://.cn/system/2010/04/28/006505864.shtml.

2.陈英,刘淑花,王玉香.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经济师,2010,(11).

3.韩博.会计人才差异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篇(5)

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有力工具,已被各中、高职院校广泛采用,在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会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基本采取“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作对象相结合的方案”。 仿真包括操作过程仿真和操作环境仿真,即通过计算机模仿会计各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通过创设模拟公司,仿制公司经济业务各流程原始资料,让学生通过转换会计岗位各有关角色的模仿操作,掌握会计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解决仿真无实物对象存在和仿真可能与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校外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来源于两个公司:一是厦门网中网软件开发公司,二是北京用友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都是通过教学软件进行实训教学。

厦门网中网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出纳实务教学平台、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平台、财会分岗实训教学平台、税务会计实训教学平台、电子报税模拟教学平台、会计综合实习平台、中小企业会计实训教学平台、会计作业平台、虚拟实习等几个模块。它的特色是按会计工作岗位角色进行相关业务模拟实训,从而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整体流程、会计不同岗位工作内容,然后通过虚拟实习平台,把会计工作与银行、工商、税务等相关单位进行衔接,达到掌握会计总体工作内容的目的。

用友软件主要是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按工业企业岗位工作模块设置了公共档案、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工资模块、采购模块、销售模块、库存模块、核算模块、财务报表、财务分析、往来管理、现金银行、项目管理等模块,从单位基础资料设置到岗位人员分工、凭证录入与采集、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分岗处理、报表编制等一一进行模拟,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电算化会计工作业务的整个流程。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特色

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其中网络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无论是从手段和形式上,还是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上,都具有许多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所提供的巨大信息容量等。而这势必对传统会计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如传统的、单方面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被新型的教学模式所替代,教学方法也将朝着“网络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方向发展。这些都给传统会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网络教学平台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也是促进学生“学”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它的特色体现在:

1.简单实用

网络教学平台的操作简单,资源渐趋丰富,服务形式更多样。

2.图片资源丰富

传统的会计教学因会计工作票据的缺乏或仿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进度,也影响了学生认知、分辨的能力和质量。而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内含大量的仿真会计票据和相关资料,既减少了教师制作的难度,也增加了学生实际体验的广度和深度。

3.不限时空性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4.多向互动

在多媒体网络中,具有三种交互性,即: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机器的交互一方面是通过课件,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一个软实体)感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及遇到的困难,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引导。这种本质上也是教师经验的总结。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通过多媒体网络,可以协同学习、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老师的交互表现在,当多媒体教学环境感知到学生的困难并经初步的引导无效时,由教师亲自辅导。

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

以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引领的网络教学平台,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改革了教学方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创新了学习方法;教学过程的内容与结构的设计改善了教学活动的环境和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从而确立了会计专业教学的“三个中心”――项目中心、学生中心、实训情景中心,解决了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教法”和“学法”的问题。

1.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即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心理学研究发现,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教学效率要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教学效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课程随着各种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的综合灵活运用,使教学目标更清晰、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活动更灵活、教学评价更及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课程具有知识容量大、教学情景多种多样、学习方式多、教学信息更新快等特点。这种教学方式方便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或提出的问题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取所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网络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共享。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课程通过链接、提供网址资源等多种方式引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丰富了信息量,从而实现了最大范围内的、跨时空的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4.拓展了师生交流的空间

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广阔自由的教学环境,拓展延伸了教学时空,丰富了师生的交流方式。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师生之间利用BBS、E-mail、QQ、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问答天地、疑难解答、视频会议系统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之间在空间上的零距离沟通。

总体上讲,使用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课程的学生对网上资源的使用效果是比较认可的,大部分学生认为网上资源内容丰富,对其涵盖的学科领域比较满意。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时,有时因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知识的相对枯燥乏味或对会计缺乏兴趣,或遇到困难,而产生挫折感、迷失方向甚至由于信心不足而出现放弃等情况,还有学生反映网上资源更新不够及时等。

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不足

1.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中,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设计。网络教育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但是能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不是非常容易的,多数学生不能把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课程的应用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主动参与网上学习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二是课程设计中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环节。

2.网站建设和网络资源需进一步加强,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重点突出教师的互动性、师生的互动性。

3.网上教学的力度不够,教学录像的录制及上网工作需加强。

4.立体化教材建设有待完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课件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如何实现交互式教学、大小班如何结合更有效有待进一步探索。

5.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在如何监控学生学习状况、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避免学生放任自流等方面,仍存在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不足。

6.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需进一步改进。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还需多样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尺度上把握不够准确。

五、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改革设想

1.网络教学平台动态情境的视频创设,体现网络教学平台的联动性、情境化

虚拟教学平台虽然有各业务流程的动态画面―――把静态的对象赋予动态特征,如职业情境化、企业氛围、业务场景,但缺乏连贯性。如工商、税务、银行、企业一体的流程图,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企业开办初期如何到工商、税务办理合法证件,提供哪些资料,如何在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在企业的正常运转期间需到银行办理哪些业务,怎样办理?到国税、地税部门如何缴纳相应税款……企业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到哪些部门办理何种手续?视频应向教学内容情境化、交互方式多样化、导航系统便捷化方向发展。

2.在网上建立全方位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资源库

这主要是指按我国高校中现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制作教案,学生还可以利用资源库演练所学习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知识,进行会计实验的模拟操作。当前我国网上的“立信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库”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视频丰富的学习材料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多媒体素材的同时,为了方便使用,开发人员还应从资源库的可操作性角度加强设计,即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弄清如何获取、在哪里获取、如何有效地利用与本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源等。而且对于重要知识点,可以通过链接、提供相关内容、参考文献、网址、资源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学习材料。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会计”这个概念,提供给学生有关这方面的几个网站,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既感到好理解,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授课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网络教学平台的更新换代

政策变更后的系统升级和维护、数据更新问题――政策性、及时性。

【参考文献】

[1]赵美惠,张祖鹰.谈计算机网络教学培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7(06).

篇(6)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115―02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机遇和挑战

1.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所面临的机遇

首先,在会计专业教学方面,广大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将会转变过去主要依据纸质教材开展教学的局面。会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依据会计准则,不少高职学生觉得较为枯燥而且难以掌握。对于会计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而言,难以将很多专业性的术语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在未来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会计知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形式展出。这样便于教师开展各类教学工作,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和财税制度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状态,而纸质教材的内容更新较慢,相关知识滞后于实际会计工作。会计准则和财税制度的调整信息往往会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布,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网站、微信平台等多种网络渠道,掌握最新的会计相关知识,并可以就此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这样可以及时更新会计教师的知识,加强了会计知识的时效性。

最后,教育信息化更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评价主要依据其所拥有的职业技能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由于高职会计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难以保证连续在企业一线从事实际会计工作。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各类信息化资源,不断提高其对企业最新的会计实践的认识,有利于其“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2.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但是在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师再也不是简单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传授者,而是转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和提供者,教师将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协调者。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广大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过程。而这种改变可能是颠覆性的,因此对高职会计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高职会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会计教学手段将表现为丰富多彩的形式。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的操作技能。但是,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不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专业背景的限制,对于会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素质提升的路径

1.与时俱进,学而不已――学

近10年以来,信息技术以几何倍速增长的方式快速发展,新的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软件不断推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进行智能化校园网络建设,引进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实现了校园内Wifi全面覆盖。智能手机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平板电脑也已经走进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有部分学校已将Ipad应用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并且也会完全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而言,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并掌握其应用方法。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未来的会计教学。

2.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做

在掌握了一些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之后,高职会计教师也需要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去改造会计教学过程。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尝试“微课”教学,即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知识点的教学过程进行重新的教学设计,并借助相关的视频剪辑软件才能完成。虽然目前高职会计教学尚未实现全面的“微课”化,但是不少院校已经在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和比赛。201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将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范围扩大至高等职业学校。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需要积极参加相关信息化教学大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高职会计教师只有自己动手实践,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尝试着用信息技术去改造教学过程,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

近年来MOOC 在全球迅速发展,很多世界知名高校以公开的课程、共享的知识形成了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虽然MOOC使学生可以在家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失去了作用。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更多地扮演着教学资源提供者和教学过程协调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1990年时任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的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内涵,具体来讲是指教师以本学科的认识论为基础, 对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公开与同行进行交流、接受同行评价并让同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学术。不同的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需要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对教学过程进行学术研究。高职会计教师应将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教育理论和研究应用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会计专业特征,探讨符合高职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方法。

4.循序渐进,教学相长――教

“教”从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学、做、研”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教师的职业是“教学”,教学能力的提高应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高职会计教师需要根据自身“学、做、研”的成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必定会不断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从而使得教师的素质得到加强和提高。

三、小结

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未来高职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在这场变革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时代脉搏,从“学、做、研、教”四个方面不断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只有积极进行自身素质的提升,才能满足未来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

篇(7)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一直是以培养工程项目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首要目标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渐进入“深水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面前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形式,要求高校教育注重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这个标准套用到工程管理专业上,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强调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重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主要就业领域就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进行相关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根据职业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的具体授课时,注意加大会计与财务课程的比重,为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和会计与财务人才创造优厚条件,以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具体而言,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时进行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教学,同时与社会各界一起为学生创造进行工程管理实践的平台,最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打造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已达到提高毕业学生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一)认识会计与财务课程

在现代科学管理的历史进程中,会计与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相关专业的发展。同时,会计与财务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管理学和会计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发展出来自己的规模与优势,其综合性内容涵盖多个金融学和专业学分制,例如,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财政法律法规等。综上所述,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对理论要求和实践体验要求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引起相当的重视程度要,不仅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才能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时达到活学活用、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二)认识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其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将纯工程课程与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进行科学编排和融合。该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主要是培养兼具工程理论和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多重人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具备进行国外工程项目规划和决策的能力。

工程管理系的核心专业是工程管理课程,同时进行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将现代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实践和创新中。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这样的设置对于培养未来具有国际竞争性的“十字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首先,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涵盖资金运作的各个方面,例如筹集、运用、回收以及分配等内容。这些环节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当中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资金运作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自己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进行投资决策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学习只停留在课本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同时欠缺一定的实操演练。针对这种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如果想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又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其次,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分支比较庞杂,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不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创新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将会无法达到理想的授课和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讲课效果,教师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体察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授效果,帮助学生培养起高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

再次,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众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之所以说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替代性,主要是因为,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经济理论和财经知识。

因此,针对以上结合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充分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课程特点、工程管理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有必要进一步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中不适合工程管理发展的部分作出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以便提高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理论和实践作用。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探讨

(一)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设置了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对较广。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时不仅要注重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要求校方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于实操能力的锻炼,以便打造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就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毕业后可能会遇到的职业机遇和风险而言,虽然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为了应对日后错综复杂的工作和市场发展环境,首先需要学生通过理论性的学习获得一定的职业认证资格力度,同时也要学会用所学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方法,优化整个仙姑工程的运营状况,解决在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和已经出现的具体问题,提高整个项目的实行能力,帮助所在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在工程管理专业中进行会计与财务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在实际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在授课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与会计专业的重点有所调整,进行科学的课程编排。虽然只要求学生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和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样的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减轻一定的课业负担,但是对于学生实现更加长远的人生发展和职业规划来说,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性,需要引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的重视,以便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程编排方面做出更加喝了、科学的部署。

考虑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发展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层面的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种涵盖,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融入的社会实践当中来对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的检验,以帮助j实现对于本专业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的升华和反思。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动手能力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记忆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便于教师与学生实现进一步的沟通,才能够确保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当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来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整合,以达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习兴趣等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进一步需求,有必要再次明确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授课特点,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会计与财务知识与工程管理的具体案例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将相关理论知识落实到实处。在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在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结合实践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善。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结合社会企业支持来共同推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国高校教育在下一阶段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创新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力.基于执业能力分析的工程管理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研究[J].财会教育,2013,04(08):119-121.

[2]张淑萍.用“情景教学法”突破会计入门之难[J].安康师专学报,2005,10(03),17 (05):122-123.

[3]陈琳.工程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2(04):51-54.

[4]潘龙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法研究及应用[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12(01):85-87.

篇(8)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是企业获得并保持可持续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长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管理学科重要的核心专业之一,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均面临着如何基于学科的发展及行业的需要,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能够参与决策管理的高水平创新型会计人才这一重要课题。

一、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从会计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为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基本的会计核算,包括记账、算账以及编制会计报表,发挥向管理层提供信息的基本职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外部竞争的加剧,会计职业被赋予了更多新的职能和责任。

第一,在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业务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不同行业新的理论和实务操作层出不穷,例如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房地产、企业并购、关联交易等业务,扩展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同时,为了应对国际化的需要,我国会计准则、税务筹划、报表编制等法律性、规范性较强的制度和相应的核算要求正逐步与国际趋同,会计人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基于新出现的业务和活动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建立终身学习的思维习惯。

第二,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强,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在不断加快,更多的会计人员能够有机会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向管理层提供更多的分析性信息,参与决策从而帮助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因此,现代会计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管理层重要的战略参谋,会计的管理职能在不断增强,逐步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因此,在获取全球资讯、业务能力、风险预测、管理沟通等方面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第三,随着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会计角色、职能的不断拓展,会计人员一方面需要具备深厚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税收筹划和管理等本专业的知识,以及基于较强的职业判断进行会计核算、预测分析及综合协调的能力。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还必须熟悉相关的制度和法律环境,掌握法律、金融、管理、网络信息等知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转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会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了会计改革和会计教育的前进,迫切需要具有系统思维能力、财务基础扎实、精通业务、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财务人员。从目前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将会计人员大致分为操作型会计人员、管理型中层会计人员、决策型高端会计人员三个层次。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企业的实际需要,我国会计人才培养和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会计人员数量剧增,但总体结构不平衡,基础性会计人才数量众多,高端会计人才严重缺乏,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有待改善。为了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会计人才的总体水平,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制订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各企事业单位应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精通财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

二、实验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实验课程有助于对理论课程进行验证并加深理解

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首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较好的会计操作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转化,充分理解会计的核心、内涵以及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机制。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均基于核心的会计理论课程,例如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是基于理论课程的基本原理,从企业实际运营的环境出发,通过设计具体的会计任务,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使学生从事会计实务操作,从而达到全面、系统掌握会计理论课程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和能力

会计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学科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核心内容相互关联,同时会计活动也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经济、法律环境,需要借助一定的金融、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一方面,必须不断丰富会计专业知识、精通会计业务,对会计核心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法律环境知识,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积极参与经济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于理论课程的时间及授课内容安排的限制,往往专注于单一内容的讲解,缺乏一定的关联性。虽然案例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此方面的缺陷,但在可操作性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与理想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综合性会计实验课程不仅弥补了系统性的缺失,还能够使学生在对现实环境进行剖析的思考中,系统性地完成多重的会计任务,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思维和能力。

(三)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具体现实情境模拟的会计实验环境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实验任务,学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传递给相关各方。还需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方案,与团队内其他人员相互沟通,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通力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中每个人均应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判断,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设计各种可能的方案,并进行讨论和客观评价,从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多次实验过程中实现不断提高的目的。

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实验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简单、会计实验教学课程不受重视等,无法与最新的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相结合,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无法满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现有会计实验课程中存在的缺陷,本文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完善会计实验课程展开设计。

(一)夯实基础实验课程

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实际操作规范,通过设立独立的实验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以及会计工作环境的感性认知。基础性实验课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来龙去脉,为进一步的会计数据分析、管理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基础会计实验课程,在课程整体设计方面,教师应综合考虑每一个关键的知识点,根据实验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课时量,将传统业务和新出现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相结合,即将当前企业实务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核算内容,例如金融资产、金融工具、房地产、并购重组等渗透到实验课程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核算方法的同时,还能够掌握最新的会计理念和会计核算方法,使教学与企业实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培养学生处理复杂业务的能力。

(二)设计情景类型实验课程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培养目的和要求,教师需要设计并安排不同类型的实验课程。在学生对会计工作形成了整体的框架和认知之后,针对一些较为灵活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任务,还应考虑在高年级学生的会计实验课程中设计一些情景类型实验课程。例如在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课程中设计一定的实验任务可以锻炼学生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可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专业判断经验。由于这些课程涉及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选择典型性的实验任务,设计具体的情景实验。情景类型实验要求学生主动地获取背景信息,甄别有关信息与无关信息,通过自己的理解解读所面临的企业环境,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总结的方式强化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

通过设计特定的实验情景,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还可发挥学生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在情景类型实验课程中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也可借助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对情景的修改和变化,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综合性实验课程

基础会计实验和情景类型会计实验主要针对各门核心课程进行专门的训练,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如何设计涵盖整个会计专业知识框架的综合性实验是会计实验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会计实验课程不仅应针对核心课程单独设置,更应在核心课程完成之后设置系统性较强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会计学科整体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考察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的总体情况,还可作为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入职教育,为其顺利进入职业生涯提供一定的保障。

在企业整个的运营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经营预算和财务决策、会计核算、出纳管理、成本管理、税务筹划及报税、财务分析及经营评价以及审计等,这一系列过程涉及会计专业的各门核心课程。综合性实验是对现实环境的大型情景模拟,教师可以根据本学校课程设置的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综合性实验的具体内容,确定实验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也可使用市场上许多软件公司提供的大型模拟软件。在实验过程中可涉及企业的运营、财务、管理、涉税等多项业务活动,通过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安排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在综合性会计实验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各自的工作岗位和职责,通过对企业实际经济活动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判断、决策,综合锻炼学生的运营决策能力、会计信息应用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以及税收筹划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构建综合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的热情,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实践的乐趣。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卓越会计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Z201201214;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基于学校及专业层面黑龙江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成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段雪峰,李姣芬,蒋英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篇(9)

一、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大学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中开设或者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社会的现状,亟需创新创业型人才。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一定的有效手段或者方法来帮助在校大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并帮助其获得、学习进入社会体系下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和财务处理能力,以及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帮助其在社会稳定立足。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要求大学生要学习并掌握相当扎实的财务问题基础知识,并学习一些科学的理论知识与解决思维,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意识和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勇气与能力。并能够发展成为有足够勇气和胆气的人,勇敢地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来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并在不断地创新创业中继续成长、继续发展,走向不限量的未来。加强对大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非常符合会计专业人才成长发展的需求,对于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更新就业发展思路、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树立创新创业发展意识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实际效果来看,在大学生专业教育中融合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真正的帮助会计专业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念方法,并能够为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具体的、实际性的、有效的保障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积累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其创新创业的能力素养。为其真正的创新创业实践奠定牢固的、足够抵御暴风雨的内在扎实基础。在这个充满竞争的21世纪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简单的国土面积、军事势力之间的较量,更多的是在一些科技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思想领域的竞争。在往更小的说,是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是整个民族素质的竞争。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为国家、为人民输送培养有着专业的知识技能、高要求的个人素养、高标准的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高校这个强有力的平台上,借助有利资源和有利平台大力培养大学生学习专业的知识技能,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在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体系下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响应国家对于“创新”的号召,实现向着创新型国家的转变。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会计专业学生今后创业有效帮助

著名的于广建说过这样一句话:“创业就是最好的就业”。随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不得已而转头去寻找一些与自己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甚至是专业领域都不匹配的行业工作。这样,就造成了大学教育资源的浪费,经过专业会计知识技能训练的、有着丰富扎实会计专业技能素养的大学生也就白白的错失了自己人生发展的机会,造成人才浪费、资源流失。也有这样的例子,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去找工作,而是选择了自主创业:筹钱、创业、失败然后一蹶不振,怀疑自我。这样的负面案例常常在学生之间流传,给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造成了极其巨大的阻碍。自主创业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成功的,但凡创业成功的,其专业知识、技能素养、抗压能力、应急处理问题的思维与人生处世态度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但是,很多人在没有认真考量过自己的知识技能条件的情况下就贸然加入创业队伍,仅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就想要成功。不得不说,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之所以现在的很多大学里面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在大学里,在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和尚未萌发创新创业意识之前就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并通过强制性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创新创业?创新创业需要哪些能力素养?自己是否具备创新创业的条件和能力素养要求?自己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以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会计专业学生走向社会后,在他们开始创业的时候,为他们的创业增加一份保障,保证他们的创业是不盲目跟流的,是有明确方向、目标和发展方针的。也只有这样,创业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三,会计学专业学生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一)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团活动、项目实践活动等来培养、锻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在活动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创新创业的思想、知识以及向学生言传身教地传授相关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技能与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社会教育、社会组织活动中去,并通过由学校牵头组织开展一些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创新创业知识分享、创新创业案例讲述、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除此之外还有比如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比赛等方式方法,竭力形成了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专业技能素养教育能够以专业的会计知识技能教育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来在大学生会计专业群体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以社团形式为载体发挥出会计专业学生的优势,集中学生群体,统一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其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出来,获得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的提升。

(二)在现有教育与体系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平台,并为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环境去帮助大学生进行能力素养的提升,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成熟以及更加广阔的梦想提供肥沃的土壤。在大学专业的会计教育课程与教育体系中渗透、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件难事,现在也有很多成熟的、成功的案例,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们完全可以借鉴丰富的成功案例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与学生的创业能力素养培养。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创业成功人士的成功创业案例,分享其创业故事、创业艰辛以及创业心得体会等等,形象生动的为学生们展开一堂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启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路、树立学生创新创业的正确观念、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素质与个人素养。

(三)创设适宜学生创业的校内创业园区基地等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校园内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创业园区、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模拟创业环境,帮助学生仅从创业初步探索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础技能应用能力和与实际创业问题相结合的问题处理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等。比如会计专业的教育者们可以组织起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在校园内借助校园资源和校园环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申请,等到校方统一审核通过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开展实施。如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校内商业活动等等。或者也可以由学校牵头来进行校内创业团队公司的建设,有学校领导、教师、导员等担任指导人员,有学生进行具体的工作开展实施工作,让学生在具体的公司运营过程中有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并将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推动校内公司的高效运转。在实际的操作锻炼过程中,在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单位的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互相磨合中,学生就能逐渐感悟出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需求与重点,也能够在实际锻炼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产生一些新的感悟等,为以后走入社会,开始真正的创业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四)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篇(10)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不可以用知识去弥补。”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内容。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是我国会计从业队伍的主力,而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提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会计信息,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公众等多方利益,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做准备。当面临诱惑,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发生矛盾时,只有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因此,高校会计教学中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基础教学范围,对学生将来能以高尚的品德、积极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专业技能从事会计工作,促进我国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房地产行业的税收筹划 下一篇: 消防工程检测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