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细胞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3 17:29: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细胞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细胞分析

篇(1)

采用Trypanblue拒染试验检测冻存前及复苏后细胞的存活率。将待检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取细胞悬液与04%台盼蓝溶液以9∶1混合均匀(使台盼蓝溶液终浓度为004%),3min后观察,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镜下观察可见健康活细胞胞体完整、细胞透明、不着色,凡着色呈蓝色者均为死细胞。计数1000个细胞,计算细胞活率。

1.2生长曲线绘制

向24孔培养板每孔内接种1mL密度约为1×104个/mL细胞,从接种之日算起,每隔24h计数2个孔内的细胞密度,算出平均值,连续测定12d,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胞密度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3细胞染色体分析

选取第4代生长良好的新生昆明犬成纤维细胞,按照常规方法[9]进行染色体制片,Gimesa染色后选择染色体分散与形态良好的分裂相在油镜下观察拍照,作核型图,对50~100个分裂中期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新生昆明犬耳缘皮肤组织经胶原酶分离培养3~4d后,镜下观察可见有少数细胞沿组织块边缘慢慢贴壁伸展,细胞形状不规则,且其组织块的生长晕形成时间较长。经8~10d培养才出现大量成片生长的优势细胞,此时观察细胞的形态呈长梭形、多角形或扁平星形,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后再经3~4d细胞生长至汇合,并长满整个细胞培养瓶表面(图1A),此时可进行传代和冻存。传代后的细胞生长旺盛,在形态上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经2~3d即可长至近100%汇合,此时细胞呈放射状或涡旋状走势(图1B)。待传代时,加入消化液后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回缩,呈圆形(图1C)。

2.2成纤维细胞冻存前和复苏后的活

耳部成纤维细胞冻存前和复苏后的活率分别为933%,908%(图2)。冻存前与复苏后的细胞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培养条件适宜,且冻存和复苏的过程对细胞活力状况损害较小。

2.3生长曲线

根据昆明犬耳部成纤维细胞接种于24孔板连续培养12d的细胞计数情况,绘制出了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图3)。昆明犬耳部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形,即经过了潜伏生长期、对数生长期、平台期以及衰亡期。其表现为1~2d的潜伏生长期细胞总数基本保持不变,从第3天起,细胞数量开始增加,3~8d左右细胞明显地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数量快速增长,第8~9天,细胞由于缺乏足够生长空间而增长放缓,开始进入平台期。第9天后,由于细胞数量的急剧增加、生长空间的极大限制,经过短暂的平台期后,细胞发生接触抑制快速进入衰亡期,细胞生长几乎停止,随后细胞逐渐脱落死亡,此时镜下可见有大量凋亡细胞漂浮。由生长曲线上的数据分析,耳部成纤维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约为32h。

2.4核型观察分析

昆明犬耳部成纤维细胞中期染色体分裂相与核型分析如图4所示:染色体数目2n=78(XX)。计数80个4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总数2n=78的细胞数约占总细胞数的90%,达到了建立细胞系75%~80%的要求,说明所建细胞系为稳定的二倍体细胞系。39对染色体中有38对常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T)染色体,长度逐渐递减;性染色体X,Y均为中央着丝粒(M),X染色体的长度最大。

3讨论

篇(2)

中图分类号 S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71-02

生物肥料是作物用肥的发展方向。根据产品介绍,“地福来”活性细胞肥,利用生物固氮,能为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提供所需的30%~50%的氮肥,即节约30%~50%的氮肥用量,作物施用这种“细胞肥”后,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缩短生长周期、提高品质、减少化肥使用量、改良土壤,而且能够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所以,2013年笔者在枞阳县布置了3个水稻示范点。具体如下:

1 枞阳县浮山示范点示范情况

1.1 示范目的 本次示范目的是在同等的施肥管理水平下,增加水稻产量。

1.2 示范地点 枞阳县浮山乡。

1.3 示范方法 对比法。

1.4 示范情况 栽培方式:育苗移栽;品种:优Ⅰ402;用种量:2kg/667m2;4月5日播种,5月4日移栽,5月13日除草。分别于4月28日防治灰飞虱、稻蓟马;5月21日防治稻蓟马;6月20日防治稻苞虫,纹枯病。

表1 浮山地福来生物细胞肥水稻施用示范基本情况

[示范品种\&栽培方式\&施用时间

(月/日)\&用肥量

(mL/667m2)\&施肥方式\&优Ⅰ402\&秧田\&4/18\&200\&喷雾\&优Ⅰ402\&育苗移栽\&5/24\&200\&喷雾\&]

6月24日,示范田早稻正处抽孕穗期,平均茎蘖15.6个,对照平均茎蘖13.6个。预计抽穗比对照早7d左右。

1.5 7月22日,对浮山示范点进行测产,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地福来大田专用肥示范田比对照田有效穗数多3.16万/667m2,由于分蘖穗多,示范田平均穗粒数、结实率比对照田略低,经计算产量结果得出,浮山点地福来大田专用肥示范田比对照田增产57.51kg/667m2。

表2 浮山示范点理论产量构成与产量

[处理\&穗数(万/667m2)\&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g)\&理论产量

(kg/667m2)\&实际产量

(kg/667m2)\&总粒数\&实粒数\&专用肥\&17.35\&117.86\&106.81\&90.6\&25\&463.29\&393.8\&对照\&14.19\&118.06\&111.5\&94.4\&25\&395.64\&336.29\&]

2 陈瑶湖示范点示范情况

2.1 示范目的 本次示范目的是在同等管理水平,施用地福来大田专用肥的示范田比对照田每667m2减少5kg氮、磷、钾含量18%的复合肥的条件下,分析增产效果。

2.2 示范地点 枞阳县陈瑶湖乡

2.3 示范方法 同一田块,共0.533hm2,一分为二,示范田、对照田各0.266hm2。进水口为对照田,出水口为示范田。

2.4 示范情况 栽培方式为点播;品种早稻嘉兴8号;用种量7.5kg/667m2;4月18日撒播。

除草时间:4月25日用36%直播净45~60g/667m2兑水45~60kg均匀细致喷雾。药后7d内保持畦面湿润状态。

5月21日,秧龄33d进行秧苗素质考察,地福来大田专用肥示范田秧苗比对照株高高8.3cm,平均分蘖数多0.4个,绿叶数、白根数等都有优势。具体情况如表4。

表3 陈瑶湖地福来生物细胞肥水稻施用示范基本情况

[处理\& 施肥一 \& 施肥二 \& 施肥三 \&种类\&数量

(mL/667m2)\&施肥时间\&种类\&数量

(kg/667m2)\&施肥时间\&种类\&数量

(kg/667m2)\&施肥时间\&地福来示范田\&地福来专用肥\&200\&5月2日\&46%尿素\&15\&5月16日\&48%复合肥\&20\&5月21日\&对照田\&空白\&0\&5月2日\&46%尿素\&15\&5月16日\&48%复合肥\&25\&5月21日\&]

表4 5月21日秧苗素质考察记载

[处理\&绿叶数

(片)\&株高

(cm)\&根数(个)\&分蘖数

(个)\&总根数

(个)\&白根数

(个)\&白根率

(%)\&地福来

专用肥\&4~4.5\&30.61\&22.1\&10.4\&47.06\&1.5\&对照\&4~5\&22.31\&17.7\&6.8\&38.42\&1.1\&]

2.5 产量结果分析 7月14日,对陈瑶湖周真信早稻示范田进行测产,从表5可以看出,地福来大田专用肥示范田比对照田667m2有效穗数多3.34万穗,平均穗粒数、结实率比对照略低,经计算得出,地福来大田专用肥陈瑶湖示范田比对照田增产31.47kg/667m2。

表5 陈瑶湖点理论产量构成与实际产量

[处理\&667m2

穗数(万)\&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g)\&理论产量

(kg/667m2)\&实际产量

(kg/667m2)\&总粒数\&实粒数\&地福来

专用肥\&22.67\&93.72\&84.97\&90.65\&25\&481.52\&409.29\&对照\&19.33\&102.5\&91.96\&89.72\&25\&444.50\&377.82\&]

3 项铺镇唐山圩示范点情况

3.1 示范目的 本次示范目的是在同等的施肥管理水平下,以增加产量为目的。

3.2 示范地点 项铺镇唐山圩周学斌示范田

3.3 示范方法 同一田块,共计0.667hm2,示范田0.333hm2、对照田0.333hm2。进水口为对照田,出水口为示范田。

3.4 示范情况记载 栽培方式为机插秧;品种为单季糯稻品种:太湖糯。6月24日机插秧,秧龄20d。6月25日开始下大雨,秧苗水淹3d以上,7月9日秧苗补棵结束。9月5日进入孕穗期。9月9日田间观察,分蘖数无差别。

施肥情况:(第一次)6月中旬,施基肥17%复合肥20kg/667m2。机插秧苗后7d即7月4日追施尿素7.5kg/667m2。退水后(第二次)追施12.5kg/667m2尿素。返青后(第三次)追施10kg/667m2尿素,18%复合肥15kg/667m2。7月30日,示范田施用地福来大田专用肥200mL/667m2(1瓶),对照田未施用。9月4日,追施(穗肥)BB肥12.5kg/667m2。整个生育期共施用3次叶面肥(7月22日、8月10日、9月30日)。

3.5 产量结果分析 10月6日,对唐山圩示范田进行测产,结果如表6。当时示范田内水稻正值灌浆期,所以只测667m2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统一按90%计算。从苗情长势分析,预计示范田比对照田成熟期早5~6d。

表6 唐山圩点理论产量构成与实际产量

[处理\&穗数(万/667m2)\&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g)\&理论

产量

(kg/667m2)\&实际

产量

(kg/667m2)\&总粒数\&实粒数\&地福来

专用肥\&19.93\&115.7\&104\&90\&27\&542.62\&462.2\&对照\&19.83\&94.71\&85.24\&90\&27\&456.38\&387.9\&]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76-02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以学以致用为最终目的,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细胞生物学的学习也是如此,而且生物这门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国在进行生物学教学的时候,也是将实验教学放在首要位置的,但是,我国基于实践的细胞生物学教学体系并不完善,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改进,使细胞生物学的知识能在实践研究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一、将细胞生物学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

1.将细胞生物学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是学科本身发展的需求。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生命科学,主要任务是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通过对细胞生命现象的观察,总结出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进而采用合理的方法手段控制或者引导细胞向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近些年,全球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鉴于这种实际现状,世界上的细胞生物学开始尝试通过一定的物理或者化学手段,减少癌症的发病率、增强癌症患者的生命期,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所以,生物学本身的发展就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将细胞生物学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根据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现状,生物学方面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地方教育机构或者一些生物方向的厂家。对于地方教育机构来讲,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生物学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课堂实验教学,老师通过课堂做实验,让学生对自己得出结论。

3.将细胞生物学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细胞生物学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对未来的生物数据处理和实际应用生物理论解决问题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有效的生物教学之前,学校必须首先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购买一些先进的生物设备、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实习基地,社会对学生细胞生物学的检验标准不仅仅是依靠学习成绩,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操作细节等的理解程度。实践是学好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基础,将细胞生物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效果。

二、提高基于实践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我国的细胞生物学实践教学主要方式是课堂的实验教学,所以,要想提高基于实践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还得从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入手,通过提高学生做实验的学习效率来达到提高生物屑教学效果的目的。

1.改变实验教学模式。以前我国的学校进行细胞生物学实验的方法是:老师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在实验之前全部告诉学生,学生在老师设置的要求里用心完成课堂实验,造成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对老师的指导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性,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未来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开始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在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将实验变成开放性实验,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去验证自己设想的可行性,老师的任务是现场监督实验的安全性,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方法进行制止,并在实验快要结束的时候,将课本上的实验方法进行讲解,并鼓励学生无论设想是否正确都要积极去做,科学的路上本来就充满挫折,失败是很正常的,使学生更加愿意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实验,久而久之增强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长远来看必将推动我国甚至世界生物科学的发展。

2.及时的更换实验内容。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生物科学也不例外。在生物学实践教学的路上必须不断丰富实验内容,及时的让学生学习到世界先进的研究成果或者优良的研究方法。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在安排实验的时候尽量多一些创新性的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因为相对应于验证性实验,创新性的实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生物研发能力,创新性实验提前不知道实验结果,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去做实验,而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本实验的实验结果,只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验证结论即可,此外创新性实验的实验结果不唯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根据自己对实验现象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实验结论。实验是一个实践性的教学,更改实验内容光从改变这些实验的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实验硬件的配合,增加在实验方面的投资,购买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学教授来学校进行教师的培训或者办学生讲座,软件和硬件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更换实验内容目标,最终提高基于实践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

3.老师根据学校现有的物质条件,合理的安排实验内容。虽然我们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力支持和发扬实践教学,也就是将课堂做生物实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做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从中锻炼自己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创造出一些科技成果来,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追求实验教学,因为大多数实验尤其是生物实验需要非常先进的设备,有的还需要珍贵的材料做实验标本,这会无形之中提高学校的教学成本,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将实践教学与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紧密结合起来,老师根据目前学校目前拥有的先进设备和实验标本合理的安排实验,保证将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对于那些必须的先进生物设备和实验标本老师应该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希望学校能尽力满足。当学校的实际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老师不能将实验内容省略,而是可以对实验的实际环境和场景进行模拟,让学生尽可能的感受实验的过程,虽然模拟环境与实践环境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对学生未来的实践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提高生物学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还要求老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编实验教材、在实验结束后开展实验讨论会、完善细胞生物学实验的考核制度等等。

理论联系实践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细胞生物学的教育也是如此,必须将生物知识通过具体的实验与实践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并积累丰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介绍细胞生物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如何提高课堂实验教学效率方面入手,对基于实践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做简要分析。

参考文献:

[1]樊廷俊,初建松,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教书育人的初步尝试[J].中国大学教育报,2003,(05):25-25.

篇(4)

1.1材料

1.1.1不吸烟的健康成年人外周血、1 640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

1.1.2主要仪器XH―600C直线加速器(高LETX射线)、培养箱、离心机、多媒体显微镜。

1.2方法采用GB/T 12715 ―91的染色体畸变分析估计生物剂量方法进行操作。微核按WS/T 187―1999方法操作,采用常规培养法。

1.2.1细胞培养 选用不吸烟的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用XH―600C直线加速器高LET的X射线0、0.1、0.5、 1.0、 1.5、 2.0、2.5 、3.0 GY照射,37 ℃保温1 h后取0.3 ml接种于加入小牛血清、PHA、肝素的1 640培养基中,37 ℃培养48 h后加秋胺使最终浓度为0.5~0.75 μmol/ml,继续培养至72 h。收细胞、制片、染色。微核采用常规培养法观察。

1.2.2显微镜分析每个照射剂量分析100个细胞的染色体,分析畸变类型有:单断、双断、环、微小体、双着丝。1 000个淋巴细胞的微核,分析典型的与主核相切或分开,结构与主核相同,着色与主核一致,大小为主核1/3以下的小核。

2结果

2.1各项指标的显微镜分析结果见表1。

3分析与讨论

3.1实验室染色体畸变的正常值范围根据《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血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率的增高是各实验室的正常值高限作标准。因此将放射从业人员的正常值范围定在总畸变率0~4%之间,超过4%为异常。高于8%,又有双着丝粒出现,可判断超过了1 GY的剂量,有慢放病的危险。

篇(5)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18-02

肿瘤生物治疗技术(又称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指从机体自身外周血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在经过体外激活和扩张后回输患者体内,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起到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治肿瘤转移复发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运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采集时常会遇上一些报警故障。为探讨各常见报警发生的原因,寻求其预防、处理的方法,本文对我院自2009年至今进行的2103例肿瘤生物治疗患者外周血采集进行研究。现将在采集过程中常见的报警原因分析及处理简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103例肿瘤生物治疗患者中:肺癌491例,肝癌432例,乳腺癌228例,黑色素瘤437例,肠道恶性肿瘤313例,其他恶性肿瘤202例。处理血量(1600~2500)ml;采集时间(50~90)min;每例采集次数1次。

1.2 外周血采集方法 应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选择程序8-干细胞采集程序进行采集。穿刺两条血管(一般为两条普通大静脉)作血管通路;血流量30ml/分~50 ml/分,总共处理3个~5个循环血量(成人一般为1600ml~25 00ml)。全程采用ACD-A抗凝剂抗凝,全血与抗凝剂的比例为8∶1~10∶1。采集过程常规口服或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3支~5支预防低钙血症,采集全程心电监护。

1.3 研究方法 观察每次血细胞采集出现的报警,并对其发生可能原因进行分析,作出预防、处理的方法。

2 结果

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肿瘤生物治疗患者外周血中经常会出现报警,但绝大多数可由有经验的操作人员自行排除,不影响采集的效果。

3 讨论

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中常见的报警有:进血管路压力太低、回输管路压力过高、抗凝剂太低、无置换液、空气探测器报警、离心机内渗液、溶血等,其中前5类报警最常见,与文献报道的相似[1]。各常见的报警发生的可能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简述如下。

3.1 进血管路压力过低(Alarm Inlet Pressure too low)

3.1.1 可能原因 患者本身的血管细小,尤其是长期化疗、血管破坏严重者;穿刺针刺破血管,引起穿刺部位血肿形成;患者情绪紧张、寒冷、疼痛的刺激或枸橼酸盐中毒引起血管痉挛;分离管道扭曲、折叠;静脉插管血栓形成造成管腔堵塞,或静脉插管位置改变致出血孔紧贴血管壁;盐水管路连接错误或夹子处关闭状态。

3.1.2 预防及处理 检查并去除原因。选择粗大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采集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注意保暖,盖好被子,寒冷季节可开放暖气等措施预防血管痉挛;采集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管道有无扭曲、折叠等;采集前及采集过程定期予口服或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可预防及纠正枸橼酸盐中毒[2];让患者反复握紧松开压力球,并在上臂绑上弹力带。必要时可将出入路进行交换。

3.2 回输管路压力过高 (Alarm Reture Pressure too high)

3.2.1 可能原因 返血管路折叠、扭曲;返血管路侧穿刺针头堵塞;返血管路侧静脉渗漏引起局部血肿;回路阀关闭;管道安装不正确。

3.2.2 预防及处理 检查并去除原因。调整穿刺针位置或重新穿刺;检查管路和回路阀的位置,及时发现和纠正回血线路管道扭曲和回路阀关闭等原因造成的回血压力高报警。

3.3 抗凝剂太低(Alarm ACD too low)

3.3.1 可能原因 抗凝剂袋已空、抗凝泵管线从泵中脱出或未将滴壶放入滴数感应器中、抗凝泵管线在抗凝剂泵之前发生漏液、抗凝剂管路上的夹子关闭、抗凝剂液面过高、滴数感应器被遮住或太脏。

3.3.2 预防及处理 更换抗凝剂、检查抗凝剂针接头、装好滴壶、打开抗凝剂管路夹子及降低抗凝剂液面(1cm以下)。

3.4 无置换液(Alarm No-replacement-fluid)

3.4.1 可能原因 置换液探测器中是空管;探测器中有气泡或泡沫阻断信号。

3.4.2 预防及处理 更换置换液,先将管路从探测器中取出,按开始(START)键,待该管路重新充满后再放回探测器中;排除气泡,再将置换液管路重新装入到探测器中。

3.5 空气探测器报警(Alarm Air Detector)

3.5.1 可能原因 回流滴量腔中的液面水平下降过多,滴量腔管壁上有气泡或滴量腔与感应器的接触不良;空气探测仪功能不良。

3.5.2 预防及处理 检查并去除原因。按下排气键(Deaerate)将滴量腔彻底充满;敲打滴量腔除掉气泡;清洁感应器。重新安装进口空气探测室,确认它与传感器接触良好。

3.6 离心机内渗漏(Alarm Leakage in Centrifuge)

3.6.1 可能原因 离心机离心腔内的耗材发生泄漏;外面的液体流进离心室。

3.6.2 预防及处理 必须更换新的耗材,并将离心腔和分离盘充分擦干;确保没有液体从外面流进离心室中。

3.7 溶血(Alarm Hemolysis)

3.7.1 可能原因 血浆相对透明,不过其颜色已经变成橙色或红色(可能发生溶血);血浆管路中有较多的红细胞、气泡、泡沫。

3.7.2 预防及处理 再不能除外溶血的情况下应停止分离,更换耗材;将血浆管路从溶血监测器上移开,重新开始分离,待血浆中无气泡或清亮后立即重新安装血浆管路。

参考文献:

[1] 李爱萍;赵晓芳;白洁 血细胞分离机在机采血小板采集中常见报警故障[J];中国输血杂志;2011年11期

篇(6)

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与创造性,与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2]。细胞生物学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构建课内互动教学结合课外自主学习的“研究型”课堂课教学模式。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要在研究中学习和成长,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课内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细胞生物学中的经典部分进行讲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案例、专题知识等环节采用启发引导、讨论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科学研究式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中的前沿部分。因细胞生物学课内教学学时有限,研究型课堂教学强调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外自主学习通过教师每次课后推荐的相关文献、视频等资料进行拓展学习,同时结合文献阅读撰写小论文和自主学习小组研讨活动开展,课外学习效果纳入过程性考核成绩。

细胞生物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从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9级学生开始,连续实施了四届。为了解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意见和效果评价,以期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对2016年6月授课结束的2013级生物科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了课程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完成学习细胞生物学课程的2013级生物科学(非师范)专业的学生。

(二)调查方法[3-4]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6份,收回有效问卷34份,有效回收率为94.44%。调查问卷由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对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学习的影响;对本专业学习的影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适应性评价;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课堂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影响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影响见表1,在被调查的34名学生中,选择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能促进理解掌握每次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生为32人,占调查对象的94.12%;31名,占调查对象91.18%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更系统地掌握细胞生物学整门课程的知识;85.29%的学生认为新教学模式能帮助了解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前沿内容。

(二)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对本专业学习的影响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对本专业学习的影响见表2,在被调查的34名学生中,选择通过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获得的能力能帮助本专业其他课程学习的学生为25人,占调查对象的73.53%;79.41%的学生认为能激发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91.18%的学生认为能拓宽本专业知识面。

(三)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见表3,在被调查的34名学生中,选择通过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提高了文献检索查阅能力的学生为29人,占调查对象的85.29%,其中20.59%的学生认为有明显提高;58.82%的学生认为能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67.65%的学生认为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64.71%的学生认为能增强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适应性的情况

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适应性的情况见表4,在被调查的34名学生中,选择对授课教师满意34人,占调查对象的100%;61.76%的学生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能适应研究型的教学模式;67.75%的学生课程考核方式合理;76.47%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占用的课余时间比较合理。

(五)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课堂效果的评价

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课堂效果的评价情况见表5,在被调查的34名学生中,23名学生更喜欢教师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占调查对象的67.65%;82.35%的学生认为能够提升学习积极性;79.41%的学生认为课程的教学互动和课堂氛围好;91.18%的学生建议学弟学妹们继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四、讨论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迅猛,课程内容难以用教材来全部涵盖,也无法仅靠课内有限学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其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以获取新的知识[5]。自推动《细胞生物学》课程新教学模式以来,受益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有明显提升,受到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4篇,获8项的科研立项,6项的科研竞赛获奖。

篇(7)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7-09-04

Parallel contro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pump glycoprotein expression of SD rat liver cell membrane with cholesterol metabolism disorder

YU Jingxi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Huizhou 516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Biological pump glycoprotein (Pgp) of SD rat liver cell membrane with cholesterol metabolism disorder and its related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the normal rats. Methods 30 SD rat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5 rats in each group.The rats in observation group fed with high fat diet were prepared for the disorder of cholesterol metabolism in model,and rats of control group fed healthy.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Pgp in two groups of rats. And they were compared.The relate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rat liver homogen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Pgp value of rat liver of control group was (1.01±0.13),the liver index was (1.69±0.68).The average Pgp value of rat liver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5.36±1.21),the liver index was (3.35±0.37).The average Pgp value of rat liver and liver index in observation group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holesterol metabolism disorder;P-glycoprotein;Liver;Endocrine

肝脏是人体代谢胆固醇的主要脏器,也是唯一具有大规模清除胆固醇的脏器[1-3]。多数高脂血症的患者通常合并有肝内的脂肪沉淀积聚,可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损伤,从而进一步加剧胆固醇代谢的紊乱程度。Pgp为ATP结合盒超系列成员,于肝细胞膜上可见高表达,并参与至胆汁酸的形成与转运过程当中[4-6]。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模式观察胆固醇代谢紊乱大鼠的Pgp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肝细胞脂肪的病变情况,以为胆固醇代谢紊乱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自中山大学实验用动物中心购买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只。两组大鼠月龄均为8~12个月,两组大鼠的年龄结构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适应性喂养时全部大鼠均食水自由,自然光照,室温控制在18~25℃,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每日上午加水、喂食并更换垫料。对照组大鼠给予啮齿类动物标准饲料,确保大鼠健康,在足够范围内自由活动。观察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高脂饲料由啮齿类动物标准饲料86.3%、猪油5%、蛋黄粉8%、胆酸钠0.2%、胆固醇0.5%组成,缩小大鼠活动范围尽量减少大鼠运动。两组均喂养4周。

1.2 观察方法

采集两组大鼠眼底静脉血样3mL;立即处死,剖取肝脏,放入冷生理盐水当中充分漂洗,以滤纸完全吸干,以肉眼观察大鼠的外观并称取质量,依肝质量(g)/体质量(g)×100%公式计算肝指数。⒏卧喾治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肝脏以甲醇-氯仿以1∶1比例制备为100g/L的肝脏组织匀浆,使用离心机以2000r/min速度离心后取得上层上清液待检;另一部分肝脏组织以100g/L甲醛溶液完全固定,使用石蜡包埋制作切片。所制作的石蜡切片以HE染色后于光镜下观测肝脏脂肪的变程度,以肝小叶中的含脂滴细胞数量/总细胞数量计算的结果作为判断肝细胞脂肪病变的程度,以0为-、以2/3为+++。

检测并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大鼠肝组织当中Pgp的表达水平,使用免疫组化测定,一抗使用羊抗鼠Pgp单克隆抗体(Invitrogen公司出品),免疫组化样品为DAB染色,以苏木素对全部样本的细胞核进行复染。使用Imagepro plus-6.0分析软件分析Pgp显色的强度,获取单个组织区域面积的平均光度值。

将对照组与观察组大鼠血样进行生化分析并比较,将血样以离心机离心取得上层血清,使用全自动型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各项肝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BIL)、总胆汁酸(TBA),脂质相关指标包括总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肝组织匀浆中的Tch、TG及TBA水平。分析肝细胞脂肪病变的程度与Pg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相关数据均以手工输入方式录入至SPSS20.0软件,一人录入、一人复核。全部数据中的计量资料均采取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相关性采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等级资料采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肝脏Pgp光度值与肝指数比较

对照组大鼠肝脏Pgp平均光度值为(1.01±0.13),肝指数为(1.69±0.68)%;观察组大鼠肝脏Pgp平均光度值为(5.36±1.21),肝指数(3.35±0.37)%;观察组肝脏Pgp平均光度值与肝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肝脏脂肪病变

观察组肝脏脂肪病变+++的发生率为53.33%,对照组无+++级别肝脏脂肪病变发生,观察组整体肝脏脂肪病变程度较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血清与肝匀浆生化指标及体质量

观察组与对照组大鼠初始体质量、肝匀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大鼠血清Tch、肝匀浆TB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相关性分析

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肝脏脂肪病变程度与肝脏Pgp光度值呈显著高度正相关性,r=0.996,0.8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脂肪代谢的一个主要器官[7-9]。肝细胞所合成的胆固醇于酯化作用后在27羟化酶与7α羟化酶的共同催化作用下生成胆汁酸,通过主动排泌到达胆管腔内,从而参与到胆汁形成的过程当中,这一过程是人体胆固醇清除的一项主要渠道。多数高脂血症的患者可合并有明显的肝内脂肪异常聚积[10-12],对于肝脏功能可形成持续性损伤,并可进一步加重胆固醇代谢的紊乱[13-15]。Pgp糖蛋白以主动形式将肝细胞所合成的胆汁酸转运入毛细胆管腔当中,促使其参与至肝细胞对于胆固醇的代谢过程。Pgp非选择性的抑制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控制胆固醇的酯化与合成,分析其主要机理为抑制剂将胆固醇由细胞膜至内质网的这一转运过程完全或部分阻滞而形成的。细胞水平的相关研究表明Pgp的表达可致使细胞内的胆固醇总量升高。提示了Pgp的异常表达对于胆固醇的代谢紊乱形成与发展以及肝内脂肪发生沉积的过程发挥了促进作用。

本研究通过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了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大鼠模型,建模后观察组肝脏脂肪病变+++的发生率为53.33%,对照组无+++级别肝脏脂肪病变发生,观察组整体肝脏脂肪病变程度较对照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胆固醇代谢紊乱SD大鼠的肝细胞膜生物泵糖蛋白较正常健康SD大鼠显著升高,提示Pgp蛋白在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希望能够为临床防治及相关药物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与思路。

[参考文献]

[1] 董玲玲,郭荔,戴小华,等.P-糖蛋白在健康猪肝脏、肾脏和肠组织中的分布及其mRNA相对转录水平[J].畜牧兽医学报,2013,44(9):1454-1461.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 ZHAO Rui-zhi,LIU Li-juan,WANG Yin-jie,et al. Vinegar-baked Radix Bupleuri modulates the cell membrane constituents and inhibits the P-gp activity in rat hepatocytes[J].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4,5(14):357.

[3] 程志英,李霞,淑珍,等.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肝脏中重要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4,17(6):901-903.

[4] 汤燕,高巧慧,吴臻,等.P-糖蛋白的细胞内转运及表达调控[J].生命的化学,2014,34(1):93-97.

[5] 杜惠惠,任强,刘晓民.P-糖蛋白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其逆转策略[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6):551-553.

[6] 杨雯,周惠芬,杨洁红,等.川芎嗪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特征及对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草药,2013,44(5):581-585.

[7] 萨础拉,吕航,姜艳艳,等.三七皂苷在大鼠外翻肠囊中的吸收及与P-糖蛋白相互作用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2):836-842.

[8] 穆艳飞.IL-6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糖蛋白的调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4.

[9] Binkhathlan Z,Lavasanifar A.P-glycoprotein inhibition as a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overcoming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Curr Cancer Drug Targets,2013,13(3):326-346.

[10] 陈振兴,赵瑞芝.醋柴胡不同部位对肝郁模型大鼠肝脏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P-糖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9):3721-3724.

[11] Patel A,Tiwari AK,Chufan EE,et al.PD173074,a selective FGFR inhibitor,reverses ABCB1-mediated 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 cells[J].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13,72(1):189-199.

[12] 侯鹏高.动脉粥样硬化与脂代谢紊乱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7):1039-1040.

[13] 康卓颖,初欣欣,杨润梅,等.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胆固醇代谢紊乱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6):880-883.

篇(8)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评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我校的植物保护专业不仅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而且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了全面落实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应用型导向、产业导向、行业导向和专业导向,让毕业生切实面向产业、行业和专业生产一线需求。

植物保护专业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诊断和识别及综合治理等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预测和综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在科研院所、检验检疫部门及相关公司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2014年实施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毕业生应该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和普通微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而且将普通微生物学位列植保专业十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中。由此可见,普通微生物学对植保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因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农业生产、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1]。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本文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普通微生物学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学主要是针对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园艺、茶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

在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通微生物学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课。相关先修课程包括高中时学习的《生物》,大学一年级已开设的《普通化学Ⅰ》、《有机化学Ⅲ》和《分析化学Ⅲ》。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通过高中《生物》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相关知识体系[2],对普通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的生态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有所帮助。已修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微生物课程中关于渗透压、化学消毒剂、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普通微生物学中对于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可做相应删减。普通微生物学跟同时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之间相关性更大。比如,《基础生物化学》中关于代谢途径的知识点是重点讲解内容[3],因此关于微生物代谢的知识点在普通微生物学课程中可以简化讲解。《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关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这部分的知识[4]。《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是普通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通过实验印证课堂内容,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学的后续相关课程包括《普通遗传学》、《农业植物病理学Ⅰ》、《农业植物病理学Ⅱ》、《植物化学保护Ⅰ》、《植物化学保护Ⅱ》、《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和《植保专业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设计)》等。扎实的微生物知识可以为后续理论或实践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后续课程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选择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普通微生物学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目标层次。首先,从知识目标上,学生应该从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构造、类群、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和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其次,从能力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在素质目标层次上,使学生在学习普通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将选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本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一本结构严密、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和可读性强的基础课启蒙教材。本课程总计32学时,共2学分;每周2课时,每次2学时,历时8周。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及学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教材略作删减和调整,比如,把教材关于传染与免疫的内容更换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如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进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农药等跟植物保护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在讲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节时,联系实际、多举例介绍该种微生物对植物的致病或保护作用。

总体上,本课程共计十章内容,具体安排是:绪论(2学时);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病毒和亚病毒因子(4学时);微生物营养和代谢(4学时);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学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4学时);微生物生态(4学时);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4学时)。

四、学情分析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实施)规定,学生在第四学期需要修满21门课程,课内学时数超过512个学时,平均周学时数为30.4个学时,因此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课程时,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包括微生物营养类型、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等。加之本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记忆型知识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晦涩。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做笔记。但现代学生普遍对手机依赖性高,自控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跟植物和动物相比,微生物形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较为抽象。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核心。

在课堂上,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以PPT多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讲授为主,PPT的呈现形式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图片、表格动画等,减少文字,并且讲解时做到先形象(图片、流程图、视频动画),后概念(文字);难点问题要结合板书讲解。知识点讲解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结合,与教师自身经历、科研相结合,同时语言幽默生动,增强教学效果。每次上课,先以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知识连贯性。课间放些微生物相关视频、歌曲,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技能大赛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六、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绩占70分,平时占20分,考勤成绩占10分,满分100分。试卷分基本题型、扩展题型和提高题型,要求试题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难易适中。考勤主要通过不定期点名、课前提问等方式检查,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检查课堂笔记。

七、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多种形式:首先,学校学院组织相关领导、督导或同行随机听课,在监督的同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传授教学经验;其次,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意见、建议,教师快速、及时和高质量地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评教系统给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打分。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情况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评教”、“以学评教”相结合。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课程分析,我们对植保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具体授课环节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好普通微生物学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新产,高玲.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篇(9)

1PBL教学法的特点

PBL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它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这种教学法出现后在欧美国家被很快广泛应用[2]。它自1990年代引入我国后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典型的PBL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汇报结果。在提出问题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和组员合作提出需要明确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在分析问题阶段,每个学生通过自学分析提出的问题;在汇报结果阶段,学生上课时汇报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旁听学生观点并给出补充意见。与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法不同,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目的是提供学习材料,在课堂上引起学生讨论和监控整个学习过程。PBL教学法的好处是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避免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2多媒体直观教学法特点

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是在传统的单纯文字书写的幻灯片课件中加入较多的图像、视频和声音演示,从而能将图像、动画和理论有机地结合,将微观复杂的理论概念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它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多样化刺激中得到知识的扩展,还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理解和长久记忆。此外,该法还能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兴趣,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一成不变的话,很容易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感到疲乏单调,从而失去讲课的激情,教学质量也会跟着降低。若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以从网上把不断更新的医学信息、图片、视频、flash等加入多媒体课件中,直观的放映给学生,而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了新知识,开拓了新视野,会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

3两种方法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意义

《细胞分子生物学》又叫分子细胞生物学,是由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衔接渗透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包括细胞代谢、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等内容[3]。如今,该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正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及科研工作中,并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医学生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育意义重大。目前,《细胞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在国内开设的院校仍较少,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并不多[3],且内容微观抽象,又是几门学科整合形成,因而是一门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程。用传统的板书及其他文字形式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常会感觉到概念模糊,一知半解。而在PBL教学中,学生每次课前事先完成了小组探讨或教师制定的问题,在该次课前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在课堂上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发现自己的错误观点,通过教师以及同学的补充和分析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但这种方法也具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PBL注重解决单一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连贯性。另外,PBL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上课,如在大班教学中运用会消耗过多时间,也需要更多的教师来引导各小组,这样会浪费资源也降低教学效率。PBL教学法结合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4]。它不仅使学生有效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弥补了单用PBL法的不足,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学教研室在细胞分子生物学课中将多媒体直观教学法与PBL相结合,即每次课的前一部分时间教师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授课,后一部分时间用PBL教学法讨论问题,两种方法优势互补,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养。

4两种方法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其评价

篇(10)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280-02

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长期危害着人类健康。近十年来,对肾细胞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使我们对肾细胞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文就肾细胞癌各种病理分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肾细胞癌发生的分子生物机制

肾癌的发生发展是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包括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TSG)失活在内的一系列遗传学改变。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肿瘤常在抑癌基因位点出现染色体基因缺失,表现为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通过检测分析肿瘤LOH及其规律,可在染色体一定范围内发现肿瘤的抑癌基因及易感基因。为了能较全面的了解导致肾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事件,不同学者对肾细胞癌全基因组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发现肾细胞癌发生高频率LOH主要见于以下几个染色体:3p、5q、8p、9p、10q、14q、17和18q染色体。

1.13号染色体:3号染色体短臂的部分缺失是肾癌基因改变中的高发事件。其中定位于3p25-26的VHL抑癌基因被认为是这些基因改变的首要目标。在以前的研究中,VHL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失活机制主要为等位基因缺失和突变,DNA超甲基化很少见。刘宁等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3号染色体上的VHL基因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来分析VHL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失情况,发现,42%(8/19)发生VHL基因LOH,并未发现VHL基因失活与肿瘤的分期、分级存在联系。

有杂合性缺失研究显示,有可能在染色体3p上存在另外的RCC相关抑癌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14.2上包含最常见的FRA3B脆性位点的FHIT基因作为候选抑癌基因日益受到关注。Velickovic等通过选择性的检测FHIT区域的LOH发生情况认为这个基因在ccRCC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发现在cc-RCC中染色体3p的LOH发生率达76%。Farkas等对88例肾细胞癌病例进行LOH研究,选取了3p14.2-p25范围内16个位点采用PCR技术进行LOH分析,结果显示VHL基因和FHIT基因区域,透明细胞癌的LOH发生率高达96%,而状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仅为10%和18%,并且LOH的发生率与肿瘤大小、分期、分级无关。从而认为VHL和FHIT的等位基因缺失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

1.25号染色体:1986年APC基因首次在一位患有息肉病及多种其它先天性畸形患者的5号染色体长臂片段先天性中间缺失中得到证实,确切的基因位点随后由定位克隆确定。Pecina-SlausN等利用相对外显子11和15的特殊寡核苷酸引物对36例肾细胞癌病例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检测,了解与APC基因相关的LOH情况,并同时检测APC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36例样本中有33例为信息性病例,其中有17例出现LOH,并且LOH的发生与年龄以及肿瘤的TNM分期呈正相关。但并不是所有出现LOH的病例都有APC蛋白的表达。从而认为APC基因与肿瘤的进展有着密切关系,可能不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

1.38号、9号染色体:Presti等学者对72例肾透明细胞癌进行LOH测定,并将LOH作为临床预后指标的评估,他们选取了3p,8p,9p,14q四个不同的染色体,在每个染色体上选取两对引物,结果显示8p、9p的LOH发生率与肿瘤复发率正相关。由此推测8p、9p的LOH可作为判断局部进展型肾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多种肿瘤,如肺癌、食管癌、黑色素、胃癌、成神经细胞瘤等研究中均发现,9号染色体常出现较高频率的LOH,所以推测9号染色体上存在不止一个与这些肿瘤的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Fukunaqa等利用荧光多重PCR技术比较提取自肿瘤组织和对应的外周血液样本中的DNA,通过对9号染色体上的13个位点进行分析,发现109例肾细胞癌中27例至少有一个位点出现LOH,其中最高发生率出现在PTCH基因所在的9P22区域。而Sanz-casla等对40例单发肾细胞癌病例同时进行p16基因附近染色体9p21区域的LOH和p16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的检测,出现LOH的为9例,超甲基化的为8例但是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由此推测p16基因的失活和其他未知的抑癌基因共同参与肾细胞癌的发病机制。Grady则通过对60例肾细胞癌病例进行9号染色体上的16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分析,60例样本中至少一个位点出现LOH的为44例,主要缺失区域出现在位于9p21的DS171、D9S1749和DS270上。有46%的病例在9q32-9q33出现LOH,在这一区域的D9S170位点LOH发生率达22%,研究认为除了在9p21附近的p16候选抑癌基因外,在9p21以及9q32-9q33附近很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抑癌基因。

1.410号染色体:Velickovic等对10号染色体上与PTEN/MMAC1抑癌基因相关的7个微卫星标记物LOH发生率进行分析,其中肾透明细胞癌的LOH发生率为37.5%,状细胞癌为29.7%,嫌色细胞癌为87.5%,且LOH发生率与肿瘤的分期、分级和生存率有关,并且认为双等位基因失活的发生多由非点突变畸变导致。

1.514号染色体:Kaku等对染色体14q24-31区域的7个微卫星位点进行研究,发现42例信息性病例中23例(54.8%)出现LOH,并发现LOH发生最普遍的区域位于D14S67附近的2-Mb范围,且LOH的发生率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同样Alimov等利用2个RFLP位点对45例肾细胞癌患者进行研究,发现45例信息性病例中17例(38%)在染色体14q31-q32.2上出现LOH,并且LOH的发生率与肿瘤的分级和低生存率正相关。而Gallou等的实验则将14q上的普遍缺失区域定位于D14S281到D14S277之间。另外有学者对130例肾透明细胞癌病例采用D14S588、D14S617、GATA136B01三个位点进行LOH分析,数据显示LOH发生率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生长速度以及致死率呈正相关。

以上关于14q染色体的LOH研究均显示与肿瘤的分级和低生存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肿瘤的14qLOH很可能与肿瘤的侵袭发展有关。

1.617号染色体:p53基因位于17p13.1上,具有反式激活功能和广谱抑癌作用,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因此研究染色体17p上TP53位点的LOH情况对于揭示P53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意义重大。在29例肾细胞癌中,W.M.L.报道了关于P53的杂合性缺失为48%(14/29),并通过序列测定确认单链构象多态性而发现了有11例出现突变。Ogawa等利用p53基因附近的5个多态性探针对48例肾癌进行研究,发现染色体17p的等位基因缺失率为17%(6/36),并且染色体17p的等位基因缺失与肿瘤分期无确切相关性。其他研究者发现在17号染色体上还存在着其它LOH发生区域。Khoo等对BHD基因区域的2个微卫星位点D17S740和D17S2196进行检测,28例肾细胞癌中10例(36%)出现LOH,其中6例嫌色细胞癌中2例(33%)出现LOH,6例状细胞癌中出现5例(83%),透明细胞癌12例出现3例(25%)。并推测BHD基因可能在肾脏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Simon-kayser等对处于17q11到17q23之间的7个微卫星标记物进行检测,15例状肾细胞癌中14例为信息性病例7例出现LOH。发生频率最高的为与FBXO47候选抑癌基因相关的D17s250位点。

1.718号染色体:Hirata等对126例肾透明细胞癌病例进行研究,通过对染色体18q上的9个微卫星位点实验,发现24例(19%)发生LOH,LOH最高发生率出现在DCC基因所在的18q21.3区域,并发现LOH的发生率与性别、肿瘤分期、分级、等参数无关。认为DCC和SMAD4可能做为候选抑癌基因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2肾细胞癌的病理分型与分子生物学机制

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根据已知基因改变以及肿瘤细胞起源,并结合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将肾癌分为透明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状肾细胞癌(papillaryrenalcellcarcinoma)、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和集合管癌(carcinomaofthecollectingducts)4种基本形式。约有4%~5%肾癌细胞形态及遗传学改变不一,细胞成分混杂或有未识别的细胞成分,此类肿瘤归为未分类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unclassified),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由于在各型肾癌组织中都可见到细胞质中含有嗜酸颗粒或梭形细胞成分,所以在新分类中取消了颗粒细胞癌和肉瘤样癌。

肾透明细胞癌或称为传统的肾细胞癌或非状肾癌,约占70%~80%,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起源于肾近曲小管。已明确的遗传学改变是以3p缺失、VHL基因突变、甲基化或缺失为特征,此外尚有不十分明确的改变。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常见的染色体缺失区域包括4q、6q、9p、13q、Xq、8p,常见的染色体扩增区域包括5q、9q、17p、17q。Jiang等利用分枝树模型及时间树模型对肾癌比较基因组杂交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透明细胞癌至少可能分为两个亚型,一型伴有-6、+17p、+17q,另一型伴有-9p、-13q、-18q。-4q是透明细胞癌发展过程中除-3p外的另一重要早期事件,-8q多出现在转移灶中,是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一个晚期事件,9p、13q上可能存在与肾癌进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状肾细胞癌或称为嗜色肾细胞癌或肾小管状癌,约占10%一15%,是第二常见的肾恶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肾近曲小管。遗传学上,以Y染色体丢失、7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的三倍体或四倍体异常为特征,此外较典型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尚有C-MET基因活化、+12q、+16q、+20q、-1P、-4q、-6q、-9p、-13q、-xp、-xq、-Y等。Delahunt和Eble在1997年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91例状肾细胞癌,根据形态学改变分为2型,1型状肾细胞癌光学显微镜下呈管状结构,被覆小细胞,含有卵圆形小细胞核,核仁不显著,胞质少、灰白。2型状肾细胞癌为状结构,被覆丰富嗜酸性胞质的大细胞,含有大球形细胞核。分析结果显示:7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倍体异常多见于状肾细胞癌1型,而-Xp常提示预后不良。与透明细胞癌相比,状肾细胞癌的多灶性或双肾癌更常见。

嫌色细胞肾细胞癌约占5%,起源于肾集合小管暗细胞。遗传学以多个染色体丢失和单倍体为特征,LOH常发生在1、2、6、10、13、17或21号染色体。

上一篇: 法律概念的定义 下一篇: 区块链技术的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