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10:56: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党的十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期望。 按照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全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的发展奋斗目标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正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为完成这一目标,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只是民众传统产业禁锢下理念的转换,而是如何进行实际运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要体征的快速生长,并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交易市场,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集群,已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考虑。因此,建立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基地,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全面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中之重,也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所在。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产业园区本身是通过政策扶持、人才集聚、管理支持、资源整合等方式来支持新创企业在其辖区内的发展,使其能够逐渐发展壮大,创作价值。产业园最初从支持和孵化、营建高新技术企业而兴起,同时也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机构和企业发展平台。 从企业本质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几乎和新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异,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完全可以从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在园区提供文化创意类创新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促进此类型企业的成长。 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催生文化创意企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推动就业等方面创意产业园区均有重要特征和功能。
1. 创意产业园区内聚集了众多具有融合、交互、互补功能的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类型在总体上看似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各部类内却有共同或相近的特性。如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需要的人力资源群体相同或相近;都生产同类功能的产品或相关产品;供给同一市场,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营销方式、销售渠道。
2. 创意产业园区的各个企业行业跨度较大。其主要构成包括: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时尚相关方面的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经纪的中介机构,以及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经验的服务咨询公司。这种按需组合的方式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间动态的联系、资源的整合,从而构成一个网状的、多方交互的产业链条共同体,形成资讯快速传播、企业共享资源的聚集效应。
3. 高层次人力资源是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的条件基础。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复合型智力资源,如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推广或经贸教育等相关行业人才及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等领域人才。二是在创意产业园区内配备不同市场、不同领域需求的多层次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互需、互助的聚合优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条件及相关要素分析
相比较于其他行业的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特殊的形成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四点:1. 建设完善的创意产业园区,必须进行前提合理规划和良好的基础配置;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合理高效的协调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及就业环境。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切合实际的投融资支持及资金扶持;具有创立创意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的能力;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较好;诚信、互惠、合作、高效的公共关系网络。2. 提供良好的文化、艺术创意产生环境;对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给与极高推崇,对创意、艺术资源、教育、知识产权的予以保护;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有担当;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继承、发扬、应用;推动国际多元文化交互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城市或园区文化活动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3. 搭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特殊市场网络,打造原有的行业界限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完善创意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合理使用。4. 除此之外,吸引创意产业人才入驻的园区创意氛围、城市文化底蕴和舒适自然的生活配套设施区域也是产业园区发展和完善必不可少的条件。
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多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及现状的深入分析,其成功因素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 经济因素促进园区规模聚集。合理的租金是促进产业园区项目形成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合理的租金价格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区自然形成的关键因素。建筑与地理因素,也增加艺术区对艺术家的吸引力,但它们是服从于经济因素的次要因素。2. 人才优势夯实园区创意基础。艺术家、大师、从业人员的聚集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速发展壮大。沃霍、李奇斯坦、劳森柏格、约翰斯成为苏荷的第一代居民,毕加索、夏加尔、米勒、乔伊斯也都曾流连于巴黎左岸。同样,北京798的兴起源于隋建国工作室的建立,宋庄艺术区的形成少不了栗宪庭、方力钧的身影,而田子坊也成就了陈逸飞等人的艺术理想。再者,举凡重要的创意产业聚集地出现,大多有知名高等艺术院校的学术支持与交流活动,这已为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所证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学院思想的一个实践基地与展示空间,而学院则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创意基础、思想来源和专业支持。 3. 政策扶持助力园区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成为产业园区项目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产业转型点,为城市建设和品牌提供重要保证,遂得到市政府的直接支持,并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团队的远见和集体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 区位依托搭建园区发展平台。优越的区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选址在靠近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距市中心适当的距离,享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适度自由的创作生活条件。 便捷的交通:临近国道、省道及交通要道,拥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宜的艺术区与商务区、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形成环境幽静的“城中区”,有利于增进艺术区对艺术家和商业发展的吸引力。 良好的基础设施:依托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5. 功能复合推进园区多元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是先进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显著特点,即产业结构复合,以艺术价值为主导,围绕创意核心产业区形成具有会展、酒店、居住、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功能区综合体。
参考文献:
[1]晶莹,李放.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6).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形成东部沿海集聚发展的总体格局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东、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陕西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国家级基地(园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截至2011年4月,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已达到350个,其中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以及成都、西安等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在全国204家文化产业基地中,其中东部沿海地区84家,占基地总数的41.17%;东北地区21家,占10.29%;中部44家,占21.56%;西部55家,占26.96%。11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济南、成都、广州、杭州、长沙、大连、珠海等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及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8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主要分布在上海、重庆、杭州、长沙、武汉、天津、广州、北京等科技和文化融合能力强的城市。
东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色明显。北京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意中心,软件、动漫及新闻出版产业居于全国前列。上海文化金融发达,拥有全国第一家私募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产权交易所,截止到2011年6月,共计有8家文化创意类企业在海内外上市。深圳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源地,逐渐发展成为南方著名的创意设计之都,一批以腾迅、A8音乐、华强文化、华视传媒等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迅速。苏州是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和文化科技新区,古镇、丝绸等文化旅游业兴盛。
总体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不平衡发展特点突出,这是由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现代性指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繁荣程度而呈现较大的差异。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发达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此外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运动还呈现以下两个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和要素加速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城市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没有城市,就没有文化创意产业。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腹地经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分工,这种分工是在历史和社会发展此消彼长形成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人才、资金获取以及文化消费主体和空间等方面比一般城市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和要素加速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
科技和资本改变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格局。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带来了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重大革命,软件、动漫游戏、数字新媒体等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能够快速提升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改变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西部城市成都、西安,中部城市长沙等地区后来居上。资本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差距,在文化金融创新和文化资本力量雄厚的深圳、苏州、无锡、三亚等地,产业发展相对较快。
针对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分布特征和空间演变趋势,为了有效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规模倍增,赛迪顾问认为需要构建多区域、多层次和多模式的空间总体发展格局,按照城市的规模等级不同进行合理分工,此外,各地要通过对文化空间载体的规划与建设,推进区域文化转型和价值重构。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01136)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6日
创意文化产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朝阳产业,其产品附加值高、对自然资源破坏性小,是提升区域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下,保定市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效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提高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情况
保定毗邻京津,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努力把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呈现出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一批文化创意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正在逐步形成。目前,保定以曲阳石雕、定瓷、易县易水砚、雄县黑陶、安新苇编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保定)基地和徐水巨力影视传媒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业也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了以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发行等为主体的“两大园区”、“十大基地”的文化产业格局,成为该市新兴经济增长点。谋划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如易县易水文化产业园区、安新雁翎队博物馆及苇编文化产业园区、安国药王庙文化景区、顺平伊祁山文化主题公园、河北定州文博园等。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由原来的231家增加到525家,从业人员由原来的65万多人增加到100多万人。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72.5亿元,占全市GDP的3.62%,经济贡献率明显增加。保定动漫产业园区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集群,园区现有从事动画制作、动漫产品设计、漫画设计等技术的文化企业20余家。该园区坚持“文化+创意+科技”发展思路,利用科技与人才优势,先后成功推出3D动画片《麋鹿王》、电影剧动画片《豆丁的快乐日记》等一批优质动漫产品在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台热播。
二、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SWOT分析
(一)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优势
1、文化资源丰富。首先,特色的传统文化。保定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遗存的文物古迹分布广、数量多、级别高,在河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古北岳祭祀之地北岳庙等诸多历史人文遗迹;其次,创意的现代文化。保定依托京津的人才和文化资源优势,在发展动漫产业上抢先一步,大力发展保定动漫产业基地。
2、区位优势独特。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正在加速崛起,这一区域的3亿多人口为保定市文化产业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保定市承接京津文化辐射、借势推进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值不断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提升,为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培养了创新人才、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特色活力。民营文化企业的增加值不断提高,已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
(二)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劣势
1、缺乏专业的创意人才。保定市不缺少文化,但缺少改造文化和实现创意的人才。一方面创意企业缺少具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国际化设计人才;另一方面行业内缺少拥有多领域经验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目前,河北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
3、文化发展体制相对落后。河北省的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比较滞后,相当数量的国有文化经营单位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竞争主体处于不公平竞争状态,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企业占有的文化资源差距明显,非公有制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影响了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发展。
4、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尽管河北省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仍然有差距,表现在: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企业运营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方面。这些差距制约了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其城市竞争力低于其他城市。
(三)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机会
1、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河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等一系列文件。为保定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从确立建设文化大市、发展动漫产业开始,保定市委、市政府就对发展动漫产业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保定市关于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保定市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动动漫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发挥了支持重点文化产业第一推动力的主导作用。
2、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文化消费的愿望逐年增强,消费领域也逐步拓宽,成为扩大保定市文化创意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
3、文化条件基础深厚。保定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遗存的文物古迹分布广、数量多、级别高,在河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古北岳祭祀之地北岳庙等诸多历史人文遗迹。
(四)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威胁
1、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产经营的方式看,目前以传统的文化生产模式为主的文化单位占了大多数,而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现代生产方式的文化企业数量较少;从文化经营的内容看,单一性的文化经营单位较多,而综合性的文化经营单位较少。
2、文化行业发展不平衡。目前,保定市的动漫和印刷业发展的非常好,但是设计产业从总体上来说却非常的薄弱,从而导致工业、生活设计现在非常薄弱。文化创意产业内部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整体产业链发展不完善,因此造成保定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
三、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保定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名”资源就是一种品牌,通过对燕赵大地“名牌”资源的开发,以文化创意为基础,结合时尚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产业中来,创造丰富多彩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特色的内容产品,打造出著名的文化项目品牌。要打造“文化名城”的保定市,就应当从保定文化产业丰富的优势资源出发,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继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培育保定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成,推动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与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从而增强保定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保定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据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和区域产业发展理论,以一定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以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的产品为基础,以统一协调的文化资源规划为龙头,坚持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惠互利原则,加快形成以保定市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白洋淀、野三坡、涞源凉城、清西陵、涿州国家度假旅游区、阜平天生桥瀑布群、安国“东方药都”、定州曲阳古文化区等九大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点,同时以这些资源为依托,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旅游合作带。
(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群区。文化产业集聚是强化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抓手。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聚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复制创意,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特色文化产品的产地知名度,打造地域名牌。
(三)突破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为吸引其他产业的资金、管理、物流、技术,使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军,发展壮大。河北省钢铁企业、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都有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巨大空间。通过产业融合,既能使传统产业实现增值,又能使文化产业找到成长的土壤,也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积极的政策扶持和鼓励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近几年来,河北省在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这基础上要根据河北省文化企业资金、物流等实际需要,完善、制定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在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前提下,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其次,良好的资金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应设立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支持非公有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五)引进和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和人力资源。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只有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提高水平,才能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发展。
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产业,都需要技术、管理人才来支撑。当前,应立足于打基础,着眼于上水平。建立人才库,根据实际需要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同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上制定突破性的优惠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入河北省文化企业,有效解决河北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人才“短板”问题。有了一大批人才的支撑,河北文化产业一定会迈出新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我国金融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但是与金融业务发展和金融网点迅速扩张相对比,我国的金融高职教育事业则严重滞后。改革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为金融部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高职金融类专业的建设旨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既懂金融、熟知金融产品,又具备较强的金融市场分析、金融产品营销技能,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理财、一般工商活动等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金融市场激烈变化的今天,高职金融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培养适应金融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宝鸡市利用各方面优势,在金融业发展上取得了快速发展。(1)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健全,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截止2010年末,宝鸡市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22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股份制银行2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14家,各类网点共计592个;保险公司总数达到25家;西部证券、齐鲁证券营业部6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融资性担保机构2家;金融从业人员达17000多人,形成了竞争有序,服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2)金融总量不断增长,支持经济发展能力日益提升。截至2010年12月末,宝鸡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076.7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36.95亿元,金融业总资产过千亿元,均比2005年末翻了一番。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秩序进一步稳定。保险业等其它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有了较快的发展,截至2010年12月末,全市保费总收入达到 29.87亿元,赔款与给付支出6.68亿元,全市保险深度3.06%,保险密度800.5元,在“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5%以上。利用资本市场成效明显,截至2010年12月末,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5家(宝钛股份、秦川发展、宝光股份、易食股份、烽火电子),总市值257.37亿元,流通市值172.83亿元,近几年通过资产注入、重组等方式,上市公司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3)金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十一五”期间,宝鸡市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市商业银行并入长安银行。到2010年12月末,农村信用联合社12家联社资本充足率达到3.41%,加权风险资产达到168.65亿元,金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金融产品日益增多,已从传统存、贷、汇业务发展到银行卡、融资、电子、理财和结算等5类、100多个产品,拓展到票据承兑及贴现、回购、国债交易以及资产托管等领域。金融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服务便捷性显著增强,服务功能更为完善。
在未来的发展中,宝鸡市将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和发展,以把宝鸡打造成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副中心为目标,积极实施,稳妥推进。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数量上、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都将有更大的潜力和前景。
根据宝鸡市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依据区域金融业发展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作为宝鸡市唯一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在我院高职金融专业办学模式上,应探索符合市场需求和专业建设实际的办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工作岗位任职资格为要求,构建全程“理实融合”“双证融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分析,高职金融人才的职业目标定位主要在于商业银行、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相关金融中介机构的柜台服务、客户服务、营销服务以及财务会计等领域的中低级职位,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技能应用能力。学生培养目标上,以获得学业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双证书”为目标,使学生技能符合市场需求。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理财、金融柜面、会计、营销知识能力,与这些能力相对应的资格证书有高职金融管理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营销师、理财规划师等7项基本职业证书。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应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构建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思路,根据金融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要求,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结构模式。
结合本专业目前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应以金融理财能力为培养的核心能力,以金融为基础,以会计、经济管理、计算机为手段,完善课程结构。以学业证书和1~2项资格证书(如银行业从业资格、理财规划师)为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一线操作能力。加大对专业英语和综合型理财规划课程的力度。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面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公司等机构,现在,对于综合类理财规划师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培养方法和手段上,应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实训课程的建立和完善。鉴于高职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成为高职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工学结合、理实融合,要通过实验实训课程为载体来实现。在学生的校内实训中,实训目标应是首先培养学生的职业了解和职业感知,通过单项实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经过进一步的岗位模拟训练和综合实训完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根据目前本专业实训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实验室建设上,应以金融各类软件如善于银行业务模拟软件为基础,以综合模拟为主要实验目标,建立理实一体教学区。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更为细化的模拟实验区或实验室。如按照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分别建立综合柜业务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树立和构建“学做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大学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不同,它更注重一线操作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将学与做结合,使所学即能所用,是高职培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大量的实践证明,在这方面,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最适合的方法。
校企合作应该是校企共赢的合作。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解决了学生校外实训实习的问题。通过共建实训室、实训基地,为学校节约了实训设备与器材,使实训内容能更好的与企业需求对接;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深入学校教学工作之中,使自己对人才的需求得以贯穿于教学培养过程之中,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也简化了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
在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应和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既可以双方合作完成学生的实训实习工作,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学习,深入岗位,丰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总之,校企合作的模式应该进一步的深化和创新。
参 考 文 献
[1]何琼,廖娅玲.简论高职高专金融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2(8)
中图分类号:G124;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2-0029-06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政府部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区在数量、规模、品牌、产值、社会影响力、扶持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部分集聚区存在管理部门与市场主体、商业氛围与艺术精神、产业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和谐关系,不利于其持久、健康发展。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所做的消费者调查以及借鉴国际经验,深入揭示并探索这些问题,将为集聚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宝贵借鉴。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扶持政策、发展规模与形成模式
(一)国家重点扶持,“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
2011年10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强调,“加快文化产业的特色县、特色镇、特色街、特色村的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产业群的规划和建设”,“预计2016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①。这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建设在振兴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先后命名了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北京市为例,“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步伐。2006年,北京市颁布实施《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3年投入5亿元支持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同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截至2011年10月,北京认定、授牌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共4批30个(见图1)。这30个集聚区涵盖了文化产业的主要门类,遍布北京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县。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形成模式
1. 自发集聚型(自下而上型)。在上海田子坊、北京圆明园画家村、798艺术区、宋庄的早期发展轨迹中,艺术家集聚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先是少数艺术家选择在某城乡结合部、房地价低廉地带开设工作室,吸引更多艺术家入驻,从而形成地理文化标识;但一旦扩张到一定规模,被纳入产业体系,其发展模式就改辙了,商业氛围弥散和房地价飞涨常常驱散艺术家群体,迫使他们去寻找新的聚集地。这些自发形成的集聚区的发展轨迹,直接暴露出城市规划、商业利益与原生态文化空间之间的冲突、博弈、共生的复杂关系。
2. 组织建设型(自上而下型)。当文化产业被国家视为推动原有产业形态升级、转型的动力和未来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之一,自上而下设立集聚区的做法就十分普遍了,行政力量和企业都能成为组织、建设的主体,即“当前大多数艺术集聚区主要是被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得到资本的支持和政府的推崇”②。
此外,原有旅游景区升级、转型以及新农村建设、房地产项目运作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的常见原因。例如,2006年颁布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四合院区域、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凡符合国家规定、属于本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的,经认定,原产权单位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保持不变,政府可暂不对划拨土地的经营行为征收土地收益”,这类扶持政策大大提升了行政单位和企业自上而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积极性,带动了我国大中型城市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热潮。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消费者调查、分析及结论
“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由规模扩张向整合、提升现有园区竞争力转移,着力打造集聚区的全产业链条。作为集聚区的消费主体,市民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认可程度与评价,是评估我国集聚区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选择集聚区未来发展模式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基本情况
课题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程度较高的北京市市民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 372份,其中有效问卷327份,有效率87.9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人口统计特征
(1)被调查者年龄分布。被调查者中,18~30岁占69.72%,31~40岁占23.85%,41~50岁占3.67%,51~60岁占2.45%,大于60岁占0.31%。
(2)被调查者性别分布。被调查者中,男性占42.51%,女性占57.49%。
(3)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分布。被调查者中,研究生或以上学历占37.61%,本科或大专占56.57%,中专占2.45%,高中占2.14%,初中及以下占1.23%。
(4)被调查者职业分布。被调查者中,学生占25%,商业及服务业部门工作者占3%,部队工作者占1%,党政干部占3%,国有企业职工占17%,私营企业工作人员占21%,合资、外资企业工作者占10%,文教卫生、体育、科技工作者占20%。
(5)被调查者收入分布。被调查者中,月收入高于8 000元占8.92%,5 000元~8 000元占13.85%,3 000元~5 000元占25.54%,1 000元~3 000元占25.23%,低于1 000元占6.46%,无月收入占20%。
总体来看,受访者以中、青年为主体,女性多于男性,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受访者职业分布广泛,以学生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
2. 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1)主要动机。休闲需要是市民前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主要动机与目的。调查显示,以闲逛休憩为目的去集聚区的人数最多,为230人,占70.3%;购物18人,占5.6%;淘宝、收藏4人,占1.2%;就餐6人,占1.8%;会见朋友11人,占3.4%;提升艺术修养39人,占11.9%;其他目的17人,占5.2%;2个错误数据,占0.6%(如图2所示)。因而,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吸引消费者的首要因素在于园区能够提供一个轻松闲适的艺术环境,使游客能够得到放松和愉悦,同时达到培养艺术趣味、陶冶艺术情操的目的。
(2)同伴选择。同伴选择是考察消费者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往对艺术活动受众结构所作研究发现,第一次进剧院的观众大部分是结伴前往。选择家人陪同去集聚区的103人,占31.5%;选择朋友陪同的213人,占65.1%;其他11人,占3.4%(如图3所示)。同伴选择以家人和朋友为主,说明市民在闲暇时间乐于与朋友、家人一起探索、分享集聚区资源。从另一侧面印证了被调查者前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目的——放松及休憩。
(3)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概念的认知程度。选择“没有听说过”的99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3%;“知道但不太了解”的192人,占58.7%;“比较了解”的35人,占10.7%;“非常了解”的1人,占0.3%(如图4所示)。整体认知程度一般,反映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宣传及市场营销上的不足。
(4)各集聚区受访次数对比及分析。在调查问卷中,共罗列了北京市11家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由被调查者对去过的集聚区进行多项选择。结果显示,受访次数居前五位的集聚区依次是:798艺术区、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北京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
如前所述,我国现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存在两种主要形成模式:自下而上型和自上而下型。调查显示,总体而言,自下而上型集聚区比自上而下型集聚区更具吸引力。在自下而上型集聚区中,798艺术区以165人选择高居榜首,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以139人选择居第二名,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以101人选择居第四名;而在自上而下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惠通时代广场以11人选择而居末(如表1所示)。究其根源,自发形成的集聚区一般具有较为长久的文化资本积累过程,在长期的市场选择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竞争优势,这里的文化资本,可以是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早在挂牌之前就拥有的历史、旅游、收藏、艺术鉴赏资源,也可以是798艺术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集聚艺术家、艺术机构所日渐孕育的浓厚创意氛围及文化内容生产力。相应地,那些不具备文化资本自然集聚、沉淀、积累过程的自上而下型集聚区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稍逊于前者。
但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从调查结果看,在某些集聚区案例中,上述两种形成模式的优、劣势发生了戏剧性转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行业内知名的自下而上型集聚区宋庄仅获22票,居倒数第二位。其前身是20世纪90年代自发形成的艺术家聚居村,聚居结构以私家院落为主,商业化设施较少。从行业内评价来看,宋庄是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集聚地,“原创”是其一直坚持的风格与道路。“宋庄的艺术家坚持艺术至上,绝不迎合普通观众的趣味。一些年轻艺术家对原创性的追求要高于创作技巧的培养。宋庄艺术家将自己整体定位为非主流文化,他们根据生活和艺术体验,从心理、感情和精神方面,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寻求一种集体的力量,用共同的价值观维系艺术家群体的生活和独立创作。通过对宋庄艺术家作品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比如:作品带有很强的自述情结,主体叙事意识非常突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自我形象安放在所要表现的画面中,一些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有一种自恋情结,根本不在意别人是否能看懂他们的作品等等。”③这种创作心理和艺术风格,使得这一具有文化特质的自下而上型集聚区在圈内知名,在消费者中却籍籍无名。相反地,由企业建设的自上而下型集聚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以103人选择跻身前三甲,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却有超高人气,因为其园区设计突出了“文化景观”、“艺术表演”和“设备骑乘”三种核心体验,极大满足了市民到集聚区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目的。
(5)各集聚区受访次数与被调查者年龄的列联分析结果。把各备选集聚区的受访次数与被调查者年龄进行列联分析发现,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被认可度与消费者年龄有密切关系(见表2)。
不同年龄层对各集聚区的认可度有较大差异。中、青年人更喜欢798、欢乐谷等较为时尚、适宜游乐的园区,年长者则更青睐有历史感、有故事的集聚区,如潘家园、前门等。
(6)集聚区受访次数与被调查者职业的列联分析结果。调查显示,不同职业背景对于市民选择聚集区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如表3所示)。
3. 消费者满意度和感知评价分析
(1)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印象。认为“非常好”的21人,占6.4%;认为“好”的114人,占34.9%;认为“一般”的180人,占55%;认为“较差”的9人,占2.8%;认为“很差”的3人,占0.9%。总的来看,整体印象差强人意(如图5所示)。
(2)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显示,宣传不够是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与被调查者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概念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一致,一半以上受访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仅停留在“知道但并不太了解”的阶段,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集聚区宣传力度不够或市场营销意识欠佳。一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立后,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后续宣传,在市民中的认知程度非常低。被访者认为目前聚集区的第二大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如环境卫生、道路状况等尚不能让消费者满意(如图6所示)。
三、消费者视角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在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已有研究中,关于场地提供者与艺术家的利益之争、商业氛围与艺术精神的此消彼长等常常被提出并引起关注,但这些问题的考察视角主要是从管理者、经营者或创作者出发。本调查基于消费者视角考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有以下启示:
(一)休闲体验及文化凝聚力是集聚区核心竞争力
市民光顾集聚区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而不仅是文化艺术消费,换句话说,准确把握当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独特功能,是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当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已不限于文化消费,它的角色是多元的,即为市民提供公共空间,增进人们在文化、经济上的联系,进而增强整个城市的文化凝聚力。
想在现实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当代集聚区兴建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为了在后工业化城市中孕育新的支柱产业,或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捕捉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踊跃投资兴建文化产业集聚区,众多盲目投资导致了目标群体定位模糊、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事实上,如调查所示,各年龄阶段消费者对集聚区的偏好具有明显差异,青年人钟爱时尚、游乐风格的聚集区,年长者则偏爱有历史感和收藏功能的聚集区,没有特色和品牌标识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消费者黏性低。
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在其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设计难以满足市民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消费者前往集聚区往往具有多重目的,如休闲、会友、美食、淘宝、艺术欣赏等,其中,休闲是大前提,因此,集聚区管理者和经营者应着力提升服务意识,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使高端休闲品质成为集聚区的一个亮点。以美国纽约苏荷区为例,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时尚著称,成为到纽约旅游的必到之处。在苏荷区,每条街都有大大小小的画廊,供人们免费参观,不懂现代艺术的游客也乐得其所,那里有许多经营家具、床上用品、家居摆设的特色小铺,许多世界知名品牌也都在这里开设分店。
正如英国学者约翰·皮克所指出的,闲暇时间的增加已经使人们参加艺术活动的观念发生变化,这种观念把赶赴参加这一活动也当作其中的一部分。对艺术管理者来说,这个“活动”设想应由如下几项构成(见图7):
很明显,对消费者来说,在一项艺术活动举行的前后就餐、阅读或谈话都是此活动消费体验的一部分。现在,很少有在表演开始之前不吃点东西或不出售饮料就直接开场的。④在艺术活动推广中,艺术场馆的其他设施可能被作为主要吸引点加以推广,艺术反而退居其次,例如,伦敦V&A博物馆在1987—1988年的一场推广活动中把自己定位为“一间带画廊的一流咖啡厅”。
调查显示,除了文化活动本身,观众来集聚区与否还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与活动相关的设施,如停车、附近街区的安全、餐馆酒吧、会朋友的舒适场所以及对社会压力的缓解。一些公共空间中的光线、家具、陈设表现出特定的阶层性,许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不放松”。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最受忽视的一条是人们更愿意独自前往,还是与人结伴。这引发出另一个问题,即参与艺术活动的条件不仅仅取决于活动的时间、地点、价格这些具体因素,更取决于场馆的整体气氛以及推动消费者结伴参加的努力。⑤由此可知,休闲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市民对集聚区整体环境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越了文化艺术活动本身。
(二)重视集聚区内产业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提出是相对于文化事业而言的,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目的在于使文化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但对“事业”、“产业”泾渭分明的强调,并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协调发展。调查表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贫乏的集聚区是不可能在市场中胜出的。处理好产业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二者将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 共享公共艺术资源,培育募捐文化
无论贫富,都有享受文化艺术的需求和权利。政府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时,应当优先考虑并积极鼓励这一点。例如,英国政府在《2010—2014伦敦文化战略》中提出,“要鼓励各种组织更加紧密地合作,促使更多不同年龄及背景的人们参与,并且从我们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中受益。”⑥十年来,英国文化部对博物馆和画廊的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8%,2008年总额达到3.36亿英镑。通过对博物馆、画廊实行免费入场制度,艺术开始走下神坛,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欢愉并激发自身潜在的创造力。此外,伦敦市政府还积极利用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手段创意城市信息,与市民亲密互动,营造良好的创意城市生活氛围。
共享艺术资源是社会的文化理想,但艺术机构的日常运营也需要巨额开支,因此,调动各方面力量筹集资金,培育募捐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管理者需要长远考虑的问题。在创意产业发达的英国,筹集资金的渠道是多样的,有政府拨款、准政府组织资助、基金会资助等,此外,还运用了发行彩票等非常规投资方法来筹集文化基金。例如,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Rich Mix两个项目以及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发行彩票的收入。
2. 重视培养潜在消费者
注重消费者群体培育,坚持长效原则,是世界许多知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营者的共识。例如,美国古瑟里剧院的总导演莱特为剧院制定了五年规划,其别提到:加强对中学、大学的戏剧课程指导,为广大观众提供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建立二百万美元的学生票基金,使明尼苏达的高中生们有机会体验现场表演;出版与提高观众欣赏水平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期刊。显然,古瑟里剧院把发展培养观众的目标主要对准了大、中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古瑟里剧院采取了一些很有吸引力的方法,最著名的是“古瑟里青少年活动剧团”计划,二十人的学生小组每天早晨在古瑟里剧院上人文课,他们学习剧目,了解剧场运行的所有方面,然后回学校进行实习,他们通过学生票基金可以观看古瑟里剧院的所有演出。该计划从1989年开始,至今已有上千名学生进入剧院,学生对学生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该计划非常成功,它已在美国许多机构开始实施。这一计划不仅使许多学校恢复了戏剧课程,使学生了解戏剧这一行,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养成了进剧场的习惯。⑦
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对消费者长远的培养计划,集聚区的未来发展就难以持续。对少年、儿童而言,集聚区可以成为他们最初的艺术启蒙地,使他们养成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的习惯;对成年人而言,对孩子具有教育功能的集聚区是父母们的首选,如果能够把休闲功能与教育功能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成人在漫步、购物、会友、聚餐、收藏之余,还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启迪,这样的集聚区一般具有很高的消费者黏性。
总之,政府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时,应优先选择那些文化资本积累比较充分的地区,并助其搭建完备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创意应居于核心地位。首先,创意体现在集聚区生产、销售、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其次,创意遍布于集聚区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商业服务、节事活动、志愿者文化等各个细节,这是其整体竞争力。在当今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集聚区的整体休闲品质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核心内容同样重要、不可或缺。此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将从长远角度惠及集聚区的未来发展。
注释:
①白瀛:《蔡武:预计2016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1年10月23日,参见http:///politics/2011-10/23/c_111117456.htm。
②引自《艺术集聚区与中国当代文化生态》,参见http:///displaynews.php?ArticleID=1929。
③引自《北京市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的发展研究》,2007年7月,参见http:///content/2007720/news_
14118_p2.shtml。
④【英】约翰·皮克,弗朗西斯:《艺术管理与剧院管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0-91页。
一、产业园区发展的机遇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前所未有的呈现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而产业园区作为承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推动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中央“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诸多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各级政府日益重视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为促进产业园区创新发展营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创新金融服务助推产业园区的背景
(一)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及转型升级需要创新金融服务
园区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产业园区想要创新,需要产业园区与园区企业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根本上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从而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园区企业更好发展。
(二)高科技产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产融结合,需要创新金融服务
园区建设、运营,乃至入园企业的培育、孵化、上市,是园区运营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对入园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是考验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产业园区可以通过运用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参股、控股、IPO、发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其他多种方式,实现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及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三)深化金融配套服务,助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通过采取PPP方式,发起设立园区建设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共同推进园区建设。通过采用BOT方式,委托有经验的专业开发商及运营商进行代建及园区开发,共同推进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开展园内创业孵化、风投及成长性投资等直投业务,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涵盖企业成长价值链的系统性金融增值服务。
三、以“张家口北方硅谷产业园区”为例,介绍创新金融服务助推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一)探索国有资本与地方政府合作发展区域经济的创新模式,助力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北方硅谷园区为省级开发区,是由张家口市、国控公司、上海张江高科园区联合打造的战略工程,已列入河北省重点项目,获得了“省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卡”,并成为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沪外唯一的“姊妹园”.硅谷园区采用金融助推产业园区模式就是利用多品种、多层级、多支撑的金融体系,通过搭建综合性金融平台、创新银、企、政、商对接模式、突出“基金+园区+项目”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母子基金方式创新多层级市场融资,促进产融结合,贯穿产业园区自建设起至帮扶新兴产业入园并辅助其成熟壮大全过程,构建园区产融互动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搭建综合性金融平台
根据战略部署,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基金投资为先导,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综合性金融平台。以硅谷产业园区为核心,以实体项目为支撑,构建了涵盖基金、保理、融资租赁、贸易、投资咨询等综合性金融平台,并以政府引导和金融服务为抓手,快速取得区域内优质资产、资源、资金,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专业化金融平台的价值目标,全面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价值创造,构建产业互动发展新机制,共同引导社会资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创新银、企、政、商对接模式,打造高科技产业园区
1、产业园区定位
园区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生态、科技”为着力点,以建设智慧园区、低碳园区、冬奥产业示范园区、可再生能源示范园区为宗旨,以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为支撑,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冰雪运动、医疗健康、智能装备制造等高科技产业为重点,致力于打造北方首个智慧工业4.0集群。
2、产业园区开发模式
该产业园区由张家口市及桥东区政府、上海张江和国控投资公司三方联合打造。其中,政府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土地指标,协调有关部门办理各项手续,并出资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企业入园;上海张江输出品牌和15项面向入园企业的增值服务,同时引导张江园区内的企业向北方硅谷转移;国控投资公司作为投资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负责园区的规划、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并以园区为平台,聚合各类战略投资者、金融机构、咨询和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园区建设。
3、园区的盈利渠道
琉璃厂西起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800米。辽金名为海王村,元、明时这里开设官窑烧制修建皇宫用的琉璃瓦件,故称为“琉璃厂”。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集琉璃精粹的著名文化街。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琉璃厂”的名字保留至今。是一处著名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文房四宝为纸、墨、笔、砚的总称。琉璃厂以经营各种文房四宝赢得了文化人的赞誉。著名的“一得阁”,开业于清同治四年(1865),为中国墨汁制造首创者。制笔名家“戴月轩”,1916年以自己的名字创办制笔店。其制毛笔具有“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特点,齐白石生前最钟爱该店毛笔。
琉璃厂与新华街交界处为“厂甸”,是二百年来京城最盛大的春节庙会所在地。清人马炯章的《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道。”据有关资料记载,1963年的春节,厂甸的游客就达400万人次。后厂甸中断。自2002年起,每年农历春节初一至初六,又恢复了“厂甸民俗文化庙会”。主要展示北京文化、宣南文化、重温百姓乐事,展现时代风采,再现古都神韵。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以开放式的“赶大集”为特色,由文艺演出、花会游行、工艺展示、餐饮服务、观光购物、娱乐游艺等形式组成,成为京城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火爆的去处。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
有300余年历史的荣宝斋,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创办,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其木刻水印知名于世,成为独家的“乱真艺术”,齐白石也曾对荣宝斋印制的自己的作品难辩真伪。、曾把木刻水印画《簪花仕女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
清末民初,荣宝斋、大千画廊等琉璃厂老店纷纷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引来人们驻足观赏,成为琉璃厂的一道风景。当时,也是数荣宝斋名画最多而最为热闹。荣宝斋最著名的是木版水印和复制品。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术为一体,使水印品的艺术更臻完善,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许。
清末,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现在的师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
民国以来的琉璃厂,书店、琉璃等业早已衰落,特别是北京沦陷时期,所有书店都是奄奄一息,许多店铺纷纷倒闭,正如当年《故都竹枝词》中所云:“阅肆张罗雀掠门,海王村果静如林。空闲海估尊哥定,待价千年画宋元”,一片萧条景象。
1927年,又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从此,琉璃厂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
建国后这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驰名中外的荣宝斋及中国书店和文物商店的许多门市部如文奎堂、邃雅斋、宝古斋、庆云堂等先后在此设立。过去,书家、名士如何绍基、陆润库、康有为、华世奎、翁同、梁启超、沈尹默等都曾为书铺、文物店题写牌匾,后又有当代书家为革文阁、悦雅堂、恰肪斋、振寰阁、韫玉斋等商店题匾。名人书写的牌匾给人以文苑意境的清雅古朴之感。
1980年,国家对古老陈旧的六里长街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扩建,于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古朴典雅,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店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融图书、玉石、陶瓷、雕刻、铜器、字画、文房四宝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艺术品集散地和古都风貌游览区。
1982年琉璃厂文化街整修重建。新建后的街道全长750米,东至延寿寺街,西至南北柳巷,中为南新华街。街道两旁,铺面店堂青砖灰瓦,砖雕彩绘古色古香,更具有浓厚的古代街市色彩。
如今这里经营琉璃字画的店铺依旧很多。沿街商店近100家,有以荣宝斋和宝古斋为代表的古今字画,以韵古斋和萃珍斋为代表的金石陶瓷,以来薰阁和一得斋为代表的文房四宝,以振环阁和震云阁为代表的珠宝杂项,以乐海轩和古艺斋为代表的音响乐器,以观复斋和庆云堂为代表的历代碑帖,以汲古斋和韫玉斋为代表的仿古文物,以瑞成斋和邃雅斋为代表的文物锦盒和古书装修,还有文盛斋的纱灯、宫灯和锦昌店的地毯、壁毯等。
太平盛世贵收藏这句千年老话,在中国当今琉璃厂显得格外贴切。十多年来,冲破樊篱的中国琉璃收藏爱好者,一发而不可收。收藏大众、收藏组织、琉璃厂文化创意全区、拍卖会,后来又诞生了行业鉴定;这还不算完,收藏杂志,报纸鉴藏专栏,电视专栏《找你》、《鉴宝》、《艺术品投资》等,网络的收藏网站,还有小说《古街》、电视连续剧《琉璃虫》、《五月槐花香》等纷纷杀出,吸引了国内外无数人的眼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均已超过了万家。中国的琉璃经济已经成熟了。这真是“饱暖生‘闲’事”、“衣食足而雅趣生”啊!的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们的腰包鼓了,接着就是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提升,琉璃收藏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时尚。的确,人们有钱了,琉璃收藏经济成为社会生活的新宠而持续走高。
从1989年全国诞生第一家琉璃城――北京琉璃城,到1996年第一届“北京中国琉璃艺术品博览会”召开,再到如今琉璃厂文化创意全区火爆的交易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个人经营琉璃的出现对我国文物市场的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力和影响程度。
二、北京琉璃厂创意园区兴起的原因
(一)文化大繁荣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导,基本形成了由娱乐、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监管体系。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最后从消费的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在中国文化产业大繁荣的背景下,琉璃品收藏悄然兴起。
(二)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广泛,不同文化之间的吸引更加强烈,对历史的审视就更加冷静和合理,对文物和艺术就更加珍视。媒体,特别是网络的惊人发展缩小了地球空间,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欣赏甚至购买到异域的琉璃,收藏网站与网上拍卖的勃兴就是最好的证明。科技的力量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空前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三)观念的转变
随着中国琉璃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琉璃收藏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不仅限于古代文玩,而且包括文物复制品,包括继承传统的现代美术品和现代工艺品。珠宝玉器作为反映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传统饰品已经进入琉璃厂。因此琉璃收藏的外延已经扩大,成为艺术欣赏品的代名词。琉璃收藏范围的扩大,必将给琉璃收藏、琉璃厂文化创意园区、琉璃拍卖以及以琉璃为载体的媒体和艺术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商机。
(四)琉璃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72-03
一、传统观光型景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观光型旅游是一项最基本的旅游活动,也是目前最为传统、最为普遍的旅游形式,如观赏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景观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民风和乡土人情等等。观光型旅游最大的特征就是旅游方式的单一性、旅游资源的依赖性、客户群体的广泛性和消费价格的低廉性。但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旅游产业结构变化促使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的升级,传统观光型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暴露出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也受到了游客们的冷落。
(一)发展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观光型旅游目的地是以当地的风景名胜为旅游的重点,所以在旅游产业开发中以景区景点为主体,所有的规划和开发都要以风景名胜为中心,为风景名胜服务。所以,观光型旅游目前基本上都是属于短暂而低廉的一次性旅游消费,到一个地方进行旅游观光的游客基本上不会再回去进行同样的活动。对于大多数风景名胜区来说,单纯发展观光型旅游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观光型旅游的审美特性,这种旅游形式与经济消费的关联性最差,游客的绝大部分消费用于交通,对于风景名胜区来说,投资开发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二)观光型旅游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目前,如桂林、黄山、丽江、九寨沟、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名胜区,其旅游产业大多是以开发山水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主的传统观光型旅游产业,经过多年持续的投资开发之后,已逐渐形成了旅游产品大同小异,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发展空间紧蹙的局面。同时,观光型旅游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资源,对资源开发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很多风景名胜区由于过度、无序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促使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必须把开发严格控制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这样,观光型旅游的外延扩张空间也就受到了限制。
(三)观光型旅游的不能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
旅游是一种关联度很高的现代服务业,涵盖了以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诸多产品服务及其部门。由于观光型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娱乐及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品位、不同个性特征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因而形成了旅游供给和需求结构性矛盾。尽管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强制或诱导游客进行消费活动,但这必然要以声誉的损失和对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为代价,从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观光型旅游中往往流传这样一句话――“上车歪头睡觉,下车找厕撒尿,到了景区就拍照,回来啥都不知道”。
二、传统观光型景区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
如何借助外部力量深入挖掘、整合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传统观光型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国内许多传统观光型景区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一)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已迫在眉睫
传统观光型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奠定了观光型旅游的基础,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热爱旅游的人们,形成了以旅游观光为市场导向的游客消费模式。传统观光型景区虽然旅游资源独特、品牌知名度高,但以旅游观光为市场导向的游客消费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产业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升级的大趋势,也无法满足景区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出现了旅游产品雷同、景区吸引力不足、游览时间较短、游客消费水平较低、停留时间较短等一系列问题。从国际惯例和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来看,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已迫在眉睫。
(二)传统观光型景区需要提升文化底蕴
传统观光型景区面对旅游产业升级和游客需求层次的攀升以及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只有在旅游产品结构上进行转型升级,在旅游服务项目上增加创意元素,在旅游活动环节上吸引游客参与……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从以观光为主的产品结构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产品结构升级。对景区景点进行创新创意设计,深度挖掘景区景点现有和潜在的文化资源并提升其文化底蕴,通过文化底蕴的提升来进一步增加游乐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项目,并以相应主题进行包装、形成主题鲜明,集观光、游乐、参与、体验、互动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型文化旅游景区。
(三)传统观光型景区需要体现体验价值
随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传统的纪念品,游客更希望买下的是“体验过程”的“记忆瞬间”作为纪念。因此,传统观光型景区必须赋予文化创意内涵,利用现代科技,通过设计景区景点的虚拟体验系统,将景区景点的建筑群落和历史故事设计成3D动画或球幕电影,增加互动性、娱乐性和动感化体验项目。通过建立虚拟操作系统,体验者通过操纵杆可以以多种方式漫游在虚拟的历史场景中,可以随心所欲地徜徉在历史时空中,和与他们擦肩而过的历史人物进行谈话、握手甚至拥抱。同时,还可以根据参与者、体验者扮演的角色,设定一定的故事情节,让体验者切身感受回到了穿越时空的乐趣。
三、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在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务院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 94号)的文件精神,全国各地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突破口,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增长。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指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创新的知识和先进的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测算,文化创意产业直接影响运输、餐饮、零售、娱乐服务业等26个行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超过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2009年,由广东动漫公司制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红透半边天。据有关方面统计,《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电影票房早已超过亿元,漫画书发行量突破200万册,销售额超过2 000万元,相应的电影图书、玩具产品等衍生品也陆续跟进,成为文化产业扩展经济链条、发挥乘数效应的最佳例证。
四、传统观光型景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
一个旅游产品的开发,其基本点是提供游客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构成很复杂,异地性和文化性是构成这种体验的重要构件。文化创意在旅游体验提供方面具有很大的适用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旅游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开发就是给游客创造一种文化体验,满足其内心的需求。而这些文化创意产业绝不可忽视。
(一)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的大型歌舞剧――《长恨歌》
《长恨歌》是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九千多万元,历经一年多创作排演而推出的一部以唐代华清宫遗址为表演地,以盛唐文化为主题,以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主要内容,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之奇为一体的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全长60分钟,包括《两情相悦》、《恃宠而骄》、《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章节十一幕场景,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作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通过近300名专业演员的表演,艺术再现了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长恨歌》的品牌效应,有效带动了华清池景区游客人数的大幅度上升,据统计,游客人数每年增加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4%,一举跨越了多年来华清池游客维持在5%~8%自然增长率的台阶。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宾馆、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了游客在临潼和西安的逗留时间,成为了“西安的金边名片”。
(二)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型歌舞剧――《宋城千古情》
《宋城千古情》是由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国内首家室内立体全景式大型歌舞剧,分为《良渚之光》以及《宋宫宴舞》、《金戈铁马》、《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世界在这里相聚》五场,叙述时空追溯到文明曙光初现的新石器时代,同时又展望了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的美好图景。《宋城千古情》的演出,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却长演不衰十五年。年均演出1 000场,最高日演8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 000万人次,创收15亿元,成为中国夜游市场最为响亮的招牌,被誉为休闲之都――杭州市的标志性演出,为杭州文化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积累了经验。《宋城千古情》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运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法国巴黎红磨坊和美国拉斯维加斯“O秀”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名秀”。
(三)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歌舞剧――《印象》系列
《印象》系列由著名导演张艺谋领衔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作主创团队,根据地方政府牵头组成的投资方的要求,结合景点特色和文化,打造的大型实景歌舞剧。然后由独立的经营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印象》系列共由五部分组成,《印象刘三姐》中最感动山水的壮美,年演出收入超过2.6亿元;《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最震撼少数民族粗犷的气势,年演出收入超过了1.5亿元;《印象西湖》最打动人的是那场人工雨,充盈着烟雨江南的朦胧意境,年演出利润达到了4 500万元;《印象海南岛》能让游客享受海边的放松和休闲;《印象大红袍》能享受到茶文化的情趣。“印象”团队通过借助张艺谋的明星效应,精心打造了一个以“强大演员阵容、政府倾力支持、科技手段参与、融入旅游线路”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崆峒山风景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探索
《问道崆峒》立足于特色资源优势,对崆峒山黄帝问道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包装整合,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武术表演、生活体验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个性鲜明、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问道崆峒》的剧情介绍
《问道崆峒》是由崆峒山管理局下属的崆峒山艺术团继《黄帝问道》大型历史歌舞剧之后的又一力作。《问道崆峒》依托中国道教创源之一的崆峒山而闻名于世,因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有关。而陇东崆峒学,与甘南藏学,河西敦煌学并称为“甘肃三大地域学”。藏学以甘南藏民族为主题内容,敦煌学以河西走廊的西域壁画艺术为主题内容,崆峒学以“道的生长”为主题内容,是各具特色的学术内容。
《问道崆峒》全剧约55分钟,共分五幕十一场,五幕依次为盘道、闻道、修道、问道、求道。《问道崆峒》在艺术手法上运用现代舞蹈与古代舞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年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得道后,与友人赤松子以棋会友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黄帝闻讯广成子的养生之术和治国之道后,三次登临崆峒山问道、求道,黄帝在统一中原后,教人耕作、捕鱼的全过程。整个舞剧气势磅薄,规模宏大,让游客在饱览山川美景的同时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和艺术盛宴。
(二)《问道崆峒》的创新探索
《问道崆峒》改变了传统观光型景区以游客观光为市场定位的经营模式,阐释并赋予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观光型景区从单纯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的游览观赏式旅游升级为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休闲体验式旅游并以大型歌舞剧形式展现出来,提高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品牌价值。
《问道崆峒》作为一种鲜活生动、文化精深且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借助于历史典故对中国“儒、释、道”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旁白式的阐释,把沉寂的、静态的、传统的中国“儒、释、道”文化变成了立体的、可感受的娱乐体验,实现了动态文化演出与静态旅游资源的巧妙嫁接,促进了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提升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与游客基础,从而达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艺术与市场的对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剩引起的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催生了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性的“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发展模式。而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例如伦敦市的碳排放量就占全英国碳排放量的8%,并且可能在2025年上升至15%。所以,城市的低碳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发达国家的众多城市,如伦敦、东京等均制定了一系列低碳行动计划,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上海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工业文明积淀,并正向国际化时尚都市迈进的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上也应走在全国的前列。
近年来,上海将城市中的工业老厂房等文明遗存加以改造,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体现了现代创意艺术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它在优化城市产业发展结构、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以极低的能耗盘活了城市中的工业遗存,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旨在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论证上海能否利用创意产业园区进行低碳城市的建设,并希望从低碳视角找到今后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也应走在全国的前列。
1 理论背景
1.1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在英国政府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意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其核心是使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实施低碳经济的战略思想有两点:一是改进现有状态,如使用低碳技术去改造优化已有的工业基础设施;二是拓展新领域,如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发展低碳特征产业、调整目前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工业和农业)、建设低碳城市、扩大碳汇、加强碳排放交易等均为推进低碳经济的可行路径。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与低碳经济战略不同的是,低碳城市不光包括低碳生产,还强调了城市生活中的低碳消费。故建设低碳城市除了在能源、技术上的低碳化,更加强调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以及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以实现社会发展的低碳化。
1.2 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与产业调整的相关研究
由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积极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冯之浚提出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低碳经济也将创造新的龙头产业。所以未来低碳产业的投资与发展前景巨大。吴垠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必然转向以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而此类新型产业的核心问题便是要解决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互融合的问题。鲍健强等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如知识密集型产业。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步骤。付允用数据论证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最大,第三产业能耗最低。由此,范建华提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能为减排而调低第二产业比重,而应通过优化发展降低其碳排放量实现。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凭空进行,要借助于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结构升级低碳化。针对低碳城市建设,戴亦欣认为低碳产业和与其相关的环保产业将形成低碳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引导低碳消费,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中嵌入低碳因素,是建立低碳城市不可或缺的方面。另外,由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所以与发达国家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不同,刘志林认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能耗降低为主,不能盲目模仿英国、日本等国家以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以及住宅能耗问题为重点领域。
总之,从相关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低碳战略已经是当前经济发展所应保持的基本态度,而在众多低碳经济推行策略中,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新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所以,了解创意产业的兴起与产业调整的关系,是建立创意产业与低碳经济联系性的有效视角。
2 创意产业发展与产业调整
创意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产业调整过程中兴起的新型产业。当全球经济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代,一方面,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逐渐增加,经济的新一轮增长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向微笑曲线附加价值更高的两端提升;另一方面,人们对消费的需求开始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等基本要求,而逐渐转向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及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这时观念价值,即商品与服务背后包含的能与一些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附加物,譬如品位、情趣等,逐渐开始取代使用价值在商品市场价值中的决定性地位。这促使了注重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新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产生。创意产业独特的价值创造模式使之处于微笑曲线两端位置,同时创意的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商品观念价值的需求。创意产业是迎合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产物,它使新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得以以智力资源为动力,摆脱了原先发展障碍的困扰。其中的发展障碍就包括工业化时代的高碳经济模式所造成的环境和资源压力等。
上海是中国当代的经济与金融中心,2009年实现人均GDPIl320.41美元,列中国大陆各省市第一。经济的极大丰富使城市居民有能力并倾向于追求商品与服务的消费上附加的观念价值,这为上海率先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上海又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在20世纪末经济转型的环境下,上海以工业为主的旧式产业结构不再符合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要求。所以,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实施了外迁,大量工业建筑历史逐渐空置或废弃。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具有开放思维的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纷纷租赁改造这些旧厂房,这使城市中优秀的工业文明遗迹得到了保护,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创造价值。这种行为逐渐得到上海市经委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多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由此形成。据统计,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达3900亿,占全市GDP比重从5.8%提高到7.7%以上。上海目前拥有M50、田子坊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意产业品牌效应和产业优势。
可以看出,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伴随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必然结果,而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正是创意产业发展史的典型体现。另外,由前述可知:产业调整是有效的低碳战略之一,所以,创意产业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具备理论联系性。但创意产业是否是具有低碳特征的新型产业,需要进一步对比分析两者的特征契合性。
3 低碳经济与创意产业的特征契合性分析
低碳经济以“三低三高”为显著特征,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3.1 创意产业与“三低”特征的契合性
首先,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属性契合低碳经济的三低要求。创意产业是随着知识经济对社会分工的影响深入,一些专门研究、开发、创新知识的工作从传统产业中逐步脱离出来而发展形成的一个独立产业。故创意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强调创新性,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这一属性决定了创意产业也是通过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即实现产品的观念价值而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不同于对土地、资源存在巨大需求的传统制造业,消耗自然资源少且无污染,符合低碳经济“三低”要求。
其次,创意产业的空间存在形式是适应低碳经济特征的产物。创意产业常以旧城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集聚区形式存在。例如纽约的苏荷原为19世纪的厂房仓库,伦敦的泰德艺术馆原为准备拆除的火力发电厂,上海的M50原为停产的纺织厂。目前,在上海已经授牌的81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由工业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占了2/3以上。这些由旧厂房仓库改造而来的创意产业集聚区首先节省了建造成本,符合低能耗要求;其次以高碳为特征的工业化时期遗存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得以保留和延伸,不仅使得其高碳经济引致的面临废弃的城市旧区可重新焕发价值,而且形成了符合低碳经济特征的低排放、低污染的城市创意新景观。所以,创意产业这种特殊的空间改造形式本身就是高碳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的典型表现。
3.2 创意产业与“三高”特征的契合性
首先,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属性体现了低碳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益特征。由微笑曲线可知,产业链中间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低,处于两端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附加值高。创意产业不仅以创造性的点子、设计为主要价值起点,并且通过赋予商品观念价值而实现了品牌营销,故创意产业属于处于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产业,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能产业。另外,创意产业还有一次投资、多次收益的延伸性特点,故其所衍生的附加价值使之产生更高效益。例如一部《哈里·波特》自1997年问世,图书销售量超过4亿册,由其改编的系列电影全球票房已达45亿美元,DVD销售收入达27亿美元。这部小说是其作者J·K·罗琳的思维创意成果,它不仅使其由一个靠政府救济生活的个人成为比“英国女王”还富有的作家,更使其投资公司华纳兄弟以一次投资获得了数以百倍计的多次收益,仅衍生品相关授权项目就为其带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即使电影在2011年完结后退出大银幕,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投资形式,例如筹建主题乐园等,继续从这个经典创意中创造更多财富。也有调查表明投资一美元的创意产品,其相关衍生产品可以带来三至五美元的收益回报。
其次,创意产业的强融合性契合低碳经济的高效率要求。创意产业以创新的思想、技术和设计为其他行业生产提供服务,这使其更容易与其他产业融合,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价值创新,并容易衍生出新的产业。创意旅游、创意农业等概念均是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衍生的产物。创意产业以其居于价值链高端的地位渗透融合其他产业,不仅为其他产业带来了额外附加值,而且参与了更多的利润分配,这使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更加具有效率。例如创意农业就改变了现代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强调用文化元素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通过创意的投入使农产品更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创造出新价值和新市场空间的手段,从而实现农产品和产业的增值。
4 低碳视角的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实践分析——以M50为例
4.1 M50发展沿革
M50创意产业园位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普陀区苏州河南岸莫干山路50号。其前身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下属企业“上海春明粗纺厂”,原厂房建于1933年,工厂主要生产“孔雀牌”、“红蝙蝠牌”呢绒和“金羊牌”毛毯。这些著名的毛纺品牌曾经记录了近代工业的辉煌。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制订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业调整方针。在产业布局上,上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将不符合中心城区发展需要的、占地面积大、有污染的纺织、传统制造业等搬迁到郊区。1999年春明粗纺厂随之停产歇业,老厂房腾空。
第一阶段,M50在探索中转型。为了解决土地闲置与下岗工人安置问题,留守的30多名员工对老厂房进行“整旧如旧”的适度包装并出租。2002年,M50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当时园区的定位是建设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园区。但是,很快遇到了能耗高,原有的电力配置不够,环保成本高,建筑陈旧不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等问题,作为工业园区,M50运营一直不太好。但同时,园区内拥有的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群,其独特的气质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前来入驻。所以,这一时期工厂与艺术家一度并存。
第二阶段,M50主动向创意园区转型。在2001与2002年之交,此地块准备转让并动迁改造。但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及创意工作者们进驻园区,此时也正是国外创意产业概念刚刚蓬勃兴起之时,他们第一时间吸收了国外先进的产业理念,并以此来论证莫干山工业建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M50就此引发了来自社会各界、文化研究工作者以及政府对创意产业概念的关注。2004年上海召开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讨会,正式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把莫干山路50号作为基地之一。
第三阶段,M50正式发展为著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M50自2005年4月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第一批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曾先后获得“上海十大优秀创意产业集聚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园区收入达两千万元以上。园区入驻企业130多家,年上缴税收已达三千万以上。
4.2 M50低碳经济理念体现
第一,M50探索转型为工业园区的失败体现了城市低碳化的必然。为了适应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M50在进行转型调整的第一阶段首先定位为工业园区,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由于M50在探索转型初期,没有实质上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即摒弃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经济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实际上,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原粗纺厂的高碳模式,所以遭遇了能耗、环保等一系列高碳模式具有的障碍。这一失败从事实的角度证明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走低碳化道路。
第二,M50主动转型为创意园区的过程是创意产业顺应低碳经济潮流兴起的缩影。M50吸引艺术家自主入驻体现了创意产业园区随时代兴起的一种必然性,而M50主动向创意园区转型则是在社会各界进一步认清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低碳化原则,认识到创意产业本质上顺应了低碳经济潮流的基础上,创意工作者、政府及园区管理者三方积极努力的成果。M50创意园的形成时间和方式与国外创意产业兴起发展过程接近,并且由于M50经历了工业园与艺术园、拆迁与保护的争论,使之更具有典型性。
第三,M50创意园目前取得的成绩是创意产业适应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利证据。M50由于发展创意产业,首先使得苏州河畔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群得以保留,其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延续;其次,粗纺厂以极低的改建成本重新倍数发挥其价值创造能力;并且,由于M50创意园主要产出物为画、艺术品等,较之前的粗纺厂,其能耗、污染极低,而经济效益极高。总之,M50创意园不仅成功将原先污染严重的城市旧区盘活,并且以更加时尚且具有文化底蕴的姿态成为展示上海的独特窗口,提升了上海国际化低碳时尚城市形象。
5 上海在低碳视角下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议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产业调整以及创意产业发展三者的两两关系研究,建立了创意产业与低碳经济建设的理论联系性,并进一步通过对两者的特征契合性分析和M50创意园案例研究证实了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符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低碳化视角对今后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提出一些建议。
>> 发展创意产业 建设创意重庆 凤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 重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借鉴韩国成功经验 从韩国经验看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探讨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优劣势分析及发展策略 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结合的合力及桎梏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基本趋势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反思 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湖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链及发展对策研究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英美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访问时间:2010.11.16)/group/topic/4699660/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教委2010年度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推动重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项目编号:KJ1017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