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14:41: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56-001
技工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对于一所优秀的技工院校,没有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是无法想像的。因此,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获得的。一个人能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教师增强自我修养会有很好的帮助。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修养”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修”的原意是“切磋琢磨”,“养”的本意是指涵养性情或陶冶情操。“修”与“养”结合起来是指,通过学习、磨练、涵育和陶冶情性,养成良好品德的功夫。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修身养性”之道;二是指接人待物的良好态度;三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艺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质和才能;四是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的过程和功夫。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担,更是连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对待生活,如何被社会所认可,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人格修养等,教师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技校的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文化素养;二是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并能够领悟该专业知识的文化素养;三是具备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能力。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让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得到加强,而且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对每一个教师来讲,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其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客观要求和必要途径。教师不仅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业务技能,而且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具备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社会越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要求教师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愿望就越强烈,技工教育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校学生,才能较好地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然而,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教师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就是将外在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从业者的内在信念,并进而将这种内在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劳动者完善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能动力量源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能够沉着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让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人”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给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都将产生影响,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使学生难忘的老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坚持知行统一。理论是行动的向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理智的、自觉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也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理论作基础。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真正懂得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实际要求,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选择和评价能力,并形成科学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技工学校的老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某些道德知识,而必须在总结新的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职业道德认识,增强职业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将学生培养成才。
第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同其他事物存在和发展一样,都是在外部与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既要依赖包括批评在内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又要依赖包括自我评价在内的自我道德审视和自我道德评价。认真地、经常地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只有勇敢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严于和善于剖析,反省自己,才能消除错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在校高职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抗诱惑能力低,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认知是指对职业道德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职业道德价值、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它是认知者、被认知者以及职业道德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也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刺激加以综合认知的过程,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设计好各种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懂得职业道德给我们工作、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从而带来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理解,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情感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时所产生和确立起来的内心情绪的体验,是人们面对某种职业道德现象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感情。它是一个人从业应具备的最起码的情感。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没有情感,职业道德认知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正所谓爱之切行之坚。因此,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创设一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刺激、感动会逐渐帮助他们克服缺乏道德情感,使情感由较微弱到强烈、不稳定到稳定,使道德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最终由情感将知、信、行连结起来,实现三者的转化。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是指在实践职业道德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它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起推动作用。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向学生提出具有适度困难的任务,并适当地给予某些帮助和支持,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积累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提高自制力和抗诱惑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信念是人们将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有机结合的对于履行一定职业道德义务的真诚的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是知、情、意三者的“结晶”或“合金”,是推动个体产生自觉职业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动的经验和富有感彩的体验,只有当学生亲身体会按一定的职业道德要求行动给社会、他人带来好处,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才会更加坚信社会、行业所倡导的职业道德要求的正确性,最终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五)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人们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持续不断地重复某种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是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动、习惯。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情境,让学生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理解和选择能力也会渐渐增强,从而自觉把其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
三、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机制
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外在的教育引导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需要有可靠而有力的外在保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思过去职业道德实效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没有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协调、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实践锻炼领导机制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社会实践领导机构,机构的构成可以由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工作处、社科部、实训基地主要负责人及各系部主管社会实践的领导组成,明确各自分工,形成合力。各教学系部也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对本系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与落实,使实践锻炼朝着既定目标有序地运行。
(二)保障机制
1.规章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时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特点,制定出完整的行政规章、组织制度、操作程序、行为守则,如学习纪律、劳动纪律、工作要求、岗位要求等,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等。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确保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运行。
2.队伍保障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实践锻炼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搞好实践教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在实习、实训中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
3.资金保障
由于资金的短缺,经费的不到位,使不少高职院校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时往往处在“社会实践,我想爱你不容易”的尴尬境地。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也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得到企业或政府的支持。对于经费的管理,要合理确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项目,列入预算,确保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4.基地保障
实训基地是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平台,学校首先从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入手进行建设,使其能充分满足实训环节的需求,努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与学校所在地有实力的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以经常化、制度化和有效化。
(三)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
1.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机制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就象“指挥棒”,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为被评价的对象指明方向。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以试卷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重大缺陷:“重视知识考查,忽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笔试评价,忽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忽视其他各学科教师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评价,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3]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内容由单一的课本内容改为从班级考勤、课堂常规、实训中行为表现等方面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评价主体应从单一科任老师到教师、师傅、班组、同学评价,评价方式由一张试卷评定法改为将试卷、小论文、实习和群众评议等按比例考核,对职业道德课做出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评价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2.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墨子曾说到:“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燃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4]这就告诉我们奖惩是使人达到良好的品质的教育方法,学校应通过规章制度的安排,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奖惩激励机制,对那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学生可以从学业评优、继续深造、就业推优、岗位轮岗、职位提升、各种评奖荣誉等方面综合考虑,给学生应有的回报,对那些职业道德不好的学生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改恶从善。[5]职业道德奖惩制度的运用要及时、合理、适度,不能滥用。
四、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长期性原则
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全局出发,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从学生入校开始到学生毕业的三年时间里,每个学期都安排有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在校生活,并形成一个逐步改善的循环体系,从而使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发挥其功效。
(二)主体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是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在教育者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构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就不成其德育过程,而是单纯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没有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也难以发挥作用。”[6]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时,首先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师扮演的是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其次,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其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在其中只能引导学生学习,绝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做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
(三)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论是什么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通用的、共同的、一般的职业道德,忽视了行业的自身特点,这也是职业道德低效的一个原因之一。职业道德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适用范围上都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孕育一种认识企业、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的意识。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时,必须结合本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要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禁忌,要结合本专业实际。比如,对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道德,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重点进行“服务周到,及时准确”的教育,对营销专业的学生重点进行“公平竞争”、“童叟无欺”教育,对财会专业的学生重点进行“不做假账”的教育。这种做法“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更贴近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7]
(四)阶段性原则
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由低到高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学校的职业道德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根据高职生年级不同建立分阶段的教育目标,采取阶梯渐进方式,由浅入深,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首先,对于所有的学生首先要做的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惜岗爱岗,这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做到团队合作、敬业乐群、吃苦耐劳,这是职业道德弘扬层次;最后要做到服务企业、奉献社会、创新进取,这是职业道德追求层次。
五、运用实践锻炼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形式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规范学生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1.勤工助学活动学校应以“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为宗旨组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可以解决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燃眉之急,同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职业责任感等良好品质。
2.“三下乡”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三下乡”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可以炼就真本领,提高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过硬的团队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事情、任何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脱离实践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但是,课堂教学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认识就会停滞,工作就会被动或陷于盲目性。
理论是指导时间的一把钥匙,掌握好理论知识,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事物,对事物的认知要从本质上理解学习,从而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要学好音乐,音乐理论就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要重视并要求学生学习好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致命不足。所以,让学生更深意义地理解并学习音乐,音乐理论教学首当其冲。如果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限于在日常生活中唱歌、跳舞,弹奏音符,这是不够的,要从理论的基础上去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
音乐,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及思想感情,它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里感知示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示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和升华的过程,由于情感体验示受理性支配的。所以,一个人从小到大,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健康技术能使人生更加丰厚,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面貌也往往通过音乐鲜明的反映出来、例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满爱国主义的或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应尽量让他们接触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也得到了提高。
健康的音乐具有五大功能:一是声,通过“耳闻”、“神听”被大脑感知作用于人体;二是情,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如悲、欢、喜、乐;安宁、平静、开阔、奔放、雄壮、高昂等,直接作用于思维和人的肌体,产生养生健身效果;三是意,即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声、配齐、调试与调性表现得整体效果,使人产生想象和追逐,将人带入以中国现实的意境中,诸如高山、流水等等不同的意境之中,使人获得满足和享受,达到调节思维和肌体的效果;四是速,即音乐的快慢节奏和轻重缓急特性,对人的思维与反应产生直接影响,快而强的音乐使人听之欲动,安静而祥和的音使人心绪平和安闲,雄壮有力之乐使人精神抖擞;五是波,即音乐声波产生的能量,会直接影响人的血脉跳动和脑细胞思维频谱。因此,音乐能量及音乐语言被人接收后会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五脏六腑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作用于思维,影响心理与情绪变化,达到健身治病的效果。有人称:音乐是神经系统的“维生素”,也是花钱最少的“保健品”。
3.教学方法是获得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学方法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教材的内容,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诸如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的教学生动、立体并加强了情景、情趣、情感的引入,活泼的画面、节奏鲜明富于动感的肢体,详尽悦目的解说及配合练习的实践,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的巩固、对智能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音乐教学的改革是促进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兴趣的良好手段。
4.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只有搞死值得教室,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专门从事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下,加强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理所当然的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
欲加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需要对先对综合素质以及目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进行分析。
1.素质的含义及综合素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所谓素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精神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由于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所以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一般说来,人的综合素质应由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若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简化,即可用“德、智、体”三个方面概括。
“德”就是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一定阶级、一定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做人的道理和规矩。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因此,思想政治素质就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就是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长期的培养教育,使青年人都牢固地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创业精神。当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做到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职业道德素质是道德素质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就比较高。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促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和人生道路上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挫折,是支撑一个人人生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活着是应该有一点精神、有一种境界的。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可能只在重要时刻才表现出来,但这高尚的品格绝对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候形成的。一个单位、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那么这个单位的事业就不会兴旺,这个民族的事业就不会发达。
“智”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从业者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掌握的状况和水平。任何一种专业,都是集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于一体的产物。一个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知识掌握的越丰富,再加上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这个人对他所从事的专业的理解就会比较全面、正确。因此,它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的优劣。
专业技术素质是指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状况和水平。它和科学文化素质共同构成智力素质。职业技能素质是通过内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以专业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基础,又以不断地实际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为条件。从业者只有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体”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各种机能以及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调节自我的状态和水平。它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体格和精力等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身体、心理健康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强。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长期提倡和坚持的教育方针,这三个方面决不能偏废。“德”是灵魂,是做人的根本;“智”是技能,是做事的本领;“体”是寓“得、智”之所,载“德、智”之车。一般说来,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即使其“智、体”素质都不够优秀,不能担当重任,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但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果是一个思想道德品质恶劣的人,他的智与体的条件越好,那么他一旦干起坏事来,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越严重。
2.中职生素质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所诱发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因素,大大增加了人们鉴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的复杂性,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因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状况是怎样的呢?
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还仍然起作用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较好一点的初中学生都选择上普通高中,准备升大学了。剩下的这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升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才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职员工们“请”了进来。虽然绝大多数中职生的基本素质都比较好,但这些被“请”进来或是被家长们“逼”着进来的学生与 “选拔”余地较大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差距就比较明显。他们在入学前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完全了解,当入学后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不热爱所学专业。再加上他们之中有纪律观念淡漠者,有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问题者,也有性格心理方面较为内向偏执、不服从管理者。
这些学生通过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过渡”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之中肯定会有个别的不能胜任工作,或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便使一些用人单位以及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们认为:目前的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较差。
认为目前中职生素质较差的人或许有一大堆的理由来证明他们的观点,但笔者认为目前中职生素质较差并不完全都是中职生自身的错。造成中职生素质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部分人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由于他们所在的学校要保证升学率(因为现在社会上还仍然用升学率为标准来判定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这些不是“尖子”或是暂时还没能成为“尖子”的学生们给放弃了。其次是许多学生的家长们本身不懂教育的规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其子女自身的条件,而只想让子女替他们去实现他们没有能力实现的愿望,因此,就不顾其子女的实际去为其子女们设计成才计划。他们对子女的表现稍有不如意,就进行训斥、甚至打骂,其结果是适得其反,使许多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其三,由于社会上仍然有不少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仍然是拿着考试成绩这把尺子。他们认为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有出息。殊不知仅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出息是非常片面的。因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优劣,是不能靠一、两次考试所能测试出来的,而只能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能考上全国名牌大学的学生的素质应该说是很好的吧?但大家可能还记得央视曾报道的这样一件事: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竟把硫酸泼到动物园的狗熊身上去做“实验”。试问:这位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优还是劣?他的文化素质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呢?
3.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社会主义阶段,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使为了让受教育者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要阵地,就必须始终坚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广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达此目的,就要多开展文体活动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增强他们搞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职业道德素质从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它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毕业去向不确定,所以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只能是讲授一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至于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只能是在他们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加以训练和提高。总体来说,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好,他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也相应地就比较好。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任务,是需要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够做好的工作。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特点和学校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实际困难的情况,就需要建立一种与学生家长增强联系的机制,使学校与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首先保证把学生领上正道,让他们先学会做人,使他们能够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根据目前在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实际,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保证在校生都能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学校的道德教育教育目标就算完成了一大半。
对中职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素质的教育和训练,是职业技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必须靠开设文化技术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实习课的教学实施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目前在校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比较差,对于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是根本就听不懂、学不会,只是对于学习专业技术的实习操作比较感兴趣。这就给中职学校如期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带来许多的困难。因此,在文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作为更多的理论知识,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必要掌握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一般是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做基础,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摸索、锻炼、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有一些专业工匠的文化理论基础并不高,却身怀绝技,能干出一手绝活。据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少一些文化课,多一点专业技术实习操作课,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然而多开实习操作课,就必然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和实习材料的投入,使教学成本增大,这是学校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
提高专业技能的途径只有是靠多练,别无它法。要多练就要多消耗实习材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前些年一般都不大景气,许多学校经费都比较紧张,教学设施和实习设备都相对比较落后,学校也不可能把社会生产各部门中性能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购置来供学生实习之用。因此,在安排教学时要尽量多安排实践课,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在相应的岗位上参加生产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节减学校的教学投入,还能够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把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地进行教学,那么即使学生把学校所教的知识技能全部都掌握了,毕业之后走上(专业相同)工作岗位,也不能就保证完全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若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是用非所学,那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学生就业时,力求做到专业对口、学用一致。
智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企图一蹴而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真正是学习文化课有困难的,就让他们多从事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力争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于他们能够顺利就业。
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需要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学校要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足够的场地、设施、器材,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要通过锻炼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
1.职业道德的认同感不强,学生职业选择被动化
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选择接受中等农业教育不是出于自愿,对所学专业也不十分了解。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当今社会;“学历至上”观念桎梏,相当一部分人轻视农业教育,大多数学生对将来从事农业服务的职业的认同感不强,认为从事农业服务工作的人低人一等。另外,当前中等农业学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选拔考试的失败者,大部分存在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中等农业学校的,他们的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意志为出发点,社会责任感单薄,这对中等农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
2.接受职业的道德教育的自觉性不强,学生道德认识边缘化
以职业的道德为例,从事一定职业的过程,是一个人生命运动的过程,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之一,是做人的一种方式。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必然,是内在的要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但现在许多人认为,道德是外在的,是外部力量强加于人的,表现在教材中,职业道德定义仍局限于人们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合,他强调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是个人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应服从的道德规范。这种典型的、近乎标准的定义,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性出发,忽视了个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能动性发挥,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中等农业学校的很多学生本身素质不高,道德观念不强,认为道德是外部力量强加于人的,职业道德也一样。所以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抵触情绪较大,根本谈不上自觉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效果不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知识化
现代认识论认为,理论、对象、方法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道德素质与知识、技能等是有区别的,因此,道德教育与教学及技能培养是有区别的。当前,中等农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知识化、形式化的倾向,制约了教育效果。事实上,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知识技能有各种不同学科,而道德品质就没有明显界限。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不能像各门科学知识那样按教学计划由浅入深地学习。而现在的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师言传身教榜样作用,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这种授课形式有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学生较容易掌握课程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在多元价值观念冲突时,解决到的冲突的能力不够。
4.教育效果持续不强,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短期化
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使他们成为遵纪守规的社会人,从长远目标来说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此目标却容易被忽视。学生在学习阶段,对行业不正之风深恶痛觉,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尤感迫切。然而,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不正之风,敢于抵制、敢于批评者则寥寥无几。
5.职业道德素质被忽视,素质培养片面化
大多数学生认为将来主要工作靠技能,其次靠知识,对道德的首要地位认识不到位。况且,当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传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使人们的竞争、效益、民主法制意识增强,而且同时也是人们的追求目标、评价是非、相互关系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一系列变化,滋长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和其他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知能脱节、言行不一、不能与他人合作、利己主义等在当代学生中普遍存在,是非不明、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等思想正冲击着人们的道德防线。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中等农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目前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的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严重影响了中等农业学校为“三农”服务人才的培养。
二、对策
1.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这是社会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因此,要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职业道德教育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因为社会需要的是为大众谋福利的人才,品德高尚、无私大度的人才才能被社会认可。既然选择了学农就要爱农,树立终身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和决心。重点要引导学生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一个人从事某一职业的内在需要。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就业不仅是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且还肩负着社会责任。为此、应从教育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开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挖掘其优点,开展各种职业活动、能力测试,让学生逐步找准自己的职业认定位,进而树立职业理想,自觉加强职业道德养成。
2.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也是培养提高能力的源泉。因此培养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等农业学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并将作为中等农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如点。农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和职业道德的行业性特征决定了中等农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密切联系“三农”。开展工学结合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职业环境,有利于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形成,有利于突出主体性教育思想,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有利于排除社会不良诱导因素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更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要求。既突出了自己的优势、又减轻了农业企业的负担。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邀请先进典型走进校园,先进典型作为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群众的楷模具有重要的道德引领作用。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自我激励的重要途径,要比一般意义上的讲道理更生动、直观,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他们请进校园,请他们谈经历、谈体会、谈收获,围绕人生与奋斗、学习与创业、个人与集体、亲情与师爱等热点问题畅谈感想,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在自主管理、自主实践中,达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不断内化职业道德规范。提高道德品质。
4.培养学农爱农的情感
情感犹如一种催化剂,他对意志和信念的产生起着一种能动的催化作用。具有坚强职业道德意志的人,有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既然选择学农,就要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决心。应当营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当尽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时,能体验到满意、喜悦、自豪的情感,获得一种充分的自信。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鼓励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学会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逐步形成职业道德信念。
5.夯实课堂教学这个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课堂教学。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材,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纪律、竞争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明确其含义、重要性和基本要求,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中渗透教职业道德教育。改变课堂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充分利用职业道德事件和职业道德冲突、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问题解决性,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调整教学比例,增加实践课时,以社会实践为切入口优化职业道德教学,使职业道德教育生活化。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师资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农业学校职业道德学科教师、班主任及行政管理人员。同时,还与农业企业联和,组建农业职业道德讲师团。强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参与,通过对专兼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逐步形成一支道德好、业务精、作风正、形象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7.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机制
幼教学生是未来一代的启蒙老师,想要有效提高音乐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幼教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素养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较深层的感悟能力。在幼教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提高和培养幼教学生音乐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尝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加强幼教学生音乐理论的学习以提高音乐素养
幼教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水平。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音乐教师,学生应肩负起重担,要想教好幼儿的音乐,幼教学生自身必须学好音乐,要学好音乐,必须先学好音乐理论,音乐理论即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让幼教学生重视并要求学生学习好音乐理论知识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忽略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致命点。所以,让学生更深意义地理解并学习音乐,音乐理论教学首当其冲。如果学生对音乐的明确只限于唱歌、舞蹈,弹奏音符,这是远远不够的,要从理论的基础上去学习、创造、生长音乐,发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事情、任何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脱离实践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但是,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准确的理论作引导,认识就会停滞,工作就会被动或陷于盲目性。
二、培养幼教学生热爱音乐及教育事业的信念
音乐是什么?用名家最普通的语言来说:“音乐就像面包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贝多芬也曾经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灵魂发出火花”。幼教学生必须热爱音乐,业余时间要经常地唱、经常地听,把音乐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除了学习中外经典幼儿歌曲之外还要经常学习新的幼儿歌曲,经常了解音乐的动向和发展,广泛地接触各种音乐作品并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音乐活动,这样一来情感世界会逐步变得丰富起来,才会更加热爱音乐。
音乐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整合品行的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听健康的音乐,健康的音乐具有五大功能:一是声,通过“耳闻”“神听”被大脑感知作用于人体;二是情,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如悲、欢、喜、乐;安宁、平静、开阔、奔放、雄壮、高昂等,直接作用于思维和人的肌体,产生养生健身的效果;三是意,即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声、配器、调式与调性表现的整体效果,使人产生想象和追逐,将人带入一种现实的意境中,诸如高山、流水等等不同的意境之中,使人获得满足和享受,达到调节思维和肌体的效果;四是速,即音乐的快慢节奏和轻重缓急特性,对人的思维与反应产生直接影响,快而强的音乐使人听之欲动,安静而祥和的音使人心绪平和安闲,雄壮有力之乐使人精神抖擞;五是波,即音乐声波产生的能量,会直接影响人的血脉跳动和脑细胞思维频率。好的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磨炼人的意志,促使人健康向上,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它不仅对一个人的性情陶冶有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风尚都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如《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非常的时期起了积极的作用及影响;还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满爱国主义的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领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学生爱国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应尽量让他们接触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在其中也得到了提高。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幼教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教学所使用的各式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师不仅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氛围等来决定适当的方法。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也随之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诸如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的教学,生动、立体并加强了情境、情趣、情感的引入,活泼的画面、节奏鲜明富于动感的织体、详尽悦目的解说及配合练习的实践,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我们就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又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观看影片认识了一些著名的作曲家,了解他们的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从中学习他们的某些优良品质,从而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懂得假如受到挫折该怎样去面对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的巩固、智能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音乐教学的改革是促进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兴趣的良好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四、提高幼教教师队伍的素质带动幼教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发挥幼教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幼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现音乐教师素质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条件。正确认识教师素质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明确教师素质转变的核心内容,了解实现教师素质根本转变的条件,对于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必须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道德素质,这是形成教师敬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提高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主要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公德素质,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其次,必须切实提高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综合表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产生敬业精神的根本保证。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一个人的敬业精神是以信念、情感、意志为基础,在职业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性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就要使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把优秀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再次,音乐教师自身素质高,在教学中有良好的心态,优美的教学风范,将会促进幼教学生的健康成长,美化他们的心灵。这也说明教师素质决定学生音乐素养的高低。
以上阐述了幼教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几个方面,还有待于其他方面的素质作支撑。否则,所谓的音乐素养绝对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甚至只是一处空中阁楼。在现实生活中,音乐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音乐学院及附中都是必修课,是考音乐院校的必考科目,也是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必考内容,更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入门课程。可见音乐素养的重要性,我们幼教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接受全面的训练,才能使自己掌握音乐教育的艺术精髓,才能使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毕业后要完全胜任工作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要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充分提高,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笔者基于对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试图探讨法律思维方式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
法律思维方式之辨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涉法性问题的思维方式。作为法律实践活动方式的观念形态,法律思维方式是伴随法律职业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独特性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的固化和凝结。不同于经济思维方式偏重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政治思维方式偏重于不同利弊的权衡和道德思维方式偏重于善与恶的评价,法律思维方式则偏重于合法性的分析。作为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合法性强调要以法律为准绳来思考与处理涉法性问题,面对任何涉法性社会矛盾和纠纷,基本任务在于做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并依照法律,以权利与义务分析为线索,最终做出权利安排和义务界定。合法性是对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最高抽象,把握了合法性,也就从根本上把法律思维方式与其他非法律思维方式区分开来。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判断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法治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等,也离不开全民法治观念的确立。“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尔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鉴于此,“法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处理涉法性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法治得以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思维方式基础,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基本资质的内在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思维方式仅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所独占。从思维主体的角度来说,法律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官的思维方式;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广义的法律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作为广义法律思维方式的思维主体,社会大众是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的一般社会成员,他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未经专门职业训练而逐渐养成的一种法律价值观和法律判断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法律思维方式既是专业的,又是大众的。法治的实现需要经专门职业化训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也离不开未经专门职业化训练而具有一定法律思维能力的普通社会大众。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自觉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这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互助共生
在现代社会,法律和道德共同构成两大基本的行为规范,两者共同为社会的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在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既是人们思考和认识法律问题的前提,又是人们思考和认识的对象。没有法律,也就无所谓法律思维方式。什么是法律?按照法学理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内容丰富,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基本构成要素。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任何职业活动都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其发展也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这样,职业道德规范也就应运而生。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发展的产物,它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自觉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遵守职业纪律,展现职业作风。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按职业道德标准行事,是各行业从业者应具备的一种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作为职业生活的两种基本行为控制方式,法律和职业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助共生。一方面,遵纪守法常常构成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是法律的灵魂,法律规范中的一些条文也是道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职业道德所提倡的内容会在一些法律规范中出现,同时,法律制裁的威力也有助于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当某一行为冲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做出了严重危害他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时,为了维护用人单位及社会的正常秩序,就要动用法律手段对这一行为进行强制制裁和惩罚。
法律思维方式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保障
尽管人们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但在基本范围内也存在着深刻的共识,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成为各行业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必须在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积极探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契合职业化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
按照一般德育理论,道德的培养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这样,帮助高职学生深刻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含义,是培养其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互助共生,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和惩罚。因此,努力挖掘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的法律意义,必将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法律思维方式的保障。
敬业是一切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基础,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敬业就是要尊重、尊崇自己的职业岗位,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尽职尽责,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义务感。职业与责任如影随形,一个敬业的从业者,必须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其中包括道义责任,也包括法律责任。具体来说,一方面,从业者要做好分内的事情,如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则应承担相应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履行职责,是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责任的本质要求。如果遇事临阵退逃,不仅谈不上敬业,还可能违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重要性;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道德这一简单词语中隐含着极其多彩的内容。若想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进行深入的了解。需要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极其含义着手研究这一问题的内在含义。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含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有相关定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指: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最重要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等的合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使其必须对广大群众附有极大责任。所以,想要给予社会公众更加值得信任并且质量较高的专业服务,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整个会计师行业发展与生存的基础和重点。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与职业道德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必须大力进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是整体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弘扬时代新风,提高个人品德教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时,必须能够遵从公正、客观和独立的原则;保证独立审计及其所有与之相关的职业准则;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使投资者与另外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护,通过娴熟的技术展示极高的职业道德与工作能力,注册会计师的自身道德素质由此展现;注册会计师整体的道德素质便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一位位单独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共同展现;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的职业道德,共同展现出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准,提醒我们所有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程度。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首先,独立性缺失。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例,当“四大”中的任何一家拒绝某公司的审计请求时,那么另外三家事务所在接受这一公司审计请求后,必然将该公司的信息进行细致详细的调查,这是一种行业默契。可在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中,如果遇到相同情况,这一公司可以轻易的寻找另一个“容易合作”的事务所。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当前我国有大量的会计事务所,但却未能形成大的规模,造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更多的因为获得某个业务只能提供更多的帮助,二是对职业道德认识的不足,导致行为严谨性不够。当前会计事务所的激烈竞争与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经济上压力较大,缺乏较高的独立性,更多的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审计。
其次,审计造假注册。职业道德是把握会计师较强的财务经验与财务知识背景的关键,如果某个注册会计师缺失职业道德,必然利用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获得利益。云南绿大地造假案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四川华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造假帮助绿大地公司上市牟利,作为所长的庞明星利用自身职权为其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手段,包括注册关联公司,虚增收入、虚构交易、虚增资产2.96 亿元,并为其伪造各种合同和发票明细。最终使连续数年亏损的绿大地公司得到了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向的审计报告,得以完成上市集资3亿多元。
第三,执业行为不规范。一整套完善行为规范与审计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可对于一些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开支,节省成本,没有按规定进行实质性程序与需要的控制测试,使得审计程序没有尽到应有作用,出具的审计报告没有充分的审计证据,职业道德原则中的诚实、客观与公正没有得到执行。在紫鑫药业案件中,1.97 亿预付账款由紫鑫药业打到“延边系”,负责的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得到必要的审计证据,却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便是极大的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四,专业能力不足,缺乏保密意识。较高的专业技能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拥有的能力,不仅需要财务知识精通,还要对法律法规和其他与审计相关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可一些注册会计师眼中仅有高额的收益,完全不管是否是自身能力可以胜任的工作,随意提供多种业务。在能力不足不能够完全了解工作内容时,就事先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职业道德的准则要求被严重违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涉及各项材料,有时会有商业机密材料,而为客户保密则是注册会计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可一些注册会计师有时由于缺乏严谨性在无意中使客户的商业机密得到外泄,这一行为可能给客户造成极其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层面
首先,扭曲的审计市场需求。在我国不够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现状下,企业的经营者通常便是审计的委托人,这样造成三足鼎立式的平衡被打破。企业经营者一般由于相关法规和政府的原因,不情愿的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而自己花钱用来审计自己使事务所与经营者联系密切,经济往来容易造成审计舞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极大缺失。其次,政府干预过多。上市公司是当地政府经济增长的顶梁柱,是当地税收增长的大户,企业募集大量资金促进企业成长,也为当地的税收收入提供了极大助力。有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自身的政绩着想,想尽办法提高当地经济增长,甚至把一些常年亏损的企业实行财务包装使其上市。由于当地政府的斡旋,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得不做出让步,按当地政府和企业要求提供相应的审计报告推动企业上市,这一行为严重违背职业道德准则。
2、会计事务所层面
首先,市场经济的激烈。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正在竞争型市场阶段。这是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事务所大部分规模不大,不能达到规模效应,利用降低价格为主的粗放型竞争方式是会计事务所竞争的主流方式。这一竞争导致了不高的审计费用,降低审计成本成为会计事务所会保证获得一定利润的必要方法,从审计程序开始简化,不规范的进行审计程序,经常造成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没有相应足够的证据材料。其次,违规成本较低。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9至2011年三年间,中国证监会便对61个上市公司造假案进行行政处罚,这些上市公司均得到注册会计师提供无保留审计报告,可只有其中的9 家会计师事务所受到了相应处罚,并且基本没有对注册会计师个人进行处罚。
3、注册会计师层面
首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我国的会计事务所大部分都只关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方面考察,却没有对职业道德投入太多的关注。而且,一些注册会计师甚至并不认为职业道德是必要与重要的,后续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没有相应的风险意识与责任感,在金钱的驱动下,常常提供违背职业道德的证明。其次,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当前审计前进的主要方向是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在弥补过去审计方法不足的同时,还可以减小审计期望差距。但也需要获得较高专业素质的注册会计师,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会计、审计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如果是没有足够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又没有专业人士辅助,极易造成因审计证据不足而导致的审计结果偏差。
三、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对策分析
想要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重中之重。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经之路,必将作为行业前进的重要部分。针对当前现状提供相应促进发展与稳定的方法是当前所必需的。
(一)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是当前我国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与依据。但这两项规范文件没有具体的方法与操作规范,只是规范总纲,涉及执业能力、职业品德及职责责任等方面。所以,当前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指导职业道德的具体操作必须不断改革完善。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各项标准,职业道德裁决指南、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职业道德具体准则一起构成了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必须不断对职业道德准则体系进行规范。
(二)提升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
如何加强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广度与深度,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工作进行严格落实。教育的内容需要以执业规范与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为基础,加强职业道德、行业操守、社会公德三方面的学习。第二,增加注册会计师行业入行标准。从考试办法开始进行改革,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提高申请条件。比如加强学历要求,规定报考资格需要符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要求;对于非财会类专业的考生增加考试科目,变更考核方式,更严格要求。同时提高考试中职业道德内容分值。第三,加强宣传,提升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从系统内出发,有效的宣传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学习。提供更多样的宣传手段,更多的利用舆论和媒体,不断影响使其慢慢深入每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内心,最终提高认识,摒弃违反职业道德和习惯的行为。
(三)完善法律责任体系
从依法治国方略入手,对相关法规进行规范,使职业道德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首先对相关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审计准则在法律中的地位得到保证。基本标准是审计准则,这样才能真正判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标准。想要免除责任,必须严格按照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准则必须拥有法律的权威性,以便注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真正的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做到依法独立。同时,要增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注册会计师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法律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威慑力,对有意违法者予以严惩,督促注册会计师行业规范最终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道德监管行业监督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我国当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的认证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自律性组织,规范监管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必须要求注协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更严格的监管。注协想要提高监管职责,需要依据事务所的管理水平、人员构成和整体规模等因素进行等级评定,对不同的等级评出对应的监管方法,实行执业诚信考核制度,提出主要靠外部监管、次要靠内部监管的双重管理体系。同时,需要稳定的政府部门进行行政监督管理工作,而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对自身的监管职责。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颖玲.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核心能力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很精辟地诠释了“师范”的含义。“师”与“范”涵盖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也闪耀着教师道德的光辉。教师道德的光辉还体现在乐于奉献的精神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往往把教师的职业比作“红烛”,这句诗饱含着讴歌教师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生命价值,也只有无私的奉献,我们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的称谓,才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给予我们的信任和爱戴。此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恪守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素质。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总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存在,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教师职业的根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在当今时代,教师要想适应社会要求,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教师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的提高,则需要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思想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素质的提高问题有着明确的规定,当教师有了职业道德情感,并确立了对教师职业道德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便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内心的需要。此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育过程或者哦你个和教育管理中,作为教师行为的评价标准之一,约束着教师的有关活动,督促教师不断克服缺点和不足。
(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强化班主任的事业心、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也是社会舆论评价教师的标准,被用来对教师职业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当教师的职业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时,他们就赢得社会的赞誉、人民的爱戴和学生的尊敬。这种来自舆论的褒奖所产生的鼓励和鞭策会极大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能够不断启迪和帮助教师明确爱教育实践中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为什么这样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行为规范。
(3)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推动班级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作为素质教育主体――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水平至关重要的。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于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观念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可使不良的教育行业风气得以改变,不正确的办学方向得以纠正,种种违反教育规律和职业行为得以改正,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现象得以消除,使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得以克服,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教师职业道德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教师教出的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文化知识,还要看思想品德。因此,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做“人师”就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晓之以理。常言道:读书明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各门课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统的教案,将其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学中。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法制建设推进司法改革,全国审判机关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司法改革的新途径,在司法改革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所瞩目,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司法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司法公正,这就不仅需要反映人类理性和良知的优秀法律和健全的司法体制,更需要一个高素质、高效率的司法群体去执行法律。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法官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体现着人类的道德与良知。人们在评论法院和评价法官时,不仅是从法院整个审判工作,更是通过对法官言行举止的切身感受来了解和衡量。只有维护法官职业的高尚性、法官的高素质性,才能够保障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制顺利进行。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法官的形象显然与人们的期待有一定距离……看看最近两年的案件,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些启示: 2003年法庭集体作假的案发1,还有那接连出现的法官集体腐败案2……
过去,我们对法官的思想教育从未间断,但对职业道德的教育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对保障法官依法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建设抓得很不够;而法官的形象直接影响着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公信力,法官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关系到党和政府形象。所以,无论法官的法理水平多高、业务能力多强、审判经验多么丰富,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都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本文拟以建立“中立、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浅谈对法官职业道德的理解,以期在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化进程中有所裨益。
一、本文切入点——现代司法理念的确立
(一)理念的由来、含义
“理念”本是希腊语ideas,通常指思想。3它的原意是“图画”和“模型”,而后一些家赋予其新的含义,并形成了特定的概念。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圆满的、真实的、永恒不变的,是本有的,由神所创造出来的非物质的实体,是现实世界的起源;康德则注入了理性概念,认为“理念”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概念4;黑格尔是“理念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念是“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的二者的统一”。
拙见认为,对于 “理念”一词,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带有理性的信念”,是一种升华了的观念,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价值观。具体来说,“理念”是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活动出来的、并能够广泛适用于以后生产、工作、、生活等的原则、指导思想。一种制度在构建和设计之初,是需要有一种哲学原理作为其存在合理性的支撑,同时需要有一种成为其指导方向,作为其价值选择的标准,这就是该制度的“理念”。在随后的实际运作中始终贯彻它的理念,并使其得到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某人始终遵循的原则或信念、信仰,就相应可以理解为他的个人理念。也就是说,我们在讨论“理念”时,一定要从两方面入手:制度层面和人的层面。
(二)司法理念
“司法”的组成主要包括司法体制、司法组织、司法程序、司法人员、司法实践、司法理念和司法环境。5我们这里讨论的“司法理念”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司法理念,即人们在认知司法客观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基本观念,是指导人们在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
(三)现代司法理念
1.什么是现代司法理念?
在明确了“司法理念”之后,再来分析“什么是现代的司法理念”。
现代司法理念就是以现代司法所要求的中立、公正、独立、民主、效率、公开等意识形态和精神指导来支配人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从这个含义来看,每一项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实际运作都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体现出现代性的司法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现代司法理念的主要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
2.法官的司法理念:
从真理和实践之间的辨证关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没有正确的司法理念为指导,很难会有正确的法律实践。正确的司法理念来自于法律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的加以总结,而它反过来又会对司法实践起指导、推动的作用,同时又丰富并发展了自身……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所以笔者认为司法理念在司法活动中扮演着一个指挥者的角色,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探讨司法理念,结合之前我们对“理念”所做的定位,也要一方面要从司法制度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就要从其主体来进行分析。由于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本文只分析人的层面,也就是今天讨论的法官这个角度。
法官的司法理念就是法官在进行司法活动中所形成的总体上的原则和根本上的指导思想,也就是符合法律与司法品质的理念,其中便包括公平、正义、效率、廉洁等基本的司法职业道德观。
二、培养法官的司法理念,必须树立法官职业道德
(一)对道德的界定:
1.道德的含义:
在我国古籍中,最早是把“道”与“德”两个词分开使用的。道,本意是“道路”,引申理解为必然性的法则、等,同时具有价值评价的标准、理想的含义。德:本义为“得”,人之内在所得,即在成其为人的必要要求方面之所得。6
道德:(其英译为morality, principles of good behavior),指相应于一定社会基本人际关系规范的行为标准及其个人的品德养成。7
我们可以再看几个对于道德的经典理解: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认为“道德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说过 “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更是称“道德就是幸福”!
可以说,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人信念构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无形的共用物品,是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一种社会形式。他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道德的行为规范,使一部分社会制度的成本私人化,并通过自觉的形成合作而提高制度运行的绩效。8
2.道德的类型:
按照调整关系的不同,道德可以分为社会道德、宗教道德、自然道德、个人道德。按照存在的领域不同则可以分为恋爱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9而后者由于其分类的特点,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过程中,尤为突出。
(二)什么是职业道德?
1.定义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把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与具体的职业特点结合起来的职业行为规范或标准。也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为,都各有各的道德。”10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11一文中指出: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的、阶级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反映行为的道德调解的特殊方向,又带有具体职业或行业活动的特点,是一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补充。
2.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
在范围上,职业道德存在于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中间,是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容上,职业道德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形式上,职业道德具有具体、多样和较大的适用性。12可以说,职业道德是维护一种职业的信念与尊严的基础。构筑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推进法治化国家的进程。
(三)法官的职业道德:
1.法官的职业特性:
法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每天翻阅案卷,分析案情,开庭审理,处理实体事务、程序事务和审判管理事务;他们每天都在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对事实做出判断,解决一个个法律适用问题,通过日复一日的具体工作,将人类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信仰和追求具体化。法官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同时肩负着医治社会疾病、解决社会矛盾的极其重要的职能,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最后一道屏障,被公众视为社会正义的守护神,社会正义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