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8 10:59: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请各地环保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纪念活动,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现将《国家环保总局20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纪念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供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环保总局20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纪念活动方案
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2001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确定为“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为了做好宣传纪念活动,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根据2001年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制订此方案。
一、举办外来物种管理研讨会
1、时间:2001年5月21-22日
2、地点:珠海
3、主要议题:
(1)世界外来物种的现状和经济利弊分析;
(2)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对策;
(4)外来物种引入的指导原则;
(5)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国际协议和政策探讨;
(6)引进外来物种与加入wto的关系;
(7)中国外来物种引入现状、案例、影响和对策;
(8)中国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探讨。
4、参加人员:有关部门、研究机构的有关人员、国际专家。
二、媒体宣传
1、报纸宣传
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
形式:由管理部门领导和专家撰写文章。
内容:生物多样性基本知识,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对策等。
2、电视宣传
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形式:专家访谈、播发宣传资料片。
内容: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等。
三、组织地方开展宣传活动
1、通知地方环保局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已改期,要求地方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纪念活动。
2、为地方开展活动提供指导,提供有关背景和有关宣传材料。
四、生物安全培训班
1、时间:200*年5月14-17日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巨大的,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野生型。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别是随着近代遗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物种的保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物种是多种药物的来源,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可作药用。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也是巨大的,它在维系自然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小气候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某(些)物种的消亡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失衡,甚至崩溃。丰富多彩的生物和它们所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支撑系统。同样,千姿百态的生物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物种多样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如仿生学的发展离不开丰富而奇异的生物世界。甚至,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随着环境的污染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毁灭破坏,目前世界上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重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据估计,地球上生物约在3000万种以上,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经人类研究或加以利用的则更少,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无数的动植物在人类还没认识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污染、围湖、填海等原因提前从地球上消失了。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将面临能否继续以其固有的方式生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持续合理利用亟待加强,刻不容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
我国是生物特别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长期遭到破坏。致使中国成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各种措施,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但是,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危机,仅仅依靠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体国民的重视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三、我国中学生物多样性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中,与生物多样性教育相关的教材有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生物》、《科学》和高级中学课本《生物》等。但是,在这些本应该包含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教材中甚至连生物多样性这一词汇都很少出现。尽管这些教材中都设置了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保护珍惜生物等章节,但作为业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并不突出,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认识,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将缺乏了解和认识。这对今后深入开展保护工作是不利的。虽然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这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但是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政府于1993年1月15日批准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成为世界上率先批准该《公约》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鉴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中学生物教学,应该把生物多样性教育纳入正式课程。
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1、在中学生物学必修课中,通过生物多样性相关章节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材第一册绪论中有这样一节内容,标题为形形的生物。当老师上课引用自然界中各种珍惜动植物来解释这一现象时,不妨引申出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使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进一步讲解埋下伏笔。这一教学思路同样业可以运用在高中教材的绪论中,当然其深度和广度应有所差别。同理,在讲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遗传变异对生物的意义时,也可以适当引申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遗传多样性的内容。另外,由于地球生物多样性是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的。
2、在选修、研究性课程和知识讲座中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通过选修课、研究课和讲座等形式进行生物多样的知识教育会收到一定的效果。通过互联网、书刊和教学影片等各种媒体收集到教学素材,通过组织整理,再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生动,直观,可以使复杂深奥的科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应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进行野外调查、参加竞赛等。
中图分类号:S718;Q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082 - 04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Yunnan Province
HE Ping1, LU Hao2
(1。 Ecology Branch of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031, China;
2。 Investment Project Evaluation Center,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21,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diversity in Yunnan Province, as well as impact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on biodiversity were introduced。 Problem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e。, understanding is not in place, management is not clear,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are not perfect;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etc。 were analyzed。 Ccountermeasures such as awareness rising, straightening out relations, developing standards, sound system, raising funds and letting the whol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Yunnan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1 - 11 - 23.
作者简介:和 平(1963 - ),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生态治理和管理工作。1总论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导致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导致生物群落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其依存的生境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组成景观多样性。
1.1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特点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植物区系处在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动物区系处在古北界与东洋界两大地理区过渡地带,生物物种种类和珍稀物种资源均居全国之首,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独特。不仅是我国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最丰富的省份,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集中,并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和脆弱性的特点。拥有一大批物种孑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野生物种繁多,数量少,分布区域狭小,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绝灭,一旦灭绝则永远不可能恢复。
云南省属我国西部经济不发达,贫困面较大的边远地区。全省集“山区、民族、边疆和贫困”四位一体,目前仍处于全国发展的低层次,区域生物多样性衰减十分严重。
1.2开发建设项目特点
开发建设项目可分为线型开发建设项目和点型开发建设项目,建设类项目和建设生产类项目。线型开发建设项目布局跨度大,呈线状分布。点型开发建设项目布局相对集中,呈点状分布。建设类项目在基本建设竣工后,在运营期间基本没有开挖、取土(石、料)、弃土(石、渣)等扰动破坏地表植被的生产活动。建设类项目在建设期对项目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运营期间对项目区生物多样性影响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建设生产类项目在基本建设竣工后,在运营期间仍然有开挖、取土(石、料)、弃土(石、渣)等扰动破坏地表植被的生产活动。建设生产类项目对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根据生产性质不同,对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同,并持续到生产结束。
1.3开发建设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①自然因素包括旧物种灭绝和新物种形成的自然进化过程,自然淘汰使大量物种灭绝。气候变暖、地质灾害等变化使物种生存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物种难以适应变异后的环境,造成物种退化或灭绝。②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剧增和人为造成自然资源的高速消耗(森林植被滥砍乱伐,毁林开垦,过度樵采、采伐等),不断发展的农、林、渔业生产(不合理的开垦和耕作方式、散养放牧、林下采集等),栖息地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严重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空气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气候等。
开发建设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开发建设项目征占用土地改变了原有土地使用功能后,项目区原有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将发生改变。②开发建设项目进行表土剥离、土石方开挖等扰动后,原有地表稳定和植被将遭到较大破坏,地表抗蚀能力下降,在自然和外力作用下可能造成滑坡、坍塌等自然灾害,项目区生境将受到影响,原有生态平衡将发生改变。③施工中弃渣形成的松散土石堆积体结构松散,堆置不合理造成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项目区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还会殃及栖息地中的物种。④项目建设和运行中的噪声和环境污染等也可能危及项目区生物多样性。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和 平,吕 浩: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探讨
鉴于云南省经济建设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如何处理好开发建设项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2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到位,管理不清晰
依据《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在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须编制开发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报告,通过专家技术审查后,由林业主管部门下发允许建设的行政许可决定书。目前,保护区外开发建设项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刚刚启动,存在多行业、多部门、多渠道管理现象,各行业各部门仅从各自行政职能上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有偏差,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
2.2国家法律和行业标准不完善
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立法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正在逐渐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针对云南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特点,云南省制定了30多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现阶段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中涉及生物多样性的条款模糊,参考范围和执行标准难以界定,尚不能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许多共性与关键的标准、规范等亟待解决。
2.3缺乏专业的评估和监测机构
云南省尚未建立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目前,评估单位资格要求比较模糊,既无专业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机构,也无专业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机构,还无专业技术审查专家资源数据库。
3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3.1提高认识,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44个县(市、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遗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开发建设须以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避免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环境超载现象,杜绝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开发建设项目。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保护。通过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机制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效。
3.2理顺关系,处理好专业管理与社会参与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某个部门、某个行业或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要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首先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认识,理顺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行业和各部门的关系,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管部门,明确职责范围,落实部门分工。其次,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通过各行业及其相关部门的联动,将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保护。最后,根据开发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和建设特点,不仅可以通过多部门、多领域、多专业相互渗透,还可利用与世界科学界、相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集全世界的智慧和力量,不仅保护项目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环境,也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
3.3制定标准,规范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国家法律、法规和条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依据,行业规范和标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准则。尽快建立并完善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为行动指南,借鉴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探索适合云南特点的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为全面开展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基础。
3.4健全体系,完善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监测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集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立并规范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监测和管理体系是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通过建立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达到开发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
1) 项目立项前,对开发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以此作为开发建设项目可以立项的重要依据之一。
2)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生物多样性分析与社会发展咨询机制,通过联合专家组对开发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审查论证,作出真实、可靠、科学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结论,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规范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单位资格、个人上岗专业职称,建立并完善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程序、评价标准、验收标准。
4)规范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的篇(章)提纲,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报告的调查方法、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重点等,真实反映项目建设区域生物多样性现状,预测开发建设项目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识别主要威胁因子,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制定科学而具有可操作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并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为政府部门决策开发建设项目是否立项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5)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设立专业监测机构,制定监测标准,确定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空间、监测范围。在项目开工前,监测项目区域生物多样性背景值;在项目建设中,追踪纪录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情况,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根据需要调整和完善保护措施,将工程建设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在项目运行期,了解专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的实施效果。
6)依法行政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要求。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作用,健全执法机构,依法行政,明确职能,落实分工,统一监督管理。完善生物多样性管理机制,探索科学、适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模式。
3.5多方筹资,确保开发建设项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共赢资金筹措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保障,可采取多渠道融资,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生态补偿体系,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管理融为一体,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费用均应在基本建设投资费用中计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资金须与主体工程建设资金同时调拨,才能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达到开发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赢的效果。
3.6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须在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强化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持之以恒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文化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加大社会舆论监督作用,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督,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4结语
云南省属我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区域生物多样性衰减十分严重的地区。根据经济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特点,云南省提出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开发建设须以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开发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云南省打造具有内陆特点的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历史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生态挑战。
开发建设必将对项目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和破坏。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需要单学科支撑,更需要多学科渗透;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更需要专业的机构;不仅需要政府给力,更需要民众参与。如何处理好开发建设项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做到事前评估论证,事中监测保护,事后验收总结,将开发建设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降到最低,使生物多样性在“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是云南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Z].2010.
[2]任治忠.云南环境保护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1(5):563 - 568.
[3]黄国勇.泉州市生物多样性性保护工程建设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4):105 - 106.
[4]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Z].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66
0 前言
物种多样性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面积中发现的物种数量,研究物种的多样性是非常必要的,物种多样性能够无在一定程度上描述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可以让人们对海域中的生物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有更多的依据,设计更加好的方案。
1 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
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海洋生物是有21万种,但是因为人们对海洋的了解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因此由此来估计海洋生物的物种数是有一些困难的,一些科学家认为至少还有50万种的生物人们还没有见到过,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不仅仅是50万种,在深海区域有1000万种以上的物种对人们来说都是未知的。
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物种都有明显的区域性,很多深海部分都是人们未曾探索过的,一些深海区域的物种还没有让人们发现。由于各个地方的气候和海洋中的成分含量是不一样的,呈现地方特有的特性,比如在南极和北极就存在不同的海洋生物,而这样带有地方特性的物种,在进行保护的时候需要加以注意[1]。
2 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
2.1 丰富的海洋生物
我国地大物博,海洋面积也非常大,目前已经记录的海洋生物已经超过20000种,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黄海和渤海中发现的海洋物种数量是最低的,有140种,我国的南海是发现海洋生物物种数量最高的,有超过5600种,在东海发现了超过4000种 海洋生物物种。
海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其生长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观察我国的海洋领域,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都属于封闭程度是不一样的陆缘海。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比较小,特别是第四纪冰期,因此我国海域中的海洋生物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有着古老孑遗物种,很多都是在其与海域中已经灭绝很久的,且我国的不同海域中的海洋生物有很强的地域特色[2]。
在我国南海有一种鹦鹉螺,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物种,在距今5亿年之前就存在,并在当时一度非常广泛,目前在很多区域都发现了鹦鹉螺的化石,已经发现的化石就超过了3000种,但是现存的活体海洋生物是非常少见的,但是在我国南海中发现了四种。
在我国的沿海潮间带存在一种柱头虫,柱头虫常常被研究人员用来观察和研究,因为它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物种,可以说是发展的一种时间上的停留,很多生物学家非常重视柱头虫,因为在它身上能蚩醇进化的过程。除了柱头虫之外,还有文昌鱼也是具有一定的研究性,也是一种过渡发展的种类。
我国海洋物种的种类的确非常多,但是仔细研究其数量,可以发现,实际上我国海域中能利用起来的资源有限,比如说可以捕捉并食用的鱼类并不是非常多,而且数量也不够大,年产量超过一百万吨的鱼类品种在我国仍没有发现,而超过五十万吨的目前只有一种,因此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并不是非常多。
2.2 珍稀物种
在我国海洋中有很多的珍稀物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列为国家保护动物,防止人们的捕捉,让这些珍稀物种能够存活下来。
儒艮,也成为美人鱼,在我国的海南、广东和台湾海域上都曾发现过,目前已经是国际一类保护动物,在1959年之前儒艮的规模还是比较庞大的,很多的海域中都发现他们的身影,但是对这人们在海上的作业和养殖业的兴起,儒艮渐渐开始减少,一方面由于人们在海中进行炸鱼、电鱼等活动,被炸死和电死的儒艮有很多,这让儒艮的数量急剧下降,另外一方面,人们不断污染环境,导致儒艮的栖息地海草床逐渐减少,很多儒艮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渐渐走向死亡[3]。
中华白海豚在我国应当有800到1000头,在香港水域、中部、西部水域分布比较多,其中在中部应当有超过600头。白海豚喜欢的食物有二长棘鲷和鲳鱼等等,这些鱼类在广西的三娘湾中进行繁殖和成长,因此对该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很多的中华白海豚在此生长,白海豚在该区域中除了有丰富的事物来源之外,环境也非常优越,海水也相对清洁,白海豚在此生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在我国的南海海域有非常珍稀的南海海龟,根据人们的观察和预测应当有2万到4万头的海龟,这些海龟根据自身的繁殖和生存的要求在各地进行洄游,有的会到山东半岛,有的会到辽宁以南的海域,还有的会在江苏省的海域,这些海龟都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华鲟是非常有名的水中动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非常长久,有1.4亿年,目前在世界各国只有中国存货着中华鲟,已经成为珍贵的稀有物种,中华鲟的体积比较大,但是性成熟的时间是在11岁以上,这对于鱼类来说是非常晚的,也因为这样非常珍贵,中华鲟的寿命也比较长,享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
3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对我国海域中的生物进行调查和整理是在1949年,期间产生了大量的有用资料,但是这些资料比较分散,需要进行鉴定和整理[4]。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进行专项调查和研究,但是由于各种人员和物资的限制,调查的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得出的资料非常有限。应当培养海洋生物研究类的专业人才,从大学开始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拔和输送,为我国的海洋生物研究工作培养人才。
4 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对我国目前的珍稀物种进行了介绍,最后说明两点在进行研究当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重视并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林金兰,陈彬,黄浩,俞炜炜,马志远,陈光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确定[J].生物多样性,2013(01):38-46.
中图分类号 X1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02-02近年来,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呈加快的趋势,物种多样性降低或物种丧失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当前,在环境与发展研究领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地球上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乃至全人类的关注。
1 人类农业发展史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农业的发展史是人类改造自然、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其生存环境价值取向的变化,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是森林农业。最早的农业是以原始的狩猎和野果的采集为主。在这一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力有限,以利用和适应为主,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效果不大。研究表明,墨西哥东北部玛雅的农业森林植物种类超过300种,其中超过200种植物在医药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33种植物用于建材制造领域,81种植物用于采集或其他用途[1]。二是火农业。当人类掌握作物的栽培技术后,为提高作物的产量及栽植面积,人类常采用烧山或砍除后烧掉的方法来扩大种植面积,进行单一作物的栽培。烧山会把范围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全部烧死。火农业无疑是以牺牲生物多样性为代价的,但是由于古代森林资源丰富,同一块地常使用一段时间后即废弃,由于周围生物的再度入侵,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可以得到缓减。三是水农业。即采用单一种植方式,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灌溉解决水分供应和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主要栽培措施,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时,其高度的人为干扰也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复合结构,生物多样性较低。但是由于水农业系统有着良好的水生环境,其生物多样性还是有一定的保障。Heckman[2]研究发现,泰国东北部一块传统水稻田富含590个物种,包括146种节肢动物、166种藻类、10种两栖爬行动物、83种纤毛虫、18种鱼类。四是石油农业。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对资本最大化的追求,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以高能量投入为特点的石油农业生产模式,其以石油、机械、化肥及农药等的投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为人类社会在近代的高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土壤结构被破坏,物质消亡导致其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石油农业并不能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五是生态农业。进入20世纪后期,由于石油农业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加重,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着力创建一种良好的人与自然以及生态—技术—经济和谐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由于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及其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无疑成为其中的重点。
2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没有圆满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多数学者和研究人员都相信生物多样性能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但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非常少[3]。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至少要保持一定数量的生物多样性,这已是共识。对于现代的农业生态系统,由于人为干扰十分严重,因而会使其生物多样性往往达不到一个自然稳定生态系统的要求。中科院冯耀宗通过40余年对人工群落的研究表明,随着种类增加,层次复杂加大,系统在生物量及生产力上均有明显增加;小气候中随着结构的复杂化加大,相对湿度也随着增加,最高温度降低,最低温度升高,风速减少,土壤流失明显减少,对低温风害的抵抗力加强,表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明显影响系统的稳定性[4]。
3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根据进化论理论推测,生物多样性可提供更加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从而提高了群落生产力,并被应用于生产实践。当前,由于经济发展中过于开发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也产生维持多样性和追求高生产力的矛盾。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而导致品种单一化,使物种减少,加速捕食生物、菌根、固氮细菌、传粉及种子传播生物消失的速度。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与其生产力呈正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产力越高,从长远来看,单一的人工生态系统生产力要远远差于复合型。Trenbath[5]研究表明,344个草本植物混作可促进作物增产。冯耀宗[6]研究表明,在热带经济作物组成的多层多种人工生态系统,由于其能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量,因而提高系统生产力。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在目前整个世界范围内以单一作物作为主要种植方式的条件下,提高其生物多样性,配置适当的混作作物,能有效地提高其系统生产力[7-8]。
4 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1 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1)栖境的改变。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集约化利用,不断地缩小和改变着各种生物的栖息环境。在我国东南部的集中农区,由于城市化和园田化的发展,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不断被蚕蚀,少量田地和湿地成为受人类影响很大的残留野生生境“岛屿”,永久绿地面积比例过小[9]。20世纪50—90年代,全国累计开垦荒山荒地约0.34亿hm2,约等于国土面积的3.5%[10],单一农业生态系统的不断扩大,大大缩减适生物种的数量。
(2)化学污染。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产品,随着人类对土地生产力提高的不断需求,单一的农业生态系统导致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人类对各种化学农药、化肥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化学产品的大范围使用,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还加快了自然物种的灭绝速度[11]。
(3)过度猎取。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导致资源结构被改变,一些珍贵的野生资源数量不断减少甚至呈区域灭绝状态,资源价值降低。随着沿海经济及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海洋开发活动不断增加,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且这种损害正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12]。
(4)外来生物的引进和侵入。外来物种入侵对生境的影响表现为占领生态位—排挤当地物种—减少当地物种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单一或退化—改变或破坏当地自然景观,污染当地的遗传多样性(入侵种与当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当地种的遗传侵蚀)。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美国引进互花大米草(S.alterniflora)、从英国引进海滩大米草(Spartion angelica),并在沿海滩涂区域种植,也获得一定的生态效益[13-14]。但随着种植时间的持续,区域原有的滩涂生物群落结构被改变。新疆从额尔齐斯河引入的河鲈鱼(Perca fulviatilis),已导致新疆博斯腾湖中的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濒于灭绝。
4.2 保护对策
(1)开展生态农业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强调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在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强调薪炭林建设的作用,提倡使用小水电、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注意保护和建设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推广种植绿肥,提高肥料的综合利用率,培肥地力;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控制化学污染;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生产特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种养加相结合、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的生态模式[15]。
(2)优化作物种植模式和土地耕作管理。单一种植和粗放耕作管理是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对农田作物进行合理资源配置和种群构建,改单一种植模式为复合立体种植模式。采用复合农林业和生态农业技术,实现不同作物的轮作与间作套种,以充分利用空间与环境资源,还要加强农田的水分与土壤耕作管理,促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同时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16]。
(3)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体系。深入研究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技术,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是实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强有力保证。一是健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包括优化施肥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与喷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二是提倡实施种质单一化防治技术,包括复合农林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立体农业技术等;三是采取水土流失防治与控制技术,如等高耕作技术、防护林技术、生物篱笆技术、坡面工程技术等;四是实行物种保护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人工繁育技术、遗传育种技术、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技术等[7]。
(4)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管理。为完善和丰富农业生物多样性系统的基础数据,应该加强野外定位监测网络站点的建设,综合详查不同地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进行农业生物种类的分类与编目,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同时,适当地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加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与基因库的建设,以保护农业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稀有或濒危的农业生物物种(包括野生亲缘物种),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17-19]。
5 参考文献
[1] BERRERA A,GOMEG-POMPA A,YANES C V. El manejo de las selvas por los Mayas:sus implicaciones silvícolas y agrícolas[J].Biotica,1997,2(2):47-61.
[2] HECKMAN C W.Rice field ecology in noutheastern Thailand[M].Boston:Dr.W.Junk,1979.
[3] 张国全,张大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最新进展与动向[J].生物多样性,2003,11(5):351-363.
[4] 冯耀宗.物种多样性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853-857.
[5] TRENBATH B R.Biomass productivity of mixtures[J].Advances in Agro-nomy,1974,26(1):177-210.
[6] 冯耀宗.巴西橡胶-云南大叶茶人工植物群落的实验生态学研究[J].植物学报,1982,24(2):164-171.
[7] 祝增荣,李红叶,程家安.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2):100-104.
[8] 冯耀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农业[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5-7.
[9] 李波.中国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持续利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16(4):9-15.
[10] 李波.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持续利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4):9-16.
[11] 曾斌,彭丽,翟学昌,等.赣南不同坡向杉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3):80-84,97.
[12]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13] 景福军.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山地不同地形不同利用方式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5.
[14] 吴大付,吴艳兵,任秀娟,等.农业集约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2):61-64.
[15] 尚占环,姚爱兴.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J].自然杂志,2003,25(2):106-110.
[16] 范晓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概述[J].污染防治技术,2008(5):60-63.
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现实价值以及潜在价值。首先,在人类的生物来源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物蛋白,并且,有许多的海洋生物都具有较大的价值,例如存在一定的工业价值或者是存在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在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
1 主要现状
1.1 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从类型上划分,我国海域生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珊瑚礁生态系统,(3)上升流生态系统,(4)深海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盐沼生态系、第二是河口生态系、第三是红树林生态系。海岸盐沼处于大海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生态环境相对复杂,生物多样性也较为丰富,该地带也是进行海水养殖的重要区域。盐沼生态系为候鸟提供了它们所需要的食物以及栖息地,是由芦苇等多种盐生草本植物和许多的潮间带底栖生物所组成。
珊瑚礁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南海地带,以造礁石珊瑚为主,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由以下几种动物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第一是海绵动物、第二是腔肠动物、第三是甲壳动物等。
在我国的东南海域,海洋上升流生态系统就存在于其中。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组成[2],(1)因为受到地形的因素所影响,(2)受到风漂流的影响,(3)因为水团边界的影响。因为底层营养物质的上升,使得其初级生产力逐渐提升,往往会形成渔场区,与邻近海域相比而言,其生物多样性指数要更高。
深海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东海以及南海的海域之中,通常是有一些构造较为特别,比较适应于在深水生活的动物所组成,其生物多样性非常贫乏。
1.2 海洋物种多样性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其物种的多样性也是极其可观的。在高级的分类阶元上,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动物门类要更多。从动物的体形来看,与陆地相比,海洋有着更丰富的多样性,无论是巨大的鲸类还是微小的浮游生物。所以,与陆地食物网相比,水生食物网要更加复杂。随着人类的过度性开发,给海洋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如,随着工业生产的增加,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使得珊瑚的共生单细胞藻类发生了大量的死亡,而共生藻类的消失又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如会导致珊瑚的死亡,会使得珊瑚礁就此消失,从而给渔业生产带来了大量的损失。又如,随着海洋的污染日益加重,使得潮间带以及海洋物种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许多的特点:(1)物种数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2)我国海域是水种分布的边界,如是西北太平洋温水种分布的南界。
1.3 所面临的威胁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得人类为了追求最大化利益,当前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逐渐加剧,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已经面临着较大的威胁,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威胁:
(1)过度捕捞:当前,海洋捕捞船只逐渐增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前的捕捞手段也较为先进,使得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有很多的优质品种因为受到了损害而难以再形成渔汛。并且,浪费性捕捞使得大量的珍惜海洋生物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例如以下几种方式对海洋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第一是底层拖网的方式,第二是毒鱼的方式,第三是炸鱼的方式。
(2)生境丧失:主要是受到以下几种活动的影响而造成,第一是滩涂围垦,第二是海岸工程的影响,第三是航道疏浚的影响[3]。上述这些活动如果情节较轻的话会对海洋生物的活动有着严重的干扰,情节严重的话则会使得海洋生物生境的彻底丧失。例如,我国红树林的面积就因为围垦的原因而有了极大的减少。
(3)环境污染:主要因为以下几种原因所造成,第一是陆源污染物的排放、第二是向海洋排污,第三是海洋石油的开采,第四是航运溢油。污染物会给海洋生物带来极大伤害,甚至会使海洋生物被毒死,有的还会影响其正常的繁殖。
(4)生态入侵:因为远洋船只的携带,或者是因为对外来种的盲目引进,使得本地的海洋生态遭受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原有物种因为外来种的侵入而被排挤甚至是消失。如,在我国福建海域曾发现一种沙筛贝,其原产于南美洲,它将海岸基岩的表面进行了强占,使得当地的附着生物全部消失。
海水养殖的单一化,不但将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进行了强占,还会因为饵料的分解这一原因而造成了海域富营养化,甚至会造成赤潮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得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除此之外,对单一品种进行高密度的养殖,经常会造成大规模的病害流行开来。
2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1 保护政策
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我国最先对《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批准。我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其中一个缔约国,对养护管辖海域的权力与义务坚决予以履行[4]。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强调一方面要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还要提升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准。
在关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方面,我国政府制定了以下法律法规:(1)《海洋环境保护法》,(2)《渔业法》,(3)《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等。除此之外,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我国政府也制定了许多的管理办法,如《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办法》等。
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我国还制定了多个行动计划,有一些计划已经得到实施。例如,在《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当中,就有专门的一章是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进行阐述与说明,此外,还讲述了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还编制了一些保护行动计划,例如《中国海洋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2.2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
在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上,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一直以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对海洋综合调查。例如在1958年~196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89年~1993年的全国海岛资源调查等。
在对我国海洋生物的类别上,我国学者都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尤为深入,第一是藻类、第二是甲壳类、第三是贝类、第四是鱼类等,涵盖了许多学科,如遗传学、生态学等。尤其是对许多海洋经济生物的研究更加详尽,如海带、虾等。
在一些海洋科研机构中,我国在其中建立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台站,例如在以下几个海域都进行了定期的海域生态监测,如大连湾、厦门附近的海域等等。
2.3 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我国相关研究单位通过了关于“南海诸岛以及其相邻的海区综合科学调查项目”的研究,发现了南沙群岛不但生物多样性较高,并且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的海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量的造礁珊瑚已经受到了认为的毁坏,导致了大量的鹿角珊瑚受到了破坏。有许多的渔民以捕鱼为名,下海对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贝壳进行扫荡,然后将其售卖给其他人。有许多稀有的种类已经逐渐消失,如法螺等。另外蜘蛛螺等也已经面临着非常危险的境地。一个物种的消亡,一方面意味着一种生物资源的缺失,另一方面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带来极大的影响,从而造成生态失衡的现象[5]。
幸而我国已经逐渐建立了海洋自然保护区体系,当前,由国家海洋局建设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已经有60多处,在这当中,属于国家级保护区的达到了18处。这些保护区在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的海洋生物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在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制,从保护区的规划、人员培训等都有相应的制度法规。在各项工作管理当中,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其中包括对保护对象的管理技术标准,对保护类型的分级标准等等。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在建设之初,存在着资金短缺以及装备较为落后的局面,但是仍然以保护自然为宗旨,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些自然保护区在以下几方面都有着扎实的工作,如完善管理机构、强化监察执法等等。与此同时,在对保护区的规划与发展方面,对保护区的宣传教育方面以及对保护区的国际合作等工作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沫茹,姜涛.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及法律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26-128.
[2]张丽君.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看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之完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02):15-18.
一、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内涵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和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ic diversity)。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主要包括形态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和DNA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既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又直接显示基因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栖息地差异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生物多样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人类的食物如粮食、水果、蔬菜、鱼、肉、蛋、禽等全部来源于生物;人们穿着的棉织品、丝织品、毛纺织品及皮革制品也直接来源于生物;生物还提供了绝大部分的中药材,以及橡胶、紫胶、白蜡、木材、油脂等工业原料。人类的生活环境也依赖于生物,如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的仿生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启迪,使雷达、飞机、照相机、风暴报警仪、红外线跟踪仪、电脑等一系列的高科技产品的制造和生产成为现实。[1]据记载,自公元1600年以来,共有724个物种消亡。物种灭绝速度高于自然灭绝速度的3千―4万倍,到20世纪末全球有5―6万种生物受灭绝威胁,1/5的植物受威胁。[2]因此,可以说当今全球人口、粮食、能源、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重大问题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有关。当前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使人类基本需要的选择余地大大缩小,动摇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人类社会要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要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2.加强生物多样性教育是落实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
《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更详细地指出:“学校对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不足”,“现在在各级学校的课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还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课程,编写教材,制作教具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所有中学和小学要在自然常识和生物学教材中增加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知识的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利用保护区、点和其它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场进行实地教育”。而我国现今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保护生物学课程,但新《生物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把生物多样性教育作为生物学教学的主题,课程中也涵盖了大量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如生物课本初一(下)增加了“鸟类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两节;初二增加了“生物与环境”一章;高中生物课本也设有“生物与环境”一章等。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是落实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生物多样性教育的途径
1.挖掘教材内容,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初高中生物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的比较集中,有的比较分散;有的显现,有的隐含。教师应深入研究、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尽可能从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渗透。
教师可结合初中教材中生物分类知识的教学,展示物种多样性,并强调生物资源虽是可更新资源,但过度开发利用,超过生物负载能力,物种数量会下降甚至崩溃。例如由于过度采伐,我国濒临灭绝的高等植物已达4000-5000种。药用植物中,天麻、人参、黄芪、茜草、沙仁也由于大量挖掘而减少。在讲授初中生物教材第八、九章,高中生物学教材第六、七、八章生物的类群和生物的进化时,我们可以适当穿插物种多样性的介绍,并强调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的,已经灭绝的物种如恐龙等不可能在地球上重现。教师可结合高中教材生态系统一节,介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初中教材第十章,高中教材第七、八章,当讲到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保护珍稀生物等章节时,我们可以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联系起来,将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联系起来。在中学生物教材中谈到的食物链也是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典型实例:在植物植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食虫鸟类食物链中,各级营养关系都保持着一定的数量,维持着自然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为地打破了这种平衡,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此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谓的“害虫害兽”,也是使学生充分认识每一物种存在价值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告诉学生进行害虫的综合防治时,保留一定的害虫数量,就可以维持一定数量的捕食性昆虫和鸟类,将害虫控制在较小的数量水平上,危害较小或不造成危害,农作物抗灾害能力才能较强。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消灭害虫,大量喷施农药,虽然能暂时消灭大量害虫,但同时也大量杀死了害虫天敌。部分幸存的害虫,由于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产生了抗药性,短时间内就会迅速蔓延,而害虫天敌则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到相应的水平,因而使害虫成为灾害。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要保护那些对人类有益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而且要保护害虫天敌,使自然界的生物物种多样化,维持稳定合理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且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维持相对平衡。生物种类越多,相互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维持生物多样性。教师可结合初中生物学教材第七章、高中生物学教材第五章“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介绍遗传多样性。总之,生物教学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的真、善、美,爱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使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学生的自觉义务和行为。
2.理论联系实际,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生物多样性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其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同感。
(1)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进行野外调查、参加夏令营、知识竞赛、小实验、收看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影像资料、举办主题板报、墙报展览、主题班队会等各类活动是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很好途径。例如,课余可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存在的动植物类群或受威胁的生物物种,指导学生针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讨论,并学会撰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就如何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种濒危的形势及有效对策、生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使学生领悟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组织学生参观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标本馆,以及有关的学校和科研机构。
(2)教师可结合每年的一些特殊纪念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植树节”、“国际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组织学生举行一些有益的宣传纪念活动。在街头、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立宣传站或咨询点,或组织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参与者。
(3)积极营造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如在学校生物实验室悬挂国家保护动、植物名录,陈列标本或模型。有条件的还可设置生物园,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一些作物,饲养一些小动物,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保护生物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生物选修课、研究性课程、讲座中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选修课、研究课和讲座这种形式系统的教育,能使青少年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这些实际活动,学生能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懂得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从而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人翁意识。
3.加强学科联系,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融会贯通之中。
虽然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作为人类必备的生态文明素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培养毕竟不是某一学科所能独立承担的,它更需要多门学科融会贯通。因而,我们还必须注重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渗透,发挥整体性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课程除了生物学之外,还包括地理、物理、化学等。我们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积极讨论,把生物多样性教育纳入到其它各种学科中。在这些课程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可以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认识,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普及效果。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03-02
生物多样性可以反映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其地位和作用进行强调。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但其具有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应当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阿拉善鄂尔多斯中心的核心区域,处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组合和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塑造了该山地比较丰富的植物种类、复杂的植物区系组成、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及接线明晰与带谱比较完整的山地质被垂直结构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贺兰山也因此成为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实验室,也是我国唯一位于北方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贺兰山山脉东坡的北段和中段,南起银巴公路,西北依宁夏、内蒙古行政区界,东至西夏王陵、西北煤机总厂及石谊甲和三柳高压输电线路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9′~106°41′,北纬38°19′~39°22′。保护区南北长150 km,东西宽约20 km,地跨银川、石嘴山2个市6个县(区),总面积193 535.68 hm2。
1.1 植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主要植物区系成分包括亚洲中部草原成分(蒙古草原成份)、哈萨克―蒙古成分、亚洲中部荒漠成分、古地中海成分、东亚成份和华北成分、青藏高原成分、泛北极成分、世界分布成分、特有成分等。贺兰山有维管束植物788种,2个亚种和28个变种,隶属于87科,357属。贺兰山还分布有苔藓植物30科81属204种。此外,贺兰山有大型真菌200余种,27科66属。
1.2 野生动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属于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的东端,与东部草原亚区相邻外,与青藏区、华北区也相距不远,因而动物区系成分混杂,属于温带草原―森林草原―半荒漠动物群落,具有华北区、蒙新区的特点,主要以蒙新区特点为主。贺兰山分布有脊椎动物218种,其中鸟类143种,分属于14目31科;兽类56种,分属于6目15科;爬行类14种,分属于2目6科;两栖类3种,分属于1目2科;鱼类2种,分属于1目2科。有昆虫952种,分属于18目153科647属,其中有蜘蛛80余种,分属于16科,其中新记录种有4个:乌氏掠蛛、阿拉善小蚁蛛、贺兰山狂蛛、贺兰山拟赛蛛[1-2]。
2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
2.1 生态效益评价
贺兰山由北至南犹如一堵天然巨壁,阻隔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使黄河在宁夏平原得以流畅,使蒙古冷高气压受截,又以茂密的山地森林植被阻沙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对宁夏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保护区内乔、灌、草植被丰富,能发挥巨大的水保土效益。贺兰山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在丰富的植被调节水分变化,使降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击力降低,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减少地表径流。贺兰山保护区内的林木具有茂密的林冠,是良好的水分调节器,可以截留降水20%,其林地的腐殖质厚达30 cm,又是很好的蓄水层,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增加水量。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恢复和完善,森林面积扩大,其改善小气候的功能将不断增强,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4]。
2.2 社会效益评价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优越的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态旅游区和实验区发展旅游业和多种经营,可以为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共管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为投资经营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促进贺兰山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5]。
2.3 保护价值评价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人民的目标,也是保障人类发展和生存的最佳选择。宁夏贺兰山保护区内保存有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天然的物种资源宝库,也是多种植物模式标本的原产地,更包含有多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通过自然保护和科研规划的实施,将为保护贺兰山这一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手段和方法,由此产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是巨大和不可替代的。同时,保护区的建设意义在于积极主动地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这部分资源不仅要为当代人所利用,而且要保留给子孙后代,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世界公众遗产,而保护区正是提供了这种遗产保存地、基因库,使之成为科普教育的最好课堂和天然实验室。
3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近年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初步建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主要形式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研究,并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协作,成效明显。目前,与区内外各大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贺兰山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驯化;1998―2003年与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联合开展得岩羊种群动态及保护对策研究,获得2004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自2004年以来,一直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进行岩羊专项研究,共列7个研究专题。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岩羊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贺兰山物种丰富但多数物种的种群数量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许多物种生态适应能力弱,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抗御能力差,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保护区生态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缓慢,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如山高坡陡、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等,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因此,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格外繁重。
4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4.1 在发展中解决保护问题
为解决保护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保护区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外来有害物种生物防治、生态文明示范保护区建设、重要公益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信息网络建设、重要和退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极小种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等工程建设。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完成了自然保护区一期建设工程;2004年完成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2006年完成自然保护区扩建工程,为自然保护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
通过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为依据,结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办法,同时制定与配套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保障贺兰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3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完善综合管理机制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健全管理机构,加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制定保护规划,保护影响生态安全的生态功能退化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采取强制性措施,治理重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把生物多样性损失减少到最小。全力阻止有害物种入侵,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防止珍稀物种资源流失。限期淘汰资源消耗大和环境代价高的产业和项目,禁止发展威胁生态安全、对生物多样性危害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产业和项目,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有效管理。
4.4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保障体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形成长效投入机制。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主要用于生态保护、林政执法、环境治理、科学研究等项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污染防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取缔各种破环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项目建设。从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出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体系,构建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矿产资源开发要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从规划制定、产品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注重环境保护。
4.5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基地,利用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把生态保护变为每个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习俗,让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依法开展保护活动。
5 参考文献
[1] 邓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7261-7281.
[2] 许成,汪一鸣.西夏京畿的皇家林苑――贺兰山[J].宁夏社会科学,1986(3):80-85.
在人口剧增、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巨大压力之下,天然生物资源趋于减少,使生物多样性面临极大威胁。这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全方位的,包括了从遗传基因到生态系统乃至景观的各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经济、生态、科学研究、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就城市生态系统而言,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工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人类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资源价值,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平、降低噪音、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等,同时,在人类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娱乐、美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精神及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以其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因此,它对于人们心理、道德和思想上的起点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2城市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现状
城市生态环境是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城市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地,城市生态系统有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即城市的生物区系组成(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虽然人们竭力保持原有的物种,并有意识地进行绿化和园林建设,增加了一些人工景观单元,甚至无意识地带入了一些伴人生物,使城市中某些生物种类及其遗传品系有所增加,但总起来看,城市中生物多样性是不令人满意的,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人类自目的开发建设,使自然生物种类减少,而伴随着生物种类相应增加,破坏了城市的生物区系组成。
3角军决问题的出路和途径
由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性,在人工生态环境系统中不具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全面的、综合的系统,同时不具备自然生态系统中自我保护与修复功能,因此,人工生态系统相对比较脆弱一些。另一方面,其具有经济化发较好、资金储存量大、以及人类所需物质基础丰富,存在大量人类所需生产生活所需物品。其中,其物质的补充及丰富以及资源的积累需要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流动来实现的,人类只是利用其资源却忽略其环境的保护,将废弃物品修道自然环境中,生产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危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威肋、自然生态环境,还使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生存,使矛盾日益增大,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必须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从而探讨其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研究出具有科学依据的解决措施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护国家基本利益。
3.1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生物圈的范畴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改造和营建的人工生态系统。从归属看,城市生态系统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系统,而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一起构成生物圈,所以城市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不能只考虑自身,而必须从生物圈的范围来衡量。城市居民与任何一种微生物、植物、动物物种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员,共同生活于生物圈,所以,人类不应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而应与之协调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维持生物圈的良性运转。
3.2搞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城市园林是一类以人工生态为主体的景观,以市区公园、广场绿地、庭院绿地、道路绿化带、森林公园、苗圃等。一个完善的、生态稳定的园林景观应是其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和谐的景观,其外部形式应符合美学规律,而其内部结构和整体功能,更应符合生态学原则和生物学特征,如群落的分层、镶嵌、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等。由于生态园林强调是人工园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因而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如园林的空间异质性、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及大园林规划等都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丰富所发展奠定了优越的基础。在美国,城市园林还积极参与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体现出二多一少的特色,即树木花草多,野生鸟兽多,建筑少。在国内,许多城市的园林建设正逐步走向生态化、自然化。
3.3加强城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 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编目,并结合地理、植被、管理等建立城市多样性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图形库、专家系统库),同时建立监测网点进行长期监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1 面临的现状
全球的气温正在渐渐上升,过去的300年里,全球温度上升超过了0.7℃。在20世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至少上升0.6℃,政府间气候变化调查组(IPCC)的研究称,到2100 年全球气温比1990 年时至少要上升1.4~5.8℃。在未来的10000 年间,全球变暖现象将有什么样的发展?专家预测,下个世纪将是全球变暖发展最猖狂的1个世纪。伴随着其他一些因素,如加剧的空地运动,全球变暖将引起物种的大灭绝。这将比6,500 万年前恐龙大灭绝还恐怖。甚至许多非濒危物种都会在数量上急剧下降,从而造成物种间基因多样性的逐渐消失。
2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动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包括: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生存能力降低等。例如,哥斯达黎加的鸟类濒临威胁,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蚊子向高海拔地区扩展,加利福尼亚的蝴蝶栖息地在丧失,不能耐受霜冻的植物上升到新的海拔高度,英国彩龟后代的性别比例受到7月平均温度升高的影响。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指示物之一的珊瑚礁目前正发生大规模白化现象,尤以1998年的情况最为严重,估计导致世界上16%的珊瑚死亡。有关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最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有可能在2050年前致使全球1/4物种灭绝;如果不减少CO2排放,到2050年CO2增加1倍时,气候变化将致使全球物种栖息地缩小,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5.6万种植物和3700种脊椎动物灭绝。
全球变暖的一个明显后果是物候的变化:春天提早到来,植物开花、卵孵化、产卵都在提早。许多迁徙的鸟类正在改变它们的旅行日程。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例如,迁徙的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以致其产下的后代错过了毛虫生长旺季。
很多野生动植物病原体对温度、降雨量和湿度非常敏感,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气候变暖可以增加病原体生长率和存活率、疾病的传染性以及寄主的易受感染性。定向的气候变暖对疾病的最明显的影响与病原体传播的地理范围有关。多世代循环的病原体世代的数量和其他病原体的季节性增长,在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可能通过2种机制增加――更长的生长季节和病原体生长速度加快。气候变化最有可能影响在陆地动物身上传染的病原体的自由生长的阶段、媒介阶段或带菌者阶段。科学家认为,最近几十年气候变暖导致了带菌者和疾病在纬度上的转移,这个假说得到了实验室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支持。这些研究表明:(1)节肢动物带菌者和寄生虫在低于临界温度的时候死亡或无法生长;(2)随着温度的升高,带菌者的繁殖速度、数量增长和咬伤动物的次数也增加了;(3)随着温度的增加,寄生虫的生长速度加快,传染期加长。最近,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变化已经明显影响到了海洋和陆地的病原体,包括珊瑚虫病、牡蛎病原体、作物病原体、里夫特裂谷热和人类霍乱。气候变暖以几种不同的方式已经并且继续改变疾病的严重性或流行性。在温带,冬季将会更短、气温将会更温和,这就增加了疾病的传播率。在热带海洋,夏季更加炎热,可能使寄主在热度的压力下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危及两栖动物的壶菌、鱼类冷水病和昆虫真菌病原体等几种类型的疾病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流行的严重性将会降低。
3 对策
需要政府、行业、社团和个人共同努力来应对这个十分紧迫,而涉及范围又十分广泛的工作。例如由于物种分布范围和迁移路线随气候变化的改变,在现有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可能因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失去保护很多物种的效力,因此我们需要更大的保护区体系。在保护区的设计中,在诸如位置选择,保护区面积、区域划分,建立走廊等问题上,需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气候因素所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对此做出相应的反映。
加强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物种种群动态变化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对热点地区关键物种的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那些扩散能力弱、生活在破碎化栖息地中的物种,不能对气候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可能是最易于受到气候变化伤害的物种,最需要加强保护。因此,要加强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具体影响的研究和监测,并积极寻求适应性应对办法,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球变暖正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持,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又以生物多样性为重要依托。因此,无论出于对生物多样性物质贡献的需要,还是环境贡献的需要,全人类必须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