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1 11:50: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践教育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践教育体系

篇(1)

首先,引导教师乐教。教育教学看似烦琐,但从不缺少美丽的风景,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发现美丽的眼睛。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从不缺乏快乐的源泉。我们要注重对教师的引导,鼓励教师认真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幸福理论和文化理论的书籍,以积极心态认同和乐于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其次,促进教师善教。顾明远先生说过:“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校建立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希望老师能从实践层面逐渐走向学术研究,提升理论水平,为教学改革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确保教得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按学生“学”的逻辑结构设计教学,以学定教,确保教师教得有效。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当怀着理想从事教育,带着激情走进课堂,努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尊严、快乐与幸福。

二、构建让学生乐学、善学、学得愉快的学习机制

幸福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幸福生活指数至关重要。

首先,改革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从当前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来看,越来越注重课程结构设置的整体优化,而不是孤立、分化的各行其是。为此,学校积极探索以国家标准课程设置为主、以校本探究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为辅的课程设置体系,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和潜能,为学生将来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策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辨内化的习惯和能力”为重点,推行“学案导学”模式,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机制,促进学生善学。学校推出的“卓越课堂暨导学案使用示范课”的活动在师生中反响强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一句口号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从学校到年级,从教研组到各个备课组,将着力打造各具学科特色的导学模式,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思辨内化的能力。

最后,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发展,体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愉悦。学校近些年开设选修课,实施体育艺术走班制,成功举办了以大阅读课堂为依托的“我阅读 我思考”主题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及各种主题年活动等。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校本拓展课程的实施途径,创造性地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有力推动了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目前学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均开设有选修课,共130门)。同时以学校体育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元旦文艺演出等平台为依托,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得精彩纷呈。学生社团已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学生自治组织,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2)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岗位会有约1000万缺口,因此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仍然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项资金,政策上的优惠条件,正是大学生创业的机遇,也是就业的另一途径。但是,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创业教育仍然是基于我国大学教育的传统形式,创业教育以课外兴趣小组或者培训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多数仍然处在学科教育辅助的位置,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有力度的实施,。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提出创办创业型大学以来,食品药品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构建了食品大类的创业教育体系,两年多的运行,学生教师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

1.结合专业建设创业实训基地

通过对校园市场的调查,结合专业特色,食品药品学院规划了啤酒发酵车间、焙烤房、酸奶屋、肉制品开发中心和食品检测中心五个创业实训基地。其中啤酒车间、焙烤房、酸奶屋和肉制品开发中心都是由专业课实训室改造而来,学院投入部分资金改造,能达到生产产品的条件。食品检测中心是学校投资建设的第三方实验室,具有质监部门 认证的检测资质,能对外开展检测服务,同时为校内创业基地的产品把住质量关。

2.制定“四层递进,双创贯穿” 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层递进”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业型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主线贯穿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

其中,创业型实训开设在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后,顶岗实习前,以真实的生产性项目为载体,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不同创业团队,作为经营的主体,自负盈亏。

同时,学生在创业型实训过程中,还要掌握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所需理论技能知识,最终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制定引导师生创业的相关政策

为了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师生创业,先后出台《创业基地有偿使用办法》,《创业导师制度》《创业团队管理办法》《创业项目与专业课奖励学费办法》等相对完善的制度。

二、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

1.创业项目化运作模式

所有创业基地都以项目化运作,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创业负责人,组建团队进行项目运作。技术上由导师指导,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创业项目团队承担。创业初期无偿使用创业基地,正常运转后,按照一定办法有偿使用,创收所得由项目团队自己支配。。

2.探索适用于创业教育的学生管理模式

食品学院学生会设立了创业学生的结构——创业实践部,由创业导师和团委共同管理。创业导师给学生定期进行技术和业务培训,辅导员老师在思想和纪律方面管理。团队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不合格的成员讲淘汰出团队。

3.创业实践与专业课程的学分置换模式

为了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创业,在考试成绩上,对创业学生实行分层次学分奖励政策。对项目负责人的相关专业课,认定学分置换。只要项目负责人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出勤和作业,就给与本课程的学分。项目骨干和参与人员,则根据创业效果在考试总评成绩上加分。

三、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成果

1.食品类专业社会影响力提升

这些创业项目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齐鲁晚报》、《山东商报》、《都市女报》等多家媒体都做了报道,创业项目代表学校参加了鲁商嘉年华,山东省食品安全周等多项大型社会活动,已成为山东商业职业学院特色之一。食品类专业今天招生人数比去年增加110%。

2.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提高

学生入股参与创业项目资金运作,通过进货、经营、管理等环节,学会做市场调查、进行成本核算、利润分析等能力, 将课堂所学知识, 运用到实践,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这种实战性的演练,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 真正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减少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的盲目性,增强了创业信心。

通过创业教育,我院2012届毕业生正式就业率比2011届提高30%,位于全校第一。2012届食品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被单位正式录用的比例达到83%。

3.学生学习态度有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精湛的技术才能做出好的产品,留住客户。因此,创业学生上课看积极性提高,并能主动去向老师探讨一些专业技术问题。

4.学院办学成本降低,学生节约意思增强

篇(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求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谐。高校是生产和谐发展人才的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这就要求艺术教育要呈现开放的状态,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培养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那么,我们将如何在开放式的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卓有成效地进行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为培养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呢?

一、具有开放思想意识的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素质教育是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教育,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艺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打破“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拆除“专业”与“非专业”的隔离带,以专业艺术教育带动公共艺术教育,而公共艺术教育又可以使专业艺术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和教学体系,从而形成一种通过提高带动普及,以普及促进提高的良性循环局面。

广西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担负着自身艺术教育与整个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任,为了更好地承担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它要求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开放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完整健全人格、对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高品位的鉴赏能力以及想象力的人才。

2005年5月,广西民族大学召开了课程和专业建设大会,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文理兼通、富于开拓创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何龙群校长指出:“加强课程和专业建设是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全球化课程’的新理念,要求注重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强调分析综合、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跨越各主要学习领域的较高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等。中国教育应容纳这种正作为各国所公认的课程目标和新标准,以此来指导课程的建设……”。艺术工作者要放眼世界,要有开放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加剧的人才培养质量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具有开放学科机制的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广西民族大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概括为“拓宽基础、提高平台、整合系列、立体推进…‘十六字”方针。教务处把艺术教育课列入通识选修课,这是我们开放式艺术教育体系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区教委指定我校为全区高校艺术教育的试点单位,这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我们将加快前进的步伐,在开放式的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认为开放式的艺术教育体系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首先就是要建立专业齐全的艺术学科。即建立以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为主的表演艺术学科,以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及艺术设计为主体的造型艺术学科,以语言为表现形式和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体的文学艺术学科,全面地满足学生在艺术学习方面的需求。我们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正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迅速地发展起来,表演艺术学科、造型艺术学科与文学艺术学科都比较齐全,可以全方位地满足学校各专业学生的需求。

开放式的艺术教育就是要求在教学及研究型综合性大学里,拥有一支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一流师资队伍。因为研究型、学术型、反思型、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人才观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广西民族学院已经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将由纯粹的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我们要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资源优势,培养高素质、高学历、高层次人才。

我们要以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为主,表演体验为辅,利用我校在人文、社科、民族研究、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增强艺术教育的理论意识,用基础理论已研究的成果来带动教学活动,整体地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水平,提高办学层次。不言而喻,艺术教育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可以建构人的审美心理,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可以启发智力,发展记忆、注意、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已认识到的问题。

开放式的艺术教育体系,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方向,注重对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艺术教育与教学法的研究,使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系统中,与文、理、工、管、法等学科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局面。缺乏一流艺术教育的学校教育,是绝不可能达到一流教育水准的。广西民族大学要跻身国内民族院校一流大学的行列,必须要重视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的重要意义。

三、具有开放办学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何龙群校长指出:“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看学校有无办学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就是水平,就是质量。没有特色,很难体现优势,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广西民族大学的艺术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战略,确立科学、准确和开放的培养目标,那就是民族院校的艺术教育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要走民族化道路。

民族学是我校的优势学科,这就使我校艺术教育的民族化研究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对民族的发展历史的认知过程中,我们进行民族艺术的研究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建设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的信心。

文学也是我校的优势学科,我校有蜚声海内外的“相思湖作家群”。它的发展及成果,对我校艺术教育的推动极具意义,也对我校艺术学院的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文学是大学生学习艺术必须要具备的素养和文化内涵。

我校的东南亚语言教学与东南亚研究成果,也为我校形成开放式的教学特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们必须加强与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互派留学生,采取多种对外文化交流形式,努力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对外交流和对外宣传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我们还要在进行多侧面、多视角的跨国艺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扩大视野,挖掘有用的因素,并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创造性地吸收应用。

我们还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渗透到开放式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在这

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带动下,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才能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更有利于达到创新人才水平提高的目的。

四、具有开放课程设置的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我们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而我们知道这些能力是不能够教的,只能培养。那么,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为了培养从事专业艺术的人才,在设置课程时,首先要做到标准,再就是拓宽知识面。因为,艺术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当一个艺术人才在攀登艺术高峰时,越是往上走,他越是需要文化的支撑。我们要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管理学科等优势,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

在设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时要做到兼容和通用,着力培养学生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开放式的艺术教育体系,就是要让艺术课程始终处于开放的状态,使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提高需要和提升所学学科的创新能力需要及就业需要选择一门或是两门艺术课程。

我们在设置音乐课程时,非常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艺术视野,不设置单一音乐体裁的课程,如,《民歌欣赏》、《声乐作品欣赏》……而是统称:《音乐鉴赏》,而后设侧重点,如《音乐鉴赏一侧重民歌欣赏》、《音乐鉴赏一侧重声乐作品欣赏》。这样在学生选择音乐课程学习时,既可欣赏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体裁,又可以欣赏到多种体裁的优秀作品,开阔了艺术视野,丰富了音乐知识。

接受艺术教育的非专业学生只需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即可,重要的是强调体验、感知,强化进行创造性的训练。因为科学强调理性,而艺术则强调感性,艺术以形象的方式,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体验,直接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五、具有开放教学方式的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具有开放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搭建一个宽广平台,走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要有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其他学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作用,反过来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够给予艺术专业学生以文化上的支持。在深层结构中,艺术中有科学,科学中有艺术。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在美学理论、创作、鉴赏、展示等方面属于不同结构层次,那么就要有与之相匹配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我校教务处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但,由于有的学生在选择艺术课程学习时目的不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认真、敷衍、旷课等不积极、不主动等现象,这样达不到艺术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求担任公共音乐课教学的老师第一节课的内容必须是:艺术教育课程的目的及意义,还必须把艺术教育与他们的学科发展联系起来,为他们指明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

再如,我们对艺术学院演唱、演奏专业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以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演唱、演奏专业的专门人才。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选修这些课时,则采取以小组课、集体课的形式进行,使之形成规模教学。在选择音乐鉴赏课的欣赏内容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喜欢什么音乐的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在教学中把流行音乐的经典作品及优秀乐队介绍给学生,让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的结合填平传统与现代的鸿沟;用经典的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来弥合民族与世界的界限。

六、具有开放课程评价手段的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篇(4)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伟大进程中,高校必须依托学科和教育优势,着力构建能满足多样化求学需求的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以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一、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的内涵

紧密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学科及教育优势。适应多元化的求学需求,创新教育制度。在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体系下,改变单一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手段、评价和质量标准。通过模块化教学,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培训,逐步实现各类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拓宽学习成才之路。建设内容非常丰富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大力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使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改变以往只有通过进入校园学习才能成才的单一途径,充分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包括引入双师型教师、建立校外实验实训资源、开展企业工程案例教学等,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

二、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的特色

在长期开展继续教育办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质量、特色、技能”为核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开展适合各层次、各类别学生的教育项目的办学指导思想。并根据学生类别和社会行业标准,设计质量考核办法,丰富教学质量内涵;建立培养“具有必要理论基础+特色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并且力争做到让每一个求学者在学校都能找到适合他的学习项目,满足终身学习需要。

三、建立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的基础

1.完善的继续教育资源是办学的保障

学校集中了各种继续教育办学资源,将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教自考、各种非学历培训等资源统筹管理,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将各种办学形式下的不同学生按照招生、培养、服务统一管理,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成为建立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的保障。

2.继续教育长期的办学经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电子科技大学1958年就开始从事继续教育工作,从开始的夜大学和无线电知识专业培训到现在满足各种需求的完善的办学体系,几十年来培养了近十万名各类、各层次为社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社会广泛的求学需求,为学校提供了充分的办学空间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所有的社会人员都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因此国家倡导大家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进行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实践,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四、建立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的关键

1.为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定制模块化培养方案

继续教育办学必须满足求学者多元化的需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重新修订所有的培养方案,为使每种教育形式有机的结合,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引入模块化方式。

针对学历教育,根据不同的专业划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毕业设计和实践教学模块、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模块等。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将模块进行组合和调整,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

对于非学历职业培训,从需求分析入手进行培训方案设计,也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定制设计培训方案以及考核办法,确保培训效果满足被培训者需求。

2.构建适合多元化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公共平台

由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的方式和要求都存在差异,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成为一大难题。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并认真研究各种教育资源的办学特点,制定完善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学管理公共平台,满足所有的教育类型的各种管理需求。

3.狠抓教学质量,确保求学者学有所获

无论哪种教育要有生命力,教学质量是根本。学校的各种办学始终坚持质量为先。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设立不同的考核办法。针对学历教育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例如高等职业教育等脱产学生,加大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为他们的就业打好基础;针对在职人员的网络教育和成教夜大、函授的学生,更多的是在建立其必要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加强案例和项目教学和考核,使其学习的知识更快更好地用到工作岗位上;针对非学历培训的学生加大专业知识点的考核,使学生随时有阶段性的提高。通过这些手段,使每一类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另外,将一些社会认可度高的公共考试和专业认证标准作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标准。例如,计算机能力和英语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五、建立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的途径

1.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

(1)培养方案模块化

由于所有培养方案按照模块化设计,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和专业特点进行修订。过去的培养方案比较多的都是参照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设计,而继续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需加大实用性知识的引入。将职业培训的一些模块引入作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模块,这样使学生能更快地学到更适合他们的知识。例如:引入NIIT和微软认证体系中的一些模块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知识;引入思科认证体系中的一些模块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知识;引入摩托罗拉认证中的一些模块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部门专业知识等等。

(2)教学过程多样化

教学过程中尝试按照学生最容易掌握知识的方式进行改革,将职业培训中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引入学历教育,改变学历教育过去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例如,课堂教学除了采用传统的老师讲授之外,引入学生参与互动教学模式;一些专业课程按照职业培训的项目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将校内课程设计和校外专业实训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因而能撰写出更贴近实际工作的毕业论文。

(3)教学效果注重实效

常规的学历教育都是以课程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而大纲大都是以普通本科教育为蓝本。针对各类继续教育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引入职业培训中不要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关注关键知识点的特点,改革一些课程的教学,注重实效性,使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点,并能很好的应用这些知识,改变学生因基础和知识面原因不能掌握关键的专业知识的局面。

2.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融合

(1)教学管理信息化

通过建立公共的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满足各种教育类型教学管理要求的信息化管理,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现高效、准确。公共的教学管理平台能提供学生学籍、电子注册数据、学生学习状况的各种信息,同时学生也可以进入学习平台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完成学业。

(2)课堂教学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关键环节,关注课堂教学是做好教学的首要任务。首先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网络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制作成各种课件和辅导资源,学生可通过网络手段完成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自行安排学习的内容。学生可进入网络学习资源中心,下载或在线学习各种课件及辅导资源。

(3)互动交流手段完善

由于继续教育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各种层次、各种需求均不同,因此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平台就非常重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学校和全国各地学习中心二级管理服务系统,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学校和学习中心双重教学支持服务。学校建立音视频实施交互系统,保证教师通过互联网与学生交流互动;建立短信平台,定期教学相关信息;建立呼叫中心,电话上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各地的学习中心建立面授辅导、电话咨询、班级QQ群等方式实现学生教学互动和信息交流。

3.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融合

(1)培养平台融合

电子科技大学具有良好的办学硬件平台,除了有完善教学设施外,还建立了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的实训实验中心,中心具备了包括电子电器、汽车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汽车电子等专业实训室,形成了满足各种需求的实验实训条件。学校还广泛与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和一些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将培养平台延伸到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各类学生。例如与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华迪职业培训基地等专业机构良好合作关系,与国腾集团、英特尔成都公司、乐山菲尼克斯公司、新空间装饰公司等企业共同培养学生。

(2)师资资源融合

学校虽然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但是要满足各种学生的求学需求,仅仅靠学校的师资还是不够,因此我们一方面根据教育项目的要求,在专业培训机构、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直接给学生授课,另一方面,也将学校的一些教师安排到专业培训机构或企业学习,逐步建立学校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5)

课 题:本文系项目基金――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HYSK15Z05)研究成果。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几千年的迁徙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族群认同是对自身身份与文化的认同。然而,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外来文化不断入侵,在现代中职生的身上,几乎看不到客家文化传承的迹象。而客家文化对于客家地区中职生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及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指导、调节和规范作用。因此,在中职生中进行客家文化传承教育迫在眉睫。

“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及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河源市6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客家文化认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的客家身份认识模糊,主动传承客家文化的意愿不强,主要原因是中职生认为客家文化对其就业创业无帮助。这说明功利主义对中职生的客家文化认同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客家地区的中职生进行客家文化认同教育迫在眉睫,及时教育中职生寻根溯源,崇尚先祖,唤醒其身份认同意识,而且能够让其深刻感悟祖先传承下来的客家文化精神能够指导其职业发展,并能够承传与弘扬客家文化。本文以河源技师学院为例,构建了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的目标与内容,并对实施与评价进行论述。

一、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内容

为使教育更好地为中职生就业创业服务,让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后继有人,本文构建以利于中职生就业创业,增强客家身份意识,增强客家文化认同感以及传承践行客家文化为目标,以课程体系(Course)、活动体系(Activity)和评价体系(Evaluation)为内容的“CAE”客家文化J同教育体系,包括三个类别:一是课程体系,由自编教材、必修课、选修课、讲座及主题班会构成;二是活动体系,如创设校园文化、专题黑板报评比、相关比赛及参观客家文化博物馆和企业等;三是评价体系,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该体系目标在于让中职生充分认识客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包括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服饰、饮食、名人、谚语、山歌、精神等,唤醒其客家人身份意识,增强认同感、亲近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并将客家文化精神融入到就业创业中,增强主动弘扬客家文化的意愿。

1.课程体系

课堂是中职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自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和主选修新形式,辅以系列讲座和主题班会课深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多维度学习客家文化知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课堂类型实施。

一是相关专业主修客家文化。主修课程也就是必修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在与客家文化有关的专业,如导游、文秘、烹饪、设计等,以主修形式开设客家文化课程,全面系统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载体和教学活动,增强客家文化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力,促进学生对客家人身份认知的全面提升,让客家文化深入学生内心,并对其言行、专业上有所指导。如学习客家传统风俗,拓宽了导游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能力,而客家经典建筑的学习,又能够让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中得到启发与灵感。

二是其他专业选修客家文化。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面向全校开设客家文化欣赏的选修课,给对客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采用奖励机制,选修这一课程并取得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客家文化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客家文化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营造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耳濡目染。

三是定期开展讲座。定期开展讲座,系统、循序渐进地讲授客家文化相关知识,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如邀请客家山歌传承人开办《传承客家文化唱响客家山歌》讲座,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客家山歌的魅力,学习客家山歌中所体现的客家精神,如客家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劳作精神,这与许多企业所要求的员工素养息息相关。

四是特制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主题班会来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树立人生观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月一次,学校层面设定客家文化主题班会课,由班主任实施教育教学,利用讲述客家故事、播放视频等形式进一步传播客家文化。如“客家家训”主题班会,由班主任精心统筹布局,通过“客家家训知识讲解――客家名人示例――按姓氏分组,学生上网找资料――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谈本家族的家训――班主任总结”四个步骤,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客家家训的同时,感受客家家训精髓,将客家精神注入学生内心深处,使其能够在学习工作中实践与传承。

2.活动体系

活动体系是辅助课程体系,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活动体系中,首当其冲是要营造出全校共同学习的氛围。有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及课程学习的基础,再面向全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客家文化主题活动,就会相得益彰。

一是创设校园客家文化学习环境。首先,每月举办一次客家文化专题的黑板报评比。设定黑板报主题,如“客家精神伴我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客家文化教育小组安排人员进行公平公开评比,评比结果将公布在宣传栏上,并对获奖班级进行文明班加分等奖励。这样不但可以传播客家文化,更能够促进班级团结合作。

其次,系部和教学楼宣传栏、社团、宿舍楼宣传栏等,由浅入深地进行客家文化普及,定期更新内容,增加宣传力度。在校图书馆设立客家文化书籍与资料查阅专柜,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再次,举办客家文化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客家名人、客家谚语及主要客家文化精神等,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客家文化气息,唤起其客家文化意识共鸣。

二是结合专业特色举办客家文化比赛。客家文化比赛的意义在于使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客家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强化客家文化教育的效果。结合专业特点,在每年的技能节中加入客家文化类比赛。如在导游专业增设客家山歌比赛项目,在幼师专业增设客家舞蹈创作比赛,在烹饪专业开展客家菜烹饪比赛,全校性开展客家文化知识竞赛及客家文化讲解比赛等。利用比赛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客家文化及专业技能的发展,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三是定期外出参观与实践。外出参观与实践是将学校教育的知识生活化、社会化,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理论化的客家文化在学生内心能够自觉自醒。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客家文化博物馆及企业,观察企业文化中如何把客家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让学生切身意识到客家文化对就业创业的影响,提高其对客家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3.评价体系

客家文化认同教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个评价主体的综合评价,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方式,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从而能够综合反映该教育体系的实施效果。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评价自、互评和教师评价都是从“身份认同”“学习兴趣”“践行意愿”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二、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实践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客家文化教育实践,通过校园环境的烘托、系统课程的学习、讲座的熏陶,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多元评价反馈得知,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初显成效,初步实现了体系目标。

1.唤醒中职生认同客家身份的意识

在体系实施之前,中职生对于自身客家身份存在模糊印象,不能明确自己的身份,不了解客家人的来源及发展历史。通过学习客家文化,了解到自己的祖先就是古代中原汉族,意识到自己是“北佬”的后代,但不再使用这一称呼。这是身份意识觉醒的最好证明。

2.激发中职生自主学习客家文化的兴趣

通过凝聚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各种教育形式,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改变教学策略,紧密围绕教学为就业创业服务,根据专业因材施教,让学生看到客家文化在促进专业知识上的价值,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实现了由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3.提高中职生自主践行客家文化的意愿

从实践上说,客家文化认同不仅仅是文化的认同,更是对自身的一种探索,文化的价值也不止体现于思想层面上,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因为通过体系的教育,中职生意识到客家文化对于自身就业创业的指导意义,自主参与客家文化相关活动的意愿增强。一年的实践虽短暂,但已初步实现了体系的目标,值得教育工作者更进一步去完善体系,以便更好地为中职生就业创业服务。

三、小结

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教育就能够顺利充分完成的,亦需要社会方面的顶层设计及家庭方面的积极配合。缺少社会教育这个大家庭的支撑,学校教育显得有点势单力薄。作为客家地区的家庭如果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后代进行传统文化熏陶,也会让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对于社会和集体而言,客家文化认同教育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宏观的、长远的。

参考文献:

[1]黄志繁.什么是客家――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中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2]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1).

[3]李重庵.非遗保护、文化认同与非遗教育[N]. 光明日报,2016-7-29.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71-03

1 提升会计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会计与时俱进。但是,传统的教育体系侧重于会计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在进入会计工作岗位后很难迅速的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在会计学习中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会计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更要学会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这是会计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2 会计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管理体系 教育管理体系从职能上说,应该可以为教学提供完善的实验教学设施,并且提供良好的会计实践机会。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大学的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履行好其应尽的职责。首先,会计实验室是大学生进行会计实验的场所,是必备的教学设施。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体系部门应当为大学生提供的会计实验室建设不到位,严重影响会计实验的进行。其次,企业实习是提升会计实践能力重要方式,大学生只有真正接触到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才能加深对会计工作流程的印象,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会计工作,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教育管理体系部门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没有与企业密切沟通,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很少,校企合作不理想。

2.2 课程教材体系

2.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其它皆是空中楼阁。目前,许多大学在设置会计理论课程时,没考虑到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课时设置不合理。比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有些只安排了72学时,一学期要讲完,再加上中间放假等因素,有时候72学时也保证不了。因此,很多教师只是挑选其中的章节向学生进行讲解,或者是虽然全都进行了学习,也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效果可想而知。

会计实验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许多大学实践课程设置单一,实验的个数不够。手工实践课一般仅限于会计手工实践课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成本会计、审计等实践要求较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手工实践课。此外,现下最流行的、最具综合性的、最能够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ERP模拟实验,许多大学也没有安排。

目前,许多大学在课程设置中还有一个严重问题,理论课程和会计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同步,这严重削弱了实验教学效果。如果在理论知识“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上会计实验课,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不断回顾基础知识而削弱了实验的效果。

2.2.2 教材选择不恰当 理论课程的教材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理论课程教材的难易程度对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目前,许多大学理论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能力,教材难度偏大。许多大学选用注册会计师的教材,注册会计师教材虽然全面、系统,但是对很多大学生来讲,难度太大了。

会计模拟实验教材是会计实践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和条件。目前,许多大学在模拟实验教材的选择上还有一些问题。许多大学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都是局限在某一工业企业的某一年度的12月份的经济业务。一方面,现在许多集团公司都是多元化经营,如果现在只进行某一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的练习,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型的集团公司就会很难高效率的进行工作。另一方面,12月份的经济业务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够全面。

2.3 师资培训体系

2.3.1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式,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大学会计教育仍然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在会计理论课上,主要是依靠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从而形成了一种教师为主体,以说明为主的理论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会计实验课程上,一般都是老师讲解完操作步骤后,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进行简单的模拟操作。这种单向的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2 师资队伍实践经验缺乏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实践能力能否提升与教师的能力和经验密切相关。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目前,许多会计教师来自各大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从学校到学校使得他们缺乏会计实践经验。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以前有过会计实践的丰富经验,但由于长时间在高校教学,未能及时参与实际工作,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空洞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实践课程的质量。

2.4 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检验与肯定。考核评价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的积极性。

目前,许多大学会计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相同,都是平时成绩与期末闭卷考试综合评定的方式。一般平时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并且很多高校将这仅有的20%的平时成绩演变为调节总评成绩的杠杆。这就导致了同学重期末而轻平时,对平时教师上课提出的问题不会主动的思考,考前临时抱佛脚。

在会计实验课程方面,许多大学是教师课上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各个环节的模拟实验。这样既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也给了一些同学偷懒的机会,其他同学做好之后,有些懒惰的同学直接抄袭,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大学中屡见不鲜。因而丧失了会计实验课程应有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3 改善教育体系的措施

3.1 教育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育管理体系部门要重视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学习和借鉴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经验,投入充足的资金来建设实验室。其次,教育管理体系部门要跟上教学要求,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联系,人员能够相互往来,知识技能能够分享并且相互促进。因此,教育管理体系部门应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通过企业实习,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适应会计实际岗位工作情况,提高大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更好的适应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储备适合企业的人才。

3.2 课程教材体系

3.2.1 课程设置 在理论课程设置时,要结合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设置适当的课时数,以保证学生们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对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只有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扎实的掌握之后,进行会计实践时才能得心应手。

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财务岗位的工作为基本目的,为此应当在会计手工实践课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成本会计、审计、纳税技能实训及ERP模拟实验等相关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使得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解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同步的问题时,可以以教材的章节为实验单位,在教师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手工练习。其次,应该在理论课程结束,接着进行会计手工实验,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和相关会计处理方法、程序进行较为综合的模拟练习。大学生在这时理论知识还比较熟悉,并且理论课过程中已经将各个细节的点进行了练习。这时只需将操作流程讲授给同学们,就能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3.2.2 教材选择 在选择教材时,既要考虑教材的适用性,又要结合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这门课程,要让学生能有点有面的掌握这门课程。

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质量建设,要建设统一的、覆盖面宽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教材。实验教材在建设时,材料可以选择经济业务较全面,并含有多种经营范围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公司的第四季度的经济业务为素材。这样大学生既可以全面接触到不同行业的经济业务、了解多行业会计实验内容,也增加了经济业务的全面性。

3.3 师资培训体系

3.3.1 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些会计案例,经过同学之间的互动讨论,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参与者,而是引导者、启发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把实际情况与有关会计理论模式和知识联系起来,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2 师资队伍 改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改变教师的来源结构,从社会的高级会计人才中选择会计教师,充实会计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扩大教师视野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丰富其实践知识。此外,会计教师还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积累会计工作实际经验,提高会计实践运用能力。

篇(7)

南方医科大学现有医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专家,形成了一批人才济济、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并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与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两条线提高学科平台水平,以精品学科为龙头,探索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创建开放、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起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和学位授权体系.

1.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为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南方医科大学实行导师分级分类制度,将导师分为两级五类,即学术学位博导、专业学位博导、学术学位硕导、专业学位硕导和兼职导师.分级分类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和条件,学术学位导师侧重科研项目级别、经费等条件,专业学位导师侧重专业技能和应用特色技术指导能力.近年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加强了与校外医疗单位深度合作与实质性融合,建立了4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在基地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能手为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拥有学术学位博导315名,专业学位博导95名,学术学位硕导258名,专业学位硕导379名,其中203名专业学位硕导来自联合培养基地.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加大了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了导师聘任培训制度、任期考核体系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切实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责、权、利,既能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又能引导和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行为.

2注重质量监控与多元评价探索,强化协同创新与成效

2.1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

一是实行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选拔有科研潜质、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招生比例和提前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二是实行大学科集中复试,加大按一级学科和跨学科招生力度,加大复试所占比重,采取双向选择和内部调配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导师,尊重培养单位的录取自,尊重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3].三是优化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在院系、学科、导师间的分配是一项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结构质量、指导质量的全局性工作,学校在招生资源配置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来调控[4].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分配采取了“三重一扶,分类下达”的基本原则,即:向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导师倾斜,同时扶持重点发展或具有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学科.

2.2科学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为积极引导和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能动性,探索出多样化的学位标准和评价办法.为体现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学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所辖学科、专业具体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标准的硕、博士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标准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个别优秀学生因学科或导师科研工作需要,不能按学校要求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一定程序的学术评价,两级学位委员会通过评审也可以准许其毕业并授予学位,使学位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评价标准上具有科学性,评价结论上具有权威性.

2.3鼓励团队协同创新

建立并完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标准[5].为激发研究生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信息,拓展视野,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倡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开展跨学科专业的联合攻关,其研究成果归研究团队共享.为鼓励研究生参与高层次团队协作攻关,南方医科大学规定凡共同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视影响因子可以使几个人同时获得学位.

2.4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关

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南方医科大学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严把“出口关”,一是为避免论文完成后出现统计方法错误或统计分析错误,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必须先过统计审核关,才能提交评审、答辩.二是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在职申请学位及全日制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率达100%,并规定研究生只有通过论文盲审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3注重激励机制与育人环境建设,提升创新动力与活力

3.1以研究生为本,建立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分为国家、省级、学校、培养单位(科室)、导师五个层面,院士奖学金(优秀奖学金)、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四助岗位”助学金和科研奖金四大类别.优秀奖学金奖助级别分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励三个等级,奖助标准为10万至5000元不等;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费用实行导师、培养单位、学校共同分担制;“四助岗位”助学金面向所有全日制研究生设立“助管、助教、助研、助医”岗位;科研奖金主要为学校科研部门针对有突出科研贡献的研究生的科研奖励.新的奖助体系实施以来,对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激励作用.一是实现全覆盖,即确保每名没有生活来源的研究生得到不低于同类院校的生活补贴;二是保证重点,即重点向基础科研和博士研究生倾斜,较大比例提高奖助金水平;三是注重创新,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创新项目,重奖创新成果.

3.2健全学校、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四级管理体系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做到责任明确,重心下移,重点发挥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自我管理作用.公共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移交培养单位管理,由培养单位负责研究生的行政管理和党团组织建设;科室、导师将研究生纳入科室集体管理,对业务学习、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文体活动等负有全方位管理义务和责任;研究生充分利用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凝聚力,发挥研究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摸索出“一二三四”德育工作新模式

研究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6],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紧抓“两个重点”,重点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三个阵地”,一是研究生党建工作阵地,二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网络舆论阵地;发挥“四方力量”,一是研究生工作部的决策指导和监督控制作用;二是导师育人关键作用;三是研究生辅导员促进作用;四是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03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ing mission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adhere to moral education first, the abilit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andpoint of all the work of the schoo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buil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to exp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power, mobilize resources to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o expand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aking the Jiangsu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 system is summarized, and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1 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1)明确拓展素质的基本内涵。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需要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学生拓展素质应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这也是大学生拓展素质的基本内涵。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实际和本校学生特点,紧扣这六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2)整合素质拓展的教育力量。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工程。学校决策层要把素质拓展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总体规划。一是在组织架构上,建立学生拓展素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进行统一领导,整体推进。二是理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落实二级管理体制要求,理顺各层级间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强化保障措施,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政策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保证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有效运行。

(3)做好素质拓展的整体规划。素质拓展教育作为系统工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其实施途径、方式方法、过程环节、跟踪监控等都需要精心规划。必须明确统一的行动目标,明确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和任务分工,明确环节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综合推进的有效运行机制。

(4)建设素质拓展的信息平台。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由于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行信息化管理。建设基于素质教育过程记录的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只有有了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才能通过记录化、数字化方式,整合和汇集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过程信息,用学生行为表现说话,用活动时间说话,用活动效果说话,并完整描述学生的成长轨迹,量化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将抽象的素质变成具体的、可考察的指标。

(5)建立素质拓展的联动考核。素质拓展教育过程是学生成长过程,与教育工作者绩效存在关联。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支撑,学生可以实时查询自己的素质拓展统计和分析数据,帮助学生自警、自省、自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意愿。借助信息化平台支撑,院系和班主任也可以查看和跟踪自己的院系或班级素质拓展进程,平均水平,从而加强过程监控,推动工作开展。有了信息化平台支撑,可以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的三级(院系、班级、学生)联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从而形成聚焦效应。

2 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构建

(1)确立“ ”育人理念。理念决定实践。“ ”型育人理念的核心,是将学生素质构成归并为专业素质和拓展素质两个方面。“ ”型育人理念要求在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把专业素质和素质拓展教育同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反映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化考核中,就是让专业素质分占比50%,拓展素质分占50%。

(2)完善素质拓展教育组织架构。立德树人,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学校明确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组织协调,以学生工作处、团委、院系学工组为核心成员单位,以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校企合作办公室、思政部、基础部、图书馆、继续教育中心、后勤服务保障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协作委员会。明确责任分工,把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常规管理和教育、共青团工作、安全教育与稳定工作、学生党员发展、思政教学、体育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整合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中。

(3)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整体规划。素质拓展教育内容十分丰富,需要进行整合,搭建好平台,使其条理更加清晰。在国家骨干校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为统领,10个专题教育为支撑,两大系列活动为两翼,两大讲堂为补充,四类20项素质拓展项目为主体,鼓励和支持“一系一品”特色创新的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为统领。就是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每年举办一个主题教育活动。2015年,我们开展了“美丽校园我的家”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校园十大景点、十佳班主任、十佳学习标兵、十佳自强标兵等10个“十佳”评选,发掘学校的风景之美、人文之美,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2016年启动了“美丽校园我的家――诚信篇”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落地生根。

10个专题教育为支撑。即把入学专业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十个教育专题作为必选项,进入每月一次主题班会常规教育,并通过建设网上专题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带动各项常规教育活动的开展。

两大系统活动为两翼。一是“体育文化节”系列活动,每年举办全校性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比赛等8项全校性体育竞赛活动,推动体育运动开展,促进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二是“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举办校园十佳歌手、金话筒大赛、中华经典诵读、社团成果展演等系列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两大系统活动中的子项目分别以院系冠名承办、学校统一表彰的方式举行。

两大讲堂为补充。即除专业素质的“学术大讲堂”之外,学校设立了“道德大讲堂”和“艺术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来校举行讲座会、报告会,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带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化传统文明教育、人文科普教育的开展。

我们把素质拓展教育整w规划下的所有教育活动,梳理归并为四大类20个拓展项目。一是思想素质类教育:道德修养、党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诚信记录等。二是人文素质类教育:艺术教育、社会调查、违纪处理、公寓文明、出勤考核等。三是身心发展教育:社会工作、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社团活动、身心发展等。四是社会实践教育:学术创新、技能训练、实习创业、军事训练、交换研修等。学生每参加一项目活动,产生一条数字记录,包括学期、日期、项目类型、活动名称、积分等信息。数字化记录完整描述了学生成长经历,作为学生电子档案永久保存,也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提供基础数据,学生毕业时可以作为记录他们青春成长历程的珍贵纪念。

鼓励“一系一品”特色创新。即发挥二级院系在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院系在整体框架下,结合本院系的专业背景和自己的实际,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整合各项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建立自己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促进院系凝练和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和活动品牌,形成文化育人小环境。

(4)拓展素质采用过程考核进行评价。受应试教育影响,高职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不足,需要帮助学生重拾自信。传统的测评、评议是结果考核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意愿和付出的努力。教育过程即学生发展过程,立足“发展”观点,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有助于让高职学生重拾自信,重塑自我发展意识。这就如同一群不同身体素质的人在同一起跑线起跑,如果不以终点成绩论英雄,而是以付出努力论英雄,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意愿。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后,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实时反馈作用,我们实现了“要学生发展”向“学生要发展”的转变。

(5)构建学工OFFICE信息平台。为支撑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我们自主开发了基于学生素质综合素质评价的《学工OFFICE信息管理平台》。平台整合和汇集了学习成绩信息和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U)上的素质拓展信息。能够自动生成基于常规管理而产生的学生素质拓展信息,能够通过批量导入、学生申报审核方式将非PU素质拓展教育活动信息和学生自主发展记录汇集到系统中。系统集成了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智能处理功能,学生能够实时查询自己素质拓展记录和统计分析,从而发挥了自我预警,自我激励作用,形成了“我的成长记录我来书写”的良性局面。同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直接映射到院系、班级工作的绩效评价上,形成学校对院系、院系对班级、班级对学生三级考核评价的联动,形成了“共振”效应。

3 结束语

随着高中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急骤减少和高职分类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生源构成将越来越多样化,在高职院校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课堂之外,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构建,以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篇(9)

实践教学是高校为了强化人才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而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统称。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一门专业学科,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王斐斐认为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比例、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并且课程安排缺乏连贯性,因此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学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连贯性[1]。杨慧认为协同创新理念能够科学地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校、企业及旅游相关部门共同构建协同共享平台,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陈玉涛认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考核机制进行整合[3]。陈炜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五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培养适应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4]。

因此,在当前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优质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主动担负起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的使命,推进地区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明确提出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等教育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天然的实践性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强化,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必然趋势。

(一)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全面培养既具有旅游专业理论知识,更具备高超的旅游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厚度能够扩展学生的创新性,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有效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能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面考核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旅游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强化旅游理论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凸显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综合管理等专业核心技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适应旅游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实践性的要求

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适应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保障。旅游行业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操作能力是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要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点和职业教育属性。从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意识及职业能力。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我国旅游经济壮行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协同创新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从实践教育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表1),更能够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以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作为出发点,结合科学研究实践、专业时事评析、专业研讨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育目标体系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教育保障体系是协同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条件,对于实践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实践教育评价体系能够科学评价协同创新实践教育的效果,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反馈体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主要措施

(一)明确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性旅游人才。在实践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遵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体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指导思想,注重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搭建协同平台,实现专业理论、应用技能、综合实践有机结合,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设置具备创新导向的实践教育内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任务的具体分解,实践教育内容安排要体现创新性。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实践教育的基础,在夯实旅游管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具有创新体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增加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提升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创新性旅游人才,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教育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充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引进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队伍,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质量。

(四)完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

实践教育评价机制能够明确反馈实践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的实践教育评价能够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实践教育评价应贯穿实践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评价机制,及时将评价效果进行互通反馈。加强实践教育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控,健全实践教育评价制度,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完善实践教育体系,促进实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斐斐,董志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2):52-56.

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物理;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面向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办学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和管理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然而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观念:一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引导专业学生如何去创办企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狭隘化理解为职业培训教育,脱离了大学教育的宗旨;二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泛化的素质教育,只是为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新能力而开设的。毫无疑问,这两种观念均是不可取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提出,将这两个极端观念向中间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既不把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也不把创新创业教育狭隘为职业教育,而是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即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适当借鉴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方法,通过与应用物理学专业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一种创业的技能、方法、观念与思维,培养复合型的社会急需人才[1]。

2012年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结合专业实际,加强引导与实践,做到广谱施教,这是官方首次提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原则。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再次肯定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要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各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这进一步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政策导向。由此可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趋势。

当前,高等教育地方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主题,它可以促使高等教育加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地方化背景下,科学制定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这种改革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较中东部发达地区要少很多,且应用物理专业是一个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因此在应用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这个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理念探索、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实践载体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2]。但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尤其是相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而言,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变和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为面向专业化、整体化、科学化发展要求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也为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二、“广谱式”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趋势。本文以提升广西理工科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为出发点,通过借鉴中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尤其是985和211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从价值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5个方面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物理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进而提出能满足北部湾经济建设甚至整个广西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物理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和探索。

1.价值体系的构建

曾任中南大学校长的黄伯云院士认为:“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这种科学认识既来源于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高度理论感悟,更来自于培养市场经济时代所需要人才的高度历史使命感。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清晰定位,笔者从四方面探索构建应用物理学专业“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体系。一是科学界定“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确立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大创业观”思想。二是梳理国内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围绕特定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三个维度提出“广谱式”创业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三是以专业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对适合广西地区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探究。四是探讨创新创业教育“面向整个专业学生”的具体教育方式、“结合专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科学载体,作为构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想。

2.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对于“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而言,当前最为重要的是科学构建这一课程的模块结构、核心方法和培养目标。目前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来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通过借鉴美英等国创新创业教育名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具体做法,深入研究经典的通识性教材课程结构,吸收借鉴既有研究成果,探索构建专业学习、通识课程、个人体验、创业试验“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框架模型;二是研究案例教学在“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创业园区、高校及W生创新创业典型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按照创业精神、机遇把握、能力提升、资源协调等分类建设标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案例,深入研究案例教学辅助和支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模式;三是结合社会需要和教育规律,科学设定“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整个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内确定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总目标。并根据目前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办学层次与类别、学生素质等因素确立三个分层目标:即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社会公民、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新型企业的创办者。

3.实践教育体系的完善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并进行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特点。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构建起供专业学生在“干中学”,进行创新创业参与、体验的实践教育平台。为此,本文将从四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一是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结构研究,按照能力构成的“岗位技能、社会技能、道德素养、自我意识和灵活性”五个一级维度,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分类培养体系,通过开展认知实习、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二是开展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从就业市场、创新创业园区和培训中心三方面入手,不断设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的实践教育基地,让专业学生去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构建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结合的新教育体系;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竞赛活动功能研究。通过跟踪调研近十几年来全国创业计划大赛主要获奖者后续发展情况,深入研究竞赛活动教育效果和完善途径,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培养专业学生不同类型的创新能力;四是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结合机制,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和“创业实验室”实证研究,构建“入学定向、在校导向、毕业去向”的“三向六段”实践教育体系。

4.运行体系的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典型的“开放型”教育,只有建立起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有序的、优化高效的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与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得以优质、快速、高效的发展与实施。所以运行体系建设需要以宽广的视野,全面整合政府、社会、学校三方资源,为组织实施“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构筑基本保障,笔者从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建设问题;二是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制;三是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5.评价体系

评价是改进、提高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想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作为基础。一是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特殊性,揭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时滞性”特征,为有针对性地设计兼顾长期与短期效果评价的评估方案提供理论基础。二是研究“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估标准。本文将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教育效果的方式,根据应用物理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既包括学生创业参与率、成功率,也包括学生岗位创新,既包括数量统计也有质量评估的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体系。三是构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通过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可以促进“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物理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融业务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光电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与管理、创业与经营等的高层次人才。为广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物理学优秀专业人才,也为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 教育研究,2015(5).

上一篇: 社区法制宣传 下一篇: 多媒体通信专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