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2 11:48: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篇(1)

第三,把先进的科技理念植入环境设计工作。科技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以其特有的形式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状态。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初期要利用高科技,可以将高科技材料应用到工作当中,这样便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能源浪费。总之,将先进的科技理念植入环境设计工作,不但减少了对于环境不必要的破坏,而且减少了对能源的浪费。除此之外,现代高科技材料还可以实现对原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回收。

第四,以天然环境为背景实现对自然生态的“零破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始终离不开低碳节能的要求和目标,所以要力求将破坏降到最低点。如,可以通过具体的实地考察进行地形与地貌的设计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设计与自然生态的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客户的费用支出。为了使自然生态环境免遭进一步的破坏,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要以现代形势下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同步。

第五,打造高效率的设计理念。对于现代文明社会而言,人们心理上的舒适与成就感显得异常重要,不亚于人们原先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最终的工作目标是为人提供舒适的环境,所以其要满足人的精神与物质的需要,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所谓的设计效果。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们不但精神上能够愉悦,物质上也尽可能少付出。环境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要兼顾人们的安全与健康。在设计工作中,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通盘考虑功能、美观等诸多的因素,不但要满足人的一般需要,还要照顾到人的个性化需求。

篇(2)

(一)不同年龄段的多元化设计元素融合与单一的中学或小学不同,东城实验学校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校园环境设计关注从7岁到16岁年龄跨度的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情感诉求,因此校园景观环境设计必须以多元化元素融合一体,从形态、色彩、材质、游戏空间等多方面照顾不同年龄学生,要求运用设计符号元素细节的区分到位。

(二)以恰当的设计手法表达校方教育核心价值该校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即对受教育者“尊重、赏识、情满校园”,重视通过学习的过程而显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等正面鼓励学生的探索实践。因此,其校园环境设计手法需要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游戏性,表达教育者对学生们的尊重、鼓励与赞赏,由此促进孩子健康的情商成长。

二、校园景观四大区域版块创意阐述

东城实验学校校园依据教学功能划分为四大空间区域版块:校区正门入口中心广场、艺术楼后小广场、低学年段小广场、校区运动场及绿化隔离带等。方案构思之初,依据四大区域版块空间的功能性以及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构成特点,本着以人为本,满足多年龄段学习、游戏活动方式前提下,学校协同设计者提出了校园景观四大板块创意主题——源、瀚、韵、律,它们在主题表现上各有侧重但又融汇贯通,并且对其内涵深入进行挖掘充实。

(一)“源”的阐述

“源”词义本义阐释为“水流所从出”,在文化中延伸意为“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四海相聚,珍惜缘分”,“天圆地方、幸福美满”。在本方案构思中,“源”的丰富寓意通过中心广场错落的同心圆、环绕的曲水流觞设计符号来展示。

(二)“瀚”的阐述

“瀚”古代本义“广大貌”,延伸意为“水浩大的样子;广大”,在校园景观方案中设计者提出在低年级段区域设立丰富多样的生物区、齐地绿化池、沙池,即寓指浩瀚的宇宙、博大的智慧。

(三)“韵”的阐述

“韵”的形象阐释在方案中是一个难点。“韵”本义指“和谐的声音”,延伸意为“美好、和谐而有节奏的形式、意味”。“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在校园中,狭义的“韵”可以仅指音乐,广义的“韵”则可以泛指校园的流水、音乐、鸟语花香,所有一切有活力、有视觉美感的错落连绵的形态、色彩等,甚至可以包含连绵的历史文化的流动在内。

(四)“律”的阐述

本义“法律、规则、音律”,而校园景观文化方案中延伸意为运动场外景观元素,设计表述为“律动健康、律动生命”的含义。

三、校园景观生态设计元素阐释

校园物态环境是指包括校园建筑、道路、植被绿化园艺形态、主题雕塑、墙面文化、室内外环境色彩、视觉传达导示牌等构成的学校功能实现及视觉形象的一个整体系统。东城实验学校校园的生态景观设计应用元素则涵盖江南以及钱塘江地域历史文化、生态自然文化、环境色彩、植被品种选择及造型、建筑景观和校园识别导示设计在内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和谐的全方位系统环境设计。

(一)江南自然生态环境营造

在少儿多元化智能发展中,自然观察智能是少年儿童必须培养的多元化智能之一。在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亲和力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孩子健康、阳光的情商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东城实验学校校园环境设计方案着意将江南自然生态景观以富于童趣的互动游戏手法融合贯穿其中:以层叠的平台流水、汀步、平桥及阡陌纵横的地面图案阐释历史上曲水流觞、良田万亩、“韵味”盎然的江南水乡环境;品种多样、色彩丰富美观的花草、树木植被与教学环境融合,除了给学生们一个自然生态绿色空间环境之外,还可以作为学生在教室之外观察认识植物生长形态、水流形态的自然教育课堂。德育大厅荣誉墙以有江南特色的垂柳树枝条上张贴展示学生们获得的各种荣誉,表现出“尊重、赏识、情满校园”,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向上。

(二)历史文化氛围营造

在方案设计中,历史文化知识点的形象化表达亦是设计中的一个难点。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多样的历史知识点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就盲目导入到设计中,结果很容易变成枯燥的知识点解说而导致缺乏亲和力与吸引力,致使学生视而不见,达不到预期的作用。方案设计者经过推敲,最终采取将历史文化典故介绍融合贯穿于生态环境设计的方式中,不露痕迹地在设计表现方式上出新以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诱导他们去猜测、观看、体会。例如在入口处中心广场“源”的表现中,立面影壁墙以浮雕行书夏、商、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书苍劲、构成错落有致,展示了五千年历史的流传,在文化之源的介绍中阐述了历史之“韵”。

地面种植江南代表文人精神的竹林,流动的溪水中形似随意置放大小不一的石块,石块上雕刻自春秋时期以来的各朝代历史文化名人名称:孔子、庄子、竹林七贤、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极易引起孩子的好奇与注意力,设计上又达到自然和谐融合。在艺术楼后的小广场,设计者还有意设计了一个关于阅读的历史知识文化连接,从中国古代的竹简刻字、丝帛书到造纸术发明,直到当代的数码阅读。整个景观点的设计元素以草地中铺装的石板竹简形态,蜿蜒曲折的青石小路(丝帛形态)、草坪卧石书本形态、木制阅读廊架中的文字介绍、阅读廊架中的电子阅读屏幕(数码阅读形态)有机串联,创造性地以视觉图形化语言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阅读历史。

(三)以人为本的设计元素应用

首先,设置在低学年段小广场的沙池景观是以游戏方式设立学生课余与自然亲近淘气玩沙的空间,让学生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沙池边上还设计有供各年龄段学生观察的长满水中浮萍的池塘;低年级课间活动区作为本案的创新点从低幼儿童兴趣及心理出发,设计了孩子们喜欢的森林动物大象、梅花鹿、马、猴子等墙面与阅读橱窗展示,色彩为低年段的学生所喜欢的天空的蓝色系、植物的绿色、黄色系,同样以游戏的轻松心理表现童趣盎然,打破了以往宣传栏形式的严肃呆板。

其次,在学校运动场的隔离墙面上雕刻了为中国体育竞赛做出贡献的姚明、蔡振华、邓亚萍、李宁、郭晶晶等运动员明星形象,旁边书有篮球、乒乓球、足球、跳水等的运动项目起源知识介绍,传递给学生运动的精神以及成长的榜样;运动场两旁的景观带错落有致地布置运动剪影的植物造型,以阐释生生不息的律动精神。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以自然生态环境绿色设计为基础,力求在自然和谐环境中表现历史,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探索知识;在自然中突出童趣的游戏精神,让孩子在自然中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互动。方案设计者真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去探索自然与社会。从教育角度来说,设计者要研究的正是如何运用环境设计的元素符号来实现少年儿童自然观察智能、视觉审美智能、人际关系发展智能、认知学习智能等多元化智能的发展。

四、结束语

篇(3)

2“猪-沼-橡胶”模式的中心环节

农村沼气建设是“猪-沼-橡胶”模式的关键环节,沼气池产出的沼气和沼肥,在该模式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沼气的综合利用。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混合性可燃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占55%~70%、二氧化碳占30%~40%,还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氢气、氧气、氮气和硫化氢等气体。沼气具有较高的热值,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kg无烟煤提供的热量,约为20000~29000KJ,最高温度可达1200℃。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沼气常用于炊事、照明、发电、提供二氧化碳、储粮、保鲜水果、孵化家禽、灯光诱虫、育雏舍增温等。

2.2沼肥的综合利用。沼肥是由沼液和沼渣组成,一般含有机质28%~50%、腐殖酸10%~20%、半纤维素25%~34%、纤维素13%~17%、木质素11%~15%、全氮0.8%~2.0%、全磷0.4%~1.2%、全钾0.6%~2.0%及少量微量元素和矿物质[1]。沼液含全炭2.03mg/mL、全氮0.39mg/mL、全磷0.39mg/mL、全钾2.06mg/mL、铵态氮295.5mg/L、速效磷73.32mg/L、速效钾1758.3mg/L[2]。沼渣含有机质36.0%~49.9%、腐殖酸10.1%~24.6%、全氮0.78%~1.61%、全磷0.39%~0.71%、全钾0.6%~1.3%及少量微量元素[3]。胶园使用沼肥不但能满足橡胶树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而且能提供大量有机质、多种微量元素;沼肥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有疏松土壤的作用,腐植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因此沼肥有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的作用,不但能增强橡胶树抗逆性、抑制病虫害,还能提高橡胶产量和质量。

3“猪-沼-橡胶”模式的效益分析

以种植橡胶树为主线,结合发展养殖业;以橡胶树为依托,沼气为纽带,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传统农业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变成链式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当地胶农称赞“猪-沼-橡胶”模式是“一净、二少、三增、四省”集成技术,即净化环境,减少病虫害、减少水土流失,增肥、增效、增产,省煤(柴)、省电、省力、省钱。“猪-沼-橡胶”模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能源、环境、经济、生态同步发展的新路子。以一个8m3户用沼气池为例,年产沼气865m3,可满足3~5口之家生活燃料,相当于617.6kg标准煤,可节省能源支出865元;年产生沼渣3t,沼液15t,可为胶园提供优质的无公害肥料,施用沼肥可提高橡胶树的抗性,减少农药用量,可节省肥料农药支出465元;农村沼气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养猪业,形成猪多、沼气多、肥料多、橡胶树高产稳产的良性循环,沼气农户年可增加养猪收入900元;据儋州、定安、乐东等市县典型调查,施用沼肥可促进橡胶树增产8~20%,可增加收入270元左右。总之,开展“猪-沼-橡胶”模式户比单纯种植、养殖户年节支增收2500元左右。推广“猪-沼-橡胶”模式有以下优点。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胶园施用沼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耕作性和理化性状,耕层加厚,提高橡胶产量和质量。三是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不仅可解决农户的照明、煮饭、炒菜等生活用能,关键在于节制了乱砍滥伐和对薪材的索取,降低了森林消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四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健康水平。使用沼气结束了农村做饭烟熏火燎、柴禾堆满街巷的局面,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减少了疾病传染,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五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胶园施用优质高效的沼渣、沼液有机肥,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4“猪-沼-橡胶”模式的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科学布局。发展“猪-沼-橡胶”模式涉及畜牧业、沼气建设和种植业三个行业,在制订发展计划和规划时,要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由地方政府协调,引导各部门对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协助,将项目建设资金和技术捆绑,优先向适宜区域集中财力、物力和技术,将养殖业、天然橡胶产业及配套沼气工程做到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匹配建设,共同促进“猪-沼-橡胶”模式的产业化发展。

4.2加大投入,确保运行。沼气发酵原料是人畜粪便,必须有充足的原料供给才能保证长期正常使用,加之农民对沼气应用技术认识不够,日常管理不到位,造成沼气利用率低、效益不明显[4]。建议海南省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加强先进养猪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确保“猪-沼-橡胶”模式的各个环节顺畅运行。

4.3积极探索,注重实效。充分利用橡胶林下闲置土地和空间发展种养业生产,在橡胶林下种植花卉、鹿角灵芝、散尾葵、益智、地胆头等农作物,养殖猪、羊、兔、鸡、鹅等畜禽,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的监测与防治,实现“猪-沼-橡胶”模式的立体化和多层次化。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篇(4)

设施瓜菜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在我县发展势头很好,让许多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找到了摆脱贫困的途径。我们运用实实在在的典型事例,高效诱人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对设施瓜菜和运用环保技术的直观感受,变被动为主动,搞好项目推动。同时,积极做好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统一广大干部思想,转变工作作风,使乡村干部既是发展设施瓜菜的组织者又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人。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步伐

为搞好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同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签定了合作协议,蔬菜所专家负责为我们提供技术咨询,给我们提供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并根据生产需要及时举办科技培训班,县扶贫办成立了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同时我们在全县每个乡镇都安排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项目实施以来,我们成功的推广了秸秆生物反应堆、营养块育苗、配方施肥、滴灌节水、生物防治等先进的实用生产技术。

篇(5)

㈠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和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实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保护地球》等历史性文件已向我们深刻揭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我国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正式接受了这一理论和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向全世界承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总战略。

现代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缔造的新经济学理论。它所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空心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坚实的,是符合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的。

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达:

1、重建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使环境与各类自然资源保持其持续支撑发展的能力和基础;

3、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在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同样也要对资源和环境给予补偿,即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须真正地防止经济发展“空心化”;

5、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新时代人类的生态文化。

㈢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以国内外两个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得天独厚的优质自然资源内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依托,以当代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化配置社会总资源为手段,以科学的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区域布局为经络,以结构优化的生态化产业为主体,以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直辖市发展为标志,以生产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名牌产品为途径,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通过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畅通有序、合理转换,良性循环,达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3、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达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利用和高质量良性循环。

4、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稳态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克服和纠正那种为追求效益盲目扩大经济总量的错误做法,用一种低消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第一,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环节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资源告急的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照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下愈况,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从××市的情况看,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到适合居民居住的二级标准。城市垃圾逐年递增,由于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根据专家的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有关资料表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但是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保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逐步使我们的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第五,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主要措施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下面,将结合××市几年来的发展谈几点措施:

第一,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必须要按照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要求,登高望远,精心谋划,结合地方实际,准确定位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市情,××确定并实施了“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巨大成绩,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双赢”。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化改革、全力攻坚,推进体制机制、效益增长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市科学定位的“三大产业”,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夯实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在前面讲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循环经济。也可以说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组成。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在发展“三大产业”过程中,对推进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如:以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资源生产水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刚水泥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

篇(6)

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63-02

八角小流域属于永善县第3批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治理目标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户收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为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永善县遵循《参与式小流域规划设计手册》,确保土地使用者在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中充分参与和得到有效的收益,最终实现项目目标。

1 八角小流域概况

八角小流域位于永善县城西南方向,南北跨度7.6 km,东西跨距6.2 km,务基乡政府东北方向,距县城18 km,隶属务基乡八角村所辖,流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次抬升,形成立体气候的三台缓坡斜坝。区内海拔由低到高气候差异大,属干热河谷地区,最高海拔2 680 m,最低海拔580 m,相对高差2 100 m。

全村有38个村民小组,农户1 142户,总人口5 277人,人口密度164人/km2,农业人口5 277人,农村劳动力2 962人,农业人均耕地0.2 hm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 755元。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 270万元,农业总产值547万元。小流域总面积3 223.08 hm2,水土流失面积1 500.48 hm2,占总面积的46.55%。境内沟壑纵横,山大坡陡,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年均侵蚀模数2 501 t/km2,年侵蚀总量为8.6万t。

2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1 自然因素

该流域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倾斜的过渡地带,受金沙江水系的纵深切割,形成山大坡陡、沟谷深壑的中低山狭谷地貌,区内降雨分布不均匀,单点暴雨频繁,大量地表土被冲刷带走,形成了生态环境恶性循环,从而造成部分地区只见荒草不见树的现象。

2.2 人为因素

2.2.1 历史因素。森林遭受毁灭性的破环,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生物种群简单。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农民为获取更多的粮食,大量开垦耕地,破坏了地表覆盖,地表土被冲刷,造成生态恶性循环。

2.2.2 乱砍滥伐。山区农民靠山吃山,农户所用的薪柴、建材都来源于当地的山上,群众只能从次生幼林和灌木杂草中解决,长期的砍伐使植被越来越差,生态环境逐渐恶化[1]。

2.2.3 过度放牧。农村畜牧业在经济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当地习惯以放牧为主,牲畜对林木和草皮进行过度啃食和践踏,对植被的破坏程度极大[2]。

2.2.4 建设新项目。建设新项目对当地农户有很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破坏了原有地貌及植被,使其抗蚀能力减弱,遇到较大的降雨时,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对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3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 布置原则与布局重点

3.1.1 布置原则。坚持《参与式小流域规划设计手册》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治管结合,多管齐下,强化保护,依法监督,建设与防治同步,治理与管护并重;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实行工程、生物措施综合治理,互为补充的生态经济型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坚持治理水土流失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坚持长远、中期、近期3个效益相结合,重点突出近期工程效益;坚持群众自愿,特别是私人项目,遵守群众自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发展。

3.1.2 布局重点。根据情况,按照世行项目要求和群众的愿望,认真地调查、分析,把八角小流域的项目措施布设分为以下5个治理片区:一是坡改梯片区。主要布设在土头较厚、容易配水的坡耕地上,同时配置蓄水池、沟渠等。二是水保林片区。主要布设在海拔1 800~2 200 m、有一定土层厚度、适宜种植水保林的荒山荒坡地,种植以松为主。三是经济林果片区。在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并适宜种植经果林的坡耕地上,配建蓄水池、沟渠等,种植品种以核桃、枇杷、柑桔、花椒为主。四是封禁治理片区。布设在有一定植被、还未形成林地的灌木林地区,以封禁管护为重点,同时,在农户家中配置沼气池、节柴灶等。五是保土耕作片区。在

3.2 具体措施

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持水土、恢复生态、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流域自然条件,实行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致富为目标。一是根据群众意愿,按照水土保持国家标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手册》为准,坚持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就地取材,确定实施连片坡改梯11.35 hm2,用毛石错缝支砌,建成后台面平整,坡度

4 完成主要项目的治理内容

八角小流域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至2011年10月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 462.45 hm2,其中:石坎坡改梯14.11 hm2,水保林113.76 hm2,经果林348.99 hm2,封禁治理590.06 hm2,保土耕作395.53 hm2,配套蓄水池81个,配套渠系10 260 m,作业便道1 000 m,沼气池317口,节柴灶866座,养牛556户,经果林、养畜示范户各6户,扶持贫困户269户。完成投资1 563.21万元,其中世行贷款651.66万元,欧盟赠款154.92万元,政府配套388.04万元,农民投劳折资368.59万元。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八角小流域水土保持世行项目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97.5%,工程项目建成正常投产后,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人均经济林果地由治理前0.013 hm2提高到0.08 hm2。项目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537.19万元,经济净现值744.39万元,经济内部收益率19%,效益费用比1.51,经济效益显著。

5.2 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年平均侵蚀模数由2 501 t/km2下降到919 t/km2,年侵蚀量由8.6万t减少到2.96万t,减少了5.64万t,减沙效益达54.3%,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7.64%提高到63.24%。

5.3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合理利用了水土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实施石坎坡改梯14.11 hm2,保证了项目区的粮食生产,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基本达到世行项目的目标。项目实施后,形成了以种植核桃、花椒、脐橙为主的经林果产业带,带动项目区农户脱贫致富。通过水保林、封禁治理、保土耕作、经果林、能源项目等一系列措施的配套实施,保障了项目区农户的生态环境,自然灾害逐渐减少,为项目区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

6 参考文献

[1] 毛泽秦.创新坝系建设管理思路 进一步强化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J].水利发展研究,2008(2):61-62.

[2] 马荣亮,朱立军,杨晓珍,等.茹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隔坡梯田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6):135-137.

[3] 托亚,王柠.呼和浩特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米麻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0(4):55-56.

篇(7)

我国规模化养猪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本文从生态环境角度就规模化猪场生产实践中一些值得关注的或易忽视的若干细节技术问题进行研讨。

传统上,猪场的选址多注意避开周围环境对养猪生产不利的影响,例如,避开人类在猪场附近的频繁活动、噪声,工业尘埃及废气等,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质好、交通便利等条件。但就猪场本身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往往考虑不足。猪场对周围环境带来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性的污染及危害不容低估,如猪牺带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猪场排泄物中的二氧化硫、氨气等臭味;排泄物中存留的大量氮、磷、重金属、药残等对土地、水源和空气的污染;猪喂食及受惊时发出的噪音等。从规模化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考虑猪场对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寻求人类生存和养猪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探索养猪业与整个大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一.猪场的选址布局、设计

1.选址:猪场的选址布局要充分考虑周边的农业生产状况,为粪污找出路,力求实现种养平衡、养猪业与农业的良性循环。不同地区的土地类型和种植结构不同,需肥量也有所不同,超过耐受量则易造成污染,另行处理要增加成本。德国等欧盟国家规定每公顷土地猪的最大饲养量为9~17头。农业上,瓜果、蔬菜、牧草、花卉及经济作物区需肥量大,可作为选址设场的重要因素。单个猪场的规模不宜过大,猪场与猪场间的布局不应过密。

2.粪棚与尿污池:猪场若设在生产季节强的农区,为保证猪场的粪污能全部还田,可建立能够贮存半年以上的粪棚、尿污水池(或沼气池),以便施肥季节供农田使用。非施肥季节储存发酵,还可利用沼气。此设计看来一次性投资略多一些,但节省了粪污处理的日常开支,有利于生态循环。此外,还需强调的是猪的干粪和尿污水一定要“干稀”分离,猪粪经发酵是优质有机肥,若经加工可作为商品有机肥出售,尿污经处理达标后可灌溉农田和池塘养鱼。

3.绿化:我国人多地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建场必须考虑的因素,尽管如此,从防疫及生态角度应避免猪舍间距过密,猪舍间距一般应为猪舍建筑檐高的3~5倍,绿化面积应不低于猪场总面积的50%。值得提出的是,猪舍间距的土地及绿化面积,可种植青绿饲料,不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猪舍及舍内设施

1.控温:冬季保温、夏季降温是猪舍建筑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首先,要选择保温性能好的建筑材料;窗户关闭要严密;产仔舍及仔猪培育猪舍一定要“吊顶”;常见的热水、蒸汽、电能等多种采暖设备中,以鼓热风设备较好,在保温的同时,可增加新鲜空气,保持舍内干燥环境。夏季降温方式很多,有湿帘、喷雾抽风、猪头部滴注等方式。实践中采用屋顶喷水雾、舍内吊扇加速气体交流的方式比较投资较少、简单实用,能使舍内温度下降3~6℃,舍内湿度不大。

2.饮水:自动饮水在规模猪场已经普及,仔细观察,特别是母猪限位栏,因自动饮水器安装位置不当或水压过大、漏水等多种原因,余水污染猪床地面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不仅增加了舍内的湿度,也直接污染猪体。解决办法是舍外设减压饮水池,以免饮水喷射;饮水器位置与猪咀筒呈一条直线;饮水器下方设漏缝地板,余水不滞留地面;或饮水器下方设一横向浅沟,将余水引流出栏;市面上鸭咀式、碗式饮水器较普遍,选碗式较好。

3.漏缝地板:比较强化塑料、圆钢、金属编织网、钢筋混凝土等地板,以铸铁漏缝地板应用较为普遍。其特点是坚固耐用,成本较低,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猪场的铸铁漏缝地板不符合要求,漏缝间距太小,易造成粪渣堵塞,间距过大,易卡住猪蹄。更严重的是铸铁表面粗糙,光洁度不够,存有沙粒状的锐物,易划伤猪蹄的底部。仔猪吮母乳,由膝部着力,因铸件粗糙,可导致群体性的仔猪膝部外皮增生或关节化脓。母猪非哺乳阶段松弛,易落入地板缝隙中,当、膨胀哺乳时,猛的站起,从卡在粗糙锐利的地板缝中拔出,易造成外伤,严重时被拔掉。所以,一定要选购标准化的铸件,光洁度要好。国外已采用金属构件外镀强化塑料的漏缝地板,国内已开始生产,可试用。

4.尿沟:尿沟要有1.0%以上的坡度,尿沟的底部要求光滑,最好沟底铺上瓷砖,可大幅度减少冲水量,降低劳动强度。若是舍外尿沟,应与屋檐下的雨水沟分离,雨水不允许进入污水池,以减少治污费用。

5.圈墙死角:水泥圈栏与地面多是垂直角度,圈内四个角落易形成藏污纳秽的死角,如果圈墙与地面交角改呈弧形,则易清洁扫净。房屋立柱应设在圈栏外,避免增加圈内死角。

三.种群及饲养管理

1.引种:为保持猪群优良血缘结构,猪场从国内外引种是必要的。应特别重视避免引种带来新的传染病,否则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绝不要轻信出售种猪单位的保证与证明。一定要请有资质的单位在隔离区进行检疫,隔离时间要充分,直到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放心才能合群。

2.种群:保持场内优质、健康、生产性能高的猪的种群十分重要,对个体猪而言,其余猪群是密切的环境因素。所以,猪场应多留后备猪,通过种质性能测定加以精选,加大选择强度。此外,还要加大淘汰有损征、生产性能低、患病种猪的力度。特别是对传染性强、危害大,以及治疗成本高,患慢性病的猪,要坚决淘汰,提高猪群整体健康状况。猪场年更新率应达25%或30%以上。加快更新率要增加成本,一些企业有所顾虑,但与猪场保持最良好的种群,提高综合效益比较,是值得而必须的。

3.营养与饲养:规模化猪场多能按照标准配制日粮,实行标准化饲养。但这还不够,因为此观念的饲养目标是使猪的生产性能达到最高水平,而没有充分考虑营养物质过剩及污染环境问题。现代养猪提倡通过营养调控进一步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原料的浪费,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措施包括降低日粮中以氮和磷为主的营养物质浓度;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合理使用添加物;改变饲养管理;有的猪场已应用理想蛋白的原理配制猪的日粮,在降低蛋白质浓度同时,补充氨基酸;使用植酸酶提高饲料磷的吸收,降低排磷量;使用沸石、甜菜糖浆、儿茶素、丝兰属植物类添加剂减少臭味污染;添加甘露寡糖取代部分抗生素;采用有机态的生物复合微量元素取代无机态的微量元素添加剂;饲养上采用分阶段或分类型饲喂法、湿喂等减少污染的综合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4.水质:取地下水给猪饮用的场居多,部分场在建设初期曾抽样检测过水质,达标后就放心长期使用。地下水的水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水源受污染的情况是动态的,所以应定期检测。检测水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保障猪的饮水安全,另一方面可了解猪场污染地下水源的可能。

四.防疫

篇(8)

中图分类号:TD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134-02

煤矿规模的扩大和生产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按照初步设计中的各项环保规定和考虑必要的环保措施,在采取环保措施后,可以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同时通过煤矿技改也使原有污染源得到有效地治理。煤矿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加强矿区环境保护的投资,从长期来看,会促进矿区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这对环境是有利的。煤矿技术改造势必产生环境经济损益的影响,因此对技改工程的环境经济损益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针对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的环境经济损益进行了评价,以期对煤矿技改工程的合理实施提供文献参考。

一、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总投资为23105.84万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0.76%,全部投资回收期为5.9年,投资利润率为15.48%,投资利税率为34.5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煤矿技改工程完成后,将促进商业、服务业、加工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改变当地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助于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煤矿技改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良好的。

表1 经济评价指标汇总

二、环境代价的分析与计算

煤矿技改项目的环境代价(Hd)包括直接环境代价和间接环境代价。直接环境代价包括了技改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为消除或减少环境影响付出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代价。在直接环境代价的评价中,技改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有由地表沉陷引起生态破坏而采取的生态恢复补偿费用、水土流失整治费用和“三废”排污费用,这一部分费用总计为79.5万元,占了技改工程总投资的0.3%,在煤矿技改投资费用消耗的合理范围之内;消除或减轻环境影响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是环境工程运行费,环境工程运行废按生产要素法估算,由电费、材料消耗费、人工工资、基本折旧费、大修理基金和管理费等组成,除了水土保持外,运行成本费按10%计算,其费用为92.01万元/a。综上则直接环境代价为171.51万元。

间接环境代价为技改项目影响的区域内,各受影响的部门因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所受到的损失和消除这些影响付出的代价。技改项目间接环境代价包括农业减产损失费、人体健康损失费、生态损失费和水资源损失费等。其中,对生态和绿化等造成的损失费单独另外计算,农业减产损失和人体健康损失可以忽略不计,水资源损失费约为9.84万元。

总环境代价是直接环境代价和间接环境代价的和。通过以上直接和间接环境代价的估算,总环境代价(Hd)为181.35万元/a,为治理投资的0.20倍,由此可见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太大。

三、环境成本及环境系数分析

环境成本为单位产品的环境代价,即: ;

式中:Hb――环境成本;Hd――环境代价;M――与Hd同时取得的产品生产能力,技改后生产能力为1.5Mt/a。

经计算环境成本为1.209元/t,即煤矿每生产1t煤付出的环境代价为1.209元。

环境系数为环境代价与同时段产品产值之比,表示单位产值的环境代价,即:

式中:Hx――环境系数,元/元;Cx――与环境代价同时段的产品产值。

根据当时初设产品煤的价格150元/t,经计算环境系数为0.008元/元(按矿井规模计算),即该煤矿每创造一元的产值需付出0.008元的环境代价。

四、环境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在技改项目环境污染治理中,既要考虑环境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选择经济合理的有效措施和防治污染的可行性途径,将环境污染尽量控制在工艺过程中。环境工程经济效益一般以环境经济效益系数(Jx)表示,系数越大,表示环境工程更趋有效和合理。

环境经济效益系数为环境工程挽回的经济总值与环境保护费之比,即:

环境经济效益系数

式中:Jx――环境工程经济效益系数;Si――环境工程挽回的经济价值(万元/a);Hn――环境保护费用(万元/a);i――挽回经济损失的项目。

经计算,环境经济效益系数为0.76。即在付出1元的环境治理费后,同时又挽回了约0.76元的经济效益,这表明了所采取的环境治理工程既优化了环境,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结论

对煤矿技改的环境经济损益评价有利于技改工程的合理实施以及提供合理的环境治理措施,既能优化环境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经济效益的分析结果看,韩家湾煤矿技改后的经济效益是良好的。

2.从环境代价的分析结果看,韩家湾煤矿技改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太大。

篇(9)

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1017305

1引言

环境与经济本应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然而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人为地破坏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为了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人类开始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最终反过来严重制约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单一、片面的经济发展观已渐渐落伍。如今,协调发展已被全世界公认为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最佳选择,它是保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1]。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该州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滥施开采导致资源日益枯竭。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湘西州资源供给矛盾与生态压力日益增大,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资源与环境持续发展的最为凸显的瓶颈。本文在量化分析湘西州10年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湘西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确定该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这对于制定湘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

2.1湘西州社会经济状况

在过去10年间,湘西州经济发展规模增长迅猛,每年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年均GDP增长率为1024%,到2012年湘西州实现GDP3977亿元,人均GDP由从2003年的3740元增加到2012年的15465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逐步调整和改善,整个产业结构更趋合理。10年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2003年的224亿元、298亿元、3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92亿元、1586亿元、1799亿元。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72∶363∶365调整演变为2012年的149∶399∶452,第一产业在全州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全州固定资产、社会事业投资大幅增加。2012年,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资92亿元,增长80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35亿元,增长82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23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59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38元增加到150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401元增加到2012年的4229元。

在湘西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改善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民收入虽逐年上升,但上升水平不明显,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改善;其次,与全省的发展水平相比较,湘西州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如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21319元,而湘西州城镇可支配收入仅为15038元。

22湘西州环境质量状况

全州整体的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逐年上升,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由2003年的38m2上升到2012年的67m2,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723%,经过几年的努力,2012年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近年来,湘西州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将节能降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GDP能耗值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8961万t标准煤,同比上年下降32%,净减295万t标准煤。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881t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673%。

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虽然湘西州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尽管湘西州森林覆盖率很高,但从森林资源现状分析,森林质量却逐年下降。主要表现在天然阔叶林面积减少,人工针叶林及中、幼林面积增加,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的增长低于木材消耗量的增长等现象,导致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其次,湘西州规模工业因受到锰锌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工业企业电价过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全州停产企业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缓慢,能耗整体水平回落,如2012年锰锌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全部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33%,同比下降38%,总量减少了535万t标准煤。然而,这些停产企业,一旦全面开工,全州的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将会大幅增加,这是影响湘西州节能降耗工作的一大隐患。最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状况总体来看还处于较低水平,堆存、排放的比例比较高,部分危险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安全处置,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空气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3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环境与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对其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必须在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等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湘西州的具体情况,构建一套完整的、从不同侧面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2]。

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组成。其中目标层是体现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它由准则层综合环境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组成。在要素层中,主要从环境质量、污染控制、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4个方面分别选取指标来反映湘西州环境状况,从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分别选取指标来反映湘西州经济发展状况。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综合经济效益经济发展规模人均GDP、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经济发展速度GDP增长率、社会固定投资增长率

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水平、城镇失业率、

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城市人均道路面积

综合经济效益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污染控制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

弃物排放量、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资源利用单位GDP能耗

环境治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

评价标准是衡量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对尺度。本文以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与经济效益发展良好的城市以及湘西州“十二五”规划目标作为评价标准[3]。

4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41原始数据库的建立

依据2003~2012年《湘西州统计年鉴》、《湘西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湘西州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建立了2003~2012年10年时间序列的指标数据库。

42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421指标层单项指数的计算

422要素层指标指数的计算

要素层指标指数Cij为所属指标层各单项指数的算术平方值。其计算公式为:

Cij=∑m1i=1Xi/m(1)

Cij=∑n1i=1Yi/n(2)

依据要素层指标指数的计算方法,要素层指标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423准则层指标指数的计算

协调发展度是度量系统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其方法可以通过构建综合环境效益函数与综合经济效益函数来进行定量分析[1]。若X1,X2,……,Xm为描述经济效益特征的m个要素指标;Y1,Y2,……,Yn为描述环境效益特征的n个要素指标,则综合经济效益函数与综合环境效益函数为:

f(x)=∑m1i=1ai×Xi(1)

g(y)=∑n1i=1bi×Yi(2)

其中ai、bi为各要素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意见,准则层综合经济效益与综合环境效益的各要素权重如表1~4所示。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表1指标层指数表

4.2.4目标层指数的计算

根据相关数学原理和离差分析原理[4],确定协调发展度D来衡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D=C×T,其中:T=αf(x)+βg(y),C=f(x)×g(y)1f(x)+g(y)122k。

在上述3式中,T为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评价指数,它反映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或水平,α、β为待定权数,鉴于城市环境的保护、改善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等重要,因此取权重系数α=0.5,β=0.5[5]。C为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K≥2,在此,K取值为2。依据目标层指数的计算方法,目标层指标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目标层指标指数表

指标12003120041200512006120071200812009120101201112012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发展度10.6110.6410.6510.6910.7210.7110.7410.7110.7610.76

4.2.5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及其评判标准

依据杨士弘关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类三层次的划分方法,进行简化调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和评价标准如表7所示[6]。

表7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第一层次1第二层次1第三层次1类型1第一层次1第二层次1第三层次1类型0.90-1.001优质协调发展类1f(x)>g(y)1环境滞后型10.40~0.491濒临失调衰退类1f(x)>g(y)1环境滞后型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f(x)g(y)1环境滞后型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f(x)g(y)1环境滞后型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f(x)g(y)1环境滞后型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f(x)g(y)1环境滞后型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f(x)

根据计算结果,并参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及其评价标准,湘西州过去十年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可以概括为表8所示。

表8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变化表

年份1类型1年份1类型20031初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12008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20041初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12009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20051初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12010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20061初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12011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2007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12012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

5结语

在湘西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原则,构建了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对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动态分析可知,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数有小幅波动,但总体水平是稳步上升的,2003~2006年间,该指数处于0.61~0.69之间,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型,2007~2012年间,该指数处于071~076之间,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从2003~2012年间,综合环境效益指数一直低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即g(y)

此外,在2003年至2012年间,综合经济效益指数f(x)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这表明湘西州经济效益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这与该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工业实力日渐增强、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是吻合的。在此期间,综合环境效益指数g(y)也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增加,表明该地区环境状况呈现逐年改善的形势,这与州委、州政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于生态州建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实现将湘西州建成“绿色大本营”和“绿色宝库”的目标,近年来,湘西州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着力推进清洁、低耗生产,减少资源与原材料浪费、降低工业“三废”排放和农业的水土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 方一平,陈国阶.成都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5):21~23.

[2] 宁小莉.包头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1):31~35.

[3] 盛学良,彭补拙,王华,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极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J].环境导报,2001(1):5~8.

篇(10)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093-03

Wetland benefit assessment

Wang Jian-l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The wetland can produce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s,soci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ourist recreation of LongFeng wetland by means of Travel Cost Method (TCM).The paper analyzed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we should make the best us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irstly.

Keywords:Performance evaluation;Travel cost metho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对自然资源特别是环境资源作为一项资产进行评估,主要是避免以往对其不恰当估值导致的价值低估现象。比如湿地资源不仅能带来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美学上的愉悦,提供维持动植物生命的服务。对其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估是湿地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目前方法手段的局限,对其效益的评估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一、湿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消耗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而得到的产出。湿地开发的效益是指通过资源化洪水的投入所产生的收益,即对周边地区带来的正面效应。发展湿地旅游和湿地养殖是湿地开发利用的两种主要途径,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湿地的恢复和建立能改善局部小气候,对改善大庆地区水污染状况,缓解土地沙化、盐碱化及地下漏斗等环境污染状况有积极意义。

(一)经济效益

湿地的经济效益包括第一收益和第二收益。环境计划通常会同时引发第一和第二效应。改善湿地环境的第一效应是此湿地娱乐用途的增加,进而会吸引更多人进入湿地。由于该湿地使用者数目的增加,第一效应会进一步引发一个连锁效应,从而获得第二收益。具体而言,第一效益指的是:资源化洪水补给湿地使水面提高,可以发展鱼类养殖及芦苇养殖等水产养殖业;资源化洪水补给湿地,改善蓄滞洪区水环境,增加其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旅游等旅游业的发展。第二效益指的是湿地改善局部小气候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第三产业产值。本文中主要是指湿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洪水经营在保障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洪水资源化利用使水库等蓄滞洪区蓄积的大量洪水有了“去处”,从而避免了强行泄洪所带来的损失。以往汛期来临前,水库要强行排到限定水位,大量洪水流出可能淹没农田及家庭住房,造成经济损失。在综合利用洪水资源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此类损失,同时减轻了农户心理负担,为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及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一定贡献。

2.湿地的休闲娱乐价值。湿地以其独有的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及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及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3.湿地的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在科研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良好试验基地。特别是其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杂交水稻的其中一个遗传系材料就采自海南省湿地的野生稻。

(三)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是指在洪水经营的过程中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1.湿地增加周围大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增加居民生存幸福感;2.湿地面积增大改善水质污染状况,为两栖类和爬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水面提高使区域动植物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3.湿地面积增大,使得昆虫、浮游生物及鱼类增多,给以昆虫或鱼类为食物的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4.地下水得到充分补给,地下漏斗得以填充,增加的地下水量可有效缓解土壤沙化及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二、湿地的效益评估

(一)经济效益评估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建立在西方新福利经济基础之上,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实际应用,目的在于改善资源分配的经济效益。湿地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估属于环境经济效益评估的子项目,本文使用旅行费用法来评估湿地旅游的经济效益。

旅行费用法使用旅行费用作为代替物来衡量人们对旅游景点或其他娱乐品的效益的评价,通常使用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需求函数,然后计算消费者剩余来衡量旅游景点的效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实地调查收集消费者的社会经济情报,包括其居住地,从居住地到湿地的距离及往返时间,旅行费用等。第二步,利用这些情报资料,依据从居住地到旅游景点的距离把游客来源分成若干个区域,并利用该调查结果求得反映人们公园的利用率(各地区人口每千人的利用人数)与旅行费用之间关系的需求曲线。通过该需求曲线可以推导出旅游景点接纳旅客的数量与门票价格的关系及对该旅游地的需求曲线。然后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需求函数。第三步,计算出消费者剩余并衡量该景点的经济价值。

(二)社会效益评估

我们采用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科研价值来估算湿地的教育科研价值;采用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娱乐文化价值4910.9来估算湿地的休闲娱乐价值。

(三)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科学家预测评估,中国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公顷创造的生态环境效益约为两万元,我们据此来进行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三、案例研究

以大庆地区龙凤湿地为例,求该湿地的需求曲线及湿地的经济价值。表1-1表示当湿地的票价P为0时,从各个区域的湿地利用费用E(因为门票P等于0,所以湿地利用费用E等于旅行费用EL)、湿地利用者总数N、每千人中湿地利用者人数NQ。

在分析时,我们将消费者的来源划分为5个区域,A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20公里的范围,辐射人口约60万;B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50公里的范围,辐射人口约110万;C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80公里的范围,辐射人口约160万;D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110公里的范围,辐射人口约220万;E地区是指龙凤湿地140公里的范围,辐射人口约280万。对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表1-1。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对湿地的利用经费E,随着居住地与湿地的距离增大而增加,居民的湿地利用率(每千人中利用者数NQ)随着利用经费E的上升而下降。

图1-2的实线部分是根据表1-1上的数据绘制成的,虚线部分是由实线趋势预测而来的,表示居民的湿地利用费E与公园利用率NQ之间的关系。图1-2中的实线加虚线就是需求曲线D0。

假设其他所有的因素都相同,各地区的人们对于价格的反映一致。在此情况下,求湿地的需求曲线。首先设定门票价格,然后调查不同票价时去湿地的人数变化。图1-2的假定需求曲线,可以推测出对湿地利用所需经费E(旅行费用EL+票价P)与千人利用率NQ的关系。例如在A地区,对湿地所需经费为25元,每千人中有50人利用公园。当湿地门票从0元提高到30元时,对湿地利用的总费用变为55元,每千人中利用湿地的人数变为41人,以此类推。

表1-2表示P=30元时,来自各地区的湿地利用者人数N。此时从各地区来湿地的湿地利用费用E也增加30元。根据假设需求曲线D0,可以求出各地区对应于各种湿地利用费用额E的千人利用率,并用各个利用率去乘各地区的人口数,从而预测出各地区的湿地利用者数N。

根据同样的方法,分别推测出门票为0元、30元、60元、90元、120元、150元时的湿地利用者人数,如表1-3所示。

用EViews6.0软件对两个变量P和NZ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表1-4所示。从该表中可以看出,R2为0.917,接近于1,拟合度较好,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很好的解释作用。F统计值为44.43,同时prob(F)统计值为0,说明方程NZ=-1.23P+166显著成立,该方程即为需求函数。

同时,得到关于变量P和NZ的趋势图,如图1-3所示。D曲线表示对湿地公园的需求曲线。当湿地公园门票价格等于零时,入园者的利用费用等于旅行费用,因此,D曲线下面的面积表示消费者剩余CS。

此求出不同门票价格下的消费者剩余,如表1-5所示。

从表1-5可以看出,随着票价的上涨消费者剩余逐渐降低,因此我们将票价定为0元。从现实角度,目前龙凤湿地实行票价免费制度,由表1-5可以看出票价为0元时的消费者剩余是最大的,因此维持现状是龙凤湿地发挥最大经济价值的选择。并且门票免费政策不会导致湿地环境的破坏,根据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下发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估算龙凤湿地每年可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目前的游客人数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P=0时,CS=1613.4万元,因此湿地旅游的年经济效益BL为1613.4万元。

龙凤湿地占地5050hm2,故科研价值BK为165.64万元;娱乐文化价值BW为2480万元,得出龙凤湿地的社会效益B2为2645.4万元;生态环境效益B3为1亿元。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湿地开发的效益B=B1+B2+B3=1.48(亿元),其中经济效益B1占14.9%,社会效益B2占17.8%,生态环境效益B3占67.3%。

效益测算结果表明: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远高于其经济效益,因此要首要发挥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参考文献:

[1] 付 强,谢永刚,王立权.湿地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上一篇: 对幼儿园环境的建议 下一篇: 应用化学发展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