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发展史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2 11:48: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应用化学发展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应用化学发展史

篇(1)

前言:国内传统的教学多是以社会需求被教育根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性的发展,牵制了全方面社会人才的发展速度。现代化社会的形式需要不同特色的人才,如何在教学中形成个性化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理念进行以人为本的方向调整。如何以人为本的进行特色化的教育,探索更适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中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能,是现代中职学校需要重视的研究方向。全文对个性化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析,对个性化发展模式在中职教学应用的研究意义进行了解释,同时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中职教学模式组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一)个性化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定义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个性的问题,对于人类个性的概述是:个性是人心理上一种倾向性特征的综合。在人的个性发展中,学生所处在的阶段是个性具有明显的特征,也就是差异性与可塑性的出现,这个阶段出现的个性差异往往形成了一个人对未来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化教育就是基于学生这个时期的个性进行的个性化的、使其拥有发挥创造空间的培养教育,为使其能够在潜能、智力、体能等方面都能够按照自身特性进行发展。个性化教育属于教育进行的高级阶段,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各国教育的主流方向,同时也必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目标[1]。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定义

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现代教育事业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给足学生个性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教育方向。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通过不同模块相组合的方式,设计个性化培养的课程安排体系,使学生能有充足的按照自身特点及兴趣进行选择的空间。

二、个性化发展在中职教学应用研究的意义

(一)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2004年总理在会议中讲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最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个性化的发展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道路。中职教育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一人为本的原则,中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向个性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基于个性化发展的模式,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配合不同的教学手段。关注学生个性形成的各种因素,在激发学生各项潜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二)提升中职教学质量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与灵活性。在进行课程安排与实施过程中未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教学的特色,课程内容缺少实用性,课程材料偏离实际,不符合中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现在国内多数中职学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研究多元化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与知识面范围,为学生个性化形成提供充足的空间[2]。

(三)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学生的综合实力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止关乎到个人的未来,更关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在教学时期不能限制任何一种特色的学生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做到引导但不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开发提供足够的空间。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态势,需要学生做到全面性的提升,中职时期的学生是个性发展最明显的时期,极容易在此时期形成控制未来发展方向的个性特征。所以需要教育者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尽可能的使学生在此时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个性化模式在中职教学使用的模式组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科学发展观的中心,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则。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育面向学生、一切的教学目的为了学生,充分的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中职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该坚持以人为主导因素进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兴趣培养方面。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主流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要选择。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课程安排更具科学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作为教学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合理的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课程讲授,例如多媒体教学工具、思维导图教学工具等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

(三)制定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质量,但是评价体系又想像一把“双刃剑”,合理的使用教学评价,可以是教师更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从而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反之不科学的教学评价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挫折感,形成厌烦的心理。所以需要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中充分的考虑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使用先进的教育经验进行评价体系的搭建。

结论:从新时期社会发展中国家与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国内中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中职学校在未来教育中需要进行调整的地方,例如,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中职学生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传统课程安排的调整、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要转向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主导进行等等,通过对中职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时期个性化发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早期也总结地质找矿工作,但后来这一项逐渐没有了,只剩下了geo-chemistry和geophysics,因为找矿主要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新技术。1997年,“勘查97”请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的Closs教授对地球化学勘查作一个总结性发言。Closs在发言中说,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已经建立了。这门科学已经成熟,它今后的发展就是把已有的技术深化,使其更精细,通过对方法的改进,把工作做得更好。其意思是,这门技术已经成熟了,以后只是小的改进了。我们是不同意他这个看法的。但他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勘查地球化学家的观点。这也反映出由于理论和技术上没有大的进展,所以文献数目也就随之下降了。20世纪最后几年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是很多勘查地球化学家转到环境方面的工作去了。我们做了统计,从1995年到2000年,《勘查地球化学杂志》出了4本环境地球化学专集,依次为“采矿中的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环境中的采矿与金属”、“欧洲环境地球化学基准填图”、“地球化学工程学:当前的应用与未来的发展”。

60年来,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一直是建立在地球化学分散模式(geochemical dispersion patterns)理论基础之上的。地球化学分散模式研究从矿中分散到四周介质中的物质及其分散过程,并反过来,追踪找矿。这种以矿为中心,为其出发点的思想,也影响到勘查地球化学家转入环境领域的思路与工作方式。当勘查地球化学家进入环境地球化学领域时,由于受到原来的专业思想限制,他们只是从研究矿床风化与剥蚀形成的分散模式转为研究人为的采矿形成的分散模式,仍是以矿为中心、为出发点,主要是搞矿山环境的监控、调查和治理,因而他们提出的开发和修复都只涉及到矿山环境。他们提出的“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实际上也只涉及矿山的局部环境问题。最早从区域观点来研究环境的是英国的J.S.Webb。世界上第一本地球化学图集是J.S.Webb在1973年出版的北爱尔兰地球化学实验图集。自那时以来的40年中,世界上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区域性及国家性地球化学填图计划共有50余项。所有对地球化学图做出贡献的都是勘查地球化学家。他们从区域、全国甚至全球研究元素的分布模式,已经不自觉地打破勘查地球化学原有的局限。但由于所测定的元素很不一致,痕量或次痕量元素信息量不够,以及取得的结果不能全球对比,使得绝大部分地球化学图没能取得如Hawkes与Webb所设想的效果,其重要意义尚不能与地质图相提并论。这是地球化学填图本身在技术上的缺陷造成的,这类技术上的缺陷已得到普遍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对比计划的IGCP259/360项目以及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工作组的活动,都在为改善地球化学填图的方法技术而努力。在这方面,中国做出的贡献最大,已被国际广泛认可。由于中国在地球化学填图方面的成就,使我们认识到今后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方向应该自觉地跳出只着眼于矿床的局限,而着眼于地球形成后整个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即从研究元素的分散模式到元素套合的分布模式,从研究少数元素的分布到研究周期表上所有元素的分布,从研究少量地表介质中元素的分布到研究整个地球表层系统中元素的分布、分配与互作用,从研究元素的全含量到研究元素的各种存在形式。这将使勘查地球化学在21世纪能够解决资源、环境、农业与健康中的重大问题。例如:①找到影响国计民生的大矿、巨矿,而找到这种矿床的最大机遇是在占大陆面积一半的人类勘查工作知之甚少有厚层外来覆盖物的隐伏区;②加速查明全国乃至全球的矿产资源以便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部署时有抉择余地;③使农、工业及城市有更合理的规划;④为农业增质增产提供新途经;⑤预警未来环境污染变化趋势;⑥使经济发展无法避免的大面积散漫型土地污染得以修复。不仅如此,而且还将有可能为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区域找矿学、矿床成因学、地球起源与演化、地球表层动力学、生命起源学提供新思路及新的基础性资料。

近30余年发展起来的地球化学填图,旨在勾绘化学元素在地表(从局部地区到全球)的空间分布。这是勘查地球化学界的贡献。各种不同尺度的地球化学图就像地质图之于地质科学一样,既应是理论地球化学领域最为基础性的图件,也应是为解决资源与环境中重大实际问题的应用地球化学的最基础的图件。由此可见,勘查地球化学家的贡献早已超出原已限定的这门小科学的范畴,称之为应用地球化学更符合这一科学历史发展的趋势。迄今为止在国内外被称之为“应用地球化学”的学科尚在逐渐成型的阶段,从事这项研究的人来自多个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

勘查地球化学扩大其应用范围,改称应用地球化学,并将目前一盘散沙的应用地球化学界凝聚在一起,有利于点面结合,有利于更多从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出身的人士与勘查地球化学的多学科融合,使研究工作得以更深入,也有利于传统的应用地球化学界因有了不同尺度地球化学图作为研究基础而开阔眼界。中国在勘查地球化学发展中的思路一贯超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前不久已经决定成立应用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吸引不同学科的人才为应用地球化学这一新的综合学科在21世纪的大发展做出贡献。 [科]

【参考文献】

篇(3)

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差异是教师教学值得关注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差异来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在加深了解的基础上更能够明确学习要求。在任务学习中,不妨设计与学生课程学习内容相当的任务,让学生在富有层次性的任务引导中深入掌握和运用。

在设计层次性学习任务中,可按照课程学习的知识要点来确定合理的学习运用任务,要能够紧紧围绕课程重点,突出难点。特别在教学中按照教学目标来确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中等以上学生则应注意表达技能的运用。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来选择相应的学习任务,可鼓励、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大胆思考和表达更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潜力。这样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教师在设计层次性学习任务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特征和理解认知能力,注重灵活性和差异性。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B Unit 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学中,可设计如下的学习任务:(1)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阅读中的词汇以及语篇大意。(2)要求学生思考:What do you know about ORBIS doctor?和What do you get from the article?(3)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围绕“How to see the doctor in the future?”来表达。教师可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选择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建议学生能够尝试解决更高的学习任务,以深化对文本的认知。

二、运用小组合作式探究,满足差异发展的需求

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要引导,尤其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更需要帮助。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力量,将相互帮助的形式运用于教学,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小组合作,为相互学习帮助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

在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时,可尊重学生的团队搭配选择自由权,建议学生能够资源组合和挑选与自身学习情况相似的学习同伴。教师则在学生组合过程中予以必要的指导。首先,教师要设计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都能够有学习的平等选择权利。其次,明确各个小组成员的不同学习要求,建议学生能够根据学习任务来相互合作探究。再者,鼓励学生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深入领悟课程学习任务。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丰富。在《牛津初中英语》8BUnit4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 Hosting a charity show”教学中,可建议学生按照各自组合原则来挑选学习同伴,同时将教室布置成时装表演秀的场景,建议学生能够通过走T台来展示自己的青春风采和活力。教师可据此布置一定的学习思考任务,像How to have a charity show?等,建议学生能够发挥各自的理解领悟力,运用文本中的词汇进行表述。这样的方式能够让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三、倡导个性化展示交流,提升表达运用技能

篇(4)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纲领性政策文件的颁布,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空前关注和重视。纲要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那么怎样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学前教育阶段发展幼儿的能力成为探究的热点。 “探究型学习”“浸入式教学”等新概念成为热门主题,也成为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又一着陆点。在当前世界一体化特征的时代背景下,英语语言教育成为了学前教育的一种教育趋势,各地纷纷开办双语幼儿园和英语兴趣班。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天生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学习语言的能力在生命的第一年就表现出来,两岁的儿童就能通过言语开始和周围的人交际。”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学习英语的潜力很大,教师只要掌握一把得心应手的“金钥匙”,便能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下大力提高幼儿的能力。

一、童话故事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宝贵财富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童话运用夸张、想象升华生活,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接受能力,得到幼儿的热爱。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童话故事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笔重要财富。当人们对这个世界尚一无所知时,童话故事就在人们心中埋下了正义的种子。许多被我们奉为天经地义的道理,其实不全是来自父母师长的言传身教,而是来自于我们从小就热爱的看似荒诞的童话故事。在学前教育中童话故事教学能够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能有效发展幼儿语言、逻辑和人际的智能。

二、英语童话故事学习对幼儿能力发展的价值作用

学前教育中将英语教学视为语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全语言”的教学基本原则。幼儿英语教学以浸入式教学为主,幼儿的生活、饮食、起居中都要浸入式的贯穿英语,让幼儿形成英语直接思维和提高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以“wash my hands,(洗手)wash my face,(洗脸)”的歌曲开始准备吃午餐。“Would you like some fruit /rice/noodles? I like watermelon /apple /peach /rice /noodles …”以教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在吃水果和用餐前练习对话。浸入式英语教学利用生活中点点滴滴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提升幼儿英语口语能力。

在浸入式英语教学中,小班英语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听、说、玩、唱等为幼儿创设有趣的英语学习和生活氛围,让幼儿初步掌握英语语言的正确发音,初步感受文字符号,培养听、说兴趣。幼儿通过早慧班和小班日常生活的熏陶及单词的积累和日常歌曲、童谣、游戏中句子语感的锻炼,使得幼儿可以接受以句子为主的英语童话故事教学。英语童话故事的学习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因此更要注重在英语童话故事学习中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

(一)启迪幼儿思想,培养和提高幼儿情商

篇(5)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113-02

信息时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一种基于信息的学习,一种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学习,一种建立在网络上的学习[1],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占有信息的及时程度,是学习者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2]从这两点来考虑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网络学习,然而传统教育的悠久历史显证了她强劲的优势因素的存在,为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最优化的教育目标,我们有必要通过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各个信息元素作细致分析并借助信息化环境中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两者的各自优势有机的整合起来,这就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或教育理念――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对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两种模式的适恰性本身就可以证明,未来信息化的环境对于混合式学习有着天然的适应性,信息时代将为之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1 混合式学习的缘起和应用本质

1.1 混合式学习的缘起

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 or blended learning)在传统教学中早就存在,原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应用各种基于教室的学习形式,例如会议、实验室、书籍等外,还结合其他多种学习方式,例如应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学习方式与应用粉笔黑板的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3]。而混合学习一词最早使用并非在学校教育中而是在企业培训领域里。企业培训人员按照更少投入更高绩效收益的原则反思用新技术支撑起来的前期投资巨大的网络学习环境是否真正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研究者发现纯技术环境较之传统面授环境在社会性、交际性等方面有着显著缺陷,于是企业逐步尝试把面对面的传统培训和网上培训结合起来,混合学习也就应运而生。

1.2 混合式学习的具体定义

混合式学习的思想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概念还未有一个权威式的定义,在此我们仅介绍几种较有意义的提法。国内的定义:

何克抗: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黎加厚:所谓“融合性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4]

另外国外学者的定义如:

学习方式说: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包括面对面的学习、实时的网络学习和自定步调的学习。

学习方法说:混合式学习是学习者任何掌握并提高个人绩效的学习方法。

相对与国外,我国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更为抽象,没有从质上界定混合式学习的属性,这其实正表明了混合式学习可以是多质的混合,无论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如何定义,我们都可以发现人们对其认识已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共识:即混合式学习是具有更灵活性、更适应性、更整合性和更有效性的学习。

1.3 在应用设计中的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本质

混合式学习也可被视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4],当我们按照混合式学习的思想指导在教育大系统中展开具体的混合实践时,就把混合式学习真正引入到了应用的空间。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设计涉及了从教育教学的高层次的系统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微观层面。混合式学习相关了教育教学系统的全要素,因而混合式学习的混合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混合细节的适恰与否都会对整个混合学习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量化的影响,混合式学习所追求的更合理化、更优化的目标要求我们对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设计应该尽量做到全面、细化、完整、科学。

在最深层的核心上讲,混合式学习的本质就是各个全元素因子的适恰整合,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设计必须围绕这一点来展开,在应用中体现出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本质。

2 混合式学习在未来发展中的应用结构设计

混合式学习的综合了传统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势,充分体现了混合式学习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这种方式和理念无疑会对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产生极大冲击,甚至会改变教育的本质[5]。信息化革新教育的重心在于重构教育教学的结构,教学结构依附于教育教学的理念,反映教育教学的思想指导,教学结构的构建还要涉及到教学的内容,、策略、学习者、施教者、学习媒体,教学的模式、环境、形式等,都需要融入到一个特定的结构之中,因而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设计落脚点也应该在教学或学习的结构上。下面是从对混合式学习的个人理解上构建的一个在未来信息化时代的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设计结构图1以及相关的解析说明。

说明:

该应用结构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性出发[6],以不同的活动系统的混合为基础,通过一个全新的学生协作系统的沟通功能,使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网上虚拟环境学习和课堂面授教学、学生学习与教师学习、校内培养与校外支持得以适恰的整合,重在体现学生主体思维的发展途径和轨迹。图中连线具体解析如下:

实方向线1:学生向协作组以作业形式提交在预习环节中遇到的不限类的问题;

实方向线2:协作组向教师系统提交经本系统分析之后的问题报告并进行协作活动开展的相关咨询;

实方向线3:教师系统将分析后的适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以最恰当的师资用最优设计的教学方案展开课堂教学;

实方向线4:将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经验带入教师资源系统;

实方向线5:教师系统回复问题提出建议,主要解决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问题;

实方向线6:协作组主持开展教学实践和协作活动;

实方向线7:将活动的问题和经验带入协作组织以生成新资源;

虚线8:此类线共三条,表示师生间随时的实时的自由的交流;

虚方向线9:由三个向下指向的箭头组成,表示师生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起共同监督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发言和贡献的权利和义务;

实线10:包括位于两侧的六条实线,代表了系统的逐步向社会开放的趋势和开放的渠道,学校与外界的交流必须是经过文化安全过滤的而不是放任的,在信息化条件下应该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技术优势应用和完善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对教育的支持作用。

在此结构图中,首先不同与传统教育教学结构的地方就是多了一个学生活动组织,这个组织具有全新的构成规则,并处于整个大的教育教学活动系统中;其次是这一混合式学习结构注重了多活动系统的建构和整合,如图所示,每一个小框图单元内部都有自己的活动系统性,而且这些系统又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在协作和沟通中达到和谐的发展,同时每个系统不仅可以在当前的教育系统所限定的领域里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变换。同时,被允许有足够的自由向外在系统寻求发展,这一努力将得到系统内的随时的最大限度的支持;第三,混合式学习将极力倡导学习者的预习行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进而带动创造思维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发展,每一个环节了都渗透着自主学习的促进因素;第四混合式学习将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冲破班级制的框定,混合式学习把教师和同学都作为了一种可共享的集体资源,每个学习者都有选择的自由;第五,混合式学习使学校对教师进行更细致的分工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另外混合式学习将学生活动系统与教师活动系统置于了可比的位置上这将使学习行为不仅发生学生集体中,混合式学习将是师生混合学习的学习系统;另外,混合式学习尊重教育发展的历史性,一方面加大教育向社会宏观方向发展的力度,另一方面相信这一变革将会是一个逐步过渡的历程。

3 总结

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混合式学习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一种更为殷切的期望,即希望混合式学习能把真实的素质教育、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带给世人,但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实践的发展仍处于摸索的过程中,这一理论需要更多的丰富和完善。混合式学习的实践必须从现有的条件下展开,充分整合可获得的优势随信息化的脚步并道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松涛.信息时代的成人学习[N].教育时报,1997-10-22(3).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8-22.

[3] 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4(7):9-11.

篇(6)

医疗化学实验操办流程的吸样、去滋扰物、以及计算成效都被称为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生化分析仪式种种学科,尤其是电子学、光学、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类生物学分析对诊疗化学查验需要的质和量不停增加的成果。当前此技术已经在本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且普及到了基层医务所中。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的飞速研发,已经做到可以为常用试剂进行自给。

1自动化分析仪器类型

1.1连续流动

这种主动理化分析仪器是全国最先出现的自行理化分析仪器,其管道体系结构及其纷繁,故障频频发生,操办过程困难,在如今早已被裁减。

1.2分立式

这种仪器主要靠是人工操作,将样品的真实状况按照恰当比例放到分立杯中混合,获得反应数据。按照研究所获数据,使用分立式仪器设备彼此不会渗透,进而防止了污染的出现。技术更替将这类仪器划分成为了两类分别位袋式仪器和干式自动特征。前者可以在真实的化学透光材质中组成特殊的测试袋,能够在混合器中被机械敲击,以便将药品充分融合,优势是污染少,数据精准的特点。2.干式自动生化分析仪:其特点为:可以把试剂稳固在滤纸中构成试剂片,在指定位置内通过反射光度计算得出。如图1所示为分立式医学自动生化分析仪(图1)。

1.3离心式

此仪器属于分立式自动仪器范围中,其中心构建位离心机,全部分析过程中都要在离心作用下才能完毕。其工作原理是在离心力中将样本与试药加以混淆,特征为:被分析样品能处在快速盘转中被检测。

2主动化分析仪在医学查验中的应用

一般的基层单位使用最多的是单通道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或是中型自动生化分析仪,这种一起通常只能够检测临床一般的生化项目。而大型高性能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可以同时检测二十个以上项目的多通道分析以,同时又选择功能。大型分析仪器设计巧妙,有可见光和紫外光、反射分光、光度计等测定功能,让仪器除过一般生化测定外,还能够对特殊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或是检测血液浓度。

2.1生化分析仪

在临床上的大部分检测仪器都是依据可以检测的50-60指标,除过常规生化检测项目外,大多数仪器还安设有离子选择电级,能够用在钾、钠、氯离子的检测上。这一设备有专用的急诊通道只需按下:“开始”按键后就可自行测定,结束后返回常规模式。以分立式仪器为主流的自动生化仪器无论在结构设计、或是功能开展上的应用都比较成熟。特别是在模块化设计与POCT理念的出现,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在一定规模的临床实验和便携式应用中分别获得了很好的进展。这些发展趋势分为:

2.1.1有效抗交叉污染措施当前使用最多的被叫做惰性液胶膜技术,在取样和试剂时,惰性液会与其一同吸入试管中,同时在管道内外壁构成一层膜,让样品与管壁完全隔离开。所以,样品间的交叉污染与试剂的交叉污染便可以分别控制。

2.1.2任选式仪器具备在一个通道任意选择各种项目的作用,最高可选水平有60多项,通常是20~40项。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真正任选,根据输入样品的次序,测完一个样品的全部项目后,再去进行下一个,由于这种方法不用更变吸入的试剂,因此对抗击交叉污染要求更高。第二种,是类任选式,以批量测定的办法,把所有输入的样品项目加以分类,同类的项目一同测定,测完一组后再测另一组,此种方式被很多仪器设计人员所应用。

2.2免疫检验

现金,很多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均有紫外光、投射光的用处,能够除去免疫球蛋白、补体C3和C4等反应性蛋白的测试。这种免疫可以将血清的特异性的敏感性相融。解决了主观测试会生出的误差这问题。测试原理是抗体与抗原,构成抗体复合物。根据有关报道显示浑浊的高低在抗体存在下和抗原的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因而消除浊液,能够消散非抗体类物质。颗粒增强抑制浊度法的使用原则是把人血蛋白40um的直径活化构成粒状、人血清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在测试带中逐渐消融。通过竞争性结合,从而制止浊度。

2.3药品的检测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大型的主动化分析仪器具备荧光偏振功能。在检测药物方面效果显著。荧光偏振功能,可以在检测药物上有显著是效果。荧光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利用荧光物质对物体分析,其灵敏性、采取范畴和免疫办法的差别太大。按照相关文献汇报可得,跟放射免疫法相比,荧光免疫分析解决了酶的不稳定,不会出现同位素污染问题,在药物的检测方面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是在药物和抗体连系后,经过低荧光偏低的改变来测得。通过编辑药物和抗体连系形成大分析复合物,接受偏正光的激发发生荧光偏振,小分子药品没有与抗体反应,受光偏振是通过荧光偏振消散,其偏振强弱与药物的浓谈呈反比例。比如在CobasFARA型自动生化分析仪中,光源是氦闪光等,激发光波长285~750nm连续能够调节,发射光波为450nm和515nm,闪光的改变采纳考光补偿。适用于测定半抗原,且不用跟游离荧光标药品分离。当前,FPLA分析在药品检测中使用愈发普遍。大量血药浓度的检测,让临床指导用药剂量与提升疗效起到了积极用处。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当前改类型试剂出产没有国际化,进口试剂价格较贵。总之,伴随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功能的逐渐健全,改仪器必然在医学检验中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

3实例分析

3.1贝克曼AU5800

这一主动化理化分析,可以有效掌控样品的质量,以及特别元素共同下测得所测样本中的原料,能够确保仪器在运作中得出最佳结果。避免系统运作失误。在样本进入本设备中后,测验所获得信息会与样本需要的检验进行关联。样本经过模块通过仪器后,被输送到采样位置。R1试剂探针吸取了R1试剂后,通过反应杯在混匀器中混合后,样本探针会将样本汲取到对应的反应环内,样本与R1进行孵育,R2试剂探针吸取R2试剂,加到反应杯中。仪器从添加R1开启。这一时刻段每间隔18秒会继续测量一次,共有27个测光点。这一时间段所测的数据与制定实验参数定义波长能够将测物浓度计算出。如图2所示为贝克曼AU5800自动生化分析仪(图2)。

3.2贝克曼流水线

篇(7)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28-02

一、有关专门用途英语和目前英语学习的形势

专门用途英语的英文全称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为ESP。它是英语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ESP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无论是在经济、科技还是文化交流方面都被广泛地使用;其次是因为目前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语言体系特征转到了实际语言的运用,英语的使用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而是更深入更专业的运用;第三是教育心理学对语言学习者中心地位的认同(Hutchinson & Waters1987)。近年来,各种语言学领域发展蓬勃,研究者也众多,如需求分析、体裁分析、语篇分析、修辞学、社会建构主义、交际教学法、语料库语言学等的研究与发展,更为ESP研究的铺开了新的篇章。

目前在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英语,等到了大学期间,如果再只是教授基础英语,已级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要求了,所以才有了越学越失望、越觉得没有意义的感觉。现在许多高校缩短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从两年课程压缩到一年,有些高校甚至规定学生只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就可免修部分或全部大学英语学分。对高校英语教师来说,公共外语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减少甚或消失,对他们的职场也是一个打击,只有考虑将专业和英语相结合才是真正发展之路。如果我们按照12大学科门类开设英语课,即按照哲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继而再细化到一级学科,如物理、化学、光学、力学、材料科学、电学、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海洋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来开设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这就是所谓的专门用途外语,完全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是走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的道路。

二、有关高校教师ESP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调研

公共英语去向何方,是否会在高校逐渐消退,高校英语教师的未来职业之路又如何走下去,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时代的进步对外语的实用性的需求变得更加重要,要想使英语成为能给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后续力量的学科,高校英语教师要转变思路,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要有终生学习的习惯,以应对时代对于英语教师的要求。笔者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英语教师作了份问卷调查。大外教研室共50人,发放问卷50份,实收回50份,调查内容和结果如下:

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是否思考过ESP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目前大外英语教师在大形势下,也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发展道路,愿意主动转型的却不多,更多的是被动地接收组织的安排。ESP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被形势所逼,另有小半的教师是为了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也为了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学生。在“ESP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需要补充的方面”,对于相关专业英语之间知识与理论知识有所欠缺,需要花时间去重新学习,而学习的方式最倾向于外出直接参加相关培训,也愿意下企业学习,与校内相关专业教师间相互交流和观摩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但因为目前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教学科研任务又重,主动去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动力还是不足。

三、ESP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途径

1.从学科发展角度看,引进毕业生时应注意其研究方向。现在应用型大学引进的都是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应用型大学要对毕业生的专业方向有选择性。引进时要注意其研究方向,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引进有专业英语背景的人才,比如有着教学法、语言学、翻译、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英语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也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互补,对于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有利。

2.从实用性角度看,直接引进专业性强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来补充和完善师资结构。应用型大学可直接引进一些在外资企业、外贸公司、国际旅行社、涉外宾馆等部门从事翻译、外贸业务、英语导游、外宾接待等与英语相关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不但具备英语专业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工作实践,将他们的经验、方法以及最新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工作现实。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对相关行业的资格标准相当熟悉,能有效地引进如外销员、导游、报关员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3.按不同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建设英语教师专业化团队。专门英语本身就是就是针对不同行业,因此学校在建设教师教科研团队时,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的实际情况优化科研力量,先明确各位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方向,构建英语教师专业化团队,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专业英语教学骨干;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到队员的科研能力、课题能力,与专业英语教学能力相结合,培养和造就教科研带头人,从而推动整个英语教师队伍的成长。

总之,ESP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途径有很多,自身的动力是内在发展的需求,但是想要提高ESP教师专业水平,加快ESP专业化发展步伐,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是根本。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非常渴望能有出国培训、国内外访学或获得学位等途径等以便能提高个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改善英语思维水平,这都需要制度和经费的保障。不健全的保障体系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专业与英语的提高得不到支持和保证,也会因此而延缓ESP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和进程。借助于国家大力发展应用型大学的时机,各个学校应该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完善的支持与保障体系,充分调动英语教师ESP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可持续性,从而让英语真正为社会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50年:现状与趋势[J].外语界,2012,(6):90.

[2]王建华,浅谈高职院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51.

[3]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0-14.

篇(8)

中图分类号:G6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48-002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师的感情研究极少被关注,大部分研究关注的是教师的认知、技能等理性模式,即便在如今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关注的也大多是教师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和专业自等问题,少有涉及教师的感情领域。而事实上,感情影响语言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我们不仅要从教学效能的需要看待感情的价值,或从职业人角度看待感情对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也要从人的发展需要,从语言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立场考虑感情的价值。

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一个新时代,尤其是大学英语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将大学英语教师置于风口浪尖上,对教师给予了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的思考,其中,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几乎与大学英语改革同步受到政府、学校和学术界不同层面的关注。

语言教师专业发展即语言教师在专业生活过程中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从教师教育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语言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研究经历了由被忽视到逐渐关注、由关注语言教师群体专业化到关注语言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由关注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对社会专业地位的认可转到关注“内部”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就“内部”专业素养提高的角度而言,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推动教师认知和感情等方面的专业化。

二、教师感情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习惯上将感情归于心理领域,使得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感情问题日渐被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所疏远或排斥,最终将其局限于“心理学”学科。即便在心理学领域,由于种种原因,感情研究仍滞后于其他心理研究领域,在教师心理学、教学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著作中,都没有专门章节介绍或研究教师感情。

到底什么是感情、什么是教师感情呢?《心理学大辞典》将感情视为情绪、情感的总称。综合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以及愿望、需要等的感受倾向。在日常用语中,既表示广义的情绪、情感状态,也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关切、喜好的心情(林崇德等,2003)。

教师的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的感情意蕴。教师感情,是指个体在教育情境中,扮演教师角色时产生和体验的感情。因此,教师感情是相对个体普通感情(心理学上的感情)而言的特殊感情。普通感情是“情绪、情感的总称”,是人对事物(包括人本身)的好恶倾向(伍棠隶,1980),具有自然性、社会性、两极性、感染性、理解性等特征。作为普通感情在教育情境中的具体化,教师感情既有普通感情的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是教师对教育世界人事的好恶感受和体验。在这里,“教育世界特指正规的学校教育环境;教育人事是教育中人与事的统一体。好恶感受和体验是教师获得的肯定的或否定的感受”(熊川武,2009)。总之,教师感情是教师完全控制自我的感受和表达时的感情体验,他们以有助于遵循学校教育组织中感情规则和标准的方式行动,并具有职业性、教育性和表演性。

三、教师感情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不能缺乏感情,语言教学需要真感情和激情。感情在教师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学不单纯是信息与材料内容的机械传递,而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江绍伦,1985),感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人际交往和自身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英国学者沛西・能(P.Nunn)所说:“如此众多的教育努力的相对无效性,主要是由于忽视了作为人的能量的最近来源的情感,它是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不论在学习方面还是行为方面。”(王承绪,1992)感情对语言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师感情影响语言教师信念与教师身份

近年来,在教师感情理论领域,学者开始关注感情对信念的作用,研究指出,感情会影响个体信念的内容和强度,可以坚定信念。休谟认为,感情不仅影响信念,也能够将这些思想的表达运用到行动之中。虽然信念被认为是“个体行动的准备”,但如果缺乏感情和热情,行动将不会实现。因此,虽然信念是语言教师行动的先导并能引导行动,但仅仅是信念还无法引发行动,必须要有感情。Schutz等人借鉴皮亚杰的平衡和认知冲突理论,他们认为,感情同信念的改变是一致的,当语言教师个体的目标或信念与其对所发生事件的认识冲突时,就会引发多种感情。Williams等学者的教学研究也验证了感情影响信念的结论。(Schutz,P.A.2007)

感情不仅影响信念,也影响语言教师的身份。身份同感情密切相关,语言教师可以通过感情传达表现教师的身份。换句话说,语言教师的感情体验与表达反映了他们对身份的认识。语言教师有意识地避免不合适的感情表达,或者注意避免导致自己失控的感情,主要是因为这些感情阻碍了他/她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教师(身份)。语言教师的身份也影响他们的感情,当教师表达失意或不适宜的感情时,这些感情不仅挑战他们已有的信念,也会威胁教师的身份。总之,在持续多向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语言教师的身份和感情彼此密切关联。对语言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情境是语言教师感情、信念和身份相互作用的场所。

2.教师感情影响语言教师认知、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感情

教师感情对语言教师的认知、工作效果均会产生影响。心情愉悦的教师比心情糟糕的教师可能会以更积极的方式研究学生。感情也会影响语言教师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感情通过影响语言教师的归因推理,最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Reyna,C.2001)。D.G.Ryans发现,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语言教学的教师,教学工作更成功,学生行为更具建设性。R.Scumck发现,当语言教师被看做有同情心时,学生间更能分享喜爱与热情。M.L.Cogan发现,语言教师的热情与学生完成的工作量、对学科的兴趣和学生行为的有效性均有重要的关系。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语言教师具备良好情绪能力的重要性(皮连生,2002)。语言教师的情感对教学监控能力也有影响,焦虑对语言教师个体的行为控制有阻碍作用,当语言教师情绪低落时,他们对课堂反应的敏感性会降低,教学监控能力会下降,直至影响教学效果。

学校是师生感情、理智等方面对话交流的场所,语言教师本身的感情展现会影响学生的感情发展。语言教师感情本身具有示范的作用,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影响也是久远的。学者指出,语言教师感情的支持可以增强学生学业成就和自主性,具有吸引、减低散漫、维持方向、提升重点特征、控制灰心和示范的作用(Debra, K.M.2007)。

3.教师感情影响语言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感情在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如同奥斯本指出的,教学感情(承诺、愉快、自豪感、喜爱、满意、失落和痛苦)对“教师工作和未来职业发展,可能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Osborn,M.1996)。正向的感情会起积极的作用,在语言教师教学生涯的各个阶段发挥促进作用,帮助语言教师顺利度过预备阶段和适应阶段,通过学习、反思、合作等方式,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负向的感情会削弱教师专业能力,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可以说,教师的感情不佳影响语言教师职业的质量,也影响语言教师职业的发展。长期痛苦、愤怒的体验会导致语言教师改变对职业投入的程度。在许多国家,语言教师的高离职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离职率与语言教师的感情劳动相关,生气、压力和焦虑等失意感情都是影响语言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这些失意的感情也是导致严重倦怠的关键因素。

四、对教师感情因素的反思

教师感情影响语言教师信念与教师身份、影响语言教师认知、教学效果与学生感情,进而影响语言教师职业发展。语言教师具备良好的感情素养或掌握感情调节策略,有助于预防某种突况的发生,有助于教师在激动失控的时候保持冷静,妥善处理好相应的教育问题,有助于教师应对日常课堂教学中的烦恼,增强洞察他人感情的能力,与学生、同事以及家长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语言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学会认识、管理和表达自身的感情、提升感情修养,既是为了进一步促进语言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提升自身在教育中的健康和幸福,也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语言人才。

教师感情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具有实践价值。随着感情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被关注与运用,必将进一步提升语言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语言教师职前教育或教师继续教育项目中,教师感情也随之被提升到更突出的位置。在学校管理或课程规划制定过程中,也会考虑教师的感情因素。考虑教师感情因素的学校管理或课堂教学,才是完整与和谐的教育,也会更有利于语言教师和学生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安权.2007,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其策略研究[A]周南照等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江绍伦.1985,《教与学的心理学》[M],邵瑞珍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林崇德等(编).2003《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皮连生.2002《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中图分类号:TP311.1

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程序设计是一门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计算编程能力的主要课程[1]。但是又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到很多理论性极强的内容和大量的编码知识,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所以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老师只是按照大纲的顺序来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即使举例也只是引用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例题和例题之间缺乏联系,使得学生只能进行生硬的记忆法来掌握程序设计各种语句,不能真正理解这些编程方法,达不到自主编程的教学目的,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程序结构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编程方法进行自主编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怎样选择具合适的实例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我校推行的实例拓展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我校大力推行之后,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明显。

1 实例拓展法概述

实例拓展教学法属于教学方式创新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实例就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可以通过实例来完成,这也是这种教学方法最典型的特征[2]。运用实例拓展法进行教学,学王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索或者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实例任务,同时又会催生出一种新的实例。这种重在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就被称之为拓展实例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结构化程序设计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尤其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2 实例拓展法在结构化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VB语言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所以我们就以这门课程为例,对实例拓展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进行具体。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练习,我们将实例分成了两种,一种在老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时应用,另一种则在上机实践活动中应用,下面我们对实例的应用进行出详细介绍。

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安排实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所在。在对教学实例进行安排时,老师一定要结合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的需要等因素。同时,实例的拓展应该遵循教育学的客观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便于学生进行理解[3]。另外,实例的难度应该适中,既不能让他们一看就明白,也不能让他们冥思苦想而不得,要让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够完成,而且要将相关的知识点囊括其中,这样才能充分实例拓展的作用。

在VB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课堂内容可以被大致分成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应用和过程设计等五个部分[4]。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掌握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本文中,我们将省略比较复杂的程序代码,对这5部分内容运用到的实例进行简单分析。

在进行顺序结构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计算圆的面积为例,在输入圆的半径之后就可以计算出来。这一实例可以作为入门介绍,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这个实例中,融入了程序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即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在讲解实例的过程中,就能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结构程序的教学中,可以在对上述实例进行拓展,提出问题:“假设圆的半径的小于0时该怎们办?”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提出程序设计中的基本语句――选择结构的if语句。为了让学生理解if语句的语法,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键盘上随意输入三个数字,求解最大值和最小值,在这个过程中介绍if语句的两种格式,即单行格式和多行格式。到这里,我们就在前两个实例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实例。在了解if语句的格式之后,老师还可以对实例进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求解分段函数,明确if语句和Select Case这两种多支结构的语句格式。

在循环结构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新的实例来介绍循环结构For Next语句,例如在窗体上显示出1、3、5、7、9这五个奇数。然后让学生对求解上述数字之和,对上述实例进行拓展。进一步掌握For Next语句。在求和的基础上,再一次对实例进行拓展,让学生在100以内,求出1+3+5+7+……的最大奇数值,在讲解实例的过程中引入循环结构中一种重要的语句形式――Do Loop语句。

在讲解数组应用这一内容时,可以在任意输入3个数字求解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一实例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让学生思考怎样求出任意10个数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这个实例引入数组概念和静态数组的使用方法。在这一实例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拓展,求出任意数字的最大值和最小,引入动态数组的概念的和具体的使用方法。

在进行过程设计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依然在任意求解3个数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一实例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将它们分成两个函数,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过程的概念以及Function过程的建立和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实例进一步拓展,将3个数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看成两个Sub过程,让学生通过老师对实例的讲解掌握Sub过程的建立和使用方法[5],并与Function过程进行对比。

以上的实例主要是在引入相关概念和讲解程序基本原理时使用的,需要在多个课时中讲解。根据所讲内容的课时安排,可适当补充其他实例,更加详细地讲解相关知识,也可以补充一些比较有趣实用的综合例子,如制作计算器、打印九九乘法表等,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运用实力拓展法之后,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大增,不管是课堂表现还是作业完成情况都有了明显改善,考试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真正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设计出实用的小软件来,对于他们将来学习其他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实力拓展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灵活地调整,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实例拓展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相军,白晨希.实例拓展法在结构化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3(17):47-49.

[2]傅篱.计算机结构化程序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2):78-80.

[3]孙英,徐顺琼,李兴美.C语言中循环结构程序课的教学设计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07):186-187.

篇(10)

一、 背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向分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

截止至2013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358所,独立学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在校学生人数达50%以上。以独立学院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发展战略的试点,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建立应用型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我校为例,在2014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整体转型发展“六年行动计划”》 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总体思路,契合2014年我校获得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的契机,制定转型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红钻也结构等,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地方与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二)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构件是实现独立学院成功转型的关键,我校的做法是密切围绕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出发,以建构我校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教育教学体系为指导思想,把握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耐用”的原则,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我校的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建构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有理论依据支持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改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比重,实践环节比例应占总学分50%以上,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积达到一年以上。二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形成以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三是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促使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实际案例教学达到100%。四是评价体系多样化,依据课程类型与特点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习评价由“分数高低”向学习过程体现“能力强弱”的转变。

二、 建构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

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的建构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依据,改变以类型教学为主的专业教育思路,应突出强化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我校转型发展思路的不断拓展,我校建筑学专业形成了“系+学科+模块化”的三级教学体系,以及“工作室教学”的“项目化”应用教学实践体系,两个体系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负责制、工作室设计题目师生双向选择等教学组织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一)以“项目化”建筑设计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设计课程都是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选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教学,但我们的学生实际毕业之后在工作中将大学期间的知识转化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尽量将实际工程引入设计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场参观场地、在建项目、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使学生不再觉得设计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可以直接感触得到设计的每一个深入都是有依据的,这就给学生实现了一个在课堂上就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良好平台,缩短了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结合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筑学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进行教学交叉,通过“模块化”课程建构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建筑技术课程体系、建筑艺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体系的教学体系建构。如图2为建筑学专业各个模块及相关课程的体系建构。其中以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为重点和主线,衔接相关模块课程。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A1-A2,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A1-A5以及课程设计等,主要的教学流程为“项目化”教学方式,如图1。建筑艺术课程模块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表达的能力,包括素描、色彩、构成设计、建筑表现技法、建筑史等,主要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实践动手为主,使学生能够达到空间感知和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技术课程模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测量学等,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达到解决一定工程技术问题与表达的能力。软件应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贴合区域经济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素描实习、色彩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筑艺术课程模块、建筑技术课程模块、软件应用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建构是为了加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而进行设计的,通过各模块与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联系和融合,逐步让学生掌握空间感知和表达能力、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项目化”教学方法

主要形成以“工作室教学”为主,“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与之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对实际项目以及建筑实例进行功能、形态、技术等各方面的讲解和不断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能力,进而达到能够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同时联合多专业教师(建筑、园林景观、结构、构造等)参与指导建筑设计课程,加强“应用技术型”相关知识的应用训练,并从政府、开发商、使用者、设计师等多角度来评价设计成果。

(三)评价体系更新

传统的建筑设计成果评价都是通过评图进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学生往往不清楚成绩的取得依据,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等,因此难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改正并提高。因此,在“工作室教学”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采取了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展评结合评价方式,即将学生的设计成果全部公开进行展示,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对教师的评价起到了监督作用。讲评结合评价方式,即进行课堂挂图讲评,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构思及特色,同学相互提问,教师或学生现场点评,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联合评价方式,即通过联合相关专业老师(建筑、结构、园林景观、构造等)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偏袒现象,体现了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三、 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在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中,首先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应用与实践又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贴合我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整个教学体系建构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主体意识和思维的改变。新的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离不开主体,即使用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对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实践成功。因此教学双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不懈追求的态度来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保障。第二,时间。建构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改革和更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因此,这种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集中性和临时性的特点,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适应和完善。第三,场所。学生的应用实践环境是理论与实践链接的支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场所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四、 结语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转型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筑学专业也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教学效果能够夯实专业基础、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人才。建筑学专业有良好的应用背景,此次教学改革能够立足应用与实践,能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以及创新人才。但从整体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还需不断反思和总结,最终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07)下

[2] 陈晓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 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

[4] 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06)

[5] 张君诚,许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6)

[6] 朱银友.特色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上一篇: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下一篇: 土壤环境要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