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2 15:58: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

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27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公共管理主要是指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相关政府和公共组织,比如:学校机构,其是一种追求增进效益与公共利益公平分配的调控活动。近年来,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新公共管理将原来的效率优先转变成绩效优先,将经济学理论和私营模式作为基础,关注管理者的管理结果和管理责任,从而实现政府政策实施价值取向的“3E”目标。而信息化对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广泛的影响,使社会基础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对新公共管理有所影响也是必然的。

1 信息化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取向产生的积极影响

1.1 效率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新公共管理在效率方面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原来的效率优先转变成绩效优先。政府和企业不以追求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提供最多的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为导向,而是以更多的关注社会大众的满意程度和需求为导向。所以,新公共管理在效率方面的价值取向不是重复传统的管理模式,而是在信息时代寻求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主要就是通过引入私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来实现效率的优化。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向私营企业学习和借鉴,在管理方面引入质量管理、预测系统、分析技术及绩效评估等。费耶认为效率取向就是以效率为驱动的管理模式,鼓励公共部门引进和尝试私营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认为不管是私营企业还是公共部门都应该将效率作为管理的核心。

1.2 公共方面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越来越明显,政府能力的单薄无法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所以需要借助广泛的社会的力量,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新公共管理的公共价值取向。因为公众是信息化的中心,所以政府中的各种信息也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公众全面、清晰的了解,电子政府的建立就是要通过网络的优势来提高信息的流通速度,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府部门在“行政”和“政治”方面的二元互动,使公共价值取向能够得到强化,真正有效的落实公共价值。一方面,信息化社会具有管理经验、筛选和加工信息资源、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影响政务官或代议机构的决策,这是“行政”和“政治”二者之间互动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从主体角色变化方面来看,大众传媒的广泛渗透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为议员进入行政部门创设了良好的机遇。

总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未来公共行政的政治色彩不仅不会消退,而是更加的浓厚,和文职人员之间也不会明显的分化而是会彼此逐渐的渗透和融合。总的来说,应关注高级文职人员的敏感性、公众向应力、政治责任心等方面的发展,不断强化新公共管理在各方面的价值取向。

2 信息化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取向产生的负面影响

2.1 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公共管理技术决定论,使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过于关注技术和科技的重要作用,很容易形成技术决定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不仅给新公共管理带来了管理思想、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变革,同时也要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坚决抵制技术决定论的产生。这是发挥信息化影响时需要重点警惕的。

2.2 影响社会发展的独立性

信息化时代国家和市民社会逐渐发展融合,在给人们的发展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信息化发展角度分析,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方面,强调个性化和个人主义,让公众涌现出更多的活力,提高公共管理广泛的参与度,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强化政府介入文化、经济等发展领域的能力。虽然信息化可以帮助政府强化行政权力,提升其职能行使的效率和专业性,但同时也会强化政府介入社会的能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的独立性,限制了公众的自由和隐私,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社会价值观的取向受到挑战

信息化的发展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新公共管理维持价值的取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的渗透,导致意识形态的异质化和同质化现象并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代替了原有的意识形态的功能,而且使传统的舆论宣传、新闻媒体等渠道失去了主导地位,要想在社会和公共管理中确定意识、公共以及责任等价值取向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3 结 语

篇(2)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学术界有关公共服务的定义很多,综合各方观点,农村公共服务是指专为居住在乡镇和村一级的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它是为满足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是以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农村公共物品。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确保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生活的稳定,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农村公共服务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二、农村公共服务相关理论探讨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登哈特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主要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融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

通过对“新公共服务理论”基本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归纳出该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就在于“以人为本”、“重视责任”以及“强调服务”。“以人为本”是指“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公民为中心,强调在民主对话、沟通协商基础上的政府与社区、民众的合作互动,建立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重视责任”强调行政官员应向多方主体负责,要求公共管理者积极回应公民要求、倾听公民呼声、方便公民选择、鼓励公民参与、部门绩效评价以公民为主体;“强调服务”认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应是政府统治社会,而是社会控制政府,政府权力来源于社会,受制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二)政府职能理论

1、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的提供古已有之,但是对公共物品理论的探索却只能追溯到19世纪晚期,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詹姆斯・布坎南。1954年,萨缪尔森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每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任一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由此使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成为公共物品的两个本质属性。1965年布坎南对公共物品的定义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所导出的是纯公共物品,而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是纯私人物品。在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却是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称为准公共物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公共物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繁多的种类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其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物品尤其是其中的纯公共物品,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来提供,而公共物品的种类繁多,也决定了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由政府来提供。有效的公共物品提供形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邓肯・布莱克提出,后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发展。詹姆斯・布坎南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轨道,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并认为政府的选择是非市场的集体选择,由于“经济人”利己主义的动机与非市场集体选择本身的缺陷,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一定是“有效”的。因此,政府应以民主政治作为其强硬的后盾,通过完善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传导机制,建立起一套能够有效约束和监督决策者行政行为的运行机制,保证政府的决策是在公共利益的轨道上运行。同时,该理论也提醒政府,政府在履行职责时,要考虑到市场的作用,政府干预应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为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不应过分干预市场的运作。

(三)地方政府治理理论

20世纪后期,西方学者基于市场经济理论和福利国家政策的失灵,以及社会权力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现实,提出了“政府治理理论”。这一理论将政府的管理看作一个合作的过程,它强调管理就是合作,而且不仅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更重要的是寻求政府、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寻求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达到“善治”目的的社会体制。

地方政府治理是现代社会多层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治理理论是以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地方行政改革为实践基础发展起来的治理理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将公民放在公共事务处理的关键地位,强调以公民需求为中心,倡导发展多元化、以公民社会为中心、分权与参与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将地方公共问题解决的主体、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扩展到了政府、社会、公民三方共同组成的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民间公益组织等各种组织化的网络体系,成功地将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与质量。

(四)相关理论探讨

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职能理论与地方政府治理理论作为学者们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要重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公民,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政府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时,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建立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决策的民主化与透明化。同时,农村公共服务生产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应在农村公共服务的生产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应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安排者,在一些可以由市场或第三部门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政府应积极地下放权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公民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职能理论包括公共物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人们认识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工具,公共物品理论从公共物品的性质与种类入手,为政府等公共组织认识自己的角色,以及针对不同的公共物品采取不同的生产与提供方式提供了依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物品越加多样化,农村公共服务作为特殊的公共物品,其体系的建设,要求正确区分公共物品的性质,以此来确定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政府职能理论中的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政府失败说”,它认为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领域要纠正政府失败,就需要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对政府的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改变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度的状况,提高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地方政府治理理论,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都应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通过整合三方的力量,可以达到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而且,地方政府治理理论强调农民需求的重要性,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时,必须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出发,这样生产与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才是切实有效的。

在研究以上理论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

三、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理论探讨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共物品,在秉承公共物品理论与公共服务理论精华的同时,受我国国情以及服务地域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的影响,又具有自身的理论特性。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存在着巨大的“欠账”,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非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在现阶段,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很难从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中抽身出来。因此,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理论,首先应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理论,其次应是地方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应是以上这些服务提供者与服务的接受者――农民之间的关系理论。

第一,由于我国的城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强化中央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职能,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的特殊之处。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和行政管理体制中,中央政府通过复杂的层级把权力和责任授予各级地方政府,强化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职能在情理之中。如果地方政府总能准确地执行中央的政策,而且中央转移支付也能按照规定目的有效地使用,那么这种授权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对提供高效而且优质的农村公共服务有其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在目前各级政府问责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监管与问责,是首要之举。

第二,在我国,绝大多数公共服务都是由隶属于各级政府的事业单位提供的,它们包括大多数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多数卫生所和医院等。它们作为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占据了县和乡镇财政预算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在地方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也面临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一样的困境,事业单位的管理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中,多数由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没有一个综合的机构对所有的事业单位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与指导,使得地方政府缺乏使事业单位服从政府安排的有效手段,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在此环节上大打折扣。

第三,农村公共服务的受用者,也是将来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生力军――农民,在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中,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一方面以上这些服务的提供者以农民为中心、尊重农民、向农民负责的意识过于薄弱,另一方面农民争取自身权利、行使自身权力的意识也过于薄弱,这样的“双重薄弱”导致农民在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因此,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情况的关键是要改善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使农民切实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设计、提供以及监督和评估中来。

在处理好以上关系的基础上,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要向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地方政府治理理论所提供的良好模式迈进,政府的角色要从农村公共服务的控制者变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者和组织服务者;政府应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中,政府应将公民社会的各种力量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中;政府应组织、引导农村公共服务的众多供给主体,在政府构建的制度中,形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网络,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94.

2、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在任何的项目施工中,安全是重于一切的。要把安全隐患放在首位,项目的管理层或者施工的单位不能够为了盈利点的提升,而将安全问题抛之脑后。安全的管理一定要将检查、防护、教育、交底以及措施进行严格的把关,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即使得到了非常高效的利润,可是出现的安全事故频繁的话,高效的利润是没有意义的。在安全管理上一定要遵循几点要求:

1、安全工作要定期的检查施工项目中难免会存在潜在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进行细致和定期的检查,是很难被发现的,从而造成了很多的安全事故。因此,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定期的对于安全的工作进行细致的检查,要把安全的检查工作作为必须执行的工作。安全的检查工作要通过管理部门的项目经理组织检查,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针对项目的安全问题级别,定制固定的整改验收人、整改完成人、整改完成时间、整改措施以及整改的责任人,要把安全的隐患彻底消除作为终极目标。

2、安全的管理机构要合理建立对于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在细致的分解过程中,分出几部分岗位,并且确定出每个岗位的基本目标,要将安全制度对所有员工实施,让人人都能够将安全施工放在首位,并且从自身做起,有效控制安全。

3、安全教育要加强工程的施工最主要的实施者是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熟知了安全的知识,才能够进行安全的施工流程。因此,要对于项目的全员进行安全的教育,在项目中制定的安全知识以及技术方面的安全措施,要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安全培训。在安全教育之后,项目的全员一定会提升相应的安全意识,那么在平时施工中就会侧重于安全的工作流程。在施工单位中,一定要树立不培训安全知识,不可以上岗的制度,将安全隐患从根源中避免。

4、安全技术措施的拟定在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要对于工程中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安全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如发现存在安全的因素,一定要及时对其进行修正和消除,在发现的过程中要对于细节记录下来,这份真实的记录文件,将成为整个工程安全的指导文件。二、组织措施水利工程施工的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与该施工项目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组织管理的工作方式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对于施工管理层的选取,一定要考虑周全,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类别和特点的筛选,要将具有合理性的机构作为中心组织机构,管理部门一定要实现健全性以及专业性,对于其中的规章制度和分工都要细致拟定。想要保证组织措施能够有效建立,就要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于义务、责任以及权限,或者是特殊部位的工作流程,要做以专人的应对,要将意外事故成功避免。三、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则是水利工程的施工阶段,在施工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则是质量问题,质量能否达到预期的要求,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可否提升工程效益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是对水利工程的美观、适用、安全以及经济的有效融合。

1、施工质量要与预控为主在施工还没有进行之前,要系统的对施工的质量进行预控,明确施工的具体流程、特殊工艺以及施工的方式,要拟定相对合理的技术手段,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为主要目标,采用合理的技术和组织措施。2、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一定要加强施工的质量想要达标,必须要明确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构架,同时要对于施工人员的分解,以及资源的配置通过质量的管理目标来设置。要将施工的质量管理流程的运行有效的建立起来,最后形成的工作系统,一定要具备质量的保证。组织的管理形式一定要对于检测部门和质量的管理部门,设置独立的分支,不应该结合部门,要以独立的个体分别管理检测部分和质量的部分。

3、质量保证的体系要细致的建立质量的保证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是以组织机构为基本点的,并且是依据施工的单位其质量的主要管理体系来生成的。质量保证的体系建立控制的范围分为:施工内外沟通的协调、施工的运行措施、现场施工的质量计划、现场施工的组织设计文件、施工质量在控制方面的基本制度、现场的施工质量控制的工作流量。四、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管理活动。是为了保证合同的工期以及合同的质量满足要求,并且对于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进程中,存在的资金费用,经过不同的活动达成预计的成本目标,所采用的活动可以是协调、控制、组织或者是有效计划等,同时还可以将成本的费用合理降低的管理形式。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成本的预测,也就是明确成本的控制目标,具体是依据施工的人员、机械的设备、施工的条件以及标价,对施工的成本开展科学预测的流程,最终将管理的方案有效制定。同时,成本的控制也是贯穿在施工项目的全过程中,从投标一直到最后的竣工,所以成本的控制也要严格重视。对于成本的控制必须运用正确的技术以及材料,才能够将成本有效减少,所以一定要寻找到有效的途径。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激励的机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可以将一线的项目职工激增成本核算的意识,材料节省了,工作量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效益自然会有效改善。五、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在一般的情况下,其工期设置的都是非常明确的。有时因为工期紧,给施工的进度带来极大的压力。为避免施工进度的压力,施工的管理组织一定要对进度的管理拟定正确的管理步骤。

1、资源是否合理的供给,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料的需求包含机械、人力、资金以及材料等方面。在还没有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对于施工的进度计划,进行合理的资源编制。要使得资料的供给可以有计划可寻。

2、水利工程在施工之前,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施工的主要进度细节,多方面分析施工流程的关键点,将施工项目的流程计划合理的拟定。

3、如果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所运用的项目流程计划,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停止,并且要尽快的设计出应对措施。因此,一项不合理的流程计划,是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的,在拟定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周全。

六、小结: 总之,水利工程项目的盈利点是否突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利工程项目能否在竞争市场上独占鳌头的有利武器;是安全的目标、造价的目标、进度的目标、质量的目标能否实现的有利保证。因此,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现如今的水利工程企业最为重要的基本点。

篇(4)

本文以XX公司采购项目管理项目为例,结合作者实践,主要论述了项目范围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内容、项目范围的定义、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如何进行项目范围的确认和范围的控制等五大过程,并探讨了该项目范围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针对存在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改进思路。

【正文】2012年3月,我参与了XX市XX企业的X公司采购项目管理项目的建设,由于本人具有较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项目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又是单位软件开发部门的负责人,因此有幸被指定为该项目的项目经理。XX公司采购项目管理项目是投资70余万元,项目开发周期7个月,项目团队有15个人,包括:项目经理1人,开发工程师8人,测试工程2人,文档工程师1人,配置管理人员1人和SAQ 2人。该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该系统结合X公司招标工作的需要,系统划分为网络通讯层、硬件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应用中间层,设计并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采购项目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我的工作空间、综合业务、会议纪要、用户系统权限模块、系统日志、公告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功能模块。

在项目启动阶段,公司领导组织召开了项目启动会议。会议上,领导介绍了项目的前景以及项目的重要战略意义等。为了便于该系统的实施与推广,XX公司采购项目管理项目系统采用了B/S结构。另鉴于对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公司决定采用三层架构模式,以基于构件及服务技术的开发、整合、项目工程化管理的ResourceOne作为支撑平台,为一体化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分配角色和权限、角色的身份验证、一体化系统界面的统一集成提供了环境。以IBM WEBSPHERE作为中间层运行环境,鉴于XX企业大部分业务系统数据库均采用ORACLE 10G,为了便于该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具有更好的兼容性,此系统也采用此版本数据库技术。

由于本项目的建立,涵盖短信提醒、可移动办公等内容的有效沟通渠道,实现了后台支持前台、部门相互协调、渠道顺畅、沟通到位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为了保证采购项目管理系统的顺利实施与交付,在本项目中,项目范围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范围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界定项目包含且只包含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并对项目其他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以保证顺利完成项目的所有过程。确定了项目范围,也就确定了项目的工作边界,明确了项目目标和项目主要可交付成果。对于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如果不能明确地定义和有效地控制项目范围,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如何做好范围管理工作,我主要从项目范围管理的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管理。

一、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范围管理计划,规范项目范围管理工作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项目经理要想真正管理好项目范围,没有必要的技术和方法是肯定不行的。国外曾经有人对项目失败原因进行调查,其中计划被放到了首位,可见它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为此为了避免项目的夭折,我借鉴了公司相关项目的模板,制定了该项目的范围管理计划。在此计划中包括了定义项目范围、制定详细范围说明书、定义和编制工作分解结构以及验证和控制范围的步骤和方法。为了确保该项目管理计划的合理、有效,我还召集了相关专家、范围管理等技术经验丰富骨干任何等若干重要项目干系人,对此项目范围管理计划进行论证。

二、《项目范围管理计划》为纲,做好项目范围的定义和创建工作分解结构工作

定义详尽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它主要是基于项目的主要课交付物、假设条件、限制条件等。在本项目中根据本项目的章程和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项目管理计划,进行详细描述项目和产品的过程,并把结果写进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中。详细范围说明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项目的目标。包括成果性目标:后台支持前台、部门相互协调、渠道顺畅、沟通到位,提高工作效率。

2、项目的可交付物:到位管理、事务管理、绩效考评、监督管理、金点子、营销论坛、远程培训。

3、产品验收标准。提交可交付物后先根据政策文件与客户一起进行评审,然进行项目试运行正常且稳定1个月后进行验收。

4、项目的约束条件:2012年10月1日完成项目交付工作。

完成项目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采取分解的手段把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成更容易管理的单元,最终得出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在此项目中,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是在项目范围书基础上制定的。本项目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方式是以项目进度为依据划分WBS,第一层是大的项目成果框架,每层下面再把工作分解,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结合进度划分直观,时间感强,评审中容易发现遗漏或多出的部分,也更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

三、做好项目范围确认工作,确保项目准确、满意完成

范围确认是项目干系人(发起人、客户和顾客等)正式接受已完成的项目范围的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WBS上的可交付物进行监控,对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的可交付物及时进行会议评审,涉及核心业务的,提供相关文档由客户一起进行确认.比如,在事物管理开发完成后,我组织组长、业务专家依据政策文件逐一进行会议评审,评审后要求测试人员写测试文件,并将系统计算出的结果截图附在测试文件中,发送给客户相关人员进行确认。

篇(5)

(一)倡导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主张顾客导向原则,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倡导公民即顾客,以顾客满意为宗旨。认为政府的责任是按照公众的需求向社会提供服务,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应以顾客的参与为主体,注重换位思考,通过顾客介入,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顾客的偏好,并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应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成本的节省。主张通过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行政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地方去,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只有竞争才能迫使政府对顾客的需要变化作出迅速反应,促使其以竞争求质量,以竞争求效率,广泛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创新运作方式,更有效率的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三)讲究“结果导向”,实施绩效目标控制

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之签定绩效合同,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关注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主张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主动、灵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应。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顾客导向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是准确掌握员工思想动态。由于员工的年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等均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把准员工的思想脉搏,对员工的思想变化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每个员工思想的不同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教育和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二是积极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员工的很大一部分思想问题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引起的,因而在做好有关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要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解决职工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增强组织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把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三是善于采取措施激励人心。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关怀、重视、尊敬和信任。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政治敏锐性,善于发现员工的先进思想,运用激励手段,及时总结,大力宣扬,用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事例去教育引导员工,另一方面要有伯乐之眼光,善于发现政治立场坚定,党性修养、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高,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纳入政工干部储备程序,积极培养和选拔人才,形成政工干部成长长效机制。

(二)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充分发挥竞争优势

篇(6)

从上述事实性知识或判断性知识来审理治理理论,这一理论兴起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公共权力结构和政府管理的破碎、僵化并出现危机,反映在治理话语中,则集中体现在三个论点上。其一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国家已经丧失应有的行为能力,也难于预测自己的行为后果,甚至难于避免产生有害的决策;并受落后的思想束缚,不时颁布不适宜的或无必要的合法性迫使各种群体接受。其二是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地位危机、社会一致性分裂和文化分裂,公众对公共权力的效能和未来越来越不抱幻想,公众的心灵世界碎片化,行为边缘化日趋严重。其三是作为社会一致性中枢的公共行政体系能力衰减,并进一步成为公众的负担,中央集权、分等论级的控制不再有效;科层系统陷入了的怪圈,公共政策无力承受大量社会需求,无法对太多和太矛盾的公共问题做出裁决,超优政策真正的仲裁者是国际市场。对于这一总体性的危机,治理话语走向了积极的知识重建:在文化上返古希腊之本,在政治上重开自由主义之源,在实践出路上择定新制度经济学,在技术上亲和于管理主义,从而推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政治学理论和分析方法。

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治理理论是人类在寻求解决社会一致和有效性问题上做出的一次深刻的认识转折与制度突破,在一定意义上,包括近代以来在内的一切政治学知识都在这一框架下实现了新的整合,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判断上,政治学知识体系都在悄悄地脱离统治这一核心而转向个人对公共事物的关心这一主题,由此导致现代政治类型在三个维度上发生重大转向:

第一,从高级政治向低级政治变迁。一般而言,高级政治首先是指那些在国际关系中意义重大、影响非凡的决策活动,如讨论一国是战争还是结盟等等。其次高级政治是指在共同体层次上、有关民族国家问题的重大决定和政策制定,如号召种族或集团一体化,或是与产权制度有关的政治关系的变革,如私人产业国有化,或者对政府的体制和形式进行根本性变革等等。所谓低级政治也是一种政治类型,这类决策不涉及对国家或国际社会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它涉及次要性的决策,如将大型社会系统保持在某种均衡状态。低级政治通常由官员和管理者们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实行,一般属于官僚政治行为,功能是在不干扰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条件下为贯彻高级政治决策所进行的活动。在国内层次上,低级政治包括通过有关防止环境污染的法规;决定提高最低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对外贸易、旅游和投资往来的促进等等。现在应当已经到了把上述思维方式颠倒过来的时候了。

第二,从暴力政治向规劝政治变迁。战争或以战争相威胁,革命及各种规模的国内骚乱等等是暴力政治形式。个体或国家之所以发动战争或以战争相威胁,其目的总是在于改变或控制对手的行为。虽然只要暴力或暴力威胁仍被人们用于实现政治目的,那么人们就不能否认暴力在政治中的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应当是有限的。相反,规劝政治应该是公共政治活动中的基本形式。规劝政治一般是指伦理的、道德的、合作的和相互依存的和交易性的政治,比如谈判、协商、立法、集体讨价还价,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合作或激烈的竞争。当然,前提是这种竞争是普遍接受的,并且在预先规定其法则的基础上进行。

第三,从等级政治向复合政治变迁。等级政治是权力和权能的增殖以金子塔结构为前提的,由等级政治所决定的政治关系表现为下级单位从属于上级单位,每个等级社会当中的顶峰都是最高权威,但这一权威并不一定总是合法的,权威的下属是各级权力层次,每一下属权力层次又控制着更多的下级次层次,这一系统最后通到普通公民,最后为塔基部分决大多数的人民无所抗辩地承认。与之相反,复合政治是指平等或接等的行为者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社会由信息畅通的、积极的和自治的政治单位组成,这些政治单位对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幸福往往采取十分戒备的态度,然而它们也承认相互合作和秩序井然的共存既对自身利益有利,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所在。复合政治只有在具备充分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其成员需求的社会中才能付诸实践。进一步推断,复合政治应有一套自由的和竞争性的教育和信息系统,该系统无需依赖于对大众传媒介实行垄断性控制,而等级政治的目的是通过发动具有强烈倾向性的宣传运动来造成一种虚假的社会一致感。

政治学知识要具有真理性,她就必须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反映政治生活的本质与规律,但这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因为它需要政治生活的充分的展开,真正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而不是同人相异化的日常生活。政治学知识的发展与人类思维的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当人类的思维已经进展到能够充分把握自身生活的程度时,政治生活的神秘性、彼岸性才会消失。低级政治、规劝政治和复合政治的形成,使得政治学知识发生重大转变,并为治理型政治学代替统治型政治学提供了基本概念。兴起于现实公共政治生活危机中的治理理论,它之所以能引起政治学知识的转向,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新的思维回应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变革。从近代从统治—解放的政治到治理—生活的政治的变迁,体现了公共权力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公民权利真正成为公共权力唯一合法性源泉时,治理—生活的政治才真正有利于市场秩序,政府制度才会内生于市场秩序。应该说这才是民主政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换言之,主流民主政治学长期以来都未能到位。所以治理理论更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精神。

从治理型政治学的应用或其实践战略来看,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是其必然的逻辑展开,是治理型政治学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如果把治理型政治学看成是一种新的政治科学研究纲领,那么按照拉卡托思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有关硬核和保护带的理论,治理和新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恰恰体现了科学研究纲领中硬核和保护带的关系。因此,割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容易降低新公共管理的政治学科的性质,减弱治理理论在回应现实问题时的力度,而且也使治理理论在学术论战中失去有效的保护带。国外有些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之所以和治理理论有关,是因为“掌舵”是分析公共管理的核心,而“掌舵”是治理的代名词,简略分析一下新公共管理的原则框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点。

作为新公共管理内容的主体,它有两个基本学术支持:管理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管理主义在这里的应用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公共部门,强调直接的职业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评估标准、根据结果进行管理,以及更晚些时候所提出的接近消费者——公民的观念。新制度经济学则是把交易成本分析和激励结构引入公共服务中,通过新的激励制度安排削减官僚机构,通过承包和准市场的运作方式实现更有效的竞争以及消费者选择。而关键也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统治结构羁旁的官僚政府,以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推动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大致如下:(1)把控制权从官僚手中转到社群手中授予公民;(2)推崇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3)驱动政府管理者前进的是自己的目标——部门和角色的使命,而不是文本的规则和规定;(4)公共管理者重新把自己的公众定义为消费者,并且为它们提供选择的机会;(5)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事后服务;(6)把精力放在赢利而不是简单地支付财政拨款上;(7)实行分权制度,主张参与式管理;(8);公民评估自己的者的绩效时,关注的不是投入而是结果。

在一个全球化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变革时代,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新的治理形式,以便在经济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让社会获得有质量的增长,治理理论正成为回应这一变革的强势政治理论话语,支持这一话语体系的价值观和以之相一致的知识文本,修正了主流政治学的统治理论,并在全球范围引起政治家、学者以及官员、实业家的共识。立于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理解治理理论时,我们深感这对重构中国民主政治知识体系,寻求善治的制度平台和有质量、有效率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摆脱市场化进程中公共管理的低效甚至多方面的失败,在新的合法性基础上重建社会信仰,均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从社会或区域之间竞争的可持续性来看,治理理论资源合法充足的利用,应当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本的一种提升途径。中国正在发展公共管理制度,开始研究公共管理的知识,以便为有效地治理中国提供基础性条件,这一努力要趋于最后的成功,可能需要在以下三点达成共识:

篇(7)

工程项目管理是把“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的的管理方法体系”用于工程项目。当前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往往都会涉及到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诸多方面。相应地,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上述这些方面的管理的核心和主干就是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

成本是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成本管理是指在满足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必要的项目管理过程。获取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本质表现,成本管理影响着其项目盈利空间的大小。由此,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项目管理的本质,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可以说,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都是为了防范由于片面强调减小成本而忽视合同管理成本投入,盲目追赶进度,忽略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而导致法律代价的激增,进而从长远的整体性角度提升项目的盈利空间。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管理是指在法律对合同的规范与指引下,从合作方的初步选定开始到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终止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履约管理、变更管理、索赔管理争议的解决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合同管理可以维护甲乙双方的正当的合法权益,使合同双方愉快地履行各自的义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合同纠纷,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工程成本的控制目标。

合同管理则是上述其他项目管理组成部分的依据和保证。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要素如质量、进度、安全、范围、成本等因素往往都是通过合同进行规范的,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就是对相关合同的管理。所以,应该认识到合同管理对于工程项目及其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运用合同规范成本管理。通过关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这两个核心要素,合理处理好成本管理与合同管理的关系,既注重合同管理的成本控制,又注重成本管理的合同规范,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1 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合同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在合同管理中也需要有成本意识,尤其是在项目初期和项目收尾阶段。在订立合同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各种谈判技巧和合同价格确定方法,提高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效益,在项目收尾阶段,要提高索赔意识,拓宽利益空间。

1.1 掌握项目前期阶段的合同价格方法,降低价款成本 “招标谈判”法是很多合同项目的价格都采用的常见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市场资源相对宽松,可供选择厂家较多,需要较大而消耗稳定集中的材料、配件,可充分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实行招标采购,利用供方的竞争,实行“货比三家”达到质优价廉的目的,同时也可避免由于独家供应而带来在资源价格、货款上被牵着走的被动局面。[1]

“一调两审”法一调指的是需要签订合同的项目确定后组织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查;两审中的一审是指合同具体承办单位与对方的初谈,二审是指由合同管理科召集有关单位与对方正式谈判。这样通过一次调研两次审价,可以将合同价款压低到最低限度。

“成本分解”法在实践中,工程项目合同签订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方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交自己认为很合理的预算报价,当进行洽谈时,对方以依据国家规定作为理由,而我们又没有充分的证据,对方是不会同意降价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标的技术含量低,成本构成比较明确的合同,应采用“成本分解”的办法与对方谈判。具体做法是:先让对方将标的分解报出价格构成明细,将人工、材料、设备、管理费等分开计算,然后逐项审查,每一项均给对方合理的价格,以审查后的价格作为基础,对照市场价与对方确定合理的价格。采取此种方法,可以取得充分的理由使对方同意把价格降下来。[2]

“权力限制”法指的是在合同价格谈判中,对合同管理人员所拥有的可自主决定的范围予以一定的限制,在此范围内,合同管理人员可以自主决定,超过这个范围则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方能决定。所谓权力限制法就是将相关部门认定的价格,作为领导授予的最高价格与对方摊牌,有意避开人情关系和技术工艺问题,与对方巧妙周旋,达到对方接受相关部门认定价格的一种合同价格谈判方法。对于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性和垄断性较强的项目合同,由于进行成本分解很困难或因承揽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合同价格谈判往往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权力限制法。使用该办法时,一方面要取得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广泛收集信息,确定一个实际可行的价格。在洽谈过程中,多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利用本单位的实力和市场优势打动对方,这样可以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效果。[3]

“不平衡报价”法是指在总报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内部各子项的单价,争取实现既不影响总报价、中标后又可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对先施工的子项单价可适当提高,后施工的子项单价适当降低,以利于资金周转和增加资金时间效益;估计今后工程量可能增加的子项单价可适当调高,而工程量可能减少的子项单价可适当降低,从而增加工程项目总收入。[4]

1.2 树立项目收尾阶段的索赔意识,拓宽利益空间 索赔是指由于合同一方违约而使对方遭受损失时的由无违约方向违约方提出的费用补偿要求。许多工程项目中成功的索赔成为项目管理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很多有经验的项目管理者非常熟悉“中标靠低价,赢利靠索赔”的策略,因而索赔应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受到高度重视。所以,合同管理者应该熟悉索赔的类型,积极拓宽合同的利益空间。索赔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索赔依据分类,可分为合同内索赔、合同外索赔、道义索赔。合同内索赔是可以直接在合同条款中找到依据。这种索赔处理容易一些;合同外索赔是索赔的依据难以在合同条款中找到但可从合同条款推测出引伸含义或从适用的法律法规中找到依据;道义索赔是指在合同内外都找不到依据或法律根据但从道义上能够获得支持而提出的索赔,这种索赔成功的前提一般是业主对项目承担方的工作非常满意,项目承担方损失很大,业主预期双方将来会有更长远的合作。按索赔目的分类,可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其中工期索赔是对因非项目方自身原因造成的工程拖期,项目方有权要求业主延长工期避免后续的违约和误期罚款。费用索赔是由于业主的违约责任给项目方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项目方要求业主给予经济补偿的索赔。

当然,索赔必须有合理的动因才能获得支持。一般来说只要是业主的违约责任造成的工期延长或工程项目费用的增加。工程项目承担方都可以提出索赔。常见的业主违约包括业主未及时提供施工图纸、未提供合格场地、业主指令错误、延迟付款等。

索赔也必须有相应的证据支持。合同或工程程序中对索赔的依据也应有明确的规定。提出索赔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充分的证据和详细的记录,缺少任何一项材料,业主都有权拒绝项目方的索赔。索赔的证据包括业主指令、会议纪要、来往信件、备忘录、工程进度计划表、技术文件、施工图纸、照片、施工记录、各种采购发票、业主工程师签字的日工单和施工方案等。[5]所以,充分利用业主合同中留下的“开口”点,依据施工过程中收集的证明资料,利用业主变更设计等时机,在结算中争取主动,必要时进行索赔,可以拓宽利益空间,从而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向业主索赔以及业主对项目方的反索赔是合同赋予双方的合法权利。但发生索赔事件并不意味着双方一定要诉讼或仲裁。索赔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一项正常的合同管理活动,大多可以通过协商谈判和调解等方式得到解决,这样,也可以节约一定的诉讼精力和相关索赔成本的投入。

2 成本管理中的合同规范

2.1 成本管理中合同规范之必要性 合同管理则是深化成本管理的突破口,项目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项目都可纳入项目的内外合同体系,成本管理需要恰当的合法有效的合同规范。

随着经济活动中合作的多元化,根据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要求及“算管结合、算为管用”的原则,企业注重内部劳务市场、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材料市场等内部市场的建设。项目经理部与这些内部市场主体发生的是租赁买卖关系,一切都以经济合同为基础,它们以外部市场通行的市场规则和企业内部相应的调控手段相结合的原则运行,构成辐射型项目成本核算体系。项目内外的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项目的成本。[6]合同履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发生和成本控制的过程。而项目管理要求以总包合同为行动纲领,各分包合同及内部合同中各项经济条款要服从于总包合同,同时必须满足成本控制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形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各级合同的签订必须满足成本控制的总要求,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以加强和完善成本管理来进行工程管理。

2.2 成本管理中合同规范之具体措施

2.2.1 加强合同条款签订管理,做好成本预测预控 无论从合同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成本预控预测的角度出发,都必须签订好合同,合理确定合同需要的各项指标。成本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搞好成本预测。各种合同(包括各作业层施工合同、劳务合同、材料合同、机械设备租赁合同、构件加工合同等)一经签订,资源的消耗就基本落实,计划成本就成定数,因此,项目实施前各种合同的签订直接地体现成本预测的结果。

2.2.2 强化合同履约过程管理,全时段有效控制成本 成本控制的过程实质就是合同的履约过程。加强合同的履约管理,可以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使成本的预控预测落到实处。为此,要根据各类合同中体现的成本预测结果及自身管理水平,编制详细的成本计划及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措施,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要以项目经理牵头,项目核算员为主,项目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要建立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成本分析与考核体系。[7]

2.2.3 建立合同履约考察机制,有效掌握项目的成本结果 为确保通过加强严格的合同管理实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在合同履约终了时,要对合同履约结果进行全面考核,真正落实各个岗位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对管理者、责任人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以便对项目的成本结果了然于胸。

参考文献

[1]张爱宁.国际许可合同价格谈判技巧[J].中国律师.1999(6).

[2]赵界欢.浅谈加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6).

[3]高程.企业合同管理的方式与方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2(1).

[4]唐素蓉.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1).

[5]陈启明.大型建设项目的合同谈判与合同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篇(8)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9-0045-03

[作者简介] 饶颖明,江西省教育厅中招办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江西 南昌 330046)

廖 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管理。(北京 100083)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与区域经济竞争白热化,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而残酷的市场争夺。作为引导和调节竞争和合作方向的企业管理价值观也处在深刻剧变当中。企业的竞争,滋生了价值冲突和不择手段,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企业管理如何在股东、客户、员工、合作者、社会各方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成了21世纪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崛起的环境中,在解决价值冲突、调节不同主体利益的实践中,隐隐约约催生出与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更加符合时性、更能体现人与人的相互关爱和全面人本关怀的共赢共享的企业管理价值观。

一、什么是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

管理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管理的意义、管理所追求目标的总的评价和总看法,是人们对管理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判断。凡是认为最有意义、最值得追求的目标,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反之,就是最无价值的东西。

企业管理价值观首先必须明确区分企业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终极价值观”是对企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终极状态的描述。而“工具价值观”则是企业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方法、途径或手段。我们常常十分关心利润、效率、公平等企业管理的工具价值,忽视了管理作为追求人类幸福的远大理想价值。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们的现实地位和利益规定了人们的价值观。这里的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围绕着利益旋转的,只有深入到利益关系和利益观,才能真正理解人们在管理价值观上的差别和对立问题。所以企业管理价值观的核心是如何处理股东、客户、员工、合作者、社会各方利益。也就是说价值的主体怎样把握自己的地位、利益、使命、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等,是管理价值观的实质和核心。

因此,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股东与管理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利益分享机制,达到你赢我赢大家赢,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增进人类共享幸福。

二、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的历史追溯

管理作为探求做人做事的学问,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做事,即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做人,即搞好多边关系。应该说在做事提高工作绩效方面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利用人们牟利的动机和赚钱的机制,使社会财富极大涌流。在财富高度集中、一些人暴富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另一些人破产倒闭,被挤到社会边缘,贫困得无立锥之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日益加剧。因此,如何处理扭曲的社会现象,矫正只关心利润、效率等企业管理的工具价值的短视,剔除单赢和只顾一方价值实现的罪恶与弊端,是管理研究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的首倡者当属美国管理学家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实质就在于:工人和管理人员双方实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一方面是工人和管理人员对待各自职责的态度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劳资双方相互态度的改变:从对立、斗争到合作、和平,因为只有合作才能互利。他甚至把劳资两利看作衡量一切管理的价值标准。他说,“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案,如果从长远眼光来看,不能使劳资双方都满意,如果不能表明他们的最高利益是一致的,如果不能给双方带来彻底而诚挚的合作,使他们同心协力而不是分道扬镳,那么,这种管理制度就不值一顾。”这就是泰罗科学管理哲学的精神所在。

德国的韦伯(Max Weber)于1904年发表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对基督教新教伦理作了深刻的研究,认为新教伦理对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韦伯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所谓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人以其天职为任务,合理而系统地追求预期利润的态度,作为一种思想方式,其核心是合理性和禁欲,即通过严密的计算和使用正当方式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在经济行动中就是利用交换机会以和平方式取得利润。韦伯的这种观点被现代的许多学者称为创造性的见解而加以接受。

行为科学,使得管理者从满足被管理者的需求出发,更好地调动了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劳资双方也均由此而获益。

美国管理学者肯・布兰佳(Ken Blanchard)在“价值管理”(Managing by Values)一书中,认为唯有公司的大多数股东、员工和消费者都能成功,公司才有成功的前提;为达到此“共好”(Gung Ho)的组织目标,组织必须逐步建立能为成员广泛接受的“核心信念”(Core Beliefs),并且在内部工作与外部服务上,付诸实施,成为组织的标准行为典范,才能获得真实的与全面的顾客满意。价值管理对企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够传承落实公司的远景,更能设定企业员工守则、工作信条等方法,在组织内部进行各种层面的沟通,凝聚组织、团体、团队与个人的目标成为共同信念,以增加组织成员的生活品质满意度,最终做好顾客服务,从而持续增加组织的竞争力和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

20世纪90年代英国城市大学罗尼・莱森首先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基础型和理性型管理理念不同的发展型管理理念。莱森把管理理念作为一棵生长在土壤上的大树来描述三者的区别:从生长的土壤来看,认为基础型管理生长的土壤是古典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土壤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型管理的土壤是浓郁的人文思想。从三者的根来看,基础型管理的根是政治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根是行政学、行为科学,发展型管理的根是发展生物学和社会生态学。从三者的枝干看,基础型管理的枝干是追求卓越,理性型管理的枝干是成效管理,发展型管理的枝干是发展中的组织,这个组织是学习型组织。从三者的结果来看,基础型管理的结果是最终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结果是企业组织化;发展型管理的结果是个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了自我实现和发展。因此,发展型管理理念不再是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基础型),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理性型),而是在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强调入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管理的目的是引导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全球社会的相互依存;管理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断成长和组合的过程使管理不断优化,而承担这种成长和组合的载体是“学习型组织”。

显然,发展型管理理念首先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在未来的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一种制度安排,而是与社会文化、人的愿望、激情、意志等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管理的境界在于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的组织氛围,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潜力的外化,即创新,从而使人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其次,发展型管理理念强调个人、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在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结构中,个人之间、组织之间、国家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具有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因此,在管理中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合作的观念、信息的观念、创新的观念、竞争与和谐统一的观念,开放才能交流与沟通,合作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掌握信息和知识,才能不断创新和完善自我,而创新才能促进人类和人自身的进化和发展;竞争是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压力和动力,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应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发展模式。这些理论的有机综合,体现了个人、组织、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体现了管理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赢共享共存的价值追求。

三、为什么时代呼唤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

当前就国内来说,中国企业管理价值观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些企业主一是忽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负的责任,尽量逃避缴纳税收以及社保费用;二是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三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四是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五是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自己谋利润;六是行贿受贿掏空国有资产,搞假破产逃避债务,通过虚假包装到市场上圈钱。

就国际来说,国与国之间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公平,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在西方现代管理实践中十分强调竞争的作用。在“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研究竞争战略,夺取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创立独家名牌,消灭竞争对手,占据垄断地位,压低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材料的价格,套住顾客用户等一系列手段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做法。跨国公司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就非要与竞争对手拼个你死我活不可。可以说资本主义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图的牟利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种社会主义公益精神和利他思想。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企业应当与股东、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竞争对手之间应当寻求和睦相处的可能性,并将各自的优势综合起来,努力扩大及开拓市场,并分享其利益。从竞争到竞合、从单赢到共赢、从独享到共享的制度安排和理念便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四、树立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的建议

首先要建立合作共赢的管理文化。在知识经济和人格经济时代,应打破传统的“你赢――我输、你输――我赢、你输――我输”的竞争观念,树立“你赢――我赢――大家赢”的共享观。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所在的团队,每一个公司,我们与合作者之间,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家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每个人在寻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应主动考虑别人的利益,以互利、互信、互赖、合作代替独立竞争。倡导追求多赢和共同的成功。树立精诚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观念。只有通过团队精神和合作,才可能达成高目标,创造奇迹,树立开放的心态,促进资源共享、实践共享。

其次要建立共赢共享的制度。应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正式的规则,在制度框架内,每个人都能公开地自由地充分地表达和争取自己的利益,通过充分地沟通、平等地协商,通过规范程序达成利益分享方案,并且在交往双方达到互利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不损害第三者的利益,然后将利益分享方案以契约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

三是要反思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鼓励企业重新确立与现代经济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感,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调整自己的目标取向。优秀企业的月标定位,应超越经济范畴进入伦理范畴。企业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对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消费者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收益,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淘汰出局。企业要以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观来对待生产者问题、消费者问题、投资者问题和环境问题。企业目标应把握“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一种共识,即面向未来的企业管理目标,是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满意、社会满意”的“四满意”目标。这个目标体系,是把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体系;是把企业经济效益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联系起来,并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体系。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高境界追求,是一种不能回避的目标选择。

四是要发展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又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国际市场竞争的趋势是从竞争走向竞合,成功并不只能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也不需要熄灭别人的灯火以使自己明亮。我国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企业间尤其是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国际间的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整合经济,坚持靠产品创新和服务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达到共赢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1 结合工程项目,编制施工计划

1.1 编制依据

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首先需要确定编制依据。编制施工计划必需以所承包的合同工程项目、工程总量、工期要求、施工图纸、施工图预算、合同价格及其他各项指标为依据,结合施工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材料、机械设备和运输能力等施工条件,编制施工计划。明确了编制依据,编制施工计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2 编制原则

编制施工计划,需要遵循如下编制原则:

(1)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工程施工安全重于泰山,质量就是生命,编制施工计划时,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计划指标。不顾及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而只求进度的计划指标,可能会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

(2)计划安排要坚持按施工方案及施工程序合理组织施工,确保重点,照顾一般,分清轻重缓急,注意保持工程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讲求经济效益。

(3)做到综合平衡,全面安排。在施工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统筹安排,确定施工流水,合理划分施工阶段,建立各种相对的平衡关系,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克服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确定总体上完成施工组织的安排,实现合同要求。

(4)要贯彻积极可靠而留有余地的原则。计划指标要建立在平均先进水平上,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同时又要避免片面强调留有余地而在计划指标上打埋伏。过高和过低的计划指标都不利于工程项目科学有序的进行,同时还会对有限的资源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浪费。

1.3 在工程项目中主要内容和种类包括:

编制—套完整的施工计划,内容需包括总工程数量、劳动总工日数、施工总进度和年度安排、工程总造价和年度工程费用、主要材料、机械设备等要素。根据工程项目具体情况,应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编制年度指导性计划、季度计划、月(旬)计划、甚至日施工计划。根据施工规划的要求和指标,计划出完成的工程项目和工程量,安排施工进度,部署施工劳力,以及提出财务、材料、机械设备、运输等保障计划和各项指标。月(旬)计划或日施工计划围

绕年度计划和季度计划而展开,将所属的内容具体化。

1.4 施工计划的编制方法

1.4.1 施工进度的主要事项:

施工计划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进度计划是各种施工计划的核心。因此,编制计划首先要做好进度计划。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要发动班组,让大家参与讨论,出谋献策,修改补充,使计划符合实际,有可靠的群众基础。一般编制施工计划的方法步骤如下:

(1)根据设计图计算出工程量和所需的劳动工日、机械台班。

(2)根据劳动工日、机械台班的情况和作业时间,按施工工序调整工程项目和工程数量,区分任务。

(3)确定施工顺序、方法和作业组织,使现有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4)根据以上计算和安排,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和劳动力平衡计划。

(5)编制材料、机械设备、运输、财务等计划。

1.4.2 编制工程施工资源需求量配套计划

资源需求量配套计划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临时工程计划,临时工程计划一般在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前期制定。应本着经济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制定生产生活房屋、便道、电力电讯设施、生活区供排水设施等临时工程计划,要既能满足工程施工需要又能节约开支。在编制临时工程计划时,便道、风水电设施等应能满足施工要求㈠临时房屋能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并布置在不受洪水、坍方、滑坡、雪崩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有条件时还可考虑职工业余生活、企业文化宣传等因素。

(2)编制劳动力需求量计划。根据已确定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可计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将同一时间内所有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累加,即可绘出每天劳动力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劳动力需求量图表。人力资源部门可根据编制的劳动力需求量计划做出劳动力进退场时间计划安排,保证及时调配,综合平衡,满足生产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在编制计划时,劳动力需求量应保持大致正态分布状态,力求劳动力需求均衡,以避免出现高峰或低谷等不合理的情况;

(3)编制材料计划。主要材料的需求量,可按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和现行的材料消耗定额进行列表计算,然后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相应的年、季、月(旬)主要材料计划,为物资部门对材料的采购供应、组织安排、运输、存放提供主要依据。材料采购供应计划的落实情况直接影响施工进度计划的顺利进行。材料计划中应包括水泥、木材、钢材、砂石、爆破器材、防排水材料、以及临时设施用料等,预制构件及半成品也需列人材料计划当中。

(4)编制施工机具设备计划。根据已确定的施工方法和施工 进度计划,将每个工程项目选择采用的施工机械种类、规格、需要量及使用日期等,编制出主要机具设备计划。在确定机具设备的需要量时,应充分考虑机具设备基本施工时间、辅助施工时间、准备结束时间及进出场所需台班以及使用期间的检修等因素。要杜绝因施工机具设备不足而影响施工生产的情况发生;同时电要防止机具设备过剩而浪费,影响经济效益。

2 施工计划的执行、检查与调整

编制计划只是计划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计划实施的程度关键在于贯彻执行,这是计划管理工作最重要、最艰巨也是最复杂的一个过程。

贯彻执行计划,要保证完成的工作量、进度、质量、成本节约指标、利润指标、定额指标和安全指标等方面都符合计划要求;同时要保证均衡的完成计划,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时松时紧而造成窝工或抢工现象。

贯彻执行计划要充分发动班组和一线生产工人,将制定的计划向班组层层交底,让各班组针对计划制订洋细的作业计划和措施,使计划为广大员工所掌握,成为全体员工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实行按劳分配和各种奖惩制度,使职工的福利与计划完成情况紧密联系。同时,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职工全力主动的完成计划任务。为了完成计划,还要加强调度工作和技术组织措施;开展劳动竞赛,进行经济核算。要加强计划、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检查工作,以保证施工计划的顺利完成。

计划编制过程中,虽然反复考虑了需要与可能间的关系,并达到了平衡,但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新的不平衡,此时要根据掌握的情况,通过调度工作进行调整,使计划重新获得平衡。调度是施工第一线的指挥中心。凋度工作一般以贯彻短期作业计划为中心,围绕完成计划目标进行调度。因此,调度要及时督促检查施工项目的施工准备工作;检查协调劳动力、机具设备和物资供应不平衡情况及各班组之间的配合协调关系;掌握水文、地质、气象变化情况;督促各班组在突况下采取的防范和抢险措施,果断处理现场突发的紧急事故。

3 计划执行结果信息反馈

3.1 计划执行结果统计

计划执行结束后,需要及时对执行结果做出数据统汁,形成反映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资料,如统计报表等。统计报表中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情况、定额完成情况、劳动力使用情况、材料机械使用情况等。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可通过统计报表了解和检查执行情况。统计资料是根据施工原始记录,经过整理、计算、综合得来的。因此,收集好施工原始记录是做好统计工作的根本保证。统计报表要求及时准确。统计报表不及时,它所反映的事实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统计数据不准确,它所反映的情况就不真实。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ll kinds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construction. In the company management,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In the midst of an enterprise, the company, a person usher in the age of career is over, today most of the work of enterprise, the company is developed by the team. But we often find that, most of th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culture is not enough mature, team members are lack of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enterprises, enterprise team members also lack of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on how teams improve their team building, through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o form a dynamic team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a brief elabora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building; The huma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这十多年来,团队建设和管理的话题在不同企业、公司,不同场合频频被提起。团队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当中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一个企业、公司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这个企业、公司是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在很多场合我们清楚的看到,富有活力的、高效的、有超强凝聚力团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能量,为企业、公司创造了大量的业绩。但在这些成功管理的背后,还存在着大量的不怎么成功、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团队管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其中团队建设的问题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下面就团队管理的具体问题作出论述。

一、工程项目中团队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中团队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何建立完善的、卓有成效的团队体系,带动企业、公司的发展,是人们一直思想的问题。在我们国家大部分企业的团队管理与建设当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企业、公司的领导层人员思想意识落后,不具有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一些传统的做法和想法缺乏对人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同时企业、公司的领导层也没有足够的知识结构来展开先进的、科学的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大部分企业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好的团队管理与建设,其根本原因是企业领导层自身问题无法带出优秀的管理团队。人们常说先天不足,而我们国家大部分企业的人力管理、企业建设是根本没有知识储备的。我们国家好多企业的老总是完全没有学过管理的人,在做企业管理中,只能是盲人摸象,在生产实践和团队建设当中逐步摸索,这种情况下,在企业当中就很难出现优秀管理团队。

2、、企业、公司的领导层人员和HR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管理理念。在这种企业、公司的主管领导严重缺乏项目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的情况下,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就很难形成、很难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单位有比较好的人才和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也是不能形成好的企业团队的。

3、人员流动性强,缺乏稳定性。在一个企业的项目管理中,稳定性是团队持续快速成长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层在选择人才上面的不合理、不科学,使得人才不稳定成为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发展的的严重阻碍。很多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企业负责人对培养管理层人员信心不足。在我国大量企业的核心机密、核心材料都掌握在企业负责人的手中。因为大量员工频繁流动,使得企业负责人担心离职人员会成为竞争对手,使得企业负责人就更没有团队建设的信心了。

4、企业管理人员没有一个长远规划,企业没有核心文化,企业员工没有凝聚力。大量企业的负责人在负责企业管理的时候,其目标仅仅是赚到钱,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是没有办法培养好的管理团队的。在样的环境下,企业员工也会有一种过客的想法,干一天是一天,没有想法,就更谈不上建设了。

5、没有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工资指定随意性大,使得人员之间存在差别,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形成不了稳定的团队建设。

6、当前大部分企业团队管理和建设当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的力度相对较小。当前中国不少企业团队在组建过程当中缺乏有效指导,没有相关的专业培训,导致企业团队成长非常缓慢,甚至停滞,造成企业的效益不高,公司发展迟缓。

7、当前大部分企业团队建设中,缺少明确的分工,部门之间、同事之间合作能力较差。大部分企业团队内部工作人员由于在学历、工作经验、性格各方面存在着相当大差异,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权力责任的划分,就很难形成一个好的企业团队

正是因为上面种种原因,对我国企业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障碍,我国企业必须解决好团队管理和建设的相关问题,企业才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二、团队建设和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

上一篇: 科研方法概论 下一篇: 跨境电商的主要商业模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