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1:53: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塑料污染防治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 管道腐蚀、结垢对水质的污染
水在流经未经涂衬的金属管道、配件、水箱的过程中,由于pH值、溶解氧等作用,会对管道内壁造成较严重的腐蚀,产生大量的金属锈蚀物。其次,生活饮用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等,这些金属离子在供水管网内达到一定浓度后,随着水的pH值、余氯量等因素的变化,沉积在管道内壁上,造成管道内壁结垢。管道内壁的锈蚀、结垢必将导致水中余氯量迅速减少,色度、浊度等指标明显增大。当管道内水流速度、水压突然变大或方向突然改变时,就会造成短时间的水质恶化,甚至出现“红水”“黑水”等水质事故。
沥青衬里可能导致水中苯类、挥发性酚类和放射性等指标增大。防锈漆的附着力极差,一般3~6个月就脱落,尤其是不抗水力冲刷;而且,防锈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铅,易造成水中铅含量增加。水泥沙浆衬里近年来再我国逐步推广,据美国自来水协会杂志报道,如果处理不当,其渗出物也会污染水质。
1.3 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
微生物的再度繁殖对水质的危害,除了直接造成细菌学指标的下降外,还会加速管道的锈蚀、结垢。因为这些微生物以水中的有机物为能源进行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各项活动,其产物反过来又会促进金属表面的恶化,形成对管道的腐蚀。
1.4 余氯消毒副产物对水质的污染
余氯虽然能够杀死水中再度繁殖的微生物,起到消毒作用,但同时又会产生消毒副产物,如氯仿、四氯化碳等,这些副产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
1.5 外界造成的二次污染
有时供水系统受到外来的二次污染会造成水质周期性的或间断性的恶化,如:管网系统的渗漏;蓄水池(箱)的外界污染;用水点处的外部水虹吸倒流;分质供水系统、不同供水系统的相互连通。
1.6 供水卫生管理上的原因
2 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防治措施
2.1 采用优质新型管材
传统的镀锌钢管锈蚀、结垢严重,应该逐步淘汰和禁止使用,积极推广使用新型给水管材。目前新型给水管材有塑料管(如UPVC管、PE管)、耐腐蚀金属管(如铜管、不锈钢管)、复合管(如铝塑复合管、衬里钢管)等几类。其中塑料管耐腐蚀、不结垢,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卫生性能和输水性能,但强度较低;耐腐蚀金属管强度高,但价格高且对水的稳定程度不及塑料管,如长期输送也会出现铜绿、锈水现象。复合管兼有塑料管和耐腐蚀金属管的优点而避免了它们的缺点。基于新型给水管材各自不同的特点,建议居住区内供水管道采用复合管,建筑物内供水管道采用塑料管或复合管,DN15mm以下支管可采用不锈钢管。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Key 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construction;environment problem;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096-01
1概述
1.1 施工噪声污染。市政工程施工期间许多施工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会辐射出较强烈的噪声,对附近居民、学校、生活、休息和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
1.2 水环境污染。市政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是施工排放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1.3 环境空气污染。工程施工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扬尘以及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
1.4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
1.5 生态和景观破坏。市政工程有时在风景区内施工,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便道建设、清理现场、取料和弃料及路基修筑而必须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并可能影响到沿线的自然、文物和景观。
2综合环境防治措施
2.1 施工噪声防治措施。
2.1.1 施工期间的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
2.1.2 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或穿插安排高噪声和低噪声的工作。
2.1.3 针对筑路机械施工的噪声具有突发、无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可采取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等措施加以缓解。如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可放在昼间(06:00~22:00)进行。
2.1.4 对距居民区150m以内的施工现场,噪声大的施工机具在夜间(22:00~06:00)应停止施工。
2.1.5 如因施工需要,需连续夜间施工的,应事先报环保部门审批。
2.2 水污染防治措施。工程建设项目产生的废水量不是很大,但如果防治措施不当,也很容易造成水环境污染。针对不同的废水,需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2.2.1 砂石料冲洗废水。其悬浮物含量大,需建沉降池,悬浮物进行沉淀后排放。部分废水澄清后可用建筑工地洒水防尘。
2.2.2 混凝土养护废水。混凝土养护可以直接用薄膜或塑料溶液喷刷在混凝土表面,待溶液挥发后,与混凝土表面结合成一层塑料薄膜,使混凝土与空气隔离。
2.2.3 机械和车辆冲洗废水。应尽量要求施工机械和车辆到附近专门清洗点或修理点进行清洗和修理。
2.2.4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人员应尽量选择有污水排放系统的地点作为项目部所在地,使生活污水进入排污系统。
2.3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2.3.1 工程开挖土方应集中堆放,以缩小粉尘影响范围,及时回填,减小粉尘影响时间。
2.3.2 水泥和混凝土运输应采用密封罐车。
2.3.3 施工道路应保持平整,设立施工道路养护、维修和清扫专职人员,保持道路清洁和运行状态良好。
2.3.4 材料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应防止物料散漏污染。
2.3.5 粉尘、扬尘、燃油产生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害,对受影响的施工人员应做好劳动保护。
2.3.6 施工期间燃油机械设备较多,对固定的机械设备,运行点在敏感点上风向50m范围以内,需装烟尘除尘设备。
2.4 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
2.4.1 清场废物处理施工清场的树木、农作物、杂草,应及时清运。表层土可集中堆存,用作绿化用土。
2.4.2 施工弃土处理。路基开挖废土除部分回填外,应统一规划处置。对弃土应设立弃土场,进行集中处置。
2.4.3 施工生产废料处理。首先应考虑废料的回收利用。对钢筋、钢板、木材等下角料可分类回收,交废物收购站处理。
2.4.4 施工生活垃圾处理。如施工人员集中,生活垃圾需增加处理设施和加强管理,人员较多时可增设垃圾筒。临时垃圾堆放点应有沟道相通,以防浸出液浸流。
施工人员如自建宿舍,应配套建设简易厕所。简易厕所应建成有冲洗水和粪便回收装置的流动厕所。
2.5 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措施。
2.5.1 加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业主单位应加大施工前期的生态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宣传工作力度,加强对承包商、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严禁施工人员随意破坏植被的行为。
2.5.2 管理措施。加强对承包商施工组织方案的审查工作,确保其工程取土、路基填筑及其防护工程按施工图设计进行。施工监理应加大土方、散装建材运送及路基填筑的监理力度,堆放前必须进行防护工程。
2.生产场地的要求生产场地应选择在交通便利、地势较高、生态条件良好、周围环境清洁、远离禽舍畜圈等污染源、空气流通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生产区域。要求通风透气,保温、保湿条件良好,杂菌、病虫鼠害少。
3.生产过程禁止使用污水出菇、保湿等用水,应符合饮用水质量。
4.产品收获后应及时清洁场地清除残留物和菌渣,及时回收残留塑料薄膜。
5.培养料质量要求培养料应色泽正常、无霉变、新鲜、干燥、无蛀,无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等污染,杂质不超过5%,不得使用国家在食用菌培植方面明令禁止的农药。
二、感官质量要求
1.品质要求菇体清洁没有泥土、灰尘及其他污染物、外来物,无病虫害、无开伞、无腐烂、无异味、无冷害、无热害、无畸形、无机械伤。其中腐烂、病虫害为主要缺陷。
2.规格要求规格用整齐度表示。同规格的样品整齐度≥90%。
3.合格率限度要求每批样品中不符合感官要求的按不合格计,总不合格率不得超过5%。
三、病虫害防治
(一)主要病虫害基本情况
1.主要病害细菌性病害及杂菌污染,真菌性病害及杂菌污染。
2.主要虫害跳虫、菇蚊、菇蝇、螨类等。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措施(1)选购抗病品种。菌种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性状稳定、生长快、纯度高、无杂菌、无病虫害的优良品系,生产中及时淘汰弱势菌种。(2)清洁栽培设施及场所。场地附近要无杂草、无积水、无感菌培养料、无垃圾等病虫繁衍场所。(3)灭菌消毒。 接种工具、各种器具、培养基、生产场所要认真进行灭菌消毒。(4)精细管理,创造适宜不同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2.物理防治措施(1)在门窗(培养室)、前屋面(温室)及通风口安装网纱,防止害虫飞入。(2)用糖醋液诱杀害虫。(3)用黑光灯诱杀害虫。
3.生物防治措施采用植物源农药和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
4.化学防治措施(1)真菌性病害及杂菌污染。①用重量为干料重0.1%~0.15%的克霉灵拌料。②50%多菌灵600倍液喷雾。(2)细菌性病害及杂菌污染。①100国际单位链霉素喷雾,或直接注入菌袋杀菌。②800毫克/公斤卡拉霉素喷雾。(3)虫害。①出菇前对出菇场所用50%辛硫磷500倍液、50%马拉硫磷500倍液喷雾,40%敌敌畏烟雾剂熏蒸,进行有效预防。②菌袋中发现害虫时,用22%菇虫净乳油1000~2000倍液注入菌袋杀虫。③出菇后发生虫害,用0.1%鱼藤精,或200倍除虫菊药液,或22%菇虫净乳油1000倍液,喷雾杀虫。
四、栽培管理
1.栽培季节白灵菇属低温型菌种,以当年秋季至次年早春生产为宜。
2.菌种制作母种用PDA培养基,原种、栽培种以麦粒培养基为好,常规制作。菌龄不宜过长,无制种能力的农户可以从正规生产厂家购进。
3.培养料配方(1)棉籽壳78%、麸皮20%、蔗糖1%、石膏1%。(2)棉籽壳40%、杂木屑40%、麸皮10%、玉米粉8%、蔗糖1%、石膏1%。调节含水量为65%。
4.菌袋制作用17×33×0.03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膜袋,袋料灭菌在1天内完成,常压灭菌100℃时维持12小时,冷却到25℃时,无菌操作两端接种,接种量10%。然后,放在黑暗的培养室内,保持培养温度24~26℃,空气湿度70%以下,经常通风换气。经30~45天菌丝长满袋,在温度为20~25℃、湿度为70%~80%的环境下继续培养30天,直到菌袋浓白、菌袋坚实后转出菇房。
5.出菇管理将菇房内湿度提高到80%以上,白天揭去覆盖物,给予光照度为300~1000的散射光,保持温度在18℃左右;午夜后揭膜通风,温度保持在8℃,连续进行大温差刺激,在原基形成前,不可翻动菌袋,以免碰断营养菌丝。原基形成后,应保持温度在12~16℃、湿度在85%~90%为宜。当子实体长到2厘米大小时,揭开袋膜,湿度提高到95%,保持空气新鲜。现蕾较多时进行疏蕾,一般在袋中保留一个,长在两端时保留两个。
6.采收冬季白灵菇从原基形成到采收,约半个多月,一般当子实体长至7~8成熟,带有铜锣边时采收。用手握住子实体柄部轻轻采下,削去残留柄部培养料,用消毒纸包装。
五、包装、运输、贮存
1.包装
(1)用于产品包装的容器,如塑料箱、纸箱等,应按产品大小规格设计,同一规格必须大小一致、整洁、干燥、牢固、透气、美观、无污染、无异味,内壁无尖突物、无虫蛀、无腐烂、无霉变等,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塑料箱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按产品的规格分别包装,同一`包装内的产品需摆放整齐、紧密。
(3)每批产品所用的包装、单位、质量应一致。
(4)包装检验规则:逐件称量抽取的样品,每件的质量应一致。根据整齐度计算的结果,确定所抽取样品的规格,并检查与包装外所示的规格是否一致。
2.运输运输前应进行预冷,运输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防冻、防雨淋、防晒和通风散热。
3. 贮存
(1)以鲜食或加工为主,临时贮存时,应按品种、规格分别贮存。
中图分类号:S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30
农业用膜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可保温、防霜冻、保肥、保墒等,具有增加农业产量的作用。对于我国旱涝严重、气温变化剧烈的省份来说,具有极大的增产、节水作用。农膜技术对于我国的农业化改革、种植结构调整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农膜多为塑料制品,无法在短时间内降解,且地膜厚度一般在0.012mm左右,易碎,不容易回收,在增产的同时也会造成土地污染,影响土地的持续化耕种,需要我们防治。
1 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
随着工业化社会建设的深入展开,环境污染等也越来越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为延缓或解决这一问题,清洁生产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清洁生产定义为在整个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规划,减少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增加生态效益。农业清洁生产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进步、监控体系等的调控,减少、避免各种污染,既能生产合乎质量、产量要求的农产品,又能达到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1]。这一目标主要分3个环节。使用原材料的清洁成产;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清洁;农产品本身的清洁安全。农膜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无法避免使用,但其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所以应全面研究如何预防这一污染,达到农业清洁生产的目的。
2 农膜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2.1 农膜生产的危害
农膜造成的污染是多方面的,具体可分为3方面: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农膜污染造成的最直接的损失。土壤渗透是在自重力影响下液体向土壤深层渗透的现象。农膜残留会造成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量、土壤透气性、土壤缝隙率等的下降。在重力水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残留农膜阻断了土壤缝隙的连续性,阻碍了液体渗透,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大为降低,不仅削弱了土地的抗旱能力,还会引起土壤的盐碱化。农膜的主要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在土壤中抗碎性极强,影响土壤物理性状,阻碍农作物生长,同时妨碍水、肥、气、热的转换,长此以往,会造成土地的大范围减产[2]。据研究,蔬菜可减产5%~40%,小麦可减产7%~20%,玉米可减产15%~20%,大豆可减产5%~10%;对畜牧业造成危害。破碎的农膜容易与牧草缠绕,在牛、羊等牲畜误食后,会阻碍牲畜消化道工作,引起牲畜的疾病甚至死亡[3]。同时农膜物质中的增塑剂具有生物累积性,并具有较低的水溶性,可通过土壤进一步对农作物进行毒害,影响人类及牲畜的健康;对农村生活景观造成影响。我国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残膜回收不彻底,在大风天气影响下造成残膜分散,房屋、树木、田间等都遭受影响,降低了农村环境的美观。此外,农膜飞入灌溉系统中还会造成排水污染,影响灌溉质量,缠绕在播种机中还会影响田间作业。
2.2 农牧污染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膜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农膜生产每年在百万吨以上,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农膜使用面积也在逐渐增加,在2013年,我国农膜产量167.3万t,增长23.07%;2014年197.1万t,增长17.76%;2015年生产213.3万t,增长8.22%[4]。在农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农膜使用率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我国农膜使用残膜率在42%左右,有近50%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每年残膜量在40万t左右,农膜污染十分严峻[5]。
3 农膜污染防治措施总结
农膜污染防治应从制度、技术、宣传等方面全面进行。在制度方面,应制定全面的残膜残留量标准,从地区农膜残留量和每667m2农膜残留量2方面限制农膜残留量,但这需要人事制度、行政条例等进行配合。同时,应该鼓励绿色农膜的开发和使用。当前市场上已经具有生物降解、光降解和生物、光双降解的农膜,其降解和灰化后的农膜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政府部门可在产生商、地方政府、农民3方面鼓励这种农膜的开发利用[6]。此外,还可鼓励农膜的回收,通过经济政策等鼓励人工和机械加大残膜回收的力度。通过统一利用手工、器械等回收残膜,也可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利用优惠政策和行政法规使销售企业与农民共同回收农膜,鼓励农膜的回收再利用,或对残膜进行统一处理。
在技术方面,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在当前绿色农膜使用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可把农膜的回收由收获后转为收获前,可根据作物的特点决定最佳揭膜期。在农膜使用后2―3个月,农膜仍然保留很好的韧性,回收率可达95%以上降低污染;在耕种制度上,可进行农作物倒茬轮作,减少农膜使用率;在农膜本身方面,加强新技术的研制,研究再生利用和复合再生利用等技术,实现农膜的回收利用,可延长农膜韧性[7]。开发塑料混凝土、塑料复合材料等,实现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在宣传方面,加强社会、企业、农民、政府的环保意识,提高农膜的回收率。
4 结语
农膜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环境问题并不能使农民、政府部门放弃对农膜的使用。然而农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可忽视,只能通过制度、先进的技术和广大群众的意识形态对农膜污染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王旭峰,马少辉,王伟,等.风沙作用下塑料地膜破损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探索[J].农机化研究,2012,34(11):245-248,252.
[2]魏国鹏.农村废旧农膜污染与防治技术[J].甘肃农业,2014,26(17):47-48.
[3]海小明,杨小红.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废旧农膜污染情况与防治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4,30(9):40-42.
[4]曹治永,张忠福.山丹县废旧农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35(3):67-68.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分类。针对不同的污染物来源介绍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属环境污染的范畴。环境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某种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便可能产生危害。环境污染根据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浅析:
第一:工业点源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音等。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1)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过去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资源”的生产过程。包括征收污染税和排污费等惩罚性政策,以及政府对环保型产业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鼓励性政策。最后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2)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在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加快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的更新及改造,减少和控制“三废”的排放量,强制淘汰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
(3)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增强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
(5)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和森林缓冲带。在工业污染集中的区域,通过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减缓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度,营建森林缓冲带减小污染物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具体地:
①在粉尘沉降严重的地段,种植阔叶的泡桐、女贞、夹竹桃、毛白杨、大叶杨等滞尘树种;
②在工矿企业周围选择种植抗二氧化硫的树种臭椿、香椿、苦楝、垂柳、桑树、侧柏、杜英、夹竹桃、法国冬青; 抗氯、氯化氢的树种合欢、榆树、木槿、构树、紫荆、槐树、紫藤、梧桐、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防火树种广玉兰、法国冬青、女贞、木荷、油茶、白栎;
③在铅汞污染地区栽植有吸铅尘本领的青杨、桑树;有吸汞能力的桂花、棕榈、腊梅。
第二: 土壤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畜禽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废弃的农用地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区,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标准化施用化肥、无公害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从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施用有关规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2)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同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3)选择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如种植转基因水稻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15]。
(4)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在畜禽养殖区用畜禽废弃物充当沼气底料生产清洁能源,发酵后的剩余物又是高效的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畜禽废弃物的污染难题,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5)对于已经污染的地区,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和Eh等生态、生物修复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从而消除污染。此外在面源污染区构建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进而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危害。
第三:工农业复合污染的防治
在工农业复合污染区,要采取分类治理的措施,对于已经污染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农业生态修复措施,因地制宜地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土壤污染属环境污染的范畴。环境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某种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便可能产生危害。环境污染根据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浅析:
第一:工业点源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音等。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1)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过去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资源”的生产过程。包括征收污染税和排污费等惩罚性政策,以及政府对环保型产业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鼓励性政策。最后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2)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在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加快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的更新及改造,减少和控制“三废”的排放量,强制淘汰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
(3)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增强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
(5)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和森林缓冲带。
在工业污染集中的区域,通过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减缓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度,营建森林缓冲带减小污染物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具体地:
①在粉尘沉降严重的地段,种植阔叶的泡桐、女贞、夹竹桃、毛白杨、大叶杨等滞尘树种;
②在工矿企业周围选择种植抗二氧化硫的树种臭椿、香椿、苦楝、垂柳、桑树、侧柏、杜英、夹竹桃、法国冬青; 抗氯、氯化氢的树种合欢、榆树、木槿、构树、紫荆、槐树、紫藤、梧桐、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防火树种广玉兰、法国冬青、女贞、木荷、油茶、白栎;
③在铅汞污染地区栽植有吸铅尘本领的青杨、桑树;有吸汞能力的桂花、棕榈、腊梅。
第二: 土壤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畜禽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废弃的农用地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区,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标准化施用化肥、无公害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从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施用有关规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2)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同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3)选择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如种植转基因水稻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15]。
(4)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在畜禽养殖区用畜禽废弃物充当沼气底料生产清洁能源,发酵后的剩余物又是高效的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畜禽废弃物的污染难题,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5)对于已经污染的地区,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和Eh等生态、生物修复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从而消除污染。此外在面源污染区构建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进而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危害。
第三:工农业复合污染的防治
在工农业复合污染区,要采取分类治理的措施,对于已经污染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农业生态修复措施,因地制宜地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高等级公路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但其建设过程对声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摸清高等级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施工过程中主要环境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低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公路施工工程管理的必要环节。1概述
1.1施工噪声污染高等级公路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从开工到通车要3~4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许多施工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会辐射出较强烈的噪声,对附近居民、学校、生活、休息和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1.1施工噪声污染高等级公路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从开工到通车要3~4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许多施工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会辐射出较强烈的噪声,对附近居民、学校、生活、休息和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公路施工噪声有其自身的特点,这表现为:(1)施工机械种类繁多,不同的施工阶段有不同的施工机械,同一施工阶段投入的施工机械也有多有少,这就决定了施工噪的随意性和无规律性。(2)不同设备的噪声源特性不同,有些设备噪声呈振动式的、突发的或脉冲特性的,对人的影响较大;有些设备(如搅拌机)频率低沉,不易衰减,而且使人感觉烦燥;施工机械的噪声较大,但它们之间声级相差仍很大,有些设备的运行噪声可高达110dB左右。(3)施工噪声源与一般的固定噪声源及流动噪声源有所不同,施工机械往往都是暴露在室外的,而且它们会在某段时间内在一定
轻度发生区应以预防工作为主,要重视天敌对害鼠的控制作用,通过各种营林措施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存条件,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可采取封山育林、禁猎、禁捕等措施,保护鼠类的天敌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2.中度发生区
中度发生区应积极组织开展防治工作,通过人工、生物、生态防治措施,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应注意加大生物防治比例,尽可能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
植树整地时,可采取挖掘防鼠沟进行物理阻隔;造林时,通过深坑深栽、营造混交林破坏害鼠生境;在鼠害发生地,可采用地箭等物理器械或设置“诱捕阱”进行人工机械捕杀,也可应用多效抗旱驱鼠剂、拒避剂、鼠类不育剂等进行防治。
3.重度发生区
重度发生区应以压低鼠口密度为主,可采用化学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的综合措施,全面开展无公害防治,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限度。
对地下类害鼠可采用溴敌隆(注意保护非靶动物)、多效抗旱驱鼠剂以及地箭等进行防治;对地上鼠类可采用溴敌隆、不育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二、防治技术
(一)预防措施
1、造林设计
在造林设计时,应合理搭配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避免营造单一的纯林;同时,加植害鼠厌食树种(西北地区可加植沙棘、柠条等;东北在姬鼠、鼠平 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樟子松)。要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的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有条件地方,也可先栽灌木,后种乔木。造林设计中要制定林业鼠害防治预案。
2、造林地预防处理
造林前应对造林地进行预防性处理。一是降低害鼠的种群数量,如果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应先进行灭鼠,鼠口密度降低后再进行造林;二是在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以破坏鼠类的洞道;三是改善林地卫生条件,要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杂物清理干净,破坏害鼠的栖息环境。
造林前整地时不要将灌木连根清除,原有灌木根系一旦破坏,地下鼠便会很快侵入造林地危害苗木。对地下鼠活动频繁的地块,要挖掘防鼠阻隔沟,沟壁应垂直地面,以破坏鼢鼠的洞道。
3、造林苗木处理
造林之前,要对苗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技术措施。可用驱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对苗木进行涂干或蘸根,实施预防性处理。
林木保护剂防治是对造林苗木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该项措施无毒杀作用,可保护多种林木不被害鼠啃咬,对主要造林树种、经济林树种和林木种子等防护效能显著,持效期长,操作简便易行。目前常用的有多效抗旱驱鼠剂、P-1拒避剂等。
4、林地抚育管理
造林后至树木中幼龄阶段应加强抚育管理,减少害鼠造成的危害。对于地上类害鼠,在抚育伐时要搞好林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内的灌木和藤蔓植物,破坏害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间和食物储备。同时,控制抚育伐及修枝强度,促进中幼龄林早日郁闭成林。
在害鼠数量较高的年份,可在林内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如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二)物理防治
对于地下鼠可用地箭、弓形夹、灭鼠弹和灭鼠雷等物理器械进行防治。对于地上鼠可设置鼠类“诱捕阱”、鼠类诱捕器等环保型捕鼠工具灭鼠;在树干基部可套置塑料、金属等套管进行防护,或在树干基部涂白、涂抹泥沙或捆扎芦苇、干草把、塑料布等物;也可用粗沙(10~30%)和乳漆混合后涂刷基部,或用其他物质形成驱避剂防护层,阻挡害鼠直接接触树木而防止啃咬。
其中,塑料套管防护法是用硬质塑料管(或其他现成材料,如去掉底部和近口较细部位的矿泉水瓶)套住树的基部,正规套管用塑料压模制成,可分为两瓣,管的粗细以与树干保持3~5厘米的空隙为宜。塑料布套筒防护法是用塑料布卷成筒,围在树的基部(筒内也可填充树叶、土等),应用时,要使塑料筒的基部与地面接触紧密或埋于土中。
(三)生物防治
1、生殖不育技术防治
应用鼠类不育剂防治是通过药剂投饵来降低雌、雄害鼠的生育能力,使害鼠种群长期保持在低鼠口密度状态,以降低危害程度。鼠类不育剂对环境无污染,对天敌动物安全,适用于大面积防治,目前在生产上使用的有贝奥类雄性不育灭鼠剂和植物性不育剂。
2、天敌保护与利用
林业害鼠天敌种类很多,包括鸟类中的猫头鹰、鸢、隼、雕,爬行类中的蛇,哺乳类中的黄鼬、青鼬、银鼬、艾虎、狐狸、豹猫等。对害鼠天敌要加大保护力度,一是实行封山育林,保护天敌的生存环境;二是禁捕、禁猎鼠类天敌;三是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四是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以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人工饲养害鼠的天敌并投放到林地,人为提高天敌种群数量,以达到长期有效压制害鼠种群密度的目的。
(四)化学药物灭鼠
在预防措施和其他防治措施不能有效控制害鼠的情况下,可采取化学药物灭鼠。为避免化学药剂造成人畜中毒、杀伤天敌、环境污染等问题,应选择无二次中毒的杀鼠剂,并以小包装(5~10克/袋)施药,必要时可配合毒饵保护器(包括毒饵保护瓶、罐、桶等)投饵灭鼠。常用灭鼠药剂及使用方法附后。
“毒饵保护器”(亦称“毒饵站”)是指允许害鼠自由进入并取食,而其他非靶动物不能进入的一种能盛放毒饵的容器。应用毒饵保护器投饵灭鼠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投饵点少,省药、省工,易操作;二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天敌;三是保护毒饵不变质,可常年投饵,适用于所有地上鼠防治。“毒饵保护器”可用塑料瓶或竹筒加工而成,只要能使鼠类自由进入即可;使用时将配制好的毒饵直接或用小纸袋封装后,放入毒饵保护器内,并使其开口尽量向下倾斜。一般每亩地使用毒饵保护器1个,每个毒饵保护器放置毒饵150克左右,并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各地根据鼠情适当增减毒饵保护器数量,并在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使用。
六、防治效果及质量检查
(一)化学防治效果调查
化学防治效果调查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进行,且防治前和防治后的鼠口密度调查必须是在同一块标准地内。防治面积在100公顷以下的地块,选3块标准地;100~500公顷之间的,选6块标准地;500公顷以上的,选9块标准地。防治效果达85%以上的为合格。
西北荒漠地区的大沙鼠防治,以堵洞盗洞法进行效果调查。
(二)营林措施防治效果调查
营林防治措施效果调查应在措施实施后的第二年春季进行,用标准地方法调查林木被害株率。营林措施防治效果以林木被害株率低于3%为合格。
(三)天敌控制措施效果调查
黑木耳的病害主要表现为杂菌的侵染,常见杂菌有:
1、木霉:木霉污染,初期菌丝为白色,后逐渐产生绿色孢子而变成浅绿色,进而成为深绿色。木霉主要发生在菌种瓶(袋)未萌发的料内和没有彻底清除的耳基上,若不及时处理,扩大蔓延很快,病区木耳菌丝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培养基灭菌要彻底,菌袋出耳期间发生木霉,可先将菌袋置于阳光下晾晒1~2天,再用0.2%或0.1%高锰酸钾或0.2%多菌灵溶液喷洒消毒。
2、毛霉生根霉:初期为浅白色在25~35℃条件下,其菌丝及假根长入培养基后向上伸出较长的孢子柄,顶端为黑色孢子襄。其危害是隔绝氧气,争夺养分和水,分泌毒素,影响黑木耳菌丝的生长。
防治措施:参照木霉防治措施。
3、链孢霉:初期菌丝浅白色,菌丝生长速度极快,前
期易在袋内产生浅黄色积水,并在袋口或塑料袋破裂处形成白色块状原基,成熟后变为桔红色粉状孢子,稍受震动便散发到空气中到处传播,是黑木耳生产中的恶性杂菌。链孢霉主要危害是与黑木耳菌丝争夺营养,一旦在菌房出现会对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甚至绝产。
防治措施:黑木耳菌袋生产,尽可避开高温季节,在接种方法上宜采用套袋法,避免菌袋间互相污染。发现链孢霉应及时捡出。并在其场地喷打0.2%多菌灵或漂白粉溶液。
二、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代料栽培黑木耳害虫的危害较少,在菌种生产和栽培室常见到的害虫有:
1、螨虫
菌丝体和子实体被螨虫取食后,可造成菌丝退菌,使培养基发黑、发红、潮湿、松散、“淌红水”,并可携带病菌,导致菌袋感染杂菌。螨虫从幼螨到成满都能造成取食危害。螨虫喜高温,繁殖速度快,菌房一但出现螨虫后,一时难以控制,防治不利连续几年都易出现螨虫危害,严重时会造成毁灭性损失。
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无螨菌种,二级菌种最好用高压锅灭菌。二是高温蒸菌要达温足时,并进行闷锅。三是要将菌房废菌、杂菌袋清除,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污染源。四是封闭门窗后,使用专用杀螨药如杀虫香、高效杀虫蚊香熏蒸;夏秋高温时,用菇净、菇虫净、三氯杀螨醇等喷洒,5天一次,连喷2-3次。五是养菌室要保持干燥,不要与接菌室直接相通。六是在拌料时加入0.2%的增氧剂,强壮菌丝,提高菌丝抗虫害能力。
2、线虫 线虫是一种无色的小蠕虫,体形很小,仅1毫米左右,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线虫危害木耳菌丝,使培养料产生一种暗色潮湿没有木耳菌丝的病区,常产生刺激性的气味。用甲基臭熏蒸可以杀死线虫,浓度为每小时600毫克/升。
3、跳虫 跳虫是一种弹尾目的昆虫,看起来好象烟灰一样,又叫烟灰虫。危害食用菌的主要是紫跳虫,跳虫体长2―3毫米,全身紫黑色。主要危害子实体。如在培养室发生跳虫,可喷0.1%的鱼藤精或除虫菊脂(1:500~2000)。
三、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黑木耳的“流耳”(又名“醣性耳”或“水烂耳”)是细胞充水破裂的一种生理障碍现象。黑木耳在接近成熟时期,不断地产生担孢子,消耗子实体里面的营养物质,使子实体趋于衰老,此时遇到过大的湿度极容易溃烂。在温度较高,特别是湿度较大,而光照和通气条件又比较差的环境中,子实体常常发生溃烂。受细菌和害虫的破坏也是造成耳片溃烂流失的原因。在子实体生长时期,要加强管理,及时采收。除搞好预防之外,可试用25单位/亳升浓度的金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或者500倍液的代森锌(或退菌特)溶液喷雾,防止“流耳”。如果已经出现“流耳”,应当及时把木耳采摘下来,快速干制,以减少损失。流耳用小刀刮除,用毛刷蘸水洗刷流耳部位,清除粘附于耳上的胶质物,以利幼耳生出。否则,不易生耳。
四、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防治黑木耳的病虫害,要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综合防治。在栽培生产中,应当加强实地观察,探索、研究和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以便采用相应措施,做好防治工作。
首先,应当尽可能选择良好的栽培场所,严格加以清理,保持卫生,减少病源,给黑木耳创适宜的生活环境。
其次,要大力提倡早接菌,使黑木耳菌丝体优先占据培养基,减少杂菌的入侵机会。实践证明,凡提早接种栽培的耳袋,出耳率高,生长发育快,杂菌少;而晚接种的耳袋,杂菌往往很严重。
再次,要加强科学管理,调节好栽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通风光照程序,加强通风管理,保持栽培场所空气清新。要不断地割除耳场的茅屋草,清扫害虫躲藏的地点,使害虫和杂菌不易繁殖。若在耳场四周挖一道小沟,灌注清水,对防止害虫入侵有一定效果。经常晾晒耳袋,可以用紫外线杀灭虫卵和杂菌孢子。轻度发生杂菌耳袋可涂刷1~3%生石灰液,也有防止杂菌入侵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及时采收成熟的黑木耳,以防成熟过度自隔分解,引起病害蔓延。
【分类号】:TU416.2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壤污染范围较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新的环境热点。特别是化肥、农药污染大量使用造成土壤的污染,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已经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下面笔者讨论了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常见土壤污染物的分类
1、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例如冶炼、电镀、燃料、汞化物等工业废水能引起汞、铬、铜等重金属污染;石油化工、肥料、农药等工业废水会引起酚、三氯乙醛、农药等有机物的污染。
2、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工业中排出的有毒废气,它的污染面大,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如: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3、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氮、钾肥料中重金属含量较低,而磷肥中含有较多的有害重金属. 大部分或全部进入肥料中.由于锅在土壤中运动性较小,淋失很少,也不会被微生物分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化肥原料中携带放射性元素,化肥的使用将放射性扩散到农田土壤中,经过食物链,最终被人体摄取.
4、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农药污染主要是有机氯农药污染、有机磷农药污染和有机氮农药污染。由于农药的大量、大面积使用,不当滥用,以及农药的不可降解性,已对地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由此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二、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以预防为主,相关部门做好管理宣传工作,
(1)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2)加强宣传与科普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要大力开展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让全社会都知道只有土壤“干净”了,我们才能吃到无污染的食物,身体才能健康。
(3)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以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是提高土壤净化能力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2、化肥污染的防治
(1)开发利用城市有机肥肥源
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技术常用高温堆肥发酵技术,这项技术投资少、见效快。垃圾堆肥应以有机垃圾为好,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碳氮比例以调控到约30:1为宜,最后生成的堆肥碳氮比可达15: 1。沼气厌氧发酵技术可获得较好的沼渣和沼气能源。槽式沼气发酵技术,利用光能和生物能,通过定期供氧蒸发发酵,含水量可从60%降到20%左右,对鸡粪无害化处理效果明显。鸡粪还可以通过高效烘干炉,将湿鸡粪输入滚筒破碎干燥器内,集快速烘干、灭菌和除臭于一体,远红外微波处理是一种直接处理技术,有快速、卫生、安全的特点,但成本较高。目前对有机肥的处理有工厂化生产趋势,一次完成收贮、分类,可减少中间环节及对环境的影响。
(2)增加化肥科技含量,改进施肥方法
一般化肥都是速效性,存在着肥料施用量与作物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把速效性化肥变成缓效或者控释性化肥,使养分缓慢释放出来与作物需求相一致。磷肥按照早重水轻的原则集中施用,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此外,对于施肥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可采取、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等方法降低植物对重金属元素吸收和积累,还可以采用翻耕、客土深翻和换土等方法减少土壤重金属和有害元素。
(3)加强有机肥料的管理与无害化处理
有机肥料包括人畜粪尿、垃圾、秸秆等。把有机肥中砖石、金属片、玻璃煤渣和塑料等在土壤中不可分解的废物应先通过物理筛分清除,以免其进入土壤造成物理污染。推广秸秆腐化新技术,做好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提高利用率,解决剩余秸秆出路,加强规模养殖条件下畜禽粪便合理利用的研究,通过技术引进和开发,采取高温堆肥、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的数量及种类,使有机肥中的养分有效,有利于作物吸收和利用。
(4)按需施肥
适时、适量的施用化学肥料。充分考虑农田土壤特征和作物生长状况,根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量、对养分的吸收和需求,进行季节安排施肥量、施肥方式和时间,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减少养分流失危险。尽可能在作物吸收旺季投入肥料,使养分能最大限度的被作物吸收,提高氮磷化肥的利用率。同时,既要追求产量和效益目标,还要以环境不受污染为目标,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3、农药污染的防治
(1)减少土壤的农药残留量
利用化学农药的一些降解规律,可采取相应措施加速土壤中农药的降解速度.如,六六六、DDT、氟乐灵和其他一些化学农药在淹水条件下要比旱作条件下降解快得多,这样就可实行包括有水稻的水早轮作,缩短这些化学农药的残留期。多施有机肥,有的接种有效微生物能加速土壤中杀虫剂和除草剂的降解速度,接种微生物在加速土壤中另一类污染物即多氯联苯的降解时得到应用。
(2)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尽快淘汰和替代一批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例如六六六、DDT、杀虫脒等。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例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呋喃丹等,以彻底清除污染源,从根本上解决因滥用高毒农药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中毒问题;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农药残留及其积累,减轻或避免环境污染。
结语
总之,土壤污染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控制污染源。通过对化肥的管理、控制农药的使用等措施控制污染源,从而使土壤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肖军,秦志伟,赵景波.农田土壤化肥污染及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