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1:53: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工程前景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N945.11 文献标识码:A
1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即优化的监测点位和科学的采样频次),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即有标准规范的分析方法、优良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便捷的监测手段和现代可靠的高新技术)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即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监测仪器设备须经计量检定、分析结果须经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2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4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5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5.1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5.2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在环境评价体系中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间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5.3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6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工业、农业的大力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日益突出,因此国家不断加大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投资。然而越来越多的水利水电工程难免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故各建设单位必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积极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现状概述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十分丰富,可开发的蕴含量居世界首位。然而由于受到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的影响,实际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因此需要在全国各地兴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来进行调节并充分利用水能转换成电能,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提高了我国的水电技术水平,不少水电开放、利用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也迎刃而解。然而,当前我国水电发展仍存在不足,其原因是在开发利用水电的过程中,环保、地震、移民等问题日益制约着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因此,必须全面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措施,解决问题,造福人类[1]。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2.1.1能源作用。水属于可再生能源,同时还是一种清洁能源,它的开发与利用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能源资源不足状况,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持,而且能够大大减少化能源燃烧时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温室效应,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1.2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的除了能够提供大量的水电能源,而且还具有很强的防洪减灾功能,能够有效减少暴雨、洪涝、干旱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湿地、航运、水池养殖等,慢慢形成新的旅游景观。应重点说明的是,与其他能源发电相比,水电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总量很低。
2.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2.1对气候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直接影响该区域的气候条件,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使得蒸发量大幅度增多,经过大气循环作用,造成了当地降水量的增加、雾霾天气的增多以及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
2.2.2对水质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减慢水循环的速度,降低了水汽交换的速度,并削弱了污染物扩散迁移的能力,使得当地水质受到影响,严重的会导致重金属污染。
2.2.3影响河道的生态系统。由于大型水库的水面较宽且水流较缓,因此容易形成特殊的水温结构,使得蓄水的水温比天然河道的水温高出不少,改变了部分低温生物的生长环境,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
2.2.4破坏陆地植被。规模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占用面积通常也较大,因此严重破坏了占地区域内的各种陆地植被,也影响了栖息在该区域的各种其他生物。加上缓慢的污染物排放速度的影响,直接导致该区域内的动物迁移,植物灭亡。
2.2.5对地质条件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在洪涝灾害多发地区能够起到防止淹没大范围农田的积极作用,但却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改变该区域土壤的养分与热状况,使得土壤自身的酸碱性和肥力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沼泽化程度。与此同时,受水库水位的波动影响,很容易诱发崩岸、滑坡等地质灾害,除了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而且会严重威胁沿途广大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2.2.6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移民安置问题是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其对环境具有十分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开展移民安置工作时,应尽量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影响,其包括了居民迁移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包括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等排放对生态环境与库区居民的影响,还包括对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破坏影响[2]。
3.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的措施分析
3.1建立全面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实践证明,每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都必然会对生态环境的产生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应重视如何趋利避害。相关单位,应根据工程建设的实践情况,科学地评价工程建设的最大价值。注意在评价时,应关注工程的环境价值、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生态等的两种具体的有形、无形变化情况,立足现状,展望未来,不忘长远利益的维护。
3.2全面分析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果,合理采取正确的改进措施
首先应该整理各项经济评价、风险评价的结果,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立体评价体系,深入分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不确定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对策。比如,以葛洲坝水电站为例,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中华鲟即将面临濒危的状态,采取了扶助放养的处理措施,让中华鲟顺利繁衍,避免了物种灭绝的严重危机。在青铜峡水库建设时,则是充分利用淤积,改造成为大面积的农田及湿地,从而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再长江三峡的建设为例,通过大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修建,大大提高了长江沿岸的污水处理能力,对长江的水质起到了有力的保证作用。
3.3制定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移民政策,维护移民的利益
移民政策的完善,一方面能够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效益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移民政策,确保并落实移民的合法利益。尽管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成本会因为支付高额的移民安置费而大大增加,降低了工程投资效益,但是各级部门单位应正确认识到只有维护并确保人们的利益,才能真正保证和推进水利水电工程的有序实施。在当前,可以把土地、房屋等有偿设施当作股本,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水电的开发建设中来。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最大努力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用,造福人类社会。
人类会对生活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和改变,这就会导致一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例如1998年全国流域性特大洪水,其发生原因除了大自然气候变化意外,还和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很大关系[1]。此次特大洪水灾害以后,国家迅速加大堤防建设的力度,使用大量人力物力践行堤防工程建设,其主要建设内容有:对未达到防洪标准以及汛期经常出现险情的堤防进行整体加固。但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中为防止堤基遭到渗透破坏,所使用的垂直防渗处理方案也给地方周边环境地质带来了极大影响[2]。
一、堤防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的联系
堤防工程的定义范围包括各种防水堤、墙,堤上附带的各种涵洞、闸门、管道等穿堤建筑物,堤防维护、抢险需要的设备等则属于堤防工程的附属工程[3]。堤防的主要特点有:①建筑线路长、分布区域大;②其主要部分是线型水工建筑物;③其主要部分多是阶段性防水建筑,高度相较于大坝要低很多;④堤防工程附近支流和主流汇合口的挡水闸具有双向挡水作用;⑤堤防工程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各等级的堤防有不同的要求。堤防工程的所在地大都是江河较多的平原地区,地层环境以第四系冲积、洪积和湖积为主。堤防工程所处地质环境的重要特点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补排关系比较清晰。江河湖水与与地层中的地下水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相互补排的关系。堤防工程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是江河湖岸,这个区域是堤内地下水的排泄边界,也是堤内地面水位升高时给地下水补给的边界,这一边界改变的本质就是地址环境的改变。因此,堤防工程的建设对地质环境有很大影响。
二、堤防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
堤防工程建设造成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以下3个:①堤基土层在渗流作用下遭到渗透破坏;②堤基软土层不够稳定,易发生沉降变形;③堤防被水流冲刷,出现脱皮滑坡等情况。这是堤防工程常见的三个地质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解决,若处理措施实施不当,对地质环境的分析不够全面严谨,还会造成新的环境地质问题。
(一)堤防垂直防渗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
1.堤防垂直防渗对地下水排放的影响:堤基的最外层或者较外层覆盖有砂性土,也有外层粘性土层覆盖较薄的情况,在外江水位高于堤内水位时,会对堤基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堤基渗漏问题。堤基渗漏会对堤基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在渗透水流坡降比达到堤基土体临界水力坡降时,就会导致渗透破坏情况的发生。堤防工程建设中,对于渗透破坏一般采取以下四种方法:①增加伏粘土层厚度;②在堤防内部侧增设排水加压井;③建设堤基浅层截渗墙;④建设垂直防渗帷幕等方式来解决。前三种方法比较传统,效果也很好。
2.垂直防渗是1998年全国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后被推广的一种方法,以前在堤防工程建设中使用较少,在大坝中使用较为普遍。未使用垂直防渗的情况下,地下水能够按照其原有的流向通往江河湖水之中,在实施垂直防渗后,地下水原有的流向会被工程建设所改变,让其水文地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地下水的排泄途径被堵塞,导致其通路消失。大面积的垂直防渗工程会导致地下水雍高,溢出地面形成低洼或水塘,或者向更大的地下水排泄系统运移。但这种行为归根结底来说,都造成了地下水势上涨,让附近的土地出现沼泽化或者盐碱化,对植物生长、人类居住环境都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地下水流通不畅会导致水中的矿物质换量升高,水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上涨,造成水质污染。水质上涨会导致当地土层换水量增加,对居民建筑物的地籍造成影响,指示其出现沉降、失稳、裂开等现象。特别是水汽较为丰富的地区,封闭式垂直防渗会让当地居民时刻面临洪水的威胁。
3.堤防垂直防渗对地面水和地下水补排的影响:垂直防渗导致地下原有的水流通途径阻断,还会导致地下水无法得到大面积的地面水补给,影响水生态补排平衡,也会造成环境地质问题。首先,地下水需要得到周围地表水的补给,然后被人们开采,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地下水失去大面积补给来源后,会导致地下水面临只采不补的威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失稳。其次,地下原有的水流通途径阻断,江河湖水无法流入地下,导致其水位增高,为了防洪,人们不得不增高堤防高度,但防洪标准并未增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很容更易导致洪水灾害的发生。堤基渗透破坏和垂直防渗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解决这些需要利用各种专知识的配合,对其实用性进行讨论,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达到防渗漏目的的同时,尽量减小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二)堤防建设材料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
堤防工程建设一般都是就近取材,这种方式导致的问题有:①其取土点大都在堤基附近,人为对天然防渗铺盖造成了破坏,增加堤防出险的几率;②取土此案大都在堤基保护区以外,但又有相应的取土场地,因而会直接将农田土作为筑基材料,对农田造成损坏,严重时会导致农田砂化,进而导致可耕种土地面积进一步减少;③堤防所需石料需要开山取材,导致山上的植被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石料任意堆放,极易引发泥石流;④地方建设需要的砂砾石需要从河床中开采,会导致河道起伏过大,改变河流流势,引发新的环境问题。
三、防止堤防工程对环境地质造成影响的原则
为了让堤防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也为了能够减小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堤防修建、加固过程中,需要拥有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此为建设方案拟定的基础。堤防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有:①需要进行加固修建的堤防,尽量使用天然铺盖或者增加原有铺盖的长度和厚度来解决,或者采用堤侧设置减压井和排水沟来解决其渗漏问题;②若堤防建设附近区域无材料场地,取土必须使用农田土地时,需要对其取土深度,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测定,保证其可植层的厚度;③在河道采取砂石时,资源采集深度不能过大,尽量在主河槽中取材,弯曲以及狭窄河道不宜取材;④石材开采需要注意保护山中植被的生存环境,石料堆放也需要设有固定的场地。
结束语
建设堤防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固未达到防洪防汛要求的堤防,减小其发生风险的几率。堤防工程出现坍塌危险大都是江河冲刷力度太大,软弱堤基发生沉降变形,堤防出现脱皮滑坡等情况造成。有些堤防工程建设的防洪标准未能达到相关要求,也会出现堤坝崩溃坍塌情况。堤防工程建设必然伴随环境地质问题,其修建行为会对地质环境产生改变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导致环境地质的问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认知研究,以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玻璃行业主要以配料、熔制、成型及退火等工序为体系,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环节较多,并且工艺十分复杂,加之涉及的原料、燃料等方面很多,因此,玻璃行业当属我国较为繁琐的行业之一。此外,在玻璃生产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污染现象,甚至可以说每个玻璃企业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污染源。因此,为了减少玻璃行业带来的污染,就应对玻璃行业环境影响评价中工程分析要点进行探索与分析,彻底将污染源弄清楚,将其具体的分布、排放量及排放方式查清楚,并针对这些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此减少玻璃行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1 平板玻璃行业主要生产工艺及其产污类型探析
我国传统的平板玻璃制造主要采用的是平拉生产工艺或垂直引上工艺。但这两种工艺法所制造的玻璃显然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了《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2007]52号文件)。在这个《条件》中规定了平板玻璃行业中的新建项目仅仅限于特殊品种的发展,而且主要发展的是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而那些普通浮法玻璃项目应进行必要的限制,从而将传统的工艺方法彻底淘汰。采用浮法玻璃工艺生产,其主要的工艺包括了原料的制备、熔化、成型及退火等,而在工艺生产中主要导致的污染环节如表1所示:
表1
2 平板玻璃行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要点探析
通过对平板玻璃行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可知,其具体的内容要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2.1 各工段工程组成、物料及能源消耗定额分析
通过对各工段的工程组成、物料及能源消耗定额的分析,确定其项目的物料是否平衡。我国玻璃行业制造的产品所用的原料很多,比如硅砂、石灰石、纯碱等,这些成分十分复杂,因此必须对其来源及成分进行详细分析,在制造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其实际的用量,尤其是要注意是否采用了无氟工艺操作,对于含硫量较大的原材料应做必要的提纯处理,将其含硫量控制在相关标准之内。此外,除了需要对物料进行预算之外,还应对实际中的原材料及燃料的消耗定额进行计算,尽量控制其经费开支,实现物料平衡管理。
2.2 各工段工艺流程、产污环节及水平衡分析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对各工段的工艺流程、产污环节及水平衡进行分析,对各个生产工序的有组织、无组织及非正常等方式的排放量进行核算,最终对总的污染源进行分析与核对。其中,有组织的排放主要指的是原料车间产生的粉尘与熔窑烟囱废气等;而无组织排放主要指的是物料装卸;非正常排放主要指的是异常情况下的排放。不管何种排放方式,都应对其排放原因及排放量进行分析。此外,还要对废水的排放进行监测,看是否符合相关的排放标准,固体废弃物也应综合处理,对于一些排污超标的现象应及时提出应对策略等。从上述分析着手之后,彻底做好项目的硫平衡、蒸汽平衡、水平衡及物料平衡等。
2.3 环保措施分析
通过对各工段的污染物产生及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借鉴同类行业中关于这些污染物的处理方案,通过别的行业的相关经验来改善污染物的产生。当然,在处理中不可能一次性就能完全达标,因此对于没有达标的应继续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直到污染物的防治达到了相关的规范要求为准。当环保得到了解决之后,还需要对开展过的一系列防污措施进行可行性与可靠性分析与研究,希望对以后的污染产生及防治有所借鉴。
2.4 与现行《条件》符合性分析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平板玻璃产业建立在上个世纪,因此很多方面并不符合现行《条件》的要求,因此必须对这些不符合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这些不符合的方面可能包括了以下内容:企业的布局、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品种和质量、环境保护等。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中工程分析时就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它们是否与当前的《条件》相符,如不符合则应做出相应的改变。
2.5 总图布局及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分析
从我国目前玻璃企业来看,大部分占地面积都较大,并且其产污点较多。总的来说,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外环境与总图布局之间的关系:1)从和外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卫生、噪音防护及安全防护距离是否得到了保障;2)从自然条件(水文、气象等)分析企业在工厂及车间上的布置是否合理;3)根据玻璃企业周边敏感点的分布情况来分析城镇居民是否拆迁及拆迁的必要性。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最终提出一个最佳的总图布置方案。
2.6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在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的时候,应根据《清洁生产标准浮法玻璃行业》相关标准指标进行,主要从以下六个指标进行分析:资源利用指标、装备及工艺要求、废物回收利用指标、产品指标、环境管理指标及污染物产生指标。根据这六个方面分析之后,若企业清洁水平较低,那么就该及时提出整改建议与方案,相关部门应及时督促该玻璃企业尽快改善。
3 案例解析
3.1 案例概述
A平板玻璃厂属于一个新建项目,其建设的规模为玻璃液熔化量4x700t/d,其平均年产量可达1850多万质量箱,而日产量大约在52200质量箱,初步设计其产品的品种为太阳能产业用超白玻璃与低辐射镀膜玻璃。对于该企业而言,决定将其项目的主体工程建设为两座浮法玻璃生产联合车间与两套原料系统;此外,其相关的配套设备工程主要包括了余热锅炉、氮氢站、空压站、机修车间、办公生活设施等。此项目中,玻璃熔化炉里面使用的主要为重油混合燃料与焦炉煤气。
3.2 玻璃生产工艺总流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制定出该项目中的玻璃生产工艺总流程,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玻璃生产工艺总流程示意图
3.3 排污量分析
通过对本文工程的分析要点进行解析,以及相关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探析,分析及核算相关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而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但在之前,需要对污染源强、水平衡、硫平衡及物料平衡等进行分析,确保其污染指标可以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及可行性要求。
3.4 污染防治措施
3.4.1 废水处理:在平板玻璃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可以经过中和、沉淀及隔油处理之后将少部分回收再利用,而应将大部分排放到相关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4.2 废气处理:对于平板玻璃厂产生的废气而言,主要指的是玻璃熔窑产生的烟气,对于这类气体,采用的处理措施为利用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能使其脱硫效率高达80%及以上。此外,采用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还能产生高效的除尘效率(达到70%及以上)、除HCL效率(90%及以上),而其氮氧化物的除去率也可以达到20%。当然,对于粉尘而言,还可以采用滤筒除尘器的方式进行除尘,这种除尘器采用的是国外先进材料所制造,因此使得粉尘的排放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3.4.3 固体废弃物:对于固体废弃物而言,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处理:1)粉尘当作原料进行二次利用;2)碎玻璃可以当成孰料回收再利用于生产中;3)而对于玻璃窑在冷修时所换下的耐火砖而言,也应尽量回收再利用;4)采用湿法脱硫而产生的脱硫灰渣,应临时放在防渗储渣池之内,以后可以采用自然脱水方式获得“新产品”,将其外卖。
3.4.4 噪声处理:在整个工厂中尽量采用低噪声的设备,尤其在生产产品周围,应尽量避免使用高噪音的设备,一旦必须选用,则应将其安设在室内,并且还应对这类设备进行必要的处理,比如安装减震机座、隔声墙、减震枕木及隔音罩等。
4 结语
总之,为了尽量做好平板玻璃企业环评工作,就应跟上时代的潮流及环保要求,做好物料平衡的监测,针对各个产污环节进行分析,并对产污流向进行跟踪调查,对相关的排污量进行核算,而且还应对各个装置的污染控制水平进行必要的评估,最后提出相应的污染解决方案,使得平板玻璃企业带来的污染达到最小。
参考文献
[1]王同成,赵艳艳,贺苏宁等.平板玻璃行业环境影响评价中工程分析要点浅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public awaren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ew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 ar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with the Gaozhou 110 kV power transmiss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example,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and proposed measure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deal with new idea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were submit.
Keywords: Transmiss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正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造城市和乡村电网。高压变电站附近及输电线路沿线的居民最关心的是高压变配电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尤其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对居住地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我国对高压输变电设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报道也不多。本文结合广东省高州市110千伏某输变电建设工程实例,分析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和防治措施新思路。
1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的基本原则
输变电工程由于跨越区域大,影响甚广,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从点到线,点线结合
点,是指变电站或换流站;线,是指输电线路[1]。在变电站选址时,其环境合理性、环境影响程度和环保防治措施均须逐一评价、落实,但两个变电站之间的输电线路的走向同样需要逐一评价环境合理性、影响程度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2 从一般到特殊,关注特殊问题
一般问题是指区域性的环境分类、基本结构与状态、影响较广、较普遍的环境问题;特殊问题是指针对某一方面的、此区域特有的、辨别度高的环境问题。一般问题的影响评价分析需做好,但针对此区域的特殊问题更应该做好针对性地评价,并能有的放矢进行应对。如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新建项目。
1.3 兼顾城市与乡村,关注城乡的不同要求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逐渐加强,其对新建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城市与乡村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要求。想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就需要深入了解城乡的不同要求。如城市居民区,居民会对输变电工程的电磁辐射及噪音污染尤为关注;而乡村地区,农民们更关心的是水污染等问题。
2 高州市110千伏某输变电建设工程基本概况
遵照高州市的城市发展规划,突出“南进”和“东扩”,致力拉开城市骨架,中心城区明确了东面侧重发展物流,南面重点发展商贸,西北面重点发展工业的思路。由于高州某镇正在处于规划的新城区内,规划包括行政商务区、文化休闲区、市民公园区、文化博览与商业区、体育中心区和居民区等,预计该区的居民生活用电及第三产业用电会有一个增长,而目前高州市的送电容量略显不足,故需新建一个110kV变电站,减轻现有变电站的供电压力,以满足高州市城市规划发展的用电负荷的需要,解决高州城区南部供电容量不足的问题。
根据此变电站的供电负荷性质,主要是一类工业负荷情况,结合供电区负荷发展的需求。新建一个输变电工程,最终主变容量120MVA,本期主变容量40MVA;最终出线四回,本期出线两回,解口110kV线路,新建线路长度2×1.1km。
3 工程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1 电磁辐射
本项目建成后的主要环境污染源是110kV 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在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包括工频电场、磁场。
3.2 噪声污染
变电站主要噪声来自主变压器及冷却风扇,根据对同类变电站的检测,在距主变压器1m 处音量水平为68dB,噪声源水平较低,至变电站围墙边界处的噪声
3.3 水污染
变电站污水主要为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所区含油污水主要来自主变检修和事故排油以及该区域的含油雨水。
3.4 其它污染
变电站的常规检修可能产生废机油、废设备及修理维护用抹布,还有值守人员的生活垃圾等。
4 环境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4.1 电磁辐射
变电站内的电磁辐射源主要集中在主变压器及母线附近,站外电磁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根据同类变电站的检测数据,在变电站围墙边界及距主要电气设备10m 处,电场强度<1000V/m,磁感应强度<5.0μT,符合《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中工频电场强度限值4000V/m、磁感应强度限值0.1mT 的要求。
输电线路电磁辐射主要集中在线路导线附近。根据以往在110kV 输电线路下方地面处检测到的数据,其工频电场和磁场强度均不到上述限值的1/10,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4.2 噪声污染
通过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合理布置方案(例如将主变布置在站区中央远离围墙处)、修建围墙、在空闲场地栽种适宜的植被等措施,可进一步减轻运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3 水污染
为防止主变压器油排向站外,在工程设计中设计了1个事故集油池,对泄漏的变压器油进行收集后用专用车辆拉出站外,交由有资质的单位统一处理。值守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排入附近城市下水道管网。
4.4 废弃物污染
变电站的常规检修可能产生废机油、废设备及修理维护用抹布,还有值守人员的生活垃圾,应及时清理集中,再交由有资质的单位统一处理。
5 环境影响防治措施新思路
(1)输电线路离地高度和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相关规定,必要时采取抬高电线对地高度、设置屏蔽等措施,以减少静电感应。
(2)高压线路与弱电线路尽可能保持足够的距离,通信线路采用金属铠装电缆,或埋入地下,以减少电磁干扰。
(3)防止输电线路风致噪声的产生,采取扰乱卡门涡流在电线周围形成的措施。
论文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和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通过此模式的建立和实践,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同时锻炼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约束、持之以恒等非专业素质。
一、引言
教育部前高教司司长张尧学说过:“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中,听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如果不解决听力问题,我们的学生将很难掌握英语和使用英语。所以英语听力是‘纲’其他都是‘目’,只有抓住了听力,才能纲举目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在纸质题型中占30%,在试行的网考中占70%,其他的写和说都在对所提供的视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有学者作过调查,在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中,听力是大学生感到最弱,也最难于提高的一项技能。笔者曾在自己所带的学生中做过跟踪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基于英语听力的重要性及大学生英语听力难于提高的现状,现阶段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听力教学。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他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听力材料的选取,听力策略的应用(唐建敏,2010),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段方方,2010),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听力教学中(刘晓艳,2010)等。本研究将探讨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及网络环境下的听力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交织成的稳定的听力教学模式,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二、成功素质教育概述
成功素质教育是武昌理工学院率先提出并认真实践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在任何一门课程教学中不光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使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成功素质,一走入社会就能适应社会,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教育理念。具体说来,基于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通过听力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使学生在自然交际状态下,能听懂说话者的语言,以顺利参与交际;同时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拼搏精神;使之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的心态;使之了解并应用听力策略以及自主练习的方法;具有超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与同学的合作沟通能力等非专业素质。在培养听力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培养非专业素质。
三、网络环境下的听力教学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听力教学环境——无论是听力应达到的要求,练习时使用的工具,练习方式,还是用于练习的语料以及评价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如前所述,时代对于大学生英语听力有了全新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需革新教学理念,进而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建立全新的适应当代先进理念和环境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就是探索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四、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的建立
(一)新模式的宗旨
此模式的首要任务是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通过实践此模式,学生能听懂一般语速的英语新闻,能理解正常语速的访谈,能听懂正常交际状态下的对话和独白,能欣赏不带母语字幕的影视作品,能听懂影视的对白和独白的60%。能完全听懂四六级英语听力测试的试题。
在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非专业素质,即让学生在接受听力训练任务后能做好规划,妥当计划分配训练时间,长期坚持每天训练,自觉运用教师所教授的听力策略;在训练过程中能经常总结和反思,调整不合理的计划、策略;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同伴和老师的帮助。通过评价手段促使学生长期坚持,使之具有敬业精神和拼搏精神;培养其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在解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简言之,就是前文提到的既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
笔者在此关注的是宏观教学模式,即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课堂内外的听力教学和训练。不涉及微观课堂的具体教学措施。
1.教学的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
第一学期的听力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听力兴趣,让学生接触一些轻松有趣的听力材料和能提供此种材料的网站,在轻松中训练,提高能力;另一方面用强制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长期坚持课外听力训练,直至养成习惯。教给学生必要的听力策略,并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运用听力策略在课堂内外的听力训练中进行实践。通过评价手段让学生学会自己规划课外听力训练,鼓励学生主动与同伴以及老师交流解决困惑。
第二学期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上,学生应具有主动规划自己的课外听力训练的能力,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长期坚持训练的习惯,教师引导学生用广泛的听力材料来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这些听力材料有教师在开学初一次性发给学生将在期末检测的用于课外听力的材料,有每周通过网络传给学生的时事听力材料,有推荐给学生用于泛听的影视作品和故事。也有为了应试的听力训练题。引导学生在开学之初对本学期的听力的长期任务做好规划,每过一段时间进行小结和反思,教师评价学生的规划、小结和反思。
第三学期在听力材料中加大四六级备考的题型,提高训练难度。前2个学期让学生欣赏的成分多一些,本学期大学生将面临cet4的考试,为了应考,将加进大量的四六级应考的题型训练。在训练方法上将提高学生的听写分量。本学期将让学生听写篇章,包括一些科普文章。通过篇章听写,学生可听得精准,对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刻。应试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在精听的基础上也通过大量的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新闻方面的音频让学生泛听,一方面训练听力一方面了解信息。
第四学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本学期过后听力的课堂教学将结束,学生的听力训练就只能依靠学生本人的自觉训练,所以本学期将始终强调听力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规划自己的课外听力。教师利用阶段性的评价督促学生主动训练并反思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互联网的听力资源。培养他们的英语听力兴趣。
2.以课内教学和评价引导学生课外听力训练
用于听力训练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听力的提高几乎完全依赖于课外的训练。听力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课外听力起着引导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通过评价等手段促进学生长期坚持课外听力训练。在课堂上布置任务,通过评阅学生完成的任务在课堂上进行具体的评价,包括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听力训练方法和完成任务的态度。教师的评价依据学生的作品和面对面、问卷以及网络调查,尽量客观公正。
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阶段性检测,对于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和努力的方向,对于完成任务不好的学生也抓住上课的机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阶段性地在课堂上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听力策略的传授,并进行例证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利用听力策略于自己的训练活动中。
3.利用网络引导,答疑和指导
本文讨论的是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来完成对学生课外听力训练的引导,答疑和指导。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利用的网络手段很多,比较简单实用的有QQ群,论坛,网络硬盘,班级博客等等。不管是哪种手段让学生作为群体加入其中,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笔者用得最多的是建立英语学习班级QQ群,让班上每个学生实名加入其中,常规情况下每周将要学生课外完成的听力材料以共享或者群邮件的形式上传,规定任务完成的期限。学生自行下载,学生产品以纸质或者电子的形式上传或者上交,教师在批阅之后,利用网络或者课堂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有疑问随时在网上提问或者留言,教师以群聊或者私聊的方式答疑。对于有个性的学生随时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满足学生独特的要求。每周固定一个常规时间进行集体答疑和辅导。节假日里常常在群里调侃式地出一些好玩的检测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竞赛式地答题,既调节了师生间的交际气氛,也提醒了学生勿忘每天坚持语言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对于不适应自主学习的学生可利用网络长期跟踪、提醒、交流和指导。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利用网络弥补了现实的局限,对课堂教学是一个补充,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起到了及时指导和监控的作用。 转贴于
4.用网络进行假期的教学和监控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需要长期坚持。所谓“一天不学习自己就感觉出区别,三天不学习别人就能感觉出区别”。学生假期的英语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没有适时的指导和提醒即使有任务,学生也是可以置之不理的。网络环境下,教师也可在假期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监控。笔者尝试着在寒暑假之前将假期要完成的听力任务在假前的最后一次课堂上作一番交代,假期里每周在网络上更新任务,让学生将任务产品以电子形式传给笔者,笔者在网络上进行集体点评。基本原则是每天听15-30分钟。从笔者目前的教学实践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是赞成这一做法的。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在练习听力的同时也学会了坚持、学会了规划、学会了克制惰性。其成效笔者将在后文中提到。
5.训练听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成功素质
成功素质教育模式要求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使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成功素质。具体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就是既要显著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也要发展学生的“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方法体系”(赵作斌,2009)。
从开始听力教学就引导学生定好自己在大学阶段听力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通过课堂、课后的面对面和网络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听力训练作长期的规划。如前所述,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课堂和网络手段监督、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即使在寒暑假也通过网络给学生上传任务规定完成期限,随时对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情,以磨练其意志,锻炼其毅力。同时通过阶段性的检测和引导学生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随时调整训练策略。小组轮流在网上搜索适当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合作设计和编辑成听力训练题,引导学生在听力中遇到困惑积极和同伴以及老师沟通,以此培养他们的信息搜索和整合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克服惰性等消极因子。
五、现实的效果
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训练,到第二学期时,学生基本养成了每周接受听力任务训练听力的习惯,某个周笔者由于某种原因没能上传课外训练资料,群里就炸开了,纷纷询问为什么本周没有听力资料上传,笔者乘势安排学生小组在网络上搜索、下载、编辑听力资源。然后上传。这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轮流在网上搜索音频和视频材料并设计成训练题,传给老师审阅,合格后再上传给同学们。以此也训练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筛选和编辑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规划自己的时间,自律,长期坚持做某件事情,磨练了自己的毅力。
从第二学期开始,笔者有意识渐渐在课堂上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英文听力训练和检验学生的英文听力能力,在高级班学生反馈良好,能听懂老师的讲解。
第三学期在进行CET4听力训练时,实践此模式的同学听力这一块成绩明显比其他同学要好。在四级真题实战中,高级班的学生有30%的同学的听力总分达到30分以上(听力总分为35分)。而同级别的其他班级鲜有过30分的。(现在实行此模式的同学还没有正式进行CET4的考试,所以还不能用最终的成绩对比――笔者注)
第二学期末,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对于问题“借助网络来练习听力对你的听力的帮助”的回答“大”或者“很大”的同学占收回问卷的93%,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在感性上觉得此模式有利于他们的听力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还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此模式使他们更好地规划学习时间,老师和同学在网络上不断提醒也给他们施加了压力和指导,使他们能长期坚持听力训练,养成了每天听英语的习惯,听力有很大的提高。对于以前最害怕的篇章听力现在能坦然面对,绝大部分也能听懂大意,在选项的帮助下能抓住重要细节。
让笔者感觉效果明显的是复合式听写专题,对照组的学生遇到最后的3个长句子,往往不敢动笔,而此模式训练出的学生30%左右能完全写对,85%左右的学生能写出大意。
综上所述,通过此模式,学生的听力有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此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律意识,也使他们能坚持长期做好一件事情等等,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将有利于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
六、本模式的启示
听力教学不是老师教会的,主要依靠学生的长期坚持课堂内外训练。老师在教学中要侧重运用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听力训练。其中落实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老师落实到位,听力水平就有显著提高。笔者曾试行了这样的做法,将2种题型――较简单的多项选择题和高难度的篇章听写同时上传,让学生下载训练,其中高难度的复合式听写强迫性地让学生以纸质形式上交,然后笔者每周公布批阅结果。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复合式听写虽然难度大,学生在测试中有显著进步,而相对容易的多项选择反而效果不好,究其原因是老师的认真落实引起学生高度重视,脚踏实地进行训练复合式听写。因而在学生没有养成习惯前,需要教师辛苦工作、认真落实。
网络和课堂教学是互补的。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下载资源、训练等等进行引导,让他们能正确地规划课外听力训练,同时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检测和评价。利用网络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不能单独与学生沟通、不能个性化指导等缺陷,指导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教师如果从开始进行听力教学时,就对几个学期的教学进行整体、长远规划,并且通过课堂和网络,一直跟踪,监督和引导,让学生不间断地训练,特别是在假期也能克服惰性和各种干扰,坚持训练,并能引导学生时时总结和反思、调整,那么学生的听力水平就一定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生还将形成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进取心 ,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以及合作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岑建君.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1).
[2] 段方方. 关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