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5:40: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当今数字化电视发展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的主要形式,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这一趋势也正在从城市向乡镇发展,我国乡镇分布广泛,地域辽阔,将数字化电视推广到广大的乡镇农村对于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国家的农村发展建设要求。在推广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以下笔者结合我国南方某地的乡镇广播电视数字化对我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做出分析探讨。
1 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1.1 数字电视自身的发展优势
数字电视业务正在逐渐发展扩大,向着农村地区蔓延,这不但得益于广电总局的政策支持,更是由于广播电视事业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从政策上,国家当前正在推进数字电视的转换模式进行,这一趋势已经在各大中城市开展并且在利用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的基础上有很好的基础。在提供的业务上,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图像更加清晰。数字电视的推进运行可以通过引进投资的方式,结合成政府、投资、用户共同负责的费用支出安排,不但用户的负担小,还能提供到比有线电视数量更多、品质更好的服务。我国浙江省的某镇在试行推广中已经发展了数字化电视用户超过万户,效果十分显著。
1.2 数字化广播电视在乡镇发展的竞争
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发展同时新崛起的还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这些新媒体形式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优势,使得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首先,与网络电视之间的竞争,网络电视业务在我国出现到目前已经发展了大量的用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包括网通、电信的IP网络,也已经有央视国际网络公司等多家单位正式运营网络电视。
其次,与手机电视之间的竞争,手机电视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个业务,对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推广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家对手机电视也有相关的支持,对手机电视的运营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国内最大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也都在积极的推进自身的移动电视业务发展。手机电视通过移动网络来进行业务的推广,加之现在使用终端产品的用户量大,使得手机电视业务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赞许,同时也使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此外,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遇到了来自卫星电视的竞争,尤其是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卫星电视接收机将信号连接到普通的电视,国家在政策上严令禁止个人安装卫星接收设备来收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但是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业务需求,卫星电视业务也将会得到发展。来自卫星电视的竞争对数字化电视的影响主要在于乡镇大量客户的分流和广告客户的分流。
根据国家制定的广播电视发展战略,2015年我国将逐渐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进而全面推广数字化广播电视。我国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占有我国电视事业的最大市场份额,只有将数字化广播电视推广到乡镇地区才能实现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因此当前广播电视数字化必须要在广大的乡镇地区打好基础,为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数字化虽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竞争,但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发展中要牢牢把握住乡镇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给数字电视发展更大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村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更好更快发展。
2.1 个性多样化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业务过去的发展都是采用统一的模式,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均衡,在推进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各地乡镇的不同发展情况,在初装费、收视收费标准上进行个性化的定制,采用更加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对乡镇的数字化电视业务进行管理,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发展,才能吸引当地的群众安装数字电视。同时在具体的节目编排上也要尽量多的结合三农方面的信息,例如融合当地特色的乡镇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市场信息汇总以及农业致富类节目等,这些都会受到乡镇农村地区的人们欢迎。
2.2 促进广大乡镇农村卫星天线安装的取消
在广大乡镇农村存在的大量的家庭安装的卫星天线是非法的,需要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加以治理取缔,鼓励用户安装合法的卫星电视或者数字化电视业务。有了数字化广播电视为取缔卫星锅的安装提供了服务上的保障,这也是保护国家卫星信号的一项举措。
2.3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促进数字化电视的科学化管理
在乡镇农村发展数字电视是丰富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作为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支持,可以形成政府的主要考察业务之一,通过数字化电视的推广,政府和数字化电视经营主体共同致力于推广数字化电视的研究、检查和验收等,对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浙江省某乡镇也是应用了这样的策略在发展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
2.4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将成为在乡镇地区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有线电视是面向大众的一项服务,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种手段,由于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收费是必须的,在收费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的加强监管,因此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些监督检查措施,这也能够加快资金的回收,对进一步的推广和扩大服务也是有好处的。
2.5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有机结合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有机结合也将成为数字化广播电视在乡镇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数字化广播电视传输建设中所建设的光缆具有超大容量,具有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同时利用这一资源还可以进行多媒体的开发和其他业务的推广。因此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好服务基础,形成畅通的渠道运行,将使得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数字化具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电视等方面的竞争,但是结合乡镇地区的发展需求和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势头,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十分良好,市场广阔,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必须是符合三农政策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在乡镇这一市场站稳脚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增加。为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我国许多地区纷纷建立了自动化变电站。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对于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与平稳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了我国电力行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极大重视。针对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分析。
1.简介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电网的管理、运行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带动了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力调控自动化系统是一种包含电力系统运行信息、控制手段等在内的数据处理系统,是保证我国电网安全运行和经济运转的一种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调控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调度主站、通信和厂站端三大部分。其中,厂站端又分为电厂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2.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运行的几大电网系统主要包括DF8003S、SD-6000、Open3000等,这些系统各具特色,并都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出较强的水准。接下来,将会对这些系统一一进行探讨分析:
2.1DF8003S系统
DF8003S能量管理系统采用当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集群技术、中间件技术、组件技术等,遵循IEC61970CIM/CIS标准,按照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规范,适用于各个级别的电力调度系统。具有配电监控、数据收集、电网安全与经济运行、分析等一系列功能。DF8003S能量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1.面向对象的开放式系统架构。2.满足第三方软件的“即插即用”功能。3.图模库一体化设计。4.前置采集集群化设计。5.实时数据库设计与存储缓冲机制。6.采用OT技术,实现windows与UNIX下程序与风格的完全一致。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发现DF8003S能量管理系统在电力调度系统市场中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2SD-6000系统
SD-6000系统是一个具有统一平台的开放式能量管理系统,由淄博电业局和电力自动化科学院南瑞系统控制公司联合开发,于1994年投入使用,1996年通过测试与鉴定。SD-6000系统采用了调度投影屏、调度电话拨号和最新的卫星云图新技术,是我国目前国家电网极为重要的研发项目。该系统通过采用厂站单线图技术、拓扑结构技术以及数据库同期生成技术,结合SQL标准接口,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1.拥有面向对象的人机界面管理系统。2.其支撑系统具有开放式和分布式平台,同时,其前置机应用软件设计合理且实用。
2.3Open3000系统
Open3000系统是我国江苏省研发的科技项目,也是当前开发设计的新一代EMS系统。这一系统将包括AGC、SCADA、DTS等先进技术,建成之后可运用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的新型系统,是现阶段我国发展速度最快,性价比最高的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Open3000系统开创了电网调度自动化领域的新纪元,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对我国电网安全的支撑力度,带动了我国电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3.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3.1数字化
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国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作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纷纷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开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已成为未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实现其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数字化、通讯数字化、决策数字化以及管理数字化。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数字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数字化管理体系来提高我国电力行业相关人员的决策效率与决策质量,保证电网系统的稳定与安全,给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用户供电可靠率。
3.2市场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市场经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电力行业相关部门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如果电力行业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电力市场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我国电力行业需要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运营体系相结合,让电力行业更多的参与到市场之中,接受市场的严苛检验,适应市场的发展体制,从市场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3.3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物实现了智能化。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也在逐渐的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相关研究人员对智能电网的发展研究,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与发展,状态分析、估计甚至自适应等技术都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智能化主要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1.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智能化电力调度系统可以对其起指导作用,并对电网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调节。2.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智能化电力调控系统可及时对系统进行控制,并对数据进行修复,分析事故状态。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智能化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包括控制系统体系、协调单元等在内的电网综合防御体系,保障电网的工作。
3.4无人管理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经历一系列的发展变革。建立一个无人的电力监控系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安全分析与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实时监控与远程操作。当供电系统出现故障时,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系统能准确的检测到故障位置,并自动进行报警。同时,电力调度维修人员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故障修好,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不断增加。为保证我国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越来越多的电力行业纷纷开始运用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详细研究目前我国普遍运用的包括DF8003S系统、SD-6000系统、Open3000系统在内的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分析,预测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定更加趋向于数字化、市场化、智能化与无人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军.关于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3,(8):29-30.
[2]曹铁生.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分析[J].技术应用,2014,(12):74-76.
[3]宋雨锘、张丹、韩宝民.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4):160.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在各行各业应用的相比计较广泛的一种技术。本文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分析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要点、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最后探讨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所谓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指的就是那些以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提取图像中信息的相关技术。总的说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对图像进行转化处理,转化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原图像变成能够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字矩阵”;第二,对转化之后的图像进行一定的处理,提取图像中的有用信息。目前,在计算机图像处理领域常见的图像有两种,第一种是数字化图像,第二种是模拟图像。数字化图像的主要特点是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处理结果的准确度相对较高;而模拟图像的主要特点是图像输出不是很复杂,但是图像的精确度不是很高。
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要点及研究方向
目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要点和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像数字化。数字化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对数字化图像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图像数字化需要经历两个过程,分别是采样和量化。比较常见的可以处理数字化图像的软件有CorelDraw和Photoshop等;第二,图像的还原和增强。原始图像可能会受到噪声的影响,质量不佳,此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图像处理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还原和增强处理,从而提高图像的质量。图像增强的常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干扰抑制和灰度等级直方图处理;第三,模式识别。对图像开展一系列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其进行 “识别”,在这一研究方向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的指纹识别;第四,图像编码。图像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对图像进行传输和压缩等处理,开展图像编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合理的清楚冗余信息;其次,在处理时使用混合编码或预测编码的方式完成相关操作。
三、新时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发展,笔者认为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主要有下述发展趋势:
第一,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集成化,具体指的就是讲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集成到芯片上;
第二,算法的上的创新,分形和形体学等理论在计算机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
第三,实现“实时动态图像技术”,该研究方向融合了大量的技术,包括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成像技术等,是非常有活力的一个研究方向。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较典型的主要有:
第一,农业领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产品的处理上使用的相对较多,极大的缩短了农产品加工的时间,提升了加工效率。“蘑菇自动化采摘系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典型代表。
第二,纺织业领域。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协助之下,操作人员可以对纺织原料开展一系列的检查和分析工作。此外,还可以对纺织成品进行更好的检测和评估。CIMS在线自动检测系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业领域应用的典型代表。
第三,交通领域。交通安全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摄像监控系统是保证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的关键,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像监控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工业领域。工业自动化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支持工业自动化的关键技术,比较典型的应用是工业生产线识别系统。
五、结语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有效的推动了好多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研究对象,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要点、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徐珂.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2640-2641.
[2]于沙.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14:110-111.
[3]陈智盖.新时期网页设计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5:219-220.
[4]田浩鹏,董怡彤.关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J].北方经贸,2010,12:140-141.
当前,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甚至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美国作为世界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大国,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农业信息化在信息技术和市场高度发达的支撑下,得以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协调同步发展[1]。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美国农业科技信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主要依托于教学科研机构、当地大学、地方农业推广中心及公司来完成[2]。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通过千方百计扶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使本国农业和农民间接受益。从发展水平方面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正在快速步入新的阶段,通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从农业信息采集到加工处理,最后到对外,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内,而是往横向和纵向同时扩展[3]。国外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专业化、信息的集成化、多媒体的自动化和普及化等发展趋势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业发展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农业信息化影响并决定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方向,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表现在农民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信息观念肤浅,相对落伍的农业设备,同时也表现在缺乏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困难,其中农民迫切的信息需求和信息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则在农民需求信息资源上实现对接,将高校图书馆内部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用以解决农民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信息需求是优化资源配置,将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可行之路。随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高校图书馆与农业信息化相结合将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信息优势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和农民信息意识的觉醒,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格局。为解决农业信息需求的复杂化,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在服务上,呈现出多渠道、多手段、多模式的发展态势,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二、高校图书馆独特的资源优势
(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政府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的加大。高校图书馆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得到大力的提升,各种设施日益完善,学校师生以及社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当地农业,农户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查询相关的农业生产文献,并将文献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
(二)大量的馆藏资源信息
高校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中外农业图书和相关的报刊杂志。这些书籍信息数量庞大、内容齐全、品种多样。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电子信息资源也日益丰富[4]。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信息咨询形式,将这些丰富的知识向农村推广,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必将受到农村的欢迎,为农民所接受。
(三)专业的馆员教师队伍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高校图书馆工作教师78﹪以上具有本科学历,30﹪以上具有硕士学历,60﹪具有图书馆相关专业的人员[5]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整支队伍综合素质较高。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网络资源、精确的检索技术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而图书馆馆员队伍能够胜任农业信息化的需求。另外,高校图书馆历来非常重视馆员素质的培养与教育,通过培养和培训,使得图书馆员在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推广方面拥有方法上的优势。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计算机专家和网络工程师人数也非常巨大,使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上有着人才保障。
(四)国家政策的扶持
1996年我国开始进行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1998年中国数字图书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到2001年中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总投资已超过1.9亿元。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图书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不仅在高校中快速建设,也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社会数字图书馆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特别是对社会农业数字图书馆建设可以提供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农业信息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进一步延伸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收藏的资源信息,不仅仅为满足广大在校师生的文化需要,更应该将其职能扩展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第一条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6],所以高校图书馆就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将服务延伸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
1.建立高校图书馆与“科技图书下乡”的资源共享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读书难的问题,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在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将科技含量高、时效性强的科技图书资料等及时传递给农户。同时可以利用网络传输、信息检索等方式,将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以及当前某一类农作物虫害预防措施等信息,在第一时间里被农户所掌握,使他们在家中就可以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
2.通过在校学生的培养来传递农业信息知识在校学生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熟知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农作物种类,农户需要什么科普知识,他们作为知识的启蒙者,承载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的重要作用。学校图书馆可以面向学生开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专题讲座或专门书库区域,学生可以利用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及新技术、新成果带到农村,同时将农村急需的信息反馈回来,可以使学校及图书馆做到有的放矢的服务[7]。
(二)整合信息资源,准确为农户提供信息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的生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获取农业信息途径之一,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等状况,针对农户所需求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详细分类,准确地为农户提供所需信息。
(三)利用优秀的教师队伍,针对农户缺乏的问题开设专题讲座
高校拥有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师,他们深入研究其领域内的实际问题,深耕自己专精的学科,有着丰厚的实践经验。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这些优秀教师定期步入农村开设专题讲座,为农户解决他们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使这些老师自身积累更多的经验,为其以后的研究课题提供重要数据[8]。
(四)提升高校图书馆咨询教师的整体素质
数字图书馆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高校,而在这种发达网络环境下成长的高校图书馆,它的结构模式、服务方式必须在传统的模式下进行转变。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灵活地运用信息检索技术。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能力,为农户所需的信息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准的服务。
(五)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建立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网络信息资源,根据农户所需要的实际问题,采集重要的文献信息并加以专业化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在内部网站建立一个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实现远程协助或者在线咨询服务。专家的解答与建议,是农户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专家不可能第一时间赶赴农户家中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咨询服务平台,专家可能通过远程协助等方式及时准确的解决存在的困难。
(六)培养农户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农户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的农户文化水平比较低,信息咨询意识较低,这就导致他们始终坚持自己以往的经验,从而放弃对先进网络资源的利用。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引导农民走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培养他们具备过硬的文化素养。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收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5-0000-02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n Zhi
(Zhengzhou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re,Zhengzhou450006,China)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ll aspects of human society,but also penetrate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forward.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new Modern Agricultural Frontier Science---Information Technology.Wit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ring a new revolution.Current full us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important.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ment trend
农业信息技术是以传感、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实现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判译分析、存贮传输和应用为一体的集成农业技术。其目标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引入农业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系统中,进行创新,重在应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现代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监测技术、农作物模拟技术、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等。
一、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农业遥感技术
简单说,农业遥感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飞行器上安装的传感器,对地面上的农作物进行监测分析的一项技术。农业遥感技术在黑龙江垦区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主要应用领域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垦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资源与环境动态基础数据。2.农作物产量估测,包括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产量预估和评价。3.为垦区重要经济领域提供信息服务。
(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对农业地理空间关系进行模拟、对与农业地理空间相关的农业信息进行管理的一种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农业气象条件、农作物生长情况等进行立体的、多角度的、可视化的描述和相关信息的综合开发利用。
(三)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综合了大量农业专家的经验,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生产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的、综合性的信息决策处理,能针对不同的生产条件,给出最佳的农业生产管理解决方案,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和决策服务。
(四)农业信息网络技术
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利用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实施信息农业的应用平台和服务体系,一般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管理、农业系统监测评估、农业区划与管理决策、农业电子商务等应用系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二是有利于农业工作者工作手段的改善,共享农业信息资源,协同攻关;三是有利于实现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四是建立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成果推广系统,缩短农业技术的推广周期;五是有利于建立农业信息市场,实现网上交易。
(五)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我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和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已得到了开发利用。如研制了作物产量气候的统计模拟模型,成功地开发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AP- CS;中科院研究的多媒体小麦生产管理系统和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有效地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和化学调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提供高产优质棉花栽培优化方案。将来,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应在引进人工智能技术、采用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农业信息技术将会导致农业生产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信息网络实现全球化
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的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信息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第一产业。而农业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其信息网络实现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融合于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
(二)农业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
全球具有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这些资源不能实现很好的交流。只有通过数字化处理,通过Internet 实现全球性的交流和共享。随着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全球化的发展,农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三)农业信息应用实现系统化
农业信息的应用在网络全球化及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前提下,将由过去的单一性开发和应用向系统化方向发展。为农业生产组装整套系列技术,诸如政策系统、市场系统、开发系统、推广系统、教育系统、预测系统、预警系统等等,真正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另外,未来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要紧紧抓住“科教兴农”这一主题,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为出发点。基于这一认识,以下几个方面会成为未来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
a.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研究开发交互式农业科技远程推广服务网,加强农业信息化进程。
b.应用成熟的多媒体、GIS等技术,研究开发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改革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决策科学化。
c.应用农业系统工程、人工智能和模拟模型等技术,研究开发主要动植物智能化生长发育过程模拟和病虫害测报等系统,提出自然―生产―经济―环境良性循环模式,并指导生产。
d.应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面向农村,研究开发农业技术成果的远程推广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e.应用网络媒体资源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有效地实现农产品和农业科技信息的网上交易,对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进行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市场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三、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对策探讨
(一)加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
信息网络建设是推广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建立一个信息传输高速、宽带、大容量、多功能的网络,是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根本保证。
(二)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
要在全行业进行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的培训,提高行业人员的应用水平。只有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才能发挥现代信息工具的优势,切实地利用好农业信息化的成果。
(三)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研究和推广
重点加快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成果推广,让科技尽快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强资料数字化建设,注意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和维护,防止已建成的数据库成为死库,使数据库真正能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存东,曹卫星,李旭.论作物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1):17-20
[2]周永娟,马新明,张娟娟等.作物信息技术及其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04(11):25-29
[2]孙桂华.数字化阅读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1(7):61-63
[3]聂震宁.出版转型与阅读文化重建[J].现代出版,2013(1):5-10
[4][5]屈明颖.全民阅读 当下数字阅读发展趋势解读[C]//柳斌杰,邬书林.中国出版年鉴2011.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262-263
[6]数字化阅读发展迅猛 增势均强于传统阅读[OL].[2012-05-16].
[7]朱咫渝,史雯.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审视[J].现代情报,2011(2):26-29
[8]爱立信报告称中国农村手机拥有率升至90%[OL].[2013-04-16].
[9]邴正.当代文化发展的十大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1994(1):59-63
[10]吴燕,张彩霞.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J].南京大学学报, 2008(5):132-136,144
[11]常凌翀.数字时代阅读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出版广角,2012(11):80-81
[12]周宪.重建阅读文化[J].学术月刊,2007(5):5-9,19
[13]刘艳妮.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1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5]张红艳.关于3G时代建设和完善手机图书馆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2):24-27
一、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对信息技术(或现代管理)的依赖程度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这两个维度考虑。现代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业态、业务模式、竞争要素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不同阶段,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是不同的,所以判断一个服务业是否为“现代服务业”,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应用程度的提高,现代服务业所包含的内容和范畴将不断扩大。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就业率,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发达国家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况下,还在制订各种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以持续强化本国的优势。我国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得到高度重视,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仍然较为滞后,在思想观念、市场需求、政策体系、制度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矛盾和困难。
(一)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在持续增长之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服务业一直处于增长过程,在20世纪中后期的发达国家中已占了60%以上,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纷纷进入“服务经济”的同时,传统服务业不断被高新技术改造而实现优化升级,基于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正成为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产业的发展开始由“服务经济”进入“现代服务经济”。
(二)生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服务业内部,通信、金融保险、物流、信息、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专业与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迅速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占到服务业的50%以上,成为支柱产业,在其产业技术和整体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生产业的发展。未来,工农业和国际贸易持续发展所提供的需求,专业化服务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技术保障,规模经济的动力使得生产业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
依靠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网络教育、信息服务等一批具有低资源、低能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正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新增长点。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数字学习、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不仅本身是高附加值产业,同时也能推动多种增值服务的发展,其间接服务销售额及延伸产品销售额是其本身销售额的10倍左右。
(四)带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生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制造业日益融合、共同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和生产活动的结合日益紧密,体现了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融合并进一步增强的特点。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活动,放弃或者外包制造活动。制造业企业正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呈现“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所谓计算机应用,指的是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方法、理论、技术以及系统等一门边缘性学科。计算机应用作为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有效地促进了计算机学科同其他学科地融合,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逐渐朝高端化方向发展,因此分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中,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推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计算机的应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七个领域。第一,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将计算机计算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通过构建专业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和生产流动信息网络,从而为农业生产以及农副产品的销售创造了发展基础。第二,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当前很多高校都运用计算机计算来开展了网络远程教育,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学习,拓宽了受教育渠道,增加了受教育者的数量。第三,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中,能够实现医疗手段的更加精细化、标准化以及多样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治愈率,而且还提高了医疗卫生管理的效率。第四,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在制作影视作品动画和剪辑视频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方式,而且还优化了影视作品的制作途径。第五,在公共安全领域方面的应用。公安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一些协查通告,调动全社会协助逃犯追捕,并且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实现公检法机关自动化办公,有助于提升其工作效率。第六,在行政部门中的应用。政府行政部门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有助于简化传统的办公程序,而且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第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经计算机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了以最低劳动成本获得最大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且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1]。
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1、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同网络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网络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就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而言,微信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均实现了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特别是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发展,特别是网络家庭的诞生为计算机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另外,计算机通信技术和蓝牙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推动网络通信技术朝着无线化和小型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网络通信终端应用无线设备后,将网络通信终端变成了一个微型的网格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传统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通信应用技术的融合,这也是现代通信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未来,计算机应用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从而摆脱了计算机技术空间距离上的限制,实现了随时传输和共享信息,通过网络还可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节约了信息寻找的时间。2、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在最初阶段,计算机是以大型计算机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非常复杂,但是随着计算机不断应用,其已经逐渐朝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应用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传统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计算等方面,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逐步向信息传输方向发展。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方式为存储和处理文本信息,但是在网络时代下,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而集成化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怎样才能协调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热点话题。结合计算机发展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需要将多媒体技术和同步技术结合应用于计算机技术中,促进其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3、朝着嵌入式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多样化,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智能化方面也日益成熟。特别是电气设备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用用技术可以智能化控制电气设备,实现了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也是将来计算机应用的又一大发展趋势。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发展,促进计算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当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主要有网络冰箱、数字电视等等,相信在嵌入式方面的应用还将不断深入[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促进科各行各业的发展,虽然当前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很多领域中,但是笔者坚信随着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的日益深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也将不断增加,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概述
机械设计制造是严重各种工业机械设备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到生产过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对机械设计制造要求也来越高,尤其是在机械制造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当下,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已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而要想推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更好发展,就应当认识到机械自动化的优越性。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以科技为依托,可以提高机械制造效率,保证机械设备的稳定性,节省机械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为一体,在智能化、模块化、微型化设计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新型设计制造形式,可以全面解决现代生产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是当前工业及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为进一步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效益,其设计的过程中人员需要把握好:
(1)设计与机械功能需求相匹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机械设备功能需求,使其能够在工业或工程中发挥其作用,形成高质量高、高效益机械设备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工业或工程的经济效益。为此,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内容、设计重点、设计核心与机械设备功能需求相协调,能够从全方位满足机械设备功能需求,这样才能够实现机械设备应用效益的最大化,为我国工业或工程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设计需注重全面创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与其他机械制造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要求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善,以保证机械设备生产和制造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融入创新理念,运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形成针对性设计体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设计效益,使机械设备自动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3)设计需做好技术的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内容较为复杂,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做好各项机械设备技术的融合,这样才能够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设计体系。如常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机械能量转化技术、机械信息处理技术、机械智能检测技术等,将其融入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工作提供完备的数据体系,从而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实际应用
3.1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在我国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备方面,推进其精准度发展进程,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还对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帮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起步比较晚,在技术水平以及设备精准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我国农业精准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农业节水、节肥等方面,例如在农业节水方面,通过精准的技术,实现农业灌溉上的节水,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我国农业不仅在该方面实施精准化,还需要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设方面实现精准化。
首先,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集中农业发展科研力量,对我国农业设备现状进行充分了解,以科技为依托,在技术上将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进行完善,并推进农业机械设备精准化进程;其次,发展农业机械设备需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农业机械自动化建设,例如农业机器人的研发,有效降低了农耕劳动力,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科技化。
3.2在集成虚拟化技术领域的应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机械电子集成电路中的应用,促进了电子设备有效控制。基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电子集成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机械设备,将电力系统中的控制电路、驱动电路以及功率电路集成在一起,但是在一个系统中将这些不同的线路集成在一起,并非能够提升电力系统的功能,严重的情况有可能为电力线路管理与维护带来困扰。近年来,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研发出一种插卡式的集成技术,该种集成技术将控制电路放置在系统的外部,通过插卡的方式与集成电路进行连接。该种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例如插卡开关的使用。插卡式的结构,存在很多优势,能够有效避免封装元件数量大等问题,又有效的避免了控制电路与模块一体化的问题。
3.3工业领域的应用
第一,在Pro/NC数据库中存放各项环境参数,这些参数分别为数控零件技术要求、几何图形、尺寸和器件在工艺上的要求等。最后确定在数控加工中的器件加工路线和器件加工工艺参数,并且确定辅助功能参数。按照数控机床原始的加工代码来驱动数控机床进行器件加工。
第二,在Pro/E的数控加工中,过程必须遵循规定的加工工艺步骤来设计加工轨迹。在实际的加工逻辑中,数控程序流程与加工思路是一致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设计数控切割中刀具的具体参数,可以依照需要设计适合的刀具进行数控加工,加工系统通过对工艺数据计算出刀具的切割轨迹,并且最后生成CL文件。
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
4.1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在以往看来,可能很难实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智能化,电脑的智能化,电视的智能化、智能机器人等等都已经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也必将成为现实。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与自动化的结合,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定,通过类似人工智能的程序,让机械设备能够自动智能的对信息数据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不再需要人为的操控,并且可以自动解决故障,从而让机械生产真正的实现自动化。
4.2W络化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主要是利用纸质图纸进行设计和制造,这种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而且无法保证无人工误差。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将会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传统的设计制造进行改善,利用计算机的操作软件进行图纸的设计和分析,在发现问题之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纠正,最后投入制造。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可以利用其智能化的优势降低人工设计的误差,提高设计效率而且利于保存。
4.3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高度进步,生态环保,绿色节约理念不断被提出,在这种理念下,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肩负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重要使命,在机械设计制造中遵循绿色的理念,坚持绿色设计。在机械产品制造的过程中,要以对环境的影响为核心,兼顾产品功能,也就是说既要具备产品功能,又不能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可持续性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是机械制造行业的主流方向,对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4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将生产所需的图像、声音等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技术即为数字化,其在机械自动化中的应用有助于系统完成数据分析及处理工作,进而可实现系统对产品的模拟,产品制造由此完成。随着人们对数字化技术的重视及广泛应用,其将会使产品的设计更加精准化,产品生产过程也将更加简洁化。
4.5科技化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已经逐步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系统化操控,但其科技化发展仍需得到进一步完善,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机械制造业中的遥控技术。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机械自动化中的技术监控和遥感技术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未来发展对于生产环节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大意义。
结束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凭借自身优势已成为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对此,我们一定要对其特点及优势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趋势,在不断完善机械自动化的同时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真,盛国亮,孙晓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之我见[J].硅谷,2015,01:12+72.
[2]吴壬佳.探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5,08:69.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数字化正不可阻挡地成为出版业的潮流和未来。数字出版即是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的出版活动,它既包括直接利用网络编辑出版的行为,也包括将传统印刷版的内容数字化的活动,是一种依托传统和现代资源用数字化的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出版方式。(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以载体分类,它可以分为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移动出版等多种模式。相对于传统出版来说,它具有快速、便捷、低定价、低成本、无需仓储、无需运输、无需纸张、无需油墨等优点,是未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势。2010年1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新闻出版业将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其中之一就是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正因为数字出版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发展速度极快,短短十几年就已经具有了较大规模,并且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的年产值已达795亿元,同比增长近50%,产值规模已超过传统出版业。
对于高校学报来说,数字出版给其带来了全新的技术、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出版理念,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相对于专业期刊来说,高校学报特别是占绝对多数的普通高校的综合性学报,专业化程度低,学术水平不高,发行量极低,社会影响力较小,没有发挥学术期刊应有的作用。当前在新的形势下,除了要改革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外,还必须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的出版模式,发展数字出版,创新和拓展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提高学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当前学报数字化运行现状
就目前高校学报数字化进程来说,大部分学报正在从传统的单一性纸质期刊向数字出版相关融合与整合的方向发展。
(一)学报正在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1、加入大型期刊数据库。在网络数据库中,无论是高水平的学报,还是普通的学报,它们在数据库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大部分学报依托大型期刊数据库网站,如《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实现了学报在网络上的数字化传播,提高了学报的影响因子和知名度。
2、建立自己的网站或主页。高校学报有的单独建立了网站,有的利用期刊数据库网站提供的模板建立了具有自主版权的网页,把编辑部介绍、征稿启事等信息放在网上,方便作者和读者查阅,加强了编辑、作者、读者的三方互动,成为对外交流和扩大宣传的窗口。
3、采用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很多学报采用了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可以进行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加工处理等工作,实现了稿件从收稿到发稿的全程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学报的数字化运用还处于较低水平
1、目前学报的数字化大多只是纸质出版物的数字化传播。数字出版不仅仅是出版物载体性质与形态的改变,而是出版方式的根本性革命,它包括了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技术渗透到了出版的所有环节。(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将越来越少,直接利用电子阅读器、电脑、手机等阅读数字出版物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虽然目前有的学报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订了优先数字出版协议,可以优先出版数字期刊,但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方式出版,之后再形成学报的数字版。即使是独立创办网站(或网页)的学报,也只是把传统纸质学报的“千刊一面”变成了数字出版的“千网一面”,学报的数字化运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2、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多数学报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但是对学报网站(网页)上信息的管理与更新常常被忽视。一是网站使用率低,多数处于闲置状态;二是信息资源较少,与学报内容相关的学术动态信息更是严重匮乏;三是一些学报网站提供的是过时、失效的信息,缺乏更新维护,信息严重滞后;四是与作者、读者互动交流不足。多数学报对于作者、读者留言没有及时回复或根本没有回复,与作者、读者互动交流的工具多是依赖电子邮件,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高校学报质量
(一)努力提高学报的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平。无论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的纸质出版,其本质都是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出版业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是一种内容产业,出版的形态可能改变,而出版的功能不变,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内容。因此,提高学术质量始终是学报编辑工作的核心。在数字出版时代,就是要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的办刊方向,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水平。
1、加强编辑的选题策划,吸引优秀稿件。选题工作在学报质量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明确学报的发展方向、主要特色后,编辑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各种学术性数据库,及时获取数字化的相关文献资料与相关研究信息,把握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选题计划,征稿启事,吸引相关的高质量稿件,建立刊物的作者群。也可根据选题计划向相关的知名学者进行约稿,组织和发表代表学科前沿发展的权威性文章。
2、把好审稿关,建立专家审稿库。审稿对提高刊物质量非常重要。一是初审。初审人员可利用数据库网站检索,发现稿件是否一稿多投,是否存在抄袭,稿件的新颖性和学术价值如何,大大提高了初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复审。专家复审是保证刊物质量的重要环节。审稿专家必须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校学报要打造成一流的学术刊物,必须要拥有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专家队伍,可通过学术期刊网相关文献检索专业领域的专家,也可以通过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网站进行查询,建立动态的专家审稿库,包括他们的研究方向、研究特长、职称、联系方式等信息,实现由计算机对审稿专家有序动态地组织和管理。
(二)出版流程数字化
1、建立网上编辑新平台。充分利用期刊编辑出版管理系统软件,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和编辑管理的全过程自动化。无论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校稿,还是图片、表格、版式的处理与设计,甚至资料的查询和作者的投稿,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及时高效地进行,实现编辑、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的实时互动和交流,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和编辑质量。
2、探索数字出版新模式。目前,学报仅仅是在纸质出版物基础上,经过重新编辑,变成学报的数字版。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不符合低碳环保的发展要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数字阅读的普及,直接编辑出版数字刊物将成为主流。因此,学报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减少纸质出版,发展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移动出版等多元化的数字出版模式。充分发挥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传媒介质的优势,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其独创性和学术价值,这样在传播媒介丰富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报的引用频率和次数,扩大了学报的知名度。
3、实施按需印刷。按需印刷是数字出版时代的一大特点。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可以将一份期刊“衍变”成不同的版本,实施按需印刷。相比于传统的印刷方式,按需印刷不仅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缩减了成本,更便捷、更环保,符合人类的环保趋势。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报影响力
1、及时更新、维护网站(网页)。网站(网页)是扩大学报影响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及时更新、维护,增加网站(网页)的信息量。一是提供期刊简介、征稿启事、重点栏目等相关内容,方便读者查阅;二是学术前沿信息,提供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三是历年出版的期刊;四是及时回复作者、读者的留言。
2、开辟学术论坛,发展多样化交流方式。通过学术论坛,定期就某学术问题进行在线交流研讨;编辑也可以就某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和虚拟主持人,召开虚拟的“学术研讨会”。这种双向的、多样化的交流方式,能够将学报与作者、读者的距离迅速拉近,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作者、读者群体。
3、加入国际检索系统。学报不仅要加入国内各种网络数据库,而且要尽量加入国外检索系统,提升学报的国外影响力。
(四)大力培养新型数字出版人才。学报的数字化要求编辑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具有数字出版意识,能够适应数字化环境的要求,运用网络技术来组织编辑活动,因此新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必不可少。一方面可招聘、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加强培训,鼓励编辑改变过去传统的编辑理念,积极学习和应用先进的编排技术,利用网络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平.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J].中国出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