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6 09:37: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
《导游基础知识》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知识面涉及广泛,知识点多且细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我认为从激发、引导学生兴趣入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结合《导基》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利用相关话题或事件引发学生兴趣
高职学生对历史和现今的大事件、热点话题都很热衷探讨,但是往往了解不深,一知半解,因此,以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热点、大事件入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通常会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导游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简史”一节的授课中,课本通常会从史前文化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讲起。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如果我们照着教材去讲,学生就会觉得毫无新意,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我选择从相关的话题和事件入手,即世界原始人类的起源和人类起源问题的探讨。首先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发现古猿的基本情况及一直存在争议的人类起源的陆地说和海洋说。人类起源于陆地还是海洋,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在课堂氛围达到时,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继而转移话题,分析中国境内早期原始人类的特点及和世界原始人类的对比和继承关系,等等。其间还穿插了“北京人头盖骨的丢失”的大事件,并就此让大家了解北京人头盖骨作为人类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转折点的重要价值和“人类考古历史上最动人的发现”的重要意义,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二)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往往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导游基础知识》中有一个知识要点——公主和格格的称呼。“公主”一词在周代出现,周礼规定天子嫁女要由同姓的公(官职)来主持,所以有了“公主”之称,后世继承。满清入关,为仿效明制,接近汉人的习惯,把皇帝的女儿特称为“公主”,其他庶出和亲王、君王、贝勒的女儿则保留了满语的习惯称为“格格”。在讲解的时候,我特地提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影视剧《还珠格格》,提出了关于格格和公主称呼的问题,学生一听到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马上提起了精神。我趁热打铁,根据剧中人物依次介绍了“驸马”、“额驸”等相关皇族称谓。期间学生也饶有兴趣地参与讨论,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以故事的形式紧抓学生的兴趣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不少学生觉得“佛教”这节接受起来有难度,并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我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例如讲佛教起源,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从诞生、出家到创教、传教,最终在拘尸那迦圆寂的一生传奇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抛开理论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像在看一部写实电影,消除心理的学习障碍。等学生听完故事,我引申总结佛教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释迦牟尼由人到神的转变过程,佛教早期的传承特点,大小乘佛教的区别,等等,学生接受起来比常规的教学方法容易得多,而且不是被动地接受,因为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脑海当中困惑的问题。
(四)以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利用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介绍客源国概况的时候,就把文化习惯、民族性格差异较大的英国和美国作为对比,穿插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英国时受到伊丽莎白女王接见的例子,对比了英国人的严谨和美国人的自由开放、不拘小节,继而引出了两国习惯的差异,让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点。
二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任何方法都要把握它的两面性,在尝到兴趣教学的甜头的同时,我也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引导兴趣不是哗众取宠
让学生喜欢上课是一门艺术,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开拓思路,不断创新,但绝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哗众取宠,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去讲一些低俗的、媚俗的、违反道德的话题和话语。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我们更要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兴趣教学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符合道德标准的引导,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评教率而讨好学生的哗众取宠,这是每一位一线职业教师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避免一种形式的重复使用
我们要结合课程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切忌一种形式重复使用,讲故事就通篇讲故事,列举事件就从头讲到尾。我们在此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和方式,不能以偏概全,掩盖整个课堂的完整程序和教学模块。此外引导兴趣的环节设计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的互动,适应创新教学的趋势。
(三)要和课堂总结和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兴趣要融入严格的课堂环节设计当中,不能天马行空,想到哪讲到哪,或者因为学生感兴趣就长篇大论,应该与课堂总结和相应的教学评价相结合。引导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兴趣的根本初衷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比如适时地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模拟、参与环节设置相应的教学评价环节,把能力培养目标细分,再分阶段实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这也符合把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的创新型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模式,以兴趣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为旅游行业输送有头脑、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图1 右室心肌病动态心电图
图2 右室心肌病心电图
心彩超示:RVD55mm(右室增大)、AO31mm(主动脉增宽)、RAS35mm、右室心尖部局部向外膨出38×28mm(右室壁瘤)、LAS33mm、LVD38mm。EF76%、FS44%。提示:右室增大,主动脉硬化,右室室壁瘤形成,见图3。临床资料均支持湘雅附二院诊断。对此治疗予:抗栓-阿司匹林+波利维、扩血管-硝酸盐类、降压-拜心同+缬沙坦+比索洛尔、护心-曲美他嗪、调脂-阿托伐他丁及补钾、镁,静脉给中、西药疏通循环等对症治疗。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积极康复训练:康复技师肢体按摩、语言训练、肢体锻炼等。
图3 右室心肌病入院时心脏 转贴于
患者经以上诊治后主动多次来我院求治,先后于2009年6月、2009年8月、2009年9月、2010年5月共5次住我院。诊断、治疗基本同前,治疗已达1年半,病情不断好转,自觉心疼、心悸减轻,能站立行走、饮食正常,无心前不适、生活质量提高。对比第一次入院到第五次住院心脏彩超其变化:如AO31mm24mm、RAS35mm31mm、RVD55mm63mm、EF由84%80%,FS无变化,右室壁瘤由38×28mm24×20mm。见图4:Holter基本同前。胸片示:心影向双侧扩大,心胸比值0.59。心电图基本同前,病情平稳好转,治疗有效,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图4 右室心肌病治疗后心脏
2 讨论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也即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 ventricular dysplasis,ARVD)。由Fontaine在1977年首先提出并描述,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以右室来源的心律失常和右室的特异病理改变为特征。病理迄今不明。临床散发为多见,有些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的作用。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集中在心外膜和心室肌,而心内膜结构正常,右室明显扩大。部分左室累及。病理生理两大特征:心电图异常和右心室形态异常。右室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可引起一系列右心衰临床表现。二维超声在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典型病例示:1)右室弥漫扩大,局部膨出,以心尖部多见;2)右室收缩力降低;3)无其他引起右室扩大原因;4)左室心脏一般无异常。治疗包括β阻滞剂或CCB以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或手术切除右室病灶是本病可选方法;置入胸腔内除颤器或心脏移植可提高长期生存率[1-3]。本病例是走过一段弯路才明确诊断。是一典型病例,因拒绝介入手术预后不佳,但我们不放弃、积极治疗,中西医药、康复、心理、家庭、社会多方综合治疗已收到一定效果。
参 考 文 献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之后,普遍选择送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从教学角度看,到酒店实习是一种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而酒店出于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前进行人才储备、使用与管理方便等方面的原因乐于接受实习生。但是实习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影响酒店、学院以及学生各方的利益,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各方目的,值得认真探讨,切实执行。
1 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1.1 酒店方面
1)隐形暴力现象影响实习生对酒店的认同感。酒店的排外现象,包括领导层对实习生漠不关心,老员工的欺生言行等,让实习生感觉没有归属感,导致应付工作、消极怠工等情况的发生。
2)待遇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酒店雇用实习生多是通过旅游院校或者有关中介机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通过支付管理费而获得管理上的配合,对实习生管理与使用更方便。但由此导致实习生的实习工资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酒店的生产经营。
3)岗位技术含量低,换岗频率非常低。实习生实习时间多在半年到一年之间,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而且各部门的换岗频率也低,使学生得到的是劳动技能的锻炼机会而不是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1.2 学校方面
1)实习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实习生一般只指定带队教师,不指定实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实习生基本受制于酒店,由此引发许多问题,使学校和实习酒店都处于尴尬境地。而这主要是体制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学生实习之前一般都经过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到实习酒店之后,发现所学与酒店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出入。这种反差往往折射出校内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实习时间与求职时间脱节。学生实习之后还要返回学校继续一年或半年时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因此很难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这就导致有些学生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实习,有些学生则为了能够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滞留实习单位不归校、不参加考试,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
4)实习基地选择问题。实习酒店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这与学校制定实习的初衷与目标完全相反,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体实习效果。
1.3 学生方面
1)心态问题。由于是学生身份,所需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使学生对饭店缺乏感情,对经营成果不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2)心理期望价值过高的问题。学生实习前通过各方面的经验会对酒店形成期望评价,而期望价值高于实际情况时,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消极怠工的情绪。
2 对策
2.1 酒店要科学开发实习生这一人力资源
1)杜绝隐形暴力,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避免人为地制造排外现象;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在感情上把实习生当做正式的员工,把他们当正式员工一样对待,力戒歧视的发生。
2)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实习生待遇。酒店最好绕过中介公司,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节省管理费的支出,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酒店可以给的利益尽可能多地传递到被雇佣者手上,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
3)制定长远的实习生使用计划。实习生的使用给酒店带来许多利益,但是如果仅把实习生的使用作为一种节约成本的方式就是一种短视行为。
4)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实习酒店与院校领导层、实习带队教师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并创新实习生管理方式方法。
2.2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体制
1)加强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①积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校授课或开讲座,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要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③调整常规教学体制中不适合酒店实践教学的部分。
2)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毕业实习。①在实习之前所有具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全部开出;②实习内容全面体现专业要求;③在确定实习时间时既要考虑旅游企业的旺季,也要考虑学生的毕业时间。
3)开好实习动员会,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指导其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酒店工作。
4)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工作表现在清楚地布置实习任务,恰当地分配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5)学校的评定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酒店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实习生管理配当材料,实习结束后,实习酒店会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2.3 学生方面
1)摆正实习的心态。实习生加强主动调节,学会正确处理内外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适应实习环境,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树立对酒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用心实习。实习中多观察,多总结,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习中不断完善自己。
3 结语
总之,实习环节无论对实习生、学校还是对酒店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三方加强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不仅对学生的力量知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还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操作技能。一般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会送学生到酒店实施顶岗实习。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学习价值,在酒店接受实习工作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能够满足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而酒店为了降低资源管理投资,尽快培养现代新型的人才,通常都会接受学生实习的要求。从最近几年的实习情况看,实习期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常会导致酒店、学校、学生多方面的利益受到损害,针对这一问题深入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 酒店方面
1.重视不足。很多酒店仅仅把学生当成酒店“免费工人”,对学生的日常工作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酒店内部人员对学生常具有排斥感,主要表现在领导层对实习生漠不关心,职员对学生的欺骗行为等,这些都会造成实习生工作效率低下。
2.待遇较低。影响实习生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因素还是由于薪酬问题。酒店雇用实习生基本上是从旅游院校安排介绍,这种方式获得的实习机会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平台。然而,这些问题也常常造成实习生工作待遇较低,影响了其参与酒店工作的积极性。
3.技术不高。就目前的酒店实习工作看,学生基本上都是从事站岗、收银、接待等方面的工作,这种工作形式不具备太多的技术含量,造成学生缺少挑战性心理。而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阻碍了学生接受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二)学校方面
1.制度问题。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安排都是指定带队教师,不指定实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主要是为了协调好酒店与学生之间的工作安排,处理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则难以给学生准确的专业指导。
2.教师问题。学生实习前期都要通过学校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在实习酒店工作时才知道学校所学到的知识难以派上用场。从这一问题则能看出,校内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
3.时间问题。学生在酒店实习一段时间后又要回学校学习或制作毕业论文,与用人单位之间很难达成就业协议,时间上的矛盾冲突随之而来。这就造成学生为能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以各种方式请假离校,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
4.基地问题。学校与外界企业没有太多的联系合作,导致学生能够实习的地方较少。而把学生安排在低层次的实习环境下,对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显然不利,难以达到现代化人教育实习的要求。
(三) 学生方面
1.心态不正。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认识到就业压力之大,对于实习工作每天保持端正的心态。学生常认为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因而在实习期间没有全心投入工作,这直接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2.期望过高。一方面,工资待遇过高,对于实习期间的待遇很不满意;另一方面,职位要求过高,很多学生梦想着以工作就能当领导、拿高薪,这与实际情况反差较。
(四)提高实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开发人力资源
1.个性管理。酒店领导应深刻认识到实习学习的内在价值,充分挖掘学生资源的作用。在日常管理中应倡导酒店职员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让学生感受到酒店对他们的重视。
2.增加待遇。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资需适当提高,酒店最好直接与学校的联系,定期提升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一旦工资待遇提高后,学生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也会不断提升。
3.人才计划。根据酒店学生的实习情况,为学生制定良好的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参与到酒店日常工作中。不仅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还能为酒店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转贴于
4.良性互动。实习酒店与院校领导层、实习带队教师良性互动,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定期检查指导,让学生能及时接受正确的引导,不断提高自己的实习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体制
1.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方法:①邀请酒店领导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相关知识,将一些先进的职场理念介绍给学生;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要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③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安排。
2.计划调整。①学生实习之前教师则要安排好实习计划;②实习内容全面体现专业要求;③安排学习计划时要做好市场调查,掌握人才需求最多的时间,以指导学生就业。
3.实习动员。参与实习之前,学校要对学生的工作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敢于面对新的社会生活。首先,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讲解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做好各方面准备以尽快适应企业生活。
4.专业指导。学校应为参与实习的学生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后可以咨询他人。对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恰当地分配,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三)学生方面
1.端正心态。实习应深刻认识到参与实习的重要性,在思想上积极提高实习理念,让自己尽快适应到企业生活中。对于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应该做好内部处理方案,让自己能尽快适应实习境地,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树立对酒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业务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及经营管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结合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大力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具有较好的本科理论基础,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旅游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研究旅游市场(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突出专业特性,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要求具备未来发展能力,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适合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科研和旅游教学等工作。同时也要突出地方特色,既要立足于广西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又要突出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能切实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现在我国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 %、专业基础课约30 %、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专业实践本文由收集整理课程所占比重过小,在客观上忽视了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进入实际岗位并实现角色转变。① 因此,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目前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旅游专业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我国关于旅游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旅游管理专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搭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保障。在充分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培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来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因此,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可以主要确定为“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同时,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积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同时为满足考研、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需要设置若干个辅助方向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人文和艺术类课程,旨在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基础文化素质薄弱的问题。“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努力拓宽专业口径。不同的就业方向还可根据专业需要,在“专业基础必修课”里增设其他必要的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中的“就业方向模块”主要按就业需求设置,每个专业设置若干个模块,形成专业方向群。“辅助方向模块”根据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要求设置,学生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任意选修。
同时,需加强旅游专业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应本着权威性、适用性及先进性三原则,选择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代特色鲜明、实践指导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及教辅材料;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三、人才培养方式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实战性
目前,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的教育模式,我国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质是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旅游管理技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从当前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旅游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至关重要。②
转贴于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公益劳动、课外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必修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先进理念,具备在旅行社、旅游行政等部门的工作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包括:各类旅游企业及旅游行政部门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基本接待和业务沟通,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具有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旅行社、酒店、旅游风景区为就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为此,需要修读相关主干课程。如就业方向为“旅行社”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行社、导游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熟悉我国旅游业及相关旅游部门方针政策及法规;(3)了解国际旅游业服务及运作规则与惯例;(4)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习惯,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必要的选修课有:“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模拟导游”“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礼仪礼容”和“旅游促销概论”等。就业方向为“酒店”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游业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掌握酒店各部门运作模式及其业务;(3)了解国际酒店业发展及服务惯例;(4)了解我国旅游业方针政策及法规。必要的选修课有:“客源国概况”“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和“旅游礼容礼仪”等。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具备上述专业文化素质之外,还应具备其他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体素质结构表现在以下各方面: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根据以上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本专业的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的总要求是:扎根实践、面向实战。在课程设置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设置实验实训环节,要求获取相关学分。实验实训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训、参观、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中愈来愈成为经济提升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头和支柱。特别是旅游业在整个产业经济发展链条中所产生的带动作用和影响,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同旅游在经济中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却存在较大短板。旅游人才队伍在实践性、操作性和适应性方面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的旅游理论基础同时掌握高超的旅游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围绕社会需求、旅游人才特征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来探索出一条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创新培养路径尤为紧要。
一、旅游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旅游管理人才作为重要应用类人才,在多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从其培养的基础目标来看,旅游管理人才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业务基础和高超的文化素养。面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素质教育学习和基础知识的巩固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要求。而在业务实践方面,旅游管理人才自身的交流谈吐、仪容仪表、知识展示、才艺展示、灵活变通成为进入工作岗位前的基本能力素质。设定旅游管理人员的综合基础素质的基础要求,开展旅游管理人才综合基本素质的专项训练,才能切实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
旅游管理是伴随经济管理科学发展而兴起,同工商管理并列于管理学科之下,面对国内外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有着广阔的空间和深厚的发展潜力。许多学校也应社会需求广泛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考察可将旅游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应用性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隶属于第三产业。其服务内容有着明确又灵活的特点,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正确处理市场与客户的关系。市场的需求总是进行变化和调整,旅游管理人才的应用性表现为其务实,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满足客户要求,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综合性
旅游服务作为一项服务其依据客观载体来开展运行,主要依赖旅游管理人员来提供服务,所以旅游管理人员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关注游客的感受和反应,唯有以游客为中心及时提供多方面、综合才能推动旅游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充分发挥。
(三)适应性
旅游服务的特点受制于市场和客户,受多重因素影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能够驾驭这种不确定性,迅速适应形势的变迁。尤其是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受影响的因素更多,这就需要旅游管理人才能够认真研究把握市场变化,准确判断市场趋势走向,较快融入市场和客户的发展变化中。
(四)国际性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国际旅游线路日益蓬勃兴起。但受各地区文化、风俗的差异影响,国际旅游管理同样面临诸多问题,突发性、偶然性事情发生概率日益上升。作为旅游管理人才必须预先把握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做好应急、应对预案。不断增强对国际市场和国际旅游资源的运用把握能力。
三、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培养中,师资安排与协调组合上存在薄弱环节。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专业设置历史短,诸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后期转变,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设置和评估。教学队伍临时组建,缺乏正规和系统的训练。这就造成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本身缺乏专业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配置来看,诸多老师是从相关专业和类似专业转入,配置的教师缺乏长期的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旅游管理教师和旅游资深人士互相混淆,有的学校甚至聘请一些热爱旅游、经验丰富的工作者从事旅游管理培训,这类安排在一定方面是有所必要,但整体上的比例要有所控制。引进旅游工作者虽然可以增强学生旅游实务的掌握,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影响旅游管理服务理论的研究深化,对于形成系统全面专业化的旅游管理服务,培养不断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有所局限,对长期全面专业化的旅游人才培养制造了隐患。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本身重视不足。课程设置上与大纲和框架的安排上存在脱节现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工作是该专业掌握的基本内容。但部分院校急功近利根据需求将其他和管理及有关的边缘学科盲目转化为旅游管理的专业学科,符合大纲要求的课程缺乏专业老师来开设,许多课程是因老师来设而非按大纲而设。课程设置的改造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专业性。这种改造专业课程设置的现象忽略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肆无忌惮的开设了文史哲等间接相关的课程,而核心的专业课程如旅游经济、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管理等课程往往有所欠缺,造成了旅游管理课程的良莠不齐,人才培养教育出现较大问题。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对于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培养而言,其至关重要的就是其实践应用性。这既是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于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言,重点和主要环节就是落实在应用层面。既要充分开展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不断将学习的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来提升完善旅游服务,深化对旅游服务的理解和掌握。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了灌输性的教学方式,考试考核也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在许多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变通、分析、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的训练。这就造成了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出现了掌握基础知识但面对具体实际问题却无法顺利运用知识的缺陷。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培养和实践训练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四、旅游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路径
(一)推动教学师资结构和教育方式方法变革
师资结构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基础,培养卓越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依赖优秀的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配置,尤其是加强对专业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引进,从旅游管理人才的长期发展来开展课程设置,有效结合该专业教育教学大纲,注意均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旅游管理资深实践人士的比例,以专业化、应用化、系统化的旅游管理教师为主体,结合旅游管理资深实践人士的业务实践操作训练,全面的提升旅游管理教学师资结构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师资结构不断强化的同时,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积极进行变革调整,努力变革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教学僵化、呆板的局限,通过引入实践体验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接受效果,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适当掌握旅游管理服务实践。既避免了课程吸引力下降,学生的抵触。同时也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从事具体实践活动提供了渠道平台,成为进入工作岗位的前瞻学习。
(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规范化设置
旅游管理的课程设置,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大纲,面对学生短板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围绕服务行业的实践特色和应用特点来进行教育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教育为旅游管理人才专业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提供基础训练,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面对旅游管理实务工作的本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尤其注重实践环节的强化,突出实践训练的比例,在深化旅游理论知识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与实践相衔接关联的课程,注入人文特色、时代特色的教学因素。例如在新型人文环境下开展旅游心理的研究,在新经济条件下开展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增加相关联的学科如休闲学、运动体育等领域的相关课程。通过多元相关课程的开设不断拓宽学生知识掌握面。在课程的目标定位方面既要注意尊重高等教育普遍的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要注重学科发展的个性特色,根据社会的需求和长远发展来考量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训练学生操作技能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资格的获取联系起来,把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和旅游公司运作等环节渗透进旅游管理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学习、实践、岗位责任承担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推动旅游管理实践的创新平台建设
旅游管理的实践环节离不开卓越的平台支持,作为一项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必须高度重视其实践环节的教育培养,不断开创支持旅游管理实践的平台和渠道。同传统的课堂教育所不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习、技能培养和实务练习的一体化结合。必须通过鼓励院校和企业间的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机制,突破传统的分离式教育培养,探索校企联合的用人、育人、交流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在学生培养训练中同企业间展开系统全面的合作,即为企业发展培育后备军,又为学校育人磨练了真人才。在企业中通过分期、分批的方式开展实践探索,组织企业优秀职工担任学生的实践教师,开展学徒制的培养,在实践中融合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际操作,以理论-实践-岗位的模式,逐步的开展锻炼,将实践环节渗透在每个学期和学年,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成长,将教学内容与企业运营相互结合,最终锻造出一批符合企业岗位和要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面对当前国内旅游管理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管理在经济运营过程中发挥的支撑带动作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形势和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实现转型跨越,既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娴熟把握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实现旅游管理
1.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茶艺”课程的原因
(1)适应行业发展所需。中国是最早利用茶的国家,各种各样的茶楼、茶艺馆开设在景区和市中心,且酒店提供的越来越健全的服务项目中少不了茶艺室,这些服务都需要既懂茶艺基础知识、销售技巧,又懂茶艺表演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作为培养酒店专业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应适应市场要求,考虑到用人单位对茶艺从业人员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在校学生掌握良好茶艺服务技能,使本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拓宽就业路。
(2)提高职业素养所需。茶文化糅合了中庸之道、明礼之伦、谦和之礼,茶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在校园中营造人文氛围,使得中职学生增长知识、提升审美能力、提高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职业素养。
2.课程开设方法
(1)作为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将“茶艺”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与旅游管理其他专业课程并列开设,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茶艺基础知识、表演知识和销售知识。
(2)作为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开设。将“茶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主专业的选修课程,以学生自愿为原则,让有兴趣和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学习。
(3)作为中职学校的社团形式开设。茶艺社团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动手的平台,社团可以开设茶艺表演、茶艺培训或者课外参观采摘等课程,不仅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得到提升,还能让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得到熏陶,让茶文化成为影响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4)以讲座形式开设。条件不健全的中职学校可以将“茶艺”课程以讲座形式开设,定期或不定期地让专业教师或外聘专业人员进行讲授课程,这种开设方式较适用于了解茶艺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8-02
0引言
《旅游学概论》课程从旅游学科的形成及旅游发展史的研究入手,对旅游学中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者、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基本问题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便于学生全面和深刻认识旅游及旅游业。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它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该专业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2]。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该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比如教学方法等方面。
1《旅游学概论》的特点
1.1 基础性《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它以旅游活动的要素和内容为主线,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该课程的知识面广,重视基础概念,强调应用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旅游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关于旅游学和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运用旅游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旅游职业的道德。
1.2 前位性一般来说,《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前位课程,对于学生把握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该课程的设置,对于激发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旅游业的了解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旅游职业意识培养,符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2教学内容
《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旅游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而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教学质量。《旅游学概论》的教材虽然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在众多的旅游学教材中,李天元和王洪滨编写的教材,内容丰富,影响很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来说,选用什么教材作为参考,主要应该侧重于选择能够体现大学教育目的,符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最好是能在上课过程中以该教材为参考,结合旅游管理职业岗位的实际任务、工作项目,不断地扩充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新动向,追踪相关的热点,逐渐完善本身的教学内容。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能力突出、理论知识适度、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需要应该突出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以讲清定义和加强应用为教学重点。通过《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总结了该课程主要内容有7个知识模块,其中,该门课程的核心主要是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等知识模块;该门课程的基础是认识旅游的知识模块,包括认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的概念、特点、性质、分类;外延是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的影响等知识模块。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处理好《旅游学概论》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3教学方法
3.1 多媒体教学方法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旅游资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比较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地总结出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定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讲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习内容,使课堂形象具体和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于老师口头上的表达。
3.2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旅游学概论》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是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可以大量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可以提供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大量使用的时间保证。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等优势,但它的缺点是占用课堂时间多。授课任务多和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得很多老师对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不敢问津,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便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视频、音频、图片等媒体素材也能够为学生模拟出逼真的背景环境,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3.3 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特殊情景进行辩论、讨论、演绎、推断、总结和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应该有充足的时间从书籍、网络、电视、报纸上去搜集与课堂有关的案例。
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案例和精心设计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如果希望通过案例使学生进入角色和积极思考,可以在各个章节或者每节课程前设计引导案例,帮助理论知识的顺利导入。对于某些需要进一步说明和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比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可以安排在讲授基础理论后再进行分析。
当老师在讲授一些彼此对立的观点内容时,可以设计辩论案例。比如,在对某些拟开发旅游资源类型进行综合评价时,有的人主张利用社会标准,即是否体现今天社会的成就和发展风姿,有的人主张利用历史标准,即以是否体现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可以采用黄河游览区开发遇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案例,在进行选择案例教学时,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典型性。设置的案例一定要有针对性,能够反映相关的旅游学理论知识,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②真实性和客观性。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所以应该在选择的每个案例所描述的事件时,案例内容是真实的,不是随意杜撰的;客观性是指旅游案例只是对某个旅游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而不能作出主观性的评论。③时代性和地域性。选择的案例应该新颖,尽量是最近最新的材料,同时要就地取材,尽量选择学生生活的案例。
3.4 现场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方法是指在校内外实习基地或者与校外的企业联系,让学生到旅行社、旅游饭店或者是旅游企业中参观和考察甚至承担工作任务,适当地安排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得到深化。该方法有助于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旅游管理专业,给学生提供接触工作岗位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该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大量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每个任务都有适量的新知识点,而且每个任务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该过程的组织者,而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在认识旅游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如什么是真正的旅游者),而后按照6-8人一个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最后老师总结和点评,得出结论。这样也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一般都是在该课程结束后通过试卷来考核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成绩,不太注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只是在临近考试前,才对之前所学内容加以突击,导致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没有学到真正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我们应改革这种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与期末考试成绩按照30%和70%的比例分配,比如增加课上讨论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作业成绩等,而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成绩,也应该包括平时学习的成绩,这样会提高学习气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将基础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
5总结
《旅游学概论》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应该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对于大学老师来说,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在掌握培养目标与特点的同时,结合该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具备学习和创新等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的基础性,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更具意义。我们只是在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上作了初步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还将会继续。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建设型、管理型、服务型等高技术应用性型才为主,所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较为全面,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构建方面较为薄弱。而我国中职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而旅游业是一种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拥有很高的管理以及服务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提出对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满足理论研究与现实的意义。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根据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新型课程,本专业以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基础知识教育为主,主要是为培养从事国内外旅游服务型人才以及从事于旅游企事业和酒店管理的工作者。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专门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但是就目前的中职生教育而言,中职生所掌握的技能偏低,同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为迅速发展的旅游业提供旅游人才而设立的,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直接上岗的导游人员以及酒店管理服务人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因此,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强化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兼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现状
1、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不强
当今的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中职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欠缺,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旅游业是涉外性极强的专业,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尤其需要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强,同时旅游业还是一个与形形的人打交道的行业,需要从业者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和与人合作的能力[1]。
2、教师的储备不足
旅游业是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的支柱型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预期的速度,因此我国在旅游专业教师的储备上没有做好准备,造成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缺失,结果很多学校采取“以次充好”的办法,将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推上岗位,这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3、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滞后
我国大多数旅游学校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老师以教材讲解为中心,运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知识没有及时跟更新。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时,老师凭借固有的经验教导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旅游管理的情况大相径庭,从而严重制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各占一半,纵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有的院校竟然连最基本的客房和餐厅实训室都没有,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影响学生的就业[2]。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模式探究
(一)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快速入职企业的硬性指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主要依赖参与情景再现教学模式的锻炼。情景再现教学指的是学校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情景教学能将学生带入“现场”,通过现场出现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应急、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将理论知识无意中传授给了学生,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旅游管理的实践操作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战的能力[3]。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的是使其能够顺利进入职场,同时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会按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深切地了解到企业的需要,这将是学生的自我定位更加准确[4]。
(三)改善教学方法,突出旅游教学的特色
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型、实践型很强的专业,同时社会需要复合型、实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要培养这种人才,必须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善目前滞后的教学方法。旅游业是一种服务行业,为此课堂上应有意识的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同时,旅游行业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综合型专业,注重学生的技能能力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外语口语交流课程,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等等。
三、结束语
目前,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保证他们适应新型时代下旅游行业的发展为目标,但教学过程中未能实现学生在具体案例教学为基础的环境下的实践教学,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师口语授课的形式。这不仅造成教学空间的局限形式,同时空乏的知识堆积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和耐心,并且对于相关旅游业要求的口语交际和分辨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开发,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全面考虑现实因素,结合时代教育的要求,对学生教育实行案例分析结合与实践活动的推广,全面开发学生在口语表达等专业素质的水平,使其逐渐适应这类行业的各项要求,并提前做好长期从事该类行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准备和觉悟。
一、对案例教学模式的相关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提供高度拟真的情景演练和设计安排,使学生具体体验对具体问题的独立分析和判断,全面培养学生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这就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中情形的具体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实际的情景,借由学生表演等形式,使学生置身当时的情境要求等,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各种处理活动。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生动的旅游专业课程的兴趣,同时全面激发学生的内部思维能力,使得对相关的知识等全面掌握,提高课程教育的整体效率。案例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只发挥相关内容和基础知识的引导,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的效能,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案例教学的中心理念。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实践的作用,难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则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结构体系,使得其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掌握该类专业的技巧,并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不断提升学生多方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处理相关事件和业务的高度专业能力,使得其在专业素质等方面积累一定的力量。在相关问题的答案上,避免传统下的狭隘性,要求同学综合意见的统一,集合多方观点的优越性,实现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开拓学生内心的宽广世界,使学生敢于并善于同他人交流,这也对未来旅游事业中管理任务的有效贯彻等做出了一定的帮助。
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会完全撇掉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是结合实际案例演练的加饰,使得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有足够施展发挥的空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其具体的实践能力。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意见表达也十分重要,可以对这类课程知识进行相关的总结和分析,并结合现代较新的观念做出适当的改善,保证知识学习的时效性。在案例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实际工作处理的技巧和能力,督促自己加强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学生对案例分析之后,可以具体加强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效果,使其对这种业务管理方式产生一定的认同或者疑问,使其根据现实情况和基础知识经验等总结出更好的管理手段或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发挥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意义。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促使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数也极度膨胀。但学校在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提供上还不够全面,呈现出教学方法中各种问题,具体包括: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且长期的口语授课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具体的知识接收量大大缩减,同时存在不理解的状态,无法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不利于其专业水平的进步。案例教学模式具体针对我国长期教学模式的弊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案例的提出,进行教师与学生整个课程的讨论与分析,使得学生自主的投入到管理的计划与实施过程,掌握具体从事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各项环节和步骤。[2] 这种实践中结合理论运用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开发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实用价值。案例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新时期下思想的革新,是实践活动适应时展的产物。[3]他对于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并且在贯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使学生接触到旅游管理行业实际面临的问题,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行业信息,强化各项管理的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又可以增进学生对该类管理事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的分析,估计,使得其在深刻的基础知识研究下,适应该类管理行业要求的各项水平能力,并探寻一条新型管理的方式,促进新型经济模式下旅游业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总结:在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下,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正朝着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的方向发展,应用型的教学要求,使得学生凭借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借助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的渗透,全面保证自己在整个专业实践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细节内容和相应的处理方式,并结合专业知识与自己实践经验的结合,对案例的情况进行综合、客观的分析,全面增强自己在该类专业学习的潜力,为将来旅游管理的有效发展提供更多的、更高素质的新进管理人员,保证旅游事业长足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