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6 09:37: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篇(1)

【关键词】

统计思想;统计工作;影响

在当前我国统计工作中,认清统计的真谛、领会统计思想,对统计本身来讲,有利于提高统计水平和统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对外界而言,有利于树立别的工作及别的理论不能取代和比拟的统计权威。

一、统计思想简述

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也是统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指南。这里统计思想是指统计不同于别的学科所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树立统计权威的基础。

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始终要站在研究对象的整体角度来看问题,形成了大量观察法和大数定律等一系列认识规律。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把握大局”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要求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总体资料是由作为承担者的个体身上搜集后综合而来的,而个体资料千差万别,有些界限还不好判断。这时就需要站在总体的角度,看哪些符合总体要求,哪些不符合总体要求,避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避免偏离统计本身的功能。

二、统计思想的几个方面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统计认识问题是从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侧重点不在总规模或个体,体现了数量观和推断观。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也就不需要做统计,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说,均值与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

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关概念表现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三、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应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应用和等D个环节;而作为统计工作成果的统计资料显然应包括调查的原始资料,整理的系统资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资料;统计学研究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研究统计资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3个涵义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辨证关系。

统计工作的5个环节中,设计是基础,说统计学是方法论的科学,最主要的就体现在统计设计上;统计工作能否达到目的,关键也在于设计。若把统计工作看作是产品生产过程,统计设计就相当于产品设计,统计调查就是施工,统计整理就是组装,统计分析就是质量检验与分析,统计信息应用与就是广告宣传与销售。每一环节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设计和分析是技术性、理论性最强的工作,统计的特殊功能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统计设计实际上是告诉操作者怎样去调查,怎样去整理;分析与信息就是告诉用户统计可以达到什么目的,而这些目的是别的专业达不到的。发达国家为什么对统计如此重视,联合国为什么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关键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今天的社会,统计已相当发达,无论是资料搜集方法研究,还是统计规律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认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或者说认识统计总体。统计工作者从调查开始到整理出对外服务的系统资料,这一过程使人们对统计总体的外貌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再从数字后面找出内部特征,就能总结出现象发展的规律性,结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则,就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经济的有效建议。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由统计指标所核定的数量是有科学涵义的,指标之间是有严密分工的。因此,统计分析是别的分析所不能比拟的。

四、统计工作如何改进

统计学虽然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但还没有成熟为一个具有完整稳固基础的知识领域,因为就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围是如此之大、我们所面临的未知是如此之多而不得不需要不断夯实和拓展其学科基础,以保证统计学定量认知的职能与功能。所以,从人类不断增加和提高的对统计的要求出发,我们要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相融,要不断汲取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数学、复杂系统科学、混沌学、仿真学、计算机学等的最新发展成果来补充、拓展统计学的基础,否则,统计学的发展就会缺乏生命力,就会裹足不前。

在市场经济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却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如果责任心不强、上进心不足、业务素质低下,势必贻误正常工作。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企业单位,行业系统,尤其是企业集团需要具有责任心、富有时代感,并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较高业务素质,能带领同事一道学习与工作的统计负责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重视,统计思想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统计工作将会不入更高的一层台阶。

参考文献:

篇(2)

1 统计思想概述

1.1 简述

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是人们的行动指南,同样,统计思想也是统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指南。这里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树立统计权威的基础。

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工作始终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研究对象,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掌握大量观察法和大数定律等一系列认识规律。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把握大局”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要求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要有追本溯源的精神,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总体资料是由承担者的个体身上搜集后综合而来的,而个体资料千差万别,有些界限还不好判断。这时就需要站在总体的角度,看哪些符合总体要求,哪些不符合总体要求,避免偏离统计工作的本能。

1.2 统计思想的几个方面

1.2.1均值思想

均值思想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简明扼要的统计分析时所需要的重要代表思想。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统计认识问题要从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而不是只注重总体规模或个体,这体现的是一种正确的数量观和推断观。同时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受到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所以也体现了总体观。

1.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条件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一定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统计分析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意义。统计工作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说,均值与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1.2.3估计思想

估计是以部分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要具有相同的性质,这样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也会受偶然因素影响,为了保持逻辑严谨度,在运用估计理论时要对置信程度进行测量。

1.2.4相关思想

哲学认为,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而这些个别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相关思想就是运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指导思想,开展统计工作。

1.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的表象进行的抽象概括。所有单一的关系都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就需要对规律或趋势进行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1.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会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 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1 统计工作主要内容

统计工作应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应用和等5个环节,而作为统计工作成果的统计资料应当包括调查的原始资料,整理的各项系统资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资料,统计学研究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研究统计资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统计资料的这3个特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统计工作的5个环节中,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基础,说统计学是方法论的科学,最主要就是体现在统计设计上,统计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统计设计。优良的统计设计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若把统计工作看作是产品生产过程,统计设计就相当于产品设计,统计调查就是施工,统计整理就是组装,统计分析就是质量检验与分析,统计信息应用与就是广告宣传与销售。每一环节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设计和分析是技术性、理论性最强的工作,统计的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殊功能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统计设计实际上是告诉操作者怎样去调查,怎样去整理。分析与信息就是告诉用户统计可以达到什么目的,而这些目的是别的专业达不到的。发达国家为什么对统计如此重视,联合国为什么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关键也就是由于这两个方面。

2.2 统计工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就管理社会经济而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统计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无论是资料搜集方法研究,还是统计规律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认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是认识统计总体。统计工作者从调查开始到整理出系统资料,这一过程使人们对统计总体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我们能再从数字后面找出内部特征,进而总结出现象发展的规律性,结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则,就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经济的有效建议。

就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而言,统计工作对企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针对大量业务数据进行规律性挖掘的有效工具。统计工作可以应用在企业产品的各个阶段,如在设计过程(对市场的判断、产品方案设计、产品的小型生产)、在生产过程的流程设计、工艺控制以及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销售过程。统计工作就是通过对数据地整理和挖掘,发现产品运营的最贴切现状和潜在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早调整和改进生产销售环节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做到从数据出发,用事实说话,只有这样制定的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真实反映本企业运营实际状况和市场现状,做到企业产品的质量、服务满足和符合市场需求,最终赢得市场和客户认可。可以说,在企业的持续改进过程中,统计技术都提供了一种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

3 统计工作如何改进

3.1 夯实和拓展学科基础

统计学虽然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但还不是一个具有完整学科基础的知识领域,因为就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围大、面临的未知多,所以需要不断夯实和拓展其学科基础,保证统计学定量认知的职能与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要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相融,要不断汲取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数学、复杂系统科学、仿真学等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来补充、拓展统计学的基础,为统计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否则,统计学的发展就会缺乏生命力,就会裹足不前。

3.2 培养专业的统计人才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掌握相关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社会或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企业单位,行业系统,尤其是企业集团需要具有责任心、富有时代感,并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较高业务素质,能带领同事一道学习与工作的统计负责人。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多出成果。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安排培训,让员工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计算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对工作积极并有较大贡献或较快进步者,应该及时给予表彰。以此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庞有贵. 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商业经济. 2008,2(4): 16-18

[2]唐源鸿. 统计学的普及应用. 经营管理经济. 2007,3(8): 26-29

篇(3)

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兴盛于西方世界并传入我国。这些学科虽然在我国大力已有20余年,但

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我国各省市都有院(中心),也成立了许多评估、评价机构,广泛展开了对教育测评估评价活动。而与此相应的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理论很不成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教育评价实践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和辨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教育测验:即为考试,它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考试是个系统,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被考,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被考的反应(答案)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从宏观上可分为考试和教育考试两大类。教育考试又可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类。按考试分数的解释与使用,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参照性考试。按考试对象分,有学业的成就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其目的在于测量考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倾向,如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如测量态度、兴趣、情绪、性格等).按测验人数分,有个别测验、团体测量.接测验方式分,有纸笔测验(用笔时试卷作答)和非纸笔测验(如口试、实验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为难度测验、速度测验、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大规模测验(其成绩的使用有权威性,要求严格,标准化程度高)、教师自编测验(即教师自编用于课堂教学的测验)等.[1]

教育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通过数据的和处理,准确地掌握教育

情况,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提供依据,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制定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提供有效的工具.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统计学,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二是推断统计学,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作出决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样本的特点,而后者则是通过抽取母体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样本为根据来分析母体的特点.它是在教育的研究中,描述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教育科学推论的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资料检验法、统计资料图示等。[2]

教育测量(学):研究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效益等问题的一门教育学科。它运用各种测量

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等数学工具,根据教育目标或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如何测量和评价教育效果,如何编制测量计划,各种类型试题的优缺点,衡量一个学业成绩测验好坏的数量指标,如何进行测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测验分数的解释和评价等.其主要包括:测量原理、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标准化测验、测验的设计和编制、测验的常模、测验的实施和评分、测验结果的解释等。[3]

教育评估:是一种有系统地去寻找并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的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

行的过程.在我国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不作严格区别,在实践中具体运用时,不同的范围和场合有不同的习惯用法.如高等教育中多用评估,在督导部门也称督导评估,而在普通教育领域多用教育评价不过两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评估有估价的含义,较为模糊粗略,而评价相对而言是较为精确的价值判断,评估多用于群体或单位的状态及效果的估价,而评价则既有对群体和单位的价值判断,也有对个人的判断.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教育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的决策。教育评估的结果对国家、对学校都是一份咨询材料,而不是行动纲领.[4]

教育评价(学):以教育为对象,研究各类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

为:宏观教育评价(研究教育思想评价和教育制度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是:教育评价的对象,教育评价的范围,教育评价的模式,教育质的规定性评价,教育量的规定性的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教育评价的类型.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联系性原则.其种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条件评价、贡献评价等.[5]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论学是研究教育评论现象和教育评论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教育评论的、现状,教育评论现象的

本质联系,教育评论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教育评论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教育评论学是与教育理论、教育史并列的一门教育学科.要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学科体系,必须解决两大难题,即建立教育评论学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并给予科学的揭示和阐述,使这些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要运用这些概念、范畴及其所固有的内在联系,采取科学的方法论证教育评论活动中最普通、最一般的科学原理;从而揭示出整个教育评论活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从根本上规定了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和范畴.首先,教育评论活动是一种教育科研活动,它的直接结果是鉴别、评判教育文化的优劣,进而对教育界产生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而教育文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依附于受教育者身心的精神产品,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可见教育评论家属于研究意识形态和揭示教育评论活动的本质规律,建立完整的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所以,教育评论学也属于基础理论学科。再次,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评论学涉及整个教育领域,内涵十分丰富。也可从不同视角,针对不同范畴建立多部门、多层次的分支学科(如:教育理论评论学、教育史评论学、教育行政评论学、教育家评论学等),所以教育评论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6]

二、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验的关系:教育测验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检测,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确切地说它是

教育评价获得评价信息的工具之一.教育评价获取信息的测验法就是来自于教育测验.

教育评价与教育统计的关系: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确切地掌握教育

情况,也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育评价中获取信息的统计法就来自于教育统计。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教育测量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变化、体质的状况以及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的测

定,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是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教育测量提供的资料,教育评价将成为无源之水,失去了作价值判断的依据,其科学性、准确性便无从谈起。另外,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成为改进教育工作有价值的信息.[7]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的关系: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在许多场合是通用的。评价是精确的价值判断;而评估是估计

的、预测性的价值判断。在我国从政府的文件到学者的文章论著,以及教育实践都把评估与评价混用。我个人倾向于把教育评估的对象限定在以宏观、中观的复杂教育系统的战略性、预测性估价方面,对于微观的较简单的教育系统的过去和现存实态则作为教育评价的对象。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的关系:教育评论是对教育文化的反思和展望,它的对象是以教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的,以真善美作

为评论标准的观念活动。严格讲它与教育评价虽只一字之差,但它与教育评价分属于教育科学的不同领域,有着重大区别。比如,教育评价是一种管理活动,而教育评论则为观念活动;教育评价由评价机构按严密的程序实施,而教育评论则由教育评论家个人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评述;教育评价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并要求量化,而教育评论无需指标体系更不用量化,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具体的可控的,而教育评论的对象是抽象的,不可控的;教育评价的结果多用于改进工作,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则多用于改变观念;等等。这不是说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的关系表现在教育评价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评论的论据教育评论,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教育评价所依据的教育价值观。

三、从价值论角度看与评价相关概念的区别

唯物主义的价值论认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和两种不同方式。两者反映的对象、意义和参加的心理成份都有着质的

区别。事实判断是以客体的本质和为对象的,它探讨客体“是怎样的“、”是什么“,探讨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等实体属性,即以理性认识这种抽象思维形式反映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价值判断是以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为对象,它探讨客体的价值属性,即客体的意义------对社会需要意味着什么,它以多种意识形式-----认识(价值与事实判断)、情感(对价值的态度体验)、意志(对价值的自觉保证)等诸种形式的综合来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从前面的可以看出,教育评价对评价的对象不仅要借助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进行量的测定和分析,而且要进行质的分析,

把所有考查绩效的材料和分析综合起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作出价值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出,教青评价行为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中的事实判断在于诊断与鉴别教育的性状,价值判断则是对诊断鉴别而得的结果或结论,按其价值取向进行合乎目的的推断和判断;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性追求。而教育评论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的一种价值判断。从教育测验到教育评论是一个由事实判断向价值判断的变化过程,我们不能说教育测验丝毫没有价值判断,如在测验什么不测验什么的上是有价值判断的;同样,我们也不能说教育评论就无点滴的事实判断,教育评论需要通过事实判断的真凭实据作论据。

四、对教育评价学及其学科群的建议

教育评价学经过几十年的已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尽管概念、体系有待完善,但已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应的考

试学(研究教育测验的学科)、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估学、教育评论学都已有相应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共生的教育评价学科群。21世纪,要使这个学科群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首先对各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有个明确的划分,尤其是对教育评价学要有合理的定位,不要再把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的纳入自己的努力范围,要让它们以独立的学科更好地为教育评价学服务。另外,教育评价学还要把属于教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类的抽象的,教育评价无力评价的范围还给教育评论学,让教育评论学更快地发展.同时,要把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的关系处理好,可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学科.其次,各学科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把一些已成熟的概念和约定俗成稳定下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和概念体系。第三,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理论研究,使其适应实践的要求,要积极实践经验并升华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学学科体系.第四,要处理好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教育评价学理论,还是从教育界以外引人教育的评价理论都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行修正使其“本土化”和“教育化”。

综上所述,搞清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关系,对理清教育评价学科群内各学科的关系,促进该学科群的发展,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加快

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5]见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第167页

[2]参见曹延亭编著·《教育统计学基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3]见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4]参见许茂祖编著·《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7页

篇(4)

Influence on Blood Gas Analysis of Atomization Inhalation of PGE1 in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in Acute Phase/SONG Wei-rong,ZHAO Hua,LIU Ch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3):132-135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haled prostaglandin E1(PGE1) on blood gas analysi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Method:50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in acute phase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24 patients) and treatment group (26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applied conventional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uch as systemic spasmolysis,relieving asthma,anti-inflammatory,in treatment group who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atomization inhalation of PGE1.Then compared the patient’s radial artery blood PaO2,PaCO2 index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3 days.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6.1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7.67%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ronchial asthma; Aerosol inhalation; PaO2; PaCO2; PGE1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3.039

支气管哮喘又被简称为哮喘,是因过敏原或者其他非过敏性因素引起的一种支气管反应性极度增高的过敏性疾病[1-2]。该病已经非常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此,针对该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病因病机的研究和探讨等,越来越多的引起了社会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支气管哮喘可以诱发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文献[3]研究表明,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联合噻托溴铵对老年支气管哮喘能蚱鸬胶芎玫闹瘟菩Ч,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并有效缓解相关临床痒状、体征。前列腺素E1(PGE1)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减少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因此,本研究选取患者的血气分析作为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桡动脉血中PaO2、PaCO2的变化。PGE1是常用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它能够抑制多种参与发病的脱敏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生成以及抑制免疫系统功能。PGE1具有扩血管、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4]。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该药尚有不少新用途,其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PGE1是前列腺素中具有很强舒张支气管作用的物质,其作用机制是可直接对抗血栓素的收缩支气管作用,并且维持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5]。本研究着眼于前列腺素E1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从而开辟该病治疗领域的新方向。

雾化吸入法以其见效快、直接达到局部、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轻,作为平喘、消炎、化痰、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6-7]。本研究对26例采用雾化吸入PGE1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PaO2、PaCO2情况进行探究,探讨其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2015年1-12月经临床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其中男13例,女

13例,年龄20~60岁,病程3~12 d;对照组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21~63岁,病程3~14 d。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通过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解痉、平喘、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缺氧者给予鼻导管吸氧支持治疗,治疗组研究对象给予PGE1雾化吸入为主的治疗方案,10 μg/次,每天雾化吸入2次,共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用药期间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出现的时间、实验室检查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生的情况,治疗后复查血气分析了解血气分析改变。治疗3 d后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评估,(1)痊愈: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2)好转: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消失,复查实验室检查好转;(3)显效: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所减轻,复查实验室检查有所好转;(4)无效: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改善,复查实验室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痊愈+好转+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PaCO2、PaO2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中PaCO2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治疗组有3例出现腹痛、腹泻、上腹部不适(疼痛或痉挛)、恶心、呕吐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3/26);对照组有4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4/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该病的产生是通过神经体液而导致气道产生可逆性的痉挛、狭窄等表现。临床上,经常表现为患者发作性的、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的呼吸困难,症状可以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相等。有些患者的症状可自行缓解,亦或经过一定治疗过程后方可得到缓解。但是有些患者的临床症状非常严重,他们的症状可以延续到数日甚至于数周不等,针对某些患者有时还可以出现反复发作的病程。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会感到身体极度不适,该种疾病对患者的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产生极大的恶劣影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所引起的缺氧和CO2潴留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酸碱平衡失调的表现被作为本病的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基础,并且决定了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影响它的转归。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经过3 d的治疗后,治疗组应用PGE1雾化吸入治疗前后PaO2和PaCO2的变化显著(P

前列腺素(PG)存在于许多生理组织中,由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多种形式的前列腺素。前列腺素的作用广泛复杂,按结构可分为A、B、C、D、E、F、G、H、I等类型,各类型的前列腺素对不同的细胞,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前列腺素作为组织激素广泛存在于器官组织中,在细胞受损时必然涉及前列腺素系统。急性呼衰常见于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休克、烧伤、败血症、肺栓塞以及长时间应用呼吸机等情况。在上述情况下均可发现循环系统中前列腺素水平的改变,前列腺素的变化与肺有密切的关联[8]。前列腺素E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减少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前列腺素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对神经传递质的释放和活动起调节作用。PGE1具有选择性的扩张肺血管,改善通气与血流比值,减少无效腔通气[9]。PGE1也可通过抑制肺组织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升高,从而起到解痉平喘的作用[10-11]。Kazui等[12]给失血性休克犬输注PGE1,导致肺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明显降低了肺动脉压与肺血管阻抗,与对照组相比还明显降低了跨肺泡床压力梯度,组织学检查证明经PGE1治疗,肺间质水肿有所减轻。PGE1尚可对抗PGD2、PGF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反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以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合成,稳定肥大细胞,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13]。PGE1亦是一种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14],降低肺循环阻力,减轻右心负荷,使右心功能得到改善,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增加心输出量。PGE1的上述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肺通气,改善缺氧及CO2潴留,纠正呼衰,疗效确切。临床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与喘可治雾化吸入治疗AECOPD,可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指标,临床疗效比较显著[15]。

目前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大多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无创呼吸机能有效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改善患者的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情况及肺功能[16-18]。

雾化是通过喷嘴或用高速气流使液体分散成微小液滴的操作。被物化的众多分散液滴可以捕集气体中的颗粒物质。通过气体雾化将液体经过特殊装置化成小滴,成雾状喷射出去,易于进入气道而发挥作用。它能增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溶酶体膜的稳定性,抑制免疫反应和降低抗体合成,从而使组胺等过敏活性介质的释放减少和活性降低,并能减轻抗原抗体结合时激发的酶促过程,抑制支气管收缩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而减轻平滑肌的收缩反应。PGE1静注联合喘可治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治疗组患者血气分析、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并优于对照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15]。

PGE1雾化吸入较传统用药有明显的优势,可使气道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并且充分发挥局部作用,可避免或减少患者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文献[19]研究表明,单肺通气前右侧肺雾化吸入0.2 μg/kg PGE1能减少肺内分流,改善氧合。综上所述,PGE1雾化吸入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显著缓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值得广大临床医生借鉴、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2]代亚东.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吉林医药,2008,29(19):1689-1691.

[3]吕昊泽,刘仲祥,侯松萍.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联合噻托溴铵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效果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4001-4002.

[4]刘春云,刘永平,龚享文.前列地尔药理学研究进展及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2,31(11):648-651.

[5]刘红卫.简述前列腺素E1的临床新用途[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2013,11(11):16-17.

[6]陈倩霞.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2):230-232.

[7]潘玉辉,李颖超,邱跃灵,等.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及教育管理应用于COPD及哮喘患者的价值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0):1924-1925.

[8] Demling R H.The pathogenesis of respiratory failure after trauma and sepsis[J].Surg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80,60(6):1373-1390.

[9]毕筱刚,周凤丽,张天托,等.前列腺素E1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6):429-430.

[10]韦俊,丁华荣,梁自乾.前列腺素E1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广西医学,2012,34(8):992-995.

[11]赵陇,雷军,夏薇,等.前列腺素E1对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7,7(2):1-3.

[12] Kazui T,Webb W R,Wax S D.Effect of prostaglandin E-1 on the lung in hemorrhagic shock[J].Surgical Forum,1976,27(62):187-189.

[13]宫子超.前列腺素E1治疗支气管哮喘40例[J].临床荟萃,1996,11(4):173

[14]郭振辉,叶曜芩,景炳文,等.前列腺素E1联合氧疗对肺动脉高压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50-51.

[15]乔云峰,王冬梅.前列腺素E1联合喘可治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9):126-128.

[16]⒀.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24-26.

[17]訾春雷,赵亚君,马鑫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76-77.

篇(5)

[关键词] 临床 研究设计 原则

健康网讯:

一、对照的原则(一)对照的概念和意义 对照指的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是唯物辨证法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疾病的发生、转归、预后往往不是单因素作用的后果,而是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饮食、社会状况、个体禀赋、心理活动等,不同疾病也有其不同的自然进程和预后。不少疾病如感冒、溃疡病、早期高血压、红班狼疮等有自愈或自行缓解的倾向。如果不通过对照,对非处理因素加以控制,则难以识别研究过程中有关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或结局的影响作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评价药物疗效的临床试验中,不设立对照组所带来的缺陷尤其显而易见。例如黄疸的消退、支气管哮喘的缓解,红班狼疮的缓解究竟是其它的因素影响的结果,或者疾病自身的表现,抑或药物的治疗效应,没有对照,无从得出结论。 对照的主要作用正是鉴别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的差异,从而确认处理因素的真实效应。合理的均衡的对照可使组间的非研究性措施处于相等状态,使组间的基线特征具有均衡性或可比性,从而提高了结论的真实性。 必须强调,均衡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对照,难以比较、鉴别;而有了对照,但不是均衡,就失去对照的意义。我们以后将要谈到的对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也是以对照的均衡为前提的。(二)对照的方法1、空白对照 指在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的“空白”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如动物中的诱癌试验,需设立与实验组动物种属、窝别、性别、体重均相同的空白对照组,以排除动物本身可能自然患癌的影响。在观察某种新免疫制剂对某种传染病的预防效果时,采取免疫组与空白组的对比观察,比较两组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说明这种免疫制剂的作用。2、实验对照 指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对比。例如观察中药雾化吸入剂对于支气管哮喘的作用,为了排除单纯雾化作用的效应,应该设立包括不加中药的雾化吸入组(如水液雾化吸入)。临床试验中的复合对照属于实验对照的范围。3、标准对照 以正常值或标准值作为对照,以及在所谓标准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对照。研究药物的疗效时,可以公认的常规有效疗法作为对照。 “标准”的建立,或疗效的“公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应用标准对照的研究,在进行结论推导时要特别慎重。4、自身对照 如用药前后的自身对比观察;或是对照与实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例如身体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或同一对?在观察的不同时期接受不同的疗法,然后比较它们的差异,这种方法也称为自身交叉对照。自身对照或自身交叉对照的应用受一定条件的限制,结论的推导也应慎重。5、相互对照 各实验相互为对照。如中医各种不同证候的对照;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治疗急性心梗的对照等。 两组或多组在同一时间的比较、观察也称平行对照。6、配对对照 根据研究目的,把对实验结果(或效应指标)有影响的有关条件(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相近似的研究对象配成对子,再把每一对子中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比较组中去。在临床试验中,如果实施随机双盲对照,配对对照的使用常受到限制。病例-对照研究 ,常要求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个体按一定条件(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配比,也称配对对照。7、历史对照 又称文献对照或回顾对照。是以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作比较。历史对照要特别注意比较资料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通常由于既往的资料中的研究对象、条件、环境等都很难与本次试验保持一致,可比性差,历史对照一般是不宜采用的。但是如果某种疾病(如癌肿)治疗过程中的非处理因素(如生活条件、心理、一般药物治疗)不易影响它的疗效,且误诊率低,评价疗效指标(如生存率、病死率)相当稳定,历史对照的结论还是可取的。既往在评价链霉素对于粟粒型肺结核时,就是以历史对照为依据的。8、安慰对照 是空白对照的特殊类型。目的在于克服对照组病人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倚。常用无明显药理作用的制剂,如乳糖、淀粉、注射用水等安慰剂要求在外观、颜色、形状与试验药物完全一致。假操作如假手术也被视为安慰对照。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对照要特别谨慎,注意其在医疗道德上的可行性。 中药的安慰对照在不少方面仍有困难,有待探索解决。二、随机的原则(一)随机化(Randomization)的概念和意义 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 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 随机化的意义在于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地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间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与实验组除研究因素(如服用某种药物)有所不同外,其它非研究因素(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疾病分期等)应该是尽量一致的,均衡的。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随机化。(二)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 随机化的方法很多,现将临床研究中常用的随机分配方法简述如下: 1、简单随机化(Simple Randomization) 简单随机化可通过抛掷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表或应用操作计算器的随机数字健来完成。 抛硬币、抽签或摸球通常用于从理论上说明随机分配方法的实施和意义。当试验涉及的例数较少时,也不无视为简单可行的方法,但因临床试验的例数往往较多,使用这几种方法对研究对象分组,便显得很不方便。 随机数字表常用于抽样研究及对样本的分组随机化。表中各数字相互独立,并可按需要视相邻的数字为任意位数的组合,无论从横行、纵列或斜向等各种顺序均呈随机状态。使用时可任意从任何一个数字开始,按任意顺序取用,但起始数字代表的位数(如个位、十位、百位)和录用顺序应预先有所规定,不能在同一次录用中随意变更。 数字的随机排列也可通过操作计算器(通常为供统计用的计算器,如Casio fx-180上的INV,RAN键来完成。 下面是应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20名合格受试者随机分配至甲、乙两组的例子,其步骤如下: (1)依次编好1、2、3……20的顺序,(此顺序即为以后进入研究的合格受试者的序号) (2)通过随机数字表或操作计算器上的INV RAN键完成随机数字的排列,将所得之随机数字,按1、2、3……20的顺序排列,(每按一次INV RAN键即得一个0-1之间的随机数字,可仅取末两位数)。 现将所得之随机数字依次排列如下表:──────────────────────────────────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随机 21 32 66 44 35 78 43 19 77 48 59 67 72 34 33 56 88 91 61 27数字:────────────────────────────────── (3)令末位数为单数的随机数字相应的序号的研究对象分配至甲组(也可为乙组),双数和零者进入乙组(也可为甲组)。 按此规定则有: 甲组:序号为1,5,7,8,9,11,12,15,18,19,20的受试者。 乙组:序号为2,3,4,6,10,13,14,16,17的受试者。 (4)平衡两组例数:上述甲乙两组例数不等,甲组为11例,乙组为9例,若要使两组例数相等,可用下述方法: 续查随机数字,再按INV RAN键,得一随机数字36,将其除以甲组例数,得余数

,如本例为36÷11得余数3,则原属甲组中第三位(即序号为7)的受试者需调至乙组。 若两组例数仍不等,依上法继续操作,直至两组例数相等。 (5)随机分配卡的编制:随机分配卡的内容包括: 序号: 组别: 随机数字: 治疗方法: 按(1)-(4)步骤所得分组结果,分别填写好1-20的随机分配卡,则序号为1的随机分配卡为:序号:1 组别:甲随机数字:21 治疗方法:(可根据具体研究计划填上,如止咳Ⅰ号冲剂) (6)随机分配卡片用信封密封,信封上编上号码,信封编号应与内含之卡片序号相同。 (7)将内含随机卡之信封按编号依次排好。 (8)随机分配卡由专人保管,当合格受试者进入研究时,按其进入之顺序拆开序号相同的信封,根据其中卡片的规定分组和医嘱给予治疗,不得作任何更改。 简单随机化的方法简便,可行。随着受试病例数的增加,两组间例数不等的机会减少,如受试病例达到100名时,两组的病例数比为6∶4的概率稍大于0.05。在超过200例时,两组例数更为接近,其组间的可比性也较好。新药的临床研究,常为多中心协作,同一单位的观察例数常有限,因而常需平衡组间例数。 若确需进行组间例数不等比例的随机分组,如甲组:乙组=3∶1,则可规定遇随机数字末位数为: 1,2,3,5,6,7者分至甲组 4,8者分至乙组 0,9弃去(这种不等的随机对照,有它的缺陷,这将在后面加以讨论。)2、区组随机化根据受试者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内含相等例数的若干区组,而后,区组内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举例如下:将24名病人作区组随机分配至甲、乙两组。其步骤为: (1)令每一区组内含4名受试者,则有下列六种排列方式: ①--甲甲乙乙 ②--甲乙甲乙 ③--甲乙乙甲 ④--乙乙甲甲 ⑤--乙甲乙甲 ⑥--乙甲甲乙 (2)查随机数字表,得1-6这六个数字的随机顺序,若为5,3,2,1,6,4,则最早进入研究的4名病者按上述第5种方式被分配至甲、乙组,即依次为乙、甲、乙、甲。其余类推。 区组随机化具有下述的优点: (1)有利于保持组间例数的均等,即使末一区组的分配未全部完成,两组相差的例数最多不超过区组所包含的例数的一半; (2)有利于保持组间的可比性。若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时间性或季节性,则轻重病例进入研究的时间可能相对集中。如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组,在研究的最早阶段,两组例数相等的机会甚少,这样有可能使重症(或轻症)病人较多地被分配至某一组别,造成组间轻、重病人的构成不一样。按区组随机化分配病例时,有可能克服这一缺陷。这是由于同一区组的病例总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被纳入研究,他们同属于重症或轻症,而任一区组的分配结束时,两组例数又总是相等,因此,即使在研究过程的任一时点中止,组间轻、重病人的构成总是十分接近。 区组随机化的主要缺点在于如果不是双盲试验,同时研究者又知道区组的含量大小,则很容易事先知道每一区组最后一名病人的分组去向,而导致选择性偏倚或期望性偏倚的产生。1、分层随机化 根据对疾病的转归,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有关因素或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将进入研究的受试者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在层内再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例如,已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预后因素包括起病后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梗塞部位,是否有合并症等。据此,可作如下分层: ━━━━━━━━━━━━━━━━━━━━ 发病到治疗时间 梗塞部位 合并症 ──────────────────── ≤24小时 前壁 否 >24小时 非前壁 有 ━━━━━━━━━━━━━━━━━━━━上述各层次进行组合,可得2×2×2=8层次,则其分层随机分组将如下如所示: 表5-1 急性心肌梗塞病者分层随机分组示意图━━━━━━━━━━━━━━━━━━━━━━━━━━━━━━━━━━━ 合格受试者 发病至治疗时间 梗塞部位 合并症 分组 ──────────────────────────────────── 试验组 ─── ─有─R │ │ │ 对照组..... │ ─ 前壁 │ . │ │ │ 试验组 ─ .─┤ │ ─无─R │ . │ │ 对照组 .... │ │ . │ ─ ≤24h │ 试验组 ──┤ │ │ ─有─R │ . │ │ │ │ 对照组 ... │ │ │ │ . │ │ ─ 非前壁 │ 试验组 ───试 验 │ ─无─R │ . │ 组 │ 对照组 ... │ AMI │ . │ │ 试验组 ──┤ │ ─有─ R │ . │ │ │ 对照组 ..... 对 照 │ ─ 前壁 │ . │组 │ │ │ 试验组 ──┤ │ │ ─无─ R │ . │ │ │ 对照组... │ │ │ . │ ─>24h │ 试验组 ──┤ │ ─有─R │ . │ │ │ 对照组... │ ─ 非前壁 │ . │ │ 试验组 ─ ─无─R │ . 对照组.. ━━━━━━━━━━━━━━━━━━━━━━━━━━━━━━━━━━━━ R:随机分配 由上表可见:分组的最后结果是两组中病者有关接受治疗时间、梗塞部位、合并症的有无等重要预后因素或临床特征得到了均衡。 在样本含量较大(例如200以上)时,简单随机化常可保证组间的可比性,显然不需要进行分层随机分配;样本太小,分层过多,则难以实施。研究对象在100-200之间,有2至3个重要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又有2-3个水平时,应用分层随机较恰当。(三)与随机化有关的某些问题的讨论 1、半随机化分配 除上述随机化方法外,尚有半随机化分配者,即根据受试者的生日(单、双数)、住院号(单、双数)安排组别。当进行大样本研究时,如社区人群的试验,半随机化分配受试者具有简便,同时也能较好地达到组间均衡。临床试验常因研究对象数量尚少,半随机化难以达到组间均衡,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2、非随机化分配临床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按病人就诊顺序的单、双数分配至甲、乙组,并称之为“半随机化”分配方法。这实际上是对半随机化含义的误解,因为按这种方法,在确定第一名病人的组别后,其余所有研究对象将会分配到哪一组,就完全可以预先知道,这与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随机分配的“同等可能性原则”相去甚远。这种方法属于非随机化的分配。2、不等的随机化对照 临床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例数比例以1∶1为佳。这是因为这种1∶1的比例符合随机化的“同等可能性原则”,在1∶1的情况下,进行组间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时,统计效能最高(当α=0.05时,其统计效能─把握度,达95%)。因为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属于试验性药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证实,因而有可能更多地关注试验药物,让其在较多的受试者身上进行重复,可以适当地增加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例数比例,然而这种比例的扩大也应受到限制。有研究表明,在其它条件(例如,总例数、显著性水平α)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试验组例数的增加,统计效能在逐步降低,如试验组与对照组例数之比为2∶1时,则统计效能降低至 0.925;若为4∶1,则降低至 0.82。由此可见,若将其比例控制在2∶1或3∶2的范围内,尚属可行,若超过3∶1的比例,则将使结论真实性受到较大影响。新药临床试验有关法规关于组间例数比的要求(3∶1)是一个“合格”线的要求,但不是最佳的比例。笔者希望,研究者在进行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时,充分理解有关规定,同时也高度重视统计学的有关原则。 4、关于非随机化对照 若以一病区的病例为试验组,另一病区为对照组;或一医院的病例为试验组,另一医院为对照组,这是非随机化的对照,其结果必然导致组间的不均衡性,影响研究结论的真实性。 遵循随机化原则分配研究对象的目的在于达到“组间的均衡”。因而,随机化的成功与否自然也以“组间均衡”为主要衡量标准。研究者如果书写有关临床试验的报告,除应扼要描述应用随机分配的具体方法外,也应报告有关组间均衡性(可比性)的资料和数据。

篇(6)

(一)对照的概念和意义

对照指的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是唯物辨证法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疾病的发生

、转归、预后往往不是单因素作用的后果,而是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饮

食、社会状况、个体禀赋、心理活动等,不同疾病也有其不同的自然进程和预后。

不少疾病如感冒、溃疡病、早期高血压、红班狼疮等有自愈或自行缓解的倾向。如

果不通过对照,对非处理因素加以控制,则难以识别研究过程中有关因素对于疾病

的发生或结局的影响作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评价

药物疗效的临床试验中,不设立对照组所带来的缺陷尤其显而易见。例如黄疸的消

退、支气管哮喘的缓解,红班狼疮的缓解究竟是其它的因素影响的结果,或者疾病

自身的表现,抑或药物的治疗效应,没有对照,无从得出结论。

对照的主要作用正是鉴别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的差异,从而确认处理因素的

真实效应。合理的均衡的对照可使组间的非研究性措施处于相等状态,使组间的基

线特征具有均衡性或可比性,从而提高了结论的真实性。

必须强调,均衡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对照,难以比较、鉴别;而有了对照,但

不是均衡,就失去对照的意义。我们以后将要谈到的对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也是以对照的均衡为前提的。

(二)对照的方法

1、空白对照

指在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的“空白”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如动物中的诱癌

试验,需设立与实验组动物种属、窝别、性别、体重均相同的空白对照组,以排除

动物本身可能自然患癌的影响。在观察某种新免疫制剂对某种传染病的预防效果时

,采取免疫组与空白组的对比观察,比较两组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的效果,这样才

能真正说明这种免疫制剂的作用。

2、实验对照

指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对比。例如观察中药雾化吸入剂对于支气

管哮喘的作用,为了排除单纯雾化作用的效应,应该设立包括不加中药的雾化吸入

组(如水液雾化吸入)。临床试验中的复合对照属于实验对照的范围。

3、标准对照

以正常值或标准值作为对照,以及在所谓标准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对照。研究药

物的疗效时,可以公认的常规有效疗法作为对照。

“标准”的建立,或疗效的“公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应用标准对照的

研究,在进行结论推导时要特别慎重。

4、自身对照

如用药前后的自身对比观察;或是对照与实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例如身体

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或同一对?在观察的不同时期接受不同的疗法,然后比较它们

的差异,这种方法也称为自身交叉对照。自身对照或自身交叉对照的应用受一定条

件的限制,结论的推导也应慎重。

5、相互对照

各实验相互为对照。如中医各种不同证候的对照;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

合组治疗急性心梗的对照等。

两组或多组在同一时间的比较、观察也称平行对照。

6、配对对照

根据研究目的,把对实验结果(或效应指标)有影响的有关条件(如年龄、性

别、病情、病程等)相近似的研究对象配成对子,再把每一对子中的研究对象随机

地分配到各比较组中去。在临床试验中,如果实施随机双盲对照,配对对照的使用

常受到限制。病例-对照研究,常要求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个体按一定条件(可能的

混杂因素)进行配比,也称配对对照。

7、历史对照

又称文献对照或回顾对照。是以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作

比较。历史对照要特别注意比较资料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通常由于既往的资料中

的研究对象、条件、环境等都很难与本次试验保持一致,可比性差,历史对照一般

是不宜采用的。但是如果某种疾病(如癌肿)治疗过程中的非处理因素(如生活条

件、心理、一般药物治疗)不易影响它的疗效,且误诊率低,评价疗效指标(如生

存率、病死率)相当稳定,历史对照的结论还是可取的。既往在评价链霉素对于粟

粒型肺结核时,就是以历史对照为依据的。

8、安慰对照

是空白对照的特殊类型。目的在于克服对照组病人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倚

。常用无明显药理作用的制剂,如乳糖、淀粉、注射用水等安慰剂要求在外观、颜

色、形状与试验药物完全一致。假操作如假手术也被视为安慰对照。临床试验中,

使用安慰剂对照要特别谨慎,注意其在医疗道德上的可行性。

中药的安慰对照在不少方面仍有困难,有待探索解决。

二、随机的原则

(一)随机化(Randomization)的概念和意义

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

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

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

随机化的意义在于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地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

使各比较组间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与实

验组除研究因素(如服用某种药物)有所不同外,其它非研究因素(如年龄、性别

、病情轻重、疾病分期等)应该是尽量一致的,均衡的。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

之一就是随机化。

(二)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

随机化的方法很多,现将临床研究中常用的随机分配方法简述如下:

1、简单随机化(SimpleRandomization)

简单随机化可通过抛掷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表或应用操作计算器的

随机数字健来完成。

抛硬币、抽签或摸球通常用于从理论上说明随机分配方法的实施和意义。当试

验涉及的例数较少时,也不无视为简单可行的方法,但因临床试验的例数往往较多

,使用这几种方法对研究对象分组,便显得很不方便。

随机数字表常用于抽样研究及对样本的分组随机化。表中各数字相互独立,并

可按需要视相邻的数字为任意位数的组合,无论从横行、纵列或斜向等各种顺序均

呈随机状态。使用时可任意从任何一个数字开始,按任意顺序取用,但起始数字代

表的位数(如个位、十位、百位)和录用顺序应预先有所规定,不能在同一次录用

中随意变更。

数字的随机排列也可通过操作计算器(通常为供统计用的计算器,如Casio

fx-180上的INV,RAN键来完成。

下面是应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20名合格受试者随机分配至甲、乙两组的例子,

其步骤如下:

(1)依次编好1、2、3……20的顺序,(此顺序即为以后进入研究的合格

受试者的序号)

(2)通过随机数字表或操作计算器上的INVRAN键完成随机数字的排

列,将所得之随机数字,按1、2、3……20的顺序排列,(每按一次INVR

AN键即得一个0-1之间的随机数字,可仅取末两位数)。

现将所得之随机数字依次排列如下表:

──────────────────────────────────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随机2132664435784319774859677234335688916127

数字:

──────────────────────────────────

(3)令末位数为单数的随机数字相应的序号的研究对象分配至甲组(也可为

乙组),双数和零者进入乙组(也可为甲组)。

按此规定则有:

甲组:序号为1,5,7,8,9,11,12,15,18,19,20的

受试者。

乙组:序号为2,3,4,6,10,13,14,16,17的受试者。

(4)平衡两组例数:上述甲乙两组例数不等,甲组为11例,乙组为9例,

若要使两组例数相等,可用下述方法:

续查随机数字,再按INVRAN键,得一随机数字36,将其除以甲组例

数,得余数,如本例为36÷11得余数3,则原属甲组中第三位(即序号为7)

的受试者需调至乙组。

若两组例数仍不等,依上法继续操作,直至两组例数相等。

(5)随机分配卡的编制:随机分配卡的内容包括:

序号:组别:

随机数字:治疗方法:

按(1)-(4)步骤所得分组结果,分别填写好1-20的随机分配卡,则序

号为1的随机分配卡为:

序号:1组别:甲

随机数字:21治疗方法:(可根据具体研究计划填上,如止咳Ⅰ号冲剂)

(6)随机分配卡片用信封密封,信封上编上号码,信封编号应与内含之卡片

序号相同。

(7)将内含随机卡之信封按编号依次排好。

(8)随机分配卡由专人保管,当合格受试者进入研究时,按其进入之顺序拆

开序号相同的信封,根据其中卡片的规定分组和医嘱给予治疗,不得作任何更改。

简单随机化的方法简便,可行。随着受试病例数的增加,两组间例数不等的机

会减少,如受试病例达到100名时,两组的病例数比为6∶4的概率稍大于0.05。

在超过200例时,两组例数更为接近,其组间的可比性也较好。新药的临床研究

,常为多中心协作,同一单位的观察例数常有限,因而常需平衡组间例数。

若确需进行组间例数不等比例的随机分组,如甲组:乙组=3∶1,则可规定

遇随机数字末位数为:

1,2,3,5,6,7者分至甲组

4,8者分至乙组

0,9弃去

(这种不等的随机对照,有它的缺陷,这将在后面加以讨论。)

2、区组随机化

根据受试者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内含相等例数的若干区组,而后,

区组内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举例如下:将24名病人作区组随机分配

至甲、乙两组。其步骤为:

(1)令每一区组内含4名受试者,则有下列六种排列方式:

①--甲甲乙乙

②--甲乙甲乙

③--甲乙乙甲

④--乙乙甲甲

⑤--乙甲乙甲

⑥--乙甲甲乙

(2)查随机数字表,得1-6这六个数字的随机顺序,若为5,3,2,1

,6,4,则最早进入研究的4名病者按上述第5种方式被分配至甲、乙组,即依

次为乙、甲、乙、甲。其余类推。

区组随机化具有下述的优点:

(1)有利于保持组间例数的均等,即使末一区组的分配未全部完成,两组相

差的例数最多不超过区组所包含的例数的一半;

(2)有利于保持组间的可比性。若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时间性或季节性

,则轻重病例进入研究的时间可能相对集中。如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组,在研究的

最早阶段,两组例数相等的机会甚少,这样有可能使重症(或轻症)病人较多地被

分配至某一组别,造成组间轻、重病人的构成不一样。按区组随机化分配病例时,

有可能克服这一缺陷。这是由于同一区组的病例总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被纳入研究

,他们同属于重症或轻症,而任一区组的分配结束时,两组例数又总是相等,因此

,即使在研究过程的任一时点中止,组间轻、重病人的构成总是十分接近。

区组随机化的主要缺点在于如果不是双盲试验,同时研究者又知道区组的含量

大小,则很容易事先知道每一区组最后一名病人的分组去向,而导致选择性偏倚或

期望性偏倚的产生。

1、分层随机化

根据对疾病的转归,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有关因素或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

、病情、病程等),将进入研究的受试者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在层内再将受试者随

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例如,已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预后因素包括起病

后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梗塞部位,是否有合并症等。据此,可作如下分层:

━━━━━━━━━━━━━━━━━━━━

发病到治疗时间梗塞部位合并症

────────────────────

≤24小时前壁否

>24小时非前壁有

━━━━━━━━━━━━━━━━━━━━

上述各层次进行组合,可得2×2×2=8层次,则其分层随机分组将如下如所示

表5-1急性心肌梗塞病者分层随机分组示意图

━━━━━━━━━━━━━━━━━━━━━━━━━━━━━━━━━━━

合格受试者发病至治疗时间梗塞部位合并症分组

────────────────────────────────────

试验组───

─有─R││

│对照组.....│

─前壁│.│

││试验组─.─┤

│─无─R│.│

│对照组....│

│.│

─≤24h│试验组──┤

││─有─R│.│

│││对照组...│

│││.│

│─非前壁│试验组───试

│─无─R│.│组

│对照组...│

AMI│.│

│试验组──┤

│─有─R│.│

││对照组.....对

│─前壁│.│组

│││试验组──┤

││─无─R│.│

││对照组...│

││.│

─>24h│试验组──┤

│─有─R│.│

││对照组...│

─非前壁│.│

│试验组─

─无─R│.

对照组..

━━━━━━━━━━━━━━━━━━━━━━━━━━━━━━━━━━━

━R:随机分配

由上表可见:分组的最后结果是两组中病者有关接受治疗时间、梗塞部位、合

并症的有无等重要预后因素或临床特征得到了均衡。

在样本含量较大(例如200以上)时,简单随机化常可保证组间的可比性,显

然不需要进行分层随机分配;样本太小,分层过多,则难以实施。研究对象在100

-200之间,有2至3个重要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又有2-3个水平时,应用分层

随机较恰当。

(三)与随机化有关的某些问题的讨论

1、半随机化分配

除上述随机化方法外,尚有半随机化分配者,即根据受试者的生日(单、双数

)、住院号(单、双数)安排组别。当进行大样本研究时,如社区人群的试验,半

随机化分配受试者具有简便,同时也能较好地达到组间均衡。临床试验常因研究对

象数量尚少,半随机化难以达到组间均衡,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

2、非随机化分配

临床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按病人就诊顺序的单、双数分配至甲、乙组,并称之为“

半随机化”分配方法。这实际上是对半随机化含义的误解,因为按这种方法,在确

定第一名病人的组别后,其余所有研究对象将会分配到哪一组,就完全可以预先知

道,这与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随机分配的“同等可能性原则”相去甚远。这

种方法属于非随机化的分配。

2、不等的随机化对照

临床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例数比例以1∶1为佳。这是因为这种1∶1的比例

符合随机化的“同等可能性原则”,在1∶1的情况下,进行组间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时,统计效能最高(当α=0.05时,其统计效能─把握度,达95%)。因为临床试

验中的药物属于试验性药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证实,因而有可能更多地关注

试验药物,让其在较多的受试者身上进行重复,可以适当地增加试验组与对照组的

例数比例,然而这种比例的扩大也应受到限制。有研究表明,在其它条件(例如,

总例数、显著性水平α)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试验组例数的增加,统计效能在

逐步降低,如试验组与对照组例数之比为2∶1时,则统计效能降低至0.925;若为

4∶1,则降低至0.82。由此可见,若将其比例控制在2∶1或3∶2的范围内,尚属

可行,若超过3∶1的比例,则将使结论真实性受到较大影响。新药临床试验有关法

规关于组间例数比的要求(3∶1)是一个“合格”线的要求,但不是最佳的比例。

笔者希望,研究者在进行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时,充分理解有关规定,同时也高度重

视统计学的有关原则。

4、关于非随机化对照

若以一病区的病例为试验组,另一病区为对照组;或一医院的病例为试验组,

另一医院为对照组,这是非随机化的对照,其结果必然导致组间的不均衡性,影响

研究结论的真实性。

遵循随机化原则分配研究对象的目的在于达到“组间的均衡”。因而,随机化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855-02

Theory andApplication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n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Song-lin1, GAO Pei-pei2

(1.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of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3,China;2.Department of Forensic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2, China)

Abstract: Pattern Recognition in recent years in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Summary of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commonly used,and applica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n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pattern recognition; feature extracting; classifier;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引言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一种从大量信息和数据出发,在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及数学推理的方法对信息特征自动完成识别的过程。模式识别属计算机科学中人工智能的研究范畴[1],内容非常广泛。20世纪70年达国家开始将模式识别广泛技术应用于刑事侦察部门[2],近年来,模式识别在我国刑事技术的应用也取得长足发展,模式识别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刑事科学技术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刑事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建设。

2 模式识别与模式识别系统

模式识别是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或逻辑关系的等)特征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

模式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3-4],一方面研究生物体(包括人)是如何感知对象的,另一方面是在给定的任务下,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前者属于认知科学的范畴;后者则是通过数学家、信息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研究的范围,目前已经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模式识别通常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实现阶段,前者是对样本进行特征选择,寻找分类的规律构筑分类器,后者是根据分类规律对未知样本集进行分类和识别,模式识别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模式识别系统框图

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数据采集是指把被研究对象的各种信息转换为机器可以接受的数值或符号集合。这种数值或符号所组成的空间为模式空间。为了从这些数字或符号中抽取出对识别有效的信息,必须进行预处理,包括进行二值化处理、数字滤波进行平滑去噪处理及规范化处理等。

2) 特征提取:

预处理后的信息送入特征提取模块抽取特征用于分类器的设计。特征提取的目的是从原始信息中抽取出用于区分类型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识别过程还是训练学习过程,都要对研究对象固有的、本质的重要特征或属性进行量测并将结果数值化或符号化,形成特征矢量。比如,指纹识别时,提取的特征有纹理、交叉点、形状等。特征的提取和选择对识别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模式选择得好,对不同类的模式就能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就能比较容易地设计出性能较高的分类器。因此特征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分类器的构造和识别的效果。

虽然特征的提取和选择在模式识别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迄今没有特征提取和选择的一般方法,大多数的方法都是面向问题的。有人可能认为在处理识别问题时,模式特征取得越多越好,或者说,模式向量的维数越高,对分类器的设计越是有利。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当用一组特征做出来的分类器不能满足要求的话,自然就会想到增加新的特征。虽然知道特征的增加同样也会增加特征提取的困难和分类计算的复杂性,但总认为这样可以改进分类器的性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现当特征的数目达到某个限度后,不但不能改善分类器的性能,反而使它的工作恶化,产生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因是用以设计分类器的样本数目是有限的。为了使模式识别的结果满意,在增加特征的同时,必须增加供学习的样本数量。

3) 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

生成的模式特征空间,就可以进行模式识别的最后一部分: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该阶段最后输出的可能是对象所属的类型,也可能是模型数据库中与对象最相似的模式编号。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通常是基于已经得到分类或描述的模式集合而进行的。这个模式集合称为训练集,由此产生的学习策略称为监督学习。学习也可以是非监督性学习,在此意义下产生的系统不需要提供模式类的先验知识,而是基于模式的统计规律或模式的相似性学习判断模式的类别。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模式识别方法:模板匹配、统计模式识别、句法(或结构)模式识别、模糊模式识别和神经元网络模式识别。

3 模式识别方法

3.1 模板匹配

模板匹配是一种相对简单的也是早期常用的模式识别方法之一。匹配是模式识别的一种分类操作,主要是判断同一类的两个实体特征间的相似性。模板匹配的基本思想主是利用实体的特征进行模板匹配。但是该方法计算量非常大,同时该方法的识别率严重依赖于已知模板,如果已知模板产生变形,会导致错误的识别结果。

3.2 统计模式识别

统计模式识别理论是一种相对较为完善和成熟的识别理论。统计模式识别,又称决策理论识别,该方法基于模式的统计特征,用一个n维特征空间(特征集)来描述每个模式,然后基于概率论矩阵理论等知识,利用合适的判别函数,将这个n维特征空间划分为m个区域,即类别。特征值分布函数可以通过指定或学习得到。统计模式识别经常用于解决分类问题。现在研究的一个热点-支持向量机就是基于统计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新的模式识别方法。

3.3 结构(句法)模式识别

结构(句法)模式识别主要是基于特征的结构相关性将复杂的模式用简单的子模式或基元递归来描述,这种描述与文字中的句子通过多个单词来描述相似。

3.4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神经网络可看作是由大量交互的神经元构成的计算系统[5],神经模式识别即是利用神经元网络中出现的神经计算模式进行。神经元网络允许模式可以有噪声,若训练得当,神经元网络会对未知模式的类别做出正确的响应。

4 模式识别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模式识别已被广泛应用在了刑事科学技术领域[6],如痕迹检验、票证印章识别、相貌识别等。

4.1 痕迹鉴别

痕迹鉴别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广泛应用于查证、披露和确认罪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指纹鉴别、足迹鉴别、掌纹及皮肤纹鉴别、枪弹痕迹鉴别、凶器及作案工具鉴别和汽车轮胎等其它痕迹的鉴别。其中指纹识别[7,8]最为常用,经专家证实,每个人的手指、脚、脚趾内侧表面的皮肤凸凹不平产生的纹路会形成各样的图案,而这些皮肤的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是唯一的。依靠这种唯一性,就可将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从而识别出对应的案犯。现代公安系统中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即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并与人工认定相结合,效果十分显著。这种识别技术还可以用于金融、保险、出入境安全通道、医疗卡、安全系统等重要业务的身份鉴别。

4.2 票证印章识别

票证包括护照、支票、银行信用卡、股票、国库券、发货票、产权证、工作证等有价证券、证件和票据,一般票证均采取相应的高新技术防伪措施如在票证上印刷上有特殊花纹、加金属线和荧光粉材料等。除了用一些简易的紫外线方法检验外,通常可将形成防护信息转换成代码均匀散布在票证上[2],鉴别时只需将防护信息代码提取出来由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如直接通过刷卡、扫描等方式即可鉴别真伪。

4.3 生物特征识别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与生物统计学等手段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9,10]。生理特征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多为后天性的。同时用于身份鉴别的生物特征应具有普遍性、唯一性和可接受性等特点。

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掌纹识别、手形识别、人耳识别、基因识别及红外温谱图识别等。基于行为特征的识别技术主要有步态识别、击键识别和签名识别等。

5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模式识别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模式识别技术越来越完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模式识别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将为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刑事科学的现代化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边肇祺,张学工.模式识别[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贾铁军,李锦.人工智能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J].刑事技术,2002,(6):56-60.

[3] 严红平,潘春洪.模式识别简述[J].自动化博览.2006(2):22-26.

[4] 熊超.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应用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6(6):171-172.

[5] 潘盛辉,韩峻峰.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及其应用[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0,11(4):33-36.

[6] 贾玉文,张书杰.刑事科学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7] 杨宏林,吴陈.指纹识别方法综述[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17(3):37-42.

[8] 谢健阳,李铁才,唐降龙,等.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3):156-157.

篇(8)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质量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S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1-02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它对于学生科学研究的训练、科研素养的提高以及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1-2]。我国各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二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在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前提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谈一些体会与思考,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1.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农业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主要介绍田间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设计试验方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今后从事毕业论文和开展科学研究打好方法论基础。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试验方案的制定,试验误差及其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田间试验误差的来源、土壤差异、控制误差的小区技术、试验设计、实施规则以及试验数据的获取。第二部分从试验数据最简单的描述统计开始,进而介绍研究对象总体的理论分布、统计数的抽样分布以及统计数的理论概率。第三部分在误差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通过假设测验进行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介绍平均数比较的u测验和t测验,然后进一步介绍F测验和x2测验及其应用。第四部分两个以上变数间的分析,即相关与回归部分。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核心内容是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统计方法重点在于方差分析和回归相关[2-6]。

2.改革传统的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教学方法

2.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在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地与生产实际想结合,与相关领域的研究相结合。《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是在已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试验设计理论、拓宽试验设计方法,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旨在增强专业研究能力,提高论文试验的设计水平与论文质量。迄今,该课程在国外偏重于各种常用试验设计优化及各种统计软件包如Statistica、Excel、SAS和SPSS等使用;在国内则偏重于各种试验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的介绍,试验结果采用计算器一步一步计算,以求加深对试验设计原理及统计过程的理解。这两种教学体系前者统计手段先进,但试验设计薄弱,不利于学生对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后者突出试验设计部分内容,但数据处理费力费时。两者各有利弊,有待改进。

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应介绍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原理,又必须有这些设计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实例。因此,我们优化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比较典型、又较常用的试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教学重点则放在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特点、用途及相互联系方面。至于设计步骤只按试验小区排列图简述即可,结果的统计分析也只需列出方差分析表中的变异来源项。因为对于大多数试验来说,这些变异来源的平方和(SS)等统计项可用常用的计算器计算出来。如此安排授课进程,可避免课堂内容重复,并让学生避免记忆繁琐的统计公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各类试验设计的要领,便于日后灵活运用。

2.2 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

任何的教学改革措施,都必须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建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教学的授课质量,是教学改革成功的根本。教学实践中,根据《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图表多、公式多、计算多、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按照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达到的目标,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讲授法为主,力求深入浅出,讲深讲透;(2)对于数理统计学公式,淡化演绎推理过程,着重讲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对于一些统计图表的绘制(如田间试验设计图、数据资料的次数分布图、双变数的回归图等)则辅以直观教学法。例如,在讲授“田间试验设计”一节时,其教学过程设计为:首先把不同试验设计方法的图例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并用对比法简要介绍不同设计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术语,然后详细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试验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不同设计方法的适用范围。这样讲授可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对适于学生自学的内容则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5)对于计算内容较多的章节则辅以练习法。在讲课过程中,避免满堂灌,尽可能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适当设疑,活跃课堂气氛。

2.3加强课堂讨论,因材施教

解决某一特定专业问题可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很多,但试验效率可能大不相同。因此每大类试验设计讲授后,有必要让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要求,最好结合自己将来的毕业论文,进行设计练习,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在《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它能使学生强化对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在科研实际中的自觉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技能的能力。这种方式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换换“口味”,避免被动的“满堂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查阅资料、课堂交流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所研究问题涉及的领域范围、来龙去脉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在讨论过程中,可先由学生上台介绍,再让全体师生共同对试验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修改意见,并作出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课堂知识,能灵活运用各类试验设计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又可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课堂讨论无疑是一次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所有的课堂讨论中,针对毕业论文的课堂讨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每个同学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都是勿庸置疑的,但每个同学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通过针对毕业论文的课堂讨论,教师可以了解本课程知识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最后分析、归纳出这些领域对本课程特殊要求的极好机会。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设计练习,应予以登记、摘录。对于典型练习,应予保留,并及时充实到教案中,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用结合[2]。

2.4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大量设计草图与统计图表,因此教学挂图较多。纸质挂图较易损坏,白布绘制的挂图又难以修改和清洗,且携带不便。利用学校大多数教室都已经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的条件,将这些图表、公式及教学内容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实施教学,加快了授课节奏,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对于某些试验设计的野外试验场景,也制成幻灯片或教学录像片,增强了教学手段的形象化和动态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计算量大,目前科研工作中的统计分析工作绝大多数都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因此《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CAI课件的制作必须跟统计分析软件“链接”,如可以与SAS、DPS或SPSS等分析软件结合;教师在利用CAI课件授课时,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软件演示例题的计算过程与结果,强化学生对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3,6-8]。

2.5加强课后作业练习

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真正使用统计这一有效的手段时,往往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之外他们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在他们还没有接触科研活动之前,这种实践环节可以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替代。

2.6 加强计算机统计分析练习

加强计算机在试验设计,特别是在试验结果统计分析中的应用,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何将国内外各种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合理开发,使之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并利用计算机开展统计分析教学,这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惯用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包大多具备常用试验设计的结果统计功能。对于采用典型试验设计,如随机区组、拉丁方、裂区设计等方法设置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一般都可以用软件包直接统计。对于由典型试验设计演化的变种,包括混杂设计、正交设计等,仍可借助计算机按变异来源进行平方和及自由度分解,从而完成繁琐的中间运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许多复杂的统计分析,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已完全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因此,不必再沿用计算器统计时代对算法作太多的介绍。针对本课程上机时数有限,而现有统计软件包功能较多,课堂上来不及详细介绍这一现状,计算机统计练习目前最好采用先集中铺导,再分散进行课外练习,最后集中答疑的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有较多的软件熟悉时间,便于学生在软件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7-8]。

2.7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想使学生正确运用生物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去处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加强学生对生物本身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生物界数量现象的认识。生物界的数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数量现象又是广泛地存在变异的。正确地认识这些数量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处理试验数据。生物统计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发现和挖掘这些蕴藏生物内部的规律,使我们对生物本身生长发育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4-5]。

在生物科研中容易发生有关数据统计分析的错误,我们经常发现,这通常都与是否有正确的试验设计有关。生物统计学虽然是分析试验结果的有力工具,但是也只有那些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起来的数据,经过整理、思考和统计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因为缺乏统计学知识收集大量无助于分析的数据而丢失一些必要的数据,这样的资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由于收集方法不正确,而得不到对总体无偏的估计,使推断的结果不够准确,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加强了进行实际课题研究训练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大了有关试验设计内容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进行一项研究之前,根据试验目的,按照统计学的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试验方案,开展正确的田间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讨论和研究,把课堂扩展到资料室、图书馆和实验场地,融教、学、研为一体,充分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原理、模型和方法的理解,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丰富多采。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就让他们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

3.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仅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而且也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专家的好评。通过反复实践,学生抓住了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基本要点,能够自觉地运用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来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在我校历届园艺、农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绝大多数能做到正确地进行试验设计、正确地应用统计指标、对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正确地应用统计图表对研究结果进行简洁而清楚的表达,并且能正确地解释试验结果,导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于丽杰.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中的几点认识.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1):74-76

[2]吴良欢,楼建悦,赵启泉. 提高农科研究生试验设计与统计教学质量的途径探讨. 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89-90

[3]詹秋文. 计算机技术在生物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农业教育,2001,(6):56-57

[4]夏爱红,景桂英,是雅蓓,周广礼. 农业期刊论文中试验设计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编辑学报,2002,14(1):23-24

[5]汪光年,吴益伟,于晓庆,汪良才. 论农业科技论文中试验设计可比性问题. 宁波大学学报,2000,22(5):93-95

[6]程郁昕.《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3):32-34

[7]李兰会,李潭清,周荣艳,曹洪战,贾青.整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化生物统计教学.教学天地,2009,(7):118-119

篇(9)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管理系管理$902班学生为对照班,采佣传统的常规教法进行教学;以建筑系总图$9U2班学生为实验班,采用完整技术为主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与方法

第一节课;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学习栏间跑技术。

手段;1、简述跨栏运动发展概况及锻炼价值.。2,教师做完整技术示范.3,站立式起跑过3粗,栏间距8. 3--8. 5米.栏高$4厘米。

教法提示。①在上一单元课的结束部分.提前进行栏的专门性练习和与栏有关的肌肉群力量、柔韧练习.②在课的准备部分选择一些能提高灵敏、柔韧、协调性等紊质的练习。③讲清概念,启发自觉性、趣味性。④把栏的专门练习穿插安排在}习之间屯使之既可调整运动负荷。又可使消极性休息变为积极性休息。⑤抓性存在的主妻进行纠正,如出现跳栏,也不必过多强调动作细节,主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跨栏跑,什么是跳栏跑.⑥学生练习几次后,按照其技术掌握情况分成甲乙丙三个组,让掌握技术较好的甲组为掌握技术中等、较差的乙、丙组做示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甲组则增加栏数以提高强度、

第二节课:改进栏间跑技术,学习蹲踞式起跑过栏技术。

手段al,站立式起跑栏5步过3-5栏,栏间距10, 5-11米,栏高厘米.2.蹲踞式起跑过3个栏至半程栏练习。将第2栏以后的栏架向终点倾斜240 ,以强化快速过栏意识,特别是下栏速度.

教法提示、①学习蹲踞式起跑过栏时、在起跨点上做标记,以免起跨距离太近或太远。②栏间5步过栏练每个栏前起跨点设标记外,要求学生按教师的节拍信号进行栏间跑,以提高栏间跑速度,并获得正确的节奏意识。③针对学生在掌握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动作,除教师做正确示范外·还应根据他们已具备的物理知识,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使他们获得理性认识,帮助其纠正错误动作.例如用动量矩定理解释为什么攻栏时要求上体前倾,异侧臂前伸;为什么摆动腿直腿摆是错误的。用两点之间的直线距最短原理来强调起跨腿应向前拉,以免栏间跑成曲线S形。④对掌握技术较好的的甲、乙组增加栏数、高度、进行计时。以强化动作提高强度和难度、并使学生清楚地懂得正确掌握栏上技术,可缩短过栏时间,对提高全程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节课:改进提高全程跨栏跑完整技术

手段:1、全程完整练习,第九、十栏,栏间距缩短,栏高度降低.G、全程教学比次赛,栏间距、高度均按考试标准设置,后半程计时。测验。

教法提示:①每节课练习的间歇都应另行安排专门练习。②为了提高课的密度,在整个教学中大量采用口诀法讲 解提示,如起跑至第一栏以早、好、高概括,栏f可跑用高、节、直、大四字要求;摆动腿的动作以摆、、压概括;起跨腿的动作以屈、展、平、拉、跨跑括等等。③让技术好的同学多做示范,使学生感到学有榜样,身边的榜样最具有对比性和说服力。

实验班经过三次课的教学后,通过观察、课堂提间和考试等方法,发现新教法对学生技术、知识和成绩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课的密度及运动负荷也达到了要求.对照班用传统教法讲授、练习。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由于注重分解技术动作的练习和专门性练习,运动负荷过小,学生普遍反应活动量不够.后期则运动负荷变化过猛,过于突然,从所测的学生脉膊数上也反映出脉膊曲线上升、下降的趋势不够合理,实验班由于采用以完整练习为主的新教法.运动负荷量和强度的变化比较合理,不论是受试者的自身感觉,还是教师的观察及脉膊测定都明显地显示出新教学法的良好教学效黑。负荷最高点出现的时间及最高脉膊数均达到高校体育课的要求,全班平均最高脉膊数,

篇(10)

一、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以教学质量为监控与评价对象,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监控与评价,通过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及相关认知表现分析来获取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评价,并对教学效果实行反馈控制的过程[2]。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中心工作,从学科出发,研究团队由点到面地进行了系统研究,即由学生个体-班级群体-学校整体-全市学科,进而推广到学校总体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监控与评价,历时四年对连续两届全体学生进行了全程监控、研究与评价,达到了预期效果。对其间采取的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3]两种主要研究手段的诠释和应用如下。

1.定量研究

研究者以“宏杰公司”的分析软件为分析工具,以监控对象高中入学成绩(简称入口成绩)为评价基点,用教育统计学原理对原始数据加以分析,对其高中阶段学业的阶段性成绩和终结性成果进行预测,将其学科模块监测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实践考查、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和高考成绩与之对照作出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可定量获取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与之对应的教师教学情况和学校管理水平。

(1)数据分析

研究者以我市当届高中学生中有本市中考、学业水平考试且有当届高考成绩的学生为样本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基础数据计算采用我市普通高中网上招生数据库统计出的各校录取的高一新生的总分分数分布情况和各中考学科分数分布情况,设置一个适合本届学生实情的分值分数段,根据统计公式预测出该校学生各科学业水平考试应达到的A等率、B等率、C等率以及高考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应达到的上线率(简称入口预测),待每项阶段性学业考试或高考(出口)结束后统计该校各科实际情况,两者进行分析比较,即得入出口评价数据。同样的方法也可将新课程实施中的全市统考(包括模块考试)进行预测与实测对比评价。如此,我市高中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均处于质量监控之中。每项考试成绩数据均可以与入口预测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反馈、指导矫正,待高考成绩统计出来后,得出本届学生三年中过程性质量监控完整数据,即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管理水平进行较为完整的评价。

(2)评价数据产生原理――以学业教育水平预测与评价为例

评价数据用宏杰公司软件作支撑,以我市高中学生入口(中考)成绩为基准,结合多年进行预测的经验公式,对全市及各校学业水平考试等等人数和高考上线人数进行预测,作为对一届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评价的依据。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用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评价,简述如下:

①学生届巩固分值(G)

G=■×100

其中:n1――本届学生应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人数。其计算方法为:高一年级入学人数-转出外地(非统计地区)学生人数+转入学生人数

n0――本届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人数。

②学科学业水平第等预测人数(Ai)

本校学科学业水平第i等预测人数Ai∑?籽jnj

nj――本校本届入口成绩第j个分数段学生人数;

?籽j――全市本届入口成绩第j个分数段学生第等率。

?籽j=■

Mj――全市本届入口成绩第j个分数段学生第等人数;

Nj――全市本届入口成绩第j个分数段人数。

③学校第学科分值yt

本校第t学科分值yt=■■×Ki

Bi――本校第学科实得第等人数;

Ki――第等权重分值;(i代表A、B、C,权重10:30:60)

④本校学业教育水平总分值Y

Y=G+∑yt(yt=1,2,……,9)

上述方法同样适用高考预测与评价。

(3)原始数据采集说明

①中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成绩转换成100分制进行计算;

②因我市中考科目设置为上述七科,故需监控评价的生物的初始分以化学为基准,地理初始分以历史为基准。

2.质性研究

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教师及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教学视导、问卷调查、资料查阅、随堂听课、师生访谈等方式,了解研究对象的学习状况、教学行为和管理过程,分析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而做出分析评价。同时通过教学视导深入课堂与教学一线,可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熟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带进学校,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初步设计的质性评价框架为:学习常规评价、实践与操作能力评价、课堂活动评价。

质性评价由于目前研究所遇到的大量工作,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全部监控对象的有效信息,目前暂不纳入学校学业教育水平评价,但研究团队将连同数据分析形成综合报告反馈给有关部门。

二、案例分析与评价

案例一:某校学业教育水平入出口评价

⑴学业教育水平预测:某学科全市中考91分数段人数618人,该分数段在学业水平A等人数为302人。其中某校中考该学科91分数段人数21人,则该校在这一分数段上A等预测人数为:A91=■×21=10.26,同理求得在每一分数段上A等预测人数并求和,得到该校A等的预测人数142人;同理得到B等以上的预测人数304人和C等以上预测人数447人。

⑵学科分值计算:某校高一入口总人数486人,出口人数为481人,某学科学业水平A等水平预测人数为142人,实际达到人数为128人;B等以上水平预测人数为304人,实际达到人数290人;C等以上水平预测人数为443人,实际达到人数为447人。

则该校学生届巩固分值:G=■×100=98.97;

该校该学科得分:y=■×10+■×30+■×60=101.42。

同理可计算其他学科得分。

(3)将各学科得分求和,加上学生届巩固得分,该校学业教育水平总得分:

Y=G+∑yt=1084分。

同理可计算各校学业教育水平。部分学校学业教育水平统计总分列表如下:

表中数据显示,上述高中学校学生学业成绩存在差异,反映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该统计法适用于以学校为整体、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综合统计和评价,也适用于单学科的统计和评价。

2案例二:个案分析(以L、M、N三校为例。统计数据见下表和图1)

将上表中各项指标赋予权重,可以计算出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质量监控期间,我们对上述三学校作调研进行分析:

(1)L校是城区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入口成绩相对较好,前期的学业教育监控显示,学生学业水平达标率和A、B达标率情况良好;但在升学准备中,学校管理工作和教师教学工作松散,没有延续之前的优势,顺势而下,以致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偏离预期较远,只在三本、大专段达到预期,可见该校在对中低端学生的教学及管理中思路正确,成效显著;对优等生的教学和管理需要整顿和改进。

(2)M校是一所区级普通高中,生源情况属于全市最差的学校之一,学校领导从高一开始就有一套管理思路,“以生定教,不放弃一个学生”成为一种制度,常抓不懈。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该校不管是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考,除二本完成率不达标外,其余各项监控评价指标都完成得非常出色,特别是三本升学率特高,为全市最高水平;该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为普通中学、区县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做出了表率。

(3)N校位居郊区,省级示范性高中,周边有几所优质高中,生源情况不太理想,过程监控显示,学生学业水平达标情况良好,但A、B达标率较低,说明学校前期和中期的教学及管理成效低微。针对该校前期和中期存在的问题,我们多次深入学校和教研组调研,与教师共同找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共同制定高考复习方案,在研究团队的指导下,每次考试学校工作细化到每生每科每题的分析,基本做到“一生一案”,将“快乐”、“素质”、“成绩”[4]系列教育抓准抓实,成效特别显著。从高考成绩曲线可以看出,与同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的L校在高端学生的培养方面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子,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研究成果与应用

1.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经过对两届学生连续四年的监控与评价的实践研究,结合统计数据和大量的实证资料及案例分析,在明确了各部门的功能和职责的前提下,建立了有利于我市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学业成就提升与发展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即“贵阳市普通高中过程性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基本流程图2。

2.研究成果的应用及其影响

我们的研究得到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县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因此对各层次学校都有激励作用,对各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1)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普遍认为该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市各级各类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实践证明,监控与评价对推进学校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2)为上级领导行政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该评价体系,我们可及时客观地掌握各高中学校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动态,及时研究分析对策,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高标准、高质量为追求目标的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也可督促政府加强对普及高中教育的办学力度、指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的研究成果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也将发挥其影响力:主张不只用考试的原始成绩数据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使我们对学校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合理,这将影响到大众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判断和对学校的理性选择;为教育决策者思考公平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制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及均衡发展策略提供了一定依据;通过对不同层次学校的个案分析,全方位、多层面分析学生发展所需的环境因素,也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依据。

(3)促进和激励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我们的研究,即入口预测与过程性评价认同不同学校在各阶段的工作成绩,是调动学校积极性,促进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手段。该评价方案的实施,能帮助学校准确定位,改变了以往学校不择手段抓优质生源的倾向,更多的薄弱学校注重过程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主动积极探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在“入出口评价”中取得可喜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作为教师层面,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能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时时把握方向,促使教师树立依据人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来办事的生本理念,了解并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通过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在其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的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研究团队、学校和老师对一些问题形成了共识:在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适时监控与干预比仅进行终结性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入学起点低的学校,采取面向大多数学生,注重基础性知识的教学,降低教学难度的做法是有效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展,落脚点在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决策力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探索、实践、修订,才能得以不断完善。

我们希望通过我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方案的实施,建立起以推进我市高中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年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报告为成果呈现形式的监控与评价制度,并与我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控方案整合,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实现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势整合与整体提升。

――――――――

参考文献

[1] 董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人民教育,2007(Z2).

上一篇: 涉外民事案例分析 下一篇: 财务公司的收费标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