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6 09:37: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拥有极强的自尊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离群、自卑、自我贬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心理问题,以及沟通障碍等行为问题。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情感开始变得丰富,成人感发展了,秘密增多了,闭锁成分也随之增多了。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自尊心非常强,且易受伤害,更容易形成自卑和闭锁的心理,直接影响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并进而影响人格的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压力源
1.家庭经济的窘迫引发的自卑
对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的贫困都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根源。但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自己家庭贫困的视角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家庭的贫困,并以之为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动力,然而大部分贫困生却把家庭的贫困当成自己本身的无能,或是耻辱,回避问题,并因此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
2.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焦虑
进入高校以后,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引发的心理不适应逐渐凸显。农村和城市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一些农村学生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面临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造成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焦虑。
3.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引发的冲突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4.社会环境引发的失衡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这就形成了社会“金钱观”和不适当资助方式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源。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另外,社会上一些出于炒作目的的资助行为和某些出于善意的动机却实施不当的资助行为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心理失衡。
二、培训方案的目标及课程设置
基于贫困大学生以上的心理冲突,着重在团体培训中促进贫困大学生在放松自我防御、建立团队互信的基础上,开展沟通方面的应用型理论实践课程,以一堂课讲授理论,一堂课实践操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吸收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沟通与演讲的基本知识,懂得现代社交礼仪,培养演讲口才,学会沟通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提高情商,更好地发挥个人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具体目标:
1.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因为家境贫寒而带来的困扰,克服自卑。
2.引导贫困大学生获得转变,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欣赏自己,自信、自尊、自强,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
3.建构牢固的团队凝聚力,促进小组成员相互肯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依赖。
4.学习易于操作的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
单元活动和方案如下:
本团体包括八个活动单元,分八周完成,每周六上午一次,单元结构采用完整、渐进的方式,从团体的组合订立规范到结束,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活动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案例分析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某些活动后布置作业,要求成员在日常的生活中实践学会的新行为,并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收获及对以后活动的建议。
为使参加者在活动中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成长,指导者除了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以外,还要在活动中适当地运用团体心理技巧。常用的技巧有自我肯定、行动契约、行为预演、角色扮演、脑力激荡、同理心及释义、价值澄清、肯定的回馈等。
基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探索,运用行为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理论,通过一个同质性的封闭团体给贫困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系统科学地学习良好的沟通礼仪方式,建立积极的态度与主动的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践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袒露心声,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处境,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以微笑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胡建文.用系统原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8):178-179.
[3]康育文等.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10-512.
[4]杨雪花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12-614.
一、研究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针对性、操作性、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涉及到很多具体工作,特别是治疗性的团体辅导更需要指导者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方可奏效。为此,本研究根据前测结果、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团体辅导的专业要求设计了“三四五”式辅导模式。
所谓“三”,即“三个步骤”,从宏观而言,整个团体辅导分准备、实施与评估三步走;“四”即“四个阶段”,从中观而言,整个辅导过程包括放松身心、调整认知、自信训练、训练行为四个阶段(四个单元);“五”即“五个环节”,从微观而言,每个辅导单元均包含循序渐进的五个环节,即讲解、演练、分享、点评和作业。
二、研究过程
1.准备
辅导之前的准备工作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选择研究对象;二是设计方案。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首先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t)[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3]对一所农业学院正在面临专升本考试的专科一年级学生、面临英语四级考试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共222人进行了集体问卷调查。根据测试结果,结合自愿报名的原则,笔者从检出的中度以上考试焦虑者(tat得分≥50)中抽取20名为被试,其中,10名为实验组成员,男生5人,女生5人,其中一年级5人,二年级5人。其余10名为对照组成员,男生5人,女生5人,其中一年级4人,二年级6人。两组成员的tat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对实验组成员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初期自动退出1人,9人坚持始终。
(2)方案设计
整个辅导方案包括四个单元(“三四五”式辅导模式中的“四个阶段”),即放松身心、调整认知、训练自信、训练行为。
第一阶段:放松身心
1)介绍辅导目的、共同制订协议。2)热身活动:大树与松鼠。3)相识游戏:通过“相逢是缘”(自我介绍)、“成双成对”(他人介绍)、“缘缘不断”(连环介绍)系列游戏使成员彼此认识、接近。4)考前支招之一。5)命题画——身陷考试焦虑中的我。本活动旨在使学生在绘画、分享中将考试焦虑“一吐为快”,放松身心。6)作业:找出自己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第二阶段:调整认知
1)热身活动:小风吹、大风吹、台风吹。2)考前支招之二。3)小组讨论。焦虑寻根:探讨引发考试焦虑的原因,为消除考试焦虑打下基础。4)通过讲授和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成员学会与不合理观念辩论,用合理的观念取代不合理的观念。5)通过讲授和运用森田疗法,使成员承认焦虑的客观性,接受症状,学会顺其自然。6)作业:找出导致自己考试焦虑的不合理观念,并与之进行辩论。
第三阶段:自信训练
1)热身活动:跑不了。2)考前支招之三。3)积极暗示法:讲授积极暗示的作用、使用方法,然后,组织成员两人一组,互相帮助对方将消极的自我暗示转变为积极的暗示,在互助、自助中树立自信。4)成功再现法:组织成员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最成功的一次经历,在良性回忆中重塑自信。5)表象训练法:指导成员在暗示的诱导下,通过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次考试成功的情景,从而提高情绪控制能力,掌握建立自信的方法。6)作业:夸夸我自己——给自己找优点。
第四阶段:训练行为
1)热身活动:口香糖。2)考前支招之四。3)放松训练:耳壳放松法、双手钩拉法、深呼吸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4)言语模拟训练:两人一组,一人生动逼真地描述考试情景,另一人随指令想象自己进入考场考试,当感到高度焦虑时,马上停止想象,进行放松活动直到全身放松。然后,前者再继续描述考试情景。这样直到后者在想象的考试情景中不再感到焦虑为止。然后,两人互换角色。5)总结评估:指导成员交流收获、感想,填写后测调查问卷。
2.实施
上述设计方案自考试前一周的周六开始实施,为期1周,隔天1次,共4次,每次2.5小时。每次辅导包含五个环节(“三四五”式辅导模式中的“五个环节”):讲解——讲解相关的知识、操作方法;演练——组织成员按规则练习相关技巧;分享——组织成员在团体内交流感受与收获;点评——对活动的宗旨、成员的表现给予适当总结;作业——要求成员思考、练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
3.评估
在团体辅导结束之前,组织成员集体填写考试焦虑测量表及问卷(团体辅导模式实验效果调查问卷),对干预后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另外,干预后对实验组成员及班主任进行随访。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考试焦虑的自身对比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考试焦虑的自身对比
表1中,自身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实验组考试焦虑得分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而对照组考试焦虑得分却没有明显变化,证明干预有效。
2.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考试焦虑的交互对比
表2交互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考试焦虑得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实验组考试焦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进一步证明干预有效。
3.自编主观问卷统计结果
从表3(下表)可见,成员对“三四五”式团体辅导模式中诸设计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训练行为、放松身心、自信训练、调整认知。表3最后两项显示,成员对本次实验的总体评价很高,大部分成员反映干预后原有的焦虑症状明显减轻,并且感到自信心有较大提高;他们对本次学习收获的自我评价也较高,他们认为,自己不但学会了很多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还学会了不少应对考试的技巧。
班主任反映,这些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整个精神面貌有较大的改变,开朗多了,面临考试时表现也从容了很多。
四、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的诞生、发展与青年教育培训,与集体心理治疗的探索、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而心理咨询教师却十分匮乏,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团体心理辅导可提高咨询的效率。从发展趋势看,团体心理辅导将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目前,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三四五”式心理辅导模式对于改善大学生的考试焦虑状况、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作用。
笔者认为,本研究取得如此明显效果主要有四个原因,即把握前提、放松身心;把握关键、兼顾知行;把握重点、重塑自信;把握主线、贯穿策略。
虽然本研究取得良好效果,但研究结束时发现实验组有一名成员的变化不大。经研究发现,该成员的个性属于内向不稳定型,这提示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特质性焦虑,不但要从个性差异入手,还要适当增加干预的次数和时间。此外,进一步的研究还应考虑样本量的适当扩大。
参考文献: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增和教育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经济社会领域的贫困问题在高校校园里日益凸显,对占所有大学生15%-31%比例的贫困大学生,他们因家庭经济的贫困继而引发出的一系列的“心理贫困”问题,如内向孤僻的性格导致的自卑、焦虑心理,封闭不善交流的人际关系导致的孤独感水平增高,以及很强的挫败感导致的内疚与负罪心理,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在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成才之路。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现状及疏导途径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进而能够尽快消除贫困生自身因经济环境而形成的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使其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也非常符合国家、高校和社会期望这些贫困大学生能够学有所成、一改贫困现状的共同美好愿望。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
本文研究对象是辽宁大学的贫困大学生。研究样本选取采用广泛调查问卷法(约300人)。并且根据理论预设,综合UCLA孤独感问卷、大学生自卑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量表制定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从贫困大学生中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60人进行分析研究,其中30人编组为团体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教育,另30人编为对照组进行个人谈话和观察的普通教育方法。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6.0软件对问卷实验和数据做相关分析、T检验和回归分析。对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验证。本文从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自卑感和挫败感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调查研究产生这些孤僻、自卑、焦虑、抑郁、挫败感强等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疏导途径,并进一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30人进行心理干预辅导,辅导周期为8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最后对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以及和对照组之间做数据差异分析,以此验证团体心理辅导对消除贫困大学生自卑感、孤独感等心理问题的有效性。
本文认为贫困大学生主要是由于自卑心理、孤独封闭和挫败感强而产生的各种不利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业和就业。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使得他们缄默孤独、脆弱焦虑、敏感多疑、畏怯退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和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正好能够提供一个人际交往活动圈,对由于自卑而变得孤僻内向和自我封闭的贫困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效,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交流和支持,减轻自卑和孤独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与拼搏的动力。主要观点是:1、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活动范围小、性格内向封闭;2、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强,主要是由于其敏感多疑、示弱顺从、优柔寡断的心理问题;3、贫困大学生的挫败感更强,主要是由于其敢为性低、畏缩怯懦、内疚负罪感的心理问题;4、贫困大学生优良品质是成就动机感强、朴实独立、自律有恒。5、通过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有效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孤僻、自卑和挫败感心理。
二、实验数据分析
1、问卷中UCLA孤独感水平数据统计结果
首先,对照组在单独谈话心理辅导前、后问卷测试差异性比较如下,
从表2-1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单独谈话心理辅导前后的均值与标准差差别不大。从表2-2的T检验中得到t值为-0.321,说明对照组经过单独的谈话心理辅导方式,其孤独感水平变化不大。
下面是团体心理辅导组(简称团体组)在团体辅导前、后问卷测试差异性比较,
团体组经过八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孤独感水平明显降低,这说明团体组在团体辅导前后的孤独感水平差异比较大,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孤独感。
2、问卷中大学生自卑量表数据统计结果
从表2-5中可以看出,团体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自卑感自测得分明显改善,经过团体辅导,自卑感降低,成就幸福感提升,达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注:如果总分在45-60分,是由于过期断定不行造成的自卑;总分在30-44之间,说明是由动机与期望过高引起自卑;如果总分在15-29分之间,说明平时没有自卑感,而且引起自卑往往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这些说明阶段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的改善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使他们从内心不在受成就动机和挫败感的太多影响,改变以往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三、讨论和总结
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许多调查和研究都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影响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将来他们的成才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经济贫困大学生群体,所有大学生都会面对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目前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水平向好坏两极化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无论生活还是学业表现都很优秀,他们多数能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和有恒性都强于普通大学生。但是也会对少数贫困大学生因性格孤僻、沉迷网游、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等等因素而不断落后以至于生活和学业都成问题的现象感到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中还有这些情绪低落、自甘堕落的问题生呢?其实,这是所有贫困大学生都会面对的因为“经济贫困”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经济上带来的贫困、长期处于经济条件差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成长的教育环境都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不可避免的自卑感和较强的成就动机感。而自卑感和成就动机感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把两面刃,有时它能够体现出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艰苦朴素、自立自强的积极一面,而有时它也使得人们产生消极的一面,比如非常自卑、孤僻、强迫、抑郁和偏执等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群体所要面对的这些孤独感、自卑感和成就感强等心理问题,我们的思想教育活动就要抓住这些心理问题将会带来的积极因素而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
经济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现状决定了他们在不同阶段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正确积极向上地应对这些心理问题能够更加激励贫困大学生奋发向上。而且这些影响因素都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于帮助他们面对和疏导这些心理问题的对策就不会是简单的方法,而是综合多渠道、多领域共同作用的应对策略。对贫困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就有助于其在与人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理计划和实施目标、正确面对成败,从而使他们摆脱自卑、孤僻和挫败感等消极心理因素影响,最终向着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2、团体心理辅导对孤独感强的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对策
贫困大学生经常会陷入较强的孤独感中,调查中表明他们通常重视学习、乐于承担家庭责任以及协助家庭事务的处理,从而使得他们中大部分的个人爱好变得简单或者缺失,导致在同龄人中缺乏共同爱好和谈话资本,以至于交际圈狭窄,而且交流能力不高。这些常年来缺失的人际交往经验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在来到一个全新陌生的大学校园里之后变得更加紧张。他们得应对其他大学生所带来的不同的生活习惯,比如起居、饮食、节日、运动、文化活动、娱乐等等方面都会让他们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以及精神上的不同背景而产生问题,这些生活和学习上的积累下的问题会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只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心理更加严重、更加敏感多疑、交流更加困难,或者愤世嫉俗、圈子更狭窄以至于孤僻的现象常有发生。这些都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发展。
因此,更加有针对性的为这些可能产生人际交流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倾诉和交流经验的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小组,重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特别场景,如为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举办小组生日聚会,组织团体文化体育活动等等。适时合宜的贫困生团体活动、积极有效的小组讨论和活动经验总结能够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丰富他们的日常活动和爱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理解力、增进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集,使得他们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他人进行交流,以一个健康轻松开放而不是敏感自卑封闭的心态去面对大学生活中的每一天和每一人。
3、团体心理辅导对自卑感强的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对策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常外表坚强、而内在自尊心较强。然而经济条件上以及生活环境上的约束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到更加没有自信和从容。他们往往不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即使加入也很难融入其中,更难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他们生活通常比较节俭、消费比较节制,往往会受到校园一些浪费现象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有的会觉得更加羡慕而去盲从跟风,有的会变得更加节俭以至于不能理解他人的正常需求。这样往往会因为羡慕而满足不了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亦或是更加封闭变得愤世嫉俗。其实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是他们对经济贫困本身不能有很好的认知而导致的。
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中就更应该注意如何提升贫困大学生面对经济贫困现状的自信和积极态度,比如组织勤工俭学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和收获的美好,组织家教辅导交流活动为他们提供兼职收入的机会和社会实践经验等,活动前认真的计划和做好协调工作,活动中尊重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建议和选择,活动后进行阶段性的交流和总结活动。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能力,摆脱退缩和懦弱的习惯,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优点和能力,勇敢面对贫困现状,牢记只有依靠勤劳和智慧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4、团体心理辅导对成就动机强而导致挫败感的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对策
通过调查,贫困大学生往往成就动机感很强,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的特征,在同龄人中责任感、自律性和有恒性都比普通大学生强。因为他们普遍来自边远地区、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学生通常能够认识到学习机会的不易、往往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恒心取得优异学业成绩,获得奖、助学金。但是往往因为对奖学金这方面经济补助的强烈需求,使得他们在平日的大学生活中几乎全部时间用于刻苦读书而不善交流表达。但面对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再加上社会存在不正当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变得更为自卑和焦虑,愈发强烈的成就感在不断的失败中受挫,这些不良心理使得他们不能正确面对失败和现状,而在不断积累的紧张忧虑中学习和生活只会造就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不健康的心理和思想,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在充分理解贫困大学生急于摆脱贫困现状帽子的心理前提下,立足于如何指导他们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而明确学习目标,正确梳理每一次前进道路中的成败得失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发挥出贫困大学生成熟稳重、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为他们的成才之路出谋划策。比如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组织事业成功的校友进行讲座和经验交流等等活动。
总之,当代贫困大学生所要面对的来自社会、家庭、高校以及自身心理的压力非常沉重,作为高校教育者在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要重视正确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让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从自卑、怯懦和挫败中走出来,通过高效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组织开放性、交互性和分享性强的各种人际交流、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增进他们与同学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渐克服孤僻、自卑和急于成功的挫败感等不良心理,使得他们逐渐摆脱贫困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自己和祖国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陶传谱.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3.
[2]历玉英.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措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1.
[3]王涛.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宁夏大学学报,2002.
[4] 张建英.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5] 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6(03).
[6]张晓霞.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Effect of the Group Counsell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lf-confid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Ni Shiguang, Zhang Buxian, Zhao Guoli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Weihai, Shandong 26420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Self-confid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Methods Through a serious selective procedure of publicizing, recruiting and interviewing, a self-made group counseling plan is adopted to train ten members (non-self-confident group) who lack self-confidence in a period of six weeks, which a comparison made of the effects on the subjec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At the same time, an uncontrolled group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a self-confidence one. Results ①The controlled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differs significantly in scores of ASLEC(P<0.01). However, it mak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from the uncontrolled group; ②As for the controlled group, its score in subjective assessment after the train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training(P<0.01), but it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is respect from the uncontrolled group. Conclusion ①Group counseling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helping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s overcome the sense of inferiority and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 ②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ssessment of long-term effect in group counseling.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 Self-confidenc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ntervention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关大学生自信人格发展趋势与特点、教育干预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1]。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资助和精神帮助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共识。大量研究集中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成因以及基本对策的描述和建议等方面[2],但鲜有从教育干预的操作层面促进其成长的实证研究。众多调查报告指出,自卑是部分贫困大学生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3]。我们将其定位为其特殊时期的必然问题,帮助部分贫困大学生合理认识自卑,建立自信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责。团体心理辅导已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成果,辅导方向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 比如考试焦虑[4]、网络依赖[5]等障碍性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6,7]、自信心[8]、生涯规划[9]、自我肯定[10]等发展性问题。有关贫困生自信心培养的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还较少,因此选取高校贫困生对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成为我们的当前的研究重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建立“贫困大学生自强团体塑造营”,其性质为封闭成长式团体。经过宣传、招募、面谈、筛选,从报名者中确定10位贫困本科生(3位女生,7位男生)为成员,平均年龄20.4±1.24岁,其中6位大二同学,4位大三同学。成员的选择标准为自述需要提升自信、克服自卑的贫困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者。
让每位成员从所在班级中选取一位最自信的同学作为控制组成员(选取标准依照成员的生活经验),共10位同学(4位女生,6位男生),平均年龄20.3±1.30岁。
1.2 方法 采用实验组(非控制组)的前测后测设计,并设立控制组(控制组)作为实验参照。研究工具采取客观测量与主观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自信作为一种复杂的自我评价体验,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故依照“三角测量”的原理选取多种量表来揭示其特点[11]。
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1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2]、抑郁自评量表(SDS)[12]、焦虑自评量表(SAS)[12]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12]等量表对研究对象的自信心状况进行测量,作为客观性测量指标;同时编写了半开放式问卷,请成员在1~10(1代表最差,10代表最好)维度里,对自己的自信心、自卑感、人际交往、当众发言、同学相聚、学习状况、生活积极度等7个方面作出评定,作为主观性测量指标。
1.3 干预方法 正式进行团体辅导前的集中面谈时,请成员填写相关问卷,作为前测数据,并同时布置任务:请每位成员在本班级中寻找一位你认为最自信的同学,客观认真的填写问卷,作为控制组(控制组)的成员。
实验组成员进入名为“贫困大学生自强团体塑造营”的团体心理辅导阶段,共包括“你我的团体”、“镜子中的你”、“生活的支点”、“重塑的力量”、“迈过这道坡”和“走了,就不回头”等6个单元。每周进行1个单元,每次3个小时,共历时1.5个月。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通过团体塑造营的生活,让成员理性认识贫穷,摆脱自卑的束缚,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我们期望成员能够将团体中的感悟和认识带入到实际的生活中,获得质的行动改变。每个单元的认知目标、活动内容、家庭作业、评价体系等具体事务不再赘述。
团体活动结束后1周,将问卷寄送每位成员,进行后测,作为实验结果。控制组成员由高自信的大学生组成,就不需要后测。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相关的描述性统计以及组间组内的t检验。
2 结 果
2.1 团体心理辅导前的成员状况 在正式进入团体辅导阶段,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表明,成员的自我评价状况要远低于控制组的同学,在总应激、焦虑自评上无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成员在社会支持、社会回避及痛苦、抑郁自评等得分显著性高于控制组的同学。在表2的自我评价中,特别是自信和自卑上,实验组成员显著性低于控制组同学,且在人际交往、同学相聚、生活积极度等群体活动上有显著性差异,即自我评价要显著低于他们心目中自信同学。
实验组成员在自信项上的平均得分为5.10,在进入团体的筛选面谈中都对自己因贫困而带来的不自信而表示不满意,渴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这也表明贫困问题对于他们来讲是暂时性的发展性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努力而解决。控制组的同学在自信心的平均评价为8.50,由此可见实验组成员能够意识到与自信同学的差距。
2.2 实验组团体辅导前后结果比较 经过近2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后,我们看到了以下的结果:前测、后测结果相比较,社会支持、社会回避及苦恼、抑郁、焦虑等得分都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数据显示都向好的方向转变。在表4的主观评价中,在自信、人际交往、当众发言、同学相聚、学习、生活积极度等6个方面都有显著性的增加。在自卑上的评价从4.30下降到2.50,没有显著性差异,有可能是由于题项设置、有个别极端数据存在等原因导致。
3.3 实验组团体辅导后结果与控制组的比较 控制组的同学是由实验组的成员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出的最自信的个体,也是成员实际生活和学习的榜样与标杆,无形中起到行为示范和目标的作用;自信的同学其认知和思维等都有着相对稳定和一致的行动和评价体系,故我们并没有对其进行后测。如果实验组后测的结果能够与控制组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则表明团体辅导可能对成员的自信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成员的表现和控制组的日常生活表现应该相差无异。如表5所示,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与控制组的结果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反映在成员的主观评价上(表6所示),在自信、自卑、人际交往、当众发言、学习、生活积极度等6个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同学相聚一项上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3.1 团体心理辅导能否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自信心 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我们采取了参与者的主观评价(包括家庭作业反馈)和心理测量相结合的方式,而并没有采用实验者的观察报告等方式,这主要是出于避免实验者效应等对团体过程的影响。2个月的时间已经是半个学期,成员的自然成熟、经验积累、环境等因素是否有影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主观评价中有一项“团体辅导在您的自信心提升中起到多大的作用”的题目,有9位同学选择了“占到了90%~100%的作用”,1位选择了“占到了75%~89%的作用”。从此可以看到,一个设置合理规范、操作科学规范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在成员的心路历程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促进他们转变认知、理性认识非理性信念,规划生活,寻求现实的生活动力和行为。
3.2 实验组控制组能否选取“同质”的个体 很多的研究报告在实验设计时,一般是通过招募一定数量的成员,然后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制组,然后对实验组的成员进行团体辅导,而控制组的同学将没有“享受”团体的权力。实际上,设置控制组本无可厚非,但是团体辅导招募成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自愿性和“有需”性,成员满怀热情地参加团体辅导,而我们却将其放在控制组里作为活动的参照群体,这有悖于职业精神[13];另外,即使选择了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个体作为控制组,也很难形成理论上的对等组。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设置控制组,请实验组的成员选择了一位他(她)心目中最自信的同学作为榜样,这样既可以将控制组的同学作为成员的日常行为示范榜样,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了成员的实际生活,可以有效的作为成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后能否提升自信的参照。所以,我们并没有安排控制组的同学进行后测,毕竟他们都是“榜样式”的自信者。
在成员的家庭作业中,类似于“这次活动给予我刻骨铭心的成长,让我受益很深”、“我得到了自信的感悟,我会像同学那样好好干的”等思想流露溢于言表。
3.3 团体心理辅导能否取得长效影响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创建良好的团体氛围,通过团体动力的作用,使团体成员获得情感支持,促进成员的有效成长。前文数据表明,在团体结束后1周成员的自信行为改变结果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我们担忧的情况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整体运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专业要求,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长效影响应该引起注意。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14],对成员行为改变效果的评估以及辅导效果的后继管理与评价尤为重要。自信的提高则涉及人格问题,影响因素较复杂,其中包括成员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其改善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成长效果相对缓慢些[15]。所以,我们也应当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考虑行为改变长效行为评估上。
4 参考文献
[1]车丽萍.大学生自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661-666
[2]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40-44
[3]杨韶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3):191-194
[4]杨眉.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3-195
[5]梁祝平.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团体咨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101-105
[6]官锐园.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前后16PF测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7(16):483-484
[7]裴利华.人际关系团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干预探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71-373
[8]王瑶,李永鑫.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实验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35
[9]徐畅.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78-80
[10]黄小忠,徐儿,徐芸.大学生自我肯定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410
[11]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789-791
[1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特刊):106-108,127-130,194-196,235-237,241-243
[13]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05-314
(一)对象。对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全体学生以海报形式公开招募,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按以下标准选取被试:(1)自愿参加且愿望强烈;(2)存在自我决定方面的问题;(3)能遵守相关规则,且全程参与;(4)无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等症状,愿意在团体中分享。最终确定24名被试(男生8人,女生12人)。
(二)工具。(1)自我决定能力调查问卷(SDS):冯婷修订的自我决定能力调查问卷。该量表采用Liker5点积分,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记分1-5,得分越高则自我决定能力水平越好。(2)团体满意度自我评估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自编团体自我满意度问卷,共12道题。采用1-4的连续评定法,1非常不同意,4非常同意。
(三)实验设计。本研究把同质的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6次,每次2.5h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处于常态不进行任何干预。
(四)团体辅导方案。方案的设计主要围绕SDS理论,集中于自我意识与自主选择两个方面,将团体辅导分为三个阶段共六个单元。开始阶段(Unit1)阐明小组目标,使其相互认识,建立团体规范;实施阶段(Unit2-5)引导成员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认识自我;针对昔日举起不定和朝令夕改的状况进行探讨,培养其独立自主抉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束阶段(Unit6)总结小组所得,鼓励其应用于实践,处理离别情绪。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在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DS各维度及总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属于同质性被试。经过干预后,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前测(P<0.05),实验组后测得分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测(P<0.05)(表1)。
(二)干预组对团体辅导的评价。自编“团体满意度自我评估问卷”的结果显示,成员对问卷项目的评价大都超过3分,说明团体成员对团辅内容和效果评价较积极,认为团辅能改善其自我决定能力。总人数的66.7%表明团体辅导中团体氛围较好,愿意积极的融入活动之中。23.3%的成员表示团体活动中学习的有关改善自我决定能力的策略具体运用还不熟练。
三、讨论
大学生心理资本是指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能促进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心理资源。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有利于大学生挖掘自身能量,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团体情景和借助团体动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在团体活动中,大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自身问题的洞察者和自我重建的有力推动者与见证者。而叙事疗法,是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恰当的语言技巧,帮助个体找出故事叙事过程中未予注意而被遗漏的闪光的亮点,并通过问题困扰外化的方式,引导个体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个体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导入叙事疗法,引导学生在团体互动的故事叙事中,寻找例外事件和特殊意义的理念,帮助学生处理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情境,留意或发现可能被遗漏的例外故事或故事的特殊意义,增强其自助成长的意识和实际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
1叙事疗法的基本理念和技术
叙事疗法首先对充满“问题”的故事叙说,再利用“问题外化”“解构和重建故事”等理念和技术,将问题与人分离,使故事“由薄到厚”,同时挖掘“闪光事件”,最后重新解读故事,重构一个积极有力量的故事,重建自我。该疗法的核心和重点是将自我困扰和人际困扰外化于自身和他人,从更加理性积极的视角解读自我和他人,增人的丰富体验和有效应对的能力。
2国内外研究概述
国外关于叙事心理治疗的研究主题主要着眼于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原理与技术的研究,在社会工作、家庭治疗和临床心理治疗的应用研究、心理学研究中的叙事方法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文献的综述和对叙事心理治疗理论研究与方法的介绍,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叙事疗法的特点与本土化、叙事视角对自我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也有学者将叙事疗法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当中,而叙事疗法不仅适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它所特有的哲学观、理念假设、问话技巧和情景设置也值得团体心理辅导借鉴、学习和应用。目前国内对于叙事疗法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介入应用得较少,本文将着重研究叙事疗法在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团体活动中的应用。
3叙事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中的运用
3.1对象
在自愿参加的前提下,招募20名学生(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参与活动。本研究尊重研究对象的个人意愿,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研究对象不会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3.2方法
3.2.1研究工具
使用《大学生心理资本及相关问题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和《团体活动满意度问卷》。
3.2.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大学生心理资本及相关问题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构成、现状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从中招募20名心理资本相对不足的学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测评结果作为前测;第二阶段:以积极情绪、积极优势、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五个维度,设定干预方案,然后由三名心理咨询师对团体进行8次活动,每周一次,为其两个月。第三阶段:在活动中导入叙事疗法,通过团体训练的方式进行。第四阶段:团体训练周期结束后,对学生的心理资本情况进行再测和访谈,随机抽取的部分团体学生进行每个人约30分钟的访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研究效果。
3.3结果
叙事疗法在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对团体辅导的主观感受来说,90%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个团体辅导;80%的学生认为在和团体同伴的故事倾听与分享中,促进了学习、人际交往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解决。经过后测,75%的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有所提升。
团体活动结束后,通过对部分参与活动的学生的访谈以及团体活动中的观察和学生的分享及反馈材料,我们发现,团体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70%学生反馈学会了问题外化,认为通过“例外事件”,寻找到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优势的故事线索,学会运用客观积极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3.4讨论
3.4.1叙事疗法适用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本研究是叙事疗法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中的一个尝试,叙事疗法切合了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内在需求,丰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同时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提供参考资料。
3.4.2叙事疗法在心理资本提升中应用的可行性
叙事疗法的理念和技术帮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丰富自身角色,培养了学生的认知理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能够让参与者在更大程度上解放自我,重构自我,构建自己生活中更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阳.叙事心理治疗在我国高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彭秀芳,杜峰,王超.叙事疗法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心理教育,2011.
[3]杨菲.自我的社会构建和叙事心理治疗[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21-02
自我接纳是指一个人可以对自己所具有的一切特征乐意去了解、面对和无条件接受,并能够承认自我的客观存在,关注自己的正面价值。自我接纳是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一般自我接纳程度低的人常会表现出自卑、自我否认和自我排斥。《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显示,有45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自卑,缺乏自信心,而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也发现很多大学生在自我接纳方面存在问题。自我接纳水平低会带来低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自我接纳水平,故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出“大学生自我接纳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以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团体辅导活动目标
(1)促进成员的自我觉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2)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能够积极地悦纳自我。
(3)挖掘自己及他人正向特质,提升成员的自我价值感,建立自信。
(4)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培养积极自我评价的习惯。
二、团体辅导的性质
根据此次团体辅导的目标和参与者的特点,本次团体设计成封闭性、结构式、发展性的同质性团体。
三、活动对象
团体成员主动自愿参加,并且在自我接纳方面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或困扰,想通过团体更好地觉察自我,提升自信者。通过面谈结果,确立团体成员。面谈内容为:(1)参加团体的目的;(2)怎样看待自己;(3)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成长性团体以8-12人为宜,以保证活动效果。
四、活动时间安排
每次活动15-2个小时,共8次活动,每周进行一次。
五、活动方案
整个团体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导入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导入阶段是形成团体,通过活动让团体成员彼此认识,建立团体规范,创立和谐、温暖、安全、理解的团体氛围。实施阶段通过较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和团队活动,进行更深入地分享讨论,促进成员的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进而获得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注重成员的正向行为认知的建立。结束阶段是协助成员对自己的团体经验作归纳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将在团体中所收获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使个体不断地获得改变和成长。同时处理分离情绪并向团体道别。
(一)第一单元:相逢是缘
目标:协助成员彼此认识,明确团体的目标,形成团体氛围,确定团体规范活动进行方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接纳。①热身活动:大风吹。以轻音乐营造气氛,每位成员围成一个圆圈坐下。指导者站在中间,喊“大风吹”,其他人都要齐声问“吹什么”,指导者回答吹部分身上具有共同特点的成员,要求这部分成员用最快的速度站起来互换位置,指导者也参与抢占位子坐下,没有坐到座位的成员站在中间继续大风吹的活动。通过热身获得对成员的初次认识,建立轻松活泼的氛围。②认识我:两人一组互相自我介绍,介绍内容为“我叫***,认识我是你三生有幸,我有以下优点:一,我是一个……的人,比如……(事例),二,我是一个……的人,比如……(事例),等等”,哨声响起换下一个人,交换所有成员后回到团体,并向大家介绍自己认识的最后一位朋友,如这是我的朋友,他的优点是……分享自我介绍和被别人介绍时的感受。通过活动展示自己,促进成员之间互相了解。③建立团体规范:和成员共同讨论制定保密、真诚、尊重、中立、遵守纪律等规范,保证团体活动安全有序进行。④组员心声:在纸上写出对团体的感觉、担心和期望并进行讨论,促进团体认同。
(二)第二单元:认识自我
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①热身活动:口是心非。成员口中说出的行为和自己作出的行为不一致,下一位成员要作出上一位成员口中所说行为,依次类推。目的是使成员注意力集中到团体中来,激发活动热情。②猜猜“我是谁”。在纸上写20次“我是谁”,要求写下来的要尽可能地反映出你的特点和个人风格。把纸团放一起打乱,每个同学抽取一张,然后大家对该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试着猜出该生是谁,得到确认之后,大家对该生进行评价,如他的优点、缺点等,如此直至每一份答案都经过分析,每一个组员都被评价。此活动目的是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并接纳自我。③画出心中的自己。通过画“自画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展示一个“内心的我”。通过交流使成员读懂你、我、他,促进彼此的理解。
(三)第三单元:觉察自我
目标:加深对自我的觉察,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过去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并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评估。①热身活动:互助互爱。大家围成一个圈,双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膀,捏肩膀、拍后背。 然后向后转,双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膀,捏肩膀、拍后背。目的是通过身体的接触拉近心理的距离,使人放松,感受到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和关爱。②画大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一棵大树,并在纸上画出这棵树。并且分享:这是一颗什么树、长在什么地方、一棵还是几棵、天气如何、有没有风、树龄、活树还是枯树、什么季节、大树还是小树,这棵树让你想起谁、像谁……③我的生命线。由我的生命线了解过往的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觉察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承认人生是波澜起伏的过程,接纳自己的悲哀和沮丧,认识了解自己的人生规划。认识到生命线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广度和深度是由自己书写的。
(四)第四单元:悦纳自我
目标: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及不完美,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积极地悦纳自我,并学会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来调节情绪。①暖身活动:爱的抱抱。目的:活跃气氛,使团体进一步融合。②看图想象。看图并给这幅图起个名字。目的是让成员认识到对同一事物,人们的看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我们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令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你、欣赏你。事实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我们要想完善自己,首先要自己充分认识自己。 同时,正确看待来自外界的不同评价。③积极赋义。在纸上写下自己认为不好的性格特征,然后对这些不好的性格特征进行积极赋义,如:多疑――积极赋义就是自我保护意识强;畏首畏尾――积极赋义就是小心谨慎……团体进行分享,并讨论某些性格特征什么情况下具有积极作用,什么情况下具有消极作用,如何避免其消极作用。目的:悦纳自我,认识到性格本身无所谓好坏,只要能在适当的场合恰当地应用,任何一种性格的人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④情绪ABC理论:学会用积极的信念来自我调节情绪。
(五)第五单元:肯定自我
目标:发现自己的优点,提升自信,发展自我。①热身活动:人椅。所有的学员围成一圈,每位学员将他的手放在前面的学员的肩上;听从训练者的指挥,然后每位学员徐徐地坐在他后面学员的大腿上;尽可能坚持更长的时间。目的是通过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②自信百宝箱。在卡片上写下在自信心方面,自己做不到的是什么,或者说在什么时候感到自卑。大家全写好之后把卡片放在一起,随机抽取,请大家共同帮助写卡片的同学。目的是通过别人成功的经验给予自己帮助。③优点轰炸。小组成员被其他成员用发自内心的语言赞美(注意:赞美必须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正面的),把在小组中了解的、观察到的、想象中的其他成员的所有优点都说给他听。目的是使成员认识到自己未曾意识到自己的优点,获得肯定,提升自信。④天生我才。填“天生我才”练习表:A.我最欣赏自己的外表是 B. 我最欣赏自己对朋友的态度是 C.我最欣赏自己对求学的态度是 D. 我最欣赏的一次学业成绩是 E. 我最欣赏自己的性格是 F. 我最欣赏自己对家人的态度是 G. 我最欣赏自己对做事的态度是――目的是学会欣赏自己。
(六)第六单元:笑迎未来
目标:觉察并分享自我的成长,处理分别情绪。①自我寻宝。寻宝方式:我开始喜欢我自己,因为……②回顾我的收获。回忆这几次团体活动并讨论,最喜欢哪一个单元、心得感想最多是哪个单元、哪个单元帮助最大……并说出参与团体后的改变或收获。③反馈与祝福。团体围圈而坐,轮流对每一位成员进行反馈参加团体之后的变化。反馈结束后,在纸上写下对他人的祝福和建议。最后团体成员围圈拥抱,通过身体的接触带来温暖和力量,体验在一起的感受,获得支持与信心。
六、团体效果评估
(1)在团体进行中,从团体成员的参与状态进行评估。是否坚持出席,是否遵守团体契约,是否对活动积极反应以及对活动的反馈等等,领导者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评估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
(2)团体结束后,从团体成员的活动反馈来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访谈和开放性问卷的形式获取反馈,包括他们喜欢的活动、不喜欢的环节、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自己的改变及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改变、问题的解决程度等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标准化量表的形式,比如《自我接纳问卷》来测量团体成员在参与团体前后的变化,并设置对照组进行评估。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精神分析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和理论。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强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由于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自己存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生存压力和物欲的大潮中,很容易遗忘存在的意义。有很多的大学生存在空虚感、意义丧失感(弗兰克林存在神经症)。他们一般很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作业会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中等。他们对什么活动都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参加活动,但是要求必须参加的活动会参加。这样一类学生的表现很中规中矩,在过去一直不是心理辅导的重点对象,但是这类学生特别多(大约占了50—60%)。他们的心理测验一般都是正常的,却普遍存在一种无聊感和空虚感,无能感和孤独寂寞感,整日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参加活动。生活基本上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会有什么大的波动,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成就。下面举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典型案例(背景)
李某,男,19岁,大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没有挂科,没有受过处分。因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前途渺茫,不知道如何过下去,前来咨询。
主诉:我每天的生活就是起床、吃饭、上课、吃饭、睡觉,每天过得都一模一样。我不想这样过日子,可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改变。每天都觉得特别的郁闷,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有的时候想要做点成就来,可是我就是打不起精神,刚一开始就泄气了。我的生活毫无意义,我经常在想大学是否还值得继续奋斗,甚至想是否还值得继续活下去,经常想我奋斗有什么价值,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我的生活就像一片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落,没有终点。
症状:无意义感,虚无感,是现代生活中主要的存在神经症。
心理测验:SCL-90,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得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这类学生特别多,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团体工作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多,许多问题能够得到更高效率的解决,同时也能得到更多的反馈。在面l临无意义这一共同问题时,团体成员发现并不是只有自己有这种无意义感,并不是只有自己在烦恼和忧虑。彼此之间的同病相怜可以消除无助和孤独的感觉,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在团体中每个团体成员可被别人接受与关心,共同面对问题而感到放心,同体的这种认同感能够促进团体成员产生摆脱困境或解决问题的信心,对未来产生希望。
(一)团体方案名称
生活的意义
(二)团体规模
由15人组成。
(三)参加对象
存在空虚感、意义丧失感,(弗兰克林存在神经症)的大二学生。
(四)团体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每次2-3个小时,共五次。
活动地点:安静的、有活动桌椅的宽敞教室。
(五)团体整体目标
存在主义团体主要有以下四大主题:(1)不可避免的死亡;(2)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3)我们需要的自由与责任;(4)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与意义的需要。最终的目标是学习发现生活意义,建构一种充实的生活方式。
(六)团体活动方案
第一个环节:
目标:
1、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形成团队
2、活跃氛围,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自我,促进对自我状态的了解
活动方法:
1、我爱我家,相亲相爱
2、动物星球
3、交流分享
第二个环节:
目标:认识意义
活动方法:
1、领导者给成员讲述弗兰克林在纳粹集中营的苦难经历和创造意义疗法的故事,让团体成员了解什么叫做意义疗法和追寻意义在构建健康人格中的重要性。
2、让每一个团体成员谈谈自己熟悉的人从事的某项创造性工作的故事及其体验到的价值和意义,或者谈谈自己的学习,参加的某项活动的经历及体验到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个环节:
目标:学习发现意义
活动方法:
1、作品欣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舍的《小病》。
2、让每一个团体成员评价作品中的人面对死亡、疾病、失败和挫折时的故事和体验,学习发现意义的方法。
3、请团体成员谈一谈自己的愉悦体验,哪怕是一瞬间的体验。
第四个环节:
目标:认识死亡
活动方法:
1、表演《死亡》的心理剧。
2、从心理剧进行分析,让每一个团体成员谈谈自己对死亡的看法。
3、领导者揭示死亡事实:死亡是人的最终存在状态,它促使人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反思,是揭示生活意义和目的的工具。让每一个团体成员意识到死亡的真正价值,从而接受死亡。
4、团体成员回答问题:“假如你的生命历程只剩下三天时间,你想做什么事?”在这种紧迫感中促使团体成员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五个环节:
目标:经验统整
认识到虽然我们不能选择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环境的态度,我们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是可以改变认识过去的方式和能力,我们生活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不是外界给予的。
活动方法:
1、积极赋义:每人发一张白纸,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活动写下来,参加这个活动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鼓励团体成员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特殊意义。
2、心理剧《命不好》。由团体成员表演,主角是一个经常抱怨自己“命不好”面对任何的机会都不采取行动。在慨叹命不好时常说:“我天生就这样,我只能这样做”,“我天生就这样”。
经由心理剧,让团体成员分析主角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经由这种分析让团体成员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负有很大的责任。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行动,对自己不采取行动的决定,都负有责任。
指导者通过心理剧的分析帮助团体成员发现他们是怎么逃避责任,鼓励他们为自己的存在和选择负责。
3、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如:考试失败,接受一项新任务等),鼓励团体成员采取一种负责人的方式采取行动,在采取行动后有什么体验。
[2]陈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0.
[3]郭淑英,杜天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EB/OL].http:///ky_info.asp?id=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