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8 16:24: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

篇(1)

机电一体化是由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光学技术等相融合构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主要发展方向为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系统化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专门人才,掌握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维护、安装、调试、销售及管理的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技术,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相对比较广泛,因此,相关的建设单位要加强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将其发展成集网络化,智能化,微型化以及绿色化等集一身的技术,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要点概念

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的运用到微电子技能、计算机技能、机械技能、主动操控技能以及接口技能等,对系统内部的信息进行改换;而且保证程序编制的完整性和高质量,根据系统运用和操作的根本性需求,对内部的规划进行合理化的装备;同时,在系统的功用、质量以及能耗等多个重要环节进行优化和改善,保证机电一体化运用的是最新的技能手段,终究构成一个全体化的系统商品。因而,在机电一体化当中首要包含的是技能和商品等两个重要环节。机电一体化并不是一个单纯性的技能手段,而是将多种技能进行组合和交融,构成一个全新的技能系统。机电一体化的功用性较强,且当机电一体化技能发展到一定的时期以后,一些微电子的设备还可以对内部的许多零件和元件进行替代,具有愈加新颖的功用。多见的有:主动的信息数据处理、主动的操控调理、主动的记载显现、主动的功用性监测以及主动功用确诊维护等,以保证机电一体化可以时间处于最好的运转状况,而且提高系统作业之时的效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1、 数控机床领域。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已经有 40 年的发展历程,技术难度有显著提高,无论在结构、功能、操作还是控制精度上。其中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最具有代表性,这种结构应用多个CPU、多个主总线,结构复杂。此外还有开放性设计,这种设计使硬件体系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和兼容性,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WOP技术和智能化。根据车间实际作业状况,可以通过系统完成编程。同时可以仿真加工过程,并实现在线诊断控制、模糊诊断等智能系统。随着一体化技术的成熟,如大容量存储器的出现和软件的模块化设置,使数控功能极大丰富,同时使得 +0+ 系统的控制功能也加强了。

全方位满足技术要求,比如只有一台机床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完成多个加工要求,并实现刀具使用检测、物料流通、机械手等的集成,统一到系统中。在系统中,分出多级网络,这样实现了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作业能力。这种数控装置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中心,并由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领域。CIMS 的组成并非分散的子系统组合,而是由全局的经过实践积累的最优系统综合。加强了原有的各部门沟通,围绕制造,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将经营策划、产品研发、制造准备、实验测试、经营管理进行更好的结合。当集成度越高,就越能够使各个生产要素间的配置更加合理,使得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更大程度地体现。

3、柔性制造系统(FMS)领域。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被称作柔性制造系统,包括计算机、数控机床、机械手、料盘、搬运车辆和自动化仓库等。可以依照生产要求,及时、准确地进行生产,这种灵活的生产方式可应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4、钢铁领域。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体系是以微处理机为中间,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外表等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选用拼装合并方法,为完成工程大体系的归纳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体系操控精度、质量和可靠性。

因为钢铁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接连化的特色,传统的操控技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艰难,因而十分有必要选用比如机电一体化的智能操控技能。机电一体化的智能操控技能首要包括专家体系、含糊操控和神经网络等,其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操控、设备与产品质量确诊等各个方面。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一下几个方面将作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与传统的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智能化方面,智能更加代表机电一体化的未来方向。随着中央处理器运作速度的提高和计算机的高性能化,使得嵌入智能控制算法成为了可能,从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这种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拥有模拟人类智能的功能,可以做出一些判断推理以及功能决策,以取代制造作业中部分人的脑力劳动为目的。

2、系统化。系统具有任何组态的功能,随时分解、组合是系统的特征,系统也正致力实现多子系统互相调和及整合管理。系统的具有较强的通信功能,除了通用的通信方式外,远程通讯及多系统通信联网正在兴起,以及其需要的局部网络正慢慢的被采用。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会越来越考虑人的因素,令机电一体化产品模拟人的智能、甚至情感。或者也可以根据某种生物的良好结构,模拟出生物机体,生物系统化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方向之一。

3、微型化。微型系统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其高度融入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有国外专家称,微型电子机械的物理体积一般要小于 1 立方厘米,但这并非最终尺寸,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进军。微机电一体化系统集合占地小、耗能少、运用灵活等特点于一身,更容易进入狭小空间,同时便于精细操作。由此,其在生物、医学、航空、工农业及国防领域,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据目前掌握的技术,可根据半导体器件生产过程中的蚀刻方法,在实验室中完成亚微米级机械零件的制造。

4、模块化。有人说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模块化是一项紧迫而艰难的任务。市场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厂家很多,统一开发具有标准机械、电气、动力、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非易事。制订统一的标准是前提,这样才能使各部件、单元匹配成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商可以依照标准化产品进行创新,更新换代,为自己的不断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

5、网络化。像所有产业一样,网络的出现及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使其越来越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市场上出现很多种类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一样。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其实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种。

6、绿色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产品已成为各产业所追求的至高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并要求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都要绿色环保。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要求产品的制造过程无污染、无浪费,结束产品生命时可回收利用。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工作有两方面,其一是改变传统产业,应用微电子技术使其达到节能、低耗,高质、高效的目标,从而引领传统工业进一步大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及时更新换代,未来的机电产品将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一身。

参考文献:

篇(3)

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一)专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广,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专业平台。[3]我们对接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机电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企业联盟调研,分析与预测专业对应的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提炼出轨道交通行业特定工作岗位(岗位群)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其毕业生主要面向机电行业,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机电产品研发制造企业、设备运行等就业单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有:自动化设备检修、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机电产品开发、设计等。据此,我们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珠江三角洲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特色制造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以“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轨道交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保养、管理等工作岗位,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坚持一条主线、强化能力的原则。即从专业技术应用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运用倒推法,从职业能力结构,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其“公共基础课”按照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设置基础性人文课程以外,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精心设置了“机械+电气”双支撑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设置了“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六门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核心课”和“综合能力课”,专业核心课开设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机器人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课开设了机加工实训、钳工实训、机电设备拆装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中还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车站电梯维护课程;专业选修模块中还设置了铁道概论、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与维修、车站空调与通风系统维护课程,以对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对车站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需求。为了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开设了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以及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或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

(三)教学方法改革

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使教师利用课程平台,自主搭建课程、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利用该开放的平台,通过动画变换视角、直观形象地学习抽象的概念,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自然思维习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用虚拟仿真替代危险性高或难以安排的现场实习,或展示现实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以外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构建选课平台,借助网络学习,真正实现弹性教学模式[4]。

三、专业的主要特色和成就

(一)进行订单班培养模式探索

紧密对接广东省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学院的传统和专业集群优势,牵手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适应企业特殊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与广州地铁、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东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等轨道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逐渐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开设“2+1”模式订单班。校企双方形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师傅教师互派共培、资源共享的机制。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课程,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技能进行授课。在跟岗、顶岗过程中采用企业教师一对多、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学生独立操作。通过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岗位对接。

(二)建成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

近年来先后实施了3+证书、三二分段、中职自主招生等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实习、培养模式、实训条件建设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做好衔接和沟通,探索构建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项目建设中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制订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三)利用工学结合园中的“校中厂”和校内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以校内专业岗位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进行安排。校内生产性实训注重单项能力的强化训练及简单功能系统的设计、装调、维修等。为此我们通过“引企入园”的方式,引进了广州市鸿辉电工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冠通机械设备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景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以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业的实体企业,校企共建“校中厂”。在“校中厂”内安排对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达到综合锻炼毕业生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培养目标。如在“校中厂”进行可编程控制设计、机电设备拆装实训、单片机产品控制系统设计、生产线的安装与运行调试、数控机床的电气线路连接及系统调试等。

(四)毕业生得到社会认可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MICOS对毕业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100%,高于全国94%的水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46元,高于其他国家骨干校相第2期邹伟全,张晓东,张杨: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关专业3478元的水平。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100%,优良率大于70%。毕业生就业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其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精神;知识面宽,上手快,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报考、报到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广东省自主招生分专业报名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报考率2015年达604.44%,2016年达513.24%;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2015年报考率达147.37%,2016年达153.22%。从报到率来看,2015年为92.39%,2016年为93.12%,以上数据说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行业的传统和集群优势,定位于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特色专业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特色更加鲜明,现已成为面向轨道交通车站培养特色专门人才的基地。

作者:邹伟全 张晓东 张杨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9号.

篇(4)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多重技术综合在一起的复合技术,它将微电子技术引入机械工程,使之相互渗透,形成了如今的容多项技术为一体的新型的综合应用。煤矿企业机械劳动强度大,采掘、运输周期频繁,对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应用要求很高,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满足煤矿企业规模化、技术化的发展要求,提高生产水平,减少人力消耗,实现目标生产,顺应了科技发展的潮流,提升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我国煤炭行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自行研制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与机械生产相融合,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使用,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机械化采煤的空前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了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采煤机开始由液压牵引转向电力传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开始出现,微机监控技术的应用,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同时,光学、通信技术和微细加工技术也逐步开始应用,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的分支;步入21世纪,我国煤矿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实现了煤矿安全生产控制、大型固定设备实施后备保护等,我国自制的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实现了职能化、信息化的功能,并且具有体积小、易操作、性能稳定、维护方便的优点。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煤矿井下使用的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水平最高的设备,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它将滚筒和驱动装置合为一体,机械结构更加简略,各项技术应用更加顺畅,充分实现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全数字化提升机采用总线方式,电器安装更简化,更安全可靠,硬件配置合理,非常兼容,核心部分使用双CPU计算机系统,性能更先进,操作更简便,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我国还应用新技术研制出第一台交流变频供电的交流提升机,其最大装机容量达到5000kW,主、副井提升机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不用再专门配置绞车司机。

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1991年,我国与波兰玛克公司联手,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采用交流变频技术的调速型薄煤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机,在20多年的技术改进和开发中,我国电牵引采煤机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更加成熟,对煤矿企业的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电牵引采煤机有效地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液压牵引相比,具有更多便利的优点:①电牵引采煤机不仅可以提供采煤机前进时动力,使其能够克服阻力前行,在采煤机下滑时还可以产生发电制动,反馈给电网电能;②电牵引采煤机即使在40~50°倾角上也无需安装其它防滑设施,电动机轴端装有防止下滑的安全制动器,可以随时使电机停止,其制动力矩的设计可达电动机额定转矩的1.6~2.0倍,非常有效地控制住采煤机;③具有运行可靠,使用寿命更长的优势。电牵引采煤机使用过程中除了会磨损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之外,其它元件并无损伤,工作更可靠,故障率大大减少,使维护、保养的成本进一步降低。④电牵引采煤机反应灵敏,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电控系统可以随时调整控制参数,避免采煤机超载运行;⑤电牵引采煤机设计传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效率高;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只需一次,能量效率高达99%,传统的液压式采煤机功效只有65~70%。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我国煤矿井下原煤输送系统一直采用带式输送机,它具有实现长距离连续稳定输送、输送量大且安全可靠,效率高,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是煤炭企业的主要运输设备,近年来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点研究对象。我国现在采用的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驱动技术装置,是专门为平滑起动运输设计的,适用于大惯性载荷,如:煤炭、矿石等,长距离皮带运输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控制,一般为3点驱动。我国带式输送机的动态分析技术、在线监控技术和起动延迟技术在联合应用上还欠融合,技术还有欠缺,因此,限制了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目前还存在监控功能少、可靠性低、灵敏度差等直接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讨、提高。

4其它应用

4.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上的应用

煤炭企业是用电大户,用电需求上需要供电质量稳定、可靠,能满足大功率设备的操作,节能型产品被广泛应用。如:高低压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通过联网操作,实现了远程遥控、遥测、遥信等多项控制功能;高压开关柜使用真空开关,维护简易;同时,使用集中补偿和就地补偿相结合的技术,减少了系统内的无功电流和功率损耗,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

4.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节能降耗上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上的应用使煤矿企业进入了全新的电子控制时代。高频电力电子传动控制、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使用,将井下的各种电力设备重量减轻、体积减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小功率的机电设备中使用交流电机调速传动技术,设备的系统响应和控制精度都明显提高,增强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起到了节能降耗的作用。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煤炭系统“十二五”攻关任务的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促进井下生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确保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提高,逐步实现采矿的应用和控制,将井下生产的采煤、掘进、运输和支护等过程的设备机电一体化,通过对各项指标参数的控制、检测和反馈,达到集中化管理和调配的最终目的。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行业会有更广泛的实施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永明.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行业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2010,S1:134,103,131,141.

篇(5)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396-01

1.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一项复合技术,即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同时也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进行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形势下的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与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为煤炭开采时将大数量的煤在地下开采好然后运输到地面上,所以需要用许多大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所以机电一体化设备是实现这种大规模生产的必然选择。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设备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为一体,使物流、信息流等也结合为一体。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行业中的具体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从地下往地面运输过程中的应用。目前煤炭机电一体化、具有很高的自动化水平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就数矿井提升机,其也是一项全数字化交流的机械设备。最特别为内装式提升机,其在结构上比较简单,将滚筒与驱动结合为一体,其更加突出的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一个综合体。但高度可靠的一种为全数字化提升机,其简化了电器的安装并且采用总线的形式,另外,其硬件的配置也是相当简单的,而且相互之间可以兼容。目前,我国最大的装机容量可达到5000w,并且主、副井提升机不需要专门的绞车司机就可以做到自动化。

2.2 机电一体在煤炭采掘中的具体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炭机的一个典型应用为电的牵引下采煤机的应用。与液压技术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其具有下列特点:①较好的牵引性:可以在采煤机进行向前移动时给其提供一个牵引力,使其以最小的力克服阻力前进,也可以在采煤炭机下滑的过程中提供发电制动,从而向电网快速的反馈电能。②可在大倾角煤炭层中使用:提供给电动机轴端上装有停机时一个牵引力预防机器下滑时的制动器,由于其设计的制动力矩是电动机额定转矩在1.6倍和2.0倍之间,所以电牵引采掘机可用的煤层倾角范围为40°~50°,而且不需要防滑装置。③其运行具有可靠性,较长的使用寿命,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电牵引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a损外,其他器件均为完好无磨损的,因此其具有工作可靠,较少出故障,使用寿命长,很少进行维修的优点。④其反应敏捷,有较好的的动态特征:电控系统可以及时的对各项参数进行调整,预防采掘机进行运载过量的现象。⑤其具有简单的结构和较高的工作效率:电牵引的采掘机的运转结构极为简单,2设计尺寸小,材质较轻,电能一次性可以转换为机械能,效率高达98%,但液压采掘机仅仅可以达到65%-70%左右。

1991年煤炭炭总院上海分院与波兰玛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采用交流变频调速MG344-PWD型薄煤炭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炭机以来,我国的电牵引采煤炭机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内上海天地公司、太原矿山机械厂、西安煤炭机厂、鸡西煤炭机厂等都生产交流变频和直流电牵引采煤炭机,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研制开发,我国的电牵引采煤炭机一逐步走向成熟,为煤炭矿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在带式输送机中机电一体化的具体应用。带式输送机由于具有输送距离长,输送间是连续的,数量大,高效率和很容易就实现自动化的特点,已被我国煤炭行业的井下煤炭传输系统作为主要的传输设备。所以,成为我过近年来机电一体化设备中重点的研究对象。现如今,重点运用的装置为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主要是负责运送大惯性载荷为平滑启动,例如,专门设计的长距离皮带运输的软驱动装置。可以通过一台或几台CST驱动对一条皮带进行运输。因为动态分析和在线监督的技术以及启动技术至今尚未解决我国的带式输送机械的中间驱动点不可以设置的过多,通常情况下为3点驱动,然而这样就对输送的单项长度和数量有了限制,并且,输送机就有较少的监控设备功能,较差的可靠性,灵敏度和寿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4 其他煤炭矿机电一体化装置 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我国神华集团大柳塔矿采用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电液控制的支架,移架速度为6~8s/架,最快的移架速度达3s/架。电液控制装置还可检测支架的工作状态。 煤炭矿供电的特点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的要求。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采用集中补偿和就地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功率因数,减少供电系统无功电流,减少无功功率损耗。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网络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3.煤炭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主推出的煤炭采掘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具有的特点为:智能化,程序化以及信息化,并且具有机械设备体积小、操作维修起来比较方便、性能可靠等优点。这些设备在煤矿行业的广泛应用,不仅为采掘工人减轻工作难度同时也提高了煤矿行业的生产水平,从而为煤矿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将我国的煤炭机械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进项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我们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还有许多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然而,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①开发本国的核心技术,是以煤炭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②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③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④煤炭矿机器人仍然是煤炭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4.总结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流成为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色。其产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禾客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炭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蕊. 机电一体化在煤矿领域的应用[J]. 青年文学家,2012,05:248.

[2]陈绍华. 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J]. 科技创业家,2012,20:98.

[3]唐腾飞. 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应用[J]. 科技创业家,2013,04:104.

篇(6)

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就是机械电子学,它可以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等技术均有所涉猎,是一种实践性以及系统性极强的技术。该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被人们所知晓,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技术的产生使让机电一体化技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大范围应用,不仅可以提升生产质量、产品的性能以及工程机械的施工效率,还能很大程度上改变现阶段的机械面貌。

1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1.1工程机械现状要想更好地提升工程机械的应用效率,并且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引用至工程机械当中,只有了解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才能对工程机械中的机电一体化进行系统的探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中的人力作用已经在逐渐的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施工,机械化在工程中的施工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施工中的人力成本,还可大大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率。要想使施工进程的工作效率最大化,就要逐步对机械性能进行更新,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探索在不断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所以现阶段的工程机械所面临的要求就是要把机电一体化应用到工程机械当中。1.2机电一体化由于当前的工程机械依旧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所以将机电一体化应用到工程机械当中成为现阶段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可以促进工程机械的发展,并且使得机械工程逐步地向综合且系统的趋势发展,这样会大大提高工程机械的运行效率,而且也会对工程机械的投入使用效果进行改善,提升经济性以及可靠性。在现阶段的工程机械的制造过程中对机电一体化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微电子处理器方面,以此来实现综合的处理以及优化、总结项目中的系统设备。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工程机械的发展在不断为机电一体化引导发展方向。在现阶段的工程项目发展过程中,电子设备的应用依旧是运行的主体,并且相关的技术也在工程机械的运行过程中被大范围的引用,比如工程中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自主故障消除与检测以及实时动态检测等,而且电子控制设备也在安全、高效以及经济的应用至大型的工程机械当中。根据可靠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对工程机械的进口数量在不断提升,这也是当前机械工程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运行过程中的应用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特征2.1.1高精度特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当中可以大大提高机械的工作精度,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将电子称量系统装设至混凝土搅拌设备当中,不仅可以实现自动称重,还可以使得混凝土摊铺获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加强施工的质量,而且也能提高机械运行的工作效率,使得人工的投入成本大大的降低。2.1.2自行检测特性。自动检测指的是可以在机械运行过程中进行自动检测其中的所有子系统,并且能够对工程机械的实时运行情况进行良好的映射,如果突遇检测异常的状况,它会启动自动报警系统找到工程机械故障的具置,机电一体化的这一良好特性可以大大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直接地减少检测成本,还可以在故障的第一时间精确故障位置,从而减少停机时间,提高机械的运行质量。2.1.3自动化特性。工程机械对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可以使得工程机械很大程度上处于完全自动化以及半自动化的运行状态当中,这就可以使得人力工作量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人力方面的资金投入。在通过人力去操控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相关操作人员的自身原因所带来的错误操作情形,在工程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就可以良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2.2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运行中的具体应用2.2.1调整施工精确程度。在工程机械的施工过程中实现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可以良好的调整施工精确度,它具体的作用在电子控制系统当中。将电子控制系统应用在工程机械当中,可以使得称量数据更加精确,良好地解决了旧式的人工操作时带来的误差,将自动化的称量真正地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为工程机械的施工过程提供保障的作用。对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还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的工作量,从而大大降低人力的资金投入成本,为工程施工的现代化提供不断的动力源。2.2.2进行实时监控。将机电一体化应用到工程机械当中,可以对机械工程的子系统进行动态的电子监控,如果某一子系统出现了工作故障电子控制系统就会自行启动报警系统来警示相关的施工工作人员,甚至有一些更加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还可以对设备的故障进行自动的处理和清除,将实时的修复技术变为可能,确保工程机械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正常运转,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减轻设备运行故障对工程进度的影响。2.2.3机械运行过程中保证节能。要想确保工程机械的正常运转就需要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进行大量的能源消耗,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由于工程机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超载运行甚至是根本达不到额定的功率,以至于做了诸多无用功,而在工程机械的运行过程中将机电一体化应用在其中就会改善这一状况。机电一体化可以运用其电子控制系统对施工功率进行调整,起到节能的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在工程机械运行过程中节省了资源。

3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3.1智能化趋势机电一体化与旧式的机械生产模式比较,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智能化,这也是旧式的产品不能与它相比之处,随着科技的逐步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性能以及智能化程度也在随之不断的提升,与此同时还会积极地将其他智能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其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机械工程不断发展的需要。3.2个性化趋势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要也在不断提升,那么生产的产品一定要根据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尤其是在现阶段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要想满足现阶段的人们的需求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向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转向,从而使得自身的产品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机械工程的需要。3.3绿色化趋势机电一体化要想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立足,就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而现阶段的机电一体化就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宗旨,在满足现阶段工程机械的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实现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使得在机械运行的过程中突出产品的绿色特性,并降低工程运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提升可回收的可能。绿色化也是现阶段对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3.4高性能化趋势要想满足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性能也是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运行过程中必备的性能,而高性能要求在运行过程中稳定性强、速度快以及精准度高。由于这些性能的实现才能使得机电设备进行多数据以及多任务的操作,在产品出现故障时,相关的工作人员会通过数据显示,找出故障位置并尽快的调整和解决问题,纵观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还会逐步优化,从而达到更加符合工程机械发展的要求。3.5网络化趋势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的普及率,且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各类行业当中,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它所涉及的检测设备以及精密仪器已经联网,并且也实现了设备的远程监控性能,降低了人力的投入力度,并且提升了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率。网络化是现阶段的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施工应用的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之一。3.6集约化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对于工程机械的施工过程中传感器被广泛的应用其中,比如,将传感器应用在发电机中的装设机油的装置中,可以使得发动机获得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且也能实现对装置的工作状态实时监控的目的。将传感器应用在沥青摊铺机当中,不仅可以使得机器实现自动找平,还会具有匀速前进的性能,从而使得机器运作达到高效的平整度标准。在现阶段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传感器作为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呈蓬勃的发展趋势,正因为其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得施工过程中对其的利用率在不断的提升,传感器的使用也对工程机械施工过程的可靠性以及精密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施工过程中对于信息的采集也在逐渐地向集约化的大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施工过程中对于传感器的使用已经越发地成为工程机械施工中的必要,并且在未来的工程机械中将会被大范围使用。3.7微电子的发展趋向将微电子技术融入到机电一体化的使用当中,可以使得产品的尺寸变小,并且朝向纳米科技的方向进行发展,一般这样的微电子产品都具备重量轻以及技能高的特性,所以如果将其应用到机电一体化的运用当中,定会使得作业效率大大提升。微机机械技术就是实现与微电子结合的重要表现之一,只有对微机机械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机电一体化与电子技术相融合,而现阶段对于微电子和机电的融合手段依旧是蚀刻和光刻这两种。

4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就是工程机械将会不断的面临着种种竞争压力,要想实现对工程机械运行效率的提升,就要意识到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能优化机械的运行效率,还能改善机械性能,从而从整体上改善机械的运行面貌,将机电一体化融入到工程机械当中是未来工程机械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提升机械化的必然手段,要想真正的将提升工程机械效率的理念落实到实践当中,就要不断的实现机电一体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尝试、改进以及积极的探究,从而不断促进工程机械的机电一体化。

参考文献

篇(7)

机电一体化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加以实现的,电子控制系统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机械的安全性、经济性、施工质量、使用寿命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也被大面积应用在工程机械领域,这不仅改善了机械面貌,还显著提高了生产质量,并提升了产品性能。

1 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方面,一是机械 ;二是电子技术 ;三是计算机。机电一体化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应用推动了工程机械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是以机械设备自身所带有的功能为基础,融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工程机械企业的需求。

1.1 机电一体化和工程机械的关系

现阶段工程机械较传统工程机械来说各种性能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如操作舒适性提高;机械功率高且能耗小;可靠性提高;作业精度及作业效率提高等。工程机械各种性能的提高正是因为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引入到工程机械中,使得机械、液压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目前现代工程机械的许多领域都应用了电子技术,表现为应用电子控制装置(系统),这种装置(系统)以微机或微处理器为核心,诸如工程机械的状态监控与故障自诊,拌和设备称重计量过程的自动控制等。

1.2 机电一体化对工程机械功能的改进

现代工程施工通常要求工程机械具有较高的性能:1)具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功能、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功能 ;2)机械功效高且能耗小 ;3)技术性价比较高 ;4)自动化程度及精度越高越好;5)使用成本较低;6)操作安全、简单,使用寿命长。下面对现代工程机械的电子(微机)控制系统实现的功能进行说明。

1.2.1 控制柴油机

发动机排放质量与最低油耗间的矛盾,给柴油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冷风扇的转速随温度的变化自动控制、电子节能液压泵系统减小能耗、根据负荷条件自动调节柴油机油门、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等装置的应用,使柴油机在各种变工况下自动选择能同时满足经济指标和排放指标的最佳喷油定时,充分实现节约能源、净化排气、提高效率的目的。

1.2.2 保证成品的作业精度

电子控制系统应用到工程机械设备上,不光使称量精确且过程自动化,同时避免了人工测量误差较大的弱点,提高成品的作业精度。如混凝土搅拌站的计量过程大多都实现了自动化,这种电子计量系统广泛采用微机控制。推土机上采用激光导向和电液伺服控制技术,自动控制铲刀的切土深度,减少了推土机往返作业的遍数和行程,提高了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也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1.2.3 降低能耗,提高生产率

传统工程机械的燃料能量利用率仅为20%左右,非常低,所以提高能量利用率在现代工程机械的发展中势在必行。新型节能控制器(OLLS系统)应用于日本小松公司生产的新型挖掘机上后,燃料可节省23%,节能效果良好,因为该系统能使发动机转矩和泵吸收转矩经常保持在最佳配合状态,可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功率,使作业机构动作迅速,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1.2.4 电子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电子监控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置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监控工程机械的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运行状态,在故障发生之前预先发现问题,从而避免损坏机件事故的发生,保证作业人员安全。同时能动报警并准确地判断故障发生的位置,提供处理方法,降低设备维修成本,降低设备故障率及停机台次,保证设备安全、稳定及长周期运行。如日本三菱Ms160O型矿用液压挖掘机、美国卡特皮勒公司生产的936型装载机等都备有电子监控报警系统。

1.2.5 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方式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作业精度也不会受到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生产经验的影响,达到提高工程机械的运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例如,日本和欧美各国研制的新型挖掘机可实现作业模式自动化,工作装置―铲斗的形状与运动轨迹可由操作人员预先在在自动化的挖掘轨迹控制板上设定,完成后各种传感器将信号将传输到微机控制系统,动臂、斗杆和铲刀受到微机系统的控制而按预设定动作,完成各种特定形状和断面沟槽和斜面等,从而减少操作人员因经验不足产生的误差或事故的发生。

1.2.6 提高安全性

为了防止了翻车和断臂事故,提高作业安全性,国外塔式起重机和轮式起重机大多装有微机控制的力矩限制器,一旦超负荷立即发出警报。此外,国外的许多井下挖掘机采用无线电遥控装置,实现无人驾驶,使工程机械在有放射性物质污染地区和高温或水下等危险地点上进行作业。

2 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1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其应用需求也越来越高。所谓智能化,即立足于相关控制理论,将心理学、生理学、计算机网络、运筹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到工程机械领域,使工程机械的操作可以逐渐取代人为操作,进一步降低工程预算成本,实现更精准的控制,满足工程施工的更高要求,因此工程机械的智能化仍是大势所趋。

2.2 微型化

微型化这一概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是指机电一体化向微电子机械系统领域发展的趋势。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是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它的特点主要是体积小、耗能低、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领域有着不可超越的优越性。现阶段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朝着小于1立方厘米的体积发展,甚至是朝着微米、纳米级别发展,其瓶颈为微机械技术。

2.3 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设备可以达到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控制多种设备的目标,使工程机械的操作更加便捷,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工程机械领域中远程控制盒监控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2.4 节能环保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类社会的经济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和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号召节能减排,为适应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使用时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报废后可以回收利用,实现绿色化产品概念和绿色化设计制造更能适应今后的市场需求。

2.5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上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发动机可以通过机油压力传感器、冷却水温度传感器等来进行发动机的运转状态的检测和控制 ;沥青摊铺机上的传感器能够实现摊铺机在工作时实现自动找平且行走速度不变的特点,还能满足摊铺出来预定的平整度、坡度和厚度的路面的要求。

3 结语

篇(8)

按照“需求导向、高端定位、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机电一体化专业多年来面向现代机电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及服务型企业,培养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能担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迅速的发展和崛起,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坚持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同时开展面向企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企业培训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术人员,同时专业教师还为企业解决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机电设备故障维修等难题,与多家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立足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过程,在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施“专业核心技术+岗位职业技能”的模式,包括“核心技术课程建设”、“岗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和“企业顶岗实习”四大要素。其特征是,既要充分体现高端技术对人才的要求,又要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达到高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专业核心技术包括: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

岗位职业技能包括: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工艺、编程、装配、维修等岗位的能力。

核心技术课程建设: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特殊性,合理设置核心技术课程,既要考虑专业性,突出体现技术性,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设计能力。又要考虑接受能力,体现技能,实用性,二者形成完美的统一。

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教学内容的课程;具体分析、消化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共同制定相应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强化就业能力。

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剖析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若干能力层次,针对不同的能力层次进行分解,确定能力要求,规划课程,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模块。通过有效鉴定,达到高级工水平。

企业顶岗实习:实施“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方案,落实半年顶岗实习的组织、监控与服务,加强半年顶岗实习的管理,发挥“校友会”和“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的真实作用,最终成为“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达到顺利就业之目的。

二、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体系架构思路

课程体系架构首先围绕机电行业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列出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分解职业能力要素,并按照“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及“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并确定教学改革特色课程,同时完成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如师资的安排、实践设施的合理使用等。

为专业课程明确专业核心知技点,围绕核心知技点展开职业资格培训,明确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围绕专业核心技术与岗位技能展开,强化为核心技术与岗位技能服务。

2.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中,围绕服务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依据岗位(群)内涵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列出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制定岗位能力理念的课程规划路线,形成有特色的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如图1所示。

三、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1.提升专业带头人素质

专业带头人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组织好专业建设工作;要强化业务与技术能力,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学生的学习实情;要深入企业,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对青年骨干教师定向培养,发现并培养专业带头人后备力量;组织教研活动,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先进教学技术,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真正成为专业的领军人物。

2.培养专业骨干教师

专业教师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为主攻方向,加强自身学习,立足本职,在教学、科研、管理、实践能力方面均衡发展,提高年轻教师的学历层次。安排骨干教师赴国内外考察、专题学习,进修、深入企业学习,参加各级教学比赛、技能大赛等。

3.扩大兼职教师队伍

本专业面向社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操作能力的行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为学校教育兼职专家教师,建立起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兼职专家教师队伍。在新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咨询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积极将校外实训企业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引入专业教研室。

四、专业建设目标效果

1.推进校企对接

继续建立校企合作双向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的作用,共同开发产学项目,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学促产、以产养学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产学结合氛围,形成“互利双赢”的局面。

2.探索系统培养

面向机电一体化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实践,解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构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高水平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共享服务。

3.强化实践育人

进一步建好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技能培养的作用,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期收到良好的实践教育教学效果。

继续深入企业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要依托行业优势,安排工学结合方式现场教学,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和有关企业,以利于做实顶岗实习。

4.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岗位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课程,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以行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产品为载体的教学过程。

继续实行“订单式”培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

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以提高综合素质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

5.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继续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开展面向企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为企业培训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数控设备维修等技术人员,保证每年提供企业技术培训和满足滨海新区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篇(9)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世界经济的动荡,中国也随之受到很大影响。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推动源的机电技术应用更在此时发挥着及为重要的作用,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使我们自身的技术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从传统工业生产慢慢转型为机电技术应用生产。因此,机电技术应用的前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深思。

1 机电技术应用的内容含义

1.1 机器的构造及工作原料

生产机器的构造一般都是由主体部位的发动机、曲柄连杆、配气、起动、传动、行驶、转向、制动等构成,要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必须从其主体部位改善性能、减轻质重和提高运转精度等方面考虑。而传统机器产品一般以钢铁材料为主,已经不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要想改进机器的效率不但要从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该多考虑利用非传统钢铁材料为主的生产概念,如用非金属复合材料,或者更高层次的金属材料。当机器主体重量减轻了,方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功率的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

1.2 提高弱电控制线路

提高弱电控制线路关键在于提高部件间的综合性能,可从电机、传感器、信息处理设备、软件等方面进行提高。驱动机最为广泛使用的是电机,但其工作效率及响应速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面对此类问题要更为全面的发展新型的驱动单位,如驱动单元中装了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等多位一机的伺服驱动单元。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目前,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微型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设备的主要设备,大大推进了机电技术应用与微电子学的进步。为进一步发展机电技术应用,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准确性、快速性等特点,最大程度的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好抗干扰及其它可能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与信息处理设备进去通信时,必须规范数据传递的格式,采用同一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后续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流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除低开发成本、开发高速传递方式,以便解决日后更为大容量化的机器运作能力。最后,仅有先进的硬件设施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开发相关可利用的软件配套使用。

2 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现状

2.1 机电技术专业人员稀缺

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世界各国不断由传统劳动力竞争转化为高科技竞争和创造新的生产方式来渗透在传统产业中,引起了国内外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机电技术正是这场变革中的新兴领域,其功能不仅有动力、速度、精确度外,更需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并最终逐步实现机器人化。典型的机电产品,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2.2 我国急需机电技术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电技术人员的市场需求将会是有增无减。因此,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不得不发挥我国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现有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方能迅速扩大在机电技术人才市场的占有率,为国内的产业结构变革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2.3 工业产值逐年攀升

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机电产品更是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为例,我省大中型企业中,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使其发挥潜能的机电技术人员还非常有限。目前,我省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此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满足企业对机电人才的需求,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性人才。

3 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给我们的深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一定要有先进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纵观国内外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来看,机电技术革新将朝更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微型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3.1 系统化的发展机电技术应用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3.2 网络化的机电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疑对机电技术应用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机电技术远程控制成为一个很现实的操作手法。

3.3 智能化的机电技术应用

智能化即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可以取代制造过程中某些人的部分。特别是随着21 世纪的到来,信息处理器速度的快速提高、高性能化,为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进而更有力的推动着机电技术应用产品向智能化方向转移。

3.4 微型化的机电技术应用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3.5 环保化的机电技术应用

在发达工业的影响下使人们生活富裕,但同时资源也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们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做可持续发展,进最大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机电技术应用的时代,我们不仅要重视机电技术为工业生产带来的效率,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不断革新技术,报废回收,发展更多可再生资源作为机电技术应用的原材料。机电技术应用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晶,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使传统产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工业发生了战略性的变革。因此,认清机电技术应用的前景并对其进行探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为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一体化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探索技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笔者探索通过以下渠道建立“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调整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与机械技术、电气电子技术、检测控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应用行业十分广泛的专业。技工学校应了解相关行业企业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现实和未来有效需求情况,根据这些调查结果,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努力使本专业学生做到:就业能顶岗、创业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

二、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与改革教学内容历来都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专业教学改革容易流产的重灾区,需要全体教师全身心投入才能取得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制订有效、全面和可操作的专业教学计划。

二是根据所设置的课程,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进程和学时分配、课程的实践环节和学时安排、教材与主要参考书、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

三是在教学计划中,各门理论课要整体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技术)、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形成协同效应。教学内容要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部分刚应用的新技术要请应用企业的专家来讲;教学方法要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既改变老师的教授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多媒体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大于等于30%。

三、巩固校企合作成果,开拓产学研结合新路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办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由之路。部分企业作为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不断从技术资料、外聘教师、学生顶岗实训等方面给予宝贵支持,为学生“上岗就能顶岗”做出了重要贡献。最近,学校还与实习基地洽谈合作开发项目,这对加强校企产学研结合、提高师生动手能力有很大好处。我们计划以此为契机,逐步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合作产学研等项目。

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就培养不出一流的学生。“一培养,二引进,三外聘”是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根据专业教学改革实际需要,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主要基础课(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教学,要选定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热心教学改革、愿按评估标准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为取得教改经验,要求教师要连续三年跟同一试点专业上课。这些教师与专业教师一样,同属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的基本力量。

第二,从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现场指导和专题讲座。同时请他们来校讲解书本上没有,但企业已开始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使学生的知识与当前应用水平同步。

第三,引进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工程师“双师型”教师,提高综合师资水平。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具有真实的企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的PLC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电工操作实训室、电工高级考证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典型自动机械实训室和CAD实训室。

六、重视一体化课程教材开发

上一篇: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 下一篇: 中医相关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