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相关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8 16:24: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相关内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医相关内容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greening landscape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understanding.

Keywords: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ncept;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由于当前园林工程市场的恶性竞争,扰乱了园林工程市场,不仅使园林作品的“质量”急剧下降,而且使很多技术资质较高的园林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特别是一些国有园林企业。园林工程市场发展到目前的状况,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政府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从主观上讲,由于我们缺乏对园林学科中的各种概念和名词的准确界定,使得园林工程项目所需专业技术和技术工种发生混淆,从而出现了仅绿化资质的企业就可以进行园林工程的施工,进而导致了园林工程市场的混乱。所以,明确和区分园林工程中的一些专业名词是相当重要的。现在,对于园林行业的一些名称,一直以来都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很多概念都混淆在一起。例如,“园林绿化工程”几乎代表了所有的园林工程,既包括了纯粹的绿化工程,又涵盖了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园林理水、园林筑山等项目。由于对这些名词没有严格的界定,使得政府政策的适用范围有所偏差,这也是现在园林行业比较混乱的一个原因。

1、园林工程的基本概念

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地域应用工程技术、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的筑山理水、叠石、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形成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建筑园林规划》卷)。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园林实质是一个地域范围,因此我们所说的园林建筑、园林绿化、园林小品等都是指园林中的景观要素。所以,园林工程就是构筑这些景观要素,营造这种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过程。园林工程按工程项目及专业工种可分为园林土建、绿化工程(种植工程)、园林水电工程、雕塑工程等,其中园林土建工程中包括园林建筑、园林土方、园林理水、园林筑山、园林小品、园路广场工程等,而对于园林建筑所属的类别一直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2、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的特点和区别

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是指园林中通过各种植物、花卉、树木、草皮的栽植搭配,营造与美化环境并与其他景观要素相配合,而形成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亲近大自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环境氛围,它主要包括风景区绿化、公园绿化、小区绿化和庭院绿化等。现代的园林绿化一是源于古典园林,二是源于林业和其他种植业。在学科上,园林绿化应属于林学的一个分支,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的基本材料是花草树木等一些有生命的植物,这与其他绿化是一样的,但园林绿化更注重艺术性和与其他景观要素的搭配。

园林建筑工程与园林绿化工程相比,尽管有其相似的地方,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些方面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构成了园林工程独有的特点。

3、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和技术要求

多数建筑都讲究视觉美,而园林建筑则更注重艺术性和文化性,它给人更多的是精神美。要想实现这一点,在建筑的某些部位就很难体现在设计图纸上,需要通过施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所以,在施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上,园林建筑与一般的工民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能严格套用工民建筑的各项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

园林绿化工程与其他绿化工程相比,更注重各种植物的形状、色彩和季节变化及植物配置和与其他景观要素的搭配。与园林建筑的施工管理和技术要求相比,园林绿化就没有那么严格,它只要求施工管理者有植物学基础和艺术美感,而对施工人员没有特别的要求。

4、园林工程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

篇(2)

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采取高度重视的态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语文知识和自身的理解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领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之美。

一、语文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的课前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

二、语文课堂使学生充分感悟语文的人文美

语文教师应该选取适当的导入方式,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给学生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感悟另一个美好的世界,使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得到质的提升。

三、语文课堂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能力水平,给学生布置各不相同的课后作业

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作业做出科学的、整体性的评价,对于那些作业中具有独创性的部分,应该加以肯定和奖励。

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艺术本来就是另一种虚拟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语文,教师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具有充分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虽然部长们在达沃斯会议上没有解决任何阻挠谈判的实质性问题,但是WTO总干事拉米称:在会议期间,成员们的“意愿有了变化”――暗指谈判中标志性的“对方优先”的态度有了转变。拉米表示,成员们已经意识到应该停止“各挖战壕”的行动了。

据来自日内瓦的消息称,成员们对于香港宣言最终期限的重申并不能减轻对期限能否实现的怀疑。针对各国政府贸易官员以及驻日内瓦的官员作出的一份调查显示,只有2%的贸易官员相信成员可能在4月底最终期限前达成“全部模式”的全面协议,也就是关于农业和非农市场准入谈判中的补贴和关税削减的结构和数量以及例外议题的协议。

阿德莱德大学的商业、经济和法律学院进行的一个民意测验表明,样本中的谈判官员没有一个人相信能够在今年年底结束多哈回合,而这恰恰却是成员坚持表示要履行承诺继续努力的。

时间表建立在香港宣言的基础上

达沃斯部长会议的时间表列出了33个成员需要解决的专业性议题,并列出相应的最终期限。这些议题并非新问题,每个议题都在香港宣言中有所体现,例如,在2006年4月底前建立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模式的期限,以及基于此模式在7月31日前提交全面的承诺表草案等。

在时间表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作程序指南,均与香港会议宣言的要求有关。其中的实质内容绝大多数是关于在7月前提交综合性的规则文本草案(包括反倾销和渔业补贴)以及贸易便利化的全面草案初稿的内容。关于争端解决机制(DSU)的“工作文件”以及知识产权谈判的最终期限现在也确定为7月。

根据时间表,发达国家成员必须在9月之前通报其给予最不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免关税免配额市场进入的“实施决议的具体方式”:而发展中国家要在12月前宣布“在此方面的立场”。贸易和发展委员会(CTD)将在11月履行其在香港会议上要求的对成员提供给最不发达国家的市场准人的努力进行年度审查。同时,5月、7月和10月的总理事会会议将聚焦于其他有关WTO特别协议中的特殊和区别待遇条文的提案,这也是香港宣言呼吁要在2006年12月之前由总理事会完成的任务。

篇(4)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6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医疗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之一,我们为了让其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治疗方法应用到其中,从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当前我们在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将解毒降酶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方法应用到其中,从而满足了人们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下面我们就通过临床试验,来对解毒降酶方联合西药治疗面向乙型肝炎疗效进行观察。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所谓的慢性乙型肝炎已被人们称之为乙肝,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肝区疼痛等症状,这就对人们的肝功能有着严重的影响。

1、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

通过相关的临床分析,我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主要有家族性遗传、婴幼儿时期的病毒感染、缺少相关的预防意识以及免疫功能下降人员的病毒感染。其中家族性传播和婴幼儿时期的病毒感染尤为突出。其中家族性遗传主要是通过母婴遗传和父婴遗传这两种不同的垂直传播方法来进行传播的。而在婴幼儿时期的病毒传播,主要是因为婴幼儿和乙肝患者解除,所感染的。

2、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在通常情况下,慢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到6个月,其初期症状的潜伏期跟患者的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同的人群,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潜伏期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时常感到全身乏力、饮食不振、恶心、腹胀等现象。而且其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其肝功能受损,从而使得眼睛、皮肤出现黄染的现象。

3、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方法

由此可见,慢性乙型肝炎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采用相关的预防方法,来避免患上慢性乙型肝炎,其中具体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由于大多数慢性乙肝患者都是免疫功能低下而导致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和个人卫生,并且没有都要进行适当的锻炼,从而使其自身的免疫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二,多食用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并且注意是一些微量元素的补充,并且对一些食品、比如油炸食品、辛辣食品等进行适当的控制。但是,我们在通过食物来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提升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进行盲目的进补,以避免一些食物对人体的肝脏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第三,定期的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检查,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二解毒降酶方联合西药治疗方法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目前,我们在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将解毒降酶方和西药质量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人们为了对其治疗效果有着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就通过临床试验分析的方法来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研究。

1、临床资料

在本次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对某医院的75例慢性乙型临床病例进行随机的抽查,并且将其划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种类别。其中治疗组有40例,男性有24例、女性有16例,平均年龄在35随左右;而对照组有35例,男性有20例,女性有15例,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可见,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都没有太多的差异,因此在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就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根据西医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血清HBsAg、HBV-DNA 和 HBeAg 阳性,抗 -HBe 阴性,血清 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②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而根据我国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症状:①患者的眼睛、皮肤成黄色;②时常出现腹胀疼痛的现象;③患者长期处于一个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现象;④时常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现象等。由此可见,当人们具备以上所用症状的时候,那么就说明该患者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人们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相关内容,只有在满足这些内容的时候,人们在能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其中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相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纳入标准: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标准且符合肝胆湿热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排除标准:血清总胆红素超过85μm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0U/L。合并有重型肝炎或肝硬化。妊娠、哺乳期妇女或有心脑疾病、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精神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2观察方法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恢复情况,检测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DNA定量,并同时检测肾功能、血糖、血尿便常规及监测血压等安全性指标。统计学方法用SPSS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3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肝脏功能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或好转,肝脏功能各项检查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无效:未到达到“有效”标准。

4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范畴,关幼波教授认为肝炎的发病机制集中在湿热、痰瘀及内虚3个方面。主张“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散”。解毒降酶方中柴胡既能清解肝胆邪热,又能疏肝解郁;茵陈功擅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要药;黄芩《本经》谓“主治诸热黄疸”,清热利湿;土茯苓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引邪毒由小便而解;凤尾草利水解毒,泻热凉血;草河车清热解毒,且有消炎止痛之功。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保肝及调节免疫的功能。茵陈具有保护肝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芩对肝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草河车、凤尾草、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通过相关的临床试验分析,我们发现解毒降酶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方法,在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过程中,和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这就使得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还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了进一步的质量,从而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篇(5)

文史中医类 230分 艺术类 120分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07-02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中医、中药基础知识和临床其他应用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目前高校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思路,即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但是,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和药品推介等,故需通过《方剂学》获得与中药行业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不是处方能力[1],基于这一需求,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应按照以下基本思路进行。

1 把握“实用性”原则,突出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是从事临床药师、零售药店、新药研发、新药推介等工作,因此其《方剂学》教学应更加突出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实用性”药学人才,使学生有能力适应各种药学类工作岗位,其体现在《方剂学》课程改革上的内容即是增加实用知识:如依法统方、研制方举例、非处方药、不良反应、药品商品学知识等。

1.1 依法统方

针对每一类别方剂,可增加对该章所涉及方剂组方思路的讲授,有助于学生提纲挈领的掌握类方的基本组方规律。如辛温解表剂常由辛温解表药、活血通脉药、宣降肺气药等组成;而辛凉解表剂常由辛凉解表药、宣肺止咳药、清热解毒药、养阴生津药组成。通过药物类别总结各类方剂的组方思路,更适合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易于理解掌握。

1.2 增加研制方举例,强化主方治法及配伍特点的讲授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极少有临床开具处方的机会,因此对于方剂的具体临证加减应用,可以适当省略,但可以加入以正方及相关附方组成为主加减,或师正方(附方)治法而研发成功的中成药,并简述其研发的中医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如连花清瘟颗粒,是由麻杏甘石汤与银翘散合方加减而成,师麻杏甘石汤表里同治,治里为主的配伍特点,合银翘散之金银花、连翘、薄荷增加透表作用,加入板蓝根、鱼腥草等清肺之热毒,伍大黄以泻热通便,导热下行,伍藿香以化湿浊,红景天活血化瘀,全方汗、下、清并用,卫气同治,兼可化湿,又以清瘟解毒为主。

1.3 附方要具备中药专业的特点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可能担任执业药师,其工作中的重点是推荐并安全使用非处方药,因此各类方剂的附方应增加由正方通过加减药物或转变剂型开发而成的常用OTC中成药,并详细讲解其组成、功效和适应证,为学生从事医院或药店药师打下基础。如羚翘解毒丸由银翘散去芦根加羚羊角组成;由玉屏风散通过转变剂型而成的玉屏风颗粒;由逍遥散通过转变剂型而成的逍遥丸和加味逍遥丸等。

1.4 增加相关方剂及OTC附方的不良反应举例,并分析原因及提示避免不良反应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中药及中成药的广泛使用以及对中药安全性的重视,中药及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因此,可在《方剂学》各章中增加已有报道的正方或OTC附方不良反应内容,特别是对于中药专业学生,OTC附方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其将来所从事的药师工作相关性较大,这对于指导患者安全使用OTC中成药具有重要意义。如笔者曾对大量OTC中成药不良反应做过文献分析[2],其中藿香正气水(由藿香正气散通过转变剂型开发),逍遥丸(由逍遥散转变剂型开发),附子理中丸(传统成方)以及香砂养胃丸(据平胃散加减而成)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在已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案例中,除了患者具有过敏体质的原因外,还存在用药不当的情况,如药证不符,多药联用等。

根据药物组成及配伍原则,明确中成药的功效及适应证;针对疾病,选择相应的治法,并将中药通过合理的配伍形成方剂,是避免或降低中药发生不良反应基本且有效的措施。因此,各章节中应明确各方剂的适应证以及使用注意,这是临床指导用药的基本条件。

1.5 适当渗透药品商品学知识

《方剂学》课程中也可渗入一些药品商品学的知识,比如方名是消费者(患者)对每种方剂的第一印象,如果根据其药物组成、主治病证、治法或配伍理论使其命名具有一定吸引力,以增加药品的商品竞争力,如由归脾汤开发的人参归脾丸,因在方名中强调含有人参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吸引消费者的作用。

2 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

由于中药专业的《方剂学》课时较少,就业需求与中医专业有所不同,其教学内容也应有其特殊性,因此要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

2.1 把握“必须”原则,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核心理论

由于针对中药专业的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及临床知识比应用具体方剂随证加减治疗疾病(开具处方)更加重要,所以《方剂学》的基本核心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扩展应用知识的基本保证。体现在总论部分即方剂的治法和配伍理论;体现在各论部分即那些代表法度的经典方剂,如麻黄汤代表汗法、大承气汤代表下法、小柴胡汤代表和法等。

治法在辨证和遣药组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药师指导患者临床用药,首先要明确针对患者病情所使用的方剂或中成药是否符合该病证的治疗大法,比如虚证用补法、热证用清法等。

针对病机,在治法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配伍组成方剂,是保证中药临床有效的基本途径之一。中药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药品研发工作,掌握方剂的配伍理论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于研发疗效确切的新中成药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的基本核心知识是针对病机、病证,选择相应治法,并依据治法,通过合理的配伍原则遣药组方,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且配伍理论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缺少诊断等临床知识技能,中药专业的学生无法像中医专业学生那样完成整个处方过程,但可通过方剂学课程的学习,将课堂渗透的临床知识及方证特点与所学的治法及配伍理论有机结合,用于开发中成药,这便符合中药专业学生毕业从事新药研发的就业需求;同时,由于掌握药物配伍知识,通过对已有中成药药物组成配伍的分析,及主治病证的了解,也可结合方剂学所了解到的临床知识,推荐患者使用适合其病情的OTC中成药,这便满足了中药专业学生毕业从事药师的就业需求。

2.2 把握“够用”原则,精简内容以适应课时需要

由于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较少,且部分内容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意义不大,故在前述“必须”原则的基础上“够用”既可。主要从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分述。

2.2.1 “够用”原则在总论部分的体现 针对中医专业,《方剂学》课程既要保证学生的临床处方能力,同时也要保证对《方剂学》的传承和研究,所以方剂学发展史在总论部分占有一定比例,但此部分内容在中药专业学生就业中应用不大,故可适当删减,保留发展主线即可;方剂剂型在中药专业《中药药剂学》课程中有详细讲解,因此这部分内容也可以适当精简。

2.2.2 “够用”原则在各论部分的体现

2.2..2.1 章节设置改革 多数方剂学教材的各论部分多以治法(功效)分类成章,章节及方剂数量较多,而中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方剂所表达的法度,设置章节和选方数量不在多而在精。因此某些方剂类别可以从简,比如现代不常用的疮疡剂、驱虫剂、涌吐剂等章节,而此类方剂中比较重要的方剂可归入其他相似类别的章节。比如在多数供中医专业使用的《方剂学》教材中,仙方活命饮属于疮疡剂[3],由于该章节在中药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应用不大,因此可以根据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的治法特点将其归入清热剂章节进行对比讲解[3]。

2.2.2.2 具体内容改革 由于中药专业无医古文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相对较浅,对于中医专业术语的理解掌握势必不足,因此经方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阐述主治病症、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简明扼要的分析方解及配伍特点。如大承气汤为《伤寒论》经典方,原文中【用法】部分使用的是古文,不易于中药专业学生理解,可以直接讲授现代用法;【主治】项目为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日晡潮热,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由于中药专业学生,临床基础知识不足(如不开设诊断学课程),无法理解阳明腑实证及大堆的症状,因此可将其归纳为热结便秘证,大便秘结,脘腹痞满疼痛,舌红苔黄,脉沉实作为辨证要点。这样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 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要在保证基本核心知识不变的前提下,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即把握“实用性”原则,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璞,邢丹,黄新峰.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9-10.

[2] 王璞,王聿成.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47-49,55.

篇(7)

艺术类: 82分;

理工类: 131分;

体育类: 90分;

高中起点本科

文史外语类: 175分;

艺术类: 95分;

理工类: 140分;

体育类: 110分;

专科起点升本科

文史中医类: 156分;

艺术类: 101分;

理工类: 118分;

经济管理类: 109分;

法学类: 125分;

教育学类: 152分;

农学类: 100分;

医学类: 210分;

录取时间安排:

篇(8)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 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 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即治疗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

总之,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三、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1.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的总体轮廓 为了坚持中西药学结合方向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应当对结合和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有个大体设想,即应有个总体轮廓,这样才能使此项工作目标明确,而不致摇摆:进而能选择相应途径和制定相应步骤及施实方案,就迄今情况而言,新型药物学应具备如下几点: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 对如上三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三点内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共同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中西药学两者的结合点。故关键问题在于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2.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标志 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而其中最突出则是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因为这方面内容的现代科学化,是其它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更是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核心。 中药基本内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表述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就是在物质基础和主物活性两大方面给与现代科学的阐述。例如中药药性的寒与寒性作用,从物质基础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会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理气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了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其它方面,亦然,中药若能达到如上程度的现代科学阐述,则中药学其它方面的现代科学化就易实现了,如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便于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质量控制则更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 按如上现代科学化后的中药学,再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学所应具备的几点,进行对比,显然,均具备了。若按迄今中药学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那是难于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的,总之,中西药学结会与统一的第一条途径,就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上,重点又在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至于如何实现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首先要对中药给与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或单独或配合进行;第二,这种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围绕中药基本内容来进行。两点缺一不可,如缺第一点,则仍是传统中药;若缺第二点,则研究结果会脱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均无从谈起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例如,止痛药研究,首先明确此药是止何种证之痛,如寒、热、虚、实等之痛的何种证。据此选择相应模型和现代指标,如止寒证痛之药,选用热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适,因此乃为热致痛,显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将会更相宜,据此,再进行化学研究,可能获得止痛作用的物质,并做相应生化、生理、病现指标的测定。这样,就有可能从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给与现代科学阐述。

3,中西药学结合的另一途径是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的内容,亦包括多方面,如原料药的生产、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等,其中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表述,构成西药学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相关术语和指标来表述的。即物质方面以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性质来表述,尤其单体西药更明确;生物活性则以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相关指标和术语表述,将现代西药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药物及现代科学化的中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现代西药所缺的是中药基本内容。如果使其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就成了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即成了中西药学结合后的新型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使中西药学达结合与统一。 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不能变成中药和怎样变成中药。关于能不能变成中药的问题,这从前边关于中西药学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即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药物,且作用对象都是人体,也就是从道理上已阐述清楚。再从实践上看,中药基本内容就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呈现的作用(包括治疗和毒性作用),按中医药学来总结归纳出来和确定的。据此,中医药学早已吸收了很多中医药学体系外的物质而成了中药,如乳香等。更从现代临床实践中,有人已注意到某些现代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有人认为考的松,具阳性,能资助肺脾肾气化功能,对阳虚证效佳等,因此,对现代西药,放到中医药学体系中进行研究。根据其临床作用,而总结它们的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如前边提到的四环素为苦寒之品,再如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这些为热性的表现。至于具体作法,均可通过临床进行。即按中西两种医药学诊断,仅给西药,再接中医药学总结用药前后机体变化情况,据此而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中药。 值得指出的是,这条途径,很可能是中西药学结合的较快途径,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本身较难,就从物质基础的研究看,若将每味中药的化合物组成、比例、性质、变化等均研究清楚,实非易事。例如人参已经多人、几十年研究,已知有十余大类约百种化合物,然而还没能完全研究清楚。故有的提出200或400种常用中药的系统研究,希冀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仅物质方面的研究就不是在较短时期能完成的,更不要说生物活性方面了。当然,终应研究,也是能够研究的。此条途径却不如西药中药化来得快,因西药已具现代科学内容,仅缺中药内容,而这方面内容的确定,从中医药学讲,还是有很多方便之处的。 现在的问题是,应认识这条途径,重视它,作出规划,组织施实,中西药学乃至中西医学结合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也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在当代的新贡献。

篇(9)

文史外语类: 133分;

艺术类: 82分;

理工类: 131分;

体育类: 90分;高中起点本科

文史外语类: 175分;

艺术类: 95分;

理工类: 140分;

体育类: 110分;

专科起点升本科

文史中医类: 156分;

艺术类: 101分;

理工类: 118分;

经济管理类: 109分;

法学类: 125分;

教育学类: 152分;

农学类: 100分;

医学类: 210分;

录取时间安排:

篇(10)

文史外语类: 133分;

艺术类: 82分;

理工类: 131分;

体育类: 90分;

高中起点本科

文史外语类: 175分;

艺术类: 95分;

理工类: 140分;

体育类: 110分;

专科起点升本科

文史中医类: 156分;

艺术类: 101分;

理工类: 118分;

经济管理类: 109分;

法学类: 125分;

教育学类: 152分;

农学类: 100分;

医学类: 210分;

录取时间安排:

上一篇: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 下一篇: 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