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8 17:38: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食品安全战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999年10月,沃尔玛现任总裁李斯阁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的零售业,发展速度会非常快,竞争也将异常激烈。除了跨国公司的介入,中国国内的零售企业也会成长起来。大家都有众多机会,同时也会面临激励竞争的挑战,怎样对待顾客和合作伙伴将是竞争中最终取胜的关键。时刻考虑顾客的需要,并满足顾客的需要,尊重顾客、服务顾客是最最重要的。正是这种时刻把顾客需要放在第一位,善待顾客的优良服务品质,以及在价格上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经营战略。使沃尔玛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从而带来了巨大回报。“顾客永远是对的。”这句沃尔顿先生对同仁的告诫一直流传至今,并一直在为沃尔玛的繁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广州友谊凭着清晰的战略定位和一流的品牌管理,创造出传统国有控股百货和商业上市公司的各种经营奇迹。2003年虽有“非典”影响,广州友谊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公司实现销售总额11.75亿元,利润总额6316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13%和21.17%。我们可以对广州友谊的品牌战略进行全景解剖:
一、 战略定位,中高档百货舍我其谁
广州友谊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确立公司的发展战略,这就是:“一个定位,三大战略”。一个定位是指以“建立高级百货商店”为战略定位,三大战略是“聚焦战略、服务战略、品牌战略”“精的百货,纯的友谊”是对广州友谊战略定位的高度概括,做精品百货和中高档百货是这种战略定位的具体表现。在广东,高档百货的品牌联想就是广州友谊,这种根深蒂固的品牌价值不断被强化和提升。在广州友谊的VIP顾客中,不仅包括了广州本地顾客,而且还有许多来自珠三角甚至长三角的顾客,就像一些顾客所说,到广州不到广州友谊就等同于没有体验过广州的商业文化。
这种战略定位的实施架构包括了三大内容: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由于高级百货的定位,广州友谊的细分顾客群是一些企业家、高级职业经理人、知识型人士,而且这些人群的年龄都集中在三四十岁之间,处于人生事业巅峰的时期,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品质,希望体现自我,所以时尚、现代、潮流是他们购物的心理需求。
广州友谊战略发展第一个战略就是聚焦战略,具体说是“一业为主、连锁经营、零售为本、配套发展”的16字方针。目前这种战略措施已经基本形成,在环市东总店的基础上,以时代店和即将开业的正佳店形成了三角形的战略架构。这三者之间的战略布局及定位非常清晰,环市东总店作为广州友谊的旗舰店,它辐射范围以环市路商业中心为主,与附近的花园酒店、世贸广场、白云宾馆及最近开业的丽柏广场形成一个广州CBD高档商业中心,这种地理的商业优势在广州绝无仅有,未来的友谊总店将成为广州市内最高档商业中心的旗舰店。位于天河时代广场的友谊时代店,经过三年时间的培育,已经成为广州新CBD天河商业区的购物天堂,以中信广场为中心,幅射整个天河区,而且考虑到商业圈内的主流消费群体以金融、IT、广告、咨询行业等新兴行业及年青人居多的特点,友谊时代店在整个布局方面安排比较年轻化、时尚性,同时突出与总店略有不同的宽松购物空间,强化区域商圈的地位。2004年,广州友谊正式与亚洲第一体验之都正佳广场签订合同,进驻正佳广场的首层至三层,开设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百货精品旗舰店。友谊正佳店的确立,使广州友谊的战略布局提升到整个华南地区。据报导,正佳广场在未来几年都可能成为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而友谊正佳店势必成为中国乃至亚洲著名的百货旗舰品牌。
二、 服务营销,五星百货五星服务
广州友谊战略发展第二个战略就是服务战略,“五星百货,五星服务”是这个战略的内涵。任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是整体购买方案,不仅要求商品的性能、价格合适,更加需要增值,特别是在商品同质化时代,服务竞争力已经成为零售百货业竞争的关键,不管是以“天天平价”为驱动力的沃尔玛,还是以“精品百货”为差异化竞争力的广州友谊,服务的内涵已经是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包括服务商品、服务过程、服务标准、服务人员,还包括附加服务、顾客管理等内容。“五星百货,五星服务”,这就是广州友谊服务战略的定位。
在服务营销的战略定位上,“纯的友谊”是广州友谊服务战略的主要体现,“纯”是广州友谊服务品牌的核心理念,广州友谊的纯就在于它给予客户的不仅仅是一种“购物、商业、交易”的含义,而在于它所提倡的“生意不在友谊在”的服务品牌意识。“购物”只是友谊商业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重要的是它给客户一种“体验”:“尊重、身份、地位”的文化体验;“生活、享受、品味”的购物体验,这才是广州友谊“纯”的内涵。因此到广州友谊的顾客往往感受到的不是服务员一种导购的倾向,更多的是一种贴心的帮助,“体验”可以说是广州友谊期望给顾客带来的价值。而广州友谊的“友谊”也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朋友的友谊、顾客的友谊、同事的友谊、合作伙伴的友谊”。顾客购物的体验不仅仅是自己的,同时也是给朋友、家庭、顾客、同事带来一种“体验”。这种“友谊”当然还包括了广州友谊的所有合作伙伴,供应商、投资者、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媒体等。“纯”的友谊为广州友谊的战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也是广州友谊伦理文化的一种体现。
微笑服务几乎是服务行业的代名词,但是不是有了微笑就行了呢?广州友谊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顾客到商场购物,微笑服务能够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更为重要的是顾客最终的需求是能够买到最适合他们的商品,这包括了价格、性能、技术、售后服务等综合内容,结合广州友谊的细分顾客群,他们提出了“朋友式接待,专家式服务”的理念,也就是说微笑只是“朋友式接待”的一项内容,“专家式服务”才是“五星服务”的真正内涵。经过详细的市场分析,广州友谊发现在他们的80%顾客中,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较低,但对商品及服务的敏感度却很高,具体就是到店顾客并不是太看重购物价格,关键是商品用途及服务的附加值。此外,这部分顾客对于商品的综合要求很高,而他们当中许多人却由于工作繁忙,有时缺乏对商品性能及时尚性的把握。对此,广州友谊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服务理念:“朋友是充分欢笑的、朋友是无微不至的、朋友是可信赖的”,因此他们延伸出“微笑、体贴、承诺”的六字真言,将朋友式接待细节化,甚至在服务员的行为准则中提出尽量记住顾客名称的要求,立意要让顾客到广州友谊就可以立即感受到这种全新的“朋友”式购物氛围。
对于“专家式服务”,广州友谊一开始就将它作为深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们各门店范围开展“专业服务之星”的选拔活动,明确提出打造“友谊专业服务品牌”,同时将比赛流程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坚持不走形式,进行严格考核制度,参与“专业服务之星”选拔的员工要过笔试、现场模拟、面试、初评、复评等环节,同时引入360度评估方式,员工自荐、员工互评、商场经理考核、公司专业服务评审小组考评、顾客评价等,确保评选结果的公平和质量,务求顾客认同、员工认同和公司认同。在此基础上,导入全体员工系统化专业培训方案,分五大内容进行培训,包括“专业形象、专业技能、专业心态、专业服务、安全服务”。在考核中采取一票否决制,杜绝任何作弊行为。
为了使服务具备强的操作性和规范化,广州友谊将服务区分为标准化服务和定制化服务两种。所谓标准化服务,就是将服务按商品大类分类,如男装、女装、家电、食品、日用品、化妆品等细分,然后将这些服务的共性抽取出来,将“专业服务之星”的行为和态度等等专项技能作为标杆,制作标准化的接待服务手册,使服务达到专业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定制化服务是指针对VIP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广州友谊VIP顾客的累积消费额占年度销售总额超过50%,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广州友谊的顾客忠诚度很高,同时也证实了他们良好的VIP服务水平。所谓商品有价,服务无价。2005年是广州友谊的深化服务年,广州友谊希望通过深度服务营销,塑造独特的友谊服务品牌。
三、 品牌战略,引领21世纪时尚优质生活
广州友谊战略发展第三战略就是品牌差异化战略,这种差异化的品牌思路强化了公司的战略定位。广州友谊的品牌战略分为三大内容: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质量品牌,这个品牌战略金字塔的核心是广州友谊的企业品牌。
让顾客“第一时间体验世界的顶尖时尚”,这是广州友谊商品品牌的最直接表现。广州友谊现有国际著名品牌153个,其中国际一线品牌49个。为了让顾客能够体验到世界的顶尖时尚,广州友谊很注重商品品牌结构给予顾客的全面体验,流行的、经典的、年轻的、成熟的,构成一个平衡的而结构合理的商品系列,为顾客提供一个时尚生活的新体验、新梦想。许多世界一线品牌的新商品会及时尚潮流推广活动,都会选择广州友谊作为华南地区的第一站。“第一时间”使广州友谊的时尚与世界同步,而众多一线品牌的汇集,使广州友谊一年四季都不断有新的时尚涌现,所以说在广州友谊,时尚已经成为永恒。
服务在广州友谊,不仅是一种营销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品牌战略。2003年非典期间,广州友谊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环市东店地下停车场,同行业许多人对此很不理解,广州友谊董事长房向前说了一句话:“现代百货是:NO PARKING,NO SHOPPING”。这点对广州友谊的服务品牌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主流顾客群都是有车一族,没有便利的停车场将给顾客带来诸多不便,于是他们在原有的车场掘地三尺进行扩建,车场将于2004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将有180个停车位供顾客泊车,为顾客提供更加方便和舒适的购物环境。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定义是一种有效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系统方法和手段,通过这一系统能对问题产品快速定位并准确隔离,最后实施快速召回,降低质量安全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本文从应用前景研究视角,探索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推广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状
(一)国外理论研究状况
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较早,因此食品可追溯技术的理论也较为丰富,研究也较为全面。认知和支付意愿是影响该体系推广的重要原因,理论研究显示不同的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有概念的差异。社会最优供给的可追溯食品所额外增加的成本与生产者出于收益考虑所能够承担的额外成本间存在着差异。
(二)国内理论研究状况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也较少。国内很多学者也借鉴国外的研究方式,对国内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了研究。为了百姓饮食安全,国家积极鼓励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然而,我国食品可追溯开展较晚,普及面较窄,现在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食品安全观念落后,生产规模小,技术兼容性差,操作成本高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限制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推广和建立。
二、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食品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在食品市场上,很多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食品安全、无视消费者的健康,致使消费者对有害食品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购买行为。部分生产单位申报安全证书时,一般能较好地执行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在获得证书后,在利益驱使下,往往会生产低质量的产品。信息不对称,使得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进而占领整个市场。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内容比较单薄,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较为笼统,不具体明确,责任主体也不明确,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也不能应对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消费者食品安全可追溯的态度
(一)食品安全性是影响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饮食不再仅仅关注温饱问题,而更多的是安全健康问题。食品的价格不再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食品是否安全则是人们首要考虑的。
(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愿意为某种消费支付的资金,可追溯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成本的上升而上涨,由此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食品可追溯系统为消费者提供生产地和加工流程等信息,监控食品生产过程与流向,成为食品供应链系统中各个主体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由此被认为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
四、企业战略选择
(一)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影响
食品企业的形象最主要的就是安全,一旦食品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影响企业的销售量,品牌价值和股票的价格,甚至致使企业倒闭破产。
(二)食品企业建立追溯体系的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信息不对称。在食品供应链中,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由于客观的原因必然有着信息不对称,这严重损害消费者和生产高质量食品企业的利益。食品安全可追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和品牌战略。
(三)企业的长远利益分析
(1)实现企业差异化战略。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替代品多。因此,食品企业要想在食品行业长远发展,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基本要求,还要有着创意,有着自己特色,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地位。因此,企业应用新的科技实现差异化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较好途径。可追溯体系能成功传递消费者所需的各种信息,满足消费者安全需要,实现产品特性、实现差异化。(2)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能力。近年来,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也在发生改变,正由量到质的飞跃。因此,食品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而食品可追溯体系正好符合这个质量控制的总体思路,它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万一发生安全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追溯到问题责任方,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召回成本。(3)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食品可追溯体系为食品生产商、加工商、物流商和销售商等构建了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各个企业能了解到各个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单为消费者提供,也为食品企业提供了了解产品的渠道,各个厂商不但能清楚了解本环节的信息,还能清楚了解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信息,他们能更有计划的安排生产,生产更有市场的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品库存,所以必能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五、对政府建议
第一,支持建立个民间的食品安全基金,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一旦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基金就减少该企业的基金收益,减少的部分用于奖励给安全性好的食品企业。第二,使用有安全等级的企业标识,各类食品企业名字后面必须加上等级标识,由权威机构对国内的食品企业做好食品安全等级评级,安全系数最高的企业定为A级,然后依次是B、C、D、E。该标识随着企业的安全性而改变,每年对食品企业做一次食品安全等级评估,若企业的产品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其安全等级会相应下降,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出现安全问题的企业严惩不贷。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应急处理机制、信用制度和信息制度,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加大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主体,依法从重从严惩罚。
六、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相关政策的推出,我国国内食品安全发展要求,顺应国际发展潮流,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有着较好的前景。我们企业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也必须广泛的建立起信息可追溯体系。然后,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不断地下降,便宜且方便的追溯方式将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综合上述探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能够为消费者、食品企业、国家带来很大效益,将会在食品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拥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为贵州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57038),国家级,项目编号:贵大国创字(2013)002,项目负责人:裴伟康(1991―),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081—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以及最近发生的“工业盐水酱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虽然我国的监管机构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但是仍无法杜绝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手段,该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物联网技术就已经应用于奥运的食品安全中去了。
2 物联网概述
2.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它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是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产业。
2.2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2005年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年度报告里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其中物联网是“智慧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和韩国也相继提出了“u—Japan”和“u—Korea”战略,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信息化战略。我国自2009年8月同志在无锡考察期间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于2012年2月14日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信息产业重要的新增长点,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物联网的特征和体系架构
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1)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的结构非常复杂,其体系架构一般可分为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其中感知层用于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利用传感器、摄像头、RFID、二维码标签、实时定位技术等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网络层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将来自于感知层的各类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卫星网、广电网等传输到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包括物流监控、智能交通、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城市管理等。
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其核心的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等。
3.1 射频识别技术(RFID)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它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识、登记、存储和管理,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待识别的物品上;阅读器是用来读取或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天线是在标签和阅读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也可以内置在阅读器中。在实际工作中,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向阅读器发送自身编码等信息,阅读器采集信息并解码,然后将信息、数据传送至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3.2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网络(WSN)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多个无线网络系统,它能够实时检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的感知对象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传送给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物联网的基础是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传感器和电子标签来完成的。物联网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无线传感网络来感知整个物质世界的。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还包括智能技术、纳米技术、M2M技术、云计算、中间件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技术等,现在有些技术还不够成熟,还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需进一步的研究。
4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现在的物联网技术方兴未艾,正逐步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精细农业、城市规划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在食品安全领域,食品安全涉及很多环节,监管存在困难,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食品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数据采集和有效监管。
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在食品生产的源头为食品提供一个RFID标签,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原料、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和跟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管,消费者也可以根据电子标签了解到所购食品的生产到销售等所有环节的动态信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根据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所记载的信息,追踪朔源,及时对产品进行召回,并找到生产、流通或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至2012年8月底前,无锡将利用物联网先建成运行肉类追溯管理系统,2013年12月之前,全面建成和运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体系。
5 结语
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食品安全领域,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最大限度的保障食品安全。目前,由于技术、成本等因素,物联网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还未得到广泛推广,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物联网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也将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曾庆珠.物联网技术及应用[J].中国商贸,2011(3).
[2]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EB/OL].itu.int/internetofthings/,2010.
[3] 张晖.我国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标准体系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10).
中图分类号:D9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7)03007707
在全球治理迈向法制化的进程中,对国际社会诸多行为体及其行为的规范离不开各种国际规则。主要由习惯国际法和国际条约法组成的国际“硬法”(International Hard Law)在国际法律秩序的构建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其具有固有的缺陷和不足。晚近兴起的国际“软法”(International Soft Law)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积极的补充效能,对国际法律秩序的构建起到了填缺补漏的作用。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以国际条约法和国际习惯法为主体的国际硬法构成了国际法治的“主架”,而国际软法则构成了国际法治的“支架”[1]。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完整的国际法治理体系。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由防治食品安全事故构成的食品安全事故的事前预防和事后管理制度成为防治食品安全事故的重要机制。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事项的性,各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管规范都是以本国为出发点,难以有效抑制和消除全球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传统国际硬法在这一领域也鲜有突破,国际软法的兴起弥补了食品安全全球治理这一软肋,填补了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的法制空白,橛行Ъ嗖狻⒂Χ院痛理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为切入点,探讨对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应变和处理领域的国际软法,分析了这些国际软法构建的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虽然这一制度目前表现出明显的“软性”特征,但这一制度的构建利用了国际软法的优势,对于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危害与妥善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国际软法的兴起
近年来,国际软法在全球食品安全治理、人权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突破了传统国际法发展的桎梏而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法治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推动了国际法治的发展。全球食品安全治理领域国际软法的出现既克服了传统国际硬法的桎梏,又化解了对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管的困境,是全球食品安全治理法食品安全事故管理的一个飞跃。
(一)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国际软法兴起的原因
在全球食品安全治理领域国际软法的勃兴主要是由于新兴的国际软法既克服了传统国际法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又迎合了食品安全全球治理本身特殊的需求。
首先,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的国际软法克服了传统食品安全治理国际硬法发展遭遇的桎梏。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法即国际硬法,其主要由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的法律原则等构成。由于受到认可国数量、本身严格的执行程序等因素的制约,传统国际硬法的发展有着难以克服的障碍,特别是在性很高的一些领域(如婚姻家庭、国内司法等)其发展更是迟滞[2]。食品安全治理由于传统上属于
一国内部事务,食品安全的治理更多地涉及到国内的司法与执法问题,因此国际硬法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举步维艰。而食品安全领域内国际软法的兴起弥补了上述国际硬法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特别是对食品安全事故管理这一非常重要但又在国际法治协调与统一过程中最为艰难的领域进行了拓展。
其次,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国际软法契合了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需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球范围内人员、货物流动日益频繁,食品安全问题的国际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事件极易发展成为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公共安全事件。因此,需要国际法制来控制和协调各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制[3] 。但由于各国家的食品安全立法都是以本国的情况和利益为出发点,对其他国家和国际食品安全考虑不周严,况且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各国法制存在的差异较大,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法制难以有效地抑制全球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国际法制对各国的立法进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以国际组织的形式用超越国家的方式制定的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能够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同时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国际软法的灵活性、专业性等优势,其构筑的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契合了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需求。
可以说,国际软法以其灵活的适用方式与内容的专业性等特征既克服了传统国际硬法发展的桎梏,又弥补了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软助,全球范围内食品安全治理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内的国际软法一经产生便获得了快速发展。
(二)WHO主导的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出现
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国际软法的制定主体是不同类别的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既有专业性的国际组织,又有区域性国际组织,还包括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其中,WHO、WHO与FA以及WHO与FAO联合建立的CAC制定的国际软法在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中发挥了尤为突出的作用[4]。
WHO及其相关国际组织制定的碎片化的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国际软法也不拘一格,根据其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指导建议类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国际软法。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国际软法制定主体通过其章程赋予的权力一般通过指导建议的形式向其成员食品安全管理的行为规则,倡导其成员的行为。尽管这些指导建议对成员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成员通常会对此给予尊重和执行。这类国际软法规范主要有:CAC在1995年制定后经2013年修订的《食品安全紧急情况下信息交流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in Food Safety Emergency Situations);CAC在2003年通过的《危害分析及关键点控制(HACCP)体系及其应用指南》(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System and Guidelines for Its Application);WHO在2008年通过的《食品恐怖威胁:建立并强化预防和回应体系指南》(Terrorist Threats to Food-Guidelines for Establishing and 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System);FAO与WHO在2007年的《安全制备、贮存和操作婴儿配方奶粉指导原则》(Guidelines for the safe preparation,storage and handling of powdered infant formula);FAO与WHO于2010年通过的《关于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应急反应计划的指南》(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National Food Safety Emergency Response Plans);FAO与WHO在2012年制定的《发展与改进国家食品召回体系的指南》(Guide for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National Food Recall Systems);FAO与WHO的《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指南》等[5]。
第二,行动计划类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国际软法。这类国际软法一般是国际组织对自身在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行为的规划,即国际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计划在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内采取的行动。比如,WHO在2001年的《WHO全球食品安全战略:增进健康需要更加安全的食品》;CAC在2008年的《2008-2013年战略规划》;FAO与WHO在2010年联合的《关于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应急反应计划的框架》(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National Food Safety Emergency Response Plans);FAO与WHO在2010年制定的《食品安全紧急预防系统战略计划》(Emergency Prevention System for Food Safety Strategic Plan)等都是行动计划类的国际软法。
第三,原则宣言类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国际软法。原则宣言类的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国际软法一般不规定具体的食品安全事故管理行为规则而重在体现某些新价值,表明国际组织及其成员的某些共同意愿,有肋于协调国家意志,为将来相应的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法律规则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CAC在1995年通过的《食品进出口认证与检验原则》(Principles for Food Import and Export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WHO与FAO在2007年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框架文件》等都是关于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原则或宣言。
第四,食品安全标准类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国际软法。食品安全标准类全球食品安全事故国际软法在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该类国际软法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食品质量标准类国际软法,如CAC于1985年通过的《预包装食品标识法典通用标准》(Codex General Standard for the Labeling of Prepackaged Foods);《专用膳食预包装食品标识与声明的通用标准》(General Standard for the Labeling of and Claims For Prepackaged Foods for Special Dietary Uses)等,这些标准是检验食品能否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国际认可的通行证。另一类是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标准规范[6],此类标准对于正确、合理地应对、妥善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由以上不同类别、不同表现形式且内容庞杂的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的国际软法,构成了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法律渊源,共同规范着国际间食品安全事故管理行为。
二、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食品的安全是由食物链各个环节的安全所造就的,食物链既复杂又冗长,因此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既包括宏观性的食品安全事故制度构建,更重要的是微观的食品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食品质量的保障制度[7]。由WHO制定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国际软法构建的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各个国家对其实施也各具特色。
(一)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由WHO主导制定的国际软法构建的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体制;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变机制;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机制。
第一,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监测体制。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即指由相关的机构依据相关的国际软法,运用特殊的设备和方法对食物链各个环节有可能危及全球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监测,以提前发现这些危险因素,防止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国际软法有关这一制度的设立主要规定在《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和《国际卫生条例》中。依据《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第三编规定,各会员国应当建立食品安全事故监测体制。《国际卫生条例》第二编就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通报、信息共享、各国间的磋商、事故的确定与应付以及国际间的合作等进行了规定,第三编就有关发生公共卫生事故后应当采取的临时及长期建议进行了规定。对于食品链上各个环节食品质量的保障和危险因素的检测,则在不同的国际软法中涉及,如《危害分析及关键点控制(HACCP)体系及其应用指南》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危险的规定与控制,如果违反将很有可能引起食品安全事故,因此应当重点的监测;《食品安全紧急预防系统战略计划》就国际范围内食品安全事故检测阶段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对与处置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定;《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指南》就食品安全监管中各个国家内部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进行了倡导性的规范;《关于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应急反应计划的指南》就各个国家内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处理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规定[8]。
第二,全球食品安全事故应变机制。全球食品安全事故应变机制是指在全球性的食品安全事故l生后,为了把事故的影响降到最底点并防止危害的继续扩大而通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追踪、量化分析、信息通报、预报等建立起一整套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预警的功能系统。
依据《国际卫生条例》第三编建议部分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对的规定,有关发生公共卫生事故后各国应当采取的临时及长期建议进行了规定,包括各个国家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要及时向WHO进行信息通报与披露,同时应当查明相关食品是否有出口行为,如果有,应当查明去向以便追溯;《关于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应急反应计划的指南》就各个国家内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和处理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规定;《食品安全紧急情况下信息交流指南》就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信息的交流与通报进行了规定。
第三,全球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机制。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机制是在全球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为了有效、及时地应对食品安全事件,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害以及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扩大与恶化而妥善处理由食品安全事故引起的后续事项的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规定在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和《发展与改进国家食品召回体系的指南》之中。依据《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第四编对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各会员应当如何应对事故,以及应对事故的方式、手段进行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事故通报、医疗手段、食品召回等内容;《发展与改进国家食品召回体系的指南》专门针对食品安全事故处理过程中问题食品的召回制度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各国在食品召回过程中应当采取的措施、对消费者的补偿、对召回的问题食品的后续处理。
可以说,通过不同类别国际组织的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建立了一个松散的食品安全事故管理法制网络,全球性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应对和处置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和有效管理。
(二)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特点
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就是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检测、应变及处理的制度,基于其软法性和发展阶段的限制,呈现出“软性”的特征。依据WHO主导制定的国际软法建立的“软性”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临时性。此类条款的适用是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援用的,正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一样,此类条款的适用也是偶然的;同时,当食品安全事故被解决时,此类条款在平常的食品贸易等环节也不会运用,所以说此类条款具有临时性。
第二,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应急性。食品安全事故应对和管理条款是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紧急采用的,由于一般的食品安全事故具有紧急性、致使性的特点,而此类条款是为了解除或者缓解此类紧急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此类条款具有应急性的特征。
第三,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管理性。食品安全事故的管理往往需要政府部门的有力领导和管理。因此,此类条款一般规定的是有关食品事故处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如何组织、协调各方力量,体现了管理性的特征。
第四,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倡导性。基于国际软法的特性,针对国际软法视野下的食品安全事故应对与处理条款,各国就适用此类规范提供了倡导性的指南,以完善全球食品安全的治理及提高各国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对水平。
三、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发展趋势
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仅是国际法治的一个发展与突破,更是全球治理食品安全的新路径,尽管处理初级阶段的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其明显地显现出“软性”的特征,但基于现实的需要及理论上的可行性,其必将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缺陷
因软法本身的特点以及食品安全事故管理的复杂性、抽象性,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明显呈现出以下的缺陷。
第一,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性”缺憾。基于国际软法的“软性”特征,依据全球食品安全管理领域国际软法建立的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呈现出明显的“软性”缺憾,虽然在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的国际软法数量众多,内容庞杂,但这一制度的建立远未完成,相关国际软法的遵守良莠不齐。
第二,国际软法的碎片化,影响了全球统一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建立。由于不同国际组织制定了不同的国际软法,而这些不同组织制度的国际软法又往往以自足为目标,因此各个国家以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依据不同的国际软法建立的食品安全监管往往机制不同,方法迥异,这就影响了对食品安全事件管理制度的国际统一与协调,阻碍了全球统一的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建立。
第三,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实施欠佳。由于软法缺乏正式的责任制度,即强制性,因此依据国际软法建立的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在国内层面的实施良莠不齐[12]。众所周知,硬法是由国家意志及强制力予以保障并实施的,而软法是不具有国家支持的非正式的责任制度,其实施依赖规则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监督。由于缺乏强制力,客观上造成了有法不依的局面,对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与运行产生了负作用。
(二)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综观国际软法领域的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虽然还存在诸多的缺陷,但是其已经建立的食品安全事故全球应对体制对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涌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管理的国际软法必将更加受到重视,其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相关国际软法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和完善。随着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重视,不同的国际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规定。从总体上看,食品安全事故管理相关的国际软法内容将更加丰富,涵盖范围将更加全面[13]。
第二,通过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引导,各国间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不断走向统一和协调。各国从全球合作以及完善国内法治的角度出发,依据相关国际软法建立一致或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利于应对全球食品安全事故。各国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断走向统一和协调应当是国际软法视野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三,全球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和能力将不断得到提升,这一方面利于国际软法的发展,说明各国对国际软法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各国对全球携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第四,食品安全全球治理领域国际硬法将不断涌现。可以说国际软法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基于其成功经验及其人们为了克服其缺陷的努力,在一些成熟的、共识度比较高的领域,国际硬法的制定将获得突破,比如《国际卫生条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四、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食品贸易大国,食品安全往往吸引着世界的关注,同时国际上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威胁着中国国内的食品安全。中国自1972年恢复在WHO中的合法席位后,与WHO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对中国完善相关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一,重视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研究。对于食品安全相关国际组织的国际软法,中国应当加强研究,进而引进和吸收;同时,我们要努力提升中国对食品安全相关国际组织的参与能力,争取将中国的要求和主张写进国际软法。具体而言,中国应当争取与更多的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签署食品安全双边合作协议或者备忘录;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反映中国对食品安全相关的观点和诉求,表明中国食品安全的情况,提升对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识和信心[14]。
第二,参照WHO食品安全国际软法体系完善国内立法和标准。中国应当将国际软法作为完善国内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参考。履行中国参加相关国际组织的义务,修订或者完善中国国内相关立法不完善的地方;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规范,按照国际软法的要求制定相关食品标准,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符合国际规范和惯例,让中国食品打开国际市场,获得国际认可。
第三,借鉴 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健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我们
应当从以下角度着手完善中国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1)建立食品安全事故管理的对外联络机制。中国应当建立与WHO等国际组织以及与其他国家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的联络机制,及时互通相关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况,以便能够妥善应对;(2)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管理执行系统。执行系统要承担对食品危机各项任务的具体执行[15]。未来的中国更要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中各部门的职能分配,妥善处理食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领域的食品安全事件,同时对国内食品和进出口食品实行统一监管;(3)理顺食品安全事故管理的信息处理系统。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能消除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谣言和确保危机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4)健全食品安全事故管理的咨询辅助系统。 食品安全事件管理的咨询辅助系统主要由卫生、疾控、食品检测、专家组等组成。
五、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品又以安全为第一要求,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人们对食品安全事件十分敏感。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网络和媒体等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引起人类的极大关注,倘若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和应对,食品安全事故还会引发更多人的消极回应,甚至演变为一个公共安全事件。WHO制定的国际软法领域内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管理法律制度克服了国际硬法发展的桎梏,迎合了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需求,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事故管理领域,由相关国际软法构建的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应对和处理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与妥善处理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然这一制度的发展还存在各种缺陷和不足,但是随着国际软法理论的发展,构建全球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必将得以完善,为全球食品安全治理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食品贸易大国,应当加强对WHO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国际软法的研究,借鉴其他国家食品安全事故管理法律制度的立法来完善中国食品安全事故管理法律制度。参考文献:
[1]万霞.国际法中的“软法”现象探析[J].外交评论,2005(1):94-99.
[2]王申.软法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06(6):72-76.
[3]ELLIS J.Shades of grey: Soft law and the validity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J].Leid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12,25(2):313-334.
[4]罗豪才,宋功德.认真对待软法――公域软法的一般理论及其中国实践[J].中国法学,2006(2):3-24.
[5]韩永红.论食品安全国际法律规制中的软法[J].河北法学,2010(8):145-151.
[6]AGLINAM O,Trade,health or Politics? Protectionism,risk assessment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food safety[J].Food & Drug Law Journal,2008,63(3):665-672.
[7]CALAIN P.Exploring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of global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J].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2007,22(1):2-12.
[8]D D THILMANY,C B BARRETT.Regulatory barriers in an integrating world food market[J].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Policy,1997,19 (1):91-107.
[9]宋心然.软法实施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河北学刊,2011(2):252-255.
[10]刘北辰.发达国家如何监管食品安全[J].当代世界,2006(3):39-40.
[11]王兆华,雷家.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 (7):19-24.
[12]BENN MCGRADY ,CHRISTINA S H.Identifying gaps in international food safety regulation[J].Food & Drug Law Journal,2011,66(2):183.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 完善加强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食品安全的内涵
对于食品安全概念的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末形成。美国学者Jones曾建议把食品的安全区分为相对安全和绝对安全。其中,定义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正常食量和合理食用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就是指相对安全。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造成伤害或危及健康的一种承诺就是指绝对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6年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对消费者食用时不会受到健康损害的一种担保”。 研究情况从目前来看,“食品安全” 对国际社会来讲已经基本形成如下共识:就是指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的食品(食物)的养殖、种植、包装、加工、贮藏、消费、运输、销售等活动,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质以导致危及消费者或者后代的隐患及其消费者病亡。我国法律基本要求规定了食品安全为:营养要求必需符合人体,必需是无害、无毒的食品,具有色、香、味、形等相应的感官性状。
2、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
由食品引起的中毒伤亡事件在近年来居高不下。卫生部表示。缘由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导致每年都有不少人群中毒。在中毒事件里,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占及大部份,如在上海的20世纪80年代时累及有30万人因食用污染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爆发,每年上报多起沙门氏菌中毒事件,其中包括多起上百人的大型食物中毒。可见不容忽视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象。
(2)、 加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加工食品过程中有些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点操作,导致不完全性的微生物杀菌,或卫生条件在生产储藏过程中未达到标准,在食品中就会导致有感染或残留有病源性微生物,食品安全问题就会继而出现,人民健康就会受到危害,国家财产也将受到损失。
近年来还有一些受经济利益驱使的生产单位将非法添加物加入在食品中,“吊白块” 、“瘦肉精” 引起了屡见不鲜的急性中毒事件,这些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会直接受到危害。
(3)、化学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就是指化学污染因素。对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会间接或直接地造成危害。如被污染的海、江、湖、河水源,是导致水产品、海产品主要的污染渠道,由于要排入到河流的工业废水,使得其中持久性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富集于畜、农、水产品中。对于引起中毒,导致疾病和死亡,就是这些受到污染的食品被人们食用了,超过了人体所能受的限度。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就是药物污染。研究证实,食物的有害残留会导致人类常见的抗药性、畸形、癌症及某些中毒现象。
(4)、国际局势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
随着一体化的全球,日益增高了贸易在世界各国间的往来,已变得没有国界的食品安全了,世界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某一地区可能会波及全球,对于多边或双边的国际食品贸易争端乃至会引起。我国食品安全在上述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相应的影响。
二、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安全的战略体系是一个整体性的,有着较多部门的涉及,需要多方配合协调,食品安全战略体系才能较为完善的建立起。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对参与国际农业乃至食品产品的贸易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加关系到人民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问题。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战略体系,需要以安全食品生产技术为基础,以严格的监控管理系统为手段,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这些都应必须由国家级部门实施统一管理。
目前,对于我国安全食品的种类,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安全食品主要的开发对象应该以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A级进行实施。在我国农村地区,其无公害食品基地要求在产地环境质量中大部分都接近或符合,只要注重监督与管理各个环节的运输、包装、加工、栽培等,其无公害食品的标准要求在产地生产出的农产品大部分都能够符合。我国当前农业大国的国情就是要发展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A级,既考虑了食品安全问题,也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于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A级的生产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展,参与食品产品和国际农业的竞争。对绝大多数人民饮食的安全性力争形成以保证为基础,依次向上为更高安全级别的塔式安全食品格局。完善建立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加强管理,引导健康消费
需要多方协调与配合来实行现建立食品安全体系,其离不开技术监测部门、管理部门、产出部门、投入部门及各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所以应对领导和宣传实行加强,以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予以提高。
2、管理权限要清晰。责权要分明
国家应由专门食品安全部门负责,需从宏观上调控,实行统一分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对于发展安全食品产业应在政策上扶持,同时将市场价格体系与市场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3、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建立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将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开展,如下三个目标可以达到实行建立安全食品生产的基地:一是对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优化和保护,将生态平衡维护;二是优质优价的实现,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对生产者的利益进行维护;三是提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做到真正符合标准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维护,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予以保证。建议将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立在每一个县、市、区内,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给予资金、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对于这些基地在相关的认证机构中进行技术上的认证、指导,科研、高校机构对安全食品的加工、生产、种植、开发与基地进行合作。这些基地通过向周边的乡村辐射,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取在市场上安全食品的销售、生产能够占据较大的份额。
4、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具有系统工程的食品安全,其涉及了较多的学科,如生物科学、土壤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其领域属于交叉性的,对于令人满意的结果仅凭一门学科是很难得到的。所以在科研领域要对各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实行加强,将我国科学的安全食品战略体系共同建立。“生产健康的动植物,需培育健康的土地,为将安全的食物提供给人类”需要对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组装、筛选。开展不同类型的技术和知识培训以及建立不同类型的生产开发示范基地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国对于能否扩大安全食品规模、提高安全食品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5、逐步实现农业标准化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性和地方性经济活动之间将有着越来越小的差别,将越来越多地生产经营活动都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而农业标准化是紧紧围绕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将产品竞争力提高、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而展开的。因此,将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实施增强就必须实施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安全食品的标准。
参考文献
[l]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于是,“食品安全风暴”六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苏丹红、三聚氰胺、克伦特罗(瘦肉精)、塑化剂等等本来与百姓毫不相关的词汇现在却变得“家喻户晓”。这些食品安全事故的接连发生给社会造成了极大震动,消费者恐慌心理日益加重,生产企业信誉和效益也都遭受了沉重打击。
食品安全风暴成因复杂,涉及方方面面,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品添加剂或添加超标食品添加剂以压低成本,提升口味,进而谋取暴利是酿成食品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企业与消费者交流沟通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市场营销职能部门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便成了学者和营销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食品行业营销现状
“同质化”是我国食品行业营销的最典型特征,体现在食品生产、定价、渠道建设和传播模式等各个方面。
1.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技术门槛低,各大食品企业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技术优势,加上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线均无本质差异,导致食品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虽然市场上食品品牌和品种琳琅满目,让消费者应接不暇,仿佛是一派繁荣景象,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各种同类食品品牌和种类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产品在口味、口感及包装方面及其相似,甚至有些小厂商生产的产品故意模仿大品牌厂商,就连产品名称都极力模仿,使得消费者雌雄难辨。
2.价格竞争激烈。产品的同质化导致激烈的价格竞争,大型食品厂商由于具有品牌优势,产品价格略高于小型食品厂商,小型厂商只有压低价格以求生存,但产品本身的同质化又促使大型食品厂商不可能过大地拉开与小型食品厂商的产品价格差,否则有流失市场份额的危险,于是大型食品厂商与小型食品厂商之间存在激烈的价格竞争。
同样是产品的同质化,价格竞争不仅存在于大型食品厂商和小型食品厂商之间,大型厂商与大型厂商、小型厂商与小型厂商之间价格竞争更为激烈。市场上很多不同厂商生产的食品之间往往没有价格差,厂商也只能通过优惠促销的手段争取市场,如果哪家厂商率先降价势必会导致价格大战,这也是各食品厂商不愿看到的结果。
3.销售渠道单一。食品营销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于大型超市和市场。在同一家超市里出售的某种食品的品牌数量可能会高达十几甚至几十种之多,渠道的同质化进一步加深了食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
4.传播形式雷同。目前我国食品行业所采取的传播模式主要以广告为主,而且同类产品之间在广告的形式上、内容上均无显著差异。比如定位年轻消费者的休闲类食品的广告往往采用青春偶像代言的形式;烹饪调味产品往往就是以一家三口共享美餐的形式展现;奶制品往往以母婴形式展现;保健食品以儿女孝敬父母形式展现等等。雷同的广告传播形式已经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共鸣。
二、食品行业营销同质化与食品安全风暴
我国发生食品安全风暴的原因很多。从客观因素来看,食品安全风暴发生的原因有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监管制度不完善等等。从企业的主观因素来讲,压低成本,牟取暴利是食品安全风暴发生的原动力,也是食品安全风暴发生的根本原因,而食品行业营销同质化的现状又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希望通过向产品中添加非食品添加剂压低成本以求生存的动机。因此,食品企业营销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风暴中是负有责任的,也就是说,食品企业营销部门在当前食品安全危机背景下有责任也有义务有所作为,以应对食品安全危机,恢复丢掉的消费者信任,同时建立能够反过来约束企业规范运营的长效机制,而这些都需要食品企业营销部门重新调整营销策略,在正确的策略指导下开展营销工作。
三、食品安全风暴背景下食品企业营销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
营销理念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即生产中心观、产品中心观、消费者中心观及以社会长远利益中心观。从当前不容乐观的食品安全形势来看,我国的大多数食品企业依然以企业自身利益为中心,奉行的是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和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回顾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也曾发生过食品安全危机,而当时也正是这些国家的企业界“生产中心观”和“产品中心观”盛行的时期。
我国食品企业应当首先树立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这样才能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企业运营和开展营销工作,并在实践中强化改善理念,进而树立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获得指导思想上的竞争优势,打造优秀品牌,赢得消费者信任,摆脱恶性竞争困扰,获得持久成功。
(二)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
当前食品安全风暴肆虐的背景下,食品企业应当将保证食品安全和摆脱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作为首要任务,并将其细化到具体的企业战略中去。
对于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考虑采用蓝海战略,借助自身规模化优势,设立研发机构,占领空白市场领域,大力开展新产品研发,并严格检验食品安全性,用不断创新和高安全性的产品摆脱同质化竞争,对于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考虑采用聚焦战略,结合自身特点找准细分市场,将产品做精做专,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后再追求进一步发展。
(三)采用正确的营销方法
食品安全风暴背景下,食品企业开展营销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在企业保证食品安全,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完善原材料采购制度和标准的基础上,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恢复消费者信任,进而获得消费者忠诚。
1.开展整合营销。整合营销强调将市场营销中各种要素组合起来的重要性,要求各种营销要素的作用力统一方向,以形成合力,共同为企业的营销目标服务。企业应当将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原材料采购部门作为整合营销要素,纳入营销范畴,然后通过广告、公关、大型活动等传播形式大力宣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原材料采购过程的严格标准,并积极申请权威认证机构认证,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消除消费者疑虑,建立消费者信任,赢得消费者忠诚。
2.开展体验营销。所谓体验营销,就是指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事件、情景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或体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的过程。
食品企业可以在大型超市、市场之外建立产品体验中心,在负责产品销售职能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现场处理消费者投诉,并随时企业近期动态,开展促销活动。这样就相当于为消费者搭建了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空间,拉近了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恢复并强化消费者信任。食品企业还可以将企业生产基地打造成旅游基地,定期从购买本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中抽取若干幸运消费者到企业所在地的各大景区免费旅游,旅游景点包括公司的生产基地,并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向大众传播。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幸运消费者零距离接触企业,了解食品整个产销过程,将一批批的营运消费者培养成市场中的意见领导者,开展口碑营销,另一方面可以向大众传播企业勇于接受大众监督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能够大大增加消费者信任度,进而获得消费者忠诚。
3.开展关系营销。关系营销将建立与发展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关键变量,把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核心。食品企业应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企业可以在重复购买率高的消费者群体中抽取若干消费者成立消费者评判委员会,定期邀请消费者评判委员会对企业当前生产销售的产品或即将推向市场的新产品进行评价打分,并听取委员会委员意见,为产品改进和新产品研发提供意见和灵感。消费者评判委员会委员的选取标准可以灵活多样,年龄、性别、职业、地域都可以作为委员选取标准,这样就可以为企业产品定位、开辟细分市场提供可靠依据。
四、结语
食品企业在经历了食品安全风暴的洗礼后应当对企业自身有一个重新的审视,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和营销方法上进行改变和改进,尽快跳出产品同质化、营销同质化的泥潭。同时企业不仅应当重视营销职能部门的传播、促销、市场分析等传统职能作用,还应当重视其开展整合营销、体验营销、关系营销后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作用和促进产品改进创新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授予营销职能部门更大的权限,使其能够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产生良性互动,在保证产品安全,恢复并加强消费者信任,赢得消费者忠诚上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B.H.施密特.体验营销[M].南宁:广西南宁出版社,2003
[2]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光富.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8):232
三鹿奶粉事件国务院启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给国人的震动不亚于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有企业本身管理的严重缺陷,但现行鲜乳标准及乳粉卫生标准的缺陷也是不可否认的,这一问题说明,健全食品标准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刻不容缓。
一、标准化战略在食品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标准化为食品质量安全把好第一关。由于工业“三废”的增加,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施用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大量聚集,农业生态环境正在恶化,污染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据资料显示,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集而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约14万公顷,遭受不同程度大气污染的耕地约540万公顷,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约占总灌溉面积的7%。没有安全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因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2、标准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标准化战略是指企业运用标准和标准化原理,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方略,其内容包括标准与科技协调发展、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标准的制修定、实施和监督管理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组成。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企业产品标准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目的是为了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带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食品企业应将质量安全作为核心竞争力,加强食品生产标准化,严格食品原辅材料和产品质量检测,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食品安全检测、监察体系,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3、标准化是食品行业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接轨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日本、欧盟等主要食品进口国大幅提高农兽药残留检测标准,有些标准几十、几百倍地严于我国。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设定了进口食品、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99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5万多个暂定限量标准,对涉及264种产品种类同时规定了15种不准使用的农业化学品。目前,国内仅制定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标准水平的差异是造成我国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今年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王歧山副总理讲到一个事例,北京一家接待五国元首的装修豪华的宾馆,但是这个宾馆最终没能派上用场,原因是室内刺激性气味大,但经检测各项安全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而我们的室内装修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低于国际标准。总理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对加快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加快完善国家标准,主要指标要符合国际标准。当前,要重点抓好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二、加快标准化战略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紧迫性
从当前国际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看,标准化工作存在着“五大缺位”:一是国内外标准的差异,二是我国现行标准的落后老化,三是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普及率不高,四是企业执行标准的不到位;五是标准监管的不力。目前我国产品标准水平仍然不高,采用国际标准的不足60%,许多重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低于50%。我们缺少知名的、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我国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是名符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从质量和竞争力来看,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包括一些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这正应验了“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的企业发展法则。这也是造成我国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些企业忽视质量,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有的甚至唯利势图,恶意制假售假,严重危害健康安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影响,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的合格率更低,问题很突出。企业存在自检自控体系不完善、自律意识不强、不按标准生产、不能持续满足卫生注册要求等情况。种植养殖源头问题仍然很多,疫情疫病和农兽药残留问题尚未得到明显解决。
三、加快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1、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以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的,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
2、加快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农业标准化示范村”,大力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经营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3、加快引导食品企业建立食品标准体系,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03年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了《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GB/T 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GB/T 15498-2003 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系列标准,为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奠定了基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积极帮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标准体系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为支撑、以工作标准为手段的标准体系,并督促其实施和持续改进,确保其持续有效。
4、加快构建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随着全球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保障本国的食品安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要求出口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随着全球食品行业第三方认证制度的兴起,急需制定一项全球统一、整合现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管理体系、既适用于食品链中的各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活动、又适用于审核与认证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基于上述迫切需要,2005年9月1日ISO正式了《ISO 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2006年我国等同采用为国家标准,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对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满足食品安全认证认可和促进食品国际贸易、消除技术性贸易堡垒等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贯彻实施GB/T 22000-2006 ,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有效运作,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5、加快政府部门标准检测监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标准更新、覆盖和检测指标的完善。标准化主管部门部门及时将标准更新信息发送到各检测机构,提高检测机构标准水平;二是加强装备建设。政府出资,在每个县建立一个标准化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防止检测资源浪费,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确保新标准的贯彻实施;三是出据科学报告,为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做好导向。
综上所述,食品标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国内外形势迫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必须尽快和国际接轨,努力缩短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标准的差距。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必将为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研究和实用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
关键词:
食品安全;企业营销;策略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在增加,随之而来的食品问题也在增加。通过近年来多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并不可观,并且很是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了发生频率变高、覆盖范围变广、涉及种类变多、危害程度变重的特点;二是食品添加剂的“横行”;三是一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差,我国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也不全面,企业与消费者双方的原因导致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现象;四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各不相同,使食品安全标准存在漏洞。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
(一)消费者呈群体性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近些年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率越来越高。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受害人数庞大、人群种类集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受害人数越见增长,受害人群年龄趋近集中化。
(二)食品企业经济损失严重
对于食品企业来讲,盈利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目的。食品企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若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产品销量寥寥无几或是被相关部门查封并销毁产品,严重影响消费者购买力,随之而来必然会有大量的经济损失,更严重会则导致消费者放弃该企业产品继而导致企业破产。
(三)食品行业信心缺失
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21世纪,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食品的味道可口、包装精美、价格合理,更多的要求便是食品安全、健康与质量的保证。但是与这更高要求所对应的食品安全水平却远远偏离了消费者的要求。经济越加发达食品安全事件越频发,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使消费者、食用者的身体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三、食品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
(一)认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企业在追求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之公认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改变。
2.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
作为食品企业不仅仅要履行社会责任,更要知道食品行业具有的特殊性。所以作为食品企业要把食品安全视为企业的生命,没有食品安全就没有企业发展。企业经营目的是为了盈利,所以要不断的进步发展才有利益的增长。但是很多食品企业为了更快的收获利益,无视了其本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如若打破了规律就注定要付出代价。所以食品企业在追求高盈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社会责任,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只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经营之法。
(二)学会转“危机”为“机遇”的危机营销
1.建立完善的危机信息处理流程
在危机发生之后,立即对危机进行控制,同时查出发生原因,分析原因,找出错误所在,正确的分析危机事故有关主体的责任。根据分析结论找出合理的危机解决方案。用最快的时间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的损失。
2.利用媒体舆论的影响力
在危机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召开新闻会,指定发言人陈述事件过程,做到“统一采访,一个声音”,注意明确意图、言词清晰明白,起到最快速稳定媒体舆论、消费者的作用。沟通是危机营销的核心,通过媒体的渠道正视危机问题,可以最快的面对社会,以主动诚恳的态度安抚消费者。
3.利用权威机构的证明
食品安全问题往往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学会利用权威机构的声明,为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爆发的原因进行正面解释,以权威的力量证明自身的权威,传递信心。
4.企业上下团结一致
要让企业的员工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知情权,企业要懂得透露有价值的信息给企业员工,避免在危机出现时员工处于“忙乱”的状态。员工也要对企业的告知负责,不对外泄露重要情报,这样企业上下团结一致才有助于危机的解决。
(三)利用无形资产———品牌营销
1.树立品牌意识企业要想树立一个好的企业品牌。
就不要为了盈利而不择手段。在食品行业中,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企业间不公平竞争导致了食品企业品牌形象失调。这是食品企业为了盈利忽视了决定着数亿人的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企业有了好的品牌战略之后,就不会在遇到问题后仅仅做的就只有采取紧急措施,还不能给与消费者满意的回答。
2.设计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即指将品牌赋予上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建立品牌定位,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为品牌忠诚。设计者们通过确立品牌的愿景、使命、宗旨、核心价值、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等等,对文化内涵深刻认知,将品牌文化传扬发展。
3.规划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是能够产生品牌积累的一系列的企业管理于市场营销的方法,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战略在内的所有要素。企业在做战略规划前,要知道将企业的品牌与宗旨结合在一起,企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就要让消费者产生相应的认知,实现两者互相配合共同发展。
4.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伴随品牌成长必要因素,“核心”价值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品牌最为重要以及核心的要素。核心价值一旦确立,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改变,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一核心价值,便可顺利的表达企业的品牌的价值。核心价值的确立是需要发挥品牌个性化性格的,并且要能被大众所接受,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在品牌的发展中与品牌相辅相成,在品牌的延伸发展中具有包容性。
5.传播品牌文化。
一个企业的品牌文化注定是要为企业服务的,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个品牌的体现。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传播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消费者对文化的感知、并且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品牌文化发展成形时,具有自己先进、独立等特点,消费者便会因为与品牌文化产生的共鸣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所以,企业要拥有自己的品牌文化,传播品牌文化是拉近企业与消费者距离的最捷径桥梁。
作者:张烨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层出不穷,为了防止这些事件再次发生,国家也出台了新的《食品安全法》。应运着这样的局势,许多学者开始对食品安全这一话题进行研究。这一话题的研究也就必然会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因此教育被指证为嫌疑人之一。所以本文就小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和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做出了阐释。
1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主要存在的问题
1.1食品安全知识较浅
我们在调查500名小学生当中,有的小学生对食品安全相关概念的概念较模糊,极少部分人认为食品安全并不重要。甚至很多家长都不知道相关概念,比如只有54.46%的家长知道“QS”的概念,有10.89%认为食品与健康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高。也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多么容易受到是问题食品的侵害。
1.2缺乏正确的购买行为
在调查中显示,当问及一般去哪里购买食品时,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超市,有6.7%的同学选择去小卖部,还有0.84%的同学选择去路边摊购买小吃。也就是说100人当中就有6.7人会选择去小卖部购买食品,还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会去路边摊购买食物。而那些选择去路边摊和小卖部的小学生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购买地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在问及选购过程中,你会首先注意哪方面的信息和选择哪类食品时,他们的回答都很专业,66.67%的同学都会选择绿色食品,然而事实是他们眼中的“绿色”就是颜色。只有极其少部分的同学会知道绿色食品的含义。他们在选购时,有82.18%的小学生选择了首先注意“三期”,但事实上,小学生基本都是挑自己喜欢的零食,根本不会看“三期”,甚至有的同学都不会看这些信息。
1.3维权意识较弱
问卷中提及如果遇到问题食品怎么办时,有40.67%的小学生选择自认倒霉,直接丢掉,也有一部分学生(21.80%)会去找店主换另外一份,但1.05%的同学会选择继续食用,还有39.29%的同学会到有关部门去反映这件事。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小学生对于问题食品时是无奈的、束手无策的,只能自认倒霉。
2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
2.1.1针对性不强我国食品安全教育还是保持原来的道路,主要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以及相关的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但是形式比较单一,多为老师讲解,而且宣传资料多为文字资料,或者只是口头讲诉。一般图文并茂的、浅显易懂的材料比较少,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老师讲解的知识也是不分年龄段的,所以时常有小朋友不理解的现象。
2.1.2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近年来,问题食品事件多次发生,不管是“三鹿奶粉”还是“地沟油”,这一件一件的食品安全隐患都直戳我们的脊梁,让我们对食品心生畏惧。所以我们的社会不得不提高防范意识,当然我们的学校也紧密联系社会时政,开展了食品安全的教育。就目前来看,重庆地区大多数学校并未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并未开设相关课程。大多数的学校都把这些内容掺杂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或者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因此大多老师都是经验之谈,并非专业的老师,对食品安全知识并不是那么擅长。所以也就导致他们讲得较少甚至不讲的情况。
2.2家长
2.2.1家长自身的能力有限家长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小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得好“家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文化模式对个体的影响便成为个体以后接受教育的基础。有调查显示,在对孩子食品消费的行为方面,发现家长文化程度不同,和孩子讨论零食利弊话题的频率不同,教育孩子如何选择安全零食的频率也不同,文化程度越高,频率越高,但是总体频率不高。我们调查的304份问卷中,只有49名家长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初中及以下的占了28%左右。所以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可能在孩子的食品安全教育方面比较欠缺。
2.2.2教育频率家长对孩子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孩子谈论食品的利弊,教孩子如何选择安全食品,教他们面对问题视频后如何维权等等。但有的家长总是以工作忙为理由,缺乏对孩子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有的家长比较有心,专门讲解,而且还找来一些相关图像资料。但据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频率不高。
2.3社会
2.3.1缺乏专门的食品安全教育机构李书国认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常识普及教育是塔基,创新型研究人才教育是塔尖,形成系统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但在我国消费者缺乏了解相应的渠道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前也有大量的部门都开展了相关活动,花费了财力、物力、精力,但效果甚微,这种分散作战的教育效果
2.3.2食品安全教育纸上谈兵近几年,问题食品一次又一次的拉响警报,大多数的人员开始为食品安全开始担忧,人们也开始将食品安全这一话题提到饭桌上,使其成为热门话题,加之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也表示了政府一方的决心。这也就意味着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然而在人们的口中,往往谈论的是“三聚氰胺毒奶粉”、“僵尸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等这些已经发生的问题食品事件,也在谈论产生这些事件的原因,还有抨击食品安全有关部门的无能与腐败。但是很少有人谈论如何防止问题食品的再度发生,更少的人会想到食品安全教育这一重大问题。食品安全教育不仅能使人们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从而提升消费者对食品问题的辨析能力,也能够监督完善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促使食品安全稳定健康的发展。总体来说,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相对较少。国民并未将纲要落实到行动上,还处于纸上谈兵或者流于形式化。
3应对措施
3.1学校
3.1.1开设专门的食品安全选修课在2001年,食品安全专业在我国首次开设,但对象是高校的学生。而作为小学生,缺乏这样一门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发地方课程。比如涪陵盛产榨菜,当地学校就可以以榨菜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了解榨菜种植过程,与当地榨菜生产商联系,参与制造榨菜过程,以及后续的包装等过程,学生参与整个种植、生产、包装等过程,了解相关程序相关食品安全知识。
3.1.2经常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活动,第一开展“食品安全月”,这段时间期间利用宣传栏、电视、广播、黑板报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比如如何购买零食,如何鉴别实物的好坏,以及宣传相关条例,比如《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等;第二开展“最爱厨房”,每周有一次课时间专供学生自己做饭,学生自己从家里带食物,由老师负责教如何做,如何鉴定食物的生熟等等;第三“食品安全我知道”的竞答游戏,在游戏中普及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及态度和正确行为;第四举办“专家支招”讲座,学校请一些有关食品安全教育方面的专家,讲解简单的基础的食品相关知识。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小学生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对基础的食品安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正确购买食品和鉴定食品的好坏并知道如何维权。
3.1.3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两个生活世界。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发挥家庭和学校各自的独特影响,还需要实现这两个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协调。同样的在食品安全方面,家长和学校也需要紧密合作。比如学校可以开展有关食品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也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另外在学校老师教授的食品安全知识也可以传到家长群里,与家长全面互动,努力提高家长的食品安全意识,这样家长也能正确的教育食品安全知识。
3.2家长
3.2.1拓展知识面家长的知识面和知识水平对孩子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现在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不注意知识的影响,而当代孩子知识面广,求知欲强,促使大人必须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引导孩子。家长只有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有效的回答孩子提出的有关问题。家长提高知识面的方法主要是自学,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权威文章,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常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新闻,增加食品安全知识。
3.2.2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在家里可以和孩子多交流食品安全知识,比如经常提醒孩子怎样购买食品,经常带孩子去正规场所购买食品,教孩子如何鉴别食物好坏,一起看食品食品,也开展一些列的亲子游戏,比如卡片游戏,竞答游戏。
3.3社会
3.3.1社区集中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社区是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社区不仅仅只是关注居民的生活,还应该承担起宣传的职责,为居民集中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学习的主要方式包括播放有关食品的视频,由社区的宣传人员学习深层次的食品安全知识,为大家讲解。
3.3.2落实政策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出台,被誉为“史上最严法律”,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国家首次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这一战略将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再次提升。国家从法律和战略角度为我们引航,重庆市也在2016年1月20日召开了“食品安全,法制与科技同行”的论坛。既然国家在努力,市区县在努力,我们也应该努力,努力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实施战略,落实政策。商家在生产上严格依照国家标准选取安全的原材料,安全投放辅助剂,改善生产环境。销售商不违规作假,从正规商家进货。消费者正确选取安全食品,对于不法商家要举报,有关部们要依照法律法规严格整治不合格厂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到储藏、运输,直至销售,只要这些环节上的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不谋取私利,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投放,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消费者也能积极举报,正确维权,那么食品质量也能得到提高,我们就不那么容易暴露于问题食品中。
参考文献
[1]付苗苗,牛桂芬.中小学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4,3(13).
[2]谭小春.父母文化程度及地位对儿童参与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
[3]周敏,漆光紫.百色市右江区城区小学生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06).
[4]李书国,李雪梅.食品安全之内涵及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建构[J].食品与药品,2005,17(12A).
[5]郭雨,叶良军.我国食品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4,1(29).
[6]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12(29).
一、基本概念及原理解释清楚,避免混淆
食品安全学课程其理论性较强,需要掌握多元化的综合背景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广泛的学科。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轻松地去学习这门课程,首先需要解释清楚食品安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食品安全学的基本原理。例如,食品安全学中涉及到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两个基本概念必须严格加以区分,避免造成学生对概念混淆。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卫生是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大部分学生初涉及到这两个概念时,比较容易混淆。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就是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食品安全是食品卫生的充分条件。政府职能部门也通过执行全面的食品安全法来代替片面的食品卫生法。关于食品安全学的基本原理总结归纳包括以下四大基本原理,即“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体管理理念,风险分析理论,透明性原则,法规效益评估。对于理论性知识体系的阐述可以通过以教师授课为主,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参与课程的探索与讨论为辅助手段可能更有助于对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
二、与国际发展趋势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改革
与时俱进,掌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特点及学科特色,尽量做到教与学和实际同步,提高学科专业的实践性与创新力,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广、最实用的信息。食品安全学涉及多个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评价和管理及安全食品的生产开发等内容。针对专业特点结合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对教学内容适当优化。目前,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看,主要是从事食品、化妆品等的分析检测、动物检验检疫以及质量控制等工作,故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强化关于食品安全检测以及安全评价管理相关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通过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是使食品安全学教学“活”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如ISO系列、GMP、HACCP、食品风险分析及食品防护等内容,以前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认为知识很难理解和吸收。现在增加了教学录像和动画短片,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而且使学生感性认识增加,接受效果较好,避免陷入纯粹理论说教束缚,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要求学生主动关注最新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针对有代表性实时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分析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对于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求他们去主动关注相关的最新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实时案例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例如,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之一,由于农残超标影响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检测手段的高端精准化以及严厉苛刻的标准法规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首先需要对农药的种类、使用范围及检测方法包括国标方法以及一些快速检测方法等进行阐述。对于存在的这种贸易技术壁垒如何去克服,需要将我国现执行国标检测方法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法规(如欧盟标准等)接轨,如何利用先进,权威,国际认可的分析手段进行检测并严格把关。另外,我们知道食品的流通范围广,流通速度快,流通环节少,对于达到老百姓手中的那些瓜果蔬菜中是否存在农药超标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政府职能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有效采取快速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确保这些食品的安全性,将最新的食品安全信息快速准确地反馈给消费者,人人都能吃上放心食品,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些相关最新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以满足我们日常食品安全监测需要。
四、与优秀食品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
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一体化,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不但要求他们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当前的食品安全教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通过与生产企业相互对接,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感受具体每个环节的控制。为增加学生对食品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和安全生产过程管理知识的认识,本专业老师积极联系与周边一些优秀食品生产企业,如南京卫岗乳业、上海太太乐鸡精、上海金龙鱼等建立了学生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加深对食品安全管理控制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每次实习结束,通过学生实习报告可以看出,他们通过现场实践体验,对食品生产现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