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9 11:48: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城市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智慧城市特征

篇(1)

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共同驱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传统行业了,更会同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创客)、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新形态。

智慧城市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解决超大城市病及城市群合理建设的新型城市形态,“互联网+”正是解决资源分配不合理,重新构造城市机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的利器。譬如在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基于互联网思维,搭建开放、互动、参与、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升级与转型,从而实现资源的统一协调与共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正为互联网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应用土壤,一方面推动了传统行业升级转型,在遭遇资源瓶颈的形势下,为传统产业行业通过互联网思维及技术突破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空间;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结合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催生了跨领域、融台性的新兴产业形态。

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而“开放、透明、互动、参与、融合”的互联网思维为公众提供了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Lab等多种工具和方法实现用户的参与,实现公众智慧的汇聚,为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创新2.0推动的创新生态所带来的创客浪潮,互联网浪潮推动的资源平台化所带来的便利以及智慧城市的智慧家居、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领域所带来的创新空间进一步激发了有志人士创业创新的热情。也正因如此,“互联网+”是融入智慧城市基因的,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基本特征

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

创新2.0研究群的学者也就“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展开了讨论,认为“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

篇(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eology and so on comprehensive work, analyzes the exploration area formation, structure, ore-form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ore body and wall rock alterations, discusses the ore body, 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rther prospecting.

Key words: diabas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ore-forming mechanism

矿区位于宿州市桥区褚栏镇。X231县道通过本区,经褚兰可北达徐州,经解集向南抵达宿州。

本文在综合研究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勘查区内的钻探、探槽、采样等工作,分析勘查区的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如下:

1. 矿区地质特征

普查区位于宿徐弧形构造带内弧部位时窑背斜西翼,构造不发育,地层较简单,普查区仅见震旦系下统史家组、第四系。管庄辉绿岩体即为石材矿体。赋矿围岩为震旦系下统史家组,矿层和围岩产状基本一致。

1.1 地层

矿区位于时窑背斜西翼,为单斜构造,地层为震旦系上统史家组和望山组、第四系,见图1。

1.1.1 史家组(Z1sh)

上部为灰绿―灰白色薄层状、条带状石英粉砂岩,底部为10cm厚褐铁矿;下部为黄绿色叶片状页岩夹粉砂岩、石英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等。总厚度大于100.93m。与下伏岩层呈整合接触。

1.1.2 望山组(Z1w)

该组为上下两段。上段厚28.83m。灰色,薄层―条带状灰岩;下段:上部为浅灰―灰色,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钙质页岩,下部灰―黄绿色钙质页岩、叶片状钙质页岩夹薄层含白云质灰岩,厚度124.75m。

1.2 构造

普查区为时窑背斜西翼,为单斜构造,地层为震旦系下统史家组和望山组。倾向西,倾角较缓,10°~15°。由于本区位于弧形构造核部、受构造应力场作用、构造不甚发育,地表未见断层分布。但构造带附近及岩层中与构造走向一致的片理、劈理较发育,时伴有擦痕,镜光面等,也见到一些雁列式小断裂等。辉绿岩受北北东向及弧形断裂控制,走向、倾向和构造线与地层基本一致。

1.3 成矿岩体

普查区岩浆岩主要为辉绿岩体,岩体呈岩床状产出,基本上顺层侵入。走向北北东,平面上呈楔状展布,走向长3300m,宽约300~700m,倾向270°~355°,倾角40°左右。走向、A向和围岩基本一致。围岩为震旦系下统史家组,岩性为泥岩、粉砂岩、页片,局部夹泥质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等。

岩性特征,灰绿―灰黑色,带有黄色斑点,风化后呈深棕色,成分以斜长石,辉绿岩为主,次为碱性长石,含少量石英,磷灰石和不透明矿物。辉绿岩体上部风化厚度4.30~7.00m。弱风化厚度2.05m,平均4.30m。

1.4 围岩蚀变

后程集辉绿岩饰面石材矿床,矿体为辉绿岩体,在岩浆侵入和后期热液蚀变过程中,围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地球化学共同作用下,自岩体―接触带―围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蚀变,表观为:自内向外多具绿泥石化、钠黝帘石化、钾长石化;接触带:矽卡岩化、蛇纹石化、弱磁F矿化;围岩:角岩化、大理岩化等,见图2。

蚀变分带较明显。由于岩体性质和围岩岩性,在蚀变过程中未能富集形成金属矿床,接触带内见少量含磁铁矿蛇纹岩,呈脉状分布。蚀变所见岩性及矿物组合:

1.4.1绿泥石化辉绿岩

暗绿色,成分以辉石、斜长石为主,次为碱性长石,次闪石、绿泥石、蛇纹石等。绿泥石化较强。

1.4.2矽卡岩化辉绿岩

深绿色,残留辉绿结构,块状构造。矿物以辉石、斜长石为主,次为绿泥石、绿帘石、钠黝帘石,偶见石榴子石、方解石、黄铁矿等。岩石以矽卡岩化为主、次为绿泥石化。

1.4.3角岩化泥岩

黑色,薄―中厚层状。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次为红柱石、黑云母、蓝晶石、方解石,偶见黄铁矿等。角岩化较强,岩石坚硬。

2. 矿体特征

2.1 矿体形态、规模、产状

本矿区辉绿岩体即为花岗石饰面石材矿床,矿体南北长1000m,宽100~300m(矿体圈定部分),资源估算标高42~52m出露,出露标高56m左右。矿体其分布范围约2km2左右。矿体风化剥蚀厚度一般3~7m,强风化2.65m,平均4.30m。矿体受接触带蚀变影响不明显,一般影响范围小于5m。底板围岩即为辉绿岩体。顶板为第四系覆盖,厚度0~19.00m。围岩为新元古界南华系下统史家组。

矿体形态多受辉绿岩空间展布变化而变化,矿体大致呈顺层产出,走向由近南北转向北东东和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和围岩呈侵入接触,接触面与地层略呈斜交,倾角40°左右,倾向270°~355°。矿体较单一呈楔状。出露标高为56m左右。矿体形态规则、厚度相对稳定。

3. 矿石特征

3.1 矿石类型

矿石自然类:辉绿岩饰面石材矿。

3.2 工艺类型

辉绿岩饰面石材,呈墨绿―灰黑色,中间含有较多的细小白色柱体,组成象“雪松”样花纹。矿石中绿色多为辉石及少量的暗色矿物,白色柱体为基性斜长石。与标准色板对比,定名为“雪松绿”;次含有红色斑点的“翡翠金花”,二者呈渐变。矿体内分带不明显。主要原因基性斜长石含量不均匀,出现部分碱性的钾长石所致。饰面石材花纹较为美观,相当于市场上低―中档石材。

在辉绿岩侵入过程中,接触附近有较轻微蚀变,影响范围一般3~7m,致使矿石局部产生红色斑块,即少量红色细脉,对局部板材外观有一定影响。

3.3 矿石结构构造

3.3.1矿石结构

矿石以辉绿结构为主,次为辉长辉绿结构,文象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等。

3.3.2矿石构造

矿石以块状为主,次为少量杏仁状构造。矿体平行裂隙较规则,间距一般都大于3m,裂隙上下矿石表现巨厚层状,向下有逐渐增厚趋势。

3.4 矿石矿物组合及含量

4. 成矿机制

辉绿岩饰面石材矿床形成于加里东期,岩浆呈顺层侵入,辉绿岩体即为矿体。成矿围岩为震旦系下统史家组,岩性分别为泥岩、粉砂岩。

此时为早古生代中奥陶世中期,加里东构造运动自震旦纪晚期到奥陶纪中期以达高峰。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华北陆块南缘的徐淮地块大部隆起,岩浆活动强烈。本区位于徐淮地块淮北断褶带东北部,宿徐弧形构造带核部,是本区唯一出露的实心刚体砥柱,由古老的南华系和震旦系组成。此时构造应力场应以东西为主。出露的刚体砥柱首先接受长时间近东西向主压应力作用,在压力不断增强超过岩层弹性时,出现了与主压应力作用方向近似垂直的褶皱带、断裂带,岩层受到挤压、隆起、断裂、拉张、虚脱。基性岩浆由于SiO2、Al2O3等含量较低,黏度小,且基性岩浆侵入时高温,又降低了黏度,在地壳构造运动应力向外挤压下,沿构造破碎带虚脱部位侵入,在岩浆作用下,形成辉绿岩体。其形态、大小、产状、走向严格受构造带控制。此时徐淮地块基性岩较发育,例涡阳康寨辉绿岩体、蒙城小涧集辉绿岩体、利辛马集辉绿岩体等。岩体厚度较大,均大于300m、围岩均为太古代五河群的片麻岩、混合岩;南华纪角岩化泥岩、钙质泥岩等。均呈岩床分布。利辛马集辉绿岩矿物颗粒大小不均匀、浅色矿物含量大于暗色矿物,黑白分明、细粒胶结、岩石坚硬。

5. 结论

本文总结了后程集矿区辉绿岩饰面石材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勘查区的地质特征,论述了矿体、矿石等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认为该辉绿岩是很好的饰面石材。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地矿局325地质队.安徽省宿州市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R].2016.

[2] 安徽省地矿局325地质队.皖北灵璧县、宿县、涡阳县、蒙城县及豫区永城县区域地质报告 [R].1956.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2,5的倍数特征”,P17-P1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举例—猜想—检验—说理”探索2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总结方法用以探索5的倍数特征,为进一步探索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做好学法准备。

2.让学生经历从“数的倍数特征与各个数位上数字有关”到“2、5的倍数特征只与数的个位数字有关”的探索过程,为今后探索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做好思路铺垫。

3.让学生体会论证的力量,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掌握2、5的倍数特征,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进而理解同时为2、5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2和5的倍数”的知识。先来研究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二、展开探究

1.举例归纳,形成猜想

师:请同学们写出一些2的倍数。(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观察这些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1: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2,4,6,8。

生2:个位上的数字都是2的倍数。

师:你们的意思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板书:猜想“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检验猜想,丰富例证

师:刚才大家列举的数都比较小,如果是四位数或更大的数,是不是也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写出一些个位是0,2,4,6,8的四位数或者更大的数,然后用计算器算一算,它们到底还是不是2的倍数?

(学生举例验证,汇报:都是2的倍数)

师:有没有同学写出的数个位是0,2,4,6,8的,但又不是2的倍数的?(学生面面相觑,表示没有找到这样的数)

师:看来,确实很有可能凡是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就是2的倍数。那么,是不是2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必须是0,2,4,6,8呢?举例试试看。(板书:猜想“2的倍数的个位数是0,2,4,6,8”)

(学生举出个位数字不是0,2,4,6,8的数,即个位数字是1,3,5,7,9的数,经检验都不是2的倍数)

师生(小结):经检验,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2的倍数的个位数是0,2,4,6,8。

【评析:2的倍数特征实际上是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命题,一方面“个位上的数字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方面“2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是0,2,4,6,8”,前者需要举的例子是个位上的数字是0,2,4,6,8的数,后者要举的例子是个位上的数字不是0,2,4,6,8(即1,3,5,7,9)的数都不是2的倍数,这当中的逻辑严谨性往往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因此,尽管学习的经历已经让学生累积了一些2的倍数特征的感性经验,教学还是选择了让学生完整经历举例、猜想、验证的过程,在让学生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梳理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感受数学推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3.聚焦数位,说理论证

师:要证明这两个猜想是否正确,一种办法是对所有的数进行验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一劳永逸地证明2的倍数只与个位数字有关,与其他数位上的数字无关呢?(停顿片刻)按理来说能否成为一个数的倍数应该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而不仅仅是个位数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停顿片刻)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具体的数拆成由各个数位上的数组成的数,比如,324=300+20+4(板书),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 “2的倍数的秘密”?请大家按下面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1)举例:每个小组选择5个或以上的数(含几个不是2的倍数);(2)分析:拆成“各个数位上数之和”的形式,2的倍数与和中的哪些数有关?(3)讨论:为什么2的倍数特征,只要看这些数的个位数字?

学生小组汇报情况如下。

小组1:234=200+30+4,57=50+7,5368=5000+300+60+8,137=100+30+7,999=900+90+9,除了个位数外,其余数位上的数字所代表的数的个位都是0,已经是2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就可以了。

小组2:33=3×10+3,157=15×10+7,7654=765×10+4,258=25×10+8,8546=854×10+6,这些数可以表示成×10+的形式,×10肯定是2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就可以判断了。

小组3:所有的数都能拆成“……+×1000+×100+×10+”的形式,除了个位外,其他的数位上数字所代表的数都已经是2的倍数了,所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是2的倍数。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讨论,我们知道了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实际上跟这个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字有关,对于2来说,个位前面的那些数字所代表的数都已经是2的倍数,所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字是不是2的倍数,如果个位数字是2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2的倍数。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数是2的倍数,则这个数的个位数字必须是2的倍数。

【评析:归纳推理(不指数学归纳法)属合情推理,通常有助于形成猜想,却往往不能保证结论正确。保证结论的正确需要演绎推理。通常认为,“不完全归纳”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法则、规律的主要方式,教材关于2、5、3的倍数特征中的教学也作了这样的安排。先学2、5的倍数特征给了学生研究数的倍数特征先看个位的印象,待学习3的特征时,学生很自然就去看个位,虽然很快发现这个方法行不通,但又不知进一步的研究从何而入,教师也不知道接下来究竟该怎么办,只好挖好“陷阱”让学生往“与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里跳,这基本上就是在“已知事实”暗示下进行的“伪归纳”。最后,学生不知道2、5的倍数为什么看个位,3的倍数为什么要看各个数位,只能记住而已。这就需要回到数学的原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特征,正常的思维是先全面考察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基于位值原则的拆数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再从中找出规律(如果学生有兴趣探究“4、8、25”的特征,则更应如此),这就为后续的探索研究作了知识和思路的铺垫,进而帮助学生澄清知识本质。本课通过“为什么只要看这些数的个位数字”的问题引发留有恰当停顿的连续提问,引导学生尝试将数进行逐位拆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所有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100+×10+”的形式,进而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4.基本练习,体会优越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面各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

33 98 355 984 0 123 3678

8089 1000 655 5656 881

让学生体会直接利用特征判断的优越性。

三、学法迁移

1.提出问题,小结学法

师:掌握倍数的特征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解决问题。接下来“5的倍数特征”该怎么研究呢?(停顿)我们是不是先来总结一下研究“2的倍数特征”的方法?

生:先举例,再形成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拆数说明为什么与个位数字有关的道理。

师(板书:举例—猜想—检验—说理):下面我们就尝试用这种方法来研究“5的倍数特征”。

2.学法迁移,探索新知

学习要求:(1)举例、猜想、验证,归纳出5的倍数特征;(2)说理: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3)小组交流,并准备汇报。

小组汇报情况如下。

生1:我们发现5的倍数特征就是个位数字是0或5的数。因为除个位之外,其他数字所代表的数都已经是10的倍数,也就是5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就行了。

生2:我们认为个位是0或5的数,就一定是5的倍数。所有的数都能拆成“……+×1000+×100+×10+”的形式,因为十位、百位、千位上的数字所代表的数都已经是10的倍数,即5的倍数,所以只要判断个位就可以了。

……

【评析:从归纳到演绎,这是数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这一环节,在小结“2的倍数特征”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应用——用这种方法来研究5的倍数特征,巩固了学法,为后续探究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奠定了基础。】

四、巩固提高

1.及时巩固,适当拓展

呈现问题:将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相应的圈内。

24、35、67、90、99、1560、60、75、106、130、521、2

师:这两个交叉圆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1:左边的区域是填2的倍数,右边的区域是填5的倍数,中间交叉区域填的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观察这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2: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为什么?

生2:2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2,4,6,8;5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是0和5,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数字只能是0。

(板书:画两个交叉圆,一个表示2的倍数特征,一个表示5的倍数特征,填入相应的个位数字)

生3: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就一定是10的倍数,10的倍数个位上必须是0。

师:很好,像这些个位是0,2,4,6,8的数,也就是2的倍数的数又叫做偶数;个位是1,3,5,7,9的数,也就是说不是2的倍数的数又叫做奇数。(板书:偶数、奇数)

2.综合应用,培养能力

问题:把4、35、31也填入上图的区域中。

生4:4,无论填什么数都是2的倍数,因为只要个位是0、2、4、6、8的数,一定都是2的倍数。

师:那么35又应该放到哪个区域呢?为什么?

生4:35因为个位是5,所以一定是5的倍数。

师:31呢?

生5:如果31的里写0、2、4、6、8,那就是2的倍数,如果里写0或5就是5的倍数。

生6:我来补充,如果31的写0,那就是310,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填在中间这个区域。

篇(4)

[中图分类号] P5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93-2

干沟金红石矿位于"康滇地轴"中段东侧"双会-东川拗拉槽"东北部。区内出露前震旦系中元古界东川群地层;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较强烈。金红石矿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经以往地质工作,已发现规模较大的金红石矿体,证实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1 矿床产出地质背景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地轴"基底的中元古界东川群黑山组(Pt2h)、青龙山组(Pt2q)、淌塘组(Pt2t),属浅海~近海相沉积,间夹中酸性-基性火山岩,为浅变质岩系。金红石矿产于淌塘组(Pt2t)地层中。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线主要呈东西向展布,次为北北西向和北北东向。从北向南褶皱构造主要有新山复式向斜、石家梁子向斜和小米地复式背斜。断裂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的金索桥断裂、干沟断裂和肖水井断裂。该组断裂规模大、继承活动时间长,对区内地层、岩浆岩和矿产起控制作用。

区内晋宁期和澄江期岩浆活动强烈。晋宁期玄武质-流纹质火山岩,呈层状、似层状夹于黑山组、青龙山组和淌塘组地层中,区内铁、铜、金、金红石、稀有、稀土矿成矿与之有关。澄江期主要为基性-酸入岩,呈岩株及岩脉分布于中梁子一带淌塘组地层中,受褶皱构造控制[1]。

上述各类矿产成矿作用与地层岩性、火山岩系发育程度、古火山机构的关系密切(图1)。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主要发育青龙山组(Pt2q)上部和淌塘组(Pt2t)下部地层。

(1)青龙山组(Pt2q):为灰~浅灰色细纹、条纹状泥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岩层间夹灰色千枚岩及绿色变玄武质凝灰岩,具白云石化及绢云母化,见黄铁矿、方解石等细脉分布。

(2)淌塘组(Pt2t):自下而上分为Pt2t11~2和Pt2t13两个岩性层:

Pt2t11~2:浅灰、黄灰及褐色铁白云质流纹质凝灰岩、铁白云质凝灰质绢云千枚岩夹铁质绢云千枚岩和浅灰~白色变流纹斑岩。厚度274.45m。(后者具稀有、稀土矿化)。与下伏青龙山组呈整合接触。

Pt2t13:灰白~深灰色、灰褐色、灰绿色绢(白)云母千枚岩、片岩,绢云白云石大理岩,夹变中基性沉凝灰岩。为金红石矿含矿层位。厚度大于350m。

2.2 构造

矿区内构造有褶皱和断裂构造,分述如下:

(1)褶皱

矿区位于近东西向新山复式向斜南翼近转折端,向斜对称,核部为淌塘组,翼部为青龙山组。两翼地层倾角40~50°。

(2)断裂

矿区断裂构造主要为干沟断裂和金索桥断裂,分别位于南侧和北侧呈近东西向延伸。断裂面南倾,倾角60°±,具逆冲性质。断裂带宽数十米。

(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主要为晋宁期玄武质-钾长流纹质火山岩,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于青龙山组和淌塘组中。淌塘组地层中可见澄江期基性-酸入岩脉。矿区金红石矿与玄武质火山岩关系密切。

3 矿床地质

3.1矿体特征

干沟金红石矿床,产于前震旦系会理群淌塘组Pt2t13地层中,含矿岩石组合为绢(白)云母片岩、千枚岩、白云石大理岩夹变中基性沉凝灰岩。矿体呈巨厚层状产出,产状与围岩一致,向斜南翼平均产状为310°/54°。沿新山向斜两翼分布,出露长度大于6km。目前已控制Ⅰ矿体长度约750m,厚度约350m,倾斜延深444m(图2)。

矿体厚度稳定,延伸大,目前已由系统探矿工程控制。成矿后断裂对矿体有一定破坏作用,但尚不影响矿体的对比连接(图3)。

矿体中主要有含菱铁矿石英脉、方解石脉、重晶石脉分布,这些脉体厚几厘米至2米,受裂隙控制。

矿体含矿岩石及顶底板围岩均为一套浅变质岩系,呈渐变关系。

3.2矿石质量

(1)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矿石有用矿物主要为金红石,少量白钛矿(金红石+白钛矿2~6%);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绿泥石、褐铁矿、钠长石;少量黄铁矿、白云母、黑云母、炭质;偶见电气石、磷灰岩、闪锌矿、锆石、兰晶石。

矿石结构复杂,有粒状鳞片变晶结构、半自形~它形柱粒状结构、变余凝灰结构、云雾状结构、镶边结构、眼球纹理状结构、包含结构、显微变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片状构造、千枚状构造、块状构造、条纹条带状构造、显微层纹状和变余层状构造。

(2)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TiO2品位:地表1.50~16.80%,平均4.38%;深部:1.34~16.8%。矿区平均4.18%。

矿石多项分析成果为:TiO2 2.89~4.17%、SiO2 43.09~46.47%、Fe2O3 11.53~15.98、Al2O3 12.98~15.10%、CaO 3.98~11.38%、MgO 1.22~2.44%、K2O 2.80~2.92%、Na2O 0.30~0.67%。矿石TiO2品位地表略高于深部。

3.3矿体围岩和夹石

(1)矿体围岩

矿区现尚未控制到矿体顶板,推测顶板围岩与含矿岩石一致,岩石组合为绢云千枚岩、片岩、白云石大理岩夹变中基性沉凝灰岩。

底板围岩为钙质绢云千枚岩、铁质绢云千枚岩夹白云石大理岩。

(2)夹石

根据钻孔资料,所控制的厚约350m矿层中无夹石存在,连续性较好[2]。

4矿床成因

干沟金红石矿床呈巨厚层状产于前震旦系淌塘组变火山凝灰岩、千枚岩、片岩地层中,产状与地层一致。含矿母岩主要由浮岩状玻屑组成,含石英晶屑,偶见斜长石晶屑和磷灰石晶屑,岩石具柱粒状结构、粒状鳞片变晶结构、(显微)磷灰变晶结构、变余凝灰结构和包含结构等结构,层纹状、千枚状、片状、块状、变余层状等构造,具火山沉积-浅变质特征。金红石主要以包裹体形式分布于绢云母(绿泥石)中,少部份裹结于绢云母(绿泥石)鳞片片理中,粒度超细(

综上所述,该矿床成因应为火山沉积-变质型金红石矿床。

5结论

干沟金红石矿产于前震旦系会理群淌塘组Pt2t13地层中,含矿岩石原岩为一套浅海~近海相沉积的泥岩、碳酸岩,间夹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历经区域变质后成为千枚岩、片岩、大理岩。矿体呈巨厚层状产出,产状与围岩一致。该矿床成因属火山沉积-变质型金红石矿床。

篇(5)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篇(6)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转贴于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篇(7)

吕卫锋:标准是为了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工程建设、系统管理等方面更加规范、科学、高效。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信息、遥感、通讯、城市管理和规划等诸多技术和领域,目前各技术领域内的标准种类繁多,成熟度不一,通过标准建设可以让大家统一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为智慧城市提供标准总体框架,建立起统一完善的技术标准以及各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反映出智慧城市标准的全貌,并促进各系统之间的连接,更好地支撑各具特色的智慧应用的发展。因此,智慧城市标准建设不仅不会造成智慧城市千城一面,反而恰恰会为不同的智慧应用提供发展的可能。

《经济》:完善指标体系对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在您看来,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标准体系会起到哪些作用?

吕卫锋: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率先做好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准备工作,而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各项准备工作中又是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的。

首先,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评价标准,对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次,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管理者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结果做出客观、有效的评判,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建设结果和建设效率。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科学量化、有效评估的方法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指南,将起到引领、指导、量化评估等作用。开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势在必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经济》:从各地乃至国外的经验来看,您认为具有哪些特征的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篇(8)

一、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理论基础

1.智慧城市的内涵

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另一个方面进行解读。从广义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同工业城市、信息城市和数字城市一样,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城市展现出绿色和谐、赏心悦目、市民全面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对城市智慧化程度进行评价、分类分析并建立智慧城市分类评价模型,对智慧城市以狭义的形式进行定义。即智慧城市是伴随着物联网、元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智慧产业”、“智慧治理”、“智慧保障力”等为主要内容,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管理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不单单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智慧城市涵盖了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地理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新兴领域,与传统城市相比较有很多不同之处,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概念。

2.智慧城市系统构成

通过对智慧城市概念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智慧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通过绿色、高效、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寻求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而不是不顾后果地争夺资源。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发展至一定水平城市必然进入的阶段,对于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资源紧缺等瓶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包含经济、科技、生活和环境四个方面。

(1)智慧经济

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综合载体,其中经济是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和职能的重要组成。智慧城市的经济方面应当体现为智慧的经济结构和高水准的经济产出,通过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零污染零排放最大程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及经济水平的稳健增长。

智慧经济系统依赖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管理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即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利用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及时回收利用废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通过科学地组织生产活动,优化生产工艺,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前进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2)智慧科技

智慧城市的科技系统通过对城市内各个感应装置和信息处理平台,实现对大气、水源、排污系统等信息的全面感知,及时智能识别和分析处理感知到的数据积极做出响应;通过有线宽带和无线网络将城市中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充分连接起来,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帮助市民从更高的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城市的运作方式;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处理,系统而全面地发掘城市运作存在的缺陷,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协同运作能力,同时让市民“智慧”地参与到城市的管理中来,提升系统决策和应急指挥的能力,进而实现城市各关键系统与市民之间和谐高效的运作。

(3)智慧生活

城市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高学g水平、高创新型人才在知识创新和运用上的碰撞,市民不再是简单成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是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智慧城市借助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市民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和运作的过程中,汇聚公众的智慧,激发用户开放创新,从而推动城市全面和谐发展,更好地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因此,智慧生活方面应当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如交通、医疗的便利程度、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和生活安全感等。

(4)智慧环境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共处,且智慧城市的建设又将发过来促进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视频、RFID、红外设备、卫星等传感器全面感知城市大气、饮用水源、森林生态补偿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传输至信息处理中心,利用生态分析模型、决策支持系统、云计算等实现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理,营造一个自然清新的居住环境。同时,绿色科技和相关设备的运用将促进节能减排,城市低碳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二、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发展程度进行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城市智慧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构建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从智慧城市基础理论出发,准确的反映智慧城市的实质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智慧城市真正的发展状况。指标的分类、数据的采集、指标权重的确立、指数的计算等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准确,做到有理有据,真实可靠。

2.系统性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是有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智慧化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反映城市智慧化的发展程度。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要有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观念,尽量做到指标全面而不冗余。

3.层次性原则

智慧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包涵城市智慧化系统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由多层次结构组成,每层分别反映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层次性原则体现了指标体系由整体局部,由具体到详细的递进关系。另外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也是由最底层统计指标演化而来,有着十分紧密的层次关系。

4.可操作性原则

目前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有很多,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指标在现实当中很难找到数据进行量化操作,使得智慧城市评价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指标的选取必须符合可操作性原则。另外指标的数据应尽量采用国家统计年鉴或其他权威部门的数据信息,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

三、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构建

1.构建思路

根据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的建设目标,先系统分析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框架,将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状况的诸多指标列出,将其划分层次,逐层分解,最终得到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架构。在分解的过程,尽可能将所有相关指标逐个列出,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初始指标进行逐个筛选,尽可能降低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使其涵盖的范围相互独立。并且在不断地对指标系统进行不断地完善后,最终得到一套科学可行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构建框架与内容

依据智慧城市的具体内涵与相关系统构成,结合国家政策,联系城市现实状况,对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构建出涵盖的三类指标维度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于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具体的内容如下:

智慧基础维度的分解:智慧基础维度覆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设备两大关键要素,考虑参与要素的重要性,可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总要素分为两大类,即技术类(非物质类因素)和设备类(物质类因素),构成指标为技术基础特征指标和设施特征指标。智慧目标维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智慧管理要素可拆分为主导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政府管理能力,反映城市运行管理绩效的城市管理能力指标,以及体现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管理指标,为了保证智慧服务维度下的指标不存在交叉,我们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将智慧服务维度拆分为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智慧保障维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O准备阶段、建设阶段、完成阶段以及最后的运营阶段,都离不开智慧保障维度内指标的控制及保障作用。智慧保障维度包括强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保障特征指标、突出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维护保障特征指标。

至此,我们构建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

其中,智慧基础类指标由技术基础和设备基础两类指标构成;智慧管理类指标由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两类指标构成,其中又可分为城市管理能力、建设运营管理、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四类指标构成;智慧保障类指标由参

与保障和维护保障两类指标构成。

参考文献:

[1]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3-47.

篇(9)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阶段已经了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智慧城市成为了瞪羚、独角兽诞生的主要领域,成为了新业态的策源地。各类新经济公司要加强与政府合作,推动政府开放数据,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进智慧城市创新发展。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中国的智慧城市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政府主导的电子政务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智慧城市阶段,主要是系统集成商在做;现在到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的阶段。

“互联网+”创新创业阶段的智慧城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政策先行,多哟味嗔煊虿欢贤贫“智慧城市”领域的试点示范。当期中国的智慧城市不断在开展分类试点,不仅智慧办在做智慧城市,而且各个委办局都在做试点。

二是鼓励开放智慧城市市场,鼓励多元参与,让企业、NGO、公众、创业者等都能够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三是各类专业化众创空间不断出现,各类创业大赛、社区竞赛、开放模式论证等模式不断涌现。

四是不断探索实践开放数据策略,加大力度培育智慧城市产业生态,促进更多的创新创业,培育瞪羚、独角兽。

如何发展智慧城市专业园

现在智慧城市就处于领跑阶段,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要实现智慧城市良好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激发创业活力,以创业-瞪羚-独角兽为主线。

区别于原有的搞孵化器、高新区,现在已经创造出的新经验就是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而另一个需要探索的经验就是在高新区打造智慧城市专业园。

智慧城市专业园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新业态,转变观念发展智慧城市新业态;二是内生创业,以创业者而不是大公司推动专业园发展;三是生态化,以开放的理念,实现智慧城市生态的搭建;四是云网端,构建新型信息化、智慧化服务基础设施。

因此,做好智慧城市专业园主要有以下四个建议:

一、以新领域培育新业态。瞄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并应用于智慧城市,逐渐培育智慧城市发展新业态。

二、做智慧城市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政策逐渐从支持众创空间转变为专业化众创空间。智慧城市专业化众创空间,应作为智慧城市创新创业的平台,并举行智慧城市创新创业大赛。

篇(10)

排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证城市正常运行、保护环境和城市减灾等功能[1]。重庆城市排水面临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及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等规划推进力度增强、“云物移大智”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提高运营决策效率需求更加急迫的发展环境,需要利用智慧排水建设提升城市韧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智慧城市。重庆市住建委于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截至2025年,排水管网的发展重点为“物联网+智慧排水”。为进一步建立独具重庆特色的集约高效的智慧排水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排水系统搭建成为行业近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文章总结重庆市主城区排水现状,分析排水系统建设需求,提出智慧排水系统建设重点,为其他区域的智慧排水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1重庆市主城区排水系统现状

1.1降雨时间、空间特征差异明显

重庆属于多雨地区,受地形条件和西南低涡影响,易发生短时强降水,具有雨峰靠前、雨型急促等特征,易发生内涝。重庆市超过80%的降雨集中在春夏两季,夏季降水量最多,时空特征差异明显[2]。重庆市降雨大致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短时强降雨的高频中心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部,空间特征差异明显。

1.2地形起伏大、地貌复杂

根据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统计数据,分析主城区土地利用的坡度分布特征发现,高强度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平坦和缓坡区域,低强度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陡坡区域,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坡度0~6°的较平坦和缓坡区域[3]。重庆市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较破碎且起伏大,道路重力流排水系统无法集中排放,导致主城区排水系统呈分散、割裂特征。

1.3下垫面污染负荷较高

重庆地形具有起伏大、产流快、冲刷强的特点,暴雨径流下,流域产汇流水文过程迅速发生、迅速消退的特征更加明显,暴雨初期的下垫面冲刷效应更显著。相似的降雨条件下,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交通干道降雨径流携带TSS和COD污染负荷的比例比提高16%、22%[4]。

1.4排水系统管理需优化

城市排水管道建设方面,主城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13.94km/km2、污水处理率达98.17%,处于全国较为领先水平[5]。管道运维管理方面,市级层面主城区域已建成重庆市排水防涝大数据中心,沙坪坝和两江新区已建成智慧管理平台,其他区域处于积极建设阶段。现状建设条件下,可能存在发生城市排水不畅、雨污混流等问题。(1)排水管网运维能力需提高。目前,管网检测、漏损修复、普查等工作难以满足运维需求。缺乏预警机制,管理人员对潜在的管网问题难以提前发现和预警,难以实现管网的动态监测,无法预测并及时控制潜在风险。排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维护管理的质量标准、考核办法和考核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2)排水管网系统管理有待加强。规划建设、运维管理等方面,排水系统未充分考虑“一张网”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市场机制运用不充分造成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和运管水平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3)排水感知体系亟须健全。大部分排水管线暗敷于地下,可以通过排水管网数据库掌握其结构状况和功能状况等静态信息,但还无法直观掌握其实时运行状况,如运行水位、流量、水质指标等。(4)平台建设需实现“数字化”到“智慧化”。智慧管网平台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无人值守泵站改造过程中,原有调度中心不满足三级调度指挥要求。智慧管网平台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能力有待提高。

2重庆市智慧排水系统建设需求

智慧排水建设程度是评价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上海、广州及深圳等城市均已建成排水信息管理系统。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影响,重庆市排水系统十分复杂,对智慧排水系统的建设需求更迫切。

2.1系统构建背景分析

2012年至“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陆续印发倡导智慧水务行业的发展策略,内容涉及智能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内容。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重庆排水系统,出台了推进智慧排水的文件。2021年3月,市住建委《2021年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要点》,强调加快“物联网+智慧排水”系统建设,推进重庆市排水系统管理由经验管理、人工管理向智慧化管理转变。

2.2支持重庆市排水行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35年,与2019年相比,重庆雨污水干管长度分别增加54.4%、45.7%,排水系统的发展逐渐由“量多”转向“质高”。排水系统逐步实现可持续运营,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实现排水管网精细化管理,在“厂-网-体化”的基础上,实现“源-网-厂-河”的系统化运作,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3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庆市需要建成面向水务管理人员及公众的统一服务体系,建设排水信息门户网站、智慧排水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以及排水决策服务子系统,促成管理高效化、科学化、信息透明化。同时,需充分考虑智慧城市与其他水务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实现城市智慧水务的综合调度和统一指挥及信息共享。

3重庆市智慧排水系统构建重点

3.1完善排水系统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是智慧排水系统感知层的核心,能够获取城市排水系统中的信息,实现智慧排水的全面感知识别、信息获取和采集,为智慧排水系统的运行维护、预警决策及规划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监测网络系统总体设计需充分考虑重庆市山地城市排水系统特点,结合区域现状情况设计[6-7]。重庆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较为破碎且起伏大,重力流排水系统无法集中排放,排水系统割裂;地形起伏大导致排水管道敷设方式多种多样,架空敷设方式较常见,部分地下管道埋深大,使提升泵站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多变导致“大挖大填”现象,排水管道在竖向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城市道路纵坡大,陡坎梯道多,排水管渠系统流速及上下游落差大,跌水、消能构筑物应用多,雨峰靠前、雨型急促,短时易形成暴雨或强降雨,使排水系统压力大。基于重庆城市排水系统的特点,智慧排水监测网络布置、数据感知获取与平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异。重庆排水系统较为割裂,监测网络呈现空间分散、种类繁多的特点,布点复杂;与埋地敷设相比,管道架空的检修较为困难,存在管道不均匀沉降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管道错位、污水外漏现象,管道架空敷设、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处需增加监测布点;跌水、消能检查井在重庆应用广泛,管道内水流冲击大时,易形成沉积,跌水、消能构筑物处应增加监测布点;排水系统的隧道、涵洞多,管道低处易产生积水,隧道在暴雨季节易发生内涝,关键隧道、涵洞处应增加监测布点。重庆主城区面积广、子流域多、排水分区复杂、管理体制多元化,排水监测网络布设宜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区分工负责”的建设模式。完善主城区排水系统监测网络,可以一定限度地解决主城区雨污混流、溢流污染等问题,是持续深化重庆市污水提质增效、厂网一体的重要途径。

3.2排水系统模型仿真

结合重庆市的地形特点、长江和嘉陵江防洪堤的总体布置,排水系统模型以主城区5个排水组团为边界,可以划分为72个子流域,流域总面积5882.88km2。各区的排水系统模型在遵循“共享与标准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各自建设,避免形成各区系统相互剥离、数据库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获取各区的基础监测数据,梳理确定各片区主要污染负荷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流域内排水管网系统的拓扑结构以及污染源、排水系统(网-站-厂)与受纳水系间的空间拓扑关系,从而确定主城区排水系统“产-汇-排”的路径。同时,通过模拟运算对各种规划条件、情景工况下不同方案的预期结果进行快速反映和评估,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4结语

智慧排水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通过构建智慧排水系统,实现城市排水“一张网”、运行维护高效化、预警决策智能化、规划建设更优化及行政管理集约化,可为重庆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提升气候变化抵抗能力、加强重大公共事件等外部冲击韧性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科技处于快速更新迭代阶段,重庆市智慧排水系统的建设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江楠,张万辉,马扬,等.城市排水管网信息数据库与智慧排水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广东土木与建筑,2021,28(4):56-60.

[2]陈鹏,周盈颖,冯萍,等.重庆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21,11(2):39-45.

[3]周启刚,陈丹.重庆山地都市区土地利用地形特征分异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3):86-91.

[4]何强,潘伟亮,王书敏,等.山地城市典型硬化下垫面暴雨径流初期冲刷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4):959-964.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上一篇: 生态环保及措施 下一篇: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