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11:49: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消防的基本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智慧旅游时代到来
自1969年互联网始创至今,互联网已从最初的军事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经高达30亿,中国网民规模约占总人口数的50%,其中使用手机的用户占网民总数的39.1%,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行,人类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升级改造有序进行,旅游市场散客化进一步推动了智慧旅游的发展,在线旅游交易规模以超过年均3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
2智慧旅游时代的市场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旅游景区是旅游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滞后于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要求,为实现旅游景区吸引游客、优化游客体验和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中应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智慧旅游时代旅游市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散客、自助游客比例上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团队游模式不再具有优势,目前国内团队游比例已降至20%左右,自助游客和散客比例约占80%以上,散客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制式的旅游产品依据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分拆为独立的旅游产品,再由游客自行在网上选购重组,自主安排出游路线、内容和时间,以更精确的方式满足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充分挖掘旅游市场潜力。
2.2旅游方式向个性化、自由化、休闲化的方向发展
当今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更加强调个性化、自由化和休闲化,在旅游方式上游客更加倾向于通过网上咨询、私人订制等智慧化手段出行,目前中国有超过80%的游客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旅游信息,以提升与旅游景区沟通的顺畅度及获取信息的便捷度,优化旅游体验。
2.3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难以与智慧旅游方式形成有效对接
随着智慧旅游方式的普及,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与智慧旅游方式形成有效对接,一系列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例如,对景区游客数量的管理不当使得客流量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造成景区的植被退化和环境破坏。对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进行智慧化升级,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统筹管理、优化资源分配的作用,可以帮助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员及时感知景区状况,引导游客行为,降低负面影响。
3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
对于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多位学者做出过相应的阐述,姚国章认为,“智慧旅游主要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四种表现形式”[4];刘军林、范云峰认为,智慧旅游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可以“加强景区的监督安保工作、增加景区的互动体验质量、推动景区引领趋势与潮流、改变旅游产业格局”[5]。刘利宁将智慧旅游的综合应用指标归纳为“公共安全管理、景区环境监测、景区能源管理、办公管理、景区票务管理、景区医疗、旅游交通、公共平台、智慧酒店、旅游购物、虚拟旅游”等方面[6]。本文主要研究智慧旅游在综合应用及外部表现层面的构成要素,因此,笔者将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归纳为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智慧政务四个方面。
4智慧旅游视角下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
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结合智慧商务、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智慧旅游构成要素,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出发,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4.1外部经营
4.1.1宣传方式僵化传统的旅游景区宣传模式包括宣传海报、电视广告、节会活动、旅行社营销等传统媒体和宣传方式,宣传方式渐趋僵化,不但成本高昂而且效果有限,严重限制了景区的经营效益及发展潜力。4.1.2客源渠道狭窄传统旅游景区过度依靠旅行社客源渠道和“门票经济”,随着旅游市场由团队游向散客游转化,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产品信息,传统的客源渠道和盈利模式已无法支撑旅游景区在现代旅游市场条件下的健康发展。
4.2内部治理
4.2.1服务水平较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在旅游安全保障领域,配套的安全防护基础设施涉及层面多、技术领域较广,容易造成安全保障不完善,遗留下安全隐患。旅游景区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不能像其他企业一样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企业文化来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7]。4.2.2旅游资源保护能力较差个别旅游景区存在破坏性建设现象。例如景区建设城市化等现象易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退化;对于客流疏导的不力和对顾客行为的规范缺失易造成环境污染、植被退化和文物古迹的破坏。
5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的途径
基于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等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出发,分析智慧旅游时代的时代要求和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有必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结合程度,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5.1外部经营
5.1.1旅游产品新媒体营销充分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拓展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加强与旅游专业网站、大型旅游论坛、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利用微博、淘宝、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大范围推广,依托大数据锁定客户群,有针对性地实现精准营销。5.1.2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使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实现网络选购。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设计旅游行程和完成旅游消费的首选工具,搭建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迎合消费者消费习惯,提高景区经营管理效率。
5.2内部治理
5.2.1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保障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保障是进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础。具体包括无线网络和手机信号全覆盖、景区智能终端配置、门户网站建设、移动软件推广等内容,以提供通信、信息查询、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等服务。5.2.2智慧化办公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景区经营管理日常工作中的运用,运用纹考勤办公系统、景区可视对讲系统等智慧化办公系统进行办公业务处理、信息管理、辅助决策和无纸化办公,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办公条件,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5.2.3景区电子导览服务借助自助导览移动终端、固定导览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等多种设备及设施,以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电子影像、图片、音频等媒介,为游客提供电子导游服务。通过自助导览移动终端为游客提供电子导航和地图定位服务,为游客规划旅游路线,合理配置出行时间。通过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软件为游客提供周边购物信息,介绍特色产品、传播风俗文化,并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支持游客进行在线选购、在线支付。5.2.4景区客流网络管理系统通过景区电子票务管理系统和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景区客流的实时管理。运用电子门禁、智能监控、人员定位、车辆追踪、停车场管理等多种技术设备进行游客信息采集、客流统计分析,以及时导览信息、公告交通状况、引导客流走向,保证景区客流量在各个区域的合理配置及旅游线路畅通。5.2.5景区运营电子监控系统对旅游景区内进行视频监控全覆盖,对景区内部环境质量、能源管理和娱乐、游览、交通、机电、消防等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电子监控,及时感知景区运行状况,建立信息化保障和应对机制,确保景区的安全运营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5.2.6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通过红外视频监控、电子巡查、火灾自动报警、食品安全检测等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对景区公共安全进行实时保障,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游客提供便捷迅速的电子紧急援助、卫生服务、远程医疗、远程监护、移动医疗等服务。
6结论与建议
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互相渗透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进入智慧旅游时代,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弊端逐渐显现,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有利于构建智慧型景区,达到整合需求、优化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实现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旅游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掘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产业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革新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等作用,进一步紧密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的结合程度,面向市场需求,从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实现新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叶铁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上)[N].中国旅游报,2011-05-25(11).
[2]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
[3]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05).
[4]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5]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used widely in all aspects production of life.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mmon intelligent building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building; basic model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大楼的建设在不断提高,由早期单一独立的电视、电话、宽带、闭路电视监控等系统,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随着计算机(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种高新技术产品得以在大楼中广泛应用。
国家建设部办公室对于智能化大楼提出了一个基本概念:“大楼智能化是利用4C(即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控和IC卡),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的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大楼智能化集成,为大楼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办公环境”。随着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跃进,这一基本概念也将会有所变化。
1、智能大楼的基本模型
智能大楼代表着对物业自动化的需求,最基本的实现楼宇控制的自动化BA、楼宇通讯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但更重要的是应以信息集成为核心,能够连接所有与之相关的对象,并根据需要综合地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体的目标。
最新的技术是将智能大楼信息集成建立在建筑物内部网的基础上,通过web服务器和浏览器技术来实现整个网络上的信息交互,综合与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因此能够做到局域和远程信息的实时监控,综合共享数据资源,对全局事件做出快速处理和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智能大楼虽然独领,给人们的办公与居家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在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强劲,并正在与通信企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相结合,迈入数字会聚及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信网络三网合一的时代,信息产业正带领各种自动化系统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2、智能大楼的组成结构和特点
智能大楼是以大楼形式出现的智能型建筑,故也被称为智能化大楼。智能大楼有助于大
楼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达到节省费用、舒适方便、安全、有长期发展灵活性和市场
价值的目标。智能大楼的基本特点是实现了下列三个方面的自动化功能。
2.1 楼宇自动化功能 楼宇自动化功能指建筑物本身应具备的自动化控制功能,包括感知、判断、决策、反应、执行的自动化过程,能够保证大楼运行办公必备的配电、照明、空调、供热制冷、通风、电梯、以及消防系统、保安监控系统、提供有效安全的物业管理,达到最大限度的节能和对各类报警信号的快速反应。从管理体制和安全性等方面因素考虑,楼宇自动化系统又可细分为多个系统,如机电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也有人称为综合保安系统(SPS)。
2.2 通信系统的自动化 通信系统的自动化是指建筑物本身应具备的通讯能力。为在该大楼工作的用户提供易于连接方便、快速的各类通信服务,畅通的音频电话、数字信号、视频图像、卫星通信等各类传输渠道。它包括建筑物内的局域网和对外联络的广域网及远程网。通信网络正在向着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
2.3 办公业务的自动化 办公业务的自动化是为最终使用者所具体应用的自动化功能。它提供包括各类网络应用在内的饱含创意的工作场所和富于思维性的创造空间,创造出高效有序及安逸舒适的工作条件,为大楼内用户的信息检索与分析、智能化决策、电子商务等业务工作提供方便。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龙骨是大楼的综合布线系统,它破除了以往存在于语音传输和数据传输的界限,使这两类不同的信号能通过技术上的进步与飞跃,而共同在同一条线路中传输,这既为智慧大楼提供了物理基础,也与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综合业务数据网络工SDN的传输需求相结合。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通信网络则是实现智能化大楼的桥梁。智能化大楼的中心是以计算机为主的控制管理中心,它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与各种终端,如通信终端(电话、电脑、传真和数据采集等)和传感终端(如烟雾、压力、温度、湿度传感等)相连接,“感知”建筑物内各个空间的“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处理给出相应的对策,再通过通信终端或控制终端(如步进电机、阀门、电子锁或开关等)给出相应的反应,使得该建筑好像具有“智能”,这样建筑物内的所有设施都实行按需控制,提高了建筑物的管理和使用效率,降低了耗能。
3、智能化大楼的系统规划
在明确建设的目的后,将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规范化的实施能够确保智能化系统工程顺利的运行。从系统规划、建议方案、设计方案到深化设计,而后进行施工、安装、调试,最终到系统的稳定运行,整个过程都需要其规范化的操作实施。大楼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将各个子系统高效稳定的集成在一起。
3.1 安全自动化
3.1.1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大楼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包括室内室外两个部分。室内需要防护的区域可以包括电梯前室、电梯内、通往天台的通道口、通往地下车库的通道口、地下停车场等位置;室外需要防护的区域可以包括大楼的出入口、大楼四周、大楼内主要街道和其它隐蔽位置。摄像机采用普通摄像机与红外摄像机,定点摄像机与动点摄像机相结合的布放方式,可采用全实时录像,确保大楼安全。
3.1.2 防盗报警系统。在楼内安装双鉴探测器、报警的按钮、门磁等设备,当有报警发生时,将信号传至大楼控制中心,大楼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可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理。双鉴探测器可设置于一些重要房间,报警按钮设置于隐蔽并方便人员使用的地方。
3.1.3 门禁系统。在大楼各个出入口、电梯可设置门禁系统,采用一卡通形式,利用一张IC卡使大楼的办公人员及物业管理人员方便、快捷、安全的进出通行。
3.1.4 消防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是在房间安装烟感或温感探测器,当大楼发生火灾时触发报警,并将信号传送到消防控制中心。
3.1.5 冷冻站监控系统。冷冻站监控系统包括对冷冻水泵、冷却塔风机的自动控制,以及冷水机组台数的节能控制和冷冻水系统的压差控制;还包括中央管理站对冷冻站的控制。因此需解决如下问题:
(1)冷却塔风机运动状态监测、控制和故障报警;
(2)冷却水泵运行状态监测、控制和故障报警;
(3)冷水机组冷却水、进水温度监测及控制;
(4)冷水机组冷却水出水温度、流量监测及控制;
(5)分水器、集水器压差监测及控制;
(6)冷水机组运行状态监测、控制和故障报警。
3.2 通讯自动化
3.2.1 综合布线系统(语音、数据)。大楼的综合布线终统不仅仅包括了语音、数据的信号传输网络,它还包括了安防系统、一卡通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整体传输网络,要考虑系统的结构完整,各设备之间接口规范。它就象人的神经,构成了大楼的“神经系统”。
3.2.2 有线电视系统。数字有线电视系统是一个从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输、一直到用户端接收机,都要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的端到端的系统。全国早已开展了数字电视的建设,对于建设方、设计方来说,应该注意的是传输网络的构架及终端用户的用使用,与新技术相配套。
3.3 管理自动化
3.3.1 停车场管理系统。系统可采用非接触式智能卡停车管理系统,实现对停车场车辆进出、停放、高效有序的管理要求,有效防止车辆丢失、损坏事件的发生。系统采用联网设计方式,与门禁系统等集成到一卡通用。可实现脱机运行、图像对比、车位显示、收费、防砸车等功能。
3.3.2 供水、供电设备管理系统。系统是通过有关网络,控制中心可显示小区内主要设备如水泵、水池水位、电梯、高低压开关、路灯等的运行状况,并可通过软件控制设备,使设备运行于最经济合理模式中。当设备发生故障时,控制中心发生报警并通知管理人员处理事故。
3.3.3 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在大楼的走道及公共区域内可设置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背景音乐系统主要为大楼工作区及公共场所提供平时播放背景音乐、语音广播等,当发生火灾或者紧急事故时,则可作为事故报警广播,引导疏散,指挥处理事故。公共广播音响的设计与消防报警系统相互配合,实行分区控制。在出现非常事件或者火灾时,系统能够接受消防控制中心的强制切换,并自动投入事故广播和火灾报警广播,将着火区平时播放的背景音乐立即切换为事故广播。其技术性能要求如下:
(1)扬声器基本上按间隔为2~2.5倍层高的要求分布。
(2)为满足消防报警要求,扬声器间隔应小于25m,功率不小于3W,能实现本层和上下两层的同时报警。
(3)扬声器最大响度不大于80dB;声场均匀度不小于8dB;语音清晰度大于85%。
4、智能大楼的优越性
智能大楼是理想的办公场所,它能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节省更多的能源,更及时全面的实施商贸电子交易,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智能大楼带来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提供安全、舒适、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办公环境 智能大楼中有消防报警自动化系统和保安自动化系统,其所具备的智能化可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空调系统能检测出空气中有害污染物的含量并能自动消毒,使之成为安全健康的大楼;智能大楼对温度、湿度、照度及空气中的含氧量均能自动调节,甚至控制音响和色彩,使楼内工作人员心情舒畅,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即从安全保障上带来效益和节约。
4.2 节省耗能 节能是智能大楼高效和高回报率的具体体现。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建筑物的耗能占全国总耗能的30%~4既左右。而在建筑物的耗能中,采暖、空调、通风设备的耗能占65%左右,是耗能大户;生活热水占15%;照明、电梯、电视占14%,厨房占6%。智能大楼可通过其智能化,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和大气热量来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减少耗能,并按事先编好的程序,区分工作和非工作时间,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不同标准的自动控制。同时由于系统属高度集成,系统操作和管理也高度集中,这样人员安排可更合理,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这是人员利用动态适合需求而带来的经济效益。
4.3 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通信服务 信息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在智能大楼中,用户可通过国际直拔电话、电子邮件、电视会议、卫星接收、信息检索与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及时获得全球性金融信息、商业情报、科技情况等最新动态,并可借助国际互联网和企业网,及时信息以及随时与世界各地的企业进行电子商贸等活动。这是使信息的收集、传播、更及时更准确而创造的效益。
4.4 建立先进与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 智能大楼内各类系统同时运行,其管理具有相当的难度。“智能大楼综合管理系统”为整个大楼提供了高度集中的实时监控以及全方位的物业管理,是先进与科学的大楼综合管理机制,从而将方便用户。此是更易于采用新技术而带来的节约和效益提高。
5、智能大楼的经济效益分析
5.1 节能节能是建设智能化大楼特殊重要的目标之一,这是因为人类对建筑的需求,经历了掩蔽所~舒适建筑一健康建筑一绿色建筑这样4个阶段,在经历高耗能的第二、三阶段后,人们认识到绿色建筑必须是大量利用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亲近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同时应有高效率。为此可采取的节能措施有:①对空调、照明、电梯系统的情况实时进行监测,由计算机智能管理建筑的能源;②楼宇外及楼顶采用“恒温”概念技术和遮阳设备,使之有低热转移值合理设计楼宇暖通设备的设计容量,做到物尽其用,有条件时采用太阳能吸热和高效低耗能灯具;③提高楼内温度的控制精度,避免夏季室温过冷与冬季室温过热的能源浪费。据统计,夏季温度下调1℃,将增加能耗9%;冬季设定温度上调1℃,将增加能耗12%;④合理划分送风系统,控制建筑物的新风量。新风量的大小主要应保证大楼内C02浓度低于10O0ppm,同时,有回风的空调系统可将新风量减少到33%;⑤空调设备采用高效率设备,以变频调速控制电动机及合理的启停操作;此外在楼宇空调设备预冷和预热时,关闭室外新风阀,以减少加速新风的能量消耗,对热力和排气热量进行回收。
5.2 管理与经济效益据统计,智能建筑中智能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为3年左右,远远低于建筑的其它部分;智能建筑的运行费用和能耗比常规建筑低30%-45%,而售房率和出租率比常规建筑高出15%。
5.3 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己经不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合成,而是采用高科技来实现
解决人的需求,改善和提高人工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5.4 智能建筑具有“软空间”的特性,在设计和建筑智能建筑时,需要将应变的“弹性”包括在内,使智能建筑具有伸缩性、适应性、扩充性。
参考文献:
[1]李林.21世纪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01)。
[2]刘叶冰.园区与大厦智能化系统特点与不同.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01)。
[3]吴达金.综合布线系统相关产品的选用.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02)。
[4]孔建国.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要求探讨.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1.(06)。
对于设计的概念,其实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是一个“务虚”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时常思考的问题。不是空洞地想,也不是去百度百科查询一个文字的答案,而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在遇到问题时、在完成一件设计作品时,都需要不断地问自己,不断地思索,从而有了自己对设计的答案。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了“设计”这两个字,才会对设计充满敬畏之心,才会拥有专业智慧,才会创新而不是机械地工作,才会享受设计作品成为现实时的成就感。
1.2建筑设计的概念
人类的活动需要各种各样的场所和空间,建筑则是建立了创造这些场所和空间的一个过程,过程的结果便是种类繁多的建筑物。从最初的为遮风避雨、防寒祛暑而开凿的原始人洞穴,到作为权势象征为主要目的的宫殿建筑,直至彰显高科技水平的现代建筑,均是建筑物的范畴。广义上讲,建筑设计是指人们在建造建筑物之前,为了实现建筑的目的而确定的思想、计划、方案和实施过程,是发现内在的功能需要、心理的需求,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涵盖了整个建筑物的建筑过程。而狭义的建筑设计,是指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一个团队,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完成的全部工作。建筑设计的专业包括: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消防、自动化控制、园林绿化、工程概预算等,需要各种专业设计人员的密切协作。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确定合理、耐用及安全的结构形式,满足建筑物功能需求而设置的各种系统及设施,以及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系统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最经济的投入、最合理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1.3合格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特质
当今社会,是一个“师”字泛滥的年代,而真正的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做师的道理一贯如此。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或许不需要我们去教学生、带徒弟,但至少应该在某一专门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创造和完成有创意的工作。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人员,需要具备以下特质:
(1)专业技能。通过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并在工作中不断实践、积累经验而获得,这是基础。
(2)专业精神。涵盖的内容很多,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笔者认为,专业精神至少包括不断学习、追求完美、敬业心态和道德修养。专业精神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需要在职业生涯中逐步形成,不断完善。一个人,如果只是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而没有专业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员,反而隐含的危险或许更大。
(3)专业智慧。它是一种悟性,一种自然而然、正确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体会、不断反思而积淀在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专业的技能通过学习、培训就可获得,而专业智慧则是内在的修炼,是一生的功课。
1.4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许多年轻人刚毕业就“被上岗”,懵懵懂懂地开始设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机械地照搬是必然的,久而久之,很多年轻人就认为,设计也就是画画图而已,因而在接到设计任务后,不确定方案、不理论计算,马上就开始画图的也大有人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也是不良的习惯,其结果是只会“照猫画虎”。那么究竟什么是设计?设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智慧活动。设计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画图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步骤,是将你的设计思路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法。
1.5设计人员要多一双眼睛去观察建筑物
多一双眼睛观察建筑物,一位年轻同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时用手机把看到的有意思的建筑物拍下来。他的回答不错,但深度还欠缺。用手机或者相机拍下有意思的建筑物,至少说明你已经观察到建筑的特点和有趣,但是如果只是看到了、也拍下来了,却没有经过思考和整理,这些图片可能就只是你手机内存卡的图像文件,而没有成为“生物硬盘”———大脑的永久记忆。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不用手机、相机之类的工具,只用我们自己的眼睛———一双专业的眼睛,去观察建筑物,观察和我们设计有关的东西。以暖通设计人员为例:在大型的机场或者火车站,看不到送风口,可以观察一下风是从哪里送出的;很多大型超市没有吊顶,我们可以观察机器的位置、风管的走向;去体育馆看比赛或者去剧场欣赏演出,看看它的风口又在哪里;去绿色盎然的生态餐厅用餐,看看是哪些设备和系统维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观察,在得到建筑物管理人员许可时,去空调机房、冷热源机房,去屋面或者在建筑物的四周,看看你都能看到的与专业有关的东西。最重要的是,看到不是目的,是要将看到的一切用心归纳、整理,成为专业记忆中的一部分,日积月累,我们就会拥有一双充满智慧的专业眼睛。
1.6在了解和理解建筑的基础上感受并体验建筑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了解建筑、理解建筑,是指当我们开始一个新项目设计时,不急着确定本专业的方案,也不急着计算和画图,而是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阅读建筑有关图纸———平、立、剖面图,了解建筑物的用途、功能和布局;了解建筑物的设计风格、造型;了解建筑物的高度、层高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当阅读了图纸,对建筑物有初步的认识后,要带着疑问,同建筑专业设计人员沟通,了解建筑的设计理念,请他回答疑问;必要时,我们需要查阅同类功能建筑物的相关设计资料,彻底理解我们设计的是什么样的建筑物。而感受建筑、体验建筑则是一个调研和体验的环节。例如:
(1)如果设计的是游泳馆,应该去游泳池里“劈波斩浪”,至少可以去浅水池实地感受一下。
(2)如果设计的是博物馆,要泡在博物馆里,把每个展厅都认认真真地看完。
(3)如果设计的是机场、车站,最好去旅行。如果实在没时间,至少要去机场或者车站到处走走、看看。
(4)如果设计的是酒店,尤其是高档酒店,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享受一次五星级的服务。
(5)设计餐厅,建议去类似的或者连锁店体验,切身体会,设计才会有的放矢。总之,每当开始一项新设计时,我们都该去类似的建筑物去参观、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完成满足功能要求、贴近实际的设计作品。
1.7设计人员去施工现场的意义
设计和施工的关系,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资深的设计人员都清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人员,就必须不断地去施工现场,尤其是自己设计的项目,去工地做一段时间的现场代表,对专业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换句话说,参加工作的头两三年,大家的水平差距不会太大,但5年以后,水平高低往往就一目了然了,其中,是否经常去施工现场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其意义予以归纳:
(1)经常去施工现场,对建筑空间和各种距离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
(2)了解施工的工序,观察工人的实际操作,才会对施工要求的尺寸和距离有深刻的认识。
(3)尤其是自己设计的项目,要定期去工地,看着从平面的图纸一天天变成立体的现实,完完整整看完一个项目,比“闭门造车”式地完成10个项目的收获要大得多。
(4)在现场才能发现自己设计的缺陷和不足,虚心听取现场施工人员的建议和想法,学习他们如何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积累设计经验的重要手段。
(5)调试阶段一定要去现场,因为调试阶段是问题暴露最多的时候,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予以解决,参加调试受益匪浅。
(6)最后是一个建议:自己设计的项目投入使用后,去欣赏、体验或者享受一次,会有成就感。
1.8设计人员需要懂一点经济
我们在购物时,往往最注重3个字———“值不值”。不管是心理感受还是实用出发,我们都是在用这3个字来衡量。从经济学的角度,这3个字就是“性价比”。其实,每个建筑物的业主也在计算和衡量所投资项目的性价比,只是建筑物和普通商品不同的是,我们购买商品时,它的设计已经完成,它的性能一目了然,商家也定好了价格,买不买就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而建筑物在建成之前,业主只有想法和要求,最终实现要靠设计和施工等漫长的过程。业主最关心的是建筑物的投资,同时还会关心使用过程产生的种种费用。因此,我们在完成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技术的合理性,也必须考虑所采用的设计方案的投资和运行费用是否在业主的承受范围之内。一句话,要衡量设计方案的性价比。因此,作为设计人员,必须要懂得一点经济问题。
1.9设计开始前需要和建筑业主交流和沟通
这里,笔者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和业主沟通的重要性。有一位年轻同行要完成一个私人会所的暖通空调设计。会所是一幢3层的建筑物,建筑面积只有4000m2。看了建筑平面图,房间的布局也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他初步确定了方案,就准备计算和画图。但笔者认为,这种私人会所虽然面积不大,但业主往往会有独特的想法和要求,因此建议他先和业主沟通一下,听听想法后再确定方案。而同行在经过与业主的沟通交流后,了解到这个会所确实有几点特别之处,并同业主共同明确了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业主计划在地下室设一个红酒窖,而酒窖需要特殊的温、湿度环境,是一般空调系统所不能保证的,需要布置专用的设备。
(2)雪茄品鉴区需要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
(3)餐厅、客房里的家具全部是名贵的红木家具,要求房间常年保持适宜的湿度。在此我们发现,如果我们不去和业主沟通,只是按照常规的想法去完成设计,是无法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的。其结果或者需要我们修改设计,或者业主认为你不专业,另请高明。由此可见,与业主的沟通在建筑设计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0 引言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在许多国家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故在各行各业、社会管理和民生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物流是物联网较早落地的行业之一,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数据的采集和传播具备高效性、准确性以及安全性,而物联网技术恰恰具备这些功能,因此,将物联网应用在物流领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物联网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对物品生产、配送、仓储、销售等环节的监控水平,改变了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对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物流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智能终端的新型物流业务中,结合实际需要,配备无线网络环境和条形码技术,可以随时掌握物流链的任意节点上货物的情况,大大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企业的管理,在物流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 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网络、广域网或局域网等信息承载体,让一些相对零散的普通物理对象能够通过某种连接来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即物物相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物联网有许多广泛的用途,用途涵盖:政府工作、公共的安全、智能家居、消防安全、工业监测、交通运输、环保领域、健康管理、花卉栽培、水质管理、食品安全、老人护理、国防安全和防控管理等多个领域,本文主要探讨其在现代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及其使用到的关键技术。
2 物联网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在现代物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1 运输过程的智能管理
目前,物联网的GPS/GIS卫星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智能物流中已展开应用,以便实时了解关注对象的位置与状态,建立可视化的智能系统。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实时实现对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目前,有些技术比较先进的物流公司或企业大都建立与配备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定位与温度实时监控等,初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通过在运输路线上布置一些网络节点,当装有相应标签或传感器等设备的货车经过时,便可获知其运输的路线、时间、货物等相关信息,使后台管理者实现可视化管理。也可以通过定位技术定时取得位置信息,监管货物动态。
2.2 产品的可追溯性管理
应用物联网建立可追溯的智能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在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责任追究的功能。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可追溯网络系统的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应当加快全面推进。目前,这些智能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和领域已有很多成功应用,比如,将物联网中的视频技术镶嵌在生产系统中,不仅能够实时监控产品的制造过程,而且可以事后进行查询。物联网在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2.3 智能自动的物流配送管理
运用基于传感、RFID、声、光、电、机、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在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全自动化管理,建立配送中心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网络,从而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管理。配送中心可以利用物联网中的RFID等技术,根据需要将电子标签贴在货物、托盘或者周转箱上面,通过物品信息的实时记录、处理,再结合物联网的智能处理系统,实现货物出入库、盘点、配送的一体化管理。目前,很多的配送中心在货物装载和卸车上采用智能机器人、激光或磁性无人搬运车来进行作业和物品的搬运,采用自动化的分拣来作业,包括出入库也是自动化的机械来操作,使得物流配送作业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2.4 企业的智慧供应链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提出较高要求。面对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准确预测客户需求等问题是企业经常遇到的,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后勤保障网络系统支持。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各个物流供应链的参与者可以按照预定的权限和流程各行其事,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信息流无缝链接,既可分工协作,又相对独立。
3 物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3.1 传感器技术
这是计算机的一种关键技术。绝大部分的计算机现在能够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计算机都是需要用传感器来把模拟信号
换成数字信号的,这样计算机才能处理。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共同构成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3.2 RFID技术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也是一种传感器技术该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目前RFID技术应用很广,如: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RFID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中同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3 嵌入式技术
嵌入式技术执行专用功能并被内部计算机控制的设备或者系统。嵌入式系统不能使用通用型计算机,而且运行的是固化的软件,用术语表示就是固件(firmware),终端用户很难或者不可能改变固件。这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嵌入式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作为装置或设备的一部分。通常,嵌入式系统是一个嵌入式处理器控制板,有控制程序存储在ROM中。事实上,带有数字接口的设备有很多都是这样的,比如录像机、汽车、手表、微波炉等,都使用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有一些还包含操作系统,不过大多数嵌入式系统都是是由单个程序实现整个控制逻辑。近年来嵌入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嵌入式产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彼此之间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如很多行业:军工产业、手机厂家、平板及车载导航、数字电视、多媒体终端、网关等。嵌入式系统正在逐渐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生产以及国防的发展。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有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与作用。
4 结论
物联网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很快就会进入规模发展阶段,物联网的发展将对提升很多产业的经济附加值,促进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广泛,它正推动着物流行业的变革,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随着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研发基地的建立,更多的行业应用等多项工作的推进,物联网将对物流业产生更强大的影响,这势必会带来智能化的物流配送链条、更敏捷的供应链、物流链条中商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物流的可追踪管理。我们相信,在物联网的发展带动下,一个更加智慧、便捷、高效的美好物流前景将很快实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076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新(1980-),男,天津市古文化街海河楼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 引言
随着智能化技术从大厦走向小区,迈进千家万户,进入各个商业街区,智能化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那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或模式才可以称得上是智能化管理呢?最近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提出了关于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基本概念,即:住宅小区智能化是利用4C(即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这一标准在商业街区同样适用。
1 智能化管理在商业街区管理中的需求
(1)业主方面对智能化管理的需求。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自己经营店铺的关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店铺面积、周边自然环境、交通、客流等方面,而是越来越关注自身权利的维护,对物业管理方面服务的品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这就需要物业管理方面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完善的物业管理解决方案。
(2)物业管理方面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成本持续增高,弱电、电子监控,各种智能化部件发展迅猛,质量不断提高,价格比较稳定并且稳中微降。因此,从物业管理成本上来看,通过实现智能化来减少人力成本是物业管理方实施智能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用智能化系统代替人力也更加便捷,更加有利于管理者的监督与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可以说是强化管理的物业管理者实施智能化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 智能化管理在商业街区管理中的具体实施
智能化物业管理与传统物业管理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智能化”。也就是说,它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物的功能,而且具有智能(或智慧)。“智能化”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拟人智能”特性或功能。智能化小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服务,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方便的管理、高效的监控和先进的通信方式。
智能化管理意味着:①对环境和使用功能的变化具有感知能力;
②具有传递、处理感知信号或信息的能力;
③具有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④具有作出决定,并且发出指令信息提供动作响应的能力。
智能化物业管理与传统的物业管理在根本目的上没有区别,都是为业主、用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创造物业最佳的综合效益。但由于管理对象的层次不同,服务对象(业主)对物业的使用、要求等不同,二者在内容上必然会有所不同。
智能物业由于采用了高度的自动化装备和先进的信息通信与处理设备,能全面获取物业的环境、人流、业务、财务及设备运行状况等信息,有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手段,所以在管理上更要科学规范、优质高效。可以把智能化物业管理看成是在传统物业管理服务内容上的提升,这种提升也就是“智能化”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各种智能化设备系统的自动监控和集中远程管理
传统的设备管理如设备运行状况监测,只可能靠人工现场巡查、看护,而实行智能化管理只需在中央监控室便可了解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调节设备的运行,并可根据设备自动报警信号显示故障区,迅速启用备用设备线路或及时到位抢修,确保大厦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还可根据自动记录下来的设备状况信息自动安排维护、检修周期、电脑显示等。这种集中远程自动监控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管理维护效率,确保了物业设备的正常使用。
2.2 保安、消防、停车管理高度自动化
保安、消防、停车管理均是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往往需占用大量人力。配备完善智能系统的物业,可以实现保安、消防自动监控,减少大量一线巡视人员。如保安方面,可以用电视监控系统监控物业大堂、电梯、楼梯、走廊、出入口、停车场等重要部位,用红外探测系统探测有无非法越界进入物业区域的现象,并向中心监控室报警,用电子巡更系统记录保安巡视情况,门禁系统自动识别来人有无进入资格;消防方面,全套探测报警设备可以自动探测有无火灾苗头,自动报警,显示异常部位,管理人员可在中心监控室切断相关部位电源,启动防火灭火设备,指挥人员及时到位灭火救险;停车管理方面,智能化的停车收费系统可以做到自动识别月保还是临保车辆(通过感应车头标签),实现自动计时,收费放行。
2.3 三表自动计量,各种收费一卡通
智能抄表系统可以免去人工挨家挨户上门抄表的烦琐,实现多表数据自动采集、传输、计费。配以一卡通系统又可以免去管理人员上门收费或用户到指定地点交费的不便,住户只需手持一卡便可通过刷卡交费(包括物业管理费)。
2.4 管理服务网络化、信息化
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配置,使得物业管理服务与被服务双方的信息交互沟通更加便捷。物业公司可以快速查、记用户网上提出的服务要求(报修各种代办服务项目)与投诉,及时给予答复;可以网上通知、公告,催交费用,催办有关事项,征集管理意见、建议,组织网上文娱活动等。这种物业信息化管理程度的提高,无疑会改变传统的管理服务方式,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
2.5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是能对物业管理各种事物进行信息处理(收集、存储、加工、传递等)并维护和使用,反映物业管理企业运行状况,辅助企业决策,促进企业实现规划目标,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专用于物业管理企业处理物业管理各种事物的专向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一整套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应用软件以及物业管理事物处理专用软件。
当前趋势是要把更多的兴趣和注意力放在与外界沟通、信息服务、安全防范、物业管理等方面,正是适应这种社会需求,智能小区应运而生。
智能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功能设置一般应该根据市场定位的不同(是中档还是高档)而不同。主要包括安防监控、门禁管理、计算机网络、家庭安防报警、三表出户、现代通信、有线电视、设备监控、小区一卡通、计算机物业管理等智能化子系统,以及小区电子大屏幕、背景音乐、电子商务、信息服务、VCD点播等。其中智能小区安防、通讯及网络是智能小区首先考虑的问题。智能大厦多数人比较熟悉,但对于住宅小区智能化并不是简单的智能大厦的功能复制,这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住宅有其特殊的方面,它需要将住宅内越来越多的设备、系统统筹管理,使其能具备智能化的功能,从而创造舒适健康的环境,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通信功能,包括语音、文字、图像的传输。
智能化小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服务,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方便的管理、高效的监控和先进的通信方式。信息服务突出体现在计算机网络上,这对小区网络的硬件建设提出了要求。目前,带宽问题是制约网络发展的瓶颈,宽带技术的逐步应用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有关权威机构预测,宽带网络在未来几年里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届时网络发展将真正进入到大众家庭。智能产品实现功能的方式一般都是在小区内建立智能控制网络,利用此网络来实现家庭智能控制器。
智能小区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形成智能住宅。智能住宅是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安防装置,通过家庭总线连接到智能控制网络上进行集中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这些功能都是通过家庭控制器来实现的,家庭控制器则是通过智能控制器来实现的,家庭控制器通过智能控制总系统提供各种服务功能、能和住宅以外的外部世界相连接。所以说家庭控制器既是智能住宅的“大脑”,又是小区智能管理网络系统的“神经元”。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胡裕华.效率、效益与质量——物业中的设备管理[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1998(1).
[2] 张红,龙奋杰,李常庚.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建筑经济,2002(4).
[3] 戴骏.小区的智能化系统设计[J].当代建设,2002(6).
[4] 杨成汉,张奕先,段渊古.城市街道建筑色彩景观规划设计——以北京市北苑路街道整治改造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11).
[5] 陶士康,王张华,管章志,等.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J].安徽地质,2006(4).
[6] 姜红.试论当代中国的社会流行语[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113-02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它最早是由瑞士著名学者皮亚杰提出来的,而后科尔伯格、维果茨基等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其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正逐渐地被应用到课堂中。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当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在具体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辅助手段,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激活化学课堂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情境创设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展现与学习内容相符的情景和环境使知识得以呈现及应用。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意识,形成学习任务,从而开展一系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如,在《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学习中,笔者先给学生看了一则关于氯气泄露的新闻。新闻中描述一只液氯钢瓶发生氯气泄漏,造成附近9名老人被熏倒,方圆百米内的植物枯萎。事故发生后,消防队员身穿防化服头戴防毒面具,将钢瓶推到旁边的一个石灰池,并不停用水枪稀释气体。由此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进行导入,并结合这一则新闻报导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
(1)老人被熏倒、植物枯黄的原因是什么?
(2)消防人员为什么把钢瓶推进石灰池中?
(3)如果你恰好在事故现场,该如何自救?
问题提出来后,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纷纷议论,各种猜测由此产生。学生更加迫切地想要寻找到答案,形成探究的心理氛围。
二、引导组织协作、会话,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协作会话中,教师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之间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彼此进行交流,彼此分享,使得每一个参与者的思维和智慧得到广泛的共享。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协作会话,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有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因此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动的课堂环境,让他们重视合作,追求一种自我思想的自由,让他们更愿意去探讨这些任务,接受对当前认知的一种挑战。
如在学习SO2时,由S的化合价及其所属氧化物提出问题,推测SO2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学生经过交流得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4,居于中间价态,推测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又因为SO2属酸性氧化物,可推测其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教师接着提出:SO2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否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这些化学性质呢?学生经过交流与讨论,联系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设计了几个验证方案,并讨论了其可行性,最终进行了以下实验验证:
将SO2分别通入①氯水,②溴水,③H2S气体,④水(滴加紫色石蕊试液),⑤酸性KMnO4溶液,⑥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
小组成员一起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最后得出结论:SO2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在这一系列的交流和探究中,相关的知识得以巩固。
实践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必须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才能得到加强。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要参加实践,告诉学生,这样做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形成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关注原有认知结构,促使学生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新知识的时候,会自觉地把新知识吸收进来并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内,这就是认知中的“同化”过程;而当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同化新信息的时候,学生则必须对认知结构进行相应的重组与改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认知中的“顺应”过程。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水都是用来灭火的,但是在学习Na2O2时,“滴水生火”这个实验了他们原来的认知,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联系初中学过的知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①有可燃物,②有氧气或空气,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此可以推测Na2O2与H2O反应放出氧气,并放热使棉花达到了着火点,所以滴入水后包裹着Na2O2的棉花着火了。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Na2O2与H2O反应放出热量并且放出O2呢?此时分组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在试管中加入少量Na2O2,滴入少量水,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发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手轻触试管外壁发现试管壁发热。由此,同学们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意识到水不仅能灭火还能生火,所以Na2O2着火的时候不能用水来扑灭。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与意义的诠释者、创造者与发明者,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协作与会话交流主动建构知识、创造知识,了解学生认知结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合作,共同成长。
【参考资料】
[1]布鲁克斯(美),范玮译.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
1.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杨子江(2010)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2010)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2010)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2010)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2010)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4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贾凯(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2007)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2010)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2010)在“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技术催生革命”、“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2010)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2010)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RFID-MP),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2010)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2010)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SOA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2010)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2010)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2010)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2010)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2010)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2010)认为物联网时代的“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2007)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2010)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2010)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2007)提出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2006)提出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2007)提出RFID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Decker(2008)设计了SmartItems(智能物料项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2009)研究了RFID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2010)提出RFID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2010)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2010)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2010)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J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Jedermann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2010)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2010)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2010)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2010)提出“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2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智慧”状态;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召回)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或者特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IC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2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应用)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4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3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处理)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1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2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3个方面:1)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价值”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3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1 建筑高度与层数的量化概念
美国著名高层建筑设计专家法・阿坎恩在他的著作中,把高层建筑定义为“其高度强烈地影响到布局、设计和使用的建筑,或者其高度创造了与一定地区和时期存在的在施工和使用方面有着不同条件的建筑”。给高层建筑以确切的定义,对城市规划、环境质量、城市减灾、建筑与结构设计、设备、材料与施工技术、社会经济效益、地域建筑文化影响等方面都十分重要。它反映着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认识、理解水平、设计概念、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认同基础。多少层以上或高度为多高的建筑物才称为高层建筑世界各国基于本国的经济技术条件及消防装备等具体情况不同,对高建筑起始高度的定义也不一致。我国规定,高层建筑包括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不包括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联合国在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对高层建筑的定义取得了较统一的认识,并把高层建筑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高层建筑:9―16层(最高到50m);
第二类高层建筑:17―25层(最高到75m);
第三类高层建筑:26―40层(最高到100m);
第四类高层建筑:40层以上(最高到100m以上)。
2 结构技术与设备综合化的概念
高层建筑的结构功能是建筑承受荷载和抵抗侧移的能力,同时也是建筑体量组成及结构艺术表达的基础。在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中,高层建筑的形式可谓最为复杂,这是因为它和许多学科密切相关,又常常和各种设计要求发生矛盾和冲突。现代高层建筑由于高度的竟争变得越来越纤细,所产生的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影响就愈大,因此抵抗这些荷载的结构是高层建筑设计考虑的基本方面,其结构的效能性、经济性和艺术美学效应都与高层建筑形式创意密切相关。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者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要与结构工程师及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场地地质状况,高层建筑承受外力条件以及施工效率等因素,探求一个最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然而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必须由建筑设计者率先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在进行建筑功能、环境创意及造型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者必须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抗震、抗风等安全性要求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力求实现设计者的美学愿望与艺术表现。
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是在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风力作用、温度作用、场地岩土特征、结构的真实效应和一些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去指导建筑设计,一般来说,概念设计往往比“计算设计”更为重要。
了解高层建筑结构理论并掌握结构体系性质的建筑设计者,在方案创作的立意构思阶段就能与结构工程师息息相通,提出合理的布局,采用共同的工程学语言与图式,从而产生较优的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者在高层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就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房子的“骨架”怎样构成?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不同层数、高度的高层建筑必定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平面规模和尺寸与之对应,否则就会不合理、不经济、不相宜。在平面中的表现方式,结构对建筑功能组织和平面布局的影响,不同结构形式的不同特性和适用范围等等,在建筑设计者看来可能比其他方面理解、掌握结构设计知识来得更直接,与自身目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一观察点的选择可能与结构工程师不同,但对建筑设计者而言或许更为有效。高层建筑是结合大量设备系统的协调集合体,其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安排这些系统的原则。为了发挥效能,必须具有高度逻辑性、简单、明了与直接,这些系统清楚的表明其组成部分是不一样的。对于建筑设计者而言,与结构技术一样,各设备系统的概念设计比其详细设计、“计算设计”更为实用。例如,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者应了解各类型的高层建筑应配备那些设备系统,明了那些设备用房是必须配备的,明了相应的布局要求、相应的面积、空间要求等。建筑设计者在概念设计的引导下,将结构技术与设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有可能产生合理、优美的高层建筑。
3 建筑文化与环境的优化概念
高层建筑的功能可因时、因事、因地而不同,有着各种各样的使用功能。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诸如高层住宅、旅馆、写字楼、科教建筑,电讯建筑以及高层工业建筑等,在其筹划、创意、实施方案、设计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也无不追寻这些功能构架,它与早期功能主义思潮相比,无疑现代人的功能创意具有超越时代观念的、开放型的功能机制,表现出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观念,体现出建筑文化与环境的优化概念。
尺度庞大、壮观的高层建筑,特别是以组群或街区高层建筑群体出现的地区,高层建筑是城市中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建筑体形对城市空间产生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对于生活其间的人们来说,环境质量及空间艺术感受又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准。人们利用各种筹划环境空间的手段,为高层建筑提供一个新的使用空间,改变着局部环境和地段小气候若能遵循协调原则将新建筑纳入到环境中,将能创造出优美的新环境。
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出发,高层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平面空间布局,及至环境策划等方面,在使城市面貌和社会行为模式发生各种深刻质地和机理变化的同时,既塑造着城市自身的形象,又重新塑造着生活其中的人,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价值观念,从心理、生理、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撞击着人类生存的一系列具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因此高层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平面空间布局不应是一般工程技术的功利主义结果,而应是人本主义与技术主义实利与审美、理性与感性、人工与自然、现代化与人类天性短期利益与长远经济、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平衡,从而,体现新的建筑文化,创造新的优美环境。
4 设计者创造力及设计意识的概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32-03
对于公安部门来说,多种业务工作,譬如户政管理、公共复杂场所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公安保卫工作、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外部事务管理,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违法违纪预防等内部事务管理,都渗透着谎言的识别过程。在公安专业开设《谎言识别技术》课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
对于侦查部门来说,侦查案件的过程,就是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与被害人的过程。面临心存侥幸的犯罪嫌疑人,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假装无辜,鸣冤叫屈;二是假装老实,表面坦白认罪,实际上避重就轻。证人与被害人可能因为某种利益或威胁做假证、说假话。因此,对于侦查专业的学生而言,谎言识别技术是一门重要的职业技能。掌握谎言识别技术,等于增添一种新型装备,可节省办案时间、缩小侦查范围,提高破案的效率与准确率。
《谎言的识别技术》是一门综合型、应用型课程。谎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说谎者自有说谎者的逻辑、说谎者的哲学、说谎者的心理、说谎者的策略、说谎者的生理过程。因此,谎言的识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任务,它涉及到人类所有的言语经验和生活经验,涉及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谎言的识别需要应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谎言识别的理论与技术也能成为这些学科发展的借鉴。
《谎言的识别技术》可作为公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旨在根据公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要求,指导学生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本课程的新发展及其应用前景有一定的了解,在谎言识别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谎言识别技术》要广泛吸收理论界最新科研成果与公安基层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应用性,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缜密,突出课程的专业特色。其结构包括四大模块。
一、理论建设模块
在这一部分,应该建立一个明确而又统一的概念体系。这是任何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基础。纵观有关谎言与谎言识别的研究,长期以来,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带有共性的基本概念,譬如:假话、欺骗、谎言,真话、实话,线索、迹象、指征,等等,忽视了对这些概念本质与特殊性的研究,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概念上的混淆和误解。因此,教学伊始,首先应该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对相关概念进行区别性的描述与界定。
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教学对象,下一步就是建立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完整实用的分类体系。谎言的分类体系能为具体谎言的定性提供名称与依据,为谎言的描述提供明晰的表达手段,为谎言的比较提供严谨的概念工具,为谎言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分析框架和核心程序,为谎言的识别提供更本质的线索。[1]其次,关于谎言的道德价值判断,需要一个辩证、客观的衡量标准,不能莫衷一是,带有片面性与情绪化;另外,关于谎言的根源,长期以来有多种视角的讨论,乍看似乎有着复杂多样的动因,其实需要探索深层次的人性理据。作为一门新设课程,《谎言识别技术》要对以上重要的、基本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探究,方能奠定坚实的科学框架。
二、历史回顾模块
回顾人类谎言识别的发展史,可以以史为鉴,辨得失,明方向。人类识别谎言的历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同步的,对应于人类的神权时代、皇权时代、人权时代,人类的识谎方法经历了历历分明的三个阶段――神识法、刑识法、仪器识法。人识法贯穿于三个阶段,并在刑识法与仪器识法之间的空白时段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神识法”始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经历了“神誓法”、“神裁法”两个阶段。“神誓法”,即当事人及其辅助人以向神灵宣誓或发诅咒的方式来证明其所提供的事实或者提出的主张是真实的证明方法;如果神誓法还不足为信,就采用“神判法”,让被怀疑的一方在神的面前经受火、毒、猛兽等危险的考验,让神灵帮助裁断真假是非;“刑识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刑讯逼供,是用肉刑或变相肉刑、精神折磨等手段识别言语真假、逼取真实口供的方法,是东西方封建社会一种普遍、合法的取证手段;仪器识法是借助仪器设备识别谎言的方法,即人们常说的“心理测试”、“谎言测试”,始于19世纪晚期,现至少应用于65个国家的警察部门。神识法、刑识法、仪器识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理:把人置于某种生理的、心理的高压之下,迫使人泄露说谎的痕迹。
“人识法”,则是不借助任何外在手段,只依靠人自身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判断言语真假的方法,如观察法、逻辑推理法、联想刺激法,等等。人识法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刺激观察法。可见,观察一个人在强烈的外在刺激下言行的、生理的变化,是亘古以来人类识别谎言最主要的思路。[2]至于如何在法律、制度与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地通过刺激当事人创造谎言识别的条件,则是这门学科亟需探索的新课题。
三、指征归纳模块
《谎言的识别技术》应该归纳谎言的偏离指征。谎言的指征是说谎人没能控制住的、能为外人观察到的所有言语的、非言语的破绽。它有四个特点:①偏离性――是对实话指征的背离与违反;②与说谎行为的共现性――当谎言的指征出现时,说谎行为存在的概率极高;③失控性――不是说谎人有意流露的痕迹,而是说谎人没能控制住的痕迹;④可识别性――谎言的指征体现在说谎人的言语与非言语里,可为外人察觉并识别。
谎言的偏离指征虽然不是谎言识别的唯一依据,但是谎言识别的重要依据;虽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与情景差异,但是也有它的共性与规律;虽然不可能进行完全归纳,但进行相对系统的不完全归纳还是可行的。[3]学界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列举一些可能出现的指征,分析一些常见的指征,以现象的描述居多,而理论的说明偏少,无法解释某些截然对立的指征。《谎言的识别技术》宜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甄别与归纳工作,并找出指征与指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技术识别模块
已有的谎言识别方法,有的已完成其历史任务,譬如神识法;有的是对人性的摧残,譬如刑识法;有的难免主观,如单独的观察法与逻辑推理;有的存在适应范围的限制,如CBCA是专为儿童设计的,笔迹分析法只能用于书面谎言,真实监控对很久以前的事件不具有操作性,仪器识法与催眠法不适合无辜的老百姓。面对多因素、强干扰的环境与心理素质高、自控能力强的说谎人,上述识别方法都显得无能为力。[4]
《谎言的识别技术》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可操作的谎言识别模式。近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谎言与谎言识别的研究,提出一种崭新的谎言识别方法――全息审查偏离法。构建言语全息论、谎言全息论以作为全息审查偏离法的理论依据,还探讨了把握全息、发现偏离的内容与途径。笔者认为,对于谎言的识别来说,全息级较高的全息元是人的经历、身份、身体、个性与说话习惯,详细分析了这些全息元的重要性、对说谎的影响;探究了把握全息的三种可行性途径――通过平时的了解积累;利用档案材料;通过聊天;发现偏离的三种可行性方法――直觉捕捉法、观察显疑法、刺激观察法。最后,通过探讨全息审查偏离法的规则得知:如果言语中被发现的偏离全部在全息中找到了说谎以外的原因,即被证明其存在具有正常性、合理性,那么,该偏离就被全息证“伪”――说明实质上并非说谎性偏离,被鉴定的言语对象由此被认定为“实话”。如果言语中被发现的偏离有且至少有一项与全息形成矛盾、冲突,即其存在具有反常性、不可能性,那么,该偏离就被全息证“实”的确是“偏离”,被鉴定的言语对象因此而被认定为“谎话”。实践证明,全息审查偏离法的思路是符合逻辑规律的,其过程可以用文字描述、固定,经得起推敲与反证,具有一定的的普适性与操作性。[4]
在教学方法上,《谎言识别技术》应当密切结合当前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以学为用,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实行教、学、练、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期末考核应综合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为今后运用谎言识别技术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羊芙葳.谎言的多视角分类体系及其意义[J].语言研究,2012,(3).
Abstract: in the 21 st century,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 worldwide attention, today, with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destroyed, motivated by ecological ideas in the layer of ripple, related to social each corners, hongcun these ancient village building with its unique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construction model and so on, also along on the waves.
Keywords: ecological living environment, the ancient villag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本文以典型的安徽宏村为例,从环境、建筑、水等几个方面研究生态居住环境,由点到面,思索我国现代居住区的建筑与规划设计。
《宅经》里说:“宅以形式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这是一种把建筑与当地地形、水文、日照、植被等生态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观。
今天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引发了环境的污染,虽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人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居环境的日益恶化以致于人们又重新关注起了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追求“诗意的居住”之环境。
宏村传统民居建筑群就是这样呈现出一个典型的具有良好生态意义的环境空间,它关于环境的选择,住宅形态的分析等都反映了实际生活的利弊,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生活经验总结。
它融宗教及民间信仰、神话与艺术及日常行为于一体,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朴素的自然环境观的理解以及对理想居住模式的追求,这种“原生态”模式深藏于每个人,在每个民族及每一个文化之中,往往不自觉的引导着人们,所以揭示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模式及其深层含义,对现代人类追求居所和居住环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一、宏村居住环境的生态分析
1、平面布局
宏村传统民居聚落的选址是北面有山相靠,左右各有两山,而南向前景开阔,远处又有山峰遥相呼应;涓涓水流从山间流出,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多层次,形成群山环绕之势,如此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背山面水的吉地,这样的环境用现代景观学,生态学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从观察村落选址来看,表现为以下特征,其一,是资源特征,即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植被茂密。其二,是空间结构特征,即建筑群落空间布局依山就势,充分的结合地形地貌。
其具有仿生学原理的布局方式,巧妙的利用了地形,使村落与自然环境成为有机整体。 (图一)
2、建筑空间
整体上看,宏村建筑空间在形式上多样,建筑空间偏重于序列,单体则十分简单,是一种具有不定义性的空间形态,其空间排列和组合呈现以下特点:
一方面,以“点”形态建构空间核心,以点为中心,向外拓展延伸构建空间体系,如月沼处宅居群的空间布局便是如此;以“线”形态构建空间走向和结构脉络,以通道为骨架组织空间序列,形成多层次空间主体;以“面”(围墙、围合的建筑、自然山川作为界限)形态构建具有封闭型态的活动空间;以“群”形态构建具有围合关系的内向群体空间,在空间构成中以祠堂等公共建筑和转折空间引向主体建筑群的组合空间。
另一方面,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的形式并存,不同于西方建筑注重建筑单体空间的特征。从室内私密空间到巷弄的半私密性空间,再到街道广场等公共性空间,都坚持做到尺度合适、人性设计,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为尊重人的步行局限而设。如:作为公共活动主要承载空间的街巷空间,是古村落内的服务性物流通道,并为约定俗成之商业行为提供场所。祠堂前的广场、桥头集茶肆酒楼成为公共社交场所。街巷空间的实体满足了居民对村落空间的最基本需求,使人对村落建立特殊空间关系,并对空间产生心里归属和认同感,是居民精神空间不可缺失的层次,这也是宏村整体空间具有复合、多义的特性,这种模糊空间与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特点相适应,并衍生出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古村落物质结构与居民心理结构在形式上产生“同构”,达到空间的共鸣。
3、人性化空间
在巷道立面的整体中,门窗的组合是一种基本概念,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存在,并且和入口铺地的形式对应着。巷道的立面带基本上就是这一概念主体的变奏,户与户的分界是巷道中最生动的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这种空间结构组合直接通向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如果还考虑到宏村巷道中10:1的高宽比例和巷道平均小于2米这一事实,那么透视法就必然的被连续的场效应取代了。行走者体会到的不是几何学、投影学的关系,而是拓朴学的关系,这与我们在巷道中的视觉体验是一致的。
4、水的设计
宏村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们天然具有亲水性,水体处理也是环境美的重要因素,水面能带来气候的改变、植物的生长、光影浮动的美学效果等等,所以凡是有水的古村落必然要保护他们的水系,一是发展农业需要灌溉,需要泄水排涝;二是需要生活用水,浣洗、消防、排水、调节温度和湿度等。水系的存在产生了连通村中的石板路、园林院落、广场门楼等,为村民提供了休憩、交往的公共空间。 (图二)
二、对当代住区的启示
住区环境设计考虑生态调节,不仅要满足居民亲近自然,而且考虑当代现实需要和技术的同时,将古人对自然改造的智慧进行提取,发掘文化内涵。对宏村的初步研究引发了笔者对解决古今设计思路的相关性的关注。
从宏村的村落—建筑—环境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系,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必然是任何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自然相互作用的好、科学和诗意结合的自然、不勉强、不做作,就必然能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
1、空间演绎
其视觉景观处理手法主要从人的视觉感受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来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2、人居场所
生态特质,即提倡利用当地材料和本土植物,整合小区的环境。
低碳策略,采用掘地开池,有利于排蓄雨水、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结合水生植物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3、场所精神
现代住区设计融入时代精神,强调人的场所感,表现新时代明朗、开放、轻松的氛围。
文脉,即强调空间上的延续性与整体性,保持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将现代住区的自然与艺术完美结合。
三、实例联系
兖州南关片区居住区建筑规划设计
概况
基地位于兖州老区南部,南湖城河路以南,师范南部以北,龙桥南路以东、泗河以西,规划面积为101.9HA。
基地空间狭小,人口密度大,建筑破败,以三类居住及弃置地为主,城市东部由于铁路分割,使得城市东部与泗河景观带受到了隔断,城市南部区域紧邻泗河的区域成为了泗河滨水带的最佳地段;烈士陵园带来的休闲、游憩、商业氛围等。(图三)
设计理念
贯穿新都市主义设计思想,打造具有情感魅力的居住传奇
适度围合邻里空间、混合的功能设置、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便捷的步行系
统以及空间变化形成的历史感,将给居民及外来者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
宜居社区
在充分分析地块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周边设施及优越的生态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以泗河及核心岛为生态屏障,创建宜居社区。
功能复合
以商业街、酒吧街及沿街商业的形式,打造集居住、商业、文化、休闲、娱乐及游憩等多功能复合型社区。
结合传统文化,赋予场所设计主题,打造具有灵魂的物业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并将文化概念贯穿规划、建筑、景观灯设计各环节,全面营造文化氛围。
端信九州,尚品锦园,和谐之居,生态社区。
文化融合
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融合兖州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出兖州端信之邦、圣贤文化、诗歌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等文化特征。
多重设计元素
以城市意向五元素为指导,设计中生态廊道、轴线联系各个地标节点,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打造特色文化游憩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特色。
(3)空间模式的研究
提供多样化的居住环境,强调城市空间轴线的延续性,强调与泗河滨水景观的关系,注重标志性构筑物的节点设计。
提供充足的停车空间
开放河道空间强化公众使用
创造一系列公建与空间节点
保留、强化通往泗河方向的绿色廊道(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