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0 11:35: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篇(1)

    1生态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省建设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本质上还是一种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把自然看成价值主体,是一种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方式,其理论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理念落实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否定上和遗留问题的整改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种解决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融合的综合体系,发展维度停留在现时性上,未充分考虑未来性,同时许多生态省建设口号响亮,但是践行不足,“生态”二字没有得到体现,因此,生态省建设迫切需要寻求先进理念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人类迫切改变自身发展需求以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理念,它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是拥有充实内涵的理念,不仅关注人类本身,更体现出自然的主体性,不仅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为未来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的指导下推进生态省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建设

    2.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规划的制定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地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2.2巩固生态建设成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期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几个省区,依靠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文化的弘扬和普及有机的结合起来。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赢”的有效途径,生态建设成效显着。将生态省建设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生态省建设,既巩固了生态建设的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统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为贵州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激发全省各族人民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为贵州省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了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

    3.1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生态省观念

    (1)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团队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开展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开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动员各部门人员认真学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成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3.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立生态省生态经济

    (1)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确保水源水质,减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对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为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搞好林业绿化工程,进行绿色通道建设。

    (2)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建立三大生态产业体系。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绿色建设,开发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重点推进生态服务业,建立生态服务业行业标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3.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体制转轨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法规保障体系。针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或者是法律依据不明晰的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行政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法规保障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生态省各项工作的展开。

    (2)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我国在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等方面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以期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成效。但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当前发展格局是个长远且艰难的任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的进行体制转轨和机制更新,形成阶段性的体制机制良性更替,又好又快的实现社会转型。

    (3)推进机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务中心。地方机构办事能力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先进观念推行的成败。因此要调整当前不合理的机构设置,转变政府开展工作的理念,推行服务型的政务中心,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间存在的矛盾,从人民、社会、自然的角度考虑利益分配机制。

    (4)鼓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确保生态文明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要鼓励民间生态组织、环保技术创新企业的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体系,实现三方互动,逐渐转变为以社会组织为主导、政府保障运行、广大人民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体系。

    3.4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生态省社会转型

    (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鼓励各单位、家庭树立生态文明的新型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倡导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

篇(2)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64-01

党的十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战略眼光,擎画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深入发展做出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部分,要发挥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加强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战略研究。

一、着眼战略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对三个战略举措具有引领作用。“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科学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还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引领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深化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认识,积极承担起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国际责任,实现共享发展。

二、涵蕴发展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领域的改革需要其他改革的协调推进和配合,因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有其必要性。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眼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树立六个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原则。特别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新跨越。

三、打牢制度基石,以全面依法治国规范生态文明建设

篇(3)

一、引言

党十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构成五位一体总布局,同时明确了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方式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性的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

二、我国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低碳”,随后“低碳”相关各种命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也都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推进低碳方面的建设。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首先以立法形式将低碳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这些对我国进行低碳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进行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首先体现在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碳经济陷入困境。我国产业结构自进入21世纪后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其次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挑战。很多专家已经论证了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推动者,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5%是因为全球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物质燃烧产生的,《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中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08年为385.2ppm,相比07年增加了2.0ppm,呈现上升趋势。

三、我国低碳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低碳发展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国走的是能源资源密集型发展之路,使得我国成为了能源消费大国,并且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2006到2009年之间,我国的煤炭消耗总量从15亿吨飙升到近28亿吨。在过去的8年里,全世界的碳排放总量增长了近三分之一,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07年已经成为了世界首位,总量达到59.6亿吨,超过了美国的58.2亿吨。未来几十年里,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钢铁、交通、能源、汽车、建材和化工等高耗能产业还将加速发展。

低碳发展是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不断加速,能源约束和环境污染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如此形势,我国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是低碳发展的实质所在,碳排放强度减小,最终促使人类文明由黑色的工业文明向绿色的生态文明转变。

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特征是主张人与自然关系协调,通过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来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的要求,能够尽快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高碳发展路径,不但大量消耗资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特别是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物质文明不断高度发达过程中,生态文明程度却相对很低,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走的是高碳发展路线,严重损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3]。

四、低碳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1.继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继续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先推荐节能减排项目,对减排目标未能按时完成的企业,给予限期进行整改或责令关闭。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遏制以能源消耗换经济增长,却无视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小的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有效地促进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3.发展新型能源及相关产业

面对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大大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现实局面,逐步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利于中国缓解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是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和利用绿色清洁能源技术,改善一次能源结构,改进能源供应和配送效率,从而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总体碳的排放[4]。“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不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柴生高.浅谈我国的能源现状及能源对策[J],中国外贸,2011(11)

篇(4)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建设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土地类型,城市下垫面由原来的农田、绿地、森林等土地覆盖类型转变成为水泥、沥青等不透水类型,不透水面不断扩大。加之城市“以排为主”的排水理念,使得雨水引发的多种问题见诸报端,例如雨水引起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雨水资源的白白流失等。

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很多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型。城市内地价寸土寸金,以及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区被迫向城市更搬迁,老旧工业园区逐渐被荒废,成为城市中人避之不及的危险区域。

1 LID技术概述

LID,即低影响开发,也称低冲击开发,是从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发展而来。LID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虽然从提出到现在仅有30年的时间,但由于其较低的成本、较强的适应性,环境友好,并且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设计、渗透、径流储存、生物滞留、过滤、低冲击景观等。

2 “棕地”概念概述

棕地,即英文“BroWnfield”的直译,它最早出现在1980年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中,主要是为了解决旧工业地上的土壤污染问题。依据该法的规定,棕地是一些不动产,而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者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

由于各国的国情国策以及所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国际上,各国对棕地的定义也是各有侧重。2002年美国对棕地的定义为:指因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危害性物质、污染物或致污物使得扩张、再开发或再利用变得复杂的不动产。而英国对棕地的定义则更加侧重于曾经被利用、目前闲置的土地。根据英国规划法,棕地(Brownfield)是相对于绿地(Greenfield)的一种规划术语。因此,它定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3 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棕地的治理和对LID技术的运用还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两个领域的结合有助于碰撞出全新的治理模式,对于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棕地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LID与棕地景观更新结合的优势包括:①提高景观功能性,使得区域内雨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削减雨水径流,削弱雨水洪峰,降低市政管网压力。②丰富棕地景观层次,提高棕地再开发用地规划的兼容性,增加棕地的市场价值、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③调节棕地微气候,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④拓展LID的使用范围,使LID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运用,扩大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4 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可行性

4.1 政策方面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突出位置。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大白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人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4.2 效益方面 LID理念强调的是通过自然生态的方法维持和恢复场地白然水文循环,对场地进行最小干预,控制开发强度。通过雨水设施与棕地现存白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代替传统单一的市政管网排放系统,这不仅可以减少后期对雨水管理的成本,还能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减少对棕地环境的二次破坏,具有非常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

篇(5)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水利部提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水生态保护,加快水利建设,建设生态水利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愈加迅速且具有时代性。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建设好生态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 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阶段,人们通过开发、利用、改造及控制河流等手段,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需求。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气候、土壤环境、地质、河流的水质水温、陆地环境及生物、人文环境、森林和植被等。我们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酷局面,这些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水利是十分不符的。

 

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改善或修复,以强调生态、服务生态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设计重点,更关注其生态效益。可以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2.1 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和综合型3类。从古至今,都有典型的工程案例,且其意义重大。例如中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因其疏河而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抵御了洪涝灾害的侵扰;典型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粮草运输,对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工程还以“三七分水”的形式实现了对湘江原河道的生态保护;都江堰是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历史悠久且效益显著,它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的结合,做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和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北方黄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以及小水电等。

 

2.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更要改善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还妥善保护环境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传统水利工程和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治水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3.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始终遵循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自我恢复能力、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等3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2.3.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仅要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要将其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工程既要满足整体系统的生态要求,还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方式和方法、后期管理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满足生态要求,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容设计,并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做好污、废水弃渣处理,加强工程环境监测,做好工区保护等。施工完成后,落实竣工后迹地恢复,并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施行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3 展望

 

篇(6)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诸如松花江水污染,云南阳宗海污染,大连原油泄漏及中东部地区遭受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严重雾霾天气等一系列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不仅损害当代人的利益,更损毁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民族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作为社会活动重要的参与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1生态文明建设下我国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1.1企业环境责任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企业面对日趋严峻的生存竞争,其环境责任质量水平的高低是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强化环境责任意识,与国际标准接轨,才能提升竞争力,树立正面的企业形象,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承担环境责任固然会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有利于形成无形资产,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进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和企业的竞争力相辅相成,企业在承担环境责任的过程中,将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本身的声誉和竞争力。

1.2履行环境责任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在以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前提下进行生产活动、以保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是可持续发展展开的通往成功之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自然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企业应该树立生态观念,以便国民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

2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自身层面

企业缺乏环境责任自觉意识。主要体现在:一是用非法手段争抢和没有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二是唯利是图,忽视环境保护;三是不尊重自然、随心所欲。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及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这迫切需要走有效利用资源、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模式。而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将有利于打破国际间的绿色壁垒,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形象,以此获得社会公众广泛认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不然,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下将被淘汰。

2.2政府层面

我国的环境立法不利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这是因为,我国的立法存在资源产权归属不清和不完善的资源价格体制问题。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不够。这表现在执法部门执法力度轻、效率低,从而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环境保护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甚至政企狼狈为奸的现象是当前立法部门必须正视与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以行政处罚为主,罚款了事的处罚治标不治本,不能动摇企业进行环境违法的决心,因为其违法所得的利益远远要大于处罚所应付的成本。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追求经济发展是其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政府部门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致使企业忽视环境责任,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过度利用资源,破坏环境。

3生态文明建设下我国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对策

3.1企业层面。企业应同时注重企业自身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意识提高,会给企业树立正面的形象,提高声誉,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企业是自然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失衡,产生不可逆转的的环境问题,企业也难逃劫难,因此,环境问题是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业文明的更高层次,是为避免重蹈工业文明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环境严重污染等弊端选择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促使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提高,使企业意识到粗放型的发展不适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走高效利用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竞争能力。

3.2政府方面。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是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环境法律法规,明细资源权属,健全资源价格定价机制,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二是加强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部门,以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对政府的不作为,加大惩戒力度,同时不以经济成就论英雄,建立多种相互制约的激励措施。三是加大民事和刑事处罚力度,两者结合,有效行使,使企业不能承担高昂的违法成本,让企业感受到真正的切肤之痛。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打造生态之城。政府考核机制更加人性化和制度化,不为GDP唯是,综合考量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态建设发展,以和谐为理念,打造生态经济之城。

结语:生态文明建设下对企业环境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期来看,企业会受到不利的影响,致使利润下降,成本增加。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更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转型。因此,理清生态文明与企业环境责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下企业环境责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刑秀凤.社会责任视域下的企业环境责任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08.

[2]髙宜新.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绿色责任的辩证思考[J].生态经济,2010(12).

[3]景屏.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中的中国企业环境责任[D].南京林业大学,2011,06.

篇(7)

我对学生们说:“我们的学校下坡后往南一直到黄河岸,其中间曾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小引河、老蟒河、新蟒河,在二十多年前,这三条河里还流水淙淙,鱼虾成群,特别是新蟒河,平时水质清澈,映照着蓝天、小鸟缓缓流动,其水可直接饮用。每到夏秋季节,三条河流便成了人们的乐园。大人小孩在半米深的河里戏水玩耍,捉鱼逮虾。波光粼粼的河水与河堤上旖旎的风光装扮了家乡人的梦境。若是天旱之时,人们便用抽水机用河水灌溉农田,确保农业丰收,这三条河为家乡的生存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许多乡镇蜂涌上马了造纸厂、化工厂、淀粉厂等,各种工业污水鱼贯而入三条清澈的河流,从此以后,三条河中水质污染,鱼虾灭绝,发展至今天,小引河和老蟒河已经干涸。新蟒河整日流淌着使人掩鼻的污水。由于河流干涸,造成地下水得不到补充,水位不断下降,机井越打越深,弥足珍贵的地下水源日渐减少,这不仅成为制约我们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更严重的是由于工业污水危害地下饮用水源,导致我们家乡的癌症和心脑血管发病率成暴涨趋势(具权威人士透露:我县癌症发病率已超过全国闻名的癌症高发区林州市)特别是沿河一带的居民,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形成了‘前半生拼命挣钱,后半生用钱买命’的惨痛现状,我们因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在制定政策上的短视行为,使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学生们听后议论纷纷,情绪激动,讨论热烈。有的提出了恢复往日河流清澈的具体措施,有的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条例让昔日美丽的滩区重现,有的建议向国家媒体部门呼吁“退耕还田”,大搞植树造林……,我被感动、被感染,为学生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学生们充分感觉到“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纷纷表示不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维护环境,爱护树木,低碳生活,而且还鼓励身边的人也应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尽职尽责。

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对今天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概念,那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我还向学生们介绍了现在某些地区破坏“生态文明”的事件。几天前中央电视台特别录制了节目,报道在我们国家还有不少的非法之徒,利欲熏心,整日出入深山老林,河滩湖泽,专门猎杀捕捉野生动物和鸟类,然后高价出售以谋取暴利,这些人无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蛀虫,而有些餐馆饭店为了招揽顾客,也常以野味特色吸人眼球。这些人可谓是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帮凶。

篇(8)

一、现代生态问题的凸显及生态伦理的兴起

1.现代生态问题的产生及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予以了较大重视,但是,现实情况告诉我们,我国的环境问题仍较为严峻。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草地、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0%,草原退化率更是惊人;另外,土地沙化、耕地减少的情况也相当令人担心,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耕种面积远远低于1亩的水准;而从水资源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全国性缺水已成为普遍现象;谈到环境,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严重而导致“雾霾”时常发生,高浓度、高频率发生的“雾霾”正是我国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写照;而且,在看到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资源的持续锐减,矿产资源与能源的供应紧张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这些严峻的环境形势不得不让我们看重生态文明建设,看重生态伦理建设。

2.关于生态问题产生的伦理探析:

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人们通常将这些生态问题的产生归结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困扰。但在真正探讨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那就应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解释,即改变人们的生态伦理道德认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行为。

3.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与生态伦理学的构建:

在生态危机的哲学认识层面,西方一直有两大基本派别,即人类为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终极的价值准则,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给予以非人形式存在的物体以道德关怀。这两大派别的理论丰富了有关生态伦理建设的思想,将这两种思想综合起来考虑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伴随生态危机的不断加深,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逐渐被确立起来。生态伦理学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建构正是要求对非人物体同样予以道德关怀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的重要体现。

二、关于生态伦理建设的现代价值分析

1.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构建生态伦理建设的直接功能就是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它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推动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

生态伦理建设重视对非人物体的道德关怀,那么,这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一贯的消费方式,讲究环保、绿色消费的理念将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日常消费观念当中。同时,可持续、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将被实践得更好。

3.环境正义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生态伦理建设对合理分配环境责任与环境利益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实现环境正义才能更好地处理环境保护问题。而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公平、正义正是广大社会群众所期望的。唯有公平,唯有正义,社会发展的轨迹才不致偏离了和谐的中心。

三、生态伦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分析

1.关于生态伦理的内涵及重要性分析:

生态伦理的内涵:生态伦理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国民良好的生态伦理素质,让每一个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思考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力争达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构建生态伦理的重要性:其一,严峻的环境形势是我们加快生态伦理建设步伐的主要动力;因为生态伦理对改观人们的生态观念有极大作用,从而也就对改善严峻的环境形势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二,国外的生态伦理经验告诉我们,要真正打造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也尤其重要;其三,我们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加强生态伦理是呵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手段;其四,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完善我国的体系。

2.关于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分析:真正要开展好生态伦理的有关工作,那么,就少不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而道德哲学理论支持与哲学理论支持就是生态伦理的有力后盾。道德哲学支持让生态伦理有了思考的视角,有力的内容;哲学支持让生态伦理有了的科学手段。

四、生态伦理的内容及方法途径

1.生态伦理的内容:

生态伦理是基于伦理学的视角来开展相关工作的,它大致包括生态道德观念、生态道德行为规范、生态伦理原则三个宏观内容。具体来讲,生态道德观念应涵括和谐的自然观念、生态系统论的观念、环境责任利益分配、生态伦理意识的经济发展观念等;道德行为规范应涵括科学消费观念、低代价发展观等方面;生态伦理原则应涵括整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与全面性原则。总之,生态伦理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生态伦理务必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借鉴他国经验,规范生态伦理内容。

2.生态伦理的方法途径:

其一,重视课堂理论时间,把握好课堂的教学进度;看重生态伦理的效果评估,科学调整方式;其二,重视课堂思想政治,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的灌注,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伦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三,加大生态伦理方面的制度建设,规范生态伦理的管理,切实落实生态伦理;其四,主动借助现代网络传媒的力量,加大有关生态伦理方面的知识宣传,增强生态伦理的社会影响力。有关生态伦理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对生态伦理方法的完善还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从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找方法。

五、结束语:

生态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少不了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伦理又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一大重要举措,上文有关生态伦理的产生原因、生态伦理理论建设基础,生态伦理内容、生态伦理的方法途径的探索还不够完美;对这些课题的完善还需要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奋斗下,加快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近在咫尺。(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04-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就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经济是指以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学原理,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既不会为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发展经济,而是努力使二者相协调,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考量之内,使经济建设不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

一、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的实践能力改造着自然,一方面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但由于过度的狩猎和采集,破坏了生物链,导致物种消失,食物来源短缺,使人们不得不迁往另一个地方,这是人们遇到的最早的生态问题,但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对此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加上对大片农田的需求,人类破坏了大片的森林,导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干预程度日益增加,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并以自然为物质基础,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准则,人类并不能无视它们,而是要尊重规律,使自然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顺应自然。发展生态经济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将人、经济、社会、生态纳入到一个整体中,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十报告指出,要取得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应当基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来绿化现代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建设以生态发展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两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传统经济转向生态经济。唯有生态经济,才能作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因为生态经济要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辅相成。因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题中之意。

二、我国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经济的认识存在不足和偏差

一是简单地把生态经济等同于环境保护,认为生态经济建设只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延续。实际上,生态经济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是一种超越传统经济的新形式。相对于传统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而言,生态经济是把整个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纳入考量之内,并利用生态学原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经济,真正做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把生态经济等同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其本质是利用生态原理构建经济系统,并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而循环经济重点在循环二字上,追求将经济活动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过程,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原则来发展经济。实际上,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态经济,但生态经济比循环经济形态更为复杂。

(二)生态科技欠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这时,就需要发展生态经济。我国的生态科技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由于我国生态经济建设还处于起步时期,企业对于生态技术开发的投入不够,加上人才有限,生产设备落后等因素,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我国在引进技术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基础性的研究欠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设备,这些都阻碍着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农业

篇(10)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来生存。”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置身于自然界当中, 无论他的能动性是多么巨大,要获得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自然为基础, 受自然物的制约。没有自然界,人就失去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可能性, 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类为了满足迅速膨胀的欲望,过度掠夺大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成为了人类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对过去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做了深刻的反思,意识到人类要自救只能通过建设生态文明。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同样面临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据国家有关统计显示, 2004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 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印度的1.65倍;我国一些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如石油达50%,钢铁达44%,铜达58%,铝达30%。如此下去,到2010 年,我国大部分重要资源将全部依赖进口。此外,我国污染排放每单位GDP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6倍,美国的6.1倍,印度的2.8倍;每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恶化,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因此,我们要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唤起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二)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要求

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取向引导,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把对象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而生态文明教育则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德育的新的历史重任。如果人类只顾眼前的利益,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造成的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破坏生态环境,那是危害他人及人类的不道德行为。相反当人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时,懂得生态善恶的评价标准,就会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真善美而付之行动,如爱护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江河湖畔等。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也体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而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将来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宰下,人类肆无忌惮地对大自然进行开发,直至频频发生的生态危机才引起人类对传统的这种思想进行反思,对传统的工业文明做出批判,应当追求生态文明这种绿色的文明,和大自然树立一种和谐共生的意识。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重新定位,体现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逐渐觉醒,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起较高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学会能够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使命感,从而促进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建议

(一)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课程体系

据调查,目前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 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也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加强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高校要深化课程改革,把绿色教育渗透到学校开设的专业当中。把《环境环境伦理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基础公共课程,把生态道德考核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手段之一。同时,开设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环境的现状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至上要义。其精髓主要是:尊崇自然“好生之德”,效法天地“厚德载物”。一是它生成养育了世界万物,人类才有了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二是自然界是最无私的;”三是自然界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无所不涵容,无所不承载。从而使千千万万异质异相的事物和谐相处,实现了多样性的统一。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把万物视为人类的朋友。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说:“禹之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这是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长。什么时候可砍伐呢? 《逸周书》说:“草木零落, 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若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 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毫不含糊…。这些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

(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创造融洽的氛围,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一是通过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举办以“人与环境”为题材的辩论竞赛、评选绿色班级与个人等;二是利用各种纪念日(周、节)开展相应的环保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立足校内、走进社区,开展科普活动;三是利用醒目的尊重自然、绿色消费、节能减排等标语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四是鼓励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寒暑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生态的社会调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目的地参观考察一些诸如土壤、河流等受污染的情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反思,进而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的热情,自觉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 下一篇: 司法改革的认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