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1 16:10: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营合作模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14-01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有效载体。寿光市作为我国蔬菜产业的“硅谷”,在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推动下,蔬菜产业逐渐从农业经济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条[1]。
1 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类型
1.1 龙头企业带动型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把分散的菜农集聚到一起而成立,企业通过蔬菜专业合作社与菜农建立购销关系。蔬菜专业合作社作为媒介,为菜农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和专业化培训,负责与龙头企业协商,维护菜农的合法权益。
1.2 能人大户创办型
以“大户+合作社+农户”为主要模式,由长期从事蔬菜生产、有较大影响力的蔬菜种植能手带领周边菜农组建而成。这类合作组织主要以从事农产品营销为主,能人大户在引导社员发展生产、进入市场、疏通产销环节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1.3 农村支部促进型
在村级组织或村干部的带领下,将村集体经济进行改造或带领全村及附近村专业生产大户共同组建的。合作社主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作为产权基础[2]。
1.4 特色产业主导型
以“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要模式,围绕寿光地区的蔬菜产业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依托基层农技、农机、兽医等涉农部门,组织相关产业领域的种养户、营销户和农技人员共同组建而成。这种合作组织充分利用涉农部门组织协调、技术服务的优势创办,具有先导性和示范性。
1.5 “农超对接”合作社
该销售模式完全甩开中间商的束缚,既能压缩成本,降低售价,又能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寻找农产品的最佳销售渠道,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寿光润物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山东省首家跨区从事蔬菜、瓜果种植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已在潍坊、烟台、日照、滨州、青岛等地成立合作社直营店达10家,开辟了合作社的销售新渠道。
2 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优劣势
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几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来看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不断地改进。
(1)龙头企业带动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户资金不足和对当事人构成有效的约束,生产计划性好,易与市场接轨。
(2)能人大户带动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经验丰富,容易带领菜农进行生产,且合作社主要由能人大户操纵,合作社决策效率高[3]。但其缺点是由于合作社的股权主要集中在能人大户,菜农的话语权少、参与性差、积极性不高,且合作社的运营过度依赖个人,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的错误。
(3)农村支部促进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要倡导菜农以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菜农参与到合作社的规划、发展,由农民变股东调动菜农的积极性[4-5]。其缺点是菜农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放心将自己的土地所有权转交出来。
(4)特色产业主导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该类合作社以品牌蔬菜生产为主,区域化优势明显,其缺点是过多依赖涉农部分的协调和扶持,且区域化明显,扩展空间小。
(5)“农超对接”合作社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售价,使菜农和消费者均受益,其缺点是进入超市、社区的门槛高,销售渠道的对接较为困难。
3 寿光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政府要积极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规定,加强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监督和资金扶持,创造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和规范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监督合作社各种规章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加大信贷服务,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完善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国际化。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向园区农业转型,实行生产标准、技术服务、生资供应、产品销售、质量检测“五统一”管理,实现农户由分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转变,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6]。
4 参考文献
[1] 包景慧,根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以内蒙古奈曼旗为例[J].北方经济,2008(14):68-69.
[2] 王宝菊.新农村建设中诸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3] 陈明星.国外农民专业合作和发展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9(6):8.
1.1分销协议模式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基础是双方的协议,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需要和银行的分支机构签订协议,约定由银行代为销售保险产品,而保险公司向银行需要支付事先约定的手续费。
1.2战略联盟模式银行与保险公司为了实现更大的利润,双方逐步开始结成战略性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战略联盟的结成往往伴随着双方资本纽带的建立,银保双方互相间的参控股以及合资企业的建立成为了双方合作长效机制的保证。
1.3合资模式合资模式即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二为一,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双方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从而形成连带利益关系以寻求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使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形成直接融合。
1.4金融控股模式金融控股模式是一种在金融综合经营下的模式,即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建立金融集团,往往以银行或保险为主要业务,然后建立金融控股的初步架构,在整个系统内,存在银行、保险以及其他业务的交叉销售,金融控股是银行保险合作的一种特殊形式,更多的不是两个相互独立主体之间的合作,而是同一主体下的深度合作。
1.5银行保险一体化模式随着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交叉持股、相互收购日益普遍,二者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管理运作平台合作逐步完善,二者的组织结构也会逐步走向融合,最后银行与保险公司会以金融集团形式出现,多元化金融集团是指主要业务涉足银行、保险、证券当中的两个领域,并接受两个以上监管部门的监管,需要满足不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集团。
2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合作模式概况
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合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1年开始,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高层领导就银行保险合作事宜互相沟通,双方的合作想法达成一定的共识,签署合作协议框架,并且进行基础性的业务合作。这一阶段是双方介入对方领域的开端,也是银行保险业务的开始。双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新华人寿只负责保单后期工作,农业银行只负责柜台销售,互相之间较为独立,没有很强的利益关联。第二阶段是从2002年开始,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开始深入合作,正式签署分销协议,较之前双方合作的覆盖面更广,双方的营销队伍有参与合作模式当中,银行保险渠道的产品也有所升级,银行保险业务已经可以有序地开展。这一个阶段是农业银行与新华人寿合作的中期阶段,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已经总结出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合作的层面越来越宽,合作的层次也约来越深。第三阶段就是从2005年开始,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签署战略协议,此阶段属于分销协议模式下高层次的合作,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合作已经不是单纯体现在银行保险业务的方面,双方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双方除了在保险销售方面合作,也在资金托管、销售人员管理模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合作。这其中就包括2005年新华人寿董事长承诺将新华人寿的所有资金交由农业银行托管,同时农业银行方面也表示要对新华人寿销售团队的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这一阶段已经属于分销协议模式下相对成熟的阶段,双方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在资金托管、团队建设方面已经成为“1+1”的模式。
3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现行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全国的银行保险市场中,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合作模式已经相对先进,二者的合作模式已经属于分销协议模式下的最高层。双方的合作已经到达了很高的深度,而且分销协议模式在农业银行与新华人寿的银行保险起步阶段发挥了突出作用,新华人寿的银行保险业务稳步攀升,但是在此种模式下,由于农行和新华人寿没有建立起深入的利益纽带,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很难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很容易出现合作短期化的问题。目前双方的合作依旧采用的是“1+多”的模式,也就是新华人寿不只是和农业银行合作,也可以和其他银行合作,同样农业银行除了可以和新华人寿合作也可以和其他的保险公司合作。在这种模式下银行更多的是处于优势地位,而新华人寿的竞争压力较大,承受着来自多家与农业银行合作的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导致保险公司之间陷入关于手续费的恶性竞争,此外这种模式对新华人寿推出多元化的银行保险产品设置了障碍,新华人寿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加吸引客户,更多采用储蓄分红型产品,不能设计并推出银保结合的特色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短期内不容易被接受。新产品的推出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利益,并不能为双方的长久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的产品设计方案。其次,由于现有模式下双方的合作仍处于浅层次的合作,导致双方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于销售人员。比如农业银行方面,对于销售人员关于银行保险的业务技能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农业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大多数为趸交型产品,而对相对复杂的对保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有突出作用的期缴产品则销售较少。最后,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合作缺乏后台信息技术支持,双方之间不能通过联网而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情况下双方共享的资源就会缺少时效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一部分客户的需求,从而削减了业务量。
4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模式的重新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45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念界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最早的时候是一些农民自己组建得一些小组织,并且这些组织互帮互助,但是它们的前提仍然是土地私有制,但是到了后期,由于所有制开始发生了变化,所以产生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重要得市场经济力量,能够推动农民走向市场经济,同时,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迎合了三农发展得需求,在商家和农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使得农村和城市之间加强了联系。
2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的现状分析
2.1 发展历史
全州县可以算是广西第一个互助组织的起源地,也可以算是合作社中的龙头,在1951年全州县进行以后,在进行1951年的以后,由于很多农民得到了土地,有了生产资料,所以他们对于生产极为热情,但是这也有很多困难,例如缺少劳动力等,这些都为生产带来困难,于是全州县派人下去调查,并向人们宣传的号召,但是因为缺少经验,大家盲目开荒,不做农活,遭到很多人反对,于是第1次组织就散伙了。区委书记对这个事情很重视,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举行会议,不久,在区委指导下,在蒋在球、蒋在龙等人的带领下,他们很快又搞起一个16户、51人的互助组,但由于户多人多,农活安排不合理,不到10d的互助组织又失败了。在第2次的失败之下,在上级党委的知道之下,他们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之后重新将这种互助组织发展起来。
2.2 发展规模
据当地人员介绍,广西很多地区,通过合作社,进行农户联合,使得广大农民在市场的组织程度极大提高,也拓宽了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以此增加了农民收入。
2.3 资金来源
在调查采访中,也有很多合作社表示,对于资金问题,政府有进行一些扶植,但在较贫困的地区,扶植力度还不够,但在这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在逐步改善,加强对农业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的重视。当然,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不少地方也有农民自己投入,但农民自己投入资金有限,不少地方又缺乏政府支持,导致合作社发展缓慢。
2.4 全州才湾镇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州才湾镇农业经营以合作社为主,由于农民青壮年外出打工,限制土地集中,荒废的土地要恢复生产,所以形成这种模式,并且已经持续10a,规模已达到13.33hm2,对于农业合作社,当地市政府不太支持没有太多资金投入,但县政府给予了较多的资金,且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扶持公共设施建设,县政府鼓励当地个人老板投资开设合作社,并且在农民年老,劳动力短缺以后,合作社可以帮忙,这种费用耕田100元/667m2,杀虫60元/667m2,收割80元/667m2。对于产物销售方面,相关人员表示,大多为自己出售,或者最后收购以后,政府联系粮油公司进行收购,并且成立销售小组,进行品牌广告的推广,或者说可以引进外地商人进行销售。但此种合作社在当地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就自然原因方面来说,才湾丘陵地形较多,这不利于土地的开发,政府方面来说,对于资金技术投入度还不够,这本身也是制约现在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问题,合作社自身得到的利益较少,如果继续资金缺乏,合作社利益就更少,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势必会造成农民与合作社的矛盾,产生这种利益之争。对于这种合作社模式,农民普遍满意,但是大家也更希望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公共设施建设,能够将此种经营模式继续扩大。
他们采用基地种植模式与种植技术。合作社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大棚设施种植、膜下节水滴灌等。合作社基地按规定的程序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每月进行抽样检测,超标产品严禁出售,经过1a多的例行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了果蔬质量安全。
2.5 富川农民专业合作社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粤3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全县辖12个乡镇,145个村(街、居)委会,总面积1572.36km2。
福利镇的富川金鑫蔬菜专业合作社将富川县境内长期从事蔬菜种植、购销的个人、企业作为成员发展对象。有成员328个。合作社成员遍及全县富阳、福利、石家、城北等乡镇,并且利用富兴果蔬有限公司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研发、实验和推广以及开拓市场方面的能力,将社员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面向粤、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市场组织社员生产。
在发展合作社方面,他们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资金,政府对某些乡镇合作社仍然不够重视,投资力度不够,导致各乡镇与市级发展差距大,并且基础设施不好从而导致发展缓慢;创新力度不够从而不能形成独具特色产业效应,这也是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活力仍然不够,没有因地制宜的形成自己的品牌,从而不能产生产业集群效益,规模难以扩大。
合理规划布局,突出产业优势。发展农业,要结合富川当地独特的气候特性、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特色,要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规模种植要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多方位多措施促进土地流转的力度、深度、广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集中配置和农业产业发展升级,全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园区,全面推进富川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社产业化协同发展。
2.6 百色农民专业合作社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总面积3.62万km2。全市共辖12个县(区),总人口378万人,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民族。
据农经站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了解到, 2014年1~6月,百色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社178个,总数达到1390个。成员总数3万余人,带动非成员农户近9万户。
农经站人员表示,他们在发展农业方面,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农业厅将划分好的每个工作目标下发到各个县,由此分工明确,做到做事情有条不紊,分工协作,从而效率高且管理到位。
十分注重宣传力度,精彩采取各种培训方式,例如开展一些座谈讲座等,提高当地人民农民合作意识,营造群众广泛参与、政府大力推动、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良好气氛。
农经站的人员表示,他们也在不断派遣人员加强培训,深入合作社,为合作社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等服务,从而来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7 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
玉林地处广西东南部,总面积12838km2,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86km2,总人口7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19万。
个别地方配备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也是所存在的一个问题,同时不少干部还要兼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外的大量业务工作。针对这些问题,农业局表示,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按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依托玉林市农业产业化“123”工程六大产业,紧密结合水稻增产增效工程等重大项目发展农民合作社,完成2014年个各县(市、区)和玉东新区定下的新增合作社任务,争取用2~3a时间实现村村有农民合作社的目标。“扩容”就是扩大合作社成员容量和服务种类。根据玉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农业厅表示,农民合作社要按照:“增量、扩容、提质”的要求,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增量”就是增加农民合作社总量。 “提质”就是要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实施合作社示范工程,推行分级认定和管理,构建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农民合作社示范体系,建立示范社检测评价制度。
2.8 北流农民专业合作社
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与广东省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接壤。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北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体日益扩大,呈现出数量增长快,经营方式活、辐射效应高的特点。据统计,到2014年5月底止,全市已注册登记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到242个,其中示范合作社32个,农民经营性组织不断扩大。
要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也是北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所注意的。北流市注意展开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工作。农业、水果、水产畜牧等部门积极在合作社于院所之间牵线搭桥,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邀请专家前来指导,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
在发展当中,坚持鼓励探索,在壮大发展中逐步规范化。坚持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着眼于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处理好合作社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密切利益联结程度,增强经济实力。
尽管北流合作社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相关部门尽管都十分重视合作社的建设工作,但是由于彼此协调不够,都各自为战,所以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从组织建设来说,当地组织水平不高,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3 总结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之下,在精心准备了对农业合作社的几个调查点之后,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在广西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着力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普遍但又有许多问题发展的经营模式。此篇论文通过调查之后,为广西地区和国家披露农业经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构建新农村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中国梦”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14-2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是我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以永辉薯业为例,从现代农业的角度进行评价分析,以期提高我们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一、永辉薯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社旗县永辉薯业注册资本2400万元, 位于社旗县城南工业园区内, 是一个集科研、基地、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于2009年8月开始建设,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现已建成集生产车间、办公楼、科研室、宿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厂区,形成了年产3万吨薯类食品深加工生产能力, 现有职工300多人,年产值2.6亿元,利税1800万元。
永辉薯业根据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实施“一业为主,综合开发,重点突出,跨越发展”的战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积极探索并开拓走现代农业经营之路,推进企业管理上水平,效益上台阶,规模大发展,致力打造社旗县农产品深加工知名企业,公司用全新的经营理念、充足的资本、先进的设备、科学的生产工艺、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营销网络、优质的售后服务,打造产品质量和服务一流品牌,被南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省、市领导多次到永辉薯业观摩指导,赢得省“重质守信示范单位”和“全国质量放心品牌”等荣誉,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依托永辉薯业成立三个专业合作社,即“亚东农机合作社”、“新农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金叶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1500户,入股土地0.7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3台,玉米收割机、联合收割机24台,农机具配套设备107套(台),红薯收获机、花生收获机21套(台),大型铲车、挖掘机各1台,流动加油车1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二)主要做法
1.流转土地,形成规模
土地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农民积极性不高、连片经营难推进等问题,永辉薯业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广泛宣传,其中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每人发一封信,介绍土地流转的优势,建议他们把土地集中起来参与土地流转。二是对比算帐引导。耐心帮助农民算清两个帐。对于转出方来讲,集中流转土地每亩收入比自己经营一年粮食的纯收入高出近100元,而且是零风险。另外还有不低的劳动务工收入。对转入方来讲,流转土地发展烟薯生产,效益是种植粮食的五、六倍,怎么算都不吃亏。通过两头算帐,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能够实现“双赢”,得到了农户的初步认可。
永辉薯业土地流转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租赁。对于项目区农户外出务工没有精力组织生产和管理的土地,经双方协商按照现行土地流转价格进行承租,与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合同。二是自愿入股。组织项目区拥有土地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折价入股并参与分红,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管理, 社员除每亩地每年收益不低于租赁价值外,年终净收益60%分配给社员股东,剩余40%作为风险基金。三是反租倒包。对有富裕劳动力的农户,采取先以入股或出租方式流转土地,再由合作社返租倒包给农户。反租倒包户负责看地、看水、追肥、施药等管理,由合作社支付相应的管理劳务工资。
2.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永辉薯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实行了标准化生产。
(一)开展农业标准化服务。公司制定了不同农作物产品质量标准和作物栽培技术规程,申报农产品产地认证,向农户提供技术资料,农产品品质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进程。并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制定了生产方案和标准化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二)生产经营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提供种苗、肥料等生产资料,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按标准化流程组织生产,统一按保护价收购产品,统一加工,统一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永辉薯业设有专门的红薯、烟叶育苗基地,引进豫薯王、梅营1号等高淀粉脱毒红薯原种,引进云烟87等优良烟叶品种,由公司统一育苗,保证了烟、薯种苗的及时、足量供应。
二、永辉薯业评析
(一)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社旗县是全国闻名的“三粉之乡”,已经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近年来,社旗县立足历史优势,把三粉加工作为全县的重点支柱产业,提出了“膨胀规模,拉长链条,加大技术改新,重点培育,强力推进”的发展思路,获得了省红薯三粉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赊店”牌三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
永辉薯业正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传统优势,积极响应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设计脉络,抓住机遇、顺应形势,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取得了瞩目的业绩。
(二)建立了富有活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永辉薯业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合作社”这个枢纽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依靠“公司”这个坚强后盾,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衔接的问题,疏通了农产品从土地到市场的渠道,有效地整合了“资金、土地、劳动者、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在这个联合体系中生产关系非常明晰,合作社的社员分别以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并参与分配,取得的收益对于参与的农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公司通过深加工农业初级产品提高附加值,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公司+合作社+农户”这个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富有活力。
(三)实现了规模经营
通过永辉薯业“公司+合作社+农户”这个组织形式,把小规模的土地生产模式变成一定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使得现代农业手段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永辉薯业按照不同类型及农户的意愿,采取不同的利益协调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流转后的土地便于采取机械作业,使现代化的装备与技术手段有了用武之地,解决了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户承包的耕地分散、经营规模太小的问题,从而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永辉薯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由公司把利用率差的土地集中经营,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长期安心工作,起到了一举多得理想效果。
(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永辉薯业这个“公司+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运用了“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十分显著。
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永辉薯业从烟薯品种选定、种苗繁殖调运、商品烟薯大田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分工很明确,在生产实践中减少了许多重复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用工业化的手段加工农产品,不但降低了劳动成本,而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红薯、烟叶生产过程中能用机械的就少用人力,鲜薯加工“三粉”、鲜烟叶烘烤均采用自动化、流水线工厂生产,成效显著。
(五)实现了订单农业
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 永辉薯业取得了大面积土地的使用权,从而能够根据市场需要组织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2012年,在烟叶种植方面, 永辉薯业与国家烟草专卖机构签订了产销合同,减轻了烟草专卖机构零散收购的压力,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在红薯和淀粉生产方面,先后与河南天宇集团、韩国李氏株式会社签订供销合同,避免了市场波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六)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永辉薯业运作成功的重要一条原因是商品率最大化,永辉薯业基本上可以把从土地上生产的产品全部转化为商品,生产的鲜薯不分品种、无论大小、也不管表皮光滑与裂缝统统进行加工,减少了鲜薯储藏的损失,使鲜薯的商品率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的鲜烟叶直接到烘烤厂烘烤,然后全部销售,实现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七) 明显增加了经济效益
由于当前农村劳动力持续不断的流失,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经济价值高,但耗工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持续缩小。目前社旗县主要以小麦、玉米耗工量相对较小的农作物为主,亩均产值约为1800元/年,除去农药化肥用工净利润每年700元左右。
(八) 发展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方式
永辉薯业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变“外在的推动、被动的接受”为“内在的需求、主动的吸收”。对于永辉薯业来讲,学习、引进、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迫切性、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十分深刻,他们对于学习、引进、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表现出的热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在某些方面,他们对于省内外技术发展及现状的了解相当深刻,对于某些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娴熟。这种由内部自身的需求而导致的农业技术普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变“单项技术的需求”为“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的需求”。由于公司经营涵盖了烟叶、红薯生产的“前、中、后”与“左、中、右”许多环节,所以他们对于技术的需求已不是单单的某一项所能够满足,就他们来说既需要育苗技术、又需要高产栽培技术、也需要加工技术,既需要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又需要市场营销技术、还需要机械使用技术,这些技术的任何环节都直接与参与者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因此,全面驾驭这个技术体系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3.变“着眼于产量的生物目标技术的需求”为“着眼于品质及效益的经济目标技术的需求”。对于永辉薯业来说,可以把他们看成一个“经济人”,他们生产的是商品,生产的目的是要到市场去交换,所以公司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本身及其所有参与者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需要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实用技术,在“高产、优质、高效”三大目标中“高效”放在首位,这一点也是现代农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农业现代化[EB/OL].360百科,2013-5-25.
[2]胡胜平.“农业现代化”的一点调研和思考[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2-1-18.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03-08.
⑦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统计年鉴2011》。
⑧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⑨本文此处提出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实际上各地的人地关系紧张程度不同,农场经营规模也可以有较大的不同。陈锡文认为,家庭农场的规模适度非常重要。他认为中国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是几十亩到上百亩的规模,东北地区土地条件好可以发展上千亩的家庭农场。见陈锡文:《发展家庭农场不能硬赶农民走》,。
⑩与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相比,合作社的粮食增产能力则饱受质疑。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入社社员513万,经营耕地7218万亩,占全国可耕地总量的4.0%;这些粮食生产合作社产量97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2%,而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平均亩产为54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2公斤(参见《全国种粮大户和生产合作社首次摸底:种了1/10地 产出1/5粮》,《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然而,贺雪峰认为应辨证看待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增产能力,并提出了两点质疑:一是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所经营耕地在全国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是1/10,应是17%。全国18.26亿亩耕地中应有大约7%的耕地种油菜作物,有6%的耕地种棉、麻、糖、茶及药材,13%的耕地种蔬菜瓜类,另有4.5%的耕地种其他作物,实际上只有大约68%的耕地种的是粮食作物;二是全国土地是分级的,其中一类土地的单产可以达到800公斤/亩,甚至更高(含双季);三类地则只有300公斤/亩,甚至更低。种粮大户与合作社经营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一类地和二类地,几乎没有任何人或组织会用三类地种植粮食作物。受此两大因素的影响,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增产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突出(贺雪峰:《种1/10的地,产1/5的粮?》, ,2013.5.6)。
11《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http:///20120822/n351212151.shtml。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
[2]任强.论合作社的组织基础[J].浙江学刊,2012,(5).
[3]张士杰.专业合作社: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4).
[4]赵晓峰,何慧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2).
[5]黄胜忠,徐旭初.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黄宗智.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7]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8]罗伊・普罗斯特曼,蒂姆・汉斯达德.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
[9]陈洁,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9,(4).
[10]王德福,桂华.大规模农地流转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
[11]赵泉民,李怡.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2007,(8).
[12]赵晓峰.重读税费改革: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的视角[J].人文杂志,2010,(3).
[13]武广汉.“中间商+农民”模式与农民的半无产化[J].开放时代,2012,(3).
2、坚持自愿、民主的原则。合作社的性质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实行自愿民主的原则,其它行政单位及组织不得干预。
3、坚持依法实施、制度的原则。合作社要依据法律开展经营活动,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化管理、制度化约束。
4、坚持典型引带、试点的原则。以典型带动全面,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不搞形式一刀切,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5、坚持机制合理,增效的原则。各合作社要根据实际,制定完善合理的效益盈亏、分配、风险机制,以入社农民受益为主。
全镇土地合作经营面积要达到60000亩,入社农户占全村农户50%以上,单独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不少1000亩。
1、成立专业合作社。依法申请注册合作社经营许可,确定法人代表。
2、依法民主推荐合作社管理人员。召开股民大会,每10---20户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并确定会计1名,出纳员1名,管理监督员设若干人。
3、吸纳农民参加合作社,向农民讲解入社的政策和条件。
4、农民入社以土地形式量化入股,参加合作社统一经营。
5、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参加入社的合同书。
6、实现农业种植的“六统一”即统一整地、统一物资、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
1、入社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农业合作社经营状况定期公开、保证入社人员知情权。
3、合作社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利益分配及核算机制,要取得入社农民认可方可执行。
一、校企合作内涵
(1)注重职业指导,校企共同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方案为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框架,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在新型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人们打破了传统闭门造车的教育方式,逐步与社会接轨,双方实现完美对接。本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针对其培养方案做了过方面、深层次的调研。综合时展的脚步和企业优秀优秀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和修该了人才培养的策略。(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共同致力于教学。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就业,在校学习过程中,要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坚持工学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优秀员工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与技术性的学习。(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实践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学习应不断完善实践体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就业指导,促使实践教学的日趋完善。(4)坚持服务原则,实习学生成为企业科研力量。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充实企业的人力资源。学校拥有雄厚的人力和知识资源,在校企合作中,实习学生应积极参加企业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运行中遇到的关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学校基于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对员工的培训,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进度,促使双方互惠互利,为双方的长久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在实施中遇到的瓶颈
丹麦的农业体系是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和行销乃至出口业务在内的大农业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丹麦农产品营销体系突破个别企业的单个环节的限制,形成了按农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为主线的、覆盖面广泛的垂直营销系统,在丹麦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中,合作社起到牵头作用,贯穿于渠道的上游和下游。
丹麦合作社经济发展现状
丹麦素有“专业合作社的摇篮”之称,98%的农民都是专业合作社成员。传统的农民合作社最早可追溯到约150年前,之后部分合作社通过逐步合并和整合的过程,进入丹麦全国最大规模的企业之列,并跻身于全球最大的安全优质食品的出口商之列。2011年,合作社的销售总额占整个国家GDP的近10%,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合作社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是:猪牛肉98%、乳制品92%、谷物57%、油菜籽53%,合作社成为贯彻国家农业安全、食品安全政策的核心实施者。
丹麦农业的范畴明确地涉足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概念范围。丹麦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并反过来又促使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丹麦合作社是丹麦农民在从事同类产业的基础上,自愿结合组成的经济组织,通过合作形成了竞争优势,合作社会员从中获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作社数量急剧下降,超过农场减少幅度。全国农业合作社从1992年的112家减少到2009年的22家。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农资供应合作社,在成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从83家骤降到8家。合作社成为大型经济组织,业务规模快速提升。如丹麦DLG集团拥有2.8万丹麦农民,饲料销售收入居全球饲料公司第16位,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55亿欧元。
合作经济下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一)丹麦合作社与农产品产业链纵向协调
丹麦农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养殖、种植和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有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丹麦模式的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农场主与市场的连接,其特点是合作社与农业经济上、中、下游的完整的“纵向集成”。在丹麦的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合作社既可以充当中介,为农场主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可以接受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委托,为其提供农产品收购,减少农场主与加工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合作社还可以向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比较收益。丹麦合作社与产业链的纵向关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丹麦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合作社嵌入到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对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发展合作社纵向一体化,通过对供应链的前向、后向整合,延长产业链、缩短流通环节,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和谈判力量,节约交易费用和改善市场失灵。
合作社为丹麦农民提供诸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乃至农业信贷和保险等一系列产前、前中和产后的服务,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组合,实现了大规模的专业化分工生产, 把分散的家庭农场经营融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社在农产品产业链中的纵向协调作用如下:
合作社基于产业链上游的产前服务。丹麦农业合作社的产前服务包括农业机械的合作社、肥料合作社以及咨询服务部门。丹麦农业合作社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庞大的咨询和培训体系,它们构成农业合作社充满活力的“两翼”。
合作社基于产业链下游的产后服务。丹麦农业合作社的产后服务包括农产品收购和农产品加工。丹麦合作社产后服务的重点也是畜牧业。大多数合作社的业务都是围绕着畜牧业产品的收购、加工及销售等环节展开的。
合作社自身的纵向一体化。丹麦合作社不仅从事传统的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服务,而且兴办实体成立公司,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求获得食品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
(二)基于产业链纵向协作的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
1.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重要环节——合作社企业。合作社是丹麦农工商协作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几乎所有的丹麦农民都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了一个或几个股份制合作社。通过参加不同的合作社,丹麦农民不仅涉足与农业相关的加工工业和流通领域,分享应得利润,而且还成为一些食品行业大型企业的拥有者。如丹麦最大的屠宰合作社——“丹麦皇冠”合作社。屠宰合作社规定,社员必须把自己的全部产品卖到合作社,合作社有义务收购社员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但坚持市场定价,不为社员承担价格风险。丹麦皇冠合作社的屠宰场,有一套KC体系,主要用来检测猪肉以及猪肉脂肪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猪肉等级,确保达到客户所期望的标准。作为一个集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国际化公司,皇冠合作社还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对猪肉进行分割加工,以满足不同国别的需求。
2.丹麦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门户——农理会。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是丹麦国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农产品出口额占到丹麦出口总额的20%以上,主要出口产品有奶制品和猪肉等。丹麦还是貂皮出口大国,每年出口约1400万张貂皮,出口创汇约5亿欧元(约合6.5亿美元)。丹麦的农产品流通主要通过合作社进行,各类合作社组成不同的专业会,如农民协会、小麦协会等。
“丹麦农业理事会”是丹麦农业主要行业协会的伞型组织,丹麦三大农民协会:农场主联合会、家庭农场主联合会、合作企业联合会是农理会的主要支柱。它在丹麦和世界农业组织之间就贸易政策起着协调作用,并在出口促销、信息交流、职业培训、资产管理、资金调配等方面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农理会下设9个专业出口公司,控制全国农产品的出口。
3.批发市场和零售终端。农场主生产的初级农产品通过合作社进入到批发市场和终端,合作社负责谈判成交条件和价格。20世纪90年代,丹麦的食品超市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前5大食品超市占有生鲜农产品零售的多数市场份额已达到64%。在食品超市的强大竞争冲击下,传统的专业食品店在丹麦全面萎缩,门店数量大幅减少,市场份额也有很大程度下降。
从1970年到2000年,丹麦的食品超市和专业食品店的门店数量都呈下降趋势,但食品超市门店数量减少是因为集中度提高的缘故,而专业食品店数量减少则应归因于该业态与食品超市在竞争中的失利。而且,普通超市已经向折扣店或大卖场等更高级的业态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生鲜农产品流通超市化是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农产品流通终端通过超市进入消费环节,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包装化、标准化,建立食品追溯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食品消费安全。
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一)营销体系社会化
丹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在观念上破除了把农业限定在第一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范畴内的狭隘概念,树立了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和行销乃至出口业务在内的大农业观念。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牵头,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组织与相应的农民在地区发展空间上紧密结合起来,垂直发展,使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系统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控制在农民手中,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业链条。丹麦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不仅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土地经营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
而且大农业的观念也使丹麦农业产业内部得以有效协同,它既兼顾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初级农产品生产方式,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领域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大规模经营。这种由传统粮食食物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的转变,也使丹麦农产品营销体系突破了个别企业的单个环节的限制,形成了按农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为主线的、覆盖面广泛的垂直营销系统,实现了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社会化和高效率运作。
(二)合作社的国际化
由于合作社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在农业合作社部分被认为是赢得市场进入机会和持续的经济成功最有发展前景的战略之一。丹麦地理规模较小,尤其是在竞争性法案规定较严格的情况下,合作社已在当前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巨大份额,同时国内市场对食品的消费增长空间有限,这些环境变化使农业合作社在减少农产品成本和开拓产品销售市场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开拓国际市场成为农业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而丹麦的合作社修改章程也是为了便于其他国家的成员进入。2001年底,丹麦皇冠合作社与瑞典拉奥合作社之间实现了跨国合并。2003年,丹麦的MD Foods与瑞典最大的奶产品合作社Arla合并建立Aria Foods。这可以解释合并整合达到的合作与联盟、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改进市场地位和立足整体战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农民合作社而言,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生产价格。另外,支持合作社对外发展的另一原因还涉及到合作社企业对市场影响力的增长。通过重组并购其他企业,行业之间竞争可能会减少,这也潜在地为这些合作社提供了提高市场销售价格和利益的机会。
跨国合作已被视为克服由于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缺失而产生的种种困难、发展规模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而这一趋势也仍将持续下去。在欧盟内部持续的市场融合趋势也有助于合作社走向国际化这一过程。对丹麦合作社跨国联盟的推动与发展,既会在将来对合作社成员带来利益,也会使丹麦农业产业更具竞争能力。
(三)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农业在丹麦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丹麦的一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很高,有很强的竞争力。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2012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丹麦、美国、挪威和法国的食品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丹麦上榜的关键原因在于其拥有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限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丹麦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负责政策制定和全面管理的家庭与消费者事务部、负责具体监管工作的兽医与食品管理局及其下属的10个地区分局以及负责技术支持的丹麦食品兽医研究所。丹麦农理会所属的各个行业协会是行业性技术规范和标准宣贯、 推行的主体。按照欧盟和丹麦法律,企业必须实施自我检查计划,确保遵守有关动物福利、动物安全和家畜健康等规定。
参考文献:
1.LEI.Facts and Figures of the Dutch Agrisector 2008[R].The Hague:Ministry of Agriculture,Nature and Food Quality,2008
2.侯淑霞,钟敏,潘斌.纵向组织关系与营销渠道:基于乳品产业的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5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58-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一、引言
英语写作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英语专业课,语言的书面输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素养,然而,学生对英语写作普遍存在畏惧心理,课上缺乏学习兴趣,课下极少有人主动学习写作课的相关内容,更别说自觉进行写作练习了;写作课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习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写作能力提高缓慢;因而,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亟待开发。
二、构建英语精读和英语写作整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写作课是效果最不理想的课程,‘写’是学生英语技能中最薄弱的环节。虽然各校都设有写作课,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都敬而远之。教学负担重,教师怕教;文章难写,学生怕学。…写作课半死不活,这也许就是当前英语写作教学的常态。”然而,提高语言输出能力是语言学习基础阶段的主要目标,也是衡量英语专业毕业生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准,另外,写作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均占15%,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占20%,比例之大显而易见;由此可见,无论从英语人才的培养来说,还是从考试来说,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写作教学模式,增强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英语综合能力,都是至关重要和极其紧迫的。
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是课时最多、授课内容最全面、师资力量最雄厚、学生最重视的课程,据调查,学生课下80%的时间都花在精读课程的学习上。若整合精读课本资源,把精读课的内容引入到写作课中,构建英语精读与英语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来说,能改变其将专业课程相割裂的学习习惯,增强其专业课程相关联、相辅相成的学习意识,增加其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从授课内容来说,能利用精读课上精选的文章丰富写作课的教学资源,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在精读课上所学的英语知识;从授课方法来说,通过灵活而合理的结合精读课和写作课的相关内容,就像给写作课注入了熟悉而又新鲜的“血液”,改变了英语写作课传统的演绎教学法(由词、句、段到篇),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教学效果来说,通过两门专业课的整合,打破传统的割裂状态,用熟悉的内容解释陌生的道理,必定能够削弱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从而增强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建英语精读和英语写作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
英语写作教学的基础阶段涉及到词、句、段、篇的学习,每一部分的学习都和精读课的授课内容息息相关。
(一)词汇的学习
词汇是作文的基本要素,好的文章需要漂亮的词汇加以丰富,而所谓的高级词汇在精读课文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精读书中所学的新词及表达方式,注重背诵一些小词、具体的词汇(specific words),并尽可能应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来,让输入型词汇(passive vocabulary)变成输出型词汇(active vocabulary),这样,不仅精读课上所学的单词掌握住了,还丰富了作文的词汇,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Reading I中描述笑的词就有两个:giggle和tltter,这样的词比laugh和smile可生动多了;本课中描述僵硬不动的词也有两个:freeze和stiffen,比单纯的don't move,can't move可精彩多了。若是写作课教师在讲解词汇学习的时候收集一些学生们已经学过的精读课本中的词汇,学生必定感到既熟悉又新鲜,他们会发现原来所谓的高级词汇就是日常所学,原来精读课上所学的单词能找到用武之地,原来这些词汇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从而会大大增加他们积累词汇的兴趣和动力。
(二)句子的学习
在写作教学中,句子的学习分为两个层面,最基本的要求是语法正确,更高一层次要求是句型多样化。
语法,是英语初学者比较头疼的问题,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语法课上专门学习语法外,精读课上的句子结构解析经常涉及到语法各个知识点的学习和强化,通过精读课上教师细致地分析和讲解,学生逐渐理解英语句子的结构和特点,这样才有可能在写作中写出正确的句子,达到英语写作句子层面的基本要求。
英语写作句子层面更高一层的要求是句型多样化,而丰富多彩的、变换多样的句子在精读课本中数不胜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不可能自己创造精彩绝伦的句子,那么精读书就是最好的语料库。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并积累精读课文殊句型的句子,深刻理解其结构和表达效果,并逐步应用到写作中来,这就要求写作教师和精读教师互通有无,整合精读课本资源,合作完成一个以其为依据的语料库,作为教师援引例句的来源及学生语言输出的资源。例如:英语写作教学中拓展句子部分涉及到分词短语和独立主格结构的学习,在《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中就有很好的例子。第一单元Reading I最后一句:Isat with my ears and neck buming,hearing the pupils whisper a―bout me,hating myself,hating them.教师引用此句作为例句,与学生惯常写的简单并列句相对比,如:I sat there and mv ears andneck burned.and I heard the pupils whisper about me.I hated mv-self and them.学生必定印象深刻,从而注意使自己的句子简洁、生动、多样化。
(三)段落的学习
英语写作要求段落主题分明、论说有序、有理有据、层次清楚、首尾呼应,学生通过学习要求能够避免母语的影响,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意思表达清楚、结构层次分明的段落。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会选用一些范文作为段落学习的模板,这些小作文相对简单,内容趋于平淡、程式化,学生逐渐会产生倦怠感,而精读课文中短小精悍的段落经过精读教师的讲解,学生已理解深刻,并且慢慢学会赏析,这自然就成为学生用来学习、理解、模仿的最好的语言素材了,再通过写作教师的再次点拨,学生既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又能掌握段落结构,逐步提高段落层面的写作水平,一举双得。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三单元Reading Ⅱ中,除了第一段引入段外,其余每个段落都是总分或总分总的模式,主题句、支撑句、结尾句一目了然,在学生学过这篇课文的前提下,写作教师再次用这篇文章作为范本,让学生再次分析段落结构及每句话的作用,并进行仿写,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段落构成,写出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构明晰的段落。这个过程即是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解释陌生的道理,必定能够增强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四)篇章的学习
“合作学习法(Cooperativelearning)”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学家B.S.布卢姆研究提出的,现已成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影响最大和成果最多的改革之一。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的主题,以合作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进行合作互助、探索研究,通过学生能动性、主动性的发挥,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它的学习效果只能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结合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趋势,在计算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个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行为、实现终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基于网络的英语合作学习强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调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责任明确、人际互动,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践、个人责任、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的教学理念,符合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日益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重视。
一、网络环境下英语合作学习的新特点
1、实践性。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实践性,英语合作小组围绕某个英语知识点,依托网络技术,开展实践调查,并且对相应的问题开展交流与探讨,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再加工与研究的过程,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共享性。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具有共享性不仅体现在互联网资源平台的共享,还体现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比如微博、QQ、校内网等实现实时交流与探讨。合作小组可以将最先研究的成果传递到网络平台中,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传到网络平台中,通过网络获取到相应的答案。
3、真实性。构建主义强调创建真实的情景,网络环境下合作英语通过互联网可以为英语学习提供仿真性的环境,比如英语合作小组可以通过网络设定一定的英语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应,比如如果单独的给学生讲解枯燥的语法、词汇学生不容易学会,但是如果通过网络,在网络中添加这些枯燥的知识点就会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2.4自主性。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条件自主的学习,比如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的选择上网,学习英语知识。这样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并且通过网络合作小组可以自主的设定学习的内容,拓宽英语学习的层面,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网络合作学习过程
网络环境的设计,应考虑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信息技术交互性强、界面友好的支持合作学习的优势,了解小组认知水平、小组认知风格,为拥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环境,提供多样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语料资源,创造高效的学习机会。合作小组对于不同的学习任务、认知特性、学习内容以及资源环境会有不同的合作学习过程。一般来说,从学习者角度来看,互联网上的合作学习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登录或注册、选取学习内容(简称选取内容)、划分合作学习小组(简称分组)、小组学习前准备(简称小组准备)以及小组学习进程(简称小组进程)和效果评价。登陆完毕后,可由教师或学习者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布置任务选取学习内容,如进行英语议论文写作训练,题目为WhatisSuccess1小组准备阶段是指学习者应熟悉合作小组的成员、环境、整体目标等属性。了解自己及合作伙伴所扮演的角色,熟悉合作小组依据什么原则进行互动而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学习者从合作资源库中提取角色信息,从学习资源库中提取学习目标信息(合作小组的目标和成员目标)。然后通过系统把小组信息存入合作档案库。在写作中三人小组可分配任务角色:学习者首先共同搜集议论文写作要点,确定写作步骤;学习者A搜集悖论,即人们对成功的不同看法;B搜集正论,即本小组对成功的见解;C得出本组结论。小组进程就是合作组成员学习特定内容、完成特定角色任务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学习资源库提供各种辅助学习的内容、材料、课件、其他资源链接等;需要合作资源库提供合作学习任务得以完成的基本素材、工具和相应的功能软件。小组成员在进程中的互动行为将被记录,作为过程信息存入对应的合作档案库中,进而作为教师评价合作组成员实现学习目标的依据。其结果可能为:A:Successmeansgettinglotsof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