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1 16:10: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行业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和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实际上一直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高校等都采取了各种方式方法,其中以校企合作促进社会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是一种比较有效和常见的方式。尤其,在高职院校人才输出及就业方面,校企合作的价值以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就此,以下主要从医药专业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对校企合作下该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展开深入的分析。
一、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简析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随着高职院校与各相关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的深入,当前二者合作的模式主要涉及到以下三种:一是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三是聘请企业行家到学校讲学。以上校企合作的三种模式实际上对学校、学生来说益处诸多,但对企业而言是不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在共赢方面存在欠缺。因此,以上模式的校企合作仅仅是浅层的,在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上,还有待采取进一步的措施。2.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就国外高职校企合作形式而言,主要包括四种: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美国“回归工程”模式,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这四种形式同样也各具特点:一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中最突出是德国“双元制”模式;二是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则主要以英国证书保障体系和“工读交替”模式为主;三是美国“回归工程”模式主要是将过去对学生的工程科学素质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形式。从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形式或模式对比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相对而言仍具有不完善之处,这对后续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稳定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医药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1.医药专业学生本身择业、就业观存在问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从根本上而言,在于学生本身的问题,尤其是在择业、就业观念和思想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与过去相比,医药专业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但是许多学生仍然无视市场经济中的严酷性,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企业或公司能够为“我”提供什么待遇,强调的是“我”想干什么,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定位存在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即使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就业平台,部分学生仍眼高手低,或者就算已经就业但仍然想着随时可以走。如此一来,院校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2.高职院校医药专业方面的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高校在办学过程当中,为促进学生就业以及保持院校各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实施校企合作是主要和重要的方法之一。基于这一点来看,造成医药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也与之有关。究其根本,基于医药专业开展的校企合作实际上存在的这点问题比较突出:校企合作当中,企业需要为学校人才培养以及自身未来企业员工的培养提供一定的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在短期或者中期内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利益比较少,因此造成校企合作的力度不足,从而医药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合,致使医药专业学生就业存在不稳定因素。
三、提高就业稳定性的途径和方法
在校企合作当中虽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校企合作在促进学生就业稳定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除了当下我国高职院校三种合作模式外,不同高职院校以及不同的专业还有与自身发展,与时展需求相符合的校企合作方式。并且在校企合作之下,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实际上是得到一定保证的。基于以上对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下的就业不稳定因素的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其就业稳定性,以下则结合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中学生就业实例,具体分析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途径和方法。1.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及学生就业案例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是河南省首批骨干高职院校,其医药类专业分别是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和国家级示范专业,自2009年起与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集团公司,旗下有许多子公司,主要产品涉及到中西药制剂、生产等。随着学校和该企业合作的深入开展,双方学生实习、课程改革、职工培训、科技攻关、教材编写、订单培养、设立辅仁奖学金等方面均有涉猎,并且以联合招工、招生形式组建了“辅仁”班。自2012年至今,招收订单培养“药物制剂”、“制药设备维修”200余名专业学生毕业后均到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就业,在稳定医药专业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十分顺利,现大部分学生都已成为企业管理、技术骨干。综上校企合作及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的实例,不难看出校企合作为学校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益处,校企合作对提高高职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2.基于校企合作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途径和方法(1)试图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就医药专业学生就业而言,高职院校要确保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从校企合作方面入手,可以考虑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或者扩大与企业合作的数量及范围。而这一措施,需要高职院校本身做出更多的努力,并且同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牵引和支持。根据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案例,不难看出其合作的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实力是比较强大的,这就意味校企合作当中的资金投入、设备投入等对人才培养更为有利,在提升学生就业稳定性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当然除了该校之外,我国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医药专业学生就业方面,合作的企业也为其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2)开展合作过程当中以“共赢”为合作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开展合作的基础是合作双方都能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若不能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合作开展必将受到影响,最终很容易导致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层,或者仅仅合作形式化不具真正的效果,而这对院校医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是不利的,更不用谈校企合作下实现或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为此,校企合作应当是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都有所得,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就业稳定发展。依据上述医药院校校企合作实例,校企合作当中,院校和学生获益十分明显,但同时该院校合作的企业也有相应的获益,例如院校也为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培训提供资源,于2014年就实施培训企业员工220人,并且在订单培养模式下为企业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员工(大部分学生现都已成为企业管理、技术骨干),这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共赢”之下,双方合作当中各自投入的资源会更多,收获的则也会更多。就院校医药专业学生就业层面而言,保持或提高学生就业稳定性则不在话下。(3)依据院校医药专业实际情况实施合作模式基于校企合作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落实到细节和具体工作,则还应当从校企合作的模式入手。目前我国各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形成了多种模式,每种模式均有其特点和优势,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需要依据自身办学情况以及专业发展情况选择比较有效的合作模式。就医药专业发展而言,可以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也可以选择“1+1+1”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培养等。基于医药专业及其学生就业稳定性的考虑,实际上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选择该模式并且予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注意订单协议的完善;二是注意资源的共享;三是注意订单下教师队伍的打造。当然,在实际的实施该模式时,还可依据具体情况注意相关问题的处理,此处不再一一赘述。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对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的发展各有益处,基于校企合作来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也有相应的效果。但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提高,则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共同的努力,对此以上具体提出了三点建议:试图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过程当中以“共赢”为合作目标和依据院校医药专业实际情况实施合作模式。其中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虽有不全面之处,但仍希望能够带来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文跃玲.校企合作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40-44
[2]湛艳琳.校企合作提高酒店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251-252
[3]宋振国,王元犇,张敏.高职医药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2(4):49-50
[4]蔡建平,张立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4):20-23
[5]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6]张佩江,宋学坤,张大伟.校企合作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8):1259-1261
一、问题提出
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课堂难于管理。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认为,老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来定。
二、实验原则
要根据不同年龄或不同能力层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切忌用一个标尺衡量所有学生的学习,这样会使某些特殊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还要注意的就是因材施教,指的是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教育好学生。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是针对全体而言。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原则,是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的,而不是一锅端,更不是大杂烩。
三、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是2009年8月末~2011年1月末的三个多学年,从一年级的入学开始的9个班的学生。
2.实验进行
按对象来分层:一年级的在同一个专业按数学成绩的多少编班。二年级、三年级采用数学和其他主课目按分数多少的层次编班,专业也是照此进行。
其中有一种方法,叫比较研究法:实验班级与平行班级进行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还可以用行动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对其进行分类后,可以用经验总结的方法再次进行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3.实验步骤
实验时间:2009年9月11日~2010年12月。
第一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组建课题组,撰写方案,课题组进入理论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全体课题组成员进入研究初步实施阶段,做好研究活动的记载,依据具体的方法开展具体研究过程,撰写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2010年6月)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做好中期评估,写好中期报告,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方案,搜集和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汇集成果,部署下一阶段实验和研究任务。
第四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全体成员不断改进研究策略,深入实施研究,尤其针对当前重点研究目标,既有重点方向,又扎实有效地全方面展开研究。
第五阶段(2010年12月)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四、实验过程
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以学生的调研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的学生分为ABC三个群体。A组是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组是基础一般,成绩中等的学生,C组是基础好,反应快,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比例为3:6:1左右。为消除“差生”的自卑心理,分组可以是显性的,也就是征得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人,或者连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分组都是相对的,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其次,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实施时,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的知识结构,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由于教学手段大致相同,教材统一,进度统一,只有教学要求不同,因此教学过程分层主要体现在每堂课既面向全体解决共性问题,又因材施教,面向局部解决个体问题。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合式教学结构。这样,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又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习,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
练习和作业是重点,必须做好。
课堂提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问题可按三层布局,易,中,难有度。为了巩固新知识,落实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分层提供课堂练习,让全体班级的学生来思考,回答问题,才能有好的效果。
最后,要有一个评价,对学生的分层评价,由于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故达标的要求应有差别,测验须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不同层次的学生考不同的题目,使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取得好成绩。
其中可以把学生分组讨论,让各组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实验效果
实验有一个预期的效果,此效果若能达到,则说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1.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营造快乐、活泼、合作的动态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分层教育学习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发展,并使学生可以全面地发展,培养有知识、有自学能力的新型人才。
2.素质教育有所改观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统一了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问题。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
4.课堂效率有明显提高
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失,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六、对实验的思考
分层次教学有很多优点,它使学生得到最优发展,弥补班级授课不足的现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摸清学生的对各方面的认知层次。分层教学,它的理论是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施教的学生优点有清楚的认识和分辨。它包括学生的认知的心理、知识的结构、环境氛围(包括家庭和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
2.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动态管理,它对传统管理是一种挑战。比如,B班学生基础较差,逆反,厌学情绪严重,并表现在学生的言行中,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会增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
3.分层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对教师的考核具有参照物和一定的对比度,在教师的安排上我们采用AB层次的班级教师兼带,这有利于比较,也可以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各种能力,但是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一是加大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再不用一个教案教到底了;二是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对教师各项工作的要求都有了提高。
关键词: 医学生自愿性失业;大学毕业生供求;劳动力市场;保留工资
Key words: voluntary unemployment from medical graduates;supply and demand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labor market;reserved wages
中图分类号:F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23-02
0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断需求,高校毕业生持续增长。从2010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630万到2012年毕业学生680万之多,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指出:“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就其社会影响力而言,医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假过剩”,所以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医学毕业生毕业时不找工作,闲在家中,或是不满足已有的工作而继续寻找工作。
1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概念的界定
自愿性失业指有劳动能力的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就业却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据此我们认为,医学生自愿性失业者要满足的条件有三个:
①具备劳动能力;②想找工作;③找不到理想工作[1]。这类主观选择自愿性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毕业后虽然暂时勉强走上工作岗位,但内心并不满意工作机会,在工作中没有全身心投入,以希望再学习等原因放弃的;二是由于专业成绩、性格原因等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三是报考研究生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就业竞争压力及其对报考专业的热爱和深思熟虑希望深造,而选择不找工作。
2 医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
2.1 从医学毕业生的供给与需求分析自愿性失业 依经济学上的供给需求理论所讲,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我们可以把它们他们看成一种劳动力生产要素,投入到就业市场,所以,作为生产要素供求的大学毕业生供求与普通的商品供求是有差别的。在各种工资水平下,当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毕业生数量与有雇佣和雇佣能力的用人单位的用人数量达到一致时处于供求平衡,反之则供求不平衡。
2.1.1 影响供给的因素分析 通常,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考虑的是工资和环境,在这种要求下形成的择业心理有:
①看工作环境是不是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利。于是他们会首选地市级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当县级及以下企事业单位用人时,他们往往采取观望态度,不主动。②看福利是不是好,工资有没有提升空间。由于城乡不一样的收入水平及有些单位有市场风险,医学毕业生基本上都希望进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而且有一定潜在收益的部门。③就业期望值过高。一些医学毕业生总是想把握住最佳机会,宁愿放弃多次机遇,甚至最后闲置在家等待时机。④由于经验上的欠缺和专业学历不高等原因,使得部分医学毕业生缺乏自信,从心理上打退堂鼓,认为只要再苦读几年就能有更好的机会,因此选择失业为经验积累时间。
2.1.2 影响需求的因素分析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表现在:
关键词: 页岩气;四川盆地;超声穿透;各向异性
key words: shale gas;sichuan basin;ultrasonic penetrating;anisotropy
中图分类号:p5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316-02
1 地质背景与样品特征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及邻区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川东南龙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黑色页岩段因其有机质丰富,埋藏深度适中,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成为中国页岩气勘探突破的首选领域。本次工作所选取的贵州习水典型页岩剖面位于该勘探区周缘,剖面上地层出露完整且稳定。在沉积环境上,五峰期为半封闭深水环境下的黑色页岩、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及浅水环境的灰色粉砂质页岩;龙马溪早期沉积了黑色泥/页岩、碳质泥/页岩;龙马溪晚期沉积了灰、灰绿色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见图1)。
对该剖面所采集样品系统的矿物组分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其矿物组成纵向变化大。岩性和矿物组成变化特征显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纵向非均质性较强。习水剖面toc含量中等(0.37%-5.34%),脆性矿物(石英、长石、黄铁矿、碳酸钙)含量为平均为65.74%,粘土矿物含量为平均为33.61%,ro在2.5%-3.2%之间。美国主要页岩气产层的石英含量为28%~52%,碳酸盐岩含量为4%~16%,脆性矿物总含量为46%~60%。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在矿物组分构成上与美国5大页岩气产层相比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2 速度测量结果与分析
实验所取用样品为习水出露的稳定的龙马溪组样品,岩石样品在120℃下干燥24h以上。使用超声波穿透法对样品进行测量,所用超声波发射器发射频率为700khz,横波频率为250khz。实验中,压力从2mpa逐渐加至60mpa,分别在示波器上读出纵横波初至的时间计算出相应的纵波速(图2)。
继而用公式:
ε=■=■
γ=■=■
并计算出其各项异性(图3)。
公式中,ε表征纵波各向异性程度,γ表征横波各向异性程度。
可以看出纵横波速随压力都有明显的增大,而且增大幅度呈递减趋势,但是由ε,γ所代表的的岩石的纵横波各向异性却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呈现减小趋势,纵波的减小速度大于横波减小速度。而且当压力小于30mpa时压力的增大对于各项异性影响最为明显。
3 结论
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可以得知,在低压情况下造成强烈各项异性的原因主要是微裂隙以及粘土矿物的定向排列,在高压情况下,微裂隙的闭合导致了各向异性的减小。而孔隙中的流体的存在增大了页岩的刚性,故当压力增大时各项异性变化速逐渐减缓。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零售商利用商业欺诈手段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愈演愈烈,已成为当前市场监管的难点。研究商业欺诈行为的机理,强化对零售商和零售业的监管,对于提高零售业的公信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导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商业欺诈行为占消费者投诉的比例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难题。商业欺诈主要表现为价格欺诈、假冒仿冒、虚假宣传、虚假表示、合同欺诈等形式。2012年全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共受理商业欺诈投诉385 616起,占消费者投诉的70.97%。回顾5年前即2007年的消费市场,商业欺诈投诉案件占消费者投诉案的比例仅下降了5.82%,几乎没有显著变化。分析近年来商业欺诈的特点,合同欺诈案件数量持续上升,由2007年的35 645起上升到2012年的57 487起,上升了61.27%;假冒、仿冒和价格欺诈案件有所下降,6年间分别下降了42.15%和25.38%;虚假宣传案件除了2011年接近 2万起外,其他年份一直在1万起左右波动,如图1所示。自2011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打击商业欺诈的力度。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查处了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巨头的部分连锁店虚构原价、低价标示高价结算、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误导性商业欺诈行为;随后,相关城市发改委相继对违规连锁店处以金额不等的罚款。当时,仅用了两周时间就查获了家乐福11家门店,共处罚款550万元。商业欺诈事件的接连发生,加剧了消费者对零售业信任度的下降。以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零售业的“价签门”事件,更是给零售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冲击与信任危机(李智,2011)。在这一背景下,国家职能部门强化了对商业欺诈的监管力度,但针对消费者的商业欺诈行为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商业欺诈案件仍然居高不下。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得消费者对整个消费市场的信任度下降,而且商业欺诈行为严重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对此,本文利用博弈模型对商业欺诈行为的机制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监管对策。
二、多方经济主体在商业欺诈中的博弈分析
纵观商业欺诈行为发生的过程,一般由零售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三方参加博弈,商业欺诈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监管部门职责履行的好坏直接相关,是博弈各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一)零售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
在本博弈中,博弈参与人为零售商1和零售商2,且参与人均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假定每个参与人都是利己的,都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且两个参与人都不愿意与对方共谋。为了分析的方便,假定某种商品市场总占有率为100%,假设市场中仅有零售商1和零售商2。如果双方都诚信经营,零售商1和零售商2各获得50%的市场占有率。但由于零售商具有天然的利己性,必然通过追求市场占有率的扩大,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就会不惜违背诚信原则,直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这是由商人追求高额利润的天性所决定的。对此,卡尔·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只要有50%的利润,商家就会积极的冒险;有1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当零售商中的一方率先违背诚信经营原则,进行商业欺诈时,他的市场占有率就可能达到80%,诚信经营的一方市场占有率就会减少,仅为20%;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诚信经营的一方为了维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也只能选择商业欺诈,从而通过博弈逐渐达到市场占有率新的平衡。具体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假如零售市场中缺乏职能部门的监管,各个零售商面对其他零售商的欺诈行为,如果坚持诚信经营,必然失去已有的市场占有率。为了维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选择欺诈就成为最佳策略。
(二)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
1.模型假设与构建
在本博弈中,博弈参与人为零售商和消费者,且参与人均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假设零售商在不欺诈时可获得正常收益R1,其在进行商业欺诈时可获得额外收益R2,但其在发生商业欺诈行为后一旦被消费者投诉,就需向消费者赔偿P,且会被监管部门罚款F。零售商的选择策略有:欺诈或不欺诈两种。
消费者购买商品后会获得满足效应为U,但其若发现零售商存在商业欺诈行为,可依法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其投诉成本为C,一经核实,消费者依法可获得零售商额外收益R2的N倍赔偿额P(P=NR2)。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以选择的策略有:投诉或不投诉。
根据上述分析,得到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2.模型分析
当零售商选择欺诈时,如果消费者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由于现实生活中投诉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交易成本)一般较高,而其投诉后获得的赔偿P一般较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即P一般仅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2倍(含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成本)。假定P-C0,消费者通过投诉所获得的收益为正数,消费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选择投诉。
当零售商进行欺诈时,消费者如果选择投诉,零售商就有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罚款金额为F,而且还要对消费者进行赔偿,赔偿金额为P。理性的零售商在这种情况下的最佳策略就是不欺诈。当消费者选择不投诉时,零售商进行商业欺诈时就可多获得额外收益R2,其最优策略显然是欺诈。综合以上分析,如果消费者投诉成本过高,在零售商进行商业欺诈时,消费者就会放弃投诉,客观上纵容欺诈行为的发生。如果监管部门缺位,欺诈行为就会愈演愈烈。
(三)零售商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
1.模型假设与构建
政府监管部门承担着对零售商的监管职责。监管的过程就是双方的博弈过程,而且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面对零售商的商业欺诈行为,监管部门的选择策略有:监管或不监管两种。如果监管部门忠于职守,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就可能维持市场秩序的稳定,监管部门社会声誉提高,取得收益R0,同时付出监管成本C1;如果监管部门不履行监管职责,就可能受到政府的批评,而且还会导致零售商欺诈行为的猖獗,从而造成消费者的严重不满,此时,政府监管部门必然社会声誉降低,其失职成本记为-R0。
根据上述分析,得到零售商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收益矩阵,如表3所示。
2.模型分析
当政府监管部门严格监管时,由于零售商欺诈时的收益R1+R2-F-P0小于不欺诈时的收益R1,所以零售商的最佳策略是不欺诈;当监管部门不监管时,零售商一旦欺诈成功就会获得额外收益R2,而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所以此时零售商的最佳策略是欺诈。当零售商不欺诈时,监管部门不用付任何监管成本,便可获得较大收益R0,其最佳策略是不监管;当零售商进行商业欺诈时,监管部门的策略取决于R0+F-C1与-R0的比较。当监管成本较高,且监管部门失职的成本较低时,R0+F-C1
设零售商欺诈的概率为p,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为q,那么存在如下结果:给定q,监管部门监管的期望收益为U1(p,1),不监管的期望收益为U1(p,0)。
此时,若零售商欺诈的概率小于p,则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选择是实施不监管;若零售商欺诈的概率大于p,则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选择是实施监管;若零售商欺诈的概率等于p,则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选择是实施监管或不监管。
3.变量分析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C1增加,则零售商欺诈的概率p就会增加;若监管部门对零售商商业欺诈的罚款F增加,则零售商欺诈产生的代价就会增加,其欺诈的概率p就会减少,同时监管部门由于进行罚款,可能得到政府的奖励而获得收益增加,其行使监管权的概率q也会增加;若社会舆论对监管部门的影响R0增加,则监管部门履行自己职责的认真程度就会增加,此时零售商迫于政府职能部门严格监管的形势和强大的舆论压力,其欺诈的概率p就会减少。若零售商商业欺诈时获得的额外收益R2增加,则零售商获利空间增大,就更倾向于进行欺诈,此时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概率q也会随之增加;若零售商商业欺诈后对消费者的赔偿P0过大,则零售商对消费者的商业欺诈就会有所遏制,此时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概率q就会随之降低。
三、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通过上述博弈分析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一是在零售商与零售商的博弈过程中,由于零售商之间没有稳定的信任基础,在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他们为了求得市场占有率的平衡,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必然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诚信经营的商业道德准则,选择对消费者进行欺诈。
二是在消费者与零售商的博弈过程中,消费者是否选择投诉,与投诉的成本有密切关系。如果投诉成本过高,当零售商进行商业欺诈时,消费者往往对其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放弃投诉;当投诉成本低,投诉方便快捷,获得的收益高时,消费者才会选择投诉。
三是在零售商与监管部门的博弈过程中,零售商进行商业欺诈的概率p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执法机关对零售商商业欺诈的处罚力度、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失职成本三个因素。在现有条件下,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收益有限,失职成本较低,政府职能部门失职渎职成为普遍现象,从而导致零售商商业欺诈愈演愈烈。
(二)政策建议
1.必须明确政府职能部门职责,强化市场监管打击力度
国家必须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的划分,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促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加大对商业欺诈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对于多次实施商业欺诈涉嫌构成犯罪的,严格依照国务院310号令做好案件移送。同时,执法机关在执法中必须做到公平公正,严格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提高执法的公信力,降低零售商逃脱处罚的饶幸心理,达到治理和预防的执法效果。
2.必须建立方便快捷的投诉渠道,鼓励市民参与监督投诉
行政执法机关必须树立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理念,建立起快捷、高效的消费者投诉渠道,让消费者能在遭遇商业欺诈时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进行投诉并获得赔偿。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消费者的维权能力,指导消费者维权。要建立市民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商业欺诈行为的市民,一经查实,就给予适当物质奖励,鼓励全民参与市场监督。对于消费者投诉举报集中的经营者,通过立法授权消费者协会提起公益诉讼,以达到打击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3.必须加大媒体监督的力度,强化对执法部门的监督
要健全以社会舆论监督、群众广泛参与为主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大监管部门失职、渎职成本。赋予新闻、网络等媒体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监督执法者方面更大的发言权,通过来自外部的广泛监督,促使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依法监管市场,提高监管水平。同时,国家监察机关必须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对于行政不作为的公务人员必须依法给予处分,直至清理出执法队伍。国家检察机关必须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力度,对于失职渎职的机关和人员,必须依法追究其渎职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智.外资零售业“价签门”事件理论阐析——异质化信息条件下的逆向选择与三方博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8):23.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839.
[3] 陈姝玥.超市价格欺诈法律问题调研报告[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2-25.
血液分析仪是临床实验室的常用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到临床疾病的诊治。由于仪器诸多因素影响,造成血液分析仪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实验室仅在装机时由工程师作过校准,使用1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进行过校准,有的甚至未订购配套全血质控物做室内质控,原来装机时的校正因数已变得不准确,使检测结果产生较大误差。为保证血液分析仪的准确性,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溯源体系,用1台可溯源的CD1700对本科1台Coulter Gens.2及相邻单位1台CD1700、1台CD1600血液分析仪进行校准。
1材料和方法
作者单位:655000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1.1材料
1.1.1血液分析仪和试剂本科1台可溯源的CD1700(记为A)、1台Coulter Gens.2以及相邻单位的1台CD1700(记为B)、1台CD16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CD1700(A)配套全血校准物和质控物,Coulter Gens.2配套质控物。
1.1.2真空采血管(武汉致远公司),规格:EDTAK2抗凝,2.0 ml血/管。
1.2方法
1.2.1采集新鲜抗凝血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正常人全血10管,共20 ml,倒入洁净小烧杯内充分混匀后分为4份,分别用于各台血液分析仪的稳定性测定、定值、校准、校准后验证。
1.2.2仪器准备校准前1天对仪器进行全面维护保养,校准当天更换试剂,开机循环并预热。取1份上述新鲜全血在4台血液分析仪上分别连续测定10次,观察WBC、RBC、HGB、MCV、PLT的变异系数(CV),判断该仪器的稳定性。用配套校准物按标准化操作程序(SOP文件)校准CD1700(A),再用配套质控物测定10次验证校准效果,将该机作为参考机。
1.2.3定值在参考机上选择质控菜单,取上述新鲜全血连续测定11次,用后10次WBC、RBC、HGB、MCV、PLT的测定平均值作为靶值。
1.2.4校准
1.2.4.1Coulter Gens.2 的校准选择校准程序,输入靶值,取上述新鲜全血连续测定11次,用后10次WBC、RBC、HGB、MCV、PLT的测定结果,仪器自动计算出各个参数新的校正因数(新的校正因数=原校正因数×靶值/仪器测定值),测定结果平均值、偏差(偏差=均值-靶值/靶值×100% )SD、CV。根据以下标准判断是否需要重新校准:WBC≤1.5 %、RBC≤1.0 %、HGB≤1.0 %、MCV≤1.0 %、PLT≤3.0 %[1]。判断合格后输入新的校正因数。
1.2.4.2相邻单位CD1700(B)、CD1600的校准经仪器主菜单进入质控菜单,输入靶值,取上述新鲜抗凝血测定11次,取后10次测定结果,仪器自动计算出平均值、偏差、SD、CV。根据偏差判断(标准同上)是否需要重新校准。判断合格后输入新的校正因数。
1.2.5校准验证用上述新鲜全血在已校准的CD1700(B)、CD1600、Coulter Gens.2上各测定10次,比较均值与靶值的偏差、CV;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云南省临床检验中心EQA对校准成效进行验证。
2结果
2.1校准前4台血液分析仪稳定性检查见表1,4台血液分析仪重复性好,CV符合仪器要求,可以进行校准。CD1700(A)作为参考机,使用配套校准物校准(CD0751),用配套质控物测定10次(N16751),CV较小,验证合格,可以作为定值用参。
2.2新鲜全血的靶值用CD1700(A)作为参考机测定正常人新鲜全血的靶值,结果为:WBC 8.6×109/L、RBC 4.34 ×1012/L、 HGB 145 g/L、MCV 86.0 fl、 PLT 172 ×109/L,CV分别为:1.4、0.8、0.5、0.7、2.5。
2.3CD1700(B)、CD1600、Coulter Gens.2校准用新鲜全血测定11次,取第2~11次结果,均值与靶值的偏差见表3、表4。按标准[1]每台仪器至少有2个参数需要校准,计算新的校正因数输入。
2.4校准后的仪器验证,用新鲜全血测定10次,结果与靶值比较见表4;2004年、2005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云南省临床检验中心EQA回报成绩见表5。由表4可见,新鲜全血校准后,3台仪器的均值与靶值的偏差较小。虽然有几个参数经校准后仍难达到标准,但用配套质控物连续测定4次,用Westgard规则判断为在控,认为校准合格。
3讨论
3.1血液分析仪能否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除了是否按标准采集合格的抗凝血外,仪器本身的日常维护保养、室内质控、定期进行的有效校准是非常重要的因数。国外进口的血液分析仪往往需要高质量的配套校准物和质控物为其分析质量作保障,这些校准物和质控物因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难于进入国内,而且价格较昂贵,使用有效期短,给实验室校准血液分析仪带来一定的困难。用新鲜全血校准多台血液分析仪,是一种简便、经剂和易行的方法[2],用于实验室内和一定区域的血液分析仪校准,只要每半年校准一次参考机,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但是新鲜全血稳定性差,需在4 h内完成校准工作是其不足之处[1,3]。新鲜全血的定值是否准确,对其他仪器的校准非常重要,应严格把握质量标准,用作参考机的血液分析仪,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需经过专人严格的维护、校准和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新鲜全血的定值准确,具有良好的溯源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62-02
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2015年5月,笔者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对全校学生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8份,有效率为96.86%,问卷内容包括“行为取向”和“价值判断”,比较维度有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
一、行为取向的差异化分析
在这一维度笔者设置了4道问题:“毕业后的打算”、“就业地区”、“单位性质”和“首次签约期”。在“毕业后的打算”选择上各个群体间没有较大差异,普遍选择直接就业,其中来自城镇(23.53%)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略高于地级城市(20%),但在乡村(19.44%)的学生中又更低;同样在各年级中,大二(12.5%)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最低,大一(26.32%)和大三(25%)基本持平,大四和大五又出现下降。男生和女生对于“继续深造”的选择基本持平,工科生(24.32%)在各专业中最高,贫困生(25%)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17.18%)。值得注意的是较少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可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仍有待加强。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集中于珠三角城市,较少选择西部或偏远地区,其中,只有来自城镇(17.65%)的学生有一定比例愿意到小城镇就业,其他生源地的学生几乎不愿到二三线以外的小城镇或乡村就业,在专业和性别比较中,文科(15.33%)和女生(8.7%)相对有可能到小城镇就业,贫困生基本不愿意到小城镇就业,各年级间除大一(10.53%)其他年级也基本不愿意到小城镇就业。可见,小城镇的发展现状仍不能吸引大学生,而贫困生从小城镇出来后多半不愿意回去建设家乡,反哺情怀的缺失也是教育的责任。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各生源地学生的差异不大,但乡村的学生仅有8.33%的比例愿意去私营企业;在各年级中,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差异不大,大四和大五绝大多数选择私企;在性别上,男生倾向于私营企业(21.74%),女生倾向于外资企业(34.78%);而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较大的区别在于贫困生(66.67%)比非贫困生(55.56%)更倾向于在政府机关工作;各专业间没有明显差异。总体而言,学生更倾向于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这是一种求稳心态的表现,也是中国根深蒂固“求仕”思想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在弱势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第一次签约期的选择上,“半年内”的比例最多。其中,来自乡村(50%)的学生选择“半年内”的比例比城镇(41.18%)和地级市(33.33%)要高,并且乡村(19.44%)的学生选择“3个月”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35.29%)和地级市(33.33%);在各年级中,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较多选择“半年内”,大四和大五的学生更多选择“3个月内”;在专业中,工科的学生倾向于“1-3年”,理科(61.11%)和文科(53.85%)的学生较多选择“半年内”;男女间差别不大,但非贫困生(31.11%)选择“3个月”的比例较贫困生(16.67%)高出一半,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缺乏长远的计划。
二、价值判断的差异化分析
在这一维度笔者也设置了四道题目:“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初始薪酬”、“服务边远和西部地区”以及“对违约行为的看法”。在就业因素的选择上,来自地级市及以上的学生对个人发展(53.53%)和专业对口(53.93%)较为看重,来自城镇的学生更看重薪酬(58.82%)和个人兴趣(52.94%),乡村的学生较看重个人发展空间(69.44%)和薪酬(58.33%)。这一点在各年级中有一个变化过程,低年级(大一,68.42%)的学生更看重薪酬,高年级(大三,70.83%)的学生更看重个人发展空间,同样,文科和理科生更看重薪酬,工科生更看重个人发展,男生(58.7%)比女生(47.83%)更看重薪酬,非贫困生(60%)比贫困生(45.87%)更看重薪酬。可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有物质至上的色彩。在初始薪酬问题上,大部分学生集中于选择2501-3000元。其中,来自地级市及以上的学生集中于选择“2000-2500元(40%)”和“3000元以上(33.33%)”,来自城镇(58.82%)的集中于2500元以上,乡村的可接受2000元以上;在各年级中,大一(57.89%)的学生较多选择2500元以上,其他年级各选项较平均,可接受2000元以上;在各专业中,文理科生可接受2000元以上,理科生则更多选择3000元以上(38.89%),此外,女生比男生对初始薪酬的要求更低,非贫困生也比贫困生的要求低。初始薪酬的选择是学生就业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大部分学生的选择切合实际。在对“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的看法上,大部分学生选择“精神上支持,自己不会参加”,这一选择在各年级和专业上没有明显差异,在生源地上,来自地级市及以上的学生中有6.67%的学生选择“行动上支持,有打算参加”和53.33%的学生选择“不清楚,看情况”,表明这部分学生有参加的可能性,同样,女生和贫困生中也表现出有参加的可能性,可见,目前学生对这类项目的热情度仍不够,奉献精神的培育有待加强。在对违约行为的看法上,大部分学生认为“不道德,应尽量避免”,但也有5.88%的学生选择“有更好的工作不介意违约”。其中,来自乡村有66.67%的学生选择“不道德,应尽量避免”,对违约的行为容忍度最低;在各年级中大二有83.33%的学生选择“不道德,应尽量避免”,容忍度最低;在各专业中,文科生有84.62%的学生选择“不道德,应尽量避免”;男女生区别不大,但有8.7%的男生认为“有更好的工作不介意违约”。同样,在非贫困生中有8.89%的学生选择“有更好的工作不介意违约”,而贫困生中没有。可见,对违约行为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认识,但也应看到有一部分家庭条件和自身条件较好的学生出于现实的考虑会选择违约。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或物质至上的色彩,尤其在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宽松的学生中表现明显,此外,女生和低年级学生对就业抱有较多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对未来缺乏长远计划。当前,本科生对“珠三角城市”和“事业单位”条件的就业机会乐此不疲地追逐虽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其对目标的积极追求,但也明显脱离实际,特别是“继续深造”比例之低和“初次签约期”之短都说明我们的学生对就业形势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个人的未来发展缺乏长远计划。
三、建议与意见
(一)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就业价值取向
面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功利主义化的倾向,首要任务是通过摆数据、讲事实、轻体验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其次,根据群体差异,应加强引导来自城市的非贫困生树立个人长远发展为主的价值取向,鼓励其继续深造或主动到西部、边远山区去磨练自我,增长见识和社会阅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加强专业认知教育,使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在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能增强立足于专业谋求个人发展的信念。对于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可引导其树立报效家乡的决心,当前,小城镇和农村明显缺乏专业人才,如果贫困生能有反哺情怀,毕业后带着知识和技术报效家乡必然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局面。
(二)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生涯规划教育
由首次签约期之短可知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的认识较模糊,对个人的未来发展缺乏规划。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清形势、认识职业,并有效地督促学生建立短期和长期的职业发展计划,以实现高质量就业。此外,高校也应致力于在现有的教育体系基础上形成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理性的评价自己,准确的定位,进而克服用人单位缺少“想聘之才”、学生“无业可就”的现象,让大学生能充分就业,使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中的性别隔离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突出表现为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并且假若某一职业员工的人数按其职位、责任、收入等因素形成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在几乎所有职业、包括女性职业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女性人数所占比例低于男性所占比例,并且越往金字塔的顶端,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相对于男性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差异越来越隐蔽,比如,从表面上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中女性与男性在职业取得上有趋于平等的现象,但深藏在背后的“同工不同酬”、“同阶层不同酬劳”等不公平待遇现象仍然非常普遍。
教育民主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机会均等是目前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应有的价值取向。在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无论在教育起点,还是在教育过程和结果上,女大学生均处于明显的劣势,而教育结果的均等才是整个教育机会均等的归宿,本文关注的就是在教育结果上的性别差异,即男女两性在就业选择机会上的不平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就业中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本身就低于男生吗?如果答案肯定的话,这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说是源于女性教育水平和素质普遍低吗?但实际上在去除了所有控制变量、中间变量的条件下。男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即使同样水平的就业率背后仍然隐藏着性别差异,这就是不少女大学生为了落实一个工作单位。不得不就低上岗,形成与男大学生要普遍的多的“能岗”不匹配的就业现象,这就是潜在的就业性别差异。这种就业中的性别差异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不能谋得理想职业而造成就业难的事实,使许多女生的自信心大幅度滑坡,使其呈现向传统女性角色回归的趋向,甚至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产生质疑,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实现。
二、原因剖析
大学生就业中出现性别差异现象其原因使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展开探讨。
(一)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男性的主导地位与女性的依附心理使理想的性别关系的基本形式,这一理论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种规范,从而确定了女性的传统角色特征。在这种规范的灌输下,性别意识便不自觉地渗入到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在性别认知上的心理定位就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现在已经对女性就业作出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女陸地位不断提高,但形式上的男女平等口号并不能保证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的性别公平,也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为历史沉淀的不良的心理积习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善的,现代意义上的公领域的角色是由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性来承担的,女陸则多数被限制在私领域。
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才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过程,以专业设置上的性别隔离为例。随着女性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学科专业的性别分化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严重了。女生在自然科学、工程等专业中的比例大大低于在各领域中的总比率。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是相同的,我国自然也不例外。专业的性别隔离使高等教育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表面上看男生和女生选择不同的学科然后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谋取不同的位置。完全使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但这种自我选择恰恰使女生在就业中遭遇了性别歧视的反映。从社会现实来看,女性主导的学科专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处于弱视地位。也就是说女生接受的高等教育的状况限制了她们参加社会的资格和能力,从而也决定了她们在职业地位上的不平等。这样教育结果影响了教育过程中的选择,这种选择反过来又加剧了性别隔离的程度,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总之,传统的社会文化建构了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然后渗透到学科领域中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又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巩固加强之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复制并传承了社会的性别等级差序,学科中的性别隔离就可以被看作使社会性别分工的预演。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靠学校实现其价值观及重要信念的传递,其中包括性别角色行为和性别角色期待,教育中男女性别固定模式深受社会影响。男女两性固定的行为模式在儿童期就已经形成,有研究表明,从出生起男孩女孩接受的对待就不同。早期性别角色印象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得到强化。比如儿童玩具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男孩玩具一般都是鼓励控制环境型的,通常都比女孩玩具更具职业倾向,而且更贵。家长学校也都会给孩子买适合其性别行为的玩具,教材更是传递性别角色信息的主要根源,近来研究表明,自然科学、社会研究、甚至数学书中都是从陈旧的性别角色特点来描述女性,这无疑会影响女性的选择和学习的前途。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男女两性在课程选择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小学阶段还不太明显,而且多数情况下,女孩的成绩要优于男孩,但在进入高中以后,当女孩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什么行为是合适的和可被接受的时候,她们对未来就业的计划及价值观就会和社会实际职业中的性别差异趋于一致。所以在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背景下,进入大学以后,男女两性选择的专业才出现了上述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的结果,
(三)就业市场歧视论的解释
人力资本理论中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女性的职业地位之所以低于男性主要是因为其累积的人力资本不足,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所致。但就业市场歧视论认为除了人力资本累积不足以外,就业市场对女性就业者的性别歧视更是女性在就业中遭遇不平等待遇的直接原因。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在于用人单位认为生育和哺乳增加了使用女大学生的劳动成本以及浑厚的家庭拖累降低了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也就是说,即使女性与男性劳动力的素质相同,而且生产力也相当接近,但由于女性在就业市场中受到歧视,不仅她们的就业及升职机会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且工作报酬相对于男性也低一些。另外,有许多研究表明,一个职业中如果大部分从业者都是女性(幼儿园教师、护士等),则其薪酬有贬值现象,而这种现象部分原因是来自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这也是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
三、对策及建议
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文化传统的因素是根源性因素,后面的性别社会化、就业市场和歧视论的解释基本都是由文化传统形成的顽固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当然,本文只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就业市场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作出的原因分析,实际上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女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主体性原因,相关法律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原因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问题不在一朝一夕,数千年的传统积习短时期内也不可能消除,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女性就业前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教育民主化能否真正实现,关系到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平衡问题。所以高校、社会及大学生个人必须重视就业中的性别差异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
女性生理特征难免造成高劳动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用人单位降低生产与经营的劳动成本比提高更有意义。本文建议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即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而后从上缴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对女性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在生育时段的工资可由财政专项拨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高劳动成本的问题,总之应该尽快建立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女性职工生育保障制度,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使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得到制度上的支持。
(二)倡导高校自主办学
一、不同水平课堂一致性关系论述
预期课程与实施课程之间,以及评价与达成课程之间一致性等共同构成改革标准统计绩效,尤其在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期间,这部分内容将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排列. 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分析,透过不同水平课堂一致性系统调试,预期与评价课程关系和谐匹配,进而直接影响后续课程改革效率,决定学生成就检视的可信程度. 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活动核心动机在于克制学业评价瓶颈限制因素,基于知识传授倾向于学生主动跟进态度分析,使得基础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成为当下正确价值观精准演变流程. 课程评价改革相对重视技能选拔功能,其间不同评价结果都必将促进学生系统化发展,而教师阶段实践整改经验也相对丰富起来. 新课程改革目标理所当然过渡成为课程标准一致性鉴定的基本框架,不管是课堂功能或是结构状态,都不会单单注视知识灌输效率,而是将核心注意力投射在个体发展实力之上,确保其今后建设正确情感与价值观基础. 这就对课程实施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就是尽量维持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杜绝阶段引导目标设置的模糊迹象. 透过客观层面审视,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存在较强的精英主义倾向,尽管高考制度已经恢复许久,但是内部淘汰性教育价值观却飞快地异化基础素质教育发展方向,核心公平价值取向开始逐渐弱化. 现下大部分学校利用少数优等生作为支撑媒介,使得其余学生个体退居边缘位置并沦为淘汰工具. 如今,素质化教育改革正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前景加以适当转变,为回归公平教育风尚积淀实力,同步供应合理的范式与政策支持. 实际上,新课程改革有必要联合科教兴国战略去关心每名学生心理状况与学习质量,保障课程实施同步跟进效率,使得任何个体都能顺势掌握适应社会需求技能.
二、提升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与课堂标准一致性效果的策略分析
(一)研究方式的确认
目前小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手段众多,设计人员须结合既定问题与研究范围加以确认,杜绝一切凭空想象结果;同时,制定出辅研究方案,针对同一省份不同地区提供教学评价标准,稳定既定教学状况. 再就是确认分析对象,包括量化处理的主题以及教师素质结构等. 学业研究的重点应该投放在小学数学教学一致性认知层面之上,包含教师命题考试期间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以及学生吸纳效率等,必要时结合教育部门实际规定评析学生学习状况.
(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效率推动
学业评价与课堂标准一致性鉴定任务,具体是指学生依照既定课程完善指标进行自我调适,特别是在规范评价细节层面上,要联合实际教学类型加以审视. 随着社会结构不断调整,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执行课改任务期间都已经获得合理成效,透过对不同地区学生成绩加以精确考核而提炼考察数据. 现实记录结果中如若学业评价无法及时完善,就会直接制约学生标准执行能度,其中各类影响因素都将被完全忽视. 所以,我国现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学业评价工作过程中,应该透过程序进行规范式引导,确保在评价环节中发现不同学生素质、技能应用问题,为日后数学思维拓展成就广开方便之门.
(三)学业评价期间相关问题审视
针对数据格式加以解析,可以稳定学生学业价值拓展效率. 教学环节中,有关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自我价值都应该得到有力凸显,其间提倡应用多种手段加以评价,提升不同任务衔接细密程度. 按照大众视角审视,学业评价包括教学质量、阶段素质表现等内容,结果样式不尽相同.
(四)最终评价结果的系统反思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已在国内很多院校普遍开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和专业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进一步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提高医学生对临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医学科研水平,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个性化教学,切实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参考国内相关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典范,对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一、本科生导师制源起及内涵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适用于研究生教育,随后美国高校把导师制引入到本科生培养中,使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高校中得到广泛推广[1]。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借鉴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管理经验,逐步扩大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范围,形成各自人才培养特色。事实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且成就卓越的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等院校在教学、科研或管理人员中,为本科生选择一批符合预定条件的人员担任导师,每个导师分工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班级授课之外的多种交流形式帮助学生解放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课内外学习和科研实践。”[2]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导学”和“师徒”关系,促使教师因材施教,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必要性
近年来,建立在医教研基础上的新型合作关系的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层出不穷。利用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有利条件实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弊端
随着医学人才培养面临的严峻挑战,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传统的小班讲座式教育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高校发展和形势变化,存在以下问题及弊端:
社会需求改变。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加大,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和临床能力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师生关系疏远。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递,以统一化、规格化的标准进行教学。如果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那么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将少之又少,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学生难以接受进一步指导。
学生面临困惑。学生离开大学校园,身处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重新适应。进入医院后,很多学生学习盲目被动,缺乏学习动力,不知如何利用好临床医院的优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没有渠道与临床教师建立进一步的联系,以方便尽早深入临床进行学习。
教学与教育脱节。非直属附属医院传统学生管理模式是教务部干事负责学生工作,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学生教学与教育互不相交,互相割裂,无法对学生进行整体认识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影响教书育人实效。在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只是单纯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尤其缺乏创造力,使教书育人效果大打折扣[3]。
(二)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优势
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其丰富的临床资源和充足高素质的教师资源为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尤其在培养临床医学学生的临床基础知识、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工作特色在于因材施教,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使导师工作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专业、生活、心理等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既能够全面加强学生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以及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又能够重视学生医德医风方面的传统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医院的有利资源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灵活、真正参与学习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创新,培养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育的宗旨;另一方面,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发挥教师专业性、增强教师责任心、增强教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是改善师生关系,紧密学生、教师和课程关系的有效途径,是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合理有效补充,对传统高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加强教书育人的实效。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医学生提供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条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首先,学生有机会经常到临床见习,将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其次,本科生导师可以弥补学校辅导员在临床专业学习方法、临床科研实践、考研及未来就业等方面指导不足的缺陷,利用一切机会在课外与学生多接触,对学生思想、生活、就业、专业学习等方面提供有益指导和帮助;最后,本科生导师、可以改变过去批量生产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用性的有效理解,并会在参与导师科研过程中进一步不断强化,使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在参与导师科研过程中,不仅可以向导师学习,还可以向年龄相仿的研究生学习,增进同龄人之间的沟通,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在导师指导下尝试进行模拟研究生阶段做试验和写论文方面的学习,可以开阔专业视野,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实现教学相长。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临床教师教学、教育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能够增强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对导师的职业道德、人格素养、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非直属附属医院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将会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有利于师生相互影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传统教学中,任课教师虽然专业知识牢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社会阅历,但由于踩着铃声上下课的大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很少有机会和任课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本科生导师制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导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个性教育,充分发挥导师引导和学生兴趣相结合的优势,增加教师与学生相互接触的机会,合理、科学的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凭借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