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2 15:36: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公共景观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

篇(1)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与我们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品质日益下降。尤其在中心城区,更是拥挤不堪,很少可以见到开敞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则少之又少。并且很多人仍然把公共绿地理解为多种些树,多搞点绿化,并不太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与工商业密集发展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率与密集,大量利用并消耗自然资源,使得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使城市生活环境品质逐渐恶化,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甚至于生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人们在享受了大自然给予的恩赐的同时,要学会保护它。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道路绿化设计

2.1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

(1)与道路性质功能相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复杂,对于不同交通目的的道路系统,其景观元素也不尽相同。因此道路绿化必须符合不同的道路特点。

(2)与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相适应。不同的行人有不同的视觉环境,在进行道路绿化时要以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作为依据。

(3)交通功能与生态功能相适应。道路除了发挥交通功能外,同时也是这座城市的景观走廊,承担城市内外气流交换等生态功能。因此,道路绿化设计在不阻碍交通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来改变生态环境。

(4)整体配置与节点造景相配合。在历史古迹、现代地标建筑、道路主干道交汇处等城市景观节点绿化造景,创造有城市特色的绿化景点本文由收集

(5)当地植物物种与引种相结合。在道路绿化选种时,除了应该考虑土壤、气候、风力等自然环境条件外,还要考虑人为因素。因此,在选种时应以当地树种为主,选择一些耐阴、耐贫瘠、耐践踏等生命力强的树种,并适当引种一些外来物种,实现物种的多样化。

2.2道路绿化实例分析—以张掖市为例

张掖市地处甘肃腹地,河西走廊中部,交通比较便利。张掖自古因水而闻名,在市郊北部有大片湿地,在市区有较好的水网系统,2004年,张掖市定下了“以水带绿,以绿融城”的绿地发展理念。构筑内外通达的绿化走廊,将城市内部绿地与城外大面积生态绿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生态园林城市。

2.2.1构筑南北通达的楔形绿色廊道

构建“4板与5带式”绿化中央主干道,直通北郊湿地,在更高的层面构筑起点线面结合的良好绿色生态系统,使生态湿地为城市调节小气候,提供充足的氧气,降低空气粉尘,降解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2.2.2疏理城市水系,打造滨水绿色廊道

重新修整室内水路,绿化堤岸,体现绿水交融的城市特色。“以水带绿”不仅会为城市的景观风貌带来亮点,也会为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提供亲水、玩水、乐水的自然情趣空间,同时也间接带动了水岸周边地带地产、商贸等其他产业发展。

2.2.3“以绿融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是道路的使用者,人在建设和使用道路的过程中必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道路绿化建设时应尽可能采取一些生态环境补偿措施。在张掖市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在各大交通交汇通道建设中央花坛,在特定的道路路段建立立体绿化隔离墙等,将各景观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使道路绿化与环境相协调,保证道路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托总体规划的设想、布局,绿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与环境和谐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对类似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广场景观设计

3.1设计原则

(1)规模适当原则。在设计时,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来综合考虑广场合适的规模。

(2)地域特色原则。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特色和社会文化特色。体现地方自然特色就是要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特征,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施工材料等;体现社会文化特色就是要突出地方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

(3)功能复合原则。现代城市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以此满足不同类型人群不同的活动和心理需要。广场的功能和设施应多样化,艺术性、娱乐性、休闲性和纪念性兼顾。

(4)突出主题原则。虽然现代城市广场功能趋于复合,但在进行广场景观设计时仍要明确广场的主要功能和主题,围绕主要功能,明确广场的主题。

3.2广场设计实例分析—以南京西安门广场为例

3.2.1广场概况

南京西安门广场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与城东干道的交叉口,北至中山东路,南至西华门宾馆,东至规划巷道,西至龙蟠路。西安门是明故宫宫城的西门,也是唯一保留的城门。

3.2.2广场设计主题

西安门城墙遗址是整个广场设计的中心和灵魂,设计追求在现代城市中体现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因此规划定位为城市文化休闲广场。整个广场以西安门城墙和莲花座基础为中心。

3.2.3广场空间尺度

西安门广场面积为 1.5 hm2,形状接近正方形,尺度较适宜,中部有明故宫宫城城门的遗址。

3.2.4广场边界过渡

篇(2)

前言:

当前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步伐加快,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为骨干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

笔者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主持和参与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项目,成功地将艺术引入城市公共空间当中。其中有些已竣工的工程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七项国际、省、市级优秀奖,参与设计的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规划方案也喜获二等奖。

概念探讨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综合,这种空间关系以不同的规模和层次,几何地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和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都属于城市开放空间的范畴。比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纽约中央公园、上海外滩等。

城市公共空间的优良景观能带动产生丰富的城市生活,但国内的建设现状表现出一些不足,不利于景观设计工作进程的程序化与系统化。景观设计师有责任以专业的参与,引发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重视,把停留在物质意义上的试题演化成链接人与自然的艺术场地,从而合理有效地争取分配和享用公共空间的权利,并且对公众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推动。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公众参与性。

一切城市文明的标志和现代化的进程,都是由公众共享城市公共资源开始的,共享本身是有平等的立场,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指向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向往和需求。

2、城市公共空间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人性化。

每个城市公共空间都是由若干小空间构成的空间组合体,其人性化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整体空间的品质和氛围。同时一切城市公共空间都是有形的物质空间,因此应该从人的行为心理考虑人性化的空间环境,符合人的感官需求,同时还注重使用者的欣慰和心理感受。高效有序、尺度宜人、安全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是设计追求的目标。

3、城市公共空间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文化性。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选择和包容的现代意念、地域文脉,在符合整体城市生态环境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现代生态与科技造园手段,充分挖掘物化因素和文化内涵,使场地空间焕发自身的生命力。

4、城市公共空间的第四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时代性。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在尊重文脉、强调地域文化的同时,要把握时代特征,合理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理念,使营造的空间环境具有个性化,形成特有的当代景观文化。用进步的场地物质环境积极推动社会意识的进步,通过场地的人性化设计,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取得文化和公民本性的回归,为未来的传统继承提供多样性的选择。

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切入点

1、注重空间系统布局

公共空间的建设应纳入城市系统来考虑,一个城市是否运作顺畅,景观是否舒适美观,关键在于它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大小、多少、分布是否恰当。利用城市中的自然生态要素对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平衡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开辟城市公共空间时应十分珍惜的资源。

2、创造空间个性特色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考虑与该城市的传统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地貌、环境、风俗习惯相协调的因素。运用形式、色彩、光影、地形、风貌等综合手段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比如笔者主持设计的青岛市即墨温泉公园,采用不对称的布局,分为水上公园和旱地公园两部分,通过景观小品、河道、小桥、铺装场地和绿地的有机结合,渗透出当地的文脉气息,突出了温泉这一难得的自然资源,并充分结合即墨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典故,富有鲜明的空间个性和地域特色。

3、塑造空间的“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城市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人而建造的,因此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行为、审美、文化等的需求,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注重宜人的尺度,增强空间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四、工程实例

笔者有机会主持并设计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工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遵循“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设计理法,对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设计定位,进行人性化的设计,突出时代性,在尊重文脉、强调地域文化的同时把握时代特征。

现将其中的两个设计获奖项目进行回顾和简要分析:

1、青岛市流亭机场扩建工程室外环境设计

青岛市流亭机场扩建工程是青岛市重点工程之一,室外环境设计做为其延伸,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工程占地面积52730平方米,以自然式园林绿化造景为主,环境布局合理,形式自然、生态、大方。形成了有水、有树、有坡的大景致,为进出港的旅客提供良好的视觉欣赏效果,并得到了社会方面的一致好评。

(1)、设计定位:该环境以景观性为主,以通透有致的空间特色来造景。

(2)、设计主题为:“空港绿肺、生态景观、和谐共生”,整个环境设计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以亲近、生动、富有活力的景观打动游客。

(3)、绿化规划旨在创造完美的植物景观,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4)、布局手法:“占边让心”和“让心占边”相结合, “稀疏处疏可跑马,致密处密不透风”,疏林草地与植物群落相结合。平面布局有疏密、有进退、收放开合,富有节奏变化;立面布局林冠线或平缓或起伏,形成有韵律感的立面效果。

(5)、设计特色:

一是突出文化品位,如 “岁寒三友”、“市树市花”、“海洋文化”的使用,体现高品位、高档次的空港绿化;

二是大规格树木的使用。据专家分析,大树的释氧量为草坪和地被的5倍,又美观大方,管理费用也比较低;

三是达到绿化与净化,绿化与美化,绿化与香化有机的结合。构成机场的供氧“氧吧”,形成大的生态圈,融入青岛市流亭机场的生态环境。

该工程于2004年6月竣工,现已被中国国际绿化博览会组织委员会评定为“2004CIGE中国优秀绿化工程奖”,工程设计获得“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并在“青岛市优秀规划、建筑方案”评选中获得环境类三等奖。

2、青岛市即墨温泉公园设计

公园分为水上公园和旱地公园两部分,占地面积23.5公顷,紧紧抓住即墨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突出历史文化和地标特色,同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体现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情趣。

(1)、水上公园突出水景特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色,形成了全新的文化特色,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笔断意连”式的中轴序列,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环境通道,创造一个与现今时代感相符合的城市园林。构筑人与水更加亲密的景观关系。

围绕“水为万物生命之源”的主题,充分发挥水与生态植物、微生物、岩石、园林构筑物及水体自成循环的生态关系,以自然传统园林的理水理念,加之现代营造手法,展开现代都市景园的营造,也启发人们珍惜水资源。

(2)、旱地公园以城市游憩学和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再现自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生”为目标。提倡生活与居住分离,让居民走出家门来共同享受自然性、社会性的户外生活,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设计架构为“一轴、四区、多节点”。

(3)、设计的特点、亮点如下:

一是突出历史文化品位,体现高质量、高品位、高档次的城市景观带,利用轴线景观和林下漫步道,将地域文化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在游人面前。

二是强调各个不同景区的主题与个性。结合各组团分区的特点分别形成特色组团景观空间。

三是强调步移景异的场所空间。在组团设计中突出景观良好、绿意盎然的空间环境,通过绿色通廊、中心绿地的设置进一步的使生态景观渗透到公园的每个角落。

四是植物造景以自然式植物群落为主,体现生态造景和四季造景,风格自然,因地制宜地创造完整植物群落。

该工程于2006年10月竣工,工程设计获得“二OO七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并获得“二OO七年度山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结语

篇(3)

中图分类号:TG802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随着现代环境设计的兴起,水景通常作为重要的人工景观出现在场地设计的尺度上,这样的景观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水景从单一装饰、美化环境的功能加入了休闲、娱乐等富有人性化的设计,跌水、水幕、音乐喷泉等新的形式开始大量出现,水景景观追求视觉、心理美学目标,不断显现他的社会特征。美学特征、生态特征、社会特征被作为研究公共空间水景设计的主要元素,同样也是检验公共水景的重要原则。

一、公共空间水景城市功能

(一)美化城市环境:水景往往是最先映入人眼帘的城市印象,它可以很好地融合周围景观装饰和城市建筑物,使生硬城市建筑与城市景观协调统一,给人以伤心悦目的感觉,水景在美化城市环境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而且越来越重要。

(二)调节局部生态环境:在这个被钢筋混凝土、汽车和各种施工机械充斥的现代城市,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和空气正承受着各种污染物、噪音、烟尘的的侵害,水景由于其有调节局部环境的湿度,吸附空气中的烟尘和噪音的作用,因此水景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调节局部生态环境,给居民提供一个清洁舒适、赏析悦目的娱乐场所。

(三)调节心理情绪:巨大的城市生活、生存压力,导致现代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严重削弱了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和人思想的自由性,压抑着人的情感和性格的释放和表达,若长时间无法宣泄压抑的情绪,对个人和社会都很不利,而水景可以使人接近大自然环境,洗去身心疲惫而产生舒适愉悦的感受。此外水景还能刺激人的感官,使浮躁的内心得以平复的作用,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水景对于调节现代都市生活的急躁和忧郁的情绪有显著的效果。

(四)丰富精神文化:但凡城市中流传下来的优秀水景作品,大都是和当地的风俗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体现,具有厚重的时空特征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最终将会成为城市对外宣传和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的名片。

二、城市公共空间水景设计原则

(一)统一协调:作为城市空间的水景,它并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在水景设计时要对周围环境因素进行详细调研,使水景和周围环境和城市建筑相互协调、相互映衬,不会让人产生生硬和牵强的感觉,水景的统一性表现在水景的应用形式、水景的观赏特性、水景的色彩表现等方面都应与其所在的环境空间相统一协调。

(二)目的明确:不同的水景表现形式,也相应的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对水景外观、尺寸、色彩亮度进行设计时,应事先明确该处水景设计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作为其它城市景观的装饰还是作为主体来体现?是对所有人开放还是只面向特定人群(如图书馆、私家庭院等)而设计?是面向成人还是供儿童游戏?只有明确水景建造的目的,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使用功能和景观效果,为水景设计指明方向。

(三)位置恰当:并不是所有的公共空间都适宜建造水景,在设计水景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水源、气候特点、生态条件、交通条件、周围建筑等,建造水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水源的补充,要考虑水源是否充沛、输送距离、方式及成本,多沙多尘地带,水景的清洁维护较困难。以及重要的交通地段,影响交通顺畅的地段都不适宜营建水景。

(四)安全可靠:公共空间的水景景观通常包括水体与相关构筑物两方面。对于构筑物来说,其物理的安全性必须保障,水池、水道的防渗漏。雕塑的安装、水池的深浅设计、维护设计的布置水下线路及电线绝缘性等都要杜绝任何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要注意对儿童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水景的安全措施。

(五)量力而行:水景的形式丰富多彩,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集声、光、电与一体的大型程控喷泉或音乐喷泉,有些地方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情况或地方人文环境,一味求新、求大、设计了一些特大型水景。结果不堪重负的维护和运营费用,结果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景观效果。所以在营建城市水景的时候,财政能力与维护力度是必须考虑的要素。

三、城市公共空间水景应用类型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与城市空间构筑的多元进程,水景的应用已脱离了原有的樊篱,从传统的应用形式演变成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造景元素,融入了更多的城市特征,它的发展与演变体现城市的时代特征及个性。我们按照水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和功能来分成以下四类:公共空间装饰水景、公共空间休闲水景、公共空间庭院水景、公共空间的自然水景。如下图1、图2

图1 西安大唐芙蓉园水幕电影图2 西安未央湖自然休闲水景

实例-大雁塔音乐喷泉广场:生态与人文水景的实践

西安大雁塔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占地近1000亩,北广场中央为音乐喷泉(图3、图4)主景水道,喷水池呈阶梯式上升,每个水池既可各自按照不同的音乐喷水,更可以合并形成巨大的叠水景观和矩阵喷泉。共有2万平方米的水面,巨大的矩阵喷泉由1700多个泵组成,每个喷头都可以自由控制,组合出各种图案和字体。一排跑泉可喷出15米高的水柱。先进的音响系统和灯光照明,使喷泉声、光、水、色有机交融,特别是喷火火泉从水里喷出,在6米左右的高空充分燃烧低温爆开,更增加了整个喷泉的夺人气魄。夏天水景区22厘米的水深和经过防滑处理的石板,可以让成人和孩子在水面上无拘无束嬉戏,已成为展现西安历史文化和人文色彩的重要标签,是西安最重要的历史名片。

图3 西安大雁塔音乐喷泉水景夜景图4 西安大雁塔音乐喷泉居民和游客

四、结语

城市的发展与环境景观的空气繁荣,水景的设计与应用更加广泛,现在的水景已不仅限于水景园、公园或私家庭院,而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称为城市空间中亮丽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元素。现代城市水景的表现形式以及设计观念都大大超出了以往水景的范围,水景的营建也不再是简单地考虑一池一塘的问题,城市公共空间水景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整体大环境、大空间的特征、风格、情感表达以及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水景能充分发挥美化环境的作用,更多地与现代城市的发展节奏、人的思维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做到美学、生态和社会特征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朱均珍. 园林水景设计的传统理念[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篇(4)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城市数量有700多座,城市化率已达到45%以上,这意味着必须建立一个融合目前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具人性化、多元综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空间。要求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各种行为要求,同时又要表达各种意义,并使人获得不同的精神情感。

一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概念及特点

景观设计是利用景观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的经济、生态、文化问题的实践研究,通过设计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依据自然景观的适宜性、功能性、生态特征、经济景观的合理性及社会景观的文化性和继承性,结合地方文化背景,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出发点,以景观保护和发展为前提,“以人为本”为设计手段,合理设计景观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和人为活动,在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使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景观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协调统一。其目的是充分发展景观所应具有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

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关注的问题

1理解人,尊重人,创建人性化的景观

景观首先是作为人类的生存空间和人们的生活区域这两种物质空间而存在的。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重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人性化设计的景观不仅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景观设计还需要注重人们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融合为一的过程。人们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质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等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进而使“景”升为“境”,这时“意境”就产生了,而“意境”的产生将会使人们获得高层次的文化精神的享受。

2. 理解自然,创建生态的景观

景观设计的另一个服务对象是自然,即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自然系统。景观的体验必须通过物质空间要素才能体现出来,这些要素既有纯粹自然的要素如气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大地景观特征、动物、植物等,也有人工的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等,景观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城市建设的理念应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1] 。

生态的城市景观设计就是要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恢复城区和城郊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开设专有绿地、完善城市绿化系统。俞孔坚把这样的城市化生态道路和绿化植物方式称之为“野草之美”,“是一种‘白话的景观和寻常之美’”,并且,他“反对把人的主观文化审美和观念凌驾于土地和生命意志之上。[ 2 ] ” 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护为前提,以发展为目的,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使景观,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整体和谐。

2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公共空间是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

按空间形式可分为: 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 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其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和功能性

空间的可达性强调的是无障碍设计,以及如何使活动更加便捷的设计。如今可达性设计的概念正在往外扩展为通用设计,不仅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其他人群同样需要可达性设计,即设计以保障残疾人的行动功能为基本点的普通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3]。 在不同功能的区域内应结合各地段的环境特点,设置不同功能的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

2.1.2 注重与周边实体空间结合的连续性设计

在具体地段的点状空间设计中,要结合周边的环境特点,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进行连续性的空间环境设计,为人们提供连续性的空间体验;并结合实体建筑空间界面,丰富空间层次,使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内外部空间均成为有效积极的空间,避免点状开放空间成为建设后的残留空地这种消极失落的空间场所。

2.2 线性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线性空间,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4]。在国外,有关线性空间的研究主要有公园道、绿道、绿色廊道等。随着现代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许多学者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色通道”进行研究,并逐渐产生了“绿色廊道”的概念。

2.2.1连通性和可达性

在线性空间规划建设中,连通性是关键。线性空间将一些点状空间连接,能阻止这些生态岛的进一步孤立,创造与城市建成区域的缓冲带和更多的自然栖地。同时,线性空间将公园、居住区、学校、公共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等相连通,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自然的通道大大提高了设施的可达性和利用度,以及社区的宜居性。 线性空间相对于人们住地的区位是决定着人们使用公共开放空间的方式、频度的重要因素。因此,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绿道规划的位置,尽量接近居住中心。

2.2.2 设计的人文关怀及生态和文化景观特色保护

线性空间的规划应该遵从“人的需求”理论和“场所”精神并作为其设计的准则。在绿道设计中,应为步行者、自行车使用者、残疾人、滑板者等创造了安全、健康的通行环境和通行空间,促进其所连接的社区,市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应该在绿道的沿线附近配备服务设施,如停车场、休息椅、野餐区、健身设施、垃圾箱、商店和标志系统等。附属设施尽量集中配置在各个不同等级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

线性空间的设计应具有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景观保护的功能。供给动植物以及人类居住的栖地、物种迁移的通道及吸收和储存的营养物。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应避免更大范围内的均质性而导致失去文化景观特色。

2.3 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整合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整合的内涵,即是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此意义上,整合就是对开放空间系统进行整理、组合,最终促进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过程,引导具有连续性的行为活动[5]。

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具有重大意义。线性空间不仅可为动物迁移提供栖息地,还能促进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提高。当通过绿道网络体系将环境敏感区相互连接时,可大大提高住区的生态、娱乐和文化价值。结合城市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布置,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日常行为场所融为一体,并使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纳入到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

三 结语

现代景观承载的功能不断趋于多元化、多样化。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是新鲜空气的“发生器”和“容器”,是人和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和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避灾,调节市区小气候,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公有财产平等地对所有人开放―――无论他们是贫是富、是主人还是过客,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是蕴含着城市历史脉络,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传播着城市中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参考文献:

[ 1 ]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编辑委员会. 管子[M ].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17 - 19

[ 2] 俞孔坚,李伟. 续唱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 建筑学报[ J ] , 2004 (8) : 5 8

篇(5)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湿地;生态;保护

现代城市生态景观设计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然而,在城市生态景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水景观面临着被忽视和废弃的局面,水景观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科学化的设计。在未来景观的发展中,湿地景观对于水体的利用、储存、净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1湿地景观的概念及作用

关于湿地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明确的规定了湿地的组成要素。湿地组成要素中包括水元素、独特的土壤或者沼泽地、具有适应潮湿环境的水生生物这三个基本要素。一般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概括。狭义的湿地,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具体可以指不论长期或者短期,人工或者自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源地等都可以称作湿地。广义的湿地,则将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的所有水体都当作湿地。湿地具有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淹水土壤、厌氧条件和相应的动植物等特征。湿地即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水体生态系统,湿地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还是比较脆弱的,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中要求设计师更加严谨细致。湿地景观可以为城市提供一定的保障系统,湿地景观是极其珍贵的生态资源,应该予以保护为主,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湿地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在保护的基础上,根据湿地的不同情况,可适当地增加可供参观的湿地景观区域,增加水元素的科普教育功能和经济效益。

2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尊重自然原则

湿地景观是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桥梁。它可以很好地把人工干预与自然生态结合在一起。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人工辅助来进行景观利用和设计。在考虑到水体参与的景观设计中,应以现状为基础,避免做成同一化的水系景观。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应该渗透到设计的方方面面。许多具有泄洪功能的储水库等,由于受使用性质的限制,必须利用巨大的高差把人与水隔开,破坏了水系景观的整体性。但这一缺失可以利用城市湿地景观来进行补充。因此,在进行湿地设计时,面对脆弱的生态系统,设计更应该注重自然。

2.2因地制宜原则

在湿地设计中,利用植物可以对空间进行分割和围合,同时绿色植物也可以起到净化水体、降噪除尘的作用。在面对湿地景观的植物设计时,要根据湿地的各项指标进行植物的选择,应该在对原生植物群落加以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形成自然层次丰富、富有自然野趣的人造景观,并兼具自我修复与生态循环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现有湿地特征的作用,增强湿地公园内植物动物的生态稳定性。

2.3形成弹性景观

在对湿地水体的驳岸设计中,在保持其自然属性的同时,还有强调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最小的人工干预,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地形变化较小的水系两侧或者周边,种植本土适宜的植物,可以形成水系周边的绿色屏障;在地形高差很大的情况下,应该适当拓宽,形成不同的层级,即植物的竖向设计。距离水体较低的地方适宜种植水生植物,较高的层级则可以供人活动使用,在水体周边形成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更好地应对在雨季和旱季水位的变化状况。

2.4遵循形式美观的原则

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为社会、为生态服务的。为了满足人一定的审美诉求,在设计时应该遵循形式美法则,为人们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这一目的就促使湿地景观呈现出立体美感的发展趋势。为了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湿地生态体系,形式美观成为湿地景观设计所考虑的要素。在设计中无论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还是植物配置等方面应考虑其形式美,应该把物质材料的体量、质感、观察者的视角和光源等相结合,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湿地景观产生共鸣感。

3天津桥园景观设计分析

3.1项目概况

天津市是中国第三大城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代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2008年建成的天津桥园,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为整座城市和周边市民创造一个有多种自然服务机能的公园绿地,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净化;在自然过程中改善盐碱土质;重塑乡土植被风貌,实现低成本管理;发挥乡土植物、自然系统、雨洪系统、土壤改良及景观可持续性的科普教育功能;为游人提供美的享受。桥园是对城市废弃地的修复。项目原先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土壤盐碱化,地貌低洼不平,鱼塘若干,地下水位高,水系发达。由于紧挨着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园。桥园建成后成为了天津市最大的湿地公园,对当地的生态系统起到了一定的修复作用,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游客。

3.2适应地貌的规划设计

天津桥园是一种斑块式景观,被称为“适应性调色板”。整个湿地景观的设计,以自然元素为主,人工辅助造景。最大化地发挥自然生态的作用。展现了利用湿地改善当地生态系统这一目标。地段本身开挖了21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洞。面对地貌的客观特征,坑洞所形成的低洼地可能会限制整个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但在桥园的设计中利用了这一特点,保留低洼地,利用低洼地。用地貌本来的特征来进行水量的存储、过滤、沉淀,实现湿地的作用。湿地公园中的景观设计运用了台田耕作的方式,将园区内的土壤抬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碱地会慢慢下沉,利用物理手段对土壤进行了优化。设计旨在利用自然、利用本身地貌来解决现有的场地垃圾问题以及水体污染的问题。湿地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利用雨季和地下水位的作用,使不平整的地面形成了水塘、湿地、季节性水池或者无水低洼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旱、水公园景观。经过雨水的冲刷和过滤,土壤不断的积累沉淀,无水低洼地的土壤养分不断增加,使土质得到改善。

3.3适应本土的的植物设计

桥园中植物群落的选择上遵守自然规则,因地制宜,直接引用本地树种,桥园地下水位很高,水系发达。地面的高差带来土壤的水分和盐碱强度各异,这种盐碱土壤不适宜树木的生长。但是地被和湿生植物可以在这片水位与pH值变化不定的水域里繁茂丛生。针对湿地土质盐碱化的现状,采取了在土壤盐碱地带种植地被和湿生植物的植物配置方式来对水体进行保护与净化。形成了大片的水体周边成群种植着芦苇、香蒲等植物的景观。整个湿地公园中不同的植物群落对应着不同的土质。利用生态再生理念和生态恢复理念。对于受到污染的水体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高科技生态恢复,利用本土植物对水体的过滤作用,采取了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使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达到了低成本,低投入,高性能的植物净化水体的目的。使湿地公园中保持着植物的多样性,展现着野草之美。而今的桥园成为一个具有雨洪蓄流功能的湿地公园。

3.4适应湿地景观的透水性

桥园林网由当地最为强势的柳树作为基调树种,在交叉部位种以其他乡土树种。林网内的游憩步道采用的是粗砂铺地,保护了底层土壤的自然特性,同时,在面临雨季的情况下,可以加速地表的透水率,加速对地表水的收集。在旱季时,也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调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林网绿地的布置降低了高速公路带来的噪音污染,借用植物、铺装、水体的降噪作用,对噪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处理。

3.5突出审美性的景观小品设计

园区的规划上有六个大的方面,分别是景观塔、步道、湿地水泡、木平台、木栈道、汗泡(旱生湿地)。景观塔的布置在竖向上有一定的高差变化,最高的景观塔达到了5米,人可以站在5米的高度上感受整个园区的景观设计。不同高度的景观塔可以观赏园区不同的景色,景观塔的设置达到了一个台面一幅景色的效果。园区流畅弯曲的路线规划在景观塔上会尽收眼底。各个景观塔通过连廊进行了线性的连接,使整个湿地的景观带串联成一个整体。大红色的景观塔和连廊的组合,带动了整个湿地公园的流动性,使景观塔也具有了雕塑的性质。具有强烈的标示性。景观塔、步道、连廊、绿地形成了一种图底关系。同时也展现了了点、线、面一体的设计。湿地地的围合利用了红色的锈蚀铁板,幼苗和铁板的搭配,在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大地吸引了人的视觉焦点。每一幼苗绿块之中为一宜人尺度的小广场和荫棚,可以供游客休息和观赏,让参与者能真切感受生命以及自然的美好。台地的边坡取材为工业材料,由金矿、铁矿、铜矿等各种矿石铺成。重现了历史,增加了人文景观。湿地水体周边设置了防腐木的亲水平台,同时也有景观廊架等景观小品的布置,亲水平台都是探入到水泡的内部,可以供人们观赏植物群。园区的设计中体现了一定的趣味性。林网绿地中有当地的农民做的稻草人,这种拟人化的天然景观小品,体现地域文化,活跃了湿地的气氛。整个园区形成从城市向自然的过度。

3.6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内对乡土物种不仅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也有科普教育的功能。湿地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观赏者在近距离亲近滨水植物时,可以普及到各种植物知识。湿地又是多种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和迁徙驿站,也是许多水禽及鱼类的优越栖息地。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许多喜水生物停留在水面上,打破了水的宁静,增添了一份活力,形成活景观。

4结论

湿地景观的发展,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对湿地景观设计时,生态性是其考虑的必备要素,但是其审美性、科学性也应该作为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湿地景观保持其生态性是对的,也是湿地景观发展的趋势,但是之所以要进行设计,就应该把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心理享受作为湿地景观设计的一个目的。利用形式美运用到湿地景观设计中,使湿地景观具有审美性。这样湿地景观在实现其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以为人提供美的享受。

作者:冼宁 王洋 彭会会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天津桥园让自然做功——适应性调色板,2013.05

[2]杨鑫,骆中钊,冯惠玲,小城镇园林景观设计,2011.7

篇(6)

“两型”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障社会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发展模式。它将实现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瓶颈的制约。“环境友好型”,是以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为基础,认识并尊重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它不再把环境看作外在因素,而是一个与人并列的内在要素,涉及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严峻挑战,资源与环境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两型”建设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展示城市特色形象的重要“窗口”,其景观设计理应在“两型”建设的正确指引下率先垂范,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积极走生态现代化、绿色城市化、资源节约化城市公共景观建设道路,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色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加快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日益关注户外生活品质。人们不仅需要创造赏心悦目的公共环境,而且需要创造健康、生态、安全的公共环境。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整个城市中对所有市民开放与共享的空间,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通过利用景观学原理,在认识和理解景观特征和价值的基础上,对公共区域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为人们带来愉悦、舒适、可亲可近、寄托心情、富于意义、美轮美奂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第一,让自然做功。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说“低碳就是让自然做功”。因此,现代景观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元素,包括阳光、气温、风等创造宜人的微气候;利用太阳、风、水等发电满足景观用电需求;同时要充分认识自然是具有自组织与自我设计的能力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第二,显露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愈来愈远,自然元素、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自然林缘线等俨然快成为城市人们的抽象名词。因此,显露自然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设计理念,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景观设计中注重对特殊的自然景观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如城区或城郊湿地、湖泊等自然水系、历史文化遗迹、山体、坡地、森林以及大的植被斑块,规划时应该优先考虑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这些特殊自然景观资源,坚持“合理利用与有效利用、节约利用”的开发利用原则,切记“杀鸡取卵”,以让城市的人们能重新通过雨后感受清新泥土的气息、通过枝叶飘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等。第三,科学选用各类生态环保造景材料。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学效益,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科学配置,整体优化,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复层混交人工植物群落;同时,设计充分利用旧材料、节约造价、倡导低成本维护等生态理念,包括旧砖瓦的再用,水体护岸的生态友好型设计、建筑物的节能设计以及可降解材料作为大面积铺地。如广场硬质铺地可大量运用天然石材、木材、透水砖,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的生态良好的互动场所空间。

人作为主体是景观的创造者、建设者;与此同时,景观中的人作为客体又是景观的使用者、体验者、评价者,即景观为人而建,景观为人提供多种体验场所,满足人的多种需求,并影响景观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第一,整体环境营造应满足人的基本行为心理需求。一个好的设计应当能对人的需要敏感地做出反应,使人尽情地游玩,使他们精神焕发、兴趣盎然,满足人们行为心理的需要。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即多少阐述了人类需要满足的这种先后层次关系。因此,环境设计中应注意令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性指标:如光照、温度、湿度、噪音、通风等,以增强空间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第二,塑造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强调参与性。公共开放空间是为公众设立的,而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爱好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空间需求与活动规律是不同的,如小孩好动、老人喜静等。设计时不仅应考虑其观赏性,更应创造条件让人们积极参与其中,使审美、参与、娱乐相互渗透与结合。因此,规模较大的公共空间应尽量进行功能分区,使人们能各取所需。尤其应对残疾人使用景观场所给予更多的重视,要考虑无障碍设计,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注重创造交往空间,在公共空间中设置各种活动、运动场地以满足人们运动、游戏的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共开放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第三,宜人的设计尺度的合理运用。在设计中除了体现环境的整体功能、氛围的创造外,尺度宜人也是衡量一个设计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这里的设计尺度,既涉及整个公共空间的规模尺度,也包含各景观元素及其细部构造设计的比例尺度。目前部分城市对公共空间的建设规模有越做越大的趋势,根本没考虑其服务半径与人群的多少,这势必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与“两型”建设是背道而行的。而各景观元素如座位、台阶、亭廊等的设计比例尺度大小直接影响人在空间进行各类活动的审美性、舒适性与安全性,因此,设计前必须科学规划,使各城市公共空间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并以人的基本行为尺度为基准进行科学设计。

本文作者:肖姣娣工作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篇(7)

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应始终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城市公共艺术,以构建和谐生态的园林城市为己任。基于此,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做出以下几点探究。

一、浅谈城市公共艺术特点

就城市公共艺术特点来看,主要的特点就是公共性,其体现的社会价值与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要显得更加重要,其体现出现共性比其体现的个性也要重要得多,因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的城市公共艺术应体现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化。与此同时,开放性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因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的开放对现代人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核心所在,这也是构建和谐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特点。此外,公共艺术的地域性、文化性与参与性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就地域性来看,就是在城市的特定区域之内的所有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的组合体,注重的是公共艺术品的规划与分析,并将整个城市的整体低于规划到城市发展中来,尤其是加强城市独有文化的延续性保护。而公共艺术的文化性来看,注重体现的是城市文化艺术的展现,通过城市园林景观公共艺术的设计将城市的文化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有着较高的标准,而参与性则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通过增设城市公共艺术评价机制,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之中,将城市公共艺术的参与性表现出来。

二、分析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通过公共艺术体现出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品位。虽然当前我们认识到了构建和谐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性,但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尤其在生态园林城市的构建与城市公共艺术的体现的矛盾尤为突出。

第一,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体现的生态性和整体性以及和谐性较低,城市公共艺术并没有纳入城市的生态元素,很多时候体现出来的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差,而整体性的缺乏则是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周边因素和整个城市的环境氛围,和谐性的缺乏则是园林景观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低,对构建和谐而又生态的环境的作用甚微。

第二,设计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规划,往往由于局部微观的开发对宏观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使得产生负面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为因素的原因还使得本应设计的园林景观设计所体现的城市公共艺术与生态环境的构建相违背,尤其对可持续地发展理念的融入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和谐生态园林城市的构建,还会对设计机构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基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究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着力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所在

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将公共艺术体现出来,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就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着力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所在,但在城市中并不可能在每个公共空间都存在公共艺术,加上公共艺术的欣赏需要更多的人去欣赏,才能将公共艺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因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城市公共艺术时应分别在成绩的休闲文化区域和文化生活区域,如在广场、道路、公园、街道、社区等区域中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进行设计,因而必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着力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

(二)基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内容

基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内容包含了植物、水体、小品、道路、广场等方面的设计,而设计的目的旨在将各种设计内容进行有机和完美的结合,形成亮丽的风景线。园林设计作为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体,所涉及的公共艺术能将城市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虽然说公共艺术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手段,是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才能将公共艺术更好的展现在公共空间,但公共艺术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三)园林景观设计中城市公共艺术的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城市公共艺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很多公共艺术已经是园林工程中的主要景观。尤其是很多雕塑作品已经将周围植被环境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已成为园林设计之中的经典,更是公共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主要体现。

(四)对城市公共艺术和园林设计的追求与期待

应该说城市公共艺术在将来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园林设计当中,以此不断丰富园林设计的内容和风格,这是公共艺术和园林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当前的共公艺术应该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内容和形式,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寻找突破,以宣传中国传统美德、宣传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尽量不要选择太过于抽象的,除了“好看”老百姓想不出来其他内容的艺术形式。对于园林设计应该向着更加生态化、更加人性化、更加文化的方向发展,要重点突出公共艺术功能和作用,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自然且系统地修护与改造,达到园林设计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探讨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应在着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结合实际,根据城市公共艺术特点与园林景观设计内涵和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着力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所在,加强城市公共艺术的应用,着力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和能力,为构建和谐生态的园林城市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8)

1 城市公共绿地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共绿地主要是指城市中对所有公民开放,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一定用地范围内进行规划布局,以植物作为主要造景素材,同时兼顾娱乐、休闲、科教、服务等功能的永久性户外休闲场所。

1.1 城市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大致可以分为6大类:

第一,公园绿地。由政府出资建造,具有一定的功能布局,包含设施与功能,主要提供群众进行游览、休憩、娱乐、科教等活动,同时发挥美化城市的功能。在类型上包括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带状公园、街头绿地、建筑配套绿地等。

第二,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材料的基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及各种林地。

第三,防护绿地。具有安全功能,为城市提供卫生、隔离的绿化用地。包括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以及为防风沙、固水土而造的防护林。

第四,风景游览绿地。具有观赏、文化、者科学价值的大面积自然风景或有名胜古迹的地方,一般位于市郊。经过园林部分开发,规划休息、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供人们进行休憩的大型绿地。

第五,专用绿地。指服务于城市中经济、行政、教育、卫生、设计等机构或设施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大,分布广泛。类型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及机关学校绿地、单位附属绿地。

第六,路道交通绿地。附属于城市道路的绿地,包括分车带、行道树、立交桥绿化、安全岛等,主要起到组织交通、防尘、遮阴、美化街景、降低噪音等作用。

1.2 公共绿地效益

1.2.1 生态效益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同时,许多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有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2)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绿色植物能够削弱太阳辐射,使市区的日照时数和照度减少。植物根系吸收大量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挥发大量水分,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同时,城市内的带状绿地能够引导风向,为城市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

(3)降低噪声。植物对噪音具有明显的消音和降噪作用,增加城市绿化,布置绿化带、降噪带对降低城市噪音有显著的作用。

(4)保持水土,防灾避难。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具有固定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地表土的流失。同时,树冠、叶面的阻挡,能够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建立防风带可以减轻台风、洪涝、塌方等自然灾害,城市绿地能够成为有效的避难场所。

1.2.2 社会效益

(1)是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绿地内一般设有休息、运动、娱乐等设施,是居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沟通交流、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2)文化科教,提升自我修养。公共绿地在设计中往往结合一些地域文化、神话传说、科普知识等。同时,也可举办绘画、书法、摄影、盆景、工艺品等展出,从而提升游览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1.2.3 造景功能

(1)丰富城市天际线,软化建筑轮廓。城市中主要以硬质建筑为主,线条生硬、轮廓清晰。公共绿地则是柔和的软质景观,与建筑景观相结合,能够形成高低错落、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景观。

(2)打造城市景观中心,形成有特征性的景观区域。针对不同的城市区域,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造景,能够形成特点鲜明,独树一帜的城市景观。同时,鲜明独特的景观效果能成为视觉焦点,起到引导交通和视线的作用。

(3)衬托构筑物、建筑物,营造空间艺术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运用相应的植物材料进行搭配,能够使建筑物更富有生机。例如,纪念碑旁栽植挺拔对称的树木,可体现其庄严性;居住区内布置多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植物,能够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气氛。

2 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公共绿地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来进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2.1.1 注重不同年龄阶层,重视老年群体

不同年龄阶层在日常生活与需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在心理、生理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设计时,应当将其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年休闲的需求量十分大。老年休闲问题对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提出了新要求。老龄人口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使用群体,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其的使用需求。

2.1.2 重视弱势群体、特殊群体

这一群体主要指的是残障人士。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残障人士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中,应当对这一部分群体加以考虑,如果忽视了这一群体的使用感受,也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1.3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取得成功的法宝。设计师广泛采纳公众提取的意见与建议,以弥补个人考虑的欠缺,使设计更加满足最广大使用者的要求。

2.2 生态原则

景观生态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效能之一,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以生态性作为最基本的前提。景观生态并非一味地植树造林,应当根据城市功能、结构,同时权衡景观、生态、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有目的地进行规划。

2.2.1 乔、灌、草多结构造景

单一植物造景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改善环境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弊端,远不能满足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要求。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乔、灌、草结构造景创造出了一个物种多样的小群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使其在经济、生态、景观上达到一个最优组合,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绿地的质量。

2.2.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城市在经济、文化、历史、气候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城市都具有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正是这些地域差异,形成了每个城市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城市绿地公共景观同样应该强调景观的地域性,依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打造符合该城市绿地景观。

2.2.3 高效、经济原则

强调以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以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生态功能。

3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内容研究

3.1 空间

3.1.1 选址

城市公共绿地在选址上应当满足能够吸引使用者到来的要求。首先,调查场地能够吸引哪些使用者,使用者距离空间的距离,从而确定场地辐射范围。总的来说,位置是否接近是一处公共空间能否最大化使用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公共绿地的可见性也是决定其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使用者更倾向于前往可见性高的场所,相对较小且隐蔽的公共绿地服务范围会较低。

3.1.2 边界与过渡

公共绿地在形态上应当是开放的突出空间,在通达性上要便于观赏者进入。在设计中,尽量做到一面、两面或多面向道路开放。通过绿化带向道路边缘延伸,暗示行人进入了绿地范围。

3.1.3 亚空间

除为大型集会、集散而设计的空间外,大型公共绿地应当设计出亚空间,以此,来鼓励观赏者使用。大型开放空间往往会使观赏者缺乏安全感,而被植物围合的亚空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观赏者感到安全,观赏者往往会快速穿过大型开放空间来到亚空间内。亚空间可通过植物、坐凳、构筑物等来进行划分,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不仅能打造出一个怡人的景观效果,更能吸引观赏者来此驻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所。

3.2 景观要素

3.2.1 植物

经过慎重思考的种植设计能够大大地提高公共绿地的使用率。通过植物的色、香、质感、密度等因素,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观赏者的到来。

(1)多样性。通常来说,在一定空间内种植多种植物,能够对穿行或休息在其中的人产生更好的观赏感受,通过绿洲效应,达到赏心悦目游览体验。

(2)种植的高度。植物种植高度应当遵循不遮挡观赏者观赏视线为原则。植物种植高度过高会遮挡观赏视线,使得观赏者不得不调整姿势进行观赏,造成不愉快的观赏体验。

(3)边界种植。边界种植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可进空间与禁止进入空间。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可选择长得浓密的树木或低矮灌木修剪成篱。除了划分空间外,在建筑和路沿石边缘进行种植,可起到软化轮廓的造景作用,营造出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

(4)色彩、气味。在公共绿地的种植槽内,可选择一些色彩明亮、气味芳香的植物。在群植树种内,也可点缀几株彩叶或彩花类植物,使整个景观效果更加明亮、欢快。

3.2.2 地形

地形变化具有重要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效果,适度的地形变化往往具有更强的美学吸引力。同时,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还能起到组织游览路线、集中视觉焦点以及划分空间的作用,通过抬高或降低地形,达到不同的观赏体验。

3.2.3 水

水在视觉、触觉、听觉上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观赏感受。为观赏者争取过多接近水的机会是水体设计的关键,我们除了要创造水,还要为能让更多的人接近水而创造便利。水体设计的常用手法包括自然式水体、驳岸处理、水池、喷泉。

3.2.4 设施

公共绿地内应当包含多种设施,他们不只是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满足功能性的重要保障。

(1)座椅。为满足不同观赏者的需要,座椅在形式上有多种选择,如长椅可满足多人使用,是最受观赏者青睐的形式。台阶和边沿也可发挥座椅的功能,但在高度上应注意不宜过高,边沿在样式和材质上也应当力求丰富多样。

(2)座椅朝向布置。座位的朝向影响着观赏者的视线和观赏者的阳光需求量,根据不同的观赏需求,观赏者选择想要的位置。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能够造成自然间隔,围绕水池或花坛的圆形长椅能够使观赏者保持各自的私密。

(3)其他设施。为了更好地满足观赏者的使用需求,公共绿地内还应当有一些配套的基础类设施,以更好地服务游人,如标示系统、公共厕所、垃圾箱、照明水电、停车场、公共雕塑等。

4 结语

绿色城市空间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都市人渴望更生态、更美好的城市户外休闲场所。在城市中打造一个景色优美、功能齐全、生态优良的公共绿地空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高亦兰.建筑与闲暇[J].世界建筑,2003.

[3] 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篇(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形势下城市景观中地方文化比重越来越大。地方特色文化已成城市的灵魂和支撑,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城市景观中地方文化的运用对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城市文化是城市品质的象征,而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精神延续的必然载体。因此,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特别强调文化内涵。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不仅能传承与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还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民族归属感,激发民族情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应用于景观设计中的种类很多,每个城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别的元素,比如唐山的皮影、蔚县的剪纸、曲阳的石雕、武强的年画等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采用文化元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等等。笔者认为,在地域文化的支撑下,可采用以下的设计手法来表现文化景观,使城市景观富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其融入整个地区的文化当中并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

就景观设计而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当地的民间传说、民间习俗言语、历史名人事件以及古建筑、街道地名等等,应找出具有代表性文化元素加以运用。首先可以从当地的相关历史文献中直接提炼获得。其次是深入当地城市、乡间、街道,到群众中去寻找,挖掘当地的风土民情、等等,经过调查研究、加工整理后获得。

2.整理素材并提炼文化元素

在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深刻理解后,对其历史素材进行归纳、提炼进而形成设计语言,并将其符号化。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域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去。为了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直接应用到景观中,还必须将相关文字素材通过设计手法转换成图像形式加以保存。元素形态的提取主要从形式、色彩、典故、寓意等几个方面入手,精心考证、归纳和提炼并加以运用。

3.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将提取的地域文化元素结合实际的景观设计项目,并运用符号学的原理将其符号化,这将是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地域文化元素的设计转换既要立足于传统,同时又要结合于现代化。只有创造性的继承,才能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处理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符号化应用,需要很好地处理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使得文化景观设计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1)借代。“借代”是创造符号时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这种手法在景观设计中也是运用得最为普遍,即将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原型或者局部直接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例如河北省园博园中的承德园设计元素,就是利用整体借代的方法着重提取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庙的古建、山石、水体和历史事件,用以诠释“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园真谛。我们还可以采用符号中的某一两个元素,而这个元素是整个景观的视觉中心,在人们心中可以起到“借代”的作用,例如很多景观的辘轳和井台,就代表着一个有水井的传统农家庭院的景观。

(2)抽象简化。简而言之,就是当我们只需要一个形象、简单的、整体的概念和意象时,将传统的具体、繁琐的细节简化掉,只保留一个视觉的、抽象的轮廓或简化的形体。这样我们不仅能表达它所蕴含的的文化韵味,还能加强景观的视觉形式美。例如秦皇岛奥运公园的主体海鸥形象的雕塑,就以抽象的手法展现了秦皇岛海洋文化的特色,并蕴含了奥运的精神与文化。还有河北省园博园邯郸园,它的主题雕塑胡服骑射,就运用了简化的手法。这样的雕塑相比圆雕,可能损失了一些细节,但具有更精练的标识效果,在绝大多数视角下都有着相同且完整的视觉印象,加上沧桑的质感,能够成为该展园的经典标识。

(3)夸张变形。夸张变形就是利用当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地域文化元素加以夸张放大,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感官效果。在景观设计中经常应用于具有某种导向性的构筑物或标志性雕塑上。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的入口雕塑,是一本巨大的摊开的书本,仿佛在导引人们进入这个历史定格的景观场所中一样。书本的雕塑是一种符号,夸张地变形可以让人联想到书本里述说的历史故事。还有秦皇岛秦皇求仙入海处的秦始皇雕塑,就极其夸张地展现了千古一帝俯瞰万物、傲睨千古的帝王气势。

(4)元素重组。把传统景观符号中的一些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单体符号规律地或随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体系。可以是同类符号的对比组合,也可以是异种符号的相应组合。例如河北省园博园的张家口园,它的景区入口主题浮雕,就是将不同时代、类别的文化元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主景长城城墙也是由八个段落组成,按时间顺序组合一起,展示了八个朝代变迁的历史。

(5)场景再现。就是把历史事件或传说中部分场景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这样能使人们联想起某一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感性。场景再现在景观设计中通常应用在墙体、铺地、景观柱和场景小品组合等方面。例如河北园博园中的保定园,以保定古城文化的载体之一――“直隶总督署”为创作素材,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总督署”牌坊、《御题棉花图》等元素,以传统的园林形式,融入丰富的文化内容。反映了保定“明清风貌、灰墙黛瓦、书院衙署、槐杨荷花”的古城风采。还有北京北环水系浮雕、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景观雕塑等都是将地域文化场景进行再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景象。

由此可见,要使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现代化,必须对传统元素的创新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审视和理解,以地方传统文化为本,以现代思想为源,只有将传统地方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结合起来思考,才能对传统元素进行更加合理深入的再创造。并且还要理解传统地方文化的精神实质,在符合现代生活功能的原则上,将传统的空间理念和元素整合成丰富的现代空间来隐喻传统,将现代化和传统性两者互为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打造出城市文化的精品和亮点。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景观:文化・生

态・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杨文会.河北民间艺术[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篇(10)

0.引言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白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在注重环境生态、人居质量、艺术风格、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的今天,景观规划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1.景观设计的原则

1.1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于发展需求。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得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2)尊重自然、显露自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3)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1.2设计原则

(1)生态化设计原则。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要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2)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3)整体性原则。景观设计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体,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4)多学科综合原则;(5)人性化设计原则。设计应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人性化设计应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2.城市公园选址基本原则

2.1选址基本原则

(1)必要性原则。依据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选址;(2)可能性原则。选择具有山川河湖、名胜古迹的用地及周围地区、原有林地及大片树丛地带;(3)整体性原则。公园布局应与改善城市街景相结合;(4)改造性原则。城市废弃地的再生、大型垃圾场的改造、旧工业区改造均可作为公园选址的场所。

2.2选址要点

(1)公园的服务半径应使城市居民方便使用,并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公共交通设施有方便的联系;(2)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性质和规模,尽量充分利用城市的有利地形、河湖水系,选择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段;(3)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作用,选择具有水面的地段建设公园,既可以保护水体,又可增加公园景色,并满足开展水上运动、公园地面排水、植物浇灌、水景等用水的需要;(4)选择现有植被丰富和有古树名木的地段。在原有林场、苗圃、花圃、丛林等基础上加以规划改造,投资小见效快;(5)选择有可以利用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园林建筑的地区规划建设公园,即可丰富公园内容,又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6)公园用地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留出适当面积的备用地,备用地可暂时作为苗圃、花圃,待将来发展建设时再行改建。

3.公园景观设计

3.1竖向设计

竖向控制应在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道路规划标高和园内主要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组织竖向设计。地形设计应同时考虑园林景观和地板水的排放并有利于植物生长。竖向设计要点如下:(1)竖向设计必须整体连续;(2)用地边缘必须与周边标高相衔接,内部应和路面及水体密切配合,并有利于排水;(3)设计的地面标高必须保证拟栽植物能良好生长;(4)保留树木根茎处的原地面标高不得更改,并需要有良好的排水条件;(5)竖向设计坡度应稳定,稳定的土坡应设挡土墙等可靠设施;(6)设汁的土方填挖量宜内部平衡,尽可能利用原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

3.2植物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要点如下:(1)种植设计必须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2)公园的绿化用地应全部绿色植物覆盖;(3)种植设计应以公园总体设计对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的要求为根据;(4)植物的选择应适应栽植地段的立地条件,并符合绿地功能的要求;(5)种植设计宜形成人工植物群落,乔木与灌木、落叶树与常绿树、地被植物及草坪配置适宜,四季有不同景色,并应不地表土;(6)新设计种植的树木,不得影响原有绿化树种的生长;(7)植物配置除观赏外,还应考虑游人遮阴需要,步行道两侧的乔木枝下净空应高于2.2m,车行道的两侧应高于4.0m;(8)范围边缘种植不得影响邻近建筑物的合理使用;(9)道路旁及儿童经常停留的绿地内不得种植带刺植物及有毒植物。

3.3水体设计

水体能是公园产生很多生动活泼的景观,形成开朗的空间和透景线,是造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公园设计中,要注意水体的循环利用,雨水的收集等问题,确保节约永硕。

3.4园路设计

公园内道路是公园的骨架和脉络,是联系各景点的纽带,也是构成园林景色的重要因素,园路规划设汁要点:(1)交通性和游览。交通功能从属于游览线路,对交通要求一般不以捷径为准则;(2)主次分明。道路系统应主次分明、方向性强,便于游人识别;(3)因地制宜。如狭长基地,园内主要活动设施和景点应沿道路带状分布,道路也应呈带状;(4)疏密合理。安静休息区密度小些,文娱活动区、展区密度大些;(5)曲折迂回。一是地形要求,二是功能和景观要求,三是丰富空间层次要求;(6)交叉合理。避免交叉口过多,两条主要园路应尽可能采用正交。

3.5园林建筑设计

在公园绿地中,既有使用功能,又能与环境组成景色,供人们游览和使用的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都可称为园林建筑。在公园绿地中,提倡多做生态节能建筑。

3.6园桥设计

(1)通行车辆的园桥在正常情况下,应按二级公路计算荷裁;(2)非通行车的园桥应有阻止车辆通过的设施,桥面活荷载按3.5kN/m2计算。

3.7雕塑设计

(1)公园内雕塑设置应少而精,提亮宜小不宜大,并以装饰性雕塑为主;(2)应慎重选用主题性、纪念性雕塑,名人纪念雕塑或大型主题雕塑,应通过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批;(3)视觉要求。在高度上人们所选样的舒适观赏位置多数处在观察对象高度(视平线以上)两倍以上的位置,而且在高度三倍的距离前后为多。如果要求将对象看得细,那么人们歉意的位置大致处在高度一倍的距离。

4.工程实例

南宁市邕江南岸江滨休闲公园位于广西南宁市繁华的老城中心区地段,是南宁市重要的滨水景观区,是城市形象特征的重要代表区。邕江南岸滩涂绿化规划范围:西园东界至原邕江造船厂。规划东西走向长约1.2公里,南北约150米。最宽处达220米.公园风格应定位开放式的滨水生态休闲公园。强调南国绿城,壮乡首府,滨水城市之特色,突出对地形的依托与生态人文主题的应用,充分依赖和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状况,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滨水人居生存背景,以绿化、美化为主,形成大尺度的,线条明快、自然、流畅的大地景观艺术,体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主题。

图2 部分景观设计实景

5.结论

景观规划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结合南宁市邕江南岸江滨休闲公园规划设计,提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及设计要点。提出目前公园景观设计更应当注重生态化设计以及人性化设计,通过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将得到相当有效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产业园前景分析 下一篇: 浅谈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