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2 15:36: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浅谈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浅谈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篇(1)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归纳和总结出语文教育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中,他们会接触到古诗的魅力,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洒脱,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草地见牛羊”的辽阔。还会体会到宋词的所表现诗人的感情,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奈,又如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表现的他为报效的祖国的满腔热血。经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会使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

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英语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都是在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的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而留下来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这清晰的指出,我们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蚀。当代的学生们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中华的古老文明则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四、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今的社会上,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笔和写作基础,是无法再社会上立足的。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

篇(2)

教师不是诗人,但是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艺;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气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教学需要理念的创新,更需要实践的创新,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求精求活,从而内化为学生高尚的思想和行为,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低年级教学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新课改明确要求低年级老师必须要让孩子身心愉悦地学习。下面谈谈愉快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明白什么是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采取一系列方法、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行愉快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了愉快游戏式、想象引导式、情境表演式、竞赛激励式、有效表扬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愉快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愉快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道出了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道理,在快乐的心情下,思维活动得以顺利展开,追求真知的毅力得以萌发,记忆力也就增强,最感兴趣的事是“不思量,自难忘”的。

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了兴趣,就会心向神往,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不但学习效率高,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从而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不断追求新知,并表现出学习的创造性。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乐学、爱学,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就可以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 愉快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第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1]

愉快式游戏是小学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涉及如“开火车、比一比、爬楼梯、摘苹果”等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2时,我设计了开火车读,拍手读,比一比谁读的最棒,然后把生字结在书上的苹果里,利用抢读的形式进行,谁摘到了,苹果就给谁,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与学的过程是情感交流过程,情感具有动力和催化作用。在愉快情绪的作用下,人的心智活动会更敏捷,更卓有成效。老师要善于用自己的言行,热情传递给学生以亲切,鼓励和尊重信息。我们在传授知识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科学知识获得,学生对学科的态度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消极。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关怀中得到知识,受到教育。

比如在教学《比尾巴》时,我先用愉快故事式导入法,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进行一次比赛,想去参加吗?看,他们都来了,是谁呀?(大屏幕出现6种小动物。)它们来干什么?它们今天要进行一场有趣的比赛。是一场什么样的比赛呢?

同学们都很好奇。这时我采用图片展示、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的办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活化了课堂教学。

第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认识自己,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告知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直接的奋斗目标等[2]。

教与学的过程是情感交流过程,情感具有动力和催化作用。在愉快情绪的作用下,人的心智活动会更敏捷,更卓有成效。老师要善于用自己的言行,热情传递给学生以亲切,鼓励和尊重信息。当智能与美好情感经验相融时,可爆发出驱动力。因此,师生关系和谐是以情感为纽带的。真情交融,能使双方同时感受到教与学的无穷趣味,师生情感及时沟通,营造一种师生间平等,亲切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对话中,交流中,沟通中,达到了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我们在传授知识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科学知识获得,学生对学科的态度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消极。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关怀中得到知识,受到教育。

第四、教师乐教、善教与学生爱学、会学相结合。

教师乐教、善教与学生爱学、会学相结合,是实施“愉快式教学”的保证,要实施“愉快式教学”教师必须乐教。如果一位教师不热爱教育事业。则他的工作肯定不会是全身心投入的。同样道理,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一上课则无精打彩,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再好,也是一场空。教育最根本的力量源泉来自教育对被教育者的直接影响,教师讲课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如春风吹进学生心田。以高尚的道德,和蔼可亲的教态,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愉快式教学”效果就更加明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同时,唤起学生自觉是“愉快式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喜欢自学,学会自学,做学习主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教学低年级《蔬菜与水果》时,为了让学生人人能学,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桌上放了蔬菜和水果,还在小碗里放了煮熟的蔬菜。上课时,学生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嗅,认识了不同蔬菜的颜色、形状大小和气味;更有趣的是,孩子们还可以亲口尝尝不同蔬菜的味道,了解了蔬菜之间的味觉区别。最后学生用蔬菜与水果练习说话,同桌相互介绍。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对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运用,感知尤深!

第五、教师在讲课中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教师在讲课中要善于调控自己情绪是实施“愉快式教学”的关键。苏联教育家别利钦科说过:“跨进教室门就要记住,您是一堂课缔造者,要是心理状态不佳,不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会使一堂课黯然失色,没有生气。”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情绪情感伴随着人的全部活动,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心境给人以活力,有利于提高活动效能。情绪和情感对于脑力活动的人们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情绪闷闷不乐,感到压抑,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就会发生抑制,大脑的活动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场面:上课铃响了,许多学生气喘吁吁跨进教室,课前准备很不理想。一位教师目睹这一切,抑制不住心中怒火,对学生进行训斥,而学生则有些不以为然。教师心情不能平静,一个人讲,脸上毫无表情。教室气氛沉闷可怕。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而另一位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他扫视全班,用严厉眼神注视学生,态度严肃庄重,和蔼而又平静,有分寸做一次讲评,用简短而又有力的语言使全班学生很快稳定下来,显然后一位教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善于用乐观、向上、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认真。常言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效率,就是质量。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各具性格、层次不同的“人”,而好的学习方法就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情、知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可见《愉快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啊。

篇(3)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必要的人文涵养、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人才。语文是职业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职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很多职业学校忽略了语文的重要性,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很低,这样导致教师对上语文课的热情不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水平低。

一、职业语文教育的现状

1.语文课程不受重视,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状态

职业学校学生相对其他同等教育层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低一些,并且职业学校重点抓专业课,像语文这样的基础课基本没有什么地位,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多留些时间给专业课程,大量删减了语文和其他基础科目的教学内容。这直接导致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加难以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提并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基础课得不到重视呢?

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为企业培养技术性工人,保证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上岗。当然,从一方面来说,促进学生就业是好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做的后果弊大于利,既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单一,也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提升和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2.学生不愿意学,老师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职校生基础知识薄弱,行为习惯也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就是睡觉。老师也困惑: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教什么,怎么教?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更多的结合现在职业教育的课改精神,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就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职业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更加提不起兴趣。学生对这种缺乏新意的上课方式显得厌倦、疲倦。再加上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纪律,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师生情绪。有时候上课一提问、一讨论,学生就借此起哄、聊天,整个课堂乱哄哄,反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很多职校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好多基本知识也是一问三不知,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所以,语文课堂上基本采用单一的灌输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着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着书本知识,整个课堂一般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说。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说:“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交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和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所以,这种全凭教师一个人讲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同鸡肋,弊端不小。

3.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相差甚远

职业学校现有的语文教学内容跟学校设置的各专业内容相去甚远,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仅仅满足于完成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教材的内容,课堂内容僵化。还有的教师一丝不苟地紧扣教学参考书,只是为了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很少反思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这些教学内容有没有适合职教生的专业特点,有没有脱离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教学目标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体生活和发展需要。教师常常把掌握教材内容当做唯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记住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把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当做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基本标准。学生也把完成教材规定的一些知识内容当成任务,而很少主动去吸收教材以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于是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探析

1.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结合专业特征,突出职业特色

语文课在突出职业特色、突出不同专业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的同时,也要突出展示语文课自身的完整知识能力体系。在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特点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绝不是依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理顺这样一种关系就能在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保证语文学科的独立性又满足专业课教学以及专门人才培养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学突出职业特色可以改变以往语文课作为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产生的“此消彼长”的情况,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交叉、教学方法的改进、评价体制的改革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尝试让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融洽地在课堂中执教。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特色,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向专业课看齐,更不是像某些教师认为的语文课向专业课“让路”和“低头”,而是在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寻找良好的契合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课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是要真正体现出语文课的课程性质特点,也必须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和就业的要求。要逐步理清语文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而不必拿语文课和专业课进行高低比较,衡量各自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够让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充分发挥,使得相互配合的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注重提升学生的信心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高中时学业成绩处于学习群体的中下游,长期得不到来自教师的真切关注,处于被忽略、被否定的境遇中,学习的信心受到严重挫伤,提不起学习兴趣。另外,社会上存在对职教学生的偏见,认为职教学生不如普通高校学生,认为他们是考不上大学才来的,以后一定不如正牌大学生。因此,学生大多是带着“学习失败者”的心理阴影跨进职校大门的。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打上“低人一等”的标签,而要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令全社会为之骄傲的人。教师可以很容易用语文带给学生们成功的体验。写好一个字,写好一段话,有一个优美的句子,有一种独到的见解,都是提升学生信心的契机。语文课应利用这种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通过阅读,我们要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加入这种语言所属的国家或民族,接受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影响。读书可以美身,体验我们的民族精神,同化并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让他们知道,即使自己现在成绩差一点,但是作为民族的一分子,也要努力学习,在以后的劳动中,完全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增加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增加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语文课本只是有限的书本知识,是一个范本,是师生探讨和学习的基本内容,而非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的学习应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语言背景下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经常让学生欣赏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言,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整理成本,甚至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学,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又爱上了语文,提高了语文素养。学生是朋友,不是对手;学养是气度,不是架势。我们可以大胆尝试,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创造。

三、做有专业特色的语文课教师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文化课,如果教师不了解培养对象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不能建立起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就会忽视语文的应用性。这就使语文课将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进而丧失职业语文的特色性,丧失其在职业学校中存在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拓宽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就业方向,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教学结合,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上出有专业特色的、有职业特色的语文课是我们的研究和努力方向。

1.语文教师要学习一门相关技能,争取成为“双师型”“复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实现者,乃至是学科教育的全部。如今的优秀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是双师型、复合型教师,其业务能力囊括了本学科的知识能力及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要素,实现语文与各专业的深度结合。语文教学要名副其实地专业化,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对学生的求职、谋生能力负责。为此,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要对各专业、岗位语文能力的需求度把握准确,无论是教学的原则与目标、进度计划与时间安排、内容处理与策略选择,还是课后作业与考评细则等诸方面,都必须要切实做到语文教学专业化、职业化。

2.语文教师要深入专业,共同把握专业脉搏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语文专业的扎实功底外,还要尽可能了解所教专业,要不断搜集这个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学习各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虽然语文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成为这些方面的专家,但如果对所教的专业有了解,那么更可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相互融合,有时间和机会可以更多地去接触专业,经常一起参与专业的各项活动,感受专业课教学特点,深刻体会专业建设内涵,尽可能了解所教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在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从而更明确该专业的语文课上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哪些内容才够用。我们以前一直以为下企业是专业教师的事情这个观点要改变。假如有机会我们语文老师也可以积极的和专业课教师一起下企业做市场调查,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利用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专业教师共同带队,带着任务与学生一起实践,熟悉各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并深层次的了解一些部门的策划、管理、运作。

3.语文教师要讲授“应用型”语文课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是“就业型”的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应用型的教学方法。这应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这应是职业教育文化课改革的明确方向,也同样是职业教育语文课改革的明确方向。语文课要根据专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加强岗位应用意识,才能实现语文课为岗位能力服务的目标。让语文课教师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结合专业需要开展语文课教学是职教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上我们也打破学科体系,上“应用型”的语文课。各专业的语文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开发专业性强的语文课教材。假如有一天能把语文课上到了实训室,上到了车间,上到了企业,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学起来目标明确了,真正感觉到有用了,学习的兴趣和质量也就大大提高了。

四、结束语

语文包含着博大的中华文化的精华,能够孕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每个教师的知识和阅历能够给予学生的也许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这一滴滴的水终究会汇集成小溪,汇聚成江河。目前,用人单位对职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也要尽量适应社会的需要,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找到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和.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2]李天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浅析[J].当代教育之窗,2010,(4).

[3]潘予霞.对高职语文培育学生社会能力的探讨[J].河南教育,2007,(2).

篇(4)

乌申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依赖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与生活阅历,他们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认知基础,他们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好奇心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来设计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题目上大做文章,提出这样的问题:题目中的两个“死”各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是相对的,这是否自相矛盾?同时针对文章结尾,我提出:“死海真的要死了”这句话时的“死”又是什么意思?这几个小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势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更加富有吸引力,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机械配合教师教学的被动行为,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愉悦学习。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欲,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弗能,心求通而弗得”的愤悱状态,此时,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此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情绪最为稳定,大脑皮层最处于最亢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展开探究活动,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彻底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生本教学模式的根本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学生理解困难处、肤浅处、错误处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纽带引发学生认知矛盾,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让学生开动脑筋,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却难以回答,这样便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转移到文本的阅读上来。学生会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阅读,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从而深入文章的主题,认识到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这样的教学在学生主动探究中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学生对文本、对主题的深刻理解。这样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三、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篇(5)

Discussed shallowly reads aloud the teaching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importance

Wu Aihua

【Abstract】Reads aloud is the educative purpose, is also one teaching media, utilizes well can receive th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effect, reads aloud the status and affects noticeable. Teaching process: The stimulation interest, character word Fan Du, text Fan read; The instruction reads aloud――the read-out rhythm and the stress, the read-out expression and the intonation; Reads thinks of the union. Hoped that everybody takes seriously to read aloud the teaching.

【Key words】Reads aloud status and function; Reads alou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古人云:“书非读不能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是,当你翻开人教版语文初一上册的书,你会吃惊地发现:六个单元中,有五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都提到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要练习朗读……”“要反复朗读……”“要学习朗读……”“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足见朗读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1)读书可以明义,读书可以明理。朗读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老师移情动容的朗读,可以引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作者的内心,对课文进行深层的理解。比如:“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请让我也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作者强烈的感情,作者的脚步通过朗读全然呈现,往往会使老师走出“只会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困境,大大提高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质量。(2)多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我常年重视朗读训练,形成长期系统的习惯,学生语言领悟能力逐步提高。在老师感情充沛以情动人时,他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喜爱朗读,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引领学生来到济南,喜爱济南的冬天。比较家乡冬天,觉得很相似,更爱自己的家乡了。尤其是下小雪的片段和写水的片段,学生更是喜爱,自觉便去朗读成诵,语感培养也就水到渠成。(3)精读读出技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精读分析会让学生提高表达技巧。如《紫藤萝瀑布》写一树花――一穗花――一串花――一朵花,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生动的比喻拟人,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他们会在朗读中也为紫藤萝的茂盛亮丽而兴奋和感动。再让学生写自己最喜欢的花的作文,必然收效良好。

其实,朗读作为一种语文能力,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既是一种教学的目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好,会使整个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生动活泼的效果。那么,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我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1 激发朗读的兴趣

我先介绍国家普通话测试题目是读字音、读词语、读课文、说口头作文四道题,介绍电视台播音员普通话测试等级很高,介绍要当老师以后先要普通话测试过级。这样让学生有大语文的观念,有大语文的目标。同时要求他们要每人必备字典词典,随身携带,随时查字正音,争取努力三年,三年后普通话远远超越别人,超越老师,像播音员一样能读,能说。初一学生上进好学,可塑性强,他们信心十足,真正爱上了朗读,爱上了我的语文课。

2 字词范读,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比较高的普通话朗读水平,声母韵母读音到位,声调也要到位

老师的示范加上日常指点和鼓励,学生养成准确读字词的习惯,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读音慢慢规范,标准。

3 课文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我们情真意切地朗读《化石吟》,同学们便穿越时空,聆听远古的呼唤,于是探索的思想便油然而生;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皇帝的新装》,一个荒唐的社会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们顿生厌恶之情;我们抑扬顿挫的朗读《理想》,让同学们萌生了“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的豪情壮志。……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于是,我们的学生便又跃跃欲试,想要一读为快了。

4 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1)要读出节奏和重音:尤其是诗歌的朗读。诗歌的节奏感比较强,抒彩比较重,读出节奏,读好重音,显得尤为关键,以《理想》为例:“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节奏的划分,有的是按章节来划分的,两字一拍;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依内容而定。重音的确定,是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的,朗读时一方面语气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适当的停顿或托音,这样,重音的表达效果更加鲜明。

(2)要读出语气,读准语调。一般地,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要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当然,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变化。只要能正确把握这些变化,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篇(6)

经过全市老师的多次教学、摸索、验证,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很适合新形势下的教学思路。“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中一个核心程序是师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最终达到问题解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养成问题意识,实现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学习方法得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以问题为中心”的“六环三步”问题导学模式分为六个环节,三个步骤。六个环节是指:提出问题――整合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拓展应用――生成创新。三个步骤是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篇(7)

首先,感知是认知的开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来源于感知。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初级的简单的认识,对外界事物反复的感知,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离开初步的感知,其他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难以产生。假如一个人失去了感觉和知觉,那么他就不可能产生认识,更难以产生如正常人一般的情感和意志。所以,只有通过反复感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记忆力并为思维提供素材,再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将理解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2.感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项智力因素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忽视感知这条线,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主获得知识的机会,削弱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守株待兔”者。

首先,从学生方面看,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认知过程还不能脱离直观。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女多,学前教育普遍提前,他们入学年龄仍偏小,在心理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遇事、求知有时凭一点点经验或学习、生活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具体设疑,使他们能在明快、简洁、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认知,并且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反复实践中逐步形成理性的思维活动。

其次,从阅读本质特点来看。阅读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语言技能活动,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英国学者罗素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启迪心智开始。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理解和思考。阅读首先是视觉感知文字信息,是由感知过渡到思考的过程。正如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学生独立认知活动上去,要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与态度。

篇(8)

一、中学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文”与“道”在教学实践中,可谓水融、不可分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终身从教、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语文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知识社会,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现代师范精神的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敢于大胆尝试先进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科研成果,努力开创语文教学的全新局面。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个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操行,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语文教师必须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确保科学性,力求正确性、准确性、清晰性、严密性。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及完善,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具有鲜活的长流之水才能不断地滋润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的心田。因此。语文教师,应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奋发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知识素养,扎扎实实地提高业务水平。

篇(9)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Sapir对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做出了精辟的阐释,他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知识、经验是由语言来描述、来储存的,人类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等也是由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折射;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一种折射,语言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如何看待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1 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语法基本功扎实,但在和西方国家的人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却常常会引起误会,甚至是愤怒。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例如:在街上或外面碰到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这些问题会令外国人很难接受,因为这类问题他们认为是自己的隐私,只有在移民局这类的地方才会使用。正如语言学家沃尔夫森所说:“在与外族人交流的时候,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都会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就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动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知识的过程,脱离文化孤立地来教学英语的话,就会给语言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2 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2.1 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许多学生简单的认为:“只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理解能力就自然上去了。”许多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仅仅就局限于字面的理解,容易“望文生义。”如果缺乏对语言国文化的了解,就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所学的文章。而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是阅读理解的三个关键要素,但如果不重视其文化的学习就难以迈向更高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

2.2 文化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就能激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文化渗透,介绍必要的英美文化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气氛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快了的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的“快乐教育”那样,教育要尽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一种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过程。

2.3 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生认识英汉交际风格的差异

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佳肴后,翻译问:“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你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令美国客人很费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当中吃得多的称为主食,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什么菜都是把米饭和面食作为主食。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如果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语言在交际运用中就会出现差错。

3 文化渗透的方式

3.1 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Guess and Translation 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来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为: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3.2 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 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Mid-autumn Day)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 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

3.3 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 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 lucky dog 幸运的人,top dog 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会叫的狗不咬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 的活动。

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要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适当的进行文化渗透,否则,尽管学生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但可能造成许多的误会和不愉悦。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篇(10)

中图分类号:H09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不断促进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高。在一些国家目前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大学失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待在家里几年也没有找到工作,还有就是许多企业一线技术岗位空缺,正是这种情况促使中职教育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可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近几年出现用人单位与员工发生纠纷的现象却越来越多。根据很多用人单位都反映,究其原因,最后发现现在员工的个人修养、职业素质低下,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那么要想培养出一个出众人才,一个综合素质高,让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对培养对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之外,还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个人气质、文化修养及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在学校进行相应综合素质培养,其主要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文化、道德熏陶,即语文课程的开设能起到关键作用。

一、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文化修养的觉悟得到提高,具有初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我们必须采取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作用。我们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是进不了普高,才进职业高中,另一部分还是“直升生”。他们基础差,学习自觉性缺乏,自卑、厌学。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我们中职学生精神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中职学校的重要内容。读书可以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古人还说“君子之学,必先明之者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使学生胸襟开阔,心灵净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坚定理想和信念,发奋学习,报效祖国。而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恰好体现了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找其原因:一方面,学生重视程度下降。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专业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主课,而文化课则成为副课。另一方面,教师重视程度下降。由于中职教育没有升学压力,致使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创新精神,教学模式化,形式呆板,教学中缺少情感互动。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个别学生甚至觉得语文枯燥无味。所以要想提高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其语文教学的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就要我们队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

第一,从教师本身做起,教师应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明确责任。中职语文教师应明确语文教学的责任,它负载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责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让语文课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释放自己的激情,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语文课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文化基础课,同样受到了冷遇。所以教师应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明确责任,提高学生对语文课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从学生抓起,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愿你获得真正的财富―能力》中提出适应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十大能力是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预见力、决策力。似乎未提语文能力,但实际上每一项能力都和口头的“语”、书面的“文”有关,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荣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在课堂中的演讲、写作、片段写作训练等可以既给学生以压力又给他们以诱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语文课内容的理解,丰富词汇,锻炼口才、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师是指挥,学生是不同种类的乐器,要合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才能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质疑讨论、创造情境、播放音乐、引入课件等等。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学生爱上语文课,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所以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更能引起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上一篇: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 下一篇: 医药行业定义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