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2 15:36: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地理作业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包含了地理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功能,倡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控[1]。在传统高中地理教育中,学生课外作业多数是以参考书上的大量习题为主,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影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样的格局,教师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基本诉求,对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文章结合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案例,探讨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立足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作业活动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而对于课外作业而言,教师必须充分调研了解学生的趣味点,并将其有针对性地融入课外作业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能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价值观,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形成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树立危机意识,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绿色食品知多少”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接触绿色食品相关知识之后,对于生活中的绿色食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增强课程的交互性,教师可以绿色食品知识为背景,让学生设计绿色食品知识普及及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人们对绿色食品的看法、生活中绿色食品的选择情况、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形成关于绿色食品相关知识的系统化认知,在问卷调查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要懂得合作共享以提升效率,使整个课外作业展现出实践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其所获取的数据来自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前景的客观认知,这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显然,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兴趣点与生活是关联的,由此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对于学生兴趣点的寻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关注社会热点等,并将其融入课后作业设计,以实现相关兴趣点的升华。
二、关注乡土性,活化课外作业活动的资源配置
先生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所蕴含的自然风物、生存智慧、文脉习俗、道德精神对于开启民智、塑造人格、传承文明等方面影响深远,从某种角度来讲,乡土地理可以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体验,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做到与实践充分融合,而地区性的教学资源必然成为课外作业设计的重要素材,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需要高度重视乡土教学资源的挖掘,关注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点教学环节,课文中主要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视角,教师可将其换成厦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数据信息,并结合相应知识体系的建构组织教学,依照这样的思路,教师可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本市区工业城市化发展的资料和信息。学生收集资料可通过以下途径:图书馆、报纸杂志、上网查询、企业调查、人物访谈等,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城市设计规划者的身份谈论我们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工业,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城市化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联系全国的情况加以延伸拓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外时间,可选派学生代表讲述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且补充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使问题的互动交流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可见,倡导课外作业的乡土性,其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从局部认知向整体认知发展,使学生可以站在区域分析的视角审视和解决问题,随着对于本地区相关问题认知的不断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也得以实现。
三、倡导合作性,形成课外作业常态运行机制
传统高中地理课外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交互性和合作性,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就需要落实合作性原则,营造良好的知识交互和应用氛围,以活动促发展,通过类型多样、主题丰富、组织灵活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业,使学生学用结合,促进其思维和智慧的发展及技能和能力的提高[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综合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良好训练,并学会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审视世界,使思维能力展现出综合性的特点。以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中“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教学为例,教师设定了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分小组充分利用自身收集到的材料构建对应南水北调的模型,并体现以下程序:“明确主题—分配角色—设计情境—学生展示—讨论评鉴”,该作业需小组成员在相互探讨之后进行展示,并讲述清楚南水北调是如何运作的?南水北调带来的巨大效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最好让学生制作成PPT,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诸多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要懂得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构建,实现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使课外作业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形成共同探究的习惯,久而久之将此部分成员固定为兴趣小组,进而成为推动课外实践作业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小组长的效能及学生的主体性,要懂得处理不同意见和建议之间的关系。实践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最佳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使学生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朝向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四、注重实验探究,加强地理实践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由此可见,地理实践力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地理实验和社会调查三个方面[4]。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实践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区域分析方法,实现区域认知素质的提升。如在学完工业区位后,教师可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厦门可口可乐公司进行调查,并设计如下问题:①可口可乐公司生产饮料的原料有什么?来源于哪里?②其工业要素投入包括哪些?占比分别是多少?其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哪些因素?③其经济效益如何,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是什么?④其对周边有没污染?有没有搬迁的可能?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实地调查、采访公司管理人员及一线工人多方了解,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深切体验,从而激发其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高中地理知识中很多研究都是以某个区域为背景进行的,大区域和小区域的研究视角是地理要素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高中生地理知识认知的重要路径。如讲完旅游地理后,教师可结合鼓浪屿申遗成功组织学生参与研学小课题探究实践,其实施主要从三个步骤进行。第一,研学前,学生查阅资料,熟悉区域特色。具体而言,鼓浪屿研学旅行小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课题一:厦门鼓浪屿倾听人文历史。厦门鼓浪屿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以来在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演绎了无数的繁华与传奇,还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追寻历史踪迹、探访名人故居、领略万国建筑、了解海岛人文文化,感受历史文艺之岛的魅力。课题二:厦门鼓浪屿主要景点分布及成因,游览价值。课题三:探寻鼓浪屿风琴博物馆。了解风琴种类、风琴珍品的历史渊源、主要特色、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价值。课题四:鼓浪屿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课题五:对鼓浪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作出评价。课题六:对鼓浪屿景区规划设计做出评价(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课题七:设计一次主题游(收集信息,确定目的地,合理选择路线,保证旅游安全)。第二,地理研学过程中,学生观察探讨,寻找课题价值点。第三,地理研学旅行后,学生执笔总结,形成研究小报告。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将有价值的内容整合成PPT,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发现的问题与疑惑,展开讨论,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整个研学旅行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意志,提高了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外作业需科学设计,优化内容及形式,改进课外作业的推进方式,关注高中生的兴趣点,巧妙渗透乡土资源,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驱动,使高中地理教学更优质高效,高中生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1):57-61.
二、高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
首先,高中地理作业利用颜色来分层。台风根据距离影响本地的时间和风力强度,分为白色、绿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警报信号等级。我也依葫芦画瓢,首先明确一学期的重难点,在布置作业时选用红色或黑色纸张布置作业,重点或者难点的章节内容用黄色纸张,其余的根据学生掌握状况用白色和绿色纸张。比如必修一的“地球运动”是难点,也是必修一学习的基础,但会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所占分值减少,所以在学习这一章节时的作业时选用橙色纸张,介于黄色和红色之间;而气候特征、成因、分布在整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是重难点,就用红色纸张;“自然灾害——洪灾”内容相对简单,但在区域地理中仍旧涉及,就用绿色纸张。我虽然对色彩心理学研究不多,但还是了解红、橙、黄等暖色使人血压升高,情绪高涨,紫、蓝、绿等冷色使人脉搏减缓,情绪沉静,我需要学生在重难点面前情绪高昂,充满战斗力,在一般知识点面前沉稳冷静,不能因为易于掌握而骄躁。利用彩纸布置作业,不仅在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官,尤其是刺激有视觉优势的女生,也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一学期的重难点,尤其便于男生对一学期学习的宏观掌控,更让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其次,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与选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曾经提出编两类练习题集:必修作业的难度适合所有学生,选修作业难度适合学优生。踩着前人的足迹,我也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和选修,所不同的是,在此基础上,我还将必修和选修分别设计了两种方案,所以总共是“两部四案”。必修作业一般为书面、口头类作业,为短期作业;选修一般为实践、探究类作业,为中长期作业。我认为必修作业为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选修作业为提升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兴趣的,所以我并不认为选修作业就只面对学优生,我要求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作业。在考虑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生理、心理的差异,在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必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构建、示意图及其变式图和分布图等的绘制设计与运用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整理、地理规律总结及运用等。选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观察、实验、制作模型、对时事热点进行评价的分析型作业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撰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小论文、通过网络搜集构建主题知识库的网络作业、调查报告等。其中在必修作业中的书面作业中的试题训练选择上,方案A偏向于综合题、一图多题,题型丰富多变;方案B偏向于材料题,以常见题型为主。例如,同样考查我国西北棉花种植区位条件,方案A以区域图呈现,探究西北是否可以扩大棉花种植规模,方案B以材料呈现,依据材料分析西北种植棉花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方案A偏向于男生,方案B偏向于女生,但是学生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可以必修选择方案A而选修选择方案B,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自知之明”。
1.明确作业设计的依据。作业设计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既要体现学科整体的计划性,又要体现课时目标的针对性,还要体现认知水平的层次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设计要有梯度,重视基础性、增加选择性、体现时代性,实行分类推进。
如,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区别;(3)运用教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地球运动的重要特征。
2.丰富作业设计的类型及层次。要认真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切实改变以知识再现、概念记忆、机械训练、模仿重复为主的单一的传统作业形式。要针对学习目标编制作业,既要有练习型、准备型作业,也要有发展型、创造型作业。除传统作业外,要鼓励编制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逐步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如,针对学习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设计如下试题(略)。
3.制订作业栏目。(1)作业日志,包括班级、姓名、日期、学科、选做题号、完成时间、学生留言和教师留言等内容。(2)基础训练,要求所有学生必做。(3)发展训练,要求中等以上的学生必做,其他人选做。(4)创新训练,针对“吃不饱型”学生设计,其他人选做。
二、合理的作业布置
凡是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以把握作业的难度与完成时间,使作业布置科学合理。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阶梯性,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提倡“基本作业+弹性作业”模式,实施分层作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做有所得。
1.规范作业布置的流程。首先教师设计和挑选试题,课时作业题量为“10+2”(10道必做,2道选做)。备课组长汇总和筛选,先做并形成定搞,上交年级长后印制并到校园网上。
2.明确作业布置的要求。要研究制订作业评价标准,明确作业要求,既要有作业内容方面的要求,也要有时间控制、书写质量、格式规范、完成过程等方面的要求。如课堂作业,要求当堂完成;课时作业,题量为“10+2”,一般第二天早上交;周末作业,“探究型+绘图”作业,星期一上午交;寒暑假作业,实践探究型作业,要求5人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开学初交。
3.完善作业布置的形式。形式一:习题型,“基础训练+发展训练+创新训练”,必选做结合。形式二:绘图型,全做。形式三:总结型,全做。形式四:探究型,“简答式+论述式+论文式”,必选做结合。
三、耐心的作业批改
一、针对学生疑问设计专项地理练习
地理作业的基本作用就是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与不足,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转变“重量不重质”的不良观念,根据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的不足来设计专项地理练习,确保每一轮地理练习都能及时巩固学生的现有地理学科能力,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应试能力,有效丰富高中生的解题经验。就如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教学中,学生们就在课堂上学习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在课堂结尾阶段,我利用课堂检测与课堂小结汇总了学生们的学习不足,发现本班学生对等温线的识读与应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等重点知识依然存有疑问。于是,我就专门针对这两个知识点设计了地理作业,希望学生们可以根据等温线来判断暖流与寒流问题,然后根据洋流性质与分布规律来判断某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以便帮助学生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二、针对学生差异设计分层地理作业
新课程理念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亦是如此,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学习地理的方法,感觉学习地理的过程,让学生知识有效的迁移与重新组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成为他们的引领者,成为他们学习的促进者。那么,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一、研读新课程目标,做好新教材的深刻理解
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很自然地与原来地理教材进行对比,只要是原来教材有的而新教材没有的他们都要为学生作补充,有些课标与新教材都已经删除的内容,有时还要讲,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无益于学生的探究。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像以往那样只研究教材,还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尤其加强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的研读,它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纲领,需要我们将它分解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例如,在“大气环流”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教材都作了详细的阐述,但内容较抽象,学生感觉难度太大。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学会查看大气环流的示意图,能绘出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等分布图,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等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再讲,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三圈环流”产生的结果及它对气候的影响上。
二、发挥新教材的功能
1.发挥教材整体的编排意图功能
相对于地图册,教科书能够直接提供的图表还是相对有限的,配合文字的景观图片等往往具有“个”的局限,与之对应的地图册中更多更为丰富的图表系统,帮助学生从“个”更好更容易上升到“一般”的规律性认识。另外,作为教材的练习册,其功能绝不仅仅是课后的巩固和训练,它本身首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主要更直接的功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教材中的“海派文化”只列举民居,而练习册中从民居、饮食、文化、性格、方言等多方面补充,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海派文化的内涵。
2.利用教材图片,发挥以图释文功能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太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这无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由于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许多地理知识、规律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表示,许多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直接呈现,从而能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如“人口分布”一节的内容,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水资源分布图”来教学,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培养学生读图释文的能力。新教材中大量的彩色图片、示意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图像资料,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看图中发现其中浓缩的地理信息。如高中二年级地理地貌中的“海蚀洞”、海岸地貌中的“海蚀崖”、“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海蚀柱”、“路南石林”。
三、将地理试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地理试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有了地理试验,新高考中出现了试验类试题,我们地理教师更应该重视地理试验,并要把它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地理试验将与物理、化学生命学科的试验一样,凭借其强大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在设置试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地理学科特点,要科学设置地理实验。一方面,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实验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实验揭示地理原理的方式要恰当。另一方面,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数少、任务重,没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宜精不宜多。
第二,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演示。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实验操作时,需要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去发现一些重要现象,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此外,还能够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四、要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
首先,作业的内容要紧扣基础,要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其次,作业的设计要突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第三,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合作精神。新课标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教材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探究性作业是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作业形式,这是未来的趋势,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创新的心,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通过实施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
参考文献:
[1]高新勇.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06).
[2]李刚.激发主动性,轻松学高中地理[J].中学政史地(高中地理),2006,(09).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就是指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的重点是在于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运用一定灵活的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是通过一定效率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平衡的发展。鉴于目前高中地理课堂的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必要。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现在的课堂也基本都是多媒体教学,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同样存在着利用效率高低的问题。多媒体是可以集声音、图像、色彩、立体感等多种要素为一体的教学工具,而高中地理又是很形象化的一个课程,单凭只靠简单的课件可能并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比如,进行大气环流的讲解,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动态的演示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形象具体的掌握气流的运动规律。还有很多理解的部分,要想让学生把握,就只能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办法来进行课堂的教学。现如今的多媒体教学,是对课堂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大大增加的课堂的内容,但是就是因为每一张幻灯片可以容纳的东西太多,反而可能会导致课容量太大而超过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因此老师也应该注意每一节课的课程布置,既要生动形象,又要顾及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
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和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化、优化,决定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对课堂要讲解的知识做充分的准备,还要悉心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目的,就是通过更高效率的安排,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所以在布置教学计划时,要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些特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立什么样的情景模式,在讲述课程的同时要提出什么难度的问题,如何巩固旧知识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布置什么量什么难度的作业,能够使学生最高效率地掌握和温习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等等。老师在设计这些过程的时候,要保证每个环节的合理性,还要根据课堂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和接受程度,适时作出调整,在教学过程中细心地观察学生们的情况,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是我们目前所倡导最多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育叫做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有创新能力,会思考、会解决问题的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对于高中地理课堂,也是同样的道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运用在地里课堂上该如何展开呢?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学生们分成小组,分组的时候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态度和个人情况等,尽量让一个组的学生在各方面形成一个互补的形式,然后老师进行问题的布置,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自主进行学习探究,在探究的过程当中,每个人要有每个人的任务,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然后汇总讨论得出总的结论,再交给老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也要适当的加以管制,加强纪律。在每个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表现,公正的给出评语,详细的评价各个组的优缺点,还可以适当地表扬性格较孤僻、自卑的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享受小组讨论探究的这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进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四、联系生活进行讲解
高中地理的学习,本身就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讲解起来也很抽象,要想让学生理解到位,除了运用多媒体这样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外,还要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为同学们进行讲解,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接受。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高中地理教师综合开发利用教材、校本教材以及主要课程资源的配置。在地球运动这一章节,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对于学生来说太过抽象,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例子来解决学生们的困惑。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影子方向和长度随着一天中太阳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的情况;可以告诉学生怎样调节太阳能热水器的仰角,让热水器可以吸收尽可能多的太阳能;通过小区住房之间的距离测算室内的采光情况,等等。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能够在这些抽象的问题上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意思,更加体现了高中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五、改革作业的形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加强,学生作业的布置也不再一味地只追求量大,而更多的是题目要恰当。尽管是进行素质教育,但是作业仍然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这些条件的要求下,作业的难度、题型、知识点的布设就要着重注意。老师应该根据课堂所讲述的内容,选择重要的知识点,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如果有精力的话,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同学设计不同的作业,因为每个人掌握的程度不一样,自然也需要不同的题目才适合。作业的设置还要有针对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业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书本题目,老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者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写小论文的方式来巩固学生们的知识,进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六、结语
1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索一种动态化、三维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兴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Google Earth具有操作简单,三维化、动态化程度高等特征,将其引入高中地理课堂,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直观的地理教学情境,还能够锻炼学生操作地理信息化软件的能力,起到地理教学的“双元效应”。基于上述教学设计理念,构建一种以Google Earth为主导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理论和实践应用学习,有着极强的可行性。
2 教学实验分析
2.1 教学对象
选取本人任教的本校高一年级A班和B班作为对象,其中A班42人,B班42人,采用对比教学实验法展开研究,将A班定为实验班,B班定为对照班,两班学生在年龄、性别、学习能力等方面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对比教学的可信性。
2.2 教学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为教学内容,展开为期1个学期的教学。教学完成后,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式,对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判定对比教学的效果。
2.3 教学实施方式
2.3.1 对照班教学方式
在对照班学生的教学中,教师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开展教学。该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课堂讲解。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等形式,为学生讲授书本知识,每节课留有一定时间,为学生答疑。其次,作业设计。主要以试卷、书本作业等纸质形式,布置作业,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点评。再次,通过周练,月考等形式,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
2.3.2 实验班教学方式
在对实验班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引入Google Earth,设计了三维化、动态化、情景化为一体的地理教学流程。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教师以Google Earth工具为核心,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展开教学,以下,将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为案例,阐述基于Google Earth软件的地理课堂教学步骤。
【步骤1】构建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讲全班同学带入机房,课程开始前,我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为全班同学展示了Google Earth的演示动态画面---“勇敢穿越海洋的孤舟”,画面中,一只孤舟漂浮在海平面上,它没有任何动力来源,但历经数月后,它却横跨太平洋,出现在了大洋彼岸......极富动态感的“孤舟漂流”画面,一下子便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而我也顺势引出“洋流”这个概念。
【步骤2】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实践
Google Earth的动态化、三维画场景,让大家对地理学习有了新的认知,而我则趁热打铁,继续利用Google Earth,引出多个教学问题:问题1:结合孤舟漂流的Google Earth图,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区域?问题2:调取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的Google Earth图,观察并手绘?问题3:调取洋流与风带的Google Earth图,分析为何洋流与风向不完全相同?问题4:在Google Earth中观察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海水扩散图,分析我国会不会受到此次核辐射泄露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制定一个探究问题,要求他们利用电脑上的Google Earth,完成实践操作,而我则时不时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应用Google Earth的技术性问题。
【步骤3】总结实践心得,一课一练
当全班同学完成实践操作后,我对大家的实践成果进行了点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课后作业,理论作业即为普通的试卷、课后习题作业,而实践作业则是利用Google Earth,完成一些关于《大规模海水运动》其他学习内容的操作,当学期结束后,将学生们的理论和实践作业,一并计入考核总成绩。
3教学效果与分析
3.1 教学效果
在经过1个学期的对比教学后,教师通过问卷法、统计法,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指标,结果显示:在“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何?”问题上,实验班89%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答案,而对照班的数据为65%;在“你是否能够轻松地建立起对地理的空间想象认知?”问题上,实验班75%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答案,而对照班的数据仅为45%。此外,从期末考核的成绩上看,实验班学生的成绩优良率高达72%,而对照班仅为35%。整体而言,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化明显。
3.2 反思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并不注重,也不知道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入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地理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得到锻炼。而将Google Earth引入高中地理课堂,则是一种很好的地理“理论+实践”教学尝试,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技能,能够起到很好的双向促进作用,亦是一种全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由对比实验的结果亦可知,引Google Earth入高中地理课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都能够起到极好的效应,同时,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也能够起到帮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建议高中一线地理教师以Google Earth为教学工具,探索更多、更好的“三维式地理课堂”构建策略。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地理知识为基础,才能不断地提高地理思维能力。所以,要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弄清地理原理和基本概念,最终熟练地掌握地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流畅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离开了基础知识的指导,混乱的创造想象,只能是瞎想,得出的结果很可能违背实际。只有在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大胆的想象推理,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填鸭式”的,教师只是僵硬地传授知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没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钻研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改革教学,必须做出改进。在地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进行教学,就是故意把学生引入到问题当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同时在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要鼓励学生不断分析和解答问题,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循环往复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光在地理课堂中教学还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多参加课外活动,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一些积极的课外活动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充足的营养思维,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形式可以多样,例如,让学生们制作地理模型,画地理墙报,观测气象,学环保论文,等等。这样的课外活动都能增长知识,丰富情感,调动地理思维。学生们广泛地接触社会和自然,培养考察和调查能力,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平铺直叙的讲解只会使学生感到空泛乏味,也难以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应该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如果夹角变大,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之间,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平中激疑,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得到启迪。
三、通过作业,提高效率
教师要利用作业资源设计作业,同时学生也可以参照作业资源完成作业。为了改变传统作业的弊端,地理教师有必要开发、建设个人或者群体的作业资源库,为地理作业的设计提供良好的素材和有效的指导。因此,就作业资源库的建设,我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
1.掌握作业资源的分布和建设作业资源库的方法。地理教师要掌握有哪些资源可以为地理作业设计所利用,即摸清地理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或者是来源。教师首先调查学校内的作业资源,然后调查学校外的作业资源。其次,教师需要寻找网络资料和报纸杂志上的作业资源,这部分资源因量大、面广、易变,搜集起来较为困难,教师需要经常留意此类资源。在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调查记录,理清思路,对照课本目录把各种作业资源在相应的章节下标出记号备用。在调查清楚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后,需要建设一个资源档案以备翻阅、查找、补充、更新。资源库档案的建设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版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的建设方法。档案内容包括:作业资源的名称、分布地点、数量、适用范围、获取方式、适合的作业类型等。
2.管理资源库。不同种类的作业资源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资源库的管理包括对作业资源的更新、补充和维护。作业资源中除了地理教学专用资源(地理专用教室、地理教具等)外,一般都不需要教师维护。对于其他作业资源,教师需要做到及时了解这些资源的变化,从中获取信息,以便对作业资源进行更新、补充。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资源库里添加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1)教育专家的建言。教育专家知识经验丰富,对作业设计有独到的观点,教师在作业资源库里不妨设计一个栏目,把专家的建言写上去,借此做好作业设计。(2)学生的建言。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不可忽视,学生建言的内容可以是对已完成作业的评价、喜欢的作业类型和对新章节作业的要求等。他们作为作业的完成者,对作业的反馈意见是非常重要的。(3)其他教师的建言。其他教师作为旁观者,对作业资源的运用和管理有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建言对地理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意见。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教师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学生拥有了创新能力,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掌握。因此,提高课堂效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锻炼和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32(上).
[2]巨志军.高中地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新作文,2011,(1).
[3]孔祥卓,韩宗英.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J].新课程,2010,(5).
[4]江静华.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08,(1).
高中地理教师在充分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前提下,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构建好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学习的新模式。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高中地理新教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精神,在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等很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1、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主动获取信息
如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轮廓特征,可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读图抢答 拟出下面几个问题:“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哪些大洲的大陆?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寒带?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热带?”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温故而知新。
2、让学生在阅读地图过程中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
在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例,并指出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气候类型,再让学生观察图中各种色彩的分布地区,从而讨论、归纳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同时,因材施教,不断地鼓励基础较差、读图较弱的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为他们设计难度较小可操作性强的问题,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体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使其最终能掌握独立地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方法。
二、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是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需要,使高中地理学习充满活力,而不抽象、乏味的获取知识。新模式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常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1、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课程应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重视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教师过分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地理”走向“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知识之后,可设计一个小组合作竞争的活动,主题是绘制学校平面图,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全班十多个小组的各位成员行动积极,分工合作。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显神通,既分工又合作,将校园平面图绘得相当准确,各具特色,并评比展出了部分优秀作品。
2、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新教改后的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课堂中即要发挥教师教授的水平,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与学完美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三、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现自己
创新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改变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黑板、讲台、学具、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1、利用黑板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如在“天气及其影响”的教学中,通过“比一比,看谁书写的描述天气变化的地理术语最多?”的活动,把黑板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和脑。在活动中,10分钟内20多人次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写出术语50多句术语!倘若仍然由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恐怕写不出这么多,而且所写的术语学生也不一定喜欢和接受;50多句术语的展现,让学生和教师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2、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互换
体验成功的乐趣给学生布置长周期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上讲台当一回“老师”。时间约为5-8分钟,凡是涉及到地理知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加以评论。竞赛的要求与规则由学生集体讨论,学生自己制订细则,组内协作。要求该“老师”精神饱满,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当该“老师”讲完后,再由其他同学讲评,优良、及格、不及格)、优点、缺点、意见和建议等。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根据实践教学经验和实际教学情况,打破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探索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喜欢地理知识在先,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在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轻松掌握所学知识,为培养现代地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不同于语数外等大课,对于高中生来讲经由初中的学习过程,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重新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笔者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为蓝本,简述如何开展地理课的生活化教学,以期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有所启示。
首先,可以利用日常现象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即“知识来于生活,知识用于生活”,那么对于教学而言,就需要通过紧密结合学生所能感知到的实际生活现象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任职矛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教授学生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时,针对太阳系模式图,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的运动关系等教学内容,可以就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进行引课,通过简单对当时日食过程进行回顾(可以借助多媒体完成),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日食发生是因为太阳、地球还是月亮的运动而发生的?如果都有作用,谁的作用最大?日全食、日偏食的区别在哪里?原因可能是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可以看到日全食?再如教授地球自转特点及与太阳运动关系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世界上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特点等相关视频,或看热带雨林及北极熊、南极企鹅等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继而引导他们进行差异比较,从而为讲授新知识提供较好的问题背景。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具体化,便于从日常现象入手达到对较为抽象宏观的地理知识的掌握。
其次,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充分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从微观生活现象认识宏观地理规律。以往的地理课很少像物理化学一样将实验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堂内容,生活化教学宗旨下的课堂组织,就需要教师增加学生这方面锻炼的机会,通过借助一定的器材、日常用具,将复杂的地理知识进行简易化模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较为基础的原理,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推理与掌握。比如,在学习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有关气压、气候等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温度计、电风扇、纸屑等,通过多样化的小组自行设计,来体会温度、气压和风向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借助烧杯、酒精灯、蒸馏瓶等器材,模拟气流循环、水循环甚至温室效应等气候知识和现象,加深学生的认识。为学生提供课堂动手实验环节,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探究性教学要求的,在设计模拟实验时要尽量简易化,而非不顾章法,任由学生随意摆弄实验器材,而无法实现科学认识目的,这违背了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