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2 15:36: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语文必背基础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职高学生看来,语文课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不重要,考试下来差不多。这种肤浅而又幼稚想法,导致语文课上得稀里糊涂,很没劲!
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欣然接受语文,愉快学习语文,夯实基础,切实提高素养,是我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前引导重趣味,挖掘语文之“趣”
职高学生上课睡觉是常有的现象,但在我的语文课堂,我不断地变换着花样,让学生兴味盎然,由“信其道”而“亲其师”。
在欣赏“回文”的修辞格时,我以秦观写给苏轼的回环诗导入,我只说了一句话:你只用七个字可以做一首诗吗?学生摇头,感觉不可思议,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暮 赏
已 花
时 归
醒 去
微 马
力 如
酒 飞
学生马上情味盎然,兴奋地大声试读,我默不作声。学生读来读去,有人发现了奥秘,恍然大悟,惊喜不已,有人搔首挠足,还在云里雾里。最后请学生探讨交流如下: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由此,再引到回文的修辞手法,学生在积极亢奋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效率自然不言而喻。
二、深入浅出重探究,明晰语文之“理”
读书明理、知书达理。语文教材中诸多课文中包含的“理”,对于学生求学、做人很有指导意义。而语文担负着学生德育神圣使命,尤其对职业高中的学生,德育为首,至关重要。比如,高一上册《文艺随笔两篇》中,两篇文章阐述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咬文嚼字》一文从“炼字”的角度强调做学问用语言须持严谨慎取的态度,而《不求甚解》一文指出“不求甚解”是一种高明的读书方法,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丰富,只有先“不求甚解”,然后再反复读,才会由浅入深,并且每次都会开卷有益。
在学习本文后,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读书到底该采取哪种方法:不求甚解,草草而过?咬文嚼字,锱铢必较?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通过争辩,自然越辩越明。
三、纵横开阖重品鉴,弘扬语文之“美”
语文,本最具魅力,学语文,本最有风情。但如果被“俗人”研习,被考试肢解,那必然会索然无味。
所以,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会打破教材常规,根据学科特点与教材编排,任意整合设计,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感受人性之美,经历故事之曲,赏析景物之特,品味语言之妙。我会引领学生品鉴悲剧英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武,感慨他“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悲壮。我会引领学生品鉴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感慨他“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豪迈中不乏帝王之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阴柔中萦绕愁绪万端。在我的课堂,师生吟读着诗经楚辞,朗诵着唐诗宋词,品评着元曲明剧清小说。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
提高。
四、背诵积累重运用,夯实语文之“基”
语文之“基”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两大块。语文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等能力的训练我会渗透于日常的课堂品鉴中,这里不做赘述。我仅从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做个探讨。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几大块。职业高中语文对口升学考试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考核,忽视不得。
1.背诵默写名篇名句
对于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段落、文学常识等必须硬过关。在讲课时,面对这些名段,教师需引导学生梳理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主旨,然后再试背。且规定时限,限时完成,并不定期抽查检点。
在默写时,要求学生一定要细心,不写错别字。对于写错的字词,必须修改三遍,强化记忆。
2.语言语法积累及运用
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语病、修辞、标点等。
比如:多音多义字、同音异形字、常见的易错字、近义词的辨析、容易解错的成语等等,属于积累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分小组,每天专组专人负责,利用网络资源、电教设备等搜集整理一些内
中图分类号:G633.3
高三语文复习如何进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在近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略有所得,不揣浅陋,在此谈点想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有人说,学数学似爬楼梯,学语文像捡豆子,这说明语文的学习和数学不同,更要重视积累,重视知识的储备,它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我觉得高考复习实际上要以三年的教学为基础,是对三年学习的一个总法和检验,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高三的总复习,还应更重视高一、高二的整个教学,重视积累。
谈到积累,我想还要靠训练,我觉得语文训练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体现为高考的需要,而更应该体现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或者说人文素养的需要。训练是必要的,不然高考肯定要吃亏,高考是射门,是临一脚,平时练习是热身赛,如果平时没有刻苦训练,高考肯定考不好,所以我常对学生讲,你不要期望在考试中碰巧碰到你做过的题目,如果那样想,你肯定会失望的。那么平时练习有什么作用呢?这是在热身,在找感觉,找语言的感觉。每次考试后,我很注重考后的整理、消化和吸收,讲评时注意让学生及时积累语言素材和作文素材。我觉得语文基础知识本来就是靠积累得以厚实。比如成语(熟语)的运用、病句类型、近义词使用,到了一定的境界,学生即使说不出所以然,也能作出正确判断,这就是言语感觉,并不一定要我们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语文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其效果可能比教师讲要好。
语文训练不能代替阅读,也代替不了阅读,高一、高二要阅读,高三仍需要阅读。
读什么?
读教材上的典范文章,读小学、初中、高中古诗文必背篇目,读《语文报》、读《读者》等,再有时间,还要读读《文化苦旅》等能让人对历史、对生命、对生活思索,回味良久的东西。现在我们有不少学生虽然上了十多年学,不要读书,不会读书,因此,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激发兴趣让他们了解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意识到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气质是精神上的,潜在于生命中,是一种精神的美,要改变自己的气质,只有多看书,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怎样读?
与作文结合起来读。强调记笔记,如我要求他们写读书笔记,写周记,平时素材的积累是绝不能放松的。我想思想是流动的活水,要经常看书读报,做读书笔记,保持思想的活跃。因为考场作文容不得磨蹭,如果你平时思想不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那么考试时势必思维枯竭,语言无味。
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美文,和他们一起欣赏一起评议一同感受。我们还先后开展了我最欣赏的一句名言,我最爱读的一本书,给你介绍我钟爱的一首小诗,我最喜欢的一首歌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学习语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学的美好,每次考试我都习惯地提醒一句,请带上“苏轼、泰戈尔上路”,考场作文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上,那文章肯定就有深度和厚度,也有了思想,而有思想的文章就是美丽的。
因此,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另外,谈到积累,我们还要指出必须防止另一种倾向:重资料,轻教材。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复习资料肯定不少,但不少老师和学生错误地认为,反正高考不考书上的,于是就将书晾在一边,一些学校甚至不上高三教材。不错,当今高考题大部分来自课外,但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几乎都可以依靠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高考考查的词语大都是常用词语,这些词语大多就出现在课文里。高考要考查使用语言的能力,词语的使用,只能在使用中“活”的状态下学习,而课文正是常用词语使用的范例。辨析病句、上下文衔接和仿写题是考语意模式和语言规则、语感的。组织词句表情达意可以通过适当的语法规则加以强化,但更主要的还是依靠正确的语感积累,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比起复习资料中的选文,语言上无疑更具典范性,所以,认真阅读课文,对于学习语言积累语感是很有效的。
此外,课文是拓宽视野,积淀文化素养的好教材,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高考对考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中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正是丰富考生文化积累,改善考生认知结构的极好材料。
如哲学随笔,它通俗地解说哲学的任务,述说古今中外先贤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提高考生的思想水平很有帮助。《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以优美的文学语言揭示了庄子的精神世界,可以诱发学生对知识分子处境与使命的深入思索。还有一些文艺学论文,可以帮助考生增强艺术理论修养,积累一些鉴赏诗歌与文学作品的知识和方法。语言学论文,对于我们的语言认识和语言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高中三年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丢掉高三教材的学习,高中的语文教育就不完整,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会受影响。
有同学问,怎样才能使文章立意深刻,其实作文立意能否深刻,首先不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而是写作者的认识水平问题,有深刻的思想,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深刻的立意。
如学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会使人思索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为何对现实“不顾”,作者为什么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思考这些,才能加深我们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使我们的思想走向深刻。认识水平提高,精神世界丰富了,才可能凭借良好的文化素养去接受高考的挑选。
因此,课文教学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好机会,通过课文我们能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接受人类的进步思想,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为阅读与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功夫在课外也在课内,只要我们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就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用语言的能力,就能在高考中无往而不胜,取得优良的成绩。
自小我就喜欢语文,尤其酷爱写作。从十二岁开始发表第一首诗起,我就一直坚持着写作的习惯。后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真可谓正中下怀。因此,爱语文也爱工作,凭着这种热爱,我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再上台阶。我认为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一定会朝着以下两下个理想进军:
(一)争做语文教师中的“专家”
庄子曾经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同样,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甚至更多的水,这充分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尤其是语文教师,由于受语文学科特点的影响,更应具备精湛的语文专业知识。因为,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交际工具,更是一门文化艺术性极强的人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学问。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争做语文“专家”,名篇才能在教学天地里游刃有余。
要想做语文教师中的“专家”,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中外文学,都带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如果身为教师都不能体会和欣赏到作品中蕴含的文学语言艺术魅力,试想又怎能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美?加上新课改后的高考语文试题一般分为基础、阅读、应用、写作四个方面,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的写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其考核开始从水平考试向能力考试过渡,这说明平时的语文学习也应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过渡,这也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文学修养,以便更好地去驾驭教材,引导学生提高读写能力及语文素养。
同时,要想做语文教师中的“专家”,教师还需具备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比如在教学上,语文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善于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等。在每一堂课前应积极策划安排,寻求最佳的授课方式;在课后要及时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做到优质、高效。同样,良好的教研能力也是专家型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比如学会运用科学理论、教育理论发现和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究语文教学改革试验,以及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或经验撰写成教育论文等。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
(二)争做名副其实的“杂家”
语文教学需要名副其实的“杂家”。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接受和喜爱,就必须在夯实专业基础做“专家”的同时与时俱进,争做“杂家”,以真正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身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求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因为语文学科涉及范围广、内容非常丰富,并且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还容纳了现代先进的科技信息,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渊博的知识来带领学生理解并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应博览群书,力求让自己达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样才不会在教学时捉襟见肘,面露窘态。
幸福的语文教师一定会争做“杂家”。比如在课堂上,我可以成为学生心中的作家,也可以是他们心目中的朗诵家,甚至还可以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或艺术家等。在作文课上,我可以和学生一起同台竞技,再让学生评读我的下水作文。在背诵高考必背篇目时,我可以配乐诵读,一展“朗诵家”风范。在课堂教学中,我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情感态度等去引导他们赏析不同的文学形象,再适时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好感,对语文心生热爱,并引领他们从中去发现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人类心灵之美,乃至艺术之美,这样我就又成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乃至艺术家了。相信怀着“杂家”理想的语文教师,一定会让学生产生“向师效应”,也一定会是幸福的,若又做好了语文教师中的“专家”,那我相信距离教育领域的“名家”也一定不远了。
二.因为被爱,所以幸福
身为教师,没有什么比被学生爱戴更幸福的了。如果一位学生多年以后仍然对自己的语文老师印象深刻,那这无疑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和记念。而我的幸福正与被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爱戴有关。那么,怎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而享受到身为语文教师的幸福呢?
(一)既求成才,更重成人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侧重于单纯地传授知识,只重视学生的成才一面,片面地强调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成人的一面,即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把学生看作是应试机器的教学思想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毕竟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有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功能,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健康的情感,并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首先就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用心去爱学生,用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培养学生做德才兼备的新世纪栋梁之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注重学生“人”的培养,切记不能把有灵气又活泼的学生物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尤其应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以人为本,应注意活用教材,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比如在学习《老人与海》时,可以要求学生学习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而在学习外国小说《桥边的老人》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人的形象来感受人性的光辉,以及非正义的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相信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可以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感悟真理、净化心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让他们学会崇尚真,热爱美,多行善。这样教师才不愧为人师,也才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创新教学,彰显个性
没有一个学生会喜欢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思想落后的老师。正如某西方教育家所说:“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有积极的求异思维。”而语文教育作为一门融民族性、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人本性、文学性于一炉的学科,更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应敢于破旧,勇于创新,应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善于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在教学中学会尝试并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在快乐中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