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6 16:21: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篇(1)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2.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teaching”。

3.Economy(适量原则)

篇(2)

(一)歌曲导入法。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它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图画导入法。利用图画的艺术语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其丰富的内涵,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是一种极富诗意的导入。

(三)复习式导入。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复习开始讲新课。

(四)表演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时机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言语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新教材每课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想表示的词替换到对话里,还可以借用手偶表演。这样既给学生营造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也促进了知识转化为了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开展游戏竞赛。爱玩――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趣味性、启发性较强的游戏,激励学生进入乐学状态,新教材的教师用书大篇幅给教师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我们可以灵活地用。

(三)教唱英语歌曲。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学生们乐唱的英语歌曲,学唱歌曲加上与歌曲一致的动作,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二则帮助学生复习本课的内容,掌握了知识要点,使学生有一种轻轻松松学外语的感觉。

三、英语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分层次性教学法。交际教学活动按照认知规律需遵循以下三个层次:纯语言活动,准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三个层次依次递进,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学生的创造性由小到大,教师的控制由大到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逐渐平衡。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我们教授语言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更多地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地掌握语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时的主体,鼓励他们多说一些自己能说的英语,要不怕学生说时犯错,多给他们口头练习的机会,并通过视、听、说、玩、唱、读、戏等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语言材料,也可以在教学时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初步的语感。

(三)创造性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对原有知识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完成难度适中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增加自信心。

(四)应用性教学法。我在非英语课时,教师上课时使用的一些简单的school language也均使用英语,在此同时我校在每周三开设英语兴趣课,并鼓励学生在校园内用简单贩英语互相问候,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创设了一个英语学氛围,每周一、三、五在校红领巾广播站均播放一些英语儿歌、小故事、校园英语等磁带。这些学习氛围的创设,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观感,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地学习英语。

(五)环境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学起来就会感到贴近生活,也就会自觉主动地接受信息,激起交际动机,在轻松愉快的特定环境中学习语言。

(六)趣味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教学即使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无论是编写教案,还是课堂教学,都需要讲求一定的艺术性。寓教于乐,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敢于回答,乐于参与的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增强教学趣味性。

篇(3)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后作业都是对这门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也是学生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出现了这样的现状――课堂教学轰轰烈烈,课下平平淡淡,成绩不见起色。针对这一现状,小学英语教师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会不厌其烦地超额完成,反之则会草草了事,随便应付。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布置作业,这样才不至于让作业流于形式。

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把作业设计得充满情趣。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动手性比较强的作业、有创意的作业等等,只有这些孩子们乐于完成的作业,才可能从根本上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师的作业设计一定要让每个孩子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才能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

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情况是参差不齐的。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这些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作业的方式、方法,争取人人都能成功。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它不能以单独的写背为主,“听”“说”“读”“写”要同步进行。如,学了单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学了对话,小组学生可以与自己的父母对话,还可以将对话内容拓展延伸;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英语,如超市各种商品包装上的英语,产品说明书上的英语等等。这样的作业不仅能有效提高孩子们的英语综合能力,更能让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

一般情况下,教师作业都是今天学什么内容,就布置什么内容的作业。这样,孩子们当天所学的知识看似记住了,但隔一段时间就很容易忘记。教师可设法将孩子们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无意中就复习了旧知识,这样的作业既不枯燥,又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记得一次听课,一位教师讲的是认识家庭成员,下课时,教师留了一项作业是让孩子们制作自己的Family tree。要求用英文填上家庭成员的名称、年龄、职业、出生日期等。孩子们听了这个作业非常兴奋。这位老师将家庭成员的称呼、年龄、职业等不同时间段学习的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但增强了作业的趣味性,更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使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的学习空间产生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环境与学生的认知行为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用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反应并保持学习状态。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可以重新解释一下,决不应露出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越要考虑提出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说,有话可说,说得出,说得对。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交流的同时,教师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高中英语学习,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给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援助。主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还应该课后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并维护其在英语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的原则

课前的预习就是为了给自己寻疑,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疑问才有一种探寻答案的迫切愿望;课后复习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印象加深。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并通过预习能提出质疑。教师也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这样有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同样复习也是这样,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总结归类,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知道怎样复习,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英语教师要把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当作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指导,规范要求,达到预期目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对学生积极进行认知干预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理解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和关注学生如何实施学习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施效果是什么。首先,当学生完成老师的教学指令后时,教师不能只是打个勾或说个“Yes”or“No”草率应付了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或交际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教师应从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其次,教师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老师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例如,英语语法是一项重要而又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要设法训练学生独自理解概念和运用语法于交际语境的习惯。精心选择例句并展示给学生,由其模仿老师分析句子结构和概括某一语法规则的特征,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运用这类句子,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就会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之中。另外,教师要合理运用操练组织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分配给学生的任务要有数量适中且针对性强。

四、科学操控课堂的原则

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离不开师生互动,教师对课堂的科学掌控有助于做好英语教学活动的“收”和“放”,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在上课时,教师总会采用一些基本策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采取什么手段,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外语教学课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通常来说一节包括三个阶段:导入正课和结课。成功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正课阶段,正课是一堂课的关键内容,它涵盖知识的传授,科学的训练和认知技能的形成,而中学生又往往在保持注意二十分钟左右开始出现“神不守舍”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新颖有趣的高效课堂教学形式。导入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故结课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结课艺术千姿百态,有归纳式结束、自然式结束、回应式结束、迁移式结束、扩展式结束、回味式结束、式结束等等。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增强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期待,有效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篇(5)

关键词 教学管理 体育 中学 对策分析

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具有较强的技巧性的工作,要真正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注意其组织管理的科学性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与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连续性原则

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之所以要注意遵循连续性的基本原则,是因为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本来就是针对学生而开展的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逐步提高的。因此,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时,与此相对应的,也同样要注意遵循管理的连续性原则,不能随意的出现中断或者脱节的问题。只有切实遵守了教学管理的连续性原则,才能够确保中学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才能够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二)整体性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所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具体来说,实际上指的是管理内容的整体性问题。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在针对这些内容实施具体的管理时,要注意,它们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只有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性的角度和原则出发来开展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教学管理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各个不同方面、不同环节的教育教学元素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并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管理成效。

(三)教育性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教育性是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最大特征。因此,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所开展的管理工作也同样应注意遵守教育性的基本原则。在组织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的管理,而调动体育任课教师、学生以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也是体育教学管理最为关键的一点,而这些均要求管理工作和管理措施要具有教育性才能够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通过教育来使相关的人员均能够明确自己的任务、要求,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与自觉性,进而使得整个管理工作发挥最优化的效能。

二、高效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常见策略分析

(一)要做好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应积极构建科学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规范

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规范,是高效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时,有了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规范做铺垫,就能够对学生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提升和预防,有助于良好的教学秩序的维持和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形成。例如: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时,某些学生经常会出现偷懒开小差、玩手机或是喧哗打闹等问题,如果在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中对这些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就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大大降低这些问题出现的几率。而一旦出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做到有规可依,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活动的成效。

(二)要做好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应注意管理内容的全面性问题

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内容比较繁杂,但是概括来说,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教学管理中人的管理。具体来说教学管理中的人的管理,也就是指的是对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所进行的管理,主要包括体育任课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两点。二是教学管理中物的管理。教学管理中物的管理,一方面是指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管理,另一方面则是指对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和所构建的教学档案的管理,例如:学生体质健康卡或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所下达的各类文件等等。三是教学管理中财的管理。财的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于学校所拨出的用于改善体育教学条件或是体育教学环境的经费的管理,以期能够通过对财的管理实现经费的合理支出和应用。四是教学管理中时间的管理。教学管理中时间的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中学体育教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管理。时间的管理通常会以教学计划或是教学安排时间表等方式呈现出来,通常会通过这些来对某段时间内所应完成的具体的任务和要求所出详细的安排和规定。

在开展具体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以上内容缺一不可,任何遗漏都会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囊括以上所述的各项内容,从多个方面入手,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以确保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成效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刘爱军.论体育课堂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篇(6)

作者简介:吴晓义(1962-),男,吉林省长春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能力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04-03

教学监控既是职业技术院校每天都会发生的常规性活动,又是最能反映教师教育观念和管理水平的高难度工作。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同,其所采用的教学监控方式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同。作为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工作,教学监控固然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但是为了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为了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权益,它还是应该遵循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教学监控原则即是教学监控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作为联结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监控工作的桥梁,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监控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一、积极性原则

积极性原则即指教师在教学监控过程中,应该树立积极的期待观,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平等地看待学生和与学生交往,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发展着想,相信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帮助,他们都能成为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所谓积极的期待观,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看待学生的积极态度。它认为学生都是可爱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它深深地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强烈的独立性和自尊心,不愿接受任何人的摆布和驱使。它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其提供热心的帮助和支持。

在教学监控的积极性原则中,还包含教师必须树立师生人格平等的观念,并在课堂活动中真正实现与学生平等交往。因为只要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课堂民主,就不可能真正引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贯彻积极性原则,需要教师注意如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排除头脑中的“理想学生”形象。在职业技术院校坚持教学监控的积极性原则,首先要求排除头脑中“理想学生”的形象,不要总是把现实中的学生和理想的学生形象作比较,不要张口闭口“你这一点不足,那一点不够”,或是“你应当怎么办”。因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在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个现实,如果总是以过去的学生如何如何来与今天的学生进行比较,必然会得出今天的学生没法教的结论。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情况是,这些学生不但必须要教,而且还要把他们教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果没有学生存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没有存在的理由。在职业技术院校坚持教学监控的积极性原则,还要求教师把自己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悦纳自己和形成能够学好的自信心。一个人喜欢自己,亦即自我宽容,是精神健康的最基本条件。而对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饱受挫折的职校生来说,只有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形成能够学好的自信心,才能真正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所言:“问题不在于具备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运用业已具备的条件。”

二是不要当众训斥学生。对一些麻木不仁,缺少爱心和教育常识的教师来说,当众斥责学生是家常便饭,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在学生看来,此事却非同小可,足以激发其极端行为。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在同学面前保持颜面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时刻牢记,不论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不要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伤害学生的颜面。即使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人在场,也不能训斥学生。至于在其他同学面前训斥学生,结果会更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但会决心对老师以牙还牙,而且还会对全班同学进行报复。而下决心报复老师的学生对班里其他学生的影响绝非建设性的,在几乎所有场合,都会采用破坏性办法去一争雌雄。有关调查表明,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因师生对立引发的恶性事件的数量呈明显上升态势,其中有些是学生以暴力对教师的训斥进行报复导致教师伤残,有些是学生因承受不了教师的打击患上心理疾病,甚至用自杀结束生命。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告诫我们,教育无小事,粗暴地对待学生无异于杀人害命。

三是杜绝在教室发号施令。在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要求、命令往往多于引导、劝服。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倘若教师在课堂中大声嚷嚷“静一静”,整个班级却仍然静不下来,那不是学生们不好,而是“静一静”的说法不妥。为什么“静一静”这个说法不妥呢?因为这是一个命令句。命令是自上而下传达的,是竞争原理环境中的用语。教师大声喊“静一静”,可是学生们仍然吵闹,那是他们故意那样做的。他们认为,“我们若是听了老师的话,我们就输了。我们要证明我们比老师强”。倘若你开始发怒了,学生们也许会安静下来。但他们之所以安静下来,并不是因为你赢了,他们会对你嗤之以鼻,“这么一点小事就发怒,简直是笨蛋”。他们会因为胜过你而心满意足。因此,教师应试着运用商量的语气,如“大家能不能静一静”等。如果这时学生听进去了,便很有可能安静下来。这时教师就可以说:“谢谢大家的合作。”如果学生听不进去,可以稍等一会,然后继续同学生商量,直到解决问题为止。但是需要注意,当教师用商量的语气同学生交谈时,他们也许会故意不从,看教师如何反应。这时教师如果又是暴跳如雷,硬是要压服他们,他们就不会再信任教师。这时教师需要自我克制,耐心等待一会,一般来说学生们很快会安静下来。因为学生们看着教师沉默不语,等待着他们安静下来,他们也不会好受的。有道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只要教师能真诚地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亲其师而服其管。

二、尊重性原则

尊重是人的自尊需要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自尊是指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这种需要与追求如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信心,觉得自己有价值;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自尊在个体生命发展,特别是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会对其身心发展、学业成绩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自尊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及学校教育对学生自尊感形成的影响,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尊重性原则。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这一原则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贯彻执行。在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看来,按照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做好每一件事是学生的本分,“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的说法是近乎真理的教育信条。

虽然自尊需要是人的一种内在潜能或固有力量,但决定这种力量得到发挥和施展的主要因素却是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目前我国职业技术院校普遍存在的漠视学生自尊需要的教育观念和氛围,很容易使学生因暂时的学业挫折而丧失个人成功、成才的信心,进而由想象中的失败者,变成真正的失败者。鉴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贯彻尊重性原则,需要教师注意如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如何改正错误的自交还给学生。在教学监控中贯彻尊重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如何改正错误的自交还给学生。美国是最早对自尊进行系统研究的国家,也是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尊重性原则最好的国家。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自尊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将自尊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美国的学校,教师决不打击压制学生,不讽刺挖苦和使用侮辱性语言。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一般都低调处理,擅长使用选择性问话,比如:“你是愿意马上停止和你的邻座讲小话,还是坐到窗边单独的课桌上去?”这种做法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把如何改正错误的自交还给学生,因此避免了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训斥的低下地位。在美国的学校,基于尊重性原则,学生中不设班干部,杜绝了在学生中划分等级、滋生权力的思想。如果发生了什么冲突,教师鼓励学生有话放到桌面上讲,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心平气和地进行辩论。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时不忘给学生保留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愿望,协助学生做他们喜爱做的事。这就是美国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土壤,也是学生今后不论在什么领域工作,都能发挥其自主创新精神的源泉。

二是实行人性化教育。尊重性原则是对人性化教育的呼唤,它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心中有人是尊重的前提,只有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的一方,为学生着想,把学生的特殊性摆在最重要、最显赫的位置上,教育要走近人、关怀人、感召人的愿望才能真正实现。实行人性化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需求、有自我主张的不同个体,就是要让学校的每块砖、每堵墙、每棵树、每条路都富有人韵味、人情味、人性味。从这个视角看,尊重性原则追求的是对人性本质的关爱和教育的主动精神。这种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升华,也是教育要驶向人自身智慧潜能开发的一种期盼和追求。

三是教会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策略。遵循尊重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策略。当外界评价发生偏差时,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智慧选择适合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回避、升华等来应对目前的不利局面,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学生进行旨在提高其自我监控能力的元认知教育。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份: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指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和活动目标;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意识地进行监视和控制;借助各种手段检查自己的行为结果;采取补救措施改进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等。

三、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监控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正常、高效地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监控时,必须讲求有效性原则,不能为监控而监控,更不能因为监控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如果能通过眼光、触摸、手势和身体接近等方式调控学生的课堂行为,就没有必要中断讲课去大张旗鼓地教训学生。

当然,教室里的情况,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当学生的捣乱行为时间比较长、比较危险或对课堂造成了严重干扰时,教师就必须直接阻止这种行为。由于教师的直接纠正行为本身就是干扰性的,所以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能使用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贯彻有效性原则,还需要教师注意如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忽略细小且转瞬即逝的不良行为。教师不应该对所有的问题行为都进行干涉,因为这种干涉可能比问题行为本身还具有干扰性。对一些比较小的问题行为,最好是推迟行动或忽略该问题。例如,一个学生上课时看课外书,并不小心把书掉到了地上,这时教师应该在不扰乱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情况下,等待学生自己把事情处理好。因为这只是学生个人的违纪行为,并未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即使个别学生的行为,如两个人的小声低语,暂时分散了集体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转到了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不必做出什么反应。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回到听讲上来了,再去追究只能适得其反。

二是巧妙地阻止持续发生的轻度不良行为。当小的捣乱行为反复发生或变本加厉有蔓延的威胁时,教师就不能忽视了,他必须采取行动果断制止这种行为。如果这种捣乱行为没有严重到需要调查的程度,教师就应该尽可能迅速地消除它,而且不要打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消除这种捣乱行为,可用眼光接触、手势和身体的接近等技巧。当教师眼光的示意已经成为学生能够领会的一种处理方式时,教师只需扫一眼学生,就能使他们上课专心起来。眼光接触对定时监视课堂的“在场”教师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知道教师一直在监视课堂,当他们要捣乱时就会看看老师是不是在盯着自己。这对老师来说,就很容易通过眼光接触来打消学生捣乱的企图。当学生离教师很近时,比如说在小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触摸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轻轻地拍一下学生,也可能再加上指书的手势,用不着言语表达,就传递了要学生注意听讲的信息。这些技巧可以使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引起捣乱学生的注意,进而消除捣乱行为。

三是简洁、坚定地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在必须直接纠正学生捣乱行为的时候,教师应以简洁、坚定的语气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如“×××,注意听讲”或“××、××,看这儿”。如果清楚明白的课堂规则已经建立起来了,教师可以通过简要地向学生提醒这些规则来达到纠正他们捣乱行为的目的。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期间,当课堂里变得吵吵闹闹时,老师不是点出捣乱学生的名字,而是说:“同学们,你们的声音太大了。要记住只谈论与作业相关的事情,而且说话要轻声点。”与其他直接干涉的方式一样,规则提醒应该简洁、坚定。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对学生眼下的问题进行细节描述或数落学生过去的不良行为都是没有道理的。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会把老师置于与学生对立的境地,会直接对老师的可靠性产生威胁,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可能受到影响。教师最好直截了当地表达他们想要学生怎么做,并把希望学生遵循什么的期望传达给学生。但如果教师加上了威胁,如“好好做,否则......”,这不仅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是否会遵从心里没有十分的把握,也意味着学生要进行权力的抗争。

参考文献

[1]E.Schneider (1996), Giving Students a Voice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4,pp.22-26.

[2]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16页.

[3]赵有棣.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J].职业技术教育,2002(16),第70页.

[4]张向葵,吴晓义.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J].教育研究,2003(1).第29页.

[5]鲍承模.品德教育:从学会尊重开始[J].教育发展研究,2001(6),第32页.

[6]张向葵,吴晓义主编. 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72-275页.

篇(7)

小学《品德与社会》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第一,生命教育,包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懂得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应和谐相处。第二,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培养,旨在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形成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怀。第三,传统美德的养成,突出我国文化中勤俭、尊老、守信、团结等优良美德。第四,国情与社会主义教育,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基本情况,尤其是近代中国独立富强的历程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第五,现代民主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养成规则意识,具备公共生活的素养。第六,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第七,审美教育,通过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格发展。能力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生活能力,包括如何自救、控制情绪、交流以及与人合作等。第二是学习能力,包括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资料、进行采访、调查,善于提问等方面。第三是道德能力,包括道德认知、体谅他人和道德实践等。为了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在教材编写中,既有通过典型事例、问题设疑及提供资料等方式表明活动所要达到的的直接目标,又有通过活动提示、调查提纲、问卷的设计等方式表现出对间接目标的关注与指导。教材内容体现多元目标的综合。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应把握的三个基本原则

1.贴近生活性原则

人的道德品行总是在生活中得以体现,所以道德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小学品德课的教学需从儿童的整体生活出发,在进行生活教育、社会常识教学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因此,品德课教学设计,必须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贴近生活性原则的教学设计,其素材源于生活,设计的教学过程能提升生活,最后实现的教学宗旨是指导生活。在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和教材主题教育思想的前提下,结合本地本班学生的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实际,设计可行而具科学性的课堂教学活动预案。例如《美丽的春天》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认识和了解春天,并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学会注意安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一上课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说说春天的景象,从哪儿发现春天,尽量引导学生提出多种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春天,到校园,到公园,到田野,到山上,到河边,让学生到各处找春天;观察动、植物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人的变化,以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在第二个主题《我们播种春天》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植树好处多,把植树落实到行动上,身体力行,并且宣传爱护、保护花草树木,做校园花草树木的小卫士;最后在主题《和春天一起玩》活动中,指导学生制作春天里的玩具,引导学生学会放风筝等,并且教育学生在活动中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教学效果非常好。既让孩子们对春天有了全面的了解,又在欢乐中懂得了爱惜胡草树木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的道德情感。

2.弘扬主体性原则

篇(8)

梅耶通过详细考察学习与记忆中的复述策略、分类组织策略和表象加工策略的研究后,提出了儿童认知策略发展的早期、过渡期和后期三个阶段:①大致在学前期,儿童处于策略学习的早期阶段。此时儿童尚未掌握策略,能够自发地获得某些简单的策略,但并不能适当地应用这些策略。②小学时期,策略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此时儿童已经自发地掌握了许多策略,但尚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③初中和高中时期,策略发展处于后期阶段。某些青少年已经可以于某些领域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改进学习并按需要调整策略。

由梅耶的理论可以对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些特征作些分析:①学生已经自发地掌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没有专门学习整理、列表、综合等策略前,有时也能够粗略地用这些策略解决一些问题了。②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日益丰富和复杂,但通常独自不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③小学生在成人的清晰指导下能够利用已有的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没有学习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前,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率为30%左右;经过教学和练习后,学生再次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率一般可以达到80%以上。④受小学生注意范围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的特点和其他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比较适合学习比较单一的学习策略。

二、解决问题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教学原则

考察“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过程,可以将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策略的孕育阶段

是指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某种策略的萌芽,且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策略尚能够不自觉地运用,此时,在教学这种策略单元前的练习中,可以先出现两三道用有关策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后面学习有关策略打下良好基础。

2.策略的感悟阶段

此阶段是解题策略的正式学习阶段,总体上要把握好四点: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是策略学习的基本点;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感悟策略是教学的支撑点;完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策略学习的着力点;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恰当运用策略是策略学习的目标点。这一阶段的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引入。设计恰当新颖的引入,可以有效诱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策略学习时的心理需求。一是情境引入,即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入策略学习。二是故事引入,通过与策略学习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学习。三是先行组织者引入,即采用与策略学习有关的先导性材料让学生阅读或设计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为学习新策略作类比性引入学习。

(2)体验。就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解题过程中获得对解题策略的意识和感受。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例题,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所要学习策略的主要含义和操作步骤。

(3)归纳。在学生对解题策略已经有足够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归纳,主要归纳以下几点:本课学习的策略是什么名称?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采用哪几个步骤?……一般对策略的名称可以在引入和归纳阶段出现,对于某种策略的准确含义则不需要学生准确叙述,重点归纳对策略如何运用和策略的作用。

(4)练习。对归纳出的策略结合“试一试”或“练一练”的习题进行模仿练习或适度的变化练习,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并让学生注意策略适用的条件。

3.策略的应用阶段

篇(9)

2013年4月,接连发生的3起在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再一次将学校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人在声讨学校教育的缺失,在痛斥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殊不知,学校教育只是大的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老师,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父母的教育代表的是家庭教育,教师的教育代表的是学校教育,这两种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美国的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了共同责任的概念。“共同责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向对方利益的承诺,为了认真承担责任,家长和教师愿意保持紧密联系和互相支援。“共同责任”确认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家长和教师互相协助以履行教育的责任。

可是,在现实的高中教育中,却有着几种家校关系的不良表现。

(一)彼此对立,相互抱怨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倾向,学校埋怨家庭没有打好孩子的性格基础,家庭埋怨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导致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二者的关系陷入僵局甚至是对立。

(二)逢迎依附,丢失自我

家长认为,教师是以教育、教学为职业的人,他们懂理论,有经验,孩子的教育就应该交给学校。这样学校教育的地位被无止境的提升,家庭教育处于逢迎学校的被动地位,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延伸。家长消极的期待着老师的正确建议。老师依自己的计划办事,而家长则看对方的颜色行事。同时家长还认为,孩子的幸福掌握在老师手中,他们勉强而小心翼翼地处理和老师的关系,害怕与老师有不同意见,得罪老师,而使孩子受到委屈。

(三)越俎代庖,误人误己

学校教育将家庭教育的职能全部揽下来,学校教育的职能无所不含。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吃喝拉撒,从早到晚的生活全部由老师负责,老师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既使自己不堪重负,代人受过,又使家庭淡化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二、高中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几个基本原则

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并与社会教育相统合,形成新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已成为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必然要求。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一)把“心理健康第一”贯穿教育始终

由于我国长期不正确的成才思想和社会竞争加剧造成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忽视身体素质,独生子女缺少朋友而感到孤独,社会适应性差。面对挫折和竞争不能正确的看待,不会合理的调节,造成了很多问题学生和悲剧的发生,给教育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二)把培养良好个性作为教育的根本

所有的教育都应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出发,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对新事物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新。作为老师和家长要能对此给予尊重,并努力让自己与时代同步发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根据孩子的能力、气质、兴趣和性格,培养孩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

(三)提升家庭教育在个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从思想上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在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对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有无法取代的意义。而学校教育只是个体教育的一个部分,接受了学校教育并不是个体教育就结束了。

(四)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使二者产生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职能并不能完全划清界限。老师所掌握的先进教育理念也应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学校教育的效果能否实现,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二者思想一致,会产生合力,可以使学校教育成果更加稳固和持久。若二者方向相反,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会对学校教育起到反作用。家庭教育的职能完成情况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职能的完成。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家长会制度

目前的“家长会”大多以学期为单位举行,往往都是班主任唱主角,家长基本都是“听众”的角色。笔者建议:家长会应一个月一次为宜,时间不宜过长,要事先确定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会后应就会上提出的问题走访学生家长,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实施,并将实施结果代入下次家长会。

(二)大力发展家长学校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开展一次家长学校的活动。学校根据近期的教育活动安排主讲教师和主题,然后再由家长自由提问和交流。家长学校这个组织的完善,为家校联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的平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很多疑问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建议。

(三)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笔者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在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时,邀请家长参加开幕式的仪仗队,参加班级的跑操比赛;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听课,一起打扫寝室卫生,一起在食堂排队买饭,一起打开水;组织亲子春游,亲子K歌比赛……家长通过这个活动,看到了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能力,了解到了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可以让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四)重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要提高家长搞好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光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产生足够的积极性。

教育家马卡连科在《家庭和儿童教育》中曾这样写道:“爱是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东西。”只要老师用自己的真诚让家长理解这一点,他们就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理解严和爱是统一的。只要真心付出,就能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19-03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委办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当年包括合肥学院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的首批61所高校被纳入“卓越计划”名单。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批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132所高校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名单。

“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针对当前我国工科院校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清,学生培养目标趋同等弊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新建院校)应该如何结合自身特点与定位,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差异化发展呢?在实施的过程有哪些模式可供参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是什么呢?

一、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分析

1.因地制宜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重在“应用”这两个字上。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方面,进入“卓越计划”的各新建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出各种培养模式来。比如安徽省应用型示范高校合肥学院,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创新构建出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的本科教学体系。合肥学院将原来单一的教学活动整合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教学模块,并且围绕入选“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授课形式。在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合肥学院首先依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并对企业所需要的学生专业能力进行细化梳理与分解,确定各种能力要素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支持点,进而将知识点以及知识应用整合成该专业的专业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将若干个专业教学模块有机搭配,构成“卓越计划”专业培养的模块化教育体系。在该模块化教育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专业能力单元进行设置,进而一项专业能力的教学培养可以由若干个有机联系的专业模块所支撑。在学分制的教学体系下,合肥学院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支持各个教学模块的学分互认和模块互换。入选“卓越计划”的各专业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块设计和选择,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合肥学院形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构建培育大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所需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教学环节是应用型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所在。为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此外,为使行业企业能够深度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建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

上一篇: 德育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