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7 15:57: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检验技师专业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在一线的各种不同的实用型人才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基本的素养。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际操作性要求很高的专业,随着现代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应用,随着现代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应用,医学检验结果的快速性、特异性、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成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临床医师对患者诊疗过程中约80%的信息来自临床实验室,越来越依赖科学、准确、客观的检验结果。医学检验已由原先的辅学科,发展为当今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技能应用型学科。因此社会对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医学检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更新才能跟上社会的需求,所以这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更
严格。
一、高职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现状
对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方面还是原来的传统模式,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主要的方面就有,在实训课之前,教师通过提前准备好实验设计和实验准备的工作,把实验目的、实验操作步骤、实验原理都给学生安排好,从而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需要动脑筋,麻木地按照实验步骤流程进行,在这样的操作中,学生还是没有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方面安排的不够科学,专业课知识面比较窄,依旧还是在讲授临检、血检、生化、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当前的临床方面,检验设备自动化方面所需的知识还是很远。医学检验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主要是老师在讲课,学生在下面听,主要强调的是老师的作用,学生处于次要地位,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出来的人大部分都会出现“眼高手低”的表现,也就会影响就业的需求。也没有能够让学生分清主次,使得学生只是为了在实验中验证理论而实验,并没有把自己的思维放在专业上,只是在稀里糊涂的上着专业课,这样的实践课程只能叫做实验课,从而违背了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脱离了医学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制定适应需求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实验实训教学计划
由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专业,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还没有做出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符合培养模式的教材,所以我们就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展开实验,内容如下: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里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将一个组分为传统模式,另一组分为采用项目驱动实训教学模式,两个实验组通过在课堂上实际操作上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在第一组中,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先讲解在医学检验专业技术的实际理论和实验的相关的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操作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在经过一个小时之后,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内容,对实验进行一步一步的流程操作,进而得出实验结果,由老师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在最后一步,学生写完实验报告上交,课堂结束。第二组则采用新型的项目驱动实训的教学方法,首先老师提前布置检验项目,由同学们自己查资料后规划实验方案,然后在自己小组内讨论,通过这样来提升每个学生的参与感。学生根据组内讨论的实验方案准备好实验试剂和实验器材。实训课侧重的方面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例如血细胞计数实验,学生要自己准备试管、显微镜、洗耳球、擦镜纸、采血针、牛鲍计数板、盖血片、纱布、75%酒精、消毒棉签等一些实验器材,一些实验所需要试剂也自己配置。实训课由学生自己来讲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方法等,挨个发言,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和意义。为学生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打下基础。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实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在通过以学生的能力为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要原则,以项目课程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导能力,把实训实际的教学内容作用在人才培养上面,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训课上不仅能够学会基础的检验技术操作,同时也能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与实训将教学融为一体,为以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在课堂上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块,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在近些年来,学校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实验实训的体制的同时,也在重新整合原有实验仪器的基础上集中资金购置了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所以,该专业将每一门的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步骤来教学。第一步驟是在学校的学校医学检验实验室教授学生手工上的操作学习内容,这一步骤包含两部分,第一,在目前还没有自动分析仪设备的实验内容和急诊项目,例如血型测定、血细胞沉降率、大便的常规检查等;另一部分是有先进的自动分析仪器的教学内容,例如全自动生化分析、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等等,对于培养学生的不断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此外,对于一些常规性的仪器设备也进行了更新换代。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用手工的方法进行各种检验操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熟练的掌握各种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每项操作都做到动作规范化、操作熟练、快速有效,结果准确可信。第二步骤是在教学医院检验科教授自动化仪器操作学习内容,主要通过直接和医院相互配合,在医院检验科中学习具体的实际操作手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建立自动化分析技术的感性认知,也能实现了在临床方面的零距离接触,为下一步在实际的临床实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第二步骤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了解各种检验分析仪器工作原理,对各种的实验仪器要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来进行操作,了解到常见故障和排除的方法。在实际的实训教学过程当中,更多要注意教师的导向功能,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养成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以后的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职业技能
基础。
(三)建立客观的评价方法与考核指标及技能竞赛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科的课程结束后,要对于每个学生都进行严格的考核,对于不及格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及格内容进行考核,直到最后合格。考核是对课程教学的检验,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术考核可以很好的使学生做到有效的技术改进和调整,以用来确保实训的高效性,在考核方法上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一个是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考核。实验考核在课程过程中完成考核,例如,在微生物学检验中,学生考核中需要完成细菌革兰染色,那么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在完成手工染色后,在显微镜中找到染色结果,教师通过操作熟练度进行评分,给出成绩。学校也可以对学生开展实习前的强化实训、实践技能操作大赛等,综合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把关,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技能。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的更新,对医学检验人员的技能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分析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训的现状,讨论现在课程当中的不足,以用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当然,在实验实训改革当中,依然还是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教师应该和医院检验科的同行们一同进行讨论研究,最大程度的保证跟随时代的发展培养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情况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4):138-140.
[2]解春宝, 罗江蓉, 传良敏,等.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探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8):1146-114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18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Microbiology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DONG Qing
(Jiangxi Nurs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201)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experiments in microbiology teaching, our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microbiology tests,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students yourself access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design their own good experimental program and implemented,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eaching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enhances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Key words Microbiology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teaching practice
随着职业教育研究及改革的深入发展,卫生职业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使学生善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方式也在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向综合性实验教学转变。综合性实验是指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知识,对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的复合性实验。①综合性实验教学作为近年来的新型教学方法,其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培养学习者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实验的比例大,内容较多。为了突出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实验实训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微生物检验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综合性实验教学措施
1.1 实验教学内容
临床脓汁标本细菌鉴定,临床血液标本细菌检验,临床粪便标本细菌鉴,临床尿液标本细菌分离鉴定。
1.2 实验教学方法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细菌检验基本的技能后,如学习细菌形态检查、接种技术、培养方法、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抗原抗体反应等技能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组4人,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学。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设计好实验方案,主要包括实验的程序、材料、方法与步骤。每小组学生讨论各个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优缺点,最后确定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确定后,各小组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指导老师下发临床标本,学生实施操作,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并记录每一次的试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书写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报告。
2 结果
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学后,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生所在实习医院检验科反映,近年来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学生动手能力增强,操作更熟练、更规范、更正确,适应临床检验岗位能力强。
3 讨论
不断深化教学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以适应医学检验发展需,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②通过综合性实验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综合性实验教学不但可提高教学效果,也受到学生喜爱,是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的一次成功实践,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3.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在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临床检验的实际,选择医院常见的检验项目来进行专题实验,使学生了解到所做实验在临床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所做实验产生兴趣。同时,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抱着走、照着做的方式,③解除束搏手脚的条条框框,让学习者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组织实施操作,使学生真实感受到自己在进行实验。故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发挥想象的空间,有了自己创造的机会和动力。
在进行临床标本细菌鉴定过程中,以往传统的做法就是给学生己分离纯化的细菌,要求学生做验证性的鉴定。而综合性实验给学生提供的是临床脓汁等标本,将4人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参考教材和己经学习过的基础知识,经过小组讨论后,自行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以及实验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并在课堂上讨论可行性方案,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施方案。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由以往的“让我做实验”变成了“我要做实验”,④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2 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高,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综合性实验许多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准备,自己完成,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操作机会。经过系列操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微生物学检验操作技能不断强化,临床检验职业技能得到了提高。⑤
在进行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动手查阅文献资料,并设计好实验方案,就必须应用所学微生物检验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把知识学好、用好、用活,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3.3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临床检验医学要求检验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有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综合性实验能初步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往的实验课中,学生往往忽视实验的目的,忽视实验的结果,只盲目地进行操作,随意书写实验报告。综合性实验让学生综合设计并进行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加强指导,学生及时总结,不断提高。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3.4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选择综合性实验项目后,必须查阅有关资,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实施,对临床检验标本作出微生物学检验时,必须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形态检查法、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及血清学反应等基本操作技能。并对微生物学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最后写出检验报告。此过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实现自我探索及自我拓展的乐趣中,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5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性实验的完成是多种因素和复杂操作规程的综合产物,这就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参加实验的学生须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来完成,学生要有互助团结的精神。综合性实验中,学生为了及时完成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任务,提高效率,就必须对检验任务进行分工,并各自独立进行。而在操作过程中,有的项目操作必须同时进行,这又需要相互帮助。相反,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大家互不关心,则会使整个实验脱节,致使整个临床标本检验不能连贯。另外,由于每项标本微生物检验的时间集中紧凑,并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发出检验报告。这就需要实验小组的成员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又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发挥团队效应。
3.6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微生物检验综合实验的方案及总结均由学生讨论、归纳、答辩等形式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完成。良好的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可以及时捕捉专业知识的信息,还可把自己置身于学习和科研的阵地,并通过讨论交流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修改及完善小组的实验方案和计划。因而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总结时,必须用准确的词语、规范的语言、结构严谨的段落对实验方案或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因此,在整个综合性实验中,通过讨论、撰写方案和总结报告,培养了学生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通过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有序地综合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建立了一个由学生主动设计、独立实施操作、自己对临床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果并写出临床检验报告的平台。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学习热情,学生对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科研素养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符合现代检验医学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
注释
① 李剑平.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39-40.
② 贺秋丽等.综合性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广西大学学报,2006.32.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深入,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中,更注重实用性的教学效果,“教、学、做合一”教学,已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被推广,并以其强大的优势不断的发展和被普遍应用,推动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实用性操作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一、“教、学、做合一”教学的内涵
“教、学、做合一”教学是近年来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高职教育而推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源自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把“教、学、做”合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做”的功能,对于教师来说,“做”便是”教”,对于学生来说“做”便是“学”,同时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反推法,就是说根据“学”的方法,来决定“教”的方法,又根据“做”的方法,决定“学”的方法。也就是“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与“学”的最终成果都在“做”上得到具体的检验和体现。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与实践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实践“教、学、做合一” 教学,首先要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实践“教、学、做合一” 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情景教学,以及问题教学、比赛式教学等模式都可以采用,主要一点是充分体现“做”就达到了教学目的,突出“做”的特点,就需要建立充分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参与和互动,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做”中,以“做”为中心,紧紧围绕“做”来设计教学模式。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把经典设计播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经典模仿秀,进行自我设计,比赛看谁的设计更像经典;也可以进行奇思妙想大比拼教学,让学生对指定的物品进行设计创意,看谁的创意更奇特,更与众不同;还可以把一款经典设计做为道具,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设计创意解读。这样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做”为中心,围绕做展开教学,根据“做”设定教学模式,突出“做”的功效,为学生动手打下理论基础。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模式
“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模式是在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环节,这一环节中,“做”的功效更加突出,整个过程以“做”为主线,教师的“教”只是起到为学生的“做”服务的作用。笔者在进行月饼包装盒设计的教学中,把自己对月饼包装盒的创意及尺寸材料等要求给学生,然后就让学生自行进行设计,并要求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设计中对创意的体现,要求学生的设计中把创意中的每一项内容都进行一一的落实。由于在表面上教师没有过多地进行要求,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设计起来更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实际上,通过创意教师已经把要求充分融入,这样既规范了学生“做”的形式,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做”发挥了更大的功效。
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模式
当今的“教、学、做合一”能够充分地配合“产、学、研”一体化,能够把“做”的功效落实到生产实践中,依然以笔者的月饼包装盒设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包装盒的尺寸,包装盒的材料,包装盒的印刷工艺,和学生的经典设计,都送进印刷厂,印刷出样稿,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改价,最后成盒。整个个过程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模式。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与实践的未来前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与实践将于“产、学、研”一体化结合的更加紧密,首先更多的教学模式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互动教学将更加普遍被推广;第二,学生的实践将更能够接近未来的职业,实践更能够推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在实践中能够充分体现“做”的价值;第三,学生的设计将能够更多地被采用和实现生产,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第四,更多的学生由于在学校中充分实践了“做”的动手能力,毕业后就能够直接适应工作岗位,并能够顺利进行动手操作,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对接时间。
结束语: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更加突出,“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模式,会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性、技术性、动手能力强的操作型人才方面彰显其巨大的意义,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的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平;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材初探[J].美术观察.2003年第02期
[2]于静;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一体化初探[J].工业设计.2011年第12期
1 “三基”知识是临床技能训练的基础。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具备扎实的三基知识,这是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根本保证。研究生阶段,相对于本科阶段的实习更进一步。然而,一切仍要从基础抓起,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研究生阶段的临床实践中,仍然要以培养自己的临床三基能力为重点。作为中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我们需要自觉地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着重培养自己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要学会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其中有的方法是中医的特色诊法和技法,需要潜心研究一辈子,如望诊和切诊,作为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更应该打好基础。中医望诊主要是望神、色、形、态和舌象,切诊主要是切脉象,只有多实践,用心揣摸,才能领悟真谛,掌握要领,做到炉火纯青。
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只有通过准确地采集患者特有的症状体征,熟练地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对疾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进而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因而,中医四诊能力的基本功训练尤为重要。
由于我们在读研之前的工作经历不同以及工作经验的差别,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到临床学院实习之前,院方组织进行实习前培训是有必要的。例如:医疗文件的专业书写、体格检查的严格实际操作。这样的培训有利于规范研究生的临床实习,当然,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积极主动实践,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2 轮科学习是提高临床技能的必要保证。对于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到相关的科室进行轮科学习是必要的。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器官系统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而每个学科的病种也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各学科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以肺源性心脏病为例,它是由于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引起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一种疾病。这说明了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内在联系。因而,轮科学习熟悉相关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可以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更加准确的判断病情,以免误诊和延误治疗时机,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同时,轮转学习也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对本科室知识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轮科期间,我们需要有临床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疾病做出的处理方案可以使我们形成临床实践的直观印象。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思考,将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与书本理论知识反复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模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临床能力快速提高的必要条件。因而,我们应在学习实践中努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
3 医疗文件的书写是建立临床思维的基本功。
医疗文件是患者发病原因、发病经过、诊治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一个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的凭证,也是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的一个基本功。医疗文件主要包括住院大病历、入院记录、病程记录及门诊病历等。
住院大病历的书写是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症状病史问询、体格检查及分析各项实验室数据后,运用临床思维进行分析而得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对以上诊疗过程进行详实而及时的记录。入院记录则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我们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对于日常病程的书写,我们通过和带教老师一起查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记录相关体征数据,进而熟悉带教老师的相关医嘱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详实记录住院病人病情发展转归的全过程。书写病历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积极主动地了解患者病情,锻炼自己的临床思维,从而不断地加深对疾病诊疗的认识。
在患者病情好转或治愈出院后,我们可以通过记录的病程详细的回顾和思考疾病的个体诊疗过程,不断积累经验。
医疗文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一经记录,不得随意修改,因而,我们在记录过程中,应以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对待,同时,也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4 参加管病人及独立值班是提高临床技能的关键。专业学位的临床研究生在轮转期间,最好能在老师指导下亲自分管3~5张病床。在跟随带教老师的临床实践学习中,老师的专业知识及处理病人的方式,给我们以直观的印象。然而,在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我们需要单独分管病人及独立值班,以便于更好地掌握临床的诊疗技能。
研究生独立值班也是全面提高我们综合临床能力的过程,临床能力是由许多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能力领域组成。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的、复杂的能力集合[2]。包括处理突发病情的心理应激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及处理日常病房医疗事务的思维能力等。
总之,通过对“三基”知识的学习,经过临床轮科学习、医疗文件书写锻炼、分管病人及单独值班等几个环节,对于提高我们中医专业学位临床研究生的临床专业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我们立足于临床,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中医、西医的临床诊疗技能,才能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将自己的所学贡献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和社会。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医学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适应医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现状
1.1 医院信息化建设
目前,医院信息化已成为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和手段,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年对全国3765所医院信息化的调查显示,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0%,甚至连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DA(个人数字助理)、TabletPC(平板电脑)、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lT技术也已经开始应用。显然,医院的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
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在我国已建成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有效利用的仅为65%左右,有部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形同虚设。在乡镇以及社区等基层单位,信息化普及率更低,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严重阻碍。
2 医学信息化给医学人才培养带来挑战
医学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掌握人最最新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信息系统利用率偏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山医院缺乏这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现阶段卫生信息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应用型卫生信息人才的任务放在首位,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3 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设计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显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典型设置为“计算机基础+软件基础”。其中,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内容;软件基础主要包括以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为代表的程序设计语言。
3.1 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
人才职业化的思想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计算机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鉴于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特点,我们将其定位为“双基、一技、一拓展”的交叉型课程,“双基”即信息知识基础、信息素质基础,“一技”即职业信息技能+信息生存技能,“一拓展”即职业拓展素质,淡化与各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信息技术对专业的渗透,所以应根据医学生以后岗位的需求,补充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相关知识。
3.2 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3.2.1 课程知识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我们将本课程的总目标设计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元,以其相关性和内聚性为依据组织成7个互相联系又独立成章的模块,每个模块又以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我校本课程教学时数为84学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医学专业实际应用,结合全国和本省的等级考试要求,整合相关医学信息知识,打造了一个面向高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
3.2.2 文献检索的教学改革
在我校,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医学信息检索课程,该课由图书馆教师授课,但从以往上课的情况看,该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娱乐时间,在我们的提议下,学校将医学信息检索内容纳入计算机课程,既避免了重复开课,又满足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效果较好。
3.2.3 课外拓展计算机知识
为了突破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我们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上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同时,为了营造学习计算机的良好氛围,我们确保一年开展两次与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如计算机知识竞赛、网络游戏、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竞赛,并不定期开设计算机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3.3 精选教材
卫生部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引进知识结构新颖、符合高职医学生特点的教材。2006年我校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调整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在对医学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之后,我们于2007年将教材再次更改为《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了医学信息检索、电子病历等医学信息内容。
4 改进教学方法
4.1 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学生方面,因为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市,所以,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二是课程方面,计算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高职生应更多地培养动手能力。鉴于上述两个因素,我们对教学作如下安排。
1)少讲,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可留更多时间练习。
2)操作实践,这是将计算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必经之道。
3)精讲,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难点和重点。
4)辅导,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师一生”和“生。生”的辅导模式。
5)总结,教师对每次课进行内容总结,并E升到理论或规律认识。
4.2 融“教、学、做”为一体
计算机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传统授课方式一般是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再利用下一次课上机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次性灌输的内容太多,而且由于不能及时上机练习,许多内容学生已经淡忘,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课都在计算机房进行,并以典型案例为任务驱动。在任务的准备上,我们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布置任务,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基础相当的习题。操作完成后,学生将文件以自己的姓名为文件名存储到教师机的指定文件夹中。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在机房巡回指导,及时掌握课堂动态,并进行适时指导。在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将 学生现场操作情况和学生操作结果汇总,精选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最后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这种以“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三部曲_3]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方式,既做到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集“教、学、做”一体,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4.3.1 任务驱动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实行“任务驱动法”。讲授每一个知识要点之前,老师都以任务的方式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网上搜索、共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如将Word中字体、段落、邮件合并等知识点设置成单一的任务由学生完成,这样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又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3.2 案例教学法
与其他传统的必修课程教学相比,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由于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传统的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其教学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详细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精心选取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如毕业推荐表的设计排版、药店销售数据的分析处理、医院办公软件的模拟应用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4.3.3 异步教学法
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我们将实训内容制作成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只要求其针对考试内容的基础案例进行学习,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则要求其从综合性的案例着手,注重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 改革考核方式,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5.1 改革考核方式
我们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信息能力为中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我们取消了不必要的“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机试考核方式,并做到“三取消三强化”:1)取消死记硬背的概念,强化实践。2)取消没有实际意义的作业,强化技能。3)取消难于理解的抽象理论,强化应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是指平时作业、到课情况等考核,结果考核与过级成绩相关。
5.2 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和会计环境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传统的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这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各高校虽然已开始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实践性教学有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我结合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一些高职院校的调查了解,对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意识、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等问题作探讨。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存在缺陷,岗位意识较弱。
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情况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安排缺乏整体性,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不强;教师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岗位训练。
现行的会计实践性教学虽然比较重视“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工作,但对于这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仍然是不明确的,特别是在教学中只注重会计核算环节,不重视会计的基础工作,忽视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操作欠规范,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只重视编制会计分录、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但是什么是真正有效的原始凭证,规范化的数字书写方式,以及如何审核和监督等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学生毕业后真正踏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此外,在现行的会计实践性教学中职业岗位意识不强,往往不重视出纳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和税务会计岗位等,不熟悉不同岗位所需具备的技能,对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学生实习后仍然不知道出纳人员要做些什么,审计人员怎样进行审计,企业办税人员如何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难以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学效果欠佳。
传统会计教育普遍采用讲授法,老师常常采用“满堂灌”的填鸭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收效欠佳,又或者是大量的板书占据了课堂的半壁江山,使得学生无法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课堂就变成了画重点的教学。现在众多的高职院校里多媒体教室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所存在的问题就是,不是由于多媒体课时的分配不当就是分配得非常充足,大部分的老师由于技术有限或者是传统教学观念作祟使得多媒体课形同虚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有限,仅仅是WORD内容的复制,没有体现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此外,由于数据量大、处理过程繁杂及教学时间限制,很多会计问题常常只能讲述基本原理,无法进行完整案例的剖析。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在案例分析、模拟教学、任务驱动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但这些尝试还处于形式上的变化,课堂气氛虽然热闹,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衡量,教学效果是否更好,尚不得而知。我认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不是某种教学方法的取舍问题,而是怎样结合课程的特点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创造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每种方法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再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合理的组合和运用。
(三)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
从高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看,缺乏专门的会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既担负会计理论教学任务,又担负会计实践教学任务。并且大多数会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会计实务工作经验,进入教学岗位后,又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法抽出时间参加会计实践。专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缺乏职业岗位意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地组织会计实践教学,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开展的实践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理论色彩和主观意识,这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行不通的。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校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缺乏相对稳定的培养渠道,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由于缺乏操作真实经济活动的经历,教师在实践教学上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列举实例的能力不强,对会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领域的深刻影响把握不够,从而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会计实践教学,直接影响到会计实践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训效果差。
从校内实训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内资源以会计模拟实训室为主,使用校内资源存在许多缺陷,如实训内容简单,综合性较差,实训的手工与电算化处理之间资源不能共享,无法相互印证。会计专业实训内容与项目的深度及广度、学生对实际业务的处理及应变能力培养,都受到很大影响。从校外实习情况看,多年来,很多高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与一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签订了学生实习实训协议,但是会计信息是一个企业的商业秘密,本单位人员未经授权也不允许接触,更别提让外来人员翻阅甚至处理了,再加上合作方收入与付出不等同等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或没有动力成为高校的会计实训基地。所以合作单位总是敷衍了事,造成校外实训往往没有实质效果。即使可以联系到企业来做实习基地,企业也不会把最真实最核心的内容教给学生,学生实践的内容只是一些基本的操作和性的数据资料,这和在校内实习并无多大区别。所以,想找到让大批学生真正有效的长期实习企业比较困难,由于现实情况限制,出现了不长久、不全面、不深入、不能达到预期实习目的的弊端。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提出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具体如下。
(一)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增强职业岗位意识。
在实践教学中,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展实践教学。例如,财务会计实践课程,按照要求掌握的会计核算业务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项目,以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为内容起点,按会计岗位业务构建新的财务会计实训的内容体系,按照财产物资岗位、职工薪酬岗位、收入费用利润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总账报表岗位五个项目模块开展实训;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中,设置出纳岗位、记账会计岗位、成本核算岗位、会计主管四个职业岗位,4个学生一组,先让每个学生单独完成自己岗位职责内的一定天数业务的核算,再与同组其他3人轮换岗位,一直到每个学生把每个岗位都实践到为止。在一组之内,每个学生自己都是记账会计,同时又可担任其他3人的会计主管、出纳、成本核算员等,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每个环节的核算,又能接触到不同岗位,在这过程中可以实现相互配合与监督,更能从中领会会计监督对会计核算的意义。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解决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问题,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操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强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们相互检查、监督,共同促进,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会计人才。
(二)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按照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紧扣教学大纲,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并采用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先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譬如在会计实训中考虑模拟单位的特点、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建立模拟财务部门,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如:仓管员、销售人员,出纳、会计、主管会计等,然后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别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让模拟单位运转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在模拟企业担任的岗位进行轮换,使学生体验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其联系,最终完成会计实习。为进行分岗位会计模拟实践,应建立起相应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将企业的机构设置整体浓缩在实验室中,同时还要配套与企业有相关业务联系的外部机构,如企业的开户银行、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角色中学习。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会计职业性质及其工作要求,从而使学生提高对会计职业的兴趣,并更快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应建立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不仅要具备学历、职称等必要条件,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我们应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对于那些没有从事过会计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应分期分批派遣他们去企业实习,顶岗锻炼,让他们参与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把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要求所有老师必须有在企业或其他单位有过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直接从学校来的新老师必须到实践单位从事6个月以上实践锻炼,在经费、待遇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使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深入社会实际,为改进和丰富课堂教学积累素材。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面向企业,招贤纳士。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而实践技能相对不足是多数高职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薄弱环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深入到企业招贤纳士,将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更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会计高手”充实到教学岗位,聘请企业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这样做,一方面弥补了学校实训课教师的不足,保证了教学上较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保持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改善会计实践教学条件,增加实践教学的投入。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现”能力,即把设计方案和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也就是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比普通高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真正按照现代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建立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模拟真实会计工作环境设置岗位,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开展会计基本技能的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分别针对各会计职业岗位不同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技巧等进行职业岗位模块教学,增强学生对各会计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更有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应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培养工作“互惠、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的要求,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在人才培养、企业服务、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与实习单位建立起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只有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会计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敬佳琪.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思路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王昕.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
[3]肖瑞利.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思路[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4]徐婧,陈希.构建模块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80-01
服装专业一体化教程的实践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服装教学与服装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中职学校服装教学是重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为服装产业所服务,推动服装产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实质性产业发展的理论奠基,服装专业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重要性,努力实现一体化教学也成了服装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现状与案例
因为,有着发展的形势,所以中职服装专业的现状和前景需要分析和调整,以找到最好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制。首当其冲,研究对象就从服装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进行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各方面发展迅猛,服装产业也位列其中。该地区各中职学校主动与服装企业进行连接,发展成一种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新型关系。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实现互赢,从而实现国家对服装产业发展的宏观理论。以下是我们研究长三角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数据。
(一)长三角地区服装产业的数据
2009年长三角地区大规模以上的纺织业增加值率仅为19.4%,比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2009年,长三角地区大规模以上纺织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只占产品销售收入的9%,比制造业低17.6个百分点,省级以上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5.5%,制造业平均水平低了6.1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纺织产业人才欠缺,管理水平不高。虽然这一地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并不欠缺,但接受过专业培训知识、系统纺织服装生产理论和实践训练的专业人才比较短缺。所以服装产业教学急需改革,从而改变产业现状。
(二)服装产业现状透析出的服装教学现状
通过以上服装企业的数据分析,可以从侧面看出现阶段服装专业教学的缺陷。现阶段中职服装专业教学质量并不高,很多时候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难培养出专业的理论丰富与动手能力强的服装技术人员。分开来讲,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实践性
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力军。教学内容过多,时间太长,教学方法呆板,倾向于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即使是实践,也是老师走一步,学生跟着走一步。因为学生缺乏自主实践的能力,不能自己在实践中得出理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学重点盲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的比例安排不妥当,使得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等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
2.教学内容缺乏对服装企业生产的了解
服装工业化生产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服装产业链流通的顺畅,也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专业知识的透彻和对实际操作内容的理解。企业的生产化工序繁多,而学校服装的教学训练大多以单件的服装制作为主,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单件的服装制作上,由于学生缺乏对服装工业化的认识,进入企业以后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的流水过程,难以实现企业的工作要求,仅仅对服装制作专业了如指掌,却对服装企业文化一无所知。
二、中职服装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理论知识教学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人才的首要基础。但是通实际调查发现,中职服装专业的技术教学体系并不完善。多数情况下都使用的是普通院校的教材,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需求,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感受和现实产业的实际需求。倚重于理论,导致人才培养的方向出现了偏离,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从而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程。主要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完善中职服装教育体系
服装专业的理论课程是教师进行教程工作的首要前提,是学生进行服装学习的基础。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完善中职服装教育体系。首先,要积极组织中职服装教育方面的专家和教师对于服装方面相关的工作进行研究,组织设计出全新的教材体系,以保证课堂的质量。其次,要根据中职教学的实际,采取创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体系为模板来进行教材设计,以保证服装教学各方面能融合的恰到好处。
(二)合理安排实践理论课时间
由于传统教学的桎梏,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单方面的注重学生的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此时,就需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理论课,从而避免学生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相符的现象。中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有效结合,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
(三)实现教学内容深入对服装企业生产的了解
开展服装教学的中职学校,需要积极的深入企业,与企业进行互联,让服装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深入市场、体验生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当下的服装生产和市场需求有充分了解,使学校能够实现与企业完美结合,使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当下服装行业的教育现状和需求。这是一个实现共赢的选择和教育方式、合作方式,突破行业发展的现状,提升优化中职学校服装教学,努力构建新型校企结合的互赢互助关系,从而推动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是学生学习服装专业的必经之路,中职学校是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两者携手共进,共谋发展。针对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服装企业和中职学校的服装教学而言,选择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必然的。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合作,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服装行业有一个具体的客观认识。教师也会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重点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培养全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推广至各行各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供暖工作带来的影响有目共睹。C语言作为计算机编程开发重要的程序语言,它涵盖了多个科目的理论知识,因此能够学好本门课程的难度不小。当前,社会发展势必重视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C语言俨然成为我国各大高、中院校为开设计算机课程必修的一项内容。笔者在下文中主要就C语言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意义及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1、C语言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意义
C语言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意义主要在于发展学习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1.1发展学习能力。
(1)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C语言的逻辑运算与判断选择可以培养人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如在三维坐标系中输入一组整数{x,y,z},将此组整数由小到大输出的问题。简单想一下,解决此问题必然要考虑各种不同情形,思维要缜密。
(2)动态的思维方式。毋须怀疑,解决问题不仅限于以静态或恒常的角度来思考。C语言即是以“循环嵌套”来培养学生动态的思维方式。例如,给出“1、2、3、4四个整数,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且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问题。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过程可完全体现出动态思维方式的理念。
(3)强化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C语言中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实际上可看作是一个设计算法的过程。这里所讲的算法指的是解决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流程,由此可以说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便是算法,而语言仅作为形式,程序算法不正确的计算机无法解决问题。
(4)培养科研思维能力。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长时间学习C语言潜移默化的过程,主要体现于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三个方面。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状况妥善排除思维定势对问题考虑的影响,将所学理论方法灵活应用到实践中,从各个不同角度尽可能周全地考虑问题、理解理论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深刻性:能够利用理想化的手段,将研究对象、所处环境和研究的过程充分理想化,然后将理想模型与理想过程抽象化。敏捷性:解决问题能够准确采集问题的各种原始信息并传输至大脑,利用自身的认知结构迅速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同时迅速提取所学理论方法并具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问题。
1.2为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1)“向下”――底层硬件开发。C语言作为一种中级编程语言,自然可以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编程设计。仅从单片机来看,各类智能芯片普遍采用C语言即可说明C语言的应用范围是极广的。但是从实际来看,不是每一个中职生在未来都会从事本行业工作,但至少可以初步了解它,为今后真正进入到相关领域减少入门时间。
(2)为学习其他计算机语言打下基础。C语言不仅拥有低级语言的特征,还拥有典型过程化的高级语言特征。C语言的层次非常清楚,可根据模块化的方式来组织计算机程序,且方便调试和运行维护。另外,C语言作为一种计算机语言还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其拥有丰富的运算符和数据类型可实现各种复杂的数据结构。比较常见的面向对象语言有JAVA和C#,它们的基本语法与C语言十分相近,而C++更不必多说,C语言最为直接的面向对象便是C语言。
2、中职计算机专业C语言课程的教学实践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关键。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多数学生都拥有基础知识不扎实等特点。作为老师,应该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和演示程序,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讲解“水仙花数、猴子吃桃、翻译密码、判断素数”等问题,首先应该由学生自主编程来解决这些问题,从编程到运行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整个过程,从中找到乐趣。
2.2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手段,并设置合理目标。
上文提到,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多注重于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教材的语言表达应该通俗易懂,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主线,辅以编程作为驱动,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拓展重点教授程序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编程手段,使得整个教学既有广度又不乏深度。C语言教学最为普遍的教学手段是“讲课为主,上机为辅、”,这一环境十分关键。在上机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上机实践进一步理解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有未能理解或不够清晰的问题也可通过上机操作来解决。总而言之,良好的教学手段应该同时重视动手编程和上机操作。另外,在教学中设置合理目标也是可行的、奏效的。教学目标的定位需要按照教学对象不同的特点进行。就中职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设定可提高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着重分析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完整过程,认识程序设计原理,可熟读程序和编写部分简单的程序,逐步提高中职学生的编程能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老师切不可急功近利将教学目标设置太高。
2.3 分组教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某一科目的学习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这样的教学无法实现效果。鉴于此,笔者认为老师可以适当变化上机操作的形式――以教学小组的形式上机。在上机之前,给每一个教学小组分配各不相同的任务,由组长牵头分工并负总责,小组成员可利用课余时间去查询相关资料来辅助完成任务。各个教学小组分别完成相应的任务,拿到课堂上相互展示成果,大家一起分析优劣利弊,提出意见及建议,取长补短,总结编程的心得。在此过程中,老师扮演的角色是适当指导,每一项任务的主要过程由每一小组的几个成员共同完成,让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会,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2.4引入考核制度,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C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拥有自主创造能力也需要引入考核制度来鼓舞和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实施考核制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普遍采用“问题式”或“阶段式”两种办法。“问题式”指的是学生根据掌握已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上机实践并独立完成一个实际问题;“阶段式”指的是每过一个阶段就进行一次总结考核。引入考核制度,可以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潜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C语言教学是我国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比较关键的一门课程,学习C语言对于每一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C语言教学质量对于我国计算机程序设计与研发是一种保障。我国中职计算机专业于C语言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必需要重视对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合理规划教材课程及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效提升C语言教学水平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输出更多的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C语言”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 2011,(12) .
[2] 卢春兰;谈C语言的上机调试技巧[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50-02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高职医学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培养面向卫生检验与检疫行业(领域),从事卫生检验、检疫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化学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学要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化学实验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尝试进行化学实验的改革,着力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分析现状,明确实验培养目标
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与卫检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现有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沿用着以往的课程标准,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实验较少,化学学科性过强、与专业对接程度较弱,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高职化学课程特点和卫检专业的特点;同时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入学起点较低,生源中有理科生、文科生、三校生,各类生源参差不齐,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也有较大差别,以往的化学实验考核方法已不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有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特点及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应坚持“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应用为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卫检专业所需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建立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1.改革现有的实验内容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现有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各自独立,教学目标分散,针对性不强,缺乏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结合化学实验的特点,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新实验教学体系融合了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要求,使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操作水平。新实验体系模块设置见下表。
新的实验体系注重了化学实验之间的相互融合,减少了一般性的验证实验。基础实验模块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任务引领模块中选择与职业工作相关的实验内容,学生在领取工作任务后独立完成查阅资料、制定检验方案、配制试剂、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等工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改变过去教师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而学生“照方抓药”的状况。综合实验模块通过学生小组或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有机合成、提取、分离等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中的教师实验教学演示中,由于人数较多,即使围在教师周围观看,观察也不够全面,有些站在后面的学生甚至根本无法看到。多媒体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可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展示,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仪器的安装过程、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展示给学生,使实验操作直观明了,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进行回放、放大,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以往的实验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实验情况,实验成绩的评定为:实验态度(3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40%)。学生实验操作中由于人数近50人,教师与实验员只能粗略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操作能力,学生的实验热情不高,减少实验规定测定次数,甚至编造实验数据,抄袭他人实验结果,使得考核结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因此要制定科学的评分体系进行实验考核。新制订的实验考核方法包括三个部分:(1)平时实验表现(50%),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和实验报告;(2)独立操作考核(30%),期末进行,从任务引领模块实验内容选择三个工作项目,考核时由学生抽签获得工作任务,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要求,并随机抽题回答与实验操作有关的问题;(3)综合实验考核(20%),在综合实验模块中进行,学生分小组实验,考核团队的合作成果(合成的产率、提取的质量等),根据实验结果排序打分。
4.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对创新教育质量进行检验的良好手段。实验技能竞赛分为初赛、决赛,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方法和试剂的选择、技能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果分析。进入决赛的学生可以选择指导老师进行辅导,从院级竞赛中获奖学生中选拔参加市级、省级的大学生化学技能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竞争意识,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发现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有所增加,实验室开放、技能竞赛的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后续专业课程中对学生操作的反馈评价也较高。今后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以适应高职卫检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