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8 16:12: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外资银行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主要是商品市场的开放。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水平相比较,中国民族金融业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较大。金融市场开放的时间短,范围较窄,而且外资金融机构是无形的,国际资金的调动、金融资产的转移、日常金融服务的提供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况下进行。从外资银行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短期资金的融通和国际结算等服务,获得的管理经验并不多。
上世纪80年代初,外资银行进入台湾,虽然受每年只能开一家分行的限制,但是它们一边建设分支行,一边开展并购扩展市场份额,取得长足发展。以花旗银行为例,到90年代末,成为台湾最赚钱的银行,在2003年以前,是台湾发卡量最大的银行。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设立北京代表处。1982年,我国开始引进外资金融营业性机构的试点,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被批准在深圳设立分行。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同时,取消了外资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服务对象的限制,允许在上海、深圳、天津、大连4个城市设立外资金融机构并正式经营人民币业务。2004年深圳成功引进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成为国内首家外资第一大股东的中资银行。2005年12月1日,银监会宣布对外资银行开放本地企业的人民币业务。至2006年末,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2家代表处。在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内,外资银行主要经营指标的增速快于中资银行。在我国经济金融发达地区的银行业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中国外汇市场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参与者。
在经历了WTO规则对银行业五年的保护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只有外资法人银行,才可以不受限制,在中国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但如果是外资银行分行,则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对普通居民还设有其吸收的人民币定期存款不少于100万元的门槛。2007年3月20日,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和花旗银行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中国从事全面外汇和人民币业务,29日他们获得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法人银行营业执照,已于4月2日开业。9月2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外资银行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渣打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瑞穗实业银行、华一银行、恒生银行、厦门国际银行9家在华外资银行法人机构成为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式成员。这表明外资银行从此可以享受和中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目前已有16家外资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将其国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并开展相关业务。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竞争中的优劣分析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竞争优势
1.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这是参与我国市场竞争的根本保证。
2.外资银行具有良好的国际信誉和完善的服务方式。外资银行对各种服务做得较好,十分人性化,而中资银行的服务就相对滞后,软件和硬件都有待提高。
3.外资银行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中资银行是告诉你能做什么,其他都不能做;而外资银行则是告诉你不能做什么,其他的可以自由发挥。
4.外资银行在高端个人客户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明显。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的几年间,除了外籍客户群之外,积累了一部分高端客户群,通过开设支行和各种理财中心进军个人高端客户市场,为富裕客户提供量身定制式的投资理财服务。为了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2006年12月11日之后,高端客户很可能向外资银行分流,他们愿意支付相对高昂的费用来换取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5.外资银行产品品种多。国外几乎每个贷款人都能选择到有针对性的个贷产品,而且外资银行在为客户定制贷款品种时,将按揭贷款与理财等服务结合起来,而国内银行这些业务却很少。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遇到的问题
1.中国的利率非市场化。在国外,银行可以通过市场化的利率对不同客户区别对待,特别是可以对优质客户提供更大的优惠空间;而目前在国内并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各家银行的利率水平相差无几。如果与中资银行采取相同的利率政策,势必让外资银行失去一大竞争武器,抹杀了外资银行的部分优势。
2.网点布局滞后。零售业务网点是其形成规模的重点,目前外资银行仅在国内大型发达城市设有分行或办事处,网点布局在短期内无法达到中资银行的状态。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正加速其在中国的业务网点布局,表现出了强烈的抢占市场意识。而中资银行机构网点、自助设备众多,高效便捷。
3.中资银行原有业务关系深厚。中资银行本土经营历史悠久,地缘优势明显,客户群体广泛,民众基础雄厚。房贷业务特别是按揭业务需要很丰富的业缘关系,在与开发商、二手房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上,初来乍到的外资银行无疑有着天然的劣势,虽然有一些高端项目已经请外资银行介入,但从覆盖面上也是远远不够的。
4.中资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中资银行有政府信誉作后盾,可信度高,且长期为国内提供服务,具有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外资银行多是股份制银行,没有国家财政作为坚强后盾。已经习惯于把中资银行与政府挂钩的中国百姓,总觉得还是中资银行可靠。风险性也是中国百姓选择金融产品的重要原因。
5.服务费用高。外资银行原有的客户大多是外籍客户和中国部分高端客户。伴随着高品质服务产品的就是高额的服务费用,相对于中资银行的低费用,外资银行让不少中国消费者望而却步。
6.国内法规的制约。根据《条例》的要求,法人外资银行初次获得人民币业务许可仍需要满足“开业三年,连续两年盈利”的条件,外资银行真正全面大规模进入人民币业务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
⒎中资银行综合能力的提高。股改上市后,中资银行积极探索,加强向外资银行学习综合经营的经验,资本资产的规模和质量、内部治理机制健全完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竞争实力壮大。
三、外资银行向中资银行带来的挑战
《条例》正式实施后,法人外资银行可以与中资银行一样全面从事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分行也可在许可范围内从事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将凭借其综合竞争优势,给中资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一)金融人才的挑战。外资银行首先引进的是金融人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都是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银行,他们为了在中国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一方面会把国外优秀金融人才引入到中国;另一方面会采取掠取中资银行人才的措施,以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环境来吸引中资银行高素质人才加盟,使原本就稀缺的中资银行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削弱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外资银行要想真正进入我国市场,其自身必须本土化,除了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外,绝大多数员工都应该来自国内,中资银行中的人民币业务人才将成为其“猎取”的重要目标。主要的对象:有业务经验、客户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银行业务骨干;银行外派的归国人员;受良好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学成归国的中国留学生。
(二)市场份额的挑战。外资银行不但在外汇存贷款业务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也将在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的市场竞争中极大地挤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大幅降低向中资银行的贷款以解决人民币资金来源的依赖程度,使中资银行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受到极大冲击。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电子商贸市场、沿海市场是外资银行力争占领的市场。他们无需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和广布的网络系统,就可以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
(三)客户的挑战。外资银行利用其综合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客户资源争夺战,从而分流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外资银行争取的客户主要有:1.公司客户:重要行业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2.机构客户: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3.个人客户:我国10%的人占有约66%的储蓄额,所以外资银行开拓业务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发达地区的重点客户。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设在京、沪的私人银行专属网点正式对外营业,标志着中资银行首次涉足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中行竞争高端客户战略的一部分。与外资银行一样,100万美元是客户走进私人银行专区的金融资产“门槛”。
(四)竞争手段的挑战。在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后,外资银行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丰富实用的理财产品、发达的科技网络、高超的风险掌控水平、成熟的服务管理规范等多项具有优势的竞争手段给中资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
(五)经营方式的挑战。中资银行是分业经营,外资银行是混业经营。外资银行将凭借其多年的业务经验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混业经营,对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根据银监会的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216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23家分行),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0家分行。从分布地域来看,外资银行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大连、天津、厦门等地,其中上海的陆家嘴和北京的金融街都是外资银行集中的地区。而较早进入中国的大型外资银行则已经纷纷在内陆城市设立分行,目前除、甘肃、青海和宁夏外,各省均有外资银行分布。如仅汇丰银行就已经在全国设立了24间分行,业务范围辐射全国大部分省市。随着2006年入世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得到了国民待遇,开始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相对于中资银行庞大的规模,外资银行普遍偏小,因此在客户选择和产品设计上,都主动避开和中资银行的直接竞争,业务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贸易融资、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等业务。而在客户群的挑选上,在优先服务本国客户的基础上,不同国家的银行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策略,例如日本银行就专注于服务在中国工作或参与贸易的大量日本客户。随着银行本土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本地人群对外资银行的认知度逐步提升,外资银行已经拥有54%的本地客户,而对本地企业客户和本地个人客户的贷款金额也分别达到了贷款总额的38%和50%。就具体指标来看,在资产规模方面,表1显示的是2004至2010年间,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总数,总资产额和在全国银行业中占比。截至2010年底,我国外资银行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1.74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85%,在部分地区如上海,辖内的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则已经占到了上海银行业资产的13.1%。盈利性方面,外资银行利润较上一年增长25%,虽然不及中资银行36%的平均水平,但较金融危机时已经大幅回升。安全性方面,外资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仅为0.5%,与同期全国银行业1.1%相比,展现出了外资银行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我国外资银行发展面临困难
(一)监管及法律法规限制我国在加入WTO后,为了更好地管理银行业,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先后颁布和修订了许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形成了目前相对完善的外资银行的监管法规体系,包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很多相关政策法规的设立是基于对中资银行的管理,由于不同于母国的监管环境,部分外资银行对此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人才资源流失我国外资银行同样面临人才资源流失的问题,根据银监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外资金融机构在2010年底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36,017人,从业人数较2009年增加了10.8%,而在普华永道的一份调查报告中预计我国外资银行的从业人数在2014年将达到52,312人,人才需求巨大,尤其是高端银行人才,虽然外资银行在薪酬上完全显示了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重视,但依然时常要面对来自其他外资银行的人才争夺,尤其是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拥有熟悉中国市场业务的高端人才意味着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此外,中资银行由于某些方面专业人才的欠缺,也会在外资银行中寻找人才。在普华永道的同一份报告中显示,2010年我国外资银行员工流动率超过10%的银行接近70%,其中又有近一半银行流动率超过了20%,外资银行优秀人才的抢夺日趋激烈。
(三)中资银行的竞争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伊始,通常都会尽力避开中资银行的主营业务范围,发挥特色服务,例如私人银行,国际保理等当时国内较冷的银行业务。随着外资银行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在这些业务中的影响力扩大,面对潜在的竞争对手,中资银行也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身运营效率,并开始逐步参与到外资银行优势领域的竞争中,如更大范围的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虽然经验不及外资银行,但凭借庞大的本地客户群,相关业务规模也急速扩张。直接对外资银行的相关业务开展产生了冲击。
三、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建议
(一)加快网点建设和银行电子化发展我国在2006年完全放开了对于外资银行网点建设的地域限制。但是,面对中国庞大的地域,由于新设分行的审批速度相对缓慢以及资金限制等因素,外资银行营业网点少的现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有所较大的改变。有一些银行采取了其他的方法来减少营业网点少的影响,如东亚银行针对网点不足的劣势,提出了同城跨行取款免前几笔手续费的做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网点较少对外资银行个人客户的影响。而对于大部分外资银行来说,除了要在资金实力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实体网点,发展银行业务电子化也应当是一个优先的选择。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如今3G网络和数字电视等业务已经逐渐普及,移动银行等新模式的电子化银行业务从技术上讲已经成为现实,虽然还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但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以弥补外资银行自身营业网点不足的劣势,还可以服务到营业网点没有覆盖到城市的客户。
(二)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础在于银行经营特色和各自的比较优势,许多刚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并不具备广泛开展业务的能力,因此只有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体现出银行的竞争优势。外资银行应当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积极引入和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业务,如汇丰,花旗、东亚等银行纷纷成立村镇银行。此外,随着近年来中国富裕人群的快速增加,外资银行也应当推出更为丰富的理财产品供不同客户选择。除了客观产品差异化外,外资银行还需要改变本土人群心目中,外资银行只服务高端人士的形象,例如通过广告拉近特定客户群或塑造自身的特色服务和形象。尤其对于全能型的零售银行来说,客户认知度对于银行的发展很重要。此外,外资银行还应当避开和中资银行的直接竞争,如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人才储备,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等。
(三)加强和中资银行合作针对中资银行强大的资本实力,外资银行应当寻求积极的合作而达到共赢。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和网络优势,弥补自身在人民币资金清算、网点及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才能迅速实现扩大业务和产品范围的目的,并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中资银行也可以收获外资银行出色的技术或管理经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的资金到帐速度,安装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两家中资银行得到了相应的手续费,也加深了彼此的合作,实现了双赢。又如汇丰银行通过入股交通银行加深了合作关系,并发行联名卡,通过合作充分利用了双方的优势网络,增强了双方的整体竞争实力。
银行业是我国业中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将逐步取消在各方面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并在2006年12月11日前对其实现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在华的各项活动日趋活跃,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也不断深化。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战略,并研究监管当局的应对措施尤显必要。
一、在华外资银行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2年末,共有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家商业银行在我国设立了146家分行以及9家支行;此外,经批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银行还包括6家外国独资银行及7家中外合资银行。截至2002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91亿美元,贷款余额达到186亿美元,其中外汇资产总额达到326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为138亿美元,外汇资产及外汇贷款余额在全国银行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2.6%和13.4%,已经成为中国银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分析
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承诺的逐步兑现,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银行最重要的目标市场之一。外资银行逐渐形成了在华展业的完整的战略体系。虽然不同的外资银行会有不同的业务发展重点,但通过对其战略模式的分析,仍可以发现较多的共同点:
(一)通过参股或并购国内商业银行,加快对中国银行市场的渗透
近期,外资银行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案例层出不穷,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花旗集团与浦东发展银行合作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现有案例及外资银行未来动向的分析,笔者认为,外资银行的参股和并购战略有以下几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被参股银行的规模和重要程度不断提高,逐渐由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过渡。二是参股的对象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中国对于混业经营的限制,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三是参股的途径趋于多元化。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机制的实施以及中国商业银行上市进程的加速为外资银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提供了可能。四是对被参股银行的影响力逐渐深化。从中长期来看,大型跨国银行不太可能满足于仅仅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持有被参股银行的少数股份,而是会尽力争取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即使暂时无法实现控股,外资银行也会通过派驻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方式对被参股银行施加更大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为其在华整体战略目标服务。
(二)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与国内同业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全球性的业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能力、成熟的金融产品等方面。进入中国市场后,外资银行也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与中资银行竞争。外资银行在将比较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中国的同时,也会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笔者认为,一般而言,外资银行会重点发展高利润、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并会着力于开发中国金融市场的“处女地”。具体而言,可能重点发展以下业务:
1.贸易融资业务。在继续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外资银行将加大对福费廷、保理等新兴业务的推广力度。“南京爱立信”事件说明,此类业务可以成为外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利器。
2.现金管理业务。通过此项服务,可以帮助客户提高对资金的控制能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据报导,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等外资银行已开始在国内推广此项业务。
3.信用卡业务。在最高端的贷记卡市场尚处于引入阶段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在产品设计、营销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虽然在人民币零售市场完全开放前,外资银行不太可能获准直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但其可能会通过与中资银行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有效规避这一政策限制。
4.网上银行业务。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获准在中国境内开展网上银行业务。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各项相关限制政策的松动,网上银行业务有望在较大程度上弥补外资银行在营业网点方面的劣势。
5.金融衍生产品服务。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在汇率、利率等方面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企业对于通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风险的需求也将随之提高。拥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外资银行有可能在这一市场中占得先机。
(三)细分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外资银行在网点数量方面的差距很难有实质性的改观。同时,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外资银行也不会谋求为所有客户提供普遍服务。这就决定了外资银行必然会通过市场细分等手段,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的高端客户,通过掌握20%的高端客户来获取80%的行业利润。当外资银行这一战略得以实施后,将会对中资银行产生严重的冲击。
(四)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快网点建设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外资银行特别是重视在中国开展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逐渐形成了“以点为主,点面结合”的战略设想,加大了在网点方面的投入。在现行的“外资银行在监管当局前次批准设立分行之日起一年后方可提出增设分行申请”的政策约束下,外资银行的战略重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策框架内尽可能设立更多的分行;二是在已经设立分行的城市设置同城支行;三是通过设置自动提款机等自助银行设施的方式,扩大银行业务的覆盖面。
(五)在各种可能的组织形式中进行选择,谋求最大利益
根据现行法规,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商业银行业务可以采取外国银行分行、外国独资银行及中外合资银行三种组织形式。对这三类机构的监管要求上的区别,为外资银行通过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实现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考虑到设立合资银行会面临较高的协调沟通成本,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战略选择是从外国银行分行和外国独资银行中选取其一。虽然目前外国银行分行在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上均处于明显优势,但部分外资银行的确已经开始考虑将中国境内分支机构改组为一个中国法人,从而成为外国独资银行的可能性。
三、监管当局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虽然在完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特别是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前,外资银行对整体银行体系的还难以完全显现,其业务战略也无法全面实施,但当所有限制完全取消后,外资银行必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从现在开始,监管当局就应当开始对监管体系和监管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亟需解决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
随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的设立,我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监管体系已经正式形成,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共同承担监管职责。对外资银行,特别是花旗等混业经营的跨国金融集团而言,以上各个监管当局对其在华业务都负有一定的监管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整合各监管当局的资源,以便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效果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一课题的有效解决对于规范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经营行为以及提高我国监管当局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协调和沟通,在中央层面上,要在各监管当局之间建立联席会议等正式的协调沟通体制,并设立常设办事机构,以保证在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监管措施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在地方层面上,要在监管当局的派出机构之间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并进行适当的制度设计,妥善处理好监管当局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问题。
(二)切实建立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
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对相关监管当局的权力、责任及权力边界进行明确规定,在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特别是要明确落实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责任;二是要在法律法规中对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协调责任加以明确,降低协调成本;三是要对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等进行重新审查,对存在的冲突进行修订,保证政令统一;四是为建立适用于中、外资银行的统一的监管法规体系做好立法准备。
具体而言,近期比较紧迫的工作一是要尽快完成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立法进度。二是对《商业银行法》进行修订,就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条件、审批程序及监管主体等做出明确规定。三是银监会应尽快对与银行监管有关的部门规章进行修订。四是应当通过立法程序对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或并购中资商业银行的条件、主体资格、审批程序、股权比例等做出明确规定,改变现行的个案审批的模式,提高透明度,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政策预期。
(三)根据监管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政策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以我国现有的银行监管资源,以外国银行分行为主、法人机构为辅的外资金融机构布局应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到维持。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体现这一基本思路。一是要避免出台明显有利于法人机构的政策,以免为外资银行提供错误的政策信号。二是要注意控制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节奏,特别是不能轻易提前放开对人民币零售业务的限制。三是考虑制定适当的政策,对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业务给予一定的限制。对于整个银行体系而言,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主要将体现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因此,在从客户、地域范围等方面对其加以限制的同时,还应当采取措施对其规模加以限制。从监管实践看,现行法规中规定的8%这一“虚拟”人民币资本充足率只能起到审慎性作用,对限制其业务规模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考虑其他可行的措施,例如将人民币同业借款与人民币负债总额挂钩。
(四)加强调查,为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做好准备
1.外资银行机构总量稳步增长,但法人注册机构数量呈下降趋势
2000年以来,外资银行在我国落户的机构数量变化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除2001年和2002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中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是稳步增长的。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2005年整理而得。2005年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6月底
在外资银行不同类型的机构中,代表处的数量一直多于营业性机构的数量,但是可以预计,未来营业性机构的数量将超过代表处数量。
在营业性机构中,分行形式占据绝大部分比例,而在华注册法人机构所占比例很低(2005年不到10%),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在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规定,外资银行只有注册为国内法人银行,才能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近期,已有汇丰、渣打、花旗等多家外资银行明确表示,将尽快由分行注册为法人性质的子行,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外资银行的机构类型中,法人注册机构所占比例将逐步增加。
尽管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总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每家外资银行拥有的分支机构数量大大低于中资银行,以业务份额占绝对优势的美国花旗银行和香港汇丰银行为例,但花旗银行仅有5家分行、2家支行和3家代表处,香港汇丰银行只有10家分行、3家支行和3家代表处。因此,相对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是不具有网点优势的,未来即使能够从事人民币的零售业务,服务对象的重点也应为高端客户。
2.在华外资银行业务扩展迅速,人民币业务尤其突出,但总体市场份额仍然不高
从表2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情况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除2002年有所下降外,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增长率各年平均为21%),这一速度超过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营业性机构数量的增长速度,说明单个外资银行机构的业务扩张速度也是较高的。
另外,尽管当前外资银行以经营外汇业务为主(2005年6月末,外资银行外汇资产占总资产的78%),但人民币业务的增长更为迅速,人民币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平均为38%,高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多数年份也高于经营人民币业务机构数量的增长速度,表明我国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势头很快,值得关注。
但是,尽管外资银行的业务增长速度高于中资金融机构,但外资银行占全国银行业的份额仍然很低。2001年和2005年,外资银行资产占全行业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8%和1.89%,没有显著的提高。
数据来源:同上,2005年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6月底
二、在华外资银行的地域分布特征
尽管自加入WTO起,我国就取消了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以后又逐步增加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区域,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前,外资银行在华的地域分布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在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落户的外资银行机构屈指可数。其中落户于中部内陆地区的外资银行最少,除了湖北省武汉市有外资银行机构外,其余省份均是空白,而在西部边远地区,除了重庆、成都、西安和昆明外,其余省份也是外资银行机构的真空地带。这与其他国家外资银行设立地点较为集中的特征一致。但是,银监会多次表示,鼓励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将以优惠的条件和政策导向吸引外资银行到上述地区开办业务,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也体现了这一政策导向,可以预见,未来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的数量将上升。
三、外资银行来源国家的特征
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另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我国开设了代表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机构的情况(2004年)如表4所示。按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数量排列,前三位分别是日本、香港和美国。若以在我国设立分行的银行数量排列,前三名分别为香港、美国和韩国,香港共有14家银行开设分行,分行数量达到45家。
在西方有关外资银行的研究文献中,在一国设立的外资银行的数量,与母国经济发展情况、母国与东道国双边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远近有关(如Magri等2004年),我国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投资来源国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国家中,与我国地理位置较近的亚洲国家较多,至于与两国间经贸关系的相关程度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另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外资银行机构的设立地点上也有地域上的偏好,例如,韩国的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在我国北方(如北京、天津)设立机构,而香港的外资银行倾向于在南方(如广州、深圳)设立机构。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远近的因素确实是影响外资银行设立地点的重要因素。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5整理而得。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外资银行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
四、外资银行业务经营表现的特征
1.外资银行经营情况良好,不良资产率持续下降,利润总额稳步上升
入世以来,在华外资银行逐步适应内地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不良资产率由2001年的8.54%下降至2005年的1.05%。在盈利方面,外资银行在2000年整体扭亏为盈的基础上,2001年有大幅度的增长,除2002年略有下降外,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尽管如此,外资银行在华整体的盈利能力并不高,5年平均的ROA只有0.45%,低于2004年世界1000家银行平均0.9%的水平,也低于国内银行平均0.55%的水平,说明外资银行短期内对业务扩张和机构布局的关注多于对利润的关注。但是可以预期,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凭借自身优势,将来会取得更丰厚的回报。
2.外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以外资企业为主
截止2005年6月末,外资银行向外资企业的贷款余额为2475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74%,向中资机构和个人的贷款余额为878亿元,仅占总贷款余额的26%,在存款方面,外资银行75%的存款来自外资机构,只有8%的存款来自境内中资机构和个人(王新华等2005年)。但是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的取消,以及一些外资银行完成法人机构的注册转型,可以预期中资机构和个人的业务所占比例,尤其是存款业务比例将会提高。
综上所述,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良好,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所占市场份额很小。营业性机构以分行形式为主,分布的区域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来源国家集中于与中国有密切经贸关系以及地理位置较近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非审慎性监管措施的取消,外资银行将在更加平等的基础上与中资银行竞争,希望更加能够发挥促进竞争,提高银行业整体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12月5日新闻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其中,在国有银行领域,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中国建设银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36.75亿美元;在股份制银行领域。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展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总投资额为29亿美元;在城市商业银行领域,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市、济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业银行,总投资额为5.6亿美元。
总的看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地域和运营门槛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已经相当广泛地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竞争;(2)人民币业务开放迈出重大步伐;(3)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比重不断加大;(4)外资银行业务逐渐拓展,在许多领域体现出相当的竞争力。
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带给中国银行业的机遇
(一)有利于促进银行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金融业全面开放有助于国内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对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打破垄断,增强竞争,促使中资银行服务成本的降低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还可以引人新的技术和理念,如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升总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银行业的营运质量,提高运作效率。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随着外资银行进人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本土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和建立分支机构
根据的对等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少市场准入的限制。这为国内一些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他们走出国门,积极拓展海外银行业务,扩大地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即要按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这必然促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提高监管力度及有效性。
(三)增强国内银行的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点是要彻底摆脱传统体制下留下的种种包袱,尤其是不良资产。其中不良贷款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最大的“绊脚石”。外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为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新的理念,毕竟外资投行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外资银行的进入或参股国内银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为国内银行增强资本基础,又能大幅度降低处置成本和信贷风险,提高国内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
中国银行业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运作和管理。这方面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促使中央银行加强全方位和规范化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一)对中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通讯设备有助于增强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能力。同时,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方法也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就是良好的服务、丰富的产品,用服务争夺客户,用产品吸引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公司客户还是个人客户,谁的金融产品好,谁的金融服务周到、体贴,消费者就向谁聚集。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今后外资银行将会进一步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三)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货币政策是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银行部门的传导才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外资银行的分行占绝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外国银行必须对其中国分行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对中国储户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相对于子行与合资行来说较为充分。但同时也意味着外资银行分行的经营管理受东道国的约束较少,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外资银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被部分地抵消。
(四)银行业资本流动性危机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资的流入,银行流动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胀。面对这种局面,从资产方来看,银行管理者扩大资产规模、追求高额风险利润,将贷款投向高风险产业或部门,如房地产、证券等,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而这些部门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会刺激贷款向这些部门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给银行的则是大量的坏、呆帐。从负债方来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时,造成对银行提现的压力,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又在国内存款人中间产生“羊群效应”,引发大规模的挤提,使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雪上加霜,导致银行破产。
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很多方面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刺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进程,提升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
3.有利于信用消费的进一步普及。
4.有利于促进投资品种的多元化,提高资本投资效用。
5.有利于大量资金的引入。
6.有助于推动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向国际标准靠拢。
二、中国入世为外资银行发展提供新机遇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吸引各家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参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利润分配。 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在华外资银行的限制将进一步放松,外资银行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按我国在服务贸易自由化中的承诺,遵循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太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定, 中国加入WTO后,在华外资银行待遇的变化将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在业务范围上,在华外资银行将享受与国内银行同等的待遇:(1)将由原来以经营外币业务为主转变为既经营外币业务又经营人民币业务;(2)可以经营债券业务,如买卖政府债券、发行金融债券等;(3)由目前的批发业务扩展到零售业务;(4)由进出口结算业务扩大到国内结算业务;(5)外资银行还可以经营目前中国暂缺的其他形式的金融服务,等等。
第二,在机构设置上,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设立经营性机构。
第三,在地域上,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还主要是单元制,跨省区开展业务尚有一定的困难,进入WTO后,将有更多外资银行在更宽的范围内选择其经营地域,最终将取消地域限制。
第四,在服务对象上,中国进入WTO后,外资银行突破目前仅向三资企业提供外汇业务和部分人民币业务服务的局限。
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在华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实现,意味着中、外资银行间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实现对在华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后,中资银行原有的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不再存在。外资银行凭借其服务理念、金融技术和市场经验的优势,将从多方面挤压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
三、短期内中资银行在竞争中仍将占据主导
中国以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意味着金融开放只能是适度的,渐进的过程。虽然入世后, 国内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 国内银行只要认清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资银行的优劣势
优势:
1.从分支网络看,国内银行拥有遍及全国的分行网络,资金调拨迅速,可以便捷地提供基于这种网络的中介服务。特别有利于在中国有多项投资的大企业(西门子、雀巢、朗讯、康师傅、统一等)。
2.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誉的支持,且这种优势在客户心中根深蒂固,并且在短期内这种局面不会改变。
3.外资企业向国内银行筹借人民币,通常以外资银行出具的备用信用证(这是在华外资银行一项重要的业务)作为担保。为节省备用信用证的费用,外资企业要求国内银行接受海外母公司的担保或软担保,甚至进行信用贷款(。n cleanbasis)。如果国内银行能控制母公司的风险或企业本身的风险,接受母公司的担保或软担保,或者直接对企业进行信用贷款,从而摆脱对外资银行的备用信用证的依赖,则是对外资银行致命的挑战。
4.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文化优势。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内企业、居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联系,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
劣势
1.银行机构体制性弊端严重。主要表现为银行经营行为非企业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下。
2.盈利能力不足。对200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的研究表明,中国9家入选银行的总体盈利能力相对落后。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庞大,人均创利仅为好的银行的100分之一。
3. 资本实力较弱。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一般为全球著名的银行,堪称金融业超大型航母,资金实力雄厚。而我国国有独资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比率高达25.36%,资本充足率仅在5.07%。
入世后,在面临外资银行强大挑战的同时, 中资银行面临巨大机遇,主要有:
1.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有机会向外资银行学习,加快自身改革步伐。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国内银行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可以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
2.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到缔约国发展业务。在入世后, 中国银行业到海外拓展业务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金融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促进业务发展,人才成长和技术的进步。
3.银行业对外开放,有利于改善我国银业资本结构,增加国际金融资本流入。
4.入世后,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将加快,产业结构将会更快升级,一些产业重显生机,这为国有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供了机遇。 四、中资银行对策
面对WTO的机遇, 中国的银行业在宏观体制、微观经营环境, 以及自身的建设方面, 面临极大的挑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在未来的五年中,以下重要方面应有较大的改善, 以应对WTO的要求和来自世界银行业的竞争。
1.深刻学习WTO精神,提高市场竞争意识
要想在开放和竞争中保护自己,就要全面加深对《世贸组织总协定》和各个协议中交易原则、规范、司法程序和裁决机构的了解和熟悉。实际上,世界贸易组织一百多个成员国中,只有十余个国家对外资银行进入没有任何限制,大家数国家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一些成员国以附件的形式对《服务贸易协议》的金融和保险部分进行修改,以新的承诺代替了原有的承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仍然保持着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 并不准它们经营本币业务。美国、欧盟国家、 日本等继续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作了诸多的地区限制和数量限制。人们将以上这些通称为“灰色区域”。我们应当学习其做法,这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应尽快熟悉规则,制订措施,使国内银行体系保持稳健,使银行的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加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这样,我们的银行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另外,要花大力气开展对历年来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贸易纠纷争端案例的细致研究,并积极培训一支素质高的精通国际经济法的专家和律师队伍,学习运用法律手段在竞争中保护自己。
2.加快股份制改革,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在入世后的缓冲期内,应加快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重组,争取时间加快商业化进程和股份制进程,有条件的银行要争取上市;要下大力气解决不良贷款,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根除导致出现不良资产的根源,整合现有的资产;要尽快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改善目前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低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规定的最低水平的状况。这样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银行的实力和竞争力。
3.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实际是合作大于竞争的局面,因为这两类机构有天然的互补性。外资银行需要中资银行的全国网络和人民币的资源,中资银行也需要外资银行在海外的网络和外汇的资源。所以这种资源的互补性,最终决定它们的合作会大于竞争。
中资银行加强与外资银行以及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是加快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其他中小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已不在少数,需要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作用,深化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特别是需要真正推进外资银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向中资银行的转移与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国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展中外银行间的合作,不仅推动中资银行在经营管理理念、公司治理结构、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手段、业务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促进了中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还对我国银行业深化改革和银行业长远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形成互利共赢的大局,达到“引资、引智、引制”并举的效果。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于入股中资银行显示了极大的兴趣,这是因为银行业在我国是垄断性行业,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可以在管理、财务、市场方面取得巨大的协同效应,获得可观的超额利润。这不仅符合中资银行引进外资的初衷,也为中外资银行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比较优势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基础。外资银行的比较优势主要有:⑴银行业百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兼并浪潮,造就了许多超级银行,强大的资金实力是它们坚实的后盾;⑵先进的外资银行历经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不断地实践、改进和完善,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经营机制以及强有力的风险防控和业务开拓的能力;⑶先进的经营方式,比如说综合经营,将银行、证券、保险集于一身,打造出巨型“金融航母”,中资银行目前还无法与之比较。
中资银行自身也拥有诸多比较优势:⑴长期、广泛的客户基础。从“小”就土生土长,在文化、理念等许多方面是认同一致的。这种积淀带来持续的惯性,不会一朝一夕就改变;⑵中资银行也在不断地改善和提升自己,以巩固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体。⑶中资银行在网点和市场份额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四大国有银行在全国机构网点已经超过10万多家,家门口的便利就足以成为很多人选择国内银行的理由。
中资银行网点上的优势,可以为外资银行拓展零售业务提供支持和帮助。比如现在有些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和中资银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而中资银行也可以借力外资银行发达的国际网络优势促进国际化进程,比如通过和万事达、VISA等信用卡组织的合作,中资银行银行卡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行。很显然,在国内物理网点稀少的外资银行更是希望通过网上银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客户正在离开银行是今天的现实,以网上银行为主的电子银行逐步替代银行网点是明天的必然。现在我们大多数网点非常拥挤,难以实现对客户分类服务,如果我们可以把他们更多地引向自助渠道,那么我们将能够集中力量为重要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机构调整也将更为简单,人力物力等运营成本也将得到降低。从长远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转换成本的下降,外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也将逐渐由高端扩大到高?中端客户。一方面,外资银行会增设更多的网点,其服务区域将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甚至农村转移。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将继续争夺尚未股改上市的商业银行,以期进一步扩大客户基础。荷兰合作银行已参股农村合作银行――杭州联合银行,澳新银行也入股了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在具体业务合作领域,可以就多种业务展开合作。⑴资金借贷领域的合作。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分支机构少,造成中长期人民币资金来源短缺,而中资银行可以通过人民币资金拆借来满足外资银行的需要。⑵网络资源的共享。外资银行可以利用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络为客户提供资金清算和贸易结算服务。⑶银团贷款方面的合作。跨国公司对银行业务质和量方面要求会不断提高,为分散风险,双方可以共享客户,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⑷消费信贷领域的合作。国外银行开展消费信贷的历史比我们长,特别是住房按揭业务、汽车按揭业务以及银行卡业务等,双方的合作会促成更多的交叉销售创新产品,有利于提高双方的盈利水平。⑸客户信用信息的共享。外资银行对我国少数大企业比较熟悉,但对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来说,却不了解他们的信用记录,这无疑将成为外资银行加快业务发展的一个障碍。在与这些客户开展业务时,外资银行可以向中资银行征询,由中资银行提供有关信息。同时,外资银行拥有管理和分析客户信用记录的先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完善的客户管理系统,双方共享客户信用信息资源,能够促进自身业务的顺利发展。⑹人员培训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外资银行对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手段非常熟悉,可以对我国银行管理人员进行此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外资银行要开展人民币业务,需要一批熟悉人民币业务运作方式和法规的人才,中资银行可以协助外资银行提供这方面的培训。
所以,中外资银行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赢的。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合作范围也将逐步扩大,如账户清算、清算、福费廷、QDII托管、财富管理、资产转受让等,中外资银行都可以建立合作关系。
发展趋势
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将出现更多模式。现在中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权合作呈现四面开花的势头,随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深入,中外资银行合作将在更广的层面得到推动。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已成为不断探索的新课题。我国银监会鼓励和支持中外资银行在股权、业务和技术方面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势必使中外资银行的合作模式带来多样化。
中外资银行新的竞争焦点将是中小企业投融资领域。外资银行目前主要通过掌握20%的高端客户来获取80%的银行业利润,中外资银行对高端客户群体的争夺还会持续升级。另外由于外资银行在大型企业客户争夺上还没有形成优势,外资银行会开发目前比较薄弱的细分市场――中小企业投融资领域,这将是中外资银行下一步新的竞争焦点。
外资银行为深化利润发展空间将加快零售银行业务的开发。由于我国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的惯性,给国内的批发和零售市场留下了空前的发展空间。中资银行一直关注大型企业贷款,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的经验远远赶不上外资银行,这给外资银行带来了发展机会。当前,信用卡已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消费信用产品,信用卡的使用量和利润率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未来信用卡、住房贷款和投资产品在中国零售业务中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因此,外资银行在我国是以零售业务为基础,以争夺中间业务为特征的发展态势。
中资银行混业经营限制将受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在我国,尽管金融混业还没有成为金融发展的主流,特别是还存在着金融业法律上的障碍,但不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和交叉、金融集团的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都为突破混业经营的限制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更是标志着现行分业经营制度的某种松动。对此,任何中外资金融机构都不会坐失良机,而必然积极寻求某种先机。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对于经营人民币业务执照的限制将进一步取消。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有198家分行,大概有70家是代表处,所有这些机构都是在24个城市进行运作的。并且,已有12家外资银行获准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外资法人银行,除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中国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开业,其余8家正在进行改制筹建的外资银行是: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永亨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2007年4月2日,转制成为外资法人银行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开业。而在同一天,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首批拿到本地注册的法人营业执照后,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4家外资银行在内地的100多家网点也同时开业,并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中外银行同台竞技的序幕正式拉开。
一、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的评析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发展情况的调查(本报告的调查发现基于对40家外资银行的访谈。这40家银行代表了积极参与中国银行业市场、来自22个国家/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结果显示:外资银行对中国内地银行的评价还是相当之高,其中29家受访外资银行给出了至少8分的高分(满分为10分)。然而,他们同时指出了中国内地银行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国内贷款市场方面(风险控制、对不良资产的处理、贷款评级系统准确性、对抵押的依赖)、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统、董事的独立性、前/中/后台职能重叠),市场运作方式(利率管制、对高风险、低利润贷款的集中、费用/佣金管制、受监管影响的交叉销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90%的国外投资者都认为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或者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银行体系是渐次开放的,尤其是2006年末,中国批准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能够面对的客户群进一步扩展,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这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外资银行有很多,但市场份额实际上非常小。据统计,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为1.71%,贷款和存款产品都在1.7%左右。前不久进行的一项全国性金融调查显示,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明确表示将选择外资银行的人数占10.8%,仍愿意选择国内银行的人占72.7%,另外还有16.4%的人在观望。同时,该项调查显示,外资银行的最大优势是“服务水平好,效率高”,占66.7%。确实,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高效率业已成为外资银行的形象定位。
中国有近13亿人口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外资银行极力想开拓的市场,外资银行总部承诺,与对其他市场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相比,将大力支持其中国机构的业务。那么,外资银行如何发挥自身所长,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和中国内地银行这样的巨人进行竞争呢?笔者总结了外资银行的三条发展策略:
(一)积极抢占零售业务市场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迅速扩张让国内的银行业充分感到了压力,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在国内扩张的重要武器正是他们最为擅长的个人零售业务。个人零售业务是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人业务、投资业务、咨询评估、家庭理财、信用担保和承诺等各种金融服务,它是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花旗、汇丰、荷兰、东亚等几大外资银行早已蛰伏国内多年,他们都以零售业务作为抢占市场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年底,由花旗集团牵头,中国人寿、国电集团、中信信托等组成的花旗财团击败国内外竞争对手,成功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85%的股份。此次收购后花旗银行拥有广东发展银行20%的股份,有业内认识分析,通过参股广发行,外资背景的花旗银行可以建立一个面向所有消费者的银行,同时还可以打开一扇零售银行业务的窗口。
对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一直是主题业务,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以上,而零售业务一直被大家忽视,不但占的比重很小,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也相当单一。随着整个金融业已经意识到个人零售业务的重要性,这样的状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一些的改变,但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产业链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零售业务的贷款需求日益增加,从房地产贷款、信用卡透支到汽车贷款。目前美国个人贷款已占到全部贷款的40%以上。而在中国,尽管企业贷款仍占到总贷款额的90%,但近年来个人贷款业务也在快速上升,自2001年底到2005年底的4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币个人贷款业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33.1%,其中房地产个人贷款从2000年底的5600亿元上升到2005年底的8万亿元,信用卡也从零发展到4000万张,未来随着发卡行数量的增加和个人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个人贷款业务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大幅上升。与此同时,企业贷款需求在下降。在美国,公司金融业务部门中传统贷款业务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等服务于直接融资市场的业务正取代贷款业务成为公司金融业务的主流,而这些业务具有较强的中间业务性质,使整个公司金融部门的资金支出下降。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居民财富和储蓄,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外资银行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并积极采取行动拼抢该领域。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这些将是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理财市场,将是外资银行目光瞄准的重点。
(二)积极运用营销手段,倡导人性化服务
外资银行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各种营销手段的运用,积极倡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以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这一业务的开发为例来进行分析。
结构性存款是结构性产品的一种。它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迅速,2003年在我国推出,由于它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因此在推出后即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并在理财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结构性存款种类繁多,各家银行竞争激烈,而外资银行在这一领域处于领跑位置,我们来分析一下外资银行得以领先的原因:
1.市场细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一种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它是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外资银行针对不同客户进行不同的产品设计,以满足不同需求。结构性存款吸引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这一工具达到投资其它产品的目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资本项目未自由兑换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过去个人无法投资的领域。从这一角度出发,外资银行选择多种挂钩方式,与世界各地丰富的投资品种相联系,能够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不求量多求质精。所谓“精”就是每一款产品都针对一类客户的投资需求,满足投资者某一方面的投资需要。比如花旗银行“优利账户”就是针对有短期外汇投资需求的投资者。又如东亚银行利率指数挂钩保本投资产品中对VIP客户和普通客户的收益率不同,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
2.探求客户心理,细待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很注重研究客户心理,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有巨大需求的产品。比如针对高端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强、风险厌恶程度低的特点,外资银行主要推出的是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而对于一些优质客户,外资银行会提供收益更高的产品,使这些客户获得尊贵的感觉,以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且,外资银行注意挖掘需求。比如荷兰银行“梵高贵宾理财之全球配置债券基金篮子挂钩结构性存款”,引入全球债券基金作为挂钩标的,尽管国内很少有人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但其丰厚的预期回报率还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购买。
3.扬长避短的产品定位。尽管外资银行都努力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比如荷兰银行主要定位为挂钩各类指数的3-5年中长期产品,渣打银行以3个月-3年的中短期产品为主,同属汇丰集团成员的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的产品流动性较强,东亚银行则在新推出的产品上采纳了类似基金的灵活增持和提前赎回机制。每家银行都力争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推出相应的产品,发挥出自身比较优势,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降低成本。金融创新的最初目的在于突破现有法律规定,获得税收等方面的好处,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法律对结构性存款的规定较少,对其性质还未确认,在此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突破某些法律的限制,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目光敏锐。比如2005年开始,外资银行开发的结构性存款开始挂钩海外指数,如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国际商品期货指数等,突破了境内只有QDII才可投资境外市场的规定,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在增加产品需求的同时,自然也降低了自身的成本。
5.把握金融创新精髓,创造更优的组合搭配。金融创新的精髓在于运用尖端技术对现有收益风险进行剥离、分解并通过重新组合或复合创造出新的收益风险关系。结构性存款的设计上最主要的一点是选择合适的内嵌衍生品。外资银行擅长搭配不同的期权类型,比如在提前终止权的运用上。因此外资银行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创造收益。
(三)力求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达到共赢
就竞争来说,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而不是通过纯粹的竞争来进行竞争,即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和本地银行进行互补式竞争,而不是直接和本地银行进行直接的和面对面的竞争。渣打银行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渣打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随着客户的足迹来到中国,渣打银行网点所覆盖的区域80%是外商投资者的活跃地区,不仅牢牢抓住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且已经将触角伸入重庆和成都等一些西部地区。很多外资银行都抱有长期发展态度,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是希望有长期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在某些领域,可以实现和当地银行的长期发展,汇丰、花旗在浦东就有类似领域的合作。应该看到,外资银行来到中国并不一定仅仅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能够补充在中国已经存在的东西。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产品,也希望能够促进当地银行推出类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合作者都在市场中获胜了。现在单一外资银行参股上限是20%,外资银行总参股比例是25%。外资银行进行战略性投资希望得到更大份额的参股,例如,渤海银行就是渣打建立的一个全新的银行,其即为外资银积极扩大参股份额的一个成功例子。
总之,外资银行希望实施有机增长的战略。有机的增长就是有更多的人才和有自己的管理团队,而且要不断发展壮大,希望这样的投资战略能够达到共赢,让投资的银行获益,让中国的客户和消费者也获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整个策略框架是可以概括为“四化”,即广化、深化、强化、优化。广化: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刘峰.浅谈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与个人理财的关系[J].法制与经济,2007,(6).
[作者简介]邱房贵,梧州学院副教授,广西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17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2―0047―05
一、外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外资银行源于银行业务经营的跨国化。它的产生最早是为了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海外的贸易行为提供外汇结算、外汇交易、出口信贷等业务服务。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影响下,跨国公司扩张迅速,为了争夺跨国公司这样的大客户,那些有实力的大银行自然要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跨国公司走向海外开设分支机构,这直接促进了外资银行的发展。
银行业务的跨国经营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有学者认为可追溯到罗马时代。但一般认为,现代外资银行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1865年英国的25家银行在海外开设了240多家分行,由此踏出了现代外资银行发展的第一步。随后,荷兰、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银行纷纷在海外开设分行。这些早期的外资银行数量较少,业务有限,加之内部管理、外部竞争以及战争等原因而破产倒闭。当代的外资银行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禁止国内银行开设分行,致使美国银行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美国的海外银行发展迅猛并取得了独步天下的地位。其数量从1950年的95家海外分行发展到1970年的536家,其资产也从1955年的20亿美元增至1970年的526亿美元。而同期其他国家的跨国银行发展缓慢,以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为例,其总数只有50家。直到70年代,西方国家的外资银行总体上才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美国的海外银行持续迅猛发展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的海外分行、附属行、联属行在70年代末也分别达到了1101家、391家、295家。80年代后,美国金融地位相对下降,日本金融地位继续上升。到了90年代上半期,日本海外银行已开设了1091家;而美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开始出现负增长。此时,后起工业化国家的外资银行业务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我国境内外资银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起来。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东京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2年我国开始引进外资金融营业性机构的试点,同年批准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1985年,我国的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四个经济特区也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1992年又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宁波、福州、广州对外资银行开放,并扩大到13个沿海城市。1995年我国的金融开放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城市增加到24个。1998年7月中旬中国宣布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地域限制。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势。据银监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9月末,在中国注册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下设17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分行和61家行;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外国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242家代表处。
从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窥出外资银行的一些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世界外资银行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外资银行的扩张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流动的成本正不断下降,为谋求利差和监管程度的差异,跨国银行致力于海外扩张的趋势越加明显。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各国逐步放宽了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市场待遇等方面的限制,促使了外资银行的发展。而《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更为跨国银行的海外扩张扫除了障碍。在这个大环境下,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年增速均在30%以上。截至2006年9月末,其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其在华外资银行存款总额达到334亿美元,贷款余额为549亿美元。
2.外资银行向业务自由化方向发展。当前,银行业务自由化是世界金融发展的综合体现。其具体表现在:一是放宽了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的存贷业务下降,因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分业经营的西方国家就陆续允许所有的金融机构参加银行、证券、保险交易。如美国在1980年允许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业务可以适当交叉,使商业银行既能从事长短期融资等银行业务,又能从事证券、租赁、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从而拉开了银行业务全能化的序幕。而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则完全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界限。二是取消了利率的上限管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利率的日益攀升,企业融资出现了非银行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美国于1980年决定在7年内取消利率的上限管制。随后,其他国家也先后取消了利率的上限管制。三是解除外汇管制,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四是放宽其他各项金融限制,如解除对外国金融机构的活动范围限制,以方便本国银行进入外国市场和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
3.中间业务成为外资银行的抢占焦点。外资银行首先要抢占的是外汇业务市场。外资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全球化金融集团母公司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良好的商业信誉、稳固的海外客户关系和便捷的全球网络,继续吸引外资投资企业和国内外向型企业等客户。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市场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本,而主要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包括国际结算、个人消费信贷、财务顾问、代客理财和信息咨询等。外资银行由于其外来特性,存在被东道国民族心理是否接受以及在机构扩张过程中所存在的法律和经济限制等问题,这使其难以在传统业务,尤其是本币存、贷款业务取得优势,中间业务势必成为其扩张的重点,故又被称为“黄金业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间业务是一个尚未被完全开发而又极具潜力的巨大市场。因而,其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4.跨国银行设立外资银行越来越多的采用了并购方式。如:1997年11月30日德意志银行收购了美国的信孚银行,由此使其总资产超过8200亿美元;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
公司合并成花旗集团,资产总额近7000亿美元;2000年,日本兴业银行、富士银行和第一劝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一家资产总额约130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的银行集团;2005年,德国裕宝联合银行并购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成就了近年来欧洲最大的跨国银行并购案。
虽说银行业的并购由来已久,但在上世纪90年代却浪潮迭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银行业自身追求经济效益。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巨额的研发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获得管理和财务上的协同效益,而且还可以使一些相关的金融产品进行交叉销售,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从而可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通过并购当地银行,外资银行可获得当地银行的本土优势,减少法律、行政管理、风俗习惯等的限制,缩短赢利时间,与当地银行优势互补。创造出更强大的竞争力。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需求,以提高银行国际竞争力和争夺全球金融霸主地位。跨国银行竞争的重点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争夺。各国为争夺全球金融市场,不仅鼓励国内银行并购,也鼓励国内银行并购国外银行,以组建超级金融集团,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5.“客户中心主义”将成为外资银行的营销策略。在近百年来国际银行的发展史中,“以质取胜”和“以量取胜”是两种主要的经营模式,相应的“客户中心主义”和“产品中心主义”是两种主要的营销策略。前者因无众多分支机构的支持而注重培植特定的客户群体,尽量满足客户的金融需要;后者因有广泛的机构网络支持。而注重开发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由于外资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在东道国建立一定规模的分支机构网络,加之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外资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度造”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这种营销策略的指导下,银行营销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实施客户情感经营管理,令客户满意,使客户成为银行的忠实拥护者。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外资银行在东道国的发展初期,其经济影响并不很大,但随着外资银行整体数量的膨胀和规模的扩张以及参与程度的上升,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资银行进入不仅增加了市场竞争者的数量,而且还扩大了市场的边界,同时对市场结构和组织结构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外资银行的进人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东道国的经济产生了双重影响。当然,不同国家金融体制的成熟程度不同,外资银行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影响侧重点及其程度也有所不同。
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的有利影响表现在:
1.加快金融服务市场的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外资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会给当地的银行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因而迫使本国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开拓新业务,提高竞争能力。
2.外资银行的进人可以改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跨国公司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银行为之提供全球性的金融服务,鉴于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可以增强跨国公司进人东道国市场的信心,而且,通过其所提供的业务咨询、进出口结算等服务可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金融需求,从而改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3.外资银行的进入能促进东道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通常会大量招募当地人才,这有利于东道国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为东道国培养银行业发展的后备力量。由于服务业无法像普通技术和设备一样进行跨国界的转移,因而外资银行对其从东道国招聘来的职员必须提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培训机会,以增加职员的技能和有关知识。对有可能成为其职员的人员以及与之有业务关系的企业人员提供培训等。一般而言,外资银行的投资规模越大,其需招聘的员工和需接受培训的人员就越多,对东道国人力资源发展的作用就越大。同时东道国也可借鉴外资银行带来的先进理念、管理模式,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
4.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有效地改变东道国的资金供应状况。首先,外资银行通过直接提供贷款、境外承销证券、参与国际租赁、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国外投资等活动,可有效地改变东道国的资金供应状况,弥补国内储蓄不足。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证明,东亚5国的银行负债与资本流动的时间基本一致,而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金融储蓄率与国内储蓄率正相关关系较为显著。这对于国内储蓄普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作用非常重要。其次,由于外资银行在放款时比东道国银行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可以提高东道国储蓄的利用效益。据分析,我国外资项目的平均投资效果系数、平均投资回收期和平均用汇创汇率等效益指标,普遍比国内企业的投资项目高出40%~70%。
5.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加快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进程。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可改变东道国旧有的融资体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相对封闭的发展策略,融资渠道过分依赖内部积累。外资银行进入后,不仅可以打破这种封闭型的融资状态,为国内简洁融资开辟新的渠道、新的方式,而且通过其参与股票和债券市场,还可以在规范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可直接推动东道国货币化的进程。据克拉克等人对阿根廷上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开放后的研究发现,阿根廷金融深化的指标M3/GDP在1991年为11.2%,而1997年升至24.8%。私人部门贷款/GDP由1991年的11.8%升至1997年的18%,这是阿根廷金融发展最为迅速的几年。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再次,外资银行的进入可强化东道国的金融竞争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的金融管制,使国内的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业务创新、市场信息收集与处理、技术服务等方面都非常落后,竞争也十分有限。外资银行进入后,使金融机构多样化,国内企业有了选择的余地,从而可以强化东道国的金融竞争机制。最后,外资银行的进入还可以加快东道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本身就标志着东道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有了更多的联系,而且,外资银行的进入,还促使东道国的银行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改革和管理,以尽快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人为东道国银行到海外扩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有利于本国银行进入实行对等互惠原则的国家,从而可使东道国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促使金融深化在广度上的延伸。
6.外资银行的进入能推进东道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矛盾一般都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东道国可以引导外资银行投资于基础设施,促进东道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在20世纪80年代,用于我国能源、交通建设的国外贷款约占外国总贷款的60%,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7.外资银行能够促使东道国的信贷资金流动更为合理。外资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善于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外资银行能够运用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此外,外资银行进入会促使东道国银行贷款及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式向国际惯例靠拢,有助于提高东道国银行的信息质量,为东道国金融监管当局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外资银行还是一种稳定的信贷来源,当需要的时候,在东道国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可以从母银行募集资金或资本。
8.外资银行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东道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外资银行的一部分外汇资金是从其关联行调入,而且在东道国经济前景看好时,外资银行还可促进国外资本的流入,从而可改善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情况。
9.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强了东道国银行部门的监管力量。外资银行的高技术业务和产品促使东道国监管当局提高监管队伍的质量与规模,因此无论是对东道国银行还是对外资银行都可能提高其监管水平。而且,在监管过程中,外资银行通常重视对会计报告等的信息揭示制度,如果东道国银行注意仿效,则信息的透明度会有所改善。在外资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意识到,金融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有关国家所实行的“糟糕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糟糕的金融监管”,如果市场上留有投机空间,那就是政府在法律制度和管理上的失误。因此在引入外资银行的同时,要注意从法律制度上加强对外资银行风险的预防管理和危机处理。经济条件的变化必然打破旧有制度安排下的利益均衡,从而对制度进行替换的需求与供给之规律影响产生,在此影响下各国的有关法律规制都是随着外资银行的发展变化而在不断地发生变迁。如今,不仅发达国家对外资银行的法律规制已相当完善,发展中国家的法律规制也正逐步完善。但由于经济结构的和谐能力、法律制度的成熟程度、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本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资银行法律规制目的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内容安排上存在许多差异。发达国家的规制目的主要是促进本国银行业的竞争,并以此打开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大门;而发展中国家的规制目的主要是保护国内金融的健康发展,限制外资银行在本国的竞争力,同时通过积极、适度地引进外资银行,以促进本国金融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2006年12月11日起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均简称为《条例》)。《条例》强调了由非审慎性监管向审慎性监管转化的原则。在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问题上,《条例》也作出了解释,其别强调外资法人银行导向政策,就是要求外资银行在中国以国内银行法人的方式存在,其在准入程度、监管标准上尽量与中资银行一致。《条例》对外国银行进入既采取了全面开放的原则,基本上全面兑现了对WTO的承诺;同时又通过一些新制度规则的设计、新组织形式的创立等方式来控制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的风险和保护国内银行业及民众之利益,以便在此基础上来防范国内银行业的风险,形成银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及提高银行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外资银行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1.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严重冲击东道国国内的各项业务。首先,国际业务将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由于外资银行自身的优势和东道国银行自身的劣势,外资银行首先开拓的是国际业务市场,如外汇存贷款业务、国际结算业务、对外委托、咨询以及其他中间业务等,并在短时间内即可占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本币业务竞争将进一步激烈。从长远看,外资银行将致力于东道国本币业务的经营,并将以优良的服务吸引客户。如在我国,由于居民储蓄存款与利率正相关性极弱,而把服务态度的好坏,是否方便、与银行的关系等作为选择储蓄机构的首要标准,致使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存款市场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最后,个人消费业务也会全面受冲击。个人消费业务由于量大、风险低,近几年在国外发展迅速,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个人消费贷款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这种状况的持续将严重压缩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空间。
2.外资银行与东道国争夺人才。拥有精通银行业务又懂外语和计算机的银行专业管理人员、业务操作人员是银行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基础。外资银行进入后,必须由熟悉本地市场的人才经营管理,因此,其定会以优厚的工资待遇、优越的工作条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培训及成长机会等优惠条件,挖走本地银行的优秀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并带走一批客户;相反,本地银行由于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其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当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转人另一家银行,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去留问题,随之将可能带走部分业务、客户或专项产品,甚至这将可能变成一个关系到该银行竞争地位的大问题。
3.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争夺优质客户。外资银行进入后,首先会借助其与母国企业投资者的地缘关系以及长期形成的银企关系,争取母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的企业,而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本土化”,其将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培养当地的优质客户,而将一些风险大的客户留给本地银行,致使东道国国内银行业出现“劣客驱逐良客”的现象。如我国人世伊始,就发生了南京爱立信公司和浙江庆丰印染公司等绩优公司离开中资银行而投向外资银行的事件;而优质客户的流失,将导致国内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并威胁着国内银行业的持续经营。
4.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影响东道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率。据研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不可能同时兼顾。而外资银行带来的资本自由流动可能会限制东道国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缩短东道国国内反周期措施的时间间隔。如一国在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必须上调利率。而利率的上调又容易出现借助外资银行而流人大量资金的现象。为稳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买人外币,出售本币。其结果是国内利率下降,国内需求增加,通货膨胀上升,紧缩政策失效。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1995年,中国向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增加到24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展开。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情况
1、外资银行在华机构设置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参股或控股中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性质未变;二是在华建立代表处,待条件具备升格为分行,最后升级为独立法人银行;三是在中国建立合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但性质上属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从地区分布特征看,外资银行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天津、大连、厦门等地,这些城市外资银行设立分行的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分行总数的87%。截至2010年3月末,据统计数据,外资银行在我国共设有34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02家分支机构,2家外商合资银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26家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95家外资银行分行。
从来源国别(地区)分布特征看,目前,港资、韩资、日资、美资、欧资银行在华均设有分支机构,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开始在我国建立网点。在华外资银行来自德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最多,网点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总数的60%左右,其次为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华设立银行机构较多。
从国际超强银行在华分布特征看,进入美国《财富》杂志排行榜500强的国际跨国金融机构中,已有一半以上在华建立了机构,在投资银行、公司金融、个人银行业务各方便竞相发展业务,与中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尤其在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尤为突出。
2、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营现状
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开始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从整体上看,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主要是集中在贸易融资、中间业务和高端个人银行业务,外资银行在客户选择和产品设计方面,一般都避开中资银行的优势。在客户群上,外资银行主要选择高端零售客户、需要复杂金融产品和海外金融服务的公司客户。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产品创新和业务整合。不同类型的进入方式意味着不同的经营策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由于背景不同,其业务发展战略迥异。如,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型银行选择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批发型银行专注于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还有的则致力于专项业务;日本的银行主要面向日本企业客户;台湾则努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欧洲的银行多采用入股的方式,发展方式较为谨慎;美国的银行多采用激进的产品设计。
截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1.35万亿人民币。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市场份额的情况如图1所示。
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总贷款规模为人民币7236亿元,存款总额为7336亿,不良资产占比0.85%,利润总额64.5亿元,保持了资本充足率在21%左右水平,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亦达到20.76%。按照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情况排名见表1。
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取得的利润大幅下滑,但中国仍然是外资银行“新兴市场战略”发展的中心。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步缓解和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的背景下,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网点拓展瞄准新兴热点地区。网点布局在追逐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更趋均衡化。2009年,外资银行在继续深化一线城市的营销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同时紧密跟踪近年来涌现的新兴区域发展热点,加速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各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如天津、青岛、宁波、大连、厦门等沿海港口城市,汇丰、花旗、东亚等前期布局较早的银行已经开始加速在这些城市的支行网络建设。包括重庆、成都、武汉、济南、太原、南宁、哈尔滨等在内的重要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成为外资银行竞相布局的新热点。除加速重点城市的网点布局外,外资银行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布局也继续稳步推进,如汇丰和花旗分别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
(2)股权投资进退分化明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外资银行在华股权投资出现了进退明显分化的复杂局面。由瑞银集团2008年底尽抛所持中行H股开始,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股份的减持在2009年上半年达到了,包括中行、建行、工行3家大型银行和招行、民生等中型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多家主要中资银行都先后受到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减持,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自救之举,而非对中资银行投资价值的否定。与此同时,另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则加紧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股权扩张,一类是以德意志银行和西班牙对外银行为代表的、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欧洲金融集团;另一类是以恒生银行等为代表的亚洲金融机构,由于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远离危机发源地,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有限,也开始了针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扩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
(3)业务创新。外资银行重新重视他们更擅长的理财中间业务、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上。另外,加快了人民币业务的拓展,在银行卡、个人贷款、电子银行等业务上创新不断,其捕捉市场机会和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展现。
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随着外资银行在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动力,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对象的增加,监管范围的扩大,监管理念的更新,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的监管体系
中国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自主开放政策的需要,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等法规、文件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外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银监会成立以后,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
监管体系,这一方面反映了监管当局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提高监管效率的意图,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格局仍将继续维持。银监会的成立为提升外资银行监管的专业性提供了保障。在具体操作上,我国对外资银行从进入日常-监管-风险控制与处置-市场退出各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管程序。
2、对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方面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并且面临着一些监管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外资银行监管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政治行为特征,但是监管不是管制。加强监管不是提升干预力度,加大监管成本,而是为了本国更好的发展,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由于监管原则和监管理念的不明确,导致了监管职责不明确、结构性的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并存。
(2)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相对滞后。引进外资银行以来,直到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法律监管上的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监管不足的状态。
(4)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5)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3、有关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