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8 16:12: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

篇(1)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体育赛事的研究一般依存在事件旅游的范畴下。事件旅游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宗教典礼、传统仪式、文艺表演、宴会、展览会等和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David C Catt在《休闲和旅游事件管理》中对事件的描述是“事件是任何发生的不同于任何存在的事情,或是发生的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事件的范围可以从当地村庄事件到有来自全世界参加者的国际事件。

我国学者对于赛事旅游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由体育竞技引起的社会学关系的范畴下。对于体育竞技和体育赛事的概念,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内涵趋向于一致。田麦久认为:体育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生活全面渗透进入社会的各环节中,体育竞技的外延越来越宽泛,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基于体育赛事产生的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新型业态,一般认为它是伴随着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之后才出现的,是旅游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交叉领域。李亚青(2009)认为赛事旅游产业是赛事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要素交叉,产业优化布局和资源空间要素的现状而组建产生的新业态。孙海英(2004)指出,大型竞技运动赛事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带动旅游六要素相关产业收入的迅速增加。宋书楠(2002)撰文也专门就赛事旅游做出了定义。赛事旅游时组织到异地参与或观看比赛而引发的旅游活动。

基于重大体育赛事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我国的研究一般局限在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上。赵泽群(2007)认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的现代化都有推进作用。而这无疑为城市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契机。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在事实上向我们展示了体育赛事对于旅游影响力的迅速拉动。根据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财政预算,主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有16.25亿美元的预算收入,支出为16.09亿美元,收支相抵后可盈利1600万美元。而最终因为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和旅游业相关的总收入会超过45亿美元。而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的城市风貌、绿地面积和地铁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也开始着眼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于旅游软实力的提升。吴元文(2006)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为举办地吸引大量的游客,大大提升举办地知名度等。

二、体育赛事的举办对西安产生的旅游影响力分析

1、极大丰富了西安的旅游产品

西安作为我国知名的旅游资源地,素来以文物古迹众多闻名,但在为数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大多是人文旅游资源,尤其以古建筑、古墓、古寺居多。长期以来西安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给游客留下的印象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缺乏具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是西安旅游长足发展的瓶颈因素,而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刚好可以解决西安目前旅游产品单一的问题,通过引入多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或者赛会,吸引大量年轻游客,提高重游率,提振旅游经济。

2、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毋庸置疑,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接待地,已经成功接待了海内外数以千万计的游客,但由于地方整体经济欠发达,所以很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与国际接轨,对于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比如构建无障碍通道,增加公厕数量,改善交通环境等。

3、提升本地旅游营销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不仅仅要看资源和设施等硬件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旅游活动中充当主体的从业者对于旅游活动的管理水平和推介能力。而大型体育赛事恰恰能够在这一层面起到示范作用,大型体育赛事涉及人员数量众多,牵涉的部门庞杂,需要甚为周密的组织安排和活动计划,这些都会为举办地的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学习的范本和锻炼的机会。西安市作为老牌旅游强市,曾经在旅游管理和营销上取得过良好的成绩,但随着周边省份旅游业的强势发展,近些年,西安的旅游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借助体育赛事旅游来提升本地旅游管理水平是较好的手段。

三、西安市发展体育赛事旅游存在的不利因素

1、西安的经济实力一般,举办大型赛事的能力有限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一般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拨款,二是企业赞助。以西安目前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来看,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和沿海一些大中型城市比起来,无论是政府财力还是知名企业的数量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很多赛会、赛事出于经济的原因很难在西安举办。CBA职业联赛中的陕西队和中超足球联赛的陕西队都是出于经济的原因最后不得不放弃西安的主场的。

2、西安地处中西部地区,体育赛事的政策支持有限

我国众多综合性赛事是行政主导型赛事,比如全运会、城运会等有影响力的综合型体育赛会,多是由体育总局牵头,最终确定申办城市。而西安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这些重要体育赛事的申办上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到目前为止,西安举办过的最大的体育赛事是中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但实际上,城运会的规格和参赛队伍,和我国最重要的综合体育赛事——全运会相差甚远,,更不要说和国际赛事相比较了。

3、受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观念陈旧,中西部地区政府的理念正在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轨,这一过程尚未完成。所以地方政府认为举办体育赛事对于当地政府是件麻烦事,涉及安保、财政、市政建设、城市管理多方面的压力,不愿意下大力气承办体育赛事。这也是导致西安难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营销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峰山.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

[2] 张小林,孙玮.“绿色营销”战略与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3] 魏彪,林少娜.试论奥运会的商业运作[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篇(2)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选择在我国举办。近些年来,我国先后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给主办城市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仅能为主办城市带来数量可观的消费群体和投资金额,刺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全方位展示主办城市的形象和风貌。但同时,主办城市也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比如投资过多入不敷出导致经济增长滞缓、大规模游客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赛后场馆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给主办城市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倒逼主办城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极大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城市规划建设。因此,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现状

张晶(2006)通过分析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哈尔滨大学生冬奥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对主办城市城市规划的影响,得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能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景观和交通状况等结论。

陈建华(2004)结合六运会和九运会和广州的城市发展,分析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王东(2010)详细地介绍了亚运会的举办与广州城市建设的紧密融合和相互促进。叶浩军、闫永涛(2010)对广州亚运会的场馆设施规划布局、亚运城市规划和后亚运规划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这些研究都认为亚运会是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一次重大契机,它的举办应当与全面推动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实施相结合,以促进城市的快速跨越式发展。

冯斐菲(2004)认为北京在中轴线北侧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这一决定也对北京中轴线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彭涛、闫永涛(2011)认为“亚运城”建设推动了广州新城发展,加快了广州城市空间“南拓”的进程,促进了城市空间多中心结构的完善,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新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综合体育馆赛后利用低效等负面影响。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不少研究者对国外城市举办奥运会的案例进行研究,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借鉴和参考。胡一可、宋睿琦(2008)、李铁北(2007)、邹哲(2007)等分别以慕尼黑、悉尼和雅典为例,从场馆建设及使用、居住环境的改善、交通拥堵问题的缓解等多方面对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的影响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有关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的研究数量不多,研究方向宽泛但是深度欠缺,研究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定量分析。另外,目前对国内体育赛事主办城市的研究以赛前研究为主,对赛事产生的长期影响缺乏跟进研究,这些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问题所在。

2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典型案例,笔者认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三个方面。

2.1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修建体量巨大的建筑或建筑群,这些设施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规划建设,从而对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产生极大影响。

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城市早期不合理的规划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会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短期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纠正,大型体育赛事的规划建设就是一次打破城市发展瓶颈、促进城市合理发展的宝贵机会。事实证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如果规划合理,将会极大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以汉城奥运会为例,在举办汉城奥运会之前,汉城老城区集中在汉江北岸,城市空间严重不足,在进行奥运会相关规划之时,将大量赛事基础设施如大型体育馆、奥运村、新闻中心等都在汉江南岸选址建设。奥运会后,江南区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地带和富人聚集区,汉城的城市格局彻底改变。

2.2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伴随大型体育赛事而来的运动员、运动员团队、各国官员、游客等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额外交通需求,这给主办城市的交通系统增加巨大的负担,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措施,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会雪上加霜,但若能采取措施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优化,不仅能保证赛事期间的交通需求,赛后的城市交通也将会更加通畅。

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促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以雅典为例,雅典为了举办2004年奥运会,承诺修建总投资达7亿欧元的奥运道路工程,包括新的城市交通干道、在现有交通干道上的4座大型立交桥以及通往各个场馆的一大批新建和扩建道路工程;其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赛事期间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更大的交通需求,包括延长公交和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增加车辆、加密车次等。以北京为例,为保证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状况,北京从7月20日起,延长了350多条公交线运营时间、每天增发公交1.5万车次,并新开通了10条奥运公交专线、缩短了地铁运营间隔,这些措施都提高了北京在奥运期间的交通承载能力。

2.3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自然生态的消极影响很多,如场馆设施建设产生的噪音污染和大气污染、大型体育场周边人工照明带来的光线污染等,尤其是冬季奥运会修建滑雪场等体育设施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尤为严重。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在场馆建设的过程中消耗了30多公顷森林资源,这次冬奥会产生的经济效益远不能弥补其消极的生态影响。

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大型体育赛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被纳入办赛的规划范畴内。从2000年起,国际奥委会明确规定申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必须提交一份城市举办奥运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详细报告,并保证奥运会举办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环境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3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武汉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武网)为WTA超五巡回赛,是继北京中网、上海大师赛之后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从2014年到2028年,于每年9月底在武汉举行。作为武网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光谷二妃山一带。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包含一座15000席的主场馆、一座5000席的副馆和6片室外标准硬质比赛场,同时还配有必要的辅助设施,总建筑面积103400平方米。

3.1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武汉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塔子山体育场馆二期工程、二妃山体育训练基地、汤逊湖水上运动中心等体育场馆。其中武网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就坐落在光谷二妃山下、三环线武黄立交东侧,与湖北省奥体中心仅一路之隔。二妃山集奥体中心、网球中心、训练基地于一体,俨然已是武汉市的体育中心,另外以武网赛事为背景、以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为依托的二妃山体育休闲公园规划方案在2014年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全面开建。届时,一个集专业训练、国际赛事、全民参与的城市体育中心将呈现在武汉市民眼前。

3.2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武网主场地邻近武黄高速,但是因为地处武汉东南光谷开发区,比赛与训练场馆均位于三环外,交通便利度较低,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最近只能到光谷广场,大多数观众只能选择从光谷广场转乘公交前往赛场,造成光谷广场的交通拥堵情况加重。

武网开赛期间,武汉市开辟了开辟两条观赛专线,武汉交管中心为应对猛增的车流,将在主要交通干道严查和劝离违停车辆,确保赛事举办期间的交通畅通。随着地铁2号线南延线的修建和地铁11号线的规划建设,武网观赛不便的情况将得到彻底改善,届时观众可以乘坐地铁直达光谷国际网球中心附近,极大缓解了比赛期间光谷广场的交通压力。

3.3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

武网的举办促进了二妃山以及附近几座裸山的绿化修复工作。作为武网的天然背景,二妃山因为开山采石取土造成山体破损、植被破坏,曾经是武汉有名的“垃圾山”。2013年初,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关于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有关情况》,计划修复市内54座破损山体,二妃山就在第一批修复名单内。2013年初修复工作启动,在武网开赛前两个月,二妃山50万平方米的山体修复任务已接近完成。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介绍,山体完成初步修复之后,还将超越简单式的复绿,将按照生态、节约、亲民的标准,进行“造景式复绿”,打造成体育休闲公园。

4结语

武网与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相比,具有更强的商业性以及连续举办15年(或者更长时间)、一年一度的周期性,使其影响具有动态性,在长年的赛事举办过程中,城市的规划建设会不断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试错纠错,越来越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武网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也会随着这项赛事的发展而深入。因此,对赛事的后期影响研究十分重要,这也是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重点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晶.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J].林区教学,2006(7):22-23.

[2] 陈建华.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J].规划师,2004(12):28-32.

[3] 王东.机遇与跨越:亚运会与广州城市规划发展[J].建筑创作,2010(11):39-49.

[4] 叶浩军,闫永涛.面向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城市规划与研究综述[J].建筑创作,2010(11):50-55.

[5] 冯斐菲.中轴线与北京奥运[J].北京规划建设,2004(3):10-11.

[6] 彭涛,闫永涛.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州“亚运城”为例[J].规划师,2011(S1):10-14.

[7] 胡一可,宋睿琦.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规划与城市生活[J].建筑师,2008(3):52-59.

[8] 李铁北.浅谈奥运的长期影响――以悉尼城市规划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07(7):20-21.

篇(3)

关键词 交通运营 体育赛事 分析解决方法

一、前言

人们现场观看体育赛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乐趣,体育类型的消费也占国民经济的很大部分比重,逐年上升的势头。可是首都交通的问题困扰着人们,尤其是体育比赛结束后一段小高峰期内,城区内市民,近郊远郊球迷,以及客队球迷如何安全有序的离开?顾虑到交通问题选择在家观看比赛,将使得后续的衍生体育服务销量降低,体育消费群体的积极性降低,也无疑对整个体育业是一个打击。及时应对散场后突然骤增的人群,才能吸引越碓蕉嗟娜瞬斡氲绞锥嫉奶逵赛事里来。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北京工人体育场馆附近交通运营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核心期刊查询,利用校内图书馆电子检索,以“体育赛事”“交通运营”为关键词,获得于交通运营对体育赛事发展影响的资料,为它体育赛事调查提供依据。

2.专家咨询法

面谈和网络邮件的形式向秦皇岛专家和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专家等进行访谈,获得了专家们在本领域的点拨,并且与首都体育学院的管理专业老师沟通,为我们研究进行指导。

3.调查问卷法

在北京国安重大体育比赛前,随机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门口,东四十条地铁站附近,以及进场后的周围观众中,挑选球迷填写我们的交通运营对体育赛事影响的调查问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赛事发展前景影响分析

从人口上说,2003年的北京人口1788.6万到2013年年末2114.8万人,常住人口变化势必也影响体育赛事的发展。我们假设每一万人口里会增加一个观赛球迷,那么迁入的外省市人口也至少会增加两千多球迷,而这两千多球迷光用地铁运输也要两辆地铁。所以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正在发展的体育赛事行业,这个行业越大力发展也就意味着他在交通方面的压力就会越来越重。北京国安1992年建队只有少量球迷,1994年才有固定球迷,上座率在最高峰才有几千人。在2009年夺得了冠军,球迷达到了一个小巅峰。今年2014年国安球迷的数量再一次达到小高峰。

(二)交通运营现状分析

比赛当日工体周边道路易产生拥堵,建议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前往观赛。如必须驾车前往时尽量避开人口流量大的街市路口,选择稍远或是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少的路段。需要考虑建立大型的停车场位,距离工体适当距离,建立出入口分开,预备车位为正常时期的20%,以应对车辆激增。对停车场的车流进行交通诱导,使其能够按照规划方案进入到停车场。在人员密集的高速公路入出口处增加交察现场指挥。

(三)场馆外自然认为环境分析

鸟巢:公交328、758、108、124路到安慧北,696、运通113、939、753、740、944、944支、656路等到亚运村;坐地铁8号线到奥体中心站。五棵松体育馆:公交740、751、713、952、981、982、奥运专线8路可达或坐地铁1号线到五棵松站。

工人体育场:公交113、115、117、118、120、208夜班、3、416、431、701、758、特16可达,或坐地铁二号线到东四十条站,或者十号线到长虹桥站。

(四)球迷因素分析

球迷素质不高。驾车观看比赛的球迷进出赛场事应根据交通规则及在交警和交通协管的指挥下按秩序进出。但比如在散场时有些球迷着急回家,驾车时插队抢道,导致其他汽车跟随,造成车辆难以前进,疏散困难,堵塞在路面上,难以行进。

(五)赛事俱乐部

俱乐部出资一部分用于增加专门的线路来缓解交通,俱乐部可以以工体为中心辐射,租雇几十辆大巴车,沿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向工体方向驶入,沿途停靠,出示球迷票据或者证件,可免费乘车。并为球迷乘客提供安全保险,具体事宜应当与保险公司协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体育赛事飞速发展并得到球迷广泛的支持,拥有北京国安和北京金隅等体育强队,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2.以北京国安为例,比赛结束后人流多、交通堵塞、比赛结束时间过晚,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已停运,远郊区球迷难以回家,甚至有外省球迷。在路面交通方面,驾车方向不同,及其容易造成堵车现象

3.交通不通畅,人流聚集在街上,情绪激动地球迷会发生对骂、打架、砸外地车的行为,造成财产的损失,严重会扰乱社会秩序。以及部分球迷的素质不高,不服从交通协管,在路上随意穿行,不利于交通通畅。

(二)建议

1.交通管理部门在比赛期间延长地铁及公交的末班车时间。方便路远球迷回家。模仿早晚高峰限流措施,增加地铁以及公交车的数量,方便球迷通行,并延长末班时间。比赛一般在九点半结束,将地铁延长到11点左右。

2.俱乐部出资设立专门有经验的交通管理人员,对于球迷进场和出场进行积极有效疏导。

3.加强对人民的素质教育。在行驶时按秩序开车,不抢道不插队,有序行驶,遵守交通协管、警察的指挥,遵守交通规则。为行人开辟专道供其行走,规范秩序,不可穿越机动车通道。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和相关马拉松赛产业链越来越成熟,马拉松赛作为大众主导型、参与型、互动型体育赛事,它促进体育产业、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尽管城市马拉松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日趋明显。当前诸多城市马拉松赛事存在赛事组织与管理混乱、赛事综合效益研究不明晰、赛事举办目标模糊、软硬件设施滞后性凸显等问题。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重视和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带来的综合效益、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运行,不但可以形成体育赛事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发展为“体育强国”的发展策略,而且可以为我国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途经和方式。

二、城市马拉松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现状

(一)从全民健身的国家政策视角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指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系统文化时代的必然选择,是对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的认同,是“新常态”的必然选择。面对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转变观念认识;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方法;转变管理方式;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依法治体,推进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函待解决的是全民健身公平。全民健身公平是指政府在公平价值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显而易见。邬凤研究指出全民健身运动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全民健身为体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促进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全民健身的需求促使了体育产业的创新及多元化发展等。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从大型体育赛事效益与管理运行研究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双向推动,成为一种时展的必然。胡乔,陶玉流等学者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竞争力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经济实力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国际化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效益研究应涉及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等研究。

(三)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研究

韦霞,张俊斌指出城市马拉松赛事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名片,是融竞技与全民健身为一体的城市节日。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2011年为22场,2012年为33场,2013年为39场,2014年为53场,2015年达到120场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群众对体育的消费,已经从产品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和参与互动型转变,参与和互动是群众喜欢的形式,因此参与门槛低、参与度高、互动性好、体验系数强的马拉松赛成为越来越多的群众追逐的目标。

三、城市马拉松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前景探析

城市马拉松赛事的逐渐增多是一种城市市民的自觉行为,是一种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现象,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这种社会行为,建立合理的运行模式,使这项运动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一)研究马拉松赛事与全民健身的战略目标趋同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诸多利好,基于全民健身把公共参与作为主要目标,研究和分析马拉松赛举办与全民健身目标的契合度,从而促进全民健身、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使马拉松赛成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主要实施路径之一,这是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体育赛事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在发展中以城市为区域特征的竞争优势表现得愈加明显,城市马拉松赛举办对城市(区域)的影响并促进该城市(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探讨城市(区域)马拉松赛事机制,分析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区域)的契合度,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结果变量。2、未来的研究可以将马拉松赛事举办影响城市的发展过程上升为: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如何发挥作用的高度。3、从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对该城市(区域)的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通过带动体育产业发展、树立城市形象和提升政府能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养与塑造城市品牌,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等方面研究。

(三)系统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的综合效益

对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的综合效益研究可以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系统研究:社会效益研究、经济效益研究、文化效益研究。社会效益方面,从社会治安、公众权利、公众健康、生活环境、休闲娱乐等方面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效益进行多维、深层的剖析:1、从实现全民健身公平,保障公民平等的体育权利视角探究,使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能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2、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视角,并有效选择一种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探究,使公共体育服务模式选择与城市马拉松赛资源互补并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3、从社会运行角度: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控制方向研究,探究满足各种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参与主流体育的诉求。经济效益方面,可以1、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为地区和城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2、随着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和相关马拉松赛产业链的成熟,探究马拉松赛如何促进、如何更好促进体育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3、探究城市马拉松赛宣传城市、打造城市名片创新发展的路径。文化效益方面,可以研究1、基于当前体育消费从产品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和参与互动型转变,对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提高生活质量和居民满意度的探究;2、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文化融合性,并促进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的探究。

(四)全面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运行

城市马拉松赛赛事发展迅速,但缺乏相应理论赛事管理经验,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管理研究涉及以下三个方向。

第一,探讨马拉松赛运行模式。城市马拉松赛事运动的模式应该是:政府指导、社会主导、市民参与的市场与社会合作共同推进的模式,这里需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出台政策,指导规范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有序发展和渐进推进。杜绝为市场利益牺牲赛事秩序,牺牲社会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做法。对马拉松赛事的市场与社会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第二,急需更多高水平理论研究来建立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指标体系。

第三,进一步研究对城市马拉松赛事安全预警机制。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既是城市社会和谐的安全阀,也是社会问题爆发的引线或场所。因此必须建立城市马拉松赛事预警机制。这一机制包括赛前安全检测,安全预设,赛事管理审查;赛中突发事件预先处置与应急防范体系构建;赛后应急处置等问题。(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国永.机遇和挑战: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1-6.

[2]刘国永.全面深化群众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5,08:3-7+51.

篇(5)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1-0078-05

Abstract:

Literature and surveys we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hinese sports volunteers to take part in sports service motivation, volunteers to take part in sports events expected incentive system, as well as volunteers to participate in events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s of relevance, then the sports volunteers the management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t is found that sports participation motivated volunteers from strong to weak order for the purpose of factors, interperson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in the traditional motive weakest. Sports volunteers expectations for external financial incentive compensation, followed by the by-laws, non-financial rewards, and the lowest is in it is paid. Related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Key words: sports events volunteers; motivation; incentive systems

志愿服务者以不领报酬的方式,奉献其时间,精力和金钱,替政府输送公共服务,为的是什么?这涉及到志愿服务者的动机,所谓动机是一个人的期望和意愿来达成特定的目标和结果[1]。而投入志愿服务的工作,虽然并非期待得到薪资与晋升机会,但有研究显示:志愿服务者并非毫无条件的付出,往往也希望从服务工作中得到报偿,志愿服务者所期待的报偿则依生活背景,生涯发展,个人条件及社会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人想增加人生阅历而参加,高龄人士则为社会回馈而参加志愿服务工作[2]。所预期报偿和实际收获之间的差距会影响志愿者是否继续担任这一工作的意愿。所以志愿服务者需要有更多的精神层面的激励与支持才能是有继续留任的价值。在设计激励系统时需考虑到如何引发志愿服务者的动机,使其有效的完成其工作,来鼓舞志愿服务者的士气,凝聚成员力量,成为志愿者管理刻不容缓的一件要事[3]。

志愿服务者除了个人原有的参与动机外,当进入组织后,激励是影响志愿服务者对工作忠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若能了解志愿者从事服务的动机,并且适时对其动机有所回馈,当志愿者觉得其需求获得相应回应,其行为得到加强可能较愿意继续从事志愿服务[4]。若借引企业的观点,志愿服务者便是内部顾客,唯有内部顾客满意,才能对外部顾客提供更高的服务品质。如何让志愿服务者能自动自发地担负角色职责,能认同组织目标,融入组织之中而且关心组织的问题与需要,并愿意主动采取行动处理,则为重要的管理课题[5]。

1 文献综述

1.1 参与动机

动机最常用的定义是造成行为的原因,也就是任何可以引起个体行动的事物[6]。换言之,动机是行为的原动力。只有了解清楚志愿者动机后,才有可能运用动机需求来促使志愿者投入工作。志愿者参与的动机一直是研究者所热衷的问题,因为志愿者本身并未获取财物的回馈,纯粹是奉献自己心力的工作,而参与的原因莫衷一是。美国志愿行动研究学会前总裁Jon Van Tail 为了了解志愿者的动机,整理了12年志愿行动的文章,发现每篇文章都指出多元化的动机是志愿者参与最通常的形态。比如说有些研究指出志愿者的参与主要是为了与他人产生一种关联或是希望通过志愿者工作可以与他人互动。早期探讨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普遍认为志愿者秉持为善最乐的精神,愿意牺牲奉献,表现出我为人人的价值观而担任志愿服务的工作,主要的动机便是利他的动机使然,后由许多研究证明,并非全部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均是如此,Fischer & Schaffer综合各理论与研究得八种志愿者参与重要动机[7],如表1:

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张俐俐,张茹[8](2009)从“主动参与动机”和“被动参与动机”两方面为切入点,对参与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的服务动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获得成就、自我提升、自我奉献为主的“主动参与动机”在志愿者服务动机中是主要构成因素并起主导作用;景晓娟[9](2010)以北京 2008 年奥运志愿者为例,采用量化研究,对青年志愿者利他动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志愿者的利他动机表现出多层次结构性,以内、外源动机为主模块。志愿者的利他动机指向具有性质积极、内容明确的特点:积极主动地长才干、交朋友、得荣誉和负责任是志愿行为的主要外部驱动力,实现价值、助人为乐、享受兴趣是志愿行为的主要内部动力。

1.2 激励

激励是一种促进、维系、及引导个人行为的驱动力[10]。激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定义激励为主动组织目标努力的意愿,而这种意愿和此种努力是否能满足个人的需求有关,受到激励的员工会努力工作,努力的方向在于达成组织的目标,努力的结果可以得到报酬,进而满足个人的需求。

激励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系统性激励与个别性激励,财务性激励与非财务激励,内兹激励与外附激励等。一般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依酬偿特性的不同,分为内兹激励与外附激励。虽然此分类方法仍有许多争议,尤其是在区分的基础及认知上的差异,但它仍是近年来最常被采用的分类方法。罗宾斯(Robins)将激励制度分成三类[11]:(1)内兹报酬(Intrinsic Rewards):是指员工由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通常是无形的。本因素包含:我希望举办志愿者餐会与对外联谊会;我希望组委会邀请志愿者参加赛事组委会各种庆祝活动;我希望赛事组委会给与志愿者工作所需帮助;我希望工作繁忙时我能得到其他志愿者的协助;我希望组委会提供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我希望能获得赛事组委会公开表演与奖励;(2)外附非财务性报酬(Extrinsic Financial Rewards):财务性报酬是有形的,由管理当局分配,可直接或间接增进员工的财务福利。本因素包括:我希望工作时有相当的自主性;我希望工作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我希望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希望组委会提供体育知识的教育训练;我希望工作能充分发挥才能,并获得成就感;(3)外附财务性报酬(Extrinsis Non-financial Rewards):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并不是指提升员工的所得水准,而是改善员工的工作品质,使员工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好。本因素包含: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餐费;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车马费;我希望组委会给志愿者办理意外事故保险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是深圳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本研究将体育赛事志愿者定义为:在体育赛事的筹备及举办过程中,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全力完成组委会分配的各项任务的人。其内在涵义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一定的组织进行活动;第二,其行为既包含不受任何强制的自愿行为同时也包含政府组织的参与行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于在组委会的组织框架中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不包括任何自发的、个人的行为。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实施,志愿者参与动机所采用的问卷是Farrell. J. M; Johnston,M.E和Twynam. G. D修正的《特别比赛项目志愿者动机量表》(Special Event Volunteer Motivation Scale,SEVMS)。激励制度所采用的问卷是参考Hackman & Oldham职工作诊断量表(Job Diagnostic Survey,JDS),再针对体育赛事志愿者工作情况做部分修改。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25份,回收率92.85%,其中有效问卷318份,占发出问卷总数的90.86%。

3 结果与分析

3.1 志愿者参与动机

通过因子分析,本研究得出的体育赛事志愿者参与动机主要有以下5类:目的因素、人际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家族传统。通过比较各因素的均值,发现目的因素是调查对象最为重要的动机。

3.2 志愿者的激励

从表5激励制度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体育志愿者最渴望的激励制度是“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餐费”(M=4.02),“我希望工作能充分发挥才能,并获得成就感”(M=4.01);而体育志愿者最不希望的激励制度是“我希望组委会推荐参加各级政府单位举办的表演活动”(M=3.72),“我希望组委会提供体育知识的教育培训”(M=3.77)。

表6激励制度的排序则显示,所有激励制度中,体育志愿者最希望得到的还是外附财务性报酬,其次是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内兹报酬。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本研究根据激励三分法,将激励制度分为内兹报酬、外附财务性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三个层面。研究结果证明,体育赛事志愿者对组织能提供外部财务性报酬的认同最高(M=3.98),其次是外附非财务性报酬(M=3.91),而最低的是内兹报酬(M=3.83)。其中,赛事志愿者认同最高的是“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餐费”,说明在以年轻基本无收入为主的赛事志愿者中,还是希望赛事组委会能提供一定的物质援助的,这是赛事举办方在以后志愿者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而希望工作能充分发挥才能,并获得成就感,希望从事志愿服务时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制度、主管及其他志愿者的协助等外附非财务性报酬让志愿服务的工作变得更好,也是志愿者认同度较高的。

可以发现,吸引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必须使他们工作上得到协助和工作表现与成就,此外应提供教育训练及联谊活动,以激励其持续参与。本研究发现赛事志愿者在内兹报酬的题目中,其反应分数最低,显示志愿者并非高度认同组织所提供的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综上所述,赛事志愿者希望组委会能保证一定的物质报酬(餐费、车马费等),而且有好的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比内兹要来的殷切。

3.3 志愿者参与动机与激励制度相关分析

表7表明:目的因素与激励制度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成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都成低度正相关;人际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存在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社会影响因素与内兹报酬成低度正相关,与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有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存在负相关;个人因素与内兹报酬存在低度相关,与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存在负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家族传统因素与内兹报酬存在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存在低度正相关,与外附非财务性报酬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由强到弱依次为目的性因素、人际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家族传统因素方面的动机最弱。

(2)体育赛事志愿者最期望得到外部财务性报酬的激励,其次是外附非财务性报酬,而最低的是内兹报酬。赛事志愿者希望组委会能保证一定的物质报酬,而且有好的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比内兹要来的殷切。

(3)就各类参与动机与激励制度的相关性而言,目的因素与激励制度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外附财务性报酬都成显著性相关;人际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存在显著性相关;社会影响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有显著性相关;个人因素与内兹报酬存在显著性相关;家族传统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财务性报酬存在显著性相关。

4.2 建议

4.2.1 工作考核体系是重点也是难点

许多赛事的志愿者服务出现问题,并不是没有制度和目标,而是缺少严格的考评制度和手段。尽管目前很多体育运动相关组织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但实际上,责任并没有真正分解、量化为每个志愿者的责任,缺少明确的、量化的、可操作的志愿者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任务完成与否无所谓,这种制度产生不了激励作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调动。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体系,将目标全面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做到体育赛事志愿者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工作有目标、事事处于受控状态,考核要具体到每一个志愿者或每一个工作环节,这是十分必要的。

4.2.2 报酬激励与负激励的使用

虽然体育赛事志愿者是不计报酬的,但是物质报酬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激励工具,对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起着关键作用。管理者在设计激励制度时,应充分发挥有关津贴、奖励、实物等物质报酬的不可替代的功效。虽然志愿者具有自愿性和不计报酬的特点,但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在注重非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该不忘志愿者的报酬心理。但是要注意使用,以避免偏离志愿者的本质。

同样,还要注意批评惩戒激励,也称负激励,即对违犯志愿者行为规范的志愿者给予批评、惩戒。包括口头批评、责令检讨、记过、罚款等。通过负激励,促使犯错误的志愿者悔过自新,同时激励未犯的志愿者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注意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

参考文献:

[1] 保罗•杰•伊尔斯利.志愿者教育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2] 韩淼.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

[3] 赵曼,陈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 萧鸣政.对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系统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4(6),16.

[5] 丁元竹,江凤清著.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 萧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Strigas.A.D.,Jackson Jr.& E.N.Motivation volunteers to serve and succeed:design and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that explores demographics and motivation factors in sport volunteerism.[J].International sports journal,2003,7(1):111.

[8] 张俐俐,张茹. 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服务动机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29.

篇(6)

关键词 赛事组合 竞技水平 网球

一、概念界定

(一)竞技体育赛事

田麦久将竞技体育定义为: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赛事”释义为:“一种提供竞技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具有项目管理特征、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能够产生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据此释义,竞技体育赛事是在遵守运动规则的前提下,以运动员和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能力对抗为主,进行一系列围绕竞赛的活动。

(二)赛事组合

组合包括组成要素和组合形式,不同的组合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赛事组合是不同的赛事结合到一起构成的有机整体,包含单个赛事,即赛类和赛次,同时包含赛事间的相互联系。赛事组合可以看作是不同赛事构成的有机体,即赛事种类、次数以及单个赛事间的联系方式的集合。

二、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现状

(一)竞技网球运动开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网球运动员开始在世界崭露头角,但我国网球运动仍存在较大问题,如后备人才断层、男女运动员竞技水平失衡、整体竞技实力较低等。

1997年ATP巡回赛上海站,是我国网球赛事的起点,中国网球公开赛从2004年至今逐渐走向成熟,随后武汉网球公开赛举办,我国职业网球赛事不断壮大。同时我国还举办125K、50K、25K等级别比赛以及U12、U14、U16等青少年排名赛。

(二)世界范围内网球运动的发展

在国际范围内,网球是世界上第二大球类运动。国际网球赛事体系逐步形成以积分为基础、以奖金为纽带、以大满贯赛为塔尖、以巡回赛为塔基和ATP、WTA各级赛事为塔腰身,层次分明、结构稳定的金字塔形赛事体系。它涵盖从初级水平到世界顶尖的每一项比赛,为运动员提供不同级别赛事。

三、网球赛事组合

(一)我国网球赛事组合现状

我国的网球赛事是由上海大师赛、中国网球公开赛、武汉WTA超五巡回赛等赛事领衔,配以50K、25K、F1、F2、F3、ITF青少年巡回赛;规模上,2014年共举办94站比赛;从赛类上我国网球赛事涉及到ITF、ATP、WTA的各单类赛,中国承办ITF赛事占总数的2%;承办ATP赛事6-7项;我国自2011年承办WTA赛事一直为两项;从赛事层次上,我国目前有不同级别的网球赛事,有不同站点的挑战赛、成年、青少年各级别赛。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网球赛事种类少,赛事梯度不连贯。

(二)单一赛事的功能

单项赛事是检验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重要途径;比赛促进运动员心理和临场发挥水平提高;赛事可寻找运动项目技术发展趋势;赛事是训练过程的导向标,在赛事中出现的问题或展现的新形势为日后的训练提供标杆;单一赛事使体育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

(三)赛事组合的关联力

赛事组合作为有机的组织系统,其组合效应不只是单一赛事的简单累加,组合赛事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组合效应研究的关键是探究这些联系。根据《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将赛事关联形式分为序位制、积分制、席位制,对应的关联力分别为竞技源动力、竞技促进力、竞技目标趋向力。

三大网球组织的赛事体系中,都有各自积分排名体系,就是为了通过对不同赛事积分价值配重,从而对单个赛事进行等级划分,促进运动员不断进取;部分顶级赛事采用席位制,它能增加单个赛事之间的联系,使不同赛事组成一个系统,展现赛事整体功能。席位制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能够使赛事之间形成典型周期,帮助运动员确立明确的竞技目标。

(四)赛事组合功能

赛事组合功能是通过单个赛事的合理集合发挥整体优势,将赛事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赛事组合的主要功能有:1.资源整合功能,即将各单项赛事的功能联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扩大赛事的影响力;2.通过合理的赛事组合可以更为系统、有效的进行体育训练,使训练各阶段连续,不断提高竞技水平;3.合理的赛事组合有利于国家对运动员的持续培养,使后备人才无缝衔接。

四、目前我国网球竞技体育赛事出现的问题

(一)赛事种类较少,供不应求

我国,网球竞赛场地除了一站ATPChallenger为土地以外,其他全部为硬地。中国网球选手身材矮小、重心低、移动快的特征适合草地比赛,赛事种类少,影响国内球员参赛时机和竞赛水平。

(二)组合结构断层,赛事关联度低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过早进行专业化训练,由于参赛环境、机会的限制导致竞技水平发展与年龄增长不能成正比。我国在不同级别的体育赛事中存在问题,且赛事的关联度明显低于国际性网球赛事的关联度,不利于运动员的长期培养。

五、结论

近年我国网球赛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国际网球赛事而言,我国网球赛事种类少、赛事组合体系不完整、赛事功能挖掘不充分等问题突出。我国网球赛事的举办应分层发展,赛事既要满足运动员的参赛需求,又要满足网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需求,更要着眼于网球运动的推广,充分发挥赛事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7)

一、大型综合型体育场馆非赛事期间辐射效应的分析

1.大型综合型体育场馆非赛事期间对经济更新的影响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提出。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J·R·Boudville)将佩鲁的增长极概念从经济空间转向了地理空间,并发展出了“区域发展极”理论。他认为增长极可以是区域中的推进型产业复合体,投资于这样的增长中心可以促进增长由中心向周围扩散[1]。

增长极理论对于研究大型体育馆的辐射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型综合型体育场馆功能复杂,能满足大型赛事的需要也能为人们提供日常体育锻炼的场地,它的配置具有明显的稀缺性特点,具备成为区域发展极的条件。依据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推进型企业是形成增长极的主要原因,许多大型赛事结束后,都会形成一个公司管理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这些公司规模大,员工多,固定资产数额巨大,并且具有创新性,往往能形成推进型企业。这些推进型企业作为区域内的增长极,能够吸引稀缺资源,逐步完善周边的商业配套,形成城市中央体育区(CSD)。

城市中央体育区是拥有体育、商业、居住三大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中心。北京的工人体育场始建于1961年,现在这里已经集中了北京最密集的个性餐厅,有着著名的酒吧一条街。广州的天河体育场于1987年建成,聚集了时代广场、中泰百盛等大型商贸中心。这两个体育场作为城市中央体育区的发源地,集中了优势资源,拉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

2.大型综合型体育场馆非赛事期间对环境更新的影响

大型综合型体育场馆作为一个区域增长极能够吸引投资,为该地区注入新的活力。许多决策者在体育场馆选址时考虑了体育场馆对环境更新的影响,将体育场建于城市中的衰落地区或者未开发地区。一方面配套公园、绿地能迅速提高场馆所在地的环境水平,另一方面体育场馆这一优质资源会源源不断的吸引投资,使该地区的环境不断更新。

斯特拉特福曾经是支撑伦敦经济发展的工业区,几百年之后这里已经萧条破败,75%以上的土壤遭受了汽油、石油以及重金属的深度污染,废弃多年的水道也污浊不堪,然而这里被选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奥运园址之后,6000棵树木、超过30万株湿地植物被移植到整个奥运园,当地居民享受到了大片绿地和各类体育设施及工作场所,整个伦敦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3.大型综合型体育场馆非赛事期间对社会更新的影响

大型综合型体育场馆在非赛事期间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其周围的整个商区也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培养健康的心态,社区通过组织体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水平,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城市的社会更新。

体育场是一座城市的减压阀和公众宣泄情绪的场所,在体育场运动,狂欢中释放的力可以降低压力,通过比赛或观看比赛可以安全地释放人类的攻击和暴力本能,从而降低城市的犯罪率,运动还可以改善青少年酗酒和吸烟的现象。汉城奥运会期间,韩国的犯罪率降到了历史最低,巴西也通过兴建体育场来降低社会的犯罪率。体育场作为承载体育运动的场所能够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姿态,兴建体育场是促进社会更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大型综合型体育场馆赛事期间辐射效应的分析

1.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城市承办体育赛事,不仅要有合格的体育场馆,更要有能满足赛事需要的基础设施。赛事期间大量游客的进入势必增加交通的压力,许多奥运场馆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地区,主办城市通过建设覆盖奥运场馆的交通网络推动了城市交通运输的建设。每届奥运会的交通运输投资都占到总投资的相当一部分比例,北京奥运会的交通运输投资占总投资比例达到了36%,汉城奥运会的交通运输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甚至接近百分之60%。为奥运会建设的体育场馆、广播中心等设施在奥运结束后也将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继续发挥作用[2]。

2.拉动旅游业的发展

体育赛事的举行能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比赛,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观看比赛的游客不仅为举办地带来比赛门票的收入,还会拉动当地餐饮、酒店、零售业以及周围旅游景点的收入。

3.增加就业岗位

体育赛事能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有与比赛直接相关的组织岗位和维护岗位,也有服务于比赛的金融、通信、广告、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部门。据北京统计局分析,中国承办奥运会创造了约150万个就业岗位,而在伦敦奥运会的带动下,2012年第二季度英国的失业率降到了9个月以来的最低值。

4.带动房地产的升值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当地的楼市经济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比赛结束后,当初为举办比赛而兴建的配套如公园、地铁、商场等便利的设施会令大量购房者趋之若鹜,而这一现象也会令该地的楼市在比赛前一段时间和比赛后一段时间内持续火热。

篇(8)

1关于体育营销的文献综述

1.1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

参考文献

[1]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篇(9)

1 关于体育营销的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 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 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 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 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 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 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 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 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 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 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 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 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 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

参考文献

[1] 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 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 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篇(10)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资源 职工体育

一、 研究背景综述

国外大学的发展属于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学校与社区的体育设施相互开放。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种国有体育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工会具有“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义务。在我国高校体育资源服务职工体育是新兴的研究课题。

二、 浙西高校体育资源现状

(一) 浙西高校体育资源状况和管理机制

经调查统计,该本科学校运动场总面积达到53885.3m2,生均达到了11.15m2/人,高职院校运动场总面积4833.2m2,生均达到了9.23m2/人。两所高校高级职称较少,中级职称较多。本科学校体育教师中具有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13人,一级裁判员4人,具有教练员等级证书的11人。本科院校网球教练员现任当地大型企业的职工网球训练工作,健身教练员对地方健身健美运动员进行训练。两所高校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公体部具体负责体育事务管理,承接各类赛事。公体部负责对外出租场馆、承办赛事,学校在这过程中收取一定的费用。

(二)浙西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情况

表1 浙西高校服务社会情况表

类型 专项赛事(次) 单位运动会(次) 社会培训(次) 单位教练员(人) 场馆出租(天/年)

本科 4 10 18 7 360

高职 3 9 2 2 90

总计 7 19 20 9 315

从表1可以看出,本科学校在师资、场馆以及资源的管理方面更占优势。

三、 浙西单位体育资源和体制管理状况研究

(一)浙西单位体育资源状况

表2 浙西单位体育资源状况表

在职人数(人) 平均年龄(岁) 场馆数(个) 室内面积(m2) 室外面积(m2) 器材价值(万)

国有企业 1283.23±1346.56048 40.8750±3.31393 5.25±1.48805 1559.875±1165.55498 1519.125±1165.55498 23.6250±13.21187

外(合)资企业 923.94±1023.45883 36.2383±2.34999 2.28±1.94993 284.245±193.55443 392.885±199.44332 6.28350±2.59654

私营企业 25.23±16.85923 35.8847±1.48933 0.48±0.19443 20.849±16.99575 23.485±20.4890 1.4520±0.73932

事业单位 482.33±343.56265 40.90±3.28493 1.23±0.94332 45.628±35.85544 60.878±49.57886 8.7567±3.86677

国家行政机关 82.08±72.87464 42.75±4.24844 1.59±0.84324 43.789±33.64223 42.875±38.08765 6.2568±3.85212

政府 283.10±128.34556 41.48±3.45933 2.38±1.83349 53.719±42.85333 18.746±10.63434 3.8558±2.85577

从表2可以看出,浙西地区国有企业在体育资源拥有量上占有较大优势,私营企业最少。

(二)浙西职工体育开展状况

本研究对所调查的单位随机抽取了234名在职员工进行了体育锻炼情况的问卷调查。员工体育锻炼情况如表3。

表3 职工体育锻炼状况调查表

人数 锻炼意识 锻炼状况 体质状况

国有企业 45 0.78 0.44 0.49

外(合)资企业 38 0.65 0.08 0.39

私营企业 35 0.71 0.06 0.34

事业单位 43 0.70 0.35 0.53

国家行政机关 41 0.68 0.29 0.49

政府 32 0.72 0.25 0.47

总计 234 0.70 0.26 0.46

该问卷从人们的锻炼意识、锻炼状况、和体质状况三个维度进行调查。从锻炼状况来看,中外资和私营企业的锻炼状况明显低于其他类型单位,国有企业分数最高。

(三)浙西单位体育体制管理状况

单位的体育管理体制主要以工会管理为主,部分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宏观上,由省总工会统筹管理。95%的单位都设有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而职工的体育活动管理方式主要以单位工会部门和单位体育协会为主,83%的单位是由工会管理,只有12%的单位是由单位体育协会管理,12%的单位设有社团组织。

四、 浙西体育职能部门体育管理状况研究

近两年,该地区承办了地方和全省、全国特色体育赛事,非奥体育项目发展迅速,而主流体育项目发展滞后。体育局与高校联合办学,设立培训机构,具有培训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体育局管理基本上沿用了党政干部管理模式。市体育局设立两个职能处室,综合处负责综合协调局机关的各项工作,业务处负责具体的体育事务。同时,各区县体育局由市体育局统一管理。

五、高效体育资源服务于职工体育发展建议

(一)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借鉴发达地区发展模式。

(二)突出高校体育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

(三)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严格对体育经营进行管理。

(四)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自身,都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衢州学院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122397。

参考文献:

[1] 鞠成军,廉俊颖,张孔军,董官清.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3.10(2):140-142.

[2] 曹可强.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策略[J].体育学刊.2004.11(2):86-87.

上一篇: 环保监理规范 下一篇: 初中政治教学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