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8 16:12: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篇(1)

在知识经济日渐发展强大的21世纪,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把几个方面综合起来,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理所当然的被人们高度重视。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音乐在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还有净化心灵和教育等美育的功能。音乐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适应社会能力的社会素质,并提高了人的品德修养,对人的审美评价与鉴别力、表现力、想象力、认识学习能力、创造力、协调能力与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起到其他智力因素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一个人综合素质,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音乐教育通过培养个体思维能力、社会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等方面,提高个体的素质,从而达到当前形势下的“育人”的目的,也即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并有效的影响着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使实施素质教育迈开了重要一步。但在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同时,很多问题也日渐显露,使我们在对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推进作用不得不进行反思与改进。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问题

(一)开设特色班

学校、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是做好培养每一名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只热心于做 “选尖培优”,集中开办音乐特色班。上课按“尖子”“苗子”的层次施教,以期能多选送几个考入音乐院校,而漠视了多数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偏离了基础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二)轻视音乐教育的作用

从教学方法和设施方面来说,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没有明确音乐教学目标要求;不按国家规定开设音乐课程,不上足音乐课,或者课程表标上音乐课,实际上是改上其他课程。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资料几乎是零,音乐教育设备奇缺;音乐师资匾乏,有音乐教研组的并不多见,而校长或上级教育行政领导对此却往往熟视无睹。

(三)一味追求竞赛获奖

一些部门为显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举办一些和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多大关系的竞赛,学校缺乏正常的活动训练,临赛抱佛脚,早、中、晚练,节假不休,甚至影响上课也不在乎,以求通过少数参赛学生为学校撑门面,给自己争名声。过分追求获奖名次反而伤害了音乐教育本身。偏离了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面对音乐教育存在于素质教育中的不同问题,如何做到音乐教育满足社会需求,正确与学校教育结合,并通过音乐教育手段提高个人素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以上情况不禁要探究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方法。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创新

在正确地把握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音乐教育的创新,从而更加有力的促进素质教育。而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是教师、学生、社会氛围的综合体,是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产物,必须综合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将音乐教育推上更高的台阶。

在协调音乐教育教师、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主要运用因材施教方法,针对层次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材、运用多样的教法和教学手段、并加强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等方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应首先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要让学生摆脱被动的接受学习,使之转变为自主式学习、创造式学习,关键问题是要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和情感体验,也要给学生创造很好的活动空间。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强化现代教育意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尝试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走出一条音乐素质教育的新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音乐素质教育的体系,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触及人们心灵的教育。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对塑造高尚的人格,陶冶美好的心灵,提高全民族的修养和素质具有强大的渗透作用和推动能力,人们在音乐活动的熏陶和感召下认识美、创造美,陶冶情操,使精神得到升华,以达到完美崇高的境界,音乐对人的智力发挥,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方面都有帮助,这就肯定了音乐教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在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方面具有的特殊能力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关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任务与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努力,才有可能达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完美结合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2)

教育现代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扫描仪等多种信息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也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板书、教材、讲解构成,学生对知识的领会要通过死记硬背和重复的练习来达成。而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特点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生的学习保持在表层的学习上,没有进一步素质能力的升华。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因此说,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一座桥梁。语文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工具。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只有提高教学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现代化教学素养。对信息技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比如,会计算机操作,能从网络下载资源,会图像处理,使用音频资源进行文字处理,文档、表格制作等。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的信息化观念,加强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具有危机意识,善于捕获新的信息等。

二、教学过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是五育之首。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把德育贯穿在教学中,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让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文以载道”,寓德育于知识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包括有:

1.思想政治教育。同志曾明确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语文教师应利用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鲁迅的文章和写作时的革命背景,《药》《拿来主义》等,又如,《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让学生从英雄身上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审美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新生事物和理念给我们带来冲击,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辨别能力不高,思维不太成熟,很容易受到影响。教育要教给学生真、善、美、假恶、丑,让学生有正确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纳入教学范畴。心理素质的高低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受挫力、自信心等。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启发作用。比如,“锲而不舍”“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学生,学习过程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谦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终身化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将教育扩展到任何一个人生阶段,要求每个人都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指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指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充分发展的权利;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终身化和教育民主化的产物,是指教育在让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激发自身全部潜能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征。语文素质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中,实施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做到基本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统一。

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62-02

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家政策的提出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同时对工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从事中职教育的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受生源质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都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将这些被大学、高中、初中淘汰的青年人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这给中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实习教学作为中职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其教学过程师生接触的时间更多,能够相互了解,这就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习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习中更应加强素质教育。下面本文就在实习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在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教学在总体上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不高。(2)不良习惯多。大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能力差。(3)不能积极主动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动力。(4)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较差。(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消极情绪,认为学生素质低、学习不积极主动,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自身的工作情绪。面对中职实习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积极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职学校实习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

1.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中职学校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其心智偏低、行为习惯较差的情况下,营造发展能力的环境,结合社会实践,通过教育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职业人才。

2.中职学校实习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专业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那么,中职学校实习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指的又是什么呢?文化基础理论知识方面:(1)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理论知识;(2)具有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能力;(3)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思想品德方面:(1)有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2)有刻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技能素质方面:(1)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操作;(2)在“一技之长”的基础上练就“一专多能”。

三、在中职实习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在中职实习教学中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那么,如何在中职实习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1.“以人为本”,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在中职教育实习教学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授内容进行研究、加工,使课程讲得恰到好处,能在总体上符合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在教学管理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方式,使同学们觉得实习教学是有意义的。

2.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高低,教师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德和才两部分。首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中职学生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职业素养的技术工人的重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者,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其次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必须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技能操作。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时候一定要精通专业知识,掌握所授专业的内容,懂得本门课程的发展趋势,融会贯通,灵活驾驭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课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及情感,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方式进行观察和调整,保证自己全心投入学习;在学习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查、评价和改正。(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应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挫败感,所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发挥潜能,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利用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引导,肯定他们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树立他们的自信意识。(5)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实习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就是要让他们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社会道德规范,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形成良好的品德。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明辨是非,修身养德,自觉进行自我约束和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素质教育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坚持严格要求与互相尊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依赖、鼓舞与激动的内心情感而产生共鸣、亲切感和信任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将教诲转化为行动,实现教师的期望。从教师的角度看,只有取得学生的信任,他所传授的知识与道理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5.分类要求,加强学法指导,确保“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实习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S布卢姆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努力为班内所有的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因此,在实习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操作水平,强调理论结合实践,以人为本,关爱每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只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规、爱岗敬业、提高专业技能的意识;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知识、技能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

1.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老师都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仪式教育的内涵、功能,以及实施仪式教育的重要意义。许多学生和教师认为,仪式教育只是走过场,仪式教育的实施既不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不能直接锻炼学生的能力,仪式一结束,学生又回归原始状态,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仪式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使仪式教育长期以来受不到足够的重视。

2.课程安排不合理,方案设计不严谨

在仪式教育的安排与设计上,首先,大多学校的仪式教育次数较少,在学校课程设置上更是多以学科分类设课,仪式教育课程安排较少,使仪式教育渐显淡化其作用与功能的不利趋势;其次,实践者由于态度等存在一定的问题,忽视仪式教育实施方案的设计与制定,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色彩浓厚,没有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阶段性特点,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制定的仪式教育实施方案可实施性不强或者实际意义不大,设计不严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仪式教育的实施与教育效果。

3.内容传统单一,过程流于形式

仪式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的内容主题丰富多样,主要有安全纪律等方面的意识教育,志愿公益方面的奉献教育,综合素质训练方面的教育,以及宣誓仪式一类的教育等。而从全国来看,各地在开展仪式教育时大都偏重于单纯地举行宣誓仪式[2],对于公益志愿服务教育和综合素质训练教育等方面涉及的并不多,或者内容题材案例陈旧,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另外,组织开展往往追求形式,没有创新性,忽视采用的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和教育规律,忽视对驾驭对象的研究和教育突破点的选择,活动模式基本雷同[2],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4.学生参与率低,实施效果不明显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仪式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实施的实际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普及面也不够广,学生的参与率低是其直接体现。仪式教育主要是群体参加的具有特殊时间和空间要求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内容推进的教育活动[3],但不少学校的仪式教育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单纯地认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和参加仪式活动与紧张的学习时间有冲突,不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组织活动,出现了学生个体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的现象,使仪式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

二、仪式教育实施的阻抗因素分析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仪式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遭到诸如传统文化、社会现实、教育实践、个体差异、形式化[3]等方面的阻碍。以下是笔者对当前仪式教育实施的阻抗因素所进行的分析。

1.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方面,传统的“礼”文化使得人们只看到了仪式教育中的“礼”元素,单纯地认为仪式教育只是一种“礼”的再现,起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很难将其与当代素质教育理念相联系,更不用说将仪式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有效对话与融合了。这是导致仪式教育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应试教育办学思想和方式的惯性仍然存在。“能否考上大学是可以衡量的刚性标准”[2],目前在我国各地不同程度地追求升学率、“分数挂帅”的教育环境中,大多学校认为,应该以系统理论提高为主,形成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仪式教育被应试教育的大流所淹没,其实践性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2.宣传动员力度不够

学校仪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的现象。直接原因则是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未对教育对象做充分的动员工作,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引起学生们的高度重视和强烈的期待;不能让学生认识到仪式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参与了也很难体验到个体角色和位置的存在性,更不能通过群体参与促进个体意义、价值的发现,所以,宣传动员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仪式教育实施的效果。

3.师资力量的匮乏

大多学校的仪式教育实施受阻,很大程度上不是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动员,而是在客观条件上达不到实施仪式教育的要求,没有实施仪式教育的良好环境,如经费不足、人手不够等原因。其中,仪式教育实施的主要阻抗因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的匮乏。为数较多的学校没有负责实施仪式教育的教师,已有的教师缺少与实际接触的机会,教学科研任务重,没有精力再花大量时间设计仪式教育方案和组织实施相关活动,所以出现盲目应付教育任务、使仪式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

4.组织实施能力欠佳

大多仪式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者,从未接受过相关的仪式教育培训,面对仪式教育任务和机会,不知如何组织开展,且组织开展的质量有待大大提高,直接影响着实施效果和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5.相关机制不完善

从仪式教育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实施过程再到实施效果评价等各个环节,激励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以及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基本上处于混乱状态,这些相关机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和结构,这是仪式教育实施存在问题与不足的根本原因,只有尽快完善这些机制,才能使仪式教育的实践取得显著性效果。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仪式教育的实践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仪式教育实施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仪式教育活动应以师生为主体,以价值观为核心,以学校文化为特色,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使学生在仪式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规划,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1]。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探索并促进仪式教育的有效实践。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仪式教育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仪式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转变传统的不合理教育观念,努力通过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首先,仪式教育的策划者、组织与实施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仪式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仪式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有效的仪式教育活动涉及到集体记忆、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涉及到个体的文化及修养[1]。仪式作为情绪的、直观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有着特殊的意义。只有认识到了仪式教育的真正内涵和特殊意义,才能从观念上高度重视仪式教育并开展有效的仪式教育活动。其次,学校的领导者和仪式教育的组织实施者还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仪式教育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体验、认真感悟的教育元素与作用,与时俱进。另外,要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要求,开展仪式教育。

2.面向学生,加大宣传,激发参与兴趣

素质教育的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仪式教育应明确实施对象为全体学生,学生为仪式教育活动的主角,学校团组织和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必须针对仪式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率不高的问题,提出相关实践对策。

第一,仪式教育活动必须对应适宜年龄阶段的学生,且不论是团员还是非团员,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学校在实施仪式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努力提高仪式教育的普及程度,扩大仪式教育的影响辐射范围。第二,仪式教育在避免形式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宣传的作用,动员宣传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教育对象对即将开展的仪式教育活动的认识,以及其参与活动的需求。学校可以借助校内媒体广泛宣传,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口头宣传等宣传形式,激发学生对仪式教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帮助其树立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精心设计,形式多样,丰富创新内容

仪式教育的关键环节即是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环节。实践者不仅要重视方案的设计,更要重视内容与形式的丰富与创新,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践。

第一,进行系统的仪式教育规划,优选方案。在素质教育大方向的指导下,仪式教育也应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要求等。为了避免“假、大、空”,仪式教育实施方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变化精心设计,遵循明确性、规范化、有效性原则,全面系统地策划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目的与意义,以及具体流程、前期准备、注意事项等,这样既便于学生对复杂的仪式教育活动要素的感悟、理解和接受,又能保证仪式教育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达到预期甚至是超预期的教育效果。

第二,仪式教育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单一的仪式教育形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引起他们的注意,再加上仪式教育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化等问题,迫切要求实现形式多样化。如除了宣誓类、讲座类、交流会型以外,还可以尝试实施心理话剧等各种形式的仪式教育,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仪式教育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第三,仪式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实施目标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创新。内容充实而新颖的仪式教育是经过了换位思考,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在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学校应着重抓好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生存技能训练教育等,注重仪式教育的时代特征,做到与时俱进,将个性化与社会化、国际化相融合,不断丰富创新,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成立机构,培养师资,提高组织能力

为了克服仪式教育实施的师资不足、组织实施能力欠佳等阻抗因素,笔者认为,仪式教育活动要想健康、快速、顺利发展,必须成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以保证有人设计策划,有人组织实施。此类机构一方面立足学校,联系家庭和社会,充分整合和利用仪式教育资源,为仪式教育的成功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机构部门间的协调,由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仪式教育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的落实。另外,实践表明,在仪式教育活动中,专业人员的配备十分重要,专业人员的组织实施能力对仪式教育实施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成立的仪式教育组织机构对专业人员进行一定的仪式教育基本功训练,明确仪式教育的目标,充分认识到仪式教育的内涵和实施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训练中逐渐提高活动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在仪式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强调活动的有效性和教育性,帮助他们转变和明确角色,成为仪式教育的实施者、引导者、教育者、研究者;在仪式教育之后,应有量化的考核标准,和较大力度的奖惩措施。

5.监督运行,反馈评价,完善相关机制

第一,制度化保障是仪式教育顺利有效实施的根本性保障,国家和社会应完善仪式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仪式教育纳入到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例如,从建立法定节日考虑,国家可以设立统一的“成人节”,把18岁成人仪式教育纳入法定节日之中[2]。

第二,激励机制形成仪式教育实施的驱动力。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就很难将学生和教师、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仪式教育的实践者应注重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激励参与对象和具体组织执行者。

第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仪式教育实施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起由上级部门监督、学校领导监督、教师家长学生监督和社会监督构成的完整监督体系,才能提高仪式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第四,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仪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仪式教育不是阶段性的活动,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持续性较强的教育活动,为了提高今后仪式教育的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仪式教育实施对象的知情意行各方面、策划组织者的客观评价、领导者的公正考核等几大维度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红.基于仪式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德育创新,2009(11).

[2] 王北生,李中亮.18岁成人仪式教育:进展、问题及改进建议.教育研究,2010(5).

[3] 张志坤.仪式教育审视:教育人类学仪式研究视角.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4] 刘翠,郭立锦,蒋涛涌等.论仪式教育及其现代功能——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仪式教育实施为例.安徽大学学报,2011(1).

篇(5)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做人,使学生在健体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个性化。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的整体素质在素质教育中便具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改善,教师几乎都具备硕、博士学位,应该说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过去的事实告诉我们,仅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只可以培养出专业能力较高的专才,培养不出整体素质较高的人才。要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还需要具备更加优秀的素质。我认为高校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科研素质外,还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在整个教师素质中占主导地位。它包括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强烈的事业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心。

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敬业爱岗精神。教师要用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无数事实证明,身教重于言教,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1],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教师的人格渗透于教师劳动的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使学生终身受益。

2.健康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的素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健康心理教育就成为应有之义,高校教师就是这一教育过程的主导。

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本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没有健康心理状态的教师,就教不出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拥有宽容的心态,克服心理偏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原谅学生的过错,很好地破译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应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也应有正确的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消极影响的方法,绝不将个人的不幸转嫁给学生,将自己的积怨发泄给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事实上的不公也会牵扯到教师。这样,教师更应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始终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永远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每天都快快乐乐。比如我经常会在课间把自己感悟到具有哲理性的东西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当然我也会用一个恰当的角度把自己经历的挫折和面对的困难告诉学生,进而激励学生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提高自己的整体能力才会很好地战胜明天的困难。从学生回馈的信息来看,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理性思维的培养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人文科学和哲学素质

人文科学知识是理工科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方面。可能有人会觉得,对于搞理工科的,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这些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在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上具有指导性意义,是方法论、认识论上的功底,有时还是新思想和创新的源泉。历史上众多的科学家,不仅是本学科的专家,而且是一个“大家”。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如此,他是两弹一星的总设计师,是大科学的战略家和组织家,熟知科学技术总体发展的规律,善于协调各方的关系,能合理地组织安排科学工程的各个环节。

人文知识、哲学思想对搞大科学很重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很重要。在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实验设计和数我就给学生渗透一些哲学思想,让学生知道不仅在做事情时要抓主要矛盾,在科学分析推导中也要抓住主要矛盾。为了加深这种思维理念,我又给学生引申了一个问题:如果让大家给土豆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怎么考虑土豆的成分?很多学生都知道土豆中含有多种成分,感觉到给土豆建立数学模型很难。我提示学生土豆中虽然物质成分很多,但大约70%的成分是水后,很快就有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把土豆的成分看成水,建立统一的数学模型,这其实也是一个矛盾的主要性问题在科学中的应用。这两个问题由简到深,由课内到课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哲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除了要传播专业知识外,同时也要管理好课堂秩序。科学地管理好课堂秩序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面对违纪现象,既不能不管,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严厉地批评,而是应该给学生们灌输一些正确的人生理念,以理服人,让学生明白,老师维护课堂纪律是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让学生知道他们也是“职业运动员”,自觉学习是他们的职业。比如面对众多迟到现象,学生的理由都很充分,夏天因为太热,晚上睡不着;冬天因为太冷,早上起不来。我告诉学生,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结果,那他一定会成功,如果只喜欢找原因,那他就不可能成功。从道理上说服学生,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进而养成按时上课的好习惯。

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术功底是根本,人文修养是灵魂,再加上适当的教学方法来铺垫,专业课程就会含有丰满的人文精神。

4.教学艺术化素质

高校教师必须懂得教育学理论,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应该尽力成为一名教育学专家。否则,就会出现满肚子的知识不知如何教给学生的尴尬局面。

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很多学生都感觉理工科的课程很枯燥,都是一些定理、公式和实验。面对这个问题,我告诉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定理、公式和实验。一首流行歌曲、一件时装大家都会喜欢,因为它美,其实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美,是无法与那些定理、公式和实验相比的。试想,一个定理的发现,一个公式的证明,一个实验的设计,都可能是一个科学家或几个科学家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的成果,甚至是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包含了伟大的智慧、深层次的美,必须用欣赏的眼光、积极的态度来学习。学生都很认同这个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来比拟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让问题简单化。比如在RC电路的暂态分析中,RC电路在换路前处于一种稳态,换路后电路也会趋于另一种稳态,两种稳态之间有一个过渡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换路瞬间就能完成的,因为电容是储能元件,而能量是不能跃变的,这个过渡过程的时间是与时间常数τ(τ=RC)有关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可以举一个学生很熟悉的例子。下课是一种稳态,学生可以自由活动,谈笑风生;上课是另一种稳态,学生安静地听老师讲课,上课铃声一响,教室的学生就会由下课的稳态变成上课的稳态,这两种稳态之间是有一定过渡时间的,当然希望这个时间越短越好,影响这个时间的因素很多(这里认为学生都很自觉),但最主要的是与学生的人数有关。这个例子虽然不是十分恰当,但通过它却很容易让学生明白RC电路过渡过程的问题。其实世界上很多问题从本质层面上看都有相似性,很多复杂的科学问题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比拟,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刻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准备一些“包袱”,设计一些“陷阱”,一节课让学生开心一两次,减轻学生的听课疲劳,延长学生的兴奋时间,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能力。这样,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复杂事物就会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问题的难度,加大感官刺激,从而提高参与程度。

5.创新素质

创新性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是知识经济的灵魂。[2]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3]时任德国总理赫尔佐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反复强调:“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未来市场上的位置,取决于其人才素质和如何有效地推进创新。”[4]目前,我国在整体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创新人才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必须富于创造性,敢于开拓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重复,一年又一年地上课、复习和考试。新世纪的教师,人人都应努力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想“为什么”,把学习和创造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这个定理、这个公式是怎么想出来的,我能否独立想出来?这个定理或公式有什么用处,能否找到新的应用?这个定理和公式有什么缺点,应该怎样改进?引导学生猜想、思考、创新,使整个课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出;鼓励学生发言,鼓励课堂上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也可以留下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分成小组来自行解决,然后将解决答案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难点、收获和体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又可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的正确与错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神圣使命,所以,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在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里,教师接受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知识,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梁诸英.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42.

[2]周远清,季羡林等.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龚花萍,杨选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J].科技广场,2006,(10):77-79.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45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一直以语法为纲,单纯地传授知识进行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在多数教师心中占统治地位,教学不重视听力和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只重视语法,词汇教学,强调“一步到位,意图多获高考分值”。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素质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消极地死记硬背词汇和语法知识,缺乏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索质教育已成为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要谈一些认识:

一、教师要冲破应试教育压力、更新观念

我们必须从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不断改革,牢牢记住英语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才会培养出适应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经济需要,会使用英语的各种人才,还要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许多文章都极具专业性,包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生物、机械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应尽量挤时间自我拓宽或适当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还应学习一些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以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二、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就有了学好英语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利用45分钟的有限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节课生动有趣。为了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手段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如使用挂图、幻灯、录音机、实物、简笔画、身势语等,有条件的还可用多媒体来增强课堂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还可通过教唱英语歌曲,组织学生做游戏,猜迷语,表演对话、小品、快速抢答、师生互问互答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课堂主体意识。课堂上,教师应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如在操练时,可引导只能讲单词的学生说句子,引导能说句子的学生将句子连贯起来,引导能连贯句子的学生复述段落和短文,要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鼓励、表扬他们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不打断学生的思维,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苛求纠正语言错误,使学生具有安全感。此外,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也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唱英语歌曲、办英语报、课外阅读、朗读比赛等,这些活动能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和积极性。

三、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现行中学英语教材课文容量大,课时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困难,因此,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成了当务之急。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法,把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文教学可采用“自学、精讲、巩固、总结”等步骤进行。具体过程可包括先让学生预习,预习时应有所要求,如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把故事的情节列成表,以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对课文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精讲。教师在讲解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避免“一言堂”,要针对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可采用讨论法、答疑法、启发法、设疑法、讲练法等从而使讲解生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步骤完成后,教师可以布置些练习题加以巩固。如:回答问题、复述课文、替换练习、判断正误等。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如课文的体裁、各段的标题句、段落划分、主题思想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易对所学课文先由整体到部分,再到高层次的整体,使学生达到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7)

一、素质教育不能成为一句口号

(一)竞争激烈,学校只顾指标

我国在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人口生育的最高峰后,全国出生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导致各级教育生源的大量下降。中小学入学人数下降,大规模的中小学倒闭合并早已经开始,这种传导机制也会在高校中发酵。

从小学到大学,我国教育的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 ,办学形式也日益多样化。随着教育供给的进一步扩大,受教育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教育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是学校绝对生源的持续下降, 一方面是学校招生的持续递增,两方面的反差将导致生源供需紧张。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学校一方面忙于应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检查与考核,另一方面忙于学校的广告宣传与学生服务口碑的建立,没有精力来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学校来说既要按口号来办,而实际上又很难办。毕竟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并且有成效的。

(二)搞不清什么是素质教育

学校要实行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何为素质教育,很多学校也打出了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却不知道怎么样进行素质教育。认为多开展一些活动,多让学生去玩一玩闹一闹就是素质教育,没有科学的理念和系统的理论做支撑和指导,素质教育要想成功只是一句口号。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的内涵和外延都要以提升和内化学生的有用的素质为前提。而我们许多高校都是一味地强调专业学习,一味地要求学生多搞活动,具体要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么样来开展活动,活动开展的意义都没有明确。最终导致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口号,成为学生搞活动的理由,成为一种形式。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对素质教育理解得不透。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工作计划上和工作会议上会一字一句地强调加强素质教育,这样贯彻中央的做法,是非常好的。但透过他们对学校的实际管理,比如对学校的投资、对学校师生的评价等来看,却发现似乎只是文件上写着素质教育,口头上说一说素质教育,到底素质教育是什么,应该怎么开展,怎么给予鼓励和支持,考核评价体系和指标是什么,他们也并不一定知道。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均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像素质教育一词在他们的口中也不是一次提过,但毕竟没有教育一线的工作经验,没有深刻体会素质教育的真谛,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不能够彻底推行素质教育的这一难题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他需要学生父母、社区等有关人士的理解与参与。没有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素质教育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现在学校之外的人士不支持、不理解素质教育的大有人在,这一队伍非常庞大。

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一)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精英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

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那么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以分解为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并承担起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就是精英教育。

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的努力和精英的引导,承担培养国民和精英的教育就应该是成功的素质教育,因此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精英的培养离不开成功的素质教育。

社会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是因为精英具有常人没有的一些素质或者说他们的综合素质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要想培养精英,就必须使精英具备一定的素质,那么精英的培养就离不开素质教育。

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更需要素质教育,当下,国民的素质急需要素质教育所解决的问题例如:国民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礼仪及交际能力、口头表达及写作能力、组织和执行力、职业规划与开拓能力等等。

(二)社会生产生活效率的提高呼唤素质教育

社会的生产生活效率决定着人类社会幸福与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位居民都希望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可以以此类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人这个要素,这个要素的质量决定了生产生活的效率,人才的质量需要教育,教育的质量离不开素质教育。由此推之,社会生产生活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素质教育。

(三)教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没有素质教育

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以前我们国家实施的是应试教育,但我们国家的教育不能一直这样延续下去,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改良,并将这种改良继承和发扬下去,才会使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走向成功。

只有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得到继承,得到发扬光大,我们的素质教育才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会真正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现在急需要营造一种素质教育的理念氛围,首先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有了理念的支撑引导,有了实践的验证,我想素质教育一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高校教育文化的传承不能没有素质教育,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兼顾素质教育。当然,很多高校也是做得不错的,例如有很多高校将人文素质作为高校发展的重点工程来建设,人文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成功人才

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好的指导思想和理念的教育,只要将素质教育实施得好就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即成功的素质教育。那成功的素质教育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是培养出了成功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也就是人才,这种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也必将为社会所用,不被社会所用的人才也不能称之为人才,因此这种人才一定是成功的。因此,成功的素质教育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出了成功人才。成功的人才可以立足自己的岗位,发挥岗位的作为,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那么素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卓越人才则可以改变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从而大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二)塑造成功素质

篇(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研究学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不仅是通常说的身体素质,即指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素质的教育,而应根据素质教育含义,作广义的理解。中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以有效的体育手段,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施加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这是促使青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和培养体育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4.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篇(9)

实训室是中职学校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必备场所,实训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是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主要手段,是完成教学大纲,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主要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电工实训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实训手段,观察、探索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获得感性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扩大知识领域,加强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实训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

1.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即分析、测试、制作、计算等。如电阻的测量,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行操作,包括器材选定、实验步骤、图表设计等,并分析实训中的注意事项和产生误差的原因。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2.培养感知和观察能力。在实训教学中进行观察和实验,要求学生有精敏锐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及时捕捉重要现象,这有利于感知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3.培养抽象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实训进行概括总结,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4.培养研究能力。包括设计、改革、发明创造等。如电阻的测量,可给学生如下器材:电源、电压表和电流表各一只、导线、变阻器各一个、已知电阻R和未知电阻R各一个、开关一个让学生设计测量RX的不同实验方法,并完成实验,学生从设计到实验完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积累科学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培养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能力等,实训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有序性、长期性,实训教师在实训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企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能发展学生智能,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其他学科教学

实训课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的训练不能脱离知识的学习,实训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对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探讨以学习自然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都是具体的语言材料,且能清楚地把所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教学的开展。

三、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作风

实训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获得成功,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并且必须把各项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十分有益。此外,实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以很强的吸引力磨炼学生的意志,这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训课的这种作用较之于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意义重大,为学生将来直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训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电工实训是建立在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电工基础的基本手段,上好实训课,无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上串联、并联电路连接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串联、并联教具板学会生活中的电路连接,从而引申到家用电器等电路的连接,使学生进一步真正体会物理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实用性和现实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普遍性。

五、加强实训教学改革,加快素质教育转化步伐

1.实行抱、导、放三部曲。长期以来,实训教学形成固定模式,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所需器材、步骤、图表制作,并事先进行误差分析,然后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和分析能力后,就应该导着走,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拟定实验步骤,并独立完成实验,到高年级后,实行放开走,教师提供器材,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或小制作。可定期开展学生电工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激发学习兴趣。

篇(10)

二、高校积极推进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也提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重具象写实,轻抽象联想,忽视思维训练。千人学古筝,千人弹《高山流水》,对于《高山流水》所表达的感情,则说不清道不明;万人学二胡,万人拉《赛马》,即便《赛马》曲能流畅演绎,孩子们仍不懂什么是音乐。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艺术教育,充其量只为技能教育。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这种意象又是通过知觉选择后而生成的,由于文化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知觉思维活动,能唤起人类的本能的创造性思维,因而文化艺术教育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一旦我们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文化艺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便显得十分明显了”[2]。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如尤•鲍列夫所说:“如果说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比如,道德教育形成的是道德规范,科学教育把人塑造成专家),那么文化艺术对于人的智慧和心灵产生的是综合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3]164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其自身得以表现,而且它还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和课程的工具和激励因素,它对于提高教育效率、提升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艺术教育属于人文科学教育的范畴,如今,它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20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内容曾经经历了从古典人文学科到近代自然学科课程的质的改变。通过这一改变,人们系统掌握了更多科学思想和方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这是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跨越。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的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关于两种教育课程开设比重和开展形式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不能否认的是,在自然科学教育被强化的同时,人文科学教育逐步被削弱。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的过程中偏离了树人的根本方向,忽视了道德、精神、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仅在于人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人们的基本素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们的文化艺术素质。各高校加强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对于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推进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路径

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张楚廷先生指出: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此外,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艺术结合,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艺术结合,使人大彻大悟。“零点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阔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积极学习“零点计划”的经验,重视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完善并优化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改革和完善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和学生工作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于经典的民族文化和高雅艺术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都比较低,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经典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喜好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有一定的先天潜质,只是这种潜质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挖掘和引导,有的甚至完全还处于一种自然的原始状态。学生主体有学习和探究的愿望,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规范而系统的学习。学校主要通过提供教学来提供教育,教学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艺术素质,学校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做好课程实施的保障工作。首先,科学设置文学艺术课程。文学艺术教育分为专业性教育和非专业性教育。专业性文学艺术教育以培养文学家和艺术家为目的,而非专业性文学艺术教育则更多的具有“通识”的性质,指的是在普及文化艺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批评、进行文学艺术创造等活动,来开启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及其他各种能力,最终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4]。为此,学校应开设大量的文学艺术课程(主要为选修课)来供学生选择和学习。其次,开设适量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相对于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它不同于各学科、各专业所开设的骨干课、主干课。提出“零点计划”的哈佛大学开设了大量的文史哲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学校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研读这些课程。以文学类核心课程为例,开设这些课程主要是促使学生展开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并学会一系列文学分析和批评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批判性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5]299-300。它强调的重点在理解、批评、审美。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合格的文化艺术师资队伍。要适当地放宽文学艺术选修课的师资配备比例,采取多种办法激发教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最后,教务主管部门要从宏观的层面建立学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和标准。一般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评:学校开设文学艺术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的种类和课时安排;文学艺术课程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表现;等等[6]38。

(二)合理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科学需要精密的思考和大胆的想象。人类的智慧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即经验总结和瞬间的灵感启发。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直看重想象的作用,甚至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作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无穷无尽。他每次工作前都会先拉一段时间的小提琴,让科学搭乘艺术的翅膀。开展高品位的文化艺术课外活动,能够推动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乐观开朗、豁达向上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可以打破部分高等院校只注重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的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胸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文化艺术会演和比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陶冶学生的文化艺术情操。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专门性和学术性,高校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切忌迷恋选秀活动之类过于世俗的文化娱乐,而要坚持把娱乐性和创造性、学术性合理统一起来,世俗的大众文化不能完全排除,但也绝不能喧宾夺主,在课外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应是学术性的精英文化。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高校文化艺术教育展开的基础。作为师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校园中的建筑、标识、雕塑、建筑名称等都富有教育底蕴,能够营造艺术氛围。第一,和谐、安静、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助于学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应该重视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工程,通过修建“文化艺术长廊”“格言警句墙”“名人大师塑像”来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第二,要完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规划文化艺术大楼、修建校园艺术展览馆和博物馆,用以展出和展示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品,以发挥高品位文化艺术的辐射作用。第三,多在校园中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书画展、文学艺术精品鉴赏讲座等,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文化艺术的气息。

上一篇: 建设工程分包管理规定 下一篇: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