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9 16:14: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089-02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教育界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中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今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内也逐渐兴起了教师网络和校园网。学校在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时候,这些内部网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初中数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的,目的就是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的授课服务,让学生更便捷地接受知识。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逐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辅助功能,以便于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的经验,笔者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做法。

1 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能给学生展现出图文并茂的课题,让一直以来只能在黑板上看的粉笔字变得更生动。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这种人机交互的授课方式,对于数学的授课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是授课,那就一定要有训练题。一改以往学生在黑板上演算,然后再由教师点评的训练模式,可以利用题组训练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验算的机会。学生做完后,如果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计算机会弹出窗口“答对了,真棒”;如果答错了,又会马上弹出“打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的窗口,直至学生答对为止。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点击计算机上的图标以显示解题步骤。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变浓了,效率也高了。如果是在网络教室授课的话,教师可以通过服务器明了地看出哪些学生答错,哪些学生答对,如此便能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既是主角又是导演,学生是配角,从授课内容、授课步骤、授课方法到练习作业都是教师布置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走。教师画的那些试题并不是适合每个学生做的,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做完后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而如果教师做一份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什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高低来选择适合自己做的试题。

对于一些初中数学的复习课或习题课,非常适合这种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初中教师有条件也有能力完成这样的课件,知识复习、例题讲解还有巩固作业的选择,每个环节可以设置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体会到做主角的感觉。

2 借助信息技术对人的外部刺激,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多媒体教学对人的感官有多种刺激,能让学生有听觉、视觉、触觉多方面的刺激,这样要比单方面地听教师讲课好许多。另外,信息技术丰富多样、资源广阔、生动形象、易于控制、参与性强等这一系列的特点加大了感官刺激的效果,对学生获取知识并长期保持有很大的帮助。

2.1 把无形转化为有形

初中数学中纯理论的知识过多,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能完全凭教师的口述片面地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乏画面感,导致学生只能死记教师的说教。比如,初中几何中关于三角形的旋转这类的问题,学生只能看到三角形旋转60°后的结果,至于过程中各角度的位置变化以及和水平线的夹角,是很难想象得到的。可是通过几何画板这样的软件,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三角形在旋转过程中的不同状态,这种动态的效果生动形象,那是教师说上千言万语也达不到的。

2.2 把抽象变成直观

初中数学中关于概念式的授课是课堂上的难点,教师强制性地把一些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此学生只能靠每天的强化记忆来了解那些概念之间的共性及其本质特征。例如,初中三年级中的“函数”,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概念式教学。教师为了表明其定义中“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会举这样的例子:函数就像一座工厂,送进去一头猪(x),出来一根火腿肠(y)。无非是加深学生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解析类似于y=x+a这样函数,用声音和画面直接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可以把潮水到大坝的距离设为y,涨潮的时间设为x,这样就组成了一个x与y的函数。如此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自豪感,还能加深其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3 把静态转变成动态

在学习几何的时候,往往会牵涉很多的图形,以往学生看到的都是静止在黑板上的图形,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想象图形的运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话,就能轻松地使图形运动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比如,在讲初中几何中“圆”这一节的时候,其中各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图形之间涵盖的定律和结论是不变的。教师再次使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的相关内容,如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教师只需要轻轻移动一下鼠标,那些相应的线就会出现。还有些像垂心定理,三角形内切圆、外接圆、圆心角、弧、弦心距等,这些需要用平移、旋转、翻折这样的知识来证明的,都可以用几何画板轻松地实现。

3 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各种所需的数学资料,其中包含了图片、声音、视频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模拟出各种和数学教学有关的情景内容,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探索数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解析数学思想,从而开阔眼界,有利于学生创新。比如,教师可以投影出一个漂亮的多边形镶嵌图案,带领学生探究其中涵盖的几何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继续探索此类镶嵌的问题,并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最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成果,共同发现新问题。

4 结束语

现代技术和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并不是一味追求计算机的辅助功能,要把握好方寸不能滥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自己能手工完成的实验。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把二者融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数学的学习和授课过程。

篇(2)

随着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丰富的资源与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文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冈此螭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当前形势下,网络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内容和研究方向之一,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构成了网络教育的三大基础,网络课程则是刚络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比较广泛的探索,但是仍然问题重重,难以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艮多情况下还要通过传统的面授方式来完成大多数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自然被沦为资源库和参考资料的地位,失去了课程本身的意义。而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线,通过网络来开展课程学习,恰恰能就能够综合网络和研究型学习的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是以网络为支撑,学习者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它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网络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让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外,还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性、教与学交互性、学习时空开放性、教与学愉悦十午等几个鲜明特征。

2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

2.1功能模块设计

本网络课程总体包括个模块:登录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

2.1.1录模块

通过登录模块可以达到不同角色进入不同界面从而实现不同功能的目的经过注册,网络课程系统可以获得教师和学生的相关资料,并存人数据库;通过登录,进入教师主界面和学生主界面。登录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2.1.2教师模块

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对网络课程进行管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教帅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信息子模块能够完成教师对课程信息、课程安排的及时更新,以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公布给学生。

课题公告子模块能够完成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相关信息(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评价等的信息)以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公布给学生。

上载讲义、学习资源子模块完成该网络课程的电子课木、演示文档、视频授课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柑关资料和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的上传。通过该部分,教师基本完成了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上传。

作业管理子模块完成布置作业、修改和删除作业,参考答案,查看历次布置的作业内容,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批改作业并给出作业成绩等。

教师答疑子模块足教师回答学生问题的园地,主要完成回答学生问题、生成faq、收集专项问题的功能。

学生信息子模块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可以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包括注册时间、最后访问时间、访f次数、在线时间、学习日志;查看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信息等。通过本情况的了解,教师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师生讨论子模块完成教帅与学生的在线异步交流,教师可以创设各种讨论主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试题管理子模块主要完成该课程试题库的建立和试题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试题是按知识点、分章节录入数据库的。

课程建议子模块以留青板的方式提供一个在线异步交流。教师可以发言、回复、查看和删除发言。

2.1.3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能够实现学习内容的展示和学习活动的绡织等功能,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学生模块如图3所示。

课程指南子模块包括四个部分:课程简介: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各个模块;教师简介:介绍任课教师的姓名、研究方向、e—mail等;课程绪论:介绍该课程的性质、使用对象等;课程目录:列出该课程的内容提纲。通过该子模块,可以使学生仵一丌始学习时,就能够对该课程有所了解,避免了盲目性。

课程信息子模块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该课程的最新动态。

学习敦程予模块以电子课本、电子讲稿、视频教授等方式呈现了该网络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各章节的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内容等,并以多种媒体方式呈现(都是基于web的浏览或是下载到本地浏览的);并提供了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址、文献和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一些资料。

学习活动子模块能够完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学习交流提供注册学生上传、下载、评论作品的功能;学习讨论以留言板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在线异步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上面发言、回复发言和查看发言学习心得提供注册学生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学习过程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问题。研习天地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提供支持,完成分组功能、课题公告、上传、下载功能等;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提交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报告、活动日志、结题报告等,查看教师的各种信息。教师答疑提供了基于关键字和基于章节的查询,同时提供了问题集锦和学生提问的功能。还包括课后作业和在线测试等部分。

课程建议子模块主要用来收集学生关于陔网络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网络导航子模块系统展示了该网络课程的结构,避免学生在使用时迷航。

2.2界面设计

网页风格指网络课程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这个“整体形象”包括色彩、字体、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问题、语气、内容价、存在意义等等诸多因素。

风格是独特的,或者色彩,或者技术,或者是交互方式,能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你的网站及网络课程所独有得。

《现代教育技术》网页风格设计包括以下几点:

a.整体风格追求界面简洁、美观、有亲和力,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篇(3)

浙江是中国的纺织大省,绍兴则是闻名全国的纺织大市。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服务地方产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专业,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纺织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本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作为我校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以及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重点建设专业,其中课程建设一直是本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基于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启示下,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一系列的“项目化”改革和实践。

一、“教学工厂”模式的内涵

“教学工厂” (Teaching Factory)职业教育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发现大专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企业界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而提出来的一种适合现代企业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他巧妙地将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华人特有的人文环境相融合,逐渐沉淀出“教学工厂”、“项目教学”、“专能开发”“无界管理”和“经验共享”的独特办学理念,形成了特有的办学优势。认真总结这种教学工厂的主要特色,探寻其形成独特教学模式的关键原因,那就是——“项目化教学”。

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同时我校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纺织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但是现实的情况确是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却存在较大差异。这不得不使我们进行反思和探索,在课程教学中要进行真刀实枪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通过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以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升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全面的实际工作锻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课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按照企业真实设计生产流程展开项目教学,从而实现“课程设计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密切了产学研合作的关系,学校与企业也达到双赢效果,公司获得了学生无限的创意作品,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学校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对现代纺织技术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较全面掌握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质。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课程设置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的要求,使学生在课程中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又提高了职业素质。

三、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一)“校企合作”,全方位修订课程标准

在原来主要由学校主讲教师单方制定教学大纲,在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基本上还是按照老的教学大纲(本科模式)、按照所征订的教材内容进行编制,没有参照相关岗位群的职业标准,导致“教师教、学生学、企业用”相脱节,从而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操作不规范、不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要求。经过此次改革,将由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任教师,融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学习内容由原先章节式改为模块下的学习单元项目,此种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

(二)“1+1”共同开发“项目化”实训教材

由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实训方面还没有规划教材,为了更好的进行项目化教学,本专业的所有的实训课程都已经开发“项目化”实训教材,立项为校本教材,并全面投入使用。教材的编写过程主要由“1+1”(学校一方+企业一方)的形式,共同制定教材大纲,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过程。

(三)“三方互动”,共同创建真实情境

在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由校内主讲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并由此工作岗位的企业专家指导设计实践。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由师生互动,共同创建学习情境、统筹规划学习单位任务的完整性、小组合作、模拟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表达学习成果的多样化。学习的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教学评价,即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来衡量和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搭建良好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地点扩展到实训基地、企业现场,结合实例进行项目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项目实践环节课时,提高学生项目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学中增加了实践环节的课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能力。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法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思想为指导来确定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课程要真正实现项目化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打破原有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建立“1+1”课程开发小组,逐步建设与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了健全的适宜的教学环境,项目教学法才能真正得到应用和实施。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1-02

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1]。随着农业信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功应用,社会急需既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又通晓农业实际应用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是近十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涉及机械、电子、信息和生命科学多学科领域[2],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同时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类人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教育中,突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培养这一主题,是涉农类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笔者利用所在综合性大学和交叉中心的平台优势,率先进行了信息农业课程新教学体系的改革。从课程教学体系着手,在教材、理论教学、实验仪器、实验项目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精细农业》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精细农业》以及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等;自主创新开发了8种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仪器设备和6种教学软件系统;开设了一系列创新性、综合性教学实验;建立了农业信息技术教学实习与科研示范综合基地,为全国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复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探索了新路。

一、研究思路与课程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是:培养“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实施“加强基础、拓宽面向、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因材施教、争创一流”的教学改革基本方针,推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定位于能体现学校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由此确定的农业信息相关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研究型精品课程,体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借助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由农业、工程、信息、计算机、传感技术等多学科方向的骨干学者为主体,成立了浙江大学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交叉中心,组成了一支以国家教学名师领衔、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创新性教师队伍,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了平台。

利用此平台,以课程内容改革推动课程建设,针对传统专业课知识陈旧的问题,通过开设新课程和更新补充原有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要求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了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农业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的交叉融合的特征,创立了一套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农业课程教学体系。

二、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精细农业,也称精准农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发达国家兴起的,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高科技的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为核心,应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应用[3-6]。精细农业的实践表明,实施精细农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国外许多大学已经将精细农业课程列为农业工程类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我国许多高校都将精细农业课程列为农业工程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或选修课,或作为相关专业的全校性选修课,并在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开设了该门课程。为介绍目前国内外各具特色的精细农业发展模式,笔者主编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精细农业》。该教材是我国精细农业方面唯一的统编教材,并开发了相关课程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程资源网站[7]。

为学生更多了解信息农业学科发展趋势,掌握作为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基础的多种信息技术,开发了多个课程及农业信息技术学习资源网站,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信息技术和精细农业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及相应的技术和产品,便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

三、创新性教学设备研发与实验设计

篇(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Otqt3--OA

现代EDA技术是一门相对前沿和复杂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嵌入式技术知识,而且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传统的现代EDA技术课程授课过程中,由于对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是很明确,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该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介绍。然而,从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仅仅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概念和原理的介绍,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企业对EDA技术应用的需求。这就对现代EDA技术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将在现有的现代EDA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前现代电子设计企业对EDA技术应用的需求,制定符合高职嵌入式专业学生基础条件的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EDA技术设计关键技术的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内容分析

现代EDA技术课程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现代EDA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在该表中同时也给出了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通过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占整个教学学时最多的一部分是VHDL程序开发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VHDL语言的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来开展,前半部分是VHDL语言的基础部分,主要介绍VHDL的常用语句、形式。在

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包括FPGA开发简介、ISE开发环境介绍,以及电路仿真配置下载。从整个教学内容来看,传统的现代EDA技术课程中介绍的内容非常多,涉及的面也很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普遍反映该课程的信息量非常大,但是,现代EDA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后一阶段是VHDL程序开发的高级阶段,主要给学生介绍VHDL环境下的建模方法,以比较典型常用的门级建模、行为级建模、结构建模等三种方式分别阐述VHDL程序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这两部分的内容都开设了一定的实验教学时间。

过程中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分析其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虽然表l所给出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单纯从每一个章节来看似乎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课时安排也很合理,但是纵观整个教学内容就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更多的偏重于现代EDA技术中的相关核心知识的介绍,主要是给学生灌输EDA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在各个章节的知识内容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没有将所学习的这些知识与具体的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到课程后期越会发现学习非常枯燥,而且直到整个课程完成之后,也不能够体会EDA技术的设计理念,更不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EDA的工程应相结合起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行业应用需求想脱离的现状。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需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电子设计及嵌入式行业对EDA技术的实际应用需求情况,合理地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将整个教学的内容组织成一个整体,并把教学内容与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二、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组成

针对目前在开展现代EDA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教学内容与提升学生能力不一致的现状,本文经过深入的调研分析,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条件以及今后就业过程中的岗位需求,对现代EDA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与优化。整个改革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有:

第一,紧贴任职岗位需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时间是在给学生灌输EDA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常识,而这些概念和常识在学生今后的任职岗位应用中,未必都会用得到。而对于那些不常用的概念和知识是完全没有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反复介绍的。而学生在今后任职岗位中可能会用到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则应该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予以体现。

第二,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传统的现代EDA技术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学时间是50学时,其中实验占14学时,实验所占的学时比重偏少不足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对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内容的比重。

第三,引入EDA设计的典型案例,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之间的结合程度,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习的知识在今后任职岗位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所学习知识与任职需求结合的紧密程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所介绍的内容都是教科书式的独立知识点介绍,没有将这些知识点与一个完整的EDA设计案例相结合起来。因此在对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需要引入一系列的经典教学案。

篇(6)

1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数学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不是简单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数学课程教学手段的叠加,而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使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各要素丰富和谐、协调共振,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的突破与发展。确切地说,就是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从数学课程教学的整体观出发,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以思维练习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增强获取知识的技能,满足爱好、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实现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2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无论对初中还是高中教学,都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如关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较为复杂的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计算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的利用将有效改变数学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数据库上获得数据,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数表,使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图像描述数据;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地模拟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时间发生概率的意义。”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指出:“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应当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整合的原则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已经作为必修系列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返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数学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还有较大的空间,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有意义的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课程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以往课程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同时,应尽可能使用以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及数学教育技术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和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兴趣、动机、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好数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传统数学课程教学手段虽然也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比效果相差甚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数学课程教学,能更充分地挖掘数学内在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求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通过课件的动画模拟,展示了卫星运行轨道的特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迅速理解了已知条件的本质,促使他们比较顺利地求得卫星的运动轨迹。实践表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实际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来怕数学、厌恶数学的一些学生也开始对数学产生兴趣,对学习有了信心。

3.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生动、动静结合等优点,可以大大强化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效地解决教师用语言难以讲清的重点内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历来都感到立体几何入门难,一是画图与识图难,图与文对不起来;二是理不清空间图形的复杂位置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对化解这些难点有独特的优势。例如,仅观察“空间四边形”的模型、在黑板上画空间四边形的直观图,大部分学生会受平面图形的影响,自然而然地认为空间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也是相交的,因而在解决相关问题时特别困惑。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可旋转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对角线,在旋转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空间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形成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继教学奠定了基础。又如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概念的教学中,分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这三种曲线的本质。学习了这三种曲线后,再利用课件演示: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的比由小于1的正数变为1,再由1变为大于1,引导学生观察点的轨迹怎样演变,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三种曲线之间的关系,突破了难点。

3.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探究过程、训练思维。

数学思维是在数学的探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这个过程展现得更加清晰充分,使学生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教学函数y=Asin(wx+j )图像,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仅根据ω的有限几个值(如ω取1,2,1/2)描出图像,然后归纳ω与函数周期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拖动鼠标就可以自由地给ω赋值,让学生观察函数值重复出现的情况。这样过程更加完整,学生直观地发现ω的变化只使函数的周期发生变化,这便启发了他们自觉地去量化ω和周期T 二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印象。计算机不但能显示函数图像变换(平移或伸长等)的动态过程,而且可以控制这个过程的速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如旋转体的教学或几何体截面的观察,都可以用几何画板来动态演示,比之用模型来比划,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效得多。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下,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主导领域,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终将与教育相融合,从而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变革。与此同时,界面设计类课程涉及内容包括WEB网页设计、图形界面设计、移动端界面设计等,应率先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入融合,不断地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方案,进一步推进教学的深化改革,实现最优课堂。始终明确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灵活调控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界面设计类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界面设计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进行的各种图文设计,包括计算机、设计艺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该课程中就是将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与信息的技术,信息的资源以及信息的手段等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及移动终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利用丰富的设备时,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新的教学情景的设置,新课的巧妙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信息化设备全面地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经过优化整合,相互深化融合,实现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实现。

二、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界面设计课程进行深度融合

为了达到最佳的课程教学效果,这需要改变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使授课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心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引者。根据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化静为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将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几个方便包括了具体的融合实施方案。

1.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课件,它的类型多种多样,界面设计课程的课件应包括电子教案、习题库、素材图片库、视频库、难点重点讲解、参考资料、作业布置与展示等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个性化、自主化为学生提供各类的学习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类别多种多样,界面设计教师可以将它们有选择地应用在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可以制作视频、动画类的电子课件或是录制微课,将知识的表达演变成多种媒体形式的表达,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教师可以将自己所有的教学资源传输到网络教学平台中,也可采用网络教学方式,结合丰富的、有代表性的学习资源。引导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价值实现以及实际应用。另外,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找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微信微博等工具,这样可以师生之间及时沟通、交流彼此间的观点,资源信息达到共享最大化,顺利完成观察,相互比较,进一步分析资料,开展课程多元评价等活动。在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中,企业最重视的往往不是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是我们的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等职业素质。所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可以发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同事培养了高职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为他们进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坚实基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中,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多样化为特点络技术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方式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视野。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中,能培养高职学生对资源的分辨、识别能力以及采集、存储进一步加工编辑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学生们通过反复观察、不断整理、协同合作、整合建构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研究新事物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现象,摸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2.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界面设计类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它的实训比重非常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结合课程的特点,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在该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界面设计类课程要实现优化课堂资源,应将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整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的融合,不但大大丰富了学习资源的内容,而且也同时扩展了学习的多种途径,进而促进了设计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例如,在WEB界面设计项目中,可以将校企合作的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训内容,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模拟企业角色扮演,完成项目设计;在手机APP设计中,学生可利用自己的手机作为载体进行个性化的图标和APP界面设计,并最终通过应用软件装入手机应用实现,同时可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传到网上进行社会价值的实现。这样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在界面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授课教师用心设计教学形式及内容,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耳目一新,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优化课堂效果,具有新的突破性。教学内容的设置将难转化为易,将更多的认知、学习途径提供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就应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的内容,和行业企业的指导教师一起精心挑选出企业真实项目案例通过整合优化变成优质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创新性,开阔他们的视野。利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形式的班级授课制度,学生们可以通过资料的检索、社会调查、实验实训、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3.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界面设计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现代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授课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重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授课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上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注意选择适合的信息资源。例如各种媒体的资源库、电子教案、商务网站、电子课件、习题库、证书习题库等等。其次,创新设计教学情境。授课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和科研中,用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情境。另外,对我们授课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我的综合知识素养。教师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与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进行合理融合。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合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不能为了用而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一定要达到课堂的最优效果。整个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这也是对课堂效果的决定因素。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他们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也各不相同,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参考它们的优点、缺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用适合的信息技术,最终确定在各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结合各种因素的考虑,从而确定出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与校外指导教师反复沟通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并使之充分使用。身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环境中,界面设计课程开展的教学活动方式可以采取多种的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课程教学中深度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必然趋势,它的应用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将现在信息技术更深更广的与界面设计类课程融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也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爱传,朱丽超,朱学东.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2]李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篇(8)

机电检测技术我院示范性的院校建设正在不断的推进与深入,学校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建设,对原有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使我院的教学工作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课程建设方面,突出核心专业课的建设,强化重点专业基础课,体现夯实知识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以学院重点专业基础课《机电检测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

1.1现代学徒制和理实一体化的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的创造发展,其本质是将理论和实践向结合,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实一体化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实训场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两者的结合

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可形素养、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模式采用项目载体,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实际生产技术的基本要素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的课程学习与企业实际生产工作有效融合,紧密联企业和学校,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近几年学院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结合实际分析得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机电检测技术》目的是学会选用、使用传感器,做到会安装、会调试与排故。因此,《机电检测技术》课程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是:学会使用、根据与测量环境相关的参数,合理地选择传感器,做到会安装、会调试、能排故,完成各种检测、控制等生产任务。

2.1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法以工程项目为教学主线,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将理论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相融合。其项目设计要考虑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如实验场地、实验设施、学生素质、合作企业等因素,不能光是考虑实践环节而忽略了理论学环节,不能光考虑就业岗位而忽略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各个项目按照知识点与技能要求循序渐进编排互有侧重,使学生在实践中既实现理论知识储备又能突出技能的提高,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中每一个工程项目必须来源于企业,但不是照搬,学院要自己消化确定典型的检测任务。针对不同的典型检测任务,以掌握技能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合理地选择理论教学的内容。

项目的实践环节中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与理论知识相呼应的实训任务,一部分为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这样设置的原由主要是充分利用学院的原有实训资源,同时在推行学徒制时又能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下面以一实例进行说明:如图1,任务环节由本校老师完成,学徒环节由企业老师完成。

2.2教学实施

2.2.1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实训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使课堂更加生动,便于学生思考和理解。

采用班组模式,每一组以各方面考核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全组的任务监督与指导,协助老师的任务分配工作。

2.2.2教学考核

“以过程考核为基础、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多种考核方式结合”的原则,考核应体现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采用学生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三种形式。

3.实施保障

实训室的建设:在学院现有实训设备进行合理资源统计,根据班组情况采购一批新设备,进行实训设备的合理配置。

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学院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力度,企业的兼职老师要加强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保障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最后新型的教学方法需要资源的大力投入,需要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其不足之处,为其它类似课程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启东,高洪波. 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高职教育实践与思考――以南通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01:17-20.

篇(9)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讲授教学密不可分,如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图文并茂,力求形象生动。与此同时,传统教育渐渐显露出讲授教学的各种弊端,不利于学生日常学习的全面发展,这就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较高要求,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目前形势下,高中数学的教育现状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改革存在重重挑战。

一、国内外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1.国外的整合现状

美国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使用技术来辅助所有学生学习数学,为科技化应用数学做好理论准备。他们给予在职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建立老师服务网站,鼓励老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轻松自如应用电脑对学生进行教学。另外,自主开发相关学习信息技术的教材资料。美国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且实至名归,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在实践讲授教学的各个环节,互联网在数学课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课程标准提出讲授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计算机、计算器等仪器,提高讲授的教学效果、学习效率,为科技应用的发展奠定雄厚的数学实力基础;澳大利亚规定将计算机技能纳入教学技能,利用互联网进行评估教学;英国在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中发现,信息技术渐渐成为了数学讲授教学的重要技术能力;德国开设信息学必修课程。

2.国内的整合现状

改革纲要指出,必须广泛地普及信息技术的使用,增进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互动整合,丰富教学内容的讲解形式、学生的学习体制、师生的互动方式,改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在力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中深入发展,带有目的性的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教育学者将整合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封闭式整合、开放式整合和全方位整合,即以知识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更系统研究渐进式整合的方式推动教育的变革。

二、现代信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重重困难

自教育部提出“班班通”的要求之后,目前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教学环境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但是,相应的应用水平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国内教育系统的本质虽然仍然在不断的改进之中,但是依然处在“重知识轻素质”的应试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农村高中多媒体设施配置不全面。目前,教育学者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将渐进式发展的教育变革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老师可以利用其编辑动画、速算等方式辅助教学,更多的教育学家认为,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依然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只是借助计算机将更丰富的信息直接传输给学生,即使准备了上课所需课件,只是走形式般念念,为节省时间将教材内容直接输送到计算机上,技术水平不高,更有老师认为计算机教学设计环节麻烦、备课效率不高而选择不使用计算机教学。

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利用计算机帮扶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若多媒体等基础设施得不到全面配置,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积极利用网络系统,查询相关资料,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具备独到解决问题的素质,大部分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即使听说过几何画板,鲜少有人自己操作加以了解。

第三阶段,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这种信息教学环境,既突出老师的引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活跃度,激起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高中数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倍感压力的学科,由于学习方式的差异造成成绩千差万别,老师是否对计算机教学持有跃跃欲试的心态,学生是否敢于亲历数学实验与操作等问题,都是摆在教育变革面前的难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1.高中数学课程中可以加以利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到的软件工具非常丰富,如几何画板、Microsoft Mathematics、科学型计算器、TI图形计算器等。有的学校还可以组建数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数学体验的信息化环境,借助软件工具可以演示解决函数、立体几何、统计学、圆锥曲线等多方面的难题,促进教育体制的变革。

2.切实提升老师课堂讲授的质量

广义上讲,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学校课堂,信息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愈要迎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愈要开发这些数学课程资源,这就考验了老师意识上与能力上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实际参与数学实验,引导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不单纯注重学习结果,更帮扶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因而,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学校的多媒体教学,重视对老师的培训。

3.加快转变学生的思考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渐渐摆脱灌输式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只是听从老师教学安排向自主分析研究的转变,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习惯,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为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要求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技术就如同学习生活技能一样重要,帮助学生发现自主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完成富有挑战的学习内容。

4.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充分整合

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将老师执行的一般归纳总结以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注入实验、讨论、合作等环节,使学生成为讲授教学过程中的的活跃参与者,培养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改善学习氛围。其次,一旦老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发挥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借鉴国外诸如远程教学、视频互助等模式,在意识上与能力上支持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保障整合的深层次发展。

四、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需要遵守教学的必要性、平衡性、实践性、实用性和广泛性,实现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更好地学好、用好数学。实际讲授教学中,这种整合模式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亟待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分析,避免整合过程的盲目性,敢于应对整合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找出解决方案,促进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我们也相信,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通过教育学者、老师、学生的不懈探究与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会取得骄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子彬.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4,(62):61.

篇(10)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顺应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入手,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指导方法、评价方式等,掌握超越课程背后的学习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规划、推展,并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推进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传播特点了解一些常见的媒体基本知识通过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视听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应用技能。

二、问题分析

根据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认真探索,寻求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将课堂的与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通过网络中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有效检索网络中超越时空的海量知识。此外网络中强大的认知工具既可以创设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情景,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如powerpoint、authorware、word、excel等,这些软件的使用也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者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展示与管理,可以追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可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进。

三、实施中应解决的问题

经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经历了确定课题-收集信息-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各个研究环节,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意识。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研究基本功的欠缺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较少接触研究性学习,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递,尚不具备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能力与意识,收集资料与分析创新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学生积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改变对教师、课堂、教材的依赖心理,主动的体验学习,有效地参与研究。

目前高校普遍对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够重视。需要建立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改革对“教”与“学”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要积极调动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与科研通过研究性学习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时数,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创新和经验交流,在全校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与条件,创设资源丰富的教与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亟待提高。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从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到提出问题、指导选题、建立小组,再到课题论证、总结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学生观和教学观,在课堂与课后始终把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非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

四、关键在于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教材体系的创新,又可以是内容的创新,还可能是结构的创新。20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实践中的创新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更多的是内容的创新,因为任何新的技术都不是首先为教育而开发,要将之应用于教育,就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改进它、完善它或者探讨其在教育中应用的方式方法,毕竟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教育优化为追求目标。

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干线式”教学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出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选出其中的最佳途径向学生介绍、传授,让学生掌握通达目标实现的最佳的直接方法。它分为教材编写方面和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对技术充分研究,在分析学生已有IT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提炼出技术中的精华,在教材中反映的仅仅是有用的且是学生未知或未掌握的技术精华。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干线式”方法大体可用“干线通达、实例跟进、迁移提升”12个字概括。“干线通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教学,所有内容直指任务的完成,而且必须提炼出一般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实例跟进”是用具体的例子作为一般方法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一般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引入“教学探讨活动”是创新,而且更多的创新是让创新的形式充满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教学探讨活动”所设计的议题,既有意义,学生又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同学间的互助才能完成,非常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新型的学习模式,积累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运用经验,为其未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其主体应该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全部。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注重理解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上一篇: 投资全过程管理 下一篇: 税法体系的主体和核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