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技术风险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21 14:54: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险管理技术风险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篇(1)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 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 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 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 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

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 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 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篇(2)

引言

对于地铁施工来说,其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且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地铁施工期间有着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在发生风险后,就会直接延长地铁的施工工期,这样也就对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产生出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深刻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落实好地铁工程施工的核心,这样才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体制,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监测技术,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

1地铁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

由于地铁的施工环境特殊,施工技术复杂,投资金额较大,而且施工周期长,在施工期间有着太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地铁施工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经常造成安全事故。地铁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地铁施工进行监测,从而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在地铁施工中,有着处理和优化安全风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作用。在地铁施工前,对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对安全风险进行管理控制,在控制安全风险之后,进行归纳总结,所以地铁施工中的监测与安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利益。

2地铁施工监测技术

2.1静力水准监测对于静力水准监测来说,已经成为了地铁测量技术中的之一,具有精度高与远距离测量等优势。且就现阶段来说,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地铁施工与后期运行上。2.2GPS测量对于GPS测量工作来说,有着便捷与精准的优势,可以不受时间与地点等方面的限制,这样也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通过GPS测量可以对地铁施工过程中进行精确监测,一定的监测周期之后,则会进行复测,显然这有效的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而且该监测技术没有受通视条件的约束,打破传统测量的限制,监测范围大,效率高,而且方便操作,有着很多技术优势,因此GPS测量技术在地铁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另外,该项监测技术一般适用在首级监测管理系统中。2.3智能实时监测系统现阶段中大量智能实时监测系统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地铁项目施工监测中,主要是通过全站仪的高度智能化,对地铁施工进行监测,利用光机电技术进行监测,可以进行远程施工控制,有效的对地铁施工进行监测,并且将监测数据传输,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智能实时监测系统让监测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如测量机器人系统等,这较以往传统的监测有着质一般的飞跃,从而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果。

3对地铁施工安全管理风险造成影响的因素

对于其他项目工程来说,安全管理风险的因素一般有评价、估计和监测等,地铁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类型与其相差不多,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安全风险类型。3.1自然上的风险对于自然界变化来说,常常是出人意料的。所以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直接影响着地铁的正常施工。一般来说,主要有环境、地理、气象等自然灾害,所以对于这一类风险来说,一旦出现就无法补救。3.2技术上的风险通常来说,如果在地铁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团队没有较为专业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则会造成施工项目在竣工时,无法达到工程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技术风险。项目施工的的工程设计水平、设备的性能、项目方案等都是技术风险中的因素。3.3经济上的风险由于受到了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地铁施工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原材料价格上调等现象,或是出现税收提高等。也正是在这种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地铁工程项目建设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同时也加大了风险的发生。所以在实际中常常将这种风险定义为经济上的风险。3.4管理上的风险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才可以使得地铁工程有序的开展,如果管理职能等方面存在不完善现象,这样也就造成了地铁工程项目出现了管理上的风险。

4地铁施工监测技术上存在的缺陷

现阶段,我国地铁施工监测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仍然有着一些不足之处。施工监测覆盖的范围小,在采集数据方面还没有实现自动化,还有一些操作需要人员来完成。同时,监测系统的风险评估不够完善,评估系统和信息采集、决策等不能有效的结合,每个环节几乎是独立进行的。地铁施工监测标准也不够完善,和实际的施工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比如像某地铁施工中,技术人员在进行监测过程中,发现部分区域的沉降量已然超过标准3倍,但并没有发生事故,而部分低于标准的区域却是出现了安全事故。还有一些技术人员在监测的时候,对于监测主体区分的不够明确,对于一些多方面存在差异项目的监测,也是利用一样的监测技术,使得监测结果不够可靠,很容易引起安全事故。

5控制好地铁施工风险的措施

5.1做好风险排查工作要想处理好地铁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则应该从源头做起,防止安全风险的发生。因此,在地铁施工过程中,需要先对地下管线等线路埋设进行仔细调查,同时还需要调查清楚地铁附近的地质情况以及建筑设施情况。及时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实现高效的协调合作,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将一些可能存在风险排除,将风险规避。另外,还需要制定出一系列措施,完善解决方案,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5.2及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就现阶段的地铁施工来说,施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偏低,这已经成为地铁施工中最为关键性的问题之一。在实际的施工中,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施工人员的违规操作或者自身的疏忽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地铁施工事故不断发生。因此,为了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定期对施工人员组织安全风险知识的培训,同时还应该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这样才可以保障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施工规范和要求来施工,这也就有效避免了地铁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地铁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5.3做好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控制工作对于地铁的施工,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应该充分利用监测设备,并且在实际的施工中要明确监测设备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地铁施工现场设置出科学合理的监测点,这样就可以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一旦出现沉降或者移位等现象,就可以立即报警,使得施工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来处理好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得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得到提高。在地铁施工阶段,可以对风险进行级别划分,对于部分风险较大的施工项目,必须要实时监测。同时施工团队要加大监测力度,及时将监测数据上传,对其进行分析处理。5.4加大监测技术投入的力度相关技术人员应该要重视监测技术的研究,加大技术投入的力度,完善监测技术的管理标准,不断研究创新我国的监测技术,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争取早日将监测技术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以便提高地铁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铁项目的施工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地铁项目的建设工作,必须要重视施工中的监测技术和安全风险管理。只有将地铁施工中的风险管理工作做好,认真对待地铁施工中的每一项环节,尽早找出施工中的风险,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可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提高地铁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给城市的发展提供一条健康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华春,王文明,闵顺江,汪华刚.高速公路路桥施工风险控制体系研究[J].建设科技,2015(08):91~92.

篇(3)

2技术监督

2.1技术管理模式运行监督

电力企业相关管理的核心构成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技术监督,是确保相应模式合理运行及持续发展的措施。

2.2技术监督结构模式

技术监督按照需要构建几个主要的结构模式。1)为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考核技术及监督全面工作状态,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供电企业,还有对监督服务的电科院。2)就是为技术服务相关的系统,对供电企业管理模式程序监督测检,又对相关人员实施考核及培训,还要全面开展实施设备跟踪评定,合理的促进供电企业技术管理水准的提升。3)让领导重视生产运行系统,通过领导的重视,对各项危险以及潜在危害实施测检,领导还要按照监测结论予以相应的评价。

2.3技术监督内容

在实施技术监督工作的时候要遵循,安全第一、超前监督、防患于未然的一些原则进行,根据质量管理的相关原理,构建及有效保障供电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运行,利用开展一些技术监督工作,全面的实现电力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电力技术监督是技术管理模式的监督有力后盾,其监督工作基本包括管理体系性监督测检、试验能力的监督对比、运行设备的监督测检、设备处理措施的监督、相关技术内容的监督及强化等。经过合理的工作,深入了解设备的一些基本状态及分析评定设备,根据预试系统的周期性、按照指标的指向、仪器设的可运行性、人员素质的追准、实施测检的准确性、文件归纳的控制性,评定措施的完善性,分层测检供电企业技术管理的基本情况,对使用率较高的设备进行试验对比及直接的进行检测,按照明确的试验参数及运行值,合理准确的对设备状态进行评定,要深入的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尽早给出处理措施,跟踪测试处理情况。经过开展周期性技术监督测检,审核供电企业技术管理体系在供电过程中是不是具有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可以进行年度审核及考试等措施,促进技术管理模式的完善,深化电网的安全运行体系。技术监督工作要遵循全过程的思想理念,实施系统控制的措施,从采购、设计再到制作、施工一直到最终的运行,要完善好基础建设的过程,就要实施周期性的测检及审查,还要有全面启动调试的核心验证环节。目前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也随之一点点的开始运作,电力业务的全面拓展正在持续的进行深化,一些企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变的尤为明显,之前的行政措施已经没有效果了,实施依法监督,强化相关机组的技术测检及输变电基础构建工程品质的技术测检,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同样也是电网安全生产的核心工作之一。电网公企业要全面发挥电科院的技术装备及人才特点,对输变电设备与并网机组按照相应的技术指标实施设备检查,准确的参数,定量评定审核,减小隐藏的一些风险。

3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对隐藏安全事故模式所定制的,其由调度进行相应的预案及技术预案构成。调度需要做的预案涵盖了:对能够预见的以后会出现的事故情况所实施的具体处理措施以及运作程序,技术预案通常是隐藏在事故系统所挺像到的领域,其中处置涵盖了预算配备的备用材料、抢险用具、技术安全概念等。调度进行预案主要针对能够预见的事故,且技术准备预案可以给出处置的灵活性以及机动性,还可以防止预见之外的一些情况发生,几种预案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通常应急预案是要随机应变的,要保持阶段性的堆砌进行改进及全面完善,要一直有保有良好的状态。

篇(4)

一、引言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正逐步转向以基于知识的经济为主导的新模式,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大大超过资金、劳动和自然资源的贡献之和,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要素,技术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它既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投资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代表着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要源泉,能增强其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识别与分析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技术、市场和资金等方面的风险,即存在一个“风险序列”,在这样一个“风险序列”中,关键的风险因素有以下几种:(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高科技企业创新过程中最基本的风险。其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R&D能否实现预定的目标,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指标能否达到要求都无法确定。二是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工艺技术条件是否成熟到可用以顺利实现产品化是企业研究成果产品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三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不稳定性。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技术的突变会使产品随时遭到市场的淘汰,从而形成了极大的风险。(2)组织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决策风险。决策者如果缺乏长远眼光和全局观点,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创新决策。战略层的决策风险具有全局性,因而无论是危险还是机会,其结果都会使损失或利润得到放大。第二,能力风险。在创新过程中因缺乏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而导致创新失败。第三,人才风险。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可利用性,关键的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能否获得,以及如何对人才进行激励和管理会带来人才风险。第四,财务风险。企业创新阶段,资金的高投入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给其融资的渠道、成本和运用均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它突出地表现在企业R&D及未来的生产、销售活动中。若R&D周期过长或销售状况不佳导致投资收益不能弥补支出,其结果不仅是导致创新终止,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灭顶之灾。第五,信息管理风险。对顾客需求和科技发展等外部信息收集和分析不足,企业将无法确立创新项目或立项不准确。在创新的各环节间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也可能导致创新失败。(3)市场风险。市场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起点,还是技术创新的终点。市场风险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创新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或其变化而未被市场充分有效地接受所导致的风险。不同性质的创新产品,市场风险不同。服务项目通常开发较易,但市场需求变化快;消费品开发难度相对大,需求变化较快;工业产品需求变化慢,但开发难度最大。市场风险具有客观性、传递性、多变性等各种特征。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方面的风险。包括:一是难以确定市场的接受能力。一项全新的创新产品或服务推出时,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其性能、质量等,市场往往心存疑虑而持观望态度。同时由于惯性消费,对新产品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因而企业对市场接受能力难以做出准确估算。二是产品的市场容量不确定。新产品由于其先进性和创新性,使得对新产品需求规模的预测通常不准确,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同样会使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甚至陷入亏损。三是难以确定创新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二,目标市场选择不当的风险。创新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关系着创新的成败。如果目标市场选择过大,则市场缺乏针对性;反之,如果目标市场选择过小,则造成成本高、收益小的情形。第三,企业的营销策略。如新产品推出时机的选择;营销队伍的构建;宣传方式与力度的选择等。第四,市场竞争的压力。强有力的竞争者的介人,模仿者低价占领市场都会给企业带来市场竞争的压力,使企业面临风险。(4)价格风险。价格往往是消费者考虑购买与否的首选因素。价格定位不准,往往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败。新产品的定价需结合新产品所属行业、新产品本身的特点、市场需求的特征以及企业自身实力等多种因素进行定价,定价太高或太低对创新企业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5)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企业获取外部信息的不完全性、非保真性、滞后性、外部环境因素的或然性和突变性等等,都使企业难以获取关于外界环境的有效、充足的信息。在不能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情况下,创新风险会很大。风险可能的来源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自然风险、社会文化风险、与原有技术环境的协调。除了上述风险以外,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其它风险,如风险、产业化过程风险等。所有这些风险的存在使技术创新名副其实的成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三、企业创新的风险管理

(1)市场风险的防范。针对技术创新中的市场风险来源,企业应在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加强市场调查预测、加强市场营销、注意产品定位、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和保护好创新技术等措施,进行市场风险的预防和控制。(2)重视研发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人才队伍。人才风险会直接加剧技术、市场和组织管理等种种风险,在各类风险中处于关键地位,其风险一旦形成,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3)分散、转移创新风险。如采用多元化产品策略,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利用风险投资、保险、证券市场以及适当的激励机制等方法,转移技术创新风险;加强合作,转移和降低风险;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做好风险防范工作。(4)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是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强大的技术能力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可以通过引进人才、购买专利、技术合作,甚至兼并,联合有价值的企业来不断壮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增强战略风险管理意识。开展积极的战略风险管理,即对影响创新的种种深远的、长期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化的战略综合管理,可以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在风险面前有备无患。(5)增强风险监控能力。在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后,还需要连续监控环境变化对风险的影响,注意环境的变化是使风险出现的可能增大还是减小。风险监控常用的方法是:一是定期开会讨论风险。项目参与者和管理人员就风险召开主题会议或将风险管理作为会议议程的一个内容,讨论风险状态并构思应对策略。二是对已察觉的风险注意记录并跟踪、监视和控制,内容包括风险的可能性、后果和相应的对策。三是使风险水平与管理层次匹配。如果风险在较低水平出现,中层管理人员就可以处理,而对任何威胁整个项目的风险须提交给企业高级管理层。四是风险专项管理机构(人员)。职责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获取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跟踪、分析、提供应对措施等。(6)重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中止决策。根据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总裁布莱克的统计,约有40%的R&D 项目在技术上未能获得最终完成;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项目约有45%未能开发出产品;已经商业化的项目中,约有60%在经济上不能获利。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失败了,存在中止的问题。但是,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在技术管理中较为重视项目实施前的初始选择,而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跟踪,特别是中止决策则较为忽视。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

参考文献

[1]卢小宾.我国信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10)

[2]RobertA.Burgelman.Modesto A.maidique,Steven C.Wheel

wrigh.t.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70

篇(5)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污染场地是指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危害废弃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空间区域。就污染场地环境而言,范围更广,包括场地内部环境及周边可能影响到的环境,涉及场地内部的土壤和地下水、车间墙体和设备、各种废弃物,场地周边的土壤、地表水、空气、生物体及居民住地等。

1.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根据场地特征和暴露情景,参考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初筛矩阵,初步提出基于控制污染源的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和切断暴露途径的阻隔技术;采用定性矩阵法、专家评估法或类比法等方法,评估预修复目标的可达性。如果修复目标不可达,则应调整修复目标,如提高土壤修复限值,缩小修复范围,增加投资,延长工期,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等。

1.1、定性矩阵法

采用定性矩阵法评估修复技术,判断预修复目标是否可达,应按照以下五个步骤依次进行。

(1)列出污染场地特征信息

污染场地特征信息包括场地位置、场地面积、场地地形和周边生态环境、地表覆盖情况、场地所有者和场地边界、场地周边交通状况、服务设施位置、历史和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临近地块的特征、场地距饮用水取水口的距离、场地距地表水体敏感目标的距离、与场地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和排污申报资料等。

(2)列出土壤和地下水特征信息

土壤特征信息包括土壤类型、PH值、粘土矿物含量、有机质含量、粒径分布、土层深度、容重、土壤异质性等,地下水特征信息包括含水层深度、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力梯度等。这两种特征影响污染物在场地中的迁移转化。

(3)列出关注污染物特征信息

关注污染物信息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存在形态及在土壤胶体、孔隙水、气相中的分布、理化性质(可溶性、密度、毒性、蒸汽压、粘性、在气/水界面的分散力、分配系数、自然降解率)等,以及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土壤和地下水特征信息。

(4)确定初始筛选条件

初始筛选条件主要包括修复技术是否能有针对性地处理关注污染物、修复效果的好坏、修复技术是否成熟、成本/效益是否合理、能否和其它修复技术集成、修复技术是否容易获得、修复时间是否允许、修复过程是否对环境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是否需要第三方监测、是否符合各利益攸关方的要求、是否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等。

(5)筛选备选技术

依据初筛条

件,对修复技术进行定性筛选,满足所有筛选条件的修复技术定为备选技术。对于多污染物复合污染场地,则对每一种污染物以同样的方式筛选备选修复技术。

1.2、类比法

通过比较两个场地之间的区域环境特征、自身环境特征、污染特征和修复目标的相似性,将已经实施修复的场地中应用的修复技术应用到待修复的场地。区域环境特征包括气象水文条件、地质地貌状况、生态环境特点、敏感受体分布等方面。

1.3、专家评估法

根据专家的丰富经验,结合场地所在地的区域环境特征和场地自身的环境特征、污染特征、修复目标等相关信息选择修复技术。

2.污染场地风险控制技术

2.1、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

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来分离、固定或削减介质中的污染物,达到清洁土壤和降低污染物危害环境与健康风险,或通过改变污染物在介质中的化学形态而降低其毒性的技术手段。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客土、换土、去表土、深耕翻土、淋洗、电动淋洗、热解、玻璃化技术等。化学修复技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低毒、难溶态并被固定在所形成的矿物晶格中,使污染物与周围环境隔离,降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常用的添加剂有无机改良剂和有机改良剂。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动物、微生物和植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将污染物吸收、富集、转化,改变污染物的毒性,进而恢复土壤系统正常生态功能的过程,是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

2.2、工程控制技术

工程控制是人为建设的封存阻隔系统,用于控制污染物向下迁移,表层渗滤和降雨入渗作用下的污染物迁移以及污染物在地下的自然渗滤和迁移,即利用工程措施将污染物封存在原地,限制其迁移,切断暴露途径,以降低污染风险和保护受体安全的阻隔技术。工程控制的施工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工程建设周期短,对不同类型的污染都具有较好的风险控制效果,近年来在污染场地风险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用的工程措施有水平阻隔和垂直阻隔如泥浆墙、灌浆墙、板桩墙等。

2.3、自然衰减技术

自然衰减法是利用污染场地天然存在的自然衰减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和总量减小,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达到污染修复目标的场地修复方法。自然衰减作用包括对流、弥散、稀释、吸附、沉淀、挥发、化学反应和生物降解作用,其中对流、弥散等前6种作用将污染浓度降低,或是从一种相转移到另一种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相,污染物仍然存在,属非破坏性作用;纯化学的转化一般很少见,过程也很缓慢,更常见的是有微生物参与的生物降解作用,这种作用可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属破坏性作用,可真正的去除污染物。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存在于所有污染场地,但是自然衰减强度不尽相同,取决于污染物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自然衰减法进行修复的污染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为易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如地下储油罐泄漏的汽油,其它燃油、石油管道破裂泄漏的石油烃,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有机氯溶剂等。随后处理的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如复杂混合污染物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后的废水渗滤液以及军事基地的炸药TNT、林业上使用的木料防腐剂、农业上使用的杀虫剂等。

2.4、制度控制技术

当污染场地刚被发现,或者由于受到经费和技术的限制,某些污染场地修复后仍有污染物遗留在场地上,无法达到任意使用和暴露的标准时,就需要制度控制来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风险,保护修复的完整性。制度控制是一种非工程的措施,即运用行政和法律法规等管理措施控制污染场地,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风险。制度控制在场地修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通过限制公众对土地或资源的使用,引导公众在场地上的行为,减少和控制污染场地的发生与风险。然而制度控制技术要求完善的管理政策与法律法规,以及污染场地跟踪管理系统。制度控制的成功实施需要多部门之间、多群体之间甚至跨领域之间的通力合作,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和协调,涵盖制度控制的计划、实施、维护和执行的整个流程。

结束语

现今,污染长丝的修复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绿色、环保、生态”的提出,人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发环保、高效的污染场地风险控制技术。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的加强污染场地的监督和管理,减少和控制对场地污染的发生。针对于修复和控制管理污染场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场地修复技术和控制管理的体系,建立健全污染场地风险控制相关的标准。目前我国污染场地风险控制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必须加强与污染场地风险控制技术相关的学科建设,着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注重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污染场地风险控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吉敏.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综述[J].上海环境科学,2014,03:132-135.

篇(6)

石油钻井工程项目是一个以地层为工作对象,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技术水平的特殊工程项目,在钻井作业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根据石油钻井工程项目的特殊性,选择适用于石油钻井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为石油钻井公司及时评价与应对钻井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为进行风险分析提供科学准确的计算基础,通过风险应对把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使工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一、石油钻井风险管理的概念

(一)对风险管理的认知

风险是指度量事件造成的后果和发生的可能性的一种标准。那所谓的风险管理,也就是说如果把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到最低的一个管理过程。其中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度量评估,提到相对应的策略并进行处理风险三个步骤,风险评价(恢复)是指对前三个过程的评定,对未识别的潜在风险或可能失效的控制措施进行补救。

(二)石油钻井工程项目风险的界定

从钻井公司角度来看,石油钻井工程项目风险指的就是钻井公司进行投标或者承接的石油钻井工程所作出的决策,或其他与钻井工程项目相关的行为和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可能后果偏离了钻井公司预定的项目目标。

石油钻井工程项目以地层为工作对象,是隐蔽性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要采取特殊的措施进行弥补,所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二、钻井作业现场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技术方法

危害分析跟控制程度一定要跟风险的严重程度相适应,重大的危害可能会伤害到所有的井场人员。不同状况的风险需要不同的技术方法去识别和控制,另外还需要一些专业的操作人员来操控。为保障重大危害信息的控制可以被井场所有人所知道,必须采用高级的风险管理方法来识别重点危害。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针对具体的风险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控制措施。

现将中石油A钻井项目所采取的风险防控技术方法分述如下:

(一)危害识别研究和危害控制可行性研究

针对那些不常出现的风险,像钻井作业的高温高压以及交叉作业等,一般对这方面的潜在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控制措施,这两种技术方法用的比较多,在运用这两种技术的时候,一般要求有专业的现场操作者在场,这样能方便快捷的识别可能会面临的危害以及潜在后果。这些研究识别一般对选择设备、程序和培训有很大的影响,这也能运用特定的程序把人员的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二)判断树法

我们先分析一下对井场的风险评估,A项目评估风险的方法是判断树法,这种分析法一般对于识别所有的危害和产生的后果以及风险的总程度有帮助,我们来看一下对井场的风险评估,Y项目采用了判断树法来进行风险分。假如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识别出所有的危害和产生的后果,以及总的风险程度[1]。如果风险超一定的程度,就一定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把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上。任何一个井场都要参照判断树法来进行核查,因而,井场的操作程序不仅仅是靠经验来编制的,全部的操作程序都要有综合利用降低风险的措施。另外,判断树法还对现场使用工作许可系统的识别有帮助。

(三)井场施工评估

项目的类型不同出现的风险和危害也会不同,A项目在招标或实施某一工程合同前就要研究一下项目的可行性,针对施工的不同区域来识别风险,并且选择最好的钻机来进行施工。这些研究还包括识别施工区域储层的具体特点(如含硫化氢或高温高压等),在项目准备阶段就要考虑设备的选型和人员的培训等。

(四)“工具箱”会议式的风险评估

“工具箱” 会议已经成为了施工现场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把风险的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告诉施工人员。A项目在施工之前就要要求先开展一个“工具箱”会议,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偏离施工计划的情况,施工人员需要再重新一起研究评估下一步的工作步骤。“工具箱” 会议的目的是就是让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能知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以及操作的程序。

(五)安全观察与沟通卡

A项目会对所有员工以及第三方人员都参加“安全观察与沟通卡”程序的培训。为了让“安全观察与沟通卡”程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起到作用,还为此特意制作了一种安全检查卡片,这个卡上提醒检查的人员有哪些相关的工作需要检查,并且在卡上注明检查情况的记录,以防相同的事件重复发生又采取措施。[2] “安全观察与沟通卡”程序是想管理部门直接提供反馈的有效方法,这样也有利于对风险评估。

上面介绍的这集中A项目风险的评估方法,他们之间有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首先我们先看一下运用这些技术能否识别井场所有的风险。“安全观察与沟通卡”程序最大的作用就是安全观察与沟通的作用是: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如,洒水将地面滑、双手插裤袋走梯子等等此类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利用“安全观察与沟通卡”程序可以及时发现并且解决这种不安全行为。随着井场工作越来越复杂,那么风险评估的方法也就需要提高。例如我们一群人进行一项相互联系的工作,就可以利用“工具箱”会议式的风险评估清单来确保这个项目的每个方面都有被考虑,并且采取了预防措施[3]。当工作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风险也就越大,这个时候就应该运用判断树法来进行评估。当一项项目的风险隐患到最大的时候,就得运用危害可行性研究,凭借相关的资料来分析评估井场也许会存在的安全风险。

三、风险评估带来的好处

风险评估需要全体员工都要参与,这样可以是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和作业安全,并且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需要每个人在施工之前都对这个项目有个深刻的理解,对于那些复杂一些的步骤,要进行分析哪一步可能会存在风险,并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例如下套管作业,这项工作包括吊装,对扣,紧扣等工序,主要涉及到高处作业、起重作业、高压液体等。利用风险评估来识别风险并且建立起安全的操作程序,做出施工步骤图,在施工的工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步骤图来进行分析。这种评估方法对确保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还让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工作的性质和安排,这样起来,也就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中石油A项目还建立了审核程序,会不定期的去审核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这种审核对加强现场风险管理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结语

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识别和消除风险来保证员工和环境的安全,合理的选择和运用风险防控技术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关键。中石油A项目通过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实施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公司员工的执行力,不仅全面实现了各项HHSE指标,并为公司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前言:

做好风险管理与关键技术的研究才能保证通信网稳定运行,这也成为了众多电力企业共同关注的事件。一般来讲,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主要是利用自愈环保护和独立双通道保护技术不断增强风险控制能力,但随着通信网的增多,网络运行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加了通信网运行风险,因此,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就成为现代电力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有必要对其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一、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概述

所谓的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实际就是了解通信网的情况,做好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以及控制风险,这些内容均属于管理准备组成部分。首先,对于风险识别来说,就是了解在通信过程中可能发生哪些危险,导致危险发生的因素有哪些,这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掌握了风险来源,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就可以将风险控制住;风险分析就是找出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了解风险发生几率,并分析导致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风险评估就是根据风险后果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便确定风险次数与严重程度;风险应对就是针对风险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做好从本质上消除风险,并联系实际制定可行的应急预案;风险控制,就是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全面评价与分析风险,降低风险发生几率[1]。

二、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依赖电网风险管理。对于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来说,存在过度依赖电网风险管理的情况,缺乏独立性。如在调度中,电网调度已经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的调度规程,风险预警管理机制也相对完整,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根有据,风险管理责任也十分明确,但通信网的风险管理却较为薄弱,尽管也有危险源分析,但却过多的依赖于现场风险控制,并没有构建完善、系统的通信风险管理体系[2]。2、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高。对于风险管理来说,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参与,所有人都要主动参与其中,并将安全作为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但现阶段,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却存在用局部解决所有问题的情况,主要风险管理工作全部落在了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身上。3、灾备应急系统建设过慢。尽管电力通信网建设速度较快,但却依然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经常出现通信中断的情况,容灾能力很差,部分通信监控系统还存在系统薄弱的情况,难以备份灾备数据,如果发生故障,整个地区的通信都会陷入瘫痪的局面,因此就需要做好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强化对关键技术的研究。

三、做好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的措施

1、风险识别技术。要做好通信网的风险识别,就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技术方面。由于通信系统难以满足”n-1”需求,这就需要从通信电源、传输设备、站内联络电缆等多方面入手,逐渐找出发生故障的地点,尤其是线路保护、中调远动的等,一定要做到全面分析,以便了解造成中断的原因;第二,管理层面,主要是了解设备运行与作业管控等方面的风险,做到从通信设备各个方面入手,分析出设备以前存在的缺陷,采取的处理方式以及运行环境等多种内容,并管控现场,检查是否发生作业人员不安全的情况。2、风险评估技术。电力通信网的风险评估,最常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方法,主要了解影响电力通信网安全运行的因素,以便获得安全风险结构层次图,进而确定影响因子。要做好风险评估,应先明确任务清单与工作内容,了解各个步骤,应将危险性评价方法应用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风险评估[3]。3、风险控制技术。风险评估之后就是风险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应采用既经济又合理的处理方法,将风险控制层次理论应用到风险控制中。在确定风险控制途径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风险性质,做好设备维修与改造工作,并加强对人员的教育培训,同时,也要将作业环境作为日常费用部分,这也是做好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因此,一定要做好通信网的风险控制。

结论:

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到电力通信情况,如果其中发生风险,务必会导致通信中断,因此就需要全面分析风险管理,研究其重点技术,强化对关键技术的管理。本文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做好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主要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等三方面入手,构建了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体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电力企业相关人士带来一定启发,做好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工作,减少不良事故的发生,真正促进我国电力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大数据技术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第一,构建现代税收体系的要求。大数据技术是我国的基础资源,对税务部门分析数据、重大决策的确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税务部门需要合理使用该资源,来提升数据质量,发现潜在价值,加快税务风险管理的改革速度。第二,时展的必然需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得以增加,促使企业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税务风险管理系数加大,要求企业在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掌握纳税人的相关数据。所以,强化企业的税务管理,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了推动经济、企业发展,我国开始对以往的财税体制进行改革。而营改增的相关细则,也为企业税负的降低提供法律上的帮助。但是由于企业不够重视税务筹划工作,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企业缺乏对税务筹划工作的重视。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不但能保证企业合法,还能规避和减少税费缴纳,这是降低企业税负的关键[1]。现阶段,部分企业领导不了解税务筹划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无法缴纳税务,增加财务负担。第二,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在企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但是和税务风险防范相关的机制,并不是很完善,导致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细则,不利于规范税务筹划工作,增加管理风险。第三,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业务范围扩大,复杂程度提升。但是,我国并未针对税务筹划制定完善的信息系统,使得税务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税费缴纳不合理,严重时违反税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路径

为了规避企业税务风险的发生,需要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合理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完善管理体系,推进税务筹划工作,具体表现如下:

(一)增强人员风险意识

数据是动态的,而大数据则是信息技术、数据和思维结合的产物,要想有机结合这三者,除要借助先进的处理技术外,还要具备风险意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引入共享理念,便于有效整合相关信息。一旦出现税务风险,就要结合员工档案、税收系统,以此强化纳税人员的风险意识。同时,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合适的税务风险治理平台,满足各部门信息共享的需求。结合大数据特点,明确纳税人的发票使用情况、税务登记系统,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特点。

(二)完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制定完善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确保税务风险管理的有章可循。其次,明确规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的执行准则,促使各项工作都朝着预期目标进行。最后,构建绩效考核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风险防范结果,奖励防范措施执行效果好的员工,处罚执行力度低的员工,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税务工作数量庞大,分析和处理过程乏味,必须让员工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热情[2]。企业在制定工作机制时,需要为员工提供开放的环境,使其调整最佳状态投入工作。税务风险管理内容复杂,员工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提高专业知识掌握度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篇(9)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充分地识别出各种风险,才会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内审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首先是从其风险识别开始的。风险识别是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完整地辨识出风险的来源和所在。这些方法主要有:

(一)政策分析法主要是分析辨识政府制定的政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对政治社会稳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贸政策以及环保政策等的分析,以识别危害性风险的具体来源。

(二)制式表格法利用保险业或专业风险管理组织设计的标准表格来辨识风险。常用的表格主要有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暴露分析表等。这些制式表格是针对一般企业组织设计的,可通过登陆相关组织的网站获取。其优点是经济方便,缺点是缺乏弹性,无法满足特定企业的需求。

(三)财务分析法一是结合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来辨识企业所拥有的实质资产、财务资产及其面临的风险;二是利用财务比率的计算来综合分析辨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z”计分公式的运用:z=1.2x1+1.4x23.3X3+0.6x4+x5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广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优先股与普通股市值/负债账面价值;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可根据最后计算出的“z”值结果来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状况。三是流程图分析法。根据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图来判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如图1所示。根据该企业的材料供应流程和产品销售流程,可分别判断M企业正面临供应商过于集中与客户过于集中的风险,进而判断该企业具有较大的营业中断风险。四是实地检视法。指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和内审人员通过与实际操作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了解风险状况,以及实地检查企业资产等方式来判断企业风险。仅仅运用一种或两种方法是无法全面识别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因此,内审人员在评估时通过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风险识别技术,来确认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否得到最大程度地识别。

二、风险评估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在识别出风险以后,就要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其重要性与危害程度,从而为企业的风险控制确定重点。风险评估包括两个方面:风险损失频率估计和风险损失程度估计。

(一)风险损失频率估计估计风险损失频率,主要是通过计算损失次数的概率分布,这需要考虑三个因素:风险暴露数、损失形态和危险事故,三项因素的不同组合影响着风险损失次数的概率分布。如果企业建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也可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历史数据来估计损失频率。一般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将风险分成五类:几乎不发生,约每一百年或更长时间发生一次;可能但未曾发生,约每二十年发生一次;发生过数次,约每五年发生一次;经常发生,每两年发生一次;绝对发生,一年发生一次或几次。不同的企业还可予以进一步细分。

(二)风险损失程度估计风险损失程度的估计需考虑三个事项:同一危险事故所致各种损失的形态、一个危险事故牵连的风险暴露数以及损失的时间性和金额。而对于财务风险损失程度的估计,最新的方法则是风险值(VAR)法,即在既定的风险容忍度下,市场状况最坏时确认投资组合最大的不可预期损失。同样,按风险损失程度可将各种风险划分为五类:最严重,损失金额占营业收入的10%以上者;很严重,损失额占营业收入的7-10%;中等,损失额占营业收入的5~7%;不严重,损失额占营业收入的3~5%;可忽略,损失额占营业收入的3%以下者。不同规模企业可按不同比例予以划分或细分,编制风险矩阵图表,以判断各类风险的重要性和损失程度。如表2所示可以初步确定,以2-4分为低度风险,5-7分为中度风险,8-10分为高度风险。风险度不同,企业的风险控制方法组合也会不同。内审人员在审查本企业的风险评估时,一般结合本企业的资产规模、风险承担能力、行业背景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评价本企业风险评估所选方法的适当性和风险划分的合理性,以最终判断确认的风险管理重点是否符合企业实际。

三、风险控制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风险控制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按各类风险的重要性分别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通过降低损失频率,缩小损失程度,将可能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点。一般的风险控制方法有:

(一)风险规避当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利润予以抵消时,放弃该项经营活动以规避风险就成了最可行的方法。风险规避包括完全规避与部分规避两种。完全规避,要不惜放弃伴随风险而来的盈利机会。部分规避,则要综合考虑成本因素和社会、心理等其他非经济因素。规避一般包括两种策略:一是进攻型规避,即在高收益和低风险替代选择中,选择高收益而不顾忌风险;二是防守型规避,即在高收益和低风险的替代选择中,选择低风险而不在乎收益。

(二)损失预防与控制一是在危险事故发生前采取措施消除引发危险事件的因素,减少危险损失频率。企业的各项安全防火、防盗以及财务预测、债务人信用评估等属于此类损失预防;二是危险事故发生后,采取相关措施控制损失蔓延,以降低损失程度。如紧急抗灾、股票投资止损线等就属于此类损失控制。

(三)风险分散与中和风险分散是指企业利用多元化经营、多方融资、资产多元化,以及争取供应商和客户多元化等措施来分散经营风险;风险中和则是利用套期保值、远期外汇业务等措施来避免价格、汇率等风险。

篇(10)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的技术都实现了重大变革,从铁路隧道建设的角度看,我国的隧道的施工技术也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铁路隧道施工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施工难度过大而施工技术还有待提高这导致了铁路隧道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加强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是目前铁路隧道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如此,加强施工风险管理还是保证隧道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也关系着隧道工程目标的建设进度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具体情况

随着铁路隧道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多,近年来隧道施工有以下特点:施工时间特别长;工程施工任务量重;隧道施工技术复杂;工程施工涉及方面十分广泛等,这些特点都对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使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了。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数量不断增加,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增加,这给我国的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因此,针对我国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工程建设相关负责人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当前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由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保证铁路隧道建设的安全有效的进行。

3提高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

3.1注意设计中的风险管理

隧道设计是铁路隧道施工的基础,把铁路隧道设计工作放在隧道建设的首要位置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铁路隧道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它并不是单靠一个阶段就能完成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保证施工的风险管理。在隧道施工工程前期做好风险管理是十分关键的一步,相关负责人只有从最开始就重视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才能真正意义上降低隧道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制定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工程施工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采取科学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进一步降低隧道施工的危险系数。

3.2通过监控保障施工风险管理

在开展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各方面进行监控是十分有利的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工程施工材料进行检查,通过施工材料的检查为隧道安全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其次,要检查施工要求的支护和桅杆,从而进一步确保支护和桅杆的质量,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最后,还要确保对防水设备的质量做进一步的检查等。要从隧道施工的各个方面着手,对可能出现的每一环节进行质量检查。不仅如此,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位移情况,相关负责人还需要做好隧道施工变形检测工作,这也是铁路隧道施工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3.3做好关键部分的管控工作

一般情况下,隧道施工的防水工程建设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建设,重点表现在该防水工程必须能够有效防范积水可能带来的危险,排水效果也要很可观,最重要的是要能高效拦截等等。隧道防水工程的建设要结合当地具体的地质状况,规划出合理的防水系统。除此之外,铁路隧道建设中的排水系统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从防水材料的选择到排水设备的准备,再到相关设备的安装,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具体的掌控,保证工程排水系统的有效运行,从而避免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水和积水现象。

3.4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

建立健全相对完备的安全管理体制对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建设十分重要,不仅要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安全操作机制的建立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隧道施工中危险系数特别高的施工部分,工程人员可以聘请更加专业的特种工进行完成。在施工即将开展的前期,相关负责人还要组织培训工作,培训要十分严格,要切实遵守相关的规定,真正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只有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才可允许他们参与到隧道施工建设当中。工程人员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的监控工作,才能够促进隧道施工安全、有效的进行。

4结语

总而言之,铁路隧道施工中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正确理解铁路隧道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紧紧抓住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内降低风险,还能有效的保障隧道施工的综合利益。因此,铁路隧道施工时要将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相关措施放在首位,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制,这样才能降低隧道施工中的危险系数,保障施工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庄志.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0).

上一篇: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 下一篇: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