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22 15:34: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篇(1)

对于工业项目建设来说,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批复及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不同工业项目环境影响因素差异性,在构建环境风险防范对策上,需要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各相关法律规范及技术要求,科学有序的进行。然而,在实施中,有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缺乏对相关技术规范的引用,要么过时,要么没有。如《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内容,与相关工业建设项目存在不符合问题,导致环境风险突出。

一、环境风险构成及工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要求

根据工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对于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在污染源、排污标准、污染控制措施、重大污染源等内容。以某城市科技工程项目环境风险分析来看,燃气及管道安全管理是重点,而对于危险品道路运输则相对较低。从构成来看,环境风险表现为具体的环境风险物质、工业生产工艺,环境受体等部分。如对于某工业企业,其生产工艺需要相应的反应条件,而对于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风险源的防控则应该列入重点;对于某电子芯片项目建设,其危险化学品具有高毒、剧毒成分,特别是某些储罐、钢瓶是主要风险源;另外在对化工类项目中的危险化学品的风险防范上,主要从毒理特性、理化特性、贮存量、贮存方式,以及事故应急预案风险防控列入重点。随着《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相关总则的提出,对于工业项目所涉及的各类物质风险识与防范措施,主要从原材料、辅料、燃料、中间品、成品及生产过程“三废”排放物理化性质等方面来进行应对,从构成成分、分类、数量及对环境污染的持久性,以及造成事故的风险等方面,分别从工业工程、贮运工程、装置工程、辅助设施等内容进行风险评价,并逐步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二、构建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思路

(1)风险物质的确定与突发应急预案的完善

对于工业项目环境风险的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工业项目爆炸、管道泄露等事故的发生,将环境风险评价及防范工作列入重点内容。然而,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风险物质确定上却存在较多问题。如某市政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仅将风险事故发生可能性小的危险品道路运输作为防范重点,而对于地下燃气管道工作只字不提;某液氨项目中对于液氨罐车与吸氨器直接相连,并经由混合器来输送至氨水储罐的工艺装置,未能从事故风险源液氨槽罐车进行防范,而是对氨水储罐进行安全预测,显然是因小失大;某材料项目因使用低毒己内酰胺,在次生及衍生环境风险因素防范上,将一氧化碳作为重点,而忽视了有机胺在热分解中释放无机氨的风险。同时,在工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中,对于各类风险源临界量的确定存在模糊,如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识别》规范中,仅将风险识别结果Q值与1进行比较,实施上,对于冰醋酸、盐酸、硫酸、氢氟酸、溴化氢、双氧水、氨气、氯气等危险气体来说,其Q值远大于1。因此,需要从环境风险危险源辨识及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种类、临界量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以最小临界量来建设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对于突发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完善,需要从应急预案的内容及技术评估中,对不同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进行针对性完善。如明确总则、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机制、处置方法、应急保障、后续处置、附则、环境风险源分析等内容。

(2)引入社会公众的直接参与

从环境立法到公众参与,从环境影响评价体制建设上多存在操作性缺失问题。环境风险评价具有专业性,社会公众缺乏对其生产、工艺、污染危害的了解,更难以进行客观评价。因此,针对环境风险评价,要引入社会公众参与机制,通过企业、政府等多重机构的协同,来对工业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评价因素进行分析,对可能导致的进行预案处置。如某化工项目中对油漆、天然气使用较多,而对于天然气中的乙基苯、甲苯、环乙酮、乙二醇单丁醚等物质,其对环境影响较多,而对于广大社会公众,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该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事故缺乏认知,在无社会公众参与条件下,既损害了公众的安全,又给环境污染带来影响。因此,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管理方法上,要明确工业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以及拟采取对策方法,要从环境影响社会公众参与评价中,对项目实施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公示,充分发挥公众对环境风险评价的监督作用,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

(3)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

从环境风险可能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也是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工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差异性,对于专家的风险评估与社会公众的风险评估存在差异,而两者的冲突,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如某地政府在一味提升GDP增长效应中引入的重大投资项目,因缺乏环境污染评估论证,在获得项目审批权及环境、社会风险评估中“走程序”,导致后期项目建设中多项污染源引发重大风险事故,由此给社会稳定带来更大影响。可见,从维护社会稳定风险上,加强对环境风险及可能带来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估,增进广大公众对项目环境风险的认知和了解,是降低工业项目环境风险的有效路径。如政府出台《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中,将环境风险评估与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并从项目合法性、环保合理性、项目建设可行性、可能污染及环境事件可控性四个方面进行明确,切实降低环境风险带来的危害。

(4)构建针对性的环境监理体系

环境项目风险评价与监理工作的实施,需要从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上进行完善。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工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具体内容,委托环境风险监理机构及监理工作。监理单位要从环境风险评价及批复文件要求上,对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进负责。如某化工项目在设计上存在固体化工危险品储藏、运输等内容,而危险源主要有烧碱、聚乙烯、片碱、苯酚等,这些固体化工品在环境风险评价上均为重大危险源,需要从环境风险评价及应急风险措施上进行完善;再如某集成电路项目中对氨、砷化氢、磷化氢使用量较大,而这些化学品也列入重大风险源,在环境监理上需要从环境风险评价、风险识别、应急处置措施上进行完善。

(5)项目竣工环评验收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够根据项目建设不同阶段进行细化。如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上,需要从环境保护设施、配套工程、环境监测装置、污染防治设备等方面进行完善。如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管理、重点环境污染点巡检、重要环保设施如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监控、报警装置的维护与日常管理,对各类应急救援物质的储备及供给管理,应急演练等制度,明确环境风险防范任务,加强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监测与管理,确保各项监测设备正常、稳定、可靠运行。

三、结语

工业项目环境风险防范工作任重道远,要从思想上树立防范意识,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重点环境污染点的风险评价与识别,完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和应急预案,切实提升工业项目风险防控水平。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要求,对具有安全危险和潜在重大环境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以其实现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损失。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发展过程及进展,对我国目前环境风险评价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相关概念

1.1风险

通用的风险定义:风险是指特定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可能危害后果的乘积[4-9],即:

式中:R为风险水平(值);P为事件发生概率(或机率);D为事件发生后可能危害后果。

1.2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ERA,EnvironmentRisk Assessment)是利用现有获得的知识和资料,依赖有关基础学科(如生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生态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来认识和鉴别环境风险的危险类别、出现条件、危害后果及程度,并计算危害出现的概率的过程[1]。本文所指的环境风险评价专指事故环境风险评价,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化学品的生产与存储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概率的方案和降低风险危害的对策(应急预案)。

2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现状

2.1 国外发展过程及现状

国外事故风险评价主要按三条路线进行:概率风险评价(PRA,Probability Risk Assesement)、实时(Real-time)后果评价和事故后(Over-post或Past Accident)后果评价[2](见下表1)。,发展历程、现状。概率风险评价是在事故发生前、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或健康)风险,目前国内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价以此类为主;实时后果评价主要研究内容是事故发生期间有毒物质的实时迁移轨迹及浓度分布,以便作出正确的防护措施决策,减少事故损失,其代表为核电站实时剂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事故后后果评价主要研究事故停止后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其代表为研究者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停止后对中、西欧的影响后果评价。

表1 事故风险评价路线一览表

篇(3)

一、背景

环境风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或通过自然传递的,对人类健康和幸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又具有某些不确定性的危害事件。由于环境风险区别于传统环境问题,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针对环境风险的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环境风险评价是指由一定的机关或组织,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可能对人体健康、生态安全等造成的环境后果进行识别、度量、评估的过程或环境管理活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法律规范中提出了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对于风险事故,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时,应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或环境风险分析。同年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对基因技术进行安全评价。1996年,《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作了规定。2001年,《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对职业安全评价作出规定。2004年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明确指出: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2011年公布的《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规定了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2015年,环保部批准《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试行)》,要求对运行期间的尾矿库进行环境风险评估。2014年修订的新环保法第39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虽然只是国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义务的概括规定,但同时也使得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制度第一次进入环保基本法。

二、从一个实践案例看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实施

(一)湖北荣成纸业有限公司热电联产工程简介

湖北荣成纸业有限公司拟建设一座热电联产中心,为公司生产和和临港工业园区企业供热,于2015年6月初通过环评。环评报告的环境风险评价包括五个部分。第1部分为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第2部分为环境风险评价程序图,主要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可接受水平、风险管理、应急措施预案。第3部分为环境风险评价,报告指出,拟建工程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原煤堆场火灾风险事故、燃料油火灾爆炸、氨水罐泄露、粉尘爆炸、锅炉故障导致二f英增加外排。以事故发生原因为基础,将项目环境风险分为火灾爆炸、不可抗力、设备故障和人员管理四类。根据相关规定确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对项目的主要环境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对每类风险的发生原因进行了介绍,仅对二f英的事故排放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简要介绍。第4部分围绕原煤堆场火灾、油库、氨水罐、粉尘、锅炉、事故池、事故废水处理规定了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措施。第5部分事故应急反映方案规定了预案的启动、职责与任务、现场警戒与疏散措施、事故上报程序与内容和善后处理。

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所以环境风险评价部分没有独立的公众参与部分,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媒体公示即两次在湖北省环保厅网站上进行了项目公示;二是公众参与调查表,对松滋市陈店镇全心村的83位居民和附近的3家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的结果显示,当地公众对建设项目的了解程度一般,部分人担心项目的运行会对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大部分人认为该项目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被调查者全部支持该项目的建设,无人反对该项目的建设。

(二)分析

从上文介绍的环境风险评价实例可以看出:1、我国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将环境风险仅仅简要的分为火灾、爆炸和泄露三类,并局限在项目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并不对项目正常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考量;2、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的阐述不充分,从而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即风险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让人产生不信任感;3、环境风险评价的过程缺乏互动,不能体现评价结论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影响,公众参与形式化、途径单一,公众意见对项目实施缺乏影响力;4、环境风险评价中仅规定了一些事前的预防措施,缺乏事中和事后监督和必要措施。

三、美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及其启示

(一)美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的基本内容

环境风险管理框架已成为国际上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在众多已制定的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中,美国总统/国会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1997)是最具影响力的框架,为多国制定框架时参考和借鉴。在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中,国会要求组成一个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认为,应改变传统评价与降低风险的方法,以降低风险和改善健康状况为总体目标。委员会希望框架指导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有价值的资源投资在研究、评估、表征和降低风险中。

框架包括六个阶段:

1.定义问题并把它放在背景下

对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而言,首先需要正确界定问题。通过在复杂背景中识别和表征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并描述它的特征,仔细考虑问题的背景,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有权或有责任采取行动的风险管理者,并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过程中。

2.联系问题背景分析风险

阐明问题引起的事实和科学基础,在数量和质量上处理健康和生态风险,描述负面影响的特性、严重性、可逆性或可预防性。把问题引起的风险放在多源头、多媒介、多种化学物质和多风险背景下。了解利益相关者对问题引起的风险的认识。把问题引起的科学和背景方面的信息结合成问题对人类健康或环境产生的风险进行定性,同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认识和其他社会文化的影响。

3.检查处理风险的选择

这一阶段包括确定可能的风险管理选择,评价选择的效果、可行性、成本收益、非计划中的结果和文化社会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在界定问题和考虑背景之后任何合适的时间开始。风险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获取了关于可行性、成本与效益分析和减少暴露、降低风险对改善人类和生态健康的贡献的正确评价之后,风险管理目标可能会被重新定义。利益相关者在确定和分析选择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4.做出实施何种选择的决策

在框架的这一阶段,决策者基于最佳可得科学、经济和其它技术信息,确保决策考虑了问题的多种来源、多种媒介、多种化学物质、多种风险背景,做出符合成本收益具有可行性的风险管理选择。另外,优先预防风险,而不仅仅是控制风险,可能的话,使用命令―控制管理的替代性方案。一个富有成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过程可以对决策产生重要指引作用。

5.采取行动来实施决策

传统上,一直是管理机构的要求推动实施,工厂和市政当局通常是实施者。然而,当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能扮演重要角色时,成功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包括:公共健康机构、其他公共机构、社区团体、市民、工厂、人和技术专家等。

6.对行动作出评价

在风险管理的这个阶段,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评价实施的风险行动以及它们的效果。评价工具包括环境健康监测、研究、疾病监管、成本收益分析和与利益相关者的讨论。在大多数情形,应定期评价。就像风险管理过程其他的阶段,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让评价更有益。另外,评价中可能出现新信息,评价对了解框架的哪一部分需要被重复非常重要。

(二)美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特点与启示

1.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定义风险

一个风险问题的背景的全面理解对于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问题狭窄的背景无法反映风险情况的真实复杂性,造成风险管理决策和行动相比不是很有成效。

2.基于科学信息和最佳判断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估者尊重在缺乏充分数据的情况下得到结论时风险和程序的客观科学基础非常重要。风险评估者应该向风险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看起来合理的,含有支撑不确定性和供选观点的具有证明力的评估,从而可以在可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风险结论。

3.利益相关者全过程参与

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全过程参与,不同利益相关方全面沟通与合作,最终平衡各方的意见和观点以做出体现公众价值观的风险决策。

4.重复和评估

公众评论、协商、信息收集、研究或风险与选择的分析可能澄清或重新定义问题,使重心改变到一个不同的问题上,由于重要的新信息、观点和看法出现,风险管理过程会灵活而经常重复。评估对充分地履行职责和理智地利用稀缺资源至关重要。

四、完善建议

(一)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定义环境风险

当前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建设项目、外来物种、尾矿库、基因工程和职业安全领域。其中,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仅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项目,排除了有巨大环境风险的核建设项目,而且因为它是以环境风险事故的防范为导向,导致它对环境风险的定义过于狭窄,仅对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进行风险评价,排除了非事故情形下,项目正常运营下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试行)》适用于运行期间的尾矿库,不适用于贮存放射性尾矿、伴有放射性尾矿的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它也只考量尾矿库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因素。《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主要适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导致的外来物种造成的生态危害的评估。《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分别对遗传工程产品和职业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初略的要求性规定。整体来说,从我国环境风险评价的各个分散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环境风险的范围相对狭窄,而且一般孤立地考虑单一的化学物质在单一的环境媒介中引起的单一风险进行评价,从而也限制了我国全面、综合的环境风险评价。应改变以事故为导向的环境风险定义,逐步扩大我国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在更广泛的公共健康和生态背景下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二)明确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不应停留在防范风险层面上,而应进一步把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明确为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防范风险虽然是环境风险评价的直观起点,但忽视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目标的环境风险评价是有违环境保护的根本宗旨的。实践中的环境风险评价正是因为缺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的要求而导致实施的结果难以让人满意。为了配套环境风险评价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的目标,国家应积极开展环境健康与环境生态监测、调查与研究,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和数据支撑。

(三)保障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我国现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主要在建设项目(包括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中得到一定的保障,因为环评对公众参与的要求,公众在其中可有享有一定的环境知情权、发表环境意见权和环境监督权等,但是,在实践中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有走过场的倾向,处于弱势的利益相关方的环境知情权常常受到侵害,意见不能被充分的考虑,对环境风险评价的进程与结论不能产生实质影响。在外来物种、基因工程和职业安全领域,没有要求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利益相关方的环境知情权也难以得到保障。环境风险是一个多维的概念,还必须包括受影响方的观点。环境风险评价只有兼顾各方观点和需求,考虑不同群体的价值观、知识和认知,才能做出更好的风险管理决策,而在决策行动的过程中也不易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和抵触。

篇(4)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近几年来,生态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已处在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尽管有人将NAS模式加以改变后用于讨论生态风险问题,生态风险评价原则上也可按其四个方面进行,但由于生态风险评价不完全等同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态风险评价。因此美国EPA从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风险评价指南的制订工作,1992年确定了一个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制订工作大纲[11],原则上给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从研究内容上看,大致上与NAS提出的“四步法”相同,但每一方面的重点和方法又有不同的内容。该大纲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为问题阐述(Problemformulation),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问题阐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第二步为分析阶段(analysisphase),主要从暴露表征和生态效应表征两个方面进行;第三步为风险表征。

显然,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相对来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态风险评价正处在总结、完善阶段。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特别是生态风险评价,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评价终点的选择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终点,只有一个物种(受体为人),而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却不止一个,终点选择就成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的关键。对任何不同组织等级都有终点选择问题,终点选择原则上根据所关注的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来进行,对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了解得愈深刻,终点选择就愈准确。由于生态系统复杂性,不同评价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终点,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确定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

2.模型优化模型在风险评价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风险评价是研究人为活动引起环境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根据有限的已知资料预测未知后果的过程,这就需要应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风险评价涉及的模型很多,主要有污染物环境转归模型、污染物时空分布模型、暴露模型、生物体分布模型、外推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就是由这些模型的组合,借助于计算机来连串在一体的。随着风险评价越来越复杂,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和完善各种数学模型始终是风险评价研究的重要方面。

篇(5)

中图分类号:TE88;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000-01

1、天然气管道的类型

天然气管道按照输送介质的类型分为含硫天然气采集管道和净化天然气输送管道。该分类是按照输送介质中硫化氢的含量大小确定,即管道输送介质中硫化氢含量小于《天然气》(GB 17820-1999)中规定二类气质的硫化氢含量限值(即20 mg/m3)为净化天然气管道,否则为含硫天然气管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天然气净化气管道约一万八千多千米,含硫天然气管道上万千米。按照天然气管道实现的功能可分为油气田内部集输管道、净化天然气输送管道和城市燃气管道。天然气管道直径主要有Φ76、Φ114、Φ159、Φ219、Φ323.9、Φ406、Φ508、Φ610、Φ711、Φ813、Φ1016。天然气输送压力从0.098MPa到10MPa不等[1]。

2、天然气管道事故统计分析

本文所关心的天然气管道事故指因种种原因引发的天然气泄漏事故。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的后果根据输送介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净化天然气管道发生天然气释放事故时主要可能的后果有:天然气释放扩散至大气层、天然气着火形成热辐射及天然气爆炸形成爆炸冲击波。发生含硫天然气释放事故可能的后果有:天然气释放至大气层的同时伴随着有毒气体硫化氢的扩散、天然气着火形成热辐射及天然气爆炸形成爆炸冲击波。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天然气管道事故数据库。国外将天然气管道事故的统计分为含硫天然气管道和净化天然气管道两类来进行。

2.1 含硫天然气管道

加拿大阿尔贝塔省EUB统计了总长19 545km的集输管道1980~2002年发生的事故[2],统计结果显示:

(1)管道事故发生率为0.67~0.89次/103km・a;

(2)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为:内腐蚀、外腐蚀、第三方破坏、建筑物破坏、地层位移、焊缝、接点故障、超压、管线、阀门及配件及其它。各种因素所占比率排序为:内腐蚀>外腐蚀>第三方破坏>建筑物破坏=焊缝>接点故障=超压=管线>阀门及配件=地层位移。内腐蚀因素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3%,超过一半以上。

2.2 净化天然气管道

EGIG (8家西欧主要气体输送管道公司成立的欧洲输气管道事故数据组织)对92 853 km输气管道1970~1992年的事故统计表明[3]:

(1)1970~1992年间欧洲输气管道事故率为0.575次/103km・a,1988~1992年欧洲输气管道事故率为0.381次/103km・a;

(2)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为:第三方破坏、施工和材料缺陷、腐蚀,各种因素所占比率排序为:第三方破坏>施工和材料缺陷>腐蚀。第三方破坏因素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2%,超过一半以上。分析和比较加拿大、西欧的事故统计结果可见:

(1)天然气管道存在发生事故的风险,含硫天然气管道事故率比净化天然气事故率高;

(2)引发含硫天然气管道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为管道内腐蚀,比例达到了53%;引发净化天然气管道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为第三方破坏,比例达到了52%。

3、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自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三年,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日趋成熟和完善。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的规定,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包括五方面的内容: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和评价以及风险管理。在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中,关于评价主要内容及后果计算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大多数环境影响评价将天然气管道事故后的火灾、爆炸模拟纳入后果计算的范畴。对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中对环境风险评价的定义来看,还是从该“导则”对后果模拟计算的规定来看,都不应将火灾、爆炸模拟计算纳入后果计算的范畴。《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将环境风险评价定义为:对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根据这一定义,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的是泄漏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或者事故中生成的有毒有害物对人身的伤亡和环境的影响,而并非火灾或爆炸事故本身对人身或环境的影响。这显然与目前环评领域对天然气管道的环境风险的认识有些差异。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关于后果计算的要求有第7.1条:“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第7.2条:“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中的扩散”。根据这一规定,没有必要将天然气管道的火灾、爆炸模拟计算纳入环境风险的后果计算范畴。按此理解,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应关注在出现爆炸、着火和污染物意外排放(释放)后在大气、水体中进行稀释扩散形成污染的事件,一般来说应重点评价中、短期的超标污染事故。污染物对人和动物、植物的污染影响与接触时间密切关联,短时间的高浓度污染物的影响不一定比长时间低浓度污染物的影响小。因此,在一定时间内与污染物接触的浓度限值是评价的关键依据,低于该浓度限值,受影响个体在该接触时间内基本不会受到影响。笔者因此认为,环境风险评价内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事故因其污染影响对象和影响时间不同而异,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也仅是规范了评价总体框架。针对天然气输送管道的环境风险评价内容,笔者认为,天然气管道的火灾、爆炸影响范围,热辐射和爆炸冲击波的影响属瞬间或超短期的影响,基本属安全管理需要关注的问题,模拟计算内容也就属于天然气管道事故模拟的范畴,应纳入安全预评价中。而事实上,目前的天然气管道安全预评价报告均对火灾和爆炸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模拟计算,也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4、结论与建议

(1)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应根据输送介质、环境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硫气输送管道的环境风险后果计算应重点计算事故发生后泄漏的硫化氢对环境的影响。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不需要考虑事故发生后甲烷气体的火灾、爆炸造成的人身伤亡,这部分内容已纳入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中。

(2)鉴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T 349-2007)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的规定有一定差异或规定不太明确,建议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T 349-2007)进行相应的修订或细化。

(3)国内外天然气管道事故统计是天然气管道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分析的类比依据,而目前国内缺乏这方面的统计资料,因此,建议尽快建立我国天然气管道事故数据库,为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篇(6)

一、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 J/T 169- 2004)将环境风险评价定义为:对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 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根据这一定义,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的是泄漏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或者事故中生成的有毒有害物对人身的伤亡和环境的影响,而并非火灾或爆炸事故本身对人身或环境的影响。这显然与目前环评领域对天然气管道的环境风险的认识有些差异。针对天然气输送管道的环境风险评价内容,笔者认为,天然气管道的火灾、爆炸影响范围,热辐射和爆炸冲击波的影响属瞬间或超短期的影响,基本

属安全管理需要关注的问题,模拟计算内容也就属于天然气管道事故模拟的范畴,应纳入安全预评价中。笔者认为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内容如下:

( 1)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物质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类别识别。对于天然气管道而言,具有风险的设施包括站场、管段和截断阀室等工艺单元;对于含硫天然气管道而言,具有风险的物质包括甲烷和硫化氢。对于净化天然气管道而言,具有风险的物质仅仅只有甲烷;对于天然气管道而言,风险事故为火灾、爆炸和泄漏。

( 2) 源项分析。源项分析包括两方面内容: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分析和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量计算。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天然气管道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分析一般采用类比法,即类比国内外天然气管道事故数据库,得出天然气管道断裂概率和天然气泄漏后着火概率(含火灾和爆炸),二者之乘积为天然气管道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管道断裂引起火灾爆炸的概率。泄漏量计算是根据压力、管径等计算事故发生天然气、硫化氢的泄漏量、泄漏速率等,是后果计算的依据。

( 3) 后果计算。对于净化天然气管道,仅涉及易燃易爆气体甲烷,由于甲烷比空气轻,事故过程中甲烷从管道中泄漏出来后立即扩散、抬升至高空,没有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和水中扩散,无需对此进行模拟计算。需要关注天然气着火后是否可能引发次生事故如引发森林着火等生态影响及风险削减措施(或风险减缓措施)。对于含硫天然气管道,除关注次生事故风险外,还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硫化氢,后果计算须模拟计算硫化氢气体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

三、天然气工程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1、风险控制与削减策略

风险控制与削减策略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天然气管道风险,通过建立针对性的风险预处理机制和防范机制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及损失幅度。天然气管道工作的风险控制属于工程的安全设计、管理范畴,当某些客观风险因素无法做好全面控制时,唯一的可行选择就是降低风险发生率,缩减风险危害范围。实践工作的具体内容如下:管道场站、球阀室的设计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土、地址等环境风貌,特别是泄洪区建设段,应采取加高基础桩的方式,尽可能的控制和削减可能遭受的洪水冲击风险;天然气管道建设中难免会面临穿越地质断裂带、山脉、铁路线密集段等情况,在工程设计阶段应尽量减少管道线路自身、管道其其他工程项目的线路交叉,以避免和控制风险的扩大化。

2、风险自留策略

风险自留是指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企业通过自己理性或者非理性的判断主动承担风险的行为,动用企业内部的资源来弥补事故带来的一切损失。风险自留与其它风险处理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无法改变工程项目风险的发生概率,也无法改变风险可能导致的潜在威胁。企业一般只有在两者特殊情况下才采取风险自留应对策略:其一、企业通过完善风险控制与管理体制,使风险的发生概率降低至企业能承受和控制的范围之内;其二,企业资金能力能满足风险转移的需求,企业只能保守的被动选择风险自留策略。风险自留目前在部分大型和中型天然气管道施工企业中较为生盛行,如中石油、中石化在应对风险上,往往采取提取公司安保基金来弥补小型损失,对于较大的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成熟且完善的风险控制与削减体系,同时也没有较为妥善的风险转移。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后果的转移给第三方保险或担保组织,通过双方合同的约定由第三方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承担发生风险后的赔偿,达到资源的集中利用和减小经济损失的目的。一般来说,可以将风险转移分为非保险转移和两大类,天然气工程负责与建设方可以结合自身所可能面对的风险特点以及经济条件合理的做出决策。非保险转移是指通过订立协作合同,当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企业遭受风险危害时,根据合同的约定将风险以及与风险有关的财务结果转移给别人;保险转移是指将风险转移给相应的保险受理公司。从天然气管道工作建设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改良、设计优化、提高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的发生,然而这并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因此,为了减少事故发生时候来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必要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来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参考文献

篇(7)

1 引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外环境污染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也在不断的上升,例如印度发生的农药厂毒气泄漏事件。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70年代的时候首次提出了环境风险影响评价,这对防治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已经逐渐成熟,因此,我国要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体系,从而使国内环境风险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 分析化工建设行业的基本特点

化工行业存在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了易燃烧、易爆炸、设备庞大、管线比较复杂、机器装置相对密集,在存储、运输以及生产过程中会出现有毒有害物质。在化学技术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对化工生产项目的环境危害程度产生严重影响。主副产物一般为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即使其泄漏量较少,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化工企业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可估量后果。由于化工建设行业的性质特殊,发生事故后所造成的环境风险及引起的环境污染情况相较其他行业更加严重。在近几年的环境事故报告中,化工行业所发生的频率与危害度要远远超过国内其他行业领域。

3 分析环境风险在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作用

由于化工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基本特点不同,所以加强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在环境风险影响评价中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事故发生概率分析以及环境风险预测等,能够迅速寻找到环境风险的来源并分析出环境风险的危害度,帮助化工技术人员提出预防、调整、消除等措施,同时化工技术人员也要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化工事故列入项目建成后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使化工企业和环境监管部门提高警惕,保持高度重视,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和防治措施,努力将环境事故后果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4 分析环境风险在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问题:(1)编制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依据不正确: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与环境风险相关的内容包括项目分析、法律制度、公众参与、环境风险评价等,国家也先后完善了防治环境风险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然而,在很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仍然引用过时的法律法规,导致项目不能通过专家审查,被长期搁置,而环境风险也就不能得到及时防治。

(2)对工程分析缺乏深入研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通过工程分析,能够明确产生污染的原因,排放污染物的流程,得出具体的排污数据,确定快速有效的控制措施等,但是有些工程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工程分析中,没有对具有环境风险的燃气管道进行分析,而是对危险性较小的道路运输进行大量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使环境风险清楚明确,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中出现错误:对具有环境风险的化工物质临界量不确定,导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不能明确体现出环境风险。另一方面,在突发的环境风险事件中,应急措施的预案格式和内容不正确,在最近几年发生的环境突发事件中,凸显出了化工企业缺乏环境风险应急管理,没有积极履行环境风险控制工作,造成环境污染程度不断扩大。

(4)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意识较弱:在环境法中,对于公民参与的制度过于书面化,欠缺实际操作性,并且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渠道较窄,导致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多数公民无法获取信息量,同时公众参与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被动参与。由于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没有细致的解释和疏导,公众就不能理解其环境污染程度,也就更不可能去客观评价环境影响,一旦这些化工项目出现环境问题,就会对公众造成影响,引发难以想象的群众环境风险。

策略:(1)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依据的时效性: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等新的规章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要及时跟踪环保制度,密切注意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制度的新动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定,按照法律制度的要求做好环境风险防护工作。

(2)深入探究工程分析:在进行工程分析时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进行物质风险识别,明确化学物质的主要原料和辅助材料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性质特征,分析具有致癌、致变的污染物的来源、运输途径和流向范围,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的、详细的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工程分析进行改进和完善。

(3)提高环境风险影响评价的规范性: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根据化学品危险程度正确判定重大危险源,分析最大可信事故及其出现概率,通过源项计算,科学地分析、预测事故后果和风险程度,提出可行的、可操作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如此才能在根本上避免事故发生,降低环境风险。国家对企业突发环境事故制定了具体准则,其中包括了编制目的、依据和适用范围等,环境风险监督人员要定期排查急救设施,整治预警分级指标,实现环境风险全面预防。

(4)落实公众参与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在面对环境风险时,群众之所以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是因为对邻避设施不太了解,所掌握的物质知识较少,因此,环境评价人员要向群众全面及时的宣讲环境风险信息,健全群众合理申诉的机制,使群众能够和政府进行对话,同时环保管理部门要保障环境风险信息及时、准确、主动向群众公开,保证群众的环境影响评价知情权,从而提高群众对环境风险的自我防护能力。

5 结语

环境风险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建立环境风险,能够对环境事故进行提前预防,有效地降低化工行业事故的发生率,这就需要环保部门树立环境风险意识,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编制依据的时效性,深入探究和完善工程分析,保证环境风险评价的规范性,加强公众参与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从而使环境风险程度降到最低,实现环境风险评价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秀栋,焦颖.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4年10期

[2]杨光忠,欧阳明,胡湘.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探析.《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阶层、各部门的利益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逐步显现,这些矛盾纠纷常常发展成上访、闹事、堵门、堵路、围堵党政机关等,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福建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在重要项目酝酿及实施前,应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为此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发出《福建省环保厅关于对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环保审核的通知》(闽环保监[2010]144号),要求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增加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又称为“维稳”,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何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对环评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本文对环评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进行探讨。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分工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是业主为主体编写的报告。其审查单位牵头部门是发展和改革部门,主要负责做好重大改革决策方面的总体评估;国资部门负责企业改革政策方面的评估;国土、住房保障、建设部门负责征地拆迁政策方面的评估;环保部门负责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估;卫生部门负责做好医患纠纷、重大疾病预防方面的评估。因此,环评中应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主,提供发展和改革部门汇总审查。

2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范围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范围包括: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出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及民生问题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改;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行政区划调整、市政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企事业单位重大改革、改制事项;政策性收费、定价和行业管理政策调整;各级党委政府认为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在环评中主要是对拟列入省、市、县(区)重点建设的交通、能源、市政、房地产、农业、水利、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部门在环评审批中是对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进行审核。

3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审核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的主要内容:一是合法性,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等;二是合理性,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等;三是可行性,实施时机是否合适,条件是否成熟等;四是可控性,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等。

环保部门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对重大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进行环境资源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充分考虑到各种相关制约因素,环保配套设施是否完善,时机是否成熟,实施后是否存在环境风险等不稳定因素;群众对项目有无强烈的反应和要求,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有无相应的环境应急处置预案等进行审核。

4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程序

4.1 评估程序

一般要走六道程序:(1)广泛征求意见;(2)自行评估认定;(3)主管部门审查;(4)编制评估报告;(5)制定处置预案;(6)维稳部门备案。

4.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是项目自行评估的环保篇章,主要是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因此,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以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为基础,设立专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对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特别要对项目在规划、开发期间及开发后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分析确认,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环境事件,从环保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降低和消除措施。

4.3 报告书的技术评估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中,应对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以及环评文件中的对应内容进行技术评估。其中,对在江河湖库沿岸,特别是临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耍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区域;人口集中居住区域附近;国家及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中确定的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新布设的化工石化集中工业园区、基地以及其他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必须把社会稳定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技术评估。

4.4 报告的审批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审批手续时,对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在出具的相关批准文件中同时明确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核意见,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处理意见。对没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或评估内容不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予受理审批;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不完善或者存在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隐患的项目,不予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措施不落实的,不进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验收。

5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提高

由于刚开始进行社会稳定性评价,也没有相关的规范可以参考。笔者认为社会稳定性评价章节应该放在环境预测和公众参与章节之后,由于是报告书的一部分,所以工程概况就不用介绍,主要内容为从规划、政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拆迁安置等影响社会不稳定风险因子,分析其可利用出现的几率和强度;提出降低和消除不稳定风险因素的措施。

我们在《海西天然气管网工程(罗源―福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参考“靖江市下六圩港枢纽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评价方法对其方法进行了探索。把本工程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六大类风险可能性大小进行了单项评价,为便于度量该项目整体风险的大小,对各类风险的可能性大小进行量化,然后得到项目的综合风险大小。

5.1 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确定

首先根据项目特点、专家经验和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确定风险评价标准。

本项目各类风险因素的权重W,取值范围为[0,1],W取值越大,表示某类风险在所有风险中的重要性越大。其次确定风险可能性大小的等级值C,将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等级值C按风险可能性由小至大分别取值,如表1所示。

将每类风险因素的权重与等级值相乘,求出该类风险因素的得分(即W×C),把各类风险的得分加总求和,即得到综合风险的分值,即∑W×C。综合风险的分值越高,说明项目的风险越大。

5.2 评价标准(见表2)

5.3 估算本项目综合风险值(见表3)

从表3可看出,该项目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综合风险值为0.29,风险程度低,其中最有可能的风险是项目发生事故时会引起周边群众的不满。但总体上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会发生个体矛盾冲突的可能。因此,从社会稳定性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9)

2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

2.1选择风险评价终点

对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终点一般为一个物种,受体是人,无需选择。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终点却不一样,不仅仅一个,因此需要进行终点的选择,这个选择也决定了风险评价过程。终点选择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环境组织中,选择的原则根据生态系统及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了解越多选择越准确。鉴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情况以及评价员的主观性,因此选择的终点不尽相同,对此现在缺乏一个统一的选择方法与标准对评价终点进行选择。

2.2优化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环境风险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人为活动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而该过程是通过对已有资料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其中涉及到大量数学计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数学模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模型及时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是多种模型的有机组合,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连接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险评价变得日益复杂,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完善与优化是风险评价研究重点工作。

2.3暴露评价

对人体风险评价过程中暴露评价主要是指预测人体的暴露值、暴露时间、频率、途径,表征为受到暴露群体。而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生态暴露评价比人体暴露评价要有难度,特别是暴露群体表征的确定,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栖息地环境,且该环境差异大,如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生态的暴露评价属于风险评价中基本组成部分,且因为暴露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因此当前仍缺乏一个可以适用于全部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描述。对生态暴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当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点项目。

2.4处理不确定性风险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作为风险评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不确定性来自于多种外推的结果,如,非同级生物之间的外推、实验室对野外状况的外推等。对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是当前风险评价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与发展多种外推的理论,并建立科学外推的模型。

3风险评价的应用

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学的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质量进行提高。环境风险评价首先就工程进行分析,从中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并对项目原有风险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有工艺、包装、运输、原料及燃料用量、贮存等。其次在确定了风险源后,根据选择的模式进行风险评价,最终确定该项目风险的级别,同时对事故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果进行预测[3]。

篇(10)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123-02

0引言

近几十年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而蓬勃兴起,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阶段。我国现在有很多针对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在过去有一些普遍的成因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 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危险性、评价风险性、评价防治工程效益都是是对地质灾害评价的主要一些办法。

1地质灾害的主要评价方法、内容及目的

1.1成因机理分析评价

以定性地评价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活动规模为目的的成因机理分析评价,主要内容是分析历史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活动状况和活动规律,造成地质灾害的确定因素,以及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根据地质灾害活动建立模型或者模式。

1.2统计分析评价

统计分析评价的目的是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范围、规模、或发生时间采用模型法或规律外延法进行评价。其内容包括是造成历史地质灾害原因、灾害的活动状况以及活动有何规律, 统计地质灾害的活动范围和模式,地质灾害的频率,地质灾害的密度,对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地质灾害活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或周期性规律。

1.3危险性评价

危险性评价是对以往的地质灾害活动和将来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进行评价,以及对地质灾害发生时将产生的危险的程度的给予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包括大小、密度、频次在内的以往地质灾害活动的程度进行客观评价;

2)对可能影响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植被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1.4破坏损失评价

破坏损失评价其目地在于对灾害的历史破坏进行评价,并对损失程度以及期望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其评价的内容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1)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进行综合,对地质灾害活动概率,地质活动的破坏范围,地质活动的危害强度,以及地质活动中受灾体的损失等等相关内容进行评价;

2)对地质灾害带来的的人员情况,经济损失和资源环境的破坏损失程度进行评价分析。

1.5风险性评价

风险性评价是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总和,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反生的地质灾害,并分析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风险性评价,其实就是为了评价发生在不同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危害程度。

1.6防治工程效益评价

对防治工程效益进行评价,就是把防治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提高到一定程度,达到技术上可行,并达到最佳优化的效果。而防治工程效益评价是从经济合理性和科学性角度去评价防治措施。

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过程

1)综合有关评价区所具备的条件和风险评价的目的,建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

2)全面调查基础数据,结合风险评价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种基础图件进行编制,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表;

3)结合危险性构成、易损性构成及防治能力,进行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期望损失;

4)风险评价地质灾害将对人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5)分析评价区风险的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兼顾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建议和对策。

3有关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方法的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全面分析地质灾害活动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关键问题之一。评价上向定量化、综合化和管理空间化是该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以下表现:

1)从分析历史与现状转变成研究和预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2)从分析单独个体演变成区域研究和个体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3)由以往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

4)将单项要素分析发展为综合要素评价;

5)风险评价和减灾管理相结合起来,取代了过去单一的风险评价理论,防治和风险评价相结合起来,给社会经济建设和减灾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6)多因素信息模型化评价与空间化管理在GIS空间化技术的指导之下有了巨大的发展,走向网络技术化,传统的调查统计和手工制图面临淘汰;

7)丰富了研究理论与方法,多门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尤其是加深了与社会学的联系。

4 在减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起到的作用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国土资源的规划、灾害的治理与预防、环境的保护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点:

1)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工程活动和土地开发利用。各种重大工程建筑应要避免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高的区域。为工程建筑选址提供了科学指导,提供了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科学依据;

2)在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之后,对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通过采取适宜的措施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3)监测、预报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期望损失分析的结果是地质灾害监测站的建立的依据。对重点地区实时监测,并分析所采集到的各类地质灾害信息,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尽量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风险评价、易损性评价的成果,使得相关部门制定出有效的、符合实情的应急方案,提供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

5)有利于对环境进行保护和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都会造成地质灾害。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能减少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或是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值内。

5结论

风险和减灾的有效性管理必须要以完善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前提,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风险程度的差异,才能决策出有效的减灾措施,因此而部署和实施减灾工程,才能达到管理减灾工作的有效实施,因此,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是研究理论和方法得到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张业成,张春山,张梁,等.中国地质灾害系统层次分析与综合灾度计算[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3(27,28) :139-154.

上一篇: 财务成果业务的会计核算 下一篇: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