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8 15:32: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教育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教育发展

篇(1)

一、职业教育的办学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存在误区。一些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比实践课的重视程度有明显的倾斜,仍然没有摆脱固有教育理念的束缚。缺乏对学生实践环节的专业性培训,对于专业最新消息的变更没有了解,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存在不足,造成了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技术落后,专业更新过慢的情况,使学生毕业即失业,造成社会评价愈发降低。2、办学资金不足,实践环节脱节。由于固有思想的作用,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有着明显的不重视,导致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紧张,各种教学器材老旧和不足,基础性设施落后,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不能很好的展开,学生的专业技术由于设备的不足而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策

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及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1、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政府机构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管理力度,使管理阶层和社会方面都能够全面认识职业教育的所处地位。职能机构全面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才能够有效运作,制定科学有效、统筹发展、畅通和谐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责任,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是科技转化的桥梁。职业教育在实际应用中,承担着科技与产品之间的“转化”作用,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环节,熟练的、专业化的操作技能培训,对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发挥着巨大作用,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正因如此,在国外企业里,职业培训成本直接计入生产成本。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办学形式活、入学条件低、人才培养周期短,职业技能性强、学以致用等特点,是一种大众化的全民教育,伴随劳动者的职业终身。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型人才。职业教育应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过硬的专业型人才。在制定教学课程时平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保证学生在实践课上能够真正的学到技术,学生能够将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驾齐驱,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职业学校应及时更新专业内容,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一些老专业进行更新,对新专业要及时研发,过时的专业要予以淘汰。3、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实践环节的高质量进行。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全面认识促进了职业教育地位的转变,而要想使得职业教育发生跨越式的发展则必须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扭转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的不公平倾斜,改善教学环境,更新教学设备,提高学院硬件的综合水平。对实践环节的投入应重点照顾,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实现学生高就业率的目标,保障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目标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即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职业学校应明确这一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制定办学计划,开展专业技术的授课,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瞄准社会需求,提供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才能够更好更快速的发展,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

作者:武丽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职业教育中心

篇(2)

据统计,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30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约300万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开的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未来的几年内,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将维持在850万人左右,主要任务将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从2005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要扩大招生100万人;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两高”扩招的影响。近两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两高”(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扩招。“两高”扩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其中应当包括城乡职业高中的扩招。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高教和普教热气腾腾,而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却滑入低谷。

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力图改变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种种弊端,试图借助市场的力量搞活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职业教育的所有问题,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仍需承担主要责任。尤其在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简直是雪上加霜。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市场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教育目标。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这种理论重视、实际忽视的做法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

从职校的收费标准来看,政府投入不足势必导致职校收费标准提高。在我国,一般来说,各级职业学校比普通学校要高出1~2倍的收费标准。职校所实行的高收费政策,无疑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去挤高考“独木桥”,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目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是人们追求上高中、升大学,鄙薄职业教育,认为普通教育是一流的正规教育。职业教育是二流的非正规教育。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必须消除,我们应该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两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目的,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级实用人才,要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当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在小学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培养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乡土人才是农村教育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级人才。

(二)政府要适当加大对职校生均经费的投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职校的经费支持。鉴于许多职校的资金利用效率低,政府可以改变投入方式,可根据每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拿出应当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在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进行科学评估和认证的基础上从优选择,并在验收合格后直接购买教育成果,将职业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而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增强政府加大对职校财政支持的自信心。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将行业、企业作为职校的合作伙伴,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三)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农民学习和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门办学”和“单一办学”,学校只注重对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和培养,办学形式单一,这种办学形式和培养方式显然不利于农民的学习和培训,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改变办学形式。

在办学体制上,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制。

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同时,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为农民开设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大专专科课程,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教学方式上,实行产、教、研相结合,把学校的实验场所建立在农民的试验田上,把学校已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生物科技园区建设与对农民的示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使学校的教学实验场所也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园地,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进修、培训的良好场所。

(四)要适应市场需求

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户授课讲解,现场回答问题,培养科技示范户。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家政、建设、服务、修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运用等,但所有内容都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其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篇(3)

【关键词】台湾 职业教育 广西

发展 启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19-02

一、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概述

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称为“技职教育”,从高级职业学校到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包含了中职、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五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是一个互相衔接的体系,而且培养的都是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台湾即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制订了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政策;此后,职业教育紧紧联系经济社会各层面的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和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台湾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加大投入支持职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提升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一直把畅通技职教育升学渠道和建立技职教育一贯体系作为制定高等技职教育政策的重点。1996年,台湾就提出要建立普通教育、技职教育与推广教育三条教育通道的构想,其中第二条技职教育通道的规划打通技职教育的进路瓶颈,依次从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向上攀升,构成一贯体系,建立等同于甚至比普通教育通道更为畅通的“高速公路”,让技职院校毕业生一样有出路,为此,台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6项措施加以落实,包括指导优秀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并附设专科部、鼓励大学增设二年制技术院系学程、办理技术学院申请改名为科技大学、调整技职教育学制建立一贯体系、落实证照制度提升技职专业尊严、规划技职教育终身学习体制等。199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再次强调各层级技专院校通过升格改制的方式建立技职一贯体制,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学院从1996年10所增至现在的44所,科技大学从原来零所增至47所。

二、对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多渠道构建真正通畅的中高职

“立交桥”,让更多的家庭和个人实现“大学梦”。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各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升学方式多元,各层次的升学渠道畅通。中职升学有甄试入学、技优入学与分发入学三种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校多元选才的目的。升学比例高,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将职业学校学生升学率作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政绩的评价标准,2004年中职升学率为66.61%,2008年为86%,2012年达90%以上。

构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衔接与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形成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广西在中职对口升学方面作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灵活多样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开通了5学年一贯制的高职、“2+3”学年制和“3+2”学年制的对口升学,近两年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数量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达到10%。

虽然广西的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台湾的职业教育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西应该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起足够畅通的中高职“立交桥”。一是拓宽升学渠道,同时把中职毕业生升学率作为考核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各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率应该达30%以上。二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建立衔接与贯通,使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

(二)搭建高职通往本科的“跨海大

桥”,实现人民群众的“大学本科梦”。台湾的职业教育构建了从中职、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升学渠道,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学,升学渠道非常畅通。而广西从普通高考上来的高职高专学生每年只有5%的指标能够升入全日制本科院校学习,高职生升入本科就是挤独木桥,高职学生很难跨越这个鸿沟,大多数的学生有升学的愿望而没有升学的渠道,只能被迫选择就业。而从中职对口升学就读高职高专的学生没有再升入全日制本科院校学习的机会。

广西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搭建专升本的“跨海大桥”,给高职高专毕业学生能够有多一些的升学机会,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就读本科教育的需求。一是将专升本的指标提高到20%以上,以满足高职高专毕业生强烈的升学愿望,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间。二是构建通道,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上应用型本科、硕士、博士,而且这种提高可以是全日制的,也可以是在职的;可以连续就读,也可以间断就读,让他们能够成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三是给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与普通高考升学的学生有同样的就读本科教育的机会,让他们能有平等的地位和尊严,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

(三)加快发展本科以上的高等职业

教育。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社会,服务的是一群对劳动者素质要求和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的行业和企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性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及企业的高度关注,强烈要求职业学校能够提供更加高端的职业教育机会。因此,在我国探索建立“专业学士”学位制度,与专业硕士学位贯通,既是学生发展的诉求,更是经济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全球性高等学校生源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举措,因此,发展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一直呈现出办学层次上移的趋势,已经构建极具代表性的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如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台湾现有高校162所,其中普通大学71所,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达91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90%以上。2012年,广西有高校76所,其中本科29所、高职高专47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无论是从高校的数量、毛入学率、在校生总人数、培养的质量等比台湾低很多,还没有开办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广西应该积极探索开办职业教育的本科、硕士、博士,一是将部分工科类普通本科院校转设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本科院校,主要从中职和高职高专学校招生,培养职业教育的本科、硕士、博士。二是将现有的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从中职和高职高专学校招生,培养职业教育的本科。

(四)多种形式办学。台湾各级职业学校中,主要有五种办学形式:日间部,即全日制;夜间部,即夜间上课;建教合作班,即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办,学校负责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企业负责专业技能训练;实用技能班,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以便于就业,采用分发或登记入学方式,实施年段式教学;补习学校,主要是为适应半工半读和工作需要,一般在晚上或周末上课。这些办学形式,都严格按规范运作。通过规范办学,保证了职业教育有序发展。

广西应该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一个多功能的体系。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和教育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也是一个岗位培训教育;应该既有全日制教育,也有非全日制教育,即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既有面向城市的职业教育,更有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既有面向适龄青年的教育,也有满足终身学习的教育。

(五)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台湾的大学国际化程度很高,教授基本上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台湾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企业经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各职业技术院校有较大比例的教师来自企业,并通过制度规定,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进行合作研究、专题调研,聘请有实践经验、有技术的企业界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

台湾对教师的准入严格,不但要求学历达标,专业教师还要求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台湾给予职业院校教师的待遇比公务员高;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以及工作的成就感,这是广西眼下所无法比拟的。为保证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台湾的职业技术院校在严把师资进口关的同时,特别注重教师的培养。一般教师每两年内必须去欧美日的高校进行2~6个月的访学,为教师追踪世界科技前沿知识与技术,提升教学与研发能力提供时间和机会。

以台北科技大学为例,学校有专任教师433人,88%的教师有博士学位,有教授108人,占专任教师的25%,副教授196人,占专任教师的45%。另外,教师具有十分敬业的精神,平时都是满腔热情,工作效率很高,有强烈事业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强,工作任劳任怨。

广西应积极采取措施,一是提高教师的待遇,教师待遇是影响优秀人才加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师资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从政府到整个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从物质待遇到社会地位都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价值,让教师这个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神圣的职业”;二是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本科学历的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提高职业学校中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指标。

(六)重视产学研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台湾的职业技术院校特别注重教师的科研,通过采取构建研发与产学合作经营管理组织系统,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研究中心运作机制,提供优质研发设备,建立目标管理与考评机制,完善奖励措施,组织核心研发团队,多元争取研发项目,加强与产业园区合作,举办专利成果展和专利竞赛等办法,积极推动教师开展技术研发。大部分的教师均积极参加产学科技研究,进行产学研究创新,与多家厂商共同进行合作研究,与多家公民营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如台北科技大学2010年产学合作总金额达2.29亿台币,每年暑期安排师生到工厂企业访问、调研,以增加实际经验与相互了解,经常为企业举办各种在职进修及职前训练。

目前在广西的中职学校中,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老师不多,在高职高专中,博士的比例也是非常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不强,企业实践经历缺乏;各院校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制度。学校要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参与教科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政府和学校要出台政策,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学术水平;对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博士,政府应该给予奖励。三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在继续做好国内培训的基础上,政府每年都应该安排指标让教师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开拓教师的视野,让教师有机会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职教论坛,2012(7)

[2]代礼前.台湾的技职教育对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篇(4)

1.终身教育的含义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将职业与教育分开的观念,认为教育可以贯穿人的一生,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接受不同的教育,并且这些教育是与人的职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空间上看,教育应该与人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人的发展。

2.职业教育的含义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人们有目的、下意识、有组织的去接受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教育。其中包括高职高专及以下水平的职业教育层次,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则属于技术教育层次。

二、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1.存在于不同层面,内涵一致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化的社会输送更加专业人才,是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出去创新模式,可以使人们逐渐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教育模式。可以指导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将实践的理念落实到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合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们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人们的职业素养,规范人们的职业道德。而终生教育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接受知识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终生教育的目的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建立一个促进人们终身学习、共同发展进步的环境。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都是为了支持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所以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所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体系。既可以开发个人的潜能,也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职业教育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根据终生教育的理念,人在处于婴幼儿时期就应该接受教育,到了老年时期更不应该放弃学习,教育应该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的,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应该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劳动者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技能,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出贡献,这便是终身教育的理念与本质。

3.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为了替社会培养人才,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人才,但职业教育是针对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可以为在职人员提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机会,通过职业教育,人么可以得到职业上的提升与发展,职业教育也是人们不断的更新理念。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就没有终身教育的建立。对于教育来说,职业教育的时间跨度最长,活动空间最为广阔,载体最为多元化,包含了各行各业的教育机构。

4.职业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要求职业教育可以面向全社会,面向各行各业的人们。首先,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与高素质的职业者,科学家、工程师与管理人才等等,都需要终身教育来扶持。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缺乏,特别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缺失。所以,这就要求教育要面向大众,只有将教育全民化、终身化,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5.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能培养处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职业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全面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涵义是:社会需要哪类人才,就要开办哪类学校或培训班,这是职业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化需要所做出的调整与主动适应。同时职业教育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写作,这样便可以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

6.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使得职业教育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从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发展为可以贯穿人们生命的终身教育。在该过程中,除了要结合不同职业人员的职业类型与市场需求,还要加强社会观察,收集来自于社会各界的信息,并进行有效划分,结合学校教育,调整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发展目标,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篇(5)

随着治国理政新方略逐步落实,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社会的有机构成稳步提升,民生需求结构更加多元化,这些发展态势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为此,国务院于2014年5月份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1],给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总的纲领。职业教育改革是系统化的工程,而教师专业化发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程度则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范式,不仅难以形成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学界共识,也导致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的选择分歧。因此,很有必要梳理并融合各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范式,形成具有共识性的内涵,最终以此提升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效度和进度,保障顺利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式融合

 

按照学科逻辑来看,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领域,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交叉学科,其最主要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因此,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也形成了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尽管这两种研究范式表面上看来似乎相互对立,实际上有着内在的关联逻辑,因此具有融合的可能性。

 

(一)社会学——群体维度的研究范式

 

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主要从教师群体的职业在社会专业分工中的地位来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首先,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整个社会繁荣发展的事业,而教育部门从生产部门中分化出来也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这种分化主要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物质财富生产、精神财富生产以及两大社会财富生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生产的专业部门。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教育部门主要承担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生产,而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更加紧密,它主要通过技能开发来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产业工人,他们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大多处于两大社会财富生产链的一线。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首先在于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最适合的产业工人,因而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这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二,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依靠市场机制和法制体系(抑或行政命令)的合作行为,各大专业生产部门之间必须通过相互交换产品才能满足社会的繁荣发展和自身的长足发展。

 

当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生产的规格和数量需要与社会其他产品的生产部门进行协商,而这种协商可能是通过市场机制和法制体系形成的高度自觉的和主动的合作行为,也可能是通过行政手段形成的被动的合作行为。因此,尽管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但并非职业教育教师群体固步自封所能达到的结果,而是需要通过职业教育领域与社会其他部门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是职业教育的教师群体以及社会其他群体等多个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教师个体使自己的职业素质逐渐趋向精专的过程,而是必须要使整个社会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促进社会繁荣和进步的职责,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社会各部门跨界合作才能实现的专业分工结果。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必须获得社会认同。社会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同感主要是看教师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或者说教师的社会地位,这主要有两种衡量的标尺:其一,通过由社会分工体系和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教师在社会财富生产中的贡献度进行自发的价值评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判焦点主要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社会形象、经济贡献、政治地位、薪酬待遇和教师职业能力的社会排他性等方面。因此,自上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就相继出台法律,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薪酬待遇。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条款规定,“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但是,教师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职业的社会排他性则需要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够决定。

 

其二,通过社会顶层部门出于对社会总体繁荣昌盛前景的考量,主动运用法律、制度和行政手段等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进行人为的界定。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3],并将教师的职业与医生、律师等其他专业性鲜明的职业并置起来看待,且认为教师职业是受该专门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成熟度所支撑的专业化领域,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教师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4]。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教师对自我发展的主观体验,而是由职业教育教师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社会财富生产中所能承担的责任的大小所决定的客观估量。

 

总之,社会学——群体维度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在整个社会专业分工体系的宏观背景中进行评判教师在社会专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教师对社会财富生产的贡献程度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排他性等。

 

(二)心理学——个体维度的研究范式

 

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主要从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的维度来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首先,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个体成长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专业人员,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水平,从教育教学领域的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由于教师是“学校中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5],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6]然而,绝不可以狭隘地将教师的专业素质局限于教学方面,并将教师专业化定义为“教学专业化”或者“教学职业化”[7],从而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界定为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8]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普通的受教育者在接受必要的教师教育后,获得教师从业资格,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现时代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社会民生的生活和消费需求、产业经济有机构成的工艺、技术和规范等变迁趋势,不断通过教学反思、校本研修、校企合作进修和培训等专业素质提升模式,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革新专业规范、提升专业道德素养、积累专业经验,实现专业自主和专业自觉,最终成长为具有与自己的教学领域相关的娴熟的生产性技能和教育教学才能的专家型教师。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9]全面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理应包括文化——知识层面、能力——技能层面、道德——规范层面和生理——心理层面。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教师个体在同行中的专业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事实上,作为职业的教师,本来就是组织分工和社会分工的结果,因此能否成为教师必须得到同行的承认,而能否获得更高的专业地位也需要获得同行默许或者相关制度的认可。教师行业的管理组织由来已久,早在中世纪教会教育时期,欧洲的教师职业必须获得教会方面许可,否则会受到教会开除教籍、逐出教会等严厉惩罚[10],到十二世纪时,西欧的经济和工商业逐步繁荣,各种手工业的同业行会和商会逐渐成为以城市为中心的西欧社会的控制力量,在此基础上,西欧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重大发展,中世纪大学组织开始出现,并形成了学生行会或教师行会两种相互对立的大学自治组织,从此中世纪大学认定教师准入资格的“执教授予权”和新教师的入职仪式就职礼(inception)就开始逐步脱离了大学所在城市的大教堂主教所垄断的教权,转为教师行会的俗权[11]。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教师同行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有些甚至成为教师治理的政治力量。

 

以美国为例,为了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1857年费城成立美国教师协会,1870年,美国教师协会、美国中学校长协会、美国师范学校协会等联合组建成立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NEA)[12];几乎与此同时,1897年芝加哥也成立了教师联盟,并于1916年发展成为美国教师联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AFT)[13]。不仅如此,教师的专业地位不仅仅是教师的同行评价,同时也成为国家层面的教师管理制度。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包括教师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开始实行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技术职称制度[14],这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家层面教师择优录用教师从业人员以及教师同行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的重要依据。

 

总之,心理学——个体维度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在整个教师的职业群体中评判教师个体在同行中的专业地位、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专业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等。

 

(三)两种研究范式的内在融合逻辑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范式对其现实层面的路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尽管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分别给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思路,然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其逻辑契合点就在于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的发展水平和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目标。因此,这种内生的逻辑关系足以融合两种研究范式并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概念,既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静态的发展的目标和结果。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主动的专业学习,逐渐成长为具有娴熟的专业教育教学素养的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动的学习和努力是促进和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主观条件,而教师组织层面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教师教育体系和良好的专业环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这两个条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且相互促进。从静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门职业(专业),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的认可的这个发展结果[15]。从这层含义上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终是为了使教师这类职业达到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病一样是专业水准和被社会认可的社会地位。

 

然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教师个体力量能够达到的境界,作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或者说一种职业达到专业化的水准,必然主要是一个社会化的职业分工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个体发展的概念。教师个体层面探讨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作为发展的自我参照系或者将教师群体内部成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作为发展的相互参照系;教师群体层面探讨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将其他社会职业群体之间的职业发展状况作为发展的参照系。因此,尽管教师专业化发展依赖于每一个教师个体的努力,但却是教师群体在社会分工中地位和责任的综合体现,“前者为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为教师职业专业化”[16]。

 

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概念,也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概念,既是静态维度上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对比效应和结果,也是动态维度上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的发展状态和过程。这就是说,教师专业化发展“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17]。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既要关注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也要关注教师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即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及与其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境中[18]。事实上,教师个体层面的专业化发展是其群体维度专业化的基础,而教师群体能否在社会分工中占据重要的是位置,则还需要社会层面的制度设计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充分条件的补充。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目标、过程和结果,包括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心理学测量指标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社会学测量指标两层内涵。

 

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既然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教师职业不断趋向和到达其他社会专门职业水准的综合概念,那么,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时期,就需要通过融合两种研究范式,在充分尊重和激发教师个体自主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院校和教师等层面来遴选全新的发展路径,最终构建起立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国家层面要建构能够保障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法制框架

 

就目前来看,指导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主要是《教师法》和《职业教育法》,前者主要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和奖励、法律责任等进行了纲领性的规定,后者主要对职业教育的体系、实施和保障条件等进行了规定,两部法律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均有所涉及,但是在可操作性方面则完全不能令人满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部法律已经不足以保障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部法律多个条款的措辞使用“应当”等虚拟语气词进行界定,法律的强制约束性大大降低,使得教育部门通过与社会其他部门合作建设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的力度十分疲弱;第二,没有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系做出明确的界定,《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提供方便”[19];

 

《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2]等,但是这些法律条款由于当时立法的时代局限性,并没有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体系做出明确的规定,就连职业教育教师的教育和培养体系都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第三,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师职务制度界定不清晰,使得职业教育教师准入资格所必须规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规范等要求的衡量标准只能主要依托于学历证书,而日后的在职培训又没有相应的专业化发展标准作为对这些专业素质进行补救的依据。因此,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逐步深入,必须加快职业教育修法和立法的进度,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款,修订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资格制度,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细化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设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系,从法制层面保障教师能够实现自主的专业化发展。

 

(二)社会层面要完善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合作机制

 

职业教育与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需要紧密相关,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然不能脱离产业领域的有机构成变化,因此必须形成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目前的体制改革情况来看,需要国务院牵头,中央政府层面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联动机制。早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就提出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

 

2004年6月,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21];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进一步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也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22];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再次强调“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1]。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在现有体制内的重要创新,有利于强化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和协调沟通。然而,这个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目前该机制的顺利运行主要需要靠强大的行政手段保障;第二,该机制主要关注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托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深化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潜力,使其能够在协调产业等部门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生产性技能等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形成长效机制,并以此建立市场机制导向和法律体系保障下的校企合作的教师进修制度,建立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等共同参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使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更加社会化的行动。

 

(三)院校层面要建设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环境

 

首先,职业院校要建立适宜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职业院校要着力改革内部制度,在人事制度方面,引进和选拔人才要不唯学历,在符合教师准入资格的前提下,要重点向具有应用性、生产性的技术能力和经验的教师倾斜;在薪酬制度方面,要给确实到企业进修的教师必要的补助,并将进修时间折算为课时数计算课时酬金;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方面,要按照分类原则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进行考核,将教师到企业进修的时间作为教学课时考核,不以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各类型教师职务晋升的必要考核条件,给教师足够的专业自主空间,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在管理制度方面,要建立教师进修的轮循机制[23],给教师转换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以及到企业进修和培训提供灵活的制度安排,帮助教师度过职业高原期。

 

其次,职业院校要建立适宜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教学环境。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系统,将每位教师的教案、学材、到企业培训的案例和实践心得汇集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资源数据库,供其他教师参考和学习;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或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师提升生产性实践技能提供条件;引入企业专家,与校内的专家型教师形成合作机制,根据院校的教学专业编写校本教师进修教材,为新教师尽快进入专业角色以及其他教师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提供可资借鉴的学习材料。

 

再次,职业院校要建立适宜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梯队结构。职业院校要积极建设教师梯队,利用校内二级部门、教研组、研究所和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力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将良好的专业素质、专业经验和教育教学传统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形成代际传承机制;此外,职业院校还要积极引进企业的技术能手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与院校内部的专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和帮扶结构,给予给学校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指导的兼职教师必要的劳务补贴,形成能够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衔接的专业素质结构。

 

(四)教师层面要创造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群体氛围

 

首先,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管理系统中嵌入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反思和诊断功能,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职业学院要根据国家颁行的相关法律和标准,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要引入移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库的运算功能,开发适合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和教育教学反思的系统,并在能够足以保障教师隐私的情况下,邀请同行或者企业人士通过网络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在线诊断,或者根据国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标准等,通过信息技术和统计技术实现自动化的专业化发展状况在线诊断功能,为教师推送即时化的诊断结果,定制个性化的专业化发展课程,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情况能够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专业化发展的进度。

 

其次,职业院校要实施知识和经验管理制度,使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分工和企业职业领域的岗位分工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以专业(群)为核心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构成状况,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管理系统中搭建专业教学团队的知识和经验管理模块,深化同行群体内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高度共享,形成专业群体内部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和友好评价的氛围,促进专业群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但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不排斥专业学校内部的跨界合作,更不排斥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而是要在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与学校专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各个团队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学习型组织。

 

最后,职业院校要完善具有多元评价和诊断功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共生机制[24]。

 

职业教育教师承担着产业工人的培养重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其专业化发展水平最重要的综合指标,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除了教育领域中的同行评价外,产业领域中的用人单位最具有发言权,还有就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等重要的教育主体,也具有不可忽视的评价资格。

 

篇(6)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66-02

一 百色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辖区基础条件差,石漠化严重,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地域分布广,贫困人口比例大,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全市现有中职学校30所,其中自治区属职校3所,市属职校27所,市属职校中有公办职校17所、技工学校2所。12个县(区)的职业技术学校中,有6个县职业学校与市直职业学校和区级示范性职校开展了联合办学。市属中职学校校园面积2188.7亩,建筑面39.42万平方米,图书61.38万册,教学、实训设备总价6717.6万元;专任教师857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654人,学历合格率为72.3%,其中专业课教师519人,“双师型”教师294人。目前,市属中职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达41374人,市属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为0.79∶1。

二 百色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1)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部门条块分割管理;(2)专业设置不当、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3)招生秩序混乱,生源严重不足,县级职业学校步履维艰,生存困难;(4)经费投入不足,点多面广,成效不佳;(5)缺乏特色,无品牌专业,办学吸引力不强;(6)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

三 百色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工作情况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工作初见成效

2010年以来,把人口规模不到30万人口的那坡、乐业、西林、田阳等县的职教资源进行初步整合,均获得了一定效果;相继取消辖区内6所小型的民办职业中职学校学历办学资质,转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组建了一批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点;2011年将百色市城区3所中职学校合并,组建了百色职业教育中心,今后还计划将2所职业学校合并到职业教育中心。百色职业教育中心重组得到了国家及自治区财政的重点扶持。

2.教育扶贫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中作用显著

第一,开办“百川励志班”取得阶段性成果。2011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自治区发改委、百色市人民政府、百川慈善基金会4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百色市正式启动国家教育扶贫试点项目,开办“百川励志班”,将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指导优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和百色市人民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与百川慈善基金会依托大型企业的资金募集和就业平台优势相结合,以百色市籍生态脆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适龄学生为主要对象,采取以“1+1+1”为主、“2+3”为辅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通过中央、自治区及地方专项财政和慈善机构的资金支持,使受助贫困学生达到“接受职业教育并优先就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最终实现“教育—就业—移民”。该项目计划在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由广东百川慈善基金会投入资金1000万元,每年资助500名生态脆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适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三年共培养1500名贫困生成功就业。“百川励志班”承培学校为田东县职业技术学校,第一期2011年8月开班,共471名学生,第二批2012年8月开班,共400名学生,目前进展顺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以点促面,全面扩展教育扶贫试点项目工程实施范围。在2011年成功开办“百川励志班”的基础上,百色市得到国家扶贫办和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在广西右江民族商校成功开办了“巾帼励志班”,2011年第一期招收350名学生,2012年第二期招收400名学生。除此之外,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的“506特困村助学班”,2012年招收学生300名,百色农校的“好男儿自强班”招收学生400名。

百色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工作初见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教育扶贫项目,贫困学生得到了实惠,切实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流失,使贫困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有出路,成效显著,成为了全区职教工作的新亮点。

四 整合百色市职业教育资源的必要性

1.纲领性文件所提供的政策性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自治区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各县(市、区)政府要统筹辖区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使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重点办好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供了政策性依据。

2.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现实意义

百色市各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一是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的整体合力,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二是有利于争取项目和资金、统筹发展经费,减少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为创建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奠定基础条件;三是有利于发挥集团优势,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把百色市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四是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百色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五是有利于净化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实现中职招生的统筹管理,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 整合百色市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1)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制订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依法督促足额拨付到位;(2)要充分利用金融、税收以及招商引资、社会捐助等手段,建立完善的教育融资体系;(3)要强化组织领导,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为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提供软环境和经费保障。

2.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本着跨县协办、优势互补的原则,对邻近的县实行联合办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集团优势。(1)以自治区级重点中专学校建设为目标;那坡、靖西、德保三个县以靖西县职业技术学校为平台;西林、隆林、田林三个县以隆林县职业技术学校为平台;平果、田东两个县以田东县职业技术学校为平台;乐业、凌云、田阳、右江四个县(区)以百色市职教中心为平台,组建新的职教中心,整合后的其他县职业技术学校转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2)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以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建设为目标,重点发展百色市职教中心,结束百色市无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的历史。(3)专业设置以服务百色市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打造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3.整顿和规范招生秩序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规范招生行为、严明招生纪律,按照“政府主导、学校自主、各负其责、规范行为”的原则有序规范地推进招生工作。

4.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办学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政、行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改革管理和服务方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教师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师评估、监督、考核机制,依法履行中职学校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流动调配和考核督察等管理职能。学校要力所能及地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营造一个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构建一支文明和谐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要依法执教,依法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为主线,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6.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把“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学校的管理者要通过制度建设、情感渗透、教育沟通等途径,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建设富裕、幸福、充满魅力、生态、和谐的新百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篇(7)

1.制约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地职业教育在发展问题上都遇到了一些相同的问题和困难。表面上看,问题和困难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招生难。受“普高热”和现行用人高学历的冲击,老百姓总想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进大学,不得己而求之才读职校,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质量下滑;二是毕业学生就业安置难。现时,各地都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改组改制,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使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就业形势严峻。但问题的症结主要还是在我们自己,一是对职业教育缺乏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职业教育界计划经济的东西多于市场经济,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多头管理、统筹缺乏、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的现象依然严重:三是缺乏改革和创新的观念意识,虽然处在市场经济的年代,却仍然袭用计划经济的陈旧模式,不面向社会,不研究人才需求,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四是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滞后,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人员编制、聘用、考核、流动等人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五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封闭。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真正制约交通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根源。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消除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鄙薄,也是加快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2,改革和创新是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做为大连地区唯一一所以汽车技术专业为主体的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前面所述的问题,也曾被这些问题所困绕。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找到一条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结合这些年来我们为此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谈点我们的一管之见。

2.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走强强联合之路。历史上,大连地区曾是一城两交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生存着专业雷同归属却不同的三所学校。即大连市公用事业中专,历史上归属公用事业管理局,而大连市交通局技校和大连市交通学校归属大连市交通局。2000年大连市进行体制改革,取消了一城两交的格局,将原口岸委、交通局、公用事业局、仓储局和市政府交通管理处取消,成立了大连市交通口岸管理局,三所学校从此归属一个局管理。由于三所学校在谋求发展的本质上有着诸多的雷同点,例如:三所学校在学历教育层次和专业设置上相同:从事岗前、岗后、行业培训的科目相同;均设有职能和类别相同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客观上为三校的整合改革提供了可能。当三所学校统一归口新组建的交通口岸管理局后,交通口岸管理局党委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本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发展、扶强做大的原则,于2003年做出了对局属三所学校进行整合改革的决定。这一重大决策,彻底消除了历史上三校之间无序竞争的状态,使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统筹缺乏、重复力学的局面,客观上为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2瞄准市场办学,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需求。职校学生毕业就业安置难,似乎成了职教工作者的共识,其实,这也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试想,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量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又出口不畅呢?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习惯性拘泥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招数,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自觉主动地与社会、企业联系不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的必然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职业学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找准职业学校的专业定位,讲质量、创特色、树品牌,一切围绕市场、企业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来转,这是十几年来我们在职业教育办学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教育家,也应该是善经营的企业家,做为大连地区唯一的汽车技术专业学校,我们始终把眼光瞄准市场,研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应型人才。为此,学校每一年都要派人调查一线技术工人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同时调查相关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举措。例如,在2000年快轨规划之初,我们就通过实地调查,论证了快轨这种城市交通新模式产生并逐渐成为交通动脉后,潜在的巨大人力需求,依据这条信息,我们主动与企业沟通,提前规划并开设了快轨站务、驾驶、信号等一批冷门专业,几年后,快轨投入使用时,我校毕业生捷足先登,凭借专业优势迅速拥有了这份被人羡慕的工作。再如:我们通过就业市场分析,敏锐地感到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及大连做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一定蕴藏着极大的用人空间。据此,我们主动出击,积极与港口码头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了港口场桥、岸桥、集拖、叉拖司机和物流、计算机等等,都将成为迫切需要人才的工作岗位,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及时有针对性开设了港口场桥司机及港口机械、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及时为港口码头企业培养和提供了紧缺型技能人才.近两年来我校毕业生中有262人升入高职继续求学,有149人分别安置在现代轨道公司、一汽公司、二汽公司、联营公司、远大客运公司等公交企业,有143人被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聘用,有10人被一流汽车维修中心聘用,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率2003年是98.19%.2004年是98.22%。如今,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渠道宽泛畅通,初步形成了面向公交行业、港口行业、汽车维修行业三条主线,同时辐射其它行业的格局,为职业学校走出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实践证明,交通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研究行业需求,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培养合格对路人才,是解决交通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出口不畅的有效途径。

篇(8)

本文从职业教育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是指按照社会上各种职业的需要,对劳动者或预备劳动者开发智力,培训职业兴趣,培训拥有从事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

 

在我国,有时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这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业务水平,以适应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与传统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和与市场的对接性,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而市场的进步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和市场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一、职业教育促进市场发展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因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和目的性较传统的教育体制要强,同时职业教育的教育体制与市场的进步相适应。

 

因此职业教育下的毕业生熟悉岗位要求、市场运作方式,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发展变化。这也是职业教育推动市场进步的原因,职业教育输出的人才填补了市场发展对高等技能人才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市场发展,所以在将来我国应当不遗余力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二、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市场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一天一变化,所以只有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才会更具有竞争力。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增强市场意识,及时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根据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要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造更新现有专业,形成专业特色,使人才的培养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一致。

 

第二,走岗位资格之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完善中求生存,在创新中图发展,努力为国内外优秀企业提供全方位一流的人才。引入岗位培训机制,在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是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求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新型技能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三,实行多元化办学,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应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建立教学协作关系,建立本专科函授站,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第四,构建终身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劳动者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劳动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周期加速的社会。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对经济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变化要求工人应当具有异常灵活的,善于适应新变化的技能,并接受终身学习提高的思想。

 

第五,改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经济建设服务。一是强化服务办学意识,发挥经济效益。二是发挥龙头作用,拓展就业和再就业渠道。第六,分层次培养技术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市场的发展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市场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根据市场的发展特点和地域经济发展特点,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是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七,培养技能与素质并存的人才,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不仅要求职工具备过硬的工作技能,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爱岗敬业、勤劳肯干等品质。所以职业教育学校在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思想教育。

 

三、职业教育与市场发展展望

 

篇(9)

1、在*东新区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以下简称“职教基地”)投资建校的各项办学手续,由市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代办。

2、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职教基地内所有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3、市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为进驻职教基地的各职业院校提供招生就业服务。对职业院校整体包装,进行品牌宣传;组建招生网络,扩大招生规模;规范招生行为,实行诚信招生;加强学生技能鉴定,培养实用人才;积极协调人才市场,畅通就业渠道;举行订单培养洽谈会,促进学生就业;向外推介输送人才,拓展就业空间。

4、设立职教基地师资流动站,为职教基地内所有院校的师资共享、师资流动服务。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允许公办院校教师到民办院校兼职任教。鼓励院校引进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才。

二、建设

1、在职教基地投资建校所涉及规划、用地、建设、市政等政府行政管理的事项由东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代为办理。

2、在职教基地投资所需的水、电、气、通讯、有线电视等主干管线,由东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接至院校用地边缘;其城市交通道路按城市规划,由东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建设。

3、为在职教基地投资办学者搭建融资平台,为其办学、建设提供融资支持。

4、入驻职教基地院校建设项目用地按最低限价收取的土地纯收益,除按上级有关规定扣除必须的相关费用外,其他净收益专项用于职教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城区原校址存量土地进行盘活,政府依法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变为经营性用地,进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按上级有关规定提取必须的相关费用后,取得的土地收益,用于新校区建设。

5、促进学校资源优化配置,进驻职教基地的院校,可采取置换资产等形式,将原有其他资产盘活变现收入,筹措资金用于新校区建设。

6、在职教基地投资办学者,免收各项行政性收费,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的30%打捆征收。

7、在职教基地投资办学者优先安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阳光工程、扶贫培训工程,并在资金使用上给予倾斜。

篇(10)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就业教育是就业择业、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就业教育以就业能力为核心,职业证书等知识的学习和熏陶,加强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就业教育需要倡导个性化,这就需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就业教育。

一、树立职业理想,了解职业个性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就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的关键点。树立职业理想一是要引导学生把个人兴趣、爱好、愿望等个人主观动机与各种现实条件结合,帮助学生寻找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二是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职业认识水平和心理成熟程度,形成逐渐稳定而又紧跟社会发展的职业理想。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性格是对职业的稳定态度和职业活动中习惯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意义。职业个性是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它决定着职业生涯的进退与荣辱,还关系到事来的兴衰与成败。在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提升职业品质,培养劳动素质

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

职业教育时,应积极展开劳动素质的培养。它包含两个方面:热爱劳动和怎样劳动。前者属于认识问题,后者属于劳动能力的培养。现阶段,中职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够,就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劳动的认识”的培养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教育。1、劳动是谋生的手段;2、劳动能让学生知道“有用的人”和“无用的人”的区别有劳动才会有收获,才会有成就,有劳动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3、劳动无贵贱之分。不劳而获才是可耻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劳动的粗浅认识,才能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品质,主动投入职业学习与训练,尽快适应社会,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指导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他人和社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培训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以及周围其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有一名女生面试合格,可上班不久却因为试用期不合格而被辞退,该生回乡后竟亲戚家躲了很久,她躲的原因是怕别人笑话。也有学生工作期间被批评后不自我反省便立即辞职,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气概。还有学生在面试时就有“别人能行我不行”的心理。分析这些学生的就业心态,其实是他们的心理问题:1、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胆怯,畏首畏尾。2、心理承受能力差,总想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就退缩,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3、团结协作精神缺失。在同一工作单位的学生,因分配岗位不同而互相忌妒,当面抱苦,背后捉弄,希望别人倒霉。

在职业中学,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心,积累自信的资本。切忌扼杀自信。教育学生要放手去闯,遇到问题时,不要一味逃避,应该想办法动脑筋克服、解决问题,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取得真经。

五、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

上一篇: 幼儿园课题开题报告 下一篇: 网络安全班会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