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生活污水治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26 11:25: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村级生活污水治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村级生活污水治理

篇(1)

河道、湖泊的生态治理主要是靠营造水域全生态系统,使水体产生自净的效果。当河道、湖泊的水质已经被严重污染时,还必须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先将水体的透明度提高到水生植物能够生长的要求,再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或修复,进而完善全生态系统。辅助的方法有:设置生态浮床、构建多功能净水生态漂浮湿地、生物灭藻等。

(一)全生态系统去水体富营养化技术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河道、湖泊的生态系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物链变短,缺乏生物多样性,我们必须根据生物链的破坏程度,完善生态系统所需的生物环境及营养级联关系,需要人工构建配合水系景观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操纵技术有效进行水质净化,并通过调整使生态系统长期保持稳定状态。

构建全水生生态系统是根据水生生物食物链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模型,人为地建立各个营养环节,应包含种类及数量恰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种群的类型和数量相对稳定,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全生态系统根据功能不同又被分成微生态系统、沉水植物系统、景观湿地系统、浮游动物系统、水生动物系统。

1. 微生态系统

水中微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与有机碎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微生态系统,水质的变化与其直接相关。水质净化过程中,主要根据水中有机质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微生物来进行调节。常用的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群、嗜酸乳杆菌群、双歧杆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硝化与反硝化细菌、粪链球菌等。根据水质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微生物群体搭配,能迅速改善水质,消除水体中的有机质,使水质鲜活、嫩爽。

2. 沉水植物系统

沉水植物是指植株全部或大部分沉没于水下的植物,是水体生物多样性赖以维持的基础。它的恢复是水生态修复的关键,其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依据。沉水植物在水质净化方面的四个作用机理:①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降低水体污染物含量;②附着于植物体表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系统,净化水质;③同生态位的竞争,释放生物因子,抑制藻类的生长;④强光合作用,能使水中有机质絮凝,并形成气浮效应,使其快速氧化分解,降低BOD5(五日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

3. 景观湿地系统

景观湿地系统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构成。

挺水植物是指茎、出水面的植物,沿湖岸带的挺水植物形成的湿地系统不但对水质净化有良好的作用,还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同时搭配周边景观,配合各种驳岸类型,能极大程度地提升水域景观品质。而且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阻截外源污染。根据实验及工程经验得出:挺水植物对污水中TN(总氮含量)的净化效果比较,按净化率排序为:菖蒲>水葱>花叶水葱>野慈姑>慈姑>芦苇>菰>千屈菜>黄菖蒲>泽泻>花叶菖蒲>小香蒲。挺水植物对污水中TP(总磷含量)的净化效果比较,按净化速率排序为:千屈菜>野慈姑>慈姑>黄菖蒲>芦苇>菰>菖蒲>花叶菖蒲>泽泻>水葱>花叶水葱>小香蒲。

浮叶植物是指根长在水底土壤中,茎在水中,而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芡实、菱、萍蓬草、荇菜、莼菜等。适量配植浮叶植物不但能增添水体景观效果,很多浮叶植物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漂浮植物是指根生长在水中,植株漂浮在水上的植物。如水葫芦、浮萍、满江红、槐叶萍等。浮叶植物对水质改善有良好的作用,也有一些景观效果。但由于它们可随风向和水的流动四处漂移,在无法控制的污染水域慎重使用。

4. 浮游动物系统

浮游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各种原生动物、轮虫类、蚤类、枝角类。有一些肉眼可见,而更多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浮游动物能够直接摄食藻类和有机碎屑,同时一些大型浮游动物又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形成食物链。它们能够直接改善水质,抑制蓝藻水华的爆发。它们在一般的自然水体中都存在,但如果水中蓝藻大量爆发时,可通过培养专食蓝藻的大型蚤,进行人工投放,从而控制水体蓝藻的生物量。

5. 水生动物系统

水生动物包括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及各种鱼虾。水生动物依据大小、食性形成了水体食物链,构成生态网,其多样性更有利于水体的生态系统稳定。适时适量合理地向水域中投放和养殖各种水生动物,使其与水体中的原生动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细菌、藻类之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控制的“食物链”,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既能强化水质,又能使水体中的氮磷向大型的水生动物体上转移。

水域全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生物都占据着自己的生态位,尤其是各种不同习性的植物,它们对水深都有各自的要求,因此,要构建不同水深的驳岸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有利的生境。针对河道与湖泊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驳岸形式,既保证了各自的功能需要,又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起到了很好的景观效果和水质净化作用。

(二)生态浮床与漂浮湿地技术

1. 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的结构为一个能提供浮力的漂浮载体,在载体中设植物种植篮,在种植篮中种植水生植物或水生蔬菜。浮床具有造价低廉、运行简便、改善景观环境等优点,可作为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直接吸收水中的氮、磷,而降低污染。同时浮床的遮蔽光照的作用及分泌克藻化学物质,可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生态浮床除净化污染水体之外,还可为水生动物、植物和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为了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可利用组合式生态浮床,即在传统的浮床下面悬挂兼具软性及半软性填料特征的高效人工介质,以富集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净化区,该区域有着极强的有机质吸附能力,起到很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最初生态浮床是利用泡沫板作为漂浮载体。现今则多用PVC等塑料制成中空的模块来提供浮力,并可以拼成各种图案。

2. 多功能净水生态漂浮湿地

多功能净水生态漂浮湿地是将生态浮床和潜流湿地两者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装置。潜流湿地中用的滤料都是比重大于1的各种石材或矿材。而漂浮湿地利用了比重小于1的由天然材料加工的可漂浮颗粒。它既为漂浮湿地提供了浮力,又为种植在上面的植物提供了根系附着点,同时从流水中截获有机质,分解成无机物,并供其上的植物吸收。上面不但能栽种水生植物,还可以栽种部分陆生植物,很多农作物也能在其上种植。所以能够解决冬季浮床上苍凉的景象。

(三)河道、湖泊水质净化的步骤

河道湖泊的水质净化步骤,要根据水域及水质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化设计。对于新开挖的或是能够降水的水体,可以直接采取构建全生态系统的方式。对于污染非常严重的河道、小型湖泊,可先利用生态浮床或漂浮湿地将水质净化到具备一定的透明度,再进行植物栽种、构建全生态系统。对于大型的湖泊主要采取生态逐步修复的方式。

对于可控的、有大量蓝藻爆发的水体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 灭藻处理

当水体中有大量藻类生长时,水体透明度较低,沉水植物无法生长,必须要先进行灭藻处理。为了不带来二次污染,所用的灭藻剂不能用化学试剂,而是利用生物酶来破坏藻体细胞,使藻类快速死亡。当大量的藻类死亡后,自然界的微生物大量的繁殖并分解死亡藻体,形成很多的有机絮凝体,有的沉淀下去,有的会浮到水面。此时,水质看上去有恶化的感觉。

2. 微生物的投放

自然界的微生物种类繁殖是无序的,为了让水质更快地净化,迅速地消除有机质,需要人为地投放有益微生物菌种,引导水质向净化的方向发展。此时各种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与反硝化细菌都是良好的选择。当微生物将死亡藻体形成的有机质分解殆尽时,要投放噬菌体来消灭细菌,使水质进一步澄清。

3. 沉水植物的种植

当消灭了蓝绿藻类,水体达到一定的透明度后,便可以进行沉水植物的种植。沉水植物的种植一般可不修剪,但对于根系比较发达的沉水植物也可剪去三分之二的茎叶后种植。而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折断后,不需带根就可以分段种植。种植的品种和水深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水深不超过50厘米的区域可以种植低矮的苦草品种,形成水下草坪的景观。

4. 浮叶、挺水植物的种植

挺水植物移植时,为提高种植的成活率,应进行适度修剪。修剪时应在保证苗木成活的前提下,尽量照顾不同品种植株自然生长规律。修剪的剪口必须平滑,不得劈裂并注意留芽的位置。对于爆芽期的挺水植物不必修剪。

挺水植物种植前,对种植土壤进行搂平、耙细后,用工具先掏出种植穴,种植穴的大小根据所种植的挺水植物根系的大小和形状来定,标准为植物放下去后不窝根。

5. 水生动物的放养

针对底栖动物螺蚌类的投放比较简单,只要均匀投放即可,不能堆积在某一区域。而对于鱼虾类的放养在挑选时要严格把关,不能带入有病及伤残个体;选择活泼健康的鱼虾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运输时应在低温晴好天气,如在夏季要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早晚进行。运输过程中应不间断充氧。

放养前在充气运输车箱内或池塘集鱼网箱内,用0.5%的食盐水对即将投放的水生动物进行消毒处理30分钟。投放时,先进行小规模试养,以确定该种类能在本水体成活。放养时要随暂养水体一起进入水中,做到轻拿轻放,不要损伤个体。

6. 生态系统维护

水体生态系统建立后,每年都要做适当维护,维护的程度和成本根据水体的实际功能而有所区别。如对于景观类的河道湖泊,为了保持景观效果和水质的清澈,必须花大力气维护,日常的垃圾收捞必不可少,挺水景观植物要适时修剪。而对于一些大型湖泊或农村生态河道,可采取粗放型的维护管理模式。其维护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已建立好的水生态平衡,并进入良性循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主要工作是对水生植物的收割和补种,对水生动物的捕捞与放养。

(1)水生植物维护

篇(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our country to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is also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And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process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great influence,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with people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Keywor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choice; bijie

中图分类号:[R1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现状以及特点

1、现状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畜禽散养户的不断增多,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处理就直接排放,粪便污染逐年加重。有资料显示,养殖一头猪所产生的废水是一个人的7倍,而养殖一头牛则是22倍。这些有机物未经处理,渗入地下或进入地表水,使水环境中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严重威胁着居民饮用水的安全。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我国总计有乡镇45412个,村民委员会739980个,乡村户数23692.7万户,乡村人口达91960万人。农村人口分散,人口数量多,没有任何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这使农村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80多亿吨,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农村大部分地区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极易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据估算,农村环境问题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千亿元,我国农村环境与生态状况令人担忧。

2、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N、P含量增多。人们无意识的排放和雨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有机质和N、P等物质流入湖泊等水体,如果不加以处理利用,常常会引起富营养化,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1)、水量特征

①一般农村的生活污水量都比较小;②变化系数大,居民生活规律相近,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早晚比白天大,夜间排水量小,甚至可能断流,水量变化明显,即无水排放呈不连续状态,具有变化幅度大的特点;③在上午、中午、下午都有一个高峰时段。

2)、排放体制特征。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呈粗放型排放。很多农村尚无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污水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放至就近的水体。少部分地区具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

3)、水质特点。

①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大部分没有污水排放管网;②农村生活污水浓度低,变化大;③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的性质相差不大,水中基本上不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一定量的氮、磷,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强;④不同时段的水质不同;⑤厕所排放的污水水质较差,但可进入化粪池用作肥料。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方式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考虑土地处理,现行的土地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慢速渗滤工艺

慢速渗滤工艺是将污水投配到种有作物的土壤表面,污水在流经土壤-植物系统垂直渗滤时得到净化的土地处理工艺。它坚持处理与利用结合的方向。在实现污水资源化 、无害化过程中,把环境效益和环境质量控制问题放到重要的地位。通过严格的系统工程措施,达到预期的环境效益 。适用干旱、半干旱地区。

2、快速渗滤工艺

快速渗滤工艺是指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良好渗滤性能的土壤表面,污水受重力作用迅速下渗过程中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土地处理工艺。该工艺的特点之一是将渗滤池分为多个单元,使每个单元在淹水、落干状态下交替运行,以保证渗滤土壤层好氧条件和净化能力得以恢复,同时使截留在土壤表层中的可降解物质充分降解,不致于引起土壤空隙的堵塞而降低其透水性。

3、漫流工艺

地表漫流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生长有多年生牧草坡度和缓、土壤 渗透性能低的坡面上,污水在地表沿坡面缓慢流动过程中得以净化的一种土地处理工艺。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

1、污水处理技术路线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财力状况薄弱、农民实际承受能力较低这一普遍情况,着重应该考虑选用既成熟可靠,又适合农村特点和实际的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建议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优先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达标排放或回用;二是注重经济适用,运行成本低,管理维护简单。

目前国内外应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处理技术比较多,名称也多种多样,但从工艺原理上通常可归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处理系统。利用土壤过滤、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的原理,又称为生态处理系统;第二类是生物处理系统,又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2、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污水湿地处理系统分自然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自然湿地就是自然的沼泽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实用化的新技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生长有象芦苇、香蒲等沼泽生植物的土地上,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的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来达到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的目的,它是一种充分利用地下人工介质中栖息的植物、微生物、植物根系, 以及介质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的天然与人工处理相结合的复合工艺。

湿地处理系统工艺设备简单、运转维护管理方便、能耗低、工程基建低、运行费用低、对进水负荷的适应性强,能耐受冲击负荷,净化出水水质良好、稳定。缺点占地面积大,易受气候影响,表面径流的臭味比较大。

3. 生物处理系统

为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污水处理可分为三级处理,即预处理,二级生化处理,深度处理。以下分别介绍污水处理三个阶段的各种工艺。

根据污水的特点,预处理工艺主要去除水中的油类物质和SS。针对不同类污染物常见的预处理工艺有:格栅,隔油池,混凝沉淀法,气浮等。

二级生化处理工艺主要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针对各类污染物常见的二级处理工艺如下: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与美好愿望。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国家加大了人居环境的整治力度,力求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政策规划、建设运营、技术标准等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完善和执行,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1]。根据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覆盖率低、分布不均衡、已建终端运行效果差等问题。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农村地区人口规模、聚集程度、距城镇市政管网的距离、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和运行管理等,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结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种类、特点和适用条件差异,其处理模式主要分为纳厂处理、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三类[2]。

1.1纳厂处理

纳厂处理是将具有纳厂条件的村庄或一定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管道系统,再进行统一收集处理。该方式具有处理规模大,水质、水量稳定,单位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低,易于集中管理等优点,但仅适用于距离集镇管网近、具备施工条件且集镇污水处理厂有接纳能力的村庄。

1.2集中式处理

该处理方式也是通过对村庄或一定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再通过统一建设的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该方式的优点是处理后的水质相对稳定,运行稳定,抗负荷冲击能力强,出水水质好,但仅适用于居住相对密集、管网施工难度不大的村庄。而对于西南地区的农村地区,如果采用集中式的处理方式易产生管道堵塞问题,从而会影响处理效果。

1.3分散式处理

分散式处理方法是将单户或几户分散住户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小型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的方式。该方式比较适用于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布局分散、污水不宜集中收集的村庄或零星分散居住的住户。分散式处理方式具有投入小、单个占地面积少、日常维护简单、美化家居环境等特点,无需电力能耗,免除了运行和维护的巨大成本,无需专人管理和收费,适宜长期使用,具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2七星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七星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2.1.1集中式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在“十三五”期间,七星关区争取了各级环保专项资金,实施了毕节市七星关区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及七星关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共建设了100多套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终端,主要分布于集中式水源地周边及赤水河流域周边镇村。污水总处理规模超过6000t/d,覆盖户数27000多户,受益人口达8万多人[3]。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污水处理工程投资、运行费用、占地面积、生态需求等各方面因素,选择的处理工艺如图1所示。在实际运行中,工艺无重大缺陷,出水水质达标,但存在前期投入高及后期运营管理难度大等问题。2.1.2分散式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在2021年,七星关区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共4个,总投资3000多万元,主要集中于赤水河流域周边村镇,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涉及赤水河流域23个行政村,其他流域2个行政村,但由于部分行政村所获资金较少,所以基本只覆盖了中心自然村寨。采用分散式处理措施,其处理工艺如图2所示。当生活污水经收集后,可进入分散式处理系统的三格化粪池进行预处理,污水在化粪池中进行厌氧发酵分解及初沉后,清液自流进入土地处理单元,依靠土壤有机质单元及上表植物生长,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其出水能达到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1424-2019)三级标准。该设施维护简单,化粪池定期进行人工清捞粪渣可用于还田,土地处理系统植物由农户自行根据生长情况进行维护。2.1.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制村推进情况根据七星关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编制了《毕节市七星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0年),在2021年7月13日经七星关区人民政府批准印发《七星府办通﹝2021﹞107号》。制定治理目标为近期(2021~2025年)和远期(2026~2030年)各治理行政村45个,建制村污水收集处理能力60%以上,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污水均能达标排放,可资源化利用。同时,为有效遏制污水横流现象发生,在“十三五”期间,七星关区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其建制村如图3所示,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完成比例较低,因此,农村环境整治任务任重道远。

2.2七星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2.2.1基础设施滞后且分布不均目前,七星关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缺口较大。其中,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占总行政村比例不足四分之一,且部分行政村的污水处理设施仅覆盖部分居民区,导致设施布局分散,分布不均。其中,七星关区已建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赤水河流域以及倒天河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周边,而乌江流域行政村覆盖污水处理设施较少;配套管网不足,污水纳管率较低,影响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2.2.2已建设施运行维护不到位根据调查显示,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管网破裂、粪污堵塞、现场无管护措施、出水水质不达标等诸多问题;且运维资金无保障。这些都是由于地方财政紧张,运行成本高,运维资金不到位造成的,导致污水处理设施的持续运行无法得到保障;同时,农村污水治理的责任划分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如属地政府部门过于依赖运营公司管护,对管网人为破坏、化粪池未及时清掏、百姓违规排放高浓度粪污等监管不到位,而运营公司因人手紧缺,运营机制不完善,致使部分设施维修完毕几天后又出现堵塞,需再次进行维修,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2.2.3村民环保意识有待提升在现实环境下,一部分村民受固有生活习惯的影响,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随意将高浓度的粪污排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入户管网,造成管网反复堵塞;一部分村民收集污水自觉性不高,将生活污水乱泼乱倒,直接排入外环境;还有少部分村民不愿自觉主动维护接户管网,甚至恶意破坏管网及设施等,严重阻碍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3西南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及建议

3.1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治理模式

对于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对策,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合理模式。例如:尾水排水水质要求较高的特殊敏感地区,以及居民集中分布、地势较为平坦地区,建议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进行收集处理;而距离集镇污水处理厂距离较近的自然村,可采取纳管处置的方式;由于山区地势高差大,距离较远,管道沿途阻力损失较大的地区,建议尽量采取分散式的处理方式处理污水。以此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3.2区域化治理

对于特殊敏感区,可区域化梯级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计划具体项目时,要以流域或行政区划乡镇为单位,避免项目分布碎片化,以免增加项目实施的难度及周期、管护难度及耗资,导致整治效果不显著;还要充分发挥部门之间的联动作用,在申报资金项目时,相关部门可以合作申报,把小而分散项目进行包装升级,以此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水源地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等工作,达到区域化建设宜居乡村。

3.3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为彻底解决已建污水设施“晒太阳”问题,必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加强运营管理。相关部门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创新管理机制,如建立“公司+属地管理模式”。首先,对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大排查,大维修,大整改,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在完成整改工作后,由属地政府负责辖区管网维护,定期对污水收集管网、检查井、化粪池等设施进行巡查检查、清渣清淤等。其次,由公司负责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建立维护专责人员、定期排查,以确保出水水质达标。通过“公司+属地管理”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管网分布广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又充分发挥出了公司的专业技术特长,从而建立起长效机制。此外,还要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明确权属,并将运行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保障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3.4提高百姓意识,动员全民参与

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部门应做好节水排水的宣传工作,提升百姓节水意识,自觉按照要求排放生活污水;同时,把污水排放准则纳入村规民约,并向当地百姓宣传保护污水设施的重要性及破坏污水设施的责任追究等,加大对恶意破坏管网及终端等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以上工作,引导农民参与治理,并发挥百姓的自身主导作用。

4结语

本文基于实际案例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的探究了西南山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对策,以及提出了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合理模式。为降低污水处理的能耗与维护工作量,建议尽量采取分散式处理方式处理污水;对于特殊敏感区,可区域化梯级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建立区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农民参与治理,共建共享,以此提升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户微.华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探究—以河北省为例[J].能源与环保,2021,43(8):49-52.

篇(4)

中图分类号:[R123.3]文献标识码:A

辽宁省在2012年实现由“排污大户”变身“减排大省”的基础上,2013年,辽宁省致力于推动由“减排大省”向“环境改善大省”转变,一年来,辽宁省各部门齐心协力,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工作。“一年两工程”(即“污水处理厂运行攻坚年”、“蓝天工程”和“农村环保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这对改善当地水环境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人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主要是粪便和洗涤污水,农村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其量与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等。总的特点是含氮、含硫和含磷高。

全国范围内农村人口分散,人口数量众多,尤其是对于东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省,在没有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的情况下,使得农村水污染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处理不得当,全国农村每年产生上万亿吨的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农村大部分的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受到严重威胁,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的话会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极易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而这直接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相挂钩,因此农村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

分析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及可行性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厨房做饭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洗澡用水等,这些平时的生活用水分散,而农村没有任何集中的收集措施,由于雨水的冲刷都随着地表流入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大部,在该区域内,既有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地,也有东北平原等平原地形,重点流域有辽河和松花江。大部地区气候以干旱、多风,冬季较长而寒冷为主要特征。该区域的农村村落规模通常较小,村落间的距离较远。由于地区差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目前大部分农村尚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该区域地理、气候与经济发展特征决定冬季低温是影响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效能的重要因素。三,农村生活污水的解决办法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方面,因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故污水处理设施应为地埋式或采取其他保温措施。地埋式设施应安装在冻土层以下。根据出水水质要求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可选择生物处理、生态处理技术及组合。

在居住分散、地形复杂、不便于管道收集的单户或多户农户污水可采用分散处理。新建新农村及旅游度假村、民俗村等可建立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选择处理技术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以已批准的当地水污染治理规划、国家有关村庄整治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为依据,根据各地村庄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排放与利用等关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其次,生活污水处理根据村庄人口、地形和地貌及地质特点、住宅分布等情况,可采用集中处理或分散处理的模式,并根据水冲厕所建设和普及情况,按照无水冲厕所、已建水冲厕所、已建水冲厕所实现黑水与灰水分离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再其次,污水处理应采用适合农村特征的污水单元技术和组合工艺以及其他能达到排放要求并与当地技术经济相适应的污水处理技术;最后,环境协调,易于维护管理。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及当地环境条件,东北地区可采用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包括:化粪池、厌氧生物膜、生物接触氧化、土地处理、人工湿地、氧化塘等技术。

化粪池是一种利用沉淀和厌氧微生物发酵的原理,以去除粪便污水或其他生活污水中悬浮物、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为主要目的的小型污水初级处理构筑物。化粪池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施工、造价低、维护管理简便、无能耗、运行费用少、卫生效果好等。其不足之处是沉积污泥多,需定期进行清理;沼气回收率低,综合效益不高;处理效果有限,出水水质差,一般不能直接排放水体,需经后续好氧生物处理单元或生态技术单元进一步处理。化粪池可广泛应用于东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初级处理,特别适用于生态卫生厕所的粪便与尿液的预处理。

厌氧生物膜池是通过在厌氧池内填充生物填料强化厌氧处理效果的一种厌氧生物膜技术。其优点是投资少、施工简单、无动力运行、维护简便,而且池体可埋于地下,其上方能覆土种植植物,美化环境。其不足之处是对氮磷基本没有去除效果,出水水质较差,须接后续处理单元进一步处理后排放。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东北地区各区域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人工湿地或土地渗滤处理前的处理单元。

生物接触氧化池是生物膜法的一种。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污泥产量少,无污泥回流,无污泥膨胀;生物膜内微生物量稳定,生物相丰富,对水质、水量波动的适应性强。其不足之处是加入生物填料导致建设费用增高、可调控性差、对磷的处理效果较差。该方法适合东北地区农村单户、多户或村落污水处理。

土地渗滤处理系统是一种人工强化的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它的优点是处理效果较好、投资费用少、无能耗、运行费用很低、维护管理简便。其不足之处是污染负荷低、占地面积大,而且设计不当容易堵塞、污染地下水。该方法适合资金短缺、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与农业或生态用水相结合,不仅可以治理农村水污染、美化环境,而且可以节约水资源。

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人工设计、改造而成的半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其优点是投资费用省、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而且可以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其不足之处是污染负荷低、占地面积大、设计不当容易堵塞、处理效果受季节影响、随着运行时间延长除磷能力逐渐下降。人工湿地适合在资金短缺、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

氧化塘又名稳定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处理污水的生物处理设施。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出水水质好、投资成本低、无能耗或低能耗、运行费用省、维护管理简便。其不足之处是负荷低、污水进入前需进行预处理、占地面积大、处理效果随季节波动大、塘中水体污染物浓度过高时会产生臭气和滋生蚊虫。氧化塘适于中低污染物浓度的生活污水处理,适用于有山沟、水沟、低洼地或池塘,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

对于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可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结合,尽可能将处理后的污水农用,从而节约建设和运行费用。对于集中农户或自然村,建议经化粪池处理后集中处理,一般以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为好,主要构筑物可建在室内,具有稳定、高效与耐冲击等特点。

结语:根据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结合当地的实际,找到适合当地地区的解决办法,总而言之,污水的处理现在已经是社会问题也是环境问题保护的重点,因此污水处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篇(5)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043-05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by Native Wetland Plants in Sichuan Basin

and the Case Study

YANG Zi-yao

(Schoo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o treat rural domestic sewage, the purification effect and plant growth of six kinds of wetland plants induding reeds, cyperus alternifolius, canna indica, typha latifola, acorus calamus, and hedychium coronarium was studied in Sichuan Basin. Results of the biomass and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showed that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 of cyperus alternifolius and reeds had the fastest growth, followed by typha latifola and canna indica, while acorus calamus and hedychium coronarium had the slowest growth. Treatment capacities of six kinds of wetland plants on CODCr, TP, NH4+-N, TN, DO and turbidity were quite different. After 25 days, acorus calamus worked best for CODCr purification with reduction from 217 mg/L to 39 mg/L, followed by typha latifola and reeds with reduction from 217 mg/L to 45 mg/L and 47 mg/L. Acorus calamus worked best for TP purification with reduction rom 9.4 mg/L to 3.7 mg/L, followed by typha latifola and reeds with reduction from 217 mg/L to 3.9 mg/L and 4.0mg/L. Canna indica and hedychium coronarium worked best for TN purification with reduction from 21.9 mg/L to 5.4 mg/L and 5.6 mg/L. Cyperus alternifolius and reeds worked best for NH4+-N purification with reduction from 15.6 mg/L to 1.58 mg/L and 1.62 mg/L. To avoid using alien species including cyperus alternifolius, canna indica and acorus calamus, three native wetland plants including reeds, typha latifola and hedychium coronarium can be used safely. After the small wetland engineering treatment, the purification effect of CODCr, TP, NH4+-N, TN, DO and turbidity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was obvious,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 class national farm irrigation water.

Key words: artificial wetland; wetland plants; rural domestic sewage; biological invasions; purification effect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厨房炊事用水、洗涤用水、冲厕用水,养殖用水及粪尿废水,生活垃圾、粪肥渗滤及沼气池废液等,污水中含有较高的氮、磷、微生物和碳氢化合物。目前国内研究中,针对生活污水最佳处理方式之一就是建设小型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净化生活污水。人工湿地系统的关键在于净化工艺和湿地植物的配置,但此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1-5]。通常,湿地植物以高生物量的草本植物为主。常见的湿地植物种类有芦苇、香蒲、灯芯草、菖蒲、水葱、水芹等[6]。常见的湿地植物主要来源于园林植物,部分为外来物种,其中一部分已被界定为入侵物种。例如水葫芦和大已被界定为入侵植物,环境风险极大,应尽量避免使用;粉绿狐尾藻和再力花具有一定的潜在入侵风险,应当慎用;旱伞竹与美人蕉的风险性相对较低[7]。本土植物以芦苇、香蒲与姜花等为代表,可以安全采用。

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气候与地理条件,河流、湖泊、稻田、水库和鱼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也极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威胁。为此,应加大对本土湿地植物的研究与培育,使其替代具有环境风险的外来湿地植物。但目前国内针对此方面的研究或工程实例均较为空白。为利用湿地植物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同时从长远考虑避免生物入侵,本研究以芦苇、旱伞竹、美人蕉、香蒲、菖蒲及姜花6种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旱伞竹、美人蕉与菖蒲为常见的且具有一定生物入侵风险的外来湿地植物,芦苇、香蒲与姜花为零风险的本土湿地植物),比较其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植物生长状况和净化效率,同时介绍四川省小型人工湿地工程选定芦苇、香蒲与姜花3种本土湿地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工程实例。

1 材料与方法

1.1 湿地植物

选用四川盆地常见的6种湿地植物(表1)。引种时每种植物尽量控制在中等密度。种植初期,植物均为幼苗,生长状况观测时间持续1年。每种植物同时种植生长状况相近的较多植株(超过150株)作为试验样本。

1.2 植物生长状况、生物量及相对生长速率的测定方法

植物生长状况等各项指标测定时间持续1年。测定前随机抽取同期芦苇、旱伞竹、美人蕉、香蒲、菖蒲及姜花的标准苗各45株,逐株测定株高和基径,并将植株各部分(根、茎、叶、果、花)在105 ℃烘干至恒重,分别记录其干质量,并计算总生物量(B)。并根据植物生长相关法[8],植株的基径(D)、株高(H)与生物量(B)之间的关系如下:

lgB=lga+b・lg(D2H)

相对生长速率(R)的计算:

R=(lnB2-lnB1)/(T2-T1)

式中,R为相对生长速率,B1和B2分别为时间T1和T2时的植株干重。

1.3 湿地植物培养箱

为了分别研究6种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净化效率,在实验室构建多个人工培养箱,分别种植相等数量的6种湿地植物。每个培养箱采用长50 cm、宽45 cm、高30 cm的塑料箱进行试验。塑料箱内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砾石层(粒径1~3 cm)、砂层、土壤层,厚度均大约为10 cm。在箱中埋设PVC管,一端插入箱底,另一端伸出土壤层外,用于进排水。箱体的容水体积在实验初期较高,稳定后维持在5 L。试验用水均采用农村生活污水,分别在0、5、10、15、20、25 d 6个时间点监测培养箱内相关水质数据,同时增设一组空白。

1.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水样检测指标包括6类:CODCr、TP-P、NH4+-N、TN-N、DO和浊度。CODcr、TP和TN的测量方法采用国标方法;NH4+-N的测定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浊度由WZS-185型高浊度仪测定;DO用溶解氧测定仪测定。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如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tudent-Newman-Keuls多项比较法检验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的生长状况

2.1.1 株高、基径及其年增量 植物的株高与基径是衡量植物外部形态的重要指标。结果(表2)表明,芦苇、旱伞竹、美人蕉、香蒲、菖蒲及姜花株高年增量分别为24、76、39、77、34和41 cm,试验后(1年后)株高分别为试验前的1.2、1.9、1.3、1.8、1.7和1.4倍。株高年增量为香蒲≈旱伞竹>姜花>美人蕉>菖蒲>芦苇,且差异较为显著。同样,6种植物的基径年增量分别为11、5、16、15、13和12 cm,试验后(1年后)基径分别为试验前(1年前)的1.3、1.8、2.2、1.8、3.2和2.5倍。基径年增量为美人蕉>香蒲>菖蒲>姜花>芦苇>旱伞竹,且差异显著。

2.1.2 生物量及其相对生长速率 为了估算生物量,建立了6种植物生物量(B)与株高(H)和基径(D)的回归方程[9](表3)。根据回归方程分别计算出6种植物试验前后的生物量及其相对生长速率(表4)。表4的结果表明,从生物量可以看出,芦苇、旱伞竹、美人蕉、香蒲、菖蒲及姜花的植株生物量年增量分别为135、706、93、245、201和64 g,试验后(1年后)生物量分别为试验前(1年前)的3.4、3.8、2.9、3.0、2.2和1.8倍。生物量年增量为旱伞竹>芦苇>香蒲>美人蕉>菖蒲>姜花,且差异较为显著。另外,相对生长速率也反映出了旱伞竹与芦苇生长最快,香蒲与美人蕉次之,菖蒲与姜花较慢的植物生长特性。

2.2 湿地植物对污水水质的影响

2.2.1 对CODCr的去除效果 由图1可知,芦苇、旱伞竹、美人蕉、香蒲、菖蒲及姜花均能有效降低农村生活污水中的CODCr。在培养25 d时,CODCr的浓度均小于或等于65 mg/L,此时对CODCr的净化效率依次为79.3%、70.0%、75.1%、78.3%、82.0%和72.8%。其中,菖蒲对于水体中CODCr的处理效果最佳,使其由217 mg/L降低至39 mg/L,其为外来物种;香蒲与芦苇其次,分别降低至45 mg/L与47 mg/L,为本土物种;旱伞竹相比最差。针对污水中CODCr的净化,小型人工湿地工程采用香蒲与芦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2.2.2 对TP的去除效果 由图2可知,6种湿地植物对于污水中TP的去除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效果差异较明显。一方面,湿地植物通过根际微生态环境吸附污水中的部分磷,用于自身生长合成;另一方面,湿地植物根系产生的氧,使水体溶氧量增加呈好氧状态,水体微生物中聚磷菌等活跃,也发挥了一定的固磷作用。同时,湿地基质也能吸附一部分磷,最终使得污水中TP含量大幅下降。在培养25 d时,湿地植物对TP的净化效率依次为57.4%、52.1%、45.7%、58.5%、63.8%和48.9%。其中,空白的TP浓度为9.4 mg/L,菖蒲对于生活污水中TP的去除效果最好,使TP的浓度降低至3.7 mg/L,香蒲与芦苇其次,分别降低至3.9 mg/L与4.0 mg/L,美人蕉和姜花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针对污水中TP的净化,小型人工湿地工程采用香蒲与芦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2.2.3 对TN的去除效果 在人工湿地环境下,生活污水中的N,一部分被植物根系直接吸收,满足植物生长需要;一部分通过微生物的氨化、硝化、反硝化作用被消耗掉。植物的存在能增强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活性。由图3可知,芦苇、旱伞竹、美人蕉、香蒲、菖蒲及姜花均能有效去除农村生活污水中的TN。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污水中TN含量持续下降,在培养25 d时,人工湿地植物对TN的净化效率分别为71.2%、65.3%、75.3%、56.6%、73.5%和74.4%,而对照的TN含量变化较小,去除率仅为4.4%,表明湿地植物对污水中TN的去除效果较好。其中,空白的TN浓度为21.9 mg/L,美人蕉和姜花对于TN的去除效果最好,分别使TN的浓度降低至5.4 mg/L和5.6 mg/L,香蒲的去除效果相比略差。针对污水中TN的净化,小型人工湿地工程可采用姜花。

2.2.4 对NH4+-N的去除效果 湿地植物根系长期处于水生环境中,其供氧能力决定了微生物对水体中NH4+-N的去除效果。对于NH4+-N的去除效果,有植物的湿地系统要优于没有植物的湿地系统。此外,NH4+-N的去除同时也靠植物根部吸收,且去除率与植物生长情况成正相关,生长情况好的植物对NH4+-N的吸收量也高[2]。

由图4可知,6种湿地植物对NH4+-N的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差别。湿地植物生长水体中的NH4+-N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先上升后持续下降。其中,在25 d时,芦苇、旱伞竹、美人蕉、香蒲、菖蒲及姜花对NH4+-N的净化效率依次为89.8%、89.9%、89.4%、88.1%、89.6%、87.6%和85.7%,而空白仅为8.8%,表明湿地植物对污水中NH4+-N的去除效果较好。旱伞竹与芦苇分别使污水中NH4+-N浓度由15.60 mg/L降低至1.58 mg/L与1.62 mg/L。不同植物去除效果由高到低:旱伞竹≈芦苇>香蒲>美人蕉>菖蒲>姜花。针对污水中NH4+-N的净化,小型人工湿地工程可采用芦苇。

2.3 工程实例应用

依托四川省小型人工湿地示范工程项目,在四川某村落建设占地面积为800 m2的小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水量为80 m3/d,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5 d。该项目村居民80余户,总人口253人,该村通自来水,同时也使用地下水作生活用水。目前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该村附近河沟。本工程试验用水直接取自该河沟(与实验室用污水来源相同)。根据前述试验结论,小型人工湿地工程主要采用芦苇、香蒲与姜花3类湿地植物,种植密度约6株/m2。工程运行初期采用间歇进水、逐渐加大进水量,经过60 d的培养驯化调试后进入稳定运行阶段[10]。稳定运行阶段后,经本系统处理后的污水(试验组)与未经处理的污水(对照组)年平均水质指标如表5。

由表5可知,由芦苇、香蒲与姜花3类湿地植物构成的人工湿地系统对于农村生活污水CODCr的净化效率达到了69.7%~79.7%。有研究表明,不溶性有机物通过人工湿地的沉淀和过滤可以很快从污水中截留下来,被人工湿地中的微小生物加以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被去除,使其浓度降低[1]。另外,对于TP与TN的净化效率也分别达到了19.2%~58.0%和50.5%~59.5%,可见生活污水中N和P含量有大幅降低。此外,经人工湿地植物处理后,生活污水中NH4+-N的净化效率达到了25.8%~77.5%;DO含量达到了6.7 mg/L,高于4 mg/L,水体条件呈好氧状态;浊度达到了60~87 NTU,水体浊度有所改善。经该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满足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对于一类(水作)灌溉水质(CODcr≤200 mg/L、TP≤5.0 mg/L和TN≤12 mg/L)的要求。

3 小结与讨论

四川盆地目前应用较广的芦苇、旱伞竹、美人蕉、香蒲、菖蒲及姜花6种湿地植物,研究其株高、基径、生物量较试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物量以及相对生长速率反映了旱伞竹与芦苇生长最快,香蒲与美人蕉次之,菖蒲与姜花较慢的湿地植物生长特性,这对于湿地植物的培育有指导意义。

在本研究中,实验室人工培养箱试验25 d后,菖蒲对于农村生活污水中CODCr的处理效果最佳,使其由217 mg/L降低至39 mg/L,香蒲与芦苇其次,分别降低至45 mg/L与47 mg/L,旱伞竹相比最差;菖蒲对于TP的去除效果最好,使其由9.4 mg/L降低至3.7 mg/L,香蒲与芦苇其次,分别降低至3.9 mg/L与4.0 mg/L,美人蕉和姜花相对较差;美人蕉和姜花对于TN的去除效果最好,分别使TN的浓度由21.9 mg/L降低至5.4 mg/L和5.6 mg/L,香蒲的去除效果相比略差;旱伞竹与芦苇分别使污水中NH4+-N浓度由15.6 mg/L降低至1.58 mg/L与1.62 mg/L。以避免选用外来湿地植物为前提,小型人工湿地工程可以安全采用芦苇、香蒲与姜花3类湿地植物。

农村生活污水经小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CODCr、TP、NH4+-N、TN、DO和浊度与试验前差别较为明显,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满足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对于一类灌溉水质关于CODcr、TP和TN的要求,表明其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卢莉,肖运来.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利用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9):2289-2351.

[2] 张 勇,林 陶,胡心亮,等.红枫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特征及植物净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3):3018-3020.

[3] 郭杏妹,刘素娥,张秋云,等.三种人工湿地植物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05-122.

[4] 华 涛,周启星,贾宏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关键及生态学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7):1289-1293.

[5] 鲁 敏,曾庆福.七种植物的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2):32-35.

[6] 成水平.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系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1996,8(3):268-273.

[7] 王文国,苏小红,汤晓玉,等.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常见外来湿地植物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2):191-196.

篇(6)

一、系统概述

1、原废水系统概述

神头第二发电厂一期工程未设计废水处理系统,二期工程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于2004年12月投入运行,设计出力100m3/h,其中含油废水系统出力按60m3/h设计;一期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至源子河,生活区污水自成系统排入神头第一发电厂生活污水处理站,超负荷的生活污水部分溢流排至电厂东面的源子河。未经处理的污水进入水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本工程简述

神头第二发电厂位于海河流域桑干河上游神头镇,根据《山西省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要求,为有效防治水污染,节约水资源,确保下游用水安全,对神头第二发电厂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进行综合治理。

神头第二发电厂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工程包括三个系统: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循环水排污水处理超滤反渗透系统。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水量为10000t/d,经过处理后的水回到一期石灰预处理的生水分配器,经石灰预处理后作为1~4号机组的循环水补充水;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处理水量为3960 t/d,处理后回用作为除灰冲灰水;循环水排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水量为300t/h,将1~2号机组的循环水部分的排污水进行反渗透预脱盐处理,处理后用做化学锅补给水。

2.1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

工业废水在提升泵站经格栅筛选后,采用潜污泵提升至厂区的工业废水处理站。

工艺流程如下:

2.2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

生活污水格栅间提升泵房潜污泵调节池提升泵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膜生物反应器空气分离器超滤出水泵MBR产水箱MBR产水泵化学一期脱碳站循环水系统

在膜生物反应器出口加杀菌剂次氯酸钠。

2.3循环水排污水反渗透预处理系统工艺流程

循环水排污水生水箱生水提升泵孔隙调节型纤维过滤器超滤器清水箱(超滤水箱)反渗透给水泵反渗透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反渗透装置 软化水箱RO产品外输泵化学除盐站一、二、三、四系列阳床入口。

其中超滤装置设置2套,产水量: 140m3/h(套)(20 ℃),反渗透装置按两个系列设计,每列出力:95m3/h。

二、运行情况:

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工程于2009年6月15日进入单体试运行阶段,至2009年9月15日基本结束全部单体设备的调试及试运行。于2009年9月底完成联动调试进入整体试运行阶段

1、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已于2009年9月投入运行,全厂所有的工业废水已全部回用,降低了除灰用生水冲灰水量,目前工业废水处理系统运行正常。

2、循环水排污水反渗透预处理系统于2009年7月正式投运。系统投运后,反渗透的脱盐率稍偏低外,其它出水指标都达到了设计值。

超滤系统的控制指标:

产水量: 140m3/h(套)(20 ℃)

回收率: ≥90%

产水水质: SDI≤3

过滤周期: ≥30分钟(运行三年后)

反渗透系统的控制指标:

产水量: ≥95m3/h(套),最大产水114 m3/h(套)(20 ℃)

回收率: ≥75 %(运行三年后)

3、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于2009年9月底进行了168天试运,目前设备运行正常。由于我厂生活污水水质较清,化学需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等指标偏低,达不到培养活性污泥的要求,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中氨氮、总磷含量偏高,达不到设计值(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被作为主要除氨氮、总磷的措施)

厂内生活污水水质指标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的水质需达到《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中再生水用作冷却用水的水质控制指标。

再生水用作冷却用水的水质控制指标

三、目前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采取措施

1、反渗透的脱盐率(96%)达不到设计值

采取的措施:联系反渗透膜的供货厂家取现装的2支膜返厂进行试验,污水运行人员跟踪分析。

2、高压泵入口反渗透保安过滤器压差大

采取的措施:更换反渗透保安过滤器的滤芯

3、工业废水系统回冲灰系统后造成除灰部分泵被杂物缠绕堵塞、轴承损坏

采取的措施:提升泵站运行人员严格按规程在工业废水系统投运期间,保证入口格栅100%投运,如有缺陷及时通知化学检修处理,保证杂物在入口格栅前被清理不进入冲灰水系统。

4、1#、2#机循环水碱度偏差大

采取的措施:根据1#、2#机碱度的化验结果,及时联系污水处理站运行进行反渗透入口水源切换,避免从一台机循环水长期取水,而造成另一台机的循环水碱度超标。

5、污水提升泵站的两台生活污水泵设计安装位置不合理,检修困难。

采取的措施:对原来的两台生活污水泵出口方孔进行改造,安装起吊装置。

6、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氨氮、总磷含量偏高,达不到设计值。

建议采取的措施:

6.1改善进水水质,提高生活污水实际进水COD、BOD5等指标。

6.2联系电建二公司对二公司的生活污水系统进行改造,将其生活污水从工业水系统中全部切出,改善生活污水的水质。

6.3节约用水,提高生活用水的再利用率,降低用水量。比如用洗米的水浇花,用洗澡的水冲厕等。

6.4 在天气转暖后,对生活污水系统进行活性污泥培养,达到MBR处理的条件,对生活污水系统处理效果进行进一步评价。

6.5按照污水管理监督办法做好生活污水的出、入口水质监督,污水运行人员加强污水处理的运行监督和调整。

四、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工程投运后效果

1、废水达到了零排放,减缓了环保压力。

2、工业废水系统投运后,除灰用水不再取生水,降低了水耗。

3、循环水排污水超滤反渗透预处理系统投运后,保证了1#、2#机的循环水排污,同时由于脱盐率达到了96%以上,除盐补给水系列的周期制水量从1600吨延长到了6000吨,再生次数减少,酸碱耗量和除盐自用水量明显降低,节能效果明显。

4、生活污水系统投运后,化学用生水量每天降低5000-10000吨,降低了水耗。

参考文献

篇(7)

我国对农村污水的研究起步较晚,且规模较小。目前在太湖流域及滇池流域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研究未能大规模推广。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污水处理应“因地制宜”,采用经济、简易、节能和有效的处理技术,可供选择的有高效藻类塘、生态系统塘和土地处理系统等。其中,土地处理系统中的人工湿地技术应用发展较快,该工艺具有运行简单,处理效果良好,不仅能去除COD、BOD等有机物,而且有除磷脱氮功能。

(一)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人们的环境意识对环境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人的环境意识常常指导人的环境行为。农村人们相比城市来讲,文化水平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他们看中的往往是有形的利益,根本看不到潜在的危机,部分村民甚至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存在抵触心理。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工程中,往往需要开挖已经硬化的路面、地面等,存在部分村民抱怨,甚至阻止工程实施的现象;已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需要定期进行运行维护,否则容易造成管网堵塞,实际发现,村民缺少主动运维的意识和能力,听之任之,影响正常排水时暴力破坏。

(二)管理责任主体不清

在工程建设中,规划涉及、资金概算、施工招标、材料采购等重大事项都由政府直接操办,而镇、村意配合协助为主,更没有突出村集体的主体作用。因此。基层干部认识模糊,不清楚这到底是市政工程还是村民集体工程,产权不清晰、职责不明确,导致在日常管理中出现多头管或者无人管的现象。

(三)运行维护力量不足

现有的运行维护力量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资金、人员、技术三个方面。从资金层面看,据调查,运维资金一般每年每户在260元左右,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设施老化,大量问题和矛盾将逐步显露,后续运维管理成本和难度将会逐年加大,虽部分省、市有运维补助政策,运维资金缺口仍然较大,镇、村配套资金压力大。从人员层面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需要掌握一定技术的专业力量解决技术问题,但基层管理人员力量,尤其是村级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往往由环卫或电工兼任,难以进行检测维修。从技术层面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多样,如PKA、MBR、IBS、A/O+人工湿地等,且管网检测、疏通等需要专业的设备工具,此外,运维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厌氧池清掏、主管网疏通、电器设备维修等,需要专业人员在一定的防护措施下作业,技术和设备要求高。

二、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

(一)提高村民主体责任意识

农民既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者,同时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受益者,不论是污染者还是受益者,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发放宣传单、上门普及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工作。在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等方面,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其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实行环境决策民主化,切实提高村民主体责任意识。

(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考核督查机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与各项创建、考评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实施进度、资金管理、设备维修保养、台账记录、监督监测等基本情况及农村生活污水配套管网覆盖率、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等实行层层监督,健全村镇干部考核机制,设置必要的惩戒和奖励机制。

(三)规范市场准入标准

建立处理工艺技术评价制度,确保各地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项目设计、申报过程中能够科学的选择既满足达标处理要求,又适合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最适合工艺。

(四)实行运维管理专业化

篇(8)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根本,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集中整治、长效管理等相结合,深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巩固、提升“清洁家园、美丽乡村”活动,紧密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农房改造建设等活动载体,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切实改善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总体目标

至2014年底,实现全县村庄整治覆盖率9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卫保洁“三有”(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机制和“五个一”(即一个财政预算作保障的投入机制,一支保洁员队伍,一套保洁管护制度,一支监督队伍,一套基本的环卫设施)措施全面落实,农村环卫保洁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日产日清”,群众环卫意识明显提升。

垃圾清理。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保洁员职责明确、工作到位,村级环卫主体监管制度基本建立并运行正常,并做到垃圾收集不滴漏、存放不暴露、清运不延误,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污水治理。积极探索建设符合各地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推进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长效管护制度,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良好运作,确保生活污水得到及时处理。

“六乱”治理:紧紧抓住“三改一拆”活动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村违法建筑拆除工作,着力整治各类乱搭乱建现象。加强对杂物乱堆放、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泼洒、车辆乱停放、墙面乱涂贴等现象的整治工作,做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有序、美观”。

村庄绿化:以“四边三化”活动为契机,全面实施城乡绿化,按规划、有重点地开展增绿行动,在继续抓好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同时,推进公路边、河边、山边、海边绿化工作,并重点做好村庄绿化工作,推进森林村庄建设,提升村庄绿化覆盖率。

三、进度安排

集中整治阶段(2013年4月)。各乡镇、街道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氛围,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切实做到村村无明显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污水沟、臭水沟,房前屋后整洁有序。

巩固提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9)。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农房改造建设等工作载体,深入实施“十百”工程和“清洁家园”活动,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将清洁乡村专项行动纳入“康居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考核范畴,与“清洁家园”活动同步实行考核。认真总结各地工作经验,客观分析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研究提出具体措施对策,进一步提升清洁乡村专项行动工作水平,逐步形成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护制度。

四、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建设。按照“广泛覆盖、全面惠及、提升水平”的要求,深入实施“十百”工程,对全县尚未整治的规划保留村开展村庄整治建设。以整乡整镇整治为重点,对照村庄整治建设标准,实施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向偏远村、薄弱村拓展、延伸。2013年度要完成省级整治村建设任务20个、县级整治村建设任务17个。要配套推进“农村道路联网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民安全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要突出抓好村庄绿化和生活污水治理。要实现村庄绿化与村道硬化同步实施,绿化质量与数量同步提升。要按照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明确每个村庄的处理模式、建设标准和要求,加快实施和指导;对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村要提高户接入率,同时要建立村一级管理机构,健全长效机制,确保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发挥作用。要扎实推进中心村与农房集聚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集聚的重要节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二)巩固提升“清洁家园”活动。不断深化“三有”机制和村级“五个一”措施,逐步建立农村环卫保洁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区域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大力推广“属地监督管理、村域立体保洁”的垃圾清扫模式,配足村级专职保洁员,做好保洁员培训、监督、奖惩,因地制宜开展环卫保洁“网格化管理”,做到区域、职责、人员“三定”,推进环卫保洁作业规范化。充分发挥村级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监管作用,做到农村环卫保洁监管常态化,提升保洁效果和质量。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环卫经费筹资机制,积极筹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经费,确保已建设施的正常运行。积极开展“美丽农家(家庭)”评比工作,引导群众提升环卫意识。

(三)全面推进“六乱”治理行动。强势推进“三改一拆”行动,全面拆除各类房屋乱搭乱建现象;全面整治杂物乱堆放、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泼洒、车辆乱停放、墙面乱涂画现象。严格实行建筑垃圾“谁生产、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重点整治在公共地带堆放建筑垃圾和装修垃圾行为。深入开展城中村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随意弃置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等违法行为,形成“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清洁家园”活动,把“清洁家园”活动作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双清”专项行动,及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工作,突出抓好农村治乱、保洁监管、群众环卫意识提升等工作。要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单位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推进机制。镇、村一级要专门建立工作班子,明确工作任务,组织实施清洁乡村专项行动,把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河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急需减少直接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数量;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生活的质量及所处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年来,张家港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的改善,结合康居乡村、美丽村庄及村庄连片整治等行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基础建设。但与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相比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重滞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空白,治理技术不够成熟,治理资金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农村环境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张家港市地处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水资源丰富,水面积超过总面积的1/5;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道8073条,总长4074.3公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全市常住农村人口40多万,加上绝大部分外来人口暂住在农村,农村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张家港市农村生活污水管理模式为住建部门、环保部门及水利部门多头管理,其中住建部门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接管集中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环保部门负责农村有动力、微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水利部门负责农村生态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管理。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采用接管城镇生活污水厂、有动力微动力地埋式、生态湿地等方式,处理工艺主要有A/O厌氧好氧法,SBR活性污泥法,CWT-M等工艺。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90多处,设计处理能力近2万吨,累计接纳农户4万多户约14万人。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

2.1治理资金缺口大,设施建设不到位

在城乡二元环保体制下,尽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在提高,但农村环境治理历史欠账多,资金供给成为首要难题,现有资金供给规模与渠道难以满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求,尤其是分散式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加上农村自然村落分散,集中处理困难,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覆盖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

2.2行政管理主体与权责不清晰,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农村生活污水的建设、管理分别有住建、环保、水利三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势必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资金使用过于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工艺复杂多样、质量参差不齐,治理效果不明显;二是部门分工不明确,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相互脱节,设施运行不足、停用闲置问题突出;三是省、市、县主管部门不同,难以对地方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地方部门工作业绩无法得到上级的肯定,缺少行政激励和持续性。

2.3处理工程运维与监管体制建设滞后,运行资金缺乏,设施运转率不高

在管理理念上,受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供应、运营等传统思路的制约,大部分设施有镇(村)自行运行维护。但由于人力及技术上的限制,以及运维资金得不到保证,设施运行情况及效果不容乐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受村级经济影响,不愿承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及维护费用,运维费用成为的包袱,开开停停,有的甚至弃之不管,造成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闲置、“晒太阳”。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3.1统筹规划,健全制度,强化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领导

一是科学合理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环境保护、城镇体系、镇村布局、国土整治等规划相结合,明确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空间布局与建设时序,并结合实际明确对应的主管部门;二是注重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制度,明确部门职能及运营主体,协同分工,保障运营经费来源及使用,优化运行标准及监管方式、考核办法。

3.2科学分配污水处理资金,拓宽政府和社会资金来源

一是要改变农村居民缴纳污水处理费用却不能享受污水治理权利的状况,按照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未覆盖人口比例,从居民生活用水费中抽去污水处理费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分散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和监管;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重点资助分散处理设施建设,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公益事业;三是要考虑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经常性支出,用于管理人员聘用、水质监测、主管部门行政监督等支出,做到“政策到位、监督到位、资金到位”,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正常开展。

3.3推广设施专业化管护,引导农村环保产业化发展

一是按照专业化管护的思路,逐步推广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委托经营模式。初始阶段可以按照“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确定运营单位,并逐步引入资质审查与准入制度;二是通过资质审查和工艺规范,实行“建管一体化”,引导设施建设和管护向技术和实力较强的企业集中,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企业参与设施管护的积极性;三是对于从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企业,给予税收、金融和科技(研发)等政策扶持,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产业化发展。 [科]

【参考文献】

篇(10)

对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照“一站一策”的整治要求,因地制宜、因站施策,采取接入城区污水处理管网,完善配套管网建设等方式,强化管护运营,从而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发挥好污水处理设施的效益。

二、整改范围

全镇已建成的11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整改措施

1.加强设施检修维护。对治污设施损坏严重无法运转的,由镇物业办通知承建单位立即予以修复,确保正常运行;对菌种老化运行效果不佳的,立即通知承建单位或第三方管护单位更换、培养菌种。

2.因地制宜科学建设。对管网不配套、破损严重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根据实际情况,接入城区污水管网。对可以修复的进行修复,抓好配套管网建设,对污水管网进行全面疏通、检修,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3.落实管护技术支撑。按照“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原则,由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统一维护、管理,并负责培训村级操作人员,确保专业管护和规范操作。另我镇聘请中介对第三方的管护行为每季度进行考核,并按全年考核结果兑现管护经费。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处理设施要落实专门的操作人员,开展正常运维,确保设施高效运行。并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整改经费保障,镇财政部门给予资金支持。

四、整改步骤

2020年4月7日-15日为调查摸底阶段;2020年4月16日-30日为整改准备阶段;2020年5月为集中整治月;2020年6月开展整改工作验收。

五、保障措施

1.提高政治站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打好碧水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各村、各有关部门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确保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到位、发挥实效。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城关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工作领导组(名单附后),确保整改工作如期完成。

上一篇: 社区养老服务概念 下一篇: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