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26 11:25: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篇(1)

当前,我部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思想作指导,坚持以基层官兵利益为重,紧紧围绕广大官兵的健康保障,深入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充分确保基层官兵的身心健康,为促进部队建设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证,坚持以基层官兵利益为重

现阶段,我部以施工生产为中心任务,各单位多远离城市和部队基地,官兵们常年驻扎于野外,人员也较为分散,但为了确保基层官兵的身体健康,上级组织以基层第一、士兵至上为指导原则,及时为所有基层项目单位专门建立了医疗站,配置了专业医务人员和必需的诊疗设备,在有限的医疗经费里为基层单位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以满足基层医疗保障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官兵看病难的问题,充分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组织保障;同时,我部作为施工单位,虽然也注重于经济效益,但是在基层官兵的医疗保障方面,我们克服了以赢利为目的、以经济收入为绩效的错误倾向,正确处理服务部队与服务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重心和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部队基层医疗卫生部门的专职职能,牢固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自始自终把部队官兵作为服务的主体,充分确保基层官兵应享的医疗待遇,进一步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

2 积极转变工作作风

好的工作作风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作为基层医务人员,我们的工作作风也直接影响到官兵们的工作态度,为此,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基层医务人员也积极转变了工作作风,一改过去等大家上门来看病的本位主义思想,主动上门为官兵进行服务,经常背着药箱,上训练场,下执勤点,到工地上,适时为官兵们巡诊、送药、送温暖,随时了解官兵的身体状况,指导大家科学训练、安全生产,现场为官兵们防病治病,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加重,大大降低了病员的误工率,直接促进了部队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全面提升服务态度

医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不仅带给病人心理安慰,还可以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这对疾病的康复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们在基层医疗单位全面提升了服务态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在官兵就诊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坚持做到工作深入细致,详细了解病情,力争诊断尽可能准确且治疗高效;我们还广泛开展了“微笑服务”和“家庭化服务”,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诊官兵,积极为他们营造整洁舒适的就诊环境,在治疗过程中,对所有病人进行细致入微的关心和照顾,对输液病人提供环境音乐和报刊杂志,还吩咐炊事班特别准备了病号饭。为督导病人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且随时能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我们多采用服一次开一次的方式发药,专门为病员准备了纸杯和开水,让病员现场服用,尽量不让病员将药品带回宿舍,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理念。

4 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教育,使官兵树立正确的医疗观

健康教育是部队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基层单位更是如此。基层官兵多缺乏医学常识,常因道听途说,或受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告宣传的负面影响和误导,当他们患病时就直接向医务人员要药,甚至还要新药、贵药、进口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医务人员均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和医学常识讲解,及时纠正他们对疾病治疗的错误认识,详细解释乱用药物的不良后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医疗观和用药观。对个别因训练和劳动强度过高,思想压力过大,造成一些疾病久治不愈的患者,我们医务人员在积极修正治疗方案、加大治疗力度的同时,主动协同单位主管给予病员更多的关心和心理开导,及时排除他们心中的疑虑与烦恼,甚至陪同病员外诊检查咨询,使病员得到确切的心理安慰,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无大病、可以治、能治好。

5 心理服务工作紧贴兵心

篇(2)

在当今信息化的环境中,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单位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还要受到国内同行的挤压。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提高管理信息反馈的速度、灵敏度和精确度,提高卫生信息统计的时效性,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卫生信息统计工作的现状

1、领导认识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领导错误地认为卫生信息统计工作就是简单地填几张报表,事后上报的数据不那么重要,把统计工作简单化,只有在上级检查和工作总结时才用得着,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导致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2、财力投入不足。

信息系统建设也是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需要一定财力物力的支持。某些单位在设备购进、房屋建设和医技人才培养上,表现出很超前的意识,但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则明显不足,目前大多数医疗卫生单位还没有建立起全面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3、统计人员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

由于受到编制、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单位的卫生信息统计人员素质偏低,统计队伍相对不稳定。长期以来忽略信息统计人员的引进和培训,现有的在岗人员中,专门统计人才很少,大部分都是半道改行或兼职的,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只能做些日常的资料收集整理、业务工作报表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很难对信息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利用,从而制约了统计信息重要作用的发挥。

4、统计口径与上级要求不相符。

按照《2007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诊疗人次数、住院床日数等基本信息是必须如实反映的,而许多单位变相按照收费处方、分解住院、退号转门诊等方法统计,以应付医保检查、减少病历书写等主观需求,造成信息统计结果不准确、不可靠,无法真实地反映业务管理的全过程。

5、主管部门培训督导工作欠缺。

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信息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数据监管力度不够,应该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和学术交流,进一步完善统计信息标准,统一指标口径,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大对信息统计工作的检查评比,防止漏报、虚报、瞒报现象的发生,以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

二、卫生统计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

1、卫生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医务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卫生统计信息是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基本依据,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发展急需的项目上,真正做到物有所值。

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依据区域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同时在业务管理方面,根据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指标信息,进行合理规划布置,改善就医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2、科学决策的前提和保障

通过卫生统计信息,单位管理层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支、医疗成本等经济数据,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病人的次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指标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反馈,制定单位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业务计划,调整科室设置,做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做大做强重点发展项目,从而增强竞争力。

3、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尺

衡量医疗卫生单位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利用这些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管理制度,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单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前哨站

我国从2009年开始实施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以来,医改监测就伴随而来,从统计月报、季报到年报,都离不开卫生信息统计的支持,特别是五项重点改革内容,更是依靠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认真填报、逐级汇总,国家有关部门分析改革进展情况,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为顺利实施新医改奠定了坚实的监管基础。

三、开发利用卫生统计信息的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改变过去那种认为信息统计部门只是提供一些机械的统计数字,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错误看法。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单位管理层应该认识到统计信息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上。

建立一支由信息统计人员、医务管理人员和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信息管理队伍,并保持其相对稳定,并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同时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购置相关的信息处理设施,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统计信息;用现代化信息论的观点来指导工作,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探求在新形势下卫生信息统计工作的新路子。

2、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管理制度的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卫生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合适的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统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制。

强化统计信息的管理、监督职能,除了要求统计人员做好日常工作外,还要建立统计信息定期在单位办公会上交流、通报、反馈的制度,使单位内部各部门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与统计工作的关系,以加强统计信息与核算、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3、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一是健全统计机构,稳定统计队伍。在单位内部单独设置卫生信息统计部门,增加相应编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新担任统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岗位业务指导培训,参加统计业务培训班,提高其业务素质。只有高素质的统计队伍,才能真正发挥现代化统计信息的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统计台账。通过制定一些表格、账簿,反映本单位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满足业务核算、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需要,力求统一、简洁、明了,做到规范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统计台账要及时、准确、完整地登记,台账之间要有连贯性,指标口径要一致。

三是严把数字关,确保可靠性。严格统计信息质量管理,统计数据分口把关,各负其责。统计人员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个信息数据的来源,计算及时、正确,分析其可比性,认真地检查、审核数据,实行交叉复核签字手续,逐级汇总上报,确保统计资料“数出一门”,真实可靠。

4、实现统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

信息化的手段给统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条件提高了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有效地减轻了统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根据医疗管理信息系统(HIS系统)的完善程度,逐步加强信息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利用、存储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使统计出的信息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管理需要。

5、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工作。

信息统计工作首先是为了满足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其次结合国家、卫生行业统计管理要求,实现统计资料的内外整合。科学地设置统计指标体系,规范指标名称、统计口径、计算公式、汇总级次、报告权限等相关内容,便于统计人员科学、有序、规范地操作和运行,既为单位日常微观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又为国家和卫生部宏观管理服务,二者兼容,客观准确地反映医疗卫生单位的运行和发展,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6、做好信息统计与财务核算的协调统一。

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使单位的综合信息统计与具体的业务核算、财会部门的会计核算之间基本达到资源共享,协调统一,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可靠,定期召开调度会,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坚持“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创新点就是效益增长点”的理念,不断改进工作程序和协调制度,做到各个部门沟通及时,数据共享,取长补短,为医疗卫生单位的决策和测算提供详实的信息支撑。

篇(3)

一、半年工作总结

(一)农村卫生工作

1、根据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实施第二轮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要求,我县新招聘了6名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2、今年争取到第一批扩大内需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及辅助设施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100万元,三汇镇、涌兴镇中心卫生院各50万元。

3、对白兔,鹤林,静边镇,清溪场镇,三板,土溪镇,岩峰镇等七个卫生院扩大内需建设,总投资633万元,预计八月底主体工程竣工。

(二)城市卫生工作

1、县医院外科大楼改建,系香港政府灾后援建项目,待香港政府提交立法会通过后实施。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开展工作,在基线调查、慢病管理、疾病控制等方面均按规定的方案进行,先后派出15名医护人员到省市培训全科医师、全科护士。

(三)公共卫生

1、加强了疾控中心和县医院传染科的设备装备,加快了县妇幼保健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建设。

2、进一步落实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先后印发了《**县卫生系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卫生系统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方案》、《**县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工作计划》、《**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对和疫情处置预案》、《**县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甲型h1n1流感预检分诊会诊转诊制度》、《**县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修订了《**县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真正做到了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3、加强了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了医疗救护、救灾防病处置等组236个,落实县、镇、乡应急人员共340人,同时组建了卫生应急专家组数据库共49人。对机关工作人员、县属医疗机构分管领导和应急办主任以及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负责人或公卫科长共100余人,进行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和考试。

(四)新农合医疗制度稳步完善

1、参合资金筹集。今年全县参合110.97万人,参合率为97.3%,筹集资金7609.88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221.94万元,县财政补助440万元,中央补助3597万元,省财政补助3350.94万元全部到位。

2、参合农民补偿。今年1-5月累计受益人数325225人次,补偿金额4468.4万元。其中:门诊288029人次,补偿金额485.37万元;特殊门诊4661人次,补助金额98.42万元,县内住院补偿27796人次,补偿金额3043.46万元,县外住院4749人次,补偿金额841.15万元。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解决“看病贵”问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工作的通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收到较好效果。

(五)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措施有力

1、圆满完成了与我省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的,我县公民闫勇和与其接触的有关人员的医学隔离观察和居家观察任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好评。

2、加强了狂犬病防制。今年初,全县有犬46484只;1至4月底共灭犬10467只(其中限养区犬只503只,伤人畜犬88只);现有犬只35726只(其中新增犬692只,观赏犬164只,警卫守护犬72只)。在现有犬只中,免疫犬25584只,免疫率72%;办证犬19491只;栓养犬20931只。犬伤暴露857人次,犬伤暴露后规范处置857人次,规范处置率100%;发生犬伤牲畜1例。处理违反《四川省预防控制狂犬病条例》行为13起,实施行政处罚13人次,处罚款850元。

3、对结核病、艾滋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加强了宣传、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强了管理,落实了责任。

(六)妇幼卫生工作成绩显著。

1、4月21日,在达州市妇幼卫生及社区工作会议上,我县荣获全市2008年度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两个一等奖。

2、新生儿疾病筛查2300例,筛查率达到42.15%;对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妇幼医生68人进行了妇幼卫生报表网络直报培训。

3、努力降低

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今年1—5月,住院分娩率为80.13%,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86%;高危孕产妇按规定程序转诊率达98.5%;高危孕产妇管理695人,管理率达99.86%;产前检查率92.88%,产后访视率92.47%;系统管理建卡率92.38%,卡册回收率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1.75%;新法接生5078例,新法接生率99.98%,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0‰;孕产妇死亡1例,死亡率20/10万;婴儿死亡52例,死亡率10.4‰;新生儿建卡5010例,建卡率达98.64%;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01%,生长发育监测率99%。

(七)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为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今年对乡村医生业务知识进行了集中培训、考试、考核,为全国首次乡村医生换证、注册奠定了基础。

2、加强医院制度化建设,不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公开服务承诺,公示收费标准及药品价格,加强医患沟通与交流,尽可能地让病人来则安心,走则高兴。

3、抓继续医学教育。今年上半年已发放好医生网卡563张。对乡村医生远程教育学员进行了模拟考试,为毕业考试打下基础。其他进修培训工作正常进行。

(八)无偿献血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1—5月,全县共计无偿献血892人次,献血量达29.59万毫升,满足了临床用血需求。

(九)卫生执法力度加大

1、对医疗市场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成立了两个清理整治组,分别由杨汝奇副局长和瞿海林副局长带队,对全县医疗市场、娱乐场所进行了拉网式清理整治,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2、加大卫生执法力度。在元旦、春节、清明、“五一”节假日期间出动卫生监督员210人次、车辆50台次,按照《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的要求,检查餐饮业285家、超市4家、农家乐13家、酒店5家、娱乐场所10家、旅游景点2个,对存在的问题,责令单位及时整改,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了节假日居民食品卫生安全。

3、认真开展打击餐饮消费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出动卫生监督员138人次,监督检查785家,监督乳制品49个样、火锅底料12个样,样品合格率100%.

4、对全县123所学校的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传染病防治进行了监督检查,通过检查学校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工作,卫生许可证持证率100%,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上岗率达到97.7%,对个别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把整改落到实处。

5、加强了医疗机构、血液制品监督管理。出动卫生监督员319人次,车辆41台次,检查医疗机构216家,取缔非法行医4家,责令停业3家,警告12家,限期整改15家,没收药品73个品种,没收器械20件,罚款5.34万元。

(十)中医工作不断加强

1、开展**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培训师资60名,分批对全县60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7所村卫生站确定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目前,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正按照局安排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2、为全县中医药在岗临床人员100余名(50岁以下)温习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培训报名。

(十一)医疗行风明显好转

1、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印发了《2009年全县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要点》,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2、按照县纪委要求,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和“卫生系统商业贿赂案例分析及警示教育活动”,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3、加强了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收费项目、标准、药品价格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收费透明度。严格执行《达州市医疗服务价格》规定。

4、实行首诊责任制,医务人员做到热情接待,仔细诊断治疗。医生对不属于责任范围内的,引导病人到相关科室进行诊治,无推诿患者现象发生。

5、医务人员对病人实行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减少了大处方,滥检查的做法。

(十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

1、我局组织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正副职领导多次学习《**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管理办法(试行)》,《**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围绕“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我该怎么办?”开展了深入学习讨论,明确了责任及过错责任追究,每个职工自觉把责任落到实处,主动把责任区清扫得干干净净,办公室设备存放得整整齐齐,窗明几净。

2、坚持每周五对责任片区进行集中清扫和日常卫生监督,保证了责任片区整洁、有序。在日常卫生监督时,我们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的、意义向广大居民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功德意识,引导广大居民共同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十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

3月27日,卫生局召开了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传达贯彻了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观动员大会精神,同时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印发了《**县卫生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学习调研阶段日程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步骤、方法、要求。做到按规定动作进行。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领导撰写调研报告15篇,党员干部写学习心得300余篇,办学习专栏8期,信息简报36期,宣传标语8条。全体干部职工理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县农村卫生基础差,底子薄,诊疗水平普遍较低,卫生服务能力依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亟待提高。

2、医技人员短缺、基层人才引进难和流失严重,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招聘困难。

3、地方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乡镇(中心)卫生院设备缺乏,不能适应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1、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县委、县政府“五气”新要求,树立干部新形象。

2、坚持不懈地按要求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及2009年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3、接待处理。全面完成积案化解年任务;完成县人大、县政协的提案、议案。

4、全面启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工程。各医疗单位要按照5月26日《全县妇幼卫生暨社区卫生工作会》上的要求,将妇幼卫生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5、抓好中央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工程的质量、安全、资料积累,做好审计准备,按时搞好竣工验收。

6、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预案,落实应急设备设施,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7、有效控制传染病。进一步做好各类重点传染病疫情的防治工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要求做到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100%,计划免疫“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8%。

8、妇幼卫生工作。进一步培训妇保人员,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降至55/10万和1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50%以上。

9、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第一年方案实施第二周期医院管理活动,落实医院评审、评价制度,制定惠民医疗措施、开展惠民医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好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严格医师、护士的准入管理和考试考核工作;按期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0、努力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做好巩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成果,力争中医门急诊量达到县、乡、村门急诊总量的40%;积极建设中医特设专病、专科,走特色效益之路;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新成果的运用。

11、不断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广泛宣传卫生法律、法规,提高卫生法规的社会普及度、认可度和接受度;落实卫生执法监督“网络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检查,打击非法行医,保护群众健康权益。

篇(4)

二、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儿童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疗需求增加儿科门诊和儿科病房。

2.完善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明确服务功能定位。加强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疗和急救处置;做好儿童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做好孕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与康复机构协作,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优质儿童医疗资源流动和下沉。

3.构建儿科医疗联盟。促进区域间儿科医疗服务同质化,推动区域医疗资源、患者需求的双向流动。通过对口支援鼓励儿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诊、巡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方便患者就近就诊。

三、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改革

1.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体现儿科特点及不同年龄人群医疗服务差别。收费标准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调整后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避免增加患者就医负担。

2.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健全以岗位风险评级、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做到优绩优酬,提升儿科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在医疗机构内部分配中,充分考虑儿科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

3.开展贫困家庭儿童医疗救助。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和慈善救助的有效衔接,实施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儿童重大疾病救治保障水平。

4.做好儿童用药供应保障。建立儿童用药审评审批专门通道,优建立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预警机制。

四、防治结合提高儿童医疗服务质量

1.促进儿童预防保健。规范开展儿童保健、儿童健康管理,做好预防接种,强化新生儿和婴幼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等服务。开展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提高家庭儿童保健意识。

2.加强儿童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开通儿童急危重症绿色通道,提高救治能力,提高儿童疾病院前急救反应能力,及时将急危重症儿童转运至上级医院。

3.有效应对高峰期医疗需求。制订儿童就诊高峰期应对预案,满足高峰期儿童患者医疗需求。

4.加强中医儿科诊疗服务。设置中医儿科,提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诊疗服务。

5.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畅通医疗纠纷投诉渠道,建立投诉反馈制度。大力开展“平安医院”建设。

五、存在问题:

篇(5)

2009年,国家启动了分2009―2011年、2012―2015年、2016―2020年3个阶段,将历时11年的新一轮医改。国务院进行了顶层制度设计,采取自上而下与鼓励基层创新探索相结合的办法强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以黔江区2009-2011年阶段性医改成果为案例,探讨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行性及操作路径研究。

一、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理论支撑

医疗卫生,全世界尚无一种理想模式。目前,具代表性的医疗模式有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全民医保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健康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美国模式医疗费用高涨,群众看病越来越贵,穷人看病问题越来越突出;德国模式,居民税负越来越高,承受压力越来越大;英国模式,医疗服务效率低下,看病难问题越来越严重。

1. 完全免费医疗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医疗是人的基本需求,这种基本需求与个人的消费能力、与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密切相关。如果完全免费,人们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医疗需求将大量释放,势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高速增长、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全球70多个医疗制度相对成形的国家中,只有古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即患者看病个人无需支出任何费用。而人们通常提到的免费医疗国家,个人仍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免费医疗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是一种普遍模式。我国是一个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人口大国,城乡、贫富、区域差距明显,个人医疗需求差异大,财政支付能力有限,实行完全免费医疗不适宜,也不现实。

2. 有范围界定的免费医疗值得探索。基本医疗卫生属公共卫生范围,为群众公平地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在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正在逐步得到改善的医改推进过程中,要使群众感到看病不贵,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分析,应该对有界定的免费医疗路径进行探索。一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医改的核心理念,从“公共产品”角度看,是为群众免费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理论支撑。二是医改3年来,政府卫生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医疗卫生、基本医疗卫生的投入明显加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筹资压力,为探索在范围、内容、空间上有界定的免费医疗操作路径奠定了基础。三是我国农村群众占大部分,也是“看病贵”的主要群体。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期望、最迫切的问题是政府的责任,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二)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可承受度

探索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操作路径,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具体内容的服务成本。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的职能定位就是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本文换一个角度来界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本身入手,而从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着眼,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界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为群众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以黔江区为例,2008―2011年,黔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支出逐年增长,当年收支基本平衡。也就是说,现行财政投入状况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正常、发展健康。

按照医改十二五规划,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水平将提高到年人均360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年筹资水平将超过400元,有望达到500元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

二、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益分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对破解群众“看病贵”问题操作路径的有益探索,必将产生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方面一是使群众感受到党的政策温暖,二是使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要求得到落实,三是使医改的具体要求得到落实。经济效益方面一是将刺激消费,二是将提升劳动力素质,三是将提高黔江对外开放水平。

三、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框架设计思考

黔江多年农村卫生创新改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虽然操作路径将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不需要对卫生系统内部现行管理运行机制作颠覆性改革,只需要作局部调整。

(一)筹资调控的制度设计

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筹资途径由财政补助、城乡居民医保报销、群众就医个人支付费用3个改为财政补助、城乡居民医保报销2个。

1. 财政补助途径。不调整现行的补助方式,仍然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设备配置和维修)、人员经费、药品零差率补助、公共卫生补助、卫生应急等5个主要方面构成。

2. 城乡居民医保报销途径。提高基金使用率,当年基金节余控制在10%左右,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的基金比例不低于当年基金支出55%。这是在财政不明显加大投入情况下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引导群众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保证群众从医保中得到更多实惠的重要措施。

(二)支付调控的制度设计

支付调控通过支付制度改革实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1. 财政补助投向供方(医疗机构)、城乡居民医保投向需方(群众)。无论是财政对基层卫生的补助,还是医保基金支付,采取核定总额给卫生系统的办法。政府只向卫生系统要结果,要“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免费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结果。这种总额核定的办法,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卫生提供方的积极性,也能够使卫生行政部门能够及时利用经济杠杆有针对性的改善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 医疗机构通过服务获得财政补助和医保基金。财政补助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政府按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核拨;公共卫生经费按全市的统一政策标准核拨给卫生行政部门,由其按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工作任务和质量进行考核划拨;药品零差率补助在现行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近3年使用增长比例核定标准、人员经费综合考虑全市以及我区其他行业标准进行总量核定,划拨给卫生行政部门,由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后统一划拨;卫生应急补助根据发生的突发卫生应急事件、卫生应急物资日常储备需要进行核定。医保管理部门按照预付的办法,将医保基金预拨给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仍然要通过深化项目付费、单病种限额付费、门诊处方限额制度、次均住院费用限额制度、人头付费、门诊处方用药规范等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药费用综合控制措施,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增长,提供服务后采取报销的方式获得补助。

(三)组织管控的制度设计

1. 对卫生系统服务提供绩效的管控。由政府筛选衡量卫生服务提供公平性、效率、有效性、选择性,群众健康水平改善、居民满意度、服务提供满足度、经济风险防范的主要指标,制定综合评价办法,每半年对卫生系统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评价,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

2. 对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责和主要负责人履行管理责任的管控。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年度目标任务、院长年度任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以及采取扣分的办法对卫生常规指标、约束性指标和禁止性规定进行管控。

3. 对医疗卫生人员行为的管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制定以工作量、工作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严格考核来实现。

(四)关键性操作环节的制度设计

1. 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2008―2011年,在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翻两倍多的情况下,黔江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群众看病报销综合补偿比仅从37%提高到40%,群众从医保中受益与基金增长比例相差太大。2008―2011年期间,黔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获得基金占当年基金支出比例从56.05%下降到32%,下降明显。综合以上两组数据,应将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明显倾斜基层,比例应达到当年基金支出的50%―60%,以使群众更多受益。这也是落实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低水平、广覆盖”和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2. 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卫生部门必须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规范诊疗行为,以及基本药物使用、基本医疗检查项目、药物用量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严格执行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应充分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在医保制度设计中的参与性和对医保基金使用的实质性管控权。如果卫生行政部门缺乏对应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使用医保基金的实质性管控权,失去了利用基金这一经济杠杆深化医药费用支付制度改革的基础,势必难以遏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3. 引导群众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目前的现状是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差,导致综合医院人满为患,甚至专家级医生整天忙碌于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综合医院资源严重浪费,也明显加重了群众就医负担。在制度设计上,应采取限制性办法,使基层首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首诊在基层、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制度。

4. 抑制群众就医需求井喷式释放。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合国家、全市明确的范围和内容,影响黔江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化,免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免费,应采取“规制”的办法防止群众就医需求井喷式释放,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对门诊就诊病人收取一定额度的挂号费、对住院病人收取一定额度的基本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这部分收入应直接存入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专户,纳入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平衡,不作为医疗机构可自行支配的收入);另一种是设定个人当年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住院就诊最高限额,超限额部分个人应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

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一系列重要变革,由预算会计报告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化成为预算会计体系革新的一次重大飞跃。西方发达国家为顺应新公共管理运动潮流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弥补现行预算会计之不足,纷纷对本国公共财政管理和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极大提高了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新西兰政府首先提出了政府预算制度从收付制到权责发生制转变并率先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美国则通过逐步实行权责发生制最终建立起双轨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发达国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开创权责发生制模式,在公共财政管理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性成果,从而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预算会计体系。

(二)国内实施情况

我国预算会计一直以来都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会计改革的深入,这种核算方式只能反映政府财政预算收支情况,不能全面反映一个政府所有的资产、负债及费用,更不便于政府作出重大经济决策,因而亟待修正。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要求,2010年财政部启动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经先期试点后逐步予以推广,现已扩大到23个省区。2012年财政部要求全国所有省份必须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辽宁省亦于2012年被纳入试编范围,根据同期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开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实施不仅成为公共预算会计基础发展的重要节点,更成为引导整个政府特别是辽宁省财务会计体系构建和预算制度变迁的一大突破口。

二、辽宁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相关问题研析

根据财政部要求,截至2012年底全国23个省区必须全部完成相关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浓厚,相对于其他省份,试编工作更是繁重。截至2014年底,辽宁省14个市级及所属县(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仅有一半试编完成。分析辽宁省两年的试编工作情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以原值计入为单一计量范式,导致会计要素确认不清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资料的高度浓缩,而会计要素的确认则是记录财务信息的开始,因此明确财务报告要素成为科学预算的基础。从过去两年的财务报告试编情况来看,辽宁省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特别是涉及资产要素诸如水利、公路、市政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处理时均采用原值计入的单一范式,将其全部纳入资产要素范畴,从而导致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要素确认不清、归属不明。基于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涉及面广的特点,要素不清进一步导致诸如动植物资产的确认等部分能计价或不能计价的特殊项目缺乏衡量标准。目前政府将这部分资产直接列示为消耗性资产,造成了现今许多动植物资产难以价值计量的困境。要素的难以确认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尚未完全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准则。现行的预算制度以及《试编办法》无法从根本上帮助政府准确确认综合财务报告要素,顺利完成试编工作。

(二)以表转表为会计记录核算程序,导致记录方法繁琐失范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会计的最终产品,没有经过会计系统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再完善的财务报告也无法反映真实的财务信息。记录是指对价值运动经确认后的政府会计信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复式记账要求在会计账簿上加以登记的过程。会计记录是对财务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具体的描述和量化。但是目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记录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对各报表反映的数据进行甄别和汇总,不是一个由政府会计相关单位按照规范的准则要求,在客观经济活动中自然核算和汇总的过程。从辽宁省编制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都是采用表转表的记录方式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完全符合会计记录的原理。同时,编制涉及的数据转换、合并以及补充的数据资料等都比较大,导致记录过程十分复杂、繁琐,会直接影响政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显然规范会计方法是整合会计编制工作、降低会计核算复杂度和顺利完成试编工作的重要途径。

(三)以折算估值方式为数据整合途径,导致信息质量缺乏真实

完成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除了准确确认要素,准确计量并保证信息质量更重要。我国的国有资产庞大且难以统计。回顾2014年辽宁省的预算表可以看到,2014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 190.7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1 772.2亿元等其他收入后,总收入合计为5 928.8亿元,总支出合计为5 925.2亿元。面对庞大的国有资产,政府面临获取完整基础数据的大难题。在辽宁省试编阶段,政府综合财务报表大部分数据来源于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固定资产投资决算和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再通过折算估值等方法编制成综合财务报告。决算各套报表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别是部门决算中财政代列数据主要凭借编制人员主观判断,判断的结果可能对政府费用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缺乏导致取数和整合数据不够准确,影响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阻碍政府顺利完成试编工作。

(四)以信息不公开为逃避监管手段,导致财政监督机制缺位

我国现阶段面临着公共财务管理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政府公开相关信息,这也是建立完善财政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体上说,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程度差、透明度低,公众获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的渠道受到严重限制,造成外部监督的困难。目前,包含辽宁省在内的23个省份全部没有公布其完成的试编报表。2014年锦州市圆满完成报表试编工作报告中未涉及相关披露问题。财务报告披露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面向政府各级部门使用,并未考虑审计机构、社会公众以及相关利益人的信息需求。我国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布是时间问题,报表的审计、披露是完成财政透明度,是满足相关利益人信息需求的基本要求。因此,完善的审计、披露制度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完善辽宁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对策

基于辽宁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过程中的难题,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辽宁省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顺利推行提供有益借鉴。

(一)明确政府财务报告准则,确保会计要素清晰分明

从辽宁省综合财务报告试编情况不难看出,确认资产负债要素是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一大关键。会计要素难以确定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支持。财务报告准则不仅能够解决财务报表项目确定的问题,准则的确立也规范了财务报告记录方法以及主体范围的界定。会计准则明确政府编制财报要素的确认标准,不仅使财务报告项目反映的内容更加科学,而且有利于强化对信息供给者的硬性约束。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对于解决财务报告要素不清的问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整个试编工作最开始且最重要的问题。

(二)规范预算会计记录方法,建立政府专属核算体系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经过一定的会计程序,将经济信息数据分别在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进行记录,政府会计才能加工生成具有不同详细程度的政府财务信息。目前辽宁省及其他政府部门出现不规范的记录方法,仅将原来的预算报告转化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并不能全面反映会计信息。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准则加强对规范记录方法的规定。首先,在现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属于政府部门的核算系统,分别设置总账、明细账、现金账,同时完成汇总制下的总账、明细账的建立,方便进行各行业的合并核算。其次,数据来源严格控制到每个核算单位规范形成总账和明细账,不仅仅停留在预算报表和财务报表。最后,类比企业会计记录的方法,通过完整的账簿形成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规范每一个记录环节,会计记录才能保证综合财务报告中内容的完整可靠。

(三)完善财务报告核算制度,提高取数整合质量能力

从辽宁省各市、县试编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政府应该尽快完善核算制度,提高取数和整合数据的能力。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要以会计核算和报表为主要依据,为此相关信息系统就需要尽快研发出来,进而加快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完善,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信息汇总制度。首先,在现有财务总决算等系统软件的前提下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研发相应的系统软件,实现与现有上述系统直接链接、取数,从而解决相关数据的转换、合并等复杂问题。其次,需要完善并推广预算单位统一的财务核算系统,针对试点单位,总结经验,从而加快推广步伐,使得更多的单位能够加入进来。此外,还需开发能够与相关国有企业数据对接的软件系统,对于试编涉及的企业单位,不仅要求其数据通过电子信息化方式报送,还要研究开发有关的系统软件,进而有效地提高数据的分析效率。

(四)健全财务报告审计管理,强化信息公开监管力度

为保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其公允性,迫切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审计管理制度,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一套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制度。在美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经过独立审计部门的审计方可正式递交国会和向公众披露。而我国政府审计还只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层面上,未来政府审计应逐步向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兼顾的方向发展。以辽宁省为例,应该积极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制度,通过审计以及其他鉴证机关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给予一个客观、公正的鉴证报告。这样做不仅能够保障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还能够使使用者大胆、放心地使用,也为进一步的公开工作提供保障。

篇(7)

集中形式的财务核算工作是我国最近几年提出来的具有高效科学性质财务管理机制,对解决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近些年的科技发展,人们对基层医疗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工作成效有着更高的期许。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财务管理工作慢慢取得一定的成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众多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医疗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财务工作的现状

(一)管理制度逐渐清晰化

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程度不够高,整体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正处于一个初级的探索阶段。虽然我国各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水平较低,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整体的管理水平未能高度适应当今的发展需求。随着近几年的探索,我国的基层医疗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管理中,管理制度更加清晰化。例如今年年初成立的柳北区区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核算中心在实际的工作中明确了相关人们的职责,部门和负责人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好的实现基层卫生的服务工作。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没有实现相应的待遇

这里说的待遇主要是编制的问题。基层的医疗工作单位大多数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待遇受到工作考核以及职称晋升的影响,由于没有解决相关的待遇问题,很多会计人员的工作待遇较低,不符合实际的工资待遇。这样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基层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准确率,影响着整体基层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降低了整体的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三)工作人员和工作总量的比例不科学

根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开展中,存在着会计人员和实际会计工作总量不相符的现象。很多基层地区的会计核算人员仅有2―4人,而实际的卫生会计工作总量正常情况下需要5―7人完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实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延长了会计工作的总时长,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情况和工作情况未能通过会计数据实现正确的体现。

二、实行集中形式的财务核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工作开展起到的作用

(一)强化了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会计信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有着重要的反映,如果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够正确,那么就会使整体的会计工作受到阻碍,下一阶段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工作受到影响。采用集中形式的会计核算工作手段可以使会计人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开展情况实现有效的监督,将以往的基层单位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形式实现质量的转变,将原有的单一工作环节转化为现有的多环节处理工作,使整体的财会处理工作实现更高效的管理。

(二)减少核算工作对人员数量的需求

实行集中形式的核算工作,可以将具体的核算工作分摊到各个单位的会计人员身上,各单位的会计人员将本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细心核对好上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核算中心,再由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进行核算。这样的核算形式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的工作总量,减少核算工作对人员数量的需求。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会计工作开展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工作机制

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应该明确实际的管理人员和责任人,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的整体工作开展实现有效的人员监管机制,使整体的核算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医疗工作的负责人和具体财务管理人员实现统一制,这样可以使具体单位的财务信息更加完善更加准确。

(二)提升相关核算人员的待遇

柳北区区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调的人员,整体的机构编制没有实现明确的落实,人员的编制也没有实现最终的落实,这样的情况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整体卫生核算工作的开展进度。所以政府机构应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会计人员的工作待遇,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整体的财务工作实现高效的开展。

(三)提升医疗财务管理机制

各基层地方的医疗财务管理中,由于没有至上而下的有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的责任人出现不清晰的现象。为了解决此问题,应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机制,简化实际的管理的关系,使整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财务工作实现高效的运转和实施。

四、结束语

为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会计信息质量,使整体的核算工作得到高效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集中形式的财务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工作实现实时的监管,使整体的监管力度更强。同时,可以提升管理机制的科学性,使监管的机制更健全,提升整体的医疗财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期望和要求。人们对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关注,一方面有利用于医院根据人们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上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医务工作本身的高风险性、高强度性[1],使得很多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本文简要论述医务人员良好心理品质的特征,并据此提出医务人员良好心理品质的管理措施,希望能对培养医务人员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效率、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等有所裨益。

1 医务人员良好心理品质的特征

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促使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工作生活当中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我国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普遍过大,我们选取100名医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因工作压力而产生心理压力的人员比例竟然高达54%,见表1。

医务人员心理压力过大,将直接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影响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只有关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务工作的进行。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1健康的心理状态 医务人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医务人员的工作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医务人员应该以此为荣,用饱满的精神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2]。认识到医务工作本身的神圣性有利于医务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此,医务人员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首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更好地完成自己自己的工作。

1.2负责的工作态度 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应该富有责任心,即负责的工作态度。医务人员负责的工作态度,首先表现在医务人员要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其次,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3]。医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攻克医学科技上的难关,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最后,医务人员负责的工作态度还表现在需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1.3妥善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 医务工作不是简单的单项活动,而是医务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双向活动,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务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4]。首先,医务人员要正确处理自己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应该尊重患者及患者家属,对于他们的疑问和困惑要耐心解答,富有同情心。其次,医务人员还要正确处理自己和同事的关系。医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不是医生、药剂师或者护理人员一方就能独自完成的,需要各部分的相互配合。因此,医务人员妥善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还应该包括尊重领导和同事,各方协调合作,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 提高医务人员良好心理品质的管理措施

2.1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期望和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对于医务人员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实现医疗卫生机构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标。总之,医务人员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对于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医务人员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具体来说,医疗卫生机构在加快自身的科学化管理进程的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医务人员的良好心理品质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设定专门的咨询机构,使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疏导。

2.2医务人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良好心理品质 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状态关系着其是否能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是否能够更好地对人们的生命健康负责,医务人员本身的健康状态与患者的健康息息相关。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品质,还需要医务人员本身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妥善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目前,社会上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给与了更多的关注和期望,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医务人员工作作风的改进是以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前提的,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们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因此,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加强医务人员良好心理品质的树立和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忠权.论新时期如何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8:2.

篇(9)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34-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Ⅲ。所以要发展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观念。各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从国家经济社会及“三项改革”和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竞争市场和创新意识。因此,要在机构、人员和技术等服务要素中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创新意识,使社区卫生服务在竞争中发展。实现“劣者淘汰、适者生存、优者发展”,使社区居民从竞争中更多地获益。因此,明确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各部门的作用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关键所在。

1 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

1.1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作为政府工作来抓

社区卫生服务是依靠社区组织推进的一种大众健康行为,包含有大量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保障内容,是体现政府卫生政策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因此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主导作用,社区卫生服务就无法展开和健康发展。政府要调整城市卫生工作重心,对城市卫生资源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下移到社区。真正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1.2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资金

政府要调整卫生投入结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向社区卫生服务上。在社区开展大众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传染病控制和身心康复、妇幼保健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全民教育,提高群众的健康保健意识。政府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和医务人员的正常待遇。

1.3政府协调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同时也会碰到诸如经费筹措、补偿机制、收费价格、人事制度以及医保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政府要起到一定的协调统筹作用。例如浦东新区在2008年为了解决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问题,多次和区编办协商,一次性解决了90个事业单位编制,保障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工作的开展。

2 街道、乡镇的组织作用

2 1行政部门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按照社区综合建设要求,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落实上级政府各项政策措施,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创造工作便利条件。如浦东新区北蔡镇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建了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在硬件的建设上按标准化实施,使北蔡居民有了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2.2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提高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知晓率,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广大社区居民支持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如在建立健康档案和健康卫生宣教的同时,多了解居民的情况,同时可以向居民作健康宣教,使医务人员与居民建立一个互动的关系,让居民真正地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

2.3协调社区综合建设各方面有利因素

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与其他社区建设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工作态势。

2.4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卫生资源实行全行业管理

如北蔡镇现有人口24万,按照上海市的标准设置,应有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在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方面作出了调整,安排了一家民营医院,一方面可以分流一些病人,同时可以使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正当竞争,为卫生服务机构创造有利的行业环境,加强对社区服务规范管理,促进其有序发展。

3 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作用

现有的卫生资源分布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决定了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的承担者只能是医疗卫生机构。因此,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由现存的医疗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转办形成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医疗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可替代、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有不少翻牌的医疗机构,由于遇到社会群众工作方面的困难和社区卫生服务低效益问题,所以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性下降,或是即使已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推出去了,只重视从事医疗服务。如果不能保持和发挥这些医疗机构的支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无本之木。所以必须从各方面鼓励支持已经翻牌的医疗机构,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在承担义务与获得利益的一致性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要解决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启动资金,配备必须的硬件设施,为一级医疗机构翻牌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奠定好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浦东新区3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线之后,在让利于民,降低患者负担,保证医院职工收入的情况下,总计投入资金。

要严格执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准入制度,防止不合理的市场因素冲击社区卫生服务,保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既得利益。政府部门要对各类医疗加强监管,防止不当行为的不当竞争。

制定合理收取服务费用的价格政策,既要凸显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又要考虑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活力的需要和体现卫生服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实行适度的有偿服务也是解决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保持社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 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作用

4.1卫生行政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

一个地方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作用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服务工作态度是否积极、参谋是否到位。卫生行政部门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好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为政府制定配套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措施出主意、想办法,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走弯路。上海浦东新区自2007年实行管办评分离后,成立了浦东新区医疗管理中心,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了收支两线,医保预付制,运行至今,成效良好。

4.2要合理布局,避免不正当竞争

要制定严密的卫生区域规划,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避免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不合理竞争,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造有序的行业环境和必要的生存空间。

4.3加强规范管理

篇(10)

关键词 待摊支出 会计处理 业务讨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设置了“待摊支出”科目,核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组织、管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活动等日常发生且需要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的各项间接支出,并且应按照待摊支出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将本科目余额按照职工人数、场地面积等合理可行的分摊标准计算,并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中进行具体反映和详细核算。

一、业务处理规则

费用报销、领用物资、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应付职工薪酬等日常业务,借记“待摊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库存物资”、“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在建工程占用)”;同时借记“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待摊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二、应用举例

(一)经济业务

XX乡镇卫生院担负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建设备补助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结算,本月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支付综合楼修缮费用30000元,其中财政补助拨款20000元,非国库财政补助10000元。

2.办公室报销差旅费1000元、会议费800元。

3.外科领用卫生材料一批1200元,财务科领用办公用品一批800元。

4.儿科主任外出参加公共卫生业务培训,报销会议费1300元,冲减原借款1300元。

5.组织慢性病防治、妇幼健康教育活动,领用卫生材料3000元,以现金支付宣传费等公用经费2300元。

6.支付计算机耗材款300元,其中外科80元、儿科100元、院长室120元。

7.购买医院管理软件一套150000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100000元、自有资金50000元。

8.购买空调三台18000元,其中办公室一台5000元、急诊室二台13000元。

9.购买X光机一台450000元,全部申请本级财政补助予以支持采购。

10.计算本月职工薪酬90000元,其中行政后勤10000元、医疗支出60000、公共卫生支出20000元。

11.月末按照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的分摊比例,对“待摊支出”明细科目的汇总数进行分摊。

12.月末登记总账、明细账,并且结账、转账。

(二)会计分录

(1)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综合楼2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0000

借: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借: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30000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30000

(2)借:待摊支出――其他公用经费――差旅费 1000

――会议费 800

贷:现金 1800

(3)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200

待摊支出――其他材料支出800

贷:库存物资――卫生材料1200

――办公材料 800

(4)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 1300

贷:其他应收款――儿科主任 1300

(5)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 5300

贷:现金 2300

库存物资――卫生材料 3000

(6)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80

待摊支出――维修费 120

贷:现金 300

(7)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无形资产 10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00000

借: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5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

借:无形资产――管理软件150000

贷:固定基金――无形资产占用 150000

(8)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3000

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5000

贷:银行存款 18000

(9)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X光机45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50000

借:固定资产――专用设备――X光机450000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450000

(10)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60000

――公共卫生支出20000

待摊支出――人员经费 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90000

(11)“待摊支出”科目借方余额为77720元,其中分摊至医疗支出为57247.11元、公共卫生支出为20472.89元,分摊明细汇总表如下:

根据上述分摊表,进行账务处理如下:

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人员经费 7365.82

――其他材料支出 589.27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47877.80

――维修费 88.39

――其他公用经费 1325.85

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人员经费2634.18

――其他材料支出 210.73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17122.20

――维修费31.61

――其他公用经费 474.15

贷:待摊支出――人员经费 10000

――其他材料支出800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65000

――维修费 120

――其他公用经费1800

(12)月末登账结账转账(略)。

三、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公共卫生的界定

我国公共卫生的内涵及领域至今尚无统一认识和明确定义,尽管在中央文件中多次出现“公共卫生”的字眼,但对其内涵的认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国应有相应的权威机构或授权研究机构来界定公共卫生的内涵和范围,便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真实、准确地归集和核算国家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投入和使用。

(二)医务人员兼职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时,如何进行核算

基层会计制度只是笼统地对“日常发生且需要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的各项间接支出”列入“待摊支出”科目核算,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工作中,除了管理工勤科室外,不可能将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完全独立分离。

当一个特定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兼职进行这两项服务工作时,如何来记录对应的工作量、人工耗费及物品支出;又比如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抗震救灾、突发疫情防治等工作,如何来核算确定公共卫生支出的工作量及相应耗费。这些情况都需要国家出台实施细则加以量化和规范,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怎样的分摊标准才算合理

基层会计制度提出采用“合理可行”的分摊标准进行分摊,列举了“人数比例、房屋面积”参考标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这些分摊标准相对固定、核算简单,但没有与“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这两种支出的动因相关联,分摊结果很粗放。

在信息化的时代,应该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价值的形成过程。比如参考采用医疗卫生收入比例、医疗卫生支出比例、增长比率、绩效考核指标等动态标准来分摊,是否要比人数、面积等静态标准更客观、更合理一些呢?

(四)多期间多样化分摊问题

“待摊支出”科目账务处理规定“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分摊的待摊支出余额,但本科目年末应无余额”,这就产生了一个多期间分摊不均衡、同期间分摊比例多样化的问题。举例说明如下:

(1)在12月份用自有资金购买一台设备,计划其后的8个月分期摊销,但会计制度规定年末应无余额,那么该项支出必须在本月分摊完毕,这将出现费用分摊极不均衡的情况。

(2)在该科目下,日常费用性支出类明细科目当月分摊完毕,资本性明细科目仍有余额,这在分摊模型上出现多样化的现象。

(3)在该科目下,一种费用(电费)的分摊,如果本月采用按面积分摊,下个月采用按人数分摊,不同期间的分摊标准不统一,这也影响分摊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出台实施细则予以说明,并且征求各地的实践效果,充分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以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有效地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上一篇: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 下一篇: 社区养老服务调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