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6 11:25: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养老服务调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对象。本研究于2016年11月—2017年2月实施,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河南中部、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各选取1个地市,对当地年龄≥60岁、居住年限≥10年的63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对本次调查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1.2方法。1.2.1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中部分内容根据他人研究改编。①老年人基本情况: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子女数量、婚姻状况、退休前职业、月平均收入、养老方式、患慢性病情况、自理程度等。②对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的使用意愿。③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及程度[67],包括医疗服务、日常照顾、文化教育、精神慰藉、健康教育与咨询5个维度、22个条目,并采用“完全必要”“有必要”“无所谓”“不必要”4个级别来表示程度。问卷重测信度为0.9,Cronbach’sα系数为0.8。调查者向调查对象讲解调查目的,指导其自行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3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61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1.2.2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以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的使用意愿;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2.2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的采纳意愿。老年人均未使用过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94.4%的老年人未听说过此类平台,大多数老年人(87.2%)对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有使用意愿,其中,67.7%的老年人愿意经常使用该平台,63.8%的老年人愿意推荐该平台推荐给其他老年朋友。见表2。2.3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程度。表3显示,老年人需求最高的3项服务功能依次为医疗服务、日常照顾及健康教育与咨询。医疗服务内容中需求得分最高的3项为定期检查、专业护理、紧急呼救,分别为(3.50±0.80)分、(3.43±0.87)分和(3.36±0.83)分;在日常照顾中需求得分最高的为代做家务,为(3.24±0.92)分;在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需求得分最高的2项服务内容为慢性病知识和中医药保健,分别为(3.21±0.93)分、(3.15±1.01)分;精神慰藉服务类别中需求最高的是为心理疏导(2.90分±1.05分)。
3讨论
3.1优化医疗服务内容,丰富精神文化服务内容。表3显示了老年人对不同层次健康维护服务的需求特点。在专业医疗服务项目类别中,以定期体检需求最为突出。这是由于老年人多为慢性病患病群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已达到71.8%,有研究显示,老年人总患病率75.1%,且多处于1种~3种慢性病并存状态[810],因此,老年人对健康变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生理健康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需求日益提升,需求得分最高的服务为心理疏导。这可能由于当前独居老年人较多,子女工作繁忙而无法陪伴老人,老年人大多没有工作,且缺乏合理安排老年人生活和社会活动内容与时间的能力,易引起孤独感。此外,老年人对文化教育服务也具有一定需求。这可能与社会的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认识有所提升有关。因此,在养老资源信息平台上应完善专业护理、康复训练等医疗服务相关内容的信息,邀请有关服务机构入驻;同时,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初诊平台,由医务人员初步诊断老年人的病情,方便老年人及时获得医疗服务,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外,加强与旅游服务业以及教育机构的合作,在平台上推送相关活动信息,供老年人选择和订购,丰富精神文化服务内容。3.2注重中医药保健服务。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在疾病防治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中老年养生和防治慢性病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和积极的效果[11]。本研究显示,老年人对于中医药保健相关知识的需求较高,仅次于对慢性病知识的需求。这可能与中医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中医保健理念易被老年人接受且大多数老年人具有一定的自我保健经验,加上电视等信息媒介的宣传,使得老年人对中医药保健认知和需求逐步提升。养老服务提供者应增加或加强此方面服务,可注重将其发展为自身的特色服务。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信息的传播方式由人们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播方式逐渐过渡为与信息传播者相互影响的互动传播方式[12],但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也伴随信息真假难辨的问题。针对上述特点,可考虑在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上搭建视频直播平台,不定期地邀请专家进行视频讲座、与老年人在线互动,未能及时观看直播者还可回放内容。建立信息真伪鉴别系统,老年人可以将所获相关知识内容输入,系统将信息反馈到后台,通过相关专业人员判断继而使老年人获得真实的知识。对于已经解决过的问题,系统将自动同步上传,以便于遇到类似问题时系统自动回复,从而减轻任务量,在满足老年人进行个人保健知识需求的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医文化的发展。3.3按需对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分类管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必然要求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研究显示,国内养老护理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信息化水平较低,护理服务人员专业程度不等,导致老年人所获得的护理服务参差不齐[13]。故可与养老机构协作,在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上,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个人档案,并根据提供服务的不同背景条件(如学历、工作经验)等分类,便于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这种举措也可达到增加养老护理人员工作机会的效果。3.4增加老年人紧急呼救服务。近年来,空巢老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类老年人群体,空巢老年人的日常监护需求较高,尤其是应对各种突发意外的生命安全监护[14]需求。本次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状趋势。因而,可在养老资源平台上增加紧急呼救功能,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设定,紧急呼救按键选取突出但不突兀的颜色予以区分,设置快速拨打按键,便于老年人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将求救信号传递到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人员可依靠定位系统在最短的时间赶到老年人身边,检查、处理其问题并通知相关机构和个人(如医院、公安及其子女)。3.5简化平台操作方式,提高社会影响力。表2显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平台的使用意愿较高,但大多数老年人并未听说过类似的平台。除去老年人的使用意愿、感知有效性因素外,这与老年人对养老资源信息平台的操作性、安全性、可信度及认知环境等因素直接相关[15]。因此,在平台构建过程中,设计者应设计直观简单的图标、字体以及大小,使信息表达更清晰,同时采用简易的操作方式,在信息输入时可应用智能联想或语音输入系统,也可使老年人通过点击预设好的自动框中的语句进行快速问答,提高老年人的输入效率;优化平台的容错性能,降低老年人的学习和使用难度;此外,管理政策及制度的支持是消除老年人的安全顾虑的关键,同时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合作,提升平台资源信息的可信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智能养老氛围,提高社会影响力,促进平台的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信息化需求
引言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老年人数量不断激增。居家养老方式仍然是老年人的主流养老方式,社区服务在居家养老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关注度的增加,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发展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1-2]。据此,我们从需求视角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行研究,以社区养老信息化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和体现着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工作效能[7-8]。课题组立足于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从阜新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完善满足老年人个性需求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
一、阜新市社区居家养老基本状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阜新市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加快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尤其是建立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从整体上看,阜新市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水平较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发展还存在差距。本文通过社区层面,探讨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建设养老信息化服务理念在社区养老中逐步开展起来,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及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开发社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信息化需求研究的问卷设计及检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为了了解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需求情况,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们首先明确了调查的目的和内容,确定调查对象。由于调查的人群是阜新市城区的老年人群体,我们决定采用问答式问卷调查方法。同时我们也来到阜新市20个社区委员会进行走访,进一步了解阜新市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状况。
此次研究调查对象为阜新市城区老年人,年龄在60到90岁之间,调样本覆盖阜新市的20个社区,共抽取330个老年人构成样本。实际发放问卷330份,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90.7%。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研究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汇总、可靠性分析。为进一步考察调查问卷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居家养老信息化需求调查问卷的结构是可接受的,再次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统计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社区老年人对提供生活照料类信息、体育健身类信息、精神慰藉类这三类信息需求迫切。随者年龄的不断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当老年人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遇到障碍时,对外界力量提供日常照料类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此外,老年人对社区活动场所和设施信息的需求量很大,可以看出老年人对锻炼身体非常重视,应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精神慰藉类信息功能回答中,老年人对提供心理咨询类信息的需求很大,但对其他两项需求较少,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心理较脆弱,对陌生人接触仍比较拒斥。
四、研究结论
日常照料类服务需求普遍。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逐渐降低,对日常生活类服务有普遍需求[5-6]。医疗健康类需求较为强烈。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进一步退化,对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增加,而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知晓率、利用率都不高,因此对其需求率均高于利用率[7]。可以看出,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较为强烈。需更多关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调查中发现多数老年人有着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还有部分的老年人抱有消极、焦虑的情绪,尤其是部分空巢独居老人更是长期缺乏情感、心灵上的慰藉,精神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程度的重视和满足[8]。
五、相关建议
(一)按需设立居家养老社区多样化服务
在对老年人进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需求调查之后进行分析汇总,不同的老年人也有着不同的社区服务需求。这样就会形成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状况[9]。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共性需求通常集中表现在基本的生活、健康服务项目上,同时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上又存在一定的个性化的需求要求。因此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中,要切实设置供老人选择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
(二)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生活态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渠道大力宣扬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稳妥的应对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中,可以利用公共广播及宣传平台,向老年人传达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提高老年人的合法维权意识。
(三)运用政府力量满足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
本文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行研究,但政府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效的满足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需要政府发挥相关的职能[10]。
首先,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政策体系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的规划。其次,资金供给方面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的部分完全的公共物品支付费用。最后,提高社区中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选拔任用优秀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区,同时也要引入其他各行业并且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员。
参考文献:
[1] 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2011(5)
[2]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
[3] 杨智慧.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3(5)
[4]刘满成.社区服务居家养老信息化需求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5]陈丽群.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解决思路[J].硅谷,2012(12)
[6]彭艳芳.国内城市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理论探讨,2010(3)
[7]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浅析[J].今日南国,2010(7)
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健康人、高危人群、患者提供综合、主动、系统的健康管理措施,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1]。实践表明,社区综合干预的方法是有效防控慢病的最佳手段。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病综合防治已大范围实行[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为慢病患者进行有关防治慢性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相关资料,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社区义诊等;专业人员定期为居民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及社区日托服务,引入老年慢病患者专业化服务[2-4]。因此,为探索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成都市郫都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比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服务情况,及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上的差异,以更完善的模式及规范的流程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慢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设计干预性调查
2014-06与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内容上的实施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郫都区10个社区的常住老年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实施调查。横断面调查研究调查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服务主体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上实施情况。抽样方法同前。
1.2对象
干预性调查研究对象:在成都市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老年人与同时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5周岁,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意识清醒;②同意参加本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高;③经三级医疗单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④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间≥6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
1.3方法
1.3.1慢病管理内容
以多种卫生服务主体为核心、利用多种卫生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管理协调体系中,对正常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实施卫生服务,并且适时调整服务策略,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年检与监测。
1.3.2干预性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于2014-06和2016-06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市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500位老年人进行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基线调查与干预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满意度等相关信息。
1.3.3横断面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于2016-06/2016-09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500位老年人进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同前。
1.3.4指标定义
1.3.4.1管理人数
最近1次随访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管理的人数。1.3.4.2管理率管理率=慢性病管理人数/辖区内估算的慢病患病总人数×100%。
1.3.4.3控制人数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
1.3.4.4控制率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已管理的慢病人数×100%
1.3.4.5满意人数
问卷调查中对所有慢性病管理满意的人数。
1.4质量控制
调查前,根据调查内容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理解各项调查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调查期间,调查员相互核查问卷填写内容,检查是否有逻辑错误或者遗漏,及时改正错误;数据录入阶段,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录入的时候设置自动跳格、错误报值等功能,减少录入过程时的错误。在数据录入前,对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强调数据录入时注意事项。数据录入过程中执行双输入录入法,并进行双录入实时校验,及时发现错误并更改。在数据录入完成之后要进一步进行逻辑查错和抽查,以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分析阶段,运用SPSS21软件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和清理,保证数据质量。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描述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干预性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对基线495人进行干预,回收问卷482份,回收率为97.4%;平均年龄为72±3.2岁。横断面研究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平均年龄为69.6±4.3岁。在不同服务主体中,慢病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患病情况等因素上均衡,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情况
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后老年人的满意度明显增高。其中健康咨询提高31.7%,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31.2%,年检与监测提高32.3%,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不同服务主体之间慢病管理情况对比在慢病管理中,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康咨询高出11.7%,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出16.2%,年检与监测提高21.2%,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9.7%,满意度提高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是一种综合社会、社区和家庭各方资源的新型养老模式[5]。以家庭为基础、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干预,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不仅带动影响家属对老年人的照顾能力,而且提高老年人的慢病自我管理能力[6]。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效果显著
3.1.1实施慢性病管理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慢病管理内容实施效果显著
成都市郫县社区几家养老中心在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后,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在5个维度上水平(健康知识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均显著的提高(P<0.05);且慢性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满意度由71.5%提高到85.6%,慢性病管理人数、管理率及控制率也明显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某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管理。因此与管理前比较,加强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等,故社区老年人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14.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实施加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促进了养老和医疗康复的更好融合[7]。因此,必须大力推广以慢病管理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理念,并不断的规范服务流程,使得老年人慢病管理取得一定成效[8]。
3.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自我照顾能力下降[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破传统的仅由老人自理或者子女、亲戚照顾的固有模式,建立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化服务为辅助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慢病患者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对象年龄层次不等,依存性较差,难以全面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化需求,优化性欠佳,老年人满意度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则更高,慢性病管理率、控制人数、控制率等都较高,可见老年人更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或社区里获得定期、就近、方便、专业的健康护理照顾的服务,以减少其家庭依赖程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自身健康养老[10]。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具有着必然性[11]。
4参考文献
[1]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39-142.
[2]孙海燕,王峰,杜冰,等.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项目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4-7.
[3]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0-14.
[4]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社区护理,2009,24(20):82-84.
[5]林军,赵加奎,等.城市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013,8(3):177-179.
[6]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J].改革与开放,2010,5(10):75-76.
[7]周育瑾,吴江,张升超,等.深圳市桃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5):1738.
[8]孙海燕,孙国珍,周滋霞.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61-63.
[9]何婷婷,洪倩.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治能力建设的现况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3):311-316.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52
[中图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调查基本情况
东城区共有17个街道、182个社区、10个养老机构,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及座谈交流的形式在两个街道、27个社区进行。其中,和平里街道为全区最大的街道,包括20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近2.4万人,服务提供商39家;体育馆路街道包括10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1万人,服务提供商28家。在民政局和街道办领导的帮助下,笔者上门走访了上述两个街道的27个社区、174户老人,完成了调查问卷。问卷涉及被访者的基本信息、养老方式及养老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2 调研分析
2.1 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老人收入水平的限制,现在的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收入较高且稳定的老人更容易接受机构养老。此外,目前社区中养老服务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需要大力提升和完善养老服务内容。
通过与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座谈交流,了解各部门在养老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提出关于养老服务提供商监督管理的需求,包括服务商的资质审批及接入管理、服务商的退出管理、退出之后如何告知老人、服务价格、服务优惠点、服务商的评估与考核、如何对其服务进行反馈、如何获悉服务是否提供、如何进行回访、服务满意度调查以及服务商如何进行对接等方面;同时,他希望该平台能够对全区服务商每月、每季度、每年的总体基础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民政科科长介绍了目前养老工作方面的情况。和平里街道养老服务以志愿者队伍和老年协会为主,典型代表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爱心大姐服务队、银发互助服务队等;同时,街道为老年人提供了181菜篮子生活服务平台、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等服务。科长指出,目前养老服务比较分散,线上线下未能有效结合,希望能通过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解决这些问题。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民政科李科长指出,要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以及老年餐桌等,并逐渐将其信息化、智能化。此外,在软件方面,由于缺乏手段和技术支撑,管理和服务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比如养老服务商的管理、养老卡和养老券的发放等,要逐步完成民政、公安、卫生及殡葬等多部门的数据对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2.2 智慧养老问题
结合调研情况,总结和平里及体育馆路街道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
2.2.1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最需要服务的失能老人得不到服务保障。两个街道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公开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的往往比较单一,如181送菜,菜品有限,且无法实现送货上门;小帮手便民服务主要提供缴费等服务,无法为残障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也就是说目前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如何为最需要服务的失能老人提供服务是重中之重。
2.2.2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规模亟需扩大,缺乏规范化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基本上是外来女工,志愿者很少。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照顾工作,降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例如和平里社区的某位老人,雇佣的保姆月薪为3 500元,保姆过年回家,老两口即进入无人照料的状态,如何有效整合连锁型服务机构或针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需要各方及时介入,缓解当前情况。
3 智慧养老建设意见
3.1 智慧养老建设要点
关键词:
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0020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我国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促使社区养老成为今后老年人养老的一大选择。民政部表示,将继续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嵌入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1]但是在目前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老年服务形式化严重;缺乏专业的从业人员;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不健全;提供的服务叫好不叫座等问题。[2-5]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不了解需求的情况下盲目运作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调查宁波城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影响其需求因素,在借鉴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一、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基于需求分类的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课题组在宁波市鄞州区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是2015年12月,调查地点分布在宁波市鄞州区的4个社区。调查组共向社区60-75周岁的老年人发放问卷120份,经过筛选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7份。
1、基本情况被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受访者中男性28名,女性69名,平均年龄为64.8±3.4岁。从受教育情况来看,未接受过教育的老年人仅占10%,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占到了60%以上。说明城区的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总体上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从居住情况来看,独居老人仅有4人,半数以上的老人与子女同住,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42%左右的老人与配偶同住,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照顾孙辈,如接送上下学、准备晚餐等。
2、养老需求56.7%的受访者希望自己或夫妻互助料理,24.7%的老人希望子女供养,16.5%的老人希望居家社区养老,仅有1%的老人倾向去养老机构。说明目前宁波城区的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对养老机构养老仍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本次调查中,作为最需要的养老保障需求,分别是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休闲娱乐、其他(生活照料、体育健身等),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6%、27.6%、19.7%、4.1%。可见,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同时,城市老年人随着物资生活的富裕,开始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质量。
二、日本的社区养老模式借鉴
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老年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6]其特点有:
1、各种完善的法律政策日本政府制定了为社区老年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的各种法律、政策。如《老人福利法》规定地方成为老年服务的主体,居家护理照料成为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重点;《老人保健法》则全面推出老人保健设施;《介护看护保险制度》更是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了老年福利服务的市场化。[7]服务机构在竞争中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2、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上门服务社区服务人员定期排摸辖区内的孤寡独居及卧病在床的老人,并上门服务。要全面了解并评估他们的病因、康复手段、认知情况、甚至精神状况、生活自理程度等情况。同时在饮食、活动、康复锻炼、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对其家人进行指导。
3、广泛应用社会力量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征集家庭主妇、大学生或部分健康的低龄老人担任志愿者,陪伴聊天、送饭等一些轻体力服务。总之,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为主体,在社区内建立各种福利设施,由专业人员定期提供入户服务的模式。
三、基于需求的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1、基于需求的养老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和对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借鉴,本课题组提出了新的养老服务体系。首先,要建立以社区为主体,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制定各种法律政策,给予社区养老服务切实有力的保障。同时,探索市场化养老路径,提高市场参与度,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同步发展。其次,引导非营利企业和志愿者积极参与。非营利组织如社区医院和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社区养老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支持,这将会降低社区养老的成本。最后,应根据需求提供服务。根据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健康医疗、精神慰藉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
2、基于需求的养老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日本的社区照顾模式,可以发现他们的服务特点是住在家庭,养在社区。我们可以借鉴这个经验,在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组织专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提供入户服务。首先,建立以就近就医为主,上门医疗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发挥社区医院的辐射功能,在社区分块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点。针对出行困难的老年人,还可以推行“上门医疗”。由医疗机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配送药等。其次,建设以精神慰籍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精神健康的追求比较迫切。所以,要开展相应的心理服务。可以在社区开设老年活动室等为老年人提供社交活动的平台;排查社区的独居或有抑郁倾向的老人,组织专业人员或志愿者上门,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等方式,消除心理方面的隐患。最后,建立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教育体系。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未来养老产业开发的方向。应在社区内开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开展各种棋类、球类、文艺晚会等老年人喜欢的活动。针对老年大学报名难的情况,还可以引入社会资金,开办老年兴趣班,丰富闲暇生活。
参考文献:
[2]曾昱.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天府新论,2006(4).
[3]窦玉沛.建设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力推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J].社会福利,2012(6).
[4]罗遐,陈武.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3(3).
[5]敖妙.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2(11).
老年人
居家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因此“村改居”社区也渐渐成为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村改居”是指撤除原有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原来的农民成为了城镇居民,政府将以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原是农村的地区,同时其经济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部分“村改居”社区原农民成了失地无业人员。又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降低,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每个国家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通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宁波市人口年龄分布如下:全市7605689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4750人,占8.61%。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为响应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为例,分析“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1.“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宁波市鄞州区位于长三角南翼,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城区规模扩大,鄞州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鄞州区新行政中心为中心的城市化框架。城乡结合部的村落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形成了“城中村”,鄞州区东南社区响应政府撤村建居政策进行了村改居。东南社区占地面积22.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社区户籍人口3591人,总户数1458户,其中老年人756人,妇女1230人,青少年520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1.05%。由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推行,东南社区大部分老年人都成为了失地老人。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三者结合,对东南社区老年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对其个人基本情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期望社区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居住的老年人以及社区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东南社区在“村改居”政策中所做出的工作调整及对老年人所产生的影响。
1.1“村改居”政策推行产生的影响
①对社区居委会的影响
“村改居”之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自主养老,“村改居”政策实施之后,大批老年人成为失地老人,其养老方式逐渐由原先的自主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社区居委会就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落实以及居家养老项目的深化。
②对老年人的影响
首先,“村改居”政策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社区为老年人建立了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甚至更优的社会保障。其次,“村改居”改善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活动室、老年协会、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的建立,使老人在失去土地情况下,能够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享受晚年生活
1.2“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①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
由调查结果显示,有48.5%的老人现与配偶居住在一起,27%的老人与子女一起,15.8%的老人一个人独居,4.6%的老人与孙辈一起,2.6%的老人与雇用的保姆一起,1.5%的老人选择的是其他。另外当问询老年人现在养老方式时,有51.5%的老人养老方式是伴侣和家人照顾的居家养老,31.7%的老人是自理的养老方式,15.3%的老人是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5%的老人是养老机构养老。
从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调查可知,东南社区老年人养老除了家人照顾和有能力自理,通过社区照顾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不到,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大多是失地农民,一部分与伴侣相互照顾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相互照顾的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是势在必行的方式。
②养老服务项目缺少
调查显示,有71.9%的老人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的免费体检服务,71.4%的老人参加过社区老年人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广场舞学习,京剧甬剧节目的观看等活动,61.2%的老人曾参加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组织的集体外出旅游。经过调查了解到社区对老人养老服务项目涉及的方面较窄,老人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关注等方面未采取具体服务措施。另外东南社区现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比较适合低龄、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
③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
东南社区从成立至今已建有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健身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也由于使用年月的增加,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出现部分设施老化,部分健身设备损坏,损坏设备未能及时修理和更换等问题。
④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东南社区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主要是就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的使用及保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的监督做出了规定。但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服务状况、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等项目未明确提出监督方案。
2.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改善的对策及建议
在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在老龄化现状严峻的今天,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极为重要。尤其是“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管理的重点项目,其原因在于,“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具有数量庞大,失地待业,身体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
通过对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结果的分析,就“村改居”社区所呈现出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稀少、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有缺陷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2.1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村改居”社区的前身大多都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村落,在城乡统筹战略下,将附近几个具有相似性的村庄统一规划,撤除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居委会。正是因为多个村庄合并的原因,导致“村改居”社区人口具有复杂性,社区老年人信息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高。
在科技信息发达的现今社会,社区居委会通过对居住老年人建立的电子信息档案,正确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对不同老年人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服务。
其次,根据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建议一个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家庭自主养老为基础,利用社区已有的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备,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在家养老,服务齐全”的养老服务模式,使“村改居”政策之后失地老人生活更加安全放心。
2.2建设社区服务队伍,提供优良服务设施
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较广,各个领域有其特有的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各个社区服务组织,因此完整全面的服务队伍将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成效的关键。
“村改居”社区具有起步晚,人口复杂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服务人员素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进行礼仪礼貌,老年人基本护理,法制教育和家庭紧急救助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服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以服务老年人为目的从事工作。
另一方面,社区养老的基本设施也极为重要,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阅览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并且对服务设施定期进行维护。
2.3多方筹集资源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老年人福利的性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资金是决定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坚持政府部门投入的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比如社会募集、福利彩票,闲置房产出租等形式。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口基数大,社区居委会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应积极鼓励家庭参与,通过家庭自助来缓解养老服务人员紧张状况。同时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党员参与,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弘扬“我为人人”的志愿精神。
2.4完善监督机制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体系建设不完善。“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的时间较短,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服务脱节、服务局限等问题,社区居委会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对对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蛀虫沉船”现象。
“村改居”社区在城乡统筹的浪潮涌现,社区老年人大多为失地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村改居”社区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自主为基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至关重要,新型养老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潘明策.“村改居”社区工作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思路——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J].三江论坛,2008,(5):29-33
关键词: 社区养老;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Key words: community endowment;problem investigation;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051-03
0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空巢老人”的现象也日益增加,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但是相应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设备和服务并未落实到位,而社区养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白。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对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深入研究。在萍乡市四个社区随机抽取2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与深入分析,寻找出城市社区养老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结合国内外先进养老模式,提出针对萍乡市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萍乡市老年人基本情况及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
1.1 社区养老的概念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儿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
1.2 萍乡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的现状
据统计,萍乡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约2万人。未来15年,萍乡市老年人还将以年均2%的速度持续增长,平均每年净增老年人口0.4万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全市现有69所公办福利机构、21所民办福利机构,国有企业联办福利机构2所,共收养服务对象8053人,床位9600张,现有的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1.3 萍乡市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
由于萍乡市的社区养老服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本次调查采访中,许多老人也提到自己身体健康,能够生活自理,现阶段在家里就可以实现养老。而当提到社区养老服务时,老人们对于未来的养老趋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调查结果显示,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机构养老(养老院)并不是老年人养老的首选。由图1可看出大部分老年人不考虑住进养老院。其中考虑过住进养老院的人数占总体的17.2%,而没考虑住进养老院的人数占总体的82.8%。
而不选择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原因是在家比较方便、自由。其中不想离开想的因素占总体的8.1%,不方便和亲友团聚的因素占总体的19.1%,在家方便自由的因素占总体的46.9%,费用太高负担不起的因素占总体的19.1%,其他因素占总体的6.7%,见图2所示。
②希望社区养老服务多样化、人性化。在本次调查中,对于社区养老服务,老年人最想得到的医疗护理服务居多。图3可以看出其中定期的拜访服务占总体的14.2%,洗衣打扫服务占总体的12.3%,送餐代购服务占总体的12.3%,医疗护理服务占总体的30.6%,定期的开展娱乐项目占总体的23.9%,其他服务占总体的6.7%。
③对服务商业化的接受程度有待改善提高。由图4看出老年人对于在家养老原因出钱享受的居多。其中不愿意出去享受此服务占总体的39%,而愿意出钱享受此服务的占总体的61%。
在服务项目本身可接受的价格的调查中显示,老年愿意拿出20%以下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的居多。20%以下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53人,20%-40%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30人,40%-60%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10人,60%以上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1人,如图5所示。由此可见,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2 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职责模糊,服务机构不健全,部门间缺乏统筹
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社区养老组织体系中各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机制也不够完善,很难按照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制定详细周全的服务计划和提供有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这也成为限制社区养老服务发挥自身效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经济来源不足,设施投入满足不了现有需求
根据国内外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资金不足。萍乡市作为一个欠发达的中部城市,经济和老年人收入更为落后,资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可供使用的设施已经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导致现在还未能够在萍乡市建立很好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及机构。
2.3 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目前,萍乡市很多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人对社区养老服务持怀疑态度,对养老服务人员不信任。另外,由于社区的职责机制还不够健全,承担了较多的政府职能,工作人员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到了繁忙的行政工作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去,更不会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因此,对社区养老服务在各方面的认识不到位现象,正阻碍着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2.4 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素质整体偏低
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薪的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受薪的志愿服务人员。受薪的服务人员因为工资待遇低和社会地位的偏低,导致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存在服务质量差、服务水平低的现象,难以达成解决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问题。同时志愿者数量较少,志愿服务人员只是凭借自身热情投入到这项公益事业当中,对于养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专门培训却相当缺乏。
3 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规定,明确政府在社区养老中的职责
各级政府应协调与社区的关系,给社区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与决定权,为社区承担更多的职能,以便让社区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开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使政府由管理都转变为服务者、参与者与促进者,对社区养老服务不是直接提供,而是以组织协调为主,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政策并加以指导监督,为社区养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保证服务的质量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着政府在资源整合与获取中的重要作用。
3.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建立社会筹资为主、财政资助为辅、多方出资的资金筹措机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社区老年人服务事业。同时,也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对一些附加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
3.3 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深深影响着群众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因此,在开展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引起社会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关注。首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社会风尚。其次,树立社区养老服务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尽量无偿开放,实现资源人人共享。最后,通过报纸、杂志、讲座等宣传方式,增加社会各界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人们积极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为社区养老服务做出一份贡献。
3.4 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培训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养护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同时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退伍和一套完善的志愿者培养体制。
4 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顺应社会的要求,整合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创造出最好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是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提出的理念。相信只要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广大人民支持,大家齐心协力掀起一场新养老运动,打造一个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与深层次需求的温情社区,萍乡市人社区养老服务业将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
参考文献:
我是07社工班的学生巩鲜妮,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 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快速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1]。一方面,跑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养老需求呈几何倍数增长[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3],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绝对数接近1.2亿。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将产生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对原有的养老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就业方式,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的深刻变化[4]。当前,微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养老问题已经不是单个家庭能够承担的私事了,养老服务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凸显,若不能重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风险[5]。因此,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1 社区居家养老及其理论基础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如果光靠政府力量去开办养老院等机构进行养老,肯定力不从心,养老的社会化必须走"居家养老"之路。
目前学术界关于居家养老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从总体看来,其基本共识如下:居家养老模式基本以居住于老人自己家中为基本形式,以社区设立的养老服务网络作为联系手段,该定义用的是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6]中关于居家养老的模式总结。
居家养老,主要是指政府与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给予居于家中的老年人群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康复护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各方面服务于一体的服务模式。这是对之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更新,更是我国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居家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居家养老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为那些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服务。它主要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提供社会化服务,破解当今社会难题。
将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全面地推进,可以有效破解中国日益严重的养老压力,对于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情感追求的人性化模式;能够使家庭更加和谐、社区更加和谐、代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设;同时,该模式也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现代社会的就业渠道得到扩增,使社会经济得到增长,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7]:该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一步中国化的产物,它强调了社会福利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及服务队伍专业化四种趋势,为居家养老于中国的发展之路提供一种具体的思路与举措。
社区照顾理论[8]:它是由社区非正式网络和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在所属地所共同承担的给予有需求的老年人以照顾的服务方式。其中,非正式网络一般是由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以及街坊四邻等群体共同构成,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则包括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机构。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角度上分析,杨宗传[9]把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大致分成四大类:医疗保障、经济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与心理保障。本人在此次研究社区老年人养老基本状况的过程中,正是参考杨宗传这种分类方法。
2 调查过程的说明-以北京市甘家口社区为样本
甘家口社区地处首都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位于老城区旁,于2007年完成了"村改居"建设,本人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该社区进行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式进行。至2014年年末,户籍人口65441人,其中超过60周岁的老人为15817人,占总人口的24.2%,60~69岁老人8971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6.7%,70~79岁人口4823人,占老年人口数的30.5%,80~89岁老人1657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0.5%,90~99岁老人364人,占老年人口数的2.3%,超过100周岁的老人为2人;占老年人口数的0.01%。在这之中,处于空巢独居状态和孤寡状态的老人总数为1431人,其中,超过80周岁的高龄老人为2023人。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呈现出一种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命不断延长、空巢家庭持续增多的趋势,这一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评定标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不希望在年老之时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园,落叶归根的思想在中国更是根深蒂固,因此,在家门口养老必然是中国老人在晚年的愿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故而应运而生。
本次调查内容不但涉及到老年人的性别、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还包括其经济状况、收支情况、居住状态以及婚姻情况等家庭与社会支持变量;而子女探望数量与质量、老年人主要的休闲娱乐习惯与方式、其最需要解决的服务类型以及其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与对政府在老年人工作支撑上的满意度等行为变量也有必要探究;而老 年人的健康情况变量我们采用生活自理能力等进行表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有效比率为86.1%。样本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与北京市老年人的基本分布基本一致,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见图1、图2。
3 社区居家养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调查研究的结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10-12],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 甘家口社区是一个建于90年代的老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社区不能提供专门的场地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之需。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社区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利用原老年活动室,成立了兼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含有16张病床,以供老年人午间的休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拓展。工作的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③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3.2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在看来,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社区建有多支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因缺乏经验,不能充分、长效发挥助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专职、志愿者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②上述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③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3.3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从目前的情况看,甘家口社区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展开了针对老年人具体需求的一系列服务措施,然而,由于管理资金的来源收到局限,而社区也无适当的经济来源给予居家养老服务站持续注入所需资金,这使部分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某些后续服务被制约。政府部门每月给予特困、高龄或低保这部分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促进了部分老年人困难的解决,然而,要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全面有效,这些资金却是远不能达到要求的。
3.4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概念还不甚了解,对于这种十分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与需要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了解还有待更进一步地深入。部分部门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开展与加强的重要性、迫切性存在认识不足、观念落后的问题,也没有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单位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之中。因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对老人而言,他们住在自己社区里,置身熟悉环境,看到相识邻里,可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所以,老人们大多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最好选择。因此,设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是相当重要的。
4 完善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建议
4.1加强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的设施建设,使老年人有一个充分的心情宣泄、情感疏通之所。加强社区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老年人每天都能开展舞蹈、歌咏、戏曲、乒乓等文体活动。根据调查,对于小区老年人关注的健康状况,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积极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知识讲座。
4.2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本社区现有2名专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全部从小区的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熟悉辖区内的老年人情况,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社区仍需加强对专职服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且敬业的养老服务队伍,以满足老人的多种形式的需求。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各阶层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事业之中来,并不断对志愿者的意愿、服务特长和其希望提供的服务等相关信息的登记进行完善,以便于对志愿者进行汇总分类,以拓展邻里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务形式,从而使志愿者能够尽其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与特长,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专业人员与志愿者服务人员互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能够从不同的侧重点上提供给老年人各种类型的服务,并使其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4.3拓宽资金来源路径,增强购买服务的群众意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提高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度,激发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包括居民个人给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捐资、捐物或者提供无偿。政府应加强投入社区养老所需的资金,便于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与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主张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自费购买层次比较高的服务,以促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实现,并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4.4改变居家养老观念,促进养老事业的市场化运作。加强宣传新型居家养老这一模式,使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能够转换思维,改变养老的理念。企业亦可以加强对"夕阳红"这个日益健壮的经济产业的关注,多渠道拓展老年人服务领域,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汪连新. 社区养老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界,2013,(4):75-77.
[2]柳博会.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举措[J].城市开发,2014,(7):76-78.
[3]王翻,武国荣.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3):38-39.
[4]李学斌. 西方社区养老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3,(4):62-71.
[5]田逸娇. 英、美、日三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3,(1):51-53.
[6]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29-36.
[7]雷玉明,曹博,李静.公共服务型政府视野中城市社区养老合作共治模式-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3-118.
[8]王盛,白雨辰.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3):101-112.
[9]张晴心.国内社区养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163-164,174.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23-01
根据调查,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是全球老年人口的 21.4%,居世界首位[1]。中国老龄协会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50%,85%以上的老年人有居家养老意愿,而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 6%-8%[2],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推广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综合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已成为共识,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也是最经济最便捷最现实的养老模式。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山东省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和《山东省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4],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健康评估、转诊服务以及因地制宜的开展卫生工作宣传、服务巡诊制等个性化服务为主。
1内容、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内容 安丘市社会福利院创办的“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免费为老年人发放手机,公布服务热线,提供一键紧急呼叫服务、普通呼叫服务、全时定位服务、咨询维权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健康指导以及开展政府购买服务业务等8项无偿服务业务,依托家政服务部门开展上门理发、助浴助厨、居家保洁、水电维修、助购陪护、疾病陪护等低偿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组成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团队人员的姓名、业务专长、联系电话、投诉电话等[5],连同《致居民的一封信》全部公示在服务辖区,且全科医师服务电话并与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对接,具体负责辖区签约居民中的慢性病患者指导用药、随访(孕产妇、儿童、≥65岁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电话咨询、就医问药、保健、精神病患者管理、个性化康复指导、中医健康、规范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工作[6];社区护士具体负责慢性病患者血压(血糖)测量记录、生活指导、家庭护理、协助全科医师开展相关工作等;公卫医师具体负责建立、更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控报告与处置、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宣传、组织签约居民集中健康教育讲座、签约服务工作协调等[7]。
1.2 调查对象 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部分居家养老人员 , 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1.3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表形式,包括居家养老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本人及家属的经济来源、对服务满意度、还有哪些期望等。对老人及家属发放调查表,收集资料,统计数据;对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相关业务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访谈,掌握实施签约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对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开展居家养老现状。对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
2结果
2.1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开始实施居民签约服务,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增补项目,每年为65岁以上辖区居民免费查体一次,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签约服务的目的是要把80%以上居民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全程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较社会办养老院、托老院有明显的医疗优势,既可以保证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周边的大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双向转诊制度,如遇重大疾病可及时转至附近大医院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遇突发危重疾病可按手机一键紧急呼叫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人员可及时与当地二级以上医院联系,120救护车可及时赶到,这样可有效避免老人在家中养老由于疾病发现太晚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2.2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但是现行提供专业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机构均按各自系统相互独立运行,安丘市将社区卫生服务、家政服务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的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系起来,将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社区卫生照顾与康复的等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可以解决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家政服务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家庭照料服务。
3讨论
3.1我国于2008年由10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居家养老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根据国情,目前我国尚没有足够的养老机构来接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 况且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支付得起这方面的费用,家庭也是老年人感情和精神的重要支柱,所以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养老场所的第一选择。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证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专业养老机构无法替代的积极效应, 因而养老服务方式正逐步由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9]。居家养老具有减少国家社会投资、缓解家庭照料护理的困难等优点,同时老人仍可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更容易得到亲情友情的关怀。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立的,具体承担安丘市居家养老工作的专业机构。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管理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在居家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有利于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优势,更好地利用卫生资源[10]。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临着很多身心健康问题,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等情绪;因受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性关节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有的老人可能同时身患多种疾病,由于行动不方便或经济上、陪护等方面原因,没有及时去医院诊治,造成恶性循环。有着专业知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通过签约这种方式来承担这一责任,他们采取入户或集中宣教等方式进行巡诊、慢性病随访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宣传咨询、提供老年护理、采送检验样本和结果等形式,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患者、老年患者和残疾患者就医提供便利[11],可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减少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3.3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管理能力低下,只是负责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传递、工作安排等;社区卫生机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不信任,不愿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今后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政府层面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辖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积极自愿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的以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要以签约的方式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等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提高辖区居民的认可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体系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爱民, 解江林,迟宓宓,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1(7):14-16.
[2] 张杰,田霖,浅谈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管理观察,2009,30(7):174- 175.
[3] 方娟,林梅.社区养老院老人睡眠现状调查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1):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