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毕业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5 13:50: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生毕业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生毕业生论文

篇(1)

一、 音乐毕业生――音乐文化的传播

音乐是世界上唯一的通用语言,它没有国界没有地域之分。只要用心去感受就可以体会和理解。音乐学科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它对有感知度的生物有着培养性情和激化细胞的感召能力。同时还具有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愉悦心情、舒缓压力的作用。

所以,学习音乐的学生由于长期接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积极健康的思想习惯和良好乐观的性格。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自然可以带给别人欢乐,从而促进生活氛围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文化的传播需要积极倡导和宣传,是及时渗透和耳濡目染的过程。在现如今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民的教育体制有着灵活性的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人民群众为根本是我们党的宗旨。

所以,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从娃娃抓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现如今很多的高校不仅有青年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深造,在此基础上还开设了老年大学的课程。这是国家在全面建设贯彻落实全民学习、共同进步的政策。在此同时,政府逐步扩大影响层面,实现群众教育更细节化还需要考虑一批人,就是社区里的居民。还有一大批的小区居民没有条件去老年大学或成人夜大学习的能力。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融入他们,走进社区交流文化、渗

透文化,让足不出户的老居民们也走进课堂,走进集体学习、集体思考、集体锻炼的队伍中来。

二、 加强社区文化生活建设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相对匮乏。政府提出实施发展大学生村官政策。各省市各个社区的居民委员会都在招录大学生任职上岗。在此条件下,合理化分配毕业人员就应受到关注。为促进和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政府可以多招录音乐毕业生安排到各个居民委员会。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音乐学科的专业能力来参与社区委员会的工作,例如:开办社区音乐班,不但可以缓解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全民音乐文化素养,更能融合社区居民渐行渐远的邻里关系。这也是建设文化中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的另一种渠道。

三、过剩问题解决与和谐

自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人群越来越多。文科、理科、艺体学科的学生迅猛增加,尤其是艺术类考生呈现逐年突破新高的状态。扩招这种教育模式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途径。

然而,随着教育政策体制改革的实施,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逐年升温,音乐毕业生过剩的问题也在逐步显现。音乐学科它是一门多功能教材。它的应用面相对于其它学科都应该是更为广泛的。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人们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模式迫使忙于工作的人们要面对很多压力与竞争。那么工作之余就需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的基础就是社区的和谐健康发展和邻里间的友好相处。而快速和谐发展社区文化就是音乐毕业生的能力所在。

1、应用人才与发展

政府在提倡发展大学生村官的形势下,可以下达社区居民委员会积极招录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政策。上岗后,由社区委员会领导主持或者在小区宣传板内张贴有关社区居民音乐班的通知,同时做积极的相关宣传。并且充分运用社区办公地点或按时征用社区活动室等场所,人性化的安排课程活动时间以方便更多居民加入到队伍中来。在此活动中,音乐毕业生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和辅导居民们进行正规的音乐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各个社区之间也可以每年联合举办一次社区间的文艺比赛或者汇演,从中评比出优秀社区,以此来提高居民们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2、 缓解压力及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加强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可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可以促进邻里关系的团结和更好的相处。可以扩大社区居民的交友圈范围,更可以缓解老人们的孤独感。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家进步,市区内的居民住宅都改建成了楼房,造成邻里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渐渐的人际关系也就疏远了。所以在社区音乐班大家一起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缓解空巢老人们的孤独感。老人们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心情就会开朗也会减少很多疾病的生成。这样也可以减少在事业竞争压力中多忙于工作,而少有时间陪伴父母的年轻人,为他们做好后勤工作。让年轻一代更好地把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促进中国稳步快速的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问题始终是政府和人民的困扰。作为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不断去发现社会所需要用人的领域。把本专业的独特功能充分运用在社会发展上。在中国这个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社会,人民的和谐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它是这个国家繁荣和前进的的动力,是坚强的后盾。

所以,作为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应该在自身接收到音乐带给我们的领悟后,去运用我们的所得来帮助需要它的人。建设社区音乐文化班,是从无形中去融合群众的邻里关系,降低青年人为奔波事业而忽视家中年迈父母的愧疚感。在为他们减轻负担的同时,他们也会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从而更好的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使社会更加全面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毕业论文管理方面,针对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管理和论文管控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是各大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或专业理论知识的方法之一。

一、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体系

(一)组织管理环节

1. 管理方式及内容

按照我国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的具体流程,在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指导方面,主要以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共同组建起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主要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或设计的确定、分派指导教师、对导师指导过程的监控、对论文答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对论文或设计质量的评估及对答辩后的理论论文及设计类论文的存档等。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从领导小组组建开始,贯穿整个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完成之后的存档等环节中。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按照各校具体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分级管理负责制,主要以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为基础,在教务处的统一筹划和安排下,由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院系、指导教师、教研室等构成整个毕业论文管理体系,从各自的职业范畴来对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管理进行责任的划分。

2. 管理的弊端

分级管理负责制尽管条理明晰,对毕业论文管理涉及的各个负责部门的工作进行划分,以确保论文管理的各一个环节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顺利开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而导致失败或出现信息传递的失效等问题。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涉及教务处、教研室、各个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指导老师等多个方面,难免因为交叉管理和层级检测而出现制约论文管理规范性等的问题。

此外,由于各类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践检验和调研单位的参与,如某学生的论文内容主要就某公司所筹办的音乐会的流程和管理等进行研究,在检验和监控论文质量时,指导老师、院方无法就该名学生是否深入实践进行调研而进行检测。此外,针对专业技巧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借助案例来检验,但是学校和公司之间缺乏合作,无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或实验的机会。因此,在此方面当前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命题研究方面很容易趋向毕业论文的设计而轻视理论性论文的现象。

(二)管理程序环节

我国各类音乐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时,最容易出现管理问题的环节主要在管理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覆盖到从选题到论文的写作,再到答辩和论文总结报送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全过程。按照不同的程序需要,目前每个环节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选题环节的管理

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环节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选题时间、选题方式、选题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具体到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般音乐类高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定在第八学期,选题需要定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具体的选题时间需要按照各个学校和院系的具体安排来执行。在选题方式上,当前我国高校基本设定为学生自拟或院校代为拟题两种形式。在具体选题方面,学生必须按照自身的专业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来确定选题,题目同时要提交指导教师审核。如果音乐类高校实施由学校代为拟题方式,则需要选择富有教研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拟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并提交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来审核,审核后提报到教务处做题目备案。在拟题过程中,必须要保障题目的设定数目多于现有的毕业生数目,避免出现学生的擅长领域与选题不相符,无法顺利选题的问题。在毕业论文的选题设计方面,以学生本科期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创作激情为理念,从助力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角度来设计选题。

2. 写作环节的管理

对于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针对此类学生所选定设计的内容和在内容中对专业技巧的运用,校方必须明确毕业设计的流程和要求,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两方面按照格式和内容分别列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此信息传达到学生个人。格式要求由于涉及写作的规范性,因此必须统一,而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则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则的基本规定。

3. 答辩和总结环节的管理

答辩环节在开题环节之前按职责分配到音乐学院的各院系,在具体的执行中同样由各个院系按照学校规定的章程和时间来组织和实施。音乐学院的各院系的具体答辩流程、规定、审核的方式及总结提报要有差异性,在对答辩和总结两个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对答辩的时间、组织方式、答辩的程序、论文成绩的审定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答辩结束后,学生的论文需要报送到各个院系的论文管理小组备案,对论文的归档进行保存,就论文的工作总结报告等方面进行存储并按照成绩进行汇总。

4.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时间通常集中在第八学期,而此学期一般是就业高峰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同样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尽管目前采用学生自主拟题和学校代为拟题两种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脱节,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具体论证中,只能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证或设计,实用性并不高。在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方面,目前仅限于对本校的教师进行职称梳理,校企共建中的企业指导教师无法被纳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中来,论文设计和管理均具有局限性,尤其是校企共拟选题的设想显然缺乏落实的土壤。

(三)监管程序环节

监管环节在不同的学校落实的方式不同,主要借助监督工作来开展,具体包括学校的自检、毕业论文撰写的中期抽查、毕业论文撰写完成之后的抽查、对毕业论文导师的抽查等。其中,学院的自查需要将抽查到的结果提送相关部门,中期检查则主要针对论文的进展和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检测。对于答辩前毕业论文的检测主要在于对毕业论文的重复率、抄袭、拼接等方面进行抽查和检测。前三个环节比较容易实现,第四个环节,即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况的检测,由于受到各类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把控。

二、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体制改革

(一)明确管理意义,明晰管理方向

针对我国当前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阶段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对其进行整改就务必从源头出发,如明确管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和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本身,而在于如何以毕业论文为基础,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架构、专业理念、专业技术、艺术素养及综合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指导,力争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找出学生目前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争取在就业之前加以完善。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评的最为直接的标准和评估要素,同样也反映着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等。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独立二级指标,应体现在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里,按照具体的要求来执行考评标准。

(二)确定工作目标,提高质量意识

论文质量是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同样也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因此在对论文管理的过程中,务必按照每一个阶层的要求开展工作。在明确工作目标方面,注重管理和组织是首要任务;在监控教师和学生就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方面,需要在思想动员的同时,强化绩效考评政策,强调各个环节中管理的质量要求和行为规范要求,尤其在选题把关、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核、训练指导、中期检查、审阅和评阅、答辩及最终成绩的考核和评定等方面,均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质量意识的前提是构建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认真负责的管理精神和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力求在增加执行力度的同时,为论文质量的把控提供基本保障。

(三)建立校企共评机制,灵活运用考评标准

在一些音乐类高校,校企合作作为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方法之一,应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引入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如何筹划音乐会等方面所提供的经验课堂教学指导,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企业的指导人员也可以作为学生论文或者设计里,实践方面的指导老师。此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意,在拓展他们思维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就业后视角的开拓和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熟练操作能力。灵活运用考评制度,将原本的传统考核和考评制度及规范延伸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评中来,将实践作为评分标准之一,转移到企业的考评和管理中来,可以更有利于减少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刘平,周琪.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0).

[2]黄灿.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2012(04).

[3]胡廉民,李英.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研究[J].内江科技,2012(11).

[4]贝金,王春雨.基于PDCA循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1(12).

篇(3)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有名而无实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生毕业答辩音乐会普遍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音乐表演学科因其专业的限制性、就业范围相对其他文理专业较窄,因此往往在普通高校学科设置中容易忽视,因此所谓的答辩音乐会质量差强人意。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应当呈现出来的是学生演唱的完整性、曲目搭配的科学性以及音乐会本身的高规格(包括舞台形象、舞美设计等),但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过于形式化,并没有达到一场真正的音乐会应有的质量水平和教学目的,比如因师资力量不够,声乐器乐不分考场,作曲作品质量远远不够,部分专业(如流行演唱专业)需要使用电声设备却因硬件限制无法使用,毕业生答辩曲目总量不够、演唱质量不高、曲目搭配不合理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使一场音乐会有名而无实,本身的观赏性和教学价值远远不够。 

(二)学生对待毕业答辩音乐会缺乏重视 

对于非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的课程学习,自己已经掌握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和实施不过是获得学位的一种必然形式,加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鲜有关注和考察毕业生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问题,学生由此便认为答辩音乐会的好坏与就业关系甚微,也就不愿花更多的精力进行音乐会的筹备事宜;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站在舞台上,按照学位要求演唱(演奏)完相应数量的作品就可以轻松毕业,无形中降低了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自我要求。 

(三)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质量不高 

众多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抑或老师会认为,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比音乐会本身容易许多,于是形成了学生和教师在音乐会设计上花费的精力远远少于舞台现场表演的准备工作。毕业答辩音乐会由舞台表演和现场答辩两个部分组成,之前应该有详尽而科学的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事实上,一份全面而科学的音乐会设计报告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高低影响重大,它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个音乐会筹备过程中各环节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是全面、确切、综合检验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必要条件。而目前有一些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对音乐会设计重视度不够,因此在许多细节上出现问题,其中以曲目的选择与搭配不够科学、提问答辩质量不佳等方面尤为突出。 

(四)毕业答辩音乐会各项工作疏于管理与规范 

由于毕业生答辩音乐会普遍安排在大学第四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因找工作、实习等情况致使大部分时间无法归校,由此,前期的音乐会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需要指导教师加强指导与监督;但确有部分教师因无法或不便与学生取得更多联系,最终导致毕业生音乐会设计的格式、曲目的选择与确定等问题出现差错,从而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同时,在答辩过程中,形式化的答辩模式普遍存在,主辩教师在答辩前没有仔细阅读答辩学生的设计方案,答辩提问过于随意,对学生回答不置可否,甚至没有安排答辩环节等现象也层出不穷。在对毕业生答辩成绩评定时过于宽松,使学生对答辩音乐会没有任何压力与危机感,从而无形之中降低了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 

二、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定位不够科学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实际上是对学生本科四年的教育质量与教学成果的综合性考核,它能以最直观的角度检验学生学位知识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技能培养是否能够在舞台实践中高质量体现。因此,要提高本科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就必须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人手,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教学系统。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校对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定位缺乏科学性,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更为匮乏,大部分学校仍然将其视为一门课程,甚至没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答辩音乐会开设相应课程,比如舞台形象设计与塑造、舞美设计、音乐会设计、答辩音乐会书面设计教学课程等,几乎都没有开设,取而代之的几乎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类的课程。毕业答辩音乐会与毕业论文写作完全属于两个学科,这个理念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和教学管理者不够清楚。

     (二)缺乏毕业答辩音乐会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院系对本科生的答辩音乐会从教学到设计方案审核再到音乐会运行,几乎都按照“毕业论文指导+院(校)级普通音乐会”的模式进行,没有建立完备而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来确保音乐会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答辩音乐会的针对性教学系统,使老师和学生对答辩音乐会(包括音乐会书面设计方案)概念模糊,甚至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夕仍然不清楚正规的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应包含哪些内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流程到底如何,一线教师也对如何提高答辩音乐会的质量不够全面,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技能层面;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时,缺乏对其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督,导致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工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再次,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教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使指导教师没有充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进行毕业音乐会设计指导,学生也普遍认为答辩音乐会只要按时提交音乐会设计方案、表演完作品即可,其质量的好坏并不影响毕业和就业的错误观点,因此在音乐会的整个流程中,学生态度比较“走过场”;最后,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在临近毕业学期找工作采取过于宽容的态度,面对对正常教学秩序冲击的问题,未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也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增加不少难度。这些均是毕业答辩音乐会质量迟迟无法提高到新台阶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因其专业考核的制约性,使得在进行招生工作时身不由己,面对不同地区的生源因地方教育政策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需求性选择。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的深入,普通高校的大学教育在形式上多数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造成教育上不可逆转的局面;尽管教育改革让更多学子进入大学,完成他们的大学梦想,得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但不同高校的音乐院系受入学标准的制约,使得本应作为技能化、专业化、素质化的音乐教育逐步演变为被入学标准扼住咽喉的学科,一些原本有音乐素养的高考生却因文化几分之差与自己心仪且适合的高校失之交臂,替代他们的是部分音乐能力普通、文化成绩“过关”的学生,这对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本科音乐教育本身增加难度。另也有部分高校因受地方招生制度的限制,面临生源质量较高的地方招考指标不足、生源质量较差的地区指标有余的情况。音乐修养的“先天不足”导致音乐表演本科教学难度增加,其中以技能教学尤为突出,从而影响学生毕业时的技能能力要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整体质量不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现场展示质量自然难上新台阶。 

(四)本科毕业生逐年扩张规模,师资力量匮乏 

在普通高校,以艺体类院系为主的师资力量匮乏和本科毕业生规模扩张的矛盾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甚至有些院校还有更为严峻的情况。近年来,因国内各高校本科扩招,每年本科毕业生都在大幅增长,使得原本与其他学科相比师资力量较弱,教师队伍规模较小的音乐院校教学压力逐年增加,面对全面扩招,师资力量的补充速度步伐缓慢,意味着音乐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在毕业指导工作方面工作量增大;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指导教师还要肩负教学与科研等教学任务。面对重重压力,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音乐会的指导和审核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压缩,从而直接影响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 

面对诸如以上的问题和原因,如何从根源上人手,解决问题和困难,提高普通高校本科音乐表演学科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整体质量,除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之外,各地高校和教学主管人员也应当对此展开相应的改革性举措。 

要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质量,就需要强化其在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其教学与教育的定位。国内的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教师以及音乐会指导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毕业答辩音乐会并非走过场,它是每年一项的教学成果,也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重要汇报,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一次在校技能舞台展示的机会。因此,它应该是一场视听饕荔盛宴,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建立年年毕业音乐会,场场高质量演出的理念,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例如,针对音乐会教学系统的匮乏,各级高校音乐院系可以开设独立的音乐表演学科学生毕业音乐会设计和指导的课程,使学生更加明确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意义,规范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流程,提高音乐会质量;针对指导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可以在学生大学学习的第四年分批进行答辩音乐会,将学生按能力及学生本人意愿先后分时间段进行答辩,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因寻找就职单位时间段不同而无法保证持续性在校的问题,也能减轻指导教师以及答辩组的工作压力。最后,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应协调和发展对普通高校音乐学科的教学,做好监督工作,指导各个学校建立较完善、针对性强的音乐表演学科毕业指导工作和质量监督细则,从根本上保障和解决目前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答辩音乐会等相关毕业工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同英.改革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3). 

篇(4)

由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中国音协音乐传播学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承办的“2007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于10月27-28日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音乐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师生与新闻出版单位文化传播人士1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大会论文60余篇。

音乐传播教育之现状

在26日上午举办的新闻会上,音乐传播学会会长曾遂今介绍了前两届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情况,及其教学与科研在各地院校的发展,指出从本科到博士的音乐传播专业教育平台在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形成,目前已有5届学生毕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王建元在介绍本院音乐传播专业本科毕业生分配与就业情况时指出,音乐传播专业本科就业率高达97%,以广播电视和文化传播公司为主,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步维艰的局面下,已成为本院音乐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记者从会议了解到,近十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音乐传播专业,一个音乐传播专业教育平台蔚然形成。

音乐传播理论之思考

音乐传播(Music Communication) 究竟为何物?是学科、是专业、是研究方向、论文题目,还是职业方向,或者公司运营项目?从第一届音乐传播研讨会开始,这就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这个争论也延续到本届研讨会。与会代表除开对音乐传播学的音乐学归属、传播学归属等学科性质地位的讨论继续深入而外,许多研究者跳出各执己见的争论,直接进入学科主体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曾遂今教授《音乐传播的时空关系研究》与薛艺兵教授《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传播与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论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前者提出音乐传播“零信道、信道、盲信道、网络信道”四种模式,探讨其时空规律,解释音乐生命力形成的时空原因;后者以论文为基础进一步提出音乐传播“狭域、广域、泛域、异域”和“即时、共时、历时、待时”时空传播各自四种不同的模式。王建元教授则根据音乐传播专业在本院建立10周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学科建设“音乐编导策划、音乐商务、音乐传播研究、音乐治疗”四个发展方向;庄元教授“试论数字化传播新技术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论文集中讨论了数字化传播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冯光钰先生“音乐传播视野中的曲牌考释研究”和伍国栋教授“江南丝竹的传播”等论文则集中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流变情况。

音乐传播实践之研究

音乐传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必然介入新闻出版、传媒工作的实践活动中去,会议一大批论文集中于各种不同的音乐传播实践活动研究。音乐传播,自然是传播音乐,从理论上讲不是一个问题,而面对实践却成为问题。

篇(5)

    1.1录取制度存在的缺陷

    音乐招生由文化课与专业课两部分组成,结合第一志愿所报学校,再以文化课总分排序,录取招生计划名额.过去不仅数学不计入总分,而且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要比一般文科的录取分数低几十分,这种方式只注重专业能力,忽视了综合素质.其次高校不断扩招,扩大招生是社会的需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同时,扩招也给高师生源上带来负面影响,考生质量整体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决定着音乐教育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毕业生在应聘市场中的激烈竞争,对生源的基本起点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以技艺特长或声音天分来审视选拔音乐人才实在不够全面.学生的音乐素质,体现在各个方面,除了与一般青少年基本相同的文化素质,还必须采取某种方式对其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给予必要补充.每年所面对的各种考生,除了在基础文化知识上做出大体一致的要求外,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常常只根据考生所报类别有针对性考察,这种考察不可能非常准确.从招生情况看,大部分被录取的学生知识面窄,音乐素质较差,很多考生为了考入学校,盲目随一些老师“突击学习”专业技能,这种急功近利的“突击学习”往往只限于几首考试曲目.音乐人才的选拔,采用测试考生一项主要特长为主考项目的方式一直沿用.音乐作为教化人的手段,要求教育者首先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然后才是经过音乐学习的音乐人,其人才选拔要从全面素质出发,而不是单项技艺.

    1.2授课方式缺乏创新

    高师音乐教育缺乏师范性,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合格的师资意味着能上讲台、能做示范、能搞活动,培养的师资能讲授科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好的教学方法;科学示范;能自弹自唱;能组织辅导音乐节目等等.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常常只是学生演唱﹙奏﹚作品,老师提出意见调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演奏个性;学习曲目量少面窄,往往只学几首考试曲目,没有大量浏览与精加工的结合;缺少伴奏、重奏、指挥训练,不利于全面发展;缺少基本教学法的知识与实践.教学形式方面:缺乏艺术实践,除考试外观摩演出较少,许多曲目因没有上台机会或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使水平发挥不出来,对曲目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声乐教学中不能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没有一个对正确声音敏感的耳朵谈何声乐教学?钢琴教学中盲目地过分强调基本功和技巧,精炼几首作品的方式不适宜师范生,照谱死弹,学习范围狭窄,无法适应日后教学和工作需要.理论知识相对孤立零散,课程设置各门类间缺少联系与交叉,缺乏必要的整合,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发挥更好的作用.

    1.3毕业门槛过于宽松

    影响和体现教学质量的因素,除了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外,还有毕业生质量.由于崇尚并且大力培养尖端型人才而不注意培养普及型人才,一方面,很多毕业生不愿意而且很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从事基层性工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容量有限,人满为患,而大量基层岗位无人问津,影响音乐毕业生出路及音乐事业发展.毕业生好比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是对学校的一种检验.我国各高等艺术学院在教学体制上恰恰采取的是“宽出”方针.总是事先定出招生总数,由此确定录取的控制数,在此基础上预测毕业的就业人数,是按计划办事.其实任何招生考试实际上只是一个学生是否有某方面培养前途进行一下预测而已,至于学生将来能否成才,要在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以及学业结束时的全面考核来判知.音乐教育应更新观念、开阔视野,通过大学四年的综合熏陶,使他们不仅有相应的音乐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而且具备普及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责任.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

    2.1改革现行加试录取办法

    我认为高师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理念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测试,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主项与素质相加.主项测试重点考察什么?我认为非专业艺术院校不应该注重声音条件,方法技术等,更应该注重对歌曲韵味风格的理解表达,不能把技术当音乐,只有有了音乐感觉才能发展技术.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不能为表层技术程度、难度所遮盖.建立曲库,作为考生考试范围,增加可比性.为了公正客观和简化考试过程,考生录制好演唱(奏)磁带,报名上交统一编号,由评委听带打分,减少人情因素,同时为避免磁带作假,复试时对照磁带复核的同时,全程录像,留下考试轨迹.一旦有假立即取消考试资格且一年内不准报考,音乐笔试统一测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包括练耳、乐理、音乐知识,题型多样化,但技术和难度上不大,听力记谱反映考生音乐素质,线谱应适当加分.磁带打分成绩+笔试成绩=专业基础成绩,此为初试.复试注重其音乐素质和可塑性,曲库指定曲目和自选曲目相结合,视唱测评放在此轮(可增加模唱内容),进一步审视考生音乐素质,此轮为避免不正之风,也要相应制定评分细则和标准.专业、文化双向考虑,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注重文化课分数,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忽略微差的专业分数.专业分数上的微差不能反映学生专业实力差距,文化分数差距大,却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可塑性差距.同时,两项成绩划档加分,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其包含面很广,人文、地理、政史、逻辑思维、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为日后从师打下伏笔,虽然涉猎面广,却非常基础简单化,均是点到为止,但几乎面面俱到,所以要获得高分也不容易,由此提高生源全面素质,使他们负载起时代的使命,这样沙里淘金层层筛选出来的好苗子,对音乐教育发展将受益无穷.

    2.2创新课程授课方式

    坚持师范教育理念,坚持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需要,由专业艺术院校中追求“高精尖”的做法转为培养“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人才.以院系、年级、班级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演唱(奏)会、音乐欣赏会、歌手赛等,使人人有登台机会,相互学习,在演出准备过程中,让学生担任化妆、服装、灯光、音响等工作,教师指导其实践和熟练舞台演出的具体环节.学生成绩注重平时,淡化期末.平时成绩包含演唱,问题解答、创作、论文写作等,期末考试分笔试和口试,口试采用当场抽条当场讲解的方式.大一、大二侧重相关知识讲解、解答;大三重论文写作,督促其思考,大四重实践,实习讲课式.对专业老师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学生广泛听课,寻找适合自己的老师,同时为避免学生道听途说盲目选择,老师也通过考试发现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并将这种方式公开化、制度化.根据高师声乐教学目标,注意对学生师范性和多项技能的培养,不必刻意追求学生的演唱功底,培养“站讲台”不是“上舞台”的人才,所以可以取消“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或变“一对一”为“一对多”方式.这一对多也有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一师对多生”,一来可以节约师资,二来使学生观摩老师上课,经常得到见习,提高对正确声乐和方法的鉴别能力.第二层含义是“一生对多师”,这是指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权,学生在广泛听课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择师,集众师之精华讲授于一身,全方位提高自己.理论课中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表达的“组织者”,不仅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而且掌握科学的教法,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开设特定教室长期播放音乐类节目或音乐课件,开拓视野,鼓励支持自创课件.开设诸如《中国文化史》、《音乐美学》等大课或讲座,深化学生人文素质,把学生的思维视角引向艺术的其它种类,扩大学生认知领域.此外,流行音乐也不应被排除在音乐院校的关注外.开辟各种门类的选修课,并施行跨学科听讲,使学生增加音乐与其它门类的横向联系,拓宽知识面.

篇(6)

音乐学院作为专门或者综合大学内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独立机构,应在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招生考试、面试和录取工作开始,就应当体现其对就业工作的责任,录取真正热爱音乐、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环境资源丰富的学生,为四年后该生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进校以后,由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依托各学院任课教师,结合学院实际、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考察、案例分析、拓展训练等方式开展。进行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学生调适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目标。具体而言:大一,介绍专业现状及前景展望、进行大学生角色转换、个人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咨询指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目标教育;大二和大三,进行就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咨询、职业素质培训指导;采取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科学实验等形式;邀请成功人士、往届毕业生、企业家来院讲座;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大四,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指导毕业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毕业生进行诚信教育;宣讲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收集、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信息等。毕业以后还要进行跟踪和调查,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有一定形式的帮扶和鼓励。

具体而言,贯穿学生学校教育始终的就业工作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开展,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讨论、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就业工作职责,分工协作、认真落实,并结合学院实际把就业工作纳入了学院党政目标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二)加强宣传,及时传达有关就业精神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张贴宣传画、开设就业信息专栏、发放宣传资料、就业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对国家、省、学校的就业政策、法规、文件和就业制度进行宣传和教育,将国家有关就业信息及时准确传播到每一个学生。

(三)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学院根据就业制度的改革,通过了解社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定位,掌握基本的就业技巧等。其次,学院因势利导,结合就业形势,对毕业生就业、考研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介绍,鼓励学生考上研究生深造或出国留学;再次,引导和帮助同学们确立学习和就业目标,增强市场意识,正确评价自己,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度自卑,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四)利用网络,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学院充分发挥毕业班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挑选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出色的学生党员或班干担任信息联络员,形成了一个“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院(专职辅导员)――班干(信息联络员)――学生(信息接收端)”网状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保证任何就业信息都能及时传达给学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就业信息服务中优势凸显,学院利用网络,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搭建无形的就业信息平台。1)在网上采集就业信息,让其毕业生充分选择、充分就业;2)通过QQ群、移动飞信、网页就业信息;3)鼓励毕业生通过网络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及网上应聘。

(五)开拓路子,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学院积极创新,主动出击,热情引进,变被动为主动,开拓就业路子,拓宽就业渠道。1)鼓励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基层选调和特岗招考,积极动员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2)积极支持他们到中小企 业、民办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3)动员全院教师、全员参与,依靠教师、学生家长、亲友,校友,调动多方面的资源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帮助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作好就业服务。

(六)文明离校,学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

毕业生文明离校和安全教育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毕业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确保不因就业问题引发不稳定事端,平平安安走上工作岗位。学院深入到毕业生中,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教育他们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关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另外,学院还努力做到认真对待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的每个程序和每个环节,尽量地减少毕业生离校前的负担;认真对待未就业毕业生及家庭困难的毕业生,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主动关心了解”、“两个认真对待”使毕业生离校工作进行得平稳、有序,没有出现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

(七)跟踪回访,做好就业状况统计工作

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与回访工作,严格做好了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就业率统计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学校。

结语

就业工作任重道远,仍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例如部分学生求职不主动,依赖心理强,对就业网络的使用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强;有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信心不足的担忧;就业渠道的开发欠缺;就业调研工作、跟踪调查工作部不及时,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为此学院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还需积极转变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主动性差、被动等待、依赖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音乐学专业的介绍,增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的了解;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把网络真正运用于就业信息服务建设中等。最根本的是要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沈鸿银.试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06):14-16.

篇(7)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致使更多人去追求精神文明。艺术也成了越来越多的高考生热衷与喜爱的门类。每年全国有上百万艺术特长生进军艺考现场,为考学也好,为寻求艺术之美想潜心研究也罢,随着全国大多数高校增开艺术专业方向,更多的艺术高考生有机会读大学,可是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的问题日益严峻,艺术生就业成了一大问题。艺术专业院校学生专业优秀的毕业生只要是对单位要求不高、而且努力工作,就业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般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从考入大学时成绩就不是特别的好。在大学虽也努力刻苦学习,但毕业时和专业院校学生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那么他们在找工作时就面临很大压力,学校不够出名,专业不够好,而且人数众多,工作自然不好找,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改行的难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艺术生就业问题,结合本人也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为了让更多的艺术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自身优势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一片土地使其能茁壮的成长,施展自己的才华。本人从地方本科院校艺术类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自身条件和艺术思维的共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到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适合自己的工种。为地方本科院校艺术类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问题略尽绵薄之力。那么艺术类音乐学专业学生都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思维方式呢?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去哪些企业工作?适合和什么样的人群在一起能够发挥自己最大人生价值呢?这些就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 什么是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就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他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

不同的艺术种类、风格、流派、都是艺术思想的传达。高尔基说“艺术靠想象而生存”,每件艺术设计作品,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艺术思维的共性吧。也许我们不懂凡高的《向日葵》、田崴的《开拓者》,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对自己作品传达的思想真正了解。这个思维过程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日本的浮世绘;浮世绘最初以"美人绘"和"役者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都是审美的传达。

艺术思维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田野采风和深入实地体验生活,看到的具体事物通过人的大脑分析获得;抽象思维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判断分析和论证的一种思维方式;灵感思维是在人类生产时间活动中,人的大脑高度兴奋时偶然产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偶然性、不可预见性、瞬间即逝等特征,可遇而不可求,不过往往建立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后。

二、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艺术思维方式有哪些主要特征

首先我们要明白,与艺术有关的知识思维和技术思维并不是艺术性思维。凡是学校里教师教授的知识,只能是一种艺术知识,和思维无关,比如我们听一首音乐,能明确的判断音乐的风格、表达的感情等,这只是在学习与积累中的经验之谈,最多只是一种准确的感受,而并非是自我的艺术性思维。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并翻阅了许多与之有关的文献资料,得出了音乐学专业学生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艺术思维的重心是直觉

艺术性思维本质不是理性的,而是单纯的感性感觉。起点是感觉,终点是形式。

单从音乐方面讲,艺术思维只是一种直觉。鉴赏一首歌曲,是以最初的直觉来欣赏它的旋律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而不是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这首歌曲进行专业的赏析。只有真正融入了自己真实的感情,才能体会真正的艺术。所以说音乐专业学生大部分都是情商大于智商的。在同一件事情上我们通常以感性思维来判断该事物的价值趋向和处理结果。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在大街上乞讨,就会感觉到他的辛苦和不容易,马上就会尽自己的能力给一些零花钱。我们不会考虑这个乞丐是不是一个骗子。这也是大多数音乐人的共性,感性的情商驱使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必须这样做。

(二)艺术思维的内容是人生经历的所感

曾看过一本书,书里有大概这样一段话。人与人的共鸣往往不是来源于同等生活水平的人之间,而大多发生在生活差距大,思想境界高度一致的人们身上。就像小孩和老人流下的泪水意义不可能一样。但是教养同等的穷人与富人的思想观念可能会有相同之处。

在《艺术创造论》一书中为艺术制定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那么,艺术思维就是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产生的直觉感性思维。人经过对人类世界的认识经历,有了一定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修养气质有关。有些作曲家的词写的好,就是因为现实中经历使他涵养提高,从而艺术思维的修养也随之提高,写出的作品自然是好的。所以说艺术思维来源于对世界和生活的直觉感知。

(三)艺术思维没有确定性

艺术思维指导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往往是留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所以艺术思维通常没有确定性。如果艺术思维过于僵化,就不能创作出有吸引力的艺术作品来。

创作艺术的灵感就来自于不确定性,思维是一种意识,不是现实。虽然它来源于现实,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现实事件都能给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的。拿一种哀伤的情歌作比喻,热恋中的人是不会有创作哀伤歌曲的灵感的。而人的喜怒通常又在一念之间。这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三、艺术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就业趋向有哪些影响

艺术思维总体来说就是人的那一部分感性思维。一般艺术性思维强的,逻辑性思维就比较差。学习艺术的同学一般都相对感性,感觉重于理智。故不适合从事呆板乏味的工作。这对于学艺术的同学是有双向影响的。

对本科音乐毕业生来说,学生们毕业以后一般都会选择什么职业,经过和许多地方本科音乐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沟通发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可选择的工作职业有:

1.公务员:

①宣传部②教育局(厅)③文化(厅)部门④公安部⑤文体局⑥各级政府部门⑦所有认可文学学士学位的公务员岗位。

2.事业单位:

①歌舞表演团体 ②合唱团体③专业文艺团体 ④文化娱乐传播公司⑤演艺经纪公司 ⑥广播电视局⑦地方文体局 ⑧部队文工团⑨医院(音乐治疗)。

3.教育类:

①中小学教师 ②幼儿教师③音乐理论研究员 ④文化宫、青少年宫教师⑤高等教育教师 ⑥专职音乐教师(理论、声乐、钢琴等)

⑦民族音乐研究。

4.传媒类:

①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②电视台、广播电视③音乐环境工程设计、策划宣传人员④数字音乐版权管理、版权经营、编务⑤唱片公司的电子音乐制作、MV制作、节目创作、数字影视制作、媒体研究、画画合成等⑥电视节目片头、片花、宣传片、预告片制作⑦各类无线增值运营公司、网络音乐编辑、音乐节目编辑⑧网络音乐电台主播。

5.工程类:

①电影厂音乐录音音响工程师②影视剧声音艺术设计工程师

③舞台音响导演、声学工程师④音乐录音制作工程师⑤网络电台音乐制作工程师⑥电影电视片尾曲插曲编辑工程师。

6.创业类:

①个人音乐工作室、录音棚②MIDI音乐制作人③成立自己的琴行、独立艺术学校④自由撰稿人⑤自由职业艺人⑥传媒公司⑦成立个人演绎公司⑧独立唱片公司⑨影音广告公司⑩独立音乐厂牌

文化传播公司网络音乐电台成立乐器制造厂。

7.销售类:

①琴行经理②唱片行经理③品牌乐器④音乐类书籍批发销售⑤琴行职员⑥乐器厂销售经理⑦乐器厂职员。

8.制造类:

①乐器制作②乐器维修,制造③品牌乐器制作,建立分厂

④唱片制作的加工⑤承接艺术类书籍的编辑,排版,印刷

9.娱乐类:

①音乐编辑、职业编曲②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人③编辑、音像、唱片公司企划④网络公司、音乐杂志编辑⑤音乐出版社、文化经纪人⑥节目主持人⑦新闻记者。

10.表演类:

①演员、影视演员、话剧演员、音乐剧演员②歌舞剧团演员、民族舞团演员、现代舞团演员③乐队指挥:交响乐团、民族乐团④音棚乐手⑤影视剧配音演员⑥职业乐手:吉他手、键盘演奏家、各类提琴手、中国乐器演奏家、组建职业乐队、管乐演奏家等⑦职业歌手、歌唱家、唱作人。

经过问卷调查得出,有50%以上的人,更喜欢与自己本专业有关的职业,有20%的人喜欢从事艺术指导类工作,大约22%则更喜欢自由职业,影视类,及转为其他职业变成职场强人。只有8%的人希望考研究生去更高的学府深造。

更多的具有艺术思维的艺术生认为自己在创新意识和解决事情的能力上比别人有优势;求职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则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工作环境;首选就业单位是私企而不是国企,原因是国企或者事业单位门槛较高、管理较为严格、艺术性的思维方式得不到更好的发挥。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大部分人只有短期的规划,随机应变能力更强。这也就决定,其实多数人是不适合做老师这个职业的,选择这个也只不过是生活所迫。

四、什么样的工作单位能让此类毕业生更具有发展空间

根据以上观点所述,艺术性思维特点是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自由创新大于安于现状,艺术美的感知能力强,热爱生活并追求生活趣味。所以哪些单位能够接受具有以上思维特征的毕业生,哪些单位就更有发展空间,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更为适合此类思维方式的几种职业:自由撰稿人、歌曲词曲作者、活动策划、服装设计师、造型师、摄影师、模特、演员等,因为音乐学专业学生无论在形象、气质、艺术思维修养上,亦或是在情商和创新能力上,都会占有一定优势。所以这些职业更有利于艺术生发挥自身优势,把事业做到最好。

篇(8)

中央高校属于国务院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属高校”,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36所,B类3所,包含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共33所。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并制作出拥有设计感和美学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决方案,最后提交论文论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是一种既富有美学性、实践性,又拥有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总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性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创造性、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格式的规范化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教育部直属的一流中央高校,对各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评分占50%,毕业论文(设计)总评分折算成五级计分的方法见表1。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篇(9)

在我国高校中无论是各大音乐学院还是综合类师范院校中,大体把音乐专业分为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两大专业。

首先从音乐师范专业来看,音乐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各大中小学就业,而由于各大中小学在我国属于事业单位,所以毕业生要面临着“逢进必考”的政策,要通过省里的行政能力测试和与教师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等一系列统一考试,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另外,国家现在已经取消师范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规定,这对于师范生毕业后直接在中小学就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其次从音乐表演专业来说,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毕业生们在毕业后主要面向各大文艺团体就业,但是客观地说,我们音乐师范生无论是从专业的水平、综合形象气质方面不如传统的9大音乐学院和新成立的浙江音乐学院和哈尔滨音乐学院。

所以,对于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来说,无论是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就业方面必须要创造出自己的特点,既要符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同时又能与当下就业单位需求相符合。

二、地方高校音乐师范生就业途径的分析

当下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中小学外,主要还有自主创业和继续攻读研究生这两种方式。自主创业固然很好,但是,现在各大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很难在竞争中长期存活。那么对于继续攻读国内研究生来说,我们师范类的学生已经成为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生源。但是我本篇论文主要论述的是海外继续深造,这样可以更加开阔眼界,同时还能拿到文凭,学生们海外继续学习也是一个解决就业的可行办法。

以下是我对一些家长和学生进行的海外继续学习的调查问卷,并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以上图表我是从出国学习的目的、出国后选择的专业和最想去的国家进行调查,从图表1中不难看出,学生和家长们把出国学习知识放在第一位,说明学习知识还是出国的最主要目的。从这一点来看是积极的。

?D表2中是关于学习的专业选择,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法律和艺术,而法律和艺术这两门专业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是热门的专业。并且这两门专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别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们来说,欧美、日韩一些国家在音乐的技能技巧、音乐的产业文化运营等方面是走在我们前列的,所以对于中国学生们来说,去海外学习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比如:意大利传统歌剧、美国和韩国的音乐剧表演、德奥的钢琴、欧美的管弦乐器、韩国日本的音乐市场运营等等,对于将来自身的就业和发展渠道的拓宽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篇(10)

一、高师声乐学科发展的现状

高师声乐学科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回首高师声乐教育曾走过了一条简单模仿、学习音乐艺术院校,向音乐艺术院校看齐、攀比的道路。无论是招生方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施教内容、考试评分等都以学生向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样能上舞台为标准。然而,高师的培养目标鲜明地指出应培养合格的高、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需要具备的是站好讲台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突出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性成为学界的共识。

现象一:学生在高师四年声乐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于演唱技能的比赛获奖非常重视,同学乐于奔波于各种声乐赛事,以取得奖项为荣。然而,同学们对于科研创新的意识却普遍比较淡漠。

现象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高师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衡量学生是否符合学士学位标准的依据,是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

现象三:部分高师声乐教师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平时对于本学科发展缺乏关注,认为声乐教师只要具备培养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满足于能够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演唱比赛的奖项;或认为声乐学科不需要进行科研创新的研究工作,那都是理论学科老师的事情。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一些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理论研究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二、改变观念,正确理解高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大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体现为: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流的师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学术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笔者认为,只有在大的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人才培养目标,才会使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在大学科背景下,每个具体的研究方向都会具有一定的个性,当然学科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共性。如果陷入本专业的特殊性中,对于认识当前的教育形式与潮流非常不利,也无法发现现有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声乐学科人才需要进行技巧训练及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高师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成果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大学本科毕业前须完成学院认定的毕业音乐会、教育实习与本科论文答辩。毕业学生音乐会是从表演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技能技巧的运用;教育实习搭建了学生从学到教的桥梁,着重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而毕业论文写作,则是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然而,从学习知识到学术研究需要通过严格科学的训练才能掌握,但高师声乐教学中对声乐学科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方面并没有相应专门的课程安排。一些学校也只安排课时很少的讲座或教师指导。由于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训练不足,声乐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教学论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课题。各国课程学者针对传统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1.课程设置方面加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

声乐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在现有声乐技能课与声乐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在声乐本科学习第三学年开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为期一年,从课程上保证给予学生系统科学的训练。除了理论方法的传授外,要更为注重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的锻炼与培养。在一定的理论方法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研究的轨道,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的精神及重事实、重资料、重调查研究的品格与习惯。

尽管我们的课程建设还十分薄弱,但我们要坚信论文写作并不是不可教、不可传授的;另一方面,论文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其实践性,即无论理论上如何进行学习,还必须动手写才行。

2.开设课外学术论坛,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改革一贯的课堂灌输模式,变“课堂教”为主为“课外学”为主,变“课内紧课外松”为“课内轻松,课外紧”。鼓励学生自主定期组织本科声乐学术论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广读博览,带着问题与思考来到论坛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讨论、新书阅读评论、声乐比赛观摩评价、教学优质课观摩心得交流等。

学术会议中往往汇集着一些学术热点,其中既有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有专属某一领域的热点。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中不乏一些学界的大家名师,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学术问题得以提出或者解决,对于同学们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培养学术兴趣与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多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

3.开展教师评学工作

教师评学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具体来讲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对学生个体学习状态、效果、进展、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与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一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它不同于课程考试、评优评先等传统的评学方法,而是一种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侧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评价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师评学制度。教师评学,对于学生声乐技巧的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

4.严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关口

按照高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共安排了6~8周的时间,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指导教师。由于本环节是本科生四年来学术训练的总检阅,指导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选择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学术训练,难度恰当适宜,具有操作性的题目,坚决杜绝把别人的论文简单生硬地拼凑,毫无个人观点的毕业论文出现。对有创见、有价值,获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学校均应给予认可与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努力打造精品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声乐学科的确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但我们声乐学科的教师与同学应在保有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汇入大学科发展的潮流,而不应该拿出种种特殊性的理由回避这一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克服畏难情绪,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应当相信,通过科学严格的学术训练,我们一定可以把声乐学科的学术工作做得更好。

基金项目:由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评教评学制度研究”(项目编号:JYX10010)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晓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1999.

上一篇: 督导员履职报告 下一篇: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